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

2024-09-09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共12篇)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 篇1

网络在成为新时期新闻传播重要载体的同时, 还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如何确保网络新闻传播发挥正能量作用, 成为维护网络新闻传播, 实现有序发展的重要路径。下面重点探讨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思路。

一、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相关法律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 政府对网络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 确立了“促进发展、积极支持、宏观导向和归口管理”的重要方针, 并且授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归口管理的重要管理机构。相继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的规定》以及《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 这些法律的进一步实施, 构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制管理框架。但是, 这些法规在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方面还较少, 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有关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制定有关互联网方面的相关法律, 进一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 强化网络法律意识及责任, 采用法律的形式对网络信息加以控制, 禁止传播不实的新闻, 履行法律的规定。

二、强化网络主管部门监督管理

我国各级网络信息主管机构依法负责对实施的互联网信息

服务加以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必要的监控。工商、行政、教育、出版、安全以及管理等相关主管部门, 在其主管范围内根据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 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并需要做好出版选题的备案工作, 报相关管理机构备案, 没有经过备案的不准出版。

三、推进网络新闻传播主体道德建设进程

当前, 在采用行政、法律以及科技等手段对网络新闻传播开展监控的情况下,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本身的自律作用。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 新闻传播主体进一步多元化, 导致法律监管进一步削弱, 这是当前网络新闻传播主体道德建设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挑战, 所以网络新闻传播主体道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适用于普通新闻传播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适用于网络新闻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 还需要结合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特点, 对网络新闻工作人员的角色加以定位, 在倡导网络新闻自由传播的空间内, 网络新闻工作者应从职业特点出发, 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 采用严肃认真的态度, 坚守新闻理念, 开展新闻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网络传播新闻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1. 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内容

首先, 网络媒体需要充分依靠传统媒体进一步丰富网络新闻资源, 并对当前已经掌握的新闻资源加以重组, 面对不同的新闻素材时, 采用新的视角, 开展深度报道, 突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其次, 科学处置好真假之间的关系。网络新闻传播受到人们的质疑,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传播者需要严格遵守新闻审核程序, 不能只是为了追寻点击率就去玩弄文字, 导致受众理解上出现歧义, 客观上导致出现假新闻。最后, 在进行网络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需要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 改变网络新闻传播中主要以动态新闻为主的情况, 同时进行背景分析, 深入挖掘新闻的深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是, 对报纸上进行了深度报道的有关理念进行全面整合之后移植到网络上;二是, 网络新闻的传播人员需要充分结合网络媒体本身的特点, 进一步加强网络新闻资料的储备工作, 创建强大的数据库, 有效发挥网络自身的超级链接作用, 让网络新闻的深度有所提升。

2. 进一步完善网络传播新闻的基本形式

除了保证内容客观、真实以及传播的时效性之外, 还需要在形式方面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要。受众在阅读时, 有追求美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编辑采用对比法对图像与文字进行科学编排, 既做到多种元素的有机统一, 又要符合视觉上的审美需要, 让网络新闻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 还需要根据变化来处理好统一与变化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覆盖率。

摘要:网络新闻传播是全新的新闻形态, 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网络新闻传播在具有便捷、存储信息量大等优势的同时, 也存在虚假新闻、侵犯个人隐私以及网络语言媚俗化倾向等弊病。因此, 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路径, 对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念秋.网络新闻产生失实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7 (01)

[2]张永霞.网络新闻的特点及对编辑的要求[J].新闻爱好者.2010 (16)

[3]李建军, 吕涛.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1 (04)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 篇2

以“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召开为契机,营造文明有序的`环境,武胜县旅游局积极开展引导文明旅游活动。

旅游局组织辖区内旅游企业纷纷走上街头、景区、宾馆进行《旅游法》、《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相关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文明旅游活动中;

指导旅行社提醒游客文明旅游并发放文明旅游宣传单,要求景区、宾馆、旅行社等社旅企业在醒目位置张贴《中国公民国内旅游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宣传画,摆放并主动向游客派发《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等宣传资料;

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篇3

一、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共同点就是都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渠道与载体,但是与其他的媒体又有一些区别,网络媒体传播更加广泛,能够达到全球性的效果。网络媒体保留的信息时间也更久,可以是常年保存。网络媒体的信息数据非常庞大,内容也非常齐全。但是同时,网络媒体是依靠高科技存在的,借助的是网络平台的传播。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几个特点:交互性:新闻接受者可以选择,可以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即时性:更时效,更具有全时化;海量性:所有的新闻都能在网络总被呈现出来,不用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只对重点新闻进行报道与传播;多元化:传播者可以多元化,传播的网络渠道可以多元化,传播之后的受众者也可以多样化;小众化:新闻传播不只是新闻媒体机构才能传播,小众民众也能通过网络进行新闻传播;多媒体形式:新闻传播已经突破了文字传播方式,转向更丰富的传播形式,比如:视频、声音、图表等增加传播效应;超文本结构:网络传播是供应建在超文本、超链接的传播模式上,新闻中的每个文字、事例、句子都能联结另一个文本、声音、图像等,让传播变成网状结构,拓宽了新闻信息的范围与受众的想象空间。

网络新闻传播是处于一个开放的网络空间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相比更具有科技感,突破传统新闻传播受地域与时间限制。传统的报纸传播,是最受空间与时间的影响,比如北部地区发生时间,新闻采编者可能要花一定时间过去采编,甚至在事件结束后才过去,这就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并且也不利于大众的讨论,这种新闻传达方式是单向的传递,不利于互动。

二、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特征及应用分析

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着区别,传统新闻基本上都是单向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一对多的形式传播,但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是同一个人,每个人都能参与在里面,不受制约,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等,这种交互性的特点和自由特点是传统新闻传播所不具备的。在网络传播中,接受者讲不在是默默的被动接收,而是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及时讨论,形成一种互动形式。此外,接受者也可以把他自己听到和看到的新闻实践,用网络形式传递到其他人群中,相当于每个人都参与在这个新闻事件中。

网络新闻的传播交互性特点可以分为这几点:开放性:网络新闻传播没有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新闻传播变得没有限制,并且,新闻传播已经不仅限于新闻机构了,每一个新闻接收者也可以是新闻传播者,这样一来,新闻的要素就变得多样化。便利性:网络新闻传播是依靠网络这种高科技手段来进行传播,只要支付少许的网络费就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并且交流工具繁多,如电脑、手机、平板等,这种交互形式的成本非常低,并且比较便利,也是许多人所接受使用的一种方式。真伪并存性:由于网络新闻从传播者是任何人都可以的,并且可以匿名进行发表网络新闻,在这种用虚拟的环境下用一种虚拟的身份,并且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虚假的新闻,特别是有些人为了博人眼球制造假新闻。但是这样不利于长久,必然会让可信度受到影响,因此大部分人还是会认真严谨的去对待每则新闻信息,而且随着网络警察越来越规范,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种行为。潜力无限性: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交互方式与交互手段也会不断的创新,从传统的一对多,交互较少形式,到接受者通过电子邮箱、留言板等主动反馈消息,到后来通过论坛、微信、微博发布消息与讨论互动,这就说明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手段也会不断创新。

