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规划

2024-07-09

农业产业化规划(共8篇)

农业产业化规划 篇1

乡农业产业化规划

乡农业产业化规划

立足优势产业打造特色精品

以育肥业为先导全面提升乡域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我乡工农业总产值达万元,比上年增长万元,增长率为%,其中:农牧业总产值达到万元,比上年增长万元,增长率为17%;工业总产值达到3732万元,比上年增长万元,增长率为13%。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818万元,比上年[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增长万元,增长率为13%

农牧民人均收入达3212元,比上年的2772元,净增450元,增长率为%。乡级财政完成收入43万元,较上年增长%,超额完成了县委九届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年初制定的“三增”目标,初步形成了以育肥、板兰根、土种鸡、苗圃四大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的工作中我们将仍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工作的第一要点,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任务,以农牧民增收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立足五大优势,构建乡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是地缘优势。乡距县城仅30公里,是两矿必经之路,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可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二

是水土优势。全乡总面积8000平方公里,有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万余亩,板兰根试种的成功,使近两万亩弃耕旱地得以再开发;三是矿产优势。乡内有铁、石英石、珍珠岩、膨润土云母、石榴石等矿产资源,其中铁、珍珠岩、石英石的储藏量相当丰富;四是旅游优势。我乡的旅游资源可开发性很强,草原石人、古墓群、苏普特沟岩画等一系列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风景所包涵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野生动植物观赏等极具开发价值。五是体制优势。畜牧业兽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率先在我乡完成,并取得了显著的实效,在经过一年来的不断深化,我乡的畜牧业服务体制已不断完善,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根据乡实际,我们确定了八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以改革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学优化农牧业结构为基础,以资源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强化第一产业,推进和拉动特色产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的经济增长为我乡快速发展提供了一

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乡国内生产总值预计突破8395万元,较上年增长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795万元,工业产值46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60万元,增长%;农牧民人均增收突破500元,达到3712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二、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力促形成八大产业链 育肥产业。畜牧业是我乡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决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牧业结构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突破口,重点抓农区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一是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促进规模化饲养,以新旺股份制养殖企业和喀拉吉拉养殖小区为典型,通过辐射作用,鼓励和支持农牧民搞劳动联合或资本联合,发展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广运用新技术,扩大农区养殖比例,发展至少50个新的种养殖大户和育肥企业,并切实发挥好他们的引导示范作用,以转变农牧民发展思路来促进和加快育

肥基地建设,将沿山的苏普图、喀拉巴盖、达勒吾孜、村建成良种肉牛育肥基地。

二是构筑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加强喀拉吉拉养殖小区建设,对进入养殖小区的农牧户在资金和销售环节予以大力的扶持,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从游牧、庭院养殖、分散饲养的传统养殖模式中退出来,进入小区,形成基地,进入小区的农牧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自由联资,形成初步规模后,协调农牧户组建喀拉吉拉联合股份养殖公司,由乡政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建立农牧户与基地、企业之间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产业一体化格局,为广大农牧民早日步入科学化饲养、模式化养殖、专业化生产搭建一座平台。

三是坚持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继续深化牧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品改业,发挥其高效益、高产出的优势,引进小畜冻精和优质种

羊,继续巩固扩大小尾寒羊纯繁和杂交已取得的成绩,通过冷配和购进增加西门塔尔牛等良种牛的养殖数量,以此促进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农牧民增收。四是以设施立业促进育肥业发展,通过青黄贮窖、暖棚的建设,把农区育肥业和青贮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牧民定居工作力度,提供多项优惠政策鼓励牧民定居,转变落后的牧业生产方式。五是提高出栏效益,改变以前的一季出栏为四季出栏,打市场价格差,实现种养与市场的衔接,切实提高育肥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我们30人的经纪人队伍作用,使养殖散户能够“养起来,卖出去”,与市场连接,形成规模,继续挖掘养殖小区和股份制企业潜力,使其成为全乡一个养殖龙头基地。

饲草料业。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我乡已初步形成了“以牧促农、以农养牧,种植业服务于养殖业”的格局,按照扩面、增量、提质的要求,主要在种植饲草料上做文章,将饲草饲料业做大

做强,使种植业为育肥业提供所必需的饲草饲料,同时通过育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饲草饲料业的运转。将全乡1/3的耕地建成高效饲草料基地,进一步压缩苜蓿种植面积,将喀拉吉拉开发地建成整装优质苜蓿基地,将萨尔哈木斯1000亩苜蓿地改为玉米种植地,将全乡10000亩人工草场进行改良。我乡的玉米种植在将突破5000亩,青贮种植面积为1280亩,在将达到2500亩。同时计划将至少3000亩的老苜蓿地进行倒茬改种,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以改良草料地的土壤质量。

板兰根种植产业。利用板兰根试种取得成功,并进一步与药材市场建立联系的基础,我们结合荒山造林项目,多层面经营,大力推广板兰根种植,计划在旱地种植5000亩,彻底改变以往旱地普遍弃耕的现象,实现占全乡耕地面积近1/2的旱地再开发再利用,将板兰根种植业建设成为全乡的一项大产业。苗圃产业。结合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

工作,大力创造条件,朝着大力发展绿化苗圃、大芸、黑加仑等特种林业经济发展,把发展林业作为经济增长点,也作为绿化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围绕退耕还林,将建成的退耕还林基地兼种苗圃,使其同时成为苗圃基地,在明年春季开发350亩,以此增加退耕还林的效益,供应全乡乃至全县退耕还林树苗。阿魏菇产业。经过我们对市场的充分调查,认为在我县已人工栽培成功的阿蘶菇较之以前的大棚阿蘶菇具有更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我乡丰富的阿蘶资源,为阿蘶菇野生栽培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10月初我们已通过签订购单、干部示范、合作种植等多种方式在我乡已完成人工种植阿蘶10亩,试种如成功,我们将以降低成本的形式,从外地低价购进大批菌包,争取大量的定单,扩大销售量,在我乡乌河、额河及沿山推广,同时还可进一步进行干包装和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蔬菜产业。在我们决定积极发展农产品

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股份制农副产品生产企业。为此我乡牢牢把握临近蒙库、富桂铅锌矿等矿山企业和县城的优势,利用乌河公路建设所带来的前景和萨尔巴斯村的地理优势,协调组织私营业主和村民主要种植秋季大白菜等季节性蔬菜,建成良种队和萨尔巴斯两个蔬菜基地,以优化当地种植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农业种植水平,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家禽养殖产业。大力扶持家禽养殖业的发展,鼓励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订单家禽养殖,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市场导向,培养更多的散户、大户,可突破10万只的养殖规模,争取创出绿色食品品牌。渔业。我乡拥有丰富的水面资源,但利用率较低,其潜在的价值没有开发出来。我们将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养鱼业,我乡达勒吾孜水库和西伯岭水库在这几年养鱼已有一定的基础,将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在资金、销售等环节予以一定的帮

扶,促使其成规模、上档次,为县城供应新鲜的特色鱼。同时在良种队建鱼塘,以此带动乡乌河片区的副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现鱼塘基本建设已完成,首批鱼苗开春即投入。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三项开发精品

