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影响(精选12篇)
新闻舆论影响 篇1
一、“舆论场”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 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1]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认为, 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新兴媒体蓬勃发展, 媒介融合势在必行。因此, 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 渐渐地细分并形成了三个“舆论场”:一是政府舆论场, 即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舆论场。二是媒体舆论场, 这个舆论场为媒体的新闻实践所构成。在这个舆论场中, 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舆论场, 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这三个舆论场交汇的部分就是整个社会舆论统一的部分, 它们交汇的部分越多, 则说明整个社会的舆论越统一, 社会舆论环境越和谐, 反之亦然。[2]
二、新闻评论影响三个“舆论场”的方法——互动与引导
从格局来看, 除媒体舆论场外的两个舆论场中, 一个舆论场是由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代表主流的声音, 体现主流舆论导向的“政府舆论场”, 他们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则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的“民众舆论场”。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让“民众舆论场”的声音通过媒体变大、变响。[3]由此可见, 在三个“舆论场”中, 起到承上启下、中流砥柱作用的便是媒体舆论场。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最能发挥自身功能优势并且能够有所作为的也是媒体舆论场。而新闻评论则是新闻媒体在媒体舆论场中发声、表态和监督的利器。通过新闻评论实现三个“舆论场”上下通气, 相互融合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互动与引导”。
(一) 互动对象
要想让新闻评论在三个“舆论场”中发光发热, 首当其冲地就是必须真正让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生产者“网民+专业新闻评论员”联合互动起来。
“民众舆论场”的主力军是广大网民。根据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网民成了互联网时代不可小觑的社会成分。但网民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与收入结构参差不齐。尽管最近几年, 我国网民的各项结构指标是逐渐趋向向上良性发展的, 但当前我国网民的素质仍良莠不齐, 整体水平不高。再加上网络为每一个人创造了一片自由的虚拟空间, 网民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对于任何事件的任何观点。因此, 民众舆论场中的评论多数是网友对当前热点新闻事件的感叹、调侃甚至是怒骂, 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是卸下“社会人”的面具后暴露出的更多人类的自然属性, 是从小我视角出发的, 缺少大局观念, 缺少专业新闻评论的理性与客观。
但这些只言片语的“评论”并非没有意义, 这就需要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对自己所属平台下的网友跟帖、网友评论等进行后台收集、统计, 分析出民意的去向, 将民众舆论场中的感叹通过过滤与突出等手段在数量和质量上使之形成规模, 在此过程中让感叹经过不断地滚动、整理、发酵, 最后由专业的新闻评论员结合民意与大局观念撰写新闻评论。如此得到的新闻评论更容易进入政府舆论场, 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 互动方式
受新兴媒体的冲击, 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形式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受众严重流失, 销量、收听收视率也大幅度降低, 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异军突起。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互联网时代信息观点传播的主力媒介形式, 其原因就在于社交媒体十分注重用户体验, 了解受众需要, 能够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在此以中央电视台与《人民日报》为例, 详述互动方式的改变如何提升新闻评论在三个“舆论场”中的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与《人民日报》在我国是官方主流媒体的代表, 其不可回避地官方色彩让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产生了抵触心理, 并已形成官方主流媒体刊发的新闻评论“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因此, 客观上讲, 尽管“本台评论”和“人民日报社论”往往质量很高, 内涵深刻, 但却往往曲高和寡, 受众经常充耳不闻或视若无睹, 实际传播效果很差, 传播目的并没有达到。
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体, 因其强烈的互动性、下载订阅的便捷性、每日一次或多次的更新速度、高度的受众参与感成为官方主流媒体融入百姓生活,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的一条新路。截至2014年7月30日, “央视新闻”新媒体总粉丝和订阅户已达7909.4万, 总规模位列主流媒体第一位。其中:“央视新闻”客户端订阅户超过3909.1万, 位列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订阅户第一;“@央视新闻”微博总粉丝3820.4万, 位列媒体微博账号粉丝总量第一位;“央视新闻”微信订阅户179.9万, 居媒体公众账号第一位。
微博、微信的崛起与普及给媒体、媒体的新闻评论带来了新生, 但与此同时, 媒体新闻评论出现“微博化”的现象。“微博化”现象应做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微博化评论”有微博的速度和热度, 关注网络热点, 紧跟受众关注视线;另一方面, 新闻评论应是“浅阅读时代”的深度表达, 而不是简单地呈现价值观和各种对立的意见和观点, 或者迎合受众进行情绪化宣泄, 为了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而“哗众取宠”, [4]少些戾气, 多些平和。
(三) 互动监管
新闻评论借助新兴媒体、转换话语方式进入新媒体, “放低身段”关注社会民生、进入寻常百姓的视线中, 并不意味着要“放低品质”。网络环境虽然自由, 但绝没有无条件的自由。新闻评论质量良莠不齐, 引导的舆论方向时有偏差、反转都与新媒体时代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不够,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网络把关人缺失等原因有直接关系。因此, 在互动过程中, 需要网民、媒体工作者进行自我约束与相互约束, 并由政府相关部门把关监督。三个“舆论场”在监督层面做到上下通达, 而非现在的“上紧下松”的力度不对称, 进而确保新闻评论在三个“舆论场”所引导的舆论方向是正确、进步的。
三、结语
我们当下的奋斗目标是将三个“舆论场”打通, 力争形成合力, 共同倾听民意, 促进社会发展, 这其中新闻评论作为舆论的汇集、发酵、作用的文体形式, 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 只有通过增加新闻评论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改变新闻评论的传统传播途径、改善传播效果, 技术与法律层面进行严格的互动监管, 才可以将新闻评论真正变成三个“舆论场”之间的润滑剂和风向标, 才能真正使三者融会贯通, 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喻国明, 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283.
[2]刘九洲, 付金华.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J].新闻界, 2007 (1) .
[3]陈广娟.打通“两个舆论场”构建新闻传播新格局[J].新闻世界, 2012 (7) .
[4]钱晓文.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J].新闻记者, 2012 (2) .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刘建明.“两个舆论场”若干歧义的破解[J].中国记者, 2013 (1) .
新闻舆论影响 篇2
2011年04月01日11:35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太原消息(记者李凡)记者今天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山西省环境保护舆论监督制度》近日出台,这一制度明确了环保舆论监督的意义、重点内容,同时规范了环境保护舆论监督涉及的企业、个人和新闻采编人员的行为。
山西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环保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对山西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批评并促使其解决的活动。其监督重点是: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环保政策落实情况、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侵害群众环境合法权益的行为、环保工作不作为的党政领导干部。
《制度》要求,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应当坚持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的基本要求,涉及的部门和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整改,直至问题完全解决。对重大问题,应把处理结果反馈给新闻单位,以便跟踪报道。
被批评单位和个人对舆论监督有异议时,可通过正当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不得以任何手段干扰新闻舆论监督工作。
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特征 篇3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人民时评;高考舆论;特征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62—02
网络新闻评论以互联网为载体,它的发展和网络媒体密不可分,互联网的迅捷性、交互性实现了传授双方的双向互动,这样独特的传播特性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评论可以以新闻超链接的方式整理海量信息,并且以其快捷、及时的特性形成了网络意见的虚拟空间,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并非简单的发布信息,它为评论主体提供了打破时空限制的舆论平台,并且通过意见主体的深度思考与分析,网友的积极参与与互动,实现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功能。如今,网络新闻评论版块目前已经成为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发展的重要版块之一,也是新闻网站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网络新闻评论逐渐发展成为网络舆论的意见中心,影响着网络舆论并且将这种影响延续至现实生活。众多新闻网站门户已经意识到要将网络新闻评论发展成为品牌版块,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荆楚网的《东湖评论》、千龙网的《千龙锐评》、红辣椒网的《辣言辣语》等,这些评论品牌在众多的网络新闻频道都具有独特的评论风格,与此同时,网络新闻评论正在逐渐走向专业化,根植于网络载体的新闻评论逐渐繁荣,发展迅猛。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众说纷纭,丁法章教授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友就当日重要新闻在网上发布的个人署名的言论”[1],显然,这一定义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窄化,实际上,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不单单局限于网友这一个体化单位,它具有更广泛的主体单位。王兴华教授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络媒体编辑就最近重要新闻,在新闻网页上所设的观点、论点、评论等言论专栏里发表或发布的署名评论”[2],在这一定义里,却忽略了网络的另外一批意见主体——网友,他们也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借鉴以上定义,结合网络平台打破了实际空间,阻隔了人们的现实交往,却又构建了虚拟空间,延续了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这一特性,笔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络评论主体针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等发布的评价性文章或意见,这里的主体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专家学者和网友;这里的发布平台既包括专业的新闻门户网站的版块,也包括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特征
广泛的评论主体。网络新闻评论是作为最新的网络舆论平台,它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查看、表达意见的空间,网络新闻评论主体通过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分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之中,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及时互动的传播特性,主流网络新闻评论网站一旦发布针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论时,同时这些评论也可能成为网友评论的出发点和目标指向,网友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如论坛、微博、留言板等新闻评论功能将自己的想法与评论反馈给网络媒体,这种做法将激发一些潜在受众参与到接连不断的次级传播之中,从传播主体的层面来看,网络新闻评论在实现个体互动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大范围的群体互动。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领袖发表的新闻评论,在次级传播中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倾向。
丰富的评论话题。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容量,这为网络新闻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实现的前提。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则会受制于传统媒体的版面容量,因此许多内容未能展开,加之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远远不及网络媒体之快速及时,评论话题的扩展也受到到了影响。网络传播为新闻评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评论主体在网络新闻评论铺天盖地的情况下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而且,网络的交互性与及时性,使得网络新闻评论选题范围更加广泛,那些立足于现实生活,针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评论更能引发网民的积极回应。
倾向性言论。不同的人对于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立足于现实生活,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布的网络新闻评论,都具有不同程度、方向的态度倾向。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思考时发表的评论,才能在众多纷杂的网络新闻评论中脱颖而出,赢得人心。好的、成功的网络新闻评论一定具有立意鲜明,观点深刻,风格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态度鲜明的倾向性。网友们发布的即时新闻评论,态度倾向更加明显,感情色彩更加浓重。
强势性传播效果。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特性使得网络的信息容量巨大,网络新闻评论通过采用新闻超链接的形式来整理海量信息,通过将同一主题的新闻及其评论链接起来进行议程设置,通过开设留言板块或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起话题讨论来实现更强势的传播效果,评论主体可以针对同一或者多个主题进行集中发言或者评论,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化评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3]
为了更形象直观准确地探究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与导向,笔者以人民时评为例,以2012年6月7日至15日共75篇高考评论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研究。
三、以《人民时评》为例
(一)评论主体分析
