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分析

2024-05-31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共12篇)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 篇1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 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新闻传播平台和信息来源架构, 并以巨大的优势迅速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 使得受众从传统纸质媒体中脱离出来, 并从多媒体中更高效率地获取信息。网络新闻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另一种新闻传播形态, “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发布或再发布, 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 (杜俊飞, 2001) 。在全媒体时代, 网络新闻已经成为受众获知信息的重要来源。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网络新闻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即时性。相比传统媒体印刷和导播等低效率的传播方式, 网络新闻可以借助电子媒体的优势, 据事件进展随时更新文字、图片、视频和评论等, 利用实时的动态信息和丰富的传播内容, 提升观众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率。2008年5月12日, 汶川发生8.0级地震, 网络媒体在此次报道中体现了迅速、高效的作用。第一篇汶川地震报道来自于网络博文, 当时距震后仅4分钟, 新华网也在20分钟后刷新了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在汶川地震后续报道中, 网络新闻时效性强的特点尤为突出。

其次, 网络新闻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新闻的传播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途径, 受众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才能获取新闻。因此在全媒体时代, 大众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终端获取信息。以大学生群体为例, 调查显示, 使用新兴媒介网络、手机的获知信息的比例分别高达100%、80%, 而传统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分别仅为40%、20% (生奇志, 展成, 2009) 。通过互联网终端, 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微博、微信、贴吧、微博、门户网站、手机APP等获得信息。

再次, 网络新闻具有普遍的全面性。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一般有一个特定的套路, 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例, 热点问题、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是它的三大特色, 但是受限于节目时长, 难以做到全面报道。如该节目2013年做过一期农业科技效益的三农问题节目, 采访仅仅局限在江苏一户养猪场采用发酵技术。受制于节目长度, 记者采访合作社社长仅仅简单讲解了猪肉品质及价格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将此新闻放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 则可以将改革前村内经济状况加以陈述以便对比, 同时国家对农业的奖励补贴也可以用链接到政府公告的方式对有需要的受众进行详细解释, 这样的传播效果必然比合作社社长的口述更具有说服力。

另外, 网络新闻还具有独特的互动性。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这就为网络新闻网络平台的互动性提供了可能性条件。以新闻跟帖为例, 网络新闻在发布的同时就已经预设好了跟帖和转载功能, 鼓励观众进行评论。跟帖评论一方面使得受众深入思考新闻事件本身, 另一方面大量的回帖和大量的转载也能提高新闻的热度。事实上, 现阶段传统新闻媒体也都开始注重与网络相结合, 比如我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就已经提供微信扫描以方便大众接受和反馈信息。

二、网络新闻的价值

(一) 传播价值

网络新闻的传播价值体现在传播速度和渠道上。一是网络信息的时效性高, 内容表现力强和应对意外事件时快速的反应能力。二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受众占据主动地位。这种主动性不仅包括主动搜寻信息的搜索行为, 也包括网民通过自媒体平台如微博、贴吧等对信息的转载和评论。网络新闻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据——点击率来确定受关注新闻并加以深度报道。

(二) 商业价值

网络新闻平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网站通过提供新闻吸引受众并通过产生的关注度和信息流量来吸引商业投资。例如, 中国主流的门户网站如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凤凰网等都很注重新闻版块与广告投放的结合。新闻页面的点击量直接影响着经济利益的实现, 所以这些新闻也产生了商业价值。

(三) 舆论价值

在文化风向的构建中, 所形成的群体和人际关系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用户通过对网络新闻的浏览会影响自身代入感, 并对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义务和传统美德进行自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新闻的关注、转载和评论中, 可以增加网民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 并形成舆论监督的力量。如震惊国内的李天一轮奸事件, 尽管其母亲梦鸽在媒体面前高调宣称儿子无罪, 但民众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舆论浪潮, 最终使得李天一律师辞职, 李天一及其同伙受到法律公正的宣判, 而后李天一上诉失败维持原判。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误区

(一) 主题不够鲜明

由于网络信息的高效率传播, 信息已经不像原先那样闭塞, 相反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放。配合着人们求知欲的增强, 网络媒体对于新闻的处理越来越向具体化、细节化方面发展。网络新闻篇幅大, 重点少就成为了目前网络传播的主要问题。而且许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新闻论点, 这样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就模糊许多。更有甚者, 在对事件原因尚不清楚的情况下采用模糊字眼搪塞过去, 一些标题甚至用上了“疑似”的字眼, 这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相背离的。另外, 网络作为综合性媒体平台, 传播范围广和影响力强的情况下自身的利益需求也会加大。为了网站的点击量, 新闻发布者有时候会夸大事实真相或者伪造虚假新闻标题来吸引关注。

(二) 舆论导向有所偏颇

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正能量”是包括网络新闻施众和受众在内的全民族奋斗目标。网络新闻的发布者在坚持客观立场的同时, 也应注意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2013年,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 以央视名嘴崔永元和打假斗士方舟子为首的正反两方互不相让, 网络媒体纷纷对这场论战做出大量报道。随后崔永元组织专家出国调查, 可是网络媒体非但没有追随调查方向深入报道转基因食品到底是否安全, 反而死抓着崔方二人的口水仗大做文章。于是全民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地对两人道德品质的声讨。而事实上,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统计, 如今市场上销售的大豆油中转基因豆油仍然占有90%的份额, 可见转基因食品的是非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这一新闻事件, 是网络新闻舆论导向有所偏颇的典型案例。

(三) 新闻内容同质化突出

网络转载加快了新闻传播速度, 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新闻变旧闻的速度。一旦出现爆炸性新闻, 众多网站便争相跟风报道, 一时间类似报道层出不穷, 引起了大众广泛的关注。如海南一小学校长带幼女开房事件经报道后, 网络媒体迅速曝光了甘肃、河北等其他省份嫖宿幼女的新闻。跟风报道的结果是海南发生的这起事件引起的社会关注被分散了, 而且受众对社会的信任度也大大降低。

(四) 网络新闻的深度有所欠缺

网络新闻媒体的资质是不尽相同的, 除了传统新闻媒体创办的如人民网、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 还有商业网络新闻媒体, 如新浪新闻中心、雅虎中国新闻、搜狐新闻等。前者在网络普及之前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新闻采编技术和高资质的新闻采编人员, 且能利用品牌力量与新闻事件中涉及的领域专家合作, 进行客观、深入的报道。但是后者由于起步较晚, 且从业人员素质不齐, 再加上商业利益的影响, 其发布的网络新闻深度上是有所欠缺的。

四、结语

网络新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新闻平台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履行告知义务的同时, 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 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应该严守职业操守, 提高新闻采编能力, 选取符合大众需求的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

参考文献

[1]杜俊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229.

