农业产业化探究(通用12篇)
农业产业化探究 篇1
我国目前城市农村建设是分割开来的, 城乡产业自成一体, 农业发展封闭, 农业产业各环节在不同地区和部门, 无法顺利的整合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傅国华于1990年至1993年在立题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 首次提出了“农产品产业链”一词, 随后各地学者在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极大地成果。不断拓宽和延伸了农业的内涵, 完整了农业的链条, 拓宽了农业的领域。整合农业产业链, 可以提高农业效益, 可以提高农民市场地位, 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收益, 而这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但是,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民数量较多, 造成了我国农业小户为主的现况, 不仅产业规模较小, 农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也处于劣势地位, 这在我们整合农业产业链时造成巨大困难, 如何构建适合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链的产业组织形式?这是值得学者不断钻研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我国农业产业链体系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产业链断层, 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农户脆弱;利润极小, 甚至无利可图, 仅能满足温饱问题, 无法分享我国经济改革带来的红利, 无法改善生活品质;食品安全问题无保障, 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产业链松散, 没有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链监管缺乏等。也就是说产业链断裂, 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我国农业产业链是明显的次品市场, 在交易中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并不对称。因此, 当缺乏信息一方 (农民) 经常买到次品, 这时会出现次品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进而会萎缩市场, 严重的情况下市场会消失。由于我国农业市场混乱, 很多农产品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复杂性, 处于产业链底层的大多数小农处于缺乏信息的劣势地位, 因为信息的缺乏, 他们无法判断农资产品是否合格。农民信息缺乏, 只把价格作为判断的惟一标准, 这就造成了高质量农资反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现象。高质量的品牌数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又反过来对整个农业产业链造成不利的影响, 反复现象造成了农业产业链的恶性循环, 产业链困境形势越来越严峻。
2. 我国农业产业的构成不平衡
中国农牧产业的市场虽然是汪洋大海。但大都属于小农业生产者的范围。农业产业链中最具有实力的是农业企业。因为, 企业产值规模大, 生产能力比较强, 市场经验极其丰富, 在市场经济中逐步发展壮大。经销商处于企业和农户之间。他们最主要的力量是渠道, 经销商的重要性可以和厂商抗衡, 这也就导致了力量最薄弱的是小农户。因此现代农业产业链追薄弱环节为小农户, 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应重点关注小农户。
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我国相比较与西方发达国家, 他们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大’, 广阔的耕种面积, 大型宽幅和高速联合的农机设备。与我国的小农户形成鲜明对比, 大在西方现代化农业产业当中是主流, 大实际上也代表了农业产业链的密集, 品牌效应好, 产业链基础强大。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1. 建立完整产业链, 保证各环节联结到位
这种机制是为了实现农业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共同利益, 让产业链的企业都能受益, 减少薄弱环节, 产业链上下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遵循专业、高效和运作经验的原则, 将各个企业以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 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2. 创新发展公司管理的组织形式
现行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有着极大的弊端, 农户产业不集中导致交易成本巨大, 小农户的利益极易受到侵犯。可以通过建立农业园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在这种生产模式中, 公司是主导。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农户是投资人也是操作人, 可以自己决定生产规模、内部考核办法、内部分配等。
3. 保证质量, 促进品牌质量形成
品牌保障价格增值, 标准化是品牌的保障, 严格执行品牌确保有溢价空间。规模化就是将产业链模式复制放大, 取得规模效应。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以消费者为导向, 从产业链源头做起, 严格按标准控制生产各个环节, 实现可追溯食品安全问题, 形成安全、放心、健康的全程品牌供应链。
三、结束语
想要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就要优先保证促进技术进步, 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导向, 借鉴西方发达社会发展现代农业历程中取得的成果, 来保证发展完善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顺利进行, 尽早实现我国综合性、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范式。通过现代农业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小农户生活富裕, 就必须尽快构建并整合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研究与实践, 但在农业产业链这个新兴领域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这都需要我们不断结合理论与实际去完善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
农业产业化探究 篇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 要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产业规划,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新农村 现代农业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1.实现农业产业化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近几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和依托现实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开发饲料、混合肥料、肉类和食品加工、皮革及其加工制品、生物药品、生化制品等相关产业和深加工制品。目前,多数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相互连贯的产业体系,如粮食—饲料养殖—肉食加工系列,生物肥料—蔬菜—蔬菜加工系列等。这样,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需要,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市场交易费用,提供公共服务,降低专业化生产机械资本投入和出售产品的费用,解决了生产规模对生产成本下降的限制,解决了人多地少与专业化经营的矛盾。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产品经营
交易费用、增加了组织化收益、提高了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存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仍是初级加工产品,产品增值少,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财力支撑,我国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大大削弱,陷入了“线断、网破、人散”而濒临解体的困境。由于经济实力薄弱、资金严重短缺,使得大多数以集体所有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区经济组织无力提供农户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协调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相应的风险未能得到均衡协调。有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未能发展壮大,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4.管理不善
在龙头企业的组织、建设、扶持,市场的管理,保护农户的利益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着混乱和无序的问题。如蔬菜市场的分散化暴露以下弊病:批发商离开了集贸市场信息,到农村去,甚至到田间地头,直接与
菜农交易,逃避了市场管理,政府工商部门流失了管理费;个体无证中间商搞“游击战”。
三、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农业产业规划
