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发展趋势

2024-09-30

网络新闻发展趋势(精选12篇)

网络新闻发展趋势 篇1

网络新闻发端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发展还不到10 年的时间, 而企业网络新闻的发展时间则更短。但网络新闻包括企业网络新闻在内, 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有利的网络传播环境。据2006 年中国出版研究所组织的有关“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结果显示, 我国国民网上的阅读率在1997年为3.7%, 而到了2005 年则增加到了27.8%, 7 年间增长了7.5 倍, 平均每年增长率达107%。然而, 包括企业网络新闻在内的网络新闻的发展空间巨大, 在未来的时间里还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据新华网报道, 截止2008 年2 月份, 我国网民数达2.21 亿人。同时, 200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约为11.7 亿人次。这里, 我们所研究的是企业网络新闻在未来的发展总体趋势。毋庸置疑, 新闻的中心地位更加明显, 搜索以及交互功能也在逐步完善之中, 另外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这些不难看出, 企业网络新闻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增强。

1 企业网络新闻概述

企业网络新闻, 是指企业在互联网上通过Internet技术对最新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企业日常情况、产品信息、行业动态以及任何与企业相关的事实的报道。企业发布网络新闻, 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 必须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达到企业传播企业新闻信息的需要。网络传播具有时效性、大容量、多媒体、交互性、开放性、易检性等特征, 这些特点给企业网络新闻传播给予了以往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发展机遇, 同时, 也给企业网络新闻传播者或发布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如网络新闻的运作和整合问题等。

2 企业网络新闻的发展趋势

2.1 专业化和个性化

企业网络新闻无论是与传统主流媒体还是综合门户网站都是有所区别的, 因为其受众是特定的, 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者、职工、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消费群体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应该朝着专业化的领域发展。与此同时, 企业网络新闻自然会更加注重在专业领域之中新闻信息方面的深加工, 并且进行相关的分析以及预测, 从而为上述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在网络化时代里, 每个人都更加具有个性化, 企业网络新闻的受众也由过去地被动选择阅读相关的新闻信息变成了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和选择。所以说, 企业网络新闻将会朝着为这些特定领域受众量身定做的方向来发展。

2.2 整合营销传播

20 世纪90 年代, 美国著名的营销大师舒尔茨在整合千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并进一步发展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该理论指的是企业在其经营的过程之中, 通过由外向内的战略观点作为基础, 未能够与厉害关系者来进行较为有效地沟通, 以营销传播管理者来作为主体而展开的一种传播战略。这种战略被称作IMC。

毋庸置疑, 企业网络新闻在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之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其也是企业在实施这种传播时的一个重要的平台企业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从4P到4C, 再发展到整合营销传播, 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也是三者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今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 企业网络新闻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它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2.3 企业整体品牌的建设

在一家企业之中, 搞好网络新闻建设、建好网络品牌, 是企业整体品牌的组成部分。截止2008 年2 月底, 我国CN域名注册量已突破1 000 万大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参与全球化地竞争, 网络品牌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整体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 也成为了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21 世纪是一个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 中外500强企业如果想在世界上站稳脚跟, 获得长足发展, 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企业网络新闻的建设, 将成为企业品牌整体形象提升的一个关键所在。

3 企业网络新闻的发展策略

3.1 宏观层面

建设好企业网络新闻, 从宏观方面的改革应从企业组织构架入手, 尤其是对企业高级管理层的调整。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 信息的搜集和发布是维系一个组织发展的关键点。企业组织传统构架所表现出的没有专门的高管人员负责新闻信息管理的状态, 很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说, 我们的建议是在企业的高管层来设立一名“信息总监”, 其具体的职责是来进行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种信息的整合以及沟通等。作为信息总监, 其自然是要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之中的, 要统合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工作以及品牌建设的相关工作。

企业管理层设立信息总监之后, 自然要配备相应的人员, 那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执行层。在此, 我们讨论的是企业网络新闻方面的相关工作。每个职能部分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分工, 比如记者部的主要职责是来进行企业新闻的采写, 编辑部则是主要从事编辑整理, 技术部则要对网站的运行进行全面负责, 信息副总监测职责是来对企业网络新闻的工作进行全面地管理和组织, 同时还要对新闻信息的来进行审核。每个部门各自负责自己的分内工作, 按部就班。应该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企业记者、编辑等会成为企业中的一个固定的职业。与此同时, 大学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可以结合企业网络新闻进行积极尝试, 校企联合, 培养既懂得经济, 同时又懂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3.2 微观层面

第一, 要对企业的新闻中心工作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新闻中心, 有条件的则可以给予一个独立的域名。在企业之中, 还要配备新闻传播者, 这样就能使得新闻能够及时更新。如中国500 强企业首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设立“中国石化新闻网”。

第二, 完善企业新闻搜索服务功能, 加强交互功能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以使新闻信息得到及时沟通和反馈, 并且能够让受众在浏览网站时可以得到一种容文字、图画、音视频等为一体的“视觉大宴”。

第三, 企业网站新闻中心新闻列表的设置不要以单一的标题形式出现, 应以标题加导读的形式出现。网络时代的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设置导读可以达到更好的提示作用。

第四, 企业的网络新闻传播要积极配合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战略, 为其服务。企业网络新闻的报道内容, 除了日常的生产以及生活之外, 还应该包括广告、公关等各个方面, 要进行一元化地整合。

第五, 把企业网络新闻的建设作为企业网络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来看待, 以实现企业整体品牌的提升。在当今互联网时代, 中外500 强企业要利用好企业网络新闻这个平台, 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终提升企业品牌和实现企业目标。

4 结论

本文预测了企业网络新闻发展的趋势和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以期促进企业网络新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和Internet技术的进步, 企业网络新闻如今已经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企业网络新闻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对其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都将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摘要:当前, 学者对企业网络新闻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在现代社会中, 信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极为迅速, 企业网络新闻的研究意义将日趋突显。围绕企业网络新闻这个核心问题, 本文就现今企业网络新闻现状, 预测了企业网络新闻发展趋势, 并对如何搞好企业网络新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网络新闻,趋势,建议

参考文献

[1]田静茹.钢铁企业网络新闻的现状及发展空间[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

[2]王小雄.网络农业新闻信息源浅探[J].高校情报论坛, 2006 (3) .

[3]姜葵.关于网络新闻建构的几点探索[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2 (3) .

网络新闻发展趋势 篇2

摘要„„„„„„„„„„„„„„„„„„„„„„„„„„„„„„„2

一、前言„„„„„„„„„„„„„„„„„„„„„„„„„„„„„2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

(三)论文写作的创新之处„„„„„„„„„„„„„„„„„„„„3

二、记者走基层活动概述„„„„„„„„„„„„„„„„„„„„„„3

(一)走基层活动的内容„„„„„„„„„„„„„„„„„„„„„4

1、走基层„„„„„„„„„„„„„„„„„„„„„„„„„„ 4

2、转作风„„„„„„„„„„„„„„„„„„„„„„„„„„ 4

3、改文风„„„„„„„„„„„„„„„„„„„„„„„„„„ 5

(二)记者开展走基层实践的意义„„„„„„„„„„„„„„„„„5

1、报道受众满意的新闻„„„„„„„„„„„„„„„„„„„„ 5

2、提升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5

(三)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分析„„„„„„„„„„„„„„„„„„„6

1、当前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7

2、民生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7

三、从走基层形式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8

(一)合理组织民生新闻记者走基层„„„„„„„„„„„„„„„„8

(二)用心观察和体验基层民生现实生活„„„„„„„„„„„„„„9

(三)深入采访 抓住基层民生特色„„„„„„„„„„„„„„„„ 9

(四)改变民生新闻的写作文风„„„„„„„„„„„„„„„„„„9 总结„„„„„„„„„„„„„„„„„„„„„„„„„„„„„„„10 注释„„„„„„„„„„„„„„„„„„„„„„„„„„„„„„„11 参考文献„„„„„„„„„„„„„„„„„„„„„„„„„„„„„11