[2]生奇志, 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 2009 (1) :68.

[3]钟瑛, 陈盼.网络新闻分类及评优标准探析——以中西网络新闻奖评选为例[J].国际新闻界, 2009 (09) :67-68.

[4]郑歆.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网络传播月刊, 2007 (12) :20-21.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 篇2

在第一发布之后,由于本身的潜力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有些信息会进入到流动过程,而有些则几乎没有流动。信息的流动结构的研究,意在揭示信息内容如何才能流动,流动的模式如何。信息流动模式体现了信息的中期传播的作用机制。

网上的多数信息会以某种方式长久生存下去,进入各种不同方式的循环中。信息循环结构,是研究信息的长期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信息发布结构

传统的信息传播结构大多只是关注信息的流动过程,而忽略了信息的发布阶段。事实上,信息发布是信息在网上生存周期的开端,不同的发布结构对于信息此后的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过程,也是信息的再发布过程。信息发布结构实际上在每一次信息的扩散中起作用。

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篇3

一、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共同点就是都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渠道与载体,但是与其他的媒体又有一些区别,网络媒体传播更加广泛,能够达到全球性的效果。网络媒体保留的信息时间也更久,可以是常年保存。网络媒体的信息数据非常庞大,内容也非常齐全。但是同时,网络媒体是依靠高科技存在的,借助的是网络平台的传播。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几个特点:交互性:新闻接受者可以选择,可以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即时性:更时效,更具有全时化;海量性:所有的新闻都能在网络总被呈现出来,不用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只对重点新闻进行报道与传播;多元化:传播者可以多元化,传播的网络渠道可以多元化,传播之后的受众者也可以多样化;小众化:新闻传播不只是新闻媒体机构才能传播,小众民众也能通过网络进行新闻传播;多媒体形式:新闻传播已经突破了文字传播方式,转向更丰富的传播形式,比如:视频、声音、图表等增加传播效应;超文本结构:网络传播是供应建在超文本、超链接的传播模式上,新闻中的每个文字、事例、句子都能联结另一个文本、声音、图像等,让传播变成网状结构,拓宽了新闻信息的范围与受众的想象空间。

网络新闻传播是处于一个开放的网络空间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相比更具有科技感,突破传统新闻传播受地域与时间限制。传统的报纸传播,是最受空间与时间的影响,比如北部地区发生时间,新闻采编者可能要花一定时间过去采编,甚至在事件结束后才过去,这就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并且也不利于大众的讨论,这种新闻传达方式是单向的传递,不利于互动。

二、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特征及应用分析

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着区别,传统新闻基本上都是单向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一对多的形式传播,但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是同一个人,每个人都能参与在里面,不受制约,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等,这种交互性的特点和自由特点是传统新闻传播所不具备的。在网络传播中,接受者讲不在是默默的被动接收,而是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及时讨论,形成一种互动形式。此外,接受者也可以把他自己听到和看到的新闻实践,用网络形式传递到其他人群中,相当于每个人都参与在这个新闻事件中。

网络新闻的传播交互性特点可以分为这几点:开放性:网络新闻传播没有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新闻传播变得没有限制,并且,新闻传播已经不仅限于新闻机构了,每一个新闻接收者也可以是新闻传播者,这样一来,新闻的要素就变得多样化。便利性:网络新闻传播是依靠网络这种高科技手段来进行传播,只要支付少许的网络费就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并且交流工具繁多,如电脑、手机、平板等,这种交互形式的成本非常低,并且比较便利,也是许多人所接受使用的一种方式。真伪并存性:由于网络新闻从传播者是任何人都可以的,并且可以匿名进行发表网络新闻,在这种用虚拟的环境下用一种虚拟的身份,并且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虚假的新闻,特别是有些人为了博人眼球制造假新闻。但是这样不利于长久,必然会让可信度受到影响,因此大部分人还是会认真严谨的去对待每则新闻信息,而且随着网络警察越来越规范,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种行为。潜力无限性: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交互方式与交互手段也会不断的创新,从传统的一对多,交互较少形式,到接受者通过电子邮箱、留言板等主动反馈消息,到后来通过论坛、微信、微博发布消息与讨论互动,这就说明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手段也会不断创新。

网络新闻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媒体的传播时代,除了文字以外,图像、声音都可以被采用到新闻信息中,但是目前来说文字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新媒体发展与视频采集技术的前进,新闻信息也可以变得更加的真实,更加现场化。现代网络新闻已经不是传统那种被动接受信息,网络新闻是可以被定制的,可以根据内容分成各大类,接受者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来进行阅览,并且可以通过某些关键字,就可以搜索到想要的信息,网络新闻传播也变得越来越有个性化。对于网络新闻来说,交互最强的就是能产生互动的平台,比如微信、微博,往往一则信息发布就会引起快速反响,甚至一些权威机构、网站也都是通过这些渠道来发现更多的新闻,新闻传播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广泛。网络新闻传播还能起到更多的便捷性,以往,寻人启事可能需要登报,并且不能被广泛的阅读,现在网络转发,通过交互方式,很快就能传播各地,这种效果是其他新闻渠道很难达到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在里面,并且主动抢占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可以发现,现在很多新闻爆出来都不是大型的权威新闻发出,而是一些小型媒体甚至社会群众来发布的。

