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共12篇)
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 篇1
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9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 宽带网民达3.46亿, 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 年增长率为28.9%, 手机上网用户2.33亿, 占整体网民的60.8%, 位居全球首位。互联网的发展从上网人数到网站的数量、网络传输速度、网络科学技术各个方面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与此同时, 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随之迅速增大,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和网络舆论形成等方面, 已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一定的位置, 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于它是借助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 因而它也有区别于其它舆论的特点。
1. 数量庞大, 意见多元。
互联网具有存储大量信息的能力, 信息内容纷繁复杂, 包罗万象, 不同于传统媒体因受版面和时空的限制, 加之互联网具有超链接的独有功能, 因此当社会重大事件发生后, 网络便能够迅速集中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来自网民和公众中各中各样的意见也同时充斥在网络中。由于网民规模庞大, 且网络上表达意见的个体量多且自由, 最终形成的集合性意见, 也就是网络舆论的数量也相对较多, 并且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意见, 它在形成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复杂的特征。网络信息内容非常丰富, 网民在对待同一热点事件时, 呈现在网络上的声音是不尽相同的, 由于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和公众, 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数量群体, 他们的认识程度、地位级别等存在差异, 都在这个网络空间里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因而所发表出的也是多元化的, 导致网络舆论是多元的, 网络舆论被称为“真正的观点自由市场”。有的网民和公众对某一事件认识深刻, 网络舆论也是正确并且具有指导意义, 有的网民认识肤浅, 或存在偏差, 导致网络舆论片面, 网络舆论一方面可以助纣为虐, 反之, 另一方面也可以弘扬正义。
2. 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
在网络社会中, 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 可以自由讨论, 交换意见, 参与网络舆论的形成。在网络时代, 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权利, 在自由的空间里可以随意发表言论, 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 也给了网民和公众更大的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网络舆论场其实是由无数匿名的网友和公众形成的意见集合场, 并且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里, 网络舆论主体一方面不仅可以匿名发表意见, 另一方面还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 拥有非常大的自主权而不被人们发现。
3. 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传播时间的快速性。
这是由网络媒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网络舆论总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网络信息内容的基础上。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 直面导致了网络舆论传播的广泛性。网络舆论在空间的传播上, 彻底打破了地域的界限, 形成了网络民意表达的自由之处, 也无法清晰区分私密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当重大事件发生后, 在网络上随着网络BBS和电子邮件等网络传播通讯工具的兴起, 网民可以相对自由的在更广泛的虚拟空间里发表意见, 并且内容有的是小道消息、也有的是各自的见解、发一些牢骚、发表评论等形式广泛。无数的网民散布在全球各国、不同的地区, 对同一事件或者不同事件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 交换意见, 形成网络舆论, 从而构成一张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信息网。在时间上, 由于网络传输速度非常快速便捷, 网络舆论在时间上也迅速传播, 有时甚至形成了一边倒的趋势, 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 网民意见在不断冲突中整合, 尤其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速度上, 网络更是接近零距离同步传播, 这使得网络舆论也在时间上迅速形成并自由传播。
二、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性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网络舆论也日益凸显出它在我国传统舆论中的格局和地位, 已经逐步成为新的重要的舆论阵地。网民和公众在这个巨大的天然舆论场里可以畅所欲言, 网络已经成为网民和公众的一种新的民意表达, 在对政府推进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网络舆论还存在着很多许多缺点和不足, 需要及时引导。网络空间具有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 非常宽泛地自如地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 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现状。而我国当前网络舆论导向也存在着无序性、盲目性等缺点和不足, 加之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了网民的各种障碍, 如果不及时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 一定会对网民甚至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1.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准确把握民意的需要。
随着网络舆论的出现与形成, 它开放式、门槛低的传播形式, 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反映民意的通道。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 网络舆论在真实、直接、及时反映民意方面更具有代表性, 例如各大网站的留言板、BBS, 都成为表达民意, 体现观点, 形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场所。有很多事件被网民和公众所关注, 主要源自于网友持续不断在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留言和发帖, 引起其他网民关注与参与, 形成一些观点化、总结化的网络舆论, 之后, 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 进行采访与深度报道, 于是很快就形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网友评论的交互作用, 马上会提升出网络舆论领袖的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 网络舆论就随之显现出来了。但与此同时, 网络舆论中存在的负面因素, 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了出来, 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不免会出现起哄、造谣、攻击等情绪化舆论。若不能对这些偏激的网络舆论加以正确引导, 便会严重扰乱政府掌握民情、影响了解民意的视线。因此, 要使网络真正成为引导和体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 就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2.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确保网络舆论监督顺利开展的需要。
互联网作为民意表达的最佳方式, 为民众和权力机构之间架设起了沟通的桥梁, 通过网络舆论的监督, 公众可以了解国家事物, 机构运作, 同时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进行评价, 这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在网络舆论中也可以明显看到, 网络舆论在形成以后, 马上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决策上, 网民关注的越多, 质疑的声音越大, 越容易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压力。在广大网民的关注下, 会使更多的人知道事件的真相, 有效地的监督权力机构对事件的操作过程, 这样, 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但同时, 由于网络上传播者身份的匿名性及隐藏性的特点, 难免会出现对一些网民和公众对相关部门处理事件方式的质疑, 引起部分网民的不满情绪, 从而产生一些无端的谩骂攻击, 削弱了正确舆论的监督作用。因此, 要维护网络舆论的理性声音, 使之发挥正确引导民众的积极作用。
3.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确保政府理性决策的需要。
网络舆论较传统媒体舆论而言更敏捷、更快速, 由于网络舆论的开放性、意见多元化等特点, 使公众可以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政府可以了解公众的真实想法, 并且根据公众和网民的意见进行政策修订,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和网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意识。网络舆论不仅能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出来, 也能反映出网民和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反应。政府在进行公共政策制定中, 就拥有了公众和网民的直接意见, 使得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综合各类意见, 平衡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 及时修正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宣传了政策本身, 争取了更多人的支持与认同, 增强了政策的公信力, 从而减少了政策阻力。
4.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网络舆论能让网民和公众把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 在过去, 由于地理位置、闭塞交通、通讯技术的相对落后, 各个地方由于地区、民族、文化、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存在着不同而形成的多元文化, 这些不同的文化虽然同时存在, 但是彼此却很难融合, 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任何信息内容都会从一个地方无限量向另一个地方传输, 但由此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网络上意见的冲突, 政府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是可以面对公众和网民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质疑, 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发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网名和公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予以反馈, 消除网民和公众的疑惑, 能够更快捷地做出政府部门的反应能力, 体现更高效的行政效率。二是网络出现各种不同声音和不同意见, 政府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能够使政府能够更加充分、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不同声音, 从而也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 篇2
刚刚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总人数已达5.13亿人。如此巨大的网民规模,越发凸显了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在各种文化交流、交锋、交融已成常态的互联网上,引导和传播主流文化,也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社会性网络媒体的成熟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舆论生态格局也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最重要载体,甚至影响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2007年到2010年,中国网民个人互联网应用指数从51.1增加到57.6,互动参与指数从47.5提升到50.8,互联网应用水平稳步上升,参与性更强。依托于论坛、社区、社群网站(SNS)、微视频、微博客等,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全媒体传播下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就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性网络媒体
改变舆论生态格局
网络社会的形成和网络媒体的成熟,使舆论渠道更加多样,舆论主体更加多元,加上商业利益渗透等因素,舆论引导的难度不断加大,也给引导的有效性带来挑战。