网络新闻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媒体的传播时代,除了文字以外,图像、声音都可以被采用到新闻信息中,但是目前来说文字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新媒体发展与视频采集技术的前进,新闻信息也可以变得更加的真实,更加现场化。现代网络新闻已经不是传统那种被动接受信息,网络新闻是可以被定制的,可以根据内容分成各大类,接受者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来进行阅览,并且可以通过某些关键字,就可以搜索到想要的信息,网络新闻传播也变得越来越有个性化。对于网络新闻来说,交互最强的就是能产生互动的平台,比如微信、微博,往往一则信息发布就会引起快速反响,甚至一些权威机构、网站也都是通过这些渠道来发现更多的新闻,新闻传播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广泛。网络新闻传播还能起到更多的便捷性,以往,寻人启事可能需要登报,并且不能被广泛的阅读,现在网络转发,通过交互方式,很快就能传播各地,这种效果是其他新闻渠道很难达到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在里面,并且主动抢占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可以发现,现在很多新闻爆出来都不是大型的权威新闻发出,而是一些小型媒体甚至社会群众来发布的。

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也已经全面进入到了交互时代,新闻信息用数字化形式进行传播,新闻事实也被多媒体多渠道的被进行传播,新闻信息也更加现场化,让更多的人进入面对面的新闻信息时代。交互性的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让人们能零距离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脱离了传统新闻传播单向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相信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肯定会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新闻事实,并且更加快速便利接触到最新的新闻信息。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 篇4

一、网络新闻传播概括

(一)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迅捷性:由于网络新闻的发布者范围广泛, 程序简单, 任何网友都可以及时地发布新闻并且迅速地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这就减少了因审核造成的信息传播速度缓慢问题, 真正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

反馈性:由于网络的年轻化, 网络信息提供者与接受者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去对信息进行反馈, 从而信息的提供者可以得到网民的喜好, 进而实现网络平台更加适应广大人民的生活方式。

互动性:相比于其他信息传播媒介信息流通的单向性,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其实在淡化新闻的提供者与接受者, 这就使得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加强, 极大的改善原有人们的被动接受机制。

全球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新闻媒介在信息传播上的停滞, 以及因为不同地界造成的信息封闭, 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使得世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地球村”, 信息传递变得触手可及, 进而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随意性:由于网络新闻在新闻发布上没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很多新闻的发布都是具有其特定的原始化的, 这样更加的接近网友所要表达的意义, 更加贴近原有状态, 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原了事件的本身, 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 网络新闻传播的积极意义

网络新闻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全球化, 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同时也加快了民主决议议程的进行, 使得行政处于透明的状态, 可以促进廉政的进行。依托于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 电子商务以及诸多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此意义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此外, 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给广大的网民以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 网友真正实现了个人的言论自由, 可以就某些话题行使自己的权利, 从而更容易构建社会主义人文价值体系。

二、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双刃剑, 网络新闻的存在也是如此。一方面, 网络因为其传播速度之快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 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也使得新闻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 一些言论存在着极大的舆论导向, 甚至频频出现了侵权现象, 找到网络新闻失范所在对于处理网络新闻这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信息传播多元化造成的新闻道德失范

由于网络新闻需要借助网络这一平台, 原有的新闻传播媒体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格局日益凸现, 非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新闻网站以及个体一方面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但是也造成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同时, 随着新闻传播多元化, 对于传播管理难度也逐步增加。网络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 整改需要极大的人力与物力支撑成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 网民个人身份影匿造成的新闻道德失范

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迅猛发展, 网民已经由原来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消费者和传播者。作为个人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来对信息进行选择, 同时也可以对新闻加以利用与传播。虽然说网络平台给予了网民以充分的自由, 但同时也带来了潜藏的隐患。由于每个网友其身份都是影匿的, 每个人可以摆脱现实生活里的行为约束, 这就使得网络传播参与者虚拟化, 广大网民的新闻传播行为缺乏安全保证, 最终造成新闻道德失范。

(三) 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网络造成的新闻道德失范

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 对于一些网络中出现的案件难以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去解释。在具体的操作中, 网络传播涉及的很多问题还需要在操作中才能渐渐摸索, 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也使得网络建立完善的管理法规难上加难。相比于原有的传统媒体已经建立了合适的完善的法律法规, 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的滞后。这个矛盾使得网络新闻失范现象频频发生。

三、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管理研究

网络管理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直接决定了网络传播的环境以及安全。因此, 针对施工网络新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失范问题, 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

(一) 加强网络新闻管理, 提高部门重视程度

针对现有的网络新闻传播运行机制, 我国有必要建立合适的网络管理单位。对于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同时, 也要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选择与任命, 真正的解决网络传播中虚假色情信息, 从源头遏制这样的行为。

在网络新闻传播管理过程中, 一个完善的管理起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管理机构集中的体现着网络新闻传播运行的趋向以及运行方式。所以, 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择要严格。确保管理人员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有着其专业性, 而不能在网络新闻管理人员选择上放任自流。

同时, 网络新闻传播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的地方, 管理人员应该协调各个部门, 对于项目进行宏观的把控, 对于人员要有合理的调派, 使其更加有效地进行网络新闻传播, 并且使网络管理人员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网络信息的发展需要与其相关的各个部门的规范和标准。

作为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最为重要的部分, 网络新闻传播需要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意识和安全意识, 唯有此, 网络新闻传播效率才能得到迅速得发展。

(二) 健全责任负责制度, 实现网络实名机制

随着我国信息传播运行模式以及信息需求的变化, 现有的网络新闻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有的变化。为此, 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必要。网络新闻传播的所涉及领域很多, 参与人员也多, 这无形中给网络新闻管理增加了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加大约束机制的意义, 一方面, 我们需要约束机制来提高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加大奖惩力度, 健全奖惩制度,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隐患要加大洞察, 对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更加不能忽视。

同时, 我们应该极大的普及网络实名制制度, 让网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一改往日里由于身份影匿造成网友言论不当问题, 以及恶性的传播不正当信息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网友意识到网络平台言论也需要自己负责, 不能放纵自己。

(三) 提高网络传播安全意识, 关注信息传播导向

我国工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正处于起步状态, 对于目前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管理模式改革并不多加研究, 仍然把网络新闻管理作为网络信息传播中可有可无的存在, 对管理采取放养制度, 缺乏管理革新的发展动力, 缺乏信息需求的整体性和规模性, 影响了网络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

众所周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提高网络新闻管理对贯彻在整个信息传递重要性的认识, 才能在措施和行动上推动网络新闻传播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与此同时, 作为网络媒体的监管者, 他们应该对舆论的导向进行控制,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不正当的言论尽早进行处理, 避免其恶性的传播。