根据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笔者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视角分为官方、专家、平民三种类型,官方视角代表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网络媒体上的延续,专家、平民视角代表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分别为专家学者和网友。
根据如上分类,笔者做出如下统计。
表1:官方、专家、平民视角分布图
表1说明,人民时评网络新闻评论的官方、专家、平民视角所占比例相当,这同时也说明其新闻评论的主体从传统媒体的专家或者官方视角转向发展为官方、专家、平民“三足鼎力”、旗鼓相当的新局面。这一结果说明了人民时评的评论主体不仅仅限制于官方或者专家之口,它很大程度地吸收了人民的声音,作为党媒的网络评论版,它一方面传达了官方、专家观点,一方面又接纳了来自民间的评论,这种平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评论话题分析
高考这一大事件可以引发多种话题,笔者对样本里评论文章的话题做出分类,现统计如下。
表2:评论主题类型分布
在2012年6月7日至6月15日,随着高考的热度与全民对高考的关注,人民时评上的评论文章已高达75篇,其中评论的主题也层出不穷,包括高考制度、作文、社会、经济、教育、人文、其他共七种,其中高考制度与作文属于高考事件的自身话题,社会、人文、经济、教育、其他则属于衍生话题。话题的丰富性来源于现实生活,成形于网络新闻评论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官方评论的权威发布,专家对社会现象的解读,网友对话题的关注。
(三)评论指向分析
笔者根据“质疑、批评、建议、歌颂、阐述”五种评论指向,针对所有样本中有关高考制度和作文话题的文章进行指向分析:
表3.2:高考作文评论指向
从以上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在关于高考制度的评论中建议指向居多,五种指向虽有数量上的差异,但是均有涉及,在关于高考作文的评论指向中,各种指向趋于均衡。可以看出,人民时评在高考制度与作文这两个主题上的评论指向趋于平衡,与网上疯狂吐槽高考作文,对高考制度骂声连连的现象不同,人民时评通过转载的手段调整、平衡自己的立场态度,使得评论指向没有出现“一边倒”或者“两极化”。
高考制度自从1977年恢复以来,就饱受争议,教育“改革派”对其从头到脚一顿痛批,“保守派”则稳打稳扎,继续推行维持高考政策,两派之间的争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逐渐激化,关于制度的思考一直都是媒体评论的重心,网络评论亦是。从表3.2可以看出,人民时评评论文章的指向倾向分布均匀,对于高考制度的基本态度为支持,对于高考制度的缺点与不足也会提出一定的建议,质疑与批评的声音也存,这一结果,也与人民时评身为党媒的评论网站应有的基本立场相符。
四、小结
网络新闻评论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言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网友的“受者”角色,使其成为传播的主体,也打破了观点趋同的传播模式,随着网络的辐射传播,越来越多的传播主体参与其中,传播效果较之传统媒体,更加强势,网络新闻评论话题的丰富性与现实性,使得评论范围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纵深发展,也赋予了评论主体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知天下、评万事的重要平台,网络新闻评论凭借主体的广泛性、话题的丰富性、言论的倾向性以及强势的传播效果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阵地。网络新闻评论成为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增强网民参与意识、了解社情民意、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4]
参考文献:
[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新敏.新闻评论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文雄.网络新闻评论分析[J].当代传播,2005,(5).
新闻舆论影响 篇4
关键词:创新融合,新闻,影响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正在深刻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 使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正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的精神, 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下面笔者结合鄂州广播电视台实际, 就当前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谈几点认识。
1 明确方向
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明确提出了“48字”的职责和使命, 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明确要求, 为新闻舆论战线不负重托、履职尽责指明了努力方向。为了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结合鄂州广播电视台实际, 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新闻立台。“新闻立台”是广播电视事业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办好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台立台强台的基础和根本;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 要履行舆论监督职能,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诉求, 发挥舆论监督的正能量作用。二是坚持合作强台。在节目生产和经营创收中, 各部门要多加强协调、合作, 实现部门联动, 齐心协力, 提升广电整体形象和影响力, 推进事业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三是坚持创新兴台。最近, 鄂州广播电视台成立了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将在充分调研、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改革方案, 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台改革, 有效解决收入分配、节目考评、选人用人等方面的问题, 释放改革红利。
2 突出重点
近期, 鄂州广播电视台研究制定了《2016年鄂州广播电视台宣传报道工作方案》, 各部门要按照方案的要求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要创新重大主题宣传。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 理清阶段性重点和长期性重点工作, 精心策划, 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宣传。近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有: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航空都市区建设宣传报道;做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宣传报道;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创卫、百日交通整治的报道力度;积极谋划“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不忘初心.重建家园等重大活动宣传工作。二要做好承办、联办栏目的宣传报道。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努力提高节目制作水平, 提升栏目传播力和影响力。三要做优做强传统优势栏目。集中精力, 强势打造品牌栏目, 提高栏目的知名度、美誉度;要进一步推动节目改版升级, 积极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观众的新需求, 对节目内容、形式进行精心调整, 增强栏目的影响力和接受度。
3 把握趋势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迅速崛起, 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要主动了解传媒行业发展趋势, 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一要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催化之下, 单一媒介形态的新闻生产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二要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既有产业之间的界线, 对传媒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具备大数据思维,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帮助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三要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人们对传统新闻信息产品的需求几近饱和, 新闻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生成新思维、拥抱新技术、打造新业态、实现新发展, 在新闻信息产品的供给端精准发力。
4 激发活力
在工作中, 还存在一些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 必须通过制度和体制上的创新, 充分激发干部职工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一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人员岗位管理、全员聘用的新路子, 加快内部人事制度改革, 以增强能力、提高效率为目标, 建立和完善科学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 有效解决管理机制不畅通的问题, 发挥绩效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 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二要进一步落实责任。深入开展“责任落实年”活动, 工作任务要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对落实责任不力的, 要坚决追责问责, 形成责任落实的倒逼机制。三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形成整体合力。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以上率下, 做好示范, 班子成员要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紧密配合、相互信任、形成合力;各部门要强化全局意识、大局意识,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加强情况沟通, 团结协调、合力攻坚, 确保全年新闻宣传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于红梅.广播电视业的体制改革[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24) .
新闻舆论工作的刍议 篇5
新闻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总书记用五个“事关”来阐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作为基层宣传机构,如何做好基层的新闻舆论工作呢?
一、党性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坐标”。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党性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总书记特别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进一步明晰了定位。
当今时代,是一个舆论喧嚣、思想多元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带来颠覆性变革,自媒体遍地开花,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手握“摄像机”,正如习总书记敏锐指出:“新闻传播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在这样的时代,不仅有来自各个层面的诉求表达,更有社会转型、利益冲突、矛盾爆发带来的思想交锋。面临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作为基层宣传机构,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更需要稳住思想的“坐标系”,而党性就是坐标,如果丧失了这个坐标,就会忘记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会被错误思想误导,被偏激言论左右,被片面现象蒙蔽。所以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讲“党姓”,突出姓党本色,把鲜明的政治特色作为品牌,把把握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唯有这样,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就会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真正发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作用,才能正确发声、健康发展。
二、人民性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导向”。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和连接纽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一致和统一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多深入人民群众,聚焦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传播正能量。“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更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反映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宣传部是党和政府直接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宣传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更多的话筒和镜头对准人民群众,更多地反映民生、民意、民情,更多地报道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努力使舆论宣传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突出人民性。从而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创新闻舆论工作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真实性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石”。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无疑,真实性原则正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石”,一旦突破了这一点,将会产生十分恶劣的后果。长期以来,一些媒体片面强调读者与市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不够透彻,只看个体真实、忽视群体真实,夸张局部真实、规避整体真实。还有一些现象是完全不讲真实性,歪曲事实、胡编乱造。他们不是把社会效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而是让广告收入、经营业绩成为了“指挥棒”。对于新闻报道好坏的评价,也往往简单地以关注度、点击率、收视率来评判,多是一些没有深入采访一线、经过翔实调查、客观还原真相的报道,一味地迎合浮躁、低俗、娱乐化的“重口味”。这些片面、错误的思想与做法,注定会削弱公信力,丢失市场,丧失舆论阵地。既给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伤害,也造成不良导向,扰乱社会秩序,严重损害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鉴于此,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切实把“严”和“实”贯穿工作始终,报实情、讲真话。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无误,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要多联系实践中存在的客观问题,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寻找和反思新闻采编环节中的一些短板,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严审视、从严把关,切实防范新闻采编过程中的失范、失序、失控、失实现象。无论何种介质的媒体,无论怎样的传播形态,无论什么样式的呈现,都得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视为圭臬,紧紧守住新闻舆论真实性这个生命线。除此之外,制度的约束力是保障。要强化采编人员对于采访证据的留存、审核,对违规操作的媒体及其采编人员严格问责,同时要健全更加有效的社会监督,畅通举报虚假失实新闻的渠道。只有这样,让全体新闻采编人员时刻绷紧真实性这根弦,才能让虚假新闻没有传播的机会,今天的新闻也才能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四、创新性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擎力”。
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大势下,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在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创新?
