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共12篇)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1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典型示范作用,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句容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工作, 把各级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各项会议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和主抓手。2011年以来, 该市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政策, 明确目标, 先后创新多项政策举措, 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样板, 在全市推出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作为市政府五个重点项目之一加以推进。明确四套班子领导、部门与园区挂钩制度, 每月进行一次督查通报, 加快了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 全市思想上已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成立班子, 制定政策, 强化考核, 一个个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应运而生, 实现了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干部得政绩的可喜局面。但一段时间以来,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中也暴露出进展缓慢和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如何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化发展, 笔者认为主要应进一步重视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领作用
大力宣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意义重大, 事关长远。必须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充分增强对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改进工作方式、加强服务指导, 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专家现场咨询指导等方式, 深入基层宣传辅导、答疑解惑, 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 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大力培植典型, 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利用各种媒体, 及时总结、宣传、报道和推广各镇 (地) 的做法和经验, 鼓励和引导广大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 (协会) 积极参与、支持, 组织相互观摩交流学习活动, 取长补短, 使他们熟练掌握园区建设的有关政策、要求和建设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 增强做好园区建设工作的信心和自觉性、主动性, 形成发展园区、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浓厚氛围。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危机意识, 以更加有力、更加扎实、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 瞄准市场、挖掘潜力, 深入推动园区建设工作再掀新高潮。
2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效果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以及纪律保障机制, 明确工作要求、细化有关规定、层层落实责任, 强化日常监管, 全程跟进。查思想、查组织、查措施、查成效, 督促各级有关部门思想上要重视、措施上要给力, 履职尽责, 确保市委、市政府关于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深入开展园区建设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协调, 统筹兼顾, 密切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园区建设工作督查通报制度, 及时掌握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 着力规范园区规划建设行为, 紧紧抓住本地区园区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 使园区建设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全力推动本地区园区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园区建设领导机构要定期印发简报, 便于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 研究决策, 推动全局工作。
3进一步严格落实绩效考核
建立园区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奖励制度, 加大考核与执行力度, 确保园区建设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就是要将开展园区建设工作成效情况, 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工作标准, 加强督促检查, 推动园区建设快速发展、快出成效。既要防止建设搞形式、走过场, 有关职能部门又不得随意设卡、刁难企业。进一步严格和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核力度, 通过不懈努力, 再使一批“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群众普遍欢迎”的、崭新的现代农业园区脱颖而出。对凡因宣传发动不到位、组织领导不力、对政策知之不深导致园区建设进展缓慢、设计规划不合理、无发展前景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 要按照有关规定,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力度大、成效显著、目标任务完成好的镇和部门给予适当奖励, 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降低拖拉机油耗有窍门
1.保养空气滤清器经常保养空气滤清器, 不要用布或其他物件包裹空气滤清器, 保持滤清器进气流畅, 以减少进气阻力。
2.不改变排气管方向不要随意改变排气管方向, 以免增加排气阻力, 使发动机的油耗增加。
3.常规调整气门间隙气门间隙要经常调整。如果发动机因齿轮凸轮轴磨损而引起配气相应角减小, 要适当减小气门间隙, 以弥补配气相位角的减小。凸轮轴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
4.调整各传动部位间隙正确调整机车各传动部位的配合间隙, 以减少传动部分的动力消耗, 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生产成本。
5.不超载、空跑正确选择牵引负荷, 做到不超载、不超速、不跑空车。
6.保持合适的冷却水温发动机应在最佳的水温状态下工作, 因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耗油量增加, 增加生产成本。
7.正确使用刹车拖拉机在行驶时尽量少用刹车。因不正确的刹车不但会增加机件的磨损, 而且还会增加动力消耗, 增加油耗。
8.防止燃油滴漏定期对发动机进行耗油技术检测, 坚决杜绝燃油滴漏现象的发生。
9.正确牵引机具正确调整牵引机具的配合间隙和牵引角度, 轮胎气压要符合标准。
10.合理选择挡位正确合理地选择挡位, 工作时应选择中、大油门, 以发动机不冒黑烟为准。
汪泽
通渭县成功研制出
两款马铃薯播种机
最近, 由通渭县百里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2CM-3G型马铃薯膜际垄作深播联合作业机和2CM-2G型马铃薯起垄铺膜喷药播种机通过四川省农机站鉴定。省农机站的专家认为, 两款播种机均具“先进、适用、廉价、轻巧、安全”等特点, 既能在川地作业, 又适宜在崎岖的山路行走、梯田作业, 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家有关标准和计划任务书的要求, 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规定水平。两款播种机的研发成功, 将为该县乃至周边马铃薯产区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新农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2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市直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粮、棉、油、花卉、木材、畜产品初、精、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链,依托资源优势,建立基地,招商引资,培育龙头,拓宽市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底,全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24家,全年企业销售收入50.8亿元,净利润3.2亿元,上交税金
1.8亿元,创汇1520万美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达到452家,其中省、市、县三级示范社25家,入社会员9040个,带动农户22600户,统一销售农产品2.2亿元,年人均增收1600元。建成了一大批优势产业基地,种植业初步形成了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优质玉米,30万亩花生,30万亩瓜菜和20万亩优质棉花的主导产业区,推广种植小麦—西瓜—棉花,小麦—棉花—辣椒等一年三—五熟的间作套种模式50万亩,以天源面业,尉氏纺织,福甬针织,旭梅香料为主的规模以上粮棉油产品加工 1
企业83家,产值108亿元。畜牧业基本形成以生猪、肉牛、奶牛、肉鸭、蛋鸡、蛋鸭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各类养殖基地540个,以中原皓月、河南雏鹰、华中畜禽物流、兆丰园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128家。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活林木蓄积量170万立方米。以尉氏森腾木业、开封市新茂森木业、晨曦木业、阿凡达精工家俱等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600余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又吸引转移农村劳动力55000人,人均增收3500元。农业产业化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5亿斤,实现了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98元,实现了八连快,农村经济繁荣,农村面貌欣欣向荣。
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为契机,把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具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粮、棉、油、木材、畜牧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强力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产
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加,使尉氏县早日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具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15个,市级50个,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创建农业示范园区2个,农业产业化集聚区1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60个,创省、市、县三级示范社150个,带动农户50000户。建立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具体措施是: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强龙、引外龙、育小龙原则,对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培植对象,实行“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组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粮食、棉花、油料等加工企业,加强对外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创建示范社活动,力争年底新增市级示范合作社7家。
2、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设。从今年开始,建立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流转模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重点的支持粮食、棉花、畜牧等农
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种植养殖基地,确保全县粮棉油等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
3、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住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和紧邻港区的区位优势,在西部6个乡镇创建花生、水果、蔬菜、小杂果等示范园区,围绕粮食、花生、棉花、木材等优势产业,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粮、棉、油、木材、养殖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功能设施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连片发展,推进产业聚群发展。
4、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名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竟争力,从今年起,政府对获国家、省级名牌的企业将给予重奖。
5、大力推进农业招商。立足我县资源优势,结合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机,进一步完善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引进一批“农”字头的大企业、大项目,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规模。
如何提升农业新技术推广水平 篇3
关键词:農业;新技术;推广;培训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58-1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从1997年到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亿亩,现存耕地面积已逼近18亿亩耕地的红线,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1.5亩。此外,受环境污染以及农民随意施用化肥农药的影响,一部分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的比重已经接近五分之三。由于水利资源短缺,每年农业生产缺水超过280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粮食减产超过380亿斤。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实现粮食增产。因此,搞好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工作至关重要。