舆论生成的主体和载体更加多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已增至38.3%。其中手机网民达3.56亿人,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博客用户达3.18亿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62.1%;微博客用户数近2.5亿人,比上一年暴涨近300%,成为引爆舆论的最重要平台。网络社群急剧膨胀,目前社交网站的网民使用率为47.6%。QQ群、开心网、人人网注册用户数量巨大。在网民总人数5亿多的中国,网民们交换信息、发表意见,已成为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公共舆论。“带着体温的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微博等)和传统媒体等一起成为舆论生成的力量。网络等更具有社会性的媒体的成熟,使信息渠道和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不同舆论场更加分散;网络传播
快捷,覆盖地域广,且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文化的难度。
商业利益渗透并影响网络舆论公信力。自2010年以来,网络舆论生成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向,即越来越受到商业利益的渗透。一些非法商业性公关公司,出于商业目的雇佣“网络水军”制造大量“舆论泡沫”,恶化了网络舆论环境,降低了网络舆论的社会信任度和影响力。这也成为当前虚拟社会管理中的一个新问题,亟待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监督管理办法,净化网络舆论空间。
网络的开放自由、价值分化挑战舆论引导机制。在当前全媒体传播条件下,舆论生态环境的巨变也冲击了传统舆论引导机制。传统的“把关人”缺失和“把关机制”失效,加大了虚拟社会管理中的舆情监测和引导难度,引导的有效性往往难以达到。网络空间里的传播对象——“受众”,不再是单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不仅可以借助网络表达政治与经济诉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信息发布影响甚至左右媒体传播与舆论走向。特别是微博客在2011年爆炸性的增长和病毒式的传播模式,使它成为舆论热点不断变化的重要推手,更使舆论引导环境复杂多变。
多管齐下
建设健康网络阵地
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网络空间因此成为了各种社会力量角力的场所,各种文化交流、交锋、交融已经成为常态。为了更好地在网络上传播主流文化,需要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努力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在体制机制上形成一整套的制度举措。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网络传播信息容量的无限,传播载体的无形,信息受传数量的海量,传播主体的多元,都使相关监管难度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引导和管理不能依靠传统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必须及时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要建立网络管理联动机制,使内容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做到一体化协同配合,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提出引导和管理意见;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专题研究,安排部署特定条件下媒体管理和信息沟通的机制。总之,网络虚拟社会的舆论引导必须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有的放矢,才能
够管理有效。尤其是要熟悉了解新媒体传播的趋势规律,弥合传统舆论场与新兴舆论场的割裂状态,避免传播失灵、失效。努力实现“政府议题”、“媒体议题”和“群众议题”的统一,否则主流舆论的传播将会失去部分或者全部效果,传统主流媒体也难以发挥对舆论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反而会时常受到网络舆论的牵引,甚至会在无意中起到负传播效应。
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叠加效应。网络是不同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发言空间,媒体间相互借力,能量互补,是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成的一个新动向。网络空间里可能被关注的舆论热点和影响性大的事件,从成为网民的关注点被不断跟帖、发帖、转帖开始,就加大了成为舆论热点事件的几率,而此时传统媒体凭借公信力强的优势适时加入报道,往往会促使网络舆论社会影响的生成。同样,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也可能因网络介入,在短时间内放大了舆论效果,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要共同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方向,发挥传统主流媒体传播主流社会价值的主渠道作用。
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综合利用多个网络舆论引导载体,立体化多渠道展开舆论疏导工作,保证网络信息互动实现方式多样化、便利化。如可以直接借助于回复论坛、BBS、留言板上网民诉求,写作博客,发布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直接与民众沟通交流;借助移动传媒,以全新的理念抢占手机舆论阵地;也可以开通政府微博,把微博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的新平台。
壮大网络文化队伍,推进和加强网络评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基础在于网络内容的积极健康。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内容中,网络评论无疑占据重中之重的位置,它的观点性、针对性、引导性强,受关注度高,往往会直接促成网络热点的出现,甚至带动整个网络舆论的走向。因此,应鼓励那些把文化责任熔铸在言论见解中的网络评论,针对网络事件发出公正理性声音,有效疏导网民情绪,消除不负责任的信息的消极影响。此外,还应发挥网络编辑、论坛管理者、版主在论坛管理中的合力作用,为网络评论的产生、交流、互动,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社区环境。
主动发声,扩大主流声音,积极引导以促生舆论共识。网络传播跨国界、跨时空、边界消弭、传播便捷迅速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了网络传播中的国家政治和
文化冲突。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进一步加大了“南北”信息鸿沟,弱化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信息舆论宣传防御的能力。如,当前互联网流通的信息中,很大一部分网络信息和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占比很小,这种状况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确立和传播形成了冲击。因此,要充分发挥来自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的力量,把网络空间的不同意见和讨论引向深入并汇集共识。同时,鼓励主流意见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传播方式,积极探索网友广泛接受的语言形式和传播路径。
网络舆论监管现状与引导研究 篇3
目前国内外网络舆论管理尚缺独立的管理体系,大部分涉及网络舆论的规范存在于网络管理的立法之中,网络舆论管理的手段基本上就是网络管理的手段,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晰。互联网管理,特别是内容监管方面,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但无论哪个国家,共通的做法就是,注重立法、行政、技术的综合运用。
1我国网络舆论监管的现状
1.1我国网络舆论监管主体和主要内容
当下互联网的监管或是更大的监管中,网络参与者,即,运营机构和个人已从过去的被监管对象演变为对自我和他者的监管方。自我审查和举报揭发是其典型的监管方法。现在的互联网“国家防火墙”是由中央政府、部门与地方(既包括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包括政府权力可以直接干预的国有单位,如高校)、机构(主要指互联网线路接入、内容服务或网吧经营的商业运营机构,包括在中国开展互联网业务的跨国企业)、网民(身份复杂,包括以私人身份活动的政府公职人员,也包括强势资本拥有者、知识精英以及普罗大众)四者共同构建的。网络监管的主导者,即中央政府部署强制性权威的导向意见,确认监管体制的内部分工,指导各部门和机构进行审查(也有网民自律的要求),将大部分不被体制许可的信息和意见阻隔,完成初步预防和过滤。
1.2我国网络舆论监管的主要方式
回顾我国互联网监管史,我国政府在对互联网采取一段时间弱管制(1994-1999)和中度管制(2000-2003)之后,调整管理思路,运用各项传统管理技能,调动各种组织和社会资源,现已形成了多管齐下的监管体系。
经过数年政策学习和经验反思,互联网重要性和发展规划明确,我国互联网“分类主导”模式开始逐渐确立:在互联网不同应用领域前期用不同主导策略,继2004年标志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界定互联网部门分工并部署管理体制建立之后,大量互联网内容管理部门规章(包括《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和关于互联网应用的管理法规(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陆续出台。特别是互联网内容表达和信息传播须加以控制引导。2005年《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首次明确外资不能进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如有合作必须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至于具体管理方面,仅以国内各大商业网站论坛为例,一方面设立网络监督员和网评员(其成员全部来自政府部门和党政机关单位),利用“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原理,普及党和政府的方针,引导正确导向;另一方面从各大网站论坛舆论监测的上班制发展到轮班制“两班倒”甚至“三班倒”。由此可见,为防止不良信息扩散,政府对论坛等重点空间管理和约束力度之大。
2网络舆论监管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颁行数十部涉及网络的法规性文件,但还缺乏一部正式的专门性网络法律,这削弱了网络舆论进行法制管理的执行力度。虽然文化部、原广电总局、原新闻总署、国新办、以及教育部、原卫生部等部门对对互联网传播业务出台了一系列规章进行前置审批和日常监管,但是我国现行互联网法律法规中并无可以作为上位法的行政法规或法律。管理对象在不同部门制定的规章就会存在交叉、重合现象;各部门对同个客体管理权限内容界定不同,从而导致行政部门的管理混乱。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内容管理立法体系并不具体完整,“碎片化”现象导致“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部门内部贵发文件”之前没有实现很好衔接,下位法中的一些具体实施缺少上位法的必要依据,而一些立法理念又缺乏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作为必要的支撑。当下,法律、法规禁止的网络内容和网络行为有近二十条,但可操作的标准却相当模糊。
再者,互联网行政部门设置上管理职能分散,管理部门又多达20余家,存在重复交叉问题,降低了管理效率。2013年国家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合并,组建新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但仍未对有关互联网内容管理的相关职能做出任何调整。赋予国信办“指导有关部门做好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业务的职能;却把网络视听节目、网络出版物的管理视为广播电视、出版物等“传统媒体”管理在网络空间的具体延伸,具体的行政许可和处罚等手段还是由广电执行。这使得行业管理与内容管理相互交织,部门间利益冲突明显,在实践过程中协同性不高,出现“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的状况。
3 网络舆论适度控制建议
首先,法律制度的完善是网络舆论监管与引导最坚实的保证与基础,增加网络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法律会对网民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和界限,可以促进网民对自己的自律。特别是针对恶意歪曲、造谣惑众、混淆视听的言论应该有硬性的规定。德国政府是第一个对网络危害性言论进行专门立法规制的国家,第一个因允许违法网络言论而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行政归罪的国家,依据《基本法》与《信息和通讯服务法》对传播非法内容进行追究,设定“网络警察”监控网络内容等方式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控,严厉打击互联网犯罪,保障公众的网络言论自由权。目前我国的网络法规尚不成体系,关于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规范以部门规章为主,法律效力低;部门之间不同规章存在交叉和盲点,上下位法对应不紧密。网络舆论监测立法的完善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尽量消除现有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和空白。为防止法律漏洞,建议可以采取整体修法的方式进行,对网络舆论监测的各方面即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等进行系统法律规范,最终形成以“网络基本法”为核心,配套法律法规完备的系统法法律体系。
再者,加快建设统一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监管效能。2014年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建立我省内第一家社会舆情专业研究机构,在全省11个市获取样本,从浙江民众的价值认同、信心指数、信任状况、安全感受、生活感受等5各方面开展专项舆情研究。再者,需要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并且实时进行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最后,根据网络管理者参与者角色分配不同,进行不同方式的整治和教育。以内容管理为切入,针对互联网管理部门及其职能进行进一步整合,避免重复交叉分管,控制行政成本。并导入绩效考核制度,在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等环节,对涉及互联网管理的不同部门实行更加整体化的绩效奖惩和外部约束。对于网民则加强网络行为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网民素质,将网络道德转化为内在规范,与网民价值观念和普遍信念相联系,以促进网络良好文化氛围形成。并注重与网民的互动,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之时,联合传统媒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度,保证信息及时公开,增强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此外,技术的创新也是需要鼓励和加强的。国际常用的手段主要是对网路内容进行分级和过滤,对执法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基于共同需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互相学习进步,也是未来互联网管理的趋势。我国在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国际接轨,协同合作,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4小结
