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标题的美感

2024-08-25

网络新闻标题的美感(精选9篇)

网络新闻标题的美感 篇1

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 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 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 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 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由此可见, 好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特殊性。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新闻标题有很大差别:根本区别在于没有报纸那样拥有整体性浏览的效果, 从新闻内容的短暂接触中即可以判别新闻的可读与否;也区别于广播电视新闻的逐条播报, 渐次展现或者简要的提示摘要之后的逐一播报。网络新闻只能从标题来判断新闻内容是否可读, 网络新闻标题主导着网民是否阅读新闻内容。因此说, 网络新闻标题比报纸、电视、广播的新闻标题更重要。网络新闻标题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地为业内人士所重视。

怎样作好网络新闻标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认为网络新闻标题制作, 应该在增加美感上下工夫。

人们常说,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标题制作是“点睛艺术”。凡是艺术都应具有美感, 网络新闻标题亦是如此。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出版社出版) 中谈到美感时指出:“美和概念无关, 美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 审美是‘直觉’下产成的心理享受”。制作出精美的网络新闻标题, 能使网民感受到审美享受。什么是网络标题的美感?网络标题的美感来自于标题的真实准确、贴近受众、富有感染力。在众多的标题中具有“抢眼”的魅力, 使受众在接触标题的一刹那, 眼睛一亮, 立即被标题所吸引, 饶有兴趣地点击、阅读。激发受众在阅读网络新闻标题时产生愉悦感, 使他们体验到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为什么网络标题要有美感?这是由网络标题的特点、现状、任务所决定的。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现状、特点及基本任务

网络新闻标题现状:网络新闻占据的信息是海量的, 传播的速度是即时的, 这完全符合现代人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因此,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给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媒体比较, 网络新闻标题有它不可比拟的优点。网络新闻标题受版面限制, 比传统新闻媒体标题更简洁、更传神;网络新闻标题与新闻正文的疏离性, 使网络新闻标题更富有悬念;网络新闻标题受一行化制约, 比传统媒体新闻标题更规范。目前, 网络新闻标题还存在着一定的缺憾:一是标题简洁化要求与文字功底尚有差距。简洁化不是文字简单意义上的组合, 是要有网络编辑深厚的文字功底来保证的。一些网站没有专业网络编辑, 还有的网络编辑文字功底差, 制作出的网络标题欠缺斟字酌句, 标题缺乏美感, 没有吸引力;二是照搬照抄报纸新闻标题, 没有网络标题的特色。一些网络新闻标题抄用报纸标题, 罗嗦乏味, 不能引起网民的阅读兴趣;三是语言修辞手段不够, 缺乏魅力等等。

网络新闻标题的任务:网络新闻标题既有新闻标题的基本任务, 又必须符合网络媒介传播的特殊要求。新闻标题是高度地概括新闻内容、提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的简短文字, 用以引导读者注意、评价新闻内容或组织新闻内容。网络新闻标题基于传统新闻标题之上又拥有自己的特点, 单行化是其表象特征;简洁化是其极致追求;自由平等精神与人文理念是其内涵。与传统新闻标题相比, 网络新闻传播的速度、方式、广泛程度都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网络新闻标题形态与纸质媒介不同。纸质新闻标题往往由主题、引题、副题组成, 可以通过字号、颜色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网络新闻标题通常是一行题, 并且为了看起来整齐、清楚, 各标题的字号、颜色基本相同, 它在文字的数量上由于受到版面限制, 不如纸质媒介多 (报纸标题通常30字, 而网络新闻标题最多20个字) ;网络新闻标题在报道中作用大于传统媒介。在纸质媒介中, 读者往往可以通过新闻在版面上的位置、标题的字号、字体和特殊的形式表达来判断其重要程度, 通过标题和导语的内容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进而决定是否阅读全文。而在新闻网页中, 标题与正文处于不同的网页, 受众通过点击标题才能看到下一页面的内容, 因此,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得好坏, 是能否吸引受众的关键, 网络新闻标题在报道中的作用较传统媒介显得更为重要;网络新闻阅读状态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新闻的阅读状态不如传统媒体随意, 受众在看电视、报纸新闻、听广播时往往处于随意的状态, 信手拈来的报纸, 可以一目十行, 电视、新闻广播也是在随意的状态中进行, 而在阅读网络新闻时, 需要认真搜索, 需要集中精力判断是否阅读该新闻, 这种阅读状态较其它媒体的阅读状态紧张, 容易使人疲劳, 缺乏耐心。由于以上特点, 决定了网络标题制作较传统媒体难度大、要求更高。

由于网络新闻标题的现状、任务、特点, 要求网络新闻标题必须具有美感, 这是我们网络编辑迫在眉睫的任务, 东方网的高国营先生对网络新闻曾做过相当研究, 他说:“当上百个新闻标题集中到一个页面上时, 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 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力, 其它工作做得再好, 也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如果标题形成了强势, 整篇新闻就会从‘新闻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

二、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不乏优秀精美的标题, 令人过目不忘。同时, 也存在个别不足, 如手法陈旧, 程式化、一般化, 使人读来起来生涩、单调、乏味等。这些标题缺乏新闻标题的“抢眼”效果, 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没有美感, 具体表现如下:

1. 夸大或违背事实的真相, 故弄玄虚, 用词不当。

如2003年2月10日东方网有一则标题:《湖北省长“约法三章”:不参加剪彩奠基不收红包》。从新闻标题上看, 不参加剪彩和奠基, 不收红包这三件事即“约法三章”;东方网首页要目在发表这则消息时, 简化为《不剪彩不收红包》, “约法三章”。如果细读一下新闻全文, 就可以得知, 其“约法三章”的内容包括:“不能凡事都由秘书代劳, 每位班子成员每年都要亲自动手撰写一两篇对全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 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决策;从严控制会议、文件, 坚决做到可开可不开的会一律不开, 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除全省统一安排的活动外, 省政府领导一律不参加各种剪彩、奠基、首发首映式、颁奖等事务性活动, 不题词、题名”由此看来, 不参加剪彩奠基是“约法三章”的内容之一, 而不收红包则是四个“严禁”之一, 现在的标题并没有准确地标明“约法三章”的主要内容。还有的标题在措辞上言过其实, 为了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 获取高点击率, 故意把网络新闻标题做得光艳四射, 俗不可耐, 如网易2004年1月2日《趣闻:魅惑之躯十个令男人发狂的部位》, 这些标题看起来很肉麻, 实际上就是一则健美介绍, 故意光怪离奇, 激发网民的阅读兴趣。这些标题不是高度概括, 真实准确地反映新闻内容, 而是挂羊头卖狗肉, 把肉麻当有趣, , 与网民玩文字游戏, 客观上起到了愚弄网民的作用, 网民对此类标题极为反感。

2. 题文不符, 任意拔高。

如大洋网2004年4月18日《悲剧发生后丑剧再演的必然》, 单从标题的字面上看, “悲剧”发生后, 未必再演“丑剧”从逻辑上没有因果关系, 在逻辑上是个错误。再看具体内容, 矿难发生了是悲剧, 接着叙述了矿难发生后, 有关方面并没因此而借鉴, 安全防范仍无新举措。这只能说是悲剧在继续, 谈不上另演什么丑剧。再如PM365一则消息《黑社会头目“颠覆”沈阳:政协副主席竟成情妇》,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个省会, 被黑社会头目所颠覆性质严重,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属于“题文不符”的范畴, 是编辑为了增加新闻的吸引力, 把人们引入了“耸人听闻”的误区。

3. 不知所云。

一些网络新闻编辑常把不该省略的内容省略掉, 或故意卖关子, 让网民莫名其妙, 不知所云。如人民网2004年4月28日《副书记卖点子VS唐伯虎点蚊香》, 看了题目使人觉得新鲜, 可从题目上就根本看不懂什么意思, 仔细读完内容也搞不清中心意思是什么。这则新闻写的是沈阳市委副书记拍卖了一个金点子, 价值100万元, 似乎是在夸奖这位书记。接下来, 作者笔锋一转, 扯起唐伯虎点秋香“三笑”的故事, 又说唐伯虎点蚊香, 应该由秋香的丫环去做, 读到最后也搞不清作者的真实用意是在褒, 还是在贬。

4. 标题文字粗糙, 文句不通顺, 是网络新闻标题的通病。

如2003年2月东方网的新闻标题:《国防科大人才成长快车道让大批拔尖学员脱颖而出》。两行标题之间未有空格, 且缺少一个动词, 后一句的“让”字也可删。拟改为:《国防科大开通人才成长快车道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另一个标题是雅虎网2004年4月27日《高校学费10%资助贫困生》, 标题看起来简练, 读起来费琢磨, 省略了不该省的字, 10%后面加上“用于”两个字, 就会更清楚明白。

凡此种种, 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 不但达不到快捷传递新闻信息的目的, 失去了标题应有的美感, 还在网民心目中留下了不美好的印象, 长久下去该网站便会萧条冷落, 无人光顾。

三、怎样制作出富有美感的网络新闻标题

美感是人类千古不变追求的一种感受, 从我国古代起, 许多民间艺人、文学巨匠都非常重视文学创作的美感作用, 我国文学的开山篇《诗经》及《汉乐府民歌》等文学作品都以精湛的艺术技巧, 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至于成为名篇, 千古流传, 脍炙人口。网络新闻标题也应该镂金锉彩、精细雕琢, 给人以审美享受。

1. 真实准确是网络新闻标题产生美感的基础。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网络新闻标题必须真实准确, 才有生命力。勤劳质朴的中华民族历来以真为美, 真凭实据、真情实感, 使人折服、使人动容。新闻标题做不到真实准确, 就等于没有生命, 美感更是无从谈起。