1 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1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足5人,平均每名工作人员需要包3个村,工作量过大,再加上有时会出现乡(镇)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借调工作人员的情况,造成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无法及时有序进行。由于开展农技推广工作需要经常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工作比较艰苦,常会造成一部分年轻人因吃不了苦而脱离岗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留不住年轻的技术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1.2 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相对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为增加粮食产量,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大多数地区的推广经费依然不够充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由于没有单独的培训和推广场地,只能租用或借用学校的教室,甚至只能在露天场地对农户讲解农业知识。由于缺乏经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无法到相关的高等学校进行深造和学习,只能通过买书自学的方式进行充电,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1.3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
据了解,我省大部分县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专业技能仅限于传统农业的种植、养殖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领域,对于特种高效农业、名优特种养殖、生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知之甚少,并且由于年龄偏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学习深造的积极性明显减退,再加上上级主管门提供的深造和学习的机会较少,造成目前推广队伍知识水平不高,难以快速适应高效农业的科技推广。
1.4 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实例
由于传统的耕作观念在一些农村地区比较根深蒂固,造成许多农户无意接受新的生产知识,一些高效的生产模式一时间无法进行普及,再加上所谓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在本地区没有进行实地生产范例,农民们看不到实例,仅凭图像和生产数据,广大农户无法轻易相信,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2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意义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不仅能够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还能够提高农业产业化能力,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要,对于维护生态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主要对策
3.1 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要求,对各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定编定岗,以岗定薪,分清责任,加大人员分流力度,强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于此同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增加下乡补贴和教学补贴,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
3.2 加大推广经费投入力度,激发工作人员学习热情
相关部门应加快与各级财政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争取足额经费投入,在满足工作人员下乡推广农业科技所需经费的同时,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鼓励技术人员申评中级、高级职称,积极为工作人员争取或创造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从而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3.3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切实做好农业科技培训普及工作
首先,应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广泛调研,了解广大农户的培训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好培训的场地,购置相应的培训设施,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培训目标以及培训课程。
其次,应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的宣传,组成以农业科技教授及村委会成员为主的宣传小组,在各个乡镇进行广泛宣传,对于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要深入进行重点宣传,说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优越性。
再次,要根据农民的特点进行培训,针对春秋季节农民农活较多,时间抽不开的情况,农业科技培训的时间应尽量选在夏冬两季,在讲解相关农业技术的同时,将党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政策传达到广大农户,将农业高效种植、养殖的方式和优势传达给农民。
3.4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监督力度
根据当地工作实际情况,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出每年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标准,每年年中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每年年底根据培训的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年终考评,加大监督考核工作力度,对成绩突出的培训单位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培训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监管,做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农业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既是重大的民生保障问题, 也是制约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确保人民食品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 加强农业投入品动态监管, 强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 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2016年, 雅安市雨城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称号, 成为雅安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其主要经验和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监管体系
1.1 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区农业局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兽医兽药科、水产管理科, 具体负责全区农、牧、渔生产中的质量安全工作。
1.2 健全基层监管网络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线长面宽、难度大。为此, 区农业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安排部署, 进一步健全了基层监管网络。一是成立乡 (镇) 级监管机构, 健全了全区1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 主要负责在本辖区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快速检测、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等工作。二是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和协管员队伍。在每个村设立1名专 (兼) 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 在每个组设立1名专 (兼) 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着力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控制。
1.3 明确目标责任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 明确各部门、各乡镇、各涉农企业 (合作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区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二是区农业局与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 保证了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质量安全。
2 抓好基地建设和“三品”认证
一是加快创建国家绿色 (有机) 农业示范区, 依托灾后重建契机,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全区建成了14个特色优势产业园 (7个茶叶产业园、5个猕猴桃产业园、2个食用菌产业园) 。全区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25万hm2, 占全区茶叶种植面积的74%;创建中里猕猴桃万亩亿元示范区1个, 初步形成了以中里镇为核心的“龙门山脉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有机食用菌基地200hm2。二是产品认证卓有成效, 依托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示范基地的优势, 重点开发了以茶叶为主的绿色食品。2015年, 全区3家企业共计51个产品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 其中, 雅安市和龙茶业有限公司、雅安周公山茶业有限公司的36个产品已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截至目前, 全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9个, 绿色食品47个, 有机产品11个。三是加大政策奖励力度,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动力, 区农业局按照相关政策, 及时向区政府上报了《关于申请拨付2015年度三品认证奖励资金的请示》 (雨农发[2016]49号) , 计划兑现2015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2家企业, 共计17.6万元。
3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严格实施农资经营购销台帐制度、农户索票制度, 加强溯源建设, 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二是结合农资补贴或对小麦、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直补, 药剂选择生物农药, 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对农户直接补贴药剂进行防治, 重点应对高产创建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病虫害统一防治示范区和种植大户进行综合补贴。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 严格监管化学农药超标蔬菜的销售,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倡导有机和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理念, 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四是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行为, 加大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 全区范围内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 凡发现使用禁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一律予以没收, 集中销毁。五是积极推广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 结合我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猪-沼-茶 (菜、果) ”生产模式,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 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4.1 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 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
2015年, 全区完成农残快速检测样品5220个、水产抽检指标12个, 抽检合格率100%;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2333.33hm2, 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5667hm2。
4.2 开展市场专项整治活动,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开展非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 2015年检查饲料兽药门市15个, 规模养殖场50个, 共检查农资经营网点204家, 检查大春种子品种218个。查处并纠正违规经营农资行为6起, 处理农药和种子纠纷8起;检疫猪肉胴体84421头, 死猪无害化处理648头, 屠宰环节瘦肉精检测完成3600头份, 占屠宰检疫数的5%以上, 未发现一例阳性;种子经营备案84户, 备案品种251个。
4.3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确保我区清洁无疫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 2015年, 免疫生猪20.28万头, 牛0.2436万头, 羊1.9276万只, 禽129.012万只。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 检测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β兴奋剂2246套, 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强化养殖场和饲料兽药档案检查, 加强狂犬病免疫, 加强生鲜乳收购监管及奶站管理。探索病死畜禽社会化处理机制, 引进雨城区惠农动物无害化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
5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集政府监管、生产管理、消费查询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2014年, 区农业局依托项目打造,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建立了雨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 目前追溯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区7家涉农企业安装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配置了电脑、二维码打印机、摄像头等硬件设施。
6 强化安全宣传培训工作
区农业局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工作, 通过电视、网络、横幅、宣传单等多种传播媒体,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提高了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 也提高了广大消费者农产品消费的安全意识。同时, 结合“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培训”、“送科技下乡”、“科技大赶场”等活动, 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以投入品安全使用为重点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殖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敏.生物农药推广任重道远[N].中国化工, 2012-09-10.