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也已经全面进入到了交互时代,新闻信息用数字化形式进行传播,新闻事实也被多媒体多渠道的被进行传播,新闻信息也更加现场化,让更多的人进入面对面的新闻信息时代。交互性的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让人们能零距离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脱离了传统新闻传播单向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相信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肯定会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新闻事实,并且更加快速便利接触到最新的新闻信息。

网络新闻传播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4

1 网络新闻传播

1.1 特点

网络新闻传播首先拥有全球性特点, 它能够做到跨越国界, 来自于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各种各样信息的了解, 从而真正做到让网络信息全球共享。其次, 网络新闻传播信息内容比较多样化。过去对信息进行传播需要借助报纸或电视、广播, 只是利用这样的方式接受信息, 无疑会因为时间以及板面缘故而受到不小影响, 也就无法接受太多信息。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有了互联网, 哪怕只是在有限时间里面, 人们依然可以接受到非常多信息, 并且信息内容十分丰富, 也令人们的视野得到开拓。

时效性也是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特点, 相比过去的新闻传播途径, 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将会提升时效性。譬如说, 在这个时刻A地有大事情发生, 假如这个信息要传播到异地去, 仅仅依靠电视或者报纸等传播形式的情况下, 无疑速度比较慢, 当信息成功传播的时候, 其时效性已经过去了。可是, 利用互联网进行新闻传播则不会被限制, 当信息被上传到公共平台, 人们很容易就可以获知相关信息。除此之外, 网络新闻传播还存在多媒体化特点, 无论是声音还是图像、文字等都可以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也吸引人们注意。

1.2 现状

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让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变得息息相关, 甚至很快就与过去的媒体传播形式齐驱并驾, 为新闻信息传播服务。传统的报纸或电视之类的媒体方式在发行量和利润都存在一定限制, 因而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事实上, 网络新闻传播的方式, 更加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这不仅是因为其传播方式比较便捷, 还因为其迎合了大众审美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样, 网络舆论同样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不小冲击, 甚至有的人对网络新闻过度依赖, 导致很多假新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2 网络新闻传播的弊端与应对措施

2.1 弊端

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传播, 让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也正因如此, 人们可以自网络上自由进行新闻以及言论发布, 可以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网络匿名, 同样导致一些人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传播一些不良或不实言论。网络新闻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短时间内, 信息便可以实现大范围传播, 这也导致了其信息真实性缺乏保障。很多虚假新闻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些误导, 或者是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网路舆论是广泛的, 也是透明的, 发布者和受众之间如果存在严重失衡以及舆论不一的情况, 那么真实信息的传播反而会受到阻碍。

2.2 应对办法

想要让网络新闻舆论的发展更加健康,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相关新闻的真实性。那么, 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判断力以及责任心, 能够在新闻发布之前做到对其真实性的辨别与筛选, 从而让大众尽量接收的都是科学且真实的新闻信息。同样,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信息提供时也要保证其真实可靠, 做到对新闻秩序的维护, 从而打造良好的新闻环境, 让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得到更加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 还应对网络新闻加强监督管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新闻真实性更加有保证。为此, 可以借助相关法律实现对进行不良或者虚假信息发布的网站或者个人的打击, 从而让新闻传播其工作质量更加有保障。在加强新闻传播的监督管理的同时, 也要让大众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结语

网络新闻传播的最重要载体就是互联网, 而相关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也提升与完善互联网的功能。网络新闻传播标志着人们的进步, 却涉及到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想要让网络新闻传播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相关维护管理措施必须落实到位。

摘要:全球性、内容多样性、时效性以及多媒体性都是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当下, 网络传播俨然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只是, 网络新闻还存在真实性不足、舆论导向复杂等一系列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做到维护与管理。

关键词:新闻传播,网络,舆论

参考文献

[1]金春郊.网络新闻传播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报业, 2012 (16) .

[2]谢炜.网络新闻传播的实际状况及其应对方法探析[J].新媒体研究, 2015.

[3]王卉蕾.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 2014 (19) .

[4]周二贝.浅析网络新闻传播的引导与管理[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2) .

[5]王东玲.网络新闻传播实效的提升[J].新闻传播, 2012 (05) .

网络文明传播新闻稿 篇5

据淮北新闻网报道,近日,淮北市文明办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活动,以加强全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传递正能量,传播文明,引领风尚。

根据淮北市文明办工作部署,各县区文明办将负责指导督促辖区内文明单位选拔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省、市级文明单位必须建立一支3至5人的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并在安徽文明网建立户头。

省级以上文明单位要遴选1至3名骨干志愿者,在全国网络传播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注册。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以中央文明办每半个月下发工作提示为主旨,转发微博、撰写博文、评论文章及微点评,参与网上讨论等方式积极配合中央文明办组织重大传播活动,每季度发表微博不少于60条,博客不少于10篇。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网络文明志愿者在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淮北文明网腾讯微博已超过20000人收听,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以新浪、腾讯微博为平台,在新浪、新华等网站开通博客及加入网络文明博客圈。

★ 网络文明心得体会

★ 网络文明主题班会

★ 学生网络文明倡议书

★ 网络文明志愿者宣言

★ 网络文明志愿者方案

★ 网络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 NBA网络传播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 网络文明小公民教学设计

★ 网络文明学校创建活动策划书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 篇6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应运而生。互联网又被称为“第四媒体”,这也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网络新闻快速发展,引导和规范网络新闻的传播成为目前各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互联网将全球的新闻、信息集中在一起进行共享,所以网络信息和新闻的全球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可是规范和引导正确的网络新闻传播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文主要来研究和分析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实施步骤。

1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特点

1.1 网络传播的优势

1.1.1 信息含量大。网络新闻的舆论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传播,因为传统媒体发行的数量和规格都有具体的要求,导致信息是有选择性的刊登,但是网络新闻传播在同样的时间内就可以给予人们海量信息,增加人们的信息量。

1.1.2 信息传播时效性强。当有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工作者只需在网络上将时间信息上传,人们在互联网上就能够及时的了解事件的原委,所以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是非常强的。

1.2 网络传播的弊端

1.2.1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较差。有一些个别的新闻媒体方只是为了当前的利益,而在网络上发布和谣传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这不仅仅是对受众个人利益的损害,更重要的是拉低了整个网络媒体的公众形象。