网络媒体已然成为新的媒体形态,改变着社会结构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全民麦克风”的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的舆论监管模式已被打破,自下而上的碎片化的舆论议程模式形成。各国在网络舆论监测与引导上虽然坚持的广度与深度不同,但都强调政府的主导(引导)角色。从长远来看,要加强与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引导,必然需要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国有单位、科研机构、网络运营商乃至网民的参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格局,才能实现“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2010年
[2]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广西师范出版大学出版社,2009年。
[3]Great Firelwall,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at_Firewall
[4]陈崇林,《中国互联网管理体系现状及改进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总233期。[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
[6]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理念的新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第9期。
[7]常健《论我国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制度的完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49卷第6期。
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引导策略研究 篇4
以往人们一提到主流媒体首先会想到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 因为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 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些优点使得他们牢牢占据着主流媒体的位置, 并成为党和国家传播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工具和喉舌。但是互联网以其快速性、移动化、互动性、平民化等特点迅速发展壮大, 并逐渐迈向主流媒体的行业。
网络媒体的主流化趋势和传统媒体的式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出现了广告额度大幅下滑, 优秀人才不断流失, 影响力不断弱化的趋势。与此同时, 互联网在广告额、议题设置、影响力方面却获得了完胜。甚至人们的生产生活须臾也离不开网络, 逐步形成了以网络生存化为特征的网络社会,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媒体正向网络社会演化。
说到网络媒体的主流化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网络媒体对受众的巨大影响力而言。2015年2月初, 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以较为权威可信的数据说明了前一年中国网民数量的变化情况。截至2014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庞大的受众群, 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网络媒体影响力巨大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部门也顺势而为逐步进入了微时代, 截至2014年6月, 已注册的腾讯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81524个, 政务微信认证数超过5000个。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政治传播的有效平台, 2015年6月1日, 中国政府网以快讯的形式发布了《李克强总理赶赴湖北监利现场指挥客船翻沉事故救援》的信息, 并成立专题报道了总理对于沉船事故处理的指挥工作, 随后微博、微信迅速跟进引起广泛热议, 国家领导人亲切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主流媒体抢滩网络与草根阶层的众声喧哗
传统媒体引导舆论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通过某一时间、大众媒体的集体议题设置达到宣传的目的, 这种旧有的模式在当时是可控的。所以当时有这样一种传播观念:新闻、旧闻、不闻。传统媒体主动介入网络这一平台和网络媒体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 都是国际积极推动, 抢占舆论传播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主要目的是加强舆论引导的功能与力度, 使得传统媒体和网络都能够延续以往自上而下的、可控的宣传和引导的目的。传统媒体是精英掌控的渠道, 而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体现草根阶层的话语权的回归。广大草根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受众, 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反馈优势实现自下而上的话语权的争夺, 进而实现“屌丝逆袭”的壮举。
广大网民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自己的话语这本是好事, 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推进了中国民众的民主化进程。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 网络暴力
2015年5月成都女司机在马路上别车导致被一男子暴打的视频公之于网络, 一名成都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 35秒内男子多次踢中女司机脸部, 导致女司机右肩骨折、脑震荡, 身上多处淤青。
女司机卢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被打的原因“可能转弯的时候有点挡住后面车子的路”。舆论愤怒了, 网友对男司机的批评压倒一片, “丧心病狂”、“变态”、“素质低”等差评黑压压一片。可是随着男子张某的行车记录仪曝光, 5月4日舆论迅速发酵, 剧情的延伸让舆论开始向男司机倾斜。这名女子多次在高速路上别车, 险些追尾, 所以男子才暴打女司机。叫好声一片, 舆论逆转, 舆论直指该名女子, 指其欠打, 打得还不够等等。
大多数网友对男司机的道歉并没有上心, 他们把注意力聚集在女司机上, 开始人肉。
之后, 一篇《疑似涉事女司机4年前不文明驾驶行为》在网上热传, 其车牌号与最近被殴打视频中的车牌号一致, 都是川AD7T67。
微信公众号“新闻马赛克”搜集整理了女司机的劣迹:她的小孩曾站在天窗外左顾右盼扔东西, 她曾将车停在窄路中间并骂人, 她牌照为川AD7T67的红色现代车还有26次违章未处理, 她名下另一辆宝马也有违章未处理……甚至女司机身份证开房记录也被公布。网络舆论监督演化成一场网络人肉搜索的暴力。
(二) 集体非理性
成都女司机被打视频被网络曝光之后, 舆论一篇哗然。舆论风向的逆转以及人们在舆论过程中的反映都成为非理性的典型代表。虽然, 男司机打女司机, 是个体愤怒之后的“激情行为”, 但网民在网络上普遍性的支持男司机打人, 为之叫好, 其中甚至不乏社会的精英人士, 这是典型用私权力代替公权力, 藐视法律的陋习复现, 很多人都陷入了非理性的境地。
在舆论沸腾之后, 女司机遭到网民的人肉搜索, 其姓名、家庭住址、家人都被曝光在网上。更重要的是, 其多次违章记录与开房记录也被人发在网上, 好事者据此甚至推算出女司机的生理周期, 舆论的暴戾可见一斑。为了泄私愤却不顾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这种行为对被打女司机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也是一种暴力。很多人对女司机隐私权的粗暴干涉的影响本身大于司机们互相别车这个事件本身, 这件事值得全中国人反思。
(三) 草根舆论场势增与民粹主义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草根掌控话语权的媒体, 普通民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传递心声, 这固然是件好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草根舆论场和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舆论场之间的博弈更能凸显正义与公平。但是草根舆论场的增势势必对主流舆论场的构建形成一种威胁, 一种干扰, 正如跷跷板的两端, 此起彼伏。
主流媒体影响力的衰减和网络为主新媒体影响力的势增使得民众在网络这一平台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有的网民一有事情就喜欢在网上传播, 甚至雇佣水军灌水, 推高事件的网络关注度, 进而促使舆论发酵, 引发关注。这种势头如果持续下去很有可能陷入民粹主义的境地, 这一点也是我们值得警惕的。
三、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要防患于未然, 在事件发展的初期, 当事情在萌芽阶段如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事件的消极影响就会大打折扣。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 如果能及时监测舆情的重点及舆情的变化, 我们也能事半功倍。
(二) 立体化的信息构建
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各方一起发力, 构建立体化的信息网络。目前我国政府已经进入微传播时代, 微博、微信齐发力、共同构建官方的主流舆论场。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相关论坛、贴吧, 在这些区域也要做好议题设置, 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
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融合是目前学术研究的焦点, 实际上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 渠道方面稍差一些, 传统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媒介融合。例如, 报网互动、客户端、云报纸和付费墙等等。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再加上固有的新媒体一起发力构建立体化的信息传播网络。
(三) 重视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中对周围人能产生实际影响力的人, 在互联网中各行各业都存在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实际上一般都是社会的精英人群。由于意见领袖个人拥有较高的声望和信誉, 同时也可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学者, 这些因素导致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更为直接和具体。
(四) 强化公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广大民众拥有使用、搜索、分析、发布制作等能力。媒介素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排斥和保护阶段, 让人们远离媒体, 远离大众媒体的误导;第二个阶段是辨识阶段, 深刻理解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对于媒介营造的传媒环境要保持理性的思考;第三个阶段是互动共赢阶段, 公众在与媒介的接触过程中参与话题讨论, 推进参与社会的进程, 利用传媒达成自我的表达。
上文中,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网民的极端反映表明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 排除非理性的干扰, 让我们的舆论生态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新的时期互联网正由边缘媒体迈向主流媒体, 他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我们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也应该与时俱进, 用互联网思维, 利用互联网+的新理念不断介入新媒体,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达到宣传和引导舆论的目的。
摘要:主流媒体以往主要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网络化, 逐步形成了网络化生存的社会。互联网也由原来的边缘媒体迈进了主流媒体的行列。很多议题都发源于网络, 逐步形成主流的议程设置, 影响大众。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场景, 流言、谣言甚至演化成网络暴力。针对这一情形本文重点探讨网络舆论生成及其引导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论,主流媒体,草根阶层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2]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人民出版社, 2008.
[3]喻国明.传媒业的角色与使用[J].新闻导刊, 2009 (2) .
[4]张立勇.“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业的参考价值[J].对外大众传播, 2006 (6) .
[5]吴廷俊.论中国文人办报的历史演变[J].新闻春秋, 2010 (6) .
[6]曾宪明.旧中国民营报人同途殊归现象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 (2) .
[7]甘惜芬.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8]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M].新华出版社, 2003.
