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2024-10-07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共12篇)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篇1

摘要:分析了主持人在民生节目中是否是引导舆论监督作用的关键,并从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审视主持人如何实现舆论引导,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主持人的具体要求入手,认为民生新闻在主持人的推动下有望向公共新闻的方向发展。

分析了主持人在民生节目中是否是引导舆论监督作用的关键,并从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审视主持人如何实现舆论引导,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主持人的具体要求入手,认为民生新闻在主持人的推动下有望向公共新闻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有许多站在平民生活的视角来审视的新闻节目,如“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江苏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以及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一时间大量的有关民生的新闻节目层出不穷,它们都以民生的视野,站在民生的角度,怀有民生的情怀作为设立节目的初衷,为了使节目得到更加好的社会效应,更具有趣味性、民俗行、公信性、亲民性等特点,节目通常取材于平民生活,为了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感,达到很好的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在这之中主持人也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导作用。

电视民生新闻对主持人的要求

1.具有亲民形象和平民化视角看待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受到大众的追捧,主要也是因为此类节目改变了以往新闻中与人民强烈的距离感,用它平民化的视角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民生新闻用它平民化的视角客观公平的看待生活,为人民解决问题,进而起到为人民排忧解难,更加可观的传播新闻。它用这种亲和的方式更能走近人们的生活,让大众更得以接受。

2.利用口语化的表达和评价

在民生新闻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更加重要了,它影响着整个节目的整体风格特征,通过个人个性风格达到积极正面的影响新闻传播。现今此类节目的主持人更加推崇“说新闻”的方式,来为大家播报,通过这种方式来拉近与大众的距离,这种口语化的播报方式也比较依赖于语言坏境,而如何把握这种“度”,如何实现与人民平等的交流,也更能体现了主持人的个人能力。同时“说新闻”这种方式的崛起也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的崛起。它带给民众更加充满生动、平和、对等的视听感受。

主持人实现舆论引导作用

1.基础是新闻信息的使用与对民众可求性的满足

就如江苏卫视播出的民生节目《南京零距离》中的读报版块《孟非读报》一直以来都受到民众的喜爱,其中主持人作为舆论监督的直接表述者,自然有着很大的感染力成为节目最后一道的把关人,因此,更要重视在节目中信息如何去表达,何时渗透自己的想法,以及对新闻的选择和表述等,而主持人孟非有着自己对新闻独到的解读和站在民众的角度深入挖掘新闻报道的生活现象,孟非作为民生主持的代表,在新闻的选择上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而且他表达能力和个人魅力也是节目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就民众新闻来说,节目的具体体现在于行使监督制、造趣味的作用和解答疑惑的作用,它有了三解的定义“解气、解闷和解疑”例如,在城管打人事件中,孟非几近痛斥城管人员,其中就有:“是“协管”就可以无人管辖光天化日欺负老百姓吗?你们的所作所为让老百姓分不清谁是正规军谁是冒充兵,百姓们只知道穿着制服是在实行公众权力,可公众权利什么时候变成了欺压老百姓?你们动手欺负老百姓,败坏的不是你们城管的形象,而是在损害政府的形象!”的经典语句,孟非用这些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说孟非在此类事件的表达上,几乎是站在观众的视角,为民众伸张正义。在这样的新闻被爆出后,民众也一定非常关注事件的发展,希望听到来自媒体的声音,同样非常关注政府是如何处理的,孟非将政府处理的意见传递给观众,他将观众想问的、想说的、想质疑的通过媒体将信息传递给观众,而孟非适时的抓住了这一事件的关键所在,加入自己的感受,切实的起到了民生节目的舆论监督作用。所以说,在舆论督导方面主持人可以起到很好的助推效果。

2.增强节目可信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你所说的话要让对方可以感受到你的真诚你的中肯,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彼此信任,而这也引出一词“可信度”,它是指要通过慢慢积累的依赖程度,从而让对方充分相信你的言行时真实可靠的。只有中肯的言语才能有效的增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任度。因此,在民生节目中才更加重视主持人与听众心灵上的交流,只有与听众的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才能大大加强听众的认可度以增强节目的信服度。

3.强烈的关注度

通常,主持人在民生节目中表达出对听众生活的强烈关注,可以引发听众对主持人的兴趣,从而在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关注度的具体定义是指主持人对听众生活空间以及生存坏境的高度关注。记得卡耐基有言:“只有你先对别人感兴趣,别人才会对你有兴趣”因此,只有主持人很好地关注民众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听众才能更加信任更加喜爱播出的节目。

总结

总之,对于民生节目来说,要依据节目的主体风格来选择主持人,具有亲和力、指引力也是主持人必不可少的特征。对于主持人的严格选拔不仅是为了保证节目质量,而且也是为更好地引导舆论监督效应,拉近新闻节目与民众的距离,进而提高节目的可信度、关注度。民生新闻节目形式的出现,也标志了新闻节目走向了新的领域。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篇2

——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一)不能以个人情感代替党的政策

广播电视宣传争分夺秒,播音员拿到稿件后,要十分关注稿件传达的新闻事实,一边了解所发生的事,一边立即对它进行分析、判断,随之产生自己对它的看法和评价,然后迅速调动自己的情感,确立情感基调。这里的“情”是指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的代表党和政府的思想感情,不能过于情感丰富,不能以个人情感代替党的政策。

(二)适度把握情感的运用节奏

针对不同稿件,用真心、动真情。不管稿件属于什么类型,播音员都应有发自内心的或喜悦或悲伤,或热诚或气愤的情感,只不过这些情感在表达时寓于对事实本来面目的叙述之中,是含蓄概括的。情感一定要运用得恰当、正确、有分寸,要在客观、公正的基调下表露出来。

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篇3

舆论,是社情民意的重要风向标,网络民生新闻是网络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舆论的引导关系着国计民生。从研究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特点入手,探究影响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提出引导网络民生新闻舆论要坚持正面引导、柔和引导、及时引导和事实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

网络民生新闻 舆论 引导策略

“舆论就是社会中特定群体对特定事件表现出来的特点意见。”[1]舆论引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新闻工作的重点内容,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时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民生新闻“就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2]。民生新闻关系着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网络民生新闻由于放在了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介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一、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特点

网络民生新闻具有网络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双重特点,在这双重特点的影响下,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也出现了既受网络新闻影响、又受民生新闻影响的新特点。

1. 非理性的倾向性

舆论有非理性的特点,而在网络上,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往往不计后果、不顾形象,大多是由着情绪的支配来发表言论。而网络民生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时,就更容易被煽动,缺乏理性。人们在发表看法时,更容易选择自己的倾向性,而这种选择大多建立在情感因素上,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得出的。因此,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具有非理性的倾向性特点。

2. 低权威的集合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角度讲,人民群众的观点永远是正确的观点,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但是,从小时空范围来看,群众的观点不一定都是最准确的。尤其是网络上的舆论,往往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并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由于民生新闻是来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于民生新闻中报道的事件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会有很多人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并能够以共同的话题互相交流,使言论迅速地集合起来形成舆论,而这种舆论是受到了非理性因素影响的、低权威的舆论。

3. 最表层的真实性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只需一个ID账号,这个账号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处于隔离状态,人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形象,往往能够将最真实的情绪发泄出来,表达出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因此,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受到情绪控制的真实性,这就让网络舆论的真实只停留在了表层,经不起深究。因此,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只是根据倾向某一观点人数的数量来决定,没有内容的分析,没有系统的判断,其真实性也是最表层的。

