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舆论引导员

2024-08-04

怎么做舆论引导员(通用12篇)

怎么做舆论引导员 篇1

舆论引导员的工作体会

我做了几年的教育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自己收获还是很大的。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很忙,但是我每天都坚持完成xx市教委和首都教育微博微信转发和舆论的引导工作,繁忙中体味着付出和收获。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教育局组织的网络引导员的培训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与同行的促膝长谈,让自己很快的了解了网络舆论引导员的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的性质。

首都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应该处于领先的地位,有很多的名校、集聚xx。xx大学、清华大学等是多少学子向往的学习的殿堂。因此首都的教育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这些网络引导员,每天默默的为首都的教育事业传递着正能量。把最新的教育信息、最牛的学校做法、最棒的各校学子的事迹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首都教育的`发展。

在私下里,我还在工作之余把首都教育的信息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看到朋友们关注之后我及时与他们交流。但我知道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作为网络舆论引导员必须要与时代接轨,走在时代的前沿。前一段时间还收到了首都教育工作人员为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刊物的通知,我非常高兴。收到刊物之后我也会认真的阅读和学习。我还希望能参加舆论引导员的专业培训学习,提高自己的舆论稿件的撰写能力。

今后我还会一边学习一边继续工作,争取为首都的舆论引导工作献出自己的力量。

怎么做舆论引导员 篇2

今天的时代条件、舆论环境乃至大众心理, 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利益多元、思想多元让宣传思想工作难度增大, 是不争的事实。但主流舆论不强、引导能力不高, 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因。

总的看, 这些年我们的主流媒体注意弘扬主旋律, 在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的确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模式化、套路化严重, “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严谨的套话多”;有的居高临下、空洞说教, 不调查研究, 针对性不强, 亲和力、贴近性不够;有的一遇到问题只知回避不知引导, 对待恶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政策法规的行为不积极回应, 缺少责任和担当意识, 弄得十分被动;有的宣传本领不足, 对党和政府坚决反对的, 在报道中却闪烁其词, 让群众产生误解。

思想阵地很重要, 主流舆论不占领, 就会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群体的蛊惑下, 发生支流变主流、个别问题成整体问题、局部问题变全局问题的现象。比如, 前段时间, 有人刻意扭曲事实, 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 抹黑中伤道德榜样, 加之一些“大V”争当传声筒和扩音器, 让很多网民信以为真, 造成了恶劣影响;又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来后, 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真心拥护, 但也有人故意将中国梦庸俗化, 把个人私利等同于“中国梦”;还有敌对势力担心“中国梦”会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刻意矮化、曲解、抹黑“中国梦”, 竭力挑拨离间、混淆视听。面对这些复杂情况, 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提高引导能力, 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增添正能量。

做强主流舆论, 提高引导能力, 一定要把握正确导向。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站稳政治立场, 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 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结合起来,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要增强阵地意识,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亮剑”, 对那些虚假信息, 对那些造谣生事的言论, 对那些攻击党的行为, 要坚决回击, 对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要讲, 而且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

做和谐网络舆论生态引导者 篇3

公信之困日益凸显

2011年,是网络媒体走入中国公众生活的第16个年头。16年间,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模式,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6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最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社会舆情报告》显示,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传播时效大为提升,首次曝光媒介以新媒体为主,其中,网络新闻稳居第一,微博赶超报纸位列第二。然而,在网络新闻成为未来新闻传播业发展方向之时,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却频频受到质疑。

从2003年非典时期的抢醋、板蓝根风波到2011年3月的抢盐风波,从今年年初的钱云会案谣言到近期风卷网络的新疆人“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事件。这一系列风波一开始仅仅是流传于民间的流言,而虚假信息一经上网,便不胫而走、四处扩散、以讹传讹,影响恶劣。甚至传统媒体也对网络信息不予甄别、不经核实、“为虎作伥”,为虚假新闻大开绿灯,使之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汶川地震后那篇流毒甚广的“母爱短信”就是典型的“网报互动”、危害甚广的虚假新闻。

从这些网络谣言事件的传播过程不难发现,大量虚假谣言都是经由网络微博等社交网络传播,它像罂粟一样开始蔓延,荼毒了人心,一石激起千层浪,流言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群体性风波,而这风波的矛头却是网络公信力。

“公信力”一词,译于英文的“credibility”,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许多机构对公众信誉程度的考量中。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此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只有25.1%的网民表示对互联网内容信任,约有50%的网民认为网络内容有7成不可信。网民们对网络信息既感觉须臾不可分离,又每每“怒其不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雷跃捷教授认为,当前网络媒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公信力下降。“现在大家一提到网络上的事情,都不自觉地将信将疑,从长远看,这对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不利的。”

舆论引导,建立网络文化生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建立在权威真实上的公信力,则是媒体的生命线。那么,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在中国表现如何呢?让我们比较两组数据: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3.62亿人。中国网民对互联网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的比例分别是5.7% 和32.3%,而2005 年的比例则为6.1%和44.6%。在不断增长的网络新闻用户基数背后,却是明显下跌的网络公信度。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今之计,网络媒体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培养网络公信力,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

