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2024-07-08

健全舆论引导机制(精选8篇)

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篇1

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http:// 2011-05-10 11:16:00 来源:《学习时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互联网发展二类地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区网民数1226万人,普及率达到25.2%;域名总数 61856个,占全国域名总数比例为0.7%;独立网站数量33737个,占全国网站数的比例为 0.8%,在西部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鉴于广西在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情况,课题组于2011年4月24日前往广西,开始为期5天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研发现,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有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来探求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的对策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所在。为此,建议如下。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拓宽网络舆论引导的实现路径

首先,加强网络立法工作。事实证明,网络立法是控制网络舆论负功能的有效保障。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约 97%的受调查者相信“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诱发网络暴力”,超过 90%的受访者认为“加强立法,使网络监督有法可依”。立法应以预防为主,并充分考虑到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使法律具有可行性。政府应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法治社会的通则来规范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正面舆论引导功能。鉴于此,在规范网络舆论立法方面,调查组建议应该构建包括一般性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三者相结合的网络立法体系。网络立法关键环节是明确信息管制和责任主体。调查组认为,应该及时出台法案对网络信息做出管制规定,特别是对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和两性的内容,必须严格审查。在责任主体确定方面,调查组认为:坚持网络实名制立法,实现谁发帖,谁负责,谁让发帖,让谁负责。各主要网站在网民留言之前,必须对留言者的身份证号、姓名等信息进行记录和验证,否则将对网站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对恶意发帖者予以法律制裁。如果由于网站未能有效进行实名制登录而造成法律纠纷,网站将代替无法被追查到的被告接受惩处。

其次,整合现有网站资源。我国的网站数目较多,但部分网站应用效率低下,协调性不足,远未发挥整体优势。基于此,调查组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新闻出版、信息产业等单位,整顿和规范现有网站,对陈旧过时的网站予以裁汰或合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在进一步打造国家和地方重点网站上,发挥现有重点网站的影响优势。通过调查发现,“如果多方在网络发布信息各有冲突”,将近70%受访网民仍然认同官方网站的权威性。例如,2006年1月,广西区将党委宣传部主管的“桂龙新闻网”和广西日报社主办的“新桂网”进行整合,成立新的“广西新闻网”。通过战略调整、资源重组、理顺机制、明确定位、规范运作,使广西新闻网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跻身全国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排名前十名。

第三,提升技术系统支持。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各类网络研判分析软件,将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变为有序鲜明的网络舆情。基于此,应该及时提升技术系统支持,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同时,调研组认为,人是技术应用的主体,应分期分批地对各级网络宣传管理人员,主要新闻网站、商业网站、政府网站以及国企网站负责人进行网络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术素质。

第四,主动设置网络议题。网络媒体的报道强度、报道方式方法及新闻编排的主次顺序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关注度,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突出报道和聚焦,通常能使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设置网络议题,还需要研究网民的心理特征,做到因势利导。媒体可以通过在线交流或者做调查的方式,了解网民的兴趣,制定引导措施。

最后,积极提倡媒体自律。当前,我国并未实施上网实名制,这使得网络行为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此外,由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网民上网习惯,网络舆论在监管上有诸多难题和不便。过严的监管会限制网络舆论的表达,而过松的限制又会导致言论的无序和混乱,为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成熟而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必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网络信息的第一把关人,媒体在自身在公众视线中“受关注”程度同时,必须加强自律,使网络信息的发布与时代主题相适应,与主流文化相契合,与人民要求相一致。2004年6月,《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的正式公布和签约,表明我国的互联网经营者在行业自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明确网络舆论引导的评价标准

一方面,网络舆论引导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当前,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社会结构从同质向异质发展,深层次矛盾凸显,不稳定因素增多。长期以来,全国通过“两报一刊”以达到“舆论一致”的政治表达已经改变。每一个网络政治舆论传播的参与者,诸如政府、媒介组织,不同的组织之间,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基于此,调研组认为,网络舆论引导首要目的就是协调各阶层的利益诉求,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引导要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中国存在浓厚的“强政府、弱社会、小公民”的传统政治氛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论的民主参与功能成为其发挥社会影响力的最大亮点。网络舆论强调了公民个体的存在,强调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言论自由的权利,强调了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批评的权利。通过网络舆论,党和政府可以及时了解网民的利益诉求,促进了普通民众对政府官员和政府决策的监督。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广西网络研究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天至少安排3名工作人员重点负责当天网上舆情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除周六日,每天编印《网络舆情动态》报送自治区主要领导和本部领导,还不定期编报《网络要情快报》和《网上舆情专报》,基本上做到突发性、敏感性舆情快事快报,专事专报。另一方面,建立技术检测与人工监管相结合的舆情信息采集模式。2008年,广西网络研究中心建立广西互联网信息监测系统,对所采集的信息通过语义分析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类,工作人员再对筛选后的重点监测信息进行研判分析和提出处置建议。调研组认为,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区网络评论员协同管理平台,集中采集网评员在监看网站中发现的敏感舆情。

其次,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在调研问卷中,问及“如果网络舆论演变成公共管理危机,您认为政府最应采取的措施”,近85%受访者中认为“第一时间澄清事实”。同时,调研组认为,与网络舆论相比,人民群众更看重事态的发展状况。基于此,要想从根本上平息负面舆论,最主要的是政府或事件当事人要勇于承担事件的相关责任,有效缓解危机事态。2010年发生的“日记门”事件中,虽然网络舆情已经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是广西区纪委能够抽调力量迅速查清韩峰受贿事实,给予其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处分,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日记门”事件应对能力排在第二名。

最后,健全舆情危机事后处理机制。一要对网络热点舆论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编写典型案例,反思工作得失,形成书面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二要对舆情中发现的问题,不护短、不回避、不推诿,深入剖析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从根源上减少舆情危机的发生。三要对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

尊重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规律

首先,遵守“弱效果理论”规律。该规律认为,宣传可以强化公众原来的偏好,但是并没有、而且可能也不能够改变它们。鉴于此,进一步改进硬性管理方法,同时更多地通过柔性手段来管理媒体,研究运用新闻语言,遵循媒体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媒体,实现宣传目标。特别是由党和政府主管的主流媒体,要尊重传媒规律,改革话语符号系统,调整言说方式,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分析性新闻,才能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承担起主流媒体本应肩负的引导舆论、教育民众、服务人民的重任。

其次,遵守“第一时间效应”规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党和政府主管的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性特点,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同时,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总之,网络媒体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再次,重视“沉默的螺旋”理论。比如有些网民经常会盲目附和多数人的观点,而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即便有少数网民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受到其他网民的群起反对,于是“沉默的螺旋”中强势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意见,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群体中形成极端观点的一种现象),使网络舆论发展走向极端。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调研组认为:可以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和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以达到网络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和“网络评论员”以自己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言论和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而成为网络中的强势话语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尤其是当受众面对大量的无法分辨真伪的网络信息和一些偏颇的极端言论时,就更加需要“意见领袖”来分析解惑,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不良言论,从而避免网民盲目跟从他人意见。