二、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积极因素

1. 传播方式双向化。民生新闻要求以民为本,要具有民本意识,要展现民众话语。网络的出现,使得在新闻传播中受传者的身份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人都能是记者,人人都能是评论员。这种传播的双向性,极大地满足了民生新闻对传播方式的内在要求,真正实现了为民说话,让民说话。

网络民生新闻传播方式双向化的这一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对舆论引导只是单一灌输的方式,让人们真正能够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给大众说话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让人们通过参与、表达、交流,真正了解新闻报道的本质内涵,不仅有利于新闻传播的效果,更有利于正确地引导舆论,使舆论发挥真正的作用。

2. 传播视角平民化。民生新闻要求报道视角平民化,只有坚持平民视角,才能发现琐碎的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网络民生新闻的新闻发布者,不仅有网络媒体,还有广大的网民,网络媒体和网民相互影响、反馈、沟通,使得网络民生新闻更加符合传播视角平民化的要求。

受众乐于同媒体交流反馈,是舆论引导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现问题,从而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沟通来解决问题。因此,网络民生新闻传播视角的平民化,给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提供了积极的因素。

(二)影响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消极因素

1. 辟谣功能滞后化。由于网络信息量大,任何人,只要有上网账号,就能够在网络论坛、贴吧、博客、微博上发布消息,这就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谣言是一种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的流传”[3]。一个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或是大众极其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若是权威媒体没有公开、彻底地将问题阐明,就会有人因为未知恐惧或别有用心而散播一些谣言。

网络使民生新闻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却未能加快辟谣的速度。例如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网络上就不断地传出谣言,说海水会被辐射污染,食盐价格将会大幅度上涨,而且吃加碘食盐能够抗辐射。此言一出,引得人们疯狂抢购食盐,国家在抢盐事件发生后两天启动了应急机制,网络上,媒体、SNS、微博官方都做了辟谣说明,但此时,各大超市的食盐已经基本被抢购一空,人们在得知“盐价上涨,吃碘盐防辐射”是虚假信息后,纷纷到超市退盐,但抢购风波中付出的经济和精神上的代价已不能弥补,这样的谣言给人们的生活生产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辟谣功能的滞后给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更给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损失。

2. 言论发表匿名化。在网络上,一个人可以利用无数个账号传播同一则新闻,支持同一个观点;一个集团也可以利用网络“水军”宣传自己,为自己支持的观点造势。根据马太效应,网民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在那些强势的观点上,强者的声音会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社会中的舆论。例如,网络上红极一时的“郭寒韵许身救父”事件、“天涯论坛小月月”事件,都是借助网络水军打造的虚拟人物,目的都是捧红网络人物,炒作自己。全国人大代表高明芹律师表示,“网络水军”总是先占领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以正义的名义来侵犯公共利益,实际上是在误导舆论。

网络民生新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其舆论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意见,就会给舆论引导发出错误的信息。因此,网络民生新闻言论发表的匿名化,往往会使舆论引导进入一个盲区,给现实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引导策略

1. 双向交流坚持正面引导

网络民生新闻传播方式的双向性,使得人们能够就关心的民生话题在网络上相互交流,也为新闻的反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媒体通过双向交流,了解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疑惑,了解人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了解人民喜爱什么类型的报道,厌恶什么类型的报道,从而扬长避短,要坚持正面引导。网络民生新闻传播方式的双向性,已经为正面引导提供了便利,网络媒体要利用传播的双向性,分析受众的反馈,就受众提出的意见和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才能以理服人,才能让正面的事实深入人心,让正面的事例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更能让人信服。

2. 平民视角坚持柔和引导

在平民化的报道视角下,对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更要坚持柔和性的原则。柔和性是指在对舆论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有逻辑性的方法、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要让受众不仅知道媒体在宣传什么,更要让受众心悦诚服。“传播心理学告诉我们,要使传播的信息完全为受众接受,必须使受众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化。主动接受的程度越高,传播的效果就可能越好。”[4]因此,坚持柔和性的原则,能更好地增强传播的效果,为舆论引导提供便利。

坚持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的柔和性,首先在态度上,要求媒体的宣传报道如“春风拂面”般平易近人,要给受众平等交流的机会;其次,在方法上,要坚持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合理分析,理性判断,用科学的方法宣传报道。总之,只有态度和方法并举,才能真正做到柔和引导。

3. 遏制谣言坚持及时引导

在网络上,舆论形成的速度非常快。由于民生新闻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时,所受情绪的影响也愈发严重,因此,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事件,在情绪化的影响下,就能迅速点燃网民讨论的热情。这种舆论,若不能尽快地引导和反馈,就会转变为谣言,四处散播,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网络媒体虽有辟谣功能,但速度过慢,不能做到及时引导舆论。例如“郭美美”事件,在事件影响不断扩大后,相关法律部门对此事件做出调查,得出的结果却是微博认证作假,其本人与红十字会并无任何关系。这一调查结果得出后,虽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有相关的报道,但已无法挽回“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声誉造成的恶劣影响。对于人们不知情或一知半解的事件,政府或有关部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政府的声音,不能给谣言无限散播的机会,只有及时快速地引导舆论,才能避免重大的灾祸。因此,网络民生新闻也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及时遏制谣言、引导舆论。

4. 以人为本坚持事实引导

在互联网上,网络言论的匿名性给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网络民生新闻与现实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对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引导,若想规避匿名化带来的弊端,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回到群众中,“既要平民视角,更要顾全大局;既要关注民生,更要维护民生;既要民本取向,更要和谐社会”[5]。

要规避网络言论匿名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就要求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还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用事实来引导舆论。

网络中,那些被“水军”吹嘘起来的观点,最缺乏的就是客观事实的支持。对网络民生新闻进行舆论引导时,在分析舆论的基础上,坚持群众性、做好贴近性,用客观的新闻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鲜活的事例来打动人心。事实发布法,是网络新闻舆论引导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及时准确地发布了新闻事实,才能减弱网络言论匿名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进行引导,必须把握网络新闻和民生新闻两方面的特点,使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向着更加健康、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GXQ4D038)

参考文献:

[1] [3] 胡钰.新闻与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18,129.

[2] 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2.

[4] 曹丽虹.走出新闻舆论引导的误区[J].当代传播,2004(1):61.