网络新闻标题要真实准确, 首先是对客观事实而言, 是尊重新闻内容的叙述, 对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物等新闻要素的概括, 要尽量使标题客观、真实、全面, 用事实说话, 切忌夸大其辞, 准确把握对新闻事件评述的分寸和度。其次, 是导向正确。把握好对同一则新闻在标题中突出什么、淡化什么, 对涉及“是”“非”“美”“丑”的新闻事件做出正确评价和引导。再次是言之有物, 标题要将新闻稿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价值的内容概括、提炼出来。如, 新华网2004年4月29日《新交通法5·1实施尊重行人接轨国际》这个标题概括、凝练, 让人一看就明白了新闻的内容及实质, 干净、利落、醒目。同样的一条新闻, 另一个网站作的标题却把新交通法的内容列了许多, 标题冗长, 实质不突出, 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 这个标题较前者就逊色多了。

2. 贴近受众是网络新闻标题产生美感的条件。

大众化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前提条件, 新闻标题是让读者看的, 而不是一种摆设, 故而要求大众化。也就是说, 我们在制作新闻标题时, 一定立足于贴近大众, 贴近受众, 就是要选用读者所关心的内容和新闻焦点等内容, 写大众之所想, 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同时, 要尽量避免生涩字、词、句, 力求口语化, 方便阅读, 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面向大众的, 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同样离不开这条原则。在内容选择方面要立足于满足受众需要, 新闻来自于民众之中, 为人们所关注、为人们所感兴趣的是贴近受众的。如非典疫情的报告、神舟飞船发射的动态信息、国奥足球赛事等等报道, 都是为受众所关注的。在表达形式方面立足于为受众提供方便:一是网络新闻标题在版面设计上应揭示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受众索取同类信息提供便利。由于网站可以实现内容与功能的大跨度组合, 可以容纳无限的链动关系, 因此, 更需要把握好网站结构的有序性, 在保证网站丰富性的同时, 要避免信息布局的凌乱和结构关系的割裂。要对同类相关信息进行明确的标识, 以便于受众发现和索取。二是在网络标题中有必要尽量地多交等几个“W" (即新闻的五要素) , 当然, 在新闻标题中把五个“W”都写出来, 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 根据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这对受众从标题中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理解新闻的价值, 是大有益处的。反之, 如果标题没有实际内容或内容不具体, 受众看了就会莫名其妙或产生歧义, 影响阅读的兴趣。三是在语言表述方面, 要做到语言大众化。新闻标题能否吸引受众的另一个因素就是, 标题的语言是否大众化。标题语言大众化, 老百姓就乐于接受。标题语言大众化, 首先就要做到不用生僻的字。如人民网2004年4月28日《副书记卖点子唐伯虎点蚊香》, 题目中的“VS”不少读者看不懂“VS”是什么意思, (英文Versus的缩写, 意为“对抗”《现代英汉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网络新闻标题是面向大众的, 不应限定阅读者层次。“VS"出现在新闻标题中, 许多人都不解其意,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 应避免用生僻的字, 否则, 谁愿意为了看这条价值不很大的新闻去费时查字典呢?那么, 不少读者对于这样的新闻恐怕只能是敬而远之了。网络新闻编辑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 使标题语言大众化。网络新闻标题贴近受众, 是产生美感的基础, 是网民乐于点击的动因, 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享受, 进而提高了点击率, 达到了新闻宣传的目的。

3. 运用修辞是产生美感的手段。

由于网络新闻标题直接决定着网络新闻点击率的高低, 只有标题吸引了读者, 使他们产生兴趣, 才有可能引导读者进入第二或第三层次, 来详尽阅读这篇新闻的全部内容。因此, 网络新闻标题更需要匠心独运, 要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 坐驰可以役万里”。 (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 广泛应用修辞手法, 是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显示网络新闻标题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1) 简洁明快的标题, 能够体现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网络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新闻信息量大, 传播快。读者阅读网络新闻, 通常都是先浏览新闻标题, 它是新闻产生作用的起点, 也是读者从网络上获得信息的必经之路。因此, 网络新闻标题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新闻信息, 只有标题准确生动, 简洁明快, 才能使人一目了然, 最大化地满足网络读者的阅读需求。

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媒体新闻标题是有区别的, 鉴于网络新闻的个性特点, 为节省空间, 网络新闻多采用一行题, 并且为了版面看起来整齐、清楚, 各标题的字号、颜色基本相同。标题要在一瞥中抓住受众, 就必须简洁明快, 一目了然。要达到一条新闻标题就是一条精粹易读的短讯的效果。准确简洁的网络新闻标题, 要基本涵盖新闻的主要内容, 或体现报道观点, 或概括一个深刻主题,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十分明确。网络新闻标题一般不会出现传统的消息标题那样的三行题—引题、主题、副题, 也绝少出现通讯类的文学化的标题。阅读一条条网络新闻标题, 应收到最快、最多地了解最新发生的新闻信息的特殊效果。仅以《新华网》为例, 简洁明快、准确生动、使人一目了然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如《有这样一种“吓人医生”》, 说的是患者去看病, 医生千方百计地吓唬病人, 夸大病情, 患者十分恐惧, 这和人们心目中治病“救人”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个不足十个字的标题, 把事情的实质和医生的形象揭示得很深刻。再如新华网2004年4月29日《交通事故频发成都公交两老总引咎辞职》, 标题简明扼要, 一语中的。

(2) 形象化的标题, 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2004年4月29日新华网《冷门学科不愁“嫁”新加坡两大学“变法”》、《用脚后跟思维》、人民网2004年4月26日《掀开“面子工程”后面的“里子”》、《“年审”当成摇钱树司机身上刮钱财》、新华网2004年4月25日《用“副县长”挡“鬼”引出的话题》、新华网2004年4月23日《老百姓爱说“胡话”该咋整》等等, 这样的标题不仅鲜活生动, 而且形象上口, 给读者以感染、启示和联想, 言已尽而意无穷, 在每天的《新华网》新闻中十分常见。这些标题, 有的寓意深长, 有的生动形象, 有的诗情画意, 有的极富启示性, 使人感到很有特色。但选用形象化标题, 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要注意标题所用形象的新颖独特;二是要注意标题所用形象的贴切易懂。简洁明快、准确生动、使人一目了然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 体现了网络新闻标题的个性魅力。

(3) 精选动词做标题, 体现网络新闻的一种追求。动词是陈述人或物的动作、情况和变化的词。标题作为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 反映的是动态, 而不是静态, 这与即时更新的网络新闻十分吻合。网络新闻标题尽可能地选用动词, 也是网络新闻体现网络媒体特色的要求。如网易《许纯美怒告吴宗宪诽谤大骂“神经病”》、《本地猫闪开别挡了群众的视线》、雅虎网2004年4月19日《CDP惨落到浙江第七名温州模式要在挽歌中落幕》, 是指温州这个城市一连几个月, 由于GDP等增长业绩在浙江省内相对下滑, 一些学者与媒体的质疑, 对温州模式充满争议。《翩翩蝴蝶今又来》是说2 0 04年金饰大潮流旨在以黄金打造消费者“甜美的生活感受”。设计者以生动活泼的色彩、充满幽默感的想像力、飞扬的活力, 传达对甜美生活的憧憬和赞颂。9·11之后曾广为流行的重生和快乐的符号—蝴蝶, 当年也将在金饰造型中卷土重来。等等。这些标题对动词都做了灵活、巧妙的处理, 收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4) 形式美是网络新闻标题的外在表现。讲究新闻标题的形式美, 是新闻标题制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实现新闻标题的形式美, 必须强化编采人员的专业训练, 不断增强编采人员的概括能力和审美观念, 在注重文字的平仄、音色、韵律的同时, 力求文字修饰精美。这样的新闻标题, 具有提升新闻价值之功效, 容易打动受众, 给读者以美的熏陶, 使读者在读报过程中得到教益, 受到启迪。

运用比喻。如赋予色的比喻, 增加人情味, 给人联想和感受。例如:《百年银杏惨遭肢解, 绿叶青枝被砍断》 (人民网2002·4·30) 一题, 受众看到“百年银杏”“绿叶青枝”, 马上就会联想绿叶葱茏、撑天巨伞般的形象, 同时又会联想到它昂然倒地的景象。与此同时, 受众心里的同情、惋惜之情被激发出来, 不自觉地想看个明白、探个究竟, 人与网络, 人与社会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新闻活了起来, 也赋予了人情味!

虚实结合。巧设机关, 从而达到一种”意“无穷的联想。但这里所说的“实”, 指的是标题中应给受众一定的目标指向, 例如:新华网石家庄2004年4月29日《“华北明珠”缺水失光彩跨河调水救活白洋淀》、网易2004年4月30日《纤足凝香媚俗“坏品位”挑逗人蠢蠢欲动》、《风情万种伊斯坦堡看肚皮舞女劲扭蛇腰》是在描绘处于洲际夹缝的伊斯坦堡兼有欧洲的现代化和中东的奇情,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大大提高了网络新闻的点击率。

拟人手法。如2004年4月16日《大火烧在伤疤上4·13大火再次考问衡阳消防安全》, “大火烧在伤疤上”与“再次考问”连用, 对衡阳接连发生的火灾提出了批评, 用拟人化的手法和形象化的比喻, 揭示了火灾造成损害之惨重———像人的伤疤一样:教训之深刻———要进行“再次考问”, 这样的标题把事物拟人化, 赋予它感情与生命, 使受众对事物产生息息相关之感, 鲜活生动, 增加了标题的感情色彩,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 还有设问的手法、呼告手法、对偶手法、反诘手法、讽喻手法、古诗今用手法等。

4. 提升素质是网络标题产生美感的关键。

网络编辑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 才能制作出富有美感的新闻标题, 提升网络编辑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化导向意识, 引领时代主流思想。它不仅包括政治导向, 还应包括思想导向、价值导向、生活导向、服务导向、消费导向等。网络新闻编辑强化导向意识, 引领时代主流, 必须牢牢把握政治导向, 确保把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2) 强化服务意识。网络新闻编辑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点上,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提供群众关注的政治、生活中的热点信息。褒扬正义, 抨击邪恶, 在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 时刻牢记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严守宣传纪律, 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这是新闻宣传工作最鲜明的党性、最大的政治, 是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之所系。