[2]夏青.生物农药迎来春天[J].农经, 2013 (4) .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5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发挥。但是与全省农业产业化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我们深感责任很大,压力不小。对此,我们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坚持自己的路子,打造自己的品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一、在狠抓基地建设,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上下功夫
农产品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产业化链条中的“第一生产车间”。通过结构调整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不仅可以使农产品进入鲜活产品市场获取规模效益,同时规模化的生产也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原料基地,能有效解决集中加工与零星资源的这一矛盾。从××目前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空间布局分散、整体规模偏小、综合效益较差的问题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地方还是没有摆脱“种田是为了吃饭、养猪是为了过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即便是已经达到一定生产水平的农户和乡村,也没有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完全转化。这个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必须狠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要把抓好基地建设与整合农业资源结合起来。根据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一方面要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使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结构调整要进一步明确方向,把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作为突出任务来抓。紧紧围绕生猪、湘莲、粮食、蔬菜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要求,从区域布局着眼,从基地建设入手,扩点成线,聚块成带,把规模做大,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另一方面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与我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农业食品工业园、生猪、兽药工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园、××皮革工业园等园区形成20亿元产值以上的规模,为全市的农业结调整、产业集群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要把抓好基地建设与提高综合效益结合起来。要重视生态环境效益。切实加强生态环境配套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推广畜禽粪便沼气池无害化处理等综合利用技术。采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粪便处理干湿分离、制造生物有机肥等措施,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大力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建设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步伐。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现行的土地分散经营机制与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有着比较严重的冲突,因此,必须借鉴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权”分离原则,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的让渡问题。通过经营权的集中使用,克服小生产的固有弊端,将土地向农业生产基地中的龙头企业、种田大户等合理流转。
要把抓好基地建设与促进产品加工结合起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需要突破农业内部纯粹种植养殖业限制,向加工和市场延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3:1,而我国只有0.6:1。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受到跨国公司的挑战,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等,仍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影响,大宗农产品生产过剩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改变这种状况,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我们要借助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个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农产品的转化与增值,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如可以通过发展肉食加工、皮革加工、兽药工业、饲料工业和种猪产业,以及猪肠衣、生物药品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加工形成产业集群,使生猪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
二、要延伸产业链条,在把特色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上下功夫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壮“龙头”,初步形成了粮食、生猪、湘莲、槟榔、蔬菜和草畜等几大特色产业,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竞争实力不强、产业链条不长、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努力 延伸产业链条,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成支柱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
一
是做大做强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农业是典型的粮猪型农业,生猪是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来势较好,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条,人均出栏生猪数、生猪外调率、规模养殖比例等主要指标进入了全国、全省先进行列。但在集中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增值效益、优质品比率上,还存在在欠缺,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的比较优势
有被弱化的危机,因此,必须要从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和成本下降中增收,从产业链条的延伸上降风险、求效益,全力打造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核心竞争力。要抓经营规模,要建设规模大、水平高、专业化的养殖和加工基地,大力推进生产基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集约化水平。要抓龙头企业,要按照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的原则,集中力量对那些种群品质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促进其向大、高、外、强方向发展。要抓产业链条延伸,在“十一五”期间,推进千万头生猪产业化工程,到2010年发展生猪1000万头,生猪年加工能力达500万头,皮革加工能力达5000万张,兽药销售额达10亿元,年供种猪10万头以上,建立种猪-规模养殖-兽药-屠宰加工出口-皮革-深加工-副产品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生猪及相关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二是做大做强槟榔产业。目前,我市槟榔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4家,槟榔加工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但是我市槟榔产业面临××、××和××槟榔产地海南省的挑战,在这种局面下,要保持我们的产业优势,关键是要延伸槟榔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资源和市场两大文章。一方面,要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在槟榔未能成功移植到中南地区前,要坚持“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到槟榔产地海南、台湾等地建基地,自己掌握控制槟榔的初级产品,形成完整的槟榔种植-加工-销售链条,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努力开拓市场。要进一步整合槟榔加工资源,用现代工艺取代传统工艺,规范工艺流程;建立现代工厂化规模型加工体制,形成全新的加工生产线;打破槟榔品种单一化,构筑多品种、多风味的新格局,提升××槟榔整体品质,增强××槟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后劲,力争到2010年槟榔加工业产值达30亿元,确保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
三是做大做强湘莲产业。湘莲产业虽然起步早,但发展不快、优势不明显,由于多数企业与农户联络大都处于“松散”状态,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联合体,致使企业也没有稳定可靠的供应基地,产品安全、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此,我们在继续稳定和增加湘莲种植面积的同时,要加强对湘莲质量的研究、品种的选育、产品的开发,争取湘莲深加工有较大的突破;要规范湘莲协会运作的管理,发挥好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要支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构建基地、农户、企业联合的湘莲产业化经营格局。
三、在发展精深加工,把比较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上下功夫
丰富的农业资源,构筑了发展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还需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打造品牌为重点,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科技开发为手段,以营造环境为保障,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行产业带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抓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力支撑。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沿海发达地区资本的内移和泛珠三角合作的启动,项目建设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要抓住有利机遇,围绕种猪、皮革、兽药、饲料、槟榔、肉食加工、大米加工、竹木加工、工厂化养殖等产业,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一批优势强、见效快、回报高的项目。要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投入资金40亿元以上,重点建设好3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要继续实行领导联系项目制度,由联系领导牵头,切实加强调度,及时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要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分工协作制,项目建设职能部门要在用地拆迁、手续报批等方面加大协调力度,财政、银信等部门要合理调度资金,确保资金投入;项目实施单位要明确责任,精心施工,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完工、早见效。二是抓品牌打造。品牌出形象、出效益、出竞争力。目前全市农产品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量”的优势,但缺少“牌”的优势,主要是品牌意识不强、品牌打造和培育不够。要注重品牌开发,高度重视研发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内涵。要注重品牌塑造,广泛通过广告、赞助、营销等途径,加强宣传推介,树立品牌形象,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要注重品牌培育,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力度,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培育名牌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同时,对确有特色而经营陷入困境的沉淀名牌,加强招商引资,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抓质量安全。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群众健康,特别是随着消费理念的不断升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要以“米袋子”、“菜篮子”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体系、动植物防疫灭病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要加快产地认定步伐,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实施力度,确保农产品加工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要求,农产品出口达到贸易国和国际标准。四是抓科技开发。打造产业优势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技术创新。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积极联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参与科技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体系。要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步伐,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开发能力。要积极推广和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的科技含量。当前,要着重加强种苗优化、水稻优质丰产、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农产品加工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研攻关,特别是要对湘莲、生猪等特色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五是抓环境营造。良好环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并加大督查力度,确保落到实处。要优化法制环境,坚决纠正和处理侵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法权益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行为,对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要优化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突出成就,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浅谈如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篇6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学发展观;惠农政策;农业科技
