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引导

2024-10-09

新闻舆论引导(共12篇)

新闻舆论引导 篇1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媒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各个领域引领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动向。时下新闻报道五花八门,新闻视角千姿百态,由于新闻工作者能力高低不同,新闻水平参差不齐,新闻舆论导向也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如何正确引导新闻舆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成为当前新闻工作的重要任务。

1 新闻舆论引导的现实意义

新闻舆论引导是一种通过新闻传媒整合众家之言经主流媒体传播而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形成的具有某种行为引导性和价值倾向性的意思表达形式。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新闻舆论引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其对于时事新闻动态观点的表达与传播是社会公信力形成的主要动力。在有中国特色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新闻舆论引导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 新闻舆论引导着重关注的问题

2.1 新闻娱乐化倾向

娱乐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新闻娱乐化是指媒体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时事新闻以娱乐消遣的方式传播开来,在严肃中发掘娱乐,在庄严中找寻欢乐,通过趣味性和可乐性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由于“受众”文化水平参差、社会关注视角有别、价值观不同,娱乐化的新闻可能会误导价值取向,产生跟风的事情。如何把控好“娱乐”的度,是目前需着重考虑的问题。

2.2 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问题

新闻从业者是发现、撰写、传播新闻的主导力量,是新闻舆论引导的直接经办人,所以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新闻事业发展的前程。面对新闻业竞争压力的同时,不添加个人情绪、不过分渲染,如何将新闻事件客观地呈现于大众,是另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3 新时期新闻舆论引导方法

3.1 转变思想观念

新闻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时事动态的反映。新闻舆论导向要以党和政府的意思表达为中心,遵从民意,走群众路线,切实有效的引导社会价值导向。新闻报道不仅是政府政策宣传的工具、真美善的代言、社会热点和焦点的放大镜,还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发言器、假恶丑的辨别器、社会弱势群体的表达器。新闻舆论引导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生活百态为出发点,多元化、多维度观察问题,走出层面认识误区。

3.2 增强受众接近度或可信度

要有灵活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态度要谦和端正,启发新闻“受众”与新闻从业者之间的互动,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与“受众”交流沟通体会“受众”的社会心理并适时因势利导,提升“受众”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受众”接近度和可信度,进而提高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3 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关

新闻舆论引导是社会发展态势的测量计,好的社会发展动向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水平和生活条件。要有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就要准确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质、量、度。新闻舆论引导与其他社会机制一样,要求少而精,精益求精。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质,就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有效、合法、合理和可能性。要从实际出发,切忌杜撰编排和肆意增减。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量,就要善于观察和总结,从不同的时事新闻中找寻共通性和可关联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新闻材料只要足以证明观点和立场就可以,切勿对某一类新闻进行轮番轰炸,以免受众产生新闻疲劳。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度,就要准确把握受众的新闻接受能力,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整合时事新闻动态的技能。要善于分析总结,简洁明了的阐述新闻主旨,保证受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

3.4 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要编排好不同的新闻板块,明确新闻目的,完善新闻功能,健全新闻服务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要有充足的调查计划工作,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3.5 切实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素质

新闻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舆论引导的正确与否。要加强对新闻工作队伍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教育,大力宣传正确新闻舆论引导的意义,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转接和衔接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素质。

4 结语

新闻舆论引导是社会价值观动态发展的重要发动器。在新闻舆论引导过程中,一些扭曲价值观的行为认识有发生,要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转接和衔接服务机制,明确新闻监管,积极建立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楠坪.论新闻舆论引导水平的提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2-55.

[2]戴继红,朱鸿洁.浅议新闻舆论引导的几种模式[J].新闻实践,2006(5):56-58.

[3]贾文悦.试论新闻舆论引导与理论创新[J].佳本斯大学社鲁科学学报,2001(4):71-73.

新闻舆论引导 篇2

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情况汇报省法院宣传处:为准确把握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法院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通知》,农垦法院迅速行动,积极部署,在省法院和总局党委的支持领导下,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院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进行了认真筹划,紧紧抓住党的十八大以及全国和地方“两会”召开的重要契机,积极引导,提前一个月下发了《关于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通知》,进行系统布置,从十个方面进行全局部署安排,至今未出现负面舆论。全面掌控农垦法院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强化司法公开与司法公信的形象树立,围绕中心、创新思路,不断开拓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新境界。

新闻舆论引导 篇3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应运而生。互联网又被称为“第四媒体”,这也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网络新闻快速发展,引导和规范网络新闻的传播成为目前各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互联网将全球的新闻、信息集中在一起进行共享,所以网络信息和新闻的全球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可是规范和引导正确的网络新闻传播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文主要来研究和分析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实施步骤。

1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特点

1.1 网络传播的优势

1.1.1 信息含量大。网络新闻的舆论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传播,因为传统媒体发行的数量和规格都有具体的要求,导致信息是有选择性的刊登,但是网络新闻传播在同样的时间内就可以给予人们海量信息,增加人们的信息量。

1.1.2 信息传播时效性强。当有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工作者只需在网络上将时间信息上传,人们在互联网上就能够及时的了解事件的原委,所以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是非常强的。

1.2 网络传播的弊端

1.2.1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较差。有一些个别的新闻媒体方只是为了当前的利益,而在网络上发布和谣传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这不仅仅是对受众个人利益的损害,更重要的是拉低了整个网络媒体的公众形象。

1.2.2 网络新闻有价值新闻含量少。人们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可以得到无数的信息,但是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虚假信息、炒作信息等等,内容缺乏真实性和理论支撑,这样人们大众得到的有价值的新闻含量就相对而言减少了。

2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意义

舆论一个很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网络新闻。而在传统的传播中一般都是单向的,互动性差,而且传播者一般都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播的,所以能够基本保证将舆论往正确方向引导。可是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区别于传统传播方式,所以就需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

一方面,当新闻传播方将新闻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网络传播方的地位就变被动为主动,而且人民大众具有言论自由,网民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可以和其他网民积极的交流和探讨。但是这样的交流一般是匿名交流,所以就造成很多人不在乎自己的言论所带来的后果,肆意传播不正确的言论,危害社会。

另一方面,目前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网络新闻数量庞大,人们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但是其真实性难以保证。而有部分网络媒体只在乎利益和浏览量而职业道德缺失,散布不正确的言论,误导大众,影响社会。

3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

3.1 规避产生和散布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而想要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首当其冲就是规避产生和散布虚假新闻。

3.1.1 增强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目前我国的网络新闻的传播者以年轻人为主,相对而言专业能力不强,不能够完全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想要规避产生和散布虚假新闻,增强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1.2 严格把关网络新闻的审核工作。目前很多媒体为了首发,赢得浏览量,将很多并没有严格审核的新闻稿就发布出来,这也就造成虚假信息事件频发。所以在发新闻稿的时候就需要严格把关其审核工作,建立相关制度,务必保证其真实性。这也是防微杜渐,从根源上杜绝虚假新闻的发生,保证人民大众和社会的利益。

3.2 用合理的评论方式引导舆论

3.2.1 利用网络新闻评价实现潜在舆论的健康化。我们所说的潜在舆论其实质就是:在受众中绝大部分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或看法,而且它还能够影响受众原有的立场和观点。而网络新闻在传播时时效性强、范围广,利用网络新闻评价实现潜在舆论的健康化,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人们在看网络新闻时网络新闻评价也是其关注的重要部分,而在网络新闻评价中将好的情绪逐渐替代不好的情绪,就能够有效地将舆论实现健康化,存进网络新闻舆论的健康发展。

3.2.2 利用网络新闻评论的平台形成舆论主流。在网络新闻的评论中一般都是个人针对此新闻所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中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也就导致很难形成舆论共鸣。但是我们要积极利用网络新闻评论的平台,将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有机结合,传播积极向上的观念,形成主流的舆论。同时我们在传播观念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使用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可信度,以此来推动舆论主流。

4 结语

加强对网络新闻舆论的引导工作是目前网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经过一系列整治和引导工作后,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进行引导工作时需要积极创新,取得更大的成效。总而言之,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趋利避害,加强引导,促进网络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卉蕾.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2014(19).