首先要大力推进内容创新,进一步改进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等,在真实可靠上动脑筋,在可亲可敬上做文章,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要深入研究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遵循传播规律,讲求传播艺术,注重传播效果,把握好时、度、效。要推进宣传话语创新,多讲管用的短话,多讲淳朴的实话,多讲富有活力的新话,以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增强正面宣传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简单的“大水漫灌”式的、上下一般“粗”式的、表态式的宣传报道,反思重大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不系统、不深入、同质化严重、策划痕迹偏重等不足,创新创优多出精品。再次要把手段创新作为破解工作难题的突破口。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建立新媒体运营平台,积极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重点规划报、台、网、端、微“五位一体”的基础采编平台建设,打造一站式的云计算服务、技术支持和互动平台,以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为抓手,实现媒体融合从“相加”到“相融”,实现区域内媒体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使新型主流媒体“形神”兼备、“筋骨”强健,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让创新成为新闻舆论事业的擎力。
《自由谈》的新闻舆论构建 篇6
【关键词】《自由谈》 鲁迅杂文 新闻舆论
《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也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一份民营报纸。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史量才主持并大幅度改版《申报》,由此《申报》政治态度发生重大转变而转向积极抗日、争取民主自由的立场。《自由谈》是《申报》的副刊,它创刊于1911年8月24日,是我国新闻史上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之一,而鲁迅的杂文正是《自由谈》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从1930—1934年,鲁迅在《自由谈》上发表杂文结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的大部分,计140多篇,相当于鲁迅20年代杂文创作之和。鲁迅杂文创作走向顶峰与《自由谈》改革有关。此前的《自由谈》一直是“鸳鸯蝴蝶派”的阵地,由周瘦鹃主持,《申报》改版后由进步青年黎烈文主持,《自由谈》因此成为左联作家的阵地,其中鲁迅等人发表的大量杂文尤为引人瞩目。这样不仅使左联“从敌人那里夺得一块很有影响的阵地”,“更大胆地运用了合法的斗争方式”,而且“造就了一批杂文家”,“引来了杂文的全盛时期”,使杂文“在革命文学的发展中起着冲锋陷阵的作用”。鲁迅在其于《晨报》发表的第一篇杂文《无题》的开头便说他是应“一个大襟上挂一支自来水笔的记者”的约稿才写杂文的,鲁迅在《自由谈》的杂文收录在《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中,而鲁迅在《自由谈》发表的杂文就其本质而言是新闻性的。而实际上鲁迅的杂文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当时的新闻舆论。
一、鲁迅杂文与新闻报道
鲁迅杂文很多都来自于当时的新闻报道,他的很多杂文的开头就会表现这种联系。如在《颂萧》开头写道:“萧伯纳未到中国之前,《大晚报》希望日本在华北的军事行动会因此而暂行停止”;在《冲》的开头写道:“十三日的新闻上载着贵阳通信说”;在《战略关系》开头写道:“首都《救国日报》上有句名言”;在《多难之月》开头写道:“前月底的报章上,说五月是‘多难之月’”。
不仅仅是开头,其文中更有不少,比如在《不通两种》中写道:“例如去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大晚报》的记载”;在《王道诗话》中写道:“最近(今年二月二十一日)《字林西报》登载胡博士的谈话说”;在《伸冤》中写道:“李顿爵士最近在巴黎的演说(路透社二月二十日巴黎电),却提出两个问题”。应该说在文中出现这样字句的文章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翻看鲁迅的《伪自由书》和《准风月谈》两部集子,这样的联系基本上随处可见。
诸如这样写在开头和文中的属于明显的提示,而大量的则是旁敲侧击的暗示,这些暗示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大多隐晦难懂,甚至根本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但是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却能轻易的领会其含义,因为这些暗示都是当时新闻报道的热点,读者读其文章之前已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章稍作提示读者即能心领神会,其间奥妙自然了然于胸。这样比明显的提示更觉妙不可言,其对舆论的影响效果自然更好。比如在《崇实》一文中鲁迅提到“不准大学生逃难”和“大学生虽然是‘中坚分子’”,其实是呼应1933年1月28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电令北平教育部:“据各报载榆关告紧之际,北平各大学中颇有逃考及提前故假之事,……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学校当局俱无呈报……”,当时的读者了解这些背景,再读此文自然明白。其实使用暗示是杂文惯用的方法,其他如故用曲笔、借用典故也是比比皆是,并且形成了其杂文特有的文风。
鲁迅杂文大部分都会出现诸如此类明示暗示的句子,这些句子表明其杂文所作的评论所阐述的观点的确是来源于当时的新闻报道或时事热点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空谈怪论。从这个方面来说改版后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完全不同于周瘦鹃主持时的“鸳鸯蝴蝶派”版的《自由谈》,也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副刊,《自由谈》结合新闻时事发表评论,对重大事件做出全方位的记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舆论阵地了,这由鲁迅等人的杂文与新闻报道的关系之中可见一斑。
二、关注新闻时事,引导舆论
杂文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文体,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杂文作品中或多或少体现出来。作品中体现的最本质的时代特色即杂文的时代精神。我国近代作家中若论对社会情况的反映,首推鲁迅;而鲁迅作品中则非其杂文莫属。鲁迅杂文犹如中国近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及时跟进时事政治的最新发展,尤其是社会舆论,这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鲁迅在《自由谈》所作的杂文大部分是与时事政治有关,这与鲁迅弃医从文唤醒国人之心的初衷是分不开的。比如《对于战争的祈祷》、《伸冤》、《光明所到……》等涉及到日军侵华、国际政治、国内民权等各方面。在《光明所到……》一文中写道:“中国监狱里的拷打,是公然的秘密。上月里,民权保障同盟曾提到过这个问题”,“监狱里的光明世界真是暂时的很”,“‘好人’就决不至于犯法。倘有不信,看这‘光明’”一面揭露中国监狱的问题,一面讽刺胡适“好政府”主张。鲁迅的这类文章因为结合时事政治其新闻性和时效性不言而喻,更主要的是他能用简短犀利的语言直中要害,并且逻辑性强论述条理清晰,更难得的是大多风趣幽默,是将文学艺术与新闻评论结合在一起的典范。人们常说鲁迅的杂文如标枪,经常刺中敌人的心脏,的确如此,鲁迅的杂文揭露国民党官报和消闲报刊;揭露帝国主义,抨击法西斯;批判病态的社会现象。杂文的风格充满战斗性,可谓“横眉冷对千夫指”。《自由谈》作为其大部分杂文的载体媒介在当时舆论界的地位不言而喻。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能在舆论中影响巨大,不仅仅是其杂文切合当时的时事与政治,更主要的是鲁迅坚持自始至终的人民立场,因此其杂文并不局限于时事政治,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亦有大量观点。他借助《自由谈》这个直接面向广大公众的平台,反映大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坚定地为人民群众呐喊。比如其在《从讽刺到幽默》、《新药》中谈论社会问题;在《止哭文学》、《文人无文》、《文章与题目》中谈论文学问题。可以说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并且都与国家与人民的前途息息相关。
结语
《自由谈》的改版使得鲁迅等人的杂文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而鲁迅的杂文也造就了《自由谈》在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自由谈》在引导新闻舆论上十分成功,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启蒙人民智慧、揭露社会黑暗和号召人民反抗侵略与压迫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鲁迅杂文对于当今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亦是具有启发意义,其对当时重大事件做出的迅速及时以及全方位的反映和记录呈现出清晰的新闻面孔,其对新闻报道的精心选择与独具匠心地处理也为当今读者提供了一个喜闻乐见的文学语言形式。
参考文献
①朱秀清,《鲁迅杂文的新闻面孔·以·申报·自由谈·杂文为参照》,《齐鲁学刊》,2008(3)
②茅盾:《我走过的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88-189
③茅盾,《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人民日报》,1956-10-20
④杜积西,《鲁迅杂文的新闻传播特性与民意表达》,《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3)
⑤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303-304
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2012级研究生)
新闻舆论影响 篇7
一、网络舆论可以给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提供报道议题和切入点
网络舆论具有公开性、即时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等特点, 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 传统媒体没有关注的事件却被大众关注着。国内外重大事件大多能通过网络来引起大众的广泛讨论。网民们就每天的热点事件进行激烈的讨论, 随着讨论的深入, 一些潜在形成的言论被大家所接受, 那么这种大众化的言论便会迅速形成网络舆论, 进而影响着周围大众的观点和思考。
近几年的社会热点事件, 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靖安失火”事件、“郭美美”事件、“药家鑫”事件、“李刚门”“日记门”“小悦悦”事件等等无不是在网络上最先出现。网民们集思广益, 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些网络舆论成为了传统媒体相关报道的线索、选题或切入点。
近几年的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大多是批评性的。有时传统媒体想披露某个官员的腐败, 由于种种原因, 报道没法公开, 网络舆论就刚好给传统媒体提供新的报道契机。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舆论不会被完全压制, 传统媒体以此为契机进行调查性报道, 这种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报道的互动, 会使传统媒体拥有更多的选题和报道的切入点。
2007年前后的“山西黑砖窑”事件, 就是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互动的范例。2007年前后, 山西一家黑砖窑非法拘禁并强迫农民工从事高危而繁重的劳动, 并且还非法收买和诱拐儿童, 恶意拖欠工人工资并侵占他人财产的砖窑窑厂豢养帮凶, 剥夺农民工和儿童的人身权利并强制他们劳动每天长达14个小时到16个小时而不给任何报酬, 他们的父母来到大山深处去寻找自己的孩子, 先后解救出来40多名儿童, 并从这些孩子嘴里得到了极为宝贵的信息, 他们求助于各个部门, 得到的结果却是各个部门之间踢皮球, 绝望之下的父母们在网络上发了一封求助信——《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 400位父亲泣血呼救》, 这封呼救信发表在大河网论坛上, 帖子一经发出, 引起了网民们强烈围观和反响, 他们在网上激烈地讨论, 激烈地批评当地的司法部门无动于衷, 帖子点击率越来越高, 民众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于是迅速形成了网络舆论。传统媒体迅速捕捉到这一信息, 然后派出记者进行深入调查和深入采访, 做成深度报道。一时间, “山西黑煤窑”事件传至全国, 当地的司法部门和政府也终于做出姿态, 逮捕黑砖窑窑头及其帮凶, 救助了可怜的孩子。
由这个案件, 我们可以看出, 在最开始的时候, 传统媒体并没有发觉到这件事, 毕竟黑煤窑在大山深处, 媒体谁曾留意那里还有一个那么残酷的地方, 亦或是传统媒体发现了这个黑砖窑, 但迫于当地某些政府部门或个人的压力而不能对此事件进行报道, 网络上对此事件强烈的舆论刚好为传统媒体报道提供了这么一个契机。若不是网络上400位父亲的泣血呼救的帖子, 以及网民们强烈的反响和迅速形成的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舆论, 可能这些孩子还在这个黑砖窑里过着非人的生活, 真相还不能大白。
二、网络舆论有利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更好地实现其传播功能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有目前难以克服的劣势。作为传统媒体而言, 它们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要始终站在党和政府的利益上, 将一切危害于党, 危害于人民, 危害于社会秩序的言论扼杀在摇篮之中。笔者观察近几年的报纸, 其中的批评性报道特别少, 而且集中在都市类报纸上。在党报系统中, 批评性报道是少之又少。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工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党报往往会将那些不利于党和人民利益的事件或观念尽量弱化报道, 甚至不报道, 因此报道选题和角度比较狭窄, 也导致其传播功能无法全面实现。另外, 在网络媒体兴起之后,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因其时效性、互动性不足等原因, 被网络媒体分流了不少受众。据调查, 现在看报纸的人数已经不及网络媒体受众的三分之一。受众的减少, 意味着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力上的减弱, 也就意味着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覆盖的人群变少。而网民数量的增加, 意味着网络舆论将更加有力地影响我国的整个舆论氛围。