一、我国进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制度变革和技术变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从低水平起步,历经困难和曲折,逐步走上了平稳较快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劳动力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发展已经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一)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科技进步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在改革创新中快速推进,农业科研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得到显著加强,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期间,我国先后培育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500多个,创新推广了一大批种植养殖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造就10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和上百万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目前的51%,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
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延伸,动力机制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方式逐步完善,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动力。
(四)农业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
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源泉,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一直以来,我国始终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技入户项目等,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总体素质的提高,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成长。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慢、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一些长期以来阻滞农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各种新矛盾、新挑战仍不断显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与改革初期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抗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靠天收”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观。目前,我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三分之二,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至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0%左右,相当多的农田作业仍以人力和畜力耕作为主,与全面实现机械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仍需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在水稻育种等多个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偏少,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覆盖面窄、带动能力弱、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紧密型合作方式比例较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企业和农户都缺乏制度约束和风险保障制。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组织数量少、层次低,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功能不强。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特别是农业技术、信息、金融和保险相关服务十分缺乏,服务管理也不尽规范,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五)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依然偏低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及对策
当前,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已经形成,条件基本具备,机遇非常难得。要以农村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型农民为支撑,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保障,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期内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适当整合支农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要继续完善和加紧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第三部门协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切实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财政投入要适当向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和相关配套项目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配套节水工程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倾斜,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保障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制约,还应该在部分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高地。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对动植物育种、信息技术等战略性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技推广投入,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强化市场化农技推广组织的培育,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各级财政要大幅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继续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重点要培育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集群,使它们真正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要逐步建立龙头企业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方式,积极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要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特别是要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打通各种阻滞,引导和扶持农民通过合作社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
(四)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应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加大政府投入,不断健全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建设。要制定财政、税收和金融等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型国有农业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完善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五)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要继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特别是要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着力强化创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断充实农村人才队伍。要努力营造各类科技人员下乡创业的氛围,使他们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7
一、充分认识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生猪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要,为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生猪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近70%,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就单一产业比较,生猪产值已经超过粮食作物产值,成为农业中第一大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二是生猪产业对满足城乡居民食物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粮猪安天下。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重要来源,占到居民肉类消费的近50%,特别是在我省的广大农村高达80%。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肉类消费呈刚性增长,而猪肉消费符合我们传统文化和饮食消费习惯,是其它肉类不可替代的,是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部分。三是生猪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省农民收入中,畜牧业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5,占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1/3。而养猪业的收入约占畜牧业收入的70%,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且生猪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兽药、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
当前,我省生猪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一些突出问题日益显现,如生猪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化水平较低、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疫病防控形势严峻、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等。为此,要进—步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合理规划生猪发展布局,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二、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区域
各地要严格执行《畜牧法》、《江西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规定,科学制定生猪养殖发展规划,将生猪养殖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保障生猪养殖发展用地。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国土、环保等部门沟通协调,根据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当地生猪产业发展实际,抓紧出台畜禽养殖区域规划,合理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及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为禁养区,禁养区内不得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现有养猪场要逐步退出。畜禽养殖密集区,已超过当地土地承载能力的区域为限养区,限养区内不新增畜禽养殖场,实行总量限制。除禁养区和限养区外的为可养区域,可养区要实行合理布局,有序进入,不得乱搭乱建。各地畜禽养殖区域规划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三、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稳步推进生猪养殖集团、公司和规模养殖场的发展,积极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生猪养殖场栏舍智能化控温、自动喂料、防疫消毒、排泄物处理和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改造和完善,建设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设施先进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提升养殖场设施化装备水平。加强养殖场规范化管理,按照《江西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要求,规范登记备案和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完善投入品使用和防疫监督等记录。技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四、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养殖
