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2024-09-07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共10篇)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篇1

0 引言

新闻传播中“走进来, 走出去”的研究方法, 是指首先要“走进”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 即对新闻传播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用专业的角度视野进行提升新闻传播水平的探索分析;其次要“走出”新闻传播学的既定学科领域, 以新闻传播学为基础, 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真正的深入到新闻传播的研究工作中去。这种“走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不仅是当代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迫切要求, 还是新闻传播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新闻传播教育的扩张、新闻传播研究队伍的结构化变及学科特征等的内在要求。面对当下在社会层面中影响深远的新媒体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提升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 “走进去, 走出来”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到传统媒体的传播研究上, 还要在新媒体的传播研究中广泛运用。新媒体是一种以数字信号为技术基础的实时新闻的传播方式, 是在传统的媒体基础上传播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结合中产生的, 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 新媒体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研究环节。[1]

1“走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的根据和意义

面对当下社会各界对于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要求, 要“走进”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背景。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正面临着两个基本现实:一是没有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探索研究, 可以仅依靠自身的专业力量, 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二是要想实现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目标, 综合的借鉴其他领域的优秀理论和研究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换句话说, 就是各种专业领域的研究探索之间的交流正在不断增加。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 从本质上进行跨学科的理论交流是基础, 运用从新闻传播的研究角度“走进来, 走出去”的研究方法, 才可以切实的实现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目标。

新闻类学科是一门以人类的新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当下的社会背景来说, 新闻实践是与社会联系最为广泛的人类活动,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根据历史上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来看, 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社会科学技术水平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当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新闻的传播方式一定会取得相应的提高。由此可见, 要想提高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 就必须深入的了解新闻领域的相关知识, 对于新闻传播方式形成清晰的认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 同当下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 和其他与新闻传播相关联的社会学科进行联系, 既在新闻传播的研究中运用“走进来, 走出去”的研究途径。从新闻传播学的历史背景和知识积累来讲, 其相对于其他的社会人文学科来说, 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采用合适的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途径更为重要, 只有积极的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合作交流, 才可以实现新闻传播研究的快速发展。[2]

在21世纪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 新闻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逐渐向信息化发展。面对信息化背景下, 新闻传播方式的千变万化, 要想提高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 将“走进来, 走出去”的传播研究方式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走进”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 获得更好的专业素养后, 又“走出”新闻传播学的既定学科领域, 综合各种因素真正的深入到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工作中去的方法, 可以切实的提高当下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传播研究的工作效率, 对于促进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真正实现提高了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工作目标。

2“走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的方法

在对“走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的根据和意义有着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必然会涉及到其具体的实施方法。从上文对于该途径的根据和意义的叙述中可以得知, “走进来, 走出去”研究途径的思路重点就是将新闻传播和社会上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交流结合, 借鉴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 但是在运用该研究途径对于新闻传播研究的实际过程中, 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在保证对新闻传播领域具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 夯实对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理论及方法素养, 特别是对于当下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 对于新闻传播的各种方式都有一定的认识。二是避免在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交流结合时对于其他领域知识的生搬硬套, 在社会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在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进行创新。尽管当前对于如何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途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 但是, 整体的研究水平偏低, 在很多的研究报告中, 都只是几个数字的简单分析, 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想要实现“走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 就必须更加熟练的掌握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 借鉴其完整、复杂的领域研究体系, 真正的将新闻的传播研究和社会上的相关因素、相关领域结合起来, 拓宽新闻传播研究的研究视野, 解释当下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进行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途径的科学合理分析。[3]

为了更好的进行对于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途经分析, 为了更好的开展“走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传播水平研究方式, 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入手:一是要用谦虚的态度对于新闻传播研究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绩, 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要“走进去”, 既立足与对于本专业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上, 谦虚的态度可以让自己时刻保持对于研究工作的工作热情, 避免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固步不前的情况发生。二是要以社会上的各种新闻传播方式和新闻现象为研究重点, 将对于如何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工作深入到新闻实践中去, 结合“走出去”的研究思路, 将实际的新闻传播水平研究同各种相关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三是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要主动的参与到新闻传播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来, 积极的展开与学术界的对话、互动, 了解、把握当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最新内容。[4]

“走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是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最佳方法, 这种科学合理的研究途径将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提升到新闻研究水平的核心地位, 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不仅承担着收集社会各种新闻传播方式、综合各种相关领域的重要职责, 还承担着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重要任务。在实际运用“走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中, 要对于自身的工作进行不断的转换、警觉和反思, 保证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新闻的获取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近年来, 新媒体的发展十分迅速, 不仅改变了大众传媒长期以来形成的传播机制, 还在政治、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 运用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所构建出“走进来, 走出去”的研究途径对于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雯.对新闻专业主义“现实性”的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2) .

[2]张珊珊.“新闻专业主义”:要不要“专业”?[J].青年记者, 2007 (11)

[3]林克勤.从专业自觉到理论重构——中外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实践比较[J].当代传播, 2008 (6) .

[4]孙继强.从战时日本报界的发展看新闻专业主义与政治的冲突[J].日本学刊, 2008 (2) .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篇2

《华闻报道》提升传播效果的新闻实践解读

本文依据福建海峡电视台<华闻报道>栏目的`对外新闻实践,结合传播学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来分析对外新闻栏目提升传播效果的三个基本要素:重建传播者形象,加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改善传播技巧.希望能为中国媒体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 者:叶造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电视台,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东南传播 英文刊名:SOUTHEAST COMMUNI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22 关键词:传播效果   传播者形象   传播内容   传播技巧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篇3

大众传媒时代,报纸的科学传播及其质量很重要。科学是主流文化的构成,科学及其传播是主旋律的一部分。科学是一种教养,是一种气质;科学传播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方式,又是大科普或全面科普(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的重要渠道。科学传播的目的是宣传、普及科学,让更多的人了解、感悟、理解和应用科学;用科学滋养国民,传递并帮助国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报纸的科学传播对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传播不能浮躁、粗糙,其质量出了问题,既有违初衷,且危害性不小。

推进科学发展,报纸的科学传播不能缺位,其水平是关键。它的任务是宣传科学思想、光大科学精神,其目标与理想是让更多的人接受科学、理解科学和推动科学发展。报纸的科学传播及其质量,关乎人的心灵和人的全面发展,关乎人类精神的素养追求。好的科学传播及质量,有助于建立人的普遍理性,有利于精神与思想发展和文明度的提升。

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报纸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大报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它的传播范围广、受众面宽,且便利快捷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因此,发表相关的新闻和文章时要认真、严谨,不能出现规范性和科学性问题。否则,既会误导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受众,产生负面效果,也违背了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的精神。科学传播要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从事科学传播工作一要重视,二要仔细,三要谨慎。

科学传播无小事,理当严肃、严格、严谨,不能随便。规范性和科学性是科学传播的第一要务,认真、规范和准确对科学传播而言,对从事科学传播的人而言,非常必要、重要。一句话,科学传播不能不科学,科学传播不能不认真。报纸的科学传播质量还是一个“窗口”与标志,它折射、反映了我们的科学水平与素质。所以,记者、编辑既要对读者负责,也要对报纸和历史负责,白纸黑字应对得起历史。报纸人要用《咬文嚼字》杂志那样的态度与精神,办好每一期、每一份报。