发展是硬道理,在我们推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采取鼓励全乡干部群众共同为经济发展引资、引项的方法,充分发挥各行各业人员在招商引资中的积极性,挖掘招商引资的内在潜力。

一是矿业精品。在苏普特开发石英石矿,在塔本齐开发铁矿,同时进一步规范珍珠岩矿、膨润土矿,再开发塔本齐云母尾矿、石榴石矿。二是旅游精品。一是城郊旅游区。在秋季我们已对达勒吾孜水库进行环境美化、绿化,争取将其建设成为县城假日休闲旅游胜地;二是沿山旅游区。利用县城至两矿道路改造的大好机遇,加大对苏普特沟、西北令水库、红叶沟及库

卫等旅游资源的宣传开发力度,打造沿山旅游经济品牌;三是民俗风情旅游区。充分利用乡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根据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特点,大力开发民俗风情游等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带动商贸流通业及饮食服务业有一个新的发展。使旅游业逐步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一个亮点。

三是服务加工业精品。一是大力开发达勒吾孜沙石料基地,向县城提供沙石料,组建我们的农牧民运输服务车队,争取占有县城的沙石料市场,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在引进大青叶初加工和板兰根初加工技术和设施,计划引进板兰根切片机5台、板兰根粉面机5台,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切实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四、狠抓干部管理,成立两个服务中心 干部是各项工作能否落实好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我们将以在全乡党员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为目标,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锻造一支能够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上下功夫。一是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继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工作目标和任务上来;1 2 下一页

农业产业化规划 篇2

1 那坡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1 桑蚕产业强势发展

全县桑园面积1273hm2, 年养蚕1.5万张, 产鲜茧52.5万kg, 产值1050万元, 面积产量和产值均比上一年翻了三番, 由于增收显著, 全县发展桑蚕产业势头很猛, 已在全县各乡镇铺开。目前, 基本形成了由城厢永宁—平孟北斗、百合—百南、百南弄明—百省下华以及百都乡沿河的“三带一点”桑蚕发展格局。县内建有缫丝厂一个, 拥有三条缫丝生产线, 年可加工蚕茧近1000t。根据产业发展规划, 预计到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4000hm2以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养规模小, 桑园分散, 农户资金投入不足, 缺少高标准蚕房, 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加工企业的无序竞争造成蚕茧收购价格波动比较大。产业发展方向是:稳步扩大规模, 调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行标准化生产, 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蚕桑新基地;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和省力化养蚕等优质蚕茧生产技术, 提高桑茧生产水平及质量, 增加蚕农收入, 规范市场, 维护蚕茧收购秩序。

1.2 烤烟恢复性发展

那坡县是广西春烤烟生产优势产区, 烤烟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93年为全县种烟高峰期, 后于1998年全部停种, 2006年始恢复示范种植, 当年示范种植春烤烟18.15hm2, 收干烟2.47万kg, 单产1359.3kg/hm2, 总产值24.9万元。目前烤烟产业是那坡县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产业, 龙头企业烟草公司产业化运作模式比较成熟, 农户种烟的积极性高涨。根据产业发展规划, 预计到2010年, 全县烤烟种植面积将达到1333hm2, 总产值2500万元。重点布局在城厢、坡荷、龙合、德隆4个中北部乡镇。

1.3 中药材生产朝基地化发展

那坡县是广西中药材生产重点基地县,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很适宜中草药材种植和生长。据统计, 县内已发现药材资源品种200多种, 其中野生中草药材山豆根、鸡血藤、千年健等一批品种是濒危稀缺药材。2002年以来, 广西药用植物园等有关技术部门和专家到那坡县进行了一系列良种繁育试验示范与技术开发研究, 均取得较好成果, 为那坡县发展中草药产业奠定了基础。2003年那坡县经国家计委立项确定为“广西大宗地道及濒危稀缺药材良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县。2005年末, 全县拥有2.33万hm2中药材种植基地, 其中八角2万hm2、玉桂2667hm2, 其它药材1333hm2, 年产药材约3万t, 主要以加工干货向外销售, 重点发展品种有金银花、青蒿、板蓝根、山豆根、葛根等。县内有百卉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等制药企业, 但生产规模较小, 年产值只有23.2万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植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开发不力, 加工企业不景气, 主要以原料进入市场;中药材市场价格年际波动很大, 种植效益不稳定。根据产业发展规划, 预计到2010年中草药种植面积4000hm2。

1.4 种用马铃薯生产战略地位突显

马铃薯是广西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年播种面积13.33万hm2, 年需种薯30万t, 大部分靠从北方调进, 为提高种薯自给率, 建立广西种薯生产基地战略意义十分突出。那坡县地处高海拔, 具有区内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发展马铃薯种薯生产的自然气候优势, 种薯产量高、病虫害少。那坡县已被自治区农业厅列入全区马铃薯良种春夏繁重点基地县。2006年, 全县种植马铃薯85hm2, 产鲜薯737t, 产值73.7万元。目前, 那坡县马铃薯种薯生产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产业潜在优势还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那坡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加快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建设, 强化技术创新, 尽快形成脱毒马铃薯春夏繁种技术标准体系, 做大做强种薯产业, 计划到2010年种植面积1333hm2, 力争把那坡建成广西最大、最好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基地。重点布局在城厢、坡荷、龙合、德隆4个乡镇。

1.5 黑色食品主导品种开始形成

那坡县是广西黑色植物资源富集区, “黑衣壮”文化是发展那坡特色农业的一大优势, 以“黑衣壮”尼的呀为代表的那坡边关民族风情游, 集边关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和边关游为一体, 独具特色。近年, 那坡县积极打造以黑米、黑薯、黑豆等黑色食品为特征的那坡“黑衣壮”特产, 黑色食品已融入那坡打造“黑衣壮”文化品牌的发展效应, 开发以黑色食品为主的其它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 黑色食品已经形成品牌, 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根据产业发展规划, 预计到2010年, 全县黑色食品种植面积将达到667hm2。重点布局在城厢、坡荷、龙合、百合和百都等乡镇。得到显著提高,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稳步、协调、健康发展。

2 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2.1 基本思路

那坡县农业确立的优势特色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全局,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富民强县”为目标, 按照“市场导向、凸现特色、明确布局、展示亮点、做强优势、打造品牌、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工作原则, 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区位等优势,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对全县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 由小而散的小农经济向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商品经济转变, 由区域内自产自销、自求平衡向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间专业分工与协作转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举转变。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 发展一批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构建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加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市场化、利益联结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使那坡县农业特色经济有一个新的提高。

2.2 发展目标

经过3年努力, 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产品布局日趋合理, 特色产业更加突出, 农产品加工水平明显提高, 形成若干个具有桂西边关特色、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带区, 特色产业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到5%以上, 特色农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 农业生产力布局渐趋合理, 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稳步、协调、健康发展。