1.2.2 网络新闻有价值新闻含量少。人们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可以得到无数的信息,但是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虚假信息、炒作信息等等,内容缺乏真实性和理论支撑,这样人们大众得到的有价值的新闻含量就相对而言减少了。

2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意义

舆论一个很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网络新闻。而在传统的传播中一般都是单向的,互动性差,而且传播者一般都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播的,所以能够基本保证将舆论往正确方向引导。可是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区别于传统传播方式,所以就需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

一方面,当新闻传播方将新闻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网络传播方的地位就变被动为主动,而且人民大众具有言论自由,网民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可以和其他网民积极的交流和探讨。但是这样的交流一般是匿名交流,所以就造成很多人不在乎自己的言论所带来的后果,肆意传播不正确的言论,危害社会。

另一方面,目前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网络新闻数量庞大,人们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但是其真实性难以保证。而有部分网络媒体只在乎利益和浏览量而职业道德缺失,散布不正确的言论,误导大众,影响社会。

3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

3.1 规避产生和散布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而想要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首当其冲就是规避产生和散布虚假新闻。

3.1.1 增强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目前我国的网络新闻的传播者以年轻人为主,相对而言专业能力不强,不能够完全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想要规避产生和散布虚假新闻,增强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1.2 严格把关网络新闻的审核工作。目前很多媒体为了首发,赢得浏览量,将很多并没有严格审核的新闻稿就发布出来,这也就造成虚假信息事件频发。所以在发新闻稿的时候就需要严格把关其审核工作,建立相关制度,务必保证其真实性。这也是防微杜渐,从根源上杜绝虚假新闻的发生,保证人民大众和社会的利益。

3.2 用合理的评论方式引导舆论

3.2.1 利用网络新闻评价实现潜在舆论的健康化。我们所说的潜在舆论其实质就是:在受众中绝大部分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或看法,而且它还能够影响受众原有的立场和观点。而网络新闻在传播时时效性强、范围广,利用网络新闻评价实现潜在舆论的健康化,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人们在看网络新闻时网络新闻评价也是其关注的重要部分,而在网络新闻评价中将好的情绪逐渐替代不好的情绪,就能够有效地将舆论实现健康化,存进网络新闻舆论的健康发展。

3.2.2 利用网络新闻评论的平台形成舆论主流。在网络新闻的评论中一般都是个人针对此新闻所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中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也就导致很难形成舆论共鸣。但是我们要积极利用网络新闻评论的平台,将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有机结合,传播积极向上的观念,形成主流的舆论。同时我们在传播观念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使用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可信度,以此来推动舆论主流。

4 结语

加强对网络新闻舆论的引导工作是目前网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经过一系列整治和引导工作后,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进行引导工作时需要积极创新,取得更大的成效。总而言之,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趋利避害,加强引导,促进网络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卉蕾.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2014(19).

[2]李爽,韩丽苹.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

作者单位

四川传媒学院 新闻与网络传播系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 篇7

一、虚假、色情新闻泛滥:

互联网的诞生, 实现了数据化的多媒体传播。一些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更多的读者, 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 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到网上, 或新闻核查不严, 转发、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 误导公众, 混淆视听, 使网络新闻失去了真实的本质。与虚假新闻相比较, 色情新闻同样是网络新闻传播一大问题。由于目前多数网民的受教育程度还不高, 在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面前, 尤其在目前的中国, 大多网民不具有理性的辨别信息的能力, 这种不良的传播现象最容易腐蚀人们的思想, 危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一般来说, 产生虚假、色情新闻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经济利益驱动。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任何商业活动的根本目的, 互联网经营企业如何获得利润, 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提高点击率, 而提高点击率的方式最有效便捷的途径就是吸引人们的内在欲望。眼球经济导致个人隐私备受网络媒体青睐, 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眼球经济决定了网站赢利的多少与网站是否能够吸引眼球以及能够吸引多少眼球息息相关, 而人们天生的好奇心和“窥私欲”使个人隐私尤其是名人的个人隐私, 成为大量受众的关注焦点。

2. 网络新闻来源的多元性。

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具有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 使因特网成为一个无中心的开放性系统。传统媒体网站发布的新闻消息, 一般是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翻版和补充, 其信任度较高, 网络新闻来源具有权威性。商业网络其新闻来源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及各网站之间转载, 这些转载来的新闻难免有未经审核、考证的“事实”。甚至有些网站为了刺激网民, 凭空捏造新闻发到网上, 这些信息很难让网民辨别真伪。

3. 网络新闻的核实环节薄弱。

新闻信息传播中把关人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互联网新闻工作者既缺乏编辑经验, 也缺乏核实事实的经验, 对新闻行业的规范、自律原则很难说清楚于心, 当然对众多的信息进行把关、选择和删除达不到一定的水准, 甚至自己也无意识地进行虚假信息和新闻的传播。

二、侵犯个人隐私、知识产权:

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个人隐私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记录、储存功能, 以及网络这一新兴媒介的发达, 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和利用已较以往更为容易、便捷。随着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 个人隐私被窥探、窃取的可能性随之大增。鉴于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和和信息传输的迅捷性, 公民隐私一旦在网上披露, 全球范围的人在瞬间都能知道, 这势必将致被泄露隐私者于非常难堪的境地, 使他们遭受心灵上的不必要的巨大痛苦。

而在知识产权方面。近年来围绕网站的知识产权官司不断。就主体来说, 网站告网站、网站告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告网站、著作权所有人告网站等情况均有发生。在新闻和信息传播方面, 突出的表现是商业网站将传统新闻媒体及其网站上的内容随意取用。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和部分受众的窥私心理是个人隐私屡屡成为被侵犯的罪魁祸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更易发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 也不受作品数量的限制, 更不会给权利人留下任何记录, 致使在网络上发表、转载原创作品的行为大肆流行。加之, 法律监管不健全, 僵化的立法规范会束缚网络经济的发展, 挫伤网络行业的积极性, 妨碍技术的进步, 失去发展的契机, 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利益。同时, 单纯的行业自律模式也是不行的, 行业自律缺乏有力的执行措施和保障手段, 没有强制力, 使网络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侵权事件频繁发生。