科学传播及质量,同记者、编辑的总体水平关系密切,二者正相关。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记者、编辑们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他们的科学修养必须不断地改善、提升。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已是写稿、审稿必须的元素。现代的记者、编辑不能是科盲或准科盲、亚科盲,否则,就会出现无意识误导读者的现象或行为。科学传播“硬伤”较多,既影响阅读及其质量,也影响科学传播者的声誉与形象;对受众来说也是一种视觉污染。

科学及其传播是现代文化的基本构成,应过得硬,经得起评头论足,空疏学风不能在科学传播里出现、蔓延;科学传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编辑,特别是科学编辑应扩展视野,具有一定的知识宽度与厚度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更要有一对科学的法眼。这样,科学传播时可能存在地问题就会在科学传播发生之前,被发现、消灭。做好科学传播工作,对记者、编辑而言这是天然的使命,而且应有一种强烈的意识与自觉。

科学传播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的渠道,如果它的质量存在了问题,将导致整个传播发生衰减,影响传播的效果与作用。科学传播质量存在问题既会弱化读者的科学水平,影响读者科学素质的提升,还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形象。面向普通大众和文化大众并掌握话语权的报纸,从事科学传播要倍加小心。科学传播的质量出现了问题,是事故,更是失职和文化失范。

报纸等平面媒体既是一种特殊的教科书,也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其传播面大,影响力强。科学性、规范性是科学传播的灵魂所在,在国民科学素质普遍还不高、不理想的今天,重视、加强科学传播,注重提升科学传播的质量大有必要。为此,记者、编辑乃至大众媒体人员和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紧迫感、使命感,要有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科学记者、科学编辑的科学修养至少要和优秀的高中理科教师相当;一般记者、编辑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等,应同优秀的大学理工科毕业生相当,这是最基本和时代的要求。记者、编辑们应时时警觉,科学传播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为正确传播、普及科技知识和思想等,对刊发的有科学性等问题的文章,报纸应及时地弥补疏漏、刷新和补救,更正其中的错误等,以消除负面作用与影响,不能听之任之、不闻不问,更不能麻木或遮丑。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净化、规范报纸的语境,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也有助于文化建设和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报纸及其记者、编辑要从着力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受教育不多的国民素质,以及满足文化需要和发展文化、维护文化大厦这个高度,尽力做好科学传播工作;这既要成为记者、编辑的工作自觉,也是记者、编辑要承担的文化自觉的重务。

认真学习科技知识,了解、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等,是记者、编辑们的必修课,主管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并提供条件。报纸记者、编辑队伍中的大部分人,都曾是文科类大学毕业生,科技知识等相对缺乏、薄弱,这会制约他们的工作、学习和发展,影响科学传播以及报纸的质量。记者、编辑队伍应有意识地吸收、使用文、理兼通的人士,要更多地选择、吸纳具有理工科或自然科学背景,且文字功力较强的优秀者;并加强现有记者、编辑们科技知识等的学习与训练。只有这样,科学传播的质量才能提升,才能不辜负广大受众的厚爱与希望,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报纸等的整体水平,发挥更大和应有的作用。

爱岗、敬业的专业素质之中包括了科学素质与修养,为自己、为受众多读书、多学点科学知识,勤钻业务、练好基本功,服务好受众,这是记者、编辑们的重要功课与作业。面向大众的纸质媒体报纸,和面向小众、中众的其他媒体不同,其亲民性、导向性和教育性很强。因此,这些报纸的记者、编辑对自己或编审的文章要求应更高些,切不可轻率、马虎。

尊重、敬畏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问、学术,努力改善学风和编风,提升报纸的内在品质和服务质量;用心写稿、用心审稿、用心做事,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把正确的东西展示给读者,以增强报纸的科学性和信誉度,这是社会转型期报纸和报人应重视和身体力行的。“办报要每个字都对读者负责”和办“绿色”报纸,应成为报人的共识,这也是报人的天职,提升科学素养,提高科学传播质量则是题中应有之意和必需的。

报纸科技传播的科学性、规范性等频发问题,似乎是一种现象;“无错不成报”包括了报纸存在科学性和规范性等问题,且超出了允许误差或差错率。科学性、规范性等已成为报纸科技传播的“雷区”和软肋。上述问题都非深奥,涉及的只是基础性、常识性科技知识等。

现代社会纸质传媒——报纸没有边缘化,仍是公众主要的信息源,仍在发挥其作用(2007年上海团市委、市教委等开展了一项活动,它通过对上海5所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调研后发现,报纸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管道之一;24%的学生几乎每天读报获取信息,39%的学生两三天看一次报纸,16%的学生一周看一次报纸,21%的学生看报没一定的周期,有时间就读;10.49%的学生关注报纸的全部信息等)。

受众大多认为,“白纸黑字”比广播、电视和网络信息等的真实性、可信度大得多。广播、电视等传媒的信息常常转瞬即逝,印象不深,就接受效果和影响而言,报纸的传播及效果强于广播、电视与网络的传播。报纸属大众传媒,是公众的“教科书”和无声老师,又是科学文化传播的主渠道。报纸从业人员不要轻视报纸的作用,记者、编辑不能低估自己的作用,更不可放弃阵地与职责。有效的科技传播及质量提高要求记者、编辑们认真学习、辛勤工作;自身科学文化指数不高,是提升科技传播质量的瓶颈。自觉加大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背景与厚度,这是提高报纸科技传播水平的基础和保障。

报纸发表(转载)文章,写、编、审、校等环节要仔细、认真,对涉及理工科等内容或科学性、技术性或业务性较强的文章更要小心、谨慎,把好关。用心办报,层层负责、责编签发、落实制度,将问题消灭在出版、发行之前,就能让读者看到质量较高和满意的报纸。记者、编辑要努力读书(具有文科背景的记者、编辑更应学习科技知识等,了解、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等),力争文理兼容或双工,不能和科技及文化绝缘!只有对读者、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高度负责并持之以恒,才能把“问题文章”降到最低程度,才能办出美誉度、信誉度高以及影响力强的报纸,才能不负众望、不负盛名。

打铁先得本身硬,当“先生”先得当好“学生”,做好功课。提高报纸的科技传播质量和报纸素养,关键在记者、编辑及其科学文化水平,核心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记者、编辑的科学素养。自己昭昭、居高临下和学富五车,才能让读者昭昭,报纸的科技传播效果才能达成。金无足赤,但重视努力后则能提升含金量,降低科技传播的差错率,并小于有关的国家标准。加强科技传播能力建设,提高科技传播能力既有现实性、针对性,更具必要、重要性;力争成为科技传播的行家里手,成为专家型、学者型记者与编辑,这是科技发展及广泛运用的社会与现代人对报社记者、编辑们的期望与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2] 新华社.报纸读者人数在增长[N].文汇报,2008-03-19(7)

[3] 鲁哲.近1 / 4沪上大学生天天读报[N].新民晚报,2007-11-28.

[4] 贾鹤鹏.全球化时代有效的科学传播[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5] 曾铁.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物理教师责无旁贷——由S市某晚报近期的一些新闻等说起[J].教育论坛,2007(4).