近年来, 虽然网络媒体的强劲发展将传统媒体的受众分流, 但是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仍使它对舆论的控制处在主体地位, 虽然传播影响力没有以前强大, 但传统媒体可以利用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更好地实现其传播功能。随着网民数量越来越多, 大众也越来越关心社会发展, 关心自己的权利, 那么,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舆论来扩大自身舆论引导的传播功能。
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的相关报道就能体现这一观点。1999年5月7日深夜,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使用了4枚导弹, 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轰炸。这次的袭击使我国的大使馆严重受损, 20多名使馆工作人员受伤, 新华社记者邵元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夫妇, 这三位记者不幸身亡。事件发生后, 新华社和《光明日报》迅速做出姿态, 向北约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迅速地作出调整, 报纸将其作为次日的头版头条, 电视则插播新闻, 将这一消息告知大众, 并不断地更新着事件的近况。但是报纸、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的时效性不及网络, 并且就算是在深夜,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将新闻做好, 也很难让大众在第一时间知晓这件事关国家荣辱的事件, 报纸更是只能是第二天早上才能与读者见面。并且由于传统媒体受众的减少和分散, 一时间无法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势力施加压力。当此事出现在网络上时, 一时间, 各大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纷纷进行大力度的报道, 并迅速地成为网络上点击量最高的热点, 网友们纷纷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势力的暴力行径, 这样的谴责言论充斥着各大网络论坛和新闻门户, 网民的极大愤怒迅速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在北京首都, 几千名大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于5月8日早上, 在美国大使馆前进行游行示威呐喊, 参加不了示威的人们也在网络上不断地进行讨伐北约势力的残暴, 用自己的方式给美国政府施加压力。强烈的网络舆论加上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 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世界人民的谴责最终迫使美国政府做出姿态, 公开对该事道歉负责。
在这个事件中, 不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还是强大的网络舆论都为该事件的解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也是两者相互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也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利用网络舆论制造强大国民舆论的一个很好的案例。从这个事件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 网络舆论能很好地配合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 扩大其报道的影响力, 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最近的“钓鱼岛”事件的相关报道也能进一步验证此观点。
我们也都明白, 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一篇新闻报道是要经历层层把关才能够公开报道。这样的一个程序, 很不利于我国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履行自己的舆论监督功能。另外, 有时传统媒体虽然做了一些舆论监督的报道, 但由于自身的受众群有限或流线式传播的稍纵即逝而导致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 舆论监督的功能打了折扣。而网络在给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议题的同时, 也在给其提供一个平台, 一个契机, 成为其扩大影响的一个放大镜。这几年, 有很多的腐败官员被曝光而落马, 如, “日记门”、“天价烟局长”等等, 网络舆论起到关键作用, 传统媒体以此为契机进行深入调查, 进而曝光官员的腐败行径, 从而更好地实现舆论监督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卢鹏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介的议程互动.新闻前哨, 2010 (03) [1]卢鹏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介的议程互动.新闻前哨, 2010 (03)
新闻舆论影响 篇8
舆论主要指的是民众的议论, 也可以表述为大众的意见或者是诉求。其产生的主体是公众, 面对的对象是社会热点话题。舆论能够发挥社会民众的思想, 引导社会思潮的走向, 对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党的社会的主导地位。新闻对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播、设置、引导三个方面。新闻媒体对社会事件报道的越多则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 因此, 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引导意义重大。新闻舆论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巨大的影响, 如何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当前主流媒体和政府最关注的话题。
一、当前影响新闻舆论发展的因素
(一) 经济因素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 外界的各种思潮以及不同的经济元素进入我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思想的趋势也在不断地改变。新闻媒体的性质也在悄然之中发生变化。新闻媒体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市场化,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客体, 经济效益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一个新的核心。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 受到社会经济影响深远的新闻媒体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随机发送民众想要关注的社会热点而忽视事实的本身。新时代的媒体更多的是注重新闻播报的关注率与卖点, 忽视新闻舆论发展的内在本质。
(二) 官本位思想因素
当前很多的主流媒体隶属于政府机关, 在日常工作中重视政府的社会形象, 官本位思想严重。这样的新闻媒体在日常的新闻报道当中忽视群众的心声与利益, 有时甚至会扭曲事实, 损害群众的利益。
(三) 新闻行业缺乏完善的舆论引导机制
很多政府机关在面对新闻与媒体时往往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会损害自身机构的利益。忽视新闻媒体的社会引导力。因此新闻媒体在党和人民之间的交流权利逐渐减弱。某些政府机关的领导人在面临社会民众的疑问面前往往选择沉默, 新闻媒体无法回答社会民众的疑问, 极大地降低新闻媒体的权威与可信度, 也降低政府对新闻媒体引导力的控制。
二、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的措施
(一) 坚持党的领导, 做好正面宣传
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建设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核心思想。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把握好工作的思想建设, 内部行政工作要处理好思想建设, 做到与党的思想保持一致性的原则。对党性的宣传也要做到实处, 将新闻舆论的思想工作与党、人民三者结合起来, 切实做好为人民创造实事求是的报道, 使人民信任党的工作, 提高新闻舆论的全局思想。新闻舆论的宣传工作要将舆论的引导工作落到实处, 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弘扬我国先进的思想文化, 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
(二) 增加新闻速递方式, 创新思想传播手段
当前新闻舆论的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 比如广播、报纸、电视等等。更多新颖的、传递信息快速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新闻舆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为此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当考虑到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 新闻舆论更多地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 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应当多样化。比如通过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扩大新闻舆论的传播渠道。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还可以加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达到完成宣传的目的。传统媒体应当考虑与主流媒体配合, 促进自身发展的多样性, 借助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增强自身的传播效果, 提升对社会新闻舆论的正向引导力和影响力。当然, 当前社会发展最前沿的技术便是大数据, 媒体也应当利用社会最新潮流技术提升自身的客户服务能力, 挖掘客户的日常喜好, 对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借此增强新闻媒体的客户凝聚力和公信力。
(三) 强化社会热点话题, 创建社会共识
首先, 热点是当前最容易吸引民众眼球的新闻事件, 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新闻媒体不能放任网络热点以及社会热点话题自行生长, 需要对其进行引导。舆论热点话题容易被谣言、虚假信息所侵犯, 新闻媒体应当做好对社会事件的披露, 及时公开社会热点事件的真相, 杜绝谣言的传播。新闻媒体在发表意见以及看法时应当注意自身的言辞, 谨言慎行, 以免自身的言论被不良用心者利用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其次, 新闻媒体增加公民参与新闻舆论事件的力度, 宣传公民对当前热点事件的看法, 代表大众的想法, 为民众的思想提供一个可以表达的平台。同时通过民众思想的表达传递社会思想, 影响社会的舆论发展。最后新闻媒体人士在发表各种见解时可以邀请当前较为前沿的专家对事件进行深入的解释, 以引导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当然专家以及学者的加入能够提升新闻媒体的可信度, 提升新闻媒体在大众中的形象。此外, 数据是最能代表真相的关键元素, 新闻报道也可以将全面的数据展现在新闻的播报当中, 增强新闻媒体的权威和话语权, 发挥其积极的、正向的社会引导力。
(四) 完善相关法律, 改进媒体管理
新闻媒体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独立个体, 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客体的特征。如果要保障新闻媒体报道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就需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 对新闻媒体最大的监管方式便是通过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建设与完善新闻媒体的法律制度的建设需要政府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明确其除了承担企业效益的责任外还应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法律责任。加强对新闻媒体管理需要加强对新闻媒体日常工作的考核力度, 通过严格的审查力度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敲响责任的警钟。新闻媒体的管理者需要调动该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切实地履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正义、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此外, 新闻媒体也要加深对员工道德素质的培养, 用人标准要不断地提升, 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员工的整体工作素质。
结语
新闻舆论的传播者能够通过强大信息传递网络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而不受到控制, 传播者对热点问题的态度能够影响社会民众对该问题的态度和想法。正确、客观的社会新闻舆论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播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具有误导性的新闻舆论会对社会思潮、价值观以及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正确的新闻舆论需要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以客观的、真实的态度对待社会热点话题, 进而影响人民对事件的看法。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人们在法律法规的环境下享受自身的权利, 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增强党和政府的主体地位。
摘要:新闻舆论是彰显党和政府重大决策, 是连接党和人民的桥梁, 政府的很多决策以及会议通过新闻和人民进行交互, 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能够宣传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 提升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正面的、积极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新闻舆论导向是加强新闻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本文作者主要对新闻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发展因素做出分析, 发现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分别是经济因素、官本位因素以及舆论引导机制的缺失。面对这些因素, 提出一些适合于当前新闻媒体调整的方法, 希望能够对新闻舆论的发展具有作用。
关键词:新闻舆论,引导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龚力强.做强民生新闻, 提升党报舆论的影响能力[J].新闻战线2014.
