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中的新闻图像(通用8篇)
网络舆论中的新闻图像 篇1
1 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仇视心理现象
1.1 对社会公权力的仇视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是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是社会制度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不断健全的过程, 然而, 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纵观近年来的网络舆论事件, 大部分事件都集中在权、利、法三个方面, 即政府是否依法行政、人民的合法权利 (特别是公共利益) 有无受损以及司法是否公正, 其中涉及官员贪腐、政府滥用职权的事件最多。
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揭露, 普通群众不断触碰到社会公权力的漏洞, 虽然加强了民众的监督意识, 但也易对公权力机构和体制形成偏见认识, 长此以往, 民众可能会习惯性用批判和仇视的心态看待公权力, 甚至在心理上与之对立。在很多网络新闻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 部分网民的批判是不经过理性思考的, 甚至并非出于舆论监督的目的, 只是想在批判中寻求快感, 发泄自己压抑的情感。
1.2 对社会财富集中者的仇视
嫉妒是产生仇视心理的重要情感因素, 嫉妒往往是在某种比较中而产生的一种对抗心理和仇视感, 极易使人陷入极端状态而不能自拔。在现代型社会中, 职业分化导致的身份差异和个人对其存在价值的比较是怨恨心态积聚的社会学机制。
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 竞争者受智力、技能、资金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进而造成贫富差距。贫困者长期对自身生活状况不满, 当看到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情绪, 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仇视心理。因此, 很多贫困者乐于通过网络新闻评论谩骂、诽谤, 其目的就是为了宣泄自己的嫉妒情绪。
1.3 对社会伦理道德破坏者的仇视
网络新闻评论是能体现普通网民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在社会中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网民必须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手段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在网络新闻评论中, 部分网民出于维护伦理道德的目的, 对失德者和失德现象大肆批评和谩骂, 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仇视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非理性仇视, 是社会整体层面的非理性仇视, 其批判性的言论往往带有煽动性, 对社会道德的维护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反而不利。
2 网络舆论中仇视心理现象的根源分析
2.1 社会权益分配不对等, 社会普遍缺乏信任感
当前, 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社会权力和财富直接决定了社会地位的高低, 社会结构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这是构成仇视心理的重要社会原因。经济建设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 社会不公正现象也在不断凸显, 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明显, 利益冲突加剧, 社会底层民众对社会体制产生了强烈抗拒心理, 在非理性情绪的支配下容易把矛头指向社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 “逢事必喷”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 社会精神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整个社会缺乏道德责任, 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 互相推卸责任, 这也是诱使仇视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2.2 匿名性纵容网民, 网络传播把关和引导不足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差异就是个体存在的形式不同, 在网络世界中, 网民寻求自身的安全, 通常以匿名形式参与信息生产、接受和传播, 每位网民都隐匿了真实身份, 以一个简单的符号存在, 网民在发表意见时不需要考虑法律上是否允许、道德上是否恰当、情感上是否合适, 再加上网络新闻评论的门槛较低, 为网民的非理性意见提供了技术条件。同时, 网络传播简化了传统传播过程的把关环节, 面对着随时出现的大量非理性信息, 媒介难以及时跟踪和过滤, 更难以针对性地引导, 这就大大增加了非理性信息的传播机会。
2.3 公民价值观不够完善, 攀比、虚荣心理过度
仇视心理的产生必然有内部原因, 非理性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能控制自己。带有仇视心理的人往往内心软弱, 遇事欠缺稳重豁达, 在不断接受外部刺激后, 内心的压抑感渐渐蔓延而无法自控, 最终演变成仇视心理, 这是心理和价值观念不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 人作为社会的产物, 通过与他人的价值比较认识和解读自身,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正确的比较会促人奋进, 引人积极向上, 而由虚荣引发的不健康的攀比心理常常会使人陷入一种精神空虚和自卑之中。事实上, 将不同条件下的天赋不同、资质不同的人进行对比, 其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这易使较弱的一方产生负面心理和仇视情绪。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网络舆论中的新闻图像 篇2
近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习近平同志《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截止 2020 年 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4.5%,呈现出全民化、年轻化的网络趋势。舆论作刀,既是杀人刀也是救命刀,网络舆论早已不止步于一方虚拟数据,因此谁掌握舆论,谁就手握了“核威慑”。
在建设网络强国大发展的路上,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是我党宣传事业、提升自身建设水平的必要手段,因此从基层就要开始打好“党”字大招牌,打赢“舆论”攻坚战,而舆论战的本质正是人心之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重砍“守正刀”立下发声之基。在个人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言论自由与过分自由的边界正在模糊,像是部分国内追星粉丝哪怕面对国家立场争议问题仍然频频出现“胳膊肘朝外拐”的情况,越是乱象迭出我们越是明白网络舆论环境肃清正源的紧迫性。“千里之提,溃于蚁穴”,党的正声要从基层发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发起,党员干部要扮演好“参与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勇于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向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发起质疑和挑战,利用事实和知识进行反驳和说服,向网民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四正原则。
