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2024-10-23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精选8篇)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篇1

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健康发展环境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是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呈多元化、多变化的特点,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社会矛盾通过一些媒体和网络渲染炒作,有可能被进一步激化,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对于树立地方形象,展示干群风采,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营造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舆论氛围尤为重要。

在新形势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把握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牢把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积极推进正确、健康的舆论,坚决消除、制止有害舆论,反对虚假报道,做到帮忙不添乱,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服从和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唱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要着眼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加强正面宣

1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所有宣传报道都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严格控制各种事故、灾难、案件和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严禁渲染炒作。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多从积极的、建设性的角度进行宣传;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避免产生负面效应,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形成昂扬向上、积极和谐的主流舆论。四是坚持“三贴近”原则。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广大干部群众中,积极探索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对外宣传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不断改进方式,准确把握媒体运作的规律和特点,正确掌握同媒体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努力提高应对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切实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一是要加强对内宣传引导。要积极主动地搞好重大宣传活动,充分展示自身亮点。要善于利用媒体、借助媒体,谋划宣传自己,积极向各类媒体撰写稿件并提供新闻线索,展示工作的新亮点、新成就和新经验。各级各部门对重要宣传活动和重点宣传工作,从选题、内容、形式等方面要精心策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生动性。要严把宣传关口,严格新闻稿件审查把关制度,难以把握的问题要及时请示,涉及重要、敏感问题的稿件要送审,使新闻宣传准确无误、引导有力。二是要扩大对外宣传。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各级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的联系,主动邀请记者采访报道,推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展示本地区、本单位的新业绩;要利用重大经贸等活动加大宣传,充分利用和参与各类重大经贸和旅游文化活

动,挖掘特色优势,确定宣传主题,开展宣传活动,展示单位形象;要积极开展网上宣传,加强与重点新闻网站的协作,及时提供宣传信息,利用新型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要精心打造外宣精品,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精心设计制作一系列制作精美、携带方便,反映本地区、本单位情况的宣传折页、小册子等外宣精品。要利用重大活动和辖区内重点宾馆等,做好外宣品的发送,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提升社会舆论宣传。要抓好重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类重大节庆、纪念日等活动,采取服务咨询、展览展示、知识竞赛、征文大赛、文艺创作、文艺演出、张贴标语等形式,组织开展有影响的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大活动促进大宣传;要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对谈会,编发宣传资料等形式,为干部群众讲政策、讲形势,解疑释惑、凝聚力量,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良好局面;要深入开展重大典型宣传活动,深入挖掘、树立、宣传和推广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积极展示宣传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来引领社会思潮。四是加强舆情信息报送。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中央省州和地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及时地报送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社会舆情和思想动态,突出特点,内容鲜活,避免泛泛而论。要加大各社会群体对上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思想反映,思想文化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社会舆情的报送力度;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信息,搜集、整理的舆情信息,积极报送信息,同时要确保报送的信息情况清楚、内容准确真实。五是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要建立健全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完善机制,形成合力,积极妥善地处置好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确保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问题的新闻采访时,涉及的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搜集事实真相材料,经部门主要领导审定后向宣传部门提供情况,并积极配合做好信息发布的相关工作,及时发布信息,消除影响,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做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涣散人心,激化矛盾,干扰大局,影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做好新形势下对外宣舆论引导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把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扎实做好本部门或本辖区管理范围内的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宣传、人人支持宣传、人人参与宣传”的良好氛围,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宣传舆论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姚安县委宣传部

电话:0878——5712017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篇2

一、校园消极舆论的特点

(一) 恶意的煽动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网络成为学生煽动消极舆论的有利平台。很多发帖学生出于极度膨胀的私欲或不可告人的目的, 往往歪曲事实、恶语中伤, 把自己伪装得很善很弱势、把干部描述得很恶很暴力, 从而引发不明真相的其他学生的盲从与冲动。特别是涉及到师生关系矛盾的事件, 很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效仿, 对学院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

(二) 表达的非理性

学生发起消极舆论的最大特点是感性化、情绪化、倾向化。学生反映的问题, 虽然有其客观的一面, 但大多数掺杂非理性、偏激性, 甚至歪曲性的色彩, 很容易得到不明真相学生的支持。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控制, 极易发展成有害舆论。在网络社会尚不成熟的今天, 学生面对舆论往往会出现片面、非理性的理解与评价传播。