发展绿色健康养殖,是提升生猪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提高动物防疫水平。改进饲养技术和工艺,加强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防疫条件,健全防疫制度,强化免疫消毒、检疫监督等措施,有效控制动物疫病传播。其次,要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先进养殖工艺和设施设备,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畜地平衡为主的畜禽养殖模式,推行生态养殖和资源循环利用。再次,要加大养殖污染治理。整合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菜篮子”产品生产等项目资金,强力推行畜禽清洁生产,加大标准化改造力度,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严格执行养殖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将建设配套完善的粪污处理设施作为准入条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五、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大力实施畜产品加工带动战略,把畜产品加工业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来抓,以加工为龙头,带动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一要加快加工线建设和运营。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加工企业与养殖场联合等措施,加快畜产品加工线投产运营,提升加工产能,增强带动能力。二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快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和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三要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改变以活体为主的流通形态,建立以分割、冷鲜、加工产品为主的现代流通体系。四要打造畜产品品牌。实施畜产品品牌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打造一批畜产品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提升市场竞争力。
六、健全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养殖场户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依法规范登记备案和养殖档案,严格规范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和防疫监督行为,严格执行休药期,控制药物残留。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完善检测设备,改善检测手段,提高生猪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加大生猪产品质量监督巡查力度,加强饲料、兽药使用监管和生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强化“瘦肉精”等违禁物的抽检和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添加和违规使用行为,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实施畜禽标识制度,强化信息化管理,推进生猪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强化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力合力。
七、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生猪生产扶持政策,调动和保护生猪生产积极性。贯彻执行国家畜禽养殖用地政策,将规模养猪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利用荒山、荒坡、荒地发展规模养猪,保证生猪规模养殖用地需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和支持采取生猪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为生猪规模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稳步扩大育肥猪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生猪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提高养猪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强化生猪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大力扶持规模养猪场标准化改造,重点加强生猪粪污治理。加大对生猪产业化经营支持力度,重点在生猪屠宰加工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货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8
规划中认为, “十二五”时期, 我国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规划“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 要坚持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必须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位, 坚持立足国内保障基本自给的方针, 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此外, 要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强化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在农产品供给能力方面: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在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方面: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持续提高,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方面: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 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1.3亿户。在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水平方面: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规划中明确“十二五”期间的任务, 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中特别提到要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规划中强调, 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 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农田道路、桥涵、防护林网、输变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立农田设施管护机制, 确保各类农田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规划专门提到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 扩大农机装备总量,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要加快突破水稻栽植和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制约, 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棉花、油菜、甘蔗机收技术攻关力度, 尽快提高棉油糖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丘陵山地经济型、种子生产加工与植保、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各领域机械化;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安全执法装备能力建设, 推进农机质量和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和维修市场,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建设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田头冷柜”等农业设施, 提高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
在完善和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方面, 规划中指出, 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推动合作社之间联合与合作, 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规划提出, 将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思路, 在继续实施现有重点工程的基础上, 整合农业建设项目, 扩大投资规模,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中低产田比重高等问题, 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实施、县级整合的原则, 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推动县级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 统筹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 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十二五”期间, 全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占全国耕地总面积比重明显增加。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9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设施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包括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内的一体化的高科技产业。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尤其是土地占有量比较少,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 发展高效农业成为必然选择, 而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推动下, 设施农业得以迅速发展。
汪懋华院士指出, 截至2010年末, 我国设施园艺种植面积约363万公顷, 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85%以上。其中, 现代温室种植面积为15万亩, 日光温室1209万亩, 塑料大棚2250万亩, 小拱棚1875万亩, 人均设施种植面积大于25平方米, 设施蔬菜总产超过1.7亿吨, 占蔬菜总产的25%。2012年设施园艺总面积约为379万公顷, 日光温室92.8万公顷, 占24.5%。2010年, 设施蔬菜335万公顷, 占94.9%, 设施果树7.9万公顷, 占2.6%, 设施花卉6.4万公顷, 占2.5%。
齐飞说, 近年来, 我国的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施农业装备体系初步构建。以设施品种繁育、栽培管理、营养和植保、温室设施设备以及设施农机具为主的设施园艺装备体系;以规模化饲料、养殖管理、畜禽舍冲洗消毒、环境调控以及粪污处理设备为主的设施养殖装备体系;以工厂化基础设施、水质检测及处理设备、精准饲喂设备、产地保鲜设备为主的设施水产装备体系不断完善。二是设施农业产量和效益获得巨大提升。截至2009年初, 我国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17563亿元, 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30.3%, 其中设施园艺、设施畜牧和设施水产的产值分别为7080亿元、9400亿元和1083亿元。设施蔬菜的总产量达到1.68亿吨, 占蔬菜总产量的25%。三是设施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设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初步建立了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推广平台, 设施农业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仅设施园艺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就超过200项, 通过实施农村农技培训推广措施和加强设施农业学科建设, 初步构建了设施农业人才保障机制。四是设施农业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确定了发展的规模和目标, 将财政资金投入作为重点, 以信贷为主的金融支持政策增加资金量, 加大了以保险为主的抗灾保障扶持力度, 注重技术扶持, 政策扶持链条延长。
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亟须提升
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装备产业的发展, 目前, 设施农业装备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以设施园艺、设施饲养和设施水产为主的设施设备体系, 成为我国农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农业不同, 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生产环境调控能力、管理水平和生产潜力的发挥。齐飞指出, 近些年, 虽然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但设施农业装备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很落后, 99% (下转5页) (上接27页) 的设施装备存在质量和功能上的缺陷, 95%以上的设施缺乏环境调控设备, 80%以上的设施为短寿命的塑料薄膜覆盖的竹木结构。这些低水平的硬件条件严重影响了设施功能的发挥, 阻碍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产业升级。产品缺乏高科技的成套设备, 对农艺的适应性不强, 产品类型单一, 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生产企业存在着经营分散、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政策支持方面, 2010年, 农业部明确将设施农业装备作为农业机械的组成部分, 享受农机购置补贴, 但是在所有享受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的机械中, 设施装备只有三类 (卷帘机、二氧化碳发生器和部分灌溉设备) 共83个产品进入补贴目录, 只占全部补贴产品的1%, 仅有50家设施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得到补贴, 占所有补贴企业的3.5%。相比大田作物作业机械, 设施农业装备种类偏少。