直刺“时机枪”打出宣发“奇迹”。中国数亿的网民们每天面对的,不是一点点而是亿点点的的信息洪流冲击,怎么在“碎片化”阅读和“5 秒”引力的挑战下击碎热点传播壁垒,正是新时代党建“舆论战”的制胜点。舆论战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网上喊打喊杀,而是事实胜于雄辩、行动胜于宣传。四川理塘政府和新闻工作者及时抓住川藏小哥丁真大爆时机,找准机会摆明车马、第一时间查清事实,从而打击了丁真全网爆火背后掀起的“全网黑”浪潮的行动力,从而为理塘一夜之间节省了几亿扶贫宣传资金。时机很重要,但抓住时机的行动更重要,正如我党在土地革命中践行了说出一句口号就做到的信仰,这种说到做到的力量才真正感染了群众、凝聚了人心,让十几个党员的信仰变成全国人民的信仰。
横击“真实戟”赢得人心向背。革命时期的一句口号能降敌十万,这种力量源于两个前提,一是事实真相,二是世道人心。因此我们明白要做好党的每一场舆论之战,不仅在“争”更在“真”,虚假的力量能够垄断媒体,但绝垄断不了正义和人心。从近期韩国网友指责汉服抄袭韩服而引发的中韩网络对战中中方一面倒的各国支持率可以看出,没有事实根据的虚言妄语得不到任何信任。笔杆子里要得人心,就要做好正确科普,把真相交给大众,不要回避问题、不要顾左言右、不要弄虚造假、不要卖惨美化,我们党立得堂堂正正,我们打党的“舆论战”也要打得光明正大,舆论重在论而非重在舆。
目前中国共产党员总数为 9191.4 万名,排除非网民党员,大概
网络舆论中的新闻图像 篇3
1 利用网络平台制造热点
网络传播范围的快速扩大, 减少了受众对于报纸以及电视等传统化的媒体接触。“围观改变中国”成为当下的流行语, 它十分形象的说明了网络热点对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对于这种现象, 电视新闻工作者们既不能不参与围观, 又不能仅仅是加入围观的行列。作为主流媒体就要深刻地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把围观者引导到哪里?二是如何引导?要取网络之长, 补自己之短, 利用网络媒体受众的大范围以及较强的互动性的优势, 利用播客以及微博等网络工具, 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事件的展示以及真相的传导。如南京广电集团就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小微视频网, 及时上载热点事件和热点新闻, 让网民及时得到事件的真相, 了解事件的进程和结果, 这样可以将原本只能通过电视才能收看到的新闻节目推广到网络中, 让网名通过网络收看电视, 不仅能够扩大受众的范围, 还具有针对性的加强了网络对热点舆论的引导。
(1) 要在突发事件中凸显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2012年21号被玛雅人预言为所谓的“世界末日”, 不少网友在网络上散发传言, 引起公众的恐慌, 全球都很关注这一天, 网络上甚至拍摄了很多有关预测世界末日的视频, 古玛雅的预言, 只是一个传说。如今, 它已经变成了一场狂欢, 大家纷纷以末日的名义, 以娱乐的心情来迎接这一天。虽然说电视新闻上并没有过多的报道这个, 但是其借助了网络平台, 先后通过播客以及微博发了相关的信息。那么像在这样的事件中, 主流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就需要把准脉搏、站稳脚跟。即既要准确把握网络热点的特征和规律, 又要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既不能听风就是雨, 又不能麻木不仁毫不参与, 而是要通过传播科学的理念和判断, 对“世界末日”这样的的惊世谣言进行有力的回击。央视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 请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天体专家王思潮进行科普解读, 使观众觉得可信、靠谱、踏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内心恐慌和焦虑。
(2) 要挖掘出社会的热点, 抢占舆论的制高点:一年多前的春夏之交, 南京城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小龙虾疑致横纹肌溶解综合症”事件, 为了消除社会大众的恐慌情绪, 南京的主流电视媒体在进行客观报道的同时, 还通过播客以及微博平台, 发布了《南京市公布关于小龙虾疑致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的初步意见》、《小龙虾流通被上“紧箍咒”》、《聚焦小龙虾:抱团取暖抵御产业风险》等一些相关的新闻消息, 向大众及时解释致病的原因以及相关部门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措施, 通过有节、有序、不胡乱炒作, 不仅在电视屏幕上以及网络媒体上, 都很好的起到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网络的时代, 传统的主流媒体要善于发现网络热点, 制造出话题, 在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热点的时候就需要抢占先机, 占据舆论的制高点, 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导者、把控者。前不久南京媒体报道的《南京管理教师出新规着装暴露也算教学事故》, 新闻视频被推广到了优酷以及新浪、搜狐等热名网站上, 引起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视频也被大量的转载, 最后被新浪、网易以及腾讯等网络门户作为了当天的头条推荐视频, 而且江西卫视的《新闻早报》等节目还引用了这个话题, 最终导致了在全国的范围内引发出了一场对于学校教师正规着装的热点讨论话题。
(3) 对于重大时间要实现网络同步直播, 这样可以增强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度:对南京阿育王塔的开启南京电视台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做了现场直播, 这样对于不能到考古挖掘现场观看电视的人也可以感受到现场激动的气氛;以此同时, 南京的主要电视媒体还与新浪网以及酷六网等网络媒体相结合, 在网上同步进行直播, 这样不仅能够从电视上进行观看, 还吸引了大部分的网民群体。同样, 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的盛大召开, 江苏广电就将开幕式的场景通过新浪微博以及酷六网的同步直播, 让更多的群体能够详细的了解到江苏、感受世博的气氛, 这样才能够更大范围以及有效的给江苏活动周营造出一个热烈喜庆的氛围。
2电视新闻要努力把个体传媒者纳
入到自己的导向中来
面对视频网站、播客的冲击, 传统电视媒体如果视而不见, 必将被受众与时代抛弃。电视新闻应当对播客、博客等新传播方式兼容并蓄, 以提升自己导向的影响力。美国电视媒体CNN首先提出了一种“我报道”的模式, 从2006年8月开始, CNN用开辟邮箱和网站专门频道的办法扩大和延伸通讯员队伍, 借助社会力量为我所用, 形成视频合力。这些社会通讯员遍布世界各地, 补充了记者报道力量的不足。当2006年9月泰国发生政变时, CNN最先报道的电视画面, 来自曼谷居民的DV。当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事件时, CNN播出的第一声枪响, 就是被在现场的学生贾马尔采用诺基亚手机N70拍摄到的。CNN网站总裁吉姆说:“观众们越来越自然地走进新闻生产队伍, 成为我们的最佳延伸”。中央电视台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方式, 把“我报道”这种模式在主题新闻宣传中成功地加以运用。例如, 2009年3月, 在央视新闻频道《我在“两会”上》栏目中, 连续播出了9位全国人大代表拍摄的DV作品。这是编辑从近三千位人大代表中选出近20位当观察员的代表, 帮助拍摄的一批DV作品。这些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以代表的视角记录“两会”, 履行职责, 原生态印记极强,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有些作者本身就是播客写手, 等于把关注他们的网友拉进了电视队伍。《“两会”有我》特别节目每天也以百姓关注为视角, 以网络、手机信息等为民意集纳渠道, 以多媒体互动为特色, 展现民意、关注民生, 使观众通过参与节目互动, 达到关注“两会”, 参与“两会”的效果。
