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舆论引向作用

2024-06-23

新闻的舆论引向作用(精选8篇)

新闻的舆论引向作用 篇1

七台河人民广播电台《行风热线》节目2002年5月15日正式开播, 近十年来, 共接到市民反映问题37612个, 通过嘉宾现场直播和记者督办解答解决19924个, 占反映问题的53%。十年来走进直播间的三区一县政府、七煤集团和全市行政执法、经济管理监督、社会服务等96家职能部门与行业的领导千余人次。到目前为止, 已接到市民送来的锦旗、匾额近200多面、块, 感谢电话不计其数, 自开播以来已连续7年荣获省《十佳栏目》一等奖。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社会各种矛盾集中凸现, 意志薄弱的公职人员借助手中的权力损公肥私、贪污腐败。为了给社会转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社会秩序良性循环, 这种借助大众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挥了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的作用

2008年5月10日, 在《行风热线》6周年暨万名公仆服务日活动中, 《行风热线》成功地推出了两小时直播节目。热线记者兵分6路, 随同58个职能部门深入到农村、厂矿、社区、企业及桃山公园、步行街等活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记者们在直播节目的不同时间段28次与主持人连线, 详实、生动地报道了各个职能部门面对面解答解决群众问题的现场情况。

本次活动, 全市共有58个部门, 3200多名公仆参加此次活动, 共接待群众1700人次, 解答问题6500件;解决问题88件;发放宣传单152000份;深入28家企业下发意见征求函1210份, 书籍13000本, 为农民检测种子、食品50批次。

同是2008年, 茄子河区铁山乡龙山林场村民牛志国向热线反映, 他们那里大约有30户村民种的龙高L2玉米, 出苗率不足四成, 村民们怀疑种子有问题。

记者将此事反映到茄子河个体工商所、市农委。工商所执法人员查看了农资商店购销台账、进货渠道, 证实龙高L2属合法种子。根据5月30日组织省农技推广站、农科院等单位专家对包括龙高L2在内的10个品种出现粉籽、出苗率低的情况进行田间鉴定后认定, 出现出苗率低、粉籽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月下旬异常低温, 土壤湿度大等不良气候和不良土壤条件所致。同时, 不同品种对低温、高湿反应程度不同, 鉴定品种适应性相对较差。

经过与厂家沟通, 青园种业决定免费为农户提供两遍叶面肥。种子管理处根据我市种植龙高L2玉米种子后的情况, 已向省里打报告, 要求此种子退出七台河市场。

二、发挥了解决民怨、实现民盼, 促进政府有关部门转变作风的作用

2009年1月9日, 市公安局副政委延国清做客《行风热线》直播节目, 听众徐殿芳反映, 市看守所拖欠他的工程款15年了还没结清。73岁的徐殿芳回忆, 当时市看守所的领导已经把他的8000元工程款给了2000元, 还剩下的6000元钱记了欠账。15年间市看守所换了四任领导, 当年账目已无稽可查。现任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支队长王敏接到延国清副政委的电话后, 经过向当年老职工了解, 确定徐殿芳反映的情况属实。2010年1月11日, 市监所管理支队支队长王敏和两名工作人员带着6000元现金和大米、白面顶着大雪驱车20公里送到徐殿芳老人的家中。

2008年3月13日, 茄子河区政府副区长谢秋林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时, 接到了家住茄子河东风村的宋大娘电话, 反映中心河乡维修食堂和招待所, 至今拖欠2298元维修款的事情。节目中, 谢副区长表示, 如果宋大娘所说的情况属实, 要求中心河乡立即把钱还给她。

直播结束后, 记者随同谢副区长来到了茄子河区政府, 谢副区长当即将问题落实给中心河乡政府处理。宋大娘很快就拿到了拖欠了15年的维修款。

三、发挥优势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2002年夏天, 由于连日大雨, 再加上公路施工搭建的临时便桥泄洪不畅, 导致茄子河镇一个村大坝决口, 房屋被淹, 村民们情绪激愤, 一致认为是修公路毁了他们的家园, 群体上公路准备炸掉便桥。热线记者迅速把问题反馈给市公路建设指挥部, 并与他们带着十多辆大吨翻斗车和推土机赶到现场抢修堤坝。村民们的情绪也渐渐稳定下来, 随后也投入抗灾自救当中, 终于保住了大坝, 保住了村庄。

四、提升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2008年7月4日, 市委常委召开桃山水库污染治理现场办公会议, 提出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功夫、尽最大努力, 扎扎实实做好桃山水库污染源治理工作。7月7日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拆除桃山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 (北岸) 内违法建筑的通告”后, 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 积极动员业主主动自行拆除违法建筑。《行风热线》记者全程跟踪报道, 把水库污染源治理情况第一时间向全市听众播报。另外热线三个督办小组还对市委市政府取缔小焦化、焦化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中心区大气污染治理、“两风”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社区建设、城市亮化工程、全市供水系统改造等35件实事进展情况等等市里的中心工作, 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地及时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反响强烈。