[5] 毕一鸣.论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J].新闻传播研究,2009(5):18-20.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篇4

《新闻1+1》是一档日播新闻类节目, 第一要务就是传播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新闻《1+1》首先进行的信息的筛选和议题确定是对海量新闻信息和议题的一个排序, 由媒体选择对哪类事件、哪个事件进行议论来引导舆论方向。

2013年9月18日节目:《今年过节, 不敢收礼!》。9月19日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节日之前做这样一期节目, 时效性、接近性可谓强也。反腐问题是十八大以来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新闻1+1》从传统节日入手, 分析节前送礼的种种现象、调查送礼的主客体、因送礼而产生腐败的各个方面及原因以及中央采取的各种禁止公款送礼的措施, 向受众传达了切断公款送礼, 要分阶段一步一步地来, 不能一蹴而就的观点和立场。

二、双向制动引导舆论

《新闻1+1》现场评论员和场外观察员是双向制动的。评论员作为问题的抛出者就话题向观察员提出问题, 同时也参与到话题讨论、发表栏目和自己的观点, 由观察员进行回答, 从而引导社会舆论。评论员不仅对既成意见进行补充或反驳, 而且同时发表评论, 双向引导舆论。由问题将观众引入思考空间, 由观察员意见和评论员点评拓展公众思维和视野, 使节目的舆论引导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

2013年8月日节目:《领导“下”基层, 更应“在”基层》节目以北京市医管局局长封国生“微服私访”北京同仁医院和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体验没有空调的108路公交车这两个领导走基层的例子来引出对“下”基层和“走”基层的思考。就个别新闻媒体所拟标题“领导下基层”的问题连线了中央党校的辛鸣教授。辛鸣教授就“下”这个字眼的使用发表了看法, “下”基层反映了领导干部服务意识的淡漠, 主仆角色的颠倒和鱼水关系的错位。在节目的最后, 评论员发出倡议, 引导干部、群众以及媒体在将来应如何改进。

三、重视网络引导舆论

《新闻1+l》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重视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紧抓事件与公众利益的结合点进行探讨, 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看法和情感诉求。

2013年9月19日节目:《“大小长假”, 还应该长下去吗?》。2013年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隔不远, 而放假调休问题一直饱受广大网民关注, 央视新闻还在官方微博上发出一张用评论员白岩松的照片做的一张作息表, 转发量巨大。针对网上热议的“混乱”假期, 《新闻1+1》在中秋节这一天做了这期节目。

节目中除了对假期安排的说明, 还插入了腾讯新闻对网民的一项调查, 调查题目是你对今年中秋、国庆的放假安排是否满意?腾讯新闻:截至2013年9月19日20点30分, 参与该项调查的人数3万多人, “满意”的占20%;“不好说的”占30.12%;“不满意的”占49.88%。通过对网络调查的分析, 广泛吸纳了网民的意见, 听取网民的呼声。

四、突发事件引导舆论

媒体担负着建构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更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评论员的评述, 既是个人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 同时也是代表官方的声音, 进行舆论引导。 (2)

2013年7月8日节目:《韩亚坠机:诡异的降落!》。北京时间7月7号, 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韩亚航空公司的飞机失事。在这一次飞机降落失事的过程中, 我们有两个中国的少女不幸遇难, 多人受伤。

白岩松通过连线央视记者赵奕、李卉、杨平将事件的事实情况和最新进展告诉大众, 通过连线中国航空协会理事张维解答坠落原因, 最后得出不仅航空公司需要重视起降安全问题, 我们自己在乘坐飞机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安全带等安全保护措施的落实。新闻评论节目的职责不仅仅在于对事件本身的议论和评述, 更多的也为观众切身利益进行考虑, 同时结合多方声音正确引导舆论, 避免群众以讹传讹、对事件原因妄加猜测, 造成社会恐慌。

当下社会, 人们对许多问题的判断标尺, 价值观念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产生多元化状态, 然而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等公共开放的平台对社会舆论进行煽动性的错误引导, 引起社会暴力、恐慌, 甚至聚众寻衅滋事等行为,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央视主流媒体如《新闻1+1》,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潮的社会整合力, 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LIbkYyffovQJu0w VLRXpce-4X1_n25ZZuiWhngzNEDLcT46xmlRPDNjzHLki7KOPuo1Yjxzt4NsJvMHuVKi__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篇5

——以安徽大学新闻网为例

陈 欣 张 魁

2013-3-15 16:08:08来源:2013年03月14日13:17 今传媒

摘 要:进入数字时代后,网络逐渐成了校园内的主流新闻媒体,而网络的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又使它成为最集中的“意见的公开市场”。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力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课题。而网络新闻通过议程设置、议题策划,有选择地发布积极信息,或树立先进典型,或干预危机事件,弱化消极因素等途径,引导舆论导向、影响受众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和校园舆论环境。

关键词:校园新闻;策划;网络新闻宣传;舆论引导

一、网络新闻是舆论引导的“急先锋”

网络媒体是校园信息的主要发源地,在舆论引导方面它是毋庸置疑的“急先锋”。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新闻媒体写稿、投稿、编稿和发稿的程序,新闻可以实现实时发布。当校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危机事件时,这种即时性可以最快速度发布信息,在最短时间形成主流舆论场,体现舆论的导向性。

2009年12月10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突遇大范围停电,校园BBS论坛上很快出现针对停电的帖子。为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出现校园公共危机事件,新闻网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把停电的原因、学校采取的措施以及结果告知公众,把握主动权,抢占舆论先机,取得了良好效果。再如,2011年9月5日,百姓缘大药房赞助1000辆自助自行车投放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供学生免费使用。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在车辆使用管理方面的疏忽,舆论一片质疑声和批评声,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在学校及时更正工作中不足的同时,安徽大学新闻网也发挥了快速有效传播的功能,推出网络时评《我们欣喜地看到„„》,从自行车的管理规定、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积极引导正面舆论。

网络传播互动性强,可以使传播者迅速掌握舆情“焦点”,调整报道方式。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受众是被“大喇叭”喊话的沉默的大多数,再加

上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体不受市场经济杠杆的调控,受众的话语权长期被剥夺,而这些媒体也处于一种自话自说的尴尬状态,传受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而自从网络媒体在校园内兴起后,“麦克风”时代到来了,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提升。师生们可以通过校园BBS论坛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点击率间接传达自己的喜好。网站访问分析统计软件可以统计每天的访问流量和各栏目、各篇新闻的点击次数。访问量及受众来源的精准把握使得受众走上传播天平的另一端。

2012年安徽大学网络新闻点击率排行前3位的分别是:《安徽大学隆重举行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强化综合统筹 提升内涵质量——安徽大学召开2012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三十年拳拳母校情 三十年铮铮报国心——安徽大学隆重举行77、78级校友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这些相对较高的点击率是校园舆论形成的隐性变量。事实证明,这些新闻后来确实在师生中和BBS论坛上引发热议。

二、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走向方面来看,具体分析有三个走向:第一是分散性,分散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学生关心的热点在减少,没有集中的热点,即便有热点也是一时的,不是长期的,是局部的,不是全部的。二是对同一个问题和热点,学生没有统一看法,舆论一律的情况比较少。[1]”

较之于80年代的大学生,今天学生关注的热点从国际、国家大事转移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安徽大学新闻网作为学校党委和师生员工的“喉舌”,理应立足校园的视角,密切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及时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及指导思想,担负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任。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宣传十八大精神,安徽大学新闻网策划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报道,通过消息报道、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让师生了解十八大。

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国内舆论一片哗然,甚至一些城市发生了涉日游行事件,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中日关系就变得十分迫切。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当天,安徽大学新闻网推出策划的专题报道,在报道中,师生们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科的角度来分析中日关系,理性看待这次冲突。积极的引导,理性的表达,使得安大师生表现出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性、有热情的一面。

三、挖掘校园热点,增强舆论引导的“贴近性”

从大学生的思想走向来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向性。“内向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动态往往是一种潜流,不直接浮现出来,但不等于分散中没有集中的趋势,内向中没有外在表露。[2]”因此,校园舆论引导的落脚点应该在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上,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我们的校园新闻,在贴近中引导,在引导中贴近。