履行媒体“把关人”职责。网民们对于网络信息的多疑,其实更多体现的是对人的不信任。因为尽管“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众所周知的是,虚拟世界的信息传播者、管理者其实都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网络信息传播中,由于传者和受者界限模糊,而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致使传统大众传播中常见的“信息把关”,在事实上已变得没有可能。网上新闻信息鱼龙混杂,对于“把关人”的要求更高。但是不少网络媒体为了赢得更多的点击率,不惜牺牲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违背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成为假新闻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虚拟性让虚假新闻和垃圾信息有了可乘之机,加上网民在海量信息面前极易产生从众和猎奇心理,往往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虚假信息的散播者。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鞠宏磊在论坛中说道:“网络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应该做网络世界的‘把关人’,肩负起发布权威信息、理清事实真相、引领网络舆论的责任。”

很多专家、学者还在论坛上谈到了提高网络媒体自身素养的问题。“当前一些相应的职业培训尚未涉及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素养参差不齐,削弱了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在网络舆论中应该发挥的影响力。”雷跃捷教授认为,网络媒体需要完善自身的采编管理体制,加强自律机制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近年来,从“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到“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再到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印发的《严防虚假报道的若干规定》,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高网络公信度,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网络媒体立法依然滞后,网络媒体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网络媒体的管理造成困难。

“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制体系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基础。” 鞠宏磊说,“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网络信息污染严重,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互联网领域依然走着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立法相对滞后,规则不清晰。”

应急管理和舆论引导 篇4

9月27日下午,县局党委组织观看了由清华大学董关鹏教授做的《应急管理与舆论引导》讲座录像.董教授分别从认识舆论、关注新发展,管理创新,案例分析和对策建议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就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传播、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通过观看讲座,xx派出所的全体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更加充分认识到了应急事件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在媒体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提高领导干部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而每当发生应急性的群体性事件时,公安干警都是位于事件处臵的第一线,这就对我们公安战线上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不仅要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安排正确的部署,更要提高与媒体沟通的能力,避免出现舆论引导的失控,避免事态的扩大化。

之前,部分领导干部对新闻媒体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不愿意和新闻媒体打交道,对新闻媒体唯恐避之不及。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害怕新闻媒体,把新闻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对新闻媒体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实事求是报道的愿望不予理睬,千方百计地封闭信息,寄希望于自然平息事件,“内部消化”,慢慢处理,其结果只能是越捂越坏、越盖越糟。

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

1、重“做”轻“说”,忽视媒体作用。

2、不懂新闻价值,利用媒体不足。

3、怕媒体、躲媒体。一旦出了“负面情况”,某些领导干部怕说错话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不敢正面接触记者,回避记者的采访,出现了所谓的“防火防盗防记者”。

4、堵、盖、封,施压制止媒体报道。

5、应对技巧欠缺。有的领导干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头、过激的话,而被记者原封不动地放到报道里,导致出丑。

6、新闻礼仪欠缺。面对媒体人员拍摄时,有的领导干部缺少配合意识,使其在身体语言上暴露出不佳的公众形象。

一些领导干部在当地出现“突发性”事件后,本来可以通过媒体准确地、有影响力地传达政府的意思,说服公众、动员公众与政府合作,共同解决危机,但他们却总是千方百计“捂着”、“掖着”、“盖着”,害怕新闻媒体报道,不向新闻媒体通报有关情况,致使一些谣言在群众中肆意传播,在网络中“满天飞舞”,群众、网民得不到真实信息,致使流言谣言错误地引导群众、网民的情绪,“突发性”事件逐步演变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造成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社会财产损失。

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媒体了解不多,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各种偏见和误解,不愿面对媒体,甚至讨厌舆论监督。具体表现在:

1、使用令媒体和公众反感的语言。有的领导干部在与媒体沟通时往往使用“这个不报那个不报”、“明令禁止”、“无可奉告”之类的语言,不是把媒体看成一

个合法存在的社会工具,而是在能够利用的时候利用,不需要利用的时候就“积极预防”,一旦出现了“负面情况”,便“主动公关”,甚至直接找到上级新闻主管部门,要求制止报道。

2、出了问题企图掩盖事实真相。正面报道多多益善,负面报道严厉封杀。甚至有一些地方三令五申,没有上级宣传部门安排的采访一律不予接待。如发现有记者在其辖区内“活动”,要严密监视并在第一时间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出了问题不是积极应对,而是力图把盖子捂住,不让事情曝光于公众眼前。

3、与媒体对抗。以老大自居,老虎屁股摸不得,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和来采访负面影响的记者千方百计阻挠推诿,粗暴干涉记者采访,甚至发生殴打记者的恶性事件。

三、应对媒体出现本领危机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是行政机构的延伸,政府用行政命令就可以指挥媒体,不存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的问题。所以,在以往干部培训中,没有专门教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的课程,尤其是没有一门学科可提供这方面的培训,公共管理学没有涉及媒体的内容,新闻学是教如何当编辑记者的。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应对媒体时表现出本领危机的重要原因。

领导干部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主要原因:

1、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的领导干部中能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数量很少,大量的基层干部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进过高等院校,更没有机会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了。因此,出现