3结语
在如今人人都是发布者, 个个都是“新华社”的全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通过吸收网络媒体的优势, 利用网络, 创造出一个既能“抢占”又能“把控”的双赢局面;同时将传统媒体跟新网络媒体相互融合在一起, 最终实现对信息资源进行创造性的互补并不断强化对电视媒体之外的多媒体平台的搭建和推广。
1前言
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 涌现了海量的信息, 引起了电视新闻的变革, 因此催生出了多层次、大容量并且满足观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的新形态。我们正在步进一个以知识资源的配置、占有、分配、使用、生产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知识和经济的时代。知识和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会给新闻传播业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并且迎接挑战。在文化创造、传播观念、体制建设、人才培养等一些方面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才能使新闻传播业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 来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变新闻观念成了节目的主宰, 电视新闻由此开始出现人本化、服务化趋向。
2 新闻媒体当前的现状与问题
2.1 职业道德缺失、功利意识严重新闻的生命是真实, 如果歪曲了事
实, 也就是篡改了历史。有些传媒机构盲目赚取广告收益、追逐商业价值、唯利是图, 以商业伙伴或者是倾向性的声音为关系户, 并宣传不真实的报道, 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在追求眼前效益的当下一些媒体为讨噱头而博得关注擅自杜撰事实、制造新闻, 事不对人、文不对题。
2.2 角色定位不准, 舆论导向错误
社会化进程的集中转型使一些民生问题不断出现, 在一些涉法涉访案件上, 媒体仰仗信息传播优势助长煽动不正之风, 甚至一些新闻媒体以舆论监督为借口, 强行干预法律、阻扰正常执法, 对政府的新近政策, 妄加指责、混淆视听, 引述权威观点时断章取义, 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2.3 采访报道浅薄, 忽略价值导向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抢占独家报道来扩大品牌影响, 互相挖墙脚, 延误了采访的最佳时机。另外由于一些新闻的时效性, 造成了报道缺乏系统洞彻的评析, 浪费了大量优质选题。更有甚者, 一些新闻媒体为迎合观众喜好, 作品粗制滥造、庸俗浅显, 也有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另辟蹊径, 故作清高, 最终导致脱离群众。
2.4 内容形式重复, 跟风模仿严重
新闻媒体人员没有积极思索资讯信息, 形成独特的见解, 而随流效仿, 导致新闻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能力。在一些地方行政单位授意新闻媒体依照提供的样本宣传空乏的新闻, 这也是导致新闻模式单调化。
2.5 管理方式老旧, 采访设限现象频发
新闻的报道需要宽松的新闻采访, 宽松的采访环境对记者全面、准确、真实的搜集题材信息至关重要, 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作出了解以
关于新闻变革的论述
文丨富莹
摘要:新闻的规制是对新闻的发展的引导、保障、规范、服务作用的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前提。新闻媒体作为服务大众的机构, 人们要求决定了新闻媒体规制的变革。作为新闻媒体, 应该把“人民媒体服务人民”的理念切实落到实处, 坚持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 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 就应该做到公平、公正的报道事实, 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喉舌”, 这样社会才能有序发展媒体才能增强公信力。
关键词:央视新闻改革;人民媒体服务人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陆玉方.有效介入掌控导向——浅谈“传统主流媒体如何介入网络热点舆论”[J].传媒观察.2011 (04)
[2]戚昌慧, 孙群正.拓展广电媒体新空间——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谈起[J].新闻前哨.2007 (Z1)
[3]李轩.电视新闻节目如何介入网络热点舆论[J].视听界.2011 (01)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4
1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
1.1 舆论成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主流
在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出现了很多网络媒体, 其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 舆论成为了其传播的重要方式, 并成为当今社会主流形式。当前,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远远多于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 这使传播媒体从以往一家独大转变成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平分天下的态势[1]。甚至在某些方面, 网络媒体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像报纸这种传统媒体, 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 其已经停止印刷纸质版, 而是开始发行网络版。由此可以看出,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其能够为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舆论成为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网络媒体之所以会出现大面积传播舆论的现象, 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从以往媒体所采用的传播手段来看, 其存在形式陈旧、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且在画面、声音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不能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此时, 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应用, 则弥补了传统媒体所存在的缺陷, 所传播的新闻信息不仅丰富多彩, 而且在新闻的获取上也有了更多的方式, 使广大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选择各类信息。这种新闻传播方式, 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的不同需求, 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众的数量。这种新闻传播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使网络新闻受众不断增加, 相应地, 使传统新闻受众大幅度下降。可以说, 网络媒体和受众两者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且所呈现出的比例关系为正相关, 这也是新网络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1.3 舆论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冲击