3 发展对策措施

3.1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带

按照产业布局规划, 那坡县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五大产业区:一是中南部桑蚕生产基地中心区:以城厢镇到平孟镇、百合乡到百南乡、百南乡到百省乡的三条产业带及百都乡一个点的“三带一点”桑蚕生产为中心区。其中把德隆乡、百合乡、百南乡三个蚕区建成桑蚕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基地, 辐射带动全县67个村的4000hm2桑蚕生产;二是中北部马铃薯种植区:该区以城厢、坡荷、龙合、德隆4个乡镇39个村为主, 辐射带动全县1333hm2马铃薯种植;三是中部、东北部烤烟示范区:包括城厢、坡荷、龙合、德隆4个乡镇39个村, 种植面积1333hm2;四是东北部、西南部中草药规范化种植区:包括城厢、坡荷、龙合、德隆、百合、百南、百省、百都、平孟9个乡镇79个村, 种植面积1333hm2;五是西部、北部黑色食品标准化种植区:以城厢、坡荷、德隆3个乡镇个村为主, 辐射带动全县19个村2000hm2黑色食品种植。

3.2 抓好以品种为主的技术推广, 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 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 加快植物组培中心和脱毒马铃薯良繁基地建设, 完善繁育推广体系, 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与引种示范工作, 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 注重地方优势品种的驯化改良, 加强对濒临灭绝的种质资源保护;二是继续推广各种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 广泛开展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技术等试验示范工作, 积极探索山地特色农业开发新路子;三是重视培育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吸引区内外科研院校来那坡开展技术研究工作, 借智引力, 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四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以加强农技培训为切入点,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3.3 以“黑衣壮”农业品牌建设为重点,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 以“黑衣壮”农业品牌建设为重点, 全面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要立足本地生态环境、资源条件、技术基础, 瞄准国内国际市场, 接轨WTO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指导农民发展精优农业, 大力生产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 培育更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 对主导产业或优势品种, 在科技、资金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 特别要引导和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品牌建设重点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加大品牌开发的科技含量, 开发出更多精深加工产品, 强调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二是以品牌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 加强注册商标和产品包装的开发和管理, 重视品牌的整合、共享工作, 真正形成品牌和名牌效应。

3.4 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着力点, 推进产业化进程

要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 就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 要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重视扶持科技型龙头、精深加工型龙头、外向型龙头、营销型龙头,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重点培育若干个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龙头企业, 特别是能产生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建立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的利益连结机制, 通过企业发展基地, 发展订单农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提高产业化水平。为了改变目前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合理状况, 还要引导和支持广大农民投资创建真正属于自己的股份合作制产业化经营服务组织, 以农民为主体, 有组 (下转P45) 封, 避免海上受潮。

要加快建立GAP (良好农业规范) 和GMP (良好操作规范) , 从花生的种植、储运、加工和出口整个过程进行规范操作。在花生的种植过程中实行无公害生产, 减少农药使用量;在加工出口过程中提高企业的自检自控能力和检验检疫部门的检测力度, 加强对黄曲霉素等污染物的检测。

3大力发展花生加工业

中国花生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中国最大的花生企业天申集团比全国大多数从事花生加工的企业效率高10倍, 但是和美国公司相比还差10倍。中国出口花生主要以花生果、花生仁等初级产品为主, 约占出口总量的60%, 加工产品少, 高附加值的花生产品出口更少。近几年花生油生产企业的出口业绩表明, 花生加工成花生油后出口, 不仅使出口受阻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而且还可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投入, 改变以往花生简单加工模式, 大力鼓励 (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花生深加工项目的发展, 拉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高出口创汇能力。鼓励和引导花生加工出口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 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 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提高出口花生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品档次,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4积极发展花生行业组织

(上接P43) 织有计划发展生产、进入流通, 增强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

3.5切实加强领导, 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一旦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以后, 优势、特色产业就成了全县农业发展的主体。首先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要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 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支持和保护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为农民提供正确的产业发展导向。其次在工作推进中要加大统筹协调, 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 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融入社会大规划之中, 使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协调。在产业布局上要做到区域统筹, 彻底打破计划经济模式下区域内自求平衡的格局, 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链, 实现农业生态的自体良性循环。三是要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 政府职能部门、农民合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几方面结合, 构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帮助农民调整好产业结构, 全面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解决生产、流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推进那坡县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目前中国花生出口企业众多, 为扩大出口各企业相互压价, 导致花生出口价格下降, 农民、加工企业、国家都没有从花生出口中获得充分的利益。随着中国花生出口规模的扩大, 经营花生出口的企业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2005年中国有花生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876家, 比2004年增加9.1%。经营花生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大大降低了单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也造成了无序竞争。花生出口经营企业数量的膨胀加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一些企业为了生存, 在国内不顾质量高价抢购货源, 出口低价竞销。针对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 各花生主产区应尽快建立花生行业协会, 制定出口最低限价, 并加强监管, 切实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约束, 实行行业自律, 严肃查处无序竞争企业, 避免恶性竞争;建立完善的协商、谈判制度, 保证既能多出口又能多创汇。2006年7月全国最大的大蒜生产出口基地———山东省金乡县大蒜出口企业协会成立, 全县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72家大蒜企业中有58家加入, 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我国大蒜出口价格的调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花生出口的重点区域应该学习这种做法, 大力发展出口行业组织, 规范出口秩序。只有尽快建立花生行业协会, 并切实发挥作用, 才能使中国花生的比较优势尽可能地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提高中国花生出口的经济效益。

刘学忠 (1966—) , 男, 山东莱阳人,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李红星, 刘翰明.那坡县:着力写好“四篇文章”[J].当代广西, 2005, (15) :57.

[2]陆宇明, 梁贤, 林涛, 卢庆南, 李正艳, 隆国锋.广西那坡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19 (02) :17-18.

[3]陆宇明, 卢庆南, 何英, 兰宗宝.那坡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SWOT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 2007, 38 (s2) :322-324.

[4]王德清.百色地区旱坡地的烤烟栽培[J].广西农业科学, 1994, (04) :163-165.

[5]陈怀珠, 蔡秀英.桂西山区烟草种质资源考察简报[J].广西农业科学, 1996, (01) :33-34

[6]林涛.发挥资源优势, 推进广西中草药产业化进程[J].广西农业科学, 2005, 36 (05) :482-484.

[7]韦霄, 梁惠凌, 唐辉, 蒋运生, 蒋福勇.广西南五味子属植物的分布与利用[J].广西农业科学, 2006, (02) :117-119

[8]唐其展, 周嘉运, 何铁光, 庾韦花.广西青蒿资源研究现状 (英文) [J].广西农业科学, 2006, (01) :84-87.

[9]韦本辉, 韦威泰, 甘秀芹, 江覃德.广西冬种马铃薯新品种筛选和春夏繁种技术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 2005, 36 (01) :75-78.

[10]杨经良, 陈壬生, 文信连, 罗陈鹰.马铃薯产业化现状及我区发展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 2001, (06) :335-337.

[11]覃初贤.桂西黑大豆资源主要性状观察和品质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 1995, (04) :158-160.