地方政府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指导,避免产业结构趋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积极引导农户与公司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树立区域品脾新产品,抢占优势市场地位;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各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对各类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力的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服务设施和服务组织的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基地的现代化生产与企业化管理。
3.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国家经济技术职能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对“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等进行彻底的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
4.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
要把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项目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要明确;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形成法律文本,并由公证部门公证;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加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同时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协作,推进合同契约关系的履行,保护各主体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滕锡尧,刘东生.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理论前沿.2009(6).[2]甘宜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与战略.2009(5).[3]姚申建,黄华.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责.天中学刊.2007(6).[4]张君,邹海燕.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湖南社会科
农业产业化探究 篇3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平台
一是加强果仁加工交易市场建设。果仁是梅河口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果仁加工企业181户,全市果仁产品加工销售量占全国的75%,松籽仁产销量占世界的45%,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确认为“中国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为发展壮大果仁产业,梅河口市正在建设集金融、冷链物流、仓储、监管、电子商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果仁加工交易市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果仁交易中心,年产值可达6亿元。二是加强东北农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具有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展示展洽、金融服务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长白山农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三是加强农产品物流城项目建设。包括综合服务区、蔬菜批发区、水果批发区、专业市场区、货物仓储区。同时,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强化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基础
一是抓好养殖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本着“围绕龙头建基地,发展基地保龙头”的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新建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养殖舍215栋。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白飞鸭1000万只、年产鸭肥肝1200吨,实现产值7.5亿元。东林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养殖基地4个,现已完成80栋兔舍建设、兔绒加工厂房建设及6套兔绒加工设备安装,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安装改造。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毛兔30万只,实现产值9亿元。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为进一步完善流转手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原料保证,我市投资230万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在政务大厅设置了土地流转交易窗口,正在进行设备采购。
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产业素质
一是围绕产品安全和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與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二是大规模开展产品标准化园区建设,以标准化园区建设为基础,由点及面,不断扩大生产面积和总量规模。三是规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推进品牌农产品发展,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市场效益直接挂钩,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培育经营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医药、果仁、食品等支柱产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
农业产业化探究 篇4
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指通过一家特大企业实现区域布局, 从而带动整个同类市场的经济的迅猛发展。过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产品的生产上存在产品单一、生产链短、科技含量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农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顺应市场运行规律, 达到市场要求, 就迫切需要改变其传统组织形式, 打破封闭式农业生产模式。
从1992年到2015年, 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已初具雏形, 虽然南北发展不均, 平原山地发展不均的问题明显, 但其所具有的市场集约化, 充分迎合市场等绝对优势, 注定了农业产业化这种经营模式必将在我国长期地稳定地发展下去。
资料显示, 2012年的城镇常住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6%, 超过58%的农民家庭有人外出打工、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已超过48%。这就说明, 农村务农人口在急剧减少, 这还是在不考虑目前我国农村常驻人口多为老人和孩子的情况下。因此, 务必提高务农效率, 实现全国农业产业化, 用更少的人力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 湖北土老憨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理念及现状
位于湖北省宜昌宜都市的土老憨集团, 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2005年创立至今, 凭借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商品市场化销售、产品深加工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步进行等优势, 土老憨集团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作为现代化农产品深加工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企业, 土老憨集团以“爱岗敬业、高效奉献、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为企业精神, 在实现自身产业快速发展和推动行业进步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土老憨集团以“至以销售荆楚味食品为主。产品种类分两步走, 一是调味品系列;而是休闲食品系列。其中“清江野鱼”, “手撕醉鱼”, “小憨鱼”, “柑橘酥”等系列休闲食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土老憨集团运用创新型模式, 融合两水为生产理念。紧密结合五个“两”:打造两水产业:柑橘产业, 水产业;推出两大产品:调味品, 休闲食品;树立两大品牌:土老憨, 清江野鱼;营造两大平台:创新平台, 市场平台;实现两大目标:树百年品牌, 创百亿价值。通过五个“两”来生产安全食品, 服务社会大众。从2005年创立至今, 土老憨集团已经初步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肯定。其主打品牌“清江野鱼”系列的产品已经在零食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精品柑橘也从最初的“论斤卖”变成现在的“论个卖”, 甚至一度卖至10元一个并被端上了我国国宴———“习大大”的餐桌。