市电业局接到东胜村村民反映, 他们那距离变压器较远的30多户居民家电压偏低。了解情况后, 市电业局投资十多万元为该村购进了新的变压器。为了争取时间, 连续两天, 工作人员冒着严寒, 午饭吃在作业现场的电线杆上。此情此景, 让热线记者和村民为之感动。

五、新闻舆论监督引发的思考

舆论监督表现形式是发现问题、揭露问题, 其目的则在于解决问题, 促进实际工作的改进。而舆论监督工作仍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除了被经济利益所左右外, 制度上的困境依然是舆论监督难以有效进行的主要症结, 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 它的批评和报道都需要党政机构对媒体的授权, 媒体不能自主作为, 地方媒体只有在上级机关授权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舆论监督。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 舆论监督对任何一个被监督的单位、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七台河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的舆论引向作用 篇2

摘 要 新闻舆论能给不法者造成一种新闻舆论压力;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有效地扼制腐败、防止权力的滥用。因而探讨新闻舆论对公共行政的监督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闻舆论作用 行政监督 问题与对策

新闻舆论监督在西方国家习惯上称之为第四种权力,把它视为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重的一种权力。新闻舆论监督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1]”。因而探讨新闻舆论对公共行政的监督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闻舆论在行政监督中的作用

所谓新闻舆论监督,简言之就是利用新闻媒介等大众传播手段,对国家事务、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社会普遍性的看法,借助新闻舆论的压力使上述不良、不法行为得以及时纠正和救济,从而确保权力的良性运行,维护社会的公平及正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正在逐步完善,正在建设法制现代化的国家,而司法公正原则是法制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新闻舆论监督可以成为司法机关抵制法外因素的坚强后盾;可以约束司法权力,防止司法专横;可以保证全体大众受益而不是个人或少数部门受益。

(二)新闻舆论监督可有效地扼制腐败、防止权力的滥用

通过社会舆论,一方面,能够及时传达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措施,以威慑腐败分子,另一方面,特别是通过新闻媒体,揭露腐败行为,使腐败分子无处藏身。在这方面,新闻媒体及广大新闻记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年来揭露出的许多以权谋私及走私大案,都有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的积极作用[2]。

二、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在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新闻媒介都在致力于探索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最佳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新闻舆论监督中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我国行政机关的运作不够透明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特别是重大情况,应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向人民公开。这不仅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前提,也是新闻舆论对行政监督的基本条件。而目前,我国公众对于公共行政的运作的知情度仍较低,因此,政情政务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增大透明度。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深度不够

对比西方国家的调查性报道,应该承认目前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介入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比如对于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权力腐败、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等个案,一般记者很少敢于触及;对于扰乱社会治安、伤及风化的一些毒瘤性问题,如贩毒吸毒、嫖娼卖淫、暴力犯罪等,也少見富有力度的调查性报道;新闻媒体远远没有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制衡力量。新闻舆论监督介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等相关社会领域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对一些重大事件、重大问题还不敢触及和报道[3]。

三、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行政监督的对策

新闻舆论监督搞得好,就会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新闻舆论监督目前在我国行政监督的实践中尽管较之以往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至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改革新闻舆论监督体制

实践证明,新闻舆论监督如果不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就没有相应的权威性,就会软弱无力,甚至被压制,面临问题时才寻求权力的支持,有了“尚方宝剑”之后,虽会柳暗花明,一时改变局面,但也只能用于事后监督,解决个别小问题,与新闻舆论监督所担负的职责很不相称。因此要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消除行政权力干预,就有必要对新闻舆论监督体制进行改革。

1.赋予其一定的独立自主权

单独设置一个新闻舆论监督机构,在体制上必须改变原来的隶属关系,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被监督者能够切实受到制约。

2.加大政务公开,开展高层次的新闻舆论监督

开展高层次新闻舆论监督,就得政务公开,让人民大众直接参政议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一个重要步骤。政务公开的主体是党政机关,公开内容是除法律规定的机密活动之外的党政机关行使权力的所有活动。

(二)健全新闻舆论监督机制

新闻监督是新闻传媒的重要职责,记者采访是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通过立法赋予新闻记者对发生的社会事件更大的报道权,同时对于严重阻挠记者正常采访活动,围攻殴打记者,非法限制记者的人身自由的行为进行严惩。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配角”作用,与党内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监督机制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并肩作战”。只有形成整体实力,新闻舆论监督才能充分发挥威慑力。

参考文献:

[1] 干永福.试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新闻舆论监督.江南论坛.2006.6:47.

[2] 任纪祖.积极发挥党报党刊在反腐倡廉中开展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战线.2003.11:33.