最后,强化“网络把关人”作用。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极易导致信息失控,大量虚假性、非理性信息充斥网络,不仅误导网络舆论导向,而且对社会及其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因而,“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至关重要。但网络把关人应当讲究把关的方式:变“把关”为“指路”,变网上“堵截”为“疏导”,实现“堵、疏、督”三结合。网络编辑应该借助于所要表达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来把握和引导舆论的走向。同时,要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来进行舆论引导,通过所报道的事实和评论来引导网民思考,以条分缕析的解剖、睿智豁达的阐述,帮助网民走出暂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和“认识误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之产生认同与共鸣。

(中央党校第30期中青1班3支部第5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戴和根、何开长、宋欣、李刚)

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篇2

胡锦涛在2008年指出, 要注重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 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 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当前, 我国校园新闻媒体由校宣传部门进行监管, 其报道充满“官味儿”。这些新闻在宣传学校活动、提升学校公众形象的同时, 也因其数量太多而削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高校舆论的受众是学生, 主体是学生, 舆论报道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出发点, 以学生为归属。

高校舆论环境的构建, 既要打造受众广泛的新闻网, 树立高校形象, 更要彰显新时代学生的理念, 通过博客、微博、微电影、贴吧等交流平台, 使学生的个性思想与国家主流意识统一到一起。校园媒体还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吸引学生关注, 形成预期的舆论结果或舆论情绪, 达到宣传和引导的目的。在构建和谐校园舆论环境的过程中, 合理、适时、有效地引导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般来讲, 新闻报道能否取得切实的成效, 关键在于这个报道是否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只要在这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主流媒体就能巩固自身地位, 引导社会舆情。不过, 现在的校园新闻报道是从领导而非群众的角度、从工作而非生活的角度、从上层而非基层的角度、从上向下而非平等交流的角度看问题的。如此做法的后果是, 媒体与群众脱节, 互相“不感冒”。其实, 现在的群众再也不是从前只单纯接受灌输的对象了, 而是有自主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各种材料的新受众。当代大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校园媒体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 硬性灌输, 那么, 这只会让大学生产生逆反, 从而摒弃他们。因此, 校园媒体应转换宣传模式, 多一些感情, 多一些事实, 多一些道理, 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校园舆论的宣传。

二、建立网络“意见领袖”舆论引导机制

胡锦涛在2007年指出, 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高校需要培养一个能够积极、高效地引导舆情、维护网络和谐的“意见领袖”团队, 由他们带动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和谐校园舆论环境的构建。这支队伍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应对各种舆论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高校舆论引导体系中, “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容小觑。

高校舆论引导队伍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始终把塑造和培养学生放在首位。“在舆情引导实践中, 坚持规律性与目标性的一致性, 尊重舆情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也要控制舆论结果。突出学生主体性, 注重舆论的疏导性, 警惕国外媒体的渗透性, 用创新理念使校园媒体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定位是:以自愿为原则, 不由学校统一任命和委派;以促进交流、学习和成长为目标, 不是校方的代言人;是责任主体, 不是文字写手;是舆论引导者, 不是网络霸权人。只有如此定位, 才能树立“意见领袖”的公信力。网络舆论引导人员, 应学会对各种信息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 学会判断什么样的新闻会引起学生的关注, 什么样的帖子能引起大范围的讨论, 什么样的话题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等。他们还应掌握足够的应对技巧, 如对敏感话题息事宁人, 或将热门话题的讨论引向深入等。

在校园内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风气, 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舆论环境的建设, 应从少数“意见领袖”的培养开始, 逐渐扩大影响范围, 吸引更多舆论引导骨干加入引导团队, 进而吸引全体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校园舆论环境建设, 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 全面推动和谐校园舆论环境的建设。

三、建立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引导机制

媒介素养教育, “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在信息时代, 媒介素养直接决定着社会文化水平的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 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新的任务。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对媒体本质、媒体操作技巧和手段、媒体效应的认知能力以及判断能力。

很多同学认为, 媒介有巨大影响力, 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态度、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 他们也认同媒介的社会属性和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政治属性。但由于缺乏媒介的相关认识, 他们也容易把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大学生对从媒介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高, 对于媒介内容采制的了解非常有限, 参与就更少了。训练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办法很多, 一是观点选录。可以借鉴《南方周末》的形式, 允许学生在媒体上表达对事件观点, 由编辑选录精华观点;二是观点交锋。仿照网易的正负观念交锋, 引导学生看清观念背后的真实;三是引导学生追踪新闻事件, 看清事件观念变化的过程, 养成客观而不偏颇的态度;四是调查与求证媒体观念。比如, 针对某一特定事件, 各专业的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其真假。

四、运用校园媒体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网络已不被视为一种虚幻之物, 而是可以使人走向现实与实践生活的催化剂。因此, 运用校园媒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的具体方法及其策略便提上思考的日程了。

社会服务是指对社会中有需要的人群进行的服务和关怀活动。随着公民素养的提高与网络社会的普及, 社会服务逐渐成为年轻人塑造人格、完善自我的最佳方式。社会服务既包括帮助本地有需要的人, 也包括以支教、援建、赈灾等方式对其他地区有需要的人进行的帮助。社会服务可以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了解民生疾苦, 养成社会责任感。现在的社会服务大多数是借助网络展开的。比如, 需求方在网上发布需求信息, 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报名参与等等, 服务机构也往往设有自己的专门网站, 服务的对象也往往以微博、日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近况。因此, 以网络为媒介培养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能力的机制正逐渐成熟。

可以在学校组建专门的社会服务网站, 尽量把自主权交给学生, 需要社会服务的对象和机构可以把自己需求的专业与人才类型发布在上面, 由在网站登记在案的学生志愿者报名。同时, 应鼓励各专业的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集思广益进行服务方案的设想, 并将实践的过程和种种心理困境记录下来。比如, 对某个地区养老院的孤寡老人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往往是多方面的,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倾听和暗示缓解老人的孤独感, 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老人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 而老人的经验和历史也往往会对年轻的学生提供帮助。

梳理其中交错的种种关系和经验, 而不把服务变成流于表面的活动, 考验着学生们的整合能力与创造力。方案的设想往往需要在网络上集思广益, 而实践过程和其中的种种互动与问题也可以逐步记录在网络中, 成为后来实践的宝贵经验。

“以人为本”既不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也不是采取非科学的立场。“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一种优秀的制度足以帮助我们发扬人的主体性, 克服人性的懈怠与懒惰, 将网络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对人性的促进。因此,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 也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制度建设;以人为本者, 适应人性, 鼓励人性的积极因素, 制度建设, 人性的规约与引导, 两者的结合对校园管理有莫大的帮助, 即在校园管理中能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人文性与温情意味着教化大于控制, 疏导大于压制。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高校才能走得更远, 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涂秀珍.高校校园舆论环境探析[J].发展研究, 2008 (2) .