一、前言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011年,在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的号召下,媒体记者的新闻传播开始转变方向,通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中央媒体开始,新闻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将“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记者走基层的新闻报道使得媒体的新闻镜头对准普通民众,这对实现媒体做为社会发展观察者角色发挥重要作用。从走基层这种形式来看,新闻媒体对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开始有了新的拓展。从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到民生新闻记者真正走进基层,近距离接触社会民生,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形成媒体更好的观察社会,对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本论文结合当前媒体的一些走基层报道,讨论和分析在记者走基层形式下传播的民生新闻的传播特色,并且就目前民生新闻的传播现状,结合走基层的特色,提出未来民生新闻发展趋势和改进意见等,形成论文理论分析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针对记者走基层形式下的民生新闻的发展,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特别是对记者走基层形式下的民生新闻传播,学者的研究从理论到案例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建树,这对走基层形式下的民生新闻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针对走基层形式民生新闻传播的理论分析。这样的研究思路下,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走基层的一些理论进行分析,什么是走基层,怎样走基层,这都需要从理论角度上进行合理的把握,特别是在现在民生新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民生新闻开展走基层,首先理论上要有很好的认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形式需要有更好的探索。学者的理论分析对此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索。

2、从案例角度分析民生新闻走基层的成果。在民生新闻走基层的新闻传播中,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关于民生新闻记者走基层的新闻传播经验的总结也形成了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一些优秀走基层作品的分析,总结记者走基层的经验,形成经验的分享,这对进一步提升走基层新闻记者的传播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参考价值,学者的研究就是要将这样的实践进行进行推广。

二、记者走基层活动概述

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媒体新闻记者的新闻传播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记录和传播需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传播最有时代发展特色的新闻,这是媒体传播中社会的方式来传播新闻,这是对新闻传播思路的一种改进,其中转作风是记者走基层的核心。记者的作风决定了走基层工作的开展方式,特别是在对一些基层民众的民生新闻信息传播中,记者的作风对形成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转作风,需要真切的落到实处。在走基层活动中,记者转作风,就要坚持而不搞“一阵风”。一些新闻记者把基层一线作为转作风的长期基点,把心思扎根在基层,并以制度的方式定格下来,使之成为我们必须坚持的制度和必须恪守的原则,而不是下去一两次就万事大吉了。在走基层活动中,我们看到央视以及一些地方台的记者,有的深入基层,同百姓同吃同住,写的稿子带有很强的实际价值和生活气息,这样的新闻传播才是转作风的最好表现。例如央视记者走基层的民生新闻《大山学里的内宿生》一则报道中,记者深入大山的孩子中,同他们接触的时候,用亲切的采访方式报道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起居,从民生新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新闻报道是民生新闻转变新闻采访风格,关注最基层民生的典型表现。

3、改文风

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真切地感知群众的忧乐冷暖,从而更好地肩负起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走基层活动中,新闻记者通过深入基层的方式观察社会民生,在记者的深刻体会下,其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能具有良好的感染力,这和传统新闻报道干瘪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走基层活动中,记者改变新闻报道的风格,以亲切、真实可感的新闻报道内容,深入基层,新闻写作关注民生,将民生新闻报道得更有乡土气息,文字和新闻报道风格能够为受众所接受,这是形成当前记者走基层改文风的重要意义。

(二)记者开展走基层实践的意义

在新闻传播中,记者以开展走基层的方式来实现新闻传播效果,从民生新闻的角度来看,这种走基层的报道方式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在当前记者走基层活动中,其实践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道受众满意的新闻

新闻报道要让受众满意,这是媒体新闻传播的最基本特征,在当前媒介市场化环境下,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需要以大众的新闻接收需求为基本的出发点。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他们会对什么样的新闻满意?当然不是新闻记者以高高在上的角度写的新闻报道,早在媒体倡导三贴近原则的时候,媒体记者深入基层,闻》、背景的《第七日》、山东的《新闻直通车》等,这些优秀的民生新闻的传播,对反映社会民生、实现媒体观察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价值。

2、民生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民生新闻的传播对社会民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实现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上发挥了媒体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媒体的发展来看,民生新闻的传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现象近年来成为民生新闻热背后衍生出来的重大问题,新闻主题的选取需要发挥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对民生新闻事件做更多角度的分析,但是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因为在地方台存在多个新闻频道,同时加上报纸和网络、广播等媒体传播形式,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以及内容和意见上大相径庭,随大流现象十分突出。节目定位、构思、选题、播出方式等都缺乏目标性策划。每天播出的内容互不相关,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宜传合力。有的甚至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中对新闻的基本事实不清楚,最后导致人云亦云的传播了错误的新闻舆论导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热议。这对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和引导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③例如在山东地区,对民生新闻的报道上,《新闻直通车》、《拉呱》、《生活帮》等节目,虽然在节目的发展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定位,形成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品牌化,但是在民生新闻信息的报道上,一些新闻节目的同质化问题却使得节目的传播陷入困境,例如对当下学生参与中高考的报道上,多家民生新闻节目扎堆报道,新闻同质化问题带来新闻媒介资源的浪费。

(2)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在一些电视民生新闻中,有些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提高收视率,在评论方面注重幽默化、趣味性,迎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一方面电视新闻的世俗化倾向彻底抹平了新闻特权和垄断,大大推动了新闻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但另一方面,新闻内容的庸俗化、媚俗化、调侃化、游戏化使得媒体常常回避重大的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新闻,变得功利、浅薄、世俗,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精神。新闻的娱乐化常常使正常的道德感被遗忘,与媒介应有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电视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一个新品种,在内容上超越了传统新闻的范畴,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和突破,是中国新闻实践中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是中国新闻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必然会影响和带动新

真正走近群众的生活、真切感知群众的内心,我们也就走到了基层。在组织记者走基层的时候,首先是让民生新闻记者对走基层有明确的把握。其次,在媒体的新闻节目传播中,也要对走基层的新闻进行重视,在中央发出走基层的新闻传播号召后,国内的媒体纷纷相应,报纸以开出走基层专栏的方式,系统的刊载记者走基层的文章,电视媒体则通过开辟民生专题报道的形式,为民生新闻记者的基层新闻报道搭建新闻平台,鼓励民生新闻记者多参与基层的新闻报道,并通过电视新闻的系统组织,形成对名声新闻记者走基层新闻报道的经验交流,提升民生新闻记者的走基层新闻传播现场意识。民生新闻走基层的报道,为了形成合理的新闻传播效果,在新闻报道之前的准备工作上,就应该形成系统的规划,这样才能在新闻传播中实现有效的改进效果。

(二)用心观察和体验基层民生现实生活

在中央号召的新闻记者走基层报道中,要求新闻记者同基层民众同吃同住,这是民生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关键,也是形成民生新闻记者采写具有基层现场感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在民生新闻报道的采写中,记者走基层的形式不能只是简单停留在表现,在对基层民众生活的观察上,记者要善于通过基层生活,发现基层民众强烈关注的问题,结合基层民众的生活特色采写新闻稿件,形成媒体民生新闻传播的现场感。在走基层的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记者的新闻视角需要独特,对基层民众的生活现状的了解更需要有现场的体验,这样才能在新闻传播中形成对基层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觉。记者同基层民众同吃同住的时候,对基层的一些新闻事件需要积极主动的通过体验式的采访,参与到民众的基层中来,这样记者的感情才能更为丰富,通过文字或者声画结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才最具有真实感觉,形成记者走基层的特色新闻报道。⑤例如山东烟台电视台记者在走基层报道民生新闻的时候,记者走进基层,参与到农民采摘花生的过程中,记者亲身体验采摘花生的方式,并且在采摘过程中,记者和农民的聊天中,获得了新闻报道所需要的信息,了解农民花生的秋收情况,通过这则报道,走基层的新闻采访中,记者用心观察并且亲自参与到基层互动中来,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具有现场感,形成民生新闻的传播特色。

(三)深入采访 抓住基层民生特色

在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的时候,为了实现基层民生新闻传播的现场感,记者的采访报道需要发挥记者较好的新闻敏感性,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的时候,记者要多和基层民众沟通,对基层民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记者走基层切忌只

事,用家常话说百姓情。特别在电视迷失南横新闻中,声画结合的方式,让新闻镜头更朴实,新闻稿件的写作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满足基层民众的收视需求。例如在内蒙古电视台记者的走基层活动中,记者走基层的报道正好赶上牧民收获羊毛,在这则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以和牧民交流羊毛产值信息,以及在收获羊毛中的一些操作方式,新闻报道中,语言以具有亲和力的特征,拉近新闻传播与基层民众的心理距离,凭借良好的新闻现场感,这样的新闻就能获得观众的好评。