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2、认识上有误区。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平时读不读报纸、听不听广播、看不看电视,对工作没有多大的影响。有的领导干部虽然有时也偶然听听广播和看看电视,但感兴趣的常常又不在新闻。有些领导干部对于“第四媒体”因特网还没有接触过,因此也就不知道其好处和作用了。

3、有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平时工作很忙,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得有时间关注媒体。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把时间花在迎来送往上,忙于应酬,也就没有多少时间去琢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的事了。

四、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应把握的原则

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应把握如下七个原则:及时原则,即应向媒体传递最新的信息,否则会失去时效性;真实原则,即信息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胡编乱造;统一原则,即信息要保持前后一致性,不能自相矛盾;主动原则,即要能做到有所准备与计划,不能过于被动;效果原则,即信息发布是要达到良性的社会价值,应以公众利益优先;合法原则,即信息流程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走不正当的途径;适度原则,正反信息的披露要把握尺寸,不能有失偏颇。

面对媒体领导干部应掌握五种原则性方法。其一,抓住第一时间主动沟通。只有抓住第一时间主动沟通,才能抢占有限的宣传阵地,使负面的消息、不良的消息减少。同时还要注意口径的一致性。其二,尊重记者,热情大方,以诚相待。因为记者也

是人,如果受了冷遇,或是受到不公正、不礼貌、粗暴的对待,那么记者就可能把这种怨气带到所写的稿子中去,就会激化矛盾。其三,牢记立场和角色,不信口开河。作为领导干部,位臵决定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以个人好恶、个人观点来左右工作。任何时候,在面对媒体的时候都必须客观公正、事实清楚,同时要有保密意识,要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注意保守工作中的秘密。其四,恰当运用外交辞令。对于敏感问题或是要求提供一些具体数据,而一时又无法或不能提供的,一定要表现出一种谦和真诚的态度,从而得到记者的理解。其五,熟悉内情,掌握大局。在接待记者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功课,该掌握的情况,一定要烂熟于心。要用语准确,恰如其分,让记者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负责任的领导。

五、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的实现途径

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强化五种意识,一是要强化开放意识,二是要强化学习意识,三要强化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四要强化民本意识,五要强化礼仪意识。

提高媒体应对能力有如下几个有效方法:一是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二是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三是提高危机事件中应对媒体的能力,四是提高应对记者的能力,五是提高应对采访的能力,六是提高应对负面报道的能力,七是提高塑造媒体形象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深化和普及“政府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篇5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网络具有全时、无界、互动的特点。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公民在网络上可以自主发表言论,反映利益诉求,网络成为社会舆论表达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媒体舆论要引导,引导谁?引导什么?媒体舆论要引导的是公众,引导公众的实质是引导和化解公众情绪。许多突发性事件本身不是危机,只有不能及时处理好,及时引导和化解群众的情绪,才会酿成危机。

地方政府要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首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积极作为,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综合运用政府行政管理、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和用户自律等多种管理方式。二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强化舆论引导。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建设,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增强政府与群众沟通。

信息公开下的舆论引导 篇6

关键词:舆论引导、突发事件、政府、媒体、策略、信息公开

定义:舆论引导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待特定事物,现象有一定倾向性意见、观点和情绪的总和。

一、导论:舆论作为一种对社会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冲击力的“软件力量”,它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引导效果,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和社会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意见的不一致。在这种请况下,如果舆论引导发生丝毫偏差,都可能对社会群体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也不利于政府稳定社会与发挥其强势引导的功能。所以,舆论引导在某种程度上担当着调节和平衡的重要角色,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其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稳定。

二:舆论引导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为什么特征?存在那些消极引导问题? 1:突发事件从形成到发展可以说是无法预计的,所以也导致舆论引导具备剧烈性,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由平缓到激化,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突发事件发生后,舆论引导也必须跟上节奏,以强势的舆论引导社会群体,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来稳定民众的情绪。比如“汶川地震”和“非典”等灾害性事件都突出舆论引导的剧烈性。其次,舆论引导表现为阶段性(美国学者史蒂芬—芬克学说),他表示突发事件属于危机传播,它的舆论自然会遵循危机传播的规律,并伴有阶段性。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群众对食物的恐慌引起市场积极下的道德危机。第三是畸变性(出自东北大学教授)。突发事件容易引发恐慌心理和流言产生,流言使公众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感到心理混乱,引起不良后果。比如今年的“日本核辐射”事件,引起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危机感,日本人民及周边国家的民众普遍感到恐慌,这就需要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否则,极易导致社会混乱。

2:舆论引导发挥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令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过激反应。如,哈尔滨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于政府治理措施不当引起民众不满,而产生抗议等过激行为。这类事件的发生还关键在于舆论引导不到位,政府没有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来抚慰,说服民众。这是舆论引导产生负面消极作用的表现。类似的事件还有“日本地震”,地震后日本民众的情绪看似很冷静,但心理和情绪上却已产生消极,悲哀甚是压抑。东京政府应对地震的行政效率和处理核泄漏的失败让民众对其支持率不断下降,许多日本人民谴责和呼吁东京政府下台,导致政治危机。这不仅是政府的办事不利,更是政府所做的舆论引导没有强大的积极作用,不能有效地引导民众积极向上的心态,稳定他们的心理,也不能抚慰和说服群众。所以,要克服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必须避免舆论引导产生的消极作用。