宿迁:引导网络舆论实践 篇5
[南方周末 2005/5/19]
□本报记者 曹筠武
宿迁的“网络宣传队伍”
从2005年4月28日起,江苏省宿迁市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马志春又多了一项职务:宿迁市网上评论员。
这一天,宿迁市第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成立。
在宿迁市新区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7楼的对外宣传办公室内,马志春有些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网上评论员聘书”。聘书檀色木质,看起来挺精致。4月28日,在宿迁市网上评论员队伍成立大会上,马志春从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枫林手中接过了这本聘书,正式成为了宿迁市首批网上评论员之一,任期两年。
在马志春成为网上评论员的同时,另外25本聘书也各归其主。
这支“新闻宣传队伍”本身脱胎于宿迁市宣传系统。马志春介绍,26名网上评论员,分别来自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各区县宣传部门和市直属大机关,而市直属大机关的人选基本为机关新闻科长或新闻发言人。
据介绍,网上评论员由内部推荐,宣传部筛选聘用,而非此前某媒体所报道的向社会公开招聘。今年年初,根据宿迁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市宣传系统和直属机关共推荐了60余名人选。
“懂政策,有理论,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是选取标准,”马志春说,“另外就是熟悉网络,喜欢从网上获取信息,懂技术更好。”说完,大概马志春意识到自己也“符合标准”,有些不好意思。他把聘书收到抽屉里,笑着说,其实也不特别严格,自己不知道怎么就被选上了。
但看看马志春的简历,应该的确符合“网上评论员”的标准,不到40岁,大学文化,任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之前,是宿迁日报社编委。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马志春养成了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如今见到来宿迁采访的记者,交换名片后,他会回去在网上搜索记者写过的新闻,再见面的时候,马志春会很乐意和记者探讨他看到的那些报道。
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陆如超是市委宣传部内部的另一名网上评论员。陆如超警察出身,今年刚24岁,他喜欢在网上聊天,“比如说网上的宿迁聊天室我就常去,”陆如超说,“聊天室本身就是舆情集中的地方,很值得我们评论员关注。”他补充道。
根据“宿迁市网上评论工作实施意见”,市委宣传部将成立“网评管理办公室”和“网络新闻管理处”,对网上评论员队伍进行日常协调管理,并定期召开新闻选题通气会,还将在每年年终对网评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作为年终表彰奖励的参考。
市委宣传部还将对网评员进行系统培训,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宣传方针政策,网络传播 1
知识,国内外网络媒体发展动态等。
“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网上评论实施工作意见中的这句话,堪称网评员们的16字总纲。在网上评论员成立大会上,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枫林讲道:“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如何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如何占领网上舆论的制高点,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对此,马志春和陆如超的理解很一致:“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其实,在网上评论员队伍成立之前,马志春和他的宣传部同事们就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主动权”的重要性。
从2004年7月开始,宿迁市启动了“勤廉公示”活动。公示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公示对象述职述廉内容由其所在单位干部职工进行点题,廉政报告由市勤廉公示办公室请各界代表进行书面评议,同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在这场公示风暴中,宿迁共有2476名干部参与了前后两批勤廉公示,其中受到通报批评的领导干部10人,提醒谈话的248人,诫勉谈话的61人,免职或调整岗位的12人;勤政方面被评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17人,廉政方面被评定为基本满意或不满意的16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7人。
宿迁一时间“巷议汹汹”,宿迁市工商局一名干部回忆说,下班回家,路上都能听见市民谈论,“但是说的很多都不好听,意思是干部们都不干净”。与此类似的“巷议”很快反映到了网上。
根据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研究指示,当时还没有“网上评论员”头衔的马志春等人,针对网上出现的“消极言论”,进行了“及时的解释说明”,同时,宣传系统的工作人员还陆续在网上发表了系列关于廉勤公示的评论文章。
“最终我们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还扩大了影响,有利于工作开展。”马志春认为。
在类似的“工业突破”、“公推公选”等宿迁市大政方针执行期间,马志帮和宣传干部们针对网见,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共组织了网上讨论十多次。“我们的网上阅评和网上评论工作对于舆论引导是很有效的,”马志春说,“连海外网民也跟帖参与。”根据外宣办统计,仅2005年1月,“网上宿迁”上,就有3000多人次海外网民对马志春们发起的讨论跟帖。
“网评员都是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引导舆论,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有效的方法。”马志春着重指出。根据网上评论实施工作意见,只有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网评员才会有选择的以政府发言人的身份,对事实真相进行澄清。
年轻的陆如超则在网络聊天室里执行了“舆论引导”的工作。前不久,陆如超在聊天室中注意到,有网民抱怨,宿迁的警察太威风,大街上开警车,拉着警报声音能传半个宿迁。在许多跟帖中,网民们的讨论逐渐演变为对警察队伍的批评。
陆如超迅速就这个问题发了跟帖,他解释说,拉警报肯定是因为有任务,不能因为这个骂警察。“我们干的是刀枪前面的活儿,他们怎么能这么骂我们,我当然要给他们把这个舆论扭转一下。”陆如超的情绪有点激动。
马志春则感叹,外地媒体对宿迁总是特别注意,根据美国权威的ALEXA世界网站排名系统,“网上宿迁”在全球上亿网站中排名第16022位,在江苏省直辖市中仅次于无锡。
“这说明宿迁关注度很高,但说实话,美誉度不高,”马志春认为,“网评员的任务就是对内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对外努力树立宿迁形象。”
根据“网上评论实施工作意见”,宿迁市网上评论员队伍将“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有组织开展网上宣传,有针对开展网上评论,有目的开展网上引导”;针对社会关注的问题,必须避免“盲目炒作,混淆视听,推波助澜,扰乱人心,恶化局势”。
“全国一盘棋”
正在向记者介绍网评员工作时,马志春接到了苏州同行的电话。“他们也是来了解我们这个网评员工作的,苏州也要筹办网评员队伍。”放下电话,马志春告诉记者。
其实,宿迁并非第一个开展网上评论工作。据介绍,在江苏省内,南京和无锡,已在去年就形成了各自的网上评论工作制度。
而今年1月底,江苏省已经召开了互联网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加强我省互联网的管理工作,旗帜鲜明地处置有害信息,增强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马志春参与了这次会议,他说,会上传达了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各市、地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就是在会议上提出的。“所以网评工作哪是我们创造的?”马志春介绍说,这是“全国一盘棋”。
和省里其他地区不同,宿迁的网上评论员队伍本身由宣传系统人员组成。马志春认为,相比其他地区向社会招聘的网评员,宿迁的网评队伍显然更加容易管理和统一部署,而且网评员们出身宣传系统,“政治可靠,平时各自的工作放心,有利于大家各自发挥能力”。
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搜索,的确能够感受到马志春说的“全国一盘棋”。
根据搜索内容,江西省大江网于今年年初开始招聘网络评论员队伍,并于4月初组建完成。“一批政治素质高,有较深文字功底,同时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的网友,担当起发表新闻时评、引导舆论导向的重任”。
而福建省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晚报社、泉州电信公司也于近日联合向社会招聘20名“网络新闻评论员”。几天之内,已有60多人报名;网络评论员的相关工作制度,正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
“越来越多的地方会开始招聘网评员,还有很多地方已经操作了,只是外界不知道而已。”宿迁市委宣传部的另一位干部评价说。
而据有关报道,去年年底,来自各省区市纪检监察机关以及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的127名网络评论员已经在北京完成了培训。中央纪委监察部今年成立了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网络宣传工作专门机构,建立了有中 宣部、中央外宣办等中央有关单位的职能部门和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参加的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在宿迁市网上评论员队伍成立大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枫林也向网评员们传达说,“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引导好互联网„„主动开展网上评论,有效引导网上舆论„„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张枫林强调说,工作的目的是“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旋律相适应的网上舆论环境”。
“做网络评论工作,我们肯定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马志春最后说。
网上舆论之路
有专家指出,在我国,网络新闻和舆论的价值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不仅成为党政官员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正在成为舆论监督的良好载体。
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上网人群已超过1亿,而这1亿人,正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他们也更为了解和关注国家动态和社会热点。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研究员认为,中国网络媒体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证明,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闵大洪还认为,网络论坛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而网络言论之活跃之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也曾于2004年底刊载评论指出,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对于“网络评论员”,一位传播学学者评价说,由于中国国情决定,网络舆论的确不能直接等同于民情,需要进行一些调控;类似于“网络评论员”的举措,在合理的调控下,有利于引导网络舆论进而引导,创造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的网络环境。“但不能把网络言论看作和谐舆论环境的对立面,甚至以此为调控舆论的依据,”这名学者认为,“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不停地传递,传递过程本身可以成为对信息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真的有价值的信息得以被最终传递”。
这位学者认为,网络舆论引导是必要的,但应以保持自由传递的环境为限度。“政府的引导,可以考虑多采用实名即公开政府发言人的方式澄清事实,阐明立场”。
浅论网络舆论的引导 篇6
近年来,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其作用还在不断扩大,因此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制造或引导网络舆论使其为自己服务。
网络舆论是促使事件得以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解决的力量。网络媒体现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在社会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通过网络舆论,使更多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或内情,这样不仅可以使民众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让那些不法行为见光死,无处藏身,露出原形,使事情朝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当然网络舆论也不是只有积极作用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误导普通民众。
所以,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对于其积极作用,我们要更好地重视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对于负面效应,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引导,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2、网络引导的必要性
新闻舆论不仅是整个社会舆论的反映者、组织者,还是舆论的引导者。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受众的地位空前提升,传方的主导性减弱。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摆脱了被动的地位,开始成为与职业传播者一样主动的信息传播参与者,可以任意在网上发布新闻、发表言论,致使不同声音迭起。
另外,网络的容量决定了信息的海量,但是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在网络争夺眼球的竞争中,一些网络媒体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的海量信息表面上看是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但实质上却是对受众选择力的考验。
3、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3.1可预见性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
可预见性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一般是主流媒体组织策划的重大新闻活动,应旨在弘扬时代主旋律,打造品牌优势,起到凝聚人心的舆论“向心力”作用。
1.坚持正确导向:向前、向上、向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新闻宣传的第一要务。向前,即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向上,即舆论内容积极健康,给人以启迪和鼓舞。向心,即有利于社会的团结稳定、和谐统一。
2.分出层次:突出重点,把好热点,抓好亮点。首先,要突出重点。按照舆论学的一般规律,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有阶段性、区域性和重复性的,在一定阶段、一定区域内,社会舆论的重点有特定的范围和主题。其次,要把握好热点。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其关系社会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标志着政府引导和社会发展的走向,一直以来是媒体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再次,抓好亮点。新闻行业的“亮点”,无非是重大的新闻宣传典型、重大的新闻事件。新闻“亮点”的操作水平,实际上标志着一家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竞争力的强弱。
3.品牌打造与媒体舆论引导不可或缺。品牌是时代的标签,也是媒体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前提。品牌体现了媒体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是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物化力量。
3.2非可预见性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
1.媒体要实现由信息流通的“堵”到“导”的理念转换。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惯于采取“堵”的方法堵塞和封杀情况,而网络环境下难以控制的舆论泛入性,决定了不一样的引导观念(实现由“堵”到“导”的引导方式)。从理论上讲,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他们不具备生产“意见与观点”的能力,他们有的只是对“意见与观点”的选择。?因此,为实现舆论的正确引导,媒体应当把疏导和引导摆在首要日程,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疏导信息,才能引导舆论健康发展。
2.一定要掌握信息报道的主动权。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况,实质上是一般“社会舆论”(由民间意见扩散而成的舆论),与媒体的“新闻舆论”(由媒体或官方意见扩散而成的舆论),两者之间的一场博弈的过程。一是“主导传媒失语”,次级舆论就轻而易举占领市场;二是面对突发事件,受众“心理群体”形成。“心理群体”对信息极度渴望,需要急切被告知观点,在这种状况下,任何观点一旦迎合了心理群体当时的心理状态,就非常容易被选择、扩散,也非常容易取得主导舆论的地位。
3.从“信息传播”到“信任传播”。在突发事件中,群体易受暗示,情绪容易传染,当信息不断被重复就有可能形成“强势意见”,这些强势观念、意见、情绪在群体中就会进入传染阶段而形成“流行意见”。人们获知了一定信息后,逐渐地就不满足于仅仅知晓的零散的信息,随之产生更高的受传需求,如此不断推动舆论的传播和流行。媒体要形成主导舆论,要做到一:“拨云”,二:“见日”。信息传播就相当于“拨云”,拨开重重迷雾,让公众知晓信息;但仅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还要让公众“见日”,看到阳光,信任传播就充当着“见日”的功能。这个传播性质的转变过程中,媒体应从公众最深层的需求入手,以个体关怀的角度切入,从人类共有的情感出发来构建信任机制。
4.讲究报道语言。第一,舆论的塑造和引导离不开报道语言的“重复”与“递进”。第二,新闻语言要具有“悦”读性。媒体传播的艺术首先是驾驭词语的艺术,要根据传播效果不断地改变“报道措辞”,既要用词准确到位,又要尝试着用让人“悦”读的语言展开报道,让人喜闻乐见,从而具备更强的舆论引导能力。
综上所述可知,网络舆论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彰显了网络媒体舆论形成和发展的进步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媒体对于舆论引导的难度。作为网络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有必要基于网络舆论的特点,对不同的新闻舆论事件客体,即可预见和非可预见事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个复杂而难以操作的问题,这也将吸引理论界和业界进行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厦门一网站散布“圣帕”谣言被查处[N].人民日报,2007-08-22.