作者简介:

曾铁,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教师。

探析广播新闻提升传播效果的措施 篇4

关键词:广播新闻,传播效果,提升措施

1. 引言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对广播新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多的要求。广播新闻向来是以多密度、高频率地播报新闻事件为主, 由于广播听众可以随时随地收听,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广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十分高, 这是广播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过, 由于各类新型媒体的出现, 在新的时期、新的背景下, 如何巩固广播阵地、扩大广播受众的影响力, 提升广播在社会上的实效性, 在激烈的舆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 实现广播事业的再创新、再突破, 这是我们广播人的重要研究课题。

2. 广播新闻的时代要求

不管对哪类媒体来说, 做好新闻是其自身职能的根本工作, 也是凸显其自身新闻传播价值的关键所在, 所以, 各种媒介都将新闻工作视作生命线来加以重视, 在工作中努力把新闻做得更好、更完美。

对于新闻质量的提升, 笔者认为重要的内容是以下几点:一是新闻的信息量务求最大化;二是新闻必须力求时效性;三是播报的新闻要具备一定的评论深度。不过, 由于受到不同媒介运作模式的限制, 不同媒介的表达方法与关注新闻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广播新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突出的优势:一方面, 广播新闻具有制作成本较低的经济优势, 可以实现低成本制作、低费用播出, 这样既能发挥传播新闻的作用, 还能够利用低成本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来;另一方面是广播新闻具有丰富的内容, 容量非常大, 报道内容可以是反映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闻, 能够尽最大可能满足各个文化层面听众的需要, 使得广播新闻的活力得到更多的体现;第三, 广播新闻具备很强的易听性, 还有时间上的优势, 在任何突发事件的现场, 可以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克服其他媒介的束缚, 实现对新闻信息第一时间采集、第一时间组织、第一时间转化、第一时间报道, 让广大听众能够实时听到他们关注的新闻报道。

诚然, 与其他各类媒介相比我们可以看到, 广播新闻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弱点。例如, 广播新闻在速度上与网络媒介相比有点滞后, 在新闻报道的篇幅、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新闻挖掘的深度上, 很难与其他媒介相比, 在视听方面与网络、电视等媒介更是无法相比的。所以, 广播新闻为守住和开发更多的听众, 就要努力提高广播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避免新闻话题的同质性, 突出严肃、活泼、准确、客观、新颖的报道, 以此增加新闻广播的受众。

3. 提升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措施

3.1 以树立大新闻意识为前提, 打造新闻传播的有效途径

广播新闻的要求是必须具备大的信息量以及时效性强、权威性高的特点, 可是这些新闻报道常常由于过于重视宏观而忽视了微观。为了更好地做好广播新闻传播工作, 就一定要在把握好适当的传播方式外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 凸显具有正面意义的新闻事件的社会效应。

3.2 广播新闻要着力打造更为亲民的风格, 提升新闻报道的效果

如今的广播新闻必须营造出良好的亲民风格, 才能营造一个在本地区发展的良好群众氛围。例如, 通过访谈形式对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在某一具体的新闻板块中不设置专业主持人, 而是由采写记者来播报读者来信或者稿件, 或者是在一些新闻事件中适当加入主持人的精彩点评与采访的感言;在新闻稿件的播出中, 也要适当地使用部分流行语, 注重口语化广播, 这样就会增加广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申红, 褚俊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新闻创新[J].新闻世界, 2011 (10) [1]申红, 褚俊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新闻创新[J].新闻世界, 2011 (10)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篇5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必须更加严格地自我要求,把看齐的标准定得更高,坚持以党性原则为根本,以阵地建设为使命。以舆论效果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抓手,以统筹协调为方法,全面强化党报意识、阵地意识、效果意识、创新意识和统筹意识,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关键词 新闻舆论 南方报业 党报 阵地意识

2月19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这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及时代潮流高瞻远瞩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强化党报意识,既抓组织保障,又抓制度落实

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南方报业牢牢坚持党管媒体原则,近年来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队伍建设,确保媒体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集团党委带动各级党组织坚持定期开展专题学习,结合实际部署工作,带动全体干部员工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总书记2月19日发表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迅即组织开展专题学习,从备报系党委到备媒体编委会到一线采编部门,都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学讲话、谈认识、抓贯彻,实现所有媒体、所有人员全覆盖。在2013年成立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传媒三大子报系二级党委、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基础上,集团党委将进一步牢牢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把党性原则党报意识贯穿到各媒体各板块各环节,确保新闻舆论工作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切实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广东实施细则,把责任细化、实化、具体化。狠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为了谁”这个宗旨问题、“依靠谁”这个原则问题、“我是谁”这个立场问题。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标准。培养人才、使用人才,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新闻舆论“南方铁军”。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必须不断完善制度、狠抓制度落实,扎紧思想和制度的笼子,系牢纪律和规矩的安全带。集团2013年以来制定完善了近30项采编管理制度,固本培元,消除安全隐患。其中全媒体全流程导向管理责任制作为集团迄今最全面最系统的采编管理制度,将导向管理范围拓展至报刊网、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不留“特区”和“飞地”,明确从总编辑、值班编委到一线采编校等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职责要求,使管理更全面、责任更具体、成效更突出。完善审读把关机制,成立舆情研究中心,选派业务骨干严把导向,强化坚持党报意识、坚持正确导向的政治自觉。强化集团纪委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导向管理方面的执纪问责职能。把制度落实作为一项常态性、基础性工作。坚持排查各媒体制度落实是否到位,管理末梢是否存在盲区,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思想、能力和作风根源,形成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坚持即查即改、稳扎稳打。不断夯实管理基础。

二、强化阵地意识,既要巩固拓展,又要举旗亮剑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意识形态斗争“两个前沿”,舆论引导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要求高、任务重。作为媒体大省,广东媒体数量多,发展起步早,市场化程度高,面对互联网催化的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摆脱路径依赖、加快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南方报业过去,陕速发展,做大了影响力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容易引起外界恶意炒作,不仅影响集团自身健康平稳发展,严重时甚至干扰工作大局。

南方报业以高度政治自觉,不断巩固壮大党的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首先是适应媒体发展新趋势,全力进军移动端,抢占移动传播制高点和舆论引导新高地。2015年10月23日,集团全力打造的“南方+”客户端正式上线,融通新闻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和用户参与功能,致力于打造广东最权威、最及时、最具影响力的移动端产品。最近在全国两会上亮相,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24小时不间断刊发热点信息及分析解读,“神曲”《广东创新的样》网络总点击量超过300万。2015年4月推出的并读APP,不到一年下载量突破6200万,月度覆盖人数在国内备大客户端中排名第七,月人均使用次数和时间均名列前茅。集团正加快建设以“南方+”为龙头,涵盖“并读”APP、南周APP、21世纪APP等新闻客户端以及备媒体官方微博、微信的南方移动媒体集群,构建具有多样传播形态、多元传播渠道、多种平台终端的立体传播体系。同时,大力巩固报刊阵地,不断提升内容品质,提高服务中心工作和服务用户的能力。让传统报刊在转型时代增创新价值。在传统纸媒发行普遍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去年集团各报刊发行均取得突出成绩。《南方日报》征订数同比增长2.35%。连续31年居全国省级党报之首。目前,集团形成党报刊网、都市类、财经类、时政人物类、时尚旅游文化类五大媒体集群及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广电媒体、户外LED和电子阅报栏六大产品线,集团3家媒体品牌价值总和481.96亿元,继续位居全国报业集团前列。

面对复杂的舆论格局,主流媒体对错误思想言论和大是大非问题,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旗帜鲜明进行反击。绝不明哲保身当绅士,绝不放任谬种流传乱大局,切实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作为服务中心工作的有力抓手,南方报业的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多次获得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肯定。集团将坚持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深入调查研究,提升专业能力,处理好本质与表面、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断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做到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对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行为,坚持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坚决开展批评监督,促进问题解决,推动工作改进。