农业产业化规划 篇3

摘 要:对太行山区的资源、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条件进行了简述,运用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对太行山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进行了分析,并以河北省行唐县太行山区为研究对象,考虑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园区发展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农产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开发多元化的旅游项目的建议。通过规划设计研究,园区功能区划分为“一核、六区、一长廊”,并制定了“142”(一体四翼双功能)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从而使太行山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我国太行山荒山丘陵区农业园区发展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SWOT分析;太行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农业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sources, loc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and policy of Taihang mountain areas(THMA)was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by SWOT model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MA were analyzed. Taking the THMA of Xingta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sidering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project area,to put forward a suggest that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efficiently, create a complete industry chain, develop diversified tour item .Through the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divide garden into three functional area, such as "core", "six areas"and "a long corridor", and drew up "142" industries development strategy, making to THMA agriculture go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garden in THMA.

Key words: SWOT analysis; Taihang Mountain area;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 park; agriculture panning designs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农业大国,山区占陆地总面积近70%。几千年来,我国广大山区农业发展一直以求“温饱”作为中心内容。长期以来为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而进行的扩大耕地、陡坡垦殖、超载放牧、砍伐森林,结果导致广大山区普遍存在植被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山场退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

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意识落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实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山区农业是中国区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河北省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2%,达到11.7万km2。其中,太行山区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区面积占全国太行山区面积的1/3,占河北省的22%,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水源涵养地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也是首都和环渤海经济区生态安全的保障屏[2]。近年来,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山区的开发正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问题,河北省太行山区的农业发展依然处于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严峻局面,其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造就了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3]。本研究针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依据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对项目区SWOT现状的详细评价和分析,提出了推进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四翼、双功能的总体发展战略,并重点以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市场培育、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战略举措来推动其实施。同时提出最能体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五大典型产业模式:绿色(有机)粮食产业、绿色(有机)林果产业、生态畜牧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以及特种资源开发产业,并且还从资源与特点、潜力与优势、战略与对策等方面分别对其进行论证。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石家庄市行唐县口头镇团山村,主要包括2 043.3 hm2的荒山丘陵地带和废矿区。园区地形起伏,土壤以褐土为主,园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7 ℃,降水量在534 mm左右,7月份降水最多,为132.3 mm,12月份最少,为4.4 mm,平均日照时数为2 293.6 h。自然气候适宜瓜果蔬菜的生长,园区靠近口头水库,并新建有小型水库,地下水均为淡水,水质良好。项目区周围无大型工矿企业,没有对农业生产可能构成危害的工业污染,整体环境状况良好,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要求。另外,项目区基址地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城区南距石家庄国际机场25 km,东距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5 km。

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特色经济从“红绿黄”、“两红一黄一白”到“两红一白”(两红指红枣、红薯,一白指牛奶)日益壮大,农业生产由原来的数量型生产向高产、优质并重型转变,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为县域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竞争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最早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具体是指通过调查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内部竞争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外部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列举出来,并按照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建SWOT矩阵,再加以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叠加进行分析评估,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蓬勃兴建,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战略规划和科学合理的市场论证,避免无序投资和盲目开发,成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将SWOT分析法准确地应用到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中,能够明确了解园区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可以找出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并及早制定出应对策略,达到扬长避短,为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是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4-6]。以下为研究区域的SWOT分析情况。

1.2.1 优势(Strength) (1)区位交通优势。研究区域位于石家庄近郊,依托京津唐经济圈,方圆200 km2范围内有北京、天津、石家庄、廊坊等10多个大中城市,处于京津唐地区发达的经济带,同时具备国内、国际市场高汇点的区位优势。在交通条件上,陆路规划有多条联通石家庄市区以及华北各城市群的道路。

(2)自然环境优势。广袤的荒山土地、适宜的气候、清新的空气,造就了团山上佳的生态环境,适宜蔬菜、红枣、苹果、梨、葡萄、核桃、花草、林木等各种植物生长。此外,山体、田基、植物还构成了团山的标志性景观,可塑性强,非常适宜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3)土地资源优势。项目区规划面积2 000 hm2,与其他园区相比,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而且项目区土地的使用权全部属于行唐县政府,在土地租赁等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此外,周边完善的配套设施,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项目区的招商引资。

1.2.2 劣势(Weakness) (1)起步建设、经验不足。园区尚未有生态农业项目的建设经验,缺乏相应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行业从业人员。整体上来看,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基础薄弱。

(2)土地贫瘠,整理成本增加。园区是以荒山为主的土地,几乎所有的山地都需要土地整理后才能够使用,使得园区土地成本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2.3 机遇(Opportunity) (1)强劲有力的经济支撑。 “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农业的持续增效、农民的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

(2)地方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行唐县作为石家庄市农业重要的支撑,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一直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2011年,石家庄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有效保障“菜篮子”供给。同时,通过抓好农业设施装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农业功能开发建设以及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因此,项目区的建设符合地方政府对农业扶持的方向。

1.2.4 威胁(Threat) (1)农业休闲旅游竞争激烈。石家庄市休闲观光农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并以农庄、森林公园和农家菜馆为主要形式,进入21世纪,石家庄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涌现出许多规模大、类型多样、功能综合、深受市民喜爱的新景点。加上周边的北京、廊坊、唐山、天津等地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建设,农业休闲旅游的竞争十分激烈。

(2)消费者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关注热度。尝新猎奇是消费者的特性之一,但是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长期、稳定的客源。目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众多,并且同质化严重。在同质性选择对象众多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否对园区保持较高的关注热度并愿意再次消费,是威胁本项目正常运营的关键。

2 总体规划构架

2.1 指导思想

园区规划设计,应建立在生态农业产业的基础之上,以生态建设理念为核心,根据园区基址的生态适应性,并以荒山丘陵土地综合治理开发为手段,突出生态、景观、文化。最大化利用周边有利环境,融合自然景观与当地民俗文化于一体,适时适度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景观建设,以休闲旅游发展为引擎,将项目区打造成为集约化生产、优美生态环境的综合型生态农业产业园[7-8]。

2.2 园区功能定位

2.2.1 优质特色有机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 开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农产精品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产品发展战略主攻京津唐高端市场和创汇国际市场,既作为园区经济收入主导产品,又能示范带动周边相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区,促进区域农民增收。

2.2.2 生态型农业高新科技示范推介 进行新、特、优作物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推广示范,循环型农业结构设计、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及管理的示范、教育、培训,生态环保型适用现代设施和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介、培训,既能提升园区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科技含量和品牌形象,增加园区效益,又能培训带动周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2.3 太行山区农业科技文化休闲观光旅游 结合优特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生态型农业高新科技引进示范推介,挖掘行唐及太行山地域文化精华,通过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和生态文化内涵展现、作物景观艺术种植、自然生态食品品尝、高档特有产品推介、生态和农业文化趣味活动参与,针对中高档消费群体开展自然生态生活享受、农业科技文化观光为主题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服务。

2.2.4 太行山农业特色科技与产品商务服务 以园区内引进示范的品种、技术和标准化管理模式为基础,带动园区外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以园区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业设施为平台,组织特优农产品和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的观摩推广交流培训活动,打造绿色团山红农业品牌。以团山红公司为主体,针对园区内外经营者搭建高档农产品、生态型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太行山区生态农产品贸易信息、团山红生态农业招商引资等商务服务平台,构建太行山区生态农业科技孵化器,开拓大中城市和国际特优农产品市场,推动太行山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2.3 产业发展策略