(3) 强化精品意识, 满足受众需求。精品力作源自于精品意识。对编辑来说, 选择并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事件无疑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在制作标题过程中, 要集思广益, 反复推敲, 精益求精, 制作出精品标题, 使新闻标题既经得起历史和社会的检验, 又给受众以美感享受。

(4) 强化前沿意识, 增强新闻敏感。网络新闻编辑要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 善于扑捉苗头信息, 强化前沿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好理论基础, 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理论。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才能坚定有力地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5) 强化时效意识。作为网络新闻编辑, 要有较强的时效意识, 这是网络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 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也是网络编辑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网络新闻实务》金梦玉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

[2].《互联网新闻编辑实务》张虎生等著, 新华出版社, 2002年

[3].《网络新闻传播实务》柳泽花著, 华中大学出版社, 2002年

[4].《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媒体》邓忻忻、李兴国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

[5].《网络新闻学》仲志远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网络新闻标题的美感 篇2

关键词:认知 隐喻 网络新闻标题

一、引言

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的“眼睛”,是新闻内容的概括和提炼。因此在拟定新闻标题时,作者往往会使用各种手段增强其可读性,以吸引受众。笔者经积累发现,网络新闻标题中广泛地使用隐喻以达到上述目的。学界已经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相关的文章有刘晨红的《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语用功能》、邓漪涟的《从认知角度浅析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张名章的《谈网络新闻标题中隐喻思维的运用》以及于海波的《新闻标题中隐喻的认知研究》等。

纵观这些论文,我们发现其大多是以报刊新闻标题为例,对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以认知隐喻学为理论指导,以2014年1月至9月腾讯、新浪、网易以及搜狐四大门户网站中的新闻标题为例,考察网络新闻标题中隐喻的类型及其实现的表达功能。

二、隐喻的认知理解

在传统的修辞学理论中,隐喻也称暗喻,是比喻的一个下属辞格,与明喻、借喻等辞格并列。它是一种语用现象,运用在非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对语言起修饰美化作用。我们这里讨论的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并不是传统修辞学理论中所定义的隐喻,而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认识。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始于认知隐喻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首次建构起“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靶域的映射,是在源域和靶域之间有一系列本体的或认知上的对应关系或“映射”。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孙毅,2013:57)。也就是说,概念隐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源域,它通常是为人所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靶域,它通常是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映射,源域和靶域之间在认识或理解层面上的对应关系。而且,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语言类比现象,从本质上来看,它是概念性的,是人们进行认知和思维的基础。因此胡壮麟(1997:51)说:“人们要认知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做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的认识。”

例如,人类如何认知“时间”这一无形而抽象的概念呢?在实体上,我们将这一无形的概念空间化为一个表盘,指针在空间上的相对位置表示时间;在观念中,我们将时间隐喻化为一种物质性的、有价值的商品,它能够为我们所拥有或失去,即“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就会出现“花时间、节约时间、浪费时间”等搭配。例如,马前总理:MH370可能正在某地 搜索浪费时间(新浪,2014-5-20)。

三、网络新闻标题中隐喻的类型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孙毅,2013:63)。下面我们据此对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隐喻进行阐释。

(一)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用某一种概念去理解或者认识另一种概念,将谈论某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结构隐喻中涉及的两个概念属于不同的认知域,但二者各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对应关系,因此用于谈论这两个概念的词语可以通用。“辩论是战争”是一个典型的结构隐喻。“辩论”和“战争”属于不同的认知域,但是在描述“辩论”时,我们通常与“攻击”“防卫”“驳倒”“败阵”等描述战争的词汇搭配使用,这些表述都是源于“辩论是战争”这一结构隐喻。笔者考察发现,这种类型的结构隐喻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

(1)李克强:宣战雾霾不能等风盼雨(新浪,2014-3-14)

(2)宣战雾霾 济世环保研发大数据解决方案平台(网易,2014-6-30)

(3)北京多地现小型除霾车上阵PK雾霾(2014-7-10)

(4)抗衡雾霾天气 防毒面具再登时装周舞台(搜狐,2014-7-17)

(5)鼓励拼车以抗雾霾(网易,2014-8-15)

上述五个例子中所使用的动词“宣战、上阵、PK、抗衡、抗”等都是描述战争时使用的词汇,在这里,隐含着“治理雾霾是战争”的结构隐喻。因此在拟定新闻标题时,“治理雾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根据战争的模式构造的:雾霾是敌人,治理前要对雾霾“宣战”,治理的过程就是与雾霾“抗衡、PK”的过程,同时我们有了新武器就要让其“上阵”以打败敌人。以上这些词语的搭配都是由结构隐喻“治理雾霾是战争”所规约的。

概念隐喻观点提出的隐喻类型里有“某种长期的有目的的行动是旅程”这样的提法,既然有旅程,就会有旅程的起点、方向、路线以及终点,这些概念构成一系列结构隐喻,在网络新闻标题中也较为常见,如:

(6)山西落马“老虎”数创纪录 中纪委破除反腐终点论(网易,2014-8-23)

(7)人民日报:中央设定“三不腐”反腐路线图(搜狐,2014-9-10)

(8)中国反腐的双重路径选择(搜狐,2014-9-11)

(9)黄建国:反腐倡廉无止境 战斗正未有穷期(网易,2014-9-16)

(10)反腐倡廉力量正向农村基层延伸(网易,2014-9-19)

(11)香港学者公婷:最优的反腐路径是“社会反腐”(网易,2014-9-21)

综合分析上述几例我们发现其中隐含的结构隐喻是“反腐是旅程”。旅程中有路线和路径,旅程可以向任何方向延伸,且有终点和止境。因此,这些由旅程所规约的词汇都可以运用于对“反腐”过程的描述,也就出现了上述例句中的说法。

(二)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也称空间方位性隐喻,指与空间方位相关的意象图式相联系而组建的一系列概念隐喻:上—下,前—后,深—浅,高—低,中心—边缘等,人们通过相似联想机制将这些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如情绪高、情绪低落、智力高峰、智力低谷、高产、低量等(杨秀杰,2005)。

学者蓝纯(1999)在《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一文中提出,“当‘上和‘下作为空间意象图式被用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时,也就是说当我们给予某个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纵坐标轴,一个TR,一个LM以及一条路径时,我们将这称为‘上和‘下的一个隐喻扩展。”按照这一鉴别方位词“上”“下”的隐喻扩展的标准,笔者随机抽取了100则2014年4月14日至4月15日的涉及方位词“上”的网络新闻标题,统计发现,100条新闻标题中,66例“上”带隐喻义,占总数的66%。只有34例保留了“上”原来的空间义,占总数的34%。但是在“上”的隐喻用法中,大多数时候我们已经察觉不到其隐喻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死喻”,也因此成为词语的特点,这里不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三)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也称本体隐喻。我们关于物体的经验,特别是我们自己身体的经验,奠定了为数特多的“本体隐喻”的基础,那就是把事件、活动、情感、观点等视为实体或实质(胡壮麟,2004:78)。从历时的角度讲,人类最基本最初始的经验来源于对具体的、熟知的、有形的、事物的经验,这一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体隐喻可以分为实体和物质隐喻以及容器隐喻两类,但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是容器隐喻,即将本体视为一种容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这里的本体可以是视野、世界、行动、状态等等。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内外之别,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一个以具体认知抽象的概念映射。如:

(12)细心记者揭秘:记者会上总理眼睛有点红(搜狐,2014-3-14)

此处将“秘密”视为一种容器,可以揭开。

(13)高档白酒进入微利时代 经销商“待价而沽”(搜狐,2014-3-14)

“时代”是个抽象的概念,用“进入……时代”这一说法,是将“时代”隐喻为可以进出的容器。

实体和物质隐喻的例子有:

(14)李克强: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腾讯,2014-3-13)

“天敌”原意是指自然界中某种生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生物,其概念域是生物域。将腐败视为天敌,是将具体的生物认知域投射到抽象的政治领域,其相似性在于腐败对政府执政产生的致命危害正如生物间捕食者对被捕食者产生致命危害一样。

(15)云南政绩考评“瘦身”(搜狐,2014-1-13)

(16)楼市步入调整阵痛期:一线城市涨幅过高滞涨渐显(新浪,2014-3-14)

此处例(15)和(16)都以我们经历过的人体的某种状态为喻体,来阐释抽象的经验领域。例(15)中“瘦身”是指运用人为手段降低体重,瘦身不仅追求外形美,还追求健康的体魄。云南政绩考核“瘦身”,一方面精简规范政绩考评项目,符合“瘦”的定义;另一方面,“瘦身”还要做到努力纠正单纯以GDP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与瘦身的同时还要追求健康相一致。例(16)中“阵痛”原意是指人体间歇性的剧烈疼痛。“楼市调整步入阵痛期”是指楼市成交萎缩、库存居高不下、市场信心明显不足、信贷全面紧缩等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危害的迹象。因此这里用具体可感的人体感觉映射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抽象现象属于典型的实体隐喻。

事实上,容器隐喻在新闻标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自觉地在使用这些搭配,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意识到隐喻的存在,我们即使看到外显的形式标记,也不会刻意去考察其内在的语义冲突。但实体和物质隐喻通常比较精炼,尤其是运用较多的人体隐喻、植物隐喻和水流隐喻,以熟悉喻陌生,一方面可以降低认知难度,同时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网络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功能