3 土老憨集团在农业产业经营中所作出的创新
3.1 充分利用本土产业优势, 农户和企业联系紧密
宜昌宜都市是湖北省最大的柑橘生产地, 土老憨集团致力于打造柑橘第一品牌。在宜都, 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养有柑橘树。为了实现原料的充分供给, 土老憨通过联系农户与农户签订合约, 收购农户的柑橘, 以双方合作的形式, 使得分散的农产品得到了统一。但由于每家每户种养的柑橘树数目不一, 品质不一。对此, 土老憨集团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 分块处理的形式。与农户签订合约, 将零散的柑橘分批分次分品种收购回来进行挑选, 分装。同时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 将柑橘纵向发展, 生产柑橘醋、柑橘蜜饯、精品柑橘等产品。充分增加产品附加值, 优化产品结构, 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携农合作的方式, 一方面解决了自身原料的来源问题, 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内部消化了农户柑橘积压, 解决农户柑橘销售问题, 同时也缓解了社会压力, 使得千万农户同土老憨集团自身的加工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3.2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科研小组
在科技研发方面, 土老憨集团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来研发产品, 广纳人才。并同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学府建立了农业科研小组, 展开了密切合作。同时, 在技术研发、监管方面严格控制, 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之下, 农产品的收购, 加工, 包装, 销售各个步骤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尤其是农产品的加工转换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由原先的转换率低, 损失大、到现在的转换率高, 损失小, 科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土老憨集团的加工转换率为85%-90%, 在我国处于领先位置。
3.3 延长产业链, 实现“两水”产业产品创新, 融入新的生产理念
为了保留纯正的荆楚味, 土老憨集团着力发展“两水产业”。将水产与水果, 作为企业的核心生产理念。充分利用宜昌其两江交汇的水文优势和山地丘陵利于柑橘生长的地域优势。但要实现农业产业化这一目标, 单一生产形式不仅效率不高, 而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 土老憨集团在“创新”这方面下足了功夫———鱼塘养鱼, 岸边种植柑橘树。跌落损坏无法销售的柑橘喂鱼, 鱼塘里的鱼泥又是柑橘树最好的肥料。收获的柑橘可以直接销售于市场, 也可以经过再次加工作为醋的原料。连柑橘的橘皮, 都可以碾碎, 晒干, 并用来催化出酱油。不浪费任何原料, 既实现了柑橘的产品创新, 又真正做到了生态环保。
4 当前土老憨集团在产业农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4.1 产品市场竞争力大且认知度不高
土老憨集团拥有独特的创新级生产模式, 涉足两水产业, 柑橘产业和水产业。主要生产两大类产品, 即调味品和休闲食品。其休闲产品清江野鱼、小憨鱼在市场占有率较高, 形成自身品牌标志, 在消费者中间认知度强, 深受消费者喜爱, 市场占有率高。然而, 相比之下其调味品即其土老憨专业鱼调料、豆豉酱、鱼肉豆豉酱等产品就要逊色很多。并没有做到市场完全占有, 在很多地方并没有上架销售。这也说明土老憨在调味品产品的销售方面并没有做到全面推广。在中国调味品市场上还有更多的知名品牌, 如贵州老干妈调味酱、海天酱油、水塔陈醋等。这些同类知名品牌产品就是土老憨集团最大的市场竞争者。产品的定位十分重要, 调味品作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消费市场极大。土老憨集团要想以这一产品找到市场地位, 不仅仅要抓产品的质量更是要树立自身品牌, 做到与其他产品的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才可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较强的认知度。
4.2 食品安全信用危机
面对的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和不良食品生产企业的各种违法行为, 消费者开始谨慎消费, 出现食品安全信用危机。如今,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民关注的首要问题。土老憨集团作为一个农产品深加工的食品企业必须树立好自身品牌形象。将“至憨、致纯、志广”的理念推广出去, 在产品的生产上, 更是要做到良心生产。将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食品生产企业只有做到生产安全, 才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打破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信用危机。做良心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 赢得企业未来。
5 推进土老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5.1 开启O2O运营模式, 扩大销售渠道
所谓O2O模式就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 将线下无法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交易, 转为线上, 利用互联网来实现。通过线上交易平台, 扩大销售市场, 获得更为广阔的利润空间。土老憨集团的实际情况来看, 确实还是面临着市场占有率不高, 推广力度不强的现状。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湖北省内都面临着在很多地区产品无法入市上架销售的窘境。在此情况下, 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发挥互联网多、快、好、省的优势, 进行更加广泛的市场推广活动。建立土老憨网上销售平台, 推广与销售齐头并进。而且土老憨作为一个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企业, 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 扩大销售模式。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线上销售, 减少中间渠道, 降低销售成品, 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5.2 加强与各大商超的合作, 由走进市场向占领市场转变
土老憨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凭借自身丰富的原料资源, 生产的产品也是涉及多个方面, 品种繁多。但现在出现在一些特大商超内难以寻觅其产品的踪影。这一点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土老憨集团在市场上的推广销售。土老憨集团应该加强在各大省会城市的大型超市合作, 如沃尔玛, 家乐福等。争取能够先进场, 走进消费者的视线。再通过自身产品优势满足消费者,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从而逐步占领市场。充分入市上架是现在土老憨集团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5.3 增强宣传力度, 树立品牌效应
土老憨集团作为宜昌本土知名企业, 在宜昌, 湖北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一个品牌要想真正占据市场取得发展就必须将自己的品牌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企业要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 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 用自身产品的高质量高销量进行宣传, 同样也需要借助网络、媒体等第三方宣传工具作为帮助其走进消费者视野的利器。通过加大宣传, 努力推广土老憨品牌。积极参加全国的“农博会”, “食博会”立足于产品, 用产品说话。
6 总结
农业的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来说都是重中之重。现代农业的产生为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契机。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形式给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思路。本文以土老憨集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分析农业产业化给生产中所带来的优势, 并且根据现状找出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望对其发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会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5) .
[2]窦红.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风险应对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4) :808-809.
[3]张进忠.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战略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 :904-906.
[4]徐泉方, 李永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松江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 2002, (01) .