[2]李爽,韩丽苹.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

作者单位

四川传媒学院 新闻与网络传播系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篇4

1民生新闻是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些晚报、都市报开始以其体贴入微的民生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而走进寻常百姓家,并逐步获得认同和发展。2003年,孙志刚事件的集中报道以及由此导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使民生新闻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空前发展。近几年来,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体现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成为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的宠儿。

民生新闻能让受众“获取人际交流的‘亲切感’与社会的‘尊重感’,获取参与公共事务与拥有心理依靠的虚拟满足感,从而获得媒介抚慰以弥补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缺失”[1],能最大限度地从新闻中得到“实惠”,因而得到了受众的普遍欢迎。这是与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分不开的。

关于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如下观点:①民生视角,本色表达,人文关怀,整合营销[2];②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3];③民间立场、民众视角、民本取向[4];④构成民生新闻要件的是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5];⑤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6]等。引用比较多的是暨南大学董天策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7]。这些说法都从不同方面对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释。简单归纳如下:因为民生新闻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群众心声,紧扣时代脉搏,所以,它能日益繁荣,成为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民生新闻也应重视舆论引导

民生新闻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爱民富民惠民安民措施家喻户晓。如果说媒体是旗舰,那么,民生新闻就是化雨的春风。和其他新闻一样,民生新闻同样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民生新闻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它反映的是现实社会普通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是人们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好的民生新闻,一定是顺应民意的,是人民群众真实意愿的反映,不仅有内容、有思想、有深度,而且能让受众感到暖心、贴心。

民意,既有主流民意也有非主流民意,有正确的民意也有不太正确的民意,有代表多数人的民意也有代表少数人的民意,甚至有混入人民群众内部的敌对势力的所谓“民意”。一个民主社会,有多种声音,也需要有多种声音的自由表达。这有利于形成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自动校正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利益调整,面临着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诸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群众有多元诉求是很正常的。

在反映民意问题上,民生新闻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多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因为强调舆论引导而把民生新闻写成脱离群众的说教新闻;二是因为强调民意而忽视舆论引导,不考虑“民意”对大局稳定带来的影响。其实,反映民意和维护大局稳定是统一的,只有大局稳定,民意才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因此,民生新闻既要贴近民生,又要维护大局,要以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弘扬主流的、正确的民意,引导和消解非主流、不正确的民意,同时甄别和旗帜鲜明地反对别有用心的所谓“民意”,通过对民意的有力引导,使社会舆论始终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保持一致。

3民生新闻在舆论引导中的缺陷和不足

随着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锁碎化、虚假化、错位化、市井化、娱乐化、媚俗化的倾向,忽略或弱化了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影响了它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别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了。

3.1锁碎化——只要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事无巨细,都加以报道。一些民生新闻对百姓生活内容过于敏感,常常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水管爆裂、路灯不亮、宠物伤人、井盖被盗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普通琐事上,“内容的琐碎也必然导致新闻的表面化,报道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雷同,丧失了个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8],结果民生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

3.2虚假化——只要能引起轰动,哪怕经过“合理想象”,也要加以报道。社会现实生活提供给记者的新闻素材,永远与记者心中所希望的理想素材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每一条新闻的外在表象也不都是生动有趣的[9]。一些民生新闻往往不从事件本身发掘深厚的意蕴,而是通过对事件本身进行“合理想象”,或生拉硬套,或添油加醋,或故弄玄虚,来吸引眼球。

3.3错位化——只要能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就是错位、越位,也热衷于报道。“有困难,找媒体”这句话曾让媒体和老百姓都心头发热。媒体凭借话语权优势,解决了老百姓的许多燃眉之急,受到了赞赏和欢迎。这种越俎代庖的错位、越位行为,必然招致一些群众有困难不去找职能部门而找新闻媒体,不仅会影响和挫伤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闻的客观性也会受到质疑和影响,不利于民生新闻的持续健康发展。

3.4娱乐化——只要能迎合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不惜哗众取宠,也加以报道。民生新闻使用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来促销本无可厚非,但在娱乐的同时,民生新闻还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民生新闻不是花边新闻、市侩新闻的代名词,也不是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的承载者。民生新闻的娱乐化要以大多数受众的接受程度为底线,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因为迎合受众的简单娱乐心理,而使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3.5媚俗化——只要能赢得受众,哪怕牺牲品位,也加以报道。一些民生新闻为迎合部分受众追求感官刺激和窥探隐私的低级趣味,不遗余力地渲染低俗、丑陋、血腥、色情的细节,或以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狗仔”新闻、“花边”新闻取悦受众,将媒体变成低俗消息的集散地,将民生新闻变成市井杂谈。一味地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必然会导致民生新闻庸俗化,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媒体在群众中的公信力[10]。

4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要把握受众阅读心理

民生新闻之所以成为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是因为它能很好地把握受众的阅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一是求新心理。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人们往往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受众总想从新闻中获得新信息、新问题、新经验、新做法、新人新事和奇闻异事。二是求知心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广大受众通过各种民生新闻获取信息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三是求真心理。受众希望通过阅读新闻而认识所处环境的真实情况,而接受新闻的前提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求近心理。人们总是对那些在内容、视角、地域和情感等方面与自己比较接近的事物感兴趣,因为反映这些事物的民生新闻更容易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影响。五是调适心理。由于生活压力较大,许多受众选择新闻就是为了调适的自己精神状态,偏向娱乐的新闻往往有较大的市场。六是得益心理。人们常常对就业、升学、房改、医改和养老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格外关注,如能涉及受众的切身利益,往往能吸引受众眼球。七是参与心理。受众都有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渴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民生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为市民的参与心理提供了平台。八是争取话语权的心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民生新闻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声音。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民生新闻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契合了广大受众的阅读心理,既符合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和重要性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也满足了受众对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等的心理需求。相反,那些忽视受众心理、忽略舆论引导,一味追求叙事精彩,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所谓民生新闻,注定是难以留住受众的。只有真心诚意为老百姓着想,又注重加强舆论引导,才能创作出富有文化品位和民生内涵的精品来,民生新闻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广。

5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要适应受众阅读需求

民生新闻如何影响受众,由民生新闻的内容决定,它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受众阅读心理的多元化,必然众口难调,想吸引所有受众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受众,再好的新闻也无法实现舆论引导。只有那些述事理性、见解独到、客观公正、语言生动、文笔清新,真正贴近老百姓的民生新闻,才能代表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才能适应尽可能多的受众的阅读需求。

5.1述事理性。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生活片断的新闻,更应该像化雨的春风一样引导受众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因此,不是所有的生活故事都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而应该着重选择那些对大多数人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同时,要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让受众在接受新闻内容的同时,自己得出结论,并不自觉地接受舆论引导。

5.2见解独到。如果说以前的新闻缺乏对老百姓微观生活的关照,那么现在的民生新闻对生活琐事的堆砌就是走向另一极端的矫枉过正。如果民生新闻仅仅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往往就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到本质,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新闻的真实性就得不到保障,所以,民生新闻所报道的人和事一定要蕴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能给人以启迪,授人以智慧。这也是一个关系民生新闻生存发展的问题。

5.3客观公正。民生新闻虽然比不上报道国家大事,但同样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执行和落实。客观公正的民生新闻报道,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个立场,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致的,是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的,是与事理本来的是非曲直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多一点冷静,少一点冲动,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5.4语言生动。民生新闻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要具体形象,能让受众入迷;要简洁生动,使语言更有感染力;要准确鲜明,能突出民生新闻的社会意义;要通俗易懂,能给人一种亲切感;要幽默诙谐,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要适当使用本色语言,尽可能地缩小授受双方的距离感。

5.5文笔清新。文章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民生新闻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章法。心之所想,笔之所至,怎样表达起来顺畅,有格调,有张力,往往就是最好的表达。所以,民生新闻的风格也是多样的,只要文思深邃,文理通畅,文笔清新,民生新闻就能常写常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新闻大家庭中的常青树。

6提高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实效的方法

民生新闻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普通老百姓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才能真正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6.1多作正面报道,要有选择地报道,要抓住典型报道。多作正面报道,是为了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发挥好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有选择地报道不是为了片面吸引受众眼球,不是断章取义的报道,不是偏听偏信地报道,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背景下来思考、判断和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作的报道。只要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形象,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教育大多数人,不管是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都可以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

6.2摆脱零碎化、庸俗化、表面化现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民生新闻来自民间,家长里短的事也能在一段时间内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但由于内容较浅,格调不高,很难长久吸引受众。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广大受众需要更多、更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民生新闻,而那些零碎化、庸俗化、表面化的新闻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民生新闻应发挥自身优势,找准独特定位,力戒肤浅,远离猎奇,努力寻找新闻事件的背景性信息和前景性信息,使民生新闻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简单叙述升华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并以高度和深度打造新闻精品。