(一)隐喻能营造阅读兴奋点,吸引读者注意

顾宝平(2007)指出,“一般而言,报纸的新闻标题具有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的意义、吸引读者的注意、美化新闻版面这样四个主要功能。然而,对于网络新闻来说,标题的‘吸引读者注意功能的重要性则更加突出。”而隐喻的使用带给网络新闻标题陌生化的效果,营造阅读兴奋点,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例如“2014银行转型大象起舞”(新浪,2014-1-3)这则标题,作者运用了“大象起舞”这样一个新奇的隐喻,突出了2014年银行转型的难度和压力,强调了银行转型的特征,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心理体验。

(二)隐喻提供认知新闻事件的视角,帮助准确把握新闻本质

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的这一功能强调隐喻表达多种含义的可能性。因为人们往往囿于经验和惯例,对熟悉的事物只从一个层面去了解,而隐喻的使用,或许能够折射出那些被长期遮蔽的平常事物的不寻常之处(曹进,马冬梅,2008)。从深层来讲,隐喻思维是一种超越型思维,直接涉及认知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以达到对事物的整体理解(史鑫,2002)。因此,网络新闻标题中恰当使用隐喻,既可以传达记者、编辑乃至新闻媒介对于被报道新闻事件的态度,为受众认知新闻事件提供了视角,同时又能帮助受众准确把握新闻事件的实质。

如“中国驻英大使:安倍的日本是现实版‘伏地魔”(网易,2014-1-2)这则标题中,通过一个简单的隐喻“伏地魔”,即使不点击正文,日本的形象也已呈现在受众眼前。因为我们都了解,伏地魔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最强敌人,有“史上最危险的黑巫师”之称,一般人甚至不敢直呼伏地魔之名。日本右翼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恢复其激进军事力量的地位,重燃导致二战发生的军国主义精神,这一切行为都将使世界和平遭受威胁,因此日本就成为爱好和平的人士眼中的“伏地魔”。

(三)隐喻能帮助受众降低认知难度,加速新闻标题的解读

所要认识的事物过于抽象,通过隐喻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可以更好理解和传达所要谈论事物的特征(刘晨红,2007)。在网络新闻标题语言中,隐喻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认知难度,加速新闻标题的解读。例如网络新闻标题“山西为招商引资戴上精简务实‘紧箍咒”(搜狐,2014-2-21),一些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问题,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可能会陌生,但是运用隐喻,以熟悉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事物,会降低认知的难度。以“紧箍咒”喻山西在招商引资方面提出的众多要求,使得谈论的话题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1]曹进,马冬梅.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传播功能[J].新闻界,2008,(4).

[2]顾宝平.从报纸到网络——看新闻标题制作的演变[J].城市党报研究,2007,(6).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04).

[5]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4).

[6]刘晨红.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语用功能[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7]史鑫.隐喻的思维本质与认知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7).

[8]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杨秀杰.隐喻及其分类新论[J].外语学刊,2005,(3).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初探 篇3

由于版面的限制,通常网络新闻只以标题的形式罗列,读者在网上通过浏览标题,从中选择感兴趣的标题点击其链接来查阅相关新闻内容。所以,标题是否能够吸引受众是一个新闻能否广泛传播的关键,所以,相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更为显著,网络新闻编辑者应强化“标题意识”,对网络新闻写作进行调整。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总体来讲,网络新闻标题具有以下特点。

1.简明扼要

闻标题是对文章最有价值的内容的浓缩、概括和提炼。传统的新闻写作中,标题通常分为主题和辅题两部分,其中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而网络新闻标题往往删减掉了引题和副题,主标题只点出人物和事件,比传统媒体的标题更为简洁。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中,排版方式灵活多变,新闻标题能够纵横排列,这种形式多样的排版方式也使标题字数较小地受到限制,但是网络新闻标题通常由于版面的限制要将字数控制在20个字以内,强调标题简洁生动。新闻标题如果过长,读者阅读时就需要回行看,而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上,读者难以在长标题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甚至难以查阅到长标题第二行的内容。因此,字数太多的新闻标题容易被读者忽略,影响整个新闻报道的传播,而字数少的短标题则是迎合网络受众需求,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

2.多使用“流行语”

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的今天,知晓网络言语被认为是“潮流”“与时俱进”的表现,加上网路流行语的诙谐幽默,带有“流行语”的新闻标题更容易夺人眼球。

3.多采用“陈述事实+事件起因/评论”的形式

单纯陈述事实往往显得枯燥乏味,然而,在陈述事实后再加上令人意外的原因或者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评论,那标题就会更加饱满而吸引人。如“残疾人在首都机场引爆炸弹曾上访无果”“法官被举报侵吞百万执行款曾向原告打欠条”和“瓜农突然死亡警察公然抢尸既恶又愚”等标题都采用“陈述事实+事件起因/评论”的形式。

4.多采用修辞手法

合理利用修辞手法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最有效的手段,网络新闻标题运用修辞技巧,更能生动地表现出新闻报道所揭示的事实,增强语言的美感,使标题不仅准确恰当,更在语言表达上展现亮点,夺人眼球。

5.使用合成新词

如“重返‘7-21’:广渠门桥下再不会一雨成殇”这个标题,“一雨成殇”本不是成语,却通过作者的巧妙合成,形容出一场雨竟然带走79个鲜活生命的伤痛。

总结

网络与纸媒新闻标题的差异化比对 篇4

一、网络与纸媒标题的形式差异

因载体、传播环境、传播方式的不同,网络等新媒体与纸媒的新闻标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网络新闻标题与纸媒新闻标题的形式差异上看,二者间有3点不同:

1.格式的不同。在纸媒新闻标题的写作中,其标题通常分为主题和辅题两部分,其中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而网络等新媒体的新闻标题则与其实时性、互动性、海量性、超链接、多媒体、易检索等特性密切相关。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新闻标题写作中,其标题往往删减掉了引题和副题,只使用单行题,如果有引题和主题、主题和副题的搭配,新媒体的标题也都是放在一行,两标题之间用一个空格键隔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单一型标题”。比如《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3日23版,标题引题是“生理上咋调理,心理上咋疏导,法理上咋捋清”,主题则为“生二孩,你在纠结什么(民生三问)”,而(中证网)的标题为“生二孩很纠结?”。像中信网转载《人民日报》生二孩很纠结的网络新闻标题,就是典型的“单一型标题”,该网络标题只保留了报纸的主题而省略了引题,这种现象在网络媒体上非常普遍。

2.字数长短不同。一般来说,网络新闻标题受网络海量信息的影响,主页面要尽可能多地安排标题,标题字数太长容易被读者忽略,影响整个新闻报道的传播。网络新闻标题单行题要求在一二十字之内,既要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让标题准确地传达出信息,对受众产生吸引力。比较一下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新闻标题,《人民日报》2015年8月13日4版,新闻标题引题是“天津滨海新区一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主题是“众多伤者被送往医院”。(中国日报网)“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腾讯网)“天津8·12爆炸事故”。《人民日报》的标题字数长,网络上的标题字数短。类似中国日报网、腾讯网这样字数少的网络新闻标题容易吸引网民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

3.语法结构的完整性不同。具有整体浏览性的报纸,以文字传播及静态图画传播为主,标题制作讲究遣词造句,如标题的对仗、平仄等,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而网络等新媒体的标题则对语法没有硬性要求,只求以最简洁的语言、最直接的方式把主要新闻事实说出来,讲清楚。比如《明日“双11”防骗指南:团伙冒充客服售假骗百人》(人民网2015年11月10日);又如《像叫专车一样叫医生,靠谱吗》(人民网2015年11月10日);再如《微信密码太简单,闺蜜起意盗余额》(微信)。上述标题通俗直白,突出主题,读者一看便明白新闻事实的核心,从中选择感性趣的新闻阅读。反之,标题含糊不清,读者就有可能放弃阅读。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准确把握新闻事实,并能够将新闻中所蕴含的感情倾向和逻辑表达清楚。否则就容易误导受众。

在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省略句是经常使用的,而且量词、介词、连词、谓语中心词等,在不影响意义传达的情况下经常被省略。以习近平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作出重要指示为例,《人民日报》2015年8月14日4版,引题是“习近平对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作出重要指示”,主题是“要求尽快控制消除火情 全力救治伤员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网易新闻)“习近平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作出重要……”,网易新闻转发《人民日报》的这一新闻时,标题就是用的省略句。

二、网络与纸媒标题的内容差异

1.传播结构不同。 网络等新媒体的新闻正文是通过标题进行超链接的,在点击标题后的二级页面显示,其导读页标题和正文是分离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题分离”。而报纸的标题一般是与正文紧紧连在一起的,同时可根据需要占用报纸的任何空间,对标题进行精心设计和美化。也可以通过引题的引导、正题的概括、副题的补充,让读者读了新闻标题后便可知正文的内容。比如《呼和浩特日报》2002年3月26日2版,新闻标题肩题是“20年前,他俩都是知青,同在一个生产队里劳动。7年后返城,他俩又被分配到同一个单位工作。事隔19年,所在单位不景气,两人同时下岗。如今,他俩又”,主题是“回到了当年插队的地方……”。此类标题可以取代新闻导语的职能,既简要地叙述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鲜明活泼,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达到传播正能量的社会效果。网络等新媒体虽然存在着文题分离等弊端,但却比纸媒标题更为简洁。

有竞争就会有改变。如今,受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纸媒也在借鉴新媒体的长处,比如报纸头版已不再或很少登录一些长篇大论,而是抽出全天精彩的内容浓缩成吸引人的标题放置于显眼的位置——头版导读,以吸引读者眼球,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2.内容上的不同。纸媒标题讲究虚实结合,尽管由于揭示内容的需要,纸媒标题也是实题为主,但单纯议论、抒情、设问、起兴等性质的虚题也很常见。而网络新闻标题最首要的功能是吸引点击,因此,网络新闻的标题更重视对内容的揭示,基本上是实题,直接提示新闻的具体内容。笔者在2015年11月15日的搜狐新闻主页上,就没有搜到一条虚题。比如“印尼欲建特殊监狱 ‘请’食人鱼鳄鱼看守毒贩”“张艺谋:圈内风气不正 很多人劝我尝摇头丸”“哈登准三双火箭负小牛三连败 奥多姆病情恶化”“蔡康永辞职后内地首秀曾希望小S独挑大梁”等新闻标题都属实题。