汪懋华院士认为, 如今的设施农业是机遇与挑战共存, 大规模、低水平、高速度发展带来的产业发展方式问题突出, 发展模式比较落后, 设施农业装备条件差, 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较差,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新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亟待提升。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评价,因子分析,江苏省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它为现代农业提供了产业支撑、市场支撑和人才支撑。由于各地经营水平不平衡, 而且形式多样化, 理论界至今尚未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构建一个比较科学而又具有操作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又涉及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体系的关联。因此,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系统性、能反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质特性。笔者先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运动过程、立体层次性和构成要素四个方面分别设置指标群。然后再进行合并和综合分析。最后, 将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 (产业链) 、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五类方面定为一级指标, 并由相应的二级指标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第一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指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应该表现在农业生产基础的加强, 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提高和各种服务体系的完善。因此, 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的指标应该能够体现这三方面的状况, 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 农村城镇化水平; (2) 农业土地产出率; (3) 产业化经营中商品基地面积比重; (4) 产业化经营中主导产业产值比重; (5) 农产品加工能力支持水平; (6) 农产品加工综合增值率; (7) 产业化经营服务农户覆盖率; (8) 产业化经营服务环节覆盖率。
第二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指标。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规模、产值规模及支柱产业规模, 即: (9) 产业化经营劳动力规模; (10) 产业化经营产值规模 (=产业化经营总产值∕农村社会总产值) ; (11) 产业化经营支柱产业规模。
第三类是经营一体化 (产业链) 指标。这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指标。衡量一体化 (产业链) 的指标主要有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带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紧密程度等。由于龙头企业起着带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也就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紧密程度, 可以通过定性描述将其分为初期、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2) 每万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 (13) 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带动力; (14) 农产品加工深度; (15)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紧密程度分为:初级——结构松散, 成员间通过临时契约建立暂时的伙伴关系;中级——各成员间逐步发展成常年合同关系;高级——成员在志愿的基础上融合为一体, 形成永久性利益共同体。
第四类是市场化指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立、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销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可见, 市场与农业产业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化指标主要有两个: (16) 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商品率; (17)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类是科技与农村社会发展指标。发展农业产业化, 目标就在于以科技投入和制度创新为手段, 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比较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五个指标: (18)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化值; (19) 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创新能力; (20) 农业生产比较利益; (21) 农村收入水平; (22) 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就业贡献率。
2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 由有关专家对江苏农业产业化经营指标权重评估 (德尔斐 (Delphi method) 法) , 再经主客观组合赋权归一化处理得到二级指标的权重。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9》及相关资料, 处理得到全省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评价一级指标值 (如表1) 。
注: (1) 中产业化经营组织紧密程度指标 (15) 采用定性描述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2.1 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及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PCA) 确定影响目标因素的权重, 其优势是在将原始变量转变为主成分过程中, 同时形成反映主成分的权数以计算综合评估价值, 客观反映了各指标因素间的现实关系。因此, 借助SPSS软件,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及综合评价指数。
(1) 为了解决量纲不同不能进行比较的问题, 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消除量纲使其具有可比性, 求出六大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
(2) 计算矩阵R的特征值, 以及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据特征根大于1, 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得出主成分特征根、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如表2) 。由表2可知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91.950%, 说明前2个主成分已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 完全符合分析的要求。
(3)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而得到的各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因此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 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第一、第二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关系, 如下:
F1=0.172X1+0.216X2-0.05X3+0.221X4+0.226X5+0.227X6
F2=0.297X1-0.125X2+0.89X3-0.025X4-0.022X5-0.083X6
第一主成分构成主要反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 且与一体化呈负相关;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一体化情况, 与规模化、市场化、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呈负相关。
(4) 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反映江苏省各地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各主成分及综合评价指数得分和排名 (如表3) , 其中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为:
F= (73.290*F1+18.66*F2) /91.950
2.2 各地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表1和表3, 表1主要通过Delphi调查在咨询专家取得多数一致意见的基础上设置了适当的权重向量, 反映一级指标数值情况;表3主要利用SPSS10.0进行因子分析及计算综合评价指数。最后的得分结果符合江苏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横向地区发展来看, 苏州、无锡、南京和常州4市属农业产业化高水平地区, 各市综合评价指数约在0.7以上, 其中苏州市为全省各市中最高;镇江和扬州2市属农业产业化上等水平地区;南通、泰州和盐城3市属第三梯队;苏北的徐州、宿迁、连云港和淮安4市综合评价指数约-1.0为农业产业化低水平地区, 其中淮安为全省各市中最低。
从纵向指标来看, 第一主成分包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苏南二、三产业的比重达95%以上, 人均GDP在53000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苏州为11680元) , 农业产业化总产值指数、农业劳动力产业化指数分别为0.85、0.65, 农村城市化水平高;苏中地区人均GDP最少的泰州也超过27700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以上, 二、三产业的比重达85%以上, 农业产业化总产值指数、农业劳动力产业化指数分别为0.73、0.57。相比之下, 苏北科技水平低下, 经济实力差, 农业产业基础弱,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以上, 二、三产业比重仅占GDP的75%左右, 其中宿迁只有69.8%, 农业产业化总产值指数、农业劳动力产业化指数分别为0.67、0.43, 农产品加工率低, 名牌产品较少, 农村城市化水平偏低。从科技进步看, 苏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5%以上, 苏中为55%左右, 其中泰州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4.32%, 排在全省倒数第二位。苏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普遍偏低但盐城市达到65.88%, 位居全省第三。从农业生产比较利益变化值看, 全省都呈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
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 具体有龙头企业带动力、农产品加工深度、产业组织的数量等。苏南平均每个市省级龙头企业都在17个以上, 单体销售规模都在7.2亿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高, 经过加工后的产品增值幅度都在65%以上。但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每万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个数苏州市最多, 达到87个, 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4%。经营组织紧密程度除镇江属于高级阶段;苏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 龙头企业发展极具成长性, 省级龙头企业的平均单体规模在4~5.5亿元之间;苏北整体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 农产品生产粗放、加工深度不够, 经营组织紧密程度普遍属于初级阶段, 盐城市已进入高级阶段。宿连淮3个市省级龙头企业的总规模仅和无锡市省级龙头企业相当。但该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达, 盐城市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 每10万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个数高达90多个, 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0%。
3 政策建议
根据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的实际情况, 今后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以及不足采取不同政策措施。
发达地区要利用经济、科技、人才优势, 引导“三资”投入精深加工业, 着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实现产品质量标准化,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视农村生态环保, 加快制定农村环境标准和农产品产品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在苏北建设原料基地拓展发展空间, 实现优势互补。
农业产业化第二、三梯队的城市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 提高农产品质量, 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促进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和集群式发展, 实现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向苏南学习, 拓展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农业产业化低水平地区应立足优势主导产业, 采取行政推动、重点突破的办法, 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外向度;政府财政预算应优先保证对农业产业化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 尤其是农村水利、道路交通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培育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 通过优惠政策加快苏南、苏中及外地企业向该地区转移的速度,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该地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
综上所述, 农村改革30年来, 江苏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 农民收入提高了, 但苏南苏北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将是未来统筹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陶文达, 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2]柴军, 农业产业化状况的量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1997, (3) :4-7.