2009年4月份,安青在线BBS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帖子,学生反映安徽大学一名保安坚持6年追逐大学梦,帖子很快在网上被炒红,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舆论力量。在得知这一线索后,安徽大学新闻网很快策划一篇题为《齐永章:一名追逐大学梦的保安》的人物通讯,叙述了一个大学保安在艰苦的环境下执着追求知识,寻找梦想,决心用8年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大学梦的故事。对于当时网上褒贬不一的评论,这篇策划的新闻稿起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为了更好的在大学生中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安徽大学新闻网特策划了《实践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心灵》系列报道。七篇报道从学校、院系、学生组织、学生个人等各个层面反映雷锋精神在今天这一主题,引导校园舆论,塑造良好风气。

“新闻宣传要深深扎根于师生之中,要牢固树立师生群众观点,多联系广大师生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广大师生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广大师生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广大师生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师生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宣传信急,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3]”

四、设置校园话题,扩大舆论引导的“互动性”

舆论形成与发展途径问题,我国学者多认为有两条,其一是自上而下的发展途径;其二为自下而上的发展途径。“所谓的自上而下是指群体中的权威机构发起而播行于一般成员之中,反之,便是自下而上。前者通常体现权威的意志,它可能与群体中多数意志划一,也可能发生冲突。[3]”当权威机构的意志与公众的意志产生共鸣时,上、下情便奏出和谐的乐章。

除了自上而下的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舆论之外,更要关注网络中存在的“隐性”舆情,有策划地、主动地设置舆论话题,开展讨论,将“隐性”舆情转化为“显性”舆情,自下而上的引导校园舆论,帮助大学生们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2009年安徽大学新闻网点击率的排行统计中,《“90后”大学生救人壮举感动安徽大学师生》以3万多次点击率高居第一。2009年10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3名大一新生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年,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事件一出,网络上很快出现各种声音,有积极肯定这种行为的,但也有很多消极否定的意见。作为学校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安徽大学新闻网很快策划组织上篇报道,围绕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什么是大爱、如何看待“90后”等内容展开讨论,从学校层面的高度引导校园舆论,并且通过3万多次的点击率也可以看出,学生“被教育”的模式正在转向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接受信息中所隐藏的观点。

俗话说“劳动最光荣”。在90后的校园里,青年大学生的劳动观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劳动?2012年五一劳动节当天,安徽大学新闻网推出《劳动节里话劳动》专题报道,让大学生自己谈对劳动的认识,有的说劳动是智慧、有的说劳动是美德、有的说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有的说体力劳动不容轻视„„

通过设置话题新闻的形式,安徽大学新闻网及时掌握校园舆情,左右校园中心议题,找准“上情”与“下情”之间的共鸣点,扩大舆论引导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高校舆论环境的变化,网络媒体要充分发挥其实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多媒体兼容性的特点,主动策划新闻、精心设置议程、主导校

园舆论导向,不仅在校内营造好的舆论氛围,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需要在社会上乃至国际上建立舆论大环境,为学校发展做好氛围营造。

(作者简介:陈欣,女,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宣传办公室网络编辑,副主任科员,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张魁,男,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参考文献: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篇6

【关键词】党报;记者;舆论引导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实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精准有力地明确了新闻工作的导向、定位、作用和要求。

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将这些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握大方向、贴近大群体、开拓大视野。从工作全局出发把握新闻舆论的正确工作定位,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把握大方向从全局出发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把握大方向,就是要有工作全局视角,牢牢把握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好党的政策,是党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对“双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码。随着创业创新政策环境的优化,我省创新主体不断涌现,全社会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为了宣传好“双创”工作,2015年7月底,记者冒着酷暑奔赴我省经济活力旺盛的皖江地区,深入马鞍山、芜湖、安庆、潜山等地多家创新型企业,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在采访了3个沿江城市的6家初创企业之后,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获取了第一手、最新鲜的创客故事。2015年8月10日,《安徽日报》9版刊登了《“创客”是怎么炼成的》一稿。稿件以动态的视角观察马鞍山、芜湖等地城乡创业者从初创到企业走上正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展现创客群体“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互联网+”时代下迸发的创意和锐意进取。报道生动反映出创客们完整清晰的创业路径,并展现了我省“双创”工作的政策亮点以及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2016年年初,《安徽日报》推出“聚焦2016年经济工作”系列报道。围绕着重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度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布局、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8个方面的2016年我省经济工作重点,进行了全面解读。报道通过采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并结合实际,对我省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站位高、内容实,充分体现了党报服务大局的意识。

从全局出发做好新闻报道,不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还要锤炼文字,增强报道的吸引力,讲好安徽故事。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城镇化战略部署,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何生动形象的展示城镇化给进城农民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也显现出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安徽日报经济新闻中心精心谋划,在2015年3月2日头版刊发《三代农民工的城市梦》,后陆续推出“农民工进城”系列报道。在当时我省刚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的大背景下,这组报道踩准了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再返城的节点,派出记者深入到合肥、宿州等几十个工地、厂区采访,反映这个群体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系列报道折射出我省城镇化波澜壮阔的进程,生动反映农业人口在融入城市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还就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贴近大群体转作风改文风倾听群众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新闻的思想、温度、品质的背后,体现着新闻工作者的情怀。有情怀的记者才能写有温度的新闻,讲出有灵魂的故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要求新闻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既要把党的政策传达给群众,也要将群众的工作生活状态,特别是社会中有代表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报道出来,传达社情民意。安徽日报的“记者走江淮”栏目,就是一个接地气的好栏目,传导着暖人的新闻温度。栏目的稿件都是记者深入一线采写的鲜活故事,“视角”下移,现场感强,带着泥土的清香和写作者的情感,读来亲切、感人。写作《良种加良法调优结构降成本》一稿时,记者在春耕生产前夕奔赴庐江县,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多家种粮大户和企业,及时反映了今年春耕生产的新动态。

调研式报道,主要是聚焦当前社会热点、难题问题,通过扎实深入地采访,挖掘事实真相,正确引导舆论,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2016年2月23日《安徽日报》刊登的《渴望城市能接纳我们》,就是记者连续几天奔波于多家人才市场,最终成功采写的稿件。采访中,记者走近不同诉求的求职者,坦承地与他们深度交流,有时遭到拒绝也不气馁,采访数十人,终于提炼出跳槽提升自身技能、返乡就业却专业不对口、看重薪酬更看重生活品质、积累工作经验后再创业等不同类型的求职故事,从而立体地呈现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鲜形象,升华了主题:他们比父辈们有着更宏大而执着的职业梦想,期待更广阔的“新世界”,渴望城市的接纳。稿件中呈现出的求职者细腻情感、纠结心态,真实动人。这一切都与贴近群众、扎实采访分不开。

开拓大视野立意高远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还需要记者不断开拓视野。好的新闻作品,可以从小切口切入主题,但要立意高远,以小见大。虽然报道的是平凡人的小故事,但主旨却在于服务安徽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新闻报道记录时代风云、烘托时代背景;通过采写小故事展现时代大气象,引领人们在鲜活的故事中感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凝聚向心力和奋斗的动力。