“142”(一体四翼双功能)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如下。

(1)一体。园区重点构建以服务型农业和农业服务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孵化器,打造河北“现代农业硅谷”。依托园区荒山土地规模优势,以园区物理空间和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园区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增值为根本,通过引进国内外一流科技成果,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农产精品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涉农商品流通、信息咨询服务三产集聚和融合,发挥各业优势互补,进行循环整合,形成国际化综合服务型特色农业园区经济体系。

(2)四翼。园区发展依托四大主体产品推动。充分利用外生的生产性资源和市场性资源,做强做大高新科技开发(创新、引进、提升)产品、优质全程综合服务(企业、农民、政府)产品;充分利用园区资源的地域优势和特色,做精做优高端安全农产精品、高雅休闲度假农业精品。

(3)双功能。园区发展产生园内增效和园外带动两大功效。通过园区产业发展实现园区内部企业科学组合发展和效益提升,同时通过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产业关联带动园外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园区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产业的持续发展。

2.4 园区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园区总体功能分区为:一核、六区、一长廊,总平面图见图2和图3。

2.4.1 一核: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器 规划面积43.7 hm2,为园区的启动区和核心区,打造成园区的农业科技硅谷,体现园区最新的农业科技元素,是园区组织管理、商务服务、会馆休闲核心、对外接待功能的空间载体,为园区的良性运行提供保障,是项目区对外的直接窗口;引入低碳农业、循环经济等发展理念,创新生态、环保、集约、节能的农业发展模式。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光伏设施大棚、现代温室技术展示中心、联栋温室花卉(婚纱外景地)、高档会馆、露地蔬菜种植示范、市民菜园租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生态餐厅、都市农庄体验园(四合院)、生态停车场等。

2.4.2 一长廊:山顶景观科普长廊 主要由葡萄架、紫藤架、瓜豆藤架、科普灯箱组成,可悬挂颜色各异的名优特瓜类新品种,起到展示、休闲、观赏、采摘、休息等功能。长廊两边可设置科普橱窗,展示园区相应的农业技术,可设专人进行讲解、宣传。

2.4.3 六区 (1)绿色(有机)设施园艺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91.4 hm2,示范区将建设成为石家庄市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同时成为园区主要蔬菜生产区。建设项目包括种苗工厂、高效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设施蔬菜新品种引种示范基地、露地蔬菜基地、社区支持农园等。建设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构建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发展冷链仓储和洁净菜加工包装,开拓社区支持、产地直销、配送营销等新型销售业态。强调种养循环配套,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提升。

(2)循环有机种养区。规划建设面积119.1 hm2,采用生态循环的模式,种植石家庄特色果品。利用林下养鸡,在地势较高平整区建设万头猪场,将养殖粪便发酵后用于园区农业种植,同时在林下生长的动物也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产出的肉蛋更生态、更有营养。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万头生猪养殖场、有机肥加工厂、大型沼气厂、万羽土鸡林下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生态山羊养殖场、野猪场、珍禽谷、野鸭湖等。

(3)绿色(有机)林果种植区。规划建设面积1 263.9 hm2,选用石家庄当地特色果品,同时引入其他特色开花、结果品种,结合果树的物候期,开展游园赏花、采摘品尝、冬季修剪等活动。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生态观光休闲果园、葡萄庄园、“三优”苹果种植园、干果种植园、引种示范与无病毒苗木繁育中心等。在休闲、观光、农家乐等采摘果园,选择多元树种、多元成熟期品种,多元栽培模式,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时期的需求。

(4)农产品加工配送区。规划建设面积21.4 hm2。加工配送区建设是园区产业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保鲜期限,通过配送会员制服务可极大提高产品档次和价格,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便利性。建设项目包括生产加工中心、景石交易中心、仓储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化监控中心等。该区域采用现代电子商务手段,运用传感器、无线智能传输、互联网络、数据库和中间件等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信息上,实现全程的智能化、可控化和透明化。

(5)汽车运动主题公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28.9 hm2,利用现有山体地形,做好农业生态景观建设,作为园区果蔬品赏、水边休闲的中心活动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机车运动场、汽车营地、企业拓展训练基地等。打造全国一流的山体越野车运动休闲基地,通过不定期的举办各类赛事,提升园区的文化内涵,扩大园区的社会知名度,吸引人气,带动园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和营销。

(6)枣乡民俗文化区。规划建设面积116.3 hm2。围绕团山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突出文化传承功能,重点打造枣乡文化博览园、红枣古树保护区、团山红庙会等。按照总体规划,围绕“行唐枣文化”这一主题,打造集行唐各品种枣文化、特色旅游为一体的石家庄第一、华北独特、全国知名的林果业旅游区以及集行唐特色枣品研发、新品种推广、产品延伸为一体的枣文化博览中心。

3 基础设施规划

3.1 路网规划

园区道路规划分为三级:一级道路是车行道,以山上现有的道路为基础,按三级公路的标准进行维护改造,路基宽为9 m,路面宽为7 m,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两旁建设绿化带,形成园区整洁、美观的生态景观主轴;二级道路主要作为各功能区之间的连接道路,满足园区生产生活及游客通行要求,以山间现有的道路网为基础,按四级公路的标准进行改造,路基宽为5 m,路面宽为4 m,砂石路面;三级道路是生产路,采用砂石路面,路面宽1.5 m,能满足小型农用机械的通行和人工田间作业与管理的需要。原则上不改变原地形、地貌,形成自然的、纵横交错的道路,既成为步行游览道,也是园区林果生产的管理道路。

3.2 景观系统规划

强调自然本质,在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基础上,广泛打造人造景观。营造出富有特色的观赏游乐、休闲度假环境,充分体现出现代农业的景观价值,同时丰富景观层次,提高景观的观赏性[9-12]。

3.3 土地整理规划

园区大量的山坡地现状均无水土保持设施,水土流失严重,现状为坡耕地及果园,为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规划对项目区的部分坡耕地整修为标准梯田,修筑田埂。对果园地修筑果树台田,填筑田埂。

4 结论与展望

根据SWOT矩阵分析,河北团山红产业园建设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这些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机遇来迎接挑战,弥补先天之不足。

4.1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在项目开发建设时,因地制宜,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充分体现项目区的科学性,既能体现本地特色,又能避开区域竞争。

4.2 多渠道筹集资金

由于项目区基础条件薄弱,建设开发需要大笔资金。应遵循内资与引进外资相结合,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并且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的扶持,改善投资环境,多形式、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

4.3 加强内部管理

基于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完善内部管理至关重要。突出企业文化和特色,发挥后发优势,打造名牌产品,形成竞争力。

4.4 科技先行,市场优先

以现代科技提升产业水平,稳固并强化园区在生产上的功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刚性需求。在产业基础较为牢固的前提下,逐步开发都市农业的其他功能,结合不同产业的性质和发展目标,确定不同的经营模式,以降低市场风险。

河北团山红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以人和自然和谐为宗旨,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遵循“天人合一”理念,继承“愚公移山”的精神,走绿色道路,创生态文明。项目区以综合开发太行山区农业资源、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为重点,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山区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组织实施“611”重点示范工程,即建设6个功能分区[绿色(有机)设施园艺示范区、循环有机种养区、绿色(有机)林果种植区、农产品加工配送区、汽车运动主题公园区、枣乡民俗文化区],1个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器,1个山顶景观科普长廊,综合开发2 000 hm2山地,在做大做强“三优”苹果产业品牌的同时,推进设施蔬菜、果树、特种养殖、苗木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和标准化,促进太行山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河北团山红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标是成为集生产、加工、科研、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基地,以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重点,建成高档次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区、高标准的旅游观光采摘区、高水平的技术成果推广区,从而成为河北省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态旅游业的新亮点[13-15]。最后,希望该研究中提出的农业产业区规划布局的思路和建议,以及得出的结论能为规划的决策者、制订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希望该研究能为相关农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宋金平,李香芹,吴殿廷.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山区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31-136.