[2]陈世民, 韩凤娟.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引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

关于健全高校舆论引导机制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高校;舆论;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32-02

一、高校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的评价、对事件和人物所表达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度和持续性,并对社会或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它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1]。就舆论的概念来讲,具有以下特点:多数人的意见、能传播、对事物产生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舆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着并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样高校舆论也客观的存在于高校校园和师生群体中。可以定义为:高校师生对校园内及社会中的现象、事件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够传播和有影响力的某种倾向性的态度、意见、观点和情绪的总和。高校舆论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们与新媒体接触最为密切,是网络的忠实粉丝,时代的弄潮儿,对新时期的媒体有着天生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思想激进不成熟,在舆论发展中容易受到左右。结合定义总结高校舆论的特征:参与主体思想的活跃性、前沿性、持久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舆论引导

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社会热点出现势必会引起公众的情绪变化,进而引发思潮,这种思潮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两者交织在一起,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都会得到快速传播和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力,必须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2]。高校舆论引导也是高校整体管理的一种手段,对高校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正确引导,弘扬正向舆论,就可以有力的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促进学校有序向前发展。

三、高校舆论引导机制建立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要求有对突发事件收集信息快速的能力、介入事故调查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时间发布和持续更新的能力、应对负面报道不实的能力,及早公布调研结果的能力。“谁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谁就能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就能获得网民的共鸣,谁在信息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谁就能在网络世界拥有话语权”[3]同样高校舆论也需要在第一时间引起师生的注意力,获得大学生网民的共鸣,谁在信息上占据了主动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因此,要想切实做好高校舆论工作建设,就必须做好高校舆论的收集、监测、分析、解读、应急处置,它们是科学、有效实施大学生舆论调控与引导的前提和基础。

1.健全舆论收集、监测机制。

高校各部门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监测机制,要进一步加大网络舆情收集、监测工作力度,密切关注学校内外及学生中间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及时敏锐捕捉外界对高校工作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高校各部门要主动开展网络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及时查找事关高校师生利益、师生思想动态等方面信息,随时了解最新涉及高校思政网络舆情。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重要敏感时期做到不间断的搜集和终点监测,全面及时关注舆论走向。监测的网站除了本省、本地、本校主要网站外,还包括全国的一些著名网站、论坛、博客等。例如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论坛等,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汇总和归纳,认真筛选,分类处理,并在第一时间以编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等形式直报学校主要领导批阅,电子信箱类举报做到及时上报。

基于校园舆论的发生大多在老师和学生群体中产生与传播,监测机制还需设立两支队伍来实施监管协助:一支在教师队伍中,由高校宣传部、思政教育者、网络管理员组成的舆论监督队伍,另一支在学生中,建立由班级、专业、院系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组成的不同层级的舆论联络队。两支队伍有效沟通联络,建立起一套高校舆论监测体系。

加强对高校舆论的搜集和整理,需要明确收集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科学的明确。对高校舆论监督信息范围、反馈时间、反馈程序、沟通渠道、调查机制及收集信息遵守的法律纪律等方面作出明确的制度性约束和规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校舆论监督的联动程序,为科学的收集舆论,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舆论发展奠定基础。

2.健全舆论分析、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高校各部门应把从各个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提取有用的信息,分别加工处理,进行科学鉴别,根据舆论反映的对象是否可靠、线索是否真实,后果是否值得引起关注等方面确定出不同的级别,然后根据级别进行对症。将原始信息变成便于观察、分析、传输的形式。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处理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反馈,防止个体不良情绪发展为群体不良情绪,防止群体不良情绪演变为不可控事件。

高校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专家解读机制。高校出台重要政策法规后,各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科学解读,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学校的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有关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组建政策解读的专家队伍,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听得懂”、“信得过”。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加强分析解读,通过网上发布消息、组织教授专家解读、召开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等形式及时予以回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消除谣言。

3.健全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

高校舆论舆情是师生情绪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师生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及切身利益相关事情所持有的一种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观点和言论,往往会通过贴吧、论坛、微博、博客、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建立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源头,及时分析危机走向,判断危机影响规模和范围,趁早通知各相关部门做好危机应急准备,将危机苗头扼杀在摇篮内。高校建立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利用网络论坛、贴吧、BBS等手段,及时进行会话,疏导情绪,引领舆论。

网络时代,“丑闻”是全球化、多介质、连坐式扩散的,信息传播的“菌殖效应”甚至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事态的趋向[4]。对于舆情事件,网友往往有一种心理预期,如果这时候事件得到果断处理,就会有心理补偿。否则,他们会寻找其他解释,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负面情绪的升级。这就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应急性,也称为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5]。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构建快速出击的应急机制,搞好舆情处置。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首先,限时调查问题起因。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赶赴现场,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实事求实地挖掘事实真相。其次,及时搞好舆论导向。在弄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宣传工具,客观公正地报告事件。再次,事件处理全过程公开。在有关舆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邀请新闻媒体参与,进行跟踪报道,注意收集处理中的社会反应,有甄别地采纳公众的合理意见,事件处理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回应校内外公众关切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高校有关主管部门要,及时转请相关地方和部门关注、回应。最后,搞好处理结果满意度调查。事件处理结束后,在相关的社会群体和人员中召开测评会,征求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四、总结

经过舆论的收集、监测、分析、解读、应急处置机制,高校就能对舆论进行及时反馈,进而有效疏导舆论负面情绪,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防止网络自由被一些人滥用,不负责任地发布“网络通缉令”,有效推动网络表达远离暴力,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及时进行网络信息反馈,使学生得到受重视的满足感、与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直接对话的亲近感、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的成就感和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互动中取得了最佳效果。

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新的舆情形式,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让高校师生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将权力置于网络上,在阳光下运行,建立起学校与师生有效沟通的桥梁,防止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实现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1]张福平.公众参与: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正确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2008,9(5)155.

[2]郭永红.论舆论引导[D].,郑州:郑州大学,2000年.

[3]谢金林.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J]理论探索,2010,(2).