三: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和有效协调办法。

1: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 在突发事件中要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人,需要两方面(政府与媒体)的协调与配合。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不测风云”,无法预料,而应做好的就是舆论引导。但如何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答案则是政府与媒体两方面努力和协调。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媒体是中介,两者只有通过沟通合作,才能有效发挥好舆论的引导效果,这样才能对受众(社会群体)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政府作为强势主体要注重社会群众的心理变化,发挥好控制舆论引导的力量。

政府具有权威的公信力,自然在舆论引导方面也处于主导地位,政府的主导力量,即体

现在控制方面,如最近的“三峡危害论”和“电荒事件”两事件联系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群体的不满。但政府却能较好的发挥舆论引导,控制媒体的信息传播,过滤那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这充分显示了政府与媒体的沟通协调。在这方面,东京政府就没有做好。所以,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并与媒体协调,关注社会群体的心理变化,有利于发挥好舆论引导的效果。

3: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首先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即使公开,以掌握舆论的引导主动权。其次,通过对舆情的分析,从而使舆论引导有的放矢。再次,媒体应及时和政府发言人沟通合作。作为政府和人民的桥梁,也会使舆论导向和事态朝良性发展。拿前期的“抢盐**”来说,许多群众误信谣言,明显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这些谣言导致群众的“盐慌”心理,体现了舆论的消极作用。而此时媒介发挥了“舆论主动权”,主动公开事实信息,并对社会上的舆情进行分析,及时把政府的政策指示传播给群众,让群众了解实情,从而平息了“抢盐**”,稳定了市场经济秩序。这从分体现了媒体的中介角色,媒体也发挥好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其次,媒介在舆论的引导方面表现在要及时的跟进,进行积极的议程设置。同时,通过媒介的联合,形成舆论合力,统一口径,使舆论的引导更有针对性。相关领域的权威人物的解读,即通过意见领袖的表达,会使媒介的可信性大大增加。此外在新闻报道上直接加以评论,使人们朝更加理性的角度思考。(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论)

怎么做舆论引导员 篇7

(一) 建立舆情监测研判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全覆盖舆情监测体系。我部通过整合人力资源, 每日加强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监测频率, 2015年全年共发现涉及我区政务类舆情共约170起。二是建立舆情信息报送体系。面对纷繁复杂各类舆情, 我部采取短信、电话和舆情快报等多种形式, 及时通报媒体监督性报道和网络舆情。三是建立舆情研判工作体系。根据舆情发展时效性强的特点, 我部已经形成每日重大舆情有专报、周周舆情有报告、月月舆情有分析、年度舆情有总结的舆情研判、分析报送工作体系。

(二) 形成全区联动舆情处置机制。

一是实现舆情信息共享。为了更加整合全区舆情监测信息资源, 我部与区公安分局共同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全区网络舆情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双方共同处置舆情建立专项沟通渠道。二是舆情处置快速反应。我部制定和完善了舆情处置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将突发事件分为三级, 即三级 (问题) 、二级 (事件) 、一级 (危机) 。三是出台全区应急预案。我部先后制定、下发《江宁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急处置预案》等专业性、系统性指导文件, 为全区各单位的舆情化解处置提供实际的指导手册。

(三) 设置议题主动引导初获成绩。

一是网评工作建章立制。今年以来, 我部围绕网评工作从制定规范、建章立制方面下功夫, 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方案》。二是网评工作分级管理。对全区网评队伍实行两级管理体制, 网上舆论引导和突发舆情应对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是主动参与引导成成效受肯定。

二、深刻理解“新常态”, 把握舆论引导工作内在规律

(一) 驻地媒体高度发达, 网媒推进舆论监督常态化。

南京的舆论监督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报纸媒体比较强势, 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等电视媒体监督类栏目的区域影响特别强。经监测, 近年来我区涉及政务类的网络舆论事件每年有150多起, 并且呈逐年上涨之势。

(二) 社会转型维权意识高涨, 舆论监督无处不在。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各种矛盾集中凸现, 民众的公民意识、围墙意识不断提升, 政治参与的要求愈发强烈, 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 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 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

(三) 网络舆情泛滥, 舆论表达凸显非缺理性思辨。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缺位使得网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任何能引起网民兴趣的话题都能成为“聚焦事件”, 然后网民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任意的评论、引导, 很容易使舆情发生错位, 出现网络“非理性表达”。

三、主动深化改革, 构建舆论引导全新局面

(一) 树立正确舆论观, 依法治理夯实基础。

一是服务群众, 正视舆论新变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面对媒体舆论,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以公仆形象正视舆论场的新变化;二是依法行政, 开创舆论新格局。基层单位要注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从源头防范相关负面报道产生, 努力开创舆论新格局;三是平和心态, 巧对舆论新常态。