农业产业化探究 篇5
谢小荣
世纪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温州广大农村迅速兴起,并对温州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取得的成效是相当明显的。最近,我们就温州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市发展变化很快,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政策上再作相应的调整充实。只有这样,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农业产业竞争力才会有新提高,并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开辟新的实现途径。
一、温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分析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为依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经营形式。这些年来,我市各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由点及面全面推开,并取得明显的绩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依托力量。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年市委、市政府着手实施农业“百龙工程”,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农。
欠发达山区农民的增收。
四是涌现了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秀农业企业家,农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近几年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农业的名牌效应。目前,全市已涌现各类优质农产品名牌近个,其中有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获优质农产品品牌称号的多个,获省优质农产品称号的多个,年省首届农展会我市个农产品品牌获奖,其中个为省名牌产品,年市产生首批个农业名牌产品。年我市家农业龙头企业参加浙江农博会,个农产品获奖,签订投资项目项,金额亿多元。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一批农业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他们中有全国劳模丁国聪、蔡日省、朱明春、南士木等,也有省、市劳模和优秀农业企业家。这些农业企业家的成长将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是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元,比上年增长%。在文成县南田镇通过镇农产品营销协会的中介作用,~年,全镇蔬菜产值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的增长速度,%以上增收来于农业增效。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这也是国家支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
二、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龙头企业发展看,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龙”、“强龙”不多,年产值或销售额在亿元以上仍属凤毛麟角(仅家)。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由此导致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档次提高难、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市场拓展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从产品结构看,目前初加工、粗加工农产品比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农产品比较少,一次、二次增值比较多,多次增值比较少;大众化产品比较多,高科技含量、名牌产品比较少,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无明显优势。、从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看,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内部结构普遍比较松散,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关系大多是松散型或半紧密型,二者之间利益关系的纽带还比较脆弱,订单农业兑现难,真正实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的比较少,像虹丰集团那样与粮农有二次利益分配的较为鲜见。、从产业化布局的地区分布来看,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仍比较普遍,区域布局比较零乱,真正带动一个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很少,优势农产品的优势不明显,主导产业的支柱作用也不突出。、宏观体制、政府行为以及社会化服务与蓬勃发展的农业化经营不相适应。管理体制上的产加销分割、贸工农各自为政,政府行为不够规范,越位、错位、虚位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力度偏弱。如温州市用于“百龙工程”的资金投入每年不过万元。企业融资环境亟待改善,农业信息化水平偏低,标准化生产滞后,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三、找准切入点,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立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长远基础。
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主要是指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有优势,能够抵御国内外市场外来农产品冲击,或能够进一步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尽快提高我市农业产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这就要求尽快选择若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要采取一个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明确主要目标市场,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实施项目带动的办法,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要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建产地品牌,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势农产品安全水平;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年初农业部已颁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年)》,温州应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制订《温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规划》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真正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高度重视农业企业家的培育。要把促进农业企业家的成长,当作建立农业产业经营内在运行机制的中心,作为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农业产业化探究 篇6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動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2.3培育市场,完善利益联结 加强市场建设。要合理开发利用优势产业,用产业去支撑市场,用市场去带动产业;强化品牌营销;加强利益联结。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探索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尽量以合同制、股份制分配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农业产业化探究 篇7
关键词:农业院校,辅导员,专业化
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科技人才需求的扩大, 农业院校办学规模急剧膨胀,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给农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辅导员专业化的涵义与解析
所谓专业化, 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专门职业的过程。也就是指职业人员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也是职业人员所具备的一些内在指标、专业素质和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主要是指辅导员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如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就业指导方向、素质教育方向等。辅导员一旦选择了一定的方向就要努力学习该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如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辅导员就要学习心理学知识, 争取成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专家型辅导员。实际上, 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过程就是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过程。
二、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性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客观需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指挥员和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 辅导员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但是, 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 新的意识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 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 高校体制改革、学生扩招、学分制的实施等, 使学生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明显增加。目前, 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如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流动性强、学历层次和含金量不高、大部分辅导员没有取得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格、学历专业结构搭配不甚合理、年龄结构两头大中间小、比例不协调、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够高等等。鉴于此,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 满足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高校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 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社会的各种压力、残酷的就业竞争以及各种外界思潮, 很容易使阅历尚浅的高校大学生迷失方向。调查发现, 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 学生自卑、胆怯、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日益严重, 部分学生选择沉溺于恋爱、网络游戏等方式来逃避现实。在此情况下, 他们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事务性管理, 而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的要求不是任何一名专业课的任课老师所能胜任的, 也不是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面对这样的现实, 辅导员必须成为专业化、职业化人员, 承担起思想政治引导员、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素质教育师的重任,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 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的需要
近年来, 辅导员队伍来源不断优化, 辅导员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队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年龄层次逐渐降低, 学科背景不断优化, 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拥有了较高的起点, 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使辅导员自我提升发展的意识和要求不断强化。明确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 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吸引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三、高等农业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 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农业院校生源相对于其他院校来讲, 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质量等与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出现如性格内向、学习基础不好、信息化手段缺乏、非智力性因素欠缺等问题, 具体体现在因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创新素质的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而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需要农业院校的辅导员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来减轻、化解、消除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 不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科研工作, 认真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新体系、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 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目前, 我国农业方面由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 尤其是高科技农业企业仍然很少。因此, 农业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一种宏观的需求, 很难变成具体的就业机会。因此, 作为农业院校辅导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 帮助同学克服“冷漠”、“多虑”、“轻视”等不良的就业心态, 培养其“热情”、“自信”、科学”的择业心理;学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学习, 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的各个阶段,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就业方向, 并采取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措施, 为农科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三) 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培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对农业科技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院校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 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要紧紧抓住农科专业的专业特色尤其是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优势, 对农科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农科专业具有明显的学科发展优势, 学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帮助大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的理想信念。
四、高等农业院校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的选择
(一) 要为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平台
在配备模式上, 不仅要配足班级、年级辅导员, 还要在院系层面按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学生事务、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化辅导员, 形成“矩阵式”配置。近年来, 上海市各高校探索“矩阵式”配备模式的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也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二) 要为专业化发展建立评价机制
在评价机制上, 现有“三重一轻” (即重论文、重外语、重课时, 轻工作实绩) 的评价机制, 使专职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务等评定中处于劣势, 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归属感不强, 队伍流动过快等问题。因此, 必须针对这一瓶颈, 实行序列单列、指标单列、评审单列等制度, 建立一套符合辅导员岗位要求和队伍实际的职务评聘机制。
(三) 要为专业化发展提供政策导向
在管理机制上, 推进队伍专业化发展, 必须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首先, 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做到目标任务清晰、工作落实有章可循;其次, 要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机制, 实行包括领导、同事、学生和自我在内的全方位评价机制, 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 发挥奖惩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四) 要为专业化发展提供学科支撑
在学科建设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 必须要有必备的学科支撑。可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 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委托课题、举办辅导员论坛等方式, 鼓励和支持一线辅导员开展德育前瞻性研究, 推动队伍向“实践—研究型”转变;为骨干辅导员配备导师, 进行一对一指导, 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等。
(五) 要为专业化发展搭建学习平台
在专业化培训上, 专业化辅导员必须具备专业化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只有进一步加大专业化培养培训力度, 才能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 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此, 必须从专业化培训体系、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培训考核各个方面加强建设, 加强专业化培养, 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教社政[2005]2号) , 2005-01-13.