《安徽日报》2015年12月24日见报的《带田入股,收获“红利”——全省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调查》,就是记者抓住了我省启动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这一新闻,走访了六安市、肥西县多家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与社员、合作社负责人“唠家常”而写成的。听农民盘点带田入股的一年分红、在合作社如何有了话语权,也记录下他们“入股万一经营亏损了咋办”的担忧。稿件虽然从小处落笔、描写了很多细节,叙述了一些农家“小事”,但却剖析了农户带田入股的“重要现象”,主旨宏大。为了回应采访中遇到一些问题,记者还采访了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三农”问题专家,使稿件更加丰满,视角更加多元。

《安徽日报》3月21日见报的《“菜花经济”如何延伸产业链》也是一篇以小见大的稿件。记者前往绩溪县采访,将目光对准了春季盛开的油菜花。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油菜花,并不是什么奇花异草,如果不是因为连片生长带来的观赏效应,恐怕也不甚起眼。然而,就从皖南农村常见的小小油菜花中,记者却看到了长长的产业链。在绩溪县,油菜花带动了休闲旅游,当地也围绕油菜花进行了一系列深加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访。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油菜花带动了旅游业,但花期短暂,当地基础设施仍有待加强;从经济价值来看,当地围绕油菜花开发蜂蜜、有机菜籽油等相关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种植情况来看,尽管油菜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由于种植起来颇费人工,农村人手也不够,种植面积自然减少。记者不仅记录下油菜花产业的现状、追问缘由,并采访当地有关部门人士,为延长菜花产业链“出谋划策”。由此可见,小切口的稿件通常更“接地气”,行文活泼,细节丰富,但更重要的是从现象中挖掘、提炼出更深刻的意义,这就需要记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考、总结能力。

参考文献: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篇7

一、电视新闻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问题

(一) 应急报道机制不健全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都具有难以预料的突然性, 这就给电视新闻的报道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电视新闻在报道时没有建立完善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 一旦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电视新闻报道容易处于一种慌张和被动的状态, 很容易会缺失对新闻的及时报道。电视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 缺乏应急管理机制, 使各部门职责定位不明确, 记者间的协作关系不明确, 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得力的报道机制, 在需要电视媒体报道的地方没有出现相应的电视新闻, 这就不但没有发挥好舆论的引导作用, 还给人们带来困惑, 极易引起群众的抵触情绪。电视新闻建立应急报道机制, 可以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参与到电视新闻的报道中, 及时搜集和整理新闻舆论信息, 掌握最新事实进展, 坚持用科学的报道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二) 舆论引导方式不全面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电视新闻在进行舆论引导时, 没有发挥好相应的作用, 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 对舆论引导的方式掌握不全面, 不能根据新闻传播规律和舆论发展规律, 采取合适的舆论引导方式, 造成传统媒体在关键时刻失去权威性, 没有做到及时发声, 影响了电视新闻在舆论引导方面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电视新闻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 如果缺乏全面的舆论引导方式, 不注意遵循舆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往往会错失最佳的舆论引导时间, 在第一时间里失去舆论引导的最好时机, 导致在事件发展后期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处于一种很被动的状态中。电视新闻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要注意根据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 有针对性地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二、电视新闻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 根据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征兆期, 电视媒体就要增强危机意识, 对新闻报道做出预期安排, 做好事前预防工作。电视媒体应该充分认识到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作用,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检测功能, 事先制定好完整的报道机制。虽然重大突发事件很难做到前期预料, 但是还可以做出电视新闻报道预警机制, 一旦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更有信心面对, 有效遏制舆论引导不当的现象。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发作期, 电视新闻要做好及时的报道工作, 注意加强和政府之间的沟通, 和政府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帮助, 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同时, 还要注意加强和社会机构的沟通, 听取相关方面的专家意见, 增加社会信息的权威性, 及时发布更加权威、科学的信息, 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稳定期, 电视媒体还要注重稳定社会群体, 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 及时发布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部署和安排, 安抚好观众的焦躁情绪, 发挥好媒体的社会责任。电视新闻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时, 要利用丰富的传播手段向观众传递最真实、最权威的信息, 协调好政府的信息发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结束期, 电视新闻基本上解决了公众在事件发生期间的焦躁情绪, 这个时候电视新闻要注重及时跟踪报道灾后重建的进程, 做好事件报道之后的总结和整理工作, 建立公众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心。

(二) 掌握全面的舆论引导方式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电视媒体要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前提下, 及时报道有关事件的最新进展, 发挥自身的权威优势, 化解观点方面的矛盾, 充分利用舆论引导的作用, 以积极的态度缓解群众在重大突发事件重点焦躁和慌张情绪, 避免因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的群体事件发生。

电视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 必须要建立全面的舆论引导方式, 保证信息的及时公开, 不给谣言产生提供条件, 始终把握好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增加和政府的沟通, 积极配合政府应对危机, 为政府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电视新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的权威信息, 通过不同的途径传达给观众, 最快消除群众的不安和怀疑, 最大程度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此外, 电视媒体还要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各个阶段的舆情, 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措施, 始终掌握好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预防舆论引导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 从而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摘要: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尤其是在社会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 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发挥更为重要。舆论引导作用是电视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 电视新闻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报道优势, 跟进事件发展进程, 引导公众舆论, 遏制谣言传播。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舆论引导问题, 并探索了电视新闻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电视新闻,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蔡晖, 刘慧.对提高新闻舆论导向水平的探讨[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6) .

[2]王浩.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J].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1 (01) .

[3]余建新.浅谈晚报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1 (03) .

[4]张丽红.当前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及对舆论引导的要求[J].社科纵横, 2014 (5) .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篇8

一、网络新闻评论针对新闻事件实施连续性评论

在浙江虐童事件这一新闻事件发生以后, 媒体新闻传播就成为了受众对事实真相进行了解十分重要的渠道, 尤其是有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新闻事件, 伴随着虐童事件不断地发展, 社会舆论也不断升温, 媒体自身对于虐童事件进行传播, 除了通过及时以及快速新闻信息来对受众自身的需求进行满足以外, 还必须要通过新闻评论自身的方式来对媒体意见以及媒体立场进行及时传达, 进而形成一种媒体对于受众就虐童事件所产生的舆论引导。在有些热点新闻事件中, 新闻事件的进展以及发生都会对整个社会舆论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通过实施有效以及及时的新闻评论来对社会舆论的对象进行引导, 这已经成为了对当前热点新闻事件的一场战役, 网络媒体自身新闻评论则正好对网络平台进行了充分利用, 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新闻评论所具有的时效性, 进而从本质上避免整个社会舆论对于热点事件所带来负面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 虐童事件是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全面的考量, 要求教师必须要对青少年以及儿童群体进行保护, 伴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 司法机关介入到了这件事的调查之中, 网络媒体实施了跟踪报道, 这些都从本质上说明了网络媒体所实施的新闻评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网络新闻评论通过多元化进行引导