[3]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李晓平.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
[5]曾岩艳.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的调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网络论坛舆论引导力研究 篇7
随着网络的发展, 其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逐渐的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论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的场所,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发生的大事, 论坛都会立刻出现相关的帖子, 并引起网民的广泛讨论, 这样一来, 就会对社会形成比较大的舆论压力, 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 为了避免舆论带来负面影响, 就需要加强对网络论坛舆论引导力的管理。
二、网络论坛舆论引导的特色
(一) 平民性
在传统的媒体中, 报道事件的方式是自上而下报道, 报道的过程几乎不会有受众的参与, 而在网络媒体中, 人们可以自由地参与进去, 通过网络媒体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另外, 除了参与者的平民化之外, 平民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对网友的舆论进行引导时, 更多的是以平民化的姿态进行引导。例如, 在发表帖子时, 帖子内的语言更加的接近受众, 能够被大部分受众所接受, 从而使网友参与网络媒体的兴趣被提升起来, 实现有效的互动。
(二) 交互性
在传统的媒体中, 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在进行舆论引导时, 更多的是依照传统媒体自身的意愿来进行, 不过在网络媒体中, 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来选择信息,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受众的地位。对于媒体, 受众希望与其进行平等的交流, 而非被动地接受, 另外, 信息的有效性及真实性也需要受众的参与。实际上, 受众手中是会掌握一定的信息的, 网络媒体要充分的利用交互反馈机制, 获取受众的信息, 从而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动。
(三) 强势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网络舆论引导的强势性是指网络舆论充分发挥监督性的作用。在网络中, 人们所具有的参与社会、发表意见的方式可能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具体说来, 就是在网络论坛中比较活跃的份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从来不看报纸的评论文章, 这样一来, 就需要发挥监督性的作用, 保证网络舆论的正确性。
(四) 多元性
网络在传播信息时, 具有即时性、共享性的特点, 由此也使得网络论坛讨论内容的范围扩大, 大到国家大事, 小到生活中吃、喝、住、行, 都可以在网络论坛中讨论, 这样一来, 网络舆论就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另外, 在网络论坛中, 即使是同一个事件, 由于网友价值观念的不同, 所形成的看法也不相同, 这也形成了网络舆论的多元化, 因此, 在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 同样要坚持多元化。
三、网络论坛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 语言偏激, 缺乏理性
在网络论坛的帖子中, 人身攻击、地方歧视等语言随处可见, 实际上, 这是一种言论缺乏理性的表现。网友在看一篇帖子时, 自身的情绪会随着帖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当情绪比较激动时, 网友就会无法控制自身的言论, 产生具有攻击性的语言, 而这个问题的存在不只是网友自身的问题, 网络的特点也导致了这类问题的存在。另外, 网络论坛的网友中, 大多数都是学生, 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会缺乏理性, 而且比较容易冲动, 同时, 行为也比较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 由此也导致了语言偏激问题的存在。
(二) 媒介审判导致舆论引导的偏失
所谓媒介审判, 是指案件还处于审理中时, 媒介报到超越法律的规定, 提前对其进行审判, 并产生一定的舆论压力, 导致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对于网络媒体来说, 当舆论发生之后, 会存在过激的言论, 而网络论坛并未对其进行引导及处理, 而是任其发展, 或者在引导时, 出现引导偏失的情况, 最终造成比较严重的舆论影响。
(三) 媒介在舆论引导过程中的滞后性
当网络舆论产生之后, 由于主体的分散性影响了网友的理性判断, 这时, 媒体如果及时地进行了正确的舆论引导, 那么就会避免非理性舆论的产生, 从而保持舆论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中。网络媒介的特点导致网络舆论具有时间短的特点, 因此在进行引导时, 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进行主流舆论引导。在舆论引导方面, 传统媒介的引导效果更为长效, 而且权威性也比较高, 不过, 传统媒介在进行舆论引导时, 存在着严重的滞后问题, 从而导致网络舆论中负面的舆论传播开来, 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四) 舆论引导环境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利益, 自我意识得到了有效地加强, 当人们的自我意识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时, 就会产生各种问题。而网络论坛成为人们宣泄自身情绪的主要渠道, 在当前的网络论坛帖子中, 都可以反映出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 这其中就会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言论, 对社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这些行为的存在导致舆论引导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而影响了引导的有效开展。
四、加强网络论坛舆论引导力的方法
(一) 挖掘论坛领袖的潜力
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 存在着二级传播理论, 所谓二级传播, 是指信息在传播时, 传播的过程为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再到一般受众, 在这个过程中, 舆论领袖的中介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网络论坛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其所具有的参与群体会逐渐地变得稳定, 参与群体的成员在对某件事情发表言论时, 会对其他网民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会决定着整个舆论的发展方向。因此, 为了有效地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就需要充分的挖掘论坛领袖的潜力。
(二) 加强网络论坛的议程设置功能
在网络媒体中, 所谓议程设置, 就是指为了让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论坛会制定一些有意义的话题, 吸引网友的注意力, 进而展开积极地讨论。作为论坛的管理者, 要对当前的新闻热点有充分的了解, 之后针对热点结合网友的实际生活, 选择出贴近网友现实生活的主题, 以供网友讨论。一般来说, 在进行议题设置时, 更倾向于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话题。
(三) 充分发挥版主及嘉宾的作用
在网络论坛中, 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些精英的言论具有更好地引导作用。因此, 在选择人选时, 一定要慎重。当一个主题确定之后, 可以邀请主题相关的专家到网站论坛做客, 让网友与专家一起进行讨论,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舆论的正确引导。另外, 在选择话题时, 要以网友的兴趣为主, 如果网友对话题不感兴趣, 那么话题的设置就毫无意义, 一般来说, 话题要在当前的热点问题中选择, 以便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于网络舆论来说, 主持人或者编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话题讨论的过程中, 编辑或主持人要进行积极地引导, 以便于良好的掌握舆论的方向。
(四) 创造品牌论坛
当前, 媒体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为了保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创造自身的品牌。网络论坛属于网络媒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就需要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论坛品牌, 同时, 网友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时, 要注意引导, 从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舆论特色, 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在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 要坚持真实性, 也就是说舆论引导要以真实为基础, 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舆论的引导力。在对正确的舆论进行引导时, 可以调动论坛可用的力量对引导进行强化。
五、结论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获取信息, 这样一来, 网络舆论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论坛是人们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地方, 所以网络论坛具有更多的舆论, 不过网络论坛舆论有好有坏, 为了保证论坛的发展, 就必须要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当前, 网络论坛舆论引导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 针对存在的问题, 制定了一系列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措施, 通过措施的实施, 保证了舆论的引导力, 从而发挥出舆论引导对社会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淑娟.新媒介环境下网络论坛的舆论引导[J].新闻前哨, 2015 (02) :74-76.
[2]蒋忠波, 邓若伊.网络议程设置的实证研究——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为视阈[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03) :100-105+113.
[3]钟名扬, 鲁雷.后现代视域下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引导困难与对策分析[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1 (05) :18-20.
[4]陈然.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的识别与筛选——对凯迪社区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 2010 (02) :75-77.