[2] 顾时贵.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顾世顺,韩玉.河北太行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43-45.

[4] 陈京婷,杨宁生.山东省海水养殖产业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3(20):231-233.

[5] 汤全明,宋松,张建新.农业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以江苏溧阳市为例[C].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南京: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

[6] 张焕裕,万尚钦,李丹.SWOT分析方法在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应用——以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2010,30(2):55-56.

[7] 任永梅,胡灵红.建设节约型农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 106-3 108.

[8] 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M].New York:John Wiley Sons Inc,1969.

[9] 安晓宁,常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功能定位及保障体系[J].世界农业,2004(1):11-13.

[10] 王锐,王仰麟,景娟.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生态农业景观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1-4.

[11] 黄新锋.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以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212-214.

[12] 李红,叶林涛.农业园区用地状况、问题及对策[J].调查研究,2003(10):36-38.

[13] 张景顺,褚保金.关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2):109-113.

[14] 丁忠明,孙敬水.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27-28.

农业产业规划调查计划 篇4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自然条件(光照、土地、水分)2.农业原有基础分析

(1)农业发展规模、水平与发展速度,生产总投入或产出(农业总产量、产值、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产量、产值、商品产量、商品率,单位面积劳动耗费、经济效益)

(2)农业生产结构、总体布局态势与土地综合利用状况(农业现有农作物组成比例、地区分布、占用土地状况、历年变化与地区差异)(3)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集中种植与分散种植情况

(4)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与农业资源开发程度变化(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程度)

(5)区域农业收入分配和消费状况(农业总收入、总费用与分配总额、积累与消费比例,农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6)现有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 3.农业的技术经济条件

(1)农民现有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

(2)农业生产技术(良种培养、作物栽培管理、水肥控制、耕作技术、防虫治病等各种农业生产技术)(3)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①现有的站点数及农业科研服务情况 ②基层农业推广现状(体制、经费等)

③.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情况(服务人员数,学历,工资等)④农民科技普及情况,新技术、新成果使用情况(4)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

①体制建设情况(农机化合作服务组织个数;基层农机技术人员人数和组成情况;人员专业技术情况;工作条件)②发展情况

③工作成效(机械化服务情况;农机技术推广;农机信息和宣传培训情况)

二、农业经营组织现有体系建设情况

三、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农业产业化规划 篇5

发 展 规 划 xx县xxx 2015年3月

目 录

一、xx县“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总结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十二五”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

(二)经营管理水平低。

(三)加工率低,产业链短。

(四)品牌缺乏,市场占有率低。

(五)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六)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

四、“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五、“十三五”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水平

(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企业

(三)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

(四)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

(五)抓好技术研发推广

(六)抓好服务平台建设

(七)抓好银企对接合作。重大举措

六、“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议

(一)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程

(二)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

(三)实施土地建设优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先工程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五)大力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做好食品安全认证工作,推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

(六)建议

xx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5-2020年)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更是发展现代农业、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为引导和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充分认识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契机,转变农业发展新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基础支撑,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xx县“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步入正轨,现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4家(xx有限公司、xx有限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xx有限公司),地区级龙头企业达5家(xx有限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xx县x有限责任公司、xx有限公司xx县分公司、xx县xx有限责任公司、xx县xx有限公司),规模(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xx县良种轧花厂、xx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开展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解决了农产品产后损失,发展了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工作,有10多家企业注册了使用申报,2家企业的产品获得新疆名牌产品,有1家企业的商标获得了新疆著名商标称号,扶持龙头企业与打造知名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总结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县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3550万元,乡镇总产值完成17990万元;营业收入完成19520万元;利润总额完成715万元;上交税金完成415万元;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560人;劳动者报酬2014年达到7100万元,2014年企业发展个数(包括个体户)从3303个发展到3500个。2.农产品加工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5840万元;总产值为43780万元,营业收入431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000万元,上交税金650万元,劳动者报酬达到2770万元,2014年企业个数发展到310个;年末从业人数为2200人。3.农业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我县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营组织个数从2012年的35个增加到了50个,同比增长40%;订单带动农户数增加到了98760人,同比增加33%;带动农户新增收入为390元/户,较2012的285元/户同比增加30%。

4.休闲农业“十二五”期间我县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为960万元,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就业人员420人。

(二)、“十二五”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健康稳步增长。乡镇企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与农民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2.订单农户数明显增加。说明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农民已经逐渐找到了能够保证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途径。

3.规模企业是拉动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以来,规模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对我县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4年我县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家,营业收入为4340万元,占我县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10%。4.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有利的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全县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有2家,而全地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就有80家以上;我县农产品加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加工企业较少。

(二)经营管理水平低。在全县20余家销售收入上1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多数企业生产方式为作坊化、管理家族化、经营摊点化,基本停留在粗加工上;科技含量低、基础薄弱,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较落后,80%处于世界80年代的水平;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缺乏后劲,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深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严重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脆弱;管理粗放,技术人才缺乏,在职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只占2%左右。

(三)加工率低,产业链短。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2亿元左右,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5%,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全国的比例也在80%左右。全县农产品加工率(粗加工及以上)为40%。由于加工转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综合利用落后,附加价值不高,造成了本县农业综合效益较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品牌缺乏,市场占有率低。全县的农产品品牌中,只有2个新疆驰名商标,除xx牌、xx牌红枣等少数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外,多数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导致产品档次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而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五)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检疫监测、销售等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瓜果、干果、牛羊肉等还没有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保障。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产地距离遥远,增加了运输费用。

四、“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发展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有农产品加工,发展一批适合我县地域标志发展的新型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种殖、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营销,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逐步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业化,使特色产业成为我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主导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培植龙头、做大产业”的原则。围绕我县红枣业、杏子、马铃薯加工业、果干、棉纺、蔬菜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不断延伸产业链,突出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形成大龙头、大基地、大品牌、大产业。

2、坚持“培育市场、发展产业”的原则。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围绕区域优势特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积极开拓境内和外埠市场,运用市场管理机制和经济运行手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3、坚持“打造品牌、做强产业”的原则。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完善农产品质量和检测监督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强化产业生产、加工、管理、研发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做强具有我县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