(二) 发挥改革动力, 为工作提示注入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系统性。把舆情引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注重监测、研判、处置、评估、队伍建设的协调推进。二是加强整体性。着眼全局, 从整体上把握舆情处置整个环节, 推进各领域、各方面建设。三是加强协同性。搞好制度、奖惩的配套和衔接, 防止发生各自孤立、相互脱节甚至相互抵触的现象。

(三) 推进考核引导, 形成科学主动工作格局。

一是健全考核体系。以往, 宣传部门对于舆情发生后处理速度、处置效果等重要环节未纳入考核, 需要对舆情考核进行科学细化。二是把握考核重点。舆情发生后, 相关单位对于网络媒体甚至不熟悉的国家级媒体接待说明情况时存在一定疏忽, 通过考核帮助各相关单位转变观念。三是提升考核效果。宣传部门对全面重点舆情细化分析, 将成功案例和较为不成功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开座谈、上通报的形式, 提升考核效果。

(四) 积极发布解读, 掌握舆论主动权。

一是加强正面宣传工作。通过各级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平台积极发布惠民利民新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将群众关心的方面为宣传主要方向, 努力将群众团结起来, 共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强化信息发布;面对突发事件、公共事件, 摆脱过去传统“鸵鸟”思路, 及时主动发布, 压缩谣言、不良信息传播空间, 为事件解决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 加强新媒体建设, 打造政民互动新品牌。

一是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基层干部要积极投身于互联网潮流中成为弄潮儿, 基层政府进一步广泛推进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全覆盖工作。二是实现新媒体互动效应。这是要求网络宣传在新媒体使用时提升与网友沟通的技巧, 善于用网络化的语言去和网民去沟通。三是善于学会使用网络语言。公务人员要用鲜活的网络语言和大众口语, 用这些语言来摆事实、讲道理, 赢得网民理解和支持。

摘要: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的时代, 由于互联网的技术快速发展, 新的传播媒介越来越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面对突发事件或重大舆情, 基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如何面对, 如何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社会的理解, 这些新问题、新课题、新任务已经摆在基层政府面前。

关键词:舆论,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余秀才.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地方媒体引导舆论的策略 篇8

舆论就是公众对于某一议题所形成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显而易见,“公众”、“议题”和“共同意见”构成了舆论的基本要素。

如果严格梳理舆论的形成路径,不难发现它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无组织的群众意见的自发汇聚;二是来源于有目的的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讲,舆论体现了大多数公众的意志,是构建民主社会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舆论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形态,因而它带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显而易见,舆论中既有理性和正确的部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感性和非理智的成分。只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舆论这两方面的特性,我们才能充分理解舆论引导的现实意义和当下价值。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是对公众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全过程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基本力量。媒体对舆论的引导能力,集中折射的其实是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因此,对地方媒体来说,对公众意见进行有效引导是当前提升媒介影响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舆论引导的路径:牵引与疏导

引导之“引”,意即牵引。所谓牵引,就是要求地方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立足地方发展亮点进行主动的议程设置,充分发挥媒体的主体性,有效牵引受众注意力。今天,传媒发展必须尊重受众心理逻辑,信息传播必须遵循眼球经济规律。只有充分吸引公众注意力,才能有效打造媒介影响力。因此,如何有效吸引公众关注是地方媒体提升影响力的关键。对地方媒体来讲,如何把党委政府关注的问题变成公众关心的话题?如何让党委政府的意图在公众舆论领域引起充分的共振?这正是地方媒体进行主动舆论牵引的基本目标。

而当前地方媒体一个普遍的困惑在于,舆论牵引的手法总体来看显得生硬、教条、刻板,这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媒体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效果。

地方媒体如何摆脱这样一个尴尬和危险的境地?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坚持“三贴近”原则,用心做好民生报道,充分彰显人文关怀与亲和力。地方媒体要坚持把目光牢牢锁定在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接合部,坚持以民生新闻为主轴。其实,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之下,一切宏大的题材、宏观的主题,最终都将落脚在民生的层面,而这正是地方媒体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基本着力点。

引导之“导”,意即疏导。所谓疏导,是指地方媒体针对业已形成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展开积极的媒介传播应对策略。热点,是指一段时间内受到社会公众强烈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地方媒体舆论引导中的重点和难点。关注热点,引导舆论,疏通公众思想,是当前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增强舆论引导针对性的有效方法。

必须注意,由于与中央媒体定位不同,地方媒体针对热点问题进行疏导的压力要更为突出。不要让地方的热点问题成为引发全国关注的焦点,当中央媒体关注地方的焦点矛盾和突发事件时,就意味着我们地方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没有有效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出现了失控的局面,这是地方媒体的失职。

舆论引导要把握原则

选择时机。舆论引导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介入的时机。引导要因势利导。这个势,指的就是形势和时机。舆论引导既要强调新闻的时效性,还要讲求政治的时宜性。这就需要媒体通过新闻敏感、政治经验认真权衡。合乎时宜的舆论监督报道,能唤起社会公众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般来讲,对于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权威的信息披露越及时越好。媒体介入越及时,在舆论引导中越能取得主动,越能有效化解公众的疑虑。