论地方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篇3

一、新闻媒介与舆论监督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文中指出:“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 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他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又进一步指出:“对消极腐败现象也要进行批评和揭露,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既然舆论有着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那么这些影响力又指向何处, 即其具体社会功能何在?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 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舆论针对公共事务, 在一个社会中, 国家权力是最重要、最大的公共权力。它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的对象。法国18世纪的启蒙学者卢梭曾把舆论比作“国家真正的宪法”, 认为没有一个政府能在舆论面前走得太远。

这种控制又体现在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决策施行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的监督这三方面。

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政府决策主要是适应国家社会的长期和近期发展目标, 针对一系列相应社会公共事务制定具体的政策, 采取一定的措施。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特别是在某些涉及面广、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上, 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加重要, 它的制约作用也更加明显。

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决策朝着维护公众利益方向努力, 按此原则产生, 但它是否最终维护了公益, 还要看决策的执行和执行后的结果。从维护公众共同利益出发, 舆论对此也要施行有效的制约:实践过程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 没有伤害公民正当的权益, 实践结果也确实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那么就能证明其是正确的决策, 社会舆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促进;如果实践与决策初衷相左, 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公益的现象, 或从执行结果看, 与实际期望存在一定距离, 甚至完全相反, 舆论则及时发出警告或呼吁, 引起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的重视, 同时给其施加强大的社会压力, 促使其及时修订、完善相应的政策, 纠正决策失误, 弥补错误决策造成的损失等。

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的决策监督和制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仅指向决策内容和执行过程、结果, 也同样指向决策参与、执行的主体——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 主要是对国家公务员行为的限定和约束, 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 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 正当行使权力, 履行责任。

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 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这是舆论控制作用的又一方面的表现。例如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在任何社会都是符合社会公德、受到舆论赞扬的正义行动。公众成员从多次同类事件的舆论肯定中得到鼓励, 更加认同这一道德规范, 更自觉地模仿、重复, 从而不断强化和维护了这种公德。相反, 某些损害公众利益、违背社会公德的消极行为, 会马上受到舆论的谴责。

二、地方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现在的地方新闻媒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舆论监督作用, 基本上每个省级电视台都有此类型的电视节目, 报纸也有热点报道。但是相对于一些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王牌舆论节目, 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地方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一般有如下缺陷。

地方媒体舆论监督显得“痴呆”。

与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相比, 说地方媒体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显得“痴呆”, 一点也不过分。

不是吗?涉及地方“高官”的问题, 地方媒体往往不敢揭露。例如, 震惊全国的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收受贿赂500多万元一案, 在中纪委查清之前, 江西的省级媒体没有披露半个字。位于“皇城脚下”的江西省级媒体, 在胡长清丑闻彻底暴露之前, 难道没有听到一点有关的风声?1994年, 广西桂林土地局在自治区某副主席的拍板下, 不上报国务院, 擅自批准征用近4000亩土地建高尔夫球场, 使几个村的农民生活无以为继, 这一违法行为过了4年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才被查处。4年这并不短的时间内, 桂林的地级媒体和广西的省级媒体, 为何默默无语?某地级市有位市委领导巧立名目, 利用父亲生日之机设宴敛财受到上级查处, 可笑、可悲的是, 当地媒体竟像不知道这件事一样。

近些年来, 我国真正由地方媒体揭露的大案要案凤毛麟角, 重大批评都是由党委或司法部门定案后奉命报道的。新闻舆论监督的被动, 是地方媒体的通病。仔细想来, 地方媒体“痴呆”的症结不外乎两点。

一是地方媒体是地方财政“养活”的。随着地方媒体经济上的“断奶”和广告收入的增加, 这句话似乎不太贴切, 但在过去却是千真万确的。目前, 地方对地方媒体一般实行的是差额拨款制。地方媒体靠地方财政和自身经营收益生存和发展。俗话说“吃了别人的嘴软”, 地方媒体是吃地方饭生存的, 哪好意思揭本地方的“疮疤”?地方媒体“不讲情”、“不讲义”、“胆大包天”去揭露本地方“高官”的问题或本地方的大问题, 惹火了“高官”, 不说别的, 先断了你媒体的“经济基础”——不给你拨款了, 看你这个“上层建筑”还支撑得住不?

二是地方媒体的“无冕之王”是地方封的。地方媒体的领导是地方党委任命的, 地方媒体的其他工作人员是本地方人事劳动部门调配的。也就是说, 地方媒体“无冕之王”的光环上都有一个地方给戴上的“金箍”。若不按照地方“高官”的意图行事, 或有所闪失, “高官”念起“咒语”来, 痛得你“无冕之王”在地上打滚喊爹叫娘。这倒算轻的, 重则摘掉你的“帽子”, 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

采访难度大。作为记者, 我们常常遇到到某个单位去采访报道表扬性质的稿件, 往往是单位主管笑脸相迎, 倒茶递烟, 甚至有饭局恭候。但作为批评性质的稿件, 对不起, 不是以领导不在, 或者是不准报道为由, 进行种种阻止, 甚至大打出手。使记者采访不到相关人, 得不到相关素材, 报道计划也最终落空。

三、现阶段我国应该如何实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 是人民群众依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批评和建议的一种权利, 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体现。地方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上有诸多困难, 但作为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体, 舆论监督必不可少, 而且要迎难而上。这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舆论监督呢?