在网络媒体实施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主要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平台来形成一种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这已经成为了网络媒体与过去传统媒体相比较十分优越的地方, 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 新闻的话语权也不仅仅掌握在媒体的手里, 受众同样能够通过媒介来及时将自己最为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所以, 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了多元化这一主要的特征。通过搜索引擎, 受众能够对自己所喜欢和所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关注, 在这一基础以及前提之下, 网络新闻评论方式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这一主要的特点, 首先呈现出了网络评论内容的多元化, 网络媒体传播所有的信息都是网络进行评论的, 这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网络新闻评论能够合理传播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 通过对某一个特定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进而形成了网络受众对于新闻事件认识、新闻事件观念以及新闻事件思想等方面的交流, 每一方都将不同意见表达出来, 共同来推进当前热点新闻事件自身社会舆论不断发展。在浙江温州虐童事件中, 网络新闻评论组成中每种观点都呈现出了十分丰富多彩的状态, 通过实施新闻评论, 网民自身对于虐童事件具有更加全面和具体的认识, 在新浪网、网易以及人民网等等知名门户网站中, 教育界中知名学者以及专家对虐童事件发展发表自己的新闻评论, 对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三、网络新闻评论通过交互性进行引导

从社会舆论自身形成过程来看, 社会大众对于某一个社会新闻事件必须要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 这也就从本质上构成了社会舆论。在形成社会舆论之前, 要求多方媒体要对信息进行传播,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人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媒体的作用。在出现网络媒体以前, 过去传统的媒体传播信息形成了一种社会舆论, 因为过去传统媒体所实施的单向传播, 社会舆论就十分难形成一种交互性, 过去传统的媒体新闻评论对于社会舆论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并不能够明显显现出来, 到了当前新媒体这一时代中, 社会舆论自身在网路平台中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实施网络媒体新闻评论功能能够将社会舆论所具有的交互性很好实现, 进而促进社会舆论能够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进行发展, 网络新闻评论所具有的这种交互性就成为了社会舆论引导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在当前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平台以及基础之上, 受众以及媒体都能够通过互动这一种方式方法来对自己意见进行交流, 社会舆论也就成为了一种说理的过程, 在当前网络媒介这一种动态交流系统组成中, 互动式交流更加接近社会现实交往本来的状态, 在当前网络匿名这一种条件下, 网民之间更加容易将自己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这也就使得网络新闻评论自身更加具有真实性, 社会舆论也在这一种交互性环境之下, 相互之间所实施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越来越趋向理性, 有些不合理的网络舆论出现以后, 网民、专家学者以及网络媒体都能够通过这一种互动性评论来对不合理评论进行纠正, 进而真正实现社会舆论自身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惠.对网络新闻评论现状与前瞻的认识与思考——以近五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今传媒, 2012年08期.

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意识及其职责 篇9

关键词:新闻编辑,舆论引导意识,责任

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除了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还必须有很高的责任意识和政治素养,才能满足当下多样化社会对新闻的要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活动的宗旨,新闻编辑应该把好舆论的大关,增强职责意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党和人民服务。

1 新闻编辑树立舆论引导意识的必要性

说到新闻编辑,不得不让人与新闻舆论挂钩,新闻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在社会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即新闻舆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离不开新闻舆论,正是这种舆论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新闻编辑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一则完整的新闻包括前期的选题、采访、修订以及后期的美化和配图等,每一个步骤都融入了编辑的责任意识,合起来形成了舆论引导。我们生活在舆论氛围中,舆论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在我们的理性层面发挥作用,最终还能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隐性力量。马克思说过,舆论是社会中的一种强制力量,它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的传播形式可以是媒体,也可以是口口传播,既是无形又是有形,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新闻编辑要认清自己的职责,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明确价值观及世界观,从自身角度出发,为新闻注入更大的活力,使之能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呈多元化趋势,新闻编辑也要审时度势,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现实中,也有个别新闻工作者为了提高曝光量,不顾事情的真实与否,故意夸大扭曲,甚至还宣扬一些糟粕文化,这对社会发展和祖国和谐是非常不利的。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还原社会真相,将危害社会的因素剥离出去,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为人民服务。

2 新闻编辑进行舆论引导的必备条件

2.1 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

新闻编辑的身份应当像是政治家,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新闻,新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如果新闻编辑没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无法做好新闻工作的。具体表现为,新闻编辑要具有政治敏锐性、鉴别力,还要有坚定的认识。也正是过硬的政治素养让新闻编辑与文字编辑、电视编辑等有所分别,新闻编辑能坚持真理不妥协,对社会和人民负责。

2.2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新闻编辑还应该是杂家,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在完成新闻稿的过程中举重若轻,在组稿、审稿等环节中信手拈来。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首先要博览群书,包括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方面。新闻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真实准确,如果其中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或伪科学,很有可能对大众产生误导,新闻自然也是去了价值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也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专业功底,为新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要有很强的业务知识

新闻编辑作为传媒人中的一员,必须具备出版的相关法律知识,不能出现任何偏差。现在的新闻时效性很强,这就要求新闻编辑掌握好每一个细节,通晓各种编辑业务,具有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一方面,新闻编辑要加强对本行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提升编辑技巧;另一方面,要对自己不懂或模糊的内容虚心请教,务必让自己所撰写的内容完全符合事实。

2.4 高度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是正义的象征,它的主要功能是转述社会热点问题,将正能量和新文化传播给大众。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弘扬正能量、反映群众的心声。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加之新闻的客观性,才让广大群众更加认可,从而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新闻应有的功能。

3 新闻编辑如何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中体现自身的职责

新闻编辑要想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根据新闻宣传的要求办事,尊重新闻的规律,毕竟新闻规律与受众的心理是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如何在舆论引导中体现自身职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报道真实有效的事件。新闻编辑绝对不能为了利益而夸大或捏造事实,必须以真实事件为依据,准确地报道出来。即使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新闻信息存在虚假也是不可取的,很有可能会引发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危机。还有一点需要值得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是新闻,作为编辑,应该有所取舍,要将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新闻播报给大家。所以,新闻编辑在编写新闻时要多加考量,所选取的新闻必须要有价值,且具有正确的主流导向。第二,引导不能庸俗化。编辑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不能为了收视率对受众进行随意引导。即使通过一定的取巧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但受众的新鲜感很快就会消失,到最后不仅没有提升媒体品质,还背离了最初的引导功能,变成大家眼中迎合低俗需求的小丑。第三,给予受众判断的权利。受众不仅是新闻的接受者,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让受众自己判断新闻事实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从而也会尊重媒体,认可新闻的舆论引导。当然,这种引导并不是全部包揽,而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受众与媒体形成一个互动的整体。而新闻舆论引导实质是以媒体的立场来影响受众,将受众向积极的方向引导。新闻编辑作为新闻的生产者,他们在引导受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闻的传播和品质方面,新闻编辑也要严格把关,明确自身职责,在实践中打好自己的内功,承担起舆论引导社会的重任。

4 总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供受众取阅。为了更好地为受众服务,新闻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细化新闻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予以重视并解决,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让新闻媒体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伟丽.浅论新闻编辑如何提升舆论引导水平[J].新闻传播,2014(8).

[2]李云.新闻编辑的社会管理职责浅探[J].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7).

[3]于潇.新闻编辑的品格与责任[J].新闻窗,2011(3).