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及其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网络,舆论,导向,特点,方法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
(一) 网络舆论引导的优势。
网络舆论引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网络平台中, 引导者与被引导者在关系方面具有互动性、平等性与针对性, 这是网络舆论引导与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相比最为鲜明的特点, 而在互动性、平等性以及针对性的基础上, 网络舆论引导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网民的情绪和心理并以此为依据提供意见、信息等, 从而在交流中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二是网络舆论引导具有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 舆论调查是进行舆论引导的前提, 在网络舆论调查中, 可以通过网站进行电子问卷的发布, 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进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同时在调查速度以及调查覆盖面上也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能够为网络舆论导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依据。
(二) 网络舆论引导的劣势。
网络舆论引导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舆论的难控性, 这一点与网络社会本身的开放性具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在网络中允许匿名发表观点的情况出现, 而这种特点导致了一些网络舆论带有明显的主观成分以及非理智内容, 流言蜚语以及谩骂攻击等现象十分普遍, 从而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二是网络舆论系统的复杂性, 网络媒体包含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 传统媒体舆论引导中单一的方法已经不能够完全适用于网络舆论引导, 这对网络舆论引导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尤其是我国网络传播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在人才、法规、技术等方面仍旧处于探索当中, 这就导致了我国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水平较低, 舆论引导工作者在面对网络平台进行舆论引导工作的经验明显不足, 所以在网络呈现出个性化、离散化特点的背景下, 积极探索网络舆论引导方法和理论对于支撑网络舆论引导、确保网络社会稳定而言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
(一) 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方法:劝服。
舆论引导是引导者进行的主观行为, 其目的在于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而劝服作为有效的也是基本的能够对受众造成影响的方法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同样适用并且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交互作用是劝服方法的基础, 而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确保了劝服方法的可行性。劝服的内涵主要体现为“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引导受众改变行为和态度, 而动之以情是对受众情感的培养, 从而让受众产生新的情感认知。网络是人们进行情感宣泄以及观点激辩的场所, 所以对于网络舆论引导而言, 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应当充分地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从心理特征来看, 劝服包括明示以及暗示两种, 明示如新闻评论等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从而能够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 暗示与明示相比较其优势在于能够让被劝服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引导, 但是暗示的信息要求具有紧密科学的逻辑关系。从劝服的逻辑上来, 树立典型也可以为劝服建立事实, 并引导人们去仿效和对照, 这种劝服方法规模较大, 并且网络为典型的树立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通过发挥出网络的互动性来进行典型报道能够使网络舆论引导具有更加浓厚的感染力, 并且使网络舆论引导内容更加真实与丰富。
(二) 引导大众“想什么”的有效方法: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虽然并不能够决定人们对某一意见或者事件的看法, 但是可以通过安排议题和提供信息来影响人们对哪些意见和事实进行关注的先后顺序, 虽然它无法对人们的想法造成影响, 但是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从议程设置概念的简单阐述可以看出对舆论进行引导是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功能。网络中的信息量十分大, 而人们在面对许多热门话题时不禁会有莫衷一是的感觉, 而通过议程设置, 可以有效地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在帮助人们认知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 同时人们对意见或者事件的关注度与意见和事件曝光的频率和强度具有直接的关系, 而网络中存在的大量平台使议程设置具有了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运用议程设置进行网络舆论导向时, 也存在一些比较尴尬的情况, 如用了很大力度进行报道却没有造成多大影响, 所以媒体或者政府单方面地进行议程设置的努力和愿望并不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 所以在运用议程设置进行网络舆论导向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是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 考虑受众的兴趣和需要, 让受众具有选择和接触信息的完全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受众觉得信息具有价值, 那么将会把信息转发给他人, 对网络舆论导向的效果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在网络舆论导向工作过程中, 对受众作出研究并对受众反应作出科学预测是十分重要的。
(三) 引导大众“怎么想”的有效方法:意见领袖。
在面对一个事件时, 一部分人由于较多地接触这种事件而会产生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 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没有或者较少地接触这种事件, 所以他们的想法会受到前者的影响, 而前者可以被称作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由于所提出的意见更加科学、灵活并且具有针对性, 所以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并且容易被大众相信和接受。网络中同样存在意见领袖, 当大众在网络中大量的极端言论和虚假信息下无所适从时, 大众对意见领袖或者说权威的依赖程度也会进一步加大, 所以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导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主要包括如论坛的版主、论坛中的活跃者或者强势话语者等, 他们在左右网友想法方面所发挥出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所以在网络舆论导向工作中, 引导各个网站加强对论坛中意见领袖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意见领袖也可以选取在现实生活中的权威并采用“专家在线”的形式来对网络舆论作出导向, 这部分权威与论坛版主等意见领袖比较其优势在于论坛版主等是在网络意见的交锋中胜出而得到的意见领袖地位, 而现实生活中的权威则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领域就具有了发言权, 所以积极引导这部分权威参与网上交流, 能够对大众的想法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 对网络负面舆论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网络把关人。
网络的自由行在互联网产生初期被重点强调, 而网络中信息的复杂以及网络社会中成员组成的多样化在不断提升着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 网络信息的管理以及控制得到了关注与重视, 如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如果做不好信息管理与控制, 则可能因为虚假的新闻信息而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 所以通过网络把关人对网络信息进行把关是十分重要的。网络把关指的是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组织以及对不良的意见进行调控来避免这些内容误导大众以及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而不良的信息和意见在网络中十分常见, 比如一些没有价值的跟帖, 对某人进行恶意的诽谤和攻击等, 这些行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网络的资源, 同时也对网络舆论的环境产生了破坏和污染。在网络舆论引导中, 网络把关人通常使用的把关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推出合理的发帖规则, 对不符合发帖规则的信息和意见不予发表, 对情节严重者进行禁言处理;二是删帖, 即对已经存在的具有攻击性语言等不良信息的内容予以删除;三是合理地运用权限, 即对网民的身份或者资格进行限制, 避免不良信息的出现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 篇9
一、当前基层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各地县 (区) 级政府顺应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趋势, 大都建立了互联网官方网站 (网页) , 开展政务公开和宣传工作, 对网络舆论引导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但总体说来, 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 意识滞后。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 我国基层政府舆论引导意识严重滞后, 对网络舆论引导认识不足, 虽然重视网络舆论, 但忽视网络舆论引导, 低估了网络舆论力量, 低估了网络“虚拟性”带来的弊端, 未能清醒地意识到互联网在不知不觉间促使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 对“虚拟社会”、“虚拟社区”和“虚拟人口”等概念认识不足。
(二) 网站 (网页) 陈旧。
互联网基层官方网站 (网页) 普遍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现象, 尤其是政务公开内容过时失效的情况屡见不鲜, 且栏目设置形式单一、网页版面设计守旧, 互动交流功能缺失, 点击率和关注度偏低, 阵地据点基础落后。同时, 舆论引导组织机构、运作机制和协调机制仍不够完善, 缺乏专业队伍, 信息资源匮乏。
(三) 形式单一。
当前各地基层政府普遍在网上发布大量的政府新闻或开设“释疑解难”、“便民咨询”等栏目, 局限于“群众→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群众”的单向沟通形式来开展舆论引导, 将舆论引导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对外宣传和某种特定单一的形式, 未能实现政府信息的单向发布转变为双向交流与互动沟通的目标, 未能充分地发挥收集信息、决策咨询、协调沟通、宣传引导等职能作用。
(四) 危机舆论引导薄弱。
从近几年网络舆论的情况来看, 危机的诱因主要包括:权与法的冲突、现实值与期望值的冲突、权力与监督的冲突、特权思想与群众情感的冲突等。有的基层政府在处置上述诱因而形成的不利信息时, 由于反应滞后、方法单一, 未能把握最先的话语权, 导致一些网络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 吸引更多的网民, 以脱离事实的报道手法炒作负面新闻无端造成了政府形象危机。
二、新形势下基层政府网上舆论引导策略
(一) 加强县区级政府网上舆论引导队伍建设。