三、意识形态、文化渗透:

网络传媒的文化传播比传统媒介更频繁、更直接、更广泛。而网络传媒突破了任何个人或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 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左右它、操纵它或控制它。网络不断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行为准则。通过网络传媒, 我们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可以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吸收到营养, 但是也会受到其他不良信息的深刻影响。但因特网的这一优势并没有使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更有效, 传统媒介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在因特网上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声音多, 而发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少。西方国家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倾销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 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 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 因特网上全球性的高科技竞争实质上是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从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负面效应和成因入手, 可以更好地规范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进而为文化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年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8

1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

1.1 舆论成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主流

在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出现了很多网络媒体, 其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 舆论成为了其传播的重要方式, 并成为当今社会主流形式。当前,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远远多于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 这使传播媒体从以往一家独大转变成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平分天下的态势[1]。甚至在某些方面, 网络媒体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像报纸这种传统媒体, 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 其已经停止印刷纸质版, 而是开始发行网络版。由此可以看出,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其能够为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舆论成为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网络媒体之所以会出现大面积传播舆论的现象, 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从以往媒体所采用的传播手段来看, 其存在形式陈旧、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且在画面、声音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不能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此时, 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应用, 则弥补了传统媒体所存在的缺陷, 所传播的新闻信息不仅丰富多彩, 而且在新闻的获取上也有了更多的方式, 使广大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选择各类信息。这种新闻传播方式, 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的不同需求, 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众的数量。这种新闻传播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使网络新闻受众不断增加, 相应地, 使传统新闻受众大幅度下降。可以说, 网络媒体和受众两者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且所呈现出的比例关系为正相关, 这也是新网络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1.3 舆论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冲击

网络媒体所采取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 且能借助声音等形式来呈现。人们在获取这种形式的新闻信息时, 虽然能够使感官获得一定的放松, 但过量的网络舆论也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冲击, 使人们在面对网络新闻时感觉无所适从, 较为被动。网络新闻的传播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 但这种过于依赖网络新闻的信息获取方式, 也会使其不断迷失自我, 淡化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娱乐至死的现象, 这种一味寻求感官上的刺激, 导致人们出现严重的价值观问题, 使人们不清楚自身存在的价值[2]。与此同时, 网络新闻信息中, 还存在很多虚假信息, 如果人们过多获取此类信息, 将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从而对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阻碍。总之, 对舆论进行过度传播并不是网络传播发展的最初目的, 相关工作人员当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当下这种局面, 为广大受众营造出良好的新闻环境, 为人们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信息。

2 改善当下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象的有效对策

2.1 提高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信息的可靠度

针对当下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 要想使其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就应当确保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便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能使其在工作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 对新闻信息进行准确判断。另外, 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工作质量存在很大的关系, 在每次发布新闻前, 应当对相关信息和内容进行整合, 筛选出真实有效的信息供人们阅读和了解。此外, 网络媒体还应当考虑新闻信息有可能产生舆论, 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良现象的出现。总而言之, 对于新闻相关工作人员, 应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 从源头上避免虚假信息的扩散和传播,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新闻的作用, 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意义[3]。

2.2 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

如果想要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就应当加强对其的监管。尤其是我国政府部门, 应当根据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并针对所存在的各种情况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以此来约束网络新闻的发展[4]。人们在利用法律对其进行监管的基础上, 还应当对相关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首先, 针对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违法信息的网站给予严肃的处理;其次, 在新闻传播舆论时, 应当加大对其的监管力度, 对于一些谣言散布者给予严厉的处罚。除了监管外, 还应当鼓励人们在网络上发布真实的信息, 最大化地实现网络资源信息的共享, 满足人们的需求。

2.3 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网络新闻的良好传播除了从网络媒体和国家法律上对其进行整治, 还应当充分发挥受众的媒介作用。对于广大受众而言, 其所具有的媒介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所以,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在该方面的宣传, 使广大受众能够不断学习相关知识, 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媒介, 减小虚假信息给人们所造成的损失。我们身为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 应当能确辨别各种媒介信息, 提高自身对信息的免疫力。与上述相比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受众的媒介素质, 在如今大的网络环境下应当做到不随波逐流, 不一味寻求感官上的刺激[5]。与此同时, 应当重视个人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 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新闻信息。只有全面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才能够在繁杂的网络环境下生存。

3 结语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新闻传播已经从传统媒体传播逐渐转变成网络媒体传播, 由此能够看出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网络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 也会出现严重的舆论化现象, 尤其是近几年, 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 广大受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使舆论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降低其给人们所造成的损失, 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春郊.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4 (8) .

[2]仇舒海.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0 (18) .

[3]李路.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现状与引导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2 (6) .

[4]包小伟.网络新闻传播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 (2) .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 篇9

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所刊载论文的作者为研究样本, 这是因为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主要登载、发表国内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最新成果, 代表国内新闻学和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准, 因此选择其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数据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通过CNKI下载《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4~2011) 所刊载论文共计1253篇, 剔除非学术论文记录共得到1170篇;然后抽取作者合著论文共计412篇, 涉及376个作者;合著率为0.35, 平均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为1.93个。

处理方法。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软件Node XL (V1.0.1.201) 对所获取的合著网络分别进行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并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

2 结果分析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合著的概况。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合著整体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 1994年到2011年, 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合作次数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跟因为随着研究对象和问题不断复杂化, 越来越多的问题超出了单个作者所能解决的范围, 合作研究成为必然的趋势[1], 但从整体上看, 由于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多以定性描述为主, 定量研究相对不足, 导致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合著比例远远小于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 也小于很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合作水平。