6.3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发展状况,它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以民本为价值取向,以民本的立场为切入点,注重对民众进行有价值信息的全面告知、情感的深层抚慰、意义的理性引导,表现出人文的情怀”[11]。民生新闻要实现它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12],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让受众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抚慰,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最大程度地彰显人文精神。

6.4善于从民生视角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突出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民生新闻离不开舆论监督,也不可缺少舆论引导。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其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的体现。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就是要善于从民生视角捕捉那些领导关心、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捕捉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消息,并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把民生新闻与社会热点、难点,与时政消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问题的圆满解决,既突出服务性、时效性、贴近性,又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使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

摘要: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其他新闻一样,民生新闻同样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只有把握受众阅读心理,适应受众阅读需求,才能不断提高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实效。

新闻舆论引导 篇5

●郭卫民

(据听课笔记和录音整理)

郭卫民: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局局长。2008年7月8日,作为北京奥运会四位新闻发言人之一首次与媒体见面。

授课内容:

概要:发生灾难或突发事件后,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积极做好媒体采访的服务管理,有效引导舆论,显得至关重要。

在新形势下,大到5·

12、7·23等事件,小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灾难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不止政府部门和部门的专职新闻发言人要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就是一般领导干部都有可能随时会成为本系统本行业的新闻发言人,所以说,如何做好新时期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互联网传播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一、积极主动做好媒体采访服务管理工作

(一)要正确认识媒体不要“敌视”或轻视他们

记者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既不是学生也不是部下,而是“挑战者”,要学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和善管媒体”。注意三点:一是要正确对待负面报道。对于歪曲事实、恶意攻击的,要及时澄清和反击;二是对属于“带有色眼镜”的报道,可加强正面引导;三是对属于我们本身存在缺点和问题的,要积极改进,并及时向外界说明。

(二)要积极回应媒体不要漠视他们的要求

要积极受理媒体的采访申请,积极为媒体的采访提供帮助,要主动“喂料”。当接受媒体问询或采访申请时,尽可能了解、核实情况予以答复或安排采访;如果没有明确的口径予以答复或不能接受采访,应及时告知媒体。

不要回避,更不可“无可奉告”,那样只能适得其反,还会被认为背后掩藏了什么,通过外围去挖掘背后的线索、答案,那样做出来的报道更可怕。

尽量避免与媒体发生冲突。不轻易公开去批评、职责媒体;当媒体对你不恭时,尽可能妥善处理。

(三)要认真做好发布和接受采访的准备,不要草率上阵 在接受媒体采访或出席发布会前要做好充分准备。(1)要清晰掌控谈话内容。

一定要明确你要表达那些主要观点和意见; 一定要清楚媒体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

(2)要认真准备答问口径。编写口径要了解事实,掌握政策,妥善应答。

(3)没有把握的内容不说。不去谈论超出你职责范围的事情;不去谈论不确定的内容;不去谈论没有准备好的观点。

(4)要准确表达。不要反复谈消极面的东西;不要去说“个人意 见”、“个人看法”。

从始至终保持警觉。你说的每句话都可能被报道。在出席重大事件新闻发布会时: 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姿态; 要把控发言的原则和内容; 要注意学习去倾听和沟通。

对于食品、医疗、交通等个别事故,不要简单以总体安全来应对; 对于就政府部门工作的批评,要及时表明态度,但不要急于解释; 对于干涉及政府部门工作责任时,不要急于去转移、推卸,要有一种担当的勇气和自信。

(四)要积极应对敏感问题不要被激怒和被牵着走

随时准备面对敏感问题。无论在发布会还是在采访中,记者很可能问及一些敏感问题。

积极坦然应对敏感问题。不要紧张,也不要被激怒,可把它看作一个阐释我们政策的良好时机。镇定自若会赢得好感。

回答是也可以先作一个表态。采取“过桥法”等阐释一段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方针政策。

(五)要充分表现诚信不要编造内容

发言人的诚信至关重要。“诚信是发言人唯一的最重要的财富”。发言人代表还展示着政府的信誉。

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先不要发布。发现错误随时纠正。

发布信息要“自圆其说”;要“留有余地”。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具有权威、直接和互动的特点,为媒体所欢迎。

(二)举办背景吹风会

背景吹风会也是新闻发布工作中常常运用的一种形式,所提供的信息能影响和引导记者有关这类题材的报道。

(三)组织集体采访

集体采访同新闻发布会相比,气氛会轻松些,答问也能稍详尽些。缺点是,记者可能会在某一问题上被追问和纠缠。

(四)安排专访

专访一般来说是记者更愿意采取的独家采访的形式,这样可以获得其他媒体没有的独家新闻。专访的报道能比较充分、全面。可以事先要求媒体提供采访问题,要求其准确、可观进行报道。

(五)接受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也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发布形式。接受电话问询或采访时一定要谨慎,要注意方法,同时,发布信息要得到授权,重要的问题回复要有书面稿。

(六)提供书面采访

书面采访是一种简便的方式,可根据特定的环境、媒体的要求和可供发布信息的具体情况,提供书面采访稿。

(七)通过互联网发布

互联网发布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在新闻网站发布信息,或在网上接受访谈等。

三、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一)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在启动紧急处置机制的同时,要迅速启动新闻发布工作,在负责处置事件的指挥部下设立专门的新闻发布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新闻发布工作。根据需要设立新闻中心。

(二)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机制

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要求,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1)突发事件新闻发布要坚持及时、准确、有利的原则。一要及时。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突发事件的报道一定要注意时效,争取先声夺人,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只有及时地报道,才能有效地引导舆论,避免和减少猜测性、歪曲性报道,争取主动权。

不要回避、观望,由于拖延时间带来的损失,将会付出加倍的代价。

及时地报道也能使我们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表达政府的高度关注,使政府、媒体和公众站在同一“战线”上。

二要准确。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权威可靠。快速的时效,一定要以准确为前提。

三要有利。新闻发布要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有利于我们国家和政府的形象。

(2)新闻发布要得到授权

发布的内容要按程序报批。无新闻发布任务的部门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对外就突发事件及其处置工作接受记者采访和发言谈话,以避免说法不一造成信息混乱。

必要时可持续举行发布会,向外界发出一种明确、强烈的信息,我们是开放的、不回避问题、随时回应社会舆论的关注。

要善于安排第三者、专家学者、舆论领袖、权威人士发表意见; 或通过国际组织、权威机构进行解释、论证;也可以通过民间人士或事件其他有关方得观点来引导舆论。

(4)要注意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组织新闻发布。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其报道特点是不同的。

(三)实施突发公共事件中外记者采访服务管理机制

及时受理中外记者的采访申请,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做到“有序开放、有效管理”。

(1)要设立新闻中心。一方面迅速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指挥体系;另一方面并提供电话、传真、上网以及电视信号传输等服务,为记者的采访提供方便。

(2)要通过提供服务等尽可能使前来采访的记者纳入到我们视线中;要主动向记者提供事件有关信息,使记者有正式的渠道获得官方权威的信息,避免根据猜测和传闻去作报道。

(3)要加强对现场采访组织、管理工作。在不影响事故抢险和记者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安排一些记者进入现场,或安排可以拍摄现场的区域进行采访。

(四)实施突发事件舆情研判机制

要密切关注境内外媒体的报道,向上级和有关部门通报,并研究组织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工作。

(五)实施突发公共事件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的特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传达各种正面信息,主动引导舆论;同时,利用其信息汇聚的特点,作为了解搜集舆 情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要警惕并及时删除各种歪曲事实,煽动矛盾,影响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害信息,对境内外一些采取恶意攻击和敌视态度的网站要及时封堵。

四、新闻发言人的方法和技巧

政府或部门的新闻发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灾难事件的新闻发布更是如此。在确定主题、统一口径之后,新闻发布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更多的是无数的细节。由于当今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一旦哪个细节处理不好,预期的传播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回答记者提问时,几乎没怎么回答记者的问题,反而大段阐述此前准备的材料;阐述事前准备的材料与回答记者提问方面缺乏连贯性,显得生搬硬拼。

一、如何发布信息

这里的“发布信息”是指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提问前主动公开的信息。根据我国新闻发布会尤其是灾难性新闻发布会的现状,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信息方面应注意以下三点。

1、发布的信息要精短

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对信息速度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灾难发生的初期,更应该简短、快速地将信息传递出去,那种具有浓厚做工作报告味道的消息只能让本人或部门的形象大打折扣。