如何提高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篇10

关键词:地方新闻,舆论引导力

一、引言

新闻舆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处于前沿, 它对社会精神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如何提高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成为地方新闻工作的重心, 本文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二、抓导向, 坚持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核心

首先, 要将舆论的正确导向牢牢把握住, 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就是地方新闻舆论引导的核心。地方新闻舆论需要把客观发生的新闻事实作为其基础, 并且要着重注重对报道新闻事实的角度和价值的判断, 因为角度和价值对新闻舆论的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作为基层记者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保持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新闻观, 在宣传舆论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 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进行正面宣传的强化和改进, 将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在一起, 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民情达民意相统一起来, 进而增强地方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针对性, 从而营造良好正面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 这条纽带在地方的作用尤为重要, 所以县级电视台更应该发挥它的作用, 把握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更应该加以加强, 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全面地了解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发展战略以及重大决策, 这样才能在做新闻报道新闻传播的时候能掌握全局, 进而让地方新闻起到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三、抓质量, 增强地方新闻影响力

第一, 一篇好的新闻不仅要有很高的文字水平, 还需要有精彩的画面语言。例如, 在做现场报道的时候, 要求用现场氛围、事件和所见所闻等一系列相关方面感染自己, 准确地调动自己的情绪, 最后将报道语言组织好以后, 再将现场氛围等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

第二, 新闻记者要创新报道思路、方法、内容、形式、手段、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 有领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改进新闻宣传要讲好故事,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就是一个好的故事, 受众听了会回味无穷, 同时还要敢于破格, 创新就要破格。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心中都是有格的没有格会江水四溢, 有了格, 而只信格, 不敢越雷池一步, 也不是我们的追求。最高的境界是:有格但也要破格, 有一句话叫做:蜘蛛不会飞但能织空中网。好的新闻记者就要有在空中织网的本领, 这样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 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 将民意民声民情充分体现出来, 将理性的信息传播出去, 可以就一些当前正面、热门的事情作为新闻内容, 调动受众的关注力度, 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 逐渐提升新闻的社会引导力, 进而达到基层群众对舆论的认知。始终坚持走基层, 多多报道有关于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多反映出来。例如, 当前社会不断出现的制假、造假、欺诈等不法行为现象越来越频发, 而且有些民众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的错误认识, 那么新闻就可以以此为内容, 从思想上对受众进行引导, 倡导全民信用观念, 进而为打造诚信社会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所以一定要用事实说话, 用典型说话, 充分展现出地方新闻的多样化和精品意识。要想贴近于人民群众的实际, 就需要走到群众中去, 有些记者为了省事在新闻采访中会利用网络和电话的方式, 但是这样的方式没有社会采访来的真实可靠, 因为社会采访是记者和群众面对面的交谈, 有一定的可视性和强烈的现场感, 能让电视现场报道具有客观性, 会让观众感到报道可信, 而且记者还能通过面对面的采访过程了解到群众所想, 从中抓住要点, 在利用其自身对新闻的灵敏度快速地判断出现场新闻报道的报道角度和主题, 从而潜移默化中对受众进行舆论的正面引导。

四、抓民生, 增强地方新闻的亲和力

地方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是当地受众获取本地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一定要联系实际、展现生活、贴近群众。地方台与广大受众的直接距离以及新闻的第一现场近一些, 节目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 所以地方新闻更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需要从群众的角度进行新闻内容的思考, 可以采用正面的、来自于群众中的典型进行引导, 通过报道当地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将事件的起因经过、人物行为以及周边群众对该人、该事的看法等, 将其成就和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 为人们树立起学习的好榜样, 进而鼓励当地人民群众积极面对生活, 对工作事业充满希望、信心和热情。

典型宣传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典型宣传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就某种意义上来讲, 正面的典型引导更容易被受众们接受, 并且新闻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引导效果远远高于批评报道和揭露报道,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学识和素养。在这其中, 典型引导的关键所在就是既要求正面典型也要求真实, 必须充分的可信、可敬、可亲, 才能让宣传不会有负面效应产生。不能仅仅让地方新闻变成“歌功颂德”的工具, 还是需要将地方中对道德观察、社会写真等新闻内容的增设, 针对民生民情以及政策落实等方面的问题也要进行正面曝光, 进而为人民群众争取利益, 以公正公平的形象让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无处遁形, 从而增强地方新闻的亲和力, 进而促进新闻的舆论引导力的提高

五、结束语

地方新闻要想不断提高自身舆论引导力, 就必须坚持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核心, 坚持做好、做精和亲民, 并且持之以恒, 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新闻, 基层记者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让地方新闻的舆论引导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余仕伟.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1.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篇11

会议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张建主持,湖北省、江苏省、上海市、四川省、青海省、江西省等六个省(市)分别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人口计生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2011年全国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取得的进展,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宣传倡导,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力度,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崔丽在讲话中指出,2011年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4·26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宣传倡导,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社会宣传环境进一步优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会议安排部署了2012年人口计生宣传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要着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按照王侠主任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年工作要点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继续优化人口计生户外宣传环境,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

二是要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积极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专项立法及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利益引导、全程服务、严惩“两非”、统计监测的工作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做好全国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督导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推动区域协作查处工作取得突破;完善考核评估办法,开展对各省(区、市)的考核评估,加强对重点省份工作的指导。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的婚育观念。组织专家分析全国及分省“六普”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逐级确定“十二五”重点省(区、市)、重点市(地、州)和重点县(市、区)。召开全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出生实名登记信息共享、孕产期全程服务、修订村规民约等有效经验,加强检查督导和分类指导,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完成年度下降指标任务。

会议期间,人民网舆论情监测专家到会进行了“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专题讲座。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篇12

1民生新闻是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些晚报、都市报开始以其体贴入微的民生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而走进寻常百姓家,并逐步获得认同和发展。2003年,孙志刚事件的集中报道以及由此导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使民生新闻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空前发展。近几年来,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体现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成为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的宠儿。

民生新闻能让受众“获取人际交流的‘亲切感’与社会的‘尊重感’,获取参与公共事务与拥有心理依靠的虚拟满足感,从而获得媒介抚慰以弥补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缺失”[1],能最大限度地从新闻中得到“实惠”,因而得到了受众的普遍欢迎。这是与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分不开的。

关于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如下观点:①民生视角,本色表达,人文关怀,整合营销[2];②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3];③民间立场、民众视角、民本取向[4];④构成民生新闻要件的是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5];⑤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6]等。引用比较多的是暨南大学董天策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7]。这些说法都从不同方面对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释。简单归纳如下:因为民生新闻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群众心声,紧扣时代脉搏,所以,它能日益繁荣,成为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民生新闻也应重视舆论引导

民生新闻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爱民富民惠民安民措施家喻户晓。如果说媒体是旗舰,那么,民生新闻就是化雨的春风。和其他新闻一样,民生新闻同样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民生新闻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它反映的是现实社会普通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是人们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好的民生新闻,一定是顺应民意的,是人民群众真实意愿的反映,不仅有内容、有思想、有深度,而且能让受众感到暖心、贴心。

民意,既有主流民意也有非主流民意,有正确的民意也有不太正确的民意,有代表多数人的民意也有代表少数人的民意,甚至有混入人民群众内部的敌对势力的所谓“民意”。一个民主社会,有多种声音,也需要有多种声音的自由表达。这有利于形成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自动校正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利益调整,面临着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诸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群众有多元诉求是很正常的。

在反映民意问题上,民生新闻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多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因为强调舆论引导而把民生新闻写成脱离群众的说教新闻;二是因为强调民意而忽视舆论引导,不考虑“民意”对大局稳定带来的影响。其实,反映民意和维护大局稳定是统一的,只有大局稳定,民意才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因此,民生新闻既要贴近民生,又要维护大局,要以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弘扬主流的、正确的民意,引导和消解非主流、不正确的民意,同时甄别和旗帜鲜明地反对别有用心的所谓“民意”,通过对民意的有力引导,使社会舆论始终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保持一致。