呈现事实。舆论引导要用典型的事实说话,这是提高舆论引导感染力的最重要的方法。客观化原则始终是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因此,新的媒介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就要求地方媒体要遵循新闻价值规律,从新闻发现的角度,将宣传任务转化为新闻选题。新闻报道要基于事实展开,避免抽象议论。舆论引导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公众,而是给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舆论平台,让公众能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显而易见,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公众有关各项事物的充分的信息,也就是要培植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其实,媒体给公众提供什么样的事实,就自然能使公众生成什么样的意见。

体现权威。权威是权力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我国地方媒体序列中的党报、广播、电视、政府网站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意志的直接反映,是执政权力的媒介载体,因此,构成了地方性的权威媒体。权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权威性。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公共危机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传播党委、政府的处置决策,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牢牢控制话语权,避免因权威信息缺席而导致的公众信息饥渴。对权威媒体来说,这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大道不行、小道风行,指的就是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谣言泛滥,往往是权威信息发布渠道不畅的直接后果。

监控舆情。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中,舆情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必须注意,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这就表明,掌握舆情对于舆论引导的成败有着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地方媒体来说,要有效实现舆论引导,就必须密切监控舆情,根据舆情的走向和变化来适时调整舆论引导策略。

设置议程。地方媒体要有效地设置和主导地方公共议程,这是体现地方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议程设置是西方传播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媒介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方式。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议程设置是现代民主社会重要的执政资源,地方媒体应该不断强化自身为社会设置议程的能力,通过有效引导社会关注,从而主动地进行舆论引导。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

控违拆违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篇9

为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造势和监督作用,建立控违拆违专项整治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一、目标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控违拆违专项整治工作部署,着力建立“科学合理、导向正确、反应迅速、引导有力”的控违拆违工作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造势和监督作用,认真组织市级新闻媒体对控违拆违工作进行全方位、高密度、有深度、强有力的宣传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切实为顺利推进控违拆违工作提供强大的社会舆论支持。

二、工作措施

(一)宣传重点。一是开展控违拆违工作的重要意义,着重阐明“控违拆违”事关长远发展,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依法行政和政府管理服务职责,引导广大市民对控违拆违工作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导向;二是市委、市政府开展控违拆违整治的坚强决心,大力宣传整治工作的原则和重点;三是控违拆违整治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积极倡导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自行拆除违法建设;四是深度曝光少数无理阻挠拆违整治工作的“拦路虎”、“钉子户”,以及工作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并开展有力度的评论,给反面典型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五是深入宣传违法建设整治所取得的良好成效,及时公布进展情况,充分反映“拆

违”后的环境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反应,进一步赢得社会各界对控违拆违工作的大力支持。

(二)舆情掌控。组织记者深入社区、企业进行采访,深入了解和掌握广大市民、企业对控违拆违工作的思想认识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有力有效的舆论引导。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依据。市网管中心等要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深入了解网民对控违拆违工作的反映。各新闻媒体要在准确掌握社会舆情的基础上,根据控违拆违工作的进度情况和形势变化,把握不同的阶段重点,加强新闻选题策划,及时调整报道方向和重点,不断增强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报道形式。各新闻媒体都要开辟控违拆违工作专题专栏,并紧密结合控违拆违工作的进度情况和广大市民的兴趣习惯,在报道形式、版面编排、栏目设计、新闻选题等多个方面不断进行创新。除消息、通讯、言论等传统报道形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动态报道和实例分析相结合、事实综述和新闻评论相结合、文字内容和图片图表相结合、现场直播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报道内容,提升报道效果。市级新闻媒体都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精心策划推出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题报道活动,切实提高宣传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网络引导。市网管中心加强网上相关舆情的分析研判,启动网评员联动工作机制,做好网上舆情的引导工作。主动加强与城管执法局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组建专兼职的控违拆违工作专业网评员队伍,及时做好拆违重大行动、有关政策措施和具体工作的舆论引导和解疑释惑,形成网上良好的拆违舆论氛围。

(五)资源整合。充分整合全市新闻资源,加强不同媒体间的协同合作和互动报道,多运用篇版联动、报网联动、频道(频率)联动等合作报道方式,着力构建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全方位推进、立体式报道的整体报道格局,进一步营造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的舆论声势。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新闻单位的支持,加强沟通联系,主动邀请上级媒体进行联合采访,为推进控违拆违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宣传部领导任组长的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领导小组,建立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新闻媒体有关“控违拆违”宣传报道工作汇报,总结评估前一阶段宣传报道成效,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署推动下一阶段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市委宣传部、市级新闻媒体是开展控违拆违工作舆论引导的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协调全市控违拆违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各新闻媒体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抽调精

干采编力量,全力做好控违拆违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要紧密结合拆违工作进度情况,制订专门的宣传报道计划,做到每季有计划、每月有部署、每周有重点,促进控违拆违工作新闻报道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三)强化沟通协作。建立新闻报道联络员制度,各新闻单位和控违拆违工作职能部门(单位)都要确定专人负责相互间的沟通联络。区政府、市直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国土、城管执法、水利、交通、文保等有关执法部门,要定期向新闻媒体通报拆违工作计划、进展情况和取得成效,一般情况一月通报一次,特殊情况及时通报,以便各新闻媒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各新闻媒体要主动加强与各控违拆违工作职能部门(单位)的沟通联系,全力予以配合。