[4]周庆山.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庆辉(1987-)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篇4

企业形象,从本质上来说,是指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和评价。它包括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反映着社会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体现了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它是无形的资产,优良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价之宝。它能使企业富于魅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效应。具体来说,企业形象包括思想系统要素和识别系统要素:

1、思想系统要素:它包括企业宗旨、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行为规范、活动方式和经营战略。

2、识别系统要素:包括公司名称、品牌、企业标志、产品包装和企业外形。一个企业如果在社会与公众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获得了良好的美誉度,那么这个企业也就相当获得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财富。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生产力;能轻松的在市场筹集发展资金;能使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得以长期稳固,轻松沟通与公司生产经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能让社会上有创见、有前途的企业自动上门寻找合作。

企业形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创造一定的业绩,回报股东、回报社会,同时,加大对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把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向社会、向公众进行灌输,形成公司良好的美誉度、可信度和知名度。近年来,我们企业在国内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负面舆论的影响,如“问题油”、“天价酒”等事件都对企业造成一定影响。诚然,如诺企业拥有良好舆论引导机制,所面临的负面影响不仅会迎刃而解,同时还能提升企业在公众中诚实、积极的形象。企业的舆论引导机制建设需要长足不懈的努力,笔者认为应该扎扎实实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企业正面宣传,提升企业在本土的知名度。

一方面可积极参与本地的社会公益活动,以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知名度回报。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可以拉动产品的销售,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心中也美化了自己的形象。这就是公益活动的迷人之处。所谓公益公关,就是通过赞助捐赠等公益手段对企业社会公众形象进行推广的方式。如北海本地的“珍珠节”、“端午赛龙舟”等等都是充满地方特色的公益活动,企业以协办单位或赞助个别团体进行公益宣传,如能直接参与则效果更好。可以说公益活动比较集中体现了企业推广形象的优越性。公益行为效果亲切自然,易于被接受而它实际上是一种软性宣传,其商业性及功利性不像广告那么明显。其次,公益活动的沟通对象面广量大,有针对性。公益行为虽然不能直接带来产品的销售,但长远的看,它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间接的促进品牌的声誉形象以及销售等。

另一方面加大在当地媒体(报社、电视台)的宣传。A:新闻宣传(不花钱的宣传),宣传部门积极采写新闻稿件,宣传公司的两个文明,同时,适时邀请新闻单位记者来公司有重点的宣传公司的某个方面,这一点必须要求企业拥有较强的宣传能力(企业宣传骨干、与地方媒体的良好关系等)。宣传要点应定位在健康、向上并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公众良好的回应上,如对企业进行安全排查、加强消防技能培训情况、“学雷锋”扶贫帮困、企业环保等活动进行正面宣传,加强我们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健康、积极的企业精神和安全环保的企业环境。B:广告宣传(花钱的宣传)。1:在报社登载专版,在电视台播发专题(短期宣传),详细宣传、介绍公司的概况、经营理念、产品、企业文化等内容。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宣传,如在便利店播放企业宣传影片,使顾客在购物或充值间隙加深了解我们的企业文化;又或借鉴其他企业作法,在关系良好的企事业单位放置宣传牌、条幅、板报等进行企业文化、业务、政策等方面的宣传,能与其他企业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双赢宣传目的。2:协办专栏、征文、新闻竞赛(中、长期宣传)等,重点宣传公司标志、名称文字,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与当地主流媒体共同举办文字宣传活动,如举办向公众征集企业HSE工作的意义和建议、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告语、企业文化等方面征文活动,让公众心系企业,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和建设中来,使公众充当企业的智囊团和监督部门。

二、增强网络舆论监测能力,提升企业“第四媒体”的正面形象。

在一个资讯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比坏消息与危机的传播与扩展更加迅速了。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中,媒体扮演了对舆论的定调、转向、兴起、结束的决定性角色。媒体舆论的负面传播的特点不仅是传播快、转载率高、受关注度高,而且一次危机报道就会让媒体对企业以前发生的所有危机事件重新感兴趣。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被公认为“第四媒体”后,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手机网络等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企业要避免成为媒体负面报道的主角,就必须深刻了解媒体舆论传播的特性,了解媒体舆论的突破口何在,某些事件在企业看来起因虽小,但是从媒体看来如果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或行业警示意义,那么就相当于找到了媒体舆论的突破口。所以,企业必须从流程上预防危机的发生,从传播中把握媒体舆论的立场,这样才能避免大规模负面报道的发生。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更及时、更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必须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而不是应对突发性危机的临时举措,特别要加强企业网络监管员的职能和作用,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第二,锁定网络舆论监控的主要渠道,力求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迅速获得与企业相关的舆情信息。如何从这浩瀚如海洋般的网络世界中快速获取与企业密切相关的舆论信息呢?方法有二:

1、通过使用百度、Google、奇虎(主要适用于论坛信息搜索)等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对特定时间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搜索;

2、使用舆情监测软件进行舆情信息监测,如“Rank”、“蚁情”、“军犬”等舆情监测软件在业内口碑都很好,在众多搜索功能的充分使用下,通过有效关键词的设定,与企业相关的网络舆论信息基本一览无余。

第三,细分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内容,对相关舆论分门别类进行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的分类标准及数量进行适时的调整。对于身处于危机四伏的网络时代的企业而言,可能引发负面舆论的信息内容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康师傅“水源门”危机的发生,来自于网络论坛中一篇网友发表的帖子,内容是揭秘康师傅杭州生产基地,王老吉“添加门”危机的源头,是号称品牌策划人的叶征潮所发表的有关饮用王老吉得了胃溃疡的博客文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企业对危机连锁反应带来的威胁也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即不仅要将舆论监测的信息范围对准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同时还必须将包括竞争对手信息在内的行业信息等纳入到舆论监测的范围之中,以防受到危机的波及。

第四,网络舆情常规监测周期一般以自然月为单位,将相关舆论监测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递给企业相关高管,一旦从舆情监测中发现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需要在第一时间请相关的企业高层及公关专家进行研究,判断危机级别,并制定危机管理预案。

第五,办好公司网站,利用网络宣传与推介公司。当前已步入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成为交流的又一个重要的工具。为此,除集团公司官方网站外,地方公司也应加快公司自己的网站的建设步伐,与时代接轨。通过网站全方位的、快捷的宣传公司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产品供求信息和两个文明建设等内容,加强公司在本地区网络形响能力。

针对舆论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的不同层面,社会舆论的引导和调控也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宏观上,首先要求建立一种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其次,要确保社会传播渠道的畅通,确保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第三,要根据社会总体目标引导社会舆论,对正确舆论进行强化,对错误舆论加以抑制。在中观层次上,通过社会组织协调意见。当一种舆论需要在社会中扩散时,社会决策层通过社会组织开展讨论或传达,比较容易把握舆论传播的走向和状态。在微观层次上,可以通过控制舆论领袖具体地控制舆论传播。舆论的调控手段多种多样,总的原则是在引导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弹性,因时因事制宜。

宿迁:引导网络舆论实践 篇5

[南方周末 2005/5/19]

□本报记者 曹筠武

宿迁的“网络宣传队伍”

从2005年4月28日起,江苏省宿迁市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马志春又多了一项职务:宿迁市网上评论员。

这一天,宿迁市第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成立。

在宿迁市新区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7楼的对外宣传办公室内,马志春有些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网上评论员聘书”。聘书檀色木质,看起来挺精致。4月28日,在宿迁市网上评论员队伍成立大会上,马志春从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枫林手中接过了这本聘书,正式成为了宿迁市首批网上评论员之一,任期两年。

在马志春成为网上评论员的同时,另外25本聘书也各归其主。

这支“新闻宣传队伍”本身脱胎于宿迁市宣传系统。马志春介绍,26名网上评论员,分别来自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各区县宣传部门和市直属大机关,而市直属大机关的人选基本为机关新闻科长或新闻发言人。