要明确舆论监督不等于负面报道。我们提倡的舆论监督是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 实事求是, 出于公心, 着眼于促进改革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对批评报道的疏密、报道安排的时机一定要严格掌握, 有原则、有分寸, 在加大监督力度的同时, 加强正面引导。

要把握好“度”。既避免“不及”, 又力戒“过头”, 更不能宣泄情绪, 盲目煽风。要做到有力、有利、有度;同时, 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 既要实事求是, 又要留有余地, 更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慎重选题。舆论监督选题选得准、选得好, 就会使舆论监督发挥很好的作用。在选题上, 一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选题, 为政府工作提供舆论支持, 帮忙不添乱, 提高舆论监督的成功率。二要从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选题, 通过舆论监督表达人民的意愿, 反映人民的呼声, 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三要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中选题。

把握好时机。对一些涉及面广、牵扯问题较多、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舆论监督, 一般可选择特定的节日、会议进行, 借助特定的舆论氛围、社会心理、受众需求的力量, 以求得舆论监督的成功率。

要善于总结。对成功的新闻舆论监督要进行总结;对失败的、未达到效果的舆论监督更要总结, 及时发现不足, 吸取经验教训, 为以后更好地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周晓云:《舆论监督:为民主政治建设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电视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作用分析 篇4

一、电视新闻编辑和舆论导向作用的含义

在实际工作中, 所谓的电视新闻编辑具有双重含义:一种是指那些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工作人员;另一种则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我们常说的是一种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 其注重的是在搜集采访素材基础上所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在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中, 编辑人员常常面对的是一些新闻节目的素材, 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 根据实际情况和新闻播报的要求, 按照新闻的价值对新闻素材进行组合和编排, 并保证其真实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就已经将自己的主观意识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受众。简单来说, 在新闻报道中各类媒体就已将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评价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传递给了受众, 当受众在接收着新闻事件的同时, 也受到媒体意见的引导。我们将受众接受媒体引导的这一过程称为“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因此, 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作为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的工作, 它对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形象的树立以及经济秩序的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电视新闻编辑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分析

(一) 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新闻编辑舆论导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无论新闻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发生怎样的进步与转变, 传播媒介自始至终承担着宣传者、引导者以及监督者这三重角色的责任, 并与和谐社会的稳定、建设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家发展进程中, 我国大政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的传播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舆论导向关系着党的思想路线、政策、方针的传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如何明确有效地构建正确的电视新闻编辑舆论导向, 促进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公众熟悉并了解我国的方针、政策及路线, 更好地体现民主和民生思想, 是现阶段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 党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正确的新闻编辑舆论导向

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作用是电视新闻媒体传播的基本属性, 也是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导向是否正确会直接对党和政府的发展, 以及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沟通造成影响, 因此, 舆论导向作用与党和政府工作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新闻编辑人员, 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在工作中坚持党的思想原则, 将要报道的新闻内容与党和政府的工作思想协调一致, 并将国家实行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新闻编辑舆论导向工作的始终, 从而在实践中完善自身, 向广大受众传递正确的新闻编辑舆论导向, 以促进党和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 人们的社会行为离不开正确的新闻编辑舆论导向

随着广播和电视的出现, 新闻逐渐成为受众茶余饭后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成为每个社会人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深化, 人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传播渠道去获取最新的新闻消息, 如互联网、博客、微博、微信等。但即使新兴媒体如何方便快捷, 大多数的公众仍愿意通过传统电视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以及新闻事件的评论。这是因为自媒体传播平台的开放性使得虚假信息层出不穷, 积极或消极的新闻信息随处可见, 这使得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举棋不定, 无法确定新闻的真实性和有益性。如在自媒体平台上会经常报道一些贪污犯罪、国际争端、百姓争议等事件, 当公众对这些事件进行详细了解时, 会在无意识中受到这些消极内容的影响, 继而导致他们在生活中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变化, 久而久之就会对我国社会风气建设造成重大影响。这时,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人员, 可以对各类新闻素材进行筛选, 第一时间去对此类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进行报道和引导, 为受众传递积极的思想内容。

三、电视新闻编辑舆论导向的作用体现

(一) 电视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彰显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心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喉舌, 在新闻节目编排时, 应坚持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 让党的主张深入广大公众的内心。同时, 电视新闻编辑在新闻节目编排时, 还需做好引导干部群众的工作, 努力将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另外, 电视新闻节目还需为党的宣传开设专门的栏目和系列报道, 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工作主张、人民群众的呼声传递开来, 从而促进我国更好、更高效地形成全局服务向心力和凝聚力, 体现电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社会责任心, 使其新闻报道在百姓生活中形成重要的舆论导向。