四、小结

近些年来, 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四大传播方式之一, 其方便快捷、信息海量、传播之广等优点也渐渐被人们共知。但是由于目前新闻传播在网络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面关注度缺乏, 以及网络新闻的传播, 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很多不良的信息泛滥极大地损害着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为此,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网络新闻管理, 提高部门重视程度, 健全责任负责制度, 实现网络实名机制, 提高网络传播安全意识, 关注信息传播导向。真正的让网络新闻传递变成有利于我们生活和表达的场所, 更好地促进网络新闻的积极向上发展。

摘要:随着电脑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的逐渐普及, 以网络为媒介的新闻和信息也因为它具有大众传媒的效果被社会各界关注。在国家的扶持和人们需求的双重刺激下, 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第四大传播媒介, 其方便快捷、信息传播速度快等优点也渐渐被人们所接纳, 然而, 伴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不断发展, 它也难免会出现种种的不合理之处。例如, 虚假信息掩藏于其中, 色情信息残害着青少年的成长, 网络暴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 通过各种手段完善网络传播的不足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雷跃捷, 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2]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现代视听, 2007 (11) .

[4]埃弗利特·E·丹尼斯 (美) , 约翰·C·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M].王纬, 等, 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5]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 篇5

我国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活动伴随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而诞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高校校报为代表的高校媒体就已成为国家新闻事业中的一部分。在这六十余年的发展中,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逐渐增多,高校新闻宣传活动成为和谐校园最重要手段。随着时代进步,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正在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上的内容有利有弊,在这种新形势下,探讨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已成必然。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现状

目前高校内部的校园媒体多样,包含传统的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bbs、手机媒体、微博等,这些校园媒体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但是这些媒体的传播中仍有一些列问题。如一是传统的报纸媒体报道同质化现象严重,报纸报道的内容比较单调,影响传播效果;二是高校内的各个媒体没有互动,各自宣传,无法起到良好效果;三是高校媒体宣传的设备相对比较简陋,对宣传的效果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四是某些高校媒体宣传者的综合素质较低。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使用校园媒体的现状和需求,我们设计了《高校网络新闻宣传调查问卷》,在校园内采用集中发放的方式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6份,其中6份为无效问卷,实际有效率为97.5%。从结果来看,90%的学生将网络媒体做为主要选择的媒体方式;对于网络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介,52%的同学倾向于新媒体,47%的同学选择了两者兼顾,仅1%的同学选择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另外对于四大媒体在校园的解除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哈尔滨某高校学生对校园媒体的接触率

校园媒体使用情况 报纸 电视 广播 网络媒体

经常 7% 1% 10% 28%

偶尔 35% 12% 56% 49%

几乎不用 46% 52% 28% 20%

从未用过 12% 35% 6% 3%

从该调查可以看出,校园内四大媒体的学生接触情况。其中以广播和网络媒体的接触率最高,主要原因是在校园内听广播比较方便,而且内容丰富,贴近校园生活,广播的主持人是大学学生;而报纸和电视的接触较少,原因可能是报纸作为纸质媒介只有一小部分固定的应用群体,而电视在校园内的普及率比较低。这项调查更是给我们一个新的引导方式,就是对网络新闻宣传阵地进行建设,从而能够使其变成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校园的思想文化,传播着校园自身特有的教育和文化特征,间接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建设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角度来看,做好校园媒体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是目前高校媒体发展的首要任务。

2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

目前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宣传的主体,如何让校园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四种校园媒体的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整理了以下经验供大家分享。

2.1整合和改进新闻网资源

自启用校园网以后,经过多次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已将宣传部的新闻中心、校报、理论学习、人才交流、科学研究等功能整合,由单一发布新闻的网站变成立体式功能齐全的网络发布平台,为建设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该网站也给对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为学校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网站在内容资源上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重点展示教学、科研风貌,对人物宣传上重点突出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促进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朝主导方向发展。网站在板块设置上特色突出,内容明确,能够快速搜索到想要找到的内容,并且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出。在媒体对接方面,网站结合了大学学报,并且与多家合作网站链接,实现了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转变。

2.2整合高校媒体人力资源和传播内容

校园媒体的宣传是通过相关工作人员配合来实现的,为了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对校园内媒体进行整合,包括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传播内容的整合。要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报纸媒体只编辑出版校报,广播工作人员只负责录播校园广播,网络管理人员只负责发布网络消息这样的现象,应该建立一个整合的高校网络宣传文化阵地,打造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首先要集合现有的工作人员,建设一支稳定和合理的新闻工作团队。可以考虑设置总编室,下面设置文字报道组、编辑组、图片组、音像组等组别,各组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并根据所采访内容选择最佳的播出方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达到准确发布的效果。有了合理的工作团队,还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整合,要通过策划对各媒体的特点扬长避短,根据时间和事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如校园广播可以关注学校的各项活动,比如娱乐活动、球类活动和校园通知,校园网络则要以海量的知识和便捷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吸引学生,报纸则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某一个新闻进行深入报道。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 篇6

一、注重编辑手法

(一)精心制作新闻标题

互联网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是海量的,网友打开任何一个网站,呈现在眼前的都是层层排列的标题,很难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好的新闻标题能吸引网友的关注并赢得网友的好感。因此,对于网络编辑而言,精心制作好新闻标题极其重要。

制作新闻标题,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找好角度、抓实体、把重要信息在标题中放大。随着获取信息载体以及途径的多元化,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心理是很多网民的普遍心理。因此,包含网友想要知道的重要细节的信息才能吸引并留住读者。例如有这样一条新闻“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正北方网在转载发布这条消息时,改成了“城镇居民每人每月550元 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4/1429071.shtml)。很多网民只要看过标题,就知道了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很多会议的消息,更需要把标题落到具体的实体上,而不能简单地罗列某某会议某某时间在某某地点召开。这同样适用于社会新闻。例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呼和浩特“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 两名嫌疑人自首》,正北方网在转载时改成了《投资6.98万 回报千万/呼和浩特市“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始末》(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1/1425760.shtml),点出了传销案犯用以诱惑人的利益设骗局,提醒网友留心上当受骗。很多网友读后感触颇多。

(二)仔细筛选信息,提升新闻价值判断力

网络媒体,因其容量大、新闻既要全,更要精作。仔细筛选信息,需要从业者提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具体来说,网络编辑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来快速判断新闻的价值,即贴近性、实用性、突发性和趣味性。搜集和整合信息是网络编辑每天要做的工作,但绝不意味着简单的粘贴复制,而是要练就“火眼”,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出好看、可读、实用的信息,把这些亮点新闻推送到相应的栏目位置。