4、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发展,促进农林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编制好“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要坚持正确导向。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既要立足农业,又要跳出农业看农业;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具体而言,要坚持五大导向:一是坚持战略导向,把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科学设定各领域发展目标。三是坚持任务导向,抓住各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环节,作出科学合理的任务安排。四是坚持实用导向,谋划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解决一些行业和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五是坚持法治导向,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强化农业法制建设。

十三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产业集聚集群有较大突破,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质的突破,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十三五”期间,要初步建立园区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式、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充分综合利用加工中的副产品,提高附加值。要积极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鼓励外地企业、科研院校和民营企业以入股形式来发展我县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在重点培育xxxx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成为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企业的同时,积极培植产值超规模标准的红枣加工企业2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10家;加快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目标。

五、“十三五”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主要任务:按照上述发展目标,重点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水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环节、重点环节,它的作用极大,可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提高质量、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为契机,要统筹推进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研发推广一批综合利用和环保节能技术,实现资源化、高值化循环利用。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

二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提升领军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领军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民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

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成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引导产业园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延长产业链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注重发挥产业元区整体效率,改善软硬件环境,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实现园区内产业的链式构建、企业的规模构建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四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引导和监督,完善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指导企业做好环境卫生认证(iso14001)和iso9000、iso22000族系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认证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五是抓好技术研发推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研发体系的建设,提升科企对接水平,扩大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项目建设规模,争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主动淘汰小、散、乱等落后产能。

六是抓好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要建立健全对主要农产品加工情况的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和及时预警制度,强化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跟踪分析研判,着力打造权威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办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不断提升会议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七是抓好银企对接合作。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推荐项目,强化政策配套,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协作,争取项目落地和顺利实施。拓宽融资渠道,争取金融资本的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大举措:依托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棉花、果蔬、红枣、杏干、马铃薯产业、畜牧产业等方面的农产品加工业,促使资源优势向经济强势转化,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优势。

六、“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议

(一)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程。以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为发展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产地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扶强龙、引外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集中精力财力打造全区一流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喀什疆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发展为主)。

(二)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以解决我县马铃薯、脱水蔬菜、牛羊肉等重要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简陋、工艺落后、损失严重、商品价值低、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为重点,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农民建设、技术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产地贮藏、保险、烘干、分级等初加工设施、推广实用技术,实现提高质量、延长存放期、均衡上市、减损增效、促进增收等一举多得的效果,普惠广大农民。

1、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规范现已成立的129个农业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再成立40个合作社,按照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运作,使之达到标准化经营。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内创建5个规范运作的样板合作社。

2、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约束机制,使之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

3、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计划“十三五”期间内创建10个地区级农业龙头企业,6个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成为延长农业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4、大力修建保鲜、烘干设备。计划“十三五”期间内修建保鲜库50吨容量200座、烘干设备400座。

(三)实施土地建设优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先工程。进一步完善加快农产品加工发展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的相关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努力为投资者提供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和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努力解决农产品加工业用地难的问题,按照“节约、集约、高效”的用地要求,千方百计用活土地政策,优先保证农产品发展用地。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和宣传手段,深入贯彻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本规划主要内容,宣传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农产品加工业领域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五)大力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做好食品安全认证工作,推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①、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懂市场、会经营、事业心较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采取必要措施,使农民经纪人队伍相对稳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树立为农业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做贡献的思想。政府应通过协调金融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帮助他们解决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建立经纪人队伍信用档案,建立信贷激励机制,根据信用度和业务成绩,为其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②、积极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做好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的工作,力争在规划内争取完成5个农副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志认证。③、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产品原材料的规范化生产,改善落后、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协调农技部门,引进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品采摘、筛选、烘干等先进设备,保障产品在原料供给阶段的标准化;二是搞好农民生产、采摘等技术培训。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其质量意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要积极和销售商、收购商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在农田、果园进行现场指导服务,以保证农产品在生长期实行科学管理,在流通源头阶段的高质量,并减少因气候、水情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六)建议:

(1)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切实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基于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所担负的重要作用,恳请县委、政府能够考虑到办公室的实际状况,给予解决部分办公经费,同时解决人员编制,为办公室的运作提供便利,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2)县委、政府能否考虑:为保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够产期稳定生产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规避市场风险,望能够从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特别是扶持一批重点、具有拉动、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种扶持主要建立在保证农副产品不低于市场价的前提下,以弥补企业因生产、销售环节的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损失。

(3)县委、政府应营造一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的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支持龙头企业的局面,为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便利,使职能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及思想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农业龙头企业办理各种手续提供方便,做到有求必应,热情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率。xx单位

刘家村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篇6

刘家村驻村农技员 向丘平

一、刘家村基本情况

刘家村位于古蔺县石屏镇东部,系古蔺县重点贫困村,平均海拔1050米,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546户2650人,辖区有彝、苗、藏、布依、白族六个少数民族。耕地5675亩,人均耕地 2.1亩,退耕还林42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为主,养殖猪、牛、羊、鸡等牲畜,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低保156人,五保16人,孤儿6人,教学点1个,劳动力约900人,党员31人。其中贫困户127户,贫困人口520人,2014年已脱贫30户245人,2017年计划脱贫24户96人,2018年计划脱贫73户313人。村“两委”7人,普遍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5人。

二、农业产业发展目标

以扶贫攻坚工作为抓手,按照刘家村各村民小组实际情况和目前农林牧发展布局,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全村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的特色经济。到2017年,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位,确保所有村有1—2个特色主导产业,产业项目覆盖全部贫困农户,并实现脱贫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成以山羊和650亩猕猴桃、洋姜、向日葵以及高海拔大棚蔬菜(“1+4”)为主的核心农产品村。

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1、畜牧业养殖 在2017-2018年间,拟在刘家村建立香猪、土鸡、肉牛、山羊养殖基地6处,利用刘家村发展畜牧养殖的基础,深挖猪、牛、羊、鸡的养殖发展潜力,进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加大技术培训,扩大规模,并结合市场需求和行情,试点发展新型农副产品养殖业。

2、猕猴桃种植 在2017-2018年期间,拟在刘家村一组、二组、五组通过“支部+农户+合作社”方式发展猕猴桃种植,建设100吨气调式冻库一座,引进年消化猕猴桃原料500吨的加工企业一家,配套生产便道2000米。

3、洋姜和向日葵种植 在2018年期间,发动困难群众和党员发展洋姜种植20亩,向日葵种植15亩,通过全程技术指导跟进服务。

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岷县农业发展 篇7

一、岷县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岷县农业正处于从自然农业 (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农业、“封闭”农业向“开放”农业、不可持续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变, 因此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 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 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目前, 岷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 单纯的原料性生产比较效益低, 没有竞争力, 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成为市场农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岷县各级政府部门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 重生产、轻流通, 从而导致支柱产业发展缓慢, 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二、岷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岷县农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是加速岷县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首先,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组织创新, 要求通过加强统一经营层次, 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培育出农村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在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 要发展起联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 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的健全服务功能, 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使土地相对集中,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农业现代科技的普及与应用,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次, 农业产业化将开辟一条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第三, 农业产业化将把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改变过去传统农业单一状况, 使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部门不断延伸。这种延伸将促进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将在提高整个产业的竟争能力的前提下,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大力研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增强行业的优势, 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