三、强化效果意识,既抓正面宣传,又用效果说话

总书记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南方报业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去年“9?3阅兵”、总书记视察广东三周年、今年的全国两会等重大主题宣传中。《南方日报》带领集团旗下备媒体推出了一大批富有特色、声势浩大、亮点纷呈、深入人心的报道,提振精气神。传播正能量,获得广泛好评。

舆论引导既要正确,也必须注重实效。总书记早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当好渠道桥梁,使党的看法主张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愿行动。这次他又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做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就是要求强化效果意识,提升宣传成效。随着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丰富拓展,受众需求越来越多元,做好主题宣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效果为导向。用效果说话。集团依托强大的媒体矩阵和品牌优势,创新推出“1+x”采编联动机制,以《南方日报》为“1”,以其他报刊、网络、移动媒体等为“X”,针对备类重大报道题材,组成联合报道团队,共同策划、共同采访、共同报道,精准发力,形成合力。这一不断完善的工作机制。既突出党报带动,增强对重大题材的方向把握;又强化各媒体特色表达。通过同题竞争,提升新闻内容品质,以差异化特色吸引不同受众,提升主题宣传和热点引导实效。去年多篇报道获中宣部阅评表扬。多篇评论被《人民同报》和新华社转载推介,成为众所瞩目的“南方现象”。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1+X”采编联动机制。科学设置议题,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凝神聚力、加油鼓劲,使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全力打造“南方评论高地”,以《南方H报》评论员文章为重点,紧扣重大主题,精心组织理论评论。全面、准确阐释党的大政方针,在多元价值中确立主导,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使主流声音更加响亮。把时度效作为检验工作水平的标尺,在时效性上下功夫,抓住最佳报道时机,或首发定调,或谋定后动。讲究报道尺度分寸,优化报道节奏、策略,提升舆沦引导成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目前,集团正在建设传播效果评估系统,针对具体信息产品的阅读率、关注度,提供多渠道传播数据汇集和分析,形成传播反馈闭环,量化传播效果,优化传播策略和行为,提高新闻舆论的精准性有效性。

四、强化创新意识。既要深耕主业,又要加快转型

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带来舆沦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革。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南方报业将2016年定为“创新发展年”,就是要主动适应党和政府工作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传播技术的新进步,遵循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坚持创新为要,推进生产、传播、服务全面转型。

我们坚信,无论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怎么改变,权威、专业信息作为社会刚需不会变,党报集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使命不能变。集团2013年制定“深耕主业、多元开拓、加快转型、融合发展”战略,把“深耕主业”放在首位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但深耕主业并不意味着抱守固有模式,不是在路径依赖中打转。而是强化创新意识,立足前沿,运用H5、GIF小视频等新技术新应用,实现数据化呈现、可视化表达,强化内容创新,优化用户体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南方报业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推出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广受好评。《南方都市报》以动漫形式呈现“三严三实”和反腐倡廉的新媒体融合产品《当官不能任性》两天内点击率突破1500多万;《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的“说唱十动漫”MV《Come on,十三五》走红网络。受到海内外媒体推介肯定。

内容要创新,业态也要创新。集团按“抓重点、打基础、建机制、带全局”思路,先后启动南方网与《南方日报》深度融合、舆情数据服务、289艺术园区,“南方+”等多个牵引性强的重点项目。在相关领域寻求突破的同时,打造集团融合发展平台,示范带动全局整体突破。《南方日报》和南方网的深度融合,使党报影响力进一步向网络拓展,南方网全球流量排名也由2013年的两万多名跃升至1000位左右,最高进入300多名。依托遍布全省、触角广泛的记者和专业智库专家队伍,创新推出舆情数据服务,通过数据监测分析,结合记者深入采访,提供舆情预警和解决方案,产品用户已覆盖全省各地市和部分区、县,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南方日报》地方办事处融合报纸、地方频道、舆情数据服务和“南方+”客户端,提供“四位一体”的立体服务,深耕区域,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竞争优势不断显现。依托强大的传播优势和资源聚集能力,加快289艺术园区建设,以“艺术走进生活,提升生活品质”为宗旨。努力培育艺术标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由传播文化向经营文化、拓展文化产业的跨界发展。

集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新媒体拳头产品和转型发展标杆项目。以完善一体化采编平台为基础。推动流程再造、机制再造,建设集团“融媒体”中心,打造“中央厨房”,使媒体融合从相“加”阶段尽快走向相“融”阶段,实现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整合21世纪报系优质财经媒体资源,与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组建南方财经全媒集团,大力拓展媒体、数据和市场三大业务板块,打造广东媒体转型的标杆项目,争夺广东媒体在世界经济治理领域的话语权。丰富完善舆情数据服务,开发政经、传媒大数据产品,发展移动版公共舆情产品,优化产品矩阵,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借力社会资本,特别是争取新成立的广东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步伐。

五、强化统筹意识,既统筹线上线下,又统筹国内国际

互联网迅猛发展使新媒体管理成为新课题。新媒体形式可以活一点,绝不等于管理可以松一点,绝不能形成网上网下、官方民间两个舆论场。集团坚持同一标准、统一管理,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党报党刊、还是都市类媒体。无论新闻报道、还是副刊广告。无论时政新闻、还是娱乐社会新闻,无论国内报道、还是对外传播,都以党报标准严格把关,确保各类媒体、各个板块用得好、管得住。集团将加强新媒体管理确定为今年的重点工作,继续清理整合微博、微信,集中精力和优势资源打造重点新媒体产品,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融合发展布局。强化线上线下统筹,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根据内容题材风格等不同特点,在报网端多渠道分发,调整产品结构,去掉低端重复产能,既节约成本,又提升品质。加强报网互动,引导新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优势互补、有机互动、同频共振。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大势所趋,也是职责所在。南方报业旗下既拥有大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网络客户端,又拥有广东著名外宣平台《今日广东》和南方英文网,海外合作媒体遍布五大洲,形成了立足广东、影响全国、辐射全球的传播圈层。履行“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我们既有这样的能级。也必须有这样的担当。集团将发挥广东毗邻港澳、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积极打造国际供稿中心,不断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广东声音。

如何提升新闻编辑工作水平 篇6

1 新闻编辑要有针对性的提升工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闻编辑所要做的事日趋复杂,编辑的工作也渐渐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全方位加强各项技能的培养、锻炼。尽管新闻编辑不必成为全能型人才,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备较高的条件,诸如非比寻常的精力、良好的判断力、抗压能力、好奇心,以及很好的社交技巧。新闻编辑要多阅读相关书籍,因为如果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就不能产生创意的文学观,开阔不了文学的新视野。除此之外,新闻编辑还需了解并掌握相应的印刷、广告、媒体、市场、财务等方面的知识。

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新闻编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即广泛阅读,富有好奇心;分析新闻稿,提出建议;拥有说服者的技巧与能力;对工作有热情,并能影响他人;有判断能力;对语言有较强的理解力;保密;积极主动;有应变能力,并且乐于解决问题;能注意细节;努力遵守工作计划表;了解新闻稿在离开编辑部后的状况。实际上,上述各项技能的培育可以总结为如下四大方面:专业能力方面,要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字修养能力、懂校对、谙实务流程,并且具有新闻策划能力;人际能力方面,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脉关系能力等;管理方面,应努力获得统筹规划、人员管理等能力;人格特质方面,新闻编辑要有责任感、细心耐烦、认真严谨、有出版热忱,并且具有抗压性。