(三)包装新闻内容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表达方式更为多元,相比传统媒体有限的版面空间以及表达方式,网络媒体能容纳大量的网页、图片、视频进行互动。因此,对网络媒体而言,一則新闻的表达方式和角度是多样化的,也是极其丰富的。2013年入秋以来,内蒙古的天气状况变化备受网友关注,正北方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评论等表达方式,立体化地进行了多次跟进报道,满足了不同网友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创造了极高的点击量。作为网络编辑,必须具备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视频的制作、图片的修改、互动话题的设定等。唯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制作出适合网络传播的精品新闻内容。

二、加强新闻策划能力

新闻策划能有效地利用和整合现有新闻资源,达到迎合读者以及提升媒体品质的双重效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新闻策划的发挥余地更为广阔。一是可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二是可以有效地展开编读互动,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大型会议活动、热点话题,都可以通过新闻策划表现出媒体自己的个性。在二次转载越来越不受网友喜爱的当下,把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做成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专题或者深度报道,更能吸引网友的关注。通过信息的二次整合编排,同时添加大量图片、视频,并配以评论、互动等形式,增强了网络新闻的力量,个性也得到了彰显。

三、树立三个新闻意识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编辑的新闻传播能力尤其体现在3个新闻意识上,即时效意识、包装意识、互动意识。

不夸张地讲,网络媒体的时效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纸隔一夜再刊登,网络媒体要滚动发布,晚一步就失去了其新闻价值。因此抓时效是网络编辑时刻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网络编辑必须具有包装意识。从单纯地改标题、配图,到配背景资料、评论,增加延伸阅读、互动、视频、音频,到制作专题。这都需要网路编辑来掌握,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复杂的表达手段都是由编辑独立完成的,所以必须娴熟的掌握这些技术。

网络之所以活跃,是因为它能真正与读者互动起来。网络编辑在制作新闻时根据需要,制作可供读者参与互动的平台,或评论,或投票,充分让读者参与进来,增加新闻的粘性。这样就把新闻做“活”了。

责任编辑:白洁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 篇7

关键词:互动性,低俗化,法律干涉,道德建设,未来主流媒体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这个第四大媒体的出现, 新闻又有了另外一个传播的媒介。介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许多传播优势及互动的新闻传播方式, 使人们有了很大的自主传播新闻的空间, 而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相关问题。

2 网络传播新闻的自由问题的现状和问题

海量信息、瞬时信息、及时传播、互动参与是网络的显著特征之一。据最新调查显示, 29%的网民每周至少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3~4次, 10多年来, 中国互联网取得了飞速发展, 当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亿多。网络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也日益提升。网络传播突破了原有新闻传播的局限性, 没有了空间、时间的界限, 而且有互动性很强, 在2005年两会期间,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讲道:"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 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 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 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而一些随意转载、恶意捏造的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 网络上的假新闻违背了新闻以真实性为第一属性的原则。诸如一些知名的各大网站也有恶俗化倾向, 为了吸引网民眼球, 增加点击率, 使网络新闻变质, 变得俗不可耐。网络传播如果将网络空间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网络传播新闻将更好的发挥其职能。

3 未来网络传播新闻的管理和展望

面对互联网对互联网上真正的新闻自由的实现任重道远, 它既需要我们的职权部门把好关, 做好外部工作, 同时需要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加强道德自律, 共同建设互联网上的道德文化。职能部门要净化网络空间, 采取强制力量新闻的真实性, 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监控, 对于一些造成负面影响很大的虚假新闻要予以追究法律责任, 更需要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加以健全, 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网民的道德建设, 共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而共建和谐的网络空间更是这样, 道德在介于法律和媒体之间起了很大作用, 采用法律手段强制性的会扼杀人们对网络空间的亲近, 只有逐步提纲网民的道德水平, 法律手段进行参与震慑。网络是一个自由酣畅的空间, 很多网民就是因为享受这样的自由空间才跻身网络。未来网络传播新闻日益成熟, 他将真正发挥“第四媒体”的作用, 而且互动性和参与性更是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 网络有很强的舆论干涉性, 网民有很强的“草根性”和匿名性, 对与大众的观念起到一个整合的作用, 从而削弱非主流声音, 一个事件的发生, 如果单凭传统的媒体传播新闻, 是达到了传播新闻的目的, 而群众的声音很难很快的反馈回来, 因为没有这样的反馈空间, 而在网络中传播新闻, 第一时间就会有人将自己的看法反馈, 未来人们会更好的运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 做到人人都是人大代表。对于新颁布的条文条款, 政府的职能部门也能第一时间得到群众百姓的声音,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4 总结

网络传播中新闻有他的自由性, 加强管理建设, 将其引领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未来, 网络定会将以主流媒体的角色进入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胡正容.传播学总论[J].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4.

[2]匡文波.论新闻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 2001, 2.

[3]童兵.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伟大指南[J].新闻记者, 2001, 7.

[4]陈力丹.不成熟的网络传播[J].新闻记者, 2001, 7.

[5]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

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研究 篇8

为能从构建新闻文化的视野下, 更加清晰地剖析网络新闻传播的文化要素, 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窥探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方面,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看。相较于传统媒体, 网络是一种偏向于个体化、个性化的传播媒介。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进程中的行为主体既包含网络媒体组织, 也包含大量的个人。有学者将网络称之为“个体意见的聚集地”, 由此体现个人在参与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广泛性和自主性。由于网络所提供的交互性平台和意见表达渠道, 个人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导者, 借助网络来完成信息传递。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主体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 由于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提供了个性化的信息和意见交流空间, 使得更多的行为主体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来, 充当着“受众”、“传播者”等多重角色。因此, 这些身份多元的行为主体在构筑网络新闻文化时, 自然会使之附带上个性化的标签。网络新闻传播参与个体的多元化特征, 让更多的个体或者组织成为新闻文化构成过程中的组成分子, 而个体或者组织的行为意识也将渗透到新闻文化中, 令其展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个体在参与信息传播中可以隐匿自身的真实信息, 再加上网络传播的把关制度尚不完善, 这些因素都使得网络传播行为个体并不会完全遵守传统新闻媒体的客观性、真实性等新闻要素, 而仅凭个人意识去传递各种需要辨别的信息。网络新闻传播在行为主体方面的复杂性, 使得整体的网络新闻文化呈现出一种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处境。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文化的渗透和引导, 无疑值得引起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另一方面, 从行为方式的角度来看。如今网络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 借助不断跃进的网络技术力量和人才供给力量, 网络媒体在资源信息整合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行为方式上面也具有新的特点。比如网络媒体可以与受众展开实时互动, 或者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留言等为一体的信息传播格局。除去网络媒体组织之外, 网民也是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在传播网络新闻和建设网络新闻文化时, 也会有着自身的行为方式特点。BBS论坛、博客、微博等等这些信息传递渠道, 都为网络个体传播信息的行为给予了技术保障。而网络所具备的密集人际链条以及“滚雪球”式的信息传达方式, 可以使得消息源急速“放大”, 个人的信息传播行为可以在网络媒体上获得广泛传播的机遇。网络新闻传播的新型新闻传播模式, 使得新闻文化具有了一种“速成性”、“多元性”的特点。一方面, 新闻文化如同速食食品一般, 成为受众的一次性新闻消费品。文化的内涵往往被置于“眼球效应”之下, 信息的深度往往不再受到足够多的重视;另一方面, 网络新闻传播的大量交杂信息, 又使得网络空间可以涵盖大众文化的多元性表征, 一些原本难以受到关注的信息或者文化, 都可以在此谋求到一席之地。网络新闻传播对于新闻文化的深刻影响, 由此可见一斑。