(二) 电视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能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舆论导向作用体现在新闻媒体传播的一个工作环节中, 当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了受众, 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受到新闻媒体意识的影响。因此, 当电视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件新闻事件的看法肯定不同, 有的受众会由于这一新闻而产生消极的想法, 这时, 新闻编辑人员所要完成的工作就十分重要。新闻编辑人员既要在新闻播报时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又不能对受众的舆论想法进行直接引导。在工作中, 要始终坚持处于正确的引导地位, 要做到将大众舆论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引导, 促进良好舆论氛围的营造, 从而展现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 电视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在电视新闻的播报中, 新闻编辑人员要努力做好巩固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确保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工作。因此, 身为电视新闻编辑人员, 要努力学习新知识, 以此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促进新闻媒体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做到从本质上优化节目,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形成积极向上的大众舆论环境。同时, 电视新闻编辑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在新闻编辑中, 使用其他媒体不具备的新闻传播方式, 以期促进社会关系的协调,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电视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 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要做好电视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作用, 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既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态, 发挥好充当政府喉舌的作用, 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需要工作人员深入人民群众中, 担任好百姓的扬声器, 向上级部门反映民声。并且要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不断增强电视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作用, 从而促进良好舆论氛围的营造,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阳.当今电视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的几点思考[J].传播与版权, 2014 (1) .

试论电视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作用 篇5

自从世界上出现电视以来, 电视新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助了多种媒体手段, 使得电视新闻节目逐渐趋于多样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带来了挑战。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占有一席之地, 新闻编辑就一定要发挥其有效作用, 认真进行新闻编辑工作, 抓住新闻的焦点, 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 促进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新闻编辑具备舆论意识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 舆论具有其一定的作用, 舆论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新闻舆论是通过多媒体为媒介来实现对新闻的传播, 并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舆论效应的一种方式。新闻传播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 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良好的舆论支撑, 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才能向社会传播更多正能量, 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1]

新闻编辑是新闻主要的撰写者, 他们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无论是从素材的选择, 还是从编辑新闻的内容来看, 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为他们不只是单纯地进行题材的选择与编辑, 他们还要考虑到时代的因素、大众的接受能力等, 除此之外, 还要担心新闻的发布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舆论效果。

在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中, 就是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字编辑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为社会提供具有导向作用的舆论, 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 保证自身不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而制造虚假新闻, 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编写时, 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争取向社会提供更多具有舆论意义的新闻,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

三、电视新闻编辑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策略

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 他们的工作不仅会对社会氛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还会对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造成深远影响, 对于维护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使得电视新闻编辑发挥其舆论导向的作用, 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坚定政治立场, 彰显社会责任心。在当今社会, 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在电视新闻编辑进行新闻节目的编辑时, 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大力宣传党的基本政策和方针, 并且要采用适当手段, 将党的形象深入人心, 只有这样, 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另外, 对于那些关乎国家发展以及进步的重大方针政策, 要加大宣传力度, 成立专门的栏目, 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 追踪报道, 使得党的方针与政策深入人心, 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党的决策的正确性, 进而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

(2) 正确认识舆论, 实现正确引导。正确的导向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因此, 要想使得新闻编辑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首先, 就要使得新闻编辑对舆论有正确的认识。“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 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 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这段话是江泽民同志在对人民日报进行视察时所讲的一段话,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舆论的重视程度, 也体现了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讲话也为新闻编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 在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党交代的任务, 将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 使党的形象深入民心。另外, 新闻编辑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 一定要具有中国传统美德, 那就是谦虚, 在工作岗位上, 一定要待人以诚, 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中更是要进行不断的探索, 研究新闻舆论传播的规律, 只有这样, 才可以在进行新闻传播工作中, 发挥舆论的正确指导作用, 才能真正肩负起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和义务。

(3) 增加责任意识,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问题自身就具有舆论导向的基本属性。对于同样的新闻内容, 不同的报社或者是杂志报道,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为他们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所以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会选取不同的角度, 并且, 在这个工程中, 新闻编辑会将自身的主观情感融入新闻报道之中, 随着时间的积累, 人民群众在看新闻时, 就会受到这种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 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严格注意自己的用词, 既要保证新闻的完整性, 又要做到新闻没有任何歧义, 使得观众不会对报道的新闻产生舆论质疑。另外, 对于新闻的舆论引导要做到适度, 不可以夸大或者是报道与事实不符的新闻, 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4) 提高新闻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电视新闻传播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电视新闻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也是比较深刻的, 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可以说, 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所以, 电视新闻编辑要从本质上优化节目,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推动节目的发展和进步, 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 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因此, 要想使得电视新闻发挥有效的舆论导向作用, 就要不断提高新闻编辑的文化及专业素养, 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 让他们认识到电视新闻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 才会使得电视新闻编辑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琳斌.试论国际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J].城市党报研究·编辑心得, 2010, 10 (3) :60-63.