[2]武德, 刘欣玲.对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
农业产业化探究 篇8
1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它通过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有效降低企业间交易费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与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产业集群现象为解决我国生态农业的现实困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延伸模式,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农业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形成生态农业一体化和复合化,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2]。依照学术界对产业集群以及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诠释和理解,我们可以类似地把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界定为: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和产品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产业群[3]。其含义包括:(1)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通过利益纽带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无公害生产;(2)在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生态加工、生态储运、生态营销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3)在生产经营目的上,要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经营利润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得到提高,逐渐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收、消费者收益的目标[4]。
2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效应
2.1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集聚效应就是集群使农业资源和投入要素形成集聚,专业化的人才、信息、资金投入、供应商和客户都形成集聚,通过这些要素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与生态农业有关的企业在区域内大量集聚并达到一定规模时,大家可以共享资源优势,节约运输、信息、谈判、交易、投资等成本,降低风险,提高生产技术协同效应,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配套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节约空间交易成本。而且在产业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与生态农产品有关的企业生产可以形成前向一体化或后向一体化的生产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2.2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竞合效应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企业的本性决定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者,加上产业集群的柔性使农户之间、企业之间、生产者之间为生存和发展市场竞争增强,但集群企业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近,而且都是围绕特定的生产领域和行业开展生产与合作,产业关联性较强,任何企业都与其他企业产生上下游的关系,都是产业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各主体既是激烈的竞争者又是密切的合作者,竞争激励着它们不断创新和发展,合作又使各个市场主体以集群方式参与外部竞争,增强交易时公平谈判的实力,提高了竞争能力,也增强了农户面对多变的市场抗击风险的能力。生态农业集群化发展,将使农业生产的分工更为细化,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饮食服务、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3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环保效应有助于农村环境和资源的改善
生态农业集群化发展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且对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面临生态恶化造成的压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也前所未有的困惑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在我国很多地区,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通过资源开发与保护结合、用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措施,既可以使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又具有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改进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特点,还可以消除化肥、农药、地膜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4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品牌产品是实现生态农业集群式发展的关键,更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源泉和市场竞争的利器[5]。农业生产具有的生物特性及不同地区独特的土壤、气候、资源等条件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地域根植性,这种根植性正是农产品的最大特色和强化品牌效应的动力根源。区域品牌形成包括了产业优势、产品特色和高科技水平的基本内涵,是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的主要手段,这种差异化产业战略在产业集群的作用下能突破成本竞争的限制,所产生的创新激励效应会增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拓展企业对外交往能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在整个区域的形象以及招商引资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呼唤政府参与
尽管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为有效地克服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两大障碍、消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环境与发展的尖锐冲突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获得生命力并发挥其潜在优势。由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因素、高成本投入及土地细碎化经营等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没有政府的强力干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1 基础设施“公共物品”性质与供给不足要求政府加强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效用的不可分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和提供目的的非竞争性特征,这种正的外部性特征导致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但农村基础实施的地区差异和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是正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地区内的规模经济和投资回报率的增长[6]。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城市、轻农村”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致使对农村水、电、路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江河流域的治理、农村信息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等公共物品投入严重不足。公共物品属于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若由私人通过市场提供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进而造成供给不足。所以需要政府出面弥补“市场缺陷”,并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
3.2 知识溢出的外部性与创新不足需要政府的激励措施
知识溢出是指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效仿。正是由于研发和知识创新具有外部性,其社会回报率高于私人的回报率,使得技术研发领域的“搭便车”行为同样存在。科研投入、人力资本培养和相关的基础投资具有投资周期长、经费大、见效慢的特征,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些领域的投资问题,因此政府不但要鼓励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而且要加大投资力度。对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所等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研发合作进行资助,将有助于提高研发投入的回报率,使更多的企业从公共研发的努力中受益。由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主导企业,有时主导企业的创新和知识创造具有集群公共知识的特征,因此,主导企业除了靠内部机制实施自我激励之外,还需要来自政府的创新激励政策。
3.3 追求经济和生态双赢目标的高成本投入要求政府提供补偿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意味着将企业长期推卸于社会并由政府为其支付环境治理费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这势必增加企业在治理污染的配套设施和生产经营上的巨额投入,提高加入生态产业系统的资本进入门槛。加之生态产业对技术流程和硬件设施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初始投资规模大、效益发挥滞后,而且极易形成初始投资沉淀和“退出壁垒”,这不仅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相左,而且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在与传统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利弊权衡中,资本趋利的特性使它必然流向传统经济行业,因此政府必须将经济政策着眼于补偿生态农业行为主体投入的沉淀成本,以吸引各类社会资源的退出与重新进入。
3.4 土地细碎化经营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需要政府介入