(三) 意图的功利性

受社会的影响, 在校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高, 功利性越来越强。如有些学生为了能较便捷拿到合格的成绩, 甚至不惜代价在课堂威胁老师, 或者以自己的生命安全来博得老师的同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他同学会把这舆论发在自己的朋友圈等媒体平台, 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给学校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学生党员引导校园积极舆论的途径

(一) 要求学生党员明确四项原则

一是及时性原则。要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要善于在舆论生成阶段加以干预和处理, 尽可能不要让舆论发酵, 否则处理难度会加大;要善于研判舆论的发展轨迹, 提前准备好应对策略。二是真实性原则。“真”是“快”的前提, 如果因为失真导致回应不当, 将会加剧舆论风暴。站在学院及系部利益的角度回应普通同学。三是准确性原则。舆论引导的公信力不仅取决于真实, 更取决于准确。对于舆论的正面回复, 一定要按照系部领导的决定, 统一口径, 言简意赅、反复核实, 千万不要因极小的误解, 影响学院及系部的形象, 引发“次生危机”。四是联动性原则。舆论的化解不能与现实脱钩, 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学生党员在处理舆论事件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这四项基本原则。

(二) 把关注舆论当作一种常态来坚持

学生党员必须以身作则, 真正做到发挥党员先进性, 时时刻刻关注普通同学动向, 切实做好师生之间的桥梁。党员及学生干部无视或漠视舆论, 等于自我阻断了解同学民意的一条捷径, 自我封闭整合民意人心的一个通道, 自我放弃正面引导舆论的一方平台。因此, 辅导员应该培养学生党员建议养成每天坚持“上网看看”的好习惯, 关注学院网站以及各类门户网站及贴吧, 积极维护学院和系部的利益。鼓励党员经常到同学宿舍交流, 了解同学常态, 了解学生、掌握动向, 发挥民智、化解矛盾、促进发展。

(三) 把引导积极舆论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

学生党员的实战经验还很少, 面临突如其来的舆论有些学生很紧张, 不知道如何面对, 更不懂得怎样维护学院和系部的利益。因此, 舆论处理得好, 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推进我们的工作;处理不好, 就会把小事变大事, 影响学院的正常工作。学生党员要把引导积极舆论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 将引导积极舆论作为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学多练多思考, 为自身的成长、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把处理舆论作为一种工作来安排。把握舆论特征, 巧妙策划引导, 将舆论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重要工具, 为校园的和谐发展营造好的环境。

(四) 提供各种培训, 强化分析, 提高优化舆论生态的研判能力

学生党员是大学生队伍的先锋队, 在引导校园积极舆论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舆论纷繁复杂、变化多端, 如果不加以分析研判, 并及时提出预警信号和应对措施, 很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如对突发性事件, 应及时报告老师, 并及时按照学院要求启动应急预案, 在第一时间发布主流信息, 不让猜疑和负面舆论有传播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邓虹.高校校园文化舆论环境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 2008.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浅论网络舆论的引导 篇3

近年来,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其作用还在不断扩大,因此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制造或引导网络舆论使其为自己服务。

网络舆论是促使事件得以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解决的力量。网络媒体现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在社会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通过网络舆论,使更多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或内情,这样不仅可以使民众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让那些不法行为见光死,无处藏身,露出原形,使事情朝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当然网络舆论也不是只有积极作用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误导普通民众。

所以,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对于其积极作用,我们要更好地重视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对于负面效应,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引导,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2、网络引导的必要性

新闻舆论不仅是整个社会舆论的反映者、组织者,还是舆论的引导者。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受众的地位空前提升,传方的主导性减弱。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摆脱了被动的地位,开始成为与职业传播者一样主动的信息传播参与者,可以任意在网上发布新闻、发表言论,致使不同声音迭起。

另外,网络的容量决定了信息的海量,但是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在网络争夺眼球的竞争中,一些网络媒体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的海量信息表面上看是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但实质上却是对受众选择力的考验。

3、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3.1可预见性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

可预见性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一般是主流媒体组织策划的重大新闻活动,应旨在弘扬时代主旋律,打造品牌优势,起到凝聚人心的舆论“向心力”作用。

1.坚持正确导向:向前、向上、向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新闻宣传的第一要务。向前,即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向上,即舆论内容积极健康,给人以启迪和鼓舞。向心,即有利于社会的团结稳定、和谐统一。