合著网络聚类系数与平均距离。网络的聚类系数的大小反映了网络的聚集程度。节点的聚类系数表示网络中与该节点相连的节点之间相连的可能, 对网络中所有节点的聚类系数求均值可得到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 而平均距离表示了可达网络中任意两点间能够达到彼此的最短路径的平均值。[2]据此对图2所示的合著网络进行分析, 得出其聚类系数为0.283, 平均距离为1.088, 直径为6。这说明与随机网络相比, 我国新闻传播学作者合著网络的聚类系数高、平均距离短, 显示出较强的“小世界”效应。聚类系数高表明与同一研究机构具有合作关系的研究机构之间容易建立起合作关系, 而短路径意味着新的科学发现更容易通过学术合作网络进行传递[3]。

合著网络的度分布。度是指与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数量。[4]图3为度分布的单对数坐标图, 度的分布服从幂指数为-1.2038的幂率分布, 表明网络具有无标度性。这表明,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不同作者的合作情况差异很大, 大多数作者的合作次数很少, 少数作者广泛的合作, 使这些作者具备较强的知识共享和传播能力。为了保证知识流转的顺畅, 应充分发挥这些作者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

合著网络的中间中心性。网络中, 如果一个行动者处于许多其他两点之间的路径上, 可以认为该行动者居于重要地位, 因为他具有控制其他两个行动者之间的交往的能力, 根据这种思想来刻画行动者个体中心度的指标是中间中心性, 它测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5]。对本文的合著网络进行中间中心性分析, 得到排名前27位的机构 (见表1) 。中间中心性 (betweenness centrality) , 可以理解为一个节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图中其他节点的“中间位置”[6]。中间中心性大的节点将对合作网络的联通起到重要作用, 并为其他机构之间的潜在合作创造条件。

通过表1得出, 在本文所构建的合著网络中, 武汉大学的夏倩芳教授、张明新副教授, 清华大学的刘建民教授在合著网络中间中心性排名中居于前列。也就是说他们在我国新闻传播学合著网络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 对于合著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是我国新闻传播学合著网络的核心节点。同时, 即使是取前27名作者, 不同作者间对合著网络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地差别, 因此, 对于关键作者的发现, 有利于我们在宏观科技政策上加强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管理和优化。

合著网络的派系分析。派系是指包含三个及以上节点的最大完全子网络。[7]本文通过对图2的分析发现, 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存在明显的凝聚子群, 其中最大的子群中存在着14位作者和21个合作关系。根据对这些作者所在机构的分析可以发现, 中国人民大学确、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是构成我国新闻传播学合著网络凝聚子群的最重要来源, 这些机构对维持整个合作网络的结构和发展起重要作用。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机构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影响, 但另一方面, 从促进知识扩散和创新的角度来看, 却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 结论

通过对《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4~2011) 论文作者信息的抽取, 本文构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作者合著网络, 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基于对一些基本网络特征, 如节点数、聚类系数与网络直径等指标的分析,

发现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者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 许多作者没有融入主要的合作网络, 网络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国内知名的学者拥有很强的合作频次, 并构成了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研究合作网络的核心群体, 他们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合作网络的联通和知识的流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保持和提高这些作者的研究水平, 对于更好地强化知识传播, 加快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科学发展具有显著地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仅选取了《新闻与传播研究》一个刊物的数据, 虽然该刊作为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期刊,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现状, 而不可否认的是, 数据选择范围的相对狭小或多或少会对结论产生影响。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工具来探索和揭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知识生产、传播的规律与趋势。

摘要: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不同角度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合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初步探索和揭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知识生产、传播的规律与趋势。

关键词:新闻传播,合著,网络分析

参考文献

[1]邱均平, 瞿辉.我国科研机构合作网络知识扩散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 2011, (6) .

[2]Newman M.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II.Shortest paths, weighted networks, and centrality[J].Physical review E.2001, 64 (1) .

[3]闫相斌, 宋晓龙, 宋晓红.我国管理科学领域机构学术合作网络分析[J].科研管理, 2011, (12) .

[4]Nooy W, Mrvar A, Batagelj V.Explorator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ith Paje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91-102.

[5]李亮, 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 2008 (4) .

[6]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 篇10

一、网络环境下新闻的传播要素

传播过程一般包含信息、传者、受者、媒介等基本要素。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要素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一) 网络环境下,

新闻的信息要素不再是消除不确定性的讯息, 其本身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新闻话题。网络环境下“人人皆记者”, 任何网民都可通过BBS、Blog、SNS、微博等平台撰写、编辑稿件并发布。这些新闻由网民自主自愿发表, 几乎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化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大都是网民真实的主观感受, 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和个性特征, 在传播时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 经历着不断重构的过程。

(二) 新闻的传者与受者不再有明显的身份地位差别,

而统一为同一网络环境中的成员。传统新闻传播中, 传者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或个人, 按照专业规范传播信息, 个性特征受限, 受者是按照某些特征标准划分的目标群体, 个人信息较为模糊。网络环境中, 新闻的传、受双方是以社区形式聚集的网民, 网民在登陆网站和发布信息时需提供部分个人信息, 且大部分网站通过行为数据系统, 记录网民的社区行为数据, 对网民进行清晰的定位。因此, 网络媒体中的网民个人信息更全面, 网络行为数据丰富, 个性鲜明独特。

(三) 网络媒体不再仅仅是承载信息、

连接传受双方的中介物, 而成为传受双方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工具。传统的新闻由媒介向受众单向传播, 媒介只是传播者对受众的广播通道。而BBS、Blog、SNS、微博等社会化软件使创造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内容越来越容易, 新闻在媒介和用户之间多向流动而非单向传递, 具有交流、对话的特点。而且, 网络媒体中的社会化软件还能通过链接与其他软件相融合, 聚合广泛的新闻事实。

二、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一) 以人际传播为基本形式

通常情况下, 人际传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网络媒体有效地超越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 扩大了人际传播空间;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网络工具使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网络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使参与者能比较容易地突破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传统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体降低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成本, 提高了人际交往的开放性, 成为现代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人际传播工具。

网络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还是沟通情感的有效渠道。因此,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以社会化软件为交流平台, 传播过程摆脱了传统以大众媒介为中心的特点, 信息向个人集中, 大多是网民之间一对一的个体活动, 方式灵活多样, 互动性强, 反馈及时, 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