3民生新闻在舆论引导中的缺陷和不足

随着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锁碎化、虚假化、错位化、市井化、娱乐化、媚俗化的倾向,忽略或弱化了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影响了它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别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了。

3.1锁碎化——只要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事无巨细,都加以报道。一些民生新闻对百姓生活内容过于敏感,常常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水管爆裂、路灯不亮、宠物伤人、井盖被盗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普通琐事上,“内容的琐碎也必然导致新闻的表面化,报道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雷同,丧失了个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8],结果民生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

3.2虚假化——只要能引起轰动,哪怕经过“合理想象”,也要加以报道。社会现实生活提供给记者的新闻素材,永远与记者心中所希望的理想素材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每一条新闻的外在表象也不都是生动有趣的[9]。一些民生新闻往往不从事件本身发掘深厚的意蕴,而是通过对事件本身进行“合理想象”,或生拉硬套,或添油加醋,或故弄玄虚,来吸引眼球。

3.3错位化——只要能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就是错位、越位,也热衷于报道。“有困难,找媒体”这句话曾让媒体和老百姓都心头发热。媒体凭借话语权优势,解决了老百姓的许多燃眉之急,受到了赞赏和欢迎。这种越俎代庖的错位、越位行为,必然招致一些群众有困难不去找职能部门而找新闻媒体,不仅会影响和挫伤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闻的客观性也会受到质疑和影响,不利于民生新闻的持续健康发展。

3.4娱乐化——只要能迎合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不惜哗众取宠,也加以报道。民生新闻使用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来促销本无可厚非,但在娱乐的同时,民生新闻还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民生新闻不是花边新闻、市侩新闻的代名词,也不是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的承载者。民生新闻的娱乐化要以大多数受众的接受程度为底线,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因为迎合受众的简单娱乐心理,而使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3.5媚俗化——只要能赢得受众,哪怕牺牲品位,也加以报道。一些民生新闻为迎合部分受众追求感官刺激和窥探隐私的低级趣味,不遗余力地渲染低俗、丑陋、血腥、色情的细节,或以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狗仔”新闻、“花边”新闻取悦受众,将媒体变成低俗消息的集散地,将民生新闻变成市井杂谈。一味地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必然会导致民生新闻庸俗化,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媒体在群众中的公信力[10]。

4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要把握受众阅读心理

民生新闻之所以成为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是因为它能很好地把握受众的阅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一是求新心理。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人们往往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受众总想从新闻中获得新信息、新问题、新经验、新做法、新人新事和奇闻异事。二是求知心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广大受众通过各种民生新闻获取信息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三是求真心理。受众希望通过阅读新闻而认识所处环境的真实情况,而接受新闻的前提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求近心理。人们总是对那些在内容、视角、地域和情感等方面与自己比较接近的事物感兴趣,因为反映这些事物的民生新闻更容易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影响。五是调适心理。由于生活压力较大,许多受众选择新闻就是为了调适的自己精神状态,偏向娱乐的新闻往往有较大的市场。六是得益心理。人们常常对就业、升学、房改、医改和养老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格外关注,如能涉及受众的切身利益,往往能吸引受众眼球。七是参与心理。受众都有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渴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民生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为市民的参与心理提供了平台。八是争取话语权的心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民生新闻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声音。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民生新闻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契合了广大受众的阅读心理,既符合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和重要性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也满足了受众对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等的心理需求。相反,那些忽视受众心理、忽略舆论引导,一味追求叙事精彩,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所谓民生新闻,注定是难以留住受众的。只有真心诚意为老百姓着想,又注重加强舆论引导,才能创作出富有文化品位和民生内涵的精品来,民生新闻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广。

5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要适应受众阅读需求

民生新闻如何影响受众,由民生新闻的内容决定,它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受众阅读心理的多元化,必然众口难调,想吸引所有受众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受众,再好的新闻也无法实现舆论引导。只有那些述事理性、见解独到、客观公正、语言生动、文笔清新,真正贴近老百姓的民生新闻,才能代表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才能适应尽可能多的受众的阅读需求。

5.1述事理性。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生活片断的新闻,更应该像化雨的春风一样引导受众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因此,不是所有的生活故事都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而应该着重选择那些对大多数人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同时,要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让受众在接受新闻内容的同时,自己得出结论,并不自觉地接受舆论引导。

5.2见解独到。如果说以前的新闻缺乏对老百姓微观生活的关照,那么现在的民生新闻对生活琐事的堆砌就是走向另一极端的矫枉过正。如果民生新闻仅仅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往往就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到本质,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新闻的真实性就得不到保障,所以,民生新闻所报道的人和事一定要蕴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能给人以启迪,授人以智慧。这也是一个关系民生新闻生存发展的问题。

5.3客观公正。民生新闻虽然比不上报道国家大事,但同样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执行和落实。客观公正的民生新闻报道,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个立场,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致的,是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的,是与事理本来的是非曲直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多一点冷静,少一点冲动,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5.4语言生动。民生新闻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要具体形象,能让受众入迷;要简洁生动,使语言更有感染力;要准确鲜明,能突出民生新闻的社会意义;要通俗易懂,能给人一种亲切感;要幽默诙谐,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要适当使用本色语言,尽可能地缩小授受双方的距离感。

5.5文笔清新。文章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民生新闻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章法。心之所想,笔之所至,怎样表达起来顺畅,有格调,有张力,往往就是最好的表达。所以,民生新闻的风格也是多样的,只要文思深邃,文理通畅,文笔清新,民生新闻就能常写常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新闻大家庭中的常青树。

6提高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实效的方法

民生新闻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普通老百姓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才能真正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6.1多作正面报道,要有选择地报道,要抓住典型报道。多作正面报道,是为了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发挥好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有选择地报道不是为了片面吸引受众眼球,不是断章取义的报道,不是偏听偏信地报道,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背景下来思考、判断和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作的报道。只要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形象,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教育大多数人,不管是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都可以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

6.2摆脱零碎化、庸俗化、表面化现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民生新闻来自民间,家长里短的事也能在一段时间内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但由于内容较浅,格调不高,很难长久吸引受众。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广大受众需要更多、更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民生新闻,而那些零碎化、庸俗化、表面化的新闻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民生新闻应发挥自身优势,找准独特定位,力戒肤浅,远离猎奇,努力寻找新闻事件的背景性信息和前景性信息,使民生新闻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简单叙述升华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并以高度和深度打造新闻精品。

6.3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发展状况,它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以民本为价值取向,以民本的立场为切入点,注重对民众进行有价值信息的全面告知、情感的深层抚慰、意义的理性引导,表现出人文的情怀”[11]。民生新闻要实现它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12],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让受众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抚慰,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最大程度地彰显人文精神。

6.4善于从民生视角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突出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民生新闻离不开舆论监督,也不可缺少舆论引导。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其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的体现。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就是要善于从民生视角捕捉那些领导关心、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捕捉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消息,并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把民生新闻与社会热点、难点,与时政消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问题的圆满解决,既突出服务性、时效性、贴近性,又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使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

摘要: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其他新闻一样,民生新闻同样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只有把握受众阅读心理,适应受众阅读需求,才能不断提高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实效。

上一篇: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下一篇:医院HIS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