由上可见, 网络新闻传播在行为主体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特征, 会对新闻文化产生显性的作用。但是, 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之间的关系, 并非是单一线性的, 而是交互式的一种相互关系。也就是说, 新闻文化也在影响着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主体和行为方式, 使之遵循着新闻事业的某种既定模式。包括网络媒介在内的大众媒介正在合力塑造着新闻文化, 与此同时, 新闻文化的理念也在不断作用于媒体运作体系中, 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在新闻文化的熏陶下进行良性运转。

总之, 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 正好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印证。我们应正视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的交互性, 以便保障两者的共同健康发展。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 在构建新闻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以网络新闻传播模式为研究视点, 着力于探究网络新闻传播具备何种新闻文化构建要素, 以及对新闻文化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力。此外, 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之间存在着交互关系, 是新时代媒介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新闻文化,构建,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晓冰.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传播[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1)

[2]李厚仁金绮.网络信息传播特点浅析[J].活力.2009 (13)

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 篇9

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网络新闻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 其词语需要不断的丰富, 需要有来源, 需要有创新。当今的网络语言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语, 这对丰富现代汉语语言词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正做着积极的贡献。网络语言拓宽了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 使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在思想上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由于新闻的特性就是求新, 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特点自然能让网络新闻更容易接受, 使其独具特色。

对网络新闻报道选题的影响。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推动了网络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 引导新闻选题比传统媒体更前卫、更自由、更开放、更宽容。网络语言文化追求自由平等的特性, 网络语言的任意性, 促使中国传媒在对权力禁区的监督上向前迈出了突破性的步伐。现在许多传统媒体因为“规范”思想的制约害怕“犯规”, 在社会监督方面仍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网络新闻则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先锋观念。如下面的新闻, 在网上更容易发出或者只能在网上发出:

原瓮安县委书记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遭质疑

中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震惊全国的“6·28”瓮安事件发生大半年后仍有余波, 被撤销瓮安县的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悄悄地“复出”, 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一职, 这事被网民发现后网络论坛上一时议论纷纷。

对新闻标题的影响。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 把网络新词语用到标题中, 已经是网络新闻常见的现象。以下是一些网络新闻的标题:

阿雅与众美女明星PK迅雷资讯

“悟空”改名“武昆”遭龙珠粉丝抗议凤凰娱乐

最惊艳、最性感的刘备!美女团体COS三国各英雄游久网

提前公映让团队抓狂新浪娱乐

山寨也疯狂《量子危机》终极收藏版上市圈钱网易娱乐

这些新闻标题中画线的都是比较流行的网络新词。既然它们能被广泛地用到网络新闻中, 说明它们不仅能被网民理解, 而且很受网民欢迎。

对新闻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直接影响网络新闻的语言使用。为了让网民喜爱新闻, 新闻作者很乐于引入网络新语, 吸引、取悦网民。而网络新闻引用的网络语言, 一般也是被广大网民认可的、喜爱的, 富有生命力的。有新潮的网络词语, 也有前卫的语音语调等。

对新闻风格的影响。追求幽默、风趣、轻松自由的文风, 是网络新闻受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的又一方面。下面是网络贴吧发的一则新闻:

“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现身网络

记者看到, 帖子里的“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 底纹和普通居民身份证几乎一模一样, 上面印有“天堂地府”、“天地通用”、“天地户籍部”等字样。帖子一发, 网友们纷纷跟帖, 直言“太雷人、太封建”, 也有网友表示很有创意。

下午, 记者来到成都四圣祠北街和桂王桥南街的几家殡葬用品商铺, 店铺里卖的都是些比较常见的纸钱、火烛。随后记者来到文殊坊附近的老街上, 这里殡葬用品“超市”、“大全”有数十家, 日常生活常用的“衣食住行”各种物品, 在这里都能找到纸制版本。

这样的新闻没有多大的意义, 但在网络中的点击率很高, 也是网络上非常有特色的新闻。同样有趣的跟帖, 让新闻主体更加增色, 整个新闻则实现了很好的娱乐读者的效果。

近几年来, 传统媒体新闻一直在提新闻的“三贴近”, 即新闻应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口号, 是因为传统的媒体离读者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尤其党报党刊, 受党政领导干部官僚思想的影响, 给读者明显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网络新闻则不, 它一出生就混迹于草根中间, 有一种天生的民本思想。自然, 网络语言的幽默、风趣特性就同化了网络新闻的文风。和传统媒体新闻的古板庄重相比, 它在行文上往往喜欢活泼、清新。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原则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 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新词语的接受上。它对网络新词语的采纳会有一个甄选、使用、规范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 过于前卫和过于保守都是不适宜的。根据新闻及网络的特点, 它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形式上一致的原则。汉语网络新闻上出现的网络语言, 在形式上必须能够融入汉语体系, 与其保持一致, 原则上应采用汉字, 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网络语言以迅猛之势发展, 对传统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汉语文化及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 传统的外来语需经历语言、语法的汉语化改造之后, 还要在语义上接受汉文化的严格考验, 才能被汉语接纳。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 还包括数字、符号、拼音和英文字母等。有些词汇彻底抛弃了汉语的汉字基石, 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 增加了汉语的阅读难度, 也无形中对汉语的根基形成冲击, 并造成一部分受众对电视、报刊上时不时冒出的外文字母不知所云。对于上面提到的非汉字网络语言, 网络新闻报道采用时要慎之又慎。

约定俗成的原则。网络新闻是面向广大网络公众的, 因此, 新闻必须选用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那些网络语言。要把符合词汇规范化和群众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 跟由于临时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随机词、随意拼凑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区别开来。有些网络语言已经广泛普及, 如“版主”、“黑客”、“博客”等, 恐怕无人不晓。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 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 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加字母的网语表达方式, 会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如“201314” (爱你一生一世) 、“KMP” (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 , 这种表述恐怕就只能限于特定网民之间的交流, 但必须接受时间的考验, 所以不能轻易让它们登上网络媒体。青少年创造网络新词语的能力非常强, 差不多网上天天都有新词跳出来。有些词语显然走向了恶作剧的极端, 如近来青少年网民中火爆传播的“火星文”, 往常的一句简单的话语被无数的繁体字、符号、冷僻字和乱码取而代之。这样的网络语言, 网络新闻更要敬而远之。