2.分出层次:突出重点,把好热点,抓好亮点。首先,要突出重点。按照舆论学的一般规律,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有阶段性、区域性和重复性的,在一定阶段、一定区域内,社会舆论的重点有特定的范围和主题。其次,要把握好热点。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其关系社会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标志着政府引导和社会发展的走向,一直以来是媒体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再次,抓好亮点。新闻行业的“亮点”,无非是重大的新闻宣传典型、重大的新闻事件。新闻“亮点”的操作水平,实际上标志着一家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竞争力的强弱。

3.品牌打造与媒体舆论引导不可或缺。品牌是时代的标签,也是媒体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前提。品牌体现了媒体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是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物化力量。

3.2非可预见性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

1.媒体要实现由信息流通的“堵”到“导”的理念转换。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惯于采取“堵”的方法堵塞和封杀情况,而网络环境下难以控制的舆论泛入性,决定了不一样的引导观念(实现由“堵”到“导”的引导方式)。从理论上讲,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他们不具备生产“意见与观点”的能力,他们有的只是对“意见与观点”的选择。?因此,为实现舆论的正确引导,媒体应当把疏导和引导摆在首要日程,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疏导信息,才能引导舆论健康发展。

2.一定要掌握信息报道的主动权。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况,实质上是一般“社会舆论”(由民间意见扩散而成的舆论),与媒体的“新闻舆论”(由媒体或官方意见扩散而成的舆论),两者之间的一场博弈的过程。一是“主导传媒失语”,次级舆论就轻而易举占领市场;二是面对突发事件,受众“心理群体”形成。“心理群体”对信息极度渴望,需要急切被告知观点,在这种状况下,任何观点一旦迎合了心理群体当时的心理状态,就非常容易被选择、扩散,也非常容易取得主导舆论的地位。

3.从“信息传播”到“信任传播”。在突发事件中,群体易受暗示,情绪容易传染,当信息不断被重复就有可能形成“强势意见”,这些强势观念、意见、情绪在群体中就会进入传染阶段而形成“流行意见”。人们获知了一定信息后,逐渐地就不满足于仅仅知晓的零散的信息,随之产生更高的受传需求,如此不断推动舆论的传播和流行。媒体要形成主导舆论,要做到一:“拨云”,二:“见日”。信息传播就相当于“拨云”,拨开重重迷雾,让公众知晓信息;但仅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还要让公众“见日”,看到阳光,信任传播就充当着“见日”的功能。这个传播性质的转变过程中,媒体应从公众最深层的需求入手,以个体关怀的角度切入,从人类共有的情感出发来构建信任机制。

4.讲究报道语言。第一,舆论的塑造和引导离不开报道语言的“重复”与“递进”。第二,新闻语言要具有“悦”读性。媒体传播的艺术首先是驾驭词语的艺术,要根据传播效果不断地改变“报道措辞”,既要用词准确到位,又要尝试着用让人“悦”读的语言展开报道,让人喜闻乐见,从而具备更强的舆论引导能力。

综上所述可知,网络舆论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彰显了网络媒体舆论形成和发展的进步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媒体对于舆论引导的难度。作为网络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有必要基于网络舆论的特点,对不同的新闻舆论事件客体,即可预见和非可预见事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个复杂而难以操作的问题,这也将吸引理论界和业界进行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厦门一网站散布“圣帕”谣言被查处[N].人民日报,2007-08-22.

[3]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李晓平.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

[5]曾岩艳.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的调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 篇4

——以“虐猫事件”为例

一、“虐猫事件”始末

“虐猫事件”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第一次“民间缉凶”,也是第一场“人肉搜索”事件。

2006年2月26日晚,网民“碎玻璃渣子”在国内知名论坛“猫扑”发表了贴文“真是无法忍受了!NND,这还是女人,简直不是人养的”。帖子中的数幅视频截图显示在一风景秀丽的江边,一个打扮时髦的女人,用脚上的高跟鞋,残忍踩杀了一只显然被麻醉过的幼猫。清晰的图片,连续剧般步步展示了温顺的小猫被踩踏至死的血腥过程。

帖子迅速引起强烈反响,短短几个小时内,猫扑上的跟帖达70多页,数量达3000多条,点击量以数十万计。知名论坛天涯社区及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讨论。一时间,极端的愤怒、无情的谴责、巨大的声讨,潮水般涌向镜头里的踩猫女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组织策划团体。

很快,全国各地的网民自发组织起来,查找虐猫“凶手”。距视频截图初次发布仅6天,虐猫事件地点和三个“嫌疑人”已被网民从茫茫人海中精确地搜了出来。三人的姓名、照片、工作单位、电话号码、邮箱地址,甚至身份证号和车牌号码等个人隐私也被悉数贴到网上。