3.题文相符原则上有所不同。题文相符是传统新闻标题制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标题要求准确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而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则打破了这一常规。由于网络对点击率的追求,致使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者想方设法以标题吸引公众的眼球。因此,不少网络新闻标题常常是夸大事实,甚至是曲解事实,误导读者。有的标题甚至让读者点击后大呼上当。比如《病人因欠5万元手术费,颅骨被摘下,一年多无人给装上》。这是标题党的“杰作”,其标题胡编乱造,歪曲事实,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新媒体的过于开放,必然会导致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容流入传播体系,造成不良的后果和影响。而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可靠性,其内容本身就比新媒体更具竞争力。

虽然网络与纸媒新闻标题存在差异,但“好标题能够吸引读者阅读”是两者间的共性。因此,无论是网络还是报纸,都要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标题制作的新策略、新方法,用好标题吸引读者,以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和深度思考来吸引读者,从而取得正确舆论引导人的积极效果与作用。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日报社)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篇5

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 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它吸引力的大小。”自人类的新闻事业诞生以来, 人们便把吸引力当做评判新闻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尺, 而新闻标题又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第一要件。“看报先看题”、“题好文一半”这两句话充分概括了新闻标题的重要性。网络新闻尤其如此。网络新闻标题作为新闻之眼, 呈现于网络主版页面, 读者通过对热点新闻、时事焦点或关心的问题点击链接, 进入标题新闻页面阅读了解。因此新闻学界和语言学界都比较关注网络新闻标题这一有价值的现象。而目前对于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 主要是从写作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分析, 而真正从语法角度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很少。

本文以网易、新浪和搜狐三家商业网站的时政、社会新闻标题为考察对象, 选择了313条标题为语料, 对新闻标题中出现的词类和句式进行考察, 希望我们的结论能对新闻从业者有所帮助。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类

动词。经过考察, 我们发现有四类动词出现频率很高, 分别是言说类动词、宣判破获类动词、对抗类动词和曝光类动词。

第一类, 言说类动词。多使用在政府对公众或对下级发布的消息中, 这类动词有“称、要求、表示、宣布、证实、解读、承诺、表明、斥 (斥责) 、禁止、同意”。例如:

(1) 发改委官员称明年明显通胀可能性较小 (网易2009-12-10)

第二类, 宣判破获类动词。多用在政法机关公布的消息中, 这类动词有“宣判、获刑、批捕、破获、抓获、双规”等。例如:

(2) 4—28胶济铁路相撞案一审宣判6人判刑 (腾讯2009-12-6)

第三类, 对抗类动词。多用在地区或国际争端中, 这类动词有“对抗、反对、指责、否认、回击”。例如:

(3) 伊拉克指责伊朗士兵越境占领油井 (新浪2009-12-19)

第四类, 曝光类动词。多用在公众迫切知晓的信息中, 动词主要有“曝、曝光、披露、透露”。例如:

(4) 11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商被曝光一批违法网站被查 (新浪2009-12-19)

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在网络消息标题中基本不会出现, 唯一的例外是标题中出现含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我国、我方”。代词在通讯性标题和评论性标题中可以出现。例如:

(5) 我国着手研究孕妇接种甲流疫苗方案 (新浪2009-12-10)

(6) 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春晚真唱 (搜狐2009-12-22)

例 (5) 中“我国”在一些网站新闻标题中为“中国”, 这说明代词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基本不出现, 而例 (6) 中作为新闻评论标题和新闻通讯标题经常出现代词。

副词。副词可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肯否副词等。经过考察, 我们发现经常出现的是时间副词和否定副词, 前者有“将、正在”, 后者有“不、未”。例如:

(7) 奥巴马今日领取诺贝尔和平奖将发表演说 (网易2009年12月10日)

另外, 程度副词和语气副词一般不在标题中出现。因为表程度或语气与新闻标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相符合。

介词。经过考察, 我们发现网络新闻标题中常出现的介词有“被、将、对、在、因”等。例如:

(8) 多家互联网视听站点被关据称将开始新一轮取缔 (搜狐2009-12-10)

(9) 未婚妈妈将出生6天儿子卖掉买手机 (网易2009-12-9)

在标题中, “被”一般直接跟动词, 经常省略后面的施事。另外, 口语中经常出现的介词“把”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用文言色彩较浓的“将”代替。

连词。经过统计分析, 经常出现的连词有“与”, 另外“和、并”有时也用。例如:

(10) 77国集团与中国小组反对丹麦所提减排草案 (新浪2009-12-10)

助词。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和其他助词四类。经过考察,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一般很少出现结构助词“的、地、得”。在语料中找到含“地、得”的各一例。例如:

(11) 计票显示罗马尼亚现任总统赢得连任 (新浪2009-12-10)

动态助词“了、着、过”在新闻标题中一般也不出现。尹世超指出新闻标题是报道性标题, 要求简短精练, 突出醒目, 因此经常不带动态助词, 另外新闻标题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其时间已大体为人所知, 而且新闻的正文会有具体交代, 在标题中不必细说。

网络新闻标题的句式

主语+谓语+名词性宾语。主语+谓语+名词性宾语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序, 使用频率最高,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 它也是使用最多的句式。主要原因是新闻标题是报道性标题 (1) , 必须交代清新闻的基本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 而在五个要素中, 人物、事件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因此选用主语+谓语+名词性宾语的形式是最多的。主语指人物、部门或国家, 谓语+名词性宾语指事件。例如:

(1) 77国集团与中国小组反对丹麦所提减排草案 (新浪2009-12-10)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作宾语。例如:

(2) 卫生部长撰文称医患双方是利益共同体 (新浪2009-12-10)

(3) 发改委官员称明年明显通胀可能性较小 (网易2009-12-10)

这种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因此也经常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出现, 例 (2) 中的“医患双方是利益共同体”, 例 (3) 中的“明年明显通胀可能性较小”, 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 受众通过这种信息量大的标题就能准确地把握新闻的内涵。

主语+谓语+动宾短语作宾语。例如:

(4) 柬埔寨宣布驱逐新疆“7·5”事件犯罪分子 (网易2009-12-19)

(5) 澳门立法允许驻军使用火器 (搜狐2009-12-18)

例 (4) 中的动宾短语“驱逐新疆‘7·5’事件犯罪分子”作宣布的宾语, 例 (5) 中的“允许驻军使用火器”是立法的宾语, 这种句式的出现是由于标题中后一动词的主语承前省略的缘故, “驱逐”的隐含主语是“柬埔寨”, “允许”的隐含主语是“澳门”。

主语+谓语 (动词) 。例如:

(6) 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约提前20天泄密 (新浪2009-12-10)

(7) 哥本哈根峰会发展中国家阵营现分裂 (网易2009-12-10)

例 (6) 中的动词为“泄密”, 例 (7) 中的动词为“分裂”, 这些动词放在标题的最后符合汉语的信息传达机制。“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的信息传达机制, 而未知信息则是表达的焦点, 在以上标题中“泄密、分裂”是新闻的焦点, 因此放到了最后。另外, 我们没有发现主语+形容词的例子, 这也很容易解释。因为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 如“好、雪白”, 前者是性质形容词, 后者是状态形容词。新闻标题中要求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所以表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作谓语违背了新闻的准确性。

连谓句。例如:

(8) 未婚妈妈卖子换手机受教育后欲讨回儿子 (网易2009-12-10)

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也就是句中出现两个谓词, 二者都是同一主语发出的。例 (8) 中谓词有“卖、换、受、讨”, 这种句式出现的原因是在有限的新闻标题中能把一个事件的发展介绍得很详细, 信息量非常充足, 多出现在一些社会新闻中, 在时政新闻中不常见。

表因果关系的紧缩复句。例如:

(9) 莫斯科市长因大雪致交通拥堵怒斥气象员 (新浪2009-12-10)

关于复句结构的紧缩化, 南通大学李杰先生曾有研究, 他指出多个新闻事件或复杂新闻事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借助于关联词语, 而网络新闻标题单行空间的严格限制使得形合手段不能使用, 而只能使用意合的方法。

结语

以上我们重点考察了网络新闻标题中动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词类的分布, 也归纳了经常出现的六种句式, 发现了很多有理论价值和操作价值的结论, 我们认为新闻从业者只有通过语言和写作等多个角度才能掌握新闻标题的写作。

参考文献

[1].蒋晓丽:《现代新闻传媒标题艺术》,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杨琳、周耀民:《目前网络新闻标题语法修辞的缺失及对策》, 《社科纵横》, 2007 (4) 。

探索网络新闻标题的编辑 篇6

一、正确提炼新闻的主题,想方设法突出重点新闻要素,强化接近性,让新闻适合网友阅读。

网络新闻编辑制作标题的工作是一个精读全文、构思立意、确定标题、修整标题的过程。网络新闻编辑首先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最本质的内容加以提炼、概括,以标题的形式在目录网页中显示出来,帮助读者理解报道事实和主题。编辑应对标题进行仔细推敲,要全面、准确、有新意地概括新闻点。

其次,网络新闻编辑在编改标题时尽量让新闻从地域上、心理上、生活上等接近受众。身边的、接近的就是读者关心的,发生在读者周围的新闻与受众的生活有直接关系,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文化、人事上有密切联系,也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概括地说,编辑要想方设法以“对读者有用的”的原则进行来编辑标题,让读者很快发现他们想要的信息,网站自然会受到欢迎。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一)、尽可能地把网络新闻标题做成实题,简洁明快地突出新闻的核心要素。