总结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在取得较好传播成果的同时,也因为节目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使得节目的改进和创新迫在眉睫。结合当前中宣部号召记者走基层的契机,新闻记者通过走基层的形式报道出更多有特色的民生新闻,这是对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较好改进。将走基层中的走转改的风格运用到新闻传播中来,将传统的民生新闻传播思路,结合走基层中的“走转改”的方式,对民生新闻报道方式进行合理的改进,从最基本的民生新闻信息传播策划,到对民生新闻信息的采写过程,以及对记者发现和观察社会民生,走基层的新闻传播角度都需要有更多的改进方式,这样才能在民生新闻的传播中探索出新的传播思路。对于当前媒体的发展来说这种新闻传播方式的改进需要有更为合理的探索。

注释:

①胡建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应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J].军事记者.2011(10):28

网络新闻发展趋势 篇3

摘 要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全面地融入到了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它向全世界人们真切地展现了“地球村”的壮丽图景。网络媒体的兴起为网民提供了更多表达个人观点、意见的空间与平台,而其中,网络写手也应“网”而生,成为新锐的“公民记者”,这不仅对专业记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拓展了网络新的话语空间。

关键词 网络 体育新闻 写手化

网络写手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写手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原创作品的人;而狭义的网络写手则是指以在网络上发表原创作品为职业或事业的人。

随着近年来网络写手的初生,在体育领域,也出现了一批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写手。本文所论述的网络“体育写手”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就当下某一个体育热点问题或事件发表个人观点与意见,并希望能够引起共鸣的自由写作者。其一般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职业的网络“体育写手”主要是指以员工身份为特定的媒介服务,并从中获取报酬的记者或其他文字工作者。而业余网络“体育写手”则是指一般的体育爱好者,他们在关注体育的同时,通过写作,把自己对体育的情怀、感悟、思考、建议等诉之于众,从而达到探讨问题、抒发感情、宣泄情绪等目的。

根据网络“体育写手”主体的个人特点,可将其分为明星“体育写手”、专家“体育写手”和草根“体育写手”三类。其中明星“体育写手”主要包括一些著名的体育运动员、教练、裁判等。他们多以博客、微博、论坛等为平台来书写自己对于某一场比赛的心得体会或是对某一体育赛事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由于他们大多出身专业运动队,所以其文章拥有专业性强、翔实感人的特点,但也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一直在训练,缺乏系统的教育而存在文章内容质量较低,阅读性不高等问题。而专家“体育写手”则包括传统媒体的体育记者、赛事评论员等众多体育界名人。由于他们在传统媒体中供职多年,都是经验丰富的采写报道高手,所以他们的文章大都客观公众、既有深度而又不失趣味性,所以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捧,比如著名足球评论员李承鹏、董路等人在各大网站或是自己的博客上发表的文章和评论就受到了很多体育迷的关注和转载。第三类草根“体育写手”,也是这三类人群中分量最多的一类人。他们大都是一些体育爱好者或资深体育迷,在网上通过自己的空间,发表观点和评论,进而通过自己的视角展示了重大体育赛事中最具体、最真实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报道不足的缺点,但也因为其存在报道内容质量和个人素质不均等问题而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

另外,网络“体育写手”的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还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主贬式写手:这类写手对中国体育持批评、甚至是否定态度,基本上不承认中国体育的进步,无论中国队胜利与否,其第一选择都是批评和否定,而这类人群尤以中国足球写手居多,所以他们的文章大多只着眼于文章点击率,难以做到客观公正。2.既贬又扬的写手:这类写手较为客观,对中国体育的进步真心喝彩,对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出批评和建议,善于思考,看他们的文章总能引起心理的共鸣。3.地域性写手:这类写手有的只是一味地表扬自己喜欢的球队,决不允许其他人批评自己的球队,足球写手在这类人群中尤胜;其次是一些对中国足球不屑一顾的写手,他们认为中国足球不值得探讨,只有欧美足球才值得一书。地域性写手由于其感情和观点存在狭隘性,所以其内容很难保证客观公正性。

目前,网络“体育写手”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传播特点:首先是网络媒体为写手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使他们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很好地展现了网络“体育写手”的鲜明个性。其次是由于互联网的互动性与共享性,使得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得到充分的证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文字符号的虚拟化而得到了拉近。再有就是网络的广泛性使得网络“体育写手”的来源很多,而其中点击率最高的那类人群,又变成“精英”写手而成为其中的代表和“意见领袖”,对其他的网民起着导向性的作用,而他们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进而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网络“体育写手”也在其发展道路上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如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过度娱乐话与低俗化,大多数评论都是有感而发、率性为之,评论中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在网络上,金钱被称为“骨头”,在体育论坛中,许多“体育写手”为了追求金钱利益而大量炮制形式格调单一、表面上有趣实则附庸风雅的所谓“骨头文”,使得网络体育新闻评论处处弥漫浓重的“纸醉金迷”的味道。

要解決以上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监控的机制,对“体育写手”文章的原创性、内容的客观公正性进行严格的把关和监控。网站编辑不仅要对写手本人进行严格的筛选,同时还要根据网站的特点和定位,对写手的作品内容进行甄别,规范“体育写手”行为,使那些低俗信息不能进入网民的视野,从而弥补网络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同时还应该不断加强网络“体育写手”的自身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因为具有较高的信息识别能力和完整的专业体系知识,才能对所写内容去粗取精,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更好的引导民众的意见。

浅谈网络新闻的未来发展新趋势 篇4

一、网络新闻能够兴起的重要原因

第一, 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众所周知, 新闻时效性是信息传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现状, 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新闻能够及时地实现信息传递, 人们可以利用手机、相机等设施在互联网上进行消息的实时传递。因此, 网络新闻的兴起就势在必行。

第二, 现代化技术的兴起。近年来, 社会进步迅猛, 每一天都会不断更新通讯设备, 伴随着互联网、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 在网络上进行新闻的传递更符合时代技术更新的步伐。

第三, 人们对新闻需求数量的增多。如今, 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也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往纸质媒体的新闻传播形式相对单一, 受到版面限制, 每一期报纸中的新闻数量有限且不具有针对性。而网络新闻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海量信息, 并针对自己的需要进行搜索, 从而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二、网络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上述内容中,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新闻业的未来必将走向网络化, 但是由于其兴起时间尚短, 在技术、内容、真实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 本文就从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入手, 谈谈其具体的改革方向。

(一) 新闻报道内容更加细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人们个性化特征的彰显, 网络新闻的专业化和网民需求的多样化就成为网络新闻人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以往的网络新闻大多为某一网站的综合信息报道, 如新浪、搜狐、百度等等, 这些新闻的传播形式是水平的, 没有对消息进行进一步细分。基于互联网被无限分化的事实, 网络新闻的未来发展也势必走向个性化, 针对特定内容进行的新闻报道或将某一领域的新闻予以深入调查就势在必行。这样一来, 能够满足不同网民的需求, 使新闻传播更具针对性。

(二) 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介的有机融合

网络新闻的兴起不是毫无依据的, 无论其如何变迁, 纸质媒介始终都是新闻的鼻祖, 网络新闻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是相互依存的。虽然互联网、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不断完善, 但新闻业的未来并不是取消纸质媒介, 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大网站在推出网络新闻的基础上, 还会发布纸质信息, 将网络作为纸媒的补充, 将新闻做大、做深。

(三) 网络记者的产生

目前, 虽然互联网新闻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其消息来源大多是照抄纸质媒体的内容, 缺少原创性。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 网络记者也势必应运而生。他们除了要具有传统记者所需的素质能力外, 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 能够运用电脑进行资料撰写、数据分析、图表绘画, 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避免出现新闻失真现象。

(四) 互动模式的应用

传统的纸质媒体具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即无法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 新闻观看者想要提出意见只能通过写信或打电话的形式实现, 而网络新闻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弊端。通过互联网, 新闻受众可以及时进行留言, 谈谈自己对消息的看法, 并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实时互动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会更加注重互动性, 网络新闻必将开辟专门的聊天工具和交流平台, 使受众实现实时交流。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互联网、计算机的逐步兴起, 网络新闻势必会成为新闻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它能够有效解决以往平面媒体存在的弊端, 提高新闻的传播速度, 增强新闻的互动性和时效性, 扩展新闻内容并使新闻传播更具针对性。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 新闻人一定要不断完善自我, 坚持革新, 将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介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传播的高要求。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计算机等新型设备的运用, 新闻业也在逐渐进行革新。传统的纸质报纸不易携带, 更新速度慢, 不利于人们随时获取信息, 已经逐渐被社会所边缘化。网络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信息传播手段, 它能够弥补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弊端, 信息更新速度快, 在网络上进行浏览更易于知识面的扩展, 且能够实现手机观看, 便于人们及时获取消息。针对这样的现状, 新闻业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加趋于网络化。

关键词:新闻业,未来,网络新闻,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艳红.重塑专业还是远离专业?——从伦理和评价维度解析网络新闻业的职业模式[J].新闻记者, 2013, 02:54-59.