在网民合力“缉凶”的过程中,大量传统媒体一直参与其中。《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纸媒,及《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等深度媒体栏目,纷纷在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发表报道、展开讨论,大大扩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力。

在舆论压力下,2006年3月8日,黑龙江省萝北县政府召开紧急专题协调会议,当地多个部门介入调查,随后宣布对踩猫女王某、拍摄者李某停职调查。社会上广泛兴起关于动物保护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韩伟借此机会向“两会”提交了《关于立法发对虐待动物的建议》,呼吁尽快进行立法规范。

三个当事人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踩猫女王某在再也没能回医院上班,其在校女儿也被迫停学回家,拍摄者李某丢掉了电视台编辑主任的官职和工作。这场轰 1

轰烈烈的网络“缉凶”行动最终画上了句号,但它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二、关于“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意指为了获得关于某些问题,网民们自发地提供线索、交流信息、辨别真伪、最终得出答案的过程。它主要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和相关技术进行,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大量信息在人们的互动中汇聚并逐渐去伪存真,最终达到机器所不能实现的精准、完备。因此,“人肉搜索”被戏称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大的搜索引擎”。

“人肉搜索”本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很多时候,它也具有积极地作用,但是,当它被滥用时,却成为了网络暴力的一种手段。它的最大问题在于对公民隐私权等个人权利的侵犯。目前,我国网络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几次“人肉搜索”事件均损及当事人的隐私、名誉权,是网络暴力的根源。

三、对“虐猫事件”的思考

互联网普及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融合了大量高新科技,便利了生活,也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因网上缺少身份约束所致的语言暴力、侵犯他人隐私等媒介伦理问题也清晰地浮出水面以“虐猫事件”等为代表的“人肉搜索”正是体现了网络的这种双刃剑特点。

通过这个事件,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隐匿在其背后的一些消极因素的思考。

在“虐猫事件”中,网民的网络缉凶行为无不出于正义,然而纵观整个事件,这项大规模的行动却因其肆意揭露隐私、运用暴力语言和极端的道德审判,最终让人争议不休。随着虐猫当事人一个个被“人肉”、被施以语言暴力,及至后来在媒体上声泪俱下地表示悔恨和恐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和强大的杀伤力。

学者指出,越是在高尚的目的掩饰下,人们越是容易放纵自己的暴力倾向;暴力越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行为也就越容易越过底线。虐猫事件中,网民的出发点是正义的,却使得当事人“赤裸裸”地成为全民审判的对象。无所畏惧的攻击性语言更对当事人及其家人施行了一场无形而严厉的“暴行”。一场正义的声

讨,最终背离了他们宣称的正义,成为多数对个别人的专政独裁。

自“虐猫事件”开始,“人肉搜索”成为网络应用的新方式。其后,“铜须门”事件、华南虎事件、轻蔑汶川大地震的“辽宁女”事件等这些影响极大的事件中,通过利用愈加强大的搜索引擎,网民一次次发动声势浩大的“人肉搜索”,快速推动了事件的进展、有关事件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当事人也无一例外地受了由此带来的隐私外泄,生活巨变等种种不便和痛苦。

为了防止“人肉搜索”被滥用,限制其负面的社会影响,2009年1月,由国务院新闻办牵头、国家七部委联合开展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中新加了一项整治内容:未经他人允许或利用“人肉搜索”恶意传播他人隐私信息。这是自“人肉搜索”出现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首次对其做出文明规定。但除了法律规范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网民的自律。

互联网技术是一种强大的工具或力量,对它如何使用完全取决于人,其作用也取决于个人的“自律”。在网络上,网民的道德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之外,对受众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也是必要的。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其他权利,谨慎使用“人肉搜索”以及其他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的网络手段,也应成为网民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网络舆论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应该将理性、平等、宽容等精神作为高素质的网民乃至公民的重要要求来看待,在网民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中,也应该包含这些精神的培养。我们应该不断进行纠正,让网络舆论发挥更多健康的作用。

曾萍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篇5

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我网络舆情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天至少安排3名工作人员重点负责当天网上舆情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每周编印《网络舆情周报》报送自治区主要领导和本部领导,还不定期编报《网络舆情专报》和《网络舆情参考》,基本上做到突发性、敏感性舆情快事快报,专事专报。