新闻舆论影响 篇9
“框架”的概念源自Bateson (1955) , 后由加拿大学者Goffman引入新闻学, 在《框架分析》一书中, Goffman指出:新闻框架帮助记者按照统一和流程化的论调来撰写报道, 从而塑造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在Goffman的基础上, Gamson将框架定义为两类:第一类是界限 (boundary) , 就是对事实的取材范围;第二类是架构 (building%frame) , 就是如何诠释、表达外在世界。笔者认为新闻框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新闻框架的“界限”层面, 在具体新闻工作中体现为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衡量的标准, 也就是新闻价值的取向;二是新闻框架的“架构”层面, 是新闻要素, 即五个“W”和一个“H”的具体表达。
网络舆论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网络舆论, 是基于网络这种特定的电子媒体上的舆论, 就舆论环境而言, 不少学者将网络媒体与“公共领域”进行类比。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进行利益调节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 有关一般利益问题和批判性公共讨论能够得到体制化保障, 并形成所谓的公共意见。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 网络媒体具备公共领域的诸多特点:一、自由的参与者;二、水平、多向交流的媒介;三、在多元论述基础上达成的共识。
笔者认为, 可以这样理解网络舆论:相当数量的个人通过网络媒介就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事态发展或社会现象进行自由参与、多向交流, 并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
首先, 谈一谈网络舆论的动力。
网络舆论实质上是舆论监督的一种类型, 其动力源于制约公权力的体制缺陷。孟德斯鸠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从事物的性质来说, 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公权力是用来维护社会公共组织正常运转的行政力, 这种权力被授予公职人员来掌握或使用, 因为不能保证公职人员与公民的利益一致, 也不能保证每个公职人员会正当地行使被赋予的权力, 这种公职人员与公民权利的不平等性就是舆论监督存在的前提, 作为体制外的约束力发生作用, 舆论监督便成为可以制约公权力的权力。
其次, 谈一谈网络舆论的主体。
在网络衍生的公共领域中, 参与的主体是“公众”, 哈贝马斯笔下的公众概念有一个实现的前提——“已经参与到公共领域的人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根本不考虑社会地位的问题”, 以此为前提来确保舆论共识达成的社会公共性和广泛参与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广泛的参与者之间很大程度地脱离了现实社会的依存关系, 没有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的相互制约, 参与者阅读信息、讨论话题、发表见解是自发自愿的, 这就使网络舆论的主体具备了哈贝马斯所述的理想的前提条件。
网络舆论的主体具备的一个特点就是与舆论客体的利益相关性。王梅芳认为:舆论几乎总是一部分人、一个临时性的利益同盟的声音, 是通过一部分声音对局部利益的关注, 起到对社会偏失的矫正和提示作用, 从而使社会在整体上更趋于完善。笔者认为, 这一段话解释了舆论主体与舆论客体具有利益相关性的原因。比如, 从2008年末到2009年上半年, 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垄断了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情况下, 面对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下跌无动于衷, 反之则快速联动上涨的行为, 网络舆论可以说是呈现完全一边倒的声讨之声, 其中, 绝大部分发帖者都是有车一族, 与舆论客体间存在着极强的利益关联性。而宝马案、刘涌案、孙志刚事件, 舆论所指大多涉及公权力的实施是否公正, 虽说不是与舆论主体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 但是一个社会的公权力结构与实施是否公正, 可以说与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存在莫大的关系, 这也是近几年来一些大的网络事件能够成为舆论焦点的原因。
再次, 谈一谈网络舆论的特点。
碎片化、多元化的民意表达。网络舆论有很多表现形式, 可以是一个字、几句话、一首打油诗、改编的歌曲等, 它们具备强烈的倾向性, 但又都是碎片的。黑格尔认为, 舆论是民众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无机方式”。网络舆论碎片似的及多元化的表达形式, 恰恰为这种“无机方式”提供了最形象的注解。
公意的体现。哈贝马斯认为:公众舆论又值得重视, 又不值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 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哈贝马斯表述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 就是黑格尔表述的“无机方式”, 哈贝马斯认为, 正是通过这种以无机方式呈现的民意的具体表达, 抽象出了“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 黑格尔所说的“本质基础”, 就是卢梭所说的“公意”, 卢梭认为, 公意是公正的, 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当指向有关公共利益的话题时, 网络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共领域, 当碎片化的网民舆论集合到一起, 往往就是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判断。
可讨论性。公共领域的逻辑结论就是公共意见, 公共意见是在批判性的公共讨论上获得的, 它可以对所有人开放, 并由自由的对话和讨论构成。所以说, 要在公共领域达成公共意见, 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讨论的参与者;二是可以提供讨论的媒介。
按照哈贝马斯所述, 在公共领域中进行讨论的是“私人”, 即具有独立自由的人格, 并能就某些涉及公共利益问题展开理性辩论的人。相对照之下, 网络中发表意见的网民是网络舆论的主体, 在网络上, 发表意见的个体之间都极大程度地摆脱了现实空间的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的相互制约, 可以独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公共领域里理想的参与者。这意味着如果公共领域是由一种媒体来帮助实现的话, 那网络是目前最理想的实现形式。
网络——新闻价值的试金石
长期以来, 报纸被比喻为“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工作的阵地”。这种由上至下的传播方向既是由体制决定的, 也是以传播技术的条件限制为前提的,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 报纸媒体有着比较稳定的新闻框架。
当网络媒体出现特别是Web2.0技术普遍应用于互联网之后, 网络媒体有了一个称呼——草根媒体, 这意味着, 任何一个人, 只要具备电脑和上网的条件, 就可以在网上自由地表达。在互联网上, 什么新闻事件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可以在更大范围的网民中激起讨论, 网络上的点击率、跟帖数可以提供可供判断的实证数据, 正由于此, 网络具备了可以及时验证新闻价值的功能。当下, 报纸已经开始直面市场竞争, 没有人阅读的新闻, 新闻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 报纸的新闻记者已经将“新闻鼻”嗅到了网络上, 网络可以通过点击率、跟帖量来验证某一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 报纸的新闻记者也可以根据网络对某一新闻热点的反应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向。于是, 当网络可以介入某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议程后, 报纸的新闻框架可能由此而改变。
案例分析
本案例分析的新闻事件是“网络倒周”事件, 以新浪网站对关于周久耕的来自报纸媒体的新闻转载为数据统计对象。网上对于周久耕的新闻报道可以称得上是“海量”, 对所有的网上相关的新闻进行统计, 在操作上具备难度, 笔者之所以选择新浪, 是因为新浪的新闻转载比较全面, 阅读者众多, 以其为调研范围会带来比较有分析价值的数据。笔者将“网络倒周”事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关于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报道到“天价烟”帖子的出台;第二阶段是从天价烟事件到周久耕被免职。
“爱问” (iask.com) 是新浪网内嵌的搜索引擎, 笔者在该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中输入关键词“周久耕”, 限定关键词位置在新闻全文中, 以事件排序呈现搜索结果, 限定新闻源为新浪网站, 由此可搜索出在新闻全文或标题中包含“周久耕”的所有经新浪转载的新闻, 并以该搜索结果为数据进行下述分析。
网络舆论使原新闻框架发生改变。2008年12月10日, 周久耕就江宁市楼市问题接受南京9家媒体的联合采访, 在谈到开发商降价售房时表示要查处“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发展商, 此番言论在媒体中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2008年12月11日, 新浪网转载了《现代快报》的报道“南京将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开发商引发争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即从2008年12月11日至12月15日, 新浪网站陆续从各个报纸上转载有关周久耕的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共35篇, 其中新闻报道8篇、新闻评论27篇, 都是针对周久耕在会上的言论作为报道对象;也就是说, 新闻要素中的五个W基本都是围绕着该新闻事件进行展开。这些报道中回答了新闻框架中的五个W:Who:周久耕;Where:江宁市;What: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When:12月10日;Why: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害。而新闻评论主要是针对新闻框架中的How做出回答, 基本是从查处降价售房发展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从各个角度、细节展开质疑、评述与责问。
2008年12月14日凌晨2点, 在“天涯社区”网站的经济论坛中, 署名“华阁”的网友发帖《赞一下那个要处罚低价售房的局长, 看人家抽的烟》, 并在帖子上指出, 周久耕开会抽的烟是南京卷烟厂出产的“九五至尊”香烟, 一条1500元。该帖共235个字, 帖子的内容重点在最后一段:“……我们看到了这位公仆的本色, 一条烟就可以抵下岗工人三个月的低保了……”另外配了一幅周久耕开会的照片, 说照片上显示有一盒“九五至尊”香烟, 作实证说明。
这条帖子在天涯论坛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 也引发了网民以一边倒的趋势开始对周久耕发起攻击, 12月14日当天, 该帖子的跟帖就有上千条。
这些帖子以及随后的跟帖代表了网络舆论的具体表达形式:一句话、几句话、一首打油诗或一张图片。虽然舆论的表达形式“碎片”化, 但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但“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围绕着这张图, 网民三言两语地在论坛里展开了讨论, 形成了网络舆论, 而且, 网络舆论有着共同的民意指向:作为一个政府官员, 周久耕已经失去了公仆本色。
网上的舆论引起了报纸媒体的关注, 第二天, 《成都晚报》记者以此帖为新闻来源, 在报纸上发了第一条新闻稿件。2008年12月16日, 新浪网转载《成都晚报》的新闻报道“网友曝房产局长抽天价烟每条1500元”。以这个时间为转折点, 在随后的报道里, 报纸媒体的新闻框架发生了改变, 原新闻框架“框限”的新闻事实部分有了变化, 之前围绕“江宁市房产局长周久耕要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方的发展商”报道明显减少, 而关于天价香烟从何而来和周久耕抽天价烟的相关处理的报道迅速增加。从2008年12月16日到12月27日, 即周久耕被免职报道出现后前一日, 新浪转摘报纸有关周久耕的跟踪报道64条, 其中有关天价烟的后续报道49条, 比例达到77%。同样的时间段, 新浪引自报纸有关周久耕的评论88条, 其中有关天价烟及相关事件的评论74条, 比例达到84%。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比例可以判断, 自“天价烟”的帖子引起了网络舆论关注后, 报纸媒体的新闻框架发生了改变。
网络舆论的发展使新闻要素不断产生, 新闻框架呈现出一个较活跃的动态过程。网络媒体尤其是Web2.0技术普及于网络之后, 网络便成了“零门槛”的草根媒体, 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和言论, 这些信息不由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来进行甄别和筛选, 所以这些信息也不框限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框架之内, 一旦这些信息具备新闻价值, 就会被传统媒体所追踪, 并进而纳入新闻框架之内。从周久耕事件可以看到, 报纸媒体新闻框架在网络的介入下, 呈现出活跃的动态过程。
新浪转载有关周久耕惩罚降价售房言论的新闻与有关天价烟新闻的数量比较
日至12月15日) , 报纸显然是这场舆论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关于周久耕查处降价房的新闻由《现代快报》首发后, 随后在各类报纸上引发争
在周久耕的天价烟被网民曝光后, 2008年12月17日下午, 网友“伟大的人民”发帖抖出周久耕的弟弟是房地产开发商, 并指出周久耕打击“降价销售的房产商”, 与其弟有利益关系。12月18日, 《成都商报》记者立即就此事向江宁市房管局求证并进行了报道, 并于第二天就此事再发后续报道, 新浪网进行转载——“知情人士透露房地产老总周久忠系周久耕堂弟”。12月19日, 新浪网上转载各报纸媒体关于周久耕的报道21篇, 其中, 有9篇报道或评论涉及周久耕的堂弟是房地产老总的传言。12月23日, 又有网友披露周久耕的儿子是建材商。《每日经济新闻》和《劳动报》随即刊发了内容相似的报道, 并由新浪网转摘。
有关周久耕的弟弟是房地产开发商、儿子是建材商的帖子在网上出现后, 都有相应的跟帖质疑其查处降价房产商的言论是否与其家庭背景有关。可以说, 在“天价烟”的帖子出现后, 随后的这些网络舆论又进一步导致了新闻要素的更新。而报纸媒体紧跟网络舆论的发展, 对有关周久耕的弟弟、儿子的网络帖子跟踪报道, 对网络中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网络外的核实, 可以说, 报纸媒体的新闻框架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呈现出较活跃的动态过程。