处在网页“目录列表”中与正文分离的单行新闻标题和网民跳跃式阅读方式,决定了实题可以单独使用,虚题则要与实题配合使用,否则,只有虚题,标题不实,读者就无法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所以,网络新闻标题多以实体为主。

网络新闻编辑常常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新闻事实,做成最常见的单行一段式实题。在制作一段式实题时,编辑应准确地表述新闻点、概括新闻大意,不应掺杂任何个人主观愿望,除非想用这条新闻向外界传达什么言外之意,一般不用隐喻、暗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段。如《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在京闭幕》等就是一段式的实体。

此外,一条新闻的前后两部分实题还可以组成复合型标题,常用单行两段题的形式来表现。例如,腾讯网刊登的《银行出纳监守自盗30万潜逃13年变身百万富翁》就是单行两段式实题。

(二)、网络新闻标题可以适当地虚实结合。

新闻实题往往比较“生硬”,吸引力不大,影响新闻媒介的生命线,如果做个虚实结合、形象生动的标题,像漂亮的眼睛一样能勾人,自然能够大大提高网络点击率。虚实结合的标题通常用单行的两段题来表达,即一前一后的两段标题并列一行,中间一般用空格隔开,更完整地表述新闻的内容。虚实结合的单行两段题一般有主题和辅题,主题概括揭示内容,辅题重在说明主题或加强主题的气氛和气力,协助主题共同完成标题的任务。

例如,《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首位盲人登上珠峰》这一单行两段式标题前段引题为虚,后段正题为实,虚实结合,充满事与理和谐的美。

(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变换表达方式,制造悬念,生动活泼地吸引读者。

编辑新闻标题时,尽量不用卖弄、夸张、渲染、晦涩难懂的词汇和逻辑不清、不知所云的语句,力求做到平实朴素、通俗易懂。编辑新闻标题要多用形象化的文字,多用注释性的文字,多用生活化的内容,多用比较性的内容,有时还要变换表达方式来制造悬念,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如:《墓园暴利人“死不起”了》就很生动;《假如给华佗评职称》等标题,把陈述句变为假设句,成为了更具感情色彩的好题目。

(四)、网络新闻标题长短适度,美化网页、方便网友阅读。

在新闻栏目“标题列表”中,标题长短以接近一致为宜,过长或过短都不够美观,而且还容易造成信息冗余或信息不足,一般网站标题字数都在20个汉字左右,最好能以空白分开,并控制在7到10个字组成一段文字。如,搜狐首页“新闻”栏目标准标题长度是20个汉字加一个空格,并且每条新闻标题字数相差一般不会超过3个字,整个新闻栏目看上去整齐划一。

网络新闻编辑为了制作简短表意的好标题,一般是先把中心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再根据标题字数的限制删除不太重要的新闻要素或者省略形容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有时甚至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例如:搜狐新闻《日本汽车三巨头今起全面停产》在《日本发生9.0级强震》新闻专题标题列表中被简缩为《三汽车巨头停产》。

另外,编辑新闻标题尽可能去掉标点符号,这样既可以节省标题空间,又可令网页整齐清爽。如删除破折号、顿号、逗号,用空格替代;去掉感叹句式标题后的感叹号和疑问句式标题后的问号;除表达反讽的意义外,尽量在标题中不使用引号。

(五)、附加特定元素,标题做特殊处理。

对新闻中含有图片、视频等非文字文本,编辑要在标题中有所体现和提示,添加表意符号。例如,编辑含有图片的新闻时,对以文字为主,有少量图片的,要在标题后标注“ (图) ”,含大量图片的,标题后标注“ (组图) ”;对以图片为主的,标题前要标注“组图:”。对文中含有视频的,标题应标记“象征视频的小图标”,如新浪、搜狐对含有视频的新闻一般在标题前加“摄像机”的小图像。

如果新闻内容较为特殊或重要,编辑在制作时也常用冒号提示或辅以大字号加大加粗黑体强调,或用闪烁、变色等动态字符显示,使受众在视觉和心理上预先获取信息,从而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统一;对转载的新闻,如欲表示文章权威、敏感或有争议性等,可以在标题前标注媒体名称强调出处。

参考文献

[1]、张虎生等:《互联网新闻编辑实务》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蒋晓丽编著:《现代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浅谈网络新闻标题的特色 篇7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个性特色

毫无疑问, 网络新闻标题的“第一印象”具有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战略导向意义。[1]

(一) 行文的单行化和简洁化。

网络新闻标题一个显著的表象特征是单行化。单行化源于网络新闻标题与新闻正文的空间疏离性 (阅读任何一条新闻都必须从上一级页面再度点击进去, 才能抵达所要点击的新闻) 。这种疏离性使得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必须讲求标题内容的悬念设置, 用以打动网民精神深处的故事情结或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而将网民的兴趣步步引向深入, 此为其一;第二, 网络新闻的海量性特征及其滚动播出实时传递的特征使得每一条新闻最多只能占据一行的空间, 网络新闻标题既要高度浓缩消息的内容, 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又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

北京购车摇号申请数超143万再创新高 (2013新华网)

与网络新闻标题单行化紧密联系的一个特征是用字与措辞的简洁, 也即前人所谓的“事以简为止, 言以简为当” (宋·陈揆《文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为简洁、最为传神的语言, 在文字的使用习惯上历来就有反复吟咏锤炼的传统, 要想让标题成为精品佳构, 网络新闻连续滚动刊播的现实要求编辑自身具有过硬的功底与身手。例如:

BBC屡遭挫折拟更名东山再起 (2012 Ynet网)

(二) 细腻的人性化和人情化。基于人们的好奇

心, 新闻的故事化走向是新闻内容处理中的一个永久性情结。网络新闻标题在吸引人们阅读时, 必须着重考虑满足人们欲知而未知的好奇心。除此之外, 网络新闻标题的人性化, 还包含了亲和力、口语化、零距离等人文关怀的精神素质。网络新闻标题如何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呢?隐去标题中的因果关系, 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例如:

《人民日报》批民政部:打15个采访电话无果 (2013搜狐网)

此新闻报道了河南兰考7名孤儿火灾遇难事件, 人民日报记者打了15个电话, 结果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的回答。新闻标题只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此外, 网络新闻标题也挣脱居高临下的定式而走向了日常生活, 标题的口语化使其平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口语化、亲和力也是网络标题人性化的表现。例如:

我的隐私必须要告诉你吗? (2013搜狐网)

(三) 用意的煽情性和诱惑性。

社会新闻与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是满足人们好奇心的调料, 网络新闻媒体在搜索诸多软性新闻的功能上更为不遗余力。例如:

统计称2012我国被查贪官95%有情妇 (2013新华网)

此新闻一出, 点击率居高不下。钱色交易的内幕总是能够博取各色人等共同兴趣的作料, 也是人们特别好奇的一个社会现象和争相阅读的焦点。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网络新闻标题做得好, 也是深厚文字素养和多种修辞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2]

(一) 比喻修辞。用比喻写人叙事, 绘景状物, 都可以使其形态逼真, 活脱醒目, 而又蕴含深厚。例如:安倍“热脸”缘何遭美国冷遇? (2013新华网)

其中, 编者用“热脸”比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上任伊始, 积极筹备访美计划, 但没想到被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太忙”为由拒绝, 尽显了安倍遭受冷遇的窘相。

(二) 拟人修辞。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可以使事物增加人的感情色彩,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例如:

中国戏曲何时不再“以泪洗面”? (2013搜狐网)

上例中用“以泪洗面”形容当今中国戏曲产业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通过形象生动的拟人化, 将逐渐淡出当代人们生活的戏曲艺术的悲凉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 对偶修辞。

传统修辞手法中的对偶或对仗一向颇具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 也易于转借到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之中, 因而应用最为广泛。对仗的要求一般较严, 既要求字音的平仄, 又要求字义的虚实, 还要求形式的对偶;对偶的音节匀称和谐, 内容凝练概括, 让读者阅读时朗朗上口, 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 引用修辞。

网络新闻标题引用名言警句或习惯用语可吸引读者的目光, 恰当地使用可使报道显得活灵活现。例如:

“性丑闻”“露巨富”成反腐新切口 (2013新华网)

三、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及原则

(一) 同义异构原则。

同义异构, 似乎是最能涵盖诸种新闻标题出现不同面目的理由。标题的精神在于标出每一则新闻的个性, 突出其特点;不同的标题, 实际上就是基于不同的视角来透视某个大致相同的新闻事实。同一个新闻事实也由于采访深入程度、观察细致程度、访谈视角各异、写作技巧不同、语言表达差异等因素, 使得标题的审美意境、感情色彩、立场倾向各有差异。例如:

郑州“房妹”之父翟振锋被刑拘 (2013新浪网)

“房妹”事件持续发酵:翟振锋涉嫌开房地产公司 (2013新华网)

同是郑州“房妹”事件, 在被媒体爆出一家有29套房产之后, 郑州二七区房管局原局长翟振锋已被郑州市检察院立案查处。记者笔下的标题毫无疑问是两个角度, 但新闻事实却是一样的。新浪网的标题仅仅把“翟振锋刑拘”作为标题, 虽然也说明了事件的结果, 但标题却空洞、乏力, 缺乏色彩毫无个性;而新华网则把主要内容做了取舍浓缩等文字处理, 把容易勾起受众好奇心的部分事实呈现出来, 在吸引受众的关注上更胜人一筹。

(二) 突出焦点原则。

一个好的网络新闻标题, 应该力争在开头就一下子抓住读者, 进而引导读者完成整个阅读过程。此外, 配发新闻照片, 以提高头条新闻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新闻价值较高的标题, 对其进行强调的手法通常有:一是采取加色彩的办法, 把标题十分醒目地立于网页上;二是加大标题的厚度、宽度和字号;三是配发相关的新闻图片。[3]例如:

南方供暖政府该不该管? (2013新华网)