[3]于来山, 论我国农业产业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8, 19 (1) :44-48.
[4]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5]倪青山, 刘小丹, SPSS应用实验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27-248.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11
今年陕西省将完成主粮作物机播2700万亩
2月24日,从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陕西省将围绕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加强应急指挥调度,推动机械化生产有序进行。全年计划完成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播面积2700万亩、机收面积2440万亩。
省农机局要求,围绕重要农时,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提早动员部署,充分做好机具检修、机手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要强化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维修服务和供需衔接服务,提升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在重要农时,要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柴油供应服务、供需协调服务和物料供应服务等五项服务工作,全力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要突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农机作业服务方式创新、农机农艺融合、购机补贴政策增加“三夏”“三秋”机具投入总量和农机合作组织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等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促进重要农时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与公安交警、交通、气象和石油供应等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优化农机作业环境。
力争三大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3050万亩
从2月24日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陕西省力争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到3050万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1%,重点区和禁烧区利用率达到97%以上。
今年陕西省将继续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持续发展,整体提升”的思路,以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万(千)亩示范田、建设完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按照全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规范》,主推小麦宽幅带状旋耕播种、玉米免耕精量播种、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收贮、秸秆还田、饲草加工、玉米机收、稻草编织等七项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其中,关中地区“三夏”重点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收贮、玉米免耕精量播种;“三秋”重点推广玉米秸秆还田、饲草加工、小麦宽幅带状旋耕播种、玉米机收等机械化技术。陕南地区重点示范推广油菜、小麦、水稻、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等机械化技术。陕北地区重点推广秸秆饲草加工、秸秆覆盖还田、留茬还田等机械化技术。
陕西省今年计划完成深松整地作业400万亩
2月24日,从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了解到,继去年陕西省共完成深松整地面积447万亩,超额完成农业部下达的400万亩计划任务后,今年全省再计划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400万亩。
2015年,陕西省首次被农业部列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项目试点省,各级政府及其农业(农机)和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松整地工作的系列部署,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深松整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今年,陕西省将充分发挥机补政策的导向调节作用,优先支持购置深松整地作业机具和大马力拖拉机。扶持建设一批作业能力强、服务范围广和管理运营规范的深松整地作业服务组织,提高作业组织化程度和能力。并将继续推广“整县推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大胆探索分区域公开招标、合作社组织作业的新机制。同时,加快配备智能检测设备,实现作业质量面积准确监测,为资金兑付提供依据,顺利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400万亩。
陕西省今年将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2万亩
从2月24日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陕西省将嚴格按照《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和《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要点》,计划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2万亩。
近年来,在中省农业、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组织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生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去年,陕西省实施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建设咸阳市武功县、宝鸡市岐山县、榆林市靖边县3个示范县和渭南市临渭区1个试验检测基地。项目县计划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2.8万亩,实际新增3.75万亩,超额完成项目计划任务。
目前,陕西省已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陕北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原区和关中灌区等四个区域47个县(区)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去年全省示范面积达到643万亩,今年全省将新增示范面积12万亩,示范面积将达到650多万亩,拥有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4.5万多台。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12
㈠有助于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随着农业科研手段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群, 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需要经过试验筛选、示范推广的过程。示范园区为科研成果展示与研发提供了平台, 成为专家与农民直接交流的桥梁, 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 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发展到今天, 虽然已经逐渐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 但又面临着时代新的挑战, 人口的急剧增长, 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 自然资源的退化, 生态环境的恶化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 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 我国农业将逐步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期, 同时也提出了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严峻的挑战, 这些问题的解决, 要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就是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依靠科技的进步,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而现代农业的出现, 使人们能够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成果武装农业, 农业水平有了极大的飞跃, 在同样的一块土地, 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就是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科技成果在相对可控环境的条件下, 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 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追求合理的投入、科学化的管理与最佳的产出, 取得较高的效益。