[2]范·哈克, 米歇尔·帕克斯, 曼纽尔·卡斯特, 张建中, 李雪晴.新闻业的未来:网络新闻[J].国际新闻界, 2013, 01:53-66.

[3]邓建国.学习新媒体寻求新模式——美国网络新闻商业模式创新的三个新动向[J].新闻记者, 2010, 04:35-39.

网络营销发展趋势 篇5

网络营销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马云说过,21世界是电子商务的世界,21世纪,要么点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这句话的真理其实想想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可见点子商务对我们来讲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什么是电子商务,什么又是网络营销呢?以下几个答案仅供参考。

1、什么是电子商务、什么是网络营销?

答:电子商务就是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商务交易活动(买卖商品);网络营销在国外称为互联网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从市场调研、网站策划及建设、网站优化、网络广告和网络推广等各项工作。

2、原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基础也比较差,能学会吗?

答:我们的网络营销教学是从零基础开始教起的,我们对学员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是:会打字、会上网,因此不管您计算机基础怎么样,大家的起跑点都是一样的。只要您对网络感兴趣,想充分的使用好互联网,计算机基础的好坏对学习影响不大,都可以学会网络营销。

3、网络营销人才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答:网络营销人才前景非常广阔。可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大量传统企业开展初级电子商务,需要大量具有专业能力的网络营销人才,其中网络营销顾问、网络推广专员、客户维护经理、SEO、服务营销代表、网络营销策划等职位最为热门。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由那些对专业市场很有经验,但对网络营销策划一窍不通的传统营销人员,或是一些以技术为“纲”的网络技术人员“客串”网络营销策划人员。当前网络营销人才非常紧缺,已成为各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4、电子商务精英班都学习些什么呢?

网络营销平台类型的掌握(B2BB2CC2C)

淘宝开店的实操与技巧、网络客服沟通技巧,适合于兼职或全职创业网络营销整合推广

网络营销广告

邮件精准营销、博客营销

社区论坛营销

事件营销、病毒式营销

如何在网上找客户、如何在网上成交客户

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6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21-02

民生新闻是以关注人民生计和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从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采制而来[1]。以百姓的生存状态为视角,关注他们的冷暖和喜怒哀乐,报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深受观众喜爱。民生新闻的发展弥补了时政新闻收视率低的不足, 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简单谈谈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 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

2002年江苏电视台开创的《南京零距离》,被认为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2]。此后,全国各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大时段直播的民生新闻节目。如辽宁电视台的《新东方》、云南电视台的《都市条形码》、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天天看》等都属于民生电视新闻。民生新闻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普通百姓身上,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中寻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

1.1 关注琐碎小事,导致报道表象。过分琐碎必然导致报道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难以揭示新闻的深层本质。一些报道在捕捉百姓生活中的趣闻时,过于关注新奇的事物,却忽略了对于食品安全、劳动就业和环保等与百姓利益攸关的重要问题。在进行事件的报道时,只限于表面性的表象告知,缺少深入挖掘和理性评价,未能为观众梳理出关于事实的深层认识。

1.2 重复报道,缺乏新闻价值。民生新闻将焦点集中于普通人民生活的同时,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很多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上。现有播出的某些民生新闻节目中,“民生”的概念被狭窄化理解,很多节目将邻里纠纷、交通事故和水管破裂之类的生活琐事反复报道,并成为节目的重要关注内容。在这种情形下,新闻成了百姓瑣事的大量堆砌。民生新闻所涵盖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透过表层看背后更严肃的命题,譬如公共意识、社会公德等,某些报道中这些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被提到,而没有从深层挖掘。越来越多的百姓司空见惯的事被当做新闻报道,新闻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

1.3 报道视角狭小。民生新闻的报道中,记者们将关注的焦点局限于城市中的市民,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和农民涉及较少,而且视角局限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如关注黄金周假期各地的民生节目,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关于市民在各大商场购买促销商品的内容。关于这种疯狂购物现象的深层理性思考,缺乏应有的分析。

1.4 过分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内容失衡。民生新闻倾向于为民请愿和倾听群众的心声,但是在报道时一些媒体将负面新闻当成了关注的重点,没有把握好正面引导和负面批评的“度”。一些记者在舆论监督处理上,以“为民代言”的立场报道,不能广泛倾听市民的心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导致报道失衡。某些新闻记者为迎合观众喜好,热衷于报道凶杀、事故等新闻,甚至增加娱乐效果强化视觉刺激。此外,还有些节目以戏说调侃的播报方式,导致民生新闻的娱乐庸俗化倾向。

2 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民生新闻的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民生新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近期来看,民生新闻可以向主流新闻过渡,发展成为主流新闻;远期来看,公共新闻将取代民生新闻,成为社会主流新闻[3]。

2.1 主流新闻。 现阶段,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小民生,未来可扩大视野、向大民生角度发展——从民生角度解读并影响社会,成为“主流声音”。民生新闻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严肃性和实用性,尽管与社会新闻存在交叉重叠,但是又具有完全不同于社会新闻的品质。它以关注民生为立足点,体现媒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构出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拥有最广大的受众群,具有向主流新闻发展的强大受众支持。此外,民生新闻将“关注民生,直击热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替政府分忧,为人民服务”(南京电视台《直播60分》)……等作为节目的宗旨并进行实践,抓住了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凸显的社会现实,彰显出民生新闻的价值,将党和政府的新思想、新理念进行了生动诠释。从内容覆盖、受众和社会需求方面,都有向主流新闻发展的优势。

2.2 公共新闻。 中国当下的社会状况和公共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民生新闻在想主流新闻过渡的过程中,将逐渐向电视公共新闻演进。公共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将人民视为公民、协助人民采取行动、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协助公共生活的健全运作。要求新闻报道在报到事件的同时,完成知识的传递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此同时,努力让所有受问题影响的民众在报道中表达自己的声音,鼓励记者与公民建立对话往来。江苏卫视与2004年创办的民神新闻类节目《1860新闻眼》,从民生新闻转向“公共新闻”,遵循正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法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媒体功能的不断转变,未来民生新闻的发展将向着公共新闻发展。

3 小结

民生新闻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理念的执行者,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政府缓解了社会矛盾,并为地方媒体的壮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丰富的内容性、广大的受众群体以及强大的社会需求量,使得民生新闻未来具有向主流新闻和公共新闻发展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长弘. 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职大学报, 2009(2):53-54.

[2] 吴瑜.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嬗变与走向分析[D].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网络新闻发展趋势 篇7

1 数字化时代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及问题

数字化时代是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利用数字化产生的技术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普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尤其是在我们的传媒领域。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我们的信息得到了最大速度的推广和传播,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各类传媒的核心技术和普遍技术[4]。

1.1 数字化时代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

1.1.1 实时性

实时性即新闻的即时性。实时报道指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对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一个事件的最新进展进行报道。它可以是完全的同步报道,例如直播,也可以是稍有时差的及时报道[5]。网络新闻传播在时效性方面得天独厚,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播最新新闻信息,传统媒介很难与之相比[6]。网络使新闻的“及时性”标准达到一个极致,新闻的及时性从“几小时前”到“几分钟前”再到“几秒钟前”,最终变成“及时、同步”传播。网络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使网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赛况,以几乎同步的速度获得最新信息。网络在及时更新赛事新闻方面,比传统媒体方便得多,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添加或更新信息。

1.1.2 海量性、共享性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信息共享范围广。网络体育新闻的海量性表现为它具有巨大的信息容纳和信息储存能力,可以为新闻上传者提供近似无限的版面和空间,这使得网络能够发布丰富的新闻信息和建立庞大的新闻数据库。各大网络媒体信息之间的联系不再是一元的、线性的单向性关系,而是呈现网状的,多元的复杂联系。网络媒体除了对体育新闻进行横向采集之外,还可以进行纵向的存储已有的历史体育新闻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息量呈现几何增长。网络体育新闻的共享性表现为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受众都可以进行信息共享。网络媒体可以将体育新闻中重大新闻报道的相关信息归纳、分类,运用超链接、超文本等方式聚类,建成资料库,便于日后对该新闻的了解和检索。