(二) 意见领袖具有关键性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 所谓“意见领袖”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网络环境下, 新闻同样会通过意见领袖在网民间传播,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信息参照和意见提供两个方面:一是面对海量新闻, 与官方媒体相比, 意见领袖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更近, 传播动机更可信, 因而成为网民的信息参照。二是大多数网民对新闻事实难以验证和解读, 他们会向意见领袖寻求帮助。

三、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特点的启示

(一)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多源于网民的主观体验,

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重新建构。因此, 新闻媒体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 在选择、采写新闻时可以更多参照博客、微博等信源;对于那些在网民中自发产生的新闻性话题, 新闻媒体可以发表意见并参与讨论, 引导网络舆论。

(二) 网络新闻的传受双方都是社区网民,

网民个人信息丰富、个性鲜明, 对信息的需求量大且乐于分享, 相互间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 新闻媒体可根据网民信息数据, 更好了解网民信息需求, 清晰定位目标读者, 使新闻传播更有针对性;通过参与网络社区建设, 新闻媒体也可以成为社区成员, 获得网民的认同与信任。

(三) 社会化软件作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媒介,

更具开放性和聚合性, 为网民提供了制作、发布和交换信息的机会。新闻媒体可以借助社会化软件生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闻, 同时利用社会化软件的开放性和聚合性, 广泛传播信息。

(四) 媒体开展网络新闻活动时要注意建立、

维护与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以保证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效果。要提供真实详尽新闻信息, 取得受众的信任, 只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在网络中发布真实详尽的新闻信息, 才能取得网民的信任, 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要善于分析受众的信息需求偏好, 积极主动反馈受众意见, 根据受众意愿不断改革产品、创新服务, 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要积极参与网络活动, 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 新闻媒体如果能够以成员的身份参与网络活动, 可以与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获得网民的认可。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网络传播;新闻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新闻,其发展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在艰苦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新中国从苏醒到腾飞,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由同步,跟随着时代的浪潮,感悟中国的巨变。中国的新闻传播在革命中成长,发展并逐渐丰富,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广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兴起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新闻业便在党中央的支持与提倡下,在良好的环境下起步并发展起来,逐步建立起报纸、广播、电台以至后期的电视台等,循序渐进的逐步走向正规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大政方针等通过这些说服力强、便捷有效的渠道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偏远村落,驻足在广大地区的民族干部和群众的心里,其作用之大、广泛、深入、不可限量。在如此喜人的形式面前,重视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已成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统一各族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经验。

在改革开放发展三十年后,我国新闻行业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在经济建设稳步提升,政治建设清明安宁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从技术与体制双方面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整体性转变。又因我国广大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做情感积淀与方向性指引,进而在发展后期,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呈现出特点鲜明的发展战略,并稳步向国际电视市场发展,爆发出极强的生命力。

现阶段,我国报纸业与期刊发表方面呈现出注重时效性,内容量大,服务型强的特点,以此适应当下商品经济主导下的快节奏生活,并由此调试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仅以内蒙古、新疆、西藏自治区为例,其新闻事业的发展都是以其自治区首府为中心,形成辐射状的民族报纸网络,并以党的精神为前提,以规范化的新闻系统为核心,逐步实现多层次,多领域,多种类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移动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属于新媒体。自本世纪初以来,少数民族语言和语言信息处理工作,使一个顺利进入新的媒体力量的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另一种新的媒体,并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添翼。

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特性

少数民族的新闻发展情况客观来讲,可以作为衡量我国精神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人民精神基础所赖以维系的信息传播系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关乎经济局面能否打开,社会进步程度可否加深,再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新闻工作面前,必须要认清一点,即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是处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该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可以间接反映出该地区的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规模。因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新闻越发达,该地区经济水平越高,社会文明程度逐渐趋向于高水平发展。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另一特质在于,可以有效反映国家当下的平等与进步,反映当下的社会需要。仅以语言平等一项为例,语言平等,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论等诸多重要理论的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原则的重要体现。现阶段,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越是文化传统浓厚,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其自身民族的语言语系保存越完整,其地区越会实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信息的宣传,使民众更容易被接受,有恰当语言做助力的地区,报纸广播电视以至后期出现的互联网都能迅速成为民族与社会间互动的有力工具。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发展是保证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根基。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也是各民族全面发展有利推动民族繁荣的有利时期。只有充分肯定各少数民族的存在价值,培养杰出的少数民族新闻业人才,保持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旺盛生命力,才能为少数民族后期网络新闻传播发展保驾护航。更深层次讲,几十年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少数民族网络新闻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积极展开工作,对维护国家稳定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将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三、网络传播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早期,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以混编杂居为主,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生存局面。长期以来受不同的历史条件与迥然的自然环境影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一直处于落后的滞后发展状态。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繁荣,促进了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国家把网络媒体作为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将其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互联网自身所具备的巨大价值吸引了大量的媒体对其趋之若鹜,各媒体机构也将重点着重放在将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相结合,创建少数民族网络新闻传播体系上。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更新,传播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也开始向大众传播转变,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运行维护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便可以轻松的将个人或组织纳入体系,无论地域边远与否,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和传播自己的信息,从而获得极高的社会回报。同时,网络应用迅速快捷的传播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的有效接收率,为一些外界的受众打开一扇窗,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了解最新的地区动态和民族风俗。

面对当下形势,我们认识到少数民族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在此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少数民族网络新闻传播体系,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为渠道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扬与集成。在互联网强大媒介的基础上,推动民族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融合创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以至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骏飞.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风.1995一2000: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2001,03.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 篇12

关键词:新闻图片,网络传播,问题,解决对策

一、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优势

所谓网络新闻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新闻。并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新闻的信息量较大, 能够包含多个不同方面的信息, 涵盖范围较广, 并且网络新闻更新速度较快。但是网络新闻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图片获取更多信息, 而且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 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给读者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使读者能够对其深入阅读。此外, 图片的限制程度较低, 任何文化水平, 不同种族和地域的人都能够理解。