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岷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确立中药材、马铃薯为主导产业, 培育产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搞活主导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只有主导产品的流通畅顺, 使农民的利益得以实现, 才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才能促进基地建设, 形成规模化生产, 保证主导产品的批量均衡供应, 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农业产业化对岷县农业发展的作用

㈠农业产业化能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配置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其核心是围绕某主导产业或相关的若干骨干产品, 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组合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 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其实质就是把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二三产业领域, 通过某个农产品, 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围绕主导产业或骨干产品而形成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其目的是为农户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桥梁, 为农业形成大产业、进入大流通、获得大效益创造条件, 因而农业产业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它能够实现“三个突破”。一是能够突破所有制界限, 实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的融合。二是能够突破行政区域界限, 实现本地与外地甚至外国的合作。三是能够突破行业隶属界限, 实现农、工、贸、技、科、教等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结合。这三个方面的突破, 打破了农业本身的局限性和封闭性, 使生产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 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给农业注入新的生机, 增加发展后劲, 最终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农业产业化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双向流动。一方面,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主导产业规模的优势形成和不断壮大, 城市的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经济信息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农村;另一方面, 城市大型工商企业作为龙头企业, 随着经济扩张能力的不断增强, 形成对农业剩余资源 (劳动力、资金等) 的强有力的吸附, 并拉动其向城镇二三产业分流和转移。这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既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又在事实上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 从而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㈡农业产业化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 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 以广大农户为基础,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这是农业系统内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 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在产业一体化经营条件下, 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已不再孤立, 成为紧密相联的产业链条不可分割的一环, 并且还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 使农业成为一个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 使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第二三产业领域, 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 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

㈢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只有依靠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才能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 增加对农业的物质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商品率, 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的;也只有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 才能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 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 组成“贸工农”各方参加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开展加工、购销等, 延长农业的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农业产业化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综合运用, 不但可以明显地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 而且可以有效地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特别是大中型工商企业, 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促进农业综合开发, 发展多种经营, 从而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

农业产业化规划 篇8

近年来,抚松县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有效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主要集中在“参、蛙、菌、药、菜、莓、蜂、林、水”九大特色产业上。在政策上重点扶持特色支柱产业,专门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每年列支800万元扶持人参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人参标准化种植,已有150万平方米的人参通过GAP认证;每年投入200万元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投入30万元建设露水河镇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在发展蓝莓产业上,采取对农户栽培蓝莓进行补助,对组织工作到位的乡镇进行奖励等方式,鼓励蓝莓产业发展。

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全县已经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省级品牌数量达到13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47家,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日,就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撫松县农业和畜牧业局局长葛柏年。

葛局长首先介绍了目前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强化政策扶持、加快科技创新、打造知名品牌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规模、科技含量、内在素质、产品质量和辐射能力,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引领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为统筹推进农村“三化”、加快抚松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舞龙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运作 为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中小型企业梯次跟进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抚松县在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大做文章。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96户,从业人员近6万人, 带动农户2.36万户。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是2007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0.7亿元的近10倍。年平均增长率71.7%,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2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农业产业化工作连续5年获得全市第一名,并且2010年抚松县的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位列全省第二名。2011年7月获得2010年度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奖先进单位称号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龙头企业基地也迅速发展, 10万亩(大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20万亩(玉米)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先后建立。2006年“中国蓝莓之乡”称号的取得,使抚松蓝莓栽培面积从2007年的800亩,发展到现在的7800亩,年平均增长率76.7%。

2.建基地,打造龙型经济产业链 积极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既注重扩规模、增总量,又注重上档次、提质量。全县已形成了玉米、人参、蓝莓、五味子、食用菌、山野菜、蔬菜、生猪、蛋禽和鹿业等10大类优质产业基地;以万良、松江河、抚松镇、露水河、泉阳为主的4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及2个特色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同时,依托人参、蓝莓、山野菜等资源优势,继续全力打造龙型经济产业链:以兴禹公司、鑫源绿色食品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产业链;以省林海雪原、市林海雪原、大唐食品为龙头的蓝莓加工产业链;以宏久参业、大自然生物工程公司为龙头的人参加工产业链;以鑫源生态、老关东食品公司为龙头的山野菜加工产业链等龙型经济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上项目,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 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大大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全省200户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中抚松就有7户被纳入(吉林日升木业有限公司旅游工艺品及木制画材生产线建设项目;抚松金秋木业有限公司多层板地板项目;抚松天赐参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车间及办公场所建设项目;吉林森工集团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人参功能性系列矿泉饮品项目建设;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加工500吨人参茎叶生产人参滴丸项目;吉林松宝生物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松籽精深加工基地改造项目;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3千吨人参发酵酒产能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4.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9亿元。

4.抓扶持,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目前全县13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都申报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申请,除了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外,吉林森工集团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吉林省林海雪原酿酒有限责任公司、白山华枫木业有限公司、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吉林松宝生物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6户企业还申报了13项专利,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和吉林省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申报了两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通过项目鼓励,增强了企业的品牌意识,使企业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开发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名品精品,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原产地品牌。

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县蓝莓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围绕抚松县蓝莓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建设,支持蓝莓基础产业的发展,设立了抚松县蓝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地专项资金额度不少于6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每年100万元。抚松县蓝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蓝莓基地种植,蓝莓产品的品牌认证、包装、储藏、科技创新等项目开发。2011年抚松蓝莓产业新上基地1780亩,蓝莓基地总面积达到7800亩。

5.跟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011年实施“退粮还特”战略,主要是通过不断强化措施,科学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发展重心及时转移到参、莓、菌、药、菜等几个特色产业上来,把增收的主要渠道转移到特色经济上来,切实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步伐。2011年市定指标新增高效作物播种面积2万亩,抚松县自行加压30%,新增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目标2.6万亩,目前实际完成3.7万亩,完成市里指标任务的185%。

在介绍完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进展后,葛局长也简单阐述了抚松县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谈到2012年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工作计划时,葛局长向我们介绍说: 2012年,抚松县将坚持开放开发的理念不动摇,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园区建设,壮大产业集聚规模;二是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200户全省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的服务和监管;三是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四是做好蓝莓产业项目的申报工作;五是做好省、市、县三级龙头企业的申报工作。2012年争取新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1户;六是转化政策优势为企业发展优势。深化“人参振兴计划”发展战略的同时,作为服务部门要紧紧抓住政策,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抚松县力争培育出1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3户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5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使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0户,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20亿元。

最后,葛局长说,在抚松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县农业局将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彰显抚松农业新魅力。抚松县是中国的“人参之乡”、“蓝莓之乡”,人参、蓝莓已成为抚松的名片。我们相信:经过抚松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抚松的名片将越来越多,在不久的将来,长白山脚下的这片热土——抚松,将散发越来越迷人的光芒,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

上一篇:2011-2012学年教学工作自我总结下一篇:重视教育主题班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