这是新华网首页的一则新闻标题, 它使用明显大于其他字体的字号蓝色小三号字体放在网站最醒目的热点新闻中, 还在标题下方配有相应的图片进行描述, 突出了去年南方气候的寒冷, 从而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目的。

(三) 美学性原则。

和传统媒体一样, 网络新闻标题无论在文化品位、思想情趣还是审美取向等方面, 都遵循着美学原则。网络新闻标题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取向主要在于汉语修辞方法的充分运用。“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新闻语言固然在长期的实践中约定俗成了具体、准确、简练、通俗等确定性特点, 但是优秀的新闻标题对于修辞手段的运用总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 决不仅仅止于朴实简洁的层面。此外, 充分利用美术手段达到辅助美化也是其主要手段, 最常用的是通过色彩的使用、照片图案的运用及排列形式的配合, 来渲染标题和增强表现力, 以吸引读者阅读。色彩的功能主要是信息功能、传情功能、强势功能、组织功能等。色彩的作用就在于不仅可以达到人们视觉心理上的平衡和认可, 还增加了标题的表现力, 从而营造出强烈醒目的视觉效果和气氛。许多网站如新浪网、新华网和搜狐网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都大胆使用红、黄、蓝等颜色, 通过色彩变化引起视觉差异,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结语

网络新闻标题基于传统新闻标题之上又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单行化是其表象特征, 煽情化是其外在特征, 人性化是其极致追求。网络自由平等精神与人文理念内涵驱使网络新闻媒体在商业化的情势下向着新闻业务更为宽松、开放的境界探索。媒体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取决于每一则新闻的制作, 尤其是新闻标题的制作。网络新闻标题作为有效信息的集合、作为网络新闻的眼睛, 在今后的网络新闻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值得新闻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

摘要:作为有效信息的集合, 网络新闻标题的“第一印象”具有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战略导向意义。本文围绕网络新闻标题的个性特色、语言特色、制作技巧及原则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分析了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和风格特色。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个性特色,语言特色,制作技巧及原则

参考文献

[1]仲志远.网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仲志远.网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周丽川.分众传播时代的编辑工作———从标题出发对网络新闻编辑弊端的思考[J].科技传播, 2010 (19) .[2]周丽川.分众传播时代的编辑工作———从标题出发对网络新闻编辑弊端的思考[J].科技传播, 2010 (19) .

网络语言对新闻标题的影响 篇8

“语言特区”理论[1]是近两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理论。同语言接触、语言习得等语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样,“语言特区”也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语言特区”是在“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思下提出来的语言理论。这里的“语言特区”是指在特定的语言运用领域,语言使用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在允准的范围内可以突破常规语言规则的制约。从“语言特区”的定义我们得出:“语言特区”鼓励人们在特区内进行创新,甚至允许语言使用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摆脱某些语法规则的束缚,但是不得突破普遍语法原则的范围。普遍语法(简称UG)和个别语法(简称PG)的说法是由著名的生成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所有语言都存在一些共同的语法规则,这就是他所提到的普遍语法(UG),普遍语法赋予不同的参数得到的个别语言规则,就是所谓的个别语法(PG)。

根据[可接受]和[合乎语法]的两元特征,我们可以将语言现象分为四个大类[2]:[可接受][合乎语法]、[可接受][-合乎语法]、[-可接受][合乎语法]以及[-可接受][-合乎语法]。第一类[可接受][合乎语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句子,它既符合普遍语法,也符合个别语法;第二类[可接受][-合乎语法]就是我们本文所提到的“语言特区”中的语言,它虽然违背了个别语法规则,但是符合人类共同的语法规则,所以还是可以接受的;第三类[-可接受][合乎语法]虽然没有违反任何语法规则,但是不利于使用者表情达意;最后一类[-可接受][-合乎语法]是完全不能说的句法,既不符合语法规则,也不能被人们接受。

同“经济特区”有自己特定的区域,如中国政府最早批准的深圳、厦门、汕头和珠海四个经济特区一样,“语言特区”也有自己特定的使用平台,网络语言和新闻标题就是其两个重要的平台。

网络语言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语言仅仅指的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网站”“网址”“防火墙”等;广义的网络语言不仅包括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也包括人们在网络中进行沟通交流所采用的表达形式。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语言主要采用广义的范畴。广义的标题“特区平台”包含诸多内容,按照宣传目的和用途可以分为新闻标题、商业性口号和公益性口号等。新闻类标题主要是为了传递新的信息给观众;商业性口号主要是为了宣传商业品牌吸引顾客前来购买,代表为商业广告作品;而公益性标题口号主要是鼓励或劝阻人民大众的某种行为发生。按照标题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报纸杂志类标题,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类标题口号,以条幅、海报、宣传栏或者展板等存在形式的标题口号。本文将研究的视角凝聚在新闻标题这一类上,它可以通过报刊、网络和条幅、海报等形式具体化和实例化。

二、网络语言的性质特点及其对新闻标题的影响

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特区”的一个重要平台,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这一性质和特点促使其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些成果可以而且应该为新闻标题所采用。

(一)网络语言的性质和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书面性的口语,它既有书面语的形式又具有口语的特点,它受到诸如语用因素、经济原则、类推理论、心理情感以及语言的创新和误用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合乎语法]的特征,使其成为“语言特区”的一种。网络使用者在网络这一“语言特区”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看法,甚至可以在不违反[可接受]特征的前提下,突破传统词法、句法等规则的束缚,创造出一些新的表达形式。如黏着语素的自由运用(“为‘蛮拼的’赞一个”),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节操碎了一地”“学校垮了一堵墙”),副词作状语后置现象(“给个理由先”“小车通不过呢还”),“VV+数量短语”结构(“讨论讨论一下”“休息休息一会”),动宾结构带宾语(“入籍德国”“问计科学家”)等不胜枚举。这种突破和创新一方面势必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其中那些符合人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被高频使用的语言现象就有走出“语言特区”而进入到我们日常话语中的可能性,如“被××”结构(“被就业”“被幸福”),“‘各种’+谓词性成分”(“各种不进球”“各种帅”)等。当然,网络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规范的用法,如错字、别字等,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网络语言对新闻标题的影响

笔者曾经提及,新闻标题具有“语言特区”的属性,它可以在普遍语法的框架内突破传统语法规则的束缚,大胆地进行创新。正如不同的经济特区由于自然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样,“语言特区”内部成员之间也应形成各自的特点。作为“语言特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语言和新闻标题,由于使用对象和使用目的等方面的差异,会采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对语法规则的突破也会不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书面性的口语,它是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口头的话语,这种方式不像新闻标题那样流于语言形式的束缚,因此说它更适宜表达网友的各种想法和观点,具有自由性、创新性、简约性、隐匿性、符号化等特征。新闻标题具有“凝练概括性”“富有创新性”以及“传递信息性”等特征[3],它只能出现在一些比较正式的文体中,它以追求“短小精悍”为主要目的,以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不同的“语言特区”平台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会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为不同平台之间的流通创造了可能性。

我们知道,创新是“语言特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语言特区”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任何标新立异的语言形式只要符合人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只要符合不同“语言特区”的特点,就应该鼓励和宣扬。那么接踵而至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开展富有成效的创新。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各种各样,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可谓是千差万别,但是从根本上说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原始创新”,所谓“原始创新”指的是在已有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原理创新或是方法创新等形式而实现的创新。[4]它实现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另一种我们称之为“维新”,“维新”是指历史上曾出现的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业已消亡,但如今又被人们重新采用的事物。如唐装是唐代人民大众的服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但是在现代社会,唐装又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散发着一种典雅、时尚的气息,不失为一种创新。除此之外,“维新”还包括那些在共时层面上某一领域的创新成果为其他领域所借鉴和吸收。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程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一方法很快应用到包括管理、军事、信息处理诸多领域。

“语言特区”的创新也包含这两种途径,网民和新闻工作者受到标新立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会灵感性地创造出许多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看法,从根本上推动了语言的繁荣与发展。此外,“语言特区”内部的成员也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吸收其他领域或者平台的优秀成果,语言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一做法确实是可行的。语言作为人们用来交际的符号系统,具有流通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一特点为“语言特区”不同平台之间的借鉴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而汉语的语言事实也为网络语言和新闻标题的流通性提供了一些有力的证据。如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则标题“女球迷单方面宣布和梅西结婚”吸引了网友们的目光,一时间“我单方面宣布”在网络上的传播呈井喷之势,很快占据了微博排行榜前十并且创造出许多新的句子,如“我单方面宣布和吴彦祖结婚”,“我单方面宣布和鹿晗结婚”等。此外,“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健康时报》)的标题宣传口号的出现,在网络中也非常受欢迎,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这种格式的表达,如“珍爱生命远离国足”“珍爱生命远离香烟”“珍爱生命远离溺水”等不一而足。同样,网络语言对新闻标题也会产生影响,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详细论述。

新闻标题的性质特点要求其必须以创新的语言形式反映客观事实从而达到吸引广大读者的目的,而作为拥有接近全国半数使用人群的网络语言所产生的语言成果可以而且应该为新闻标题所采用。这样的做法至少可以带来以下两点益处:一是可以促进新闻标题语言形式的创新,二是采用网络中那些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网络语言对新闻标题影响的实例化表现

由上文可知,网络语言可以对新闻标题产生影响,而新闻标题的性质特点也要求其必须借鉴网络语言的优秀成果。网络语言对新闻标题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还体现在句法上。