网络媒体所采取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 且能借助声音等形式来呈现。人们在获取这种形式的新闻信息时, 虽然能够使感官获得一定的放松, 但过量的网络舆论也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冲击, 使人们在面对网络新闻时感觉无所适从, 较为被动。网络新闻的传播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 但这种过于依赖网络新闻的信息获取方式, 也会使其不断迷失自我, 淡化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娱乐至死的现象, 这种一味寻求感官上的刺激, 导致人们出现严重的价值观问题, 使人们不清楚自身存在的价值[2]。与此同时, 网络新闻信息中, 还存在很多虚假信息, 如果人们过多获取此类信息, 将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从而对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阻碍。总之, 对舆论进行过度传播并不是网络传播发展的最初目的, 相关工作人员当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当下这种局面, 为广大受众营造出良好的新闻环境, 为人们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信息。
2 改善当下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象的有效对策
2.1 提高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信息的可靠度
针对当下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 要想使其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就应当确保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便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能使其在工作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 对新闻信息进行准确判断。另外, 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工作质量存在很大的关系, 在每次发布新闻前, 应当对相关信息和内容进行整合, 筛选出真实有效的信息供人们阅读和了解。此外, 网络媒体还应当考虑新闻信息有可能产生舆论, 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良现象的出现。总而言之, 对于新闻相关工作人员, 应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 从源头上避免虚假信息的扩散和传播,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新闻的作用, 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意义[3]。
2.2 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
如果想要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就应当加强对其的监管。尤其是我国政府部门, 应当根据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并针对所存在的各种情况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以此来约束网络新闻的发展[4]。人们在利用法律对其进行监管的基础上, 还应当对相关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首先, 针对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违法信息的网站给予严肃的处理;其次, 在新闻传播舆论时, 应当加大对其的监管力度, 对于一些谣言散布者给予严厉的处罚。除了监管外, 还应当鼓励人们在网络上发布真实的信息, 最大化地实现网络资源信息的共享, 满足人们的需求。
2.3 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网络新闻的良好传播除了从网络媒体和国家法律上对其进行整治, 还应当充分发挥受众的媒介作用。对于广大受众而言, 其所具有的媒介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所以,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在该方面的宣传, 使广大受众能够不断学习相关知识, 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媒介, 减小虚假信息给人们所造成的损失。我们身为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 应当能确辨别各种媒介信息, 提高自身对信息的免疫力。与上述相比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受众的媒介素质, 在如今大的网络环境下应当做到不随波逐流, 不一味寻求感官上的刺激[5]。与此同时, 应当重视个人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 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新闻信息。只有全面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才能够在繁杂的网络环境下生存。
3 结语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新闻传播已经从传统媒体传播逐渐转变成网络媒体传播, 由此能够看出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网络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 也会出现严重的舆论化现象, 尤其是近几年, 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 广大受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使舆论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降低其给人们所造成的损失, 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春郊.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4 (8) .