1.1.3 便捷性

传统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需要经历信息采集,信息筛选以及信息编写的过程才能发布,有较长的时间限制。同时,传统媒体的体育新闻也受版面空间的制约,新闻的内容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选取所谓的有价值、受群众喜爱的内容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权很有限。网络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以体育新闻赛事直播为例,同一场比赛可以由不同媒体进行现场赛事直播,全国乃至全球受众可以同时观看。通过网络媒介可以达到随时随地了解新闻最新动态的目的,甚至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播报上,公共银屏成为公共资源的另一种体现,受众获取信息更直接、更便捷。人们通过媒介了解到全国各地的最新报道,无论是在办公的地方,在家或是在公共场合都能及时得到体育新闻的更新动态。

1.1.4 互动性

在互联网中,网民既发布信息,是信息生产者,也接受信息,是信息消费者。网络传播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它改变了过去从体育新闻传者到受众的单向传播过程,使得传播活动实现双向互动。其一,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可以进行及时交流;其二,网络传播使得受众的主动参与性得到实现,受众者不仅可以对信息及时做出反馈,还可以完成从信息的接收者到信息发布者角色之间的转换;其三,受众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有些体育新闻传播媒体在进行转播时穿插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利用短息、电话等方式参与有奖问答或互动游戏,增强了互动性,缩短了信息发布者与受众间的距离。不少网络媒体设有公众平台,受众者可以发表评论,阐释自己的观点。

1.1.5 个性化、多元化

网络实现了个性化的传播服务,受众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既可以充当信息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既可以利用网络自由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新闻消息。同时,这种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系统,让身处众多信息包围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排除冗余信息的干扰。网络的“个人化传播”使得新闻的受众从大众到分众到小众,最终直到个人。自己的报纸(My Daily)、自己的节目(My Program)、千奇百怪的新闻组、电子杂志、BBS及其他服务,使得至今网络信息的分散化和个性化成为可能[7]。

1.2 数字化时代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凡事具有两面性,用辩证的思维看事物才能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网络体育新闻传播是时代的印记,一方面加快社会文明的进步,一方面又折射出社会文明的滑坡。体育新闻传播的应是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其相关的一些信息,张扬的应是一种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自身至善至美的人文精神,而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却偏离了人文精神的轨道[8]。这种不文明表现为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色情化、暴力化、假新闻以及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肆意炒作和广告泛滥等几大类[9]。

1.2.1 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内容的过度娱乐化

娱乐化报道已成当今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的一大趋势,在网络新闻中尤其明显。体育网站采编者们对体育明星的种种绯闻津津乐道,大量的花边图片、视频在头版显眼的滚动。解说员用词口语化,使用网络词语,个人倾向性明显。比如,在一场比赛中,“逆袭”“duang”等网络用语时常出自解说员之口。受众者根据个人偏好在网络平台上大肆发表自己的观点。谩骂声、怜惜声一片,甚至出现持不同观点的网民形成对立局面,在公众平台对骂。

1.2.2 网络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低俗化及“文字暴力”

受众的“猎奇”心理、广告商的经济利益驱动、网络传者的迎合心理,导致体育新闻网络新闻内容选择上出现低俗化趋势。不少体育新闻传播者将新闻的焦点聚集到运动员、教练员身上。将体育赛事细节的报道作为新闻的亮点,例如,在网球比赛中,对运动员扔拍动作以及运动员负面面部表情等细节报道尤为细致,解说词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体育新闻报道中涉及运动员隐私,侧重对运动员感情生活及负面消息的报道,体育明星吸毒、酒驾新闻屡见不鲜。

当前的“文字暴力”在网络体育新闻传播中已经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一场实力悬殊的篮球赛在体育报道中被形容为“屠宰场”,在对体育比赛胜负的描述中“斩杀”“绝杀”“KO”“毁灭”等文字、符号司空见惯,

1.2.3 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

网络体育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一方面带来巨大的信息来源,一方面又存在新闻内容不可靠隐患。网络内存无限的特点,使得网络体育新闻具有海量性。这些体育新闻的来源是非常复杂的,除部分来自真实的采编之外,有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传播,甚至有时候需要及时转播体育赛事新闻的运行,否则就会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可见,在海量、及时的前提下,网络体育新闻把关的压力巨大。目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假新闻的泛滥之地,网络体育新闻也呈现出多角度及过度软化的报道趋势,特别是当一些重大体育赛事举行时,许多受众最早是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某些网站为了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不惜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2 体育新闻传播超数字化内涵及特征

2.1 超数字化的由来

在科技创新围绕服务创新的设计系统中,网络、交互和影像是相辅相成的。影像作为一种最有效地信息和服务方式、以交互性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互动。这三者构成了数字世界的基本元素,也是数字传播的主要因素。[10]当前的数字化没有达到三者的协调统一,只是单因素的线性关系。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革新,我们已经完成了互联网2D向3D的转变,在线批量上传图片、裁剪图片,转换格式,选择样式,达到了2D照片转成3D动画的效果。未来媒介核心的变化是“人与内容”到“人与人的关系变化”,人们通过生产或转载内容为纽带和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未来社会,互联网运用三维技术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使用者可以利用键盘、按钮等简易操作进行交互。计算机设备根据使用者的感觉器官、语言或身体运动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及声音。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之为超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传播在这里扮演了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

2.2 超数字化内涵

数字化指的是运用博客、微信、微博、手机终端、i Pad、电脑等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信息多样化,获取信息途径便捷化的一种形态。超数字化即运用高新技术在现有网络媒体基础上实现的3D效果,图像、声音、文字等数据传输改变传统的平面输送为多维立体化传输交互式的系统化程序。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运用该项技术,运用智能选择模式可以实现并完成人机对话,根据不同受众需求,开启解答模式后,有专业解说员进行一对一讲解,对整个赛事进行分析、解说。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可以选择随时中断或继续新闻内容的播报。

2.3 超数字化产生动因

2.3.1 科技进步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Gibson)的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提到“赛博空间”(Cyberspace),从此这个词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吉布森创建的主角凯斯描绘了未来计算机网络把全球的人、机器和信息源连接起来的新型社会与交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具有“第六感”信息的获得更为便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不断创造。它所更新的生物技术、通信、传感与交流方式,都慢慢地将电影变成了现实生活。

交互设计指的是解决技术带来的认知摩擦,把技术化产品变成智能化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更加注重产品和使用者行为上的交互过程。[11]目前,交互设计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交互式课堂、翻转课堂实现了人机互动以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学生运用触摸式白板完成声音、图像的移动与切换。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温州二中基本上实现了每个教室都配有电子白板交互机,学生人手一部平板电脑的自主化模式教学。目前,移动互联网可能制造的“服务”和“体验”带来的三大商业模式。即,以i Phone为代表的“产品+服务”或“终端+服务”一体化模式;以微软“software+service”和Google发布的“desktop+AWS”为代表的平台化模式;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增值模式。无论将来模式怎么变化,在网络中,内容的产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内容的关系都因其移动性而变得更加复杂[12]。

2.3.2 市场需求

近期来随着国家对体育产业方面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体育产业迅速发展起来。2014年10月国家颁发46号文提出“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这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描绘了一个盛大的发展前景。作为体育产业中坚支柱产业的体育服务业,体育新闻传播又扮演者重要角色。如何提高体育新闻传播质量的数量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新闻传播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科技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2.3.3 解决数字化体育新闻传播的弊端

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可用性和营造更好地社会关系。在利大于弊的前提下同样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移动设备的不便利性,移动设备屏幕较小,影响浏览效果、价格相对较高、在网络无覆盖的范围存在信息盲点。再者,由于技术难度较低、新闻来源较广,许多假新闻、低俗新闻应接不暇。从保证体育新闻质量,严肃网络环境上讲,仅依靠制定相关法律,提高把关人员效率是远远不够的。技术的进步还是得靠技术的进一步更新来弥补前一轮的缺陷。

3 体育新闻传播超数字化发展趋势

计算机和通讯发展相互渗透,新型的信息设备层出不穷,计算无所不在已经成为显而易见的趋势[13]。相关数据显示,移动手机用户和移动设备上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在稳步增加,社会网络的用户在世界范围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到2012年用户达到8亿300万,在拥有手机用户中使用移动社会网络的用户达到18.8%,显示出移动社会网络的潜在用户是个巨大市场。曾拍出的《泰坦尼克号》《终结者》《阿凡达》等3D影视作品的推出,“影像”作为一种基本的大众语言占据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一些视频网站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缺少交互性的“广播电视系统”[14]。网络体育新闻传播运用交互设计实现的移动信息传播前景可观。