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原则和方法 篇10

李欣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

引言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全方位的数字化、有互动性、个性化的特点,在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愈发成熟、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今天,涌现出了更多适应新时代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公众在社交平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舆论的影响力也在无形中发展壮大。因此,如何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和发挥好舆论的良性作用成了当今新媒体传播时代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握和遵守好舆论引导的原则,使用正确的方法,才能使舆论在媒体传播、社会效应等方面发挥其良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和社会。本论文将就如何正确进行舆论引导和在引导舆论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舆论引导、原则和方法

正文

舆论引导又叫舆情引导、舆论导向,是对社会舆论的评价和引导,用舆论对人的主观意向进行引导,进而影响人之后的行为。新时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更趋包容性、多样性,公众舆论和话语权在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传播力较之以前也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在这样的态势下,更多人们的观点进入公众的视线被看见、也被注重和接纳,公众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较之从前有了极大幅度提升,部分公众的舆论往往影响一大批人的观点和态度,甚至是整个互联网对某事件的态度导向。因此,舆论如果被加以良好地规范和引导,将对互联网和社会产生巨大的良性影响,反之,则会吞噬人们的理智和心智,引起谣言肆意无限制地广泛传播,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

【1】谎言和轻信交配产生舆论。2021年5月22日,一则“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的新闻报道引起巨大轰动,接连铺天盖地的关于袁隆平去世和哀悼的消息迅速传播起来,一时间妖风四起,各自媒体纷纷跟风蹭热点,朋友圈被刷屏,然而,谁也没想着去核实这则新闻的真实性,后来,澎湃新闻一则新闻报道打破了这种悲痛的情况,原来袁老去世是假消息,目前还在医院接受治疗;至此,人们才从之前的不实舆论和不实报道中走出来,各大造谣媒体纷纷删帖删稿,进行辟谣。网民对媒体这种“毫无底线”的蹭热度行为嗤之以鼻,相关媒体的错误舆论导向对社会对互联网对网民产生了极端恶劣的影响,那么造谣袁老去世的假新闻背后,首发媒体公然捏造事实,诋毁我国的国家英雄,在没有确定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错误地进行舆论传播和引导是何居心?广大自媒体从业者在没有核实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为了蹭热度、蹭头条,盲目跟风撰写更多不实报道,是否有失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底线?是否早已忘却了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的袁老安危,只想着钱财和利益?这都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反思。

在这起造谣事件的背后,也正反映了舆论的重大影响,如何正确引导舆论成为了国家和所有国民尤其是媒体从业者尤其重视的问题。广大自媒体和个人在流量钱财的利诱下,不顾新闻从业者的初心,不顾当事者及家人的心理感受,如此下去,我国媒体传播行业的健康势必会不堪设想。因此,各大平台对新闻发布的审核和检查工作一定要全面加强,坚持把检查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扩大检查宣传覆盖面,提高检查工作的传播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舆情引导,传递真实新闻,传递检察工作的正能量。【2】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曾言:“一个国家,如果需要不断地靠媒体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媒体在法制不断成熟过程的中,仅仅扮演的是一为记录者,一位传播者。”我们国家政府要加强对媒体传播监督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指导,让更多媒体人、媒体单位加强法律意识,更深刻得领悟和感受到作为传媒工作者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和任务,坚定媒体传播工作者初心,引导广大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引导公众对一则报道应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在当今,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应用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不再拥有传播价值和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语境下舆论的混杂性和广泛性需要新旧媒体优势互补,联动引导,打通舆论场。传统媒体仍需要发挥其公信力和深度报道能力,及时发声,引导正确的舆论、价值观导向,扼制歪风邪气;新媒体需要发挥其自身海量广泛及时互动等强大优势,利用多种手段扩散主流声音,沟通官民舆论场,与传统媒体共同发力,形成舆论的良性互动。【3】《新闻窗》中对此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努力方向有过阐释: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这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着做人的工作。

做好舆论引导,使舆论不再成为误导人们、蒙蔽人们的毒箭,而成为宣传正确价值观和真相的航帆,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需要着力发力的方向,更是每一位公民尤其是新闻从业者、诸多媒体人所肩负的责任。舆论引导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必须承载无产阶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4】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5】“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也体现了他对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的坚持。我们做舆论引导,只有无条件地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将国家的新闻事业、媒体传播和党、人民紧密联结起来,形成强大的传播力量,才能将社会舆论引上正确的方向。舆论引导要坚持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声音的原则。李瑞环同志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基本内容,【6】“就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以人民、党和国家的业绩引导人民,把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关注引导到社会发展和生产建设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7】“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这不仅仅是实事求是的需要,更是凝聚人心的需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意味着要对负面问题视而不见,而是探讨用怎样的视角和态度去报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引导要坚持引导有度的原则。无论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火候,注重力度和分寸,防止报道的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实现新闻媒体传播的细水长流。舆论引导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舆论引导一切要从人民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让正确的意见性信息占领传播渠道,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要【8】“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新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实反映人民意志和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9】“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以上这些都是舆论引导的一些重要原则。