[2]仇舒海.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0 (18) .
[3]李路.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现状与引导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2 (6) .
[4]包小伟.网络新闻传播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 (2) .
网络舆论中的新闻图像 篇5
(1) 网络传播的优点。1) 网络传播综合即时。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播更加迅速及时。传统媒介中报纸杂志要经过文字录入、图片编辑、排版校正等多种环节才能将信息送到读者手中, 广播电视也要经过长时间的拍摄和制作等过程。而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直接用电脑操作, 能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详细的同步报道。2) 网络传播信息海量。网络将世界各地的电子设备联系为一个极大的数据库, 几乎可以包含全世界的信息, 每个电子设备的用户都变成了提供新闻的信息源。另外, 这个虚拟的数据库还能保留历史的新闻信息。在网络传播下, 新闻信息的采集范围有了广度和深度的扩张, 便有了海量的新闻信息。3) 网络传播结构多样。网络传播融合了传统传媒方式的优点, 有机结合了文字、声音、图片等信息载体, 形成了立体多维、图文并茂、声色结合的超文体结构。这使得受众群体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新闻信息, 也使得新闻信息更具有感染力。
(2) 网络传播的缺点。1) 网络内容缺乏真实性。新闻内容要求准确真实, 但是在网络竞争中, 一些媒体为吸引观众, 没有考证新闻的真实性, 传布虚假有害信息, 混淆公众视听, 损害当事人利益。这样的做法, 降低了网络新闻的可信度, 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名声。2) 网络传播重量轻质。目前, 许多网站发布的新闻标题浮夸内容空洞, 没有交代清楚新闻发生的背景, 没有实质的内容, 使读者不能从报道中获取有效信息。另外, 除几家大型网站能够全天定时更新外, 其他网站新闻更新次数少, 不及时。3) 网络新闻增加法律纠纷。首先, 我国现行有关著作权的法律中, 缺乏与数字化作品有关的规定。其次, 网络传播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转载行为, 有的商业网站直接转载其他公司或媒体的原创新闻。再次, 由于监管力度不够, 网络新闻中存在许多隐私话题, 任何人的个人信息都可能在网络中被曝光。
二、网络新闻舆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 网络媒体失语问题。及时反映舆论, 是新闻媒介引导舆论导向的主要职能。网络传播已经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若网络上各大媒体不能对社会突发事件或政府的重要决策进行及时准确报道, 就可能会引发群众恐慌社会动荡。同时也会使谣言乘虚而入, 影响公众对事实的判断。
(2) 网络新闻硬性宣传问题。首先, 部分网络新闻偏离实际, 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将不符合发展需求的观念强加于众, 影响正确舆论导向。其次, 网络媒体宣传基调过高, 同样偏离了实际情况, 引起公众的反感。再次, 当今媒体推出的典型报道, 虽然数量有所增加, 但并没有深入人心, 进而引发受众对媒体产生的权威和信誉产生怀疑。
(3) 网络媒体信息失控问题。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传播中存在着信息失控的问题, 网络中流传的各种虚假新闻会让公众被误导, 也会造成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不利影响。
三、如何加强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引导
(1) 占据网络新闻舆论的主导地位。网络传播舆论引导式一项系统性社会性的工作, 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通力合作, 明确职责, 相互配合, 共同加强互联网安全维护、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对网络中存在的敏感问题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要切实提高新闻主体对正确引导舆论、规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密切观众舆论导向的最新动态, 对引导舆论和规范传播做出客观合理的发展战略。
(2) 增强网络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首先, 要利用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 利用信息传播产生的遍在效果、累积效果和共鸣效果在网络新闻媒体上的充分发挥, 来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其次, 各大新闻媒体机构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 这要求政府在资金或政策方面帮扶媒体, 也要求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影响人们对新闻的关注与判断。再次, 新闻媒体要利用交互式的手段了解受众的态度和关注点, 进而判断应当如何调整自身的舆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
(3) 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素养。网络新闻传播者较传统媒体工作者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网络新闻传播者不仅要有基本的业务素质、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还要懂得网络与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以及较强的整合信息能力, 以适应网络媒介的发展。除了专业素质上的提升, 网络新闻工作者还要有多层次、开放性、动态的思维方式, 与网络传播发展的新特征相适应。
(4) 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控制技术。网络媒介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我国目前情况, 应当在网络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维护系统, 自动抵制不良信息, 拒绝错误舆论。并且要借助科学技术对互联网进行直接监控, 提前预防网络暴力、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危害公众利益的事件发生, 为网络新闻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健康绿色的传播环境。
我国当前网络新闻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机制仍然存在缺陷, 网络新闻舆论的引导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我国与新闻传播有关的部门和新闻工作者, 既要脚踏实地采取相应措施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又要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来进行新闻传播工作, 引导舆论发展符合时代特征。
摘要:网络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媒体, 网络新闻传播在我国也仅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网络媒体发展时间的、速度快、变化多, 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特征及现状,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了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加强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引导。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王卉蕾.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 2014 (19) :250, 257.