另外,目前数字出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迁着人类的阅读文明。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出版领域。不论在线报道、远程采访、校稿传送、在线编辑,乃至网络营销、播报等,这样的传播方式让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字化时代,由于新兴媒体的出现,导致不同的收听方式推陈出新,这些改变不断改变着受众的需求,导致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发生着改变。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新闻编辑的生态、特性、内容、方式、技术造成了典范转移。因此,新闻编辑有必要进行实时的能力提升。就稿件加工而言,新闻编辑必须具有传统文字功力,能够改稿、删稿,订正错误、修润文稿,显现对出版内容质量的执着与用心,确保稿件的正确性、流畅性、逻辑性、结构性等,以提升稿件的质量;就排版设计而言,新闻编辑要考虑使用者路径,以及不同的数字环境下可能的阅读方式,运用结构式的概念,规划接口信息的顺序,使受众可迅速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并通过交互式设计页面,获得信息的使用与满足,以期符合科技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就校对样稿而言,在数字科技的发展下,新闻稿的创作和处理主要由计算机来完成,加以海量讯息充斥,以及网络求新求变的特性下,信息难以经由层层筛选过滤,致使校对的特性正在发生改变,因而新闻编辑除了具有传统校对文字的能力外,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核对电子稿、运用计算机校对、数字内容校对等新增的校对技能。

2 新闻机构要有针对性的促进编辑工作

有研究表明,编辑主管的交易型领导对新闻编辑工作满足有正面影响,而转换型领导对新闻编辑组织承诺的正面影响,又以精神激励最为显著。因此,在强调创意文化的数字新闻产业,编辑主管应同时具备情境领导及权变领导两种特质,并根据不同情境而采取适合的领导方式,或综合运用两种领导方式。例如,编辑主管可通过权变领导方式,协助新闻编辑人员达成组织目标,并在阶段性绩效或整体目标达成时,给予报酬以及执行的建议与反馈;为勉励编辑人员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能抛开既定法则,主动开拓未知的疆域,编辑主管可通过情境领导激发编辑人员追求卓越的动机,借助愿景描述及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影响部属的态度及价值观,以提升目标层次,达到自我实现。

面对当前新闻行业竞争多元化,编辑主管应积极达成组织目标。然而,作为以文化至上的新闻产业来说,建议编辑主管应与编辑人员沟通并制定工作目标,建立一套符合编辑创意价值观而非全部量化、且制度明确、公平的激励制度。例如,设计以创意、美学、成本及销量等多重关键评量指标的权变报酬制度,以能客观评量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绩效,并与编辑人员达成预定目标后给予相应的报酬。

一位能确切掌握受众收听收看动向的新闻编辑,是新闻机构的行业竞争力来源之一。为鼓励新闻编辑持续创作并提升工作热情,建议编辑主管应营造一个弹性的工作架构。例如,根据编辑人员对组织的贡献度而分别给予工作丰富化或专业分工的设计,或是提供资深编辑依其人格特质决定朝向专业职与管理职两种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选择,通过发展空间的给予,提升新闻编辑人员对其主管及组织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其工作满足与组织承诺。

新闻行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新闻编辑所担任的工作角色,不仅是新闻的生产者,更是传递智慧和正能量的桥梁,只有优秀的编辑,才能不断策划出高价值的新闻作品,进而创造组织经营绩效。建议编辑主管建立一套完整的编辑人才培训计划,并给予工作上的启发与关怀,并鼓励其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工作目标的达成,建立自信,进而追求成长,这样一来,能够使其强化专业能力,对个人及组织的未来产生美好愿景,提升组织承诺,进而避免因编辑人员的流动出现经验断层而造成损失。

3 结语

在新时期网络时代下,传统的新闻编辑必须尽快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提升新闻编辑素养,以制作出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1]骆正林.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媒体的角色定位[J].新疆社会科学,2010,(1).

[2]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

[3]李庆滨,潘宏涛.浅谈建立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

[4]谢春梅.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能力新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篇7

一、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新的媒体环境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媒介融合的演进, 让媒体中的交叉人才被广泛的启用和重视, 这为地方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地方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 在这样的形势下, 地方院校可以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 培养跨媒体的人才, 设置专门的专业方向, 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专门型人才, 顺应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和需求。比如, 地方院校可以根据新的媒体环境的需求, 进行专项的培养, 集中训练学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应用能力和技能,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交叉媒体间进行运用的技能和能力, 提高学生对媒体融合的意识和操作力, 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这不仅能提升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为地方院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所以, 媒体融合的发展, 不仅为地方院校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更为地方院校在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创造契机。

二、有利于开发更多的师资来源

地方院校由于地域位置、自身发展的局限等多方面的原因, 而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上的欠缺, 不仅师资力量短缺, 整体质量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 从理论再到实践, 在整个环节中, 地方院校的师资很难做到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战经验, 也几乎没有检验过真知, 很难在教学过程中,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这对于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院校而言,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很多地方院校也在尝试着聘请其他重点院校或者工作在行业一线的专业人士作为外聘教师, 展开教学和讲座, 但很多时候也是对传统媒体和媒体环境的教学, 创新性少, 也没能形成系统的师资建设和师资队伍, 尤其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中, 跨媒体的师资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外聘教师的教学可能很大程度上也难以满足现在的教育内容。在新的媒体环境下, 媒介融合的推进, 使得跨领域的人才迸发, 在人才培养方面, 可以设置更加适合当下媒体发展的课程和实践项目, 进行跨媒体的人才培养, 与传统的外聘教师相比, 可以从跨媒体领域聘请更多的应用能力更强的行业人才和实务型师资, 使得教学的内容更“接地气”, 更结合时代的发展, 更填补了地方院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打开广阔的办学门路

虽然整体的媒体环境处于融合时期, 但是很多媒体在媒介融合中还处在逐步探索和验证的阶段, 尤其是地方媒体也在步步试探和学习。这为地方院校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地方院校可与相关的媒体进行合作, 展开科研和实践研究, 不仅实现了接地式的合作,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同时体现了地方院校的地域优势, 有助于地方院校进行学生的特色培养。在媒介融合时代, 地方媒体也需要新鲜的思想和血液的注入, 一方面帮助他们实现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的重生, 一方面实现创新。实践是媒体的最大特点, 地方院校与媒体进行结合, 一方面有利于地方院校将学生推送到媒体进行实践, 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媒体的实际操作, 同时输送教师一同实践, 弥补媒体在学术和理论上的缺失, 另一方面, 在媒体与地方院校的互动中, 地方院校可与地方媒体一同进行创新, 既实现创新生产, 又进行创新教育, 同时地方院校还可以与媒体单位设置相应的订单式培养方案, 既可以满足媒体单位的人才需求, 按需培养, 适应媒体的环境发展, 帮助媒体进步, 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地方院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定向的培养方式也为学生更好地培养专门的技能和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合作中, 不但媒体和学校可以实现互动和互补, 学生还可以就良好的实践条件和环境, 及时地参与实践, 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也打开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新门路。

四、有利于培养专业特色

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 大多是从重点院校的专业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模仿, 多以传统的模式培养新闻传播人才, 追求大而全的教育模式, 尤其是在现今, 设置此类专业的院校愈来愈多, 学校之间的竞争本来就激烈,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培养必定会给地方院校带来发展的瓶颈。如何在群雄中冲出重围, 成为每一个地方院校要考虑的问题。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要谋求发展, 必须要从社会的需求出发, 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办出自身的专业特色, 从传统培养模式出发, 寻求学科个性和特色。

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 社会对于能够操作新媒体, 进行多媒体整合和新媒体策划、公关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是地方院校寻求专业发展的新出路。新的媒体环境, 为地方院校提供了更多的专业培养方向, 在培养学生时, 可以定向培养, 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不但能够为社会输送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还可以提升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 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 还能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媒体进步作出贡献。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地方院校形成专业特色, 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

综上所述,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的变化, 也给地方院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提升地方院校教育水平方面, 有着积极和正面的作用, 为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 地方院校如果能够正确而及时地利用起新的媒体环境所带来的机会, 便可以在新时代寻找出自己的新出路, 为自身的更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媒介融合的推进带来了媒体环境的变化, 其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 媒介的变化对作为高等院校的生力军的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融合,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培养

参考文献

[1]闵阳.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

[2]杨卓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商业文化, 2012 (10) .