世新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陈清河表示,当下已是网络云端计算时代,媒体朝去中心化发展,一对多、多对多双向互动成为媒体经营方向,传统媒介需要发挥创意营销及数字媒体平台整合功能,整个营运“思、产、管、销、传、藏、收”七个环节都会改变。

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传播逐渐呈现出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紧密结合、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移、体育新闻传播的跨媒体全球化等发展趋势。现代体育新闻传播路径模式为(见图1):

未来体育新闻传播将大大缩减了体育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具体表现为:

真实性是体育新闻的根本特征[16]。超数字化交互技术使得体育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直接,信息来源更真实、贴切。新闻在产生时的自动化处理,通过自成像保留新闻的真实性,无需把关人员二次加工处理。人们需要的视频、信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不受有形屏障的限制,以地面、高大建筑或者空气中的尘埃为依托,投影出我们需要的画面。体育新闻爱好者不必苦苦懊恼于种种因素无法亲临现场观看一场比赛,超数字化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体验到现场的真实感。

摘要:现如今,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已普遍被大众接受。文章简要概述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变,阐释了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提出,要解决网络体育新闻存在的问题,最核心的是体育新闻传播引进交互技术缩短体育新闻的产生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减少体育新闻从采、编到播报中间把关人的环节,还原体育新闻的本质,回归体育新闻的真实性,提出了超数字化是未来体育新闻传播发展趋势的设想,对这一设想做了简要分析。

网络新闻发展趋势 篇8

1 创新新闻+教育模式, 丰富教学方法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化, 传统网络媒体专业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人才培养需求, 因此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及教学方式的丰富化, 以期有效促进网络媒体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在网络媒体专业的新闻教育工作中, 尝试性地运用媒介融合教育模式。由于并非所有新闻院校都具备媒介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条件, 可在某些有条件院校内初步实行这一教学模式, 通过总结有效的教学方式, 并将其在各大院校进一步推广使用, 使网络编辑专业学生了解到媒介融合的有关信息及相关原理, 使之更快地适应媒介融合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也应注重新型教学方式的引进。第一, 可在新闻教育中适当增加网络教学模块。利用网络教学方法, 不仅能实现远程即时交流, 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很好地满足了重复学习的要求;网络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进行编辑、采访, 并将学生的学习进程实时反馈给教师, 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第二, 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模拟化的网络编辑部, 并根据实际的编辑流程, 制定有效的新闻专题,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写作方式,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编辑工作, 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三, 在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思想的多元化,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促使其从多个视角观察事物, 以便更好地满足网络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化设计

随着媒介的融合性发作, 当前社会在为新闻人才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能型人才将成为未来人才的主要需求类型。所谓全能型新闻人才, 要求新闻人才不仅应具备为不同媒介形式提供新闻产品的能力, 同时兼具稿件撰写、新闻现场拍摄以及新闻实时报道等素质, 还应对多媒体新闻进行组织, 以多媒体为形式依托开设相应的新闻节目, 同时还应注意协调不同媒体间的矛盾, 实现协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一个全能型人才并不等同于技术复合, 而应从知识储备、思维模式、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复合。

新闻院校应充分意识到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任务, 从课程体系层面进行合理化设计。网络编辑专业新闻教育工作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则如下:1) 学科选取多样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新闻教育工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全面、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与兴趣点,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余, 选取感兴趣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财经、哲学等;同时也应注重基础课程的开设, 对于网络编辑专业而言,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应用课程是必备课程,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网络编辑人员形成丰富的课程知识基础。2) 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网络编辑是新闻传播专业下的分支专业之一, 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是指导学生进行网络编辑活动的根本性原则;同时也应积极利用现阶段发展良好的网络条件, 要求学生自行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3) 注重创新原则。信息的多元化及多角度特性, 是网络编辑必须重视的问题, 这也要求网络编辑从业者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创新能力, 利用创新性思维对信息进行处理, 实现新闻信息整体价值的提升, 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

3 了解社会需求, 设计实用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能否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出实用性人才, 是对网络编辑专业学生进行新闻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 应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对网络编辑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进行优化设计, 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一般我们可将网络编辑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 基础知识课程, 包括思政史哲、道德法律修养、文学艺术等, 占所有课程的20%左右;第二, 专业课程。一般包括计算机专业知识、网络技术、新闻学及传播学等相关知识, 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第三, 选修课程。这类课程以与新闻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为主, 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选取一到两门选修课程, 例如体育新闻、人物专访等。第四, 实践课程教学。这类课程以网页设计、个体化网站设计等内容为主, 可与专业课程穿插进行。其中基础知识课程可奠定基础, 专业课程可提高专业素养, 选修课程可实现良好的思维拓展, 而实践课程则可提高学生的实际网络新闻编辑能力。在开设上述课程时, 可将不同类型的课程相互渗透, 使各类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能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4 结论

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 网络编辑专业已成为现阶段新闻教育的重点工作。新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需求, 始终将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要求深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网络编辑人才, 为我国的网络新闻事业实现良好发展提供后备动力。因此, 相关院校在对网络编辑专业学生进行新闻教育时, 应积极引入媒介融合教学模式, 实现新闻教学方法及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需始终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良, 进一步提高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还应关注社会变化及媒介融合趋势的进展情况, 实时了解社会需求, 设计出高实用性、高科学性的教学内容, 为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能型网络编辑人才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

摘要:在全球化及媒介相互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新闻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深刻转型。本文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角度, 分析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对网络编辑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综合素质水平高的网络编辑人才。

关键词:媒介融合,网络编辑专业,新闻教育

参考文献

[1]成连虎.试析媒介融合趋势下网络编辑专业的新闻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154-155.

[2]李倩.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教育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刘劲松.试析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2:154-156.

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篇9

电视新闻传播通过电视荧屏向观众传播, 传播方式包括声音和图像。随着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样化等形势, 电视新闻传播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既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所以, 我们必须要重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 传播方式网络化

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网时代, 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 2015年年初, 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底, 中国网民已达6.49亿人。[1]现如今, 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方式大多以网络为主, 电视新闻传播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与网络相结合。例如, 在报道全国代表大会时, 可以进行电视网络直播, 人们不但可以看电视直播, 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看到大会现场的实况。如今, 电视网络传播也越来越个性, 不断加强与观众交流、互动。另外, 现在大多数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 会第一时间把世界或者国内发生的新闻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并且在不同的界面滚动播出最新新闻, 以便观众观看。因此, 网络与电视相结合已然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大趋势。

(二) 新闻内容专业化

随着传媒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大众传播日益转变为分众传播, 电视新闻传播的受众市场细分化导致市场的分众化。例如, 新闻频道、财经频道、旅游频道和都市频道等, 播出的节目具有专门的内容。电视新闻针对专门的对象群和特定的市场定位, 制定出特别的电视节目, 吸引特定的观众群。但是我国的专业频道基本上是“无偿收视”, 只是靠广告收入来支撑, 单纯追求收视率, 导致专业频道不专, 发展空间较小。

(三) 传播更加国际化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加快, 全球新闻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也逐渐趋向国际化。电视新闻已成为一种有力的政治和外交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塑造国家形象, 改善国际关系;制造国际舆论, 进而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倡导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 甚至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影响国家政府的对外政策, 电视新闻是一个快速有效的信息源, 受众和各种社会团体向政府施加压力, 政府有时迫于压力会开创或终止一项外交政策, 电视新闻的传播甚至会影响国际形势的紧张和缓和。[2]

三、促进电视新闻传播更好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 创造经济条件

电视新闻这个上层建筑若想稳定必须要打好经济基础。

(1) 大力发展与信息传播相关的产业。如影视制作和网络传输等, 打造一些名牌节目, 注重品牌效应。如“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天天向上”等。 (2) 拓宽经营渠道。打破单纯靠广告收入来支撑电视业的局面, 要多种渠道进行经营。近年来随着广电总局对广告时间的限制, 电视台电视广告收入下滑严重。湖南电视台能够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一枝独秀, 资本运营是其制胜法宝。目前我国电视业市场化整合正在加快步伐, 这为电视业的腾飞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其次, 要提高技术水平。及时更新并应用新技术, 不断完善传播手段, 加快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的步伐。最后, 加快软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建立中央和省级管理体制, 合理配置资源。在管理部门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传媒整合的趋势, 设立涵盖整个传媒界的政府产业部门, 激活内部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等,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 重视人才教育