[2]曾秦.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 2011 (24) :15, 17.
[3]赵文晶, 贺婧.网络民生新闻传播立体化研究[J].中国出版, 2012 (24) :44-46.
网络舆论中的新闻图像 篇6
一、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传播而言,舆论是一种软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舆论、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处于大众化社会中,新闻传播为单向传播方式,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舆论引导十分重要,网络新闻传播的传受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但舆论引导同样重要。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网络这一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中受众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受众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变:它们开始慢慢地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对新闻传播的方向产生一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只要有自己的网名,就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别的网民沟通交流。由于网络环境中,受众传播信息门槛极低,且多数发表信息不用承担责任。有些不法人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经由网络非法牟利,导致一些负面新闻快速蔓延。[2]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应该不断加强舆论引导。同时,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其信息量大为增加,这直接导致传播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有的新闻网站为了获得点击量,甚至放弃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转发一些虚假新闻,错误引导受众,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正是因为有这些信息的存在,主流新闻的影响力在不断降低。如果不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舆论走向进行引导,很有可能出现舆论失控的局面,影响社会稳定。最后,与传统新闻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也更广。网络传播不受地点和国界的限制,这无疑加剧了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对比,让网络媒体大国的优势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更需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引导,避免受众受到不正确舆论的引导,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二、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加强舆论引导的途径
(一)完善法律制度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想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首要措施就是完善法律体制,增加对网络传播内容的约束,让公民在自由享受知情权的同时,也要遵照保密规定,对关于国家机密的信息履行保密义务,避免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网络传播法律体制,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网络传播法,对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给予严格处罚,对其行为的性质、罪责追究等内容作出详细的界定。施行网络实名体制,构建完善的网络问责追究体制,对违反法律条款的人依法作出严格惩处,从根源上切断恶意新闻的传播。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自觉维护网络新闻传播的环境,保证新闻舆论导向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
(二)加强监督管理
当前,我国对网络新闻的传播缺少必要的监管机制,多数的新闻传播都只能依靠传播者自行约束,这给某些居心不良的人以可乘之机。假如构建起监管机制,能够让网络新闻传播变得更有秩序,传播也更加规范。所以,我国应该逐渐建立规范的监管机制。
首先,兴建监管机构。当前,我国网络方面的法律条款多数是由信息产业部门颁布。它自己是网络机构的运营者,也是它们的监管者,为了均衡各方利益,在监管上难免出现漏洞。所以,应该兴建单独的监管机构。
其次,健全配套制度。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之后,还应该建立配套的制度。不但要对需要监管的内容进行规范,而且对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应的客体都要作详细规定。对通过网络宣传虚假信息造成民众恐慌、扰乱社会治安的事件要严加惩处。例如,日本核泄漏时期的抢盐事件,就是因为有人借助网络宣传虚假信息引起民众恐慌所致。
最后,建立全天候监管模式。各党政机关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应该对信息源作全天候的监管,对他们进行辨别和审视之后再决定如何应对。对一些网络热点和大型网站进行全天候监管,掌握舆论动向,为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给予科学依据。加速网络技术的开发,建立健全技术监管平台的建设,建立更加坚固的屏障,增加网络监管能效。
(三)实施专项整治
针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网络暴力和色情等问题要开展专项整治。面对“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等主体做出的非法公关行为,要制定多种方案,采取多个措施,深层次地实施专项治理活动。[3]紧抓重点内容和紧要环节,斩断相关利益链条,找出幕后黑手。对于一些影响深远、能够给人带来震慑效果的,要严厉打击,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坚决抵制违法信息的传播,避免此类信息的蔓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平衡网络言论自由和舆论引导的关系
如今,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着人类的新闻传播方式,这和“言论自由”的法律规范产生碰撞,如何均衡网络言论自由和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成了舆论引导探究的主要内容。假如言论自由和舆论引导之间出现冲突,依托“两权平衡”规则对之进行协调。既要避免违法舆论传播行为的泛滥,又要保障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换句话说,对于网络上的违法行为,既要依法治理相关责任人,同时又要保证网络的言论自由,找准两者之前的利益平衡点,保证双方关系均衡。
三、结语
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法律体制,进行严格监督,针对某些热门问题实施专项整治,均衡网络传播和舆论引导间的关系,保证新闻舆论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曾秦.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2011(24):17+15.