网络引导舆论, 报纸深化舆论。我国的新闻事业都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 新闻宣传工作是在中央与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的, 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新闻工作重点, 从实践上来说, 都是由传统新闻媒体来“引导舆论”和“组织舆论”。网络媒体的出现, 使舆论的引导者开始变得多元化。
在关于周久耕的报道中, 因为网络舆论力量强大, 且直接表达了民意, 有着具体的舆论指向, 所以网络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从新浪网转载各报纸媒体的新闻来看, 在报道的第一阶段 (2008年12月11论, 在之后3天时间里, 新浪引用了来自18家报纸的18篇评论质疑周久耕的言论, 其中, 有2家全国发行的大报、9家省级报刊和7家市级报刊, 报刊类型有日报、晚报、都市报, 性质有党报、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和《检查日报》这两家面向全国发行的大报都是刊发的署名评论。可以说, 周久耕的言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定规模的舆论讨论。但从“天价烟”的帖子出现在天涯社区的论坛之后, 舆论的方向立刻发生了转变, 大量的舆论批评不再针对查处低价房是否合理, 而是转向了房产局长周久耕的公仆形象以及涉贪涉腐问题, 并涉及关于政府官员监管体制的深度探讨。
从有关周久耕的报道中的第二阶段开始, 网络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但是组织和深化舆论的责任却依然是由报纸媒体来承担。评论是媒体最主要的舆论形式, 当“天价烟”的帖子出现后, 出现在新浪网的针对周久耕的新闻评论共有93条, 评论的涉及面广, 也很有深度, 分别有赞叹网络反腐强大功能的、质疑周久耕涉贪涉腐的、问责反腐体制漏洞的、对“人肉搜索”方式表示肯定的等。可以说, 出自网民的“天价烟”帖子引导了舆论方向以后, 来自报纸媒体的舆论在评论天价烟事件的深度和广度上是网络舆论所不及的, 报纸媒体起到了深化舆论的作用。
结语
媒体对周久耕的关注源于此人就江宁市楼市问题接受南京9家媒体的联合采访, 其“查处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开发商”言论一出, 立即广受质疑, 报纸媒体就此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在短时间内立即呈现了一种比较成型的新闻框架。时隔3日, 该新闻框架便被网络舆论打破, 一名署名“华阁”的网民将网络舆论聚焦到了周久耕抽的“天价烟”上, 而网络的注意力又引导了报纸的注意力转向, 自此, 新闻框架发生了变化, 报纸媒体从质疑“查处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开发商”的正义性转向了质疑“天价烟”的来源、周久耕的涉腐及官员监督的体制漏洞等方面。在“周久耕事件”中, 网络舆论在重构报纸媒体的新闻框架方面起着明显的作用
摘要:一直以来, 原体制下的报纸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有着比较稳定的新闻框架。自从传统媒体从“事业”开始向“产业”转变后, 其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也开始寻求突破。网络媒体出现后, 其特有的属性为商业嗅觉逐渐敏感的报纸提供了一种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 在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报纸媒体相对稳定的新闻框架可能会由于网络媒体的介入而重构。本文以“周久耕事件”为分析对象, 以新浪网对有关周久耕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数据, 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网络舆论是如何介入并重构报纸媒体新闻框架的。
新闻舆论影响 篇10
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舆论监督指新闻媒体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 , 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 , 抨击时弊、抑恶扬善 , 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1]狭义上的新闻舆论监督则仅指媒体对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违背其职权 , 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进行的报道和揭露。
我们选取中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的三档比较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 对2014年中国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进行分析 , 探索现状背后的多重原因 , 力争为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建议。
1 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1.1 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比例低
通过对2014年10月份以前的《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进行统计 , 可以得出结论 , 2014年央视新闻语录监督类节目的比例不高。
截止十月份 , 《焦点访谈》共播出257, 其中舆论监督类节目66期 , 约占总数的25.7% ;《经济半小时》共播出236期 , 其中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63期 , 约占总数的26.7% ;《每周质量报告》共播出39期 , 其中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25期 , 约占总数的64.1%。
1.2 新闻监督类节目中对于政府行为的监督较少
《焦点访谈》66期舆论监督节目中针对医疗健康类的监督共8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12%, 教育类的监督6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9%, 政治类的监督20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30.3%, 质量安全类监督节目6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9%, 犯罪类节目8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12.1%。
《每周质量报告》由于节目本身针对产品质量问题 , 所以质量安全类节目共14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56%, 其余为对保险、收藏、手机软件、医疗整形等行业问题的监督。
《经济半小时》由于节目本身侧重经济类问题 , 所以 , 企业经济类舆论监督共30期 , 占新闻舆论监督节目总数的47.6%, 与政府有关的经济类问题23期 , 占总数的36.5%, 与犯罪有关的经济类问题2件 , 占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总数的3.2%, 与污染有关的经济类问题2件 , 占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总数的3.2%, 与质量安全有关的经济类问题6件 , 占新闻舆论监督总数的9.5%
1.3 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明显减少
以《焦点访谈》为例 , 《焦点访谈》作为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一面旗帜 , 在最辉煌的时期曾经达到70% 的节目为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 , “《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数量多年来一直维持在占播出总量的30%~40% 这样一个范围内。[2]但2014年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比例也仅仅才25%。
1.4 持续性关注、系列性选题缺乏
《焦点访谈》2014年的66期舆论监督类节目中只对内蒙古新生儿被医院护士拐卖的《孩子你在哪儿》、《别让火车变“祸车”》两个事件进行了后续报道 , 只有《兰州水污染调查》一个事件进行了系列报道。
1.5 新闻舆论监督的层次偏低
在2014年的新闻舆论监督节目中 , 对于备受大家关注的反腐、“打老虎”等问题三个栏目都没有涉及 , 对于政府权利部门的监督多集中与县市 , 存在不敢碰硬、批小不批大等问题。
1.6 硬监督缺乏
“硬监督”——对掌握主要社会资源的有关权力部门 , 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团体、机构、公众人物等的行政行为、公职行为和公共行为所实施的监督。“软监督”——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评论或展开讨论。[2]
1.7 监督形式模式化、只述不评
节目形式模式化严重 , 一般分为三部分 , 即“主持人演播室提出问题——记者现场调查、采访——主持人演播室总结”的三段论模式。尽管对于一个成熟的节目来说 , 有属于自己的节目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 但是一直一成不变也会使观众缺乏新鲜感 , 产生审美疲劳。
2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现状成因
电视舆论监督在近年来锋芒不再 , 显示出式微的态势 , 其原因也可以从社会系统、媒介系统、受众系统三个方面来分析。
2.1 社会系统
2.1.1 立法滞后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天然属性 , 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媒体人的神圣使命。新闻舆论监督在监督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和个人行为 , 维护公众利益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我国迟迟没有针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 一方面对于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记者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 使得部分素质不高的媒体从业人员存在以舆论监督为名向企业进行勒索、敲诈的行为 ;另一方面也使得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权力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 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在进行中阻碍重重 , 新闻舆论监督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
2.1.2 当事人不合作
由于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针对的是被采访对象的违规违法或者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 对于被监督对象的既得利益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 所以被采访对象往往并不配合 , 他们轻则拒绝采访 , 重则抢夺、毁坏、扣押记者的相机、录像带等采访设备 , 更有甚者会对记者进行殴打乃至非法拘禁。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就曾以“采访受阻透视”作了专题报道 , 列举了山东、贵州、吉林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受阻、被殴打、扣押等情况。
2.1.3 权力部门干涉
在我国 , 新闻媒体具有双重属性 , 要坚持党性原则 , 各级新闻媒体分属于各级党委宣传部的管理 , 所发稿件要经过多层严格审查 , 同时又要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制约。白岩松在自己的书中曾提到在《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效力最强的时期 , 央视评论部门前长期存在两队人 , 举报者和灭火者。
2.2 媒介系统
2.2.1 媒介属性的双重制约
由于我国新闻媒体具有“事业单位 , 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 , 一方面对于政府机构的依赖性很强 , 受到政府机构的严格审查 , 因而确立了“党的耳目喉舌”的功能定位 , 新闻报道的一贯传统是进行正面宣传性报道。
另一方面 ,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 包括电视台在内的新闻单位纷纷进行体制改革 ,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 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 自负盈亏。而就电视台来说 , 仅靠电视收视费用显然不能满足维持运转所需要的庞大开支 , 广告商就成为了媒体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 也就会使得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 , 受到来自广告商的制约 , 不能自如对有利益关联的企业进行批评报道。
2.2.2 媒体环境的激烈竞争
首先 , 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 , 由于要进行长期深入的实地调查 , 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设备制作成本较高 , 再加上制作完成的节目不一定能够播出就进一步提高了成本。而在电视台普遍实行“末位淘汰制”等形式的制度追求收视率的情况下 , 此类新闻节目由于收视率无法和娱乐类节目相比 , 往往收视率和随之而来的广告收益都不高 , 所以很多电视台不愿意制作此类节目。
2.2.3 记者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新媒体由于人人都是记者 , 人人都是爆料人 , 人们对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仅掌握更多的资源 , 而且拥有更大的热情。而“记者”作为一个职业 , 有些从业人员存在应付交差的心理 , 不可能像当事人那么深入的进行调查。此外 , 还存在记者舆论监督意识薄弱、对于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事件缺乏新闻敏感性、由于长期的新闻审查而自我设限等情况。
2.3 受众系统
2.3.1 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不信任
由于我国媒体的“耳目喉舌”的定位和长期从事正面宣传 , 以及近年来频频爆出的媒体从业者收受贿赂、敲诈勒索被采访人等情况 , 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 , 广大受众对于传统媒体普遍存在不信任的心理 , 认为传统媒体 , 特别是央视这样的中央级媒体代表党和国家的意志 , 使得关注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减少 ,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下降。