2、不要闷着头念稿子

原因:一是生怕脱稿之后说错了话,担当不起责任。二是对新闻发布的工作还不适应,甚至有点心理紧张。但不管哪一种原因,这种比较僵化的方式肯定不受记者和公众欢迎。

念稿子本身没有什么错,但一直闷着头念,会产生很多负面效果。

3、要注意语速、语气和重音

哪些信息需要强调,哪些信息信息可以一笔带过。而那些需要强调的信息,可以通过语速、语气和重音等表达出来。

4、重视表达态度

尤其是在灾难性事件初期,新闻发言人掌握的信息往往十分有限,但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发布信息。此时,除了将所知的信息传达给记者外,最重要的就是立即表明政府的态度,通过媒体告诉公众,政府对灾难事件非常重视,对遇难者家属非常关切,并正在采取措施或将要采取哪些措施。“布什在„9·11‟事件后,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前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谁干的,不知道到底事情情况如何,死伤多少损失多大……他的第一句是„今天早上,自由本身受到了攻击,自由终将被捍卫‟„我要向美国人民保证,联邦政府所有资源都将被利用起来……来拯救生命,来帮助受难者,绝不会出现任何差错,美国人一定会惩罚那些要为这件事负责人的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认为,高层领导人的表态将对公众心理产生重要影响,“领导人早表态=早参与=关心,领导人晚表态=晚参与=冷漠,领导人不表态=不参与=不关心”。而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将高层领导人的表态发布出来,满足媒体的报道需求,也让公众尤其是灾难事件的当事人和家属获得心理上的宽慰。

二、如何回答记者提问

1、回答要简短

发布的信息越繁琐,被媒体删去的内容也越多。这样,发布的信息就可能会被断章取义甚至歪曲。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就为此提出过一个30秒原则,即:“在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归纳要点 在30秒内说完。

简明扼要的信息还利于媒体制作标题。无论是阅读纸质媒体还是上网,标题是否能够吸引眼球越来越影响受众的阅读。简洁、生动、可读性强,很有可能被编辑选为标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2、永远不要说“无可奉告”

无法回答记者的提问原因:一是记者提问的问题超出了该发言人所能回答的范围;二是涉及机密,无法公开;三是记者提问的信息,虽然应该公开,但政府目前还没有掌握到。

对策:一是向记者承诺将联系可以回答记者问题的部门并将信息尽快公布,或者告知具体是由哪个部门负责,方便记者去获得他想要的信息。对于第二种情况,新闻发言人要解释清楚为什么记者的提问涉及到了机密并因此不能公开,而不能仅仅一句“涉及机密信息,不便公开”就将记者的提问打发了,这同样会引发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对于第三种情况,新闻发言人应该承诺一旦有最新消息将及时公布。

3、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充分运用到回答记者的提问中

把想说的话尽可能借助记者的提问说出去。从整个发布会来考虑,在信息发布阶段,一般不把事前准备的全部信息都发布出去,这保留下的部分信息就是供回答记者提问时使用。

在具体的操作中,借助一些“转折”和“递进”的语句,就不难实现上述要求。比如记者提问救灾伤亡,新闻发言人就可以借该问题先把救灾者的英勇表现叙述出来。在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后,还可以通过“不过我更想强调的是……”和“你所说的只是一个方面,其实……”等表述把新闻发言人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让整个信息的发布进入自己的 轨道。

4、回答具体信息

新闻不是工作报告,更不是思想汇报,媒体和公众想获得是事实,是具体信息。有时,越是具体的信息,信息量越大,可信度越高。在新闻媒体眼中,概括性的信息往往难以打动受众,说服力也不足,有细节的故事才最能赢得受众的关注。在国务院新闻办为5·12汶川地震举行的第21次新闻发布会中,中国新闻社的记者就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明确提问,“灾区发生地震之后,海内外侨胞积极为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您能否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呢?”。

在灾难事件中,媒体和读者都非常关注政府是如何惩治救灾不力者的。此时,新闻发言人不仅要表明政府鲜明的态度,告诉记者政府已经“做出了严厉惩罚”,还应介绍其中一两个典型,他们到底如何救灾不力,又如何惩罚的。在介绍救灾者非常英勇时,也应点出他们中一些人的具体表现。对此,新闻发言人应该充分准备这方面的素材。

5、使用多种表达方式

这里的表达方式,是指语言、数字、图片、示意图、地图、视频、声音等。新闻发布会主要是依靠语言来发布信息和回答记者提问,但为了产生更好地传播效果,其他表达方式也应适当采用。

与语言相比,上面列举的其他表达方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传播信息;二是信息的说服力往往更强,“一张有说服力的图片胜过一千句话”,这进而可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另外,从新闻媒体的角度看,数字、图片、示意图、地图、视频、声音等也往往会受到媒体格外的重视,甚至在报道中直接使用新闻发言人提供的这些资料,这对于舆论引导是极为有利的。在国务院新闻办为 5·12地震举行的第6次新闻发布会中,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马健空军少将就出示了一张关于军队在震区部署的示意图,将部队救灾的情况很直观的展现在记者面前。

当然,与文字性资料相比,整理数字,搜集图片、视频、声音等表达形式的信息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制作示意图、地图标示和便于展示的视频类资料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灾难性事件,突发性强,新闻发布准备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更依赖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表述。但新闻发言人或政府部门信息搜集和整理的人员,最好还是尽可能地多一些其他形式的表达。

6、使用多种逻辑方式

新闻发言人在进行信息发布和回答记者提问时,一个非常基础的要求是,要把问题讲得通俗易懂,“让六年级的学生也能听得懂”

五、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1、以主流媒体为主

在灾难性事件中,不同媒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要重视主流媒体的沟通,因为,主流媒体的特点:风格严肃、严谨、理性;以社会主流人群为核心受众;内容以公共新闻为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很大影响力。另外,因为主流媒体的受众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其往往就是所在社区的舆论领袖,他们对灾难信息的了解和判断也影响着社区内的其他人。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门户网站、一些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报纸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商业网站,依靠其数量众多的网民、灵活的新闻发布机制和博客、论坛、微博等传播渠道,正在灾难性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7月18日济南降临 特大暴雨,造成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受伤。网友迅速在网络中发起寻亲活动,引发广泛影响;网友“红钻帝国”在论坛发布了关于此次暴雨造成死伤的情况,受到强烈关注。为此,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网络发言人,还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微博,以加强与商业网站和广大网民的信息沟通,及时发布消息,以正视听。

2、尊重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

截稿时间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对于早出的日报而言,最晚的截稿日期是在凌晨;24小时播放的电台、电视台中不同的新闻节目也有截稿日期;而且电台、电视台与报纸相比,有黄金时间,重要新闻一旦错过这个时间,传播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3、懂得记者在想什么

对于大多数记者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记者而言,他们最渴望得到的还是事实信息,尤其是独家信息。

在灾难性事件中,受关注的几类:一是发生了什么,造成了多大损失;原因是什么;政府正在采取哪些措施;坊间流传的一些说法,官方有何评价。

六、灾难或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职责

1、搜集信息

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是记者”时代迅速到来。灾难性事件公众的关注度极大,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和目击者通过文字、图片和手机视频等手段可以很快将有关信息发布在网上。

2、启动突发事件发布预案,统一口径

灾难或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要迅速成立专门的新闻发布小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一部分成员对搜索到的最新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还有一部分成员与政府决策层、参与救灾的部门进行沟通,结合搜集的信息,共同确定新闻发布的内容和主题,尤其是确保各个部门口径一致。

3、开展新闻发布

4、进行效果评估

七、灾难或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素质

1、快速判断,明确媒体和公众最关注什么信息

2、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尽可能完善的知识结构

3、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压场”的气质

新闻舆论引导 篇6

关键词:舆论引导 主題策划 思想观点

大民生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地方广播新闻要肩负起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的权威性,有效引导民心、民智、民德,以期“为时代的思想增加一些体魄,为时代的生命添厚一些光辉”①。实践中,地方广播新闻要提升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应注意规避以下三个缺失。

一、精准主题策划的缺失

新闻报道的主题策划是根据对相关信息的占有与分析,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就某一新闻主题进行周密地报道设计和规划。主题策划的实质在于通过议程设置主导和影响受众对事实信息的注意力,进而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想的目的。地方广播新闻“一个时期要有一定的方向”②,要能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这就要避免主题策划的缺位,将主题策划作为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来下工夫。