[2]王卉蕾.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2014(19):250-257.
网络舆论中的新闻图像 篇7
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指出,为了解决基于“私人利益”引起的“私人的信念”对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的干扰,“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同样需要有第三个因素,这个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的补充因素就是自由报刊”,[1]强调自由报刊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批评和监督是报刊的主要职能,同时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马克思认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新闻机构,而是工人群众,舆论监督的本质是广大人民通过报刊对社会进行监督。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本质及特点
网络舆论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依靠网络作为传播渠道而形成的舆论,或者说公众通过网络传播媒介而形成的舆论;从狭义上来讲,网络舆论是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所共同反映与形成的多数一致的意见。[2]由于网络载体的特殊性,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监督方式多元化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变得多元化。在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中,各大媒体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了爆炸消息,在随后的报道中融合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介进行报道。同时,“网络新闻还能够以接受搜索、访问的方式来给用户提供一个主题资料库,或总体意义上的信息仓库”,将事件的完整信息传递给受众,让监督更加全面透明。人民网开辟专题评论区,网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讨论。
(二)监督快速便捷
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快,一是指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二是指网络监督的敏锐性。网络依托于数字化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舆论能尽快传递集中。由于无需经历传统媒体严格的审核和把关,网络信息的发布快速及时,公众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监督并发出声音。中国舆论监督网的站长李新德说:“网站开办以来,监督的案件影响较大的有山东济宁下跪副市长案;山东单县未婚女被强制放节育环案。”[3]这类网站为舆论监督类的文章提供了平台,其时效性和便捷性都是传统舆论监督所不具备的。
(三)信息交互充分
网络的交互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传统的舆论监督依托于报刊,意见和观点被间接表达,很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偏差,同时也很难收到被监督者的回应。网络舆论监督使得信息的交互更充分,同时也密切了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联系。在孙志刚被殴致死案中,网民的舆论监督促使有关部门对案件予以重视,案件的解决进程受到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直接推动了《城市收容法》的废除。
三、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匿名性下的网络暴力
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提到:“不署名不仅可以使作者自己,而且还可以使读者更加公正、更加自由。”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广泛,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匿名性在带来网络舆论监督民主自由的同时,也会带来网络舆论监督的滥用,催生网络暴力。
从2008年“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始,中国的网络暴力层出不穷,“人肉搜索”成为常态。2015年4月21日,嫩模杨又颖被网络暴力迫害致死事件引发网民关注,其哥哥接受采访时表示,妹妹自杀与无法忍受网络霸凌,尤其是与脸书上的网络暴民言语攻击有关。而女司机变道被打事件中的女司机则遭遇了“人肉搜索”,个人信息被曝光,多项隐私被揭到了网上,对其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网络的发展以及人民民主、监督意识的提高使得网络舆论监督被广泛使用,但情绪化、暴力化的倾向会导致网络舆论监督的滥用,给他人造成伤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监督效果的弱化
《正确开展批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节选)》一文中指出:“新闻单位的批评,不能追求数量,重点是着眼于问题的普遍教育意义,着眼于批评的准确性。”网络的个性化使得官方和权威机构的影响力被弱化。传统的舆论监督依托于报刊,经过严格的审核,质量得到保证,具有权威性;而当下,网络舆论监督中共识的达成日趋困难,缺乏公信力和深度的舆论无法对公共事务形成指导和监督,舆论监督的效果也因此大大削弱。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中把关人的缺失,信息真假难辨。传统舆论监督中的把关人力求信息的真实可靠,而如今,面对繁杂无序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准确的舆论,也无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网上流传的所谓“苏府办〔2015〕77号《关于加强机关内部管理严禁在工作时间炒股的紧急通知》红头文件称,要求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的新闻很快就引起群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但此消息很快被证实为假新闻,网络舆论监督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力量,反而引起了混乱。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需要政府、网络监管与群众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强、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网络舆论监督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8.
[2]蒋乐进.论网络舆论形成与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14.