县级政府机关是直接面向群众的实体单位, 熟悉群众语言, 了解群众对网上“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 但是, 由于部分基层政府领导干部缺乏应对网上舆论引导的基本常识和经验, 面对网上炒作束手无策, 反应迟钝, 被动应付, 导致发生涉及政府的形象危机。因此, 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前提, 县级政府机关要确实加强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 并进行专业培训, 选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认真总结经验和反思教训, 提高工作技巧, 增强应对能力, 使网络信息员能以网民易于接受的形式, 进行平等交流, 帮助社会各界了解政府工作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密切关注网上危害社会稳定以及敏感、热点信息, 及时上网正面引导, 压缩谣言传播空间, 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 构建县区级政府网上舆论引导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网上舆情动态报告制度。通过疏理网民反映的重点、敏感和有害问题, 特别是涉及社会稳定的言论信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 及时编发舆情动态分析、上报舆情,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对策。二是强化网上舆情巡查机制。以公安网监民警为主体, 大力开展网上巡查, 及时捕捉互联网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预警性、苗头性的言论动向, 以及破坏互联网环境的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 对获取的敏感信息, 认真进行分析研判。三是完善与本地网站、论坛的协作沟通机制。结合互联网公开管理和网络社区管控工作, 积极促进与本地重点网站、论坛的联系与沟通, 通过参加论坛组织的座谈会和户外活动, 加强联系, 增进友谊和了解;同时, 通过向他们提供网络安全服务, 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局面, 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配合开展舆论引导。四是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信息员巡查发现煽动性、虚假性信息和在互联网上造谣传谣等情况后, 及时报告, 加强监测和跟踪, 积极引导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对群众有疑惑、有怨言的社会舆情, 及时与相关部门、单位联系, 了解事件真相, 多做解疑释惑、说明真相的工作, 防止以讹传讹, 尽量少使用和不使用“封堵删”措施。
(三) 加快县区级政府网上舆论监督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依法约束“新闻自由人”的行为。
网上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 离开法律的保护, 舆论监督的功能就会受到削弱,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 没有法律的约束, 网上舆论监督也会被滥用。因此, 要进一步加快网上舆论监督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依法约束“新闻自由人”的行为, 严厉打击一些别有用意的“新闻自由人”的恶意炒作, 甚至利用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四) 创新开展网民互动活动。
以实现政务信息双向交流与互动沟通为目标, 进行舆论引导。大胆创新活动形式, 力求新颖独特和富有社会效果, 吸引公众注意力, 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 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支持。可尝试组织开展一些“网上大走访”、“一把手网上办公”等互动活动或者在网上社区开设“政府工作论坛”、“政务评议”等主动形式的议题设置, 从网民的“灌水”、“拍砖”中了解民生、体察民意、收集民间智慧, 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促进和谐干群关系建立。同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媒体优势, 大力组织开展正面舆论引导, 展示政府部门良好形象。
(五) 完善网络舆情危机舆论引导机制, 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 篇10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 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网民的意见在互联网中聚集, 进一步成为网络舆论, 已经对我国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 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会给国家政策安全带来冲击, 混淆人民群众的视听, 因此, 宏观舆论的研究, 作为网络内容安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开始受到舆论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发展到现在, 出现了许多原型系统和市场产品:国内包括方正智思——网络舆情互联网信息监控分析系统及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的网络媒体内容监管系统、军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军犬舆情智能监控系统等, 对网络舆情的分析提供了多种辅助手段。国外相关产品有:Autonomy公司发布的三大系列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应用产品等。
这些网络舆情产品都能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与合理分析。然而, 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素, 造成了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随时间规则连续的, 有可能在一小段时间内没有人发帖, 而在有些时间段内网民高度关注, 讨论热烈。这样, 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 目前已有的舆情产品尚未针对舆论信息相对于时间的无规律性做出专门的设计。本文通过态势评估的方法, 对网络舆论信息实时分析, 根据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监控策略, 从而使网络舆论监控更具针对性, 解决了网络舆论信息相对于时间的无序性问题。
本文以宏观舆论形成中的标志性现象为突破点, 采用态势评估的方法来动态监控网络舆论演化, 综合专家系统和贝叶斯网络等各种技术与知识, 实时跟踪舆论动态, 分析舆论倾向。本文提出的基于态势评估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系统解决了网络舆论信息采集与信息分析脱离的问题, 可以根据前一周期的舆论信息来动态调整本次监控策略, 从而使舆论监控更具针对性, 保证了网络内容的安全, 提高了网络舆论监控效率。
1 态势评估介绍
态势评估 (Situation Assessment) 是信息融合理论的高层功能模型。信息融合, 原称数据融合, 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海军首先提出的, 它是一个对来自多传感器和信息源的数据、信息进行检测、联合、相关、评价及合并的多级、多方面处理过程, 最终获得提炼后的状态和目标评估及对局势和威胁的及时、全面的评价。
到目前为止, 态势评估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只有大量对态势评估的功能描述, 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国防部的联合领导实验室JDL (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 的数据融合处理模型中的描述:态势评估是建立关于作战活动、事件、时间、位置和兵力要素组织形式的一张视图, 将所观测到的战斗力量分布与活动和战场周围环境、敌作战意图及敌机动性有机地联系起来, 分析并确定事件发生的原因, 得到关于敌方兵力结构、使用特点的估计, 最终形成战场综合态势图。
由于态势评估根据实体和被观察事件的关系, 结合先验知识和多源实施观察数据来确定实体的意义。在态势评估中, 尤其强调关系信息, 例如实体间的自然亲近关系、通讯拓扑关系、因果关系和隶属关系等。
利用态势评估的这些功能, 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将其应用到网络舆论监控中。根据分布式网络爬虫收集的网络数据, 结合知识库和专家系统, 分析当前舆论状态, 并根据分析结果, 实时调整爬虫爬行间隔、爬行深度、爬行宽度和聚焦内容等设置, 从而有针对性地收集数据以更高效地监控网络舆论。这样, 在第一轮大范围的从网络上收集舆论信息之后, 经过基于知识库的态势觉察后, 会发现一些较有威胁、需要加强监控的话题。根据态势评估的思想, 系统将把该信息传回爬虫, 进行定向爬行, 从而在短时间内针对某个话题进行智能监控。
2 系统框架
网络舆论监控引导平台在态势评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设计。借用通信系统的思想, 本平台按照流程主要分为四个子系统, 分别完成收集、存储、预处理、分类、分析、态势评估、预测、系统管理八个功能。这四个子系统中每个部分都是相对独立的单位, 它们分别都有其各自的构建特点及职责功能, 但在平台运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呈现系统性、协作性的运作状态。系统框架见图1。
(1) 信息采集:实时采集网络舆论数据并存储, 根据态势评估结果动态调整信息采集策略, 实现动态监控网络舆论的功能。
(2) 信息处理:解析存储的数据, 去掉大量页面冗余信息;分析经过去噪后的数据, 具体包括:分词、摘要、聚类、热点发现以及敏感话题发现。
(3) 态势评估:根据本地服务器已存的舆论数据, 结合相关知识库和专家系统, 分析当前舆论所处的演化阶段, 从而调整下一阶段数据采集器即网络爬虫的数据采集策略及引导策略, 便于更有针对性地监控引导该话题。
(4) 信息发布:将态势评估后的结果发布到平台上, 实现人机间双向交互。
3 态势评估流程
本平台在对网络舆论监控引导中态势评估的整个流程是:首先将从一直监测着网络数据的网络爬虫得到的网络舆论数据进行去噪音、分类分析, 根据数据挖掘得到的结果, 结合知识库进行态势觉察, 根据觉察结果得出具体舆论参数数值;在态势理解阶段, 根据受到的具体舆论参数数值更新各个备选态势的确信值分配;在态势分析阶段基于之前的确信值分配, 利用贝叶斯网络技术评价每个备选态势的可信度, 得到最终解, 即该类型网络舆论的演化阶段, 预测其演进趋势, 并指导网络爬虫进行下一阶段的数据采集。态势评估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基于态势评估的舆论监控引导过程分为七个具体步骤:
(1) 监测网络:一方面利用网络爬虫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测, 将监测到的数据传入下面的态势觉察步骤中, 以备判断目前舆论演进情况;另一方面接受态势分析后的指令, 调整数据采集方案。
(2) 态势觉察:结合知识库, 在已有的舆论研究结果的接触上, 判断数据挖掘后的舆论信息是否与已判断的舆论类型一致, 如果不一致, 则继续监测;如果一致, 则将该舆论数据传入下一个步骤。
(3) 传播数据:将新收到的舆论数据传播给态势评估的各个部分。
(4) 态势理解:根据收到的舆论数据更新各个舆论演进模型的确信值, 从而为新一轮的态势评估做准备。
(5) 数据反馈:更新后的确信值反馈回网络爬虫, 引导网络爬虫有目的地采集对于该态势评估有用的网络舆论数据。
(6) 态势分析:判断更新的确认值是否支持已确定的网络舆论类型, 如果是, 则确定该网络舆论类型;如果不是, 则返回网络爬虫接着监测网络舆论数据。
(7) 决策:当评估出网络舆论的具体特点, 及其模型后, 预测其演进趋势, 并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
4 关键技术
4.1 专家系统
之所以称为专家系统, 是因为通过该方法所获取的知识以及思维推理方式都来自于专家。但目前的专家系统的知识来源也有可能是专业人员或其他学习途径, 因此统称为基于知识的系统。本文针对专家系统知识的不同来源, 将专家系统分为知识库和人工辅助系统。其中, 知识库即已有的舆论研究结论, 已上升到理论阶段;人工辅助系统即专业人员根据经验和思维推理进行的辅助评估。
由于态势评估的分析对象是经过网络爬虫得到的舆论信息, 可能是片面、模糊的或不准确的;知识库也是经验性的;求解过程需要反复试探;造成了求解结果也可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 结合专业人员的人工辅助手段, 可以解决该病态结构问题。
专家系统共包括五个部分:知识库;人工辅助;含有动态、静态数据的全局数据库;推理机;人机接口;知识获取组件和解释组件等。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进行知识表达的机制有很多种, 例如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框架、脚本等。推理机根据收到的数据在知识库中进行搜索并得到结果。
4.2 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 (Bayesian network) , 也称贝叶斯置信网络, 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一种很重要的推理技术。它是基于概率推理的图形化网络, 而贝叶斯公式即式 (1) 则是这个概率网络的基础。贝叶斯网络是基于概率推理的数学模型, 所谓概率推理就是通过一些变量的信息来获取其他的概率信息的过程, 基于概率推理的贝叶斯网络是为了解决不定性和不完整性问题而提出的, 它对于解决网络舆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问题有很大的优势。
式 (1) 中, P (H[, 1]) 、P (H[, 2]) 称为基础概率, P (A/H[, 1]) 为击中率, P (A/H[, 2]) 为误报率。
在网络舆论监控引导中, 主要应用贝叶斯网络的网络推理能力, 实现网络舆论的态势评估。其核心思想在融合多源异类信息的同时, 为内涵方法提供一个有效的推理步骤, 从而简化系统的计算。
根据贝叶斯网络的原理, 以概率网络的形式表示网络舆论态势评估过程中的定性关系, 建立网络舆论分析中各个变量间以及变量与演化结果间依赖关系的图形模型。根据已有的关于网络舆论的知识库和经验, 总结以往网络舆论现象, 挖掘内在因果关系, 归纳决定网络舆论演化的参数的概率分布。在新一次态势评估中, 利用之前的舆论演化参数的概率分布, 决定本次态势评估结果。
5 结论
由于网络这一特殊传播媒介的无组织、传播速度快、匿名制等特性, 使得网络舆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时间无序性。现有的大多网络舆论产品都忽略了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之间的关系, 即舆论信息采集和舆论分析想脱离。这样, 很难实时根据舆论的演化情况实时动态调整舆论监控策略。本文提出基于态势评估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系统方案将态势评估应用于网络舆论监控引导中, 解决了以往舆论信息收集和舆论信息分析脱离、盲目收集网络舆论数据的问题, 从而实现实时、高效、智能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 有效地保证了网络内容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巴宏欣, 赵宗贵, 杨飞, 董强, 张涛.态势估计——概念、内容与方法[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4.