论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的促进作用 篇6

一、帮助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推动司法进程

一个法治社会的形成与建立, 不仅需要立法体例的完善、司法执法工作者的严谨与恪守法律, 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新闻媒体对一些重大案件的报道, 势必会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对量刑轻重、是否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等问题进行探讨, 从而加深了民众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 加强了对于立法工作的关注, 提高了民众的法制意识, 提高了社会的法律氛围, 为法治社会的建立和司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司法环境。

二、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

每一次对案件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引起一次对立法的深入思考, 正如在2007年开始一审的“许霆案”中, 一审“无期”的宣判之所以会引起强烈反响, 就是因为人们在“量刑与罪行”是否相称的问题上发出了质疑, 民众对于“ATM机是否属于金融机构?”以及在目前经济水平之下“17.5万元是否属于巨款”的讨论正是人们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条款发出的疑问。

比如在讨论“17.5万元是否属于巨款”的问题时, 一些专家和法律学者认为法院的判决并未不当, 因为《刑法》第264条明文规定, 盗窃金融机构, 数额特别巨大的, 可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然而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制定、1998年生效的《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则说, 盗窃3万元到10万元以上, 就属于数额特别巨大。然而对于媒体与民众来讲, 无期的判决不免重了些。因为任何一个法律条文的制定都是和当时经济历史条件相关联的, 1997年, 在城市内10万元便可买下一套98平米的房屋, 而对于现在而言, 10万元或许在农村也只能买下一间瓦房。

对于这两种态度, 本身都是没有错误, 其产生分歧的原因便在于旧时的法律条文与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

各法学家与民众通过各个媒体表达自己对于立法体制滞后于现实社会发展的质疑和讨论, 这也正是新闻舆论推动立法体制完善的进程。

三、宣扬社会正义, 促进司法公正

社会正义代表着民众最朴素的价值, 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诉求。司法是社会正义最坚实最有力的保障, 而新闻舆论监督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 其根本的宗旨也是追求与实现社会正义。

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正是在于把违背公意、违背正义共识的言行公之于众, 引起社会舆论的共鸣, 产生众意沸腾的社会影响, 形成强大的舆论威力, 对违背正义原则的监督对象造成社会舆论压力, 从而使评价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 使之符合社会的正义规范。

四、监督司法体制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将权力放置于公众之下, 是对权力最好的制约。“阳光”的普照性不仅表现在监督执法者的腐败上, 更重要的表现在监督司法体制上, 这是一种更理性、更深层的监督, 对于促进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媒体与社会舆论的此种“阳光讨论”, 以及执法机关的“阳光审判”才能发现法律制度存在不足与缺陷, 也才能从司法的源头——立法上进行根本的彻底的监督。若立法源头的监督是阳光的, 那么对于执法而言就是为其提供了“阳光的大伞”, 同时也对监督执法层面上的腐败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而更好地促进司法体制的完善, 推动司法进程。

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 笔者认为:

首先, 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监督应更深层、更理性。法律监督职能是新闻媒体的主要职能之一, 同时也是民众表达民意的重要舆论平台, 推动社会的法治建设, 不仅是立法工作者与司法执行者的责任, 更是作为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的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对司法工作的法律监督, 不仅应积极履行其监督职能, 而且应更理性地思考, 深层思考司法工作的不足与缺陷。

新闻工作者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过程中, 不仅应对作为公权力象征的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而且也应积极履行对社会制度和立法体制的监督。我们知道若制度是完善的, 对于约束权力的滥用来讲则是容易的, 对于社会危害性相对于制度的缺陷而言也是较小的, 然而若权力的滥用上升为一种制度, 或是制度的不足为不公正提供了一个“生长环境”的话, 这样对社会的危害就是长期且严重的, 根治起来也是困难的。

更理性地履行作为主要新闻媒体主要职能的法律职能, 不仅能使自身得以受益, 也是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体现, 向整个社会灌输社会正义的观念, 提高公民的自觉权利意识, 推进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 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新闻监督”不同于“新闻审判”。司法裁判是理性的, 司法机关作出司法裁判的过程是法官依据法律进行裁判的过程, 法官必须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件作出公正裁判, 做到有法可依。网民或是新闻媒体在表达各自的观点与看法时有可能忽视法律程序和证据的问题, 而只关心事情本身的善恶, 但对于法官而言, 善与恶并不是光看表面就能断定的, 它需要一系列的证据还原事实真相, 从而最终做出公正的判断。因此, 对于民意而言, 新闻舆论至多能起到的是影响作用, 却不能对审判的结果造成实质上的影响。

只要新闻媒体人员做到恪守媒体角色, 尊重事实, 客观地进行报道或是评论, 那么就不会出现“新闻审判”, 而只能称之为“新闻监督”。故我们应当对新闻媒体履行新闻监督职能抱以正确的态度。

再次, 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应形成良好互动。司法公开是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 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渠道, 而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重要主体, 有权也有责任履行监督职责, 因此司法机关应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不仅有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的作用;而从司法机关本身来讲, 也只有将司法工作放置于社会监督之中, 才能保障司法工作的公正透明, 保障社会的正义。

此外, 从公开效果而言, 倘若司法机关不能及时透明的向新闻媒体公开案件, 反而会引起反作用, 引起社会公众的疑虑。与许霆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同时期的“邓玉娇案”中, 由于司法机关不能及时公开案件信息, 加之“官员”、“娱乐场所”、“性服务”等字眼触动着民众的道德神经, 公众对司法机关开始了任意的猜测, 最后导致了司法机关的“舆论危机”。从两起案件的对比可以看出, 司法机关公开信息不仅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防止司法腐败, 而且对于树立司法权威, 培养社会公众尊重、遵守法律的意识, 增强对法律的信任也大有裨益。