网络舆论中的新闻图像 篇8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是教育、动员广大官兵的有效形式, 是促进队伍建设的有效保证, 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迫切需要, 能够及时有效地宣传党的战略方针、重大决策, 讴歌部队建设的先进成果和边防官兵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感人事迹, 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边防部队的了解、信任和支持。
目前, 边防部队普遍存在对网络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重视不够、网络宣传队伍有待加强、网络功能优势发挥不出来等问题。党和国家对信息网络的建设运用管理十分重视, 这为边防部队做好网络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了新的更全面的部署, 同时也对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纵观我国新闻宣传历史, 部队的新闻宣传工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始终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力军, 自建军以来, 部队新闻工作者就一直勤奋耕耘在宣传工作的第一线。面对新兴传媒的异军突起, 部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寻求新的空间。要大力开展网络新闻宣传工作, 紧紧围绕坚定政治信念、强化警魂意识这一根本, 紧贴边防中心工作和部队建设这一主线, 着眼发展先进部队文化, 始终保持网络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 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优势, 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履行使命的思想基础, 塑造我军良好形象, 高质量地掌握和运用部队新闻的话语权, 理直气壮地表达立场观点, 潜移默化地宣传部队思想文化。
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边防和部队建设的关切,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主动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
舆论导向的引导能力至关重要。边防部队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深入研究, 切实围绕中心工作, 有效组织宣传策划, 准确把握新闻要素, 掌握网络宣传特点和规律, 积极主动地进行有规模、有声势的宣传活动。围绕“爱民固边”战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 充分报道官兵亲民、爱民, 为促进驻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经验成效。
部队新闻宣传者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基层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源头活水, 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素材。深入官兵之中才能接地气, 汲取生活气息, 产生真情实感。当前, 要紧紧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这条主线, 把“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要求落实到新闻实践全过程,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不断壮大主流舆论。要树立群众观点, 培养务实作风, 不断提高网络新闻宣传工作水平。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 在广大群众中及时有效地宣传党的战略方针、重大政策, 不断提升部队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拉近官兵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从而构建起和谐的警民关系。
三、把网络宣传与传统宣传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助推公安边防部队新闻宣传工作在信息化之路上纵深发展
坚持继承发展, 网上网下结合。在充分发挥部队传统宣传优势的基础上, 将网络宣传纳入宣传手段, 两者紧密结合, 互取所长。网络宣传与传统宣传方式并不矛盾, 二者有许多的契合点:传统宣传方式需要吸纳新方法, 以便顺应时代需求, 积极创新;网络宣传需要借鉴传统宣传的好经验, 是传统宣传方式和手段的延伸。
1. 基层搞调查, 网上听心声。
搞宣传教育工作, 第一步就是深入基层进行问卷调查, 座谈交流, 掌握一手情况, 发现倾向问题。同时抓住网络的私密性强、便于官兵敞开思想、发表意见的特点, 通过论坛发帖, 了解真实想法。通过网上网下一起搞调查, 综合做判断, 来解决传统方式覆盖面窄、思想隐蔽难摸准的情况。
2. 教室上大课, 网络小辅导。
依托大课堂, 抓好集中学习灌输, 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发挥网络进班排, 安排宣传骨干轮流担任“有问必答”, 搞好跟进, 解释疑惑。
3. 平时看士气, 网上看人气。
平时看士气, 主要看宣传教育一个段落之后, 官兵思想觉悟提高情况, 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网上看人气, 设立人气指数排行榜, 每次大宣传活动之后, 都组织官兵上网点评、量化打分, 以此衡量宣传教育成效的好坏。
四、借助网络, 大力营造宣传部队先进文化的浓厚氛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部队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部队的新闻宣传工作, 不仅仅承载着传递新闻信息的任务, 更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建设部队先进文化的重大使命。在文化建设方面, 部队始终是时代的先锋。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所孕育的军旅文化和培育的英雄人物, 始终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楷模。而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之所以能广为人知, 其实都是我们部队新闻工作者辛勤努力、大力宣传的结果。
网络时代的今天, 我们应该建立起以传统为血脉, 以使命为遵循, 以荣誉为标志的部队特色文化。把边防部队的传统文化融入网络, 并且作为打造网络文化的“精神富矿”来深入挖掘。同时, 紧紧围绕边防部队中心工作, 紧贴边防部队特点, 深化边防部队推行的“爱民固边”战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等重点工作, 发动官兵在网上“晒”点子, “晒”感悟, “晒”成果。
互动性是网络最具挑战性的特征之一, 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部队新闻宣传的重要方面, 也是营造部队先进文化的重要方式。部队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勤于探索, 积极创新, 打造更广泛更切实有效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 积极创造更多机会, 鼓励官兵踊跃参与, 大力营造宣传先进文化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