据介绍,网上评论员由内部推荐,宣传部筛选聘用,而非此前某媒体所报道的向社会公开招聘。今年年初,根据宿迁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市宣传系统和直属机关共推荐了60余名人选。

“懂政策,有理论,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是选取标准,”马志春说,“另外就是熟悉网络,喜欢从网上获取信息,懂技术更好。”说完,大概马志春意识到自己也“符合标准”,有些不好意思。他把聘书收到抽屉里,笑着说,其实也不特别严格,自己不知道怎么就被选上了。

但看看马志春的简历,应该的确符合“网上评论员”的标准,不到40岁,大学文化,任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之前,是宿迁日报社编委。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马志春养成了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如今见到来宿迁采访的记者,交换名片后,他会回去在网上搜索记者写过的新闻,再见面的时候,马志春会很乐意和记者探讨他看到的那些报道。

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陆如超是市委宣传部内部的另一名网上评论员。陆如超警察出身,今年刚24岁,他喜欢在网上聊天,“比如说网上的宿迁聊天室我就常去,”陆如超说,“聊天室本身就是舆情集中的地方,很值得我们评论员关注。”他补充道。

根据“宿迁市网上评论工作实施意见”,市委宣传部将成立“网评管理办公室”和“网络新闻管理处”,对网上评论员队伍进行日常协调管理,并定期召开新闻选题通气会,还将在每年年终对网评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作为年终表彰奖励的参考。

市委宣传部还将对网评员进行系统培训,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宣传方针政策,网络传播 1

知识,国内外网络媒体发展动态等。

“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网上评论实施工作意见中的这句话,堪称网评员们的16字总纲。在网上评论员成立大会上,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枫林讲道:“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如何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如何占领网上舆论的制高点,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对此,马志春和陆如超的理解很一致:“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其实,在网上评论员队伍成立之前,马志春和他的宣传部同事们就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主动权”的重要性。

从2004年7月开始,宿迁市启动了“勤廉公示”活动。公示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公示对象述职述廉内容由其所在单位干部职工进行点题,廉政报告由市勤廉公示办公室请各界代表进行书面评议,同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在这场公示风暴中,宿迁共有2476名干部参与了前后两批勤廉公示,其中受到通报批评的领导干部10人,提醒谈话的248人,诫勉谈话的61人,免职或调整岗位的12人;勤政方面被评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17人,廉政方面被评定为基本满意或不满意的16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7人。

宿迁一时间“巷议汹汹”,宿迁市工商局一名干部回忆说,下班回家,路上都能听见市民谈论,“但是说的很多都不好听,意思是干部们都不干净”。与此类似的“巷议”很快反映到了网上。

根据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研究指示,当时还没有“网上评论员”头衔的马志春等人,针对网上出现的“消极言论”,进行了“及时的解释说明”,同时,宣传系统的工作人员还陆续在网上发表了系列关于廉勤公示的评论文章。

“最终我们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还扩大了影响,有利于工作开展。”马志春认为。

在类似的“工业突破”、“公推公选”等宿迁市大政方针执行期间,马志帮和宣传干部们针对网见,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共组织了网上讨论十多次。“我们的网上阅评和网上评论工作对于舆论引导是很有效的,”马志春说,“连海外网民也跟帖参与。”根据外宣办统计,仅2005年1月,“网上宿迁”上,就有3000多人次海外网民对马志春们发起的讨论跟帖。

“网评员都是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引导舆论,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有效的方法。”马志春着重指出。根据网上评论实施工作意见,只有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网评员才会有选择的以政府发言人的身份,对事实真相进行澄清。

年轻的陆如超则在网络聊天室里执行了“舆论引导”的工作。前不久,陆如超在聊天室中注意到,有网民抱怨,宿迁的警察太威风,大街上开警车,拉着警报声音能传半个宿迁。在许多跟帖中,网民们的讨论逐渐演变为对警察队伍的批评。

陆如超迅速就这个问题发了跟帖,他解释说,拉警报肯定是因为有任务,不能因为这个骂警察。“我们干的是刀枪前面的活儿,他们怎么能这么骂我们,我当然要给他们把这个舆论扭转一下。”陆如超的情绪有点激动。

马志春则感叹,外地媒体对宿迁总是特别注意,根据美国权威的ALEXA世界网站排名系统,“网上宿迁”在全球上亿网站中排名第16022位,在江苏省直辖市中仅次于无锡。

“这说明宿迁关注度很高,但说实话,美誉度不高,”马志春认为,“网评员的任务就是对内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对外努力树立宿迁形象。”

根据“网上评论实施工作意见”,宿迁市网上评论员队伍将“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有组织开展网上宣传,有针对开展网上评论,有目的开展网上引导”;针对社会关注的问题,必须避免“盲目炒作,混淆视听,推波助澜,扰乱人心,恶化局势”。

“全国一盘棋”

正在向记者介绍网评员工作时,马志春接到了苏州同行的电话。“他们也是来了解我们这个网评员工作的,苏州也要筹办网评员队伍。”放下电话,马志春告诉记者。

其实,宿迁并非第一个开展网上评论工作。据介绍,在江苏省内,南京和无锡,已在去年就形成了各自的网上评论工作制度。

而今年1月底,江苏省已经召开了互联网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加强我省互联网的管理工作,旗帜鲜明地处置有害信息,增强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马志春参与了这次会议,他说,会上传达了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各市、地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就是在会议上提出的。“所以网评工作哪是我们创造的?”马志春介绍说,这是“全国一盘棋”。

和省里其他地区不同,宿迁的网上评论员队伍本身由宣传系统人员组成。马志春认为,相比其他地区向社会招聘的网评员,宿迁的网评队伍显然更加容易管理和统一部署,而且网评员们出身宣传系统,“政治可靠,平时各自的工作放心,有利于大家各自发挥能力”。

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搜索,的确能够感受到马志春说的“全国一盘棋”。

根据搜索内容,江西省大江网于今年年初开始招聘网络评论员队伍,并于4月初组建完成。“一批政治素质高,有较深文字功底,同时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的网友,担当起发表新闻时评、引导舆论导向的重任”。

而福建省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晚报社、泉州电信公司也于近日联合向社会招聘20名“网络新闻评论员”。几天之内,已有60多人报名;网络评论员的相关工作制度,正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

“越来越多的地方会开始招聘网评员,还有很多地方已经操作了,只是外界不知道而已。”宿迁市委宣传部的另一位干部评价说。

而据有关报道,去年年底,来自各省区市纪检监察机关以及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的127名网络评论员已经在北京完成了培训。中央纪委监察部今年成立了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网络宣传工作专门机构,建立了有中 宣部、中央外宣办等中央有关单位的职能部门和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参加的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在宿迁市网上评论员队伍成立大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枫林也向网评员们传达说,“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引导好互联网„„主动开展网上评论,有效引导网上舆论„„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张枫林强调说,工作的目的是“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旋律相适应的网上舆论环境”。