不可替代的原则。一个词语在词汇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与使用的价值, 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 没有另外一个词语能代替它。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 有时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 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 对提高网络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丰富新闻的语言表达及扩大网络新闻的影响力都有一定益处。如网络新闻里频频引用的“驴友”、“粉丝”、“潜规则”、“山寨”、“人肉搜索”等词语, 所含的词义都有不可替代性。这些词语活泼幽默、方便时尚, 极大弘扬了人们都喜爱的网络语言文化, 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换用传统词语表达, 根本不能把背后的网络语言文化展示出来, 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可能表达不出。

传统规范的原则。网络新闻作为汉语语言文字在网络上存在的重要平台, 对规范使用汉语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要把粗话脏话等低俗化的网络语言拒之门外, 同时还要考虑对传统语言的继承性。在一些小圈子中, 网络流行语有滥用语言的现象, 这是语言低俗化的一种表现。不作考证或者根本无从考证的事情, 动不动冠以“史上最××”, 动不动就云“都是××惹的祸”等, 诸如此类的程式化语言,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有所露脸。并不是说这类语言不能使用, 但用得过多过滥会让人觉得轻率、做作、哗众取宠、缺少个性, 新闻传播效果和影响能力将会大大降低。至于那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谩骂性的语言, 更不能让其走进新闻的大门。

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只是交际工具, 而新闻则肩负着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使命, 所以新闻能吸收网络语言的新成果, 而对其损害社会的部分有抵抗力。所以, 另一方面, 新闻能引导和规范已经创新的网络语言, 并进一步统一和引导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新闻能够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相对于网络语言交流而言, 网络新闻是一支正规军。网络新闻的性质在于它先是新闻, 而后才是网络的新闻。新闻是需要有规范的、有社会责任的, 要面对各式各样的读者。而网络语言交流则有很强的随意性, 又没有多大的影响面。这样, 网络新闻就有了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的资本。

规范网络语言应按其接受原则结合语言的实际进行。没有必要将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 盛行于网络, 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 网络语言毕竟有很强的随意性、流行性, 所以它们中的大多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有的甚至一闪即逝, 比如有的网民将“网络首页” (Home Page) 称作“烘胚鸡”, 没有赢得更广泛的响应, 在网上仅仅闪现一下就消失了。因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本身有很强的稳定性、规范性, 使用语言的多数人会在自己使用的过程中, 将好的或者是方便的网络语言留下来, 其他的不能被大众认可的或者是不够“幸运”的就惨遭淘汰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 比如十年八年, 人们再来整理这些词汇, 再收进官方的或者是比较有学术权威的辞典里, 这些语言就会成为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的一部分。现在, 网络语言刚一出现, 有些人就认为它扰乱了传统的语言, 于是, 要进一步立法进行规范, 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设防或清理。有些人还居然把语言看做是民族文化的围墙。我们认为, 用这样的心态保护语言是语言的悲哀。实际上, 为此出台法规条例, 规定某些词可以用, 某些词不能用, 在实践中是难以落实的, 最后很可能是一纸空文。

网络语言需要规范, 网络新闻也能规范网络语言, 但是没有必要去规范所有的网络语言。网络新闻应按照其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原则引用网络语言, 然后对其不符合一般的现代汉语语言规律或者可能被人们诟病的地方进行调整、改进。这样就实现了网络语言的规范。当然,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还需要普通的新闻作者而不是语言学者、专家来做, 这就需要网络新闻的作者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言的素养。如果网络上的新闻作者不具备这样的素养, 那么他就可能没有规范网络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实现不了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一旦网络语言被合理地规范, 会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 更容易被传播, 同时也有助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有以下几种情形:首先, 对不适合的网络语言拒绝使用就是一种规范方式;其次, 应对网络词语本身进行规范;再次, 应对语言使用的方法、环境进行规范,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引导网络语言应以健康向上的文化观作指导。尽管文化观也需要发展变化, 但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上, 多数人会接受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文化观, 并反对低俗、颓废的文化。如果网络新闻寻求迎合所有网民, 则有可能滑向低俗的深渊, 所以应该注意抵御低俗的语言。乐观向上的文化观永远应该是人类文化观的主流。网络新闻也和其他新闻一样, 不会是纯客观的, 所以就应该本着为社会负责的精神积极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由于社会的多样性, 各式各样的文化观, 比如颓废的、求奇的、扭曲的等都有可能出现, 甚至会有一定市场。而网络新闻对那些东西只要有一个不支持的态度, 它们就难以兴风作浪。实际上, 从另一方面说, 如果网络新闻不能远离那些非主流的文化观而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 它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出现危机。

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总体上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 二者的相互作用及效果需要未来广大网民的认可。用一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摘要: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的选题、新闻语言、新闻标题及新闻风格等都有影响,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遵循一定的原则, 反过来, 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能够促成健康向上的文化观。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 篇10

然而网络新闻传播环境大大降低了发布、传播信息的门槛。网络作为一种开放型系统, 它的“网状”结构使个人只需具备一台可上网的电脑, 就能很容易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网络传播的及时迅速和双向互动等都使用户拥有极大的主动权, 而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记者、编辑设置好的内容。

因此, 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研究中, 出现了各种看法和意见,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不再存在或不再需要“把关人”。因为网络的海量性降低了“把关”的必要性, 网络的即时性又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 “把关人”似乎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仍然存在, 但地位和作用大为削弱, 而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把关人, 即受众为自己把关。

还有一种得到认同比较多的观点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形式更加多样化, 作用更加重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目前常见的把关人有政府、网站决策者、经营者, 网络新闻编辑、网络论坛管理员、版主、主持人, 还包括“意见领袖”和每个网民。而网络上信息数量巨大而质量相对低下, 缺乏深刻性、权威性和可信性的现实, 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需要“把关人”来为自己指引和处理信息, 网络“把关人”的作用更加重要。

以上几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其相同的地方在于都认为甚至强调网络传播环境给新闻的把关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固然是事实, 然而笔者认为, 目前网络新闻最应该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 恰恰是因太过强调这种把关难度而导致了“把关人”, 尤其是网络新闻编辑自己放松了对新闻“把关”的要求。网络新闻出现的种种弊端, 不能不说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

网络编辑是网络新闻传播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把关人”

从网络新闻传播机构来看。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从传播效果上考虑, 当前国内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还是如下两种媒体:一种是传统媒体上网, 如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 由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等;一种是近几年兴起的商业网站, 如新浪网和搜狐网等。前一种网站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来自传统媒体, 由网络新闻编辑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进行一定的修改加工后发布到网站上。而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 后一种商业网站目前还没有单独采集新闻的权力, 它们的信息来源一般是对间接信息的转载和加工, 主要有三个新闻来源:一是转载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 二是编译来自外国新闻网站的新闻, 三是从网民的帖子中寻找和发现新闻。无论哪一种来源, 都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对信息进行选取和加工。由于受众对这些有较好声誉和影响力的网络媒体认同度较高, 这两种媒体成为他们选择新闻的最主要来源, 于是这些媒体的网络新闻编辑自然就成为网络新闻到受众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把关人。