我国现有农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导致的土地细碎化的问题对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存在致命的约束。从农户层面上看,细碎化经营不仅导致了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无法进行专业化分工,无法使用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要素,对生产和销售的有用信息获得乏力;同时也削弱了农户在投入品购买和产品销售方面的谈判能力,增加了购买投入品和产品销售方面的交易成本,减少了农户对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参与程度,从而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从区域层次上来看,土地细碎化经营将引起区域农业规划的困难,这种现状是与产业集群的规模化经营相违背的。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通过制度变革、政策引导等方式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予以支持。
4 政府助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分析
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既是产业政策的决策者又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无疑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实施管理的主体。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正确的引导、规划和调控,还需要政府制度、政策、职能和行为的改革创新,切实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助推地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 依托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做好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规划
地域、气候、土壤、水源等先天性的农业资源禀赋对农产品的质量、品质、成本、类型等影响很大,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7]。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时,各地区要因地制宜,依托区域优势资源,按照资源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原则,构筑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还要打破农业发展中的“行政分割”和“各自为战”的局面,按照“组群”式发展的思路,整合区域内的优势资源,整合集群的价值链,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分工,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同质化和低层次竞争的问题。政府在制定集群发展规划时,要找准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寻找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突破口,特别是要通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的开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制定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提出明确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整体布局、规模标准、环境标准等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把有限的农业资源用于最能发展特色的生态农业企业。
4.2 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和加强相应的政策扶持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8]。政府作为一种关键的“生产性资源”,是经济发展中重大制度博弈的最重要的决策主体。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作为政府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它的经济绩效依赖于此种制度变迁的运行环境[9]。而这一制度环境以及与此关联的制度供给在相当程度上须由政府提供。(1)要建立绿色GDP综合考核机制,更多地将环境资源保护、增加人民收入、提升产业结构和地区竞争力等问题纳入到考核机制中,使地方政府有压力、有决心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出谋划策[10]。(2)要加强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立法工作,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生态农业立法,相关法律规范散见于诸如《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其有限的条款不足以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甚至可能促进农业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加大农业生态的退化程度。我国生态农业的立法尚在酝酿之中,应尽快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作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以期促进其加快发展。(3)要完善农民土地产权权能,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而土地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推动土地流转,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经营权、赋予农民土地处置权[11]。在规模流转决策中,政府须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提高农户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以及规范和提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市场化操作水平。
4.3 提供有效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集群成长和升级
(1)要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交通、水利、通信、电力、仓储以及农田生态环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还要根据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提供或投资一些主要设施和设备,如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沼液施肥管道以及种养大棚等。(2)加强生态农业基础研究和基层培训。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持。政府应借助高校和各科研院所,培养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信息服务,使得科研及实践中的经验能及时得以总结和推广。(3)采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应向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要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支持。鼓励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建立开发基金、农民自筹资金、引进外资等多种筹资方式,加快生态农业集群化发展。(4)运用现代媒体和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形象塑造和品牌宣传。要积极争取召开全国性或地方性的生态产业新科技、新产品开发研讨会,有计划地组织生态生产的企业和人士到国内外参加博览会、洽谈会、展示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新闻媒体也要加大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加强物流和信息网络建设,培育生态农业市场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是来自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来自集聚之上的交易、技术、信息和社会网络结构。(1)独立的物流、信息公司在生态农业集群式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于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的形成、保证货物供应的及时快捷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结构,如农资服务、教育培训、专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现代媒介等服务机构,在收集农业集群内市场与技术信息、制定行业标准、创建区域品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这些组织和机构大部分为非营利性的,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参与并大力支持。(3)政府要加强集群内企业的信用监管,消除产业集群负的外部性。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农产品的同质性,往往会使集群内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影响集群整体品牌和声誉,对集群的发展造成致命打击。为此,要借助法律手段,对企业的不诚信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增大农产品经营者进行逆向选择的机会成本,进而遏制这种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除了要防止集群内企业做出无利于集群的行为之外,政府还要在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方面对集群内企业进行管制,这也是政府为了维护区域整体发展而必须进行的干预行为。
参考文献
[1]Porter,Michael E.Clusters and the new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0.
[2]郑军,史建民,杨晓杰.产业集群: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1):38-42.
[3]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1998(6):5-6.
[4]王保利,姚延婷.基于品牌战略的陕西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17-121.
[5]何畅,王殿华.突出核心产业优势强化区域品牌效应[J].经营与管理,2008(2):13-15.
[6]王栋.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6-108.
[7]周新德.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调研世界,2008(5):43-45.
[8]科斯,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85-87.
[9]王慧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9):145-147.