只有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原则,同正确进行舆论引导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挖掘、创造更多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与当下时势和媒体格局的变化结合起来,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以及对舆论引导工作的把握才会细水长流,越流越宽。我国主流媒体、自媒体和越来越多的媒体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在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熏陶感染下、在无数人民的坚定信任下,必将开拓出更具中国特色的传播方式和成果,中国新闻事业和新媒体传播发展,山高水长,来日可期。

参考文献:

【1】法国保·瓦莱里:《混合》

【2】主持人撒贝宁于《开讲啦》谈新闻媒体使命的发言

【3】卢惠民 《新闻窗》|1995年第004期|P.10-139|共5页

【4】《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3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7】2016年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作出重要指示

【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7页。

引导舆论而不挟持民意 篇11

其次,对媒体介入舆情的报道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获取反馈信息,用于修正对舆情的判断和进一步的报道。舆情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媒体的反映往往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引导和介入也很难保证准确无误,后续的跟踪研判是提高舆情研判准确性的必要手段。

第三,除了关注形诸舆论的舆情之外,還应注重潜在舆情,以提高舆情研判的准确性。目前,一谈到舆情,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网络上的各种言论所呈现出来的声音,并以此作为舆情研判的依据。但相比沉默的大多数,在网上发声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足以代表真实的民意。媒体关注舆情研判不是为了平息舆论,而是为了赢得公信力,因此,媒体应注意线上分析与线下调研的结合。

最后,媒体对舆情的研判与介入应有独立的立场。媒体人应面向公众,给出合乎社会文明进步、合乎人性发展的新观念。这个观念有些时候也许会与既定的观念相悖,也有可能与现实的民意相违,却是媒体引导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舆论引导方法探究 篇12

1 新闻舆论引导的现实意义

新闻舆论引导是一种通过新闻传媒整合众家之言经主流媒体传播而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形成的具有某种行为引导性和价值倾向性的意思表达形式。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新闻舆论引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其对于时事新闻动态观点的表达与传播是社会公信力形成的主要动力。在有中国特色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新闻舆论引导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 新闻舆论引导着重关注的问题

2.1 新闻娱乐化倾向

娱乐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新闻娱乐化是指媒体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时事新闻以娱乐消遣的方式传播开来,在严肃中发掘娱乐,在庄严中找寻欢乐,通过趣味性和可乐性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由于“受众”文化水平参差、社会关注视角有别、价值观不同,娱乐化的新闻可能会误导价值取向,产生跟风的事情。如何把控好“娱乐”的度,是目前需着重考虑的问题。

2.2 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问题

新闻从业者是发现、撰写、传播新闻的主导力量,是新闻舆论引导的直接经办人,所以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新闻事业发展的前程。面对新闻业竞争压力的同时,不添加个人情绪、不过分渲染,如何将新闻事件客观地呈现于大众,是另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3 新时期新闻舆论引导方法

3.1 转变思想观念

新闻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时事动态的反映。新闻舆论导向要以党和政府的意思表达为中心,遵从民意,走群众路线,切实有效的引导社会价值导向。新闻报道不仅是政府政策宣传的工具、真美善的代言、社会热点和焦点的放大镜,还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发言器、假恶丑的辨别器、社会弱势群体的表达器。新闻舆论引导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生活百态为出发点,多元化、多维度观察问题,走出层面认识误区。

3.2 增强受众接近度或可信度

要有灵活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态度要谦和端正,启发新闻“受众”与新闻从业者之间的互动,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与“受众”交流沟通体会“受众”的社会心理并适时因势利导,提升“受众”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受众”接近度和可信度,进而提高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3 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关

新闻舆论引导是社会发展态势的测量计,好的社会发展动向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水平和生活条件。要有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就要准确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质、量、度。新闻舆论引导与其他社会机制一样,要求少而精,精益求精。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质,就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有效、合法、合理和可能性。要从实际出发,切忌杜撰编排和肆意增减。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量,就要善于观察和总结,从不同的时事新闻中找寻共通性和可关联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新闻材料只要足以证明观点和立场就可以,切勿对某一类新闻进行轮番轰炸,以免受众产生新闻疲劳。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度,就要准确把握受众的新闻接受能力,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整合时事新闻动态的技能。要善于分析总结,简洁明了的阐述新闻主旨,保证受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

3.4 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要编排好不同的新闻板块,明确新闻目的,完善新闻功能,健全新闻服务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要有充足的调查计划工作,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3.5 切实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素质

新闻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舆论引导的正确与否。要加强对新闻工作队伍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教育,大力宣传正确新闻舆论引导的意义,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转接和衔接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素质。

4 结语

新闻舆论引导是社会价值观动态发展的重要发动器。在新闻舆论引导过程中,一些扭曲价值观的行为认识有发生,要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转接和衔接服务机制,明确新闻监管,积极建立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楠坪.论新闻舆论引导水平的提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2-55.

[2]戴继红,朱鸿洁.浅议新闻舆论引导的几种模式[J].新闻实践,2006(5):56-58.

上一篇:竞聘大会主持人稿下一篇:湖南省煤业集团周源山煤矿安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