[3]张晓静.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新闻爱好者, 2010 (10) .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篇8

时政新闻报道的对象主要是重大的党务政务活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政治领导人的活动等与时事政治相关的新闻,起到上情下达、沟通情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以实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时政新闻具有重要性、权威性、指导性、时效性等特点,它既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实践活动记录,也是反映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实际上是对党的新闻媒体作用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指明了方向。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领社会舆论,起到导向作用。引领社会舆论是新闻媒体主要职能之一,而时政报道又是引领社会舆论的主阵地。要传播好党的主张,体现党的意志,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就必须重视时政新闻这一舆论阵地。要通过时政新闻报道努力营造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第二,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我国的电视新闻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重要位置。因此,传播法令、宣传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是我国电视新闻为政治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第三,报道领导人活动。电视新闻人格化特点,使它在推出领导人形象上比任何媒介都具有优势,因此,世界各国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通过电视来提升政治影响力。在我国,通过电视报道,可以加深群众对领导人的了解,从而沟通思想感情。第四,团结人民,凝聚共识,传递正能量。时政新闻把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经验总结和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反映出来,汇集全体人民的意志,对于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相互沟通服务大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推动公平、正义、和谐、文明社会秩序的建立。

二、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

我国的电视时政新闻起步较晚,但各级电视媒体都十分重视时政新闻报道,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地方电视台综合新闻栏目为主的时政新闻播报平台,时政新闻报道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信息传播不断多样化的互联网时代,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也出现了“瓶颈”,简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政新闻报道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下降。从各家电视台的收视率来看,时政新闻的收视率要远低于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民生新闻以及娱乐新闻。其实,时政新闻本身有着更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意义,但是因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模式化、概念化的特点,使报道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造成其传播力不强的窘境。而民生新闻、娱乐新闻则乘势而上,以更加贴近观众的内容和幽默诙谐或是调侃抖机灵的表达方式夺人眼球,以此达到“病毒式”传播的目的。

二是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兴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从前的信息环境与现如今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不断出现的电脑PC端、手机客户端等多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通过电视获取新闻信息的人大为减少,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致使电视传媒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是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本身存在不少问题,如报道模式化、概念化;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多;言之无物,缺乏信息量;报道方式陈旧,可看性不强;说教味太浓,易引起观众反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为降低。

三、提升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传播力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为我们指明了提升时政新闻传播力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要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需要重点在报道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上下功夫。

(一)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在人们接收新闻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对新闻传播媒体的选择权掌握在受众手中,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我们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要想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里面既包括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对象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我们的摄像机镜头多对准人民群众,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反映群众呼声,也包括要重视受众需求,无论是报道的内容还是报道方式,都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是媒体做好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知道了受众所思、所想、所需,我们的报道才能有的放矢,采制出符合受众口味的新闻产品来,从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拓宽时政报道的领域,丰富报道内容

无论何时,内容都是新闻媒体取胜的关键,以内容为王是必须坚定的信念。目前许多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大多是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而且这些报道程式化、表面化,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引不起观众的兴趣,缺乏感染力。因此,时政新闻报道要提升传播力,就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改变目前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状况,提供受众需要的新闻信息。

首先,要拓宽报道的领域。不能把时政新闻等同于会议新闻、领导新闻,要树立大时政的观念,将时政新闻报道领域拓宽到一切与政治有关的事件和人物,丰富报道内容。

其次,要注意报道角度的选择。其实大多数会议和领导活动,都会传递出一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信息,如新政策、新举措等,而且这些信息往往是权威的信息,对受众来说是有用的信息。因此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要注意角度的选择,善于发现和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选择对观众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而不是单纯地对会议和领导活动进行表面的议程式报道。

第三,要改变写作思路,重视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过去的时政新闻报道涉及到的会议和领导活动等往往都是死板、客套的冷冰冰的讲话、发言,让观众对报道难以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因此要从观众的角度看问题,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注重情感的投入,强调报道的亲和力,做出“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第四,重视对新闻内容的包装。好的标题能够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有效概括,往更能抓住人们的眼睛。要从策划标题开始对一篇新闻进行周密部署,在新闻写作中要避免空话套话。

第五,要加强舆论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新闻监督对于促进政务活动公开、公平有着健康积极的意义,因此新闻媒体要重视监督报道,通过监督报道推进问题的解决,为党委政府推进工作、疏导社会矛盾,发挥媒体的建设性作用。

(三)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方式

提升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创新新闻报道的方式。

第一,引入新媒体,增强时政新闻报道与观众的互动性。

微博、微信的影响如今已经无处不在,成为发现话题、获取信息、呈现信息并展开互动的新平台。因此,近年来,不少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特别是每年的“两会”报道中,都引入了微博、微信,利用其拓展传播空间,创新报道方式,产生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如浙江卫视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整合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资源,将观众、网友、听众对“两会”的期待、关注,开设“e眼看两会”专栏,全媒体集萃信息,快节奏传递资讯,多角度呈现“两会”声音,形成良性互动,形式活泼,内容扎实,可看性强,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善用同期声,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时政新闻报道不受观众待见,不是时政活动的本身,而是声画脱节的表现形式。在我们的时政报道中,大量的是配音加画面,往往是声画两张皮,只见嘴动,不闻其声。这样的新闻缺乏生动性,也容易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因此,要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还要善用、巧用、精用现场同期声,使观众有身临现场的感觉,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如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消息《张春贤“逛”夜市》,就突破了领导活动报道的固有模式,大量采用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与群众交流的现场同期声,使报道接地气,作品有人气,大大增强了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三,运用新技术,增强时政报道的可视性。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运用大数据,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视性,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如从2014年“两会”开始,中央电视台使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新闻报道,通过对数据进行新颖的可视化制作,形成了新的报道形态,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可看性,赢得了较高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因此,时政新闻报道也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创新报道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结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时政新闻虽然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但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各类新闻中“淹没”,要实现有效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他重要信息以形成全国人民共同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并投身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中去,时政新闻传播建设还“任重道远”,还要不断地实践探索,才能在发展中实现“华丽转身”。

摘要: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群众获取了解政治资讯、政策信息、主流价值等内容的重要渠道,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重要桥梁。但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模式化、概念化等问题,导致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下降,作用难以发挥,这为笔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从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意义和问题出发,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传播力,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2]金琦.提高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J].今传媒,2010,09:102-103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篇9

一、校园媒体的定义与分类

校园媒体是一个动态概念, 它既包括传统媒体, 如报纸、广播、电视、橱窗等, 也涵盖新兴媒体, 如网络、手机等。目前, 校报、广播、有线电视和新闻网, 被公认为校园四大主流媒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大学校园的日益开放, 平面看板、空中飞艇、服装等新型媒体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概言之, 存在于高校校园内, 具有完备的新闻媒体形态特征, 服务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媒体形式都可以称为校园媒体。