精准到位的主题策划首先应围绕中央、省、市的大政方针,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等进行策划,以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生动展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另外,还要根据社会舆情的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策划。前者是政治引导,理论引导和思想引导,比如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解读,招商引资、环保工程、为民办实事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保障性住房建设、公立学校等关系国计民生和百姓利益诉求的专题,都应主动策划,大手笔策划。后者则是价值引导,文化引导和精神引导,更侧重于扶正祛邪,振奋精神,唱响主旋律,提升幸福感,倡导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比如企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责任、市民道德风尚重建、见义勇为先进人物、不懈奋斗走向成功的创业典型等等,皆可做文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引导在某种情况下也会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地方广播新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寻找最带有共性的话题,以最能引起共鸣的角度,用最能动情的切入口,切实做好主题策划工作,从而抢占舆论制高点,不断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独家思想观点的缺失

思想观点的传播,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和引导舆论。这个时代,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人人皆求所以强而不自安于弱,人人皆求所以智而不自安于愚”。③因此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纷繁庞杂的信息进行媒体自身的解读与分析,办有思想有观点有深度的广播新闻,才能帮助听众了解社会,厘清真相,满足听众的需求,体现广播这一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独家的思想观点是时代的号角与强音,是广播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新媒体环境下,独家的思想观点是树立广播新闻舆论引导权威性的关键。

地方广播新闻可以通过新闻评论或是解释性、分析性报道等形式,来传播独家思想观点,提供深入分析与判断。新闻评论可以短小精粹,生动活泼,就社会各领域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一事一议,如鞍山电台短评《土掉渣烧饼在鞍山暴热骤冷带来的启示》;也可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主题,正襟危坐,指点江山,如鞍山电台新闻述评《中小企业——给他们一片融资的热土!》。另外,还有本台评论这一政治性很强的形式,代表编辑部对事关全局的新部署、新精神、新政策及时阐述,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指明当前形势、任务和方向。这类评论需要全面领会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本地实际,上下结合,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则是做新闻背后的新闻,一边介绍新闻事实,一边追根究源,解释事实发生的背景与条件,把新闻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地域背景甚至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深入分析,解释事实蕴含的意义,阐明事实的作用影响与未来走向,夹叙夹议。如鞍山电台《全面融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构建鞍山经济发展新格局》,将鞍山市经济发展融入到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大格局中,进行阐释和解读,深刻分析了鞍山市置身这一大格局中、大框架下,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与预期目标。

无论以何种形式传播独家思想观点,只要给新闻以解读、以思想、以深度,针砭时弊,对症下药;言论精当,阐发明朗;根除闭塞,求其通畅,都可尽显地方广播新闻强势引导舆论的权威与力量。

三、大民生视野的缺失

地方广播新闻只有坚持本土化、贴近性,关心生活的城市,关爱身边的民众,实现“三贴近”,实践“走转改”,把握群众脉搏,反映群众需求,才能以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来提升舆论引导力。但在反映民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民生新闻琐屑、流于世俗的低质化倾向,放开眼界与心胸,以大民生视野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与层次,实现民生新闻的转型与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市广播新闻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首先要拓深民生新闻的内涵,切不可陷入琐碎流俗毫无意义的选题中,煞有介事,小题大作,甚至无题硬作。要注重以身边人、百姓事,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反映具普遍性的时代问题,体现深刻而广大的时代意义,给人启迪,引人向上,展示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鞍山电台《鞍山新闻》节目播出的录音新闻《李亚娟圆了安居梦》,就是以单亲贫困母亲李亚娟喜住新居为主线,发挥广播新闻的音响优势,运用李亚娟朴实自然的语言音响,表现了鞍山市192名城市单亲贫困母亲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入住廉租房的新闻主题。

其次,还要拓宽民生新闻的外延,以民生意识和民本理念为支撑,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实现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与民生新闻的相互融合,寻找他们与民生新闻之间的结合点。比如时政报道从百姓视角做文章,提取最关系百姓生活和利益诉求的新闻事实作重点处理;经济报道体现经世致用,服务本土民生,着力本土民生的解读性新闻,从百姓最关心的角度去阐释解读经济信息,给百姓提供更多更深层次的、更透彻、更有价值的实用信息。这样以大民生视野来观照和展示现实生活,在提升地方广播新闻舆论引导的同时,也满足了听众对地方广播新闻的深层次要求。

广播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节目,地方广播新闻在新媒体时代要勇于社会担当,坚守社会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回归广播新闻的正确定位,发挥广播新闻的比较优势,把提升舆论引导权威性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提高地市广播新闻的舆论引导水平,使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将舆论引导力打造成为地方广播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以深刻的思想,优秀的作品,宽阔的视野,精心的策划,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地方广播新闻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浩三)

注 释

①古敏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70页。

②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手册》,2001年出版,第92页。

增强企业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篇7

增强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同上级和企业的工作部署保持一致。就要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认真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弘扬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理直气壮地唱响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就要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 持续发展, 增加效益上来;引导到有利于凝聚人心, 振奋精神, 创业创新上来。在新闻宣传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强化导向意识, 确保导向正确, 引导有力。

增强宏观调控指导的能力。企业新闻宣传部门作为企业新闻媒体的业务指导部门, 担负着宏观指导、协调和管理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要做到调控有力、指导有效、协调到位、管理有方, 就必须做到超前思维, 胸有全局, 站得高, 看得远, 及时了解企业形势的新动向、新变化、新要求, 迅速吃透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 准确把握基层职工思想脉搏, 突出重点, 理清思路, 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对重要的报道口径要早打招呼, 对重要的宣传任务要制订详细的报道计划, 对报道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纠正, 使新闻宣传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反应敏捷, 善做“及时雨”, 不可行动迟缓, 总当“马后炮”。要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 及时调整和完善报道计划, 增强报道计划的时效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新闻宣传部门负责人要靠前指挥, 重要稿件要亲自审定, 重大选题要亲自策划, 重要版面要亲自安排。强化把关意识, 时刻关注媒体报道动向, 随时准备“纠偏”、“纠错”。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尽力避免和减少差错。

增强新闻宣传策划的能力。要增强新闻宣传策划的本领, 就要做到吃透上情和下情, 对“上头提倡什么”和“下面需要什么”都了如指掌, 这样才能定好选题, 策划才能取得成功。抓好总体策划。只有立足大局, 在策划时, 才能正确判断每一件事情的价值和分量, 才能决定一个时期新闻宣传的重点是什么, 才能对各项宣传报道的先后顺序进行合理安排, 才能对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与一般报道进行合理布局, 从而作出正确合理的宣传策划, 避免新闻导向上的失误。搞好战役策划。抓重大题材的战役策划, 是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付诸实施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事件的发展, 形成多兵种作战的联动机制。对重要宣传任务要连续报道, 形成声势, 造成强势。搞好微观策划。新闻采访、素材使用、版面设计都要进行精心策划。只有匠心独运, 策划到位, 才能使报道重点突出, 时效性强, 覆盖面大, 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增加。

增强贯彻落实“三贴近”方针的能力。新闻宣传工作要做到“三贴近”, 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来确定选题, 选择角度。要体现职工意愿, 满足职工需求;研究受众心理, 改进报道方式。注重分析舆论引导效果, 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进行引导策略研究, 努力使宣传舆论与口头舆论更好地吻合。多一些群众视角, 对上级和企业的方针、政策, 多从群众的角度来报道;对群众不易理解或一时理解不了的政策法规, 及时释疑解惑;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 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 多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 反映其工作和生活。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 注重新闻价值, 讲究实际效果, 提高报道质量。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及时准确发布信息, 保证职工群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用鲜活的形式表现新闻, 提高媒体的关注度, 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增强搞好舆论监督的能力。由于舆论监督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都很强, 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力度和角度。要引导不误导, 帮忙不添乱。特别是对热点难点问题, 既不能火上浇油, 也不可釜底抽薪, 要释疑、疏导、化解, 帮助改进工作, 促进问题解决。要端正监督目的, 摆正监督位置, 把好监督时机, 用好监督形式, 注重监督效果。做到事实准确, 结论正确, 出于公心, 有利工作。绝不能把私心杂念、小团体利益掺和进去, 绝不能以个人感情和好恶判断是非。不能想报什么就报什么, 不看影响, 不计后果, 更不能影响稳定, 诱发情绪, 激化矛盾。

以新闻创新提升舆论引导力 篇8

新闻“四难”概念的提出,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技术之“难”, 而是一种具有时代使命之“难”, 是新闻跨越市场化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之“难”。惟其“难”, 才明确了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惟其“难”, 才明确了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思路。“难”, 是现代新闻事业、新闻报道沿着市场规律、新闻规律运行中出现的“瓶颈”和“拐点”;“难”, 是现代新闻意识的觉醒、新闻理念的更新、读者市场需求的真实表达。