“做网络评论工作,我们肯定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马志春最后说。

网上舆论之路

有专家指出,在我国,网络新闻和舆论的价值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不仅成为党政官员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正在成为舆论监督的良好载体。

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上网人群已超过1亿,而这1亿人,正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他们也更为了解和关注国家动态和社会热点。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研究员认为,中国网络媒体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证明,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闵大洪还认为,网络论坛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而网络言论之活跃之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也曾于2004年底刊载评论指出,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对于“网络评论员”,一位传播学学者评价说,由于中国国情决定,网络舆论的确不能直接等同于民情,需要进行一些调控;类似于“网络评论员”的举措,在合理的调控下,有利于引导网络舆论进而引导,创造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的网络环境。“但不能把网络言论看作和谐舆论环境的对立面,甚至以此为调控舆论的依据,”这名学者认为,“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不停地传递,传递过程本身可以成为对信息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真的有价值的信息得以被最终传递”。

这位学者认为,网络舆论引导是必要的,但应以保持自由传递的环境为限度。“政府的引导,可以考虑多采用实名即公开政府发言人的方式澄清事实,阐明立场”。

政府媒体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篇6

今天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借助网络,尽管很多人坚信,目前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是,大家更坚信,无论个体通过麦克风发出的声音如何嘹亮,他也无法替代新闻媒体的价值。毕竟,新闻媒体兼具汇集舆论和引导舆论的能力,而这一点,是任何个体都不能实现的。尤其是在引导舆论方面,无论从权威性还是专业性,新闻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作为X网,毫无疑问,我们的权威性绝不仅仅停留在“ ”这一口号上。在引导舆论方面,X网不仅在政治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专业素养上,也能够始终保持严谨练达,坦荡慎独。也正因如此,X网能够在舆论引导方面能坚守大局,又能赢得网友信赖,在很多新闻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价值。概括起来,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先发制人,争取信息的第一发布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从传播心理学来看,受众对新闻的知情权上,存在“第一印象”效应,即先入为主效应,对事件的第一个报道往往最具影响力。因为无论什么声音当它第一时间占据了人们的脑海,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后面想再用新的声音去覆盖它都是非常难的事情。

而且,在多次采访报道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一点,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是主动与被动的分界线。无论是从早前“杞县钴60辐射谣言造成恐慌”汲取的教训,还是从新近“郑东新区为何不是鬼城”报道中积累的经验,我们都深刻的体会到,新闻媒体一定要抢占第一落点,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理念。

然而,有些时候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没有形成热点之前,由于媒体不具备了解事实的强制力。所以,媒体通常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了解详细情况,这就要求各宣传部门也应强化主动意识,能够起到第一时间建立沟通协调的应急机制,甚至迅速担当起信息发布人的责任。一旦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府的声音就不能主动在第一时间传播,让谣传跑到真实信息前面,致使后果难难以控制。

其次,未雨绸缪,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奠定引导舆论的基础。

一般来说,重大突发事件通常都会形成热点问题,而相关的信息也会在很短时间内呈几何速度增长,舆论的关注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散射状,即由最初的单一表象议题向多点的深层的议题扩张。

当一起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在最初阶段不分主次地把所有的问题都呈现出来,不分阶段地加以引导,最终将造成局面的不可控性。另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重大影响不难预料,而“小事件”的破坏力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事件处置主体和新闻媒体容易思想麻痹,反映迟钝,举措失当。因此,要加强从事件

主体、事件性质、舆论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研判。这就需要政府和媒体全面监测舆情,研究分析热点问题发展演化的可能趋势和特点,寻找合理的对策和疏导办法,从而有效化解负面公共舆论影响。

同时,政府和媒体还要掌控舆论引导的重点和节奏,在信息披露过程中既要稳妥有序,又要对公众进行动态引导。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突发事件形成热点问题后,通常就是考验政府和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虽然它不能决定人们对事件的意见和具体看法,但是通过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确实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政府和媒体除了需要全面监测舆情,掌握境内外各媒体和社会公众对事件以及处置工作的反应,实施高密度舆情监测外,平时就要组建一个包括资深新闻人士在内的舆情分析团队。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集合力量,共同进行舆情研判,并准确把握媒体和公众的疑问,确定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内容、时机和节奏,使每次新闻发布能够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的疑问,形成政府与受众良性互动的局面。对舆情收集和研判要伴随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始终,根据舆情制定新闻发布策略,通过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进而改变舆情。

最后,以人为本,政府和媒体要多一些人文关怀,树立舆论引导的权威。

舆论一定程度上是民意、民心的“晴雨表”。社会舆论充分反映了民声、民意、民智,对此绝不可因其不“悦耳”而低估、漠视、抵触。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多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公众的智商和情感,而不能满足于对公众进行生硬的灌输式传播,甚至习惯于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封”、“堵”、“压”等)对付公众舆论,殊不知如此做法有时会适得其反。

当然,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味顺从。政府和媒体在舆论引导的主旨上,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报道此类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准确、充分、到位,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迎合流言,一味挑逗公众的情绪,这才是真的以人为本。

在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有些媒体为了自身利益和所谓的新闻性,有意形成一些对立矛盾,以吸引更多的眼球,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期的。

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篇7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面临的客观形势

当前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传媒格局发生变革促使舆论引导主体发生变化。当前, 我国媒体发展格局已发生了变化, 过去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传媒格局, 已发展成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多元并存, 竞争发展的传媒新格局。传媒业的空前繁荣以及自媒体时代的来临, 促使舆论引导主体发生了变化, 随着网媒、手机媒体的迅速发展, 人人都可成为新闻发布者, 新媒体的兴起, 在带来信息便利化的同时, 也让虚假新闻有了滋生的空间, 而这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削弱了党报党刊、主流广播电视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主体地位。第二, 社会变革期受众需求的多元化, 促使舆论引导难度加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 人们的利益追求日益多元化, 面对受众心理诉求复杂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新特点, 传统的说教式、单项传播式的舆论引导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受众的需求, 如何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时效性, 增加舆论引导的互动性、双向性, 是当前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第三,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舆论传播平台发生了变化。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传播手段的多样化, 得益于移动性、便携性、双向性等传播特点, 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成为一个庞大的大众传播新平台。

二、适应舆论新常态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面对媒体环境的新变化, 广播电视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就必须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正确把握当前宣传工作和新闻媒体面临的客观形势, 积极调整战略, 有力地表达和反映舆论, 有效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一) 唱主旋律, 传正能量, 助力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 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 作为传统媒体, 我们要守住阵地, 主动适应舆论新常态,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 积极主动地做好形势宣传、成就宣传、民生宣传和典型宣传, 在提升舆论引导的聚合力、控制力和引导力上下功夫, 着力发挥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促进和谐的作用, 传播好声音, 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强势, 聚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正能量。今年以来, 崇左广播电视台大力宣传崇左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实施广西“双核驱动”战略, 推进“两加”“两成”工作中的新举措、新做法和好典型, 开设了《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掀起抢机遇再开放强落实高潮》、《实施“双高”建设推进甘蔗生产提质增效》、《全面改革进行时》、《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崇左》、《美丽广西生态乡村》等十几个新闻报道专栏, 以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发挥了宣传媒体为地方发展造势、鼓劲、加油的作用。