2.3.2 受众媒体使用习惯的改变
随着科技发展 , 特别是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使得对于信息的接收越来越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的发送和接收各类信息、进行人际交流。而电视则更多成为家庭中老人和儿童的主要选择。但是老人和儿童并不是舆论监督类节目的主要目标受众 , 所以导致电视节目的舆论监督效果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3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如何突破
截止2007年 , 我国拥有无线电视台296家 , 有线电视套1300家 , 教育电视台1000多家 , 企业有线电视数百套。中国是世界上电视频道数量最多、观众最多的国家。[3]
在当前情况下, 电视依然是影响力巨大的主流媒体, 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如何更好的发挥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 使电视新闻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社会系统
3.1.1 加速推动新闻立法
尽管“新闻立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 ,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仍然缺乏明确的必要保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 对新闻舆论监督实现规范化管理 , 最重的是加快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 将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 实行依法管理。”[4]只有这样才能从法律层面建立限制机制 , 克服权利对新闻监督的干涉、建立保护机制 , 使得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权得到法律保障。
3.1.2 在全社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教育
“新闻媒体要顺利开展舆论监督 , 需要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和社会条件 , 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5]所以 , 要在全社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普及教育 , 使得每个公民认识到, 新闻舆论监督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配合并积极参与新闻舆论监督的良好氛围。
3.2 媒介系统
3.2.1 促进观念转变
一方面电视台要在内部加强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视 , 明确新闻才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 犀利独到的批评、监督是一个电视台最大的竞争优势 , 使其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 , 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 , 也要与时俱进 , 改变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 , 由单一的向受众传输信息向传授双方互动转变 , 使得新闻舆论监督真正向人民所想 , 急人民所急 , 真正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 同时了解舆论监督的效果 , 并有的放矢的进行下一步监督活动。
3.2.2 立足自身优势
新媒体虽然具有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等诸多优点 , 但由于字数的限制和信息的海量以及人们关注度的限制 , 使得不可避免的有碎片化、深度不够、权威性不够的缺点。而这正是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电视媒体在多年发展后 , 积累下成熟的运营体制、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严格的审核制度 , 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应重视对微内容的整合 , 进行系统的分析挖掘、深入的评论 , 以弥补新媒体深度、锐度、权威性的缺乏。
3.3.3 不断拓展空间
尽管在我国 , 新闻舆论监督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严格审核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 审核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所以新闻从业人员不能固步自封 , 通过自我审核对那些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件视而不见。一方面 , 新闻工作者要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 , 扩大选题 , 不断拓展可以进行批评报道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加强对高层的监督。只有敢于打老虎 , 而不是隔靴搔痒才能真正发挥新闻监督的巨大威力 , 同时重塑新闻机构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 重新赢得受众的信任。
3.3.4 加强多方合作
社会上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事件层出不穷 ,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 不是某一家媒体的事 , 也不是某一类媒体的事。因此各家媒体应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多方合作 , 在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 实现共赢。
一方面不同层级的电视台、同一层级不同地方的电视台应该相互协作 , 形成合力 , 扩大媒体影响力 , 使得监督不局限于单一新闻事件的本身 , 而是从更广泛的层面 , 更深的层次推动一类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 , 电视应与其他媒体形式 , 特别是新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 顺应全媒体的发展趋势 , 将新媒体的快速反应、互动性和电视新闻的深度和专业化、权威性相结合。
3.3.5 深化选材内容
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相比不具有时效性的优势 , 但同时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策划出更加具有深度的节目 ,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更加注意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在更广泛领域、更深入的层面选择监督内容 , 另一方面加强选材的专业性。同时内容可以形成系列、加强持续关注。充分运用画面声音的双重表现形式表现客观事实 , 不是一味使用概念化的解说。
3.3.6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从业人员媒介素质的培养 , 一方面使其明确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 坚定其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信念和决心, 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其进行舆论监督的艺术性, 使其能够运用多种技巧 , 从更巧妙的角度不仅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 而且通过每一次的不断尝试 , 拓展新闻舆论监督的空间。
摘要:舆论监督, 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 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 选取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新闻舆论监督节目进行内容分析, 从中窥探我国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 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原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孙雷军.论我国新闻监督的现实困境[J].广播电视学刊, 2011 (7) .
[3]记者网.http://www.jzwcom.com/jzw/94/997.html.
[4]郑保卫.新闻舆论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今传媒.2010, 8.
新闻舆论监督的制约与条件 篇11
舆论监督的制约
新闻舆论监督不应有禁区,凡是错误的倾向都应受到批评。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各级政府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不应该拒绝来自人民群眾的批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监督很难开展,作用也非常有限。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因素很多,社会制约和内部制约是两个主要的方面。
“所谓社会制约,就是社会对新闻事业、大众传媒的控制、牵制和约束”。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制约主要有——
观念制约。有这样一些观念:新闻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报道,新闻舆论监督会违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新闻舆论监督不利于社会稳定,新闻舆论监督就是抹黑出丑。这些观念都不利于正确认识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有必要加以澄清。
权力制约。是指利用某种特定的权力对新闻媒体及传播活动进行控制、牵制和约束的因素。主要是媒体的上级体系及其管理部门通过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宣传纪律对新闻舆论监督进行控制。权力制约有遵循新闻生产和传播活动规律的“一致性制约”,也有被监督方借助权力对媒体实施的“矛盾性制约”。现行的媒体本身是权力组织的一颗齿轮和螺丝钉,它所进行的监督不可能是异体监督。监督主体的地位不仅低于监督客体的地位,而且还受制于监督客体。中央媒体曝省级媒体以下的光,省级媒体曝市级媒体以下的光,市级媒体以下就只好批评街道卫生和村级干部的为政不廉了。这种监督层次向下位递移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
关涉者制约。关涉者是指与媒体的生活、经营、传播活动有直接关系或与媒体及其职员的生存状况有间接关系的其他社会部门与单位。媒体既然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系统中,它不能摆脱与这些关涉者的利害关系,这必然会制约新闻舆论监督的触角,减弱它的效力。一些批评报道经过再三斟酌终于未能刊发,部分也是为了不得罪这些部门以免遭到不必要的麻烦,损害媒体本身的利益。此外,新闻舆论监督还比较多地受到法律的制约。
媒体自身内部的制约因素首先是内部管理体制的制约。管理层和采编者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认识在理论上具有接近性,但是具体处理上存在较大差距。采编者付出艰辛劳动做出来的批评报道,管理层因考虑风险系数,可以轻易地找一条理由加以扼杀,采编者的积极性会受挫伤。揭露性的报道在国外通常被称为“调查性报道”,它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评析性,更费时费力甚至冒险的报道。这就决定了它的高成本性。记者的采访比司法机关的侦破取证还难,斗智斗勇,历尽艰难,稍有差池,就会招来纪律制裁,或者不得不陪原告对簿公堂。这就意味着采访成本包括时间、经费、风险都远非一般性报道所能比拟。高成本、高智能作业应当得到较高补偿,但现行管理体制更多的是讲究平衡,不敢拉大收入差距,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激励补偿和自主权,难以培养采编者的献身精神。其次是手段的制约。批评报道随机性大,客观事实是一个动态流变的东西,不能重现,而某些不能重现的细节、情境或语态有时恰好是支撑整个报道的关键。当事人不愿意甚至千方百计阻挠记者的追根溯源,知情人碍于种种顾虑不敢实话实说,媒体无法用现行手段来克服这种局限。尽管一些记者尝试“隐性采访”、“偷录”等种种技术手段办法弥补这些缺陷,但总是捉襟见肘,难如人愿。手段的制约使批评报道难以全面取证,这也是媒体常常会在“新闻官司”中败诉的一个原因。当然还有人员上的制约。搞调查性报道意味着要打破现状,干预阴暗面,挑战权势,大胆质疑,就现行队伍的力量和素质状况而言,尚未达到与之相适应的要求。
舆论监督的条件
目前,要完全摆脱上述的这些制约是不可能的。但要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变“矛盾性制约”为“一致性制约”。
创造一个更加民主公开的监督环境。过去只讲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现在开始实事求是地正视在具体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可以揭露腐败行为。这些理念上的变化对新闻舆论监督实践是有利的,但我们新闻媒体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较为重大的批评、揭露、监督、调查等不能脱离党的正确领导。
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法律支持。我国的舆论监督的困难,除了权力体制造成的壁垒,还与批评报道容易引起新闻侵权诉讼有关。媒体不得不谨小慎微,或者干脆绕道而行。这样将助长被监督者的气焰,恶性循环下去,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将付出惨重代价。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两个法律文件的出台,就是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有力支持。