最后, 新闻媒体应恪守角色, 避免“新闻审判”, 正如前所述, 新闻舆论监督与新闻审判属不同概念, 却也是一步之隔, 新闻媒体不能恪守媒体角色, 主观臆断, 对司法工作进行干涉, 利用民众的情绪也必然会对司法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 新闻媒体应该恪守媒体角色, 客观报道, 避免“权力”越权, 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应自始至终谨守自己行使舆论监督权与尊重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裁量权的边界, 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新闻自由受法律保护有一定的限度, 其基本要求是“必须公正和准确地报道”。新闻媒体在审查新闻行为时, 要判别维护新闻自由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大小, 如果后者的利益大于前者的利益, 就应该对新闻自由加以限制。而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行业间的互相监督, 接受民众对新闻媒体的监督都是避免“新闻审判”的重要举措。

摘要:近年来,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新闻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从孙志刚案到吴英案, 新闻媒体通过对案件的跟踪报道, 与网民进行互动, 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这其中无不展示出新闻舆论的法律监督职能, 促进了社会法治进程与法律制度的完善。

新闻的舆论引向作用 篇7

《新闻1+1》是一档日播新闻类节目, 第一要务就是传播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新闻《1+1》首先进行的信息的筛选和议题确定是对海量新闻信息和议题的一个排序, 由媒体选择对哪类事件、哪个事件进行议论来引导舆论方向。

2013年9月18日节目:《今年过节, 不敢收礼!》。9月19日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节日之前做这样一期节目, 时效性、接近性可谓强也。反腐问题是十八大以来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新闻1+1》从传统节日入手, 分析节前送礼的种种现象、调查送礼的主客体、因送礼而产生腐败的各个方面及原因以及中央采取的各种禁止公款送礼的措施, 向受众传达了切断公款送礼, 要分阶段一步一步地来, 不能一蹴而就的观点和立场。

二、双向制动引导舆论

《新闻1+1》现场评论员和场外观察员是双向制动的。评论员作为问题的抛出者就话题向观察员提出问题, 同时也参与到话题讨论、发表栏目和自己的观点, 由观察员进行回答, 从而引导社会舆论。评论员不仅对既成意见进行补充或反驳, 而且同时发表评论, 双向引导舆论。由问题将观众引入思考空间, 由观察员意见和评论员点评拓展公众思维和视野, 使节目的舆论引导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

2013年8月日节目:《领导“下”基层, 更应“在”基层》节目以北京市医管局局长封国生“微服私访”北京同仁医院和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体验没有空调的108路公交车这两个领导走基层的例子来引出对“下”基层和“走”基层的思考。就个别新闻媒体所拟标题“领导下基层”的问题连线了中央党校的辛鸣教授。辛鸣教授就“下”这个字眼的使用发表了看法, “下”基层反映了领导干部服务意识的淡漠, 主仆角色的颠倒和鱼水关系的错位。在节目的最后, 评论员发出倡议, 引导干部、群众以及媒体在将来应如何改进。

三、重视网络引导舆论

《新闻1+l》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重视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紧抓事件与公众利益的结合点进行探讨, 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看法和情感诉求。

2013年9月19日节目:《“大小长假”, 还应该长下去吗?》。2013年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隔不远, 而放假调休问题一直饱受广大网民关注, 央视新闻还在官方微博上发出一张用评论员白岩松的照片做的一张作息表, 转发量巨大。针对网上热议的“混乱”假期, 《新闻1+1》在中秋节这一天做了这期节目。

节目中除了对假期安排的说明, 还插入了腾讯新闻对网民的一项调查, 调查题目是你对今年中秋、国庆的放假安排是否满意?腾讯新闻:截至2013年9月19日20点30分, 参与该项调查的人数3万多人, “满意”的占20%;“不好说的”占30.12%;“不满意的”占49.88%。通过对网络调查的分析, 广泛吸纳了网民的意见, 听取网民的呼声。

四、突发事件引导舆论

媒体担负着建构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更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评论员的评述, 既是个人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 同时也是代表官方的声音, 进行舆论引导。 (2)

2013年7月8日节目:《韩亚坠机:诡异的降落!》。北京时间7月7号, 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韩亚航空公司的飞机失事。在这一次飞机降落失事的过程中, 我们有两个中国的少女不幸遇难, 多人受伤。

白岩松通过连线央视记者赵奕、李卉、杨平将事件的事实情况和最新进展告诉大众, 通过连线中国航空协会理事张维解答坠落原因, 最后得出不仅航空公司需要重视起降安全问题, 我们自己在乘坐飞机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安全带等安全保护措施的落实。新闻评论节目的职责不仅仅在于对事件本身的议论和评述, 更多的也为观众切身利益进行考虑, 同时结合多方声音正确引导舆论, 避免群众以讹传讹、对事件原因妄加猜测, 造成社会恐慌。