有学者指出尽管新媒体具有广泛参与性, 表达形象性, 信息多元化等特点, 但其信息未严格把关, 发展未进入正规化轨道。高校校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 目前全国校报达1000余种。最正规和主要的传统常规校园媒体——校报仍占上风。

二、校园媒体的传播对象和效果

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发挥校园媒体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以及校园媒体对校园文化塑造等方面作用的前提。校园媒体的传播范围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或教职工, 受众相对稳定、目标相对明确。不但如此, 校园媒体也正日益突破校园局限, 其影响正向社区、社会和学生家长辐射。

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校园媒体的整体传播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媒体间缺乏相互协调;新闻形式虽然多, 但优势特色不明显;同时出版周期过长, 缺乏时效性而无法吸引读者。对于校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流于浅层消息, 缺乏深度和自由度。

而大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宣传总体上处于被动地位, 很少主动关心其报道动态, 往往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 缺乏反馈和互动。有学者以武汉大学校园媒体为例, 通过对“校媒到达情况”, “学生对媒体的关注度”, “学生对校媒的满意度”几个指标对高校媒体传播效果进行评估, 结论是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主要受到硬件 (如经费与设备) 和软件 (如内容与资源) 制约。

三、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功能, 提高传播效果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高校媒体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传播功能、教育功能、舆论引导功能。

1、信息传播功能

近年来媒介不断发展, 媒介形式多样, 内容也更加丰富。大众媒介向高校学生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 校园媒体也一直作为高校师生的传声筒, 传播校内外的贴近学生、贴近校园的信息。学者们认为校园媒体在担负信息传播、推动信息校园的实现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师生每天都面对着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 一个完备而又系统的信息传播中心可及时地对新闻信息进行挖掘、筛选、加工和传播, 使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2、教育功能

校园媒体的教育功能可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辅助教学功能, 综合素质教育功能。学者认为重大事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而校园媒体可借此契机对师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同时校园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促进学生在理论科研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生活实际, 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有助于新闻学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 综合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处事方式培养、人格塑造等;学者提出高校媒体对大学生有着心理干预的作用, 影响着其精神生活, 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应对外来因素影响时, 校园媒体可对大学生的人格塑形产生“维模效能”。

3、舆论引导功能

校园舆情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 影响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效果。高校舆论环境分为“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和“高校社会舆论环境”两部分。一个是基于校园内部的舆论, 另一个是外部社会舆论对于高校环境的影响。以校园突发性事件为切入点, 校园媒体可在此类事件发生时的舆论引导作用。校园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时可在第一时间发布事实, 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开辟专题和讨论专栏, 并充分利用高校团体, 如学者教授或学生骨干等进行舆论引导。因此, 校园媒体由于和在校大学生的接触度较高, 对学生分析各种社会事件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可成为塑造学校形象、培养人文精神、化解校园矛盾的主力军。

四、加强创新研究, 为校园媒体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对校园媒体定义、功能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梳理, 笔者发现高校校园媒体研究虽然覆盖面较广, 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 对高校媒体的研究同质性很强。从搜索到的2002年到2011年间的文献来看, 虽然研究的重点已经细化并逐渐转移到工具和功能的研究上, 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校园媒体的现状不足与发展策略为主, 内容相似度较大, 并未出现创新的发现。

第二, 高校媒体的研究停留在理论描述阶段。目前校园媒体研究多基于新闻舆论引导和传播与接受等理论研究实证调查, 缺少具体的数据论证, 可见有必要加强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的有机融合。

第三, 对高校媒体的研究多关注校媒发展的不足, 而对于受众方面的接收效果关注较少。虽然校园媒体自身存在的资源和资金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对于校媒的关注度和认同感, 但很少研究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系统调查研究大学生受众对于校媒的接收效果和受众自身特点。

总体上说, 目前在研究在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方面有待深入, 因此发展校园媒体的创新途径可以着眼于如何优化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 以及重视校园媒体报道形式和内容, 使之更容易让高校师生接受, 达到良好的舆论引导, 教育和传播作用。

五、改善校园媒体的不足, 提高并扩大其传播效果

为了改善校园媒体的不足, 提高并扩大其传播效果, 校园媒体应优化配置校园媒体资源, 完善相关机制, 统筹汇总校园信息, 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引入媒体社会化运作, 面向市场筹集经费, 在可持续发展中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高素质传播团队, 提高教师通讯员团队和学生记者的专业素养, 提高报道质量;加强创新, 开创校园媒体的特色;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兴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有利于校园媒体传播效果提升的互动平台。目前广东省汕头大学、暨南大学等校发展校园媒体的方式值得借鉴:他们借助社会资源, 通过企业赞助和社会媒体合作的方式, 以高校学生的视角报道社会事件, 走出校园并扩大影响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六、结论

高校校园媒体作为一个探索性和服务性的社团组织, 所处的位置既艰难又尴尬, 每一步发展都凝聚在许许多多师生的辛酸苦楚之上。所以, 他们的创新与发展需要高校的思想和物资保障, 需要隶属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更需要社会群体给予的发展机会和交流平台, 才能使这一群体如青年学生那样始终朝气蓬勃、激情四溢。

参考文献

[1]吕钊红.和谐校园视域下的校园媒体功能创新[J].新闻界, 2009, (12) .[1]吕钊红.和谐校园视域下的校园媒体功能创新[J].新闻界, 2009, (12) .

[2]宫宇.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新闻战线, 2002, (8) .[2]宫宇.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新闻战线, 2002, (8) .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篇10

一、创新发展报道方法,鼓励记者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深入基层,俯下身、沉下心,锻炼培养讲好故事的能力,“挖”出更多好新闻

有温情、有细节、有故事的新闻报道才能打动人,然而温情、细节和故事,都需要记者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挖掘。在各类题材的报道中,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最考验也最能培养记者的采编能力,倘若能拿捏得当,讲好故事,就完全有能力胜任其他题材的报道。然而此类题材由于其普遍具有的严肃性,处理不当容易陷入“说教式”困境,影响传播效果。广电媒体应通过鼓励记者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深入基层、直面群众,锻炼培养出讲好故事的能力。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走进基层,记者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挖掘报道素材、丰富报道内涵,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在重大主题活动如“美丽厦门建设”的宣传报道中,厦门的广播电视记者走进基层,采写出了很多“接地气”的新闻。如2015年,厦视厦广派出10多路记者,到全国知名“文青聚集地”曾厝垵、海沧青礁村院前社等10多个村(居)蹲点43天,每个村(居)蹲点3-5天,与村(居)民同吃住、同劳动,以“体验、感受、倾听”的方式,真实记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生动场景和鲜活事例,采写了30多篇深度报道。记者“蹲”下去,“挖”出好新闻,如记者在海沧区院前社蹲点5天后,不仅采访到村里一群年轻人从城市返回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家乡共同缔造“主力军”的事,还挖掘出如何带动村民改变观念、如何应对“空壳村”等话题。这些报道鲜活、生动、感人,播出后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受到蹲点采访社区(村)的热议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被称赞“接地气”。

在蹲点过程中,记者也受益匪浅。有记者在“记者感言”中这样写道:“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位置,永远‘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只有蹲下去、俯下身,才能和村民心贴心,只有接地气、下力气,才能让新闻报道有灵气。”在走进基层的过程中,广播电视记者把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对准群众,同时掌握和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也培育出了清新朴实的文风。