综观新闻“四难”, 在全国新闻界是普遍现象, 是共性“难”题, 只是地域不同, 媒体间的个体不同, “难”的程度及破“难”的方法也各有差异和互补。

笔者认为:当前, 破解新闻“四难”, 首先要有知“难”意识, 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有解“难”信心和解“难”方法, 要敢解、能解、会解、巧解、善解。新闻“四难”, 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新闻改革“系统”, 不可分割来看, 亦不可分割来解。“四难”之间是具有深层关联因素的四个新闻层面, 其中, 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 体现了当前主流媒体主体新闻改革与发展面临突破、面临创新的境地;而新闻创新难, 则是最核心、最根本、最实质的“难”。说到底, 正面报道、典型宣传及舆论监督之“难”, 其实是新闻本体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升级问题, 无外乎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推而广之, 涉及新闻流程的创新, 以及采编、经营、发行、管理等环节, 以及机制、体制、战略等的创新。可见, 破解新闻“四难”, 关键的抓手无疑是新闻创新之“难”。

抓“创新”, 解“四难”, 提升舆论引导力, 全面推动新闻工作上水平、上台阶。《郑州晚报》在破解新闻“四难”的实践中, 以“创新”为抓手, 以“创新”为推手, 在高度市场化的新闻竞争中, 体现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办报思路, 使《郑州晚报》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创新, 是《郑州晚报》能否获得报

众所周知, 作为集省会城市和市属媒体于一身的《郑州晚报》, 在同城与省属媒体同台竞争中, 具有很多客观劣势, 尤其是在掌控和拼抢新闻资源、报道监管及报道范围上都处于两难境地。然而, 在新闻创新“难”的实践中, 《郑州晚报》始终不放弃每一种新闻报道的创新尝试。出新招、出奇招、出妙招。针对同源新闻报道, 《郑州晚报》往往注重事件或人物报道视角的创新, 报道方式的创新, 以及版面语言的创新。好题材一定要有独特的报道思路、巧妙的报道角度和好的包装意识及整合意识。还强调视觉要有冲击力, 编辑技巧要充分, 读者意识要强化, 使得好版面“眉目传情”, 自己会说话。

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 《郑州晚报》知“难”而进, 尤其是对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报道, 采编一线不知克服了多少条件限制和难题, 仅5年时间就推出了4个典型人物和一个先进集体大型系列报道, 一是洪战辉、二是李剑英、三是李灵、四是沈战东, 前3位已经成功当选“感动中国”人物。对于郑州特警新郑籍的沈战东, 《郑州晚报》更是率先推出并持续大规模报道。报道推出后, 新浪、搜狐及国内数千家网站纷纷在首页转发, 胡锦涛等中央及省、市领导相继批示, 省委宣传部更是将其列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的后备人选, 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荥阳慈善城市”新闻的开采与发掘, 《郑州晚报》率先首发并持续报道。虽然对“荥阳慈善”有不同说法, 但真理因争议而确立, 荥阳最终获得“中国第一个县级慈善城市”、“感动中原十大集体”等一系列殊荣。

《郑州晚报》成功报道了“4位典型人物”和“一个先进集体”, 具有正面的典型意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些正面和典型的报道, 从组织、策划、安排采编力量, 到发掘人物故事的先进性、典型性、新闻价值及重大社会意义等, 整个新闻流程都充满着艰辛、信心和创新, 完全按照都市报的民生思维切入新闻, 提炼思想性, 深挖人物故事的感动性、人物形象的价值性;读者需要看到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爱心、有感人物,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式的概念性人物。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由于正面报道、典型人物报道深深根植于社会基层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 所以能够感动人、感染人。新闻人物也因此而实起来、立起来、硬起来、活起来、响起来、美起来。《郑州晚报》的记者到这些典型人物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去采访, 感动的泪水洒满征途;夜班编辑在编人物故事版面时深为感动, 眼含泪水做出了更能打动读者的精致版面报道, 可谓内容以“温暖感人”, 版面因“细节动人”。

在破解舆论监督难方面, 《郑州晚报》同样以“创新”为引导, 看清时机, 注意分寸, 掌握范围, 找准节点, 把握技巧, 监督适度, 强化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点最能体现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出发点”是什么?是舆论监督的初衷和动机, 是以解决问题、保障民生为前提的愿望;“落脚点”是什么?是政府工作得到促进、民生利益得到维护、各种矛盾得到缓解、和谐的良好结果。新闻岂能只为监督而监督?岂能只为“解气”、“解闷”?过去舆论监督讲“包治百病”、“包打天下”, 这是一种传统思维误区。《郑州晚报》根据自身舆论监督力的实际情况, 注重把握舆论监督的制衡点和长效机制, 自上而下形成共识, 按照报社制定的舆论监督措施和方法行事, 把舆论监督变成一种特殊的“正面报道”, 使新闻的监督力和引导力并重。近年来, 《郑州晚报》在大量的舆论监督中, 始终坚守的就是以监督促进问题、矛盾的解决为“出发点”, 不仅做好客观、公正的初篇监督报道, 往往还要“追踪”结果的后续报道, 直盯问题的解决, 让读者从舆论监督中仍能看到希望和信心。

在当今“内容为王”的新闻竞争中, 好的方法一定是破解新闻“难”题的核心竞争手段, 也是新闻改革的核心竞争力。有效而实用的新闻方法, 一定是促进新闻改革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因此, 新闻“四难”要破解, 必须创新, 创新是解决“四难”的最好出路和方法。

如何提高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篇9

关键词:地方新闻,舆论引导力

一、引言

新闻舆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处于前沿, 它对社会精神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如何提高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成为地方新闻工作的重心, 本文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二、抓导向, 坚持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核心

首先, 要将舆论的正确导向牢牢把握住, 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就是地方新闻舆论引导的核心。地方新闻舆论需要把客观发生的新闻事实作为其基础, 并且要着重注重对报道新闻事实的角度和价值的判断, 因为角度和价值对新闻舆论的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作为基层记者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保持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新闻观, 在宣传舆论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 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进行正面宣传的强化和改进, 将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在一起, 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民情达民意相统一起来, 进而增强地方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针对性, 从而营造良好正面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 这条纽带在地方的作用尤为重要, 所以县级电视台更应该发挥它的作用, 把握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更应该加以加强, 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全面地了解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发展战略以及重大决策, 这样才能在做新闻报道新闻传播的时候能掌握全局, 进而让地方新闻起到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三、抓质量, 增强地方新闻影响力

第一, 一篇好的新闻不仅要有很高的文字水平, 还需要有精彩的画面语言。例如, 在做现场报道的时候, 要求用现场氛围、事件和所见所闻等一系列相关方面感染自己, 准确地调动自己的情绪, 最后将报道语言组织好以后, 再将现场氛围等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

第二, 新闻记者要创新报道思路、方法、内容、形式、手段、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 有领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改进新闻宣传要讲好故事,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就是一个好的故事, 受众听了会回味无穷, 同时还要敢于破格, 创新就要破格。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心中都是有格的没有格会江水四溢, 有了格, 而只信格, 不敢越雷池一步, 也不是我们的追求。最高的境界是:有格但也要破格, 有一句话叫做:蜘蛛不会飞但能织空中网。好的新闻记者就要有在空中织网的本领, 这样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 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 将民意民声民情充分体现出来, 将理性的信息传播出去, 可以就一些当前正面、热门的事情作为新闻内容, 调动受众的关注力度, 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 逐渐提升新闻的社会引导力, 进而达到基层群众对舆论的认知。始终坚持走基层, 多多报道有关于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多反映出来。例如, 当前社会不断出现的制假、造假、欺诈等不法行为现象越来越频发, 而且有些民众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的错误认识, 那么新闻就可以以此为内容, 从思想上对受众进行引导, 倡导全民信用观念, 进而为打造诚信社会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所以一定要用事实说话, 用典型说话, 充分展现出地方新闻的多样化和精品意识。要想贴近于人民群众的实际, 就需要走到群众中去, 有些记者为了省事在新闻采访中会利用网络和电话的方式, 但是这样的方式没有社会采访来的真实可靠, 因为社会采访是记者和群众面对面的交谈, 有一定的可视性和强烈的现场感, 能让电视现场报道具有客观性, 会让观众感到报道可信, 而且记者还能通过面对面的采访过程了解到群众所想, 从中抓住要点, 在利用其自身对新闻的灵敏度快速地判断出现场新闻报道的报道角度和主题, 从而潜移默化中对受众进行舆论的正面引导。