当下社会, 人们对许多问题的判断标尺, 价值观念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产生多元化状态, 然而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等公共开放的平台对社会舆论进行煽动性的错误引导, 引起社会暴力、恐慌, 甚至聚众寻衅滋事等行为,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央视主流媒体如《新闻1+1》,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潮的社会整合力, 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LIbkYyffovQJu0w VLRXpce-4X1_n25ZZuiWhngzNEDLcT46xmlRPDNjzHLki7KOPuo1Yjxzt4NsJvMHuVKi__

民生新闻中主持人的舆论引导作用 篇8

分析了主持人在民生节目中是否是引导舆论监督作用的关键,并从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审视主持人如何实现舆论引导,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主持人的具体要求入手,认为民生新闻在主持人的推动下有望向公共新闻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有许多站在平民生活的视角来审视的新闻节目,如“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江苏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以及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一时间大量的有关民生的新闻节目层出不穷,它们都以民生的视野,站在民生的角度,怀有民生的情怀作为设立节目的初衷,为了使节目得到更加好的社会效应,更具有趣味性、民俗行、公信性、亲民性等特点,节目通常取材于平民生活,为了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感,达到很好的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在这之中主持人也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导作用。

电视民生新闻对主持人的要求

1.具有亲民形象和平民化视角看待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受到大众的追捧,主要也是因为此类节目改变了以往新闻中与人民强烈的距离感,用它平民化的视角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民生新闻用它平民化的视角客观公平的看待生活,为人民解决问题,进而起到为人民排忧解难,更加可观的传播新闻。它用这种亲和的方式更能走近人们的生活,让大众更得以接受。

2.利用口语化的表达和评价

在民生新闻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更加重要了,它影响着整个节目的整体风格特征,通过个人个性风格达到积极正面的影响新闻传播。现今此类节目的主持人更加推崇“说新闻”的方式,来为大家播报,通过这种方式来拉近与大众的距离,这种口语化的播报方式也比较依赖于语言坏境,而如何把握这种“度”,如何实现与人民平等的交流,也更能体现了主持人的个人能力。同时“说新闻”这种方式的崛起也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的崛起。它带给民众更加充满生动、平和、对等的视听感受。

主持人实现舆论引导作用

1.基础是新闻信息的使用与对民众可求性的满足

就如江苏卫视播出的民生节目《南京零距离》中的读报版块《孟非读报》一直以来都受到民众的喜爱,其中主持人作为舆论监督的直接表述者,自然有着很大的感染力成为节目最后一道的把关人,因此,更要重视在节目中信息如何去表达,何时渗透自己的想法,以及对新闻的选择和表述等,而主持人孟非有着自己对新闻独到的解读和站在民众的角度深入挖掘新闻报道的生活现象,孟非作为民生主持的代表,在新闻的选择上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而且他表达能力和个人魅力也是节目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就民众新闻来说,节目的具体体现在于行使监督制、造趣味的作用和解答疑惑的作用,它有了三解的定义“解气、解闷和解疑”例如,在城管打人事件中,孟非几近痛斥城管人员,其中就有:“是“协管”就可以无人管辖光天化日欺负老百姓吗?你们的所作所为让老百姓分不清谁是正规军谁是冒充兵,百姓们只知道穿着制服是在实行公众权力,可公众权利什么时候变成了欺压老百姓?你们动手欺负老百姓,败坏的不是你们城管的形象,而是在损害政府的形象!”的经典语句,孟非用这些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说孟非在此类事件的表达上,几乎是站在观众的视角,为民众伸张正义。在这样的新闻被爆出后,民众也一定非常关注事件的发展,希望听到来自媒体的声音,同样非常关注政府是如何处理的,孟非将政府处理的意见传递给观众,他将观众想问的、想说的、想质疑的通过媒体将信息传递给观众,而孟非适时的抓住了这一事件的关键所在,加入自己的感受,切实的起到了民生节目的舆论监督作用。所以说,在舆论督导方面主持人可以起到很好的助推效果。

2.增强节目可信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你所说的话要让对方可以感受到你的真诚你的中肯,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彼此信任,而这也引出一词“可信度”,它是指要通过慢慢积累的依赖程度,从而让对方充分相信你的言行时真实可靠的。只有中肯的言语才能有效的增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任度。因此,在民生节目中才更加重视主持人与听众心灵上的交流,只有与听众的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才能大大加强听众的认可度以增强节目的信服度。

3.强烈的关注度

通常,主持人在民生节目中表达出对听众生活的强烈关注,可以引发听众对主持人的兴趣,从而在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关注度的具体定义是指主持人对听众生活空间以及生存坏境的高度关注。记得卡耐基有言:“只有你先对别人感兴趣,别人才会对你有兴趣”因此,只有主持人很好地关注民众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听众才能更加信任更加喜爱播出的节目。

总结

上一篇: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概述下一篇:构成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