[10]张芬昀.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49-54.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篇9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农村改革以来, 宿州市的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安徽前列。30年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宿州市的农机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呈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上世纪80年代, 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热情, 农机服务突破了单一的耕耙作业, 开始向着播种、收获、灌溉、植保、加工、运输等农业生产的其它主要环节扩展。1994年, 全市小型拖拉机发展到106649台, 是1980年的7.9倍;农田机械化作业量达到了161万公顷, 是1980的6.4倍。1995年以来, 轰轰烈烈的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就是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典型事例。在市场的引导下, 宿州市的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更快。2003年全市农机户发展到34.5万个, 农机服务专业户达到9800多个。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增多, 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 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 广大农民和经营大户迫切要求农业机械化。2004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2004年6月25日国家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法律和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农机补贴政策在引导宿州市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出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新局面。2008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42万k W, 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86k W, 拖拉机26.2万台, 联合收割机总量达11676台, 农业机械总量达到150万台件, 目前, 全市农民每年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达4亿多元。农业机械成为农民除了土地以外的主要生产性资产。2008年, 全市机耕50.2万公顷, 机收面积46.7万公顷, 机播面积54.7万公顷,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3%。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机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农机服务专业户达1.8万个, 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19万户, 固定资产在3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有35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在70年代末期, 一些地区的工商企业就以农业机械服务为手段向农业的产前、产后延伸, 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在生产组织上进行探索。80年代以后, 创造了公司加农户等经营组织形式。从生产手段上来看, 大都是农户的种植、收获机械和公司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在实施具体的作业。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高效益的现代基础产业, 就必须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及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 宿州市农业机械化的长足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它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推动。
1、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表现在农产品结构上, 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立足本地资源, 扩大经济效益高、能赚钱的优势产品生产规模, 形成支柱产业, 建立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基地。要求这些生产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经营。因此,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它给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机, 同时也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途径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要求转移农村劳动力。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取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务经济的发展, 但农机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前提。宿州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使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充分发挥, 广大农民由家家户户买农机, 开始向买“农机服务”转变。近年来, 该市农村劳动力向劳务产业和乡村工业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多数是外出打工的农民, 达到了130万人, 由于农机化服务发展, 即便是夏秋农忙季节, 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基本不需要返乡。土地规模经营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 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 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保障。该市百万亩水果生产基地的砀山县, 机动植保机械达到了81650台, 这些农业机械在水果产业基地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2、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牵引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运行方式上是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通过这种途径使农产品与市场有机地链接,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极大地提高农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有机的市场体系, 这个体系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的支撑,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州市农业运输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彻底解决了农村运输问题, 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 宿州市每年的农机机械运输量都在100000万吨公里以上, 2008年达到了143341万吨公里。农机运输服务在解决常规生产运输问题的同时, 把分散经营的单家独户与产业化龙头和大市场相连接, 满足了市场大需求、大交换的需要。机械运销装备的发展, 使大流通成为可能, 并且各种相应的机械装备也将使农产品在运销过程中实现保鲜、烘干、冷冻、储藏等, 从而减少损失, 降低风险。
3、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生产需要农业机械化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又一特征是集约化。其一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各种因素, 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上, 都实行标准化作业。其二,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其三, 以优质化为方向。其四, 以保证食品安全为基础。农机化是农业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技术相结合的物化, 只有发展农机化, 才能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大规模、高标准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安全高效的植保机械和烘干装置, 以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农药残留, 避免产品霉变, 降低环境污染, 保证食品安全。使用冷冻、储藏设备使长期存放和大范围配送成为可能。实行机械化标准作业, 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三、农业机械化要向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提供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市场化的服务, 这样的农机服务必须依靠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实现, 农民由一家一户自购自用农机的自然经济服务形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虽然宿州市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很快, 但农民自我服务仍在农机化服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 农业机械化要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就要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使农机服务向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还促进了产业化的分工, 实现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再就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岷县农业发展 篇10
一、岷县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岷县农业正处于从自然农业 (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农业、“封闭”农业向“开放”农业、不可持续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变, 因此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 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 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目前, 岷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 单纯的原料性生产比较效益低, 没有竞争力, 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成为市场农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岷县各级政府部门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 重生产、轻流通, 从而导致支柱产业发展缓慢, 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二、岷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岷县农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是加速岷县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首先,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组织创新, 要求通过加强统一经营层次, 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培育出农村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在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 要发展起联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 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的健全服务功能, 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使土地相对集中,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农业现代科技的普及与应用,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次, 农业产业化将开辟一条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第三, 农业产业化将把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改变过去传统农业单一状况, 使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部门不断延伸。这种延伸将促进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将在提高整个产业的竟争能力的前提下,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大力研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增强行业的优势, 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
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岷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确立中药材、马铃薯为主导产业, 培育产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搞活主导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只有主导产品的流通畅顺, 使农民的利益得以实现, 才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才能促进基地建设, 形成规模化生产, 保证主导产品的批量均衡供应, 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农业产业化对岷县农业发展的作用