(二) 理性疏导社会热点, 有效引导主流舆论

当前, 社会舆论热点易发频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轨期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特征, 而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考验着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应对能力。作为地方主流媒体, 我们清醒地认识并主动承担起了自身在舆论格局深刻变化情况下的特殊责任和使命, 正确引导社会热点, 积极疏导公众情绪,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以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引领社会舆论。

1. 快速切入社会热点, 做到引导有方。

当前, 社会热点问题较多, 群众对收入分配、房地产调控、医疗改革、物价等问题尤为关注, 面对这些热点, 我们始终围绕热点主动设置议题, 在社会舆论出现非理性状态时, 媒体及时发布权威声音, 用准确的信息回应社会的关切, 引导舆论走向。

2. 拓宽舆论监督渠道, 做到引导有力。

在舆论引导过程中, 传统媒体应学习、借鉴网络传播的长处, 有意识地搭建与受众互动的话题平台, 拓宽舆论监督渠道, 实现媒体意见与百姓观点的平等碰撞和交流。崇左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开通了实名认证的微信微博公众账号, 将每期节目的新闻看点、百姓话题进行及时发布, 与微博粉丝互动, 听取观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密切关注微博上反应出来的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和新闻线索, 对重要、热点题材进行跟踪报道或者采访调查, 并发布采访调查结果。结合反腐倡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生态乡村建设等, 崇左广播电视台开设了《曝光台》、《整改进行时》、《电视问政》等专栏, 不定时曝光干部存在的“庸懒散浮拖”问题、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生态乡村及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脏乱差现象, 并通过微信微博征集相关线索, 吸引受众参与评论, 提高网民的参与度和知晓度, 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双管齐下, 更好地提高监督实效, 促进各项工作的转变。

3. 准确客观报道突发事件, 做到引导有度。

坚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针,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 在及时发出权威声音、确保受众知情权的同时, 注重加强正面引导, 客观甄别判断, 不盲目跟进, 及时回应质疑, 澄清谣言传言, 释放正面信息, 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今年1月16日, 崇左市宁明县发生爆炸事件, 事件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 崇左台及时派出记者赶往事件现场, 抢拍第一手资料, 从大局出发, 站在党委政府的高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满足受众知情权, 与此同时, 牢牢掌控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大力宣传政府部门及时组织做好案件排查、伤员救治的工作, 第一时间让事实说话, 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 加大新闻改革创新, 提升视听节目感染力

信息传播的质量决定着舆论引导的效果,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广播电视媒体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要充分利用自身完善的传播结构, 提高新闻节目质量, 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提升舆论影响力。在这方面, 近年来, 崇左广播电视台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调整各类新闻播出的比重。

强化新闻服务意识, 增加经济、农业、民生新闻的播出比重, 及时关注和发布交通、天气、旅游等实用服务资讯, 用服务的眼光去判断新闻价值、采制老百姓更为关心的新闻题材, 力争在每期时政新闻节目中, 经济、农业等其他各类题材的报道比重增加至40%左右, 民生题材的报道比重不少于15%。经过努力, 今年一季度《崇左新闻》栏目时政新闻播出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 民生、经济、文化类报道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

2. 改进新闻报道表达方式。

着力改善新闻表达方式, 用老百姓的语言, 说有质量的话、有真情实感的话, 坚持把“走基层”纪实报道、调查报道、体验式报道方式更多地运用在新闻节目中, 选准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社会关切的选题, 突出挖掘新闻中的故事, 力求见人见事见主张;加强本台短评、播前话、编后话、记者感言、主播点评的运用, 强化媒体表达, 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在《百姓关注》栏目中, 我们的记者帮助农民工讨薪, 为受伤建筑工人奔忙索赔, 关注糖厂榨季用工荒, 求助专家为城区交通拥堵支招, 用我们的新闻为百姓说话、为群众解难。事实证明, 这些在“走转改”过程中挖掘出来的带着情感热度、带着泥土芬芳的百姓故事, 足以让我们的新闻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提高了收听收视效果。

3. 完善采编和激励机制。

把好采编环节关, 确保新闻播出质量, 实行新闻报题制度, 每周开展选题报题工作, 报题制度延伸到县一级, 及时搜集新闻线索, 减少一般性选题, 突出典型性选题, 力求内容上求深、表现上求活、事实上求真、效果上求实。与此同时, 实行优质栏目和好新闻奖励机制, 每月开展自办栏目质量考评和台内好新闻评比, 将节目质量、新闻质量与工作绩效挂钩, 根据质量进行量化打分, 激发采编人员工作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全台创优质新闻、创精品栏目的浓厚氛围, 以宣传质量的提高强化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三、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被不断突破, 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抑制新兴媒体信息的虚假性、随意性, 利用新兴媒体的便捷手段和内容来丰富、补充传统媒体的天然局限, 实现新旧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融合发展, 无疑是条共赢的道路。因此, 广播电视向网络等新媒体领域扩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 是提高广播电视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渠道。崇左广播电视台近年来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频道、频率品牌形象的塑造, 运用新媒体为自办节目的播出做好前期宣传和即时互动, 使之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双向互动渠道。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服务, 捕捉新闻线索, 了解社会焦点, 实现及时的舆论引导。自2012年起, 我台7档自办电视栏目先后开通了实名认证的微博、微信官方账号, 定期将栏目内有价值的新闻资讯在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发布, 征集网友对新闻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并参与新闻话题的讨论和交流, 搜集新闻线索。今年, 全台微信微博账号进行了整合, 由新媒体部进行专门管理、维护和内容审查, 在广播、电视、网站和微博、微信官方平台等传播渠道同时发布新闻信息, 形成一次采集、多元发布、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发布流程, 从而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的共享融通。

参考文献

[1]张芸韩春秒杨蕊《新媒体背景下提高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路径探析》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