市场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特别是对于电视媒体行业来说, 一定要重视教育, 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1) 相关从业人员的自我完善。电视新闻传播陷入一种误区, 只要上镜必须要长得漂亮, 有些主持人或者记者只是拥有靓丽的外表, 其低下的素质和较差的能力令人瞠目结舌。必须要打造以实力和风格吸引人的记者和主持人。同时还要求电视新闻从业者必须要有创新思维, 能够稳中求变,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需要相关从业人员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并且进行自我学习,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 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新闻工作要经常往外“跑”, 从业者基本没有时间学习, 单位和自身也不够重视学习, 极大地影响了新闻工作的质量。电视台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或选派骨干进修。如果不从长计议制定发展战略, 就会涸泽而渔, 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 对电视新闻传播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3) 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新闻院系是新闻从业者的摇篮, 但过去新闻专业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了。很多学校的教学仍是照本宣科, 不注重实践, 且教学实践的设备被束之高阁, 很少让学生使用, 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产生信任危机。[3]高校新闻院系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必须进行改革,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 培养跨世纪的电视新闻人才, 更好地促进电视新闻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掌握传播规律, 增强传播效果, 并且要重视电视新闻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更好地传播电视新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芳.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 2014 (17) .

[2]闫丹.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及应对[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8) .

新时期新闻播音的发展趋势 篇10

社会的发展, 不仅带来了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也伴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这也标志着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群众们对新闻播音的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钻研如何让我们的新闻播音工作适应新时期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新时期下, 新闻播音工作的发展趋势。

关注受众心理, 增强新闻播音的被接受程度

新闻播音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单纯的是完成新闻的播报, 更重要的是形成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让人民群众真正接受新闻信息。想要完成这一目的, 就需要我们关注受众的心理变化, 增强新闻播音的被接受程度。

1.新闻播音工作需要把握和分析受众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不仅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多彩的精神世界。与过去不同, 当今社会的价值追求是非常多元的。在这种多元的价值追求之下, 新闻播音工作需要分析人民群众的主流价值追求, 同时还需要我们从众多的价值观念当中去粗取精, 采取多种技术手段, 从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出发, 设定新闻内容。在新闻播音的采集过程中, 可以多听听群众多这一新闻事件的意见和看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意见作为我们设定新闻稿件的重要参考, 这样不仅能够拉近新闻播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同时还能丰富我们挖掘新闻事件的角度。

2.新闻播音工作需要与受众产生共鸣

新闻为受众所接受, 当然需要与受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要求我们在新闻播音工作过程中, 从多个角度去整合新闻资源, 挖掘不同的新闻播报角度, 让人民群众从不同角度理解新闻信息, 从而参与到新闻信息的讨论当中来。

提高稿件设计水平, 增强新闻播音的创新性

在新闻播音当中, 稿件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稿件是新闻播音所依据的主要内容, 如果稿件的角度新颖, 能够从多个方面切入新闻要点, 那么势必会为新闻播音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稿件涉及对于新闻播音来说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去提高新闻稿件涉及的水平。

1.要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敏感程度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可能的新闻素材更是数量众多。因此, 如何在新闻素材当中选取出最贴近人民群众, 作为受众需要的那一部分,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敏感程度, 在稿件设计的过程中敏锐的发现那些新闻信息更具价值, 开发出新闻信息当中的细节问题, 深入挖掘其中的新闻点, 从而增强新闻播音稿件的创新性, 吸引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

2.要提高新闻稿件的独特程度

就我国目前的新闻报道现状来看, 通常对于同一新闻事件, 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角度相差无几。近几年, 我们一直在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新闻播音来说同样重要。千人一面的新闻稿件势必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审美疲劳, 相反角度新颖的新闻稿件则会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 才会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关注新闻信息, 参与到新闻信息的讨论当中来。提高新闻稿件的独特性, 要求我们在设计新闻稿件的过程中, 注重挖掘新闻稿件的多个侧面, 选取具有新意的新闻报道角度。

增强新闻播音的感情注入

在新闻播音当中, 需要加强感情的注入。以往的新闻播音大多强调庄重严谨等要素, 对感情注入的强调有限。未来, 我们应该注重新闻播音当中的感情注入, 选取贴近人民群众的播报角度, 设置贴切的新闻播报背景, 使用较为简练明朗的播报语言, 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含义深奥的书面语言和专业用语。此外, 我们还应该鼓励新闻播报个性的形成, 培养明快亲切的新闻播报风格, 让新闻播报风格多元化、丰富化。

新闻播报员在播报过程中, 要把握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 从贴近人民生活、靠近人民需要的角度出发, 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注入真情实感, 以情感人, 提高新闻播报的情绪感染能力。

网络新闻发展趋势 篇11

云计算技术催生云传播与云媒体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的应用思想是把分布于各地的成千上万台电脑和庞大的服务器集群计算能力连接成一张大网到一个远程的数据中心,形似一片电脑云。本地计算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需求信息,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为你提供需要的资源并将结果返回到本地计算机,本地计算机几乎不需要做什么,所有的处理都在云计算提供商所提供的计算机群来完成。

云计算的服务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已有一些应用到日常网络活动中,比如QQ空间提供的在线制作Flash图片,360的在线收藏夹,Google的doc服务,百度的在线音乐盒,网易的网络硬盘,苹果的appstore,等等。2011年,已有多个行业利用云计算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云”从而成为云行业,如教育云、金融业云、医疗云、物流云、交通云等。那么,新闻传播遇到云计算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是云传播概念。 传统媒体和传统互联网有点对点、面对面、点对面和面对点等多种传播方式,云传播的重要特点是简化了传播模式,只存在“云”到“端”,即C2C(Cloud to Client)。在“云”的层面,可以建设信息云、新闻云、视频云等等庞大的数据库,同时保证各类云的通用与安全;在“端”的层面可以让用户享受定制化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在用户间搭建操作编辑的分享通道。

其次是云監测。 互联网多点并发、频繁交互的传播特性,使得网上内容在几乎完全失控的状态下被变异和再传播。要想全面、快速地掌握网上传播态势,借助云计算就可以对原始内容的浏览量以及散布于论坛、微博、SNS社区的所有再传播内容的浏览量进行实时监测,深度挖掘传播内容的内容变异和传播参与者的特性,并锁定特定媒体或特定传播人,即时监测。

第三是云编辑。 云计算与云存储使得信息的获得成本接近忽略不计,媒体之间获取信息的时间差也缩小至最低。信息已不是媒体竞争的主要目标,对于信息的独到解说、重新整合、编辑成为媒体胜出的关键。内容生产流程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人人皆为传者”+“云计算”将革新媒体从业者的分工与在组织内部的权重。

第四是云媒体。 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因受制于既有的发布流程、业务归口、频率分割等诸多限制而步履艰难。进入云计算时代,媒体不用再重复购置服务器、终端设备等,复杂的内容分发与多媒体呈现,复杂的用户订制与广告细分等,都将在“云端”处理,云媒体将在“云计算”这一全新平台上得以轻松实现。

新媒体内容呈现视频化趋势

如果说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10年是以图文形式发布网络内容,那么,下一个10年将是网络视频的时代。网络视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高速带宽的铺设,一方面取决于用户浏览习惯的自然转变。相比较图文网络静态的呈现方式,网络视频以其全感官触动、可控性播放和多样化内容更容易赢得用户的青睐。来自国内外的数据都显示出新媒体的内容呈现正在从图文向视频转变,网络视频将是用户获取新闻、信息、娱乐的重要渠道。

在美国,2011年10月整体的视频浏览量达426亿次,用户平均每人在线浏览视频时间超过21.1小时,有86.2%的互联网用户至少观看了一次在线视频。在中国,2011年网络视频用户达到3.25亿,用户规模较上一年增加14.6%,使用率升至63.4%。每天上网时长超过5 小时的用户达到39.3%。

除新媒体内容整体呈现视频化趋势外,用户在消费视频内容方面也在发生变化。网站的视频节目构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影视长剧、播客分享、传统电视和自制节目。过去,用户以观看前三者为主,特别是影视长剧,各大网站不惜血本购买版权同步或提前播出,以吸引用户。但随着版权购买成本的增大和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视频网站开始打造自制剧、纪录片和教育科学类等时长在20分钟内的视频。这类微视频将成为新媒体内容新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传播渠道趋向社会化网络