四、抓民生, 增强地方新闻的亲和力

地方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是当地受众获取本地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一定要联系实际、展现生活、贴近群众。地方台与广大受众的直接距离以及新闻的第一现场近一些, 节目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 所以地方新闻更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需要从群众的角度进行新闻内容的思考, 可以采用正面的、来自于群众中的典型进行引导, 通过报道当地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将事件的起因经过、人物行为以及周边群众对该人、该事的看法等, 将其成就和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 为人们树立起学习的好榜样, 进而鼓励当地人民群众积极面对生活, 对工作事业充满希望、信心和热情。

典型宣传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典型宣传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就某种意义上来讲, 正面的典型引导更容易被受众们接受, 并且新闻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引导效果远远高于批评报道和揭露报道,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学识和素养。在这其中, 典型引导的关键所在就是既要求正面典型也要求真实, 必须充分的可信、可敬、可亲, 才能让宣传不会有负面效应产生。不能仅仅让地方新闻变成“歌功颂德”的工具, 还是需要将地方中对道德观察、社会写真等新闻内容的增设, 针对民生民情以及政策落实等方面的问题也要进行正面曝光, 进而为人民群众争取利益, 以公正公平的形象让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无处遁形, 从而增强地方新闻的亲和力, 进而促进新闻的舆论引导力的提高

五、结束语

地方新闻要想不断提高自身舆论引导力, 就必须坚持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核心, 坚持做好、做精和亲民, 并且持之以恒, 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新闻, 基层记者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让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余仕伟.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1.

浅谈民生新闻如何引导舆论方向 篇10

1 民生新闻的理论内涵及优势

民生新闻是指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民生新闻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些典型的事例、典型的细节以新闻的形式对其进行报道, 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 尝试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 从而推动国家构建更加健全的社会规范体系。民生新闻符合新闻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 独特优势在于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贴近本土生活的优势, 充满人文情味的风格三个方面。“要贴近民众, 就要关注民众。服务民众, 就是关心民众。

2 利用民生新闻引导舆论方向的策略研究

2.1 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 以发展的眼光引导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使我国社会走进了一个从单一进程向多元化、复杂化进程转化的时期。这一特殊时期也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 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互之间就会出现碰撞与冲突。因此, 我们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新闻舆论氛围, 自觉抵制并纠正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消极错误认识。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前不久, 一些地区的新闻工作者着眼民生, 以用电涨价事件为例展开报道。有相当一部分民众是因为在看到网络上的一些虚假消息后, 就产生了对政府的怨恨情绪。所以这就要求一些民生类新闻节目在录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 从整体上来理解贴近人民大众生活的经济现象。把“国计”和“民生”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整合, 有效发挥舆论的积极性作用。

应以用电涨价事件为切入点, 深入细致地分析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进而将新闻事实呈现在群众面前, 让群众认清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既让大家看到了自身的利益, 又照顾到了大局利益, 让群众明白, 有时候需要他们牺牲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来顾全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通过及时沟通民情来减少和消散群众的怨恨情绪,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2.2 正视民众的利益诉求, 不推卸自身责任

在这个大转变时期, 各类与民生相关的新闻节目应该处理好媒体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广播媒体不能因为经济利益就忘掉自身的责任和底线, 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和运作的广播类民生新闻节目尽管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 但社会责任也十分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 这就要求新闻节目要在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来寻找一个平衡点, 善于利用民生新闻事件做到这一点。只有做到遇到问题不推卸自身责任, 而是运用舆论的积极力量来引导民众, 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此可见, 新闻媒体与其他的社会个体一样, 其自身所承担的社会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2.3 关注民生改善, 正确地发挥舆论的引导

关注民生事件, 立足改善民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具体而言可从新闻发布渠道状况、民众个人问题、改革过程中出新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深入具体地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 正确地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而不是盲目地为某个群体或者单个的人宣泄不满情绪。新闻媒体应该服务于大众群体, 引导他们及时关注自身的利益, 而不是借助新闻记者来帮助维护权益。新闻媒体除了要报道新闻事实以外, 还应该对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呈现给民众, 引导民众有意识地避免将来可能会遇见的问题, 稳定民众心理, 维护社会和谐。

报道民生新闻应该从全局出发,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将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示给群众, 包括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正义的导向等等。明确说明孰是孰非, 运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另外, 将发展的观点融入到民生改善中去, 将群众的目光吸引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去, 而不是一味地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问题。在已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原因, 用舆论去引导人们解决问题, 或者是提出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解决了, 民众在舆论中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就会逐渐消失。

总之, 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 媒体机构在报道民生新闻的过程中, 应该掌握自身的特色, 坚持以民为本, 多反映人民生活, 采用正确的舆论进行引导, 不断推动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媒体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点。

2.4 提升民生记者专业素养,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第一, 新闻记者要想提高自身的整体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 就必须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民众。新闻记者也要做到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深入了解群众的生活和意愿, 帮助群众办实事, 写出贴近人民生活的好新闻, 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社会的脉搏, 实现利用正确舆论引导大众, 服务大众的最终目的。

第二, 找好材料的切入点, 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报道, 引导舆论导向, 关注人民生活。新闻记者在组织新闻材料适应结合本地区的意识形态, 把握媒体定位, 以顺应民众的收看习惯, 使其满足民众需要,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我国许多电视台均设有相关民生节目,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设计的内容深厚而广泛, 很受观众欢迎。

第三, 新闻记者应当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的规律, 正确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真正成为连接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民生新闻应该贴近人民生活, 真正反映人民生活[3]。新闻记者一定要遵循新闻行业的规律, 决不能随意删减民众提出的问题, 新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民生问题, 减少社会不良情绪,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选择新闻材料时, 一定要经过细致深入的分析再做决定, 要有大局观, 能真实全面的反映政府工作, 防止以偏概全。针对一些涉及政府负面消息的报道, 新闻媒体应该遵循既要反映百姓现实问题, 为百姓说话, 同时还要积极想办法,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去化解矛盾。新闻报道一定不能只致力于问题的披露, 而不着手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在组织民生新闻材料时, 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来深入判断问题, 积极帮助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技巧, 除了报道新闻事实外, 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让百姓了解到更多内在东西, 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引导民众解决问题, 使媒体真正变成连接政府与百姓的枢纽,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民生新闻解决矛盾的层面越宽, 政府和人民对它的肯定程度也就越高, 民生新闻才能越来越受大众欢迎。

2.5 借助外力监督新闻, 完善构建舆论监督

其一, 借党委政府之力, 正确引导舆论。地方党委和政府对于那些有损党的形象、危害社会安定和谐、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现象深恶痛绝,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只要把舆论监督建立在政府急于解决的矛盾、民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策划的基础之上, 问题解决起来就会更加顺利。多进行一些专题报道, 并提出一些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起政府领导的关注。

其二, 借助人大政协之力, 正确引导舆论。舆论监督和人大监督以及政协民主监督是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的。每年两会期间都会聚焦很多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 新闻媒体可以把那些没能力解决的问题交给代表委员, 让他们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交政府, 帮助解决问题, 缓解矛盾。

其三, 借纪检监察之力, 形成良好舆论监督。敢不敢对某些政府部门的腐败行为、官僚主义进行批判和揭露, 是衡量一个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标准。就媒体来说, 只有现实问题或矛盾得到解决, 监督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得到被监督部门的配合和肯定, 主动进行整改与被动进行整改或者是只做表面功夫, 其落实力度会相差很多, 很多地方政府对于新闻舆论所持有的消极态度导致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只对曝光了的问题进行解决, 而且在解决的过程中也是换汤不换药, 心服口不服, 难以从根上解决现实问题。

其四, 巧借媒体力, 扩大舆论影响。要借上级媒体影响力。舆论监督对象的行为往往是通过新闻媒体传递给人民大众这个监督主体。人民大众在对对被监督对象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衡量, 进而形成社会舆论, 以达到监督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新闻媒体应该做好向人民群众传达政府指令, 向上级政府反映民众焦点问题的工作。但地方媒体相对与中央媒体来说, 所遇见的问题和所受到的干扰都比较多。