从网络新闻传播“把关”的特点看。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难度加大而把关程序减少, 传统媒体的新闻一般有记者、编辑、责编、总编的多层把关, 而网络新闻由于网络即时性的特点一般只有网络编辑进行单层把关, 他们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判断和挑选好的新闻, 随时随地进行跟进和关注, 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发布和传播出去, 这就更加凸显了网络新闻编辑把关的直接性和重要性。

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上出现的问题

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中过分注重满足受众的阅读喜好而导致新闻低俗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 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 他们喜好“新奇”、“娱乐”的传播内容。网络新闻编辑意识到网络传媒要在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注意受众的这一内在需求, 通过满足网民的阅读喜好来获得支持。但是, 在具体操作中, 往往过分迎合网民的这种心理而使新闻低俗化。

前面说过当前国内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体主要是传统媒体上网的网站和商业网站, 前一种网站在建立初期只是传统媒介内容的电子化, 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并借鉴了商业网站的一些做法, 新闻慢慢出现了适应网络传播的变化, 网络新闻编辑会注意使网上登载的新闻比传统媒体的更“软”, 更具趣味性和通俗性, 其中不排除有的新闻有“庸俗化”嫌疑。而商业网站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 一开始便以受众喜好作为新闻的把关标准, 追求点击率的结果导致了新闻的煽情化、媚俗化倾向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黄色内容充斥网络媒体。

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中忽视新闻的真实性而导致假新闻的泛滥。虽然假新闻并不是由网络传播造成的, 但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 对于假新闻的泛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监管难, 令假新闻滋生蔓延。考察网络上的假新闻, 我们可以发现除去某些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蓄意造假之外, 大部分都是在满足受众非理性的猎奇心理。网络新闻编辑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客观上信息的海量和迅速无法很好地考察每一条新闻的真实性, 但另一方面也常常是因为主观上在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另外还有一种“部分虚假”的新闻, 主要表现为标题虚张声势、容易产生歧义、玩弄文字, 或是拼凑图片、张冠李戴, 与新闻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并无多大关系。这些做法目前在网络新闻中很常见, 甚至成为提高点击率的有力途径, 但它们在客观上造成了新闻部分的虚假, 严格来说也是“假新闻”。很多时候网络新闻编辑不但没有在“把关”中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自己反倒成为制造者和推波助澜者。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受到经济因素的强烈诱惑。北美批判传播学学者发现了“文化商品”和“阅听人商品”:在后工业社会的条件下, 阅听人实际已成为一种商品, 大众媒介其实就是这种商品的生产者 (卖方) , 而广告商则是买主。对于网络新闻来讲, 目前受众还很少能接受付费形式, 因此网站在新闻选择上往往偏好那些能获得更多的“眼球”的信息, 引起网民的注意, 然后再将这些网民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商获取利润。正是出于经济效益的渴求, 网络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自己的新闻能让受众产生“阅听”愿望, 而受众的喜好往往是不够理性不够严肃的, 这就导致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中有意无意地放宽了手中的标准。

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缺少规范性。目前我国的新闻网站从业人员相对较少, 还没有形成像传统媒体那样规范的组织, 把关人的环境相对宽松。相比传统媒体较完善的约束机制而言, 政府对网络的管理也相对宽松, 网络传媒本身缺乏强有力的职业自律, 受众对网络新闻也普遍采取较为宽泛的标准和尺度, 表现出比对传统媒体更大的宽容, 这些都造成了网络新闻编辑缺乏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心理上就放松了对“把关”的要求。一项对“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信源正是受到来自职业的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才得以向社会提供精确的、不带有偏见的信息, 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则很少受到这些标准和压力的限制。 (1)

网络新闻编辑自身的“把关”素质不高。一般说来, 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编辑普遍都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 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把关的质量, 而网络媒体是一种非常依赖技术的新兴媒体, 网络编辑需要掌握比较复杂的技术, 如发布文字、图片、影音等内容, 制作网页, 操作专业系统等, 而我国的新闻教育还远未跟得上实际的需要, 因此网络新闻编辑往往由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员转行而来, 这就为他们的“把关”素质埋下了隐患。

综上所述, 虽然网络传播环境对传统的新闻“把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但是网络新闻编辑如果能够具有较高的自律意识和职业水平, 能够处理好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新闻质量与受众喜好之间的关系, 是可以改善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很多问题的, 这一点希望引起网络新闻编辑、相关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张海鹰、腾谦:《网络传播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匡文波:《网络传播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刘茜:《网络也需“把关人”》, 《中国记者》, 2000 (12) 。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 篇11

关键词:网络传媒;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冲击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全社会彻底带入了网络传媒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人们不论是互相交流的方式还是阅读新闻的平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不再以一对多的模式传播,而是在人与人之间以网络方式传播。

一、网络传媒对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的冲击

(一)网络传媒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

“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发布,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作用于他人。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然而,网络传媒的兴起,其数字化技术特性决定在网络传播中没有控制新闻信息系统的“门”,传统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被网络非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所取代。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呈现的新闻信息发布模式,网众只要利用代理服务器等技术就可以避开各种控制与障碍,随时随地发布与接收新闻信息,网络媒体已没有了“把关人”或是把关已困难重重。

(二)网络传媒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冲击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会依据媒体对传播信息进行渲染的程度,形成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按照“议程设置”理论,受众在判断某一个新聞是否重要时,最主要地取决于媒体对这个新闻的重视程度。网络传媒中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议题设置,但它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一是传统传播过程的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传媒的新闻信息,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程中,进行有限的挑选接收。而在网络传播中的议题很多且杂乱,根本无法进行到议程设置;二是传统媒体具有极大的掌控能力,可以把新闻信息“推”给受众,受众没有选择相关议题的自由。互联网因其网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大大地降低了中央主机的控制力,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网络传播极大地释放了受众参与传播的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

(三)网络传媒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冲击

这个理论认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大众传媒所持的观点在社会上占据相当强的优势,当受众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主流意见时,便会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反之,当发现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属于少数弱势意见时,就会屈从于周围的压力而保持“沉默”,而同时,优势意见也就变得越来越强大,它反过来又迫使弱势意见更加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方传播声势越来越大,另一方却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这就是所謂的“沉默螺旋”效应。该理论的成立依赖新闻信息渠道的单一性,使受众不得不把媒体的观点当作普遍的观点而使自己保持沉默。然而,当今网络传媒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第一,网络传媒同以往的传媒不同,网民通过交互式来传播新闻信息,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并形成了具有共同观点与兴趣的“电子共同体”;第二,网络传媒是双向互动的传播,在这个网络传播世界中,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吸收新闻信息,还可以在网上的传播栏目,或是虚拟社区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广泛传播自己的观点,在此“沉默者”已不再沉默了。