㈡有利于农业种植水平的提升随着劳务输出的不断增加, 目前从事种植的农民多是老人和妇女, 文化素质差, 接受新事物慢, 示范园区集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与一体, 全方位多角度为农民提供可学、可看、可操作平台。在生产关键季节, 农民可以随时进行生产观摩, 参加技术培训, 现场技术传授, 获得免费技术资料, 技术人员根据农民需求到户下田进行指导, 有效的提高农民种植管理技术, 提升农业种植水平。
㈢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科技示范园的建设, 把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文化生态内涵为主体的休闲旅游, 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普遍的热切期望。把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建设以农业科技为依托, 以轩辕故里和秦文化的历史为背景, 融自然风光和农事活动为一体的亮丽的高新农业示范区。通过引进新品种, 展示新技术, 增强示范园的辐射功能。以此奠定示范园的产业基础, 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城市化、商品化的新路子, 同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示范园区建设的理念、宗旨、规模
㈠理念科技兴园, 项目强园, 机制活园, 活力建园。
㈡宗旨一是搭建三个平台。既搭建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攻关的平台;搭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及实用技术展示的平台;搭建农业技术培训的平台。二是推进四个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 为农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自身服务。三是发挥五大功能。既发挥科技成果研发功能、农业综合技术展示功能、示范带动功能、宣传培训功能、休闲观光功能。
㈢建设规模清水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红堡镇安坪村, 距清水县城仅7公里, 该区属中温带半湿润区, 海拨1300米, 年日照时数2076小时, 无霜期173天, 年降水量580毫米, 年平均气温10℃, 极端最高气温35℃, 极端最低气温-18℃, ≥0℃活动积温3357℃, 土壤主要为冲积性潮土, 耕层深厚, 耕性良好, 土壤肥沃, 牛头河、后川河贯穿全境, 水资源丰富, 土壤、地表地下水无任何污染, 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 是进行高新技术示范和现代农业开发的理想场所。目前, 园区已集中流转租用土地615.5亩, 其中设施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270亩, 良种苗木繁育115.5亩, 优质果园建设130亩, 小工棚半夏示范种植100亩, 2007年9月动工新建的五连体智能连栋温室占地2800平方米, 于2008年5月8日正式投产使用。连栋温室以科技成果展示为主要功能, 分别培育展示中高档花卉和新品种蔬菜无土栽培。五年共培育展示兰花0.5万盆, 仙客来、竹芋、凤梨0.6万盆, 无土栽培樱桃番茄3900平方米, 银玲甜瓜1600平方米, 水果黄瓜3000平方米, 并种植特大南瓜12棵, 番茄树6棵, 人参果树14棵, 航茄树4棵, 蔬菜立体栽培柱130根, 蔬菜墙一面150平方米, 增加了科技展示载体, 丰富了园区景观, 发挥了示范带动和农业观光作用, 为清水县现代农业建设提供超前的技术模式;18座日光温室占地18亩, 每座年产值13200元, 526座普通塑料大棚占地245亩, 涉及农户35户, 由于蔬菜价格一路看好, 蔬菜产销两旺, 园区棚均收入都在3200元以上, 户均产值4.5万元, 为全县的蔬菜产业带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5.5亩优质苗木繁育基地每年可出圃核桃、苹果苗50万株;130亩优质示范园已建新品种核桃采穗圃50亩, 桃子示范园80亩;同时, 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 逐步建立了“园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探索出了农民、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园区产业发展路子, 兴了产业、发了业主、富了农户, 现代农业示范成效突显。
三、示范园区取得的成效
㈠推动了全县蔬菜、核桃品种的更新换代园区建立以来, 先后从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绿鹏公司、郑州蔬菜研究所共引进蔬菜品种80多个, 通过田间生产, 对抗病性、适应性调查及产量调查分析, 从中筛选出适合我县推广种植的品种32个, 其中辣椒系列10个;西瓜系列8个;番茄系列9个;黄瓜系列5个。新品种的推广提高了农民收入, 特别是采取穴盘育出的新品种蔬菜苗子, 平均每亩比其它蔬菜增收2000元~3000元。近几年引进晋龙、香灵、辽核系列嫁接选育的清薄一号核桃, 以适应性强、丰产、皮薄受到全国各地客商的亲睐。年出圃60万株, 可栽植3万亩。
㈡通过模式化栽培, 实现了节本增效近年来, 示范园区在设施蔬菜高效种植模式、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示范, 共进行20余项, 通过示范推广, 减投增收十分显著。如普通塑料大棚早春菠菜、水萝卜 (甘蓝) 、西红柿 (黄瓜) 一年三熟种植模式, 收入达到13700元, 较以往水萝卜、西红柿, 黄瓜、大白菜种植模式增收75000元/公顷;草莓套种西甜瓜模式增收40500元/公顷;西瓜吊蔓模式亩增收1500元。设施大棚采取膜下暗灌节水技术, 节水750立方米/公顷~900立方米/公顷, 棚内湿度的降低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减投2850元/公顷~5250元/公顷;设施蔬菜大棚生产增施有机肥, 既减少土壤板结, 又使节省开支1200元/公顷~1500元/公顷。
㈢展示特色品种, 提升农业观光效应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亲近自然体现农耕文化, 闲暇时间到农业园区观光度假。近年来, 我们以连栋温室为依托, 先后引进无土栽培特大兰瓜、人生果树、金桔树、迷你黄瓜、樱桃番茄、特色彩椒、礼品西甜瓜、食用菊花、黑美人马铃薯、火龙果等。既丰富了园区景观, 又为游人饱了脸福。
㈣实施科技项目, 提升全县农业产业水平近年来, 清水县科技示范园区共实施省、市、县各类农业科技项目6项, 圆满完成试验示范项目40个。通过实施清水县穴盘育苗新技术推广项目、银铃甜瓜新品种引进及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中小企业创新补助项目、国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兰花引种示范项目、黑美人洋芋试验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 转变了我县农民的生产观念, 科学种田, 绿色生产的理念深入农民心底;特色种植, 合理投入, 生产效益增加显著, 对推动清水县种植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来, 年可接待参观人数6000人次, 年受训农民1000人次, 累计发放各种培训资料15000份, 通过宣传培训, 农民种植技术明显提高, 根本改变了过去大水大肥的种植习惯, 基本实现了配方施肥和节水灌溉;通过生物和化学防治, 有效地减轻了病虫草害的发生, 减少了投入, 使清水县种植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将根据清水县农业发展的需要, 紧紧围绕建科技园、打果品牌、念畜禽经、发劳务财的农业产业化目标, 进一步完善园区无公害精细蔬菜区、优质苗木繁育区、特色干鲜果园示范区、花卉示范区、食用菌示范区、生态休闲娱乐区、蔬菜加工配送区七个功能区,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甘肃省农科院、天水农校为技术依托。一是继续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引进,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二是继续加强设施农业新品种引进与试验筛选工作, 为清水县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品种支撑。三是继续加强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 为清水县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继续加强无公害及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示范, 保护清水县生态环境。五是继续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 提高清水县蔬菜市场准入力度。六是继续加强农民培训, 真正做到系统培训、专题培训、应季培训等, 提高全县农民的综合素质。七是发挥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济人的桥梁纽带作用, 使清水县蔬菜销售有一个稳定的渠道。
摘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农业多功能的需要, 清水县通过搭建三个平台, 推进四个服务, 发挥五大功能, 为清水县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荐阅读: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10-24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策略论文11-18
农业银行提升额度08-31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08-30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07-24
休闲农业体验感构建与提升07-09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07-11
农业局三提升心得体会11-06
发挥比较优势 提升福建农业竞争力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