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篇8

一、灵活充分的发布前互动机制

自媒体时代,大众传媒越来越独立化和多元化;博客、论坛等新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其匿名的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表达真实想法、暴露真实问题提供了便利。社会舆论反映了公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是社会问题的重要体现,因而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公众对义务教育法修订、大学去行政化、高考改革等话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对推进相关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制订教育综合改革政策,应建立灵活充分的发布前互动机制,政府部门、媒体、公众利用有效的方法和渠道,进行良好沟通。良好的发布前互动机制应包括三大要素。第一,积极主动的“对话”模式。自媒体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网络媒体的出现使教育政策制定者与公众“无缝对话”模式得以逐渐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网站与公众进行对话交流,将网上沟通与网下服务紧密结合;二是通过国内有影响的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帖等互动载体与公众对话;三是通过微博、微信和网络社群等载体,与公众在线平等交流。第二,真诚有序的互动举措。一是重视相关舆情分析、网络调查问卷的发放收集,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公众教育需求,摸清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针对调研中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公众教育需求、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制订教育政策;三是政策文稿征求意见阶段谋求参与主体范围最大化,基于自媒体平台广泛征询意见,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共商良策,让公众真正参与和见证政策文稿的研制和征求意见过程。第三,科学客观的造势铺垫。充分利用媒体平台,把握新闻时机,以多样化的新闻报道先期介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关政策制订的背景、必要性和目标意义等,为政策的制订和发布打好舆论基础。只有赢得公众的理解、争取公众的支持,才能让公众舆论成为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而非阻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整个制订过程中,政府两次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并高度重视与传媒的良好沟通,充分发挥了媒体作为组织者而非仅仅的信息传播载体的作用,如在人民网开设针对纲要修订的“谈谈你的教育期盼”论坛,还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对社会不同群体进行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公众借助网络等媒体表达诉求,对纲要的制订与修改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份纲要的制订过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舆论的重视,表达了倾听百姓心声的意愿,是教育政策发布前良好互动的一次成功范例。

二、权威及时的政策发布机制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新媒介,正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新的效应,舆情作用力日趋明显。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建立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占领舆论阵地,及时、权威发布官方教育信息,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2014年6月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开通的政务微信从6000个迅速发展到逾10万个,政务微博账号达24万个,显示出对占领自媒体舆情阵地的高度重视和决心。然而,开通了“官微”并不等于提升了电子政务意识和认识,更不意味着建立了科学的发布机制。建立权威、全面的教育政策发布机制是树立教育政务自媒体平台公信力的首要前提,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畅通的信息资源供应渠道。教育行政部门处于教育政策制定和发布的源头,拥有其他组织和个人无可比拟的信息资源优势,因此,加强联动,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资源供应系统,是为建立自媒体政务平台的信息权威性打造坚实基础。二是绝对的政策信息发布先机。改以往依靠传统主流媒体发布、宣传教育新政的方式为在“官微”首发,引导主流媒体形成关注“官微”、通过及时转载官微的权威信息获得新闻先机的习惯。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信源不再仅在主流媒体以“第三人称”发布,而在自己的平台上以“第一人称”发布,“官微”成为教育政策第一发声的信源。三是零差错的发布质量保障。细节决定成败,细微的差错可能将宝贵的公信力一夕毁于无形。因此,必须以严谨的审校把关保证“官微”发布的教育政策文本零差错,保障“官微”平台无障碍、最直接、最及时、最真实,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展示平台,为广大公众第一时间读到完整的教育新政文本提供公信平台。

三、“顶天立地”的政策解读机制

“顶天”指的是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发挥专业优势,深度领会和解读教育政策;“立地”指的是尊重自媒体时代舆论发展规律,尊重公众教育诉求,用“接地气”的方式方法阐述相关观点,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问题的指引途径,服务公众需求,引导公众以理性务实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教育改革新政的发布,营造开放包容的教育政策舆论环境。教育大计人人关心,家长、学生、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社会公众都对教育拥有天然的话语权。然而,人人“谈”教育并不意味着人人“懂”教育。学者贺春兰指出,目前整个社会都关注重视教育,但普通民众的教育科学素养较低。在新媒体平台,某些网络意见领袖在谈论教育时,连“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范围都混淆不清,这类情况并不鲜见。在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对话”中,让公众对教育问题、教育政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消除公众的误解与质疑,是营造理解支持的舆论环境的关键。因此,应设立长效的专家介入机制。一是在教育政策制定和发布的过程中,对公众的舆论反应进行预判,提前主动设置相关议题,同时借助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举办论坛、在线访谈等“对话”活动,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参与,对政策制定的背景、意义和相关影响等进行全面阐释,对公众的疑虑和担忧进行解答,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邀请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在教育政策发布的第一时间发布专业权威的解读图文,对教育舆论热点问题进行舆情分析,梳理研究公众的有关需求,从专业的视角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的意见和期待,争取公众的舆论支持。三是建立教育舆论引导专家库,鼓励专家走出象牙塔,提高新闻敏感度,成为具有专业知识的网络意见领袖,打造富有公众影响力微博专家“大V”、微信公众号等,通过专家的科研成果和自身专业知识的支撑,为公众进行理性的分析解答,有效引导公众对教育改革政策的理性认知。2014年秋季开学之初,开通上线仅三个月的“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及时推出国家助学公益宣传系列,解读国家各类助学政策,为广大贫困考生提供周到服务。此外,微信团队不定期在后台回复网友大量的政策咨询和提问,帮助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引和途径,短时间内吸引了过万粉丝关注,充分发挥“权威发布、沟通桥梁、服务平台”三大定位作用。自媒体时代,要实现科学的教育政策发布舆论引导,“顶天立地”的政策解读机制是关键一环。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对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正确解读、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引导、对教育舆情科学分析的作用,引导人们正确关注教育热点难点,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四、及时到位的负面舆论疏导及危机应对机制

研究表明,网络教育舆情对于话题的选择并没有总体性的设定,但修辞基调上大多具有同质性——不同程度的批判倾向。教育政策发布为不同的相关利益群体就特定教育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展开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时间和事件契点。在特定契点上,公众情绪更容易集中释放出来,各种意见和情绪一旦在激烈的论争中形成强烈的舆情共振,就容易形成负面舆论趋势,甚至成为新闻危机。建立及时到位的负面舆论疏导及危机应对机制,可以有效化解负面舆论的形成,舒缓负面舆论的冲击。一是建立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舆情与对策分析团队,针对教育政策的发布建立科学的实时调研分析系统,开展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梳理研究公众的有关需求,对舆论热点问题进行舆情分析,形成舆情应对预案。2014年9月,高考改革方案甫一出台,民间教育研究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迅速展开公众网络调查,回收了5871份有效问卷,为政策决策与执行者在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分析,更加清楚地看到网络舆情走向,看清教育问题的热点、难点和受关注程度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也为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专家介入教育政策发布的舆论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参考。二是建立网络舆论引导联动机制,针对教育政策的发布,在同级职能部门间确立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全国性的网络舆论监测、预警、应对机制和监控、预判、联动机制,防止出现网络舆论冲击波,保证各部门在舆论危机中的信息沟通,确保一旦出现舆论危机,能够迅速有效联动应对,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三是畅通问题反馈渠道,通过坦诚的互动沟通疏导负面舆论。在教育改革政策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公众舆论也发挥监督政策执行、反馈实施效果的重要作用。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回应网络质疑,可以从源头化解部分负面舆论,避免舆论危机。自媒体时代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的民主参与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便利。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微信、微博、论坛等自媒体工具,促进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深入合作互动,能使各种不同的教育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教育决策、教育政策与教育立法得到宏观和微观的论证和意见反馈,以完善教育领域各方面管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也为教育政策发布后对贯彻实施主体的监管工作提供有力辅助。

上一篇:连载《阿里巴巴?马云》4 : 他就像一个鬼鬼祟祟的坏人下一篇:写动物的范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