同时, 要善于与地方媒体监督沟通和合作, 共同致力于引导民生舆论。在对各职能部门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时, 单一的某个媒体的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 各个地方媒体联合起来就某一问题进行报道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舆论监督的影响力, 从而更容易达到监督的目的。免除孤军奋战可能遇到的一切不必要的麻烦, 达到更好的监督效果。

其五, 依托公众力, 形成舆论网络监督。公众力包含网络舆论力、典型人物影响力。

借助公众力舆论力量, 特别是网络舆论力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已成为反映民生现实问题、维护民众权益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的自由性使得网民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发表任何意见, 利用互联网扩大网络监督的效果和影响力。许多地方媒体都开通了政府网站, 人民大众可以通过这个空间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各级政府的新闻媒体也可以将民众的合理的意见、采集到的画面、网友的评论等都加入到节目中去, 网友通过互动会关注节目, 甚至会看到自己提的意见, 这对于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此外, 要善于借助典型人物的影响力。从民生新闻关心的人民大众的生存环境、状态以及日常需求等内容来看, 它也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从这点来看, 民生舆论监督并不仅仅揭露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同时它还对一些好的现象进行了宣传和赞扬。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环境。

总之, 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一个纽带, 新闻媒体是连接政府部门和人民大众的一个重要平台, 单一的舆论监督并不具备强制力, 只有把舆论监督同党内监督、大众监督等多种监督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舆论监督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作用。

摘要:民生新闻最大特点在于贴近人民大众, 能够体现老百姓的意愿和诉求, 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民生新闻同样也是促进政府与人民群众良好互动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既可及时向人民大众传递国家最新政策法规, 也可向政府反映民诉、民意。文章在简要阐述民生新闻的理论内涵基础上, 重点从营造舆论氛围、正视利益诉求、关注民生改善、提升记者素养和借助外力引导舆论几个方面探讨民生新闻如何引导舆论方向的策略。

关键词:民生新闻,优势,舆论方向,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赵文晶, 贺婧.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 2012, 10:69-71.

[2]苏静.民生新闻舆论导向浅析[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6:213-214.

[3]娄雪.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的提升[J].当代电视, 2013, 04:39-40.

[4]许小妹.民生新闻舆论监督要善于“借力”[J].新闻记者, 2012, 02:87-89.

新闻舆论引导 篇11

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互联网裂变式发展导致多元文化相互影响,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文化渗透与我方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空前激烈。新闻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给高校宣传舆论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各种挑战,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新闻舆论的引导力。

高校宣传舆论工作应如何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首先,要把握“四个牢牢坚持”,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党性原则是高校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灵魂,正确舆论导向是生命,正面宣传为主是基本方针。四个方面构成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贯彻政治性要求的工作理念和行为准则。对于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来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做到“四个牢牢坚持”,关键就是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政治家宣传思想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其次,要创新方式方法。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宣传舆论工作应顺势而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打造新媒体宣传舆论平台,灵活运用新媒体和微平台,构建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为主体,学团微信群、各部门微信群为辅助的微矩阵,培育一大批“微”文化品牌,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宣传舆论上形成同频共振。要统筹“两个舆论场”,做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管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主导权,始终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为实现学校科学快速发展凝心聚力。

再次,要找准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的着力点。一是建好队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甘于奉献的宣传舆论工作队伍。二是讲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文化,集中讲好中国故事。”所以,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是高校切实提高宣传舆论引导力的重要着力点。三是抓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理论,是新形势下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抓好贯彻落实,创新体制机制,丰富方法手段,进一步开拓高校宣传舆论工作的新境界。

(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长)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篇12

1.1 增强责任意识。

媒体人要进一步承担好舆论引导的重大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做好工作,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1.2 增强政治意识。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我们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认识到宣传有纪律,守土有责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热点问题上主动引导,加强防控;在敏感问题上严守规程,谨慎从事。

1.3 增强人本意识。

新闻宣传要达到“引导人”的良好社会效果,必须以人为本,务求效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采用人民群众的鲜活语言,多采写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报道。

例如,恩平广播电视台通过举办《领导面对面》节目,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邀请市领导及各部门单位领导轮流接受访问,通过这个节目,密切了党群关系,拉进了党政领导与广大市民的距离,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提升了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建富裕和谐新侨乡的信心。同时,恩平广播电视台开设的《身边人身边事》《外地人在恩平》等专栏节目,通过一件件感人的事例,热情讴歌了“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1.4 增强创新意识。

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精神做好工作。这个论断要求我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恩平市是全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乡亲达50万多人,接近恩平市的总人口。因此,外界也就有了“海内一个恩平,海外一个恩平”的讲法。为了真实地反映旅外恩平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记录他们鲜为人知的奋斗历程,架设沟通的桥梁,传递乡情侨情,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感情,激发他们更多地支持家乡的建设,恩平广播电视台于1997~2013年这16年间8度跨出国门(境)拍摄了《恩平人在香港》《恩平人在澳门》等8部130集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一家县级电视台要拍摄一部专题片并不难,难的是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创造性地在16年间8度跨出国门(境)拍摄专题片,并受到观众的欢迎、同行的关注、领导的肯定以及社会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最终促使旅外乡亲回家乡办公益、创实业,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1.5 增强大局意识。

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在重大问题、重大事件面前,新闻媒体不能错位,要把好关、把好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 增强五种能力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基础

一是掌控导向的能力。在复杂形势下把握导向,既要在政治原则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更要讲究方法,注重策略。二是服务人民的能力。在新闻宣传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人民的发展需求,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宣传,搞报道,在为群众服务中引导群众,在与群众互动中形成共识。三是改革创新的能力。新闻宣传最需要创新,要研究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做到因势利导,要改进突发事件的报道,做到化干扰为主动,使之成为创新新闻宣传的机遇,推进新闻宣传的动力,发展新闻宣传的起点。四是拓展阵地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办台的水平,重视抓好广播电视宽频网络建设与新媒体建设,使之逐渐成为主流舆论的放大器、先进文化的新阵地。五是履行职责的能力。能力决定业绩,本领决定效果,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实践锻炼,适应和掌握新办法、新手段,以拓宽宣传内容、提升宣传层次、延伸宣传对象,提高宣传效果。

3 协调搞好“五个面”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点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具体要注意搞好“五个面”:即抓好“正面”,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沟通“上面”,定期向上级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促进本地重大工作、有影响的经验上大台;协调“外面”,抓好对外宣传,要立足本地优势,继续做好旅外乡亲的宣传工作;控住“负面”,对于影响发展,阻碍改革,破坏稳定的报道要严格控制;管好“情面”,加强对“人情新闻”管理,该播的一定播,不该播的坚决不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形成引导社会舆论的良好氛围。

4 处理好五种关系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

新闻宣传要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在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严肃性、庄重性、舆论导向的正确性的同时,要强调人民性,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二是处理好教育性与可视性的关系。既要强调教育性、引导性,又要凸显可视性、可听性,突出本地的特点、重点、亮点,要讲究报道形式和手法。三是处理好掌握新闻规律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既要遵循新闻媒体的特殊规律,又要改革创新,包括创新观念、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四是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五是处理好报道与不报道的关系,在新闻报道一线,我们常遇到报与不报的矛盾。其实,一个新闻事实发生了,主流媒体不能失语,否则有些非主流媒体或民间就可能言语失当,甚至胡言乱语。不报道,就没有引导,又何谈引导力呢?所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应将“不报道”的要求尽可能地改为“如何报道”,少说“不”字,多说“如何”。

5 形成五种工作机制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保证

一是新闻宣传调控与监督机制。完善新闻审阅工作机制,规范新闻通气会、新闻碰头会制度,继续利用监听监看小组监督好广播电视节目,提升新闻宣传质量和品位。二是落实工作责任机制。宣传战线每一个岗位都是干事的岗位、创业的岗位、为人民服务的岗位,都肩负着重任。因此,要细化目标责任,建立防止工作差错的运行机制。三是面向基层报道机制。进一步深化“三贴近”,改“官本位”为“平民化”视角,形成镜头对准群众,把篇幅留给基层的制度,让普通群众成为广播电视宣传报道中的主角。四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提高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能力,一旦事情发生,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舆论主导权,不给小道消息、不实传言和谣言制造者留下任何时间。五是人才培训激励机制。要把艰苦工作作为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载体和平台,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才放在工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上并不断提高他们履行职责的能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认识越来越贴近实际。从自然灾害到社会突发事件,从科学发展观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各级新闻媒体都能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新闻规律、贴近社会实际,让群众能听得见、看得到、想得透、做得好,真正起到了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

上一篇: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下一篇:运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