(四)网络传媒对“意见领袖”理论的冲击

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媒信息并不是直接传输给受众,而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经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从而影响社会舆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传者”流程模式。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信源的增多,新闻信息的海量,人人可以在网中传播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评价,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网民有很大的主动选择的自由去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些都无须经过中间环节的筛选,更无须“意见领袖”的影响来引导。

二、经典新闻传播的对策

(一)优化传媒资源的整合

传统媒体应当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促进三网融合建设,在网络传媒发展迅猛的背景下,要拓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加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建设,事先做好电视广播的统一,实现传统媒体的交互性。例如,2014年8月3日,“鲁甸地震”报道中就实现了电视媒体多频道的直播,实现了对新闻的追踪,并增加了互动版块。

(二)积极与新媒体融合

应当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网络传媒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走融合之路,如电视新闻可以和搭载在手机客户端上,实现与手机媒体的融合,如新闻联播手机客户端形式等。

(三)保证自身专业性

在网络传媒下,各种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意见领袖”作用逐渐失去,传统媒体更应当保证专业性,提升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此来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结语

总之,由于网络传媒时代的到来,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受到冲击,导致传统传媒业的受众量锐减,影响力也在迅速下降,相关单位只有审时度势,对网络传媒的特点加以分析,找准自身优势,积极整合各种传媒渠道资源,从创新的角度优化信息形式,并加深与新媒体的合作,就能顺应时代,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哲.网络传媒对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的冲击与应对[J].西部广播电视,2016,05:100.

[2]詹萍.网络传媒对新闻理论的冲击研究[J].新闻传播,2014,02:311.

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博弈 篇12

网络媒介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 它与传统新闻传播有着相同的部分, 也有着更多的不同地方。具体说, 网络媒介有如下特征。

1) 数字化。随着互联网的发达, 网络媒介成了数字化媒体。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传播内容的文字、图像和声音。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信息不仅在内容上, 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网络媒介的数字化不仅便于复制和传送, 而且还可以达到不同形式信息的转换。

2) 全球性。网络媒介不存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专利, 不受任何人控制。而传统的新闻传播是由报社、电台和广播单位控制了发表的内容和发表的范围。与传统新闻传播不同的是, 网络媒介具有全球化特征, 全球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阅读信息的权力。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的束缚, 网络媒介的受众遍及全世界。它的这个特征, 有利于地方性媒体与全国性媒体、弱势媒体与强势媒体的竞争, 甚至个人网站也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网民关注的对象。

3) 由于传统新闻受版面、时间的束缚, 信息内容有限, 而网络媒体则不同, 它具有信息丰富多样性与无限性的特征, 它不受版面、时间的束缚, 网络媒介贮存和发布的信息容量大, 范围广, 人们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海量”。

4) 可存储, 易复制。网络媒介发布的新闻内容可以复制, 可以存储。它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到全球各地, 人们也可以将基内容复制下来。所以说, 在网络媒介传播时, 时空障碍完全消失。

5) 易检索。网络媒介可以将无限丰富的信息进行贮存和发布。同时, 读者能够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 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查得一些有用信息, 为工作和生活服务。

6) 迅捷性。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捷, 信息来源广泛, 制作发布信息简便。特别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方面, 互联网媒体的“刷新”更换功能比传播媒体的“滚动播出”更胜一筹。所以说, 网络媒介传播新闻的时效性特高。

7) 多元性。互联网属于公共资源, 传播的信息内容不属于某一家新闻传播机构所独有, 政府、企业、事业网站乃至个人网站都有能力发布新闻。

8) 自由性。网络媒介一旦发布了新闻, 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上网阅读, 灵活机动地接受信息, 消化信息。

2 网络媒介对传统新闻传播的挑战

网络媒介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 消除了人们受时间、地点阅读新闻的约束。网络媒介的出现, 给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新挑战。

1)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新闻的传播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 个人也可以进入新闻传播者的行列, , 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 采编新闻、发布新闻。

2)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采、编、播新闻信息的原有观念, 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比如, 记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新闻线索, 进行电子采访, 采撷重要新闻, 而发表于网络媒介上, 既省时又省力。

3) 网络媒介对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方式产生冲击。比如, 受网络媒介的影响, 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有所下降。大家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信息, 减少了买报纸、按时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麻烦。而且, 信息的受众可以与传媒之间进行双向交流。

4)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原有记者编辑的基本要求。网络媒介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记者除了具备传统媒体所必需的新闻从业技能外,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 能够收发电子邮件和上网获得信息。

尽管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因为网络传播的出现而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但谁也无法准确预料哪种媒体的后劲更足。因此, 现代媒体人必须以定量研究为基础, 以定性研究为纲目, 从最新的实践发展入手, 寻找到一条有机整合媒介传播的新方法。

3 传统新闻传播应对网络媒介的对策建议

网络媒介与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在持续, 在发展, 这种竞争或许还会更激烈, 更加广泛。传统的大众媒介应该积极研究新的对策, 应对网络媒介的挑战, 在竞争中寻求发展之路, 在创新中发展传统新闻传播渠道。

1) 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 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 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 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 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 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 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 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 各抒己见, 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 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 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

2) 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 通过独家新闻的发布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 网民可以随时发布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 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 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 网友苗苗最先发布动车追尾事件, 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 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 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发布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 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 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3) 打造强势传媒集团, 走跨媒体之路。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媒介也要看到自身的劣势, 由于其发布新闻的随意性, 可信度在受众中有所降低。传统媒介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 也要看到网络媒介的优势, 要通过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媒体收购、媒体合并等方式, 组建大型传媒集团。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互补的效果。

总之, 信息网络时代, 既是网络传播大行其道、彰显魅力的时代, 也是信息传播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为此, 传统媒介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发扬优点, 优化缺点, 积极与网络媒介联合, 共同开发两者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的新模式、新方法。传统新闻传播要迅速搭上“信息网络直通车”, 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把自己做强做大。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网络传播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 对传统的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且深刻的挑战和影响。网络传播媒介虽然具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 而且这些特点是传统媒介所不及的。但是, 网络传播的出现并不会使传统新闻传播媒介退出历史舞台, 反而会促使传统传媒在面临网络传播挑战的压力下, 向更高层次发展。本论文从分析网络媒介的特征入手, 分析了网络媒介对传统新闻传播的挑战, 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媒介,传统新闻传播,挑战,应对建议

参考文献

[1]潘祥辉.论中国媒介传统对媒介制度变迁的隐性规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0 (1) .

[2]史军.浅议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J].学习月刊, 2006 (12) .

[3]牛建丽.论网络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优势[OL].人民网, 2010-11-25.

上一篇:高危性行为下一篇:电影《罗拉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