(一)词汇方面的影响

新闻标题中存在大量引用网络语言词汇的现象。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受到标新立异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容易创造出大量的新词新语来表达自己的特殊情感以及反映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比如,“点赞”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表示对网络上的一条留言、一篇文章、一个帖子的赞同或是喜爱。这个网络热词已经被很多新闻标题所采用,如“2015年,习近平为哪些先进‘点赞’”(新华网),“刷票公司骚扰云南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点赞靠真心不靠歪脑筋”(云南网)等。“逗比”也是近来广为流传的网络词汇,它的意思是说某个人比较逗,有点犯傻让人觉得很可爱,不同的人使用会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如果对不熟悉的人使用这个词就有点贬义的色彩,如果是对比较熟悉的人使用,更多表达的是一种调侃或是玩笑的意思。这个词在新闻标题中也大量出现,如“屯里的人相聚!刘德华黄晓明沈腾拼逗比”(中国青年网),“逗比大表姐行走的表情包!金球奖后台秀搞笑功力”(南方网)等。“城会玩”是“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缩写,因其带有讽刺调侃的意味而为网友们所青睐。表面上看,它表达的是一种贬低自己、夸奖抬高别人的意义,实际上却深藏着极大的暗讽。因其精简的形式和独特的表述功能,而被引用到新闻标题中来。如“城会玩:网络视频刷单内幕4000万点击只要300”(爱玩网杭州),“城会玩!国防大学学员躺着创作了一幅画”(中国军网),“城会玩!可乐中加盐可创造出喷泉”(环球网)等。

(二)句法方面的影响

新闻标题格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句法方面,新闻标题要求具有内容的概括性和表达的简洁性,亦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内容。而网络语言的简洁性正好符合新闻标题的特点,因此在新闻标题中也大量出现在网络语言中使用的句式。

网络语言中产生的许多句式也可以运用到新闻标题中。比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是河南省实验中学某教师的辞职信的内容,一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曾被认为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这一句式也被用到了新闻标题中,如“碧桂园欧洲城: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回家”(新华网),“中国青年援外志愿者: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去看看”(中国新闻网)等。这些标题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迎合读者的心理,非常新颖独特。“我也是醉了”“我也是晕了”是网络中常见的用以表达幽默的一种句式,它是由“也是”与动词短语组合而成,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人真的喝醉了和晕倒了的意思,而是某人对某事或者某物由于无法理喻或者无法交流而透露出的一种无语、郁闷和无奈的情绪。此外,还有“也是蛮拼的”,原意表达的是某人虽然很努力,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更多被网友们作为嘲讽、鄙夷的用语而使用。“也是”句式的这些用法被广泛应用到新闻标题中,如“男子偷走锦鲤卖不出贪吃这吃货也是醉了”(中国广播网),“伊朗门将突遭六个月禁赛这原因我也是醉了”(网易体育)等。

四、新闻工作者的两点启示

(一)学会挖掘“语言特区”的财富

新闻标题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其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进行创新,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借鉴和吸收,同为“语言特区”的网络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成果,这些成果可以而且应该为新闻标题借鉴和吸收。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保持敏锐的目光,善于从网络语言中撷取优秀的语言成果。

(二)做好信息的甄别和舆论的引导工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产生,这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新闻尤其在撰写新闻标题的时候,要有鉴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如前文所述,新闻工作者应当借鉴和吸收网络语言的优秀成果,但是网络语言的使用群体比较庞大和杂乱,使用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年龄、性别都不一样,因此它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比较多样。不可否认的是,网民们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有新意的表达形式,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糟粕,比如网络中的一些新词新语很流行也能够表情达意,但是却非常不健康、不文明。新闻标题文体的正式性,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单纯地为了吸引眼球和取悦读者,不顾一切地大肆宣扬这些使用不规范的网络新词,而要具备强大的信息筛选能力以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杰,覃业位.“语言特区”的性质与类型[J].当代修辞学,2015(4):20-31.

[2]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8-69.

[3]司罗红.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区属性[J].新闻爱好者,2015(12).

关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研究 篇9

在对网站进行编辑的过程中,与传统报纸编辑的流程大致相似,门户网站的新闻编辑主要是对报纸以及电视节目上的新闻进行重新加工,提炼出更吸引人的标题,然后再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视频访问进行延伸的过程。

但在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制作的时候,与传统的报纸文章标题相比,可发挥的空间更广。首先,网络新闻标题所受的环境限制非常小。在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重新加工的过程中,可以提炼出更加刺激的新闻点。其次,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灵活性非常高。当网站的新闻标题出现错误时,可以及时进行更改与调整,减少其对网站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报纸印刷出来之后,所刊载新闻标题以及内容出现的错误就没有办法进行更改与收回,负面影响很难消除。再次,在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很少受到字符数的限制。但传统的报纸必须在规定的字数内完成文章信息的高度概括,对标题字数的限制较为严格,这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最后,网络新闻标题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在网络新闻旁边可以添加静态图片、动态图以及表格等,对标题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在网站上读者还能对文章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其他读者进行互动,而网站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合理化的建议探索未来网站发展的方向。

二、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前提条件

对于一篇新闻或者报道来说,读者第一眼看到的肯定是文章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可以马上吸引读者的眼球,令其过目不忘,而相对平庸的标题则根本唤不起读者的注意,令其只是简单浏览甚至直接略过。对网络新闻标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将新闻内容表达出来,然后再对语法进行精简斟酌之类,尽量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标题的确定必须是在对于新闻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进行把握之后方能制作,对于字数的要求一般就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一)标题准确性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首要前提是可以精确地概括该则新闻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说,整个标题的确定过程都应该围绕“准确”两字展开,如果偏离了准确这条主方向,那么该则新闻标题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只有相对准确的标题才能够在第一时间给读者传达准确的信息,才能帮助读者了解该则新闻内容。

(二)标题要尊重客观事实

网络新闻标题确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要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对于同一个事件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述方法来说明,但是却不能忽视首要前提,即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有一些报社或者杂志的编辑为了让标题更有吸引力,一般都运用“标题党”的形式制作标题,但是却没有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导致整条新闻和标题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读者对于新闻标题的要求就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整条新闻的重点内容,所以只有用心钻研,在客观反映事实的前提条件之下进行标题制作才能令读者满意。

(三)标题要有确定性

一个标题一般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要能够一针见血地表达主旨内容,让读者第一眼就能够明白整篇新闻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标题主要分为单一性标题和复合型标题两种,有些事件内容相对简单,用单一性标题就可以准确表述其中的内容,而有些新闻内容相对比较复杂,单一性的标题由于字数限制不能完全表达新闻内容,就需要加一个副标题对于某些重点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新媒介对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冲击和影响

在进入微博时代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对网络新闻进行编辑,对微博信息的转发量以及评论人数的多少,可以很好地检测出该信息标题以及标题的制作水平。

首先,对于重大的时政新闻,报纸编辑们在进行标题制作的过程中仍然保持一种较为谨慎的态度。对于这种严肃谨慎型的新闻标题要将标题的舆论导向作用作为首位,重点突出政治安全。在报社的编辑完成标题创作之后,需要报社领导亲自把关,因为这种创新意味着要承担重大的政治风险。在一些重大新闻面前,报纸编辑还是在力求创新。例如,在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发布当天,上海《东方早报》在其头版罕见采用粗黑体全文字标题,没有图片和其他元素,凸显调查报告的重要性,这种标题创新赢得了业界和读者的好评。在日常新闻操作中,报纸编辑们试图突破常规,制作出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标题。通过生活化、口语化的标题,让报纸新闻靠近读者、吸引读者。这种风格最早始于地处吴侬软语的杭州《都市快报》。受地方文化特性和女性总编辑的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都市快报》作为地方报纸,选择做生活化有趣类的新闻,特别强调标题制作口语化、生活化,突破常规,有时标题达4~5行,力图让读者读完标题就可以知道新闻的基本内容。例如,在2015年4月11日《都市快报》杭州新闻中有这样一个4行标题:

姐妹俩商场买衣服买得兴起

拉孩子的手不小心松开了

瞬间传来一声惨叫

2岁宝宝左手食指被自动扶梯夹住

从上面的标题可以看出,它突破了字数和行数的限制,内容口语化、生活化,特色明显。

四、标题制作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词汇的通俗化

标题里要避免出现一些过于高深、不常见、卖弄文采的词汇,在进行新闻报道标题制作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一些大众化的语言,能够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本篇新闻报道所需要传递的内容。一些深奥难懂的语句不仅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反而会加大读者的理解难度,导致众多读者只是简单浏览之后就放弃,并不会深入阅读,要尽量做到雅俗共赏,简洁明了。除此之外,还要尽量避免采用一些不常见的或者比较复杂的字来制作标题。

(二)尽量避免使用修辞手法

尽量少用或者干脆不要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标题里面最好是对于某一件事情进行直观的阐释,尽量少用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除非引用一些修辞手法能够给整个标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标题主要是对于某一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不应该掺杂其他的因素,更不能根据制作标题人员的个人喜好来决定,所以一般标题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中心思想就足够了。

(三)标题要和新闻内容相符

要避免出现新闻标题文不对题、肆意夸张的情况,在进行新闻标题制作的时候,首要前提是文章标题要和内容相对应,有时也会出现作者对于文章中心内容概括不准确,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标题应该在遵循真实原则、反映客观事实的大前提下进行创作,避免出现一些夸大其实的词汇对于新闻事实进行渲染。

五、结语

在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精确概括、重点说明。网络新闻标题首先要反映事情的真相,对于事物的概括要准确,观点要明确,要选择整个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概括。其次,应该注意把握虚实结合的力度,虽然新闻标题的制作要贴合事实真相,但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适当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开始逐步跻身于传统的四大媒体行列成为第五大媒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新闻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产物。本文在当今网络新闻发展的大环境下,深度剖析了我国在网络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新颖性

参考文献

[1]孙利军.网络内容整合:意义与原则[J].中国编辑,2015(01):12-13.

[2]刘昊.从网络受众需求谈网络新闻专题编辑[J].编辑之友,2014(09):22-23.

[3]姜瑞娟.网络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分析——从网络新闻编辑受者与传者的双重角色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5-17.

[4]杨永强.网络新闻标题个性特征分析[J].东南传播,2015(07):42-44.

上一篇:山东滕州论文下一篇:不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