㈠农业产业化能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配置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其核心是围绕某主导产业或相关的若干骨干产品, 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组合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 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其实质就是把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二三产业领域, 通过某个农产品, 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围绕主导产业或骨干产品而形成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其目的是为农户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桥梁, 为农业形成大产业、进入大流通、获得大效益创造条件, 因而农业产业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它能够实现“三个突破”。一是能够突破所有制界限, 实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的融合。二是能够突破行政区域界限, 实现本地与外地甚至外国的合作。三是能够突破行业隶属界限, 实现农、工、贸、技、科、教等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结合。这三个方面的突破, 打破了农业本身的局限性和封闭性, 使生产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 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给农业注入新的生机, 增加发展后劲, 最终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农业产业化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双向流动。一方面,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主导产业规模的优势形成和不断壮大, 城市的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经济信息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农村;另一方面, 城市大型工商企业作为龙头企业, 随着经济扩张能力的不断增强, 形成对农业剩余资源 (劳动力、资金等) 的强有力的吸附, 并拉动其向城镇二三产业分流和转移。这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既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又在事实上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 从而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㈡农业产业化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 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 以广大农户为基础,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这是农业系统内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 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在产业一体化经营条件下, 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已不再孤立, 成为紧密相联的产业链条不可分割的一环, 并且还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 使农业成为一个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 使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第二三产业领域, 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 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
㈢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只有依靠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才能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 增加对农业的物质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商品率, 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的;也只有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 才能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 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 组成“贸工农”各方参加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开展加工、购销等, 延长农业的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农业产业化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综合运用, 不但可以明显地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 而且可以有效地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特别是大中型工商企业, 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促进农业综合开发, 发展多种经营, 从而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
为农业产业化助跑 篇11
为提高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支持的有效性,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积极完善营销机制,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销层次。西王集团被列为省行直销客户后,由省行农业信贷部直接营销,省市县三级农行联合为企业服务,在农行支持下,西王集团从一家村办面粉厂,发展到注册资金1128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2005年12月9日其核心子公司西王糖业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山东省2005年惟一在香港联交所出售的红筹股。西王集团总经理王建新说:“没有农行的大力扶持,西王集团就发展不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山东省农业银行一直给予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与山东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后,作为具体执行签订合作协议的农行山东分行把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工作重点,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实现了经营观念的巨大转变。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行长刁钦义说:“农业信贷特别是农业产业化信贷工作是农业银行最传统、最基础的业务,也是农业银行标志性业务。加强农业信贷的管理,关系着是否继承和发扬农业银行光荣传统、是否继续保持农业银行经营特色的现实问题。”
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改变以往分散使用、粗放式管理信贷资金模式,向适度集中使用、讲求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信贷资金管理转变,对那些具备一定规模、经济效益良好、即将形成一体化经营的企业,抓住时机,重拳出击,促其尽快成长为经营良好的龙头企业。为此,农行把储蓄所开进了工厂里。到过莱阳鲁花公司办公大楼的人会发现,在这里也能看到农行的储蓄所。由于莱阳鲁花公司的银行业务量非常大,当地农行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经过人民银行批准,在公司的财务室旁边设立了一个服务终端。鲁花公司副总经理盖良先深有感触地说:“农行的服务真正做到了窗对窗、门对门,是我们全职的现金出纳员。”
莱阳鲁花公司起初只是一个年产花生油不足万吨的企业,近几年,农行对该企业需要的资金优先考虑,新增贷款超过2亿元,帮助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使莱阳鲁花年生产能力由不足万吨扩大为15万吨,销售增长近10倍,成为中国花生油市场的龙头老大。龙大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特色突出,发展前景看好,农行持续给予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先后累计投入12亿元,使其几年内发展成为一个资产13亿元、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利润超过6000万元的国家级食品加工出口创汇集团。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与农业产业化 篇12
1 我国农业及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将产品生产的前、中、后都联系结合起来, 形成计划、生产和销售合为一体的模式。然而, 我国的计划经济使得这一模式的三部分分裂开来, 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背道而驰, 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生产农产品之前, 需要提供比较完整的农业生产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农业生产的过程被分割之后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相关农业资料, 使相关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应用。譬如,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还没有实现播种机、收割机之类的机械操作, 仍然依靠的是人力。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呈现多元化, 农产品也不例外, 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当前农业的发展, 满足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 也增加不了农民的收入。
在农产品生产完之后, 农民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然后才会考虑农产品的销售经营, 这样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区域化、规模化, 更不用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所以, 要解决以上各种问题, 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上。
2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
文章开头已经提及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农产品协会, 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与外界的农产品需求者联系洽谈, 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遍全国, 甚至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也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往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种类、范围都很局限, 通常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像小麦、水稻、油菜、玉米、棉花之类的, 农业生产结构亟需调整。想要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需要发挥农产品协会的主体地位, 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农业资料, 包括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前后的服务、农业科学技术等等。现在在国外, 很多农产品发达的国家都成立了相应的农产品协会。譬如, 荷兰的花卉生产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它就成立了花卉协会;泰国盛产优质大米, 成立了大米协会;日本和韩国等小岛国也成立了蔬菜协会、生猪协会等, 每个协会都为自己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规模、价格信息, 联系商家、与商家商定产品价格, 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所以, 在这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协会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 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参与国际竞争, 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农业企业, 自从加入WTO之后, 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不是政府亦或者是农民自身。最开始时服务对象是农民, 后来逐渐转为农业企业, 这要求服务体系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业企业, 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大力推广农产品, 同时加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如果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大大提高, 生产效益会明显更好, 所以农业企业要格外关注生产技术的应用。尽管是由农民生产农产品, 但农民的知识水平都不太高, 不太懂得技术, 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就很难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另外, 政府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公益性活动推广农业技术, 帮助农业企业普及技术, 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3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自从迈入新世纪以后, 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就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作为主要内容, 旨在重点改进和提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大国, 保证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而且就历年情况来说,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数量一直都满足着全国人民的需求, 除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旱涝、洪涝等之外。所以, 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保证食品安全。众所周知, 现在市场上时常会出现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层出不穷的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群体的格外关注, 大家都不想买到质量差或无安全保障的农产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并不大, 反而更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 根据实际情况,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也要转变发展方向,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也是科技运用的主体, 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来决定的, 可以说一个国家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往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会向农民示范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 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根据示范学习运用技术的农民很少, 大多数都只是看看而已, 很少去真正实行。所以根据以往的情况, 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必要的, 让农民了解到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 然后按照培训后所得的实践操作技术来展开农业生产, 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农民增加收入, 保障农民不再成为低收入群体。农民具备了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 将必定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而且这个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 缩小城乡差距, 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为农村提供全面而充足的社会性服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农村, 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 以上所提及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各个部分可以作为参考意见, 便于借鉴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何绮云, 郑业鲁, 韩威威.特色农业产供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技, 2011, 8.
[2]林伟君, 骆浩文, 孙明华等.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技, 200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