二、当下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商家看中了新闻图片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 面向人群广等特点而投入到新闻图片网络传播的建设中。许多商家专门开发了自己的图片资料库, 供人们进行学习或者交流使用, 并且通过互联网建立起自己的新闻图片传播站点。但是, 现阶段的新闻图片中存在的问题, 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图片在新闻中发挥的作用。针对我国的新闻图片网络传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存在的不足。

(1) 图片数量过多, 信息量雷同。在网络新闻编辑中, 为了适应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求, 新闻编辑工作者也是尽量将新闻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 在法网公开决赛中, 李娜成为第一个大满贯的亚洲选手。在新闻报道中围绕李娜法网夺冠这一主题, 许多新闻网站进行了详细报道, 并且是迎合广大网民的兴趣爱好, 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进行解释。在这些图片中对于李娜亲吻奖杯的照片就有七张, 这些照片的主题基本相同, 动作也是一瞬间的动作, 大量这样的图片传播, 新闻报道显得冗长乏味容易使网民产生厌烦心理。并且在报道中一位追求图片的数量很有可能使得整片报道的主题缺失, 造成空、大、浮夸的现象。

(2) 图片暴力血腥, 忽视当事人感受。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 由于专业记者赶到事发现场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 最及时的情况往往是由在场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而一些网民的自身素质修养不佳, 缺乏相应的记者专业素质, 在对现场进行拍摄过程中, 往往只抓住网民们的心理, 将一些血腥、暴力的画面传播到网络中。甚至有一些拍客在网站利益或者自身虚荣的趋势之下, 对于一些血肉模糊的场面进行特写, 完全不顾及当事人的心理感受, 只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够在网络中引起轰动。但是对于当事人而言, 灾难本身就已经对其身心进行严重的摧残, 网络中对于血腥场面的再现无疑使得受害人的身心受到再一次的打击。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中, 很多的拍客甚至记者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观, 对于他人的隐私侵犯现象时有发生。

(3) 利用各种工具对图片进行处理、造假, 图片缺乏应有的严肃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网络技术软件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图片进行修改的软件开发也逐渐步入正轨, 类似Photoshop、美图秀秀等软件, 从最初的摄影师为了美化摄影作品为目的逐渐转变成网民对于各种新闻图片进行涂鸦的工具。通过这些软件再加上网络环境中的匿名制, 使得任何使用网络的网民都有可能成为时事新闻的记者, 网络中的新闻消息的可靠性也随之下降。同时也有一些网民为了娱乐, 将一些严肃的政治问题中涉及的人物进行处理, 做成动漫的效果。在这种环境中网民对于新闻的真实性难免会提出质疑, 使得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减弱。现在许多新闻网站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 将许多事实的报道过分戏剧化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象虽然能够为新闻网站带来一时的丰厚利润, 但是这种行为从根本上动摇了新闻报道的地位, 使得新闻报道向低俗化方向发展, 降低新闻媒体的可信度。此外, 网络信息的发布属于非实名制, 无论是何种信息都不需要承担责任。因此, 网络上的低俗影像、黄色信息等肆意传播, 更是加大了不法分子对不良信息的传播力度。这些人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总是以一些“明星在街头接吻”、“美女露点”等题目吸引读者, 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更是对未成年的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改善网络图片传播的对策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 但正是由于开放性这一特点, 使得新闻图片的质量大大降低, 这些不能突出主题的图片、侵犯隐私的图片、不良图片等的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不利于新闻图片的更新和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和处理, 从而提高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和正规新闻的传播。

(1) 加强新闻图片和网络的管理。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 新闻图片的网络传播也正在向商业化发展, 应该逐步加强对于其的正常管理。而且网民具有言论自由权, 使得网民可以任意发布各种信息而不受约束, 这种状况不利于网络这种新型媒体的网络管理。此外, 网络中由于网站自身的经营利益, 大多数新闻的使用都是需要付费的, 这就需要网站做好防止有些人为了逃避付费而进行非法下载的工作。对于一些一般的图片, 网站会采用大图和小图的形式进行产权保护。小图用来浏览, 而下载的大图中印有网站的标识, 在对于一些重要图片的购买过程中, 可以采用用户付费后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发送。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图片的版权问题, 也防止网民肆意对图片进行修改而造成的可信度下降等问题。总之, 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 及时禁止不良图片和不良信息等的肆意传播。

(2) 提高网民素质, 减少不良图片的传播。由于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性, 网络中存在着很多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而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种种问题归根究底还是网民自身素质的问题。网络中对于网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没有相应的控制手段, 使得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网站抓住了网民容易跟风这一心理, 通过各种手段将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因此, 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网络活动中网民的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首先要从网络工作者入手, 对网络工作者提出相应的工作道德要求, 定期对网络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能从自身做起, 杜绝低俗图片的传播, 从而使网络环境保持纯净。除此之外,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 每一位信息传播者都应该具有自律意识, 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坚决不对不良图片信息进行传播,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正常进行。

(3) 建立相关的网络监督管理制度。在当代社会中,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解决很多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问题。针对网络环境的维护国家已经制定出了一些政策, 用来维护网络环境的秩序, 对不良的网络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约。但是这些条令对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来说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 尤其是对于监督管理方面的缺失, 正是造成新闻图片泛滥的重要原因。对于网络中出现的血腥、暴利、色情以及侵犯受害人隐私的图片行为, 网民应该及时通知相应的网络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部门也应该切实负责, 对于这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同时, 为了促进网络管理者对不良信息的坚决抵制行为, 应给予奖赏与鼓励, 从而维护网络新闻的可靠性。

四、总结

由于我国在近期进行新闻图片网络建设的起步水平比较高, 近几年获得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并且以图片的形式对相关新闻进行传播, 一方面能够增加读者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也有让不少网络工作人员头疼的现象产生。对于各种事件最有力的直接说明就是图片。因此, 一旦社会中出现什么事件, 网络中各种图片铺天盖地而来。对于新闻图片网络传播的控制, 相关部门一定要互相配合, 才能够营造出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建荣.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今传媒 (学术版) , 2012 (12) :23-24.

[2]杨万友.体育图片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网易图片对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为例[J].体育学刊, 2011, 18 (6) :34-35.

上一篇:“四荒”资源下一篇:外科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