[3]林晓强, 常国岑, 杨凡, 燕海涛.态势评估领域知识的表示方法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6.
[4]Miao A X, Zacharias G L, Kao S P.A computation situation as-sessment model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operations[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Systems and Hymans.1997.
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 篇11
关键词:舆论引导;网络舆论;高校;稳定工作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渠道,并对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落实中央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的“加快发展、加强管理、兴利除弊、为我所用”的要求,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是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面审视网络发展的现状,充分认识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互联网凭借其虚拟、开放、自由、平等、互动等特点和优势,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多维的网络信息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大,达到3.38亿人,较2008年年底增长了13.4%;互联网普及率平稳上升,达到25.5%;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青少年网民为1.75亿人,半年增幅为5%,目前这一群体在总体网民中所占的比例为51.8%;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旧是学生,所占的比例为31.7%。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是人类新闻传播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正以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优势,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和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与问题。就高校而言,在开放的网络中,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接受者和发布者。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得尤为活跃和突出,网络正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上各类信息混杂,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容易使他们产生思想混乱。特别是各种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网络作为渗透颠覆、煽动破坏的重要舆论工具,他们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等散布各种有害言论,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直接影响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正向舆论可以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增强合力、凝聚人心,负向舆论则可能扰乱视听、混淆是非、影响稳定而不利于社会发展。高校网络舆论作为整个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是如果管理、引导不善,也会给高校和社会带来舆论混乱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适应网络发展的特点,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不仅是信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做好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深刻认识网络舆论的特点,切实增强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舆论形成的突发性和互动性
开放、自由的网络使得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快捷。一个热点事件、焦点问题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社会热点舆论的导火索。一方面,当出现突发事件时,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异常迅速地聚集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网民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可以多向交流、相互声援,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2.舆论内容的多元性与真实性
网络舆论话题的确定是自发的、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由此带来网络舆论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现象、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的舆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立足之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交流的匿名性,也使得网民可以自由、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必担心像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言论不当而受到威胁和报复。
3.舆论发布的随意性与便捷性
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民主、宽广的信息发布平台,公众在对自己所关心的任何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及对他人在网上发布的任何言论,都可以即时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意见,这是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而且,公众的评论和意见基本上不需要经过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审核就可以发表出来。这种自由、平等、及时、便捷表达言论的方式,无疑对公众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4.舆论传播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在网络上,新闻跟帖、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网上调查、网上签名、博客、QQ群和MSN群等,都是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空间。网民的意见、情绪与态度等,通过上述各种方式所构成的庞大的传播网络迅速传播,从而产生强大的声势,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增强。由此,网络也日益成为各阶层人们言论表达、情感宣泄、利益诉求和思想碰撞的重要舆情渠道。
5.舆论演变的无序性与难控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都需要经过一定程序的审核才能发布和传播,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信息的及时、快速传递,但保证了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客观准确。而网络传播由于其匿名性和自主性,使把关人的作用削弱的同时,也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失真,使舆论的发展演化常常处于无序状态。同时,网络舆论传播方式的及时、快捷和多向互动及舆论内容的纷繁芜杂,也导致舆论引导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网络舆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时,必须从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注重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努力为校园网络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准确把握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南阳理工学院把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为此从四个方面建立健全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机构,完善了管理体系。一是成立了由主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整体规划,安排部署、指导督促和检查考核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二是成立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领导小组,确保了网络的安全与稳定。三是校园网实行党委一把手负责制,主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具体负责管理。四是明确党委宣传部作为学校主管校园网的职能部门,并在党委宣传部设立了网络科,以切实加强对校园网的新闻宣传和管理工作的领导。这样,宣传部、网络中心、院办、学生处、团委及各单位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就为网络舆论处于可控状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网络设施,为师生提供网络活动的硬件平台
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 篇12
一、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影响广泛。高职院校学生众多, 学生之间容易形成共识, 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 非常小的一个舆情如果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甚至形成连锁反应。同时学生情绪化较重,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采取情绪化的行动, 进而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另外, 在学生舆论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推崇在网络上自由、平等地发表自己的主张, 对于别人的不同观点不会轻易认同, 这就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 造成社会影响。
开放交互。作为一个开放的场所, 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对当前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诉求, 进行相关认识的评论。例如:有一个叫作“某某,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近1000条评论, 转发量更是多达几万条。这就说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 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网络舆情之间相互影响。
复杂多变。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讨论非常复杂, 既有校园中永恒的情感话题, 也有学习和专业的交流, 既有当前社会问题和社会热点的讨论, 也有大学生就业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高职学生在个体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 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关系, 这就使得学生对同一社会问题表现出不同的见解, 有些同学可能会对某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建议, 但有些同学可能会对同一事件表现得比较偏激, 甚至是攻击谩骂。
主体相似。长期以来, 高职学生的主体都是一些高考落榜生, 他们在学习方面缺乏动力, 自卑心理较重, 甚至有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90后”的高职学生是一批具有很强同质性的群体, 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 具有较差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在各种压力之下, 高职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如微信、微博等形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网络的虚拟性和方便快捷等特点正好切合了高职学生的心理, 使得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形式尽情地表达自己。
二、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现状
1.取得的成效。第一, 加强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监管。由于高职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主体, 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如果不能加强监管和引导, 很容易使得高职学生情绪化加重, 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导致小矛盾激化成为大矛盾, 甚至可能诱发某种极端行为。近几年来, 各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 不断扩展校园文化载体, 搭建更多的高职院校师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在校园内营造更加积极的文化环境, 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同时, 很多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平台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 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第二, 加强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 对于当前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比较强烈, 同时面临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也希望表达自己的诉求, 而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 为高职学生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 建立了自己的交流平台如主题网站、社区、BBS等,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2.存在的问题。第一, 重视不足。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程度的难控性, 如果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的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 就很有可能会增加网络舆情的难控性。当前形势下, 有些高职院校没有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对学生的可能存在的危害性, 对于网络舆情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还有所欠缺, 在对相关工作的管理上也缺乏常态化机制。第二, 网络监管和引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舆论引导就是运用某种策略, 通过恰当的手段和方法, 改变高职学生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看法, 使得网络舆情转变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网络监管则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将某些对高职学生不利的舆情和信息晋城过滤或者封堵, 避免一些不利情绪和负面影响的扩散。这两种手段各有利弊, 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三,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 例如有些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管理人才和管理队伍, 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和分析引导机制, 有些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监管的管理主体没有明确, 导致在舆情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非常重要, 与学校、学生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 不可马虎大意。第四,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挑战加剧。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发展速度非常快, 即使是作为教学实验基地的高职院校也感觉到有些应接不暇。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 首先就是要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 而这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的最明显的挑战。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在各自网络设施中都进行了防火墙等安全产品的安装, 但在面对各种病毒和网络陷阱时还是有些防不胜防。
三、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的对策
1.提高对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的认识, 加强阵地建设。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方面要继续加强认识, 提高重视程度, 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逐步了解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机制, 建立师生网络交流平台, 对高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回复, 将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提升到常态化水平。同时要逐步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 将网络舆论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高职院校手中。同时, 高职院校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不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不断扩宽自己的网络平台建设, 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规范校园网站, 扩展服务高职学生的功能,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方面的网络资源。
2.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提升网络素养。当前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是一把双刃剑, 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具有非常强的从众心理和难控性, 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对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预见性, 防止一些突发网络事件的发生, 控制其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 影响着当前的网络舆情, 同时他们也被网络舆情所影响。在网络舆情管理中, 要积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针对社会热点、公众情绪和各种错误思潮, 意见领袖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话语权, 通过新闻稿件、跟帖群等阐述事实真相, 明确言论导向。要深入开展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 构建网络舆情监管的自律和他律系统。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保证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关注网络舆情信息, 建立舆情监控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 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工作, 建立舆情监控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舆情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是指对网络舆情进行全程扫描, 分析网络舆情的质量、数量和强度, 确定网络舆情的性质和程度。网络舆情信息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 在对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 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f临界值的程度所作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舆情信息性质、进程、影响范围等因素的分析, 将信息分为不同的等级, 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 建立舆情值班机制, 在制度上保障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实行责任到人, 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 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和制度, 包括网上信息发布、审查、监管和干预制度等。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素质高尚、熟悉学生特点、专兼结合、精通网络知识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为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保障。一方面要转变以往工作模式, 在对学生舆论监管和舆论引导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 建立固定的网络信息人员, 在保障师生正常言论的情况下引导师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理智的讨论, 并且时时关注和收集校园网络舆情。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机制, 将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进行研究部署, 重在落实。对于专业网络舆情监管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使他们能够运用网络语言和技巧对网络舆情开展工作, 进行监管和引导。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舆情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网络舆情给学生带来的各种转变, 明确网络舆情监管和舆情引导之间的重要关联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方面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效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且对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和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网络舆情引导进行了相关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舆情监管,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郝英杰, 马海红, 赵治.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实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2) .
[2]李尚旗, 孙正平.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 2012, (2) .
[3]周立华, 周敏.增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0) .
【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推荐阅读: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10-23
网络媒体“第一时间”的舆论引导06-06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汇报08-27
从郭美美事件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06-11
网络的舆论监督09-08
网络社区的舆论传播06-29
法律保护的网络舆论09-18
政府网络舆论06-04
网络公共舆论07-04
网络舆论导向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