建立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理念。新闻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批评报道。首先,批评报道是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批评报道都有监督的本质特征,新闻舆论监督的核心是针对能行使的部门和人物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如果把以整个社会或公众为对象的批评报道理解为舆论监督,势必减弱新闻舆论监督应有的战斗力,使新闻媒体可能沾沾自喜于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批评。其次,新闻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无冲突。正面宣传是指那些弘扬主旋律的褒扬性报道,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假恶丑的鞭笞与批评,而揭露假恶丑的新闻舆论监督又强烈地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渴求,这只是一个金币的两个面,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以正面宣传为主”来限制新闻舆论监督。第三,积极的、善意的和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不会添乱。如果一味护短,倒是会养痈遗患,最终乱得不可收拾。新闻舆论监督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使积聚在社会上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从而缓解紧张,活血化淤。通过对被监督者的揭露和抨击,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之余,还可以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实实在在地让他们感到:正义永远,腐恶必除。
(作者单位:《党的生活》杂志社)
多维视野下的舆论和新闻舆论研究 篇12
一、舆论和新闻舆论概述
(一) 什么是舆论
和“文化”等相关概念一样, 舆论也是一个具有多重释义的名词, 尽管舆论一词经常被人们所使用, 但是对于其内涵, 却一直争论不断。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的过程中, 笔者了解到了关于舆论的多重内涵, 其中较为认可的是《宣传舆论学大词典》中对“社会舆论”的释义:“通常指公众意见或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社会集合意识和社会知觉的外化。舆论是一种共同意见, 但并不是所有共同意见都是社会舆论……舆论的本质是通过志愿的思想交融凝聚成的集合意识和整体知觉。”从中也可以看出, 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 公众是一种无形的、由特定价值体系维系的共同体, 它可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 形成高度组织化的“集中”的公众。舆论客体是指舆论的对象或缘由, 一般来说, 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事件, 一定能够激发公众强烈的情感, 甚至能够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使公众不由自主地产生去评说、议论这些社会事件的冲动。
(二) 什么是新闻舆论
新闻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舆论是指“媒体表达的意见”, 其表达主体是新闻媒体;广义的新闻舆论则是指“通过或经由媒体表达的社会意见”, 其意见表达主体是社会公众中那些“意见领袖”或具有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活跃的人群。
从中可以看出, 新闻舆论的主体是新闻舆论的承担者和制造者, 一般来说, 人们将新闻舆论的主体定义为新闻媒体。为什么新闻媒体可以成为新闻舆论主体呢?笔者认为主要在:新闻媒体人都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人士, 他们懂得新闻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 能够得心应手地从事新闻工作。从广义的范畴上来说, 新闻舆论的主体还应该包括善于利用媒体表达自身意见的活跃的社会人群, 这些“意见领袖”在媒体上表达的意见大都经过了媒体人的把关作用, 并接受了媒体人意见的影响, 正是这些不同新闻舆论主体的存在, 才使新闻舆论具有了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
新闻舆论的客体, 也就是新闻舆论的对象, 与舆论相比, 新闻舆论的对象范围较小, 新闻舆论的对象既有可能是被新闻媒体报道的事物, 也可以是未被媒体报道的而鲜为人知的事件, 甚至还可以是未必存在、属于想象领域的事物。
二、多维视野下的新闻舆论研究
到了近代社会, 伴随着新闻媒体的出现, 舆论传播的范围和作用都有了质的飞跃。新闻舆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具有新的角度和内涵, 以下是多维视野下, 笔者对于新闻舆论的思考:
(一) 古代中国:舆论活动形态及制度
舆论作为真实社会情况和情绪的重要指示器, 与国家的安危有着直接的联系, 古代的统治者中, 有一部分统治者也非常注重民意的采集和收集, 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新闻舆论的信息和资料。
古代最早的是“谏鼓”制, 一般来说, 有些帝王会在宫廷之外设置一鼓, 供民生击鼓进谏, 后来衍生到县级知府、衙门, 也都通过在朝堂外或官衙外设鼓, 臣民可以击鼓命冤。尤其到了宋代, 还有“登闻鼓院”一说, 统治者通过“谏鼓”制来了解民声, 察看民意, “谏鼓”制是古代最古老的一种新闻舆论的收集和传播方式。到了我国春秋时期, 出现了“乡校”, 它成为我国表达新闻舆论的最初的场所。“采风”制的实施。我国古代春秋时期, 各个诸侯邦国就很注重民意的采集, 时常深入民间进行采风, 搜集民间的新闻舆论的活动和相关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诗经》中提到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其中“观”和“怨”都用来指舆情的表达。建立“谏诤”制度。我国古代唐朝开始就建立了“谏诤”制度, 一般来说, 谏诤院权限很大, 通过收集舆论, 可以讨论朝廷百官的任用和国策的制定, 以便提出意见。
但是结合历史学的观点, 我可以得到, 对于古代的这些所谓的舆论制度的设置, 其实并不在于体恤民意, 而是在于统治阶级对舆论的恐惧,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也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社会中, 虽然有一些“开明”的君主在口头上承认舆论的重要性, 甚至建立了某些舆论采集制度,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 由于特殊的历史规定性, 公民社会资源在中国古代极为贫乏, 社会的公共空间极为狭窄, 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社会舆论自由表达和交流的最低限度的制度条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历代君主实行专制甚至暴政统治, 在文化上推行愚民政策, 在思想上施行言禁制度, 从而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民众意见的自由表达, 使社会舆论经常处于高压之下的蛰伏状态, 其存身的制度环境十分险恶。正因为民风不畅, 故而民智不张, 民主和科学的观念难以扎根于中华大地, 使中国在近代远远落后于社会公共领域极为活跃、民智大开的西方诸国。
与中国古代社会相比, 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城邦制国家开始, 就循着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社会的舆论活动和舆论形态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舆论活动和舆论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比较典型的, 古希腊在“伯里克利”时期, 城邦国力强盛, 政治氛围宽松, 出现了苏格拉底、普罗泰戈拉登雄辩家, 他们就是早期的新闻舆论中的“意见领袖”。随后在古希腊和罗马都出现了一些演说家, 对于助推当时政治文化的发展, 做出了积极的意义。
(二) 近代:社会学和政治学聚焦下新闻舆论
伴随着新闻媒体和出版业在中国出现以后, 新闻舆论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活动领域, 对舆论的研究和对新闻媒体的研究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闻舆论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领域。
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 我国新闻舆论活动并不活跃和广泛, 这就在根本上制约了中国近代新闻舆论的整体发展, 加之中国近代科学研究, 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发展有限, 使得中国近代舆论研究缺乏学术的根基和科学的支撑作用。中国近代的新闻舆论研究水平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并不高, 大部分都是零散的、局部的。而近代的新闻舆论研究可以从西方得到较多的启示, 这一时期,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飞速发展,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新闻舆论的研究进程。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高度重视舆论的作用, 并且发展了关于新闻舆论的观点。在他看来, 他人的观点对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有相当大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这种作用甚至像法律武器一样威严。洛克的观点是将新闻舆论与纯粹的偏见两者划清了界限。随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将新闻舆论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宽, 使舆论的研究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 将舆论做了以下研究和开拓:他似乎第一个科学界定舆论的确切涵义, 并且明晰了舆论与个人思想之间的原有的联系, 将舆论交还给社会, 使舆论成为社会公众集体性思想的代名词;其次是卢梭提出的“主权在民”的思想, 第一次指出了舆论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压制性, 在他看来, 国家的一切权力的基础在于民众, 舆论作为公共意见, 具有法律一般的巨大力量和不可移易性, 或者说舆论本身就是法律, “他既不是铭刻在历史上, 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退或者消亡的时候, 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 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 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 (1)
卢梭的观点正确评价了舆论的重要作用, 开辟了舆论和新闻舆论研究的新时代, 但是其舆论学说仍然是具有一定的内在矛盾, 主要体现在:卢梭没有科学阐明“公意”和“众意”之间的辩证关系, 卢梭指出公意来源于共同利益, 这是笔者所认同的, 但是他将公意凌驾于众意智商, 这就使公意的概念神秘化了, 最终使得公意完全脱离了众意,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不管怎样, 在18世纪的西方国家, 欧洲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开始清醒地意识到, 有理性价值的、能够真正反映和协调全社会利益的舆论有赖于社会意见的充分交流、争论, 思想的火花在相互争论中产生新火花。
(三) 现代:大众传媒下的新闻舆论
随着社会经济节奏的发展, 大众传媒工具和手段日新月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舆论的发展。所以大众传媒对舆论运动和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上的把握。如前文所述, 舆论是社会公众意见的集合, 它是由无数个人的意见组成的, 所以新闻媒体要想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必须对自身引导的直接对象———舆论, 进行清晰的把握。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 引导舆论就是引导个人的意见或态度朝着特定的方向运动或改变, 这个看似属于个体心理学的范畴, 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舆论又不是单个个人意见的简单叠加, 作为无数个人意见的最终合力, 舆论也就成了一种难以进行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 同时又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大众传媒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反映”或者“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 更应该是有意义的、能动的“反映”, 即表现出灵活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般来说, 大众传媒的传播的过程中会进行一个“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是一种过程, 通过该过程传媒向公众传播各种问题和事件的相对重要性。狭义的“媒体议程设置”是指:新闻媒体根据自身的新闻价值或立场, 结合对公众心理需求的分析, 在层出不穷、无限多样的社会事实和社会问题中遴出其中的一部分, 作为新闻报道的题材和新闻舆论的对象, 在选定、报道和评论这些题材或对象的同时, 新闻媒体以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影响公众的立场和观点。
对于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笔者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方面, 新闻媒体必须加强自身的角色意识, 建立“社会公器”的话语权威, 积极主动地以自身的舆论引导公众舆论, 公众在面对舆论的时候, 不一定的是冷静的, 而媒体不能人云亦云, 要站在全面、客观的角度。另一方面, 新闻媒体要善于捕捉、追踪和报道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 准确设定媒体议程;同时要善于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热点议程, 发挥释疑、解惑、求真的作用。比如结合去年的十八大的一些重要的内容, 报道热点问题。我国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包括:房价问题、年底国家经济和人民收入的提高问题、教育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医疗社保改革统筹问题等等。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追踪、报道, 还原事件真相, 剖析事件本质, 让新闻媒体真正承担起“铁肩担道义”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樊亚平、刘静, 舆论宣传·舆论导向·舆论引导——新时期中共新闻舆论思想的历史演进, [J],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4期
[2]余习惠、赵颖峰, 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J], 新闻界, 2010年1期
[3]蒋慰慧、郑涵,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变迁再思考, [J], 当代传播, 201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