二、创新发展新闻协作机制,开展跨地区协同作战,借力跨区域媒体资源,拓展延伸宣传平台

好的宣传报道,如果能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传播,将创造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除了积极向中央级、省级媒体供稿,争取在更高平台上播出外,地方广电媒体还应当用好新闻协作机制,在获取更多异地新闻资源、丰富新闻资讯的同时,突破传播区域限制,向外延伸宣传平台。

基于新闻协作机制搭建的新闻协作体,其目的是实现新闻素材的及时共享、大型新闻行动或项目的跨地域联动、重要新闻事件的直播合作。在福建省内,由厦门电视台在2001年牵头建设的全省“城市电视台新闻协作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该新闻协作体上传的新闻量每年均超过6000条。2016年3月18日在厦门召开的福建省城市电视台新闻协作会议,将平潭综合实验区电视台也吸纳进来,成员单位由此增加到十家。

与目前国内多数新闻协作体停留在成员间新闻资源交换阶段不同的是,“城市电视台新闻协作网”在“跨地区协同作战”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多年来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新春八闽行”,既展示了新春佳节八闽大地的民俗风情,又倡导了文明旅游新风,提升游客和公民素质。2014年春节前夕,围绕向莆铁路、厦深铁路相继通车,福建旅游业出现“动车游”新气象和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新变化,全省九地市电视台派出精兵强将,以记者体验的方式,每家电视台制作3-4条报道,介绍春节期间各地主要旅游景点与往年不同的服务、如何搭乘动车方便快捷到达旅游目的地等内容。该策划以《马年开春游八闽》为题,经统一包装后春节期间在各台同步推出,展示了八闽大地的秀丽风光、民俗风情和动车四通八达给福建带来的新变化,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获得了好评。2013年12月28日,厦深动车开通,厦漳两地以该新闻协作体为纽带,联手制作了一批介绍动车沿线风土人情的节目,在厦深动车开通的直播报道《今朝更好看》中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围绕保护厦漳泉共同的“母亲河”九龙江、山海协作等话题,历年来厦门、漳州、龙岩等地均精心制作了一批节目,通过该新闻协作体共享。

在跨省新闻协作体方面,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创办的公共电视新闻网(CPTN),截至2016年2月底,全国加入该协作体的地方台有183家,厦门台是成员之一。该协作体每天新闻交流量近500条,下载量约600条次。除了趣闻、突发事件之外,各地纷纷上传城市“治堵”、垃圾分类、控烟、社保体系建设、自贸区建设等民生热点话题,传播好的经验做法,传递正能量。厦门台积极上传“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医院分级诊疗、自贸区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经验做法,就获得成员单位较多的浏览和下载,把更多的“厦门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

三、创新发展节目机制,俯下身,拿出优势栏目黄金时段,与基层广播电视媒体联办节目,提高区域内广电媒体整体实力

联办节目增加了节目源,降低了媒体成本,已经成为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播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较为常见的联办方式是依靠或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开设节目(栏目),舍得拿出重点栏目、重要时段与基层广播电视媒体联办节目的并不多。事实上,这种“向下”联办的方式能推动宣传平台向纵深发展,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都有很多实际意义。从短期看,基层广电媒体是专业队伍,有相对成熟的新闻队伍资源,熟悉基层情况,掌握基层动态,能够提供更多“接地气”的报道;而且因为同属广电媒体,办节目理念相近,对策划的各类选题能够执行到位,节目质量也有保证。从长期看,在重点栏目、重要时段中为基层开辟专门板块,能够在基层培养起一批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增强传播效果;联办节目中的广泛深入互动,还能够带动基层广电媒体提升宣传报道水平,提高区域内广电媒体的整体实力。

厦视从2009年起,就拿出黄金强档新闻节目《厦视直播室》每天5-8分钟的时段,与厦门6个区电视台(报道组)以及火炬高新区合作,开设“今日视区”板块,以直播连线的形式,每周7天依次固定连线一个区,每次安排3-4条新闻,一年播出新闻1400多条。市区两级加强互动,精心策划“今日视区”选题,收视情况良好(表1)。各区的节目常态化宣传报道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工作,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稳固了受众群。联办节目还促进各区广电媒体和报道组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提升了节目制作水平和宣传报道水平。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

广播节目方面,厦广闽南之声频率2013年与厦门市翔安区联办的《翔安好所在》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该栏目设置了“翔安好厝边”等充分展示民俗风情的小板块,节目还通过“村村响”广播工程在翔安区各村(居)实时转播,深受老百姓喜爱,既弘扬了闽南传统文化,也提升了舆论引导实效。

四、借力“两微一端”和网络平台,将传播力引导力延伸至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领域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当前,地方广电媒体正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建设“两微一端”和网络平台,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步伐,巩固和扩大影响力,这不仅是广电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借力“两微一端”和网络平台信息及时、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突出优势特点,地方广电媒体突破频道频率限制,传播力引导力从传统传播平台延伸至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领域。

(一)对于“两微一端”,应注重发挥它们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借力“厦门广电”官微官博和“看厦门”APP,2015年,厦门广电集团在台湾复兴空难、漳州古雷PX爆燃事故、防抗台风“苏迪罗”、“杜鹃”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表现突出,彰显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如在防抗台风“苏迪罗”、“杜鹃”的报道中,记者在现场第一时间回传图片、视频和文字,后方编辑及时在App推送,在微博转发,在微信图文推送,使新闻报道时效“加速度”,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同时“碎片化”处理广播电视栏目播出的内容,及时推送和发布,牢牢把握舆论导向。2015年2月25日晚,厦门市区莲前西路旁一轮胎专卖店燃起大火,一墙之隔就是加油站,危险性极大,市民高度关注,厦视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厦门广电”官微将现场记者用手机拍摄回传的现场火情、消防官兵处置等视频和市民从附近高楼上拍摄的视频进行综合处理,编辑成一段90多秒的视频推送突发预览消息,此时距火情发生仅半个多小时,该视频点击率很快突破10万+,展示了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先声夺人、先人一步”,避免了各种不实猜测和恐慌情绪的蔓延。

(二)对于网络平台,应注重利用它的海量信息,同时积极创新,以丰富的内容吸引网民

目前,地方广电媒体普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PC端,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网络平台拥有的超链接功能,使它能够提供海量的信息,通过搭建专题专页,精心设计页面,吸引网民的注意力。2015年,为做好“依法治国”宣传工作,厦门广电网搭建专题《学习进行时,点赞“四个全面”》,图解“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摘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论述,编发人民日报“四个全面”系列评论,生动全面解读“全面依法治国”,该专题浏览量超过十万。

通过创新,网络平台还能以丰富的内容吸引网民的眼球。如近几年厦门广电网通过与厦门区级宣传部门合作,推出以各区命名的“思明频道”“湖里频道”“集美频道”“湖里频道”,集纳了厦视、厦广以及本地平面媒体有关各区的报道,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思明频道”除了集纳电视、广播、平媒新闻外,还加入了政务微博集合,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数据显示,四个区频道年独立访问者量突破100万。

五、结语

由于媒体间的资源禀赋条件存在差异性,新闻源、传播渠道、传播媒介各不相同,因此提高传播力引导力的做法也各不相同。地方广电媒体应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方式,着力提升舆论引导实效。

摘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地方广电媒体应在改进新闻源,拓展延伸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上下功夫。鼓励记者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基层采写出更多有温情、有细节、有故事的好新闻;用好新闻协作机制和节目联办机制,使宣传平台向更高更广区域和纵深发展;借力“两微一端”和网络平台,突破频率频道限制,在更宽广的领域发挥影响力。

上一篇:位置信号下一篇:混合型捕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