如果将1997年上线的SixDegree视作社会化网络的先驱,那么社会化网络及社交网站发展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在这近15年中,社会化网络与社交网站风云变幻,从Friendster、Myspace到Facebook、twitter,从开心网、人人网到QQ空间、新浪微博,各种web2.0、web3.0网站不断涌现,不仅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眼球,而且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新渠道。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nSites Consulting对全球35个国家9027名15岁以上消费者进行调查后发布的《2011年全球社交媒体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在使用社会化网络,占网民人数的大约70%,超过6亿用户每天使用社会化网络。

一般的社会化网络具备3层构造:第一层为个人信息展示,第二层为共享与分享,第三层为基于社交空间的群体协作,在社会化网络里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建构社会化网络的3个层次使得互联网越来越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会让网络时代进入一个“机器也会思考”的时代,网络会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做出具体的、精准的解答。比如你想带孩子去游乐场玩,然后在附近吃个晚餐,互联网会根据你的个人资料、与好友交流的信息、所处位置、平时浏览网页所显示的个人爱好等因素加以综合判断,然后给出符合你要求的游乐场、餐馆,而不需要你在海量信息中再做检索和查询。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化网络将来能帮助用户屏蔽掉99%的不需要或垃圾信息而展示剩下的、精准的1%的信息。

基于这样的一种网络环境,用户将会越来越愿意通过社会化网络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且信息共享将作为用户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存在。从web1.0时代用户被网络的海量信息所淹没,到web2.0时代搜索引擎相对精确的搜索,人们对于网络提供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智能化的Web3.0与拥有海量个人信息的社会化网络结合,不仅能让用户获取精准的信息内容,还能将这些内容直接推送到用户桌面,最终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渠道。

新媒体进入整合式传播

从当前新闻网站乃至整个互联网生态环境可以看到,存在着内容与渠道的过剩与稀缺的悖论。内容方面,来自用户的庞杂、海量信息造成了新闻、内容的过剩,但同时每一个个体面对浩瀚的互联网又感觉无所适从,高品质、专业性、个性化的精品内容又非常稀缺;渠道方面,除了传统的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媒介外,还有网络、手机、移动阅读器、平板电脑、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电纸书等新媒介,多元化的渠道背后意味着渠道的过剩,也同时意味着针对性、有效率的渠道的稀缺。

新媒体造就了新闻产、供、销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也将用户带入一个在过剩与稀缺间焦灼的社会环境。然而,新媒体的力量就在于既因为新技术产生了一种情状,又能用更新的技术来解决这样一种问题。面对当下的互联网生态,SoLoMo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路径,也是新媒体进入整合式传播的必然选择。

So、Lo、Mo,分别是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的缩写,SoLoMo是社交、本地和移动三概念的结合,目前应用于网络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其实SoLoMo模式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及科学传播,能够形成一种基于内容本地化、方式社交化、获取移动化的整合式传播。

移动状态下利用碎片化时间上网浏览、交流或享受网络服务将成为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为了节约自己的时间成本,提高网络使用效率,每一个用户将会更依赖与自己兴趣、爱好相近的社交圈,更关注与自身相关、与生活贴近的本地群落,而新媒体传播也自然转向依据用户的真实社交关系和地理位置推送更为精准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未来,我们能够实现这样一种愿景:某一天,你去故宫博物院参观,当你用手机拍下太和殿的照片后,你的网络空间里立刻就能呈现出有关太和殿的背景知识和资料,最新的与太和殿或故宫有关的新闻、视频,互联网还会根据你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给出精准的参观建议、参观贴士以及社交网络里其他朋友的推荐、介绍和心得体会。当然,如果恰好有同属一个社交网络的朋友也在故宫的话,互联网也会及时告知你,把朋友推送到你的身边。

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篇12

关键词:新闻编辑业务,变革,发展趋势

新闻编辑是在新闻媒体中专门负责新闻信息传播的人员, 最早的新闻编辑是在报纸编辑当中出现的。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 各个新闻领域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新闻编辑, 虽然说不同领域的编辑所做的工作是有区别的, 但是纵观整个新闻编辑领域, 其共性是非常多的, 单从新闻编辑的共性上来看的话, 我们会发现, 新闻编辑工作大体包括对新闻信息的载体设计、对新闻信息的整合及其展示等方面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新闻编辑业务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变化, 而且随着媒介的不断融合, 使得新闻编辑业务又有了全新的发展趋势。

1 我国新闻编辑业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我国的新闻编辑业务模式最开始只有一种———党报编辑模式。由于我党当时刚刚成立, 所有的事物都是全新的, 所以我国的新闻编辑模式只有党报编辑模式, 也是出于创建一个新的党政模式而成立的新闻编辑模式, 而且, 当时传媒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固定的。后来, 我国公开出版了178家报纸, 其中150家报纸都属于党政机关报纸, 当时的广播电台的种类也非常单一, 而且, 还是由当时的各级党委直接管理的。之后, 文化大革命开始, 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停办了, 其中就有对后来影响力最大的晚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晚报也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由于晚报和其他的党委报纸不同, 既没有政府拨款, 也没有公费订阅, 只能依靠市场来发展自己。晚报为了能够更加的贴近读者, 选择了当时最贴近生活的办报思路, 利用时间差和当时的日报进行竞争, 所排版的内容也都是广大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而且内容不失趣味性, 因此, 晚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晚报的成功也为我国新闻业务的转变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报纸还经历过一次扩版的浪潮,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州日报的扩版, 当时是由四个版扩到了八个版, 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后来天津日报也进行了扩版。新增的频道和栏目接踵而至, 新闻的滚动播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媒介产品的数量增加也就意味着新闻竞争的增加, 而新闻编辑水平在整个竞争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更好更新更快才是新闻编辑的最终目标。

2 媒介融合形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全新的网络技术也在新闻传媒中被运用, 这种现象也说明新闻媒体的融合速度在加快,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出现让传统的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也由之前相对较为单一的媒体运营模式逐渐转变为了多元化多模式的新闻传播方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我国广东佛山集团在2008年时创建的跨媒体采访团队, 而我国目前的传媒组织结构大部分都是在传统的媒体生产方式中进行的, 因此在报道单一的直观媒体时, 其稳定性比较好, 但是, 当新闻和媒体逐渐融合之后, 这种组织结构就呈现出了自身的弊端, 这种组织结构并不利于新技术的应用, 也不适合数字时代社会对新闻传播的真实需求, 而跨媒体新闻团队的创建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类问题, 跨媒体新闻团队可以充分的调动媒介组织中的资源, 共同完成相关的新闻目标, 再加上跨媒体新闻团队是多方新闻编辑集结的组织, 因此, 即使就地解散也不会影响媒介的组织结构。

对于媒介的组织重构, 我国近几年来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2006年, 上海证券报社将中国证券网与上海证券报进行了有机的组合, 二者实现了统一的执行班底, 所执行的架构也是相同的, 比如说广州日报社就对报社编辑部进行了改革, 这些组织的变革让新闻编辑业务的编辑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前, 根据媒体类型而进行分割的编辑业务已经适应不了媒介融合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 新闻编辑业务在新的发展时期, 其发展趋势必然会发生改变, 而这种改变将是未来新闻业务技能实现整合资源开发的前提。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目前媒介融合的基础, 而新闻传播的变化必然会改变新闻编辑的角色, 社会为新闻编辑人员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 而新闻编辑的任务就是将这些信息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也就是说, 全社会共同创造出新闻内容, 使新闻媒介的功能从之前单一的传播机构逐渐转变成为媒介产业链下的生产机构, 就是新闻编辑人员常说的知识生产部门。目前新闻编辑业务在媒介融合的进程当中所发生的变化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 新闻编辑的组织以及新闻编辑个人所面临的挑战会更加的艰巨, 因此, 需要更多的理论实践来做基础。否则, 就会底气不足。新闻的出现需要靠新闻编辑的发现和展示, 而新闻编辑业务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也意味着新闻的可观赏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 结语

新闻编辑业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经过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之后, 我国的新闻编辑业务有了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将来,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将会更加的丰富, 也会逐渐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下的新闻编辑任务, 从而编辑出更多更好看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肖培.北京青年报新闻改革的十个问题[J].新闻战线, 1998, (04) :42-43.

[2]王放.销量取决于质量———广州日报发行破百万的启示[J].新闻记者, 1999, (04) :33-34.

上一篇:检验结果查询下一篇:后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