其次,健全舆情危机事后处理机制。一要对网络热点舆论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编写典型案例,反思工作得失,形成书面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二要对舆情中发现的问题,不护短、不回避、不推诿,深入剖析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从根源上减少舆情危机的发生。三要对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

尊重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规律

首先,遵守“弱效果理论”规律。该规律认为,宣传可以强化公众原来的偏好,但是并没有、而且可能也不能够改变它们。鉴于此,进一步改进硬性管理方法,同时更多地通过柔性手段来管理媒体,研究运用新闻语言,遵循媒体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媒体,实现宣传目标。特别是由党和政府主管的主流媒体,要尊重传媒规律,改革话语符号系统,调整言说方式,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分析性新闻,才能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承担起主流媒体本应肩负的引导舆论、教育民众、服务人民的重任。

其次,遵守“第一时间效应”规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党和政府主管的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性特点,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同时,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总之,网络媒体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再次,重视“沉默的螺旋”理论。比如有些网民经常会盲目附和多数人的观点,而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即便有少数网民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受到其他网民的群起反对,于是“沉默的螺旋”中强势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意见,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群体中形成极端观点的一种现象),使网络舆论发展走向极端。为了尽量避免这

种情况的出现,我中心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和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以达到网络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和“网络评论员”以自己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言论和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而成为网络中的强势话语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尤其是当受众面对大量的无法分辨真伪的网络信息和一些偏颇的极端言论时,就更加需要“意见领袖”来分析解惑,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不良言论,从而避免网民盲目跟从他人意见。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篇6

——以安徽大学新闻网为例

陈 欣 张 魁

2013-3-15 16:08:08来源:2013年03月14日13:17 今传媒

摘 要:进入数字时代后,网络逐渐成了校园内的主流新闻媒体,而网络的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又使它成为最集中的“意见的公开市场”。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力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课题。而网络新闻通过议程设置、议题策划,有选择地发布积极信息,或树立先进典型,或干预危机事件,弱化消极因素等途径,引导舆论导向、影响受众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和校园舆论环境。

关键词:校园新闻;策划;网络新闻宣传;舆论引导

一、网络新闻是舆论引导的“急先锋”

网络媒体是校园信息的主要发源地,在舆论引导方面它是毋庸置疑的“急先锋”。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新闻媒体写稿、投稿、编稿和发稿的程序,新闻可以实现实时发布。当校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危机事件时,这种即时性可以最快速度发布信息,在最短时间形成主流舆论场,体现舆论的导向性。

2009年12月10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突遇大范围停电,校园BBS论坛上很快出现针对停电的帖子。为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出现校园公共危机事件,新闻网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把停电的原因、学校采取的措施以及结果告知公众,把握主动权,抢占舆论先机,取得了良好效果。再如,2011年9月5日,百姓缘大药房赞助1000辆自助自行车投放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供学生免费使用。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在车辆使用管理方面的疏忽,舆论一片质疑声和批评声,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在学校及时更正工作中不足的同时,安徽大学新闻网也发挥了快速有效传播的功能,推出网络时评《我们欣喜地看到„„》,从自行车的管理规定、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积极引导正面舆论。

网络传播互动性强,可以使传播者迅速掌握舆情“焦点”,调整报道方式。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受众是被“大喇叭”喊话的沉默的大多数,再加

上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体不受市场经济杠杆的调控,受众的话语权长期被剥夺,而这些媒体也处于一种自话自说的尴尬状态,传受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而自从网络媒体在校园内兴起后,“麦克风”时代到来了,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提升。师生们可以通过校园BBS论坛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点击率间接传达自己的喜好。网站访问分析统计软件可以统计每天的访问流量和各栏目、各篇新闻的点击次数。访问量及受众来源的精准把握使得受众走上传播天平的另一端。

2012年安徽大学网络新闻点击率排行前3位的分别是:《安徽大学隆重举行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强化综合统筹 提升内涵质量——安徽大学召开2012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三十年拳拳母校情 三十年铮铮报国心——安徽大学隆重举行77、78级校友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这些相对较高的点击率是校园舆论形成的隐性变量。事实证明,这些新闻后来确实在师生中和BBS论坛上引发热议。

二、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走向方面来看,具体分析有三个走向:第一是分散性,分散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学生关心的热点在减少,没有集中的热点,即便有热点也是一时的,不是长期的,是局部的,不是全部的。二是对同一个问题和热点,学生没有统一看法,舆论一律的情况比较少。[1]”

较之于80年代的大学生,今天学生关注的热点从国际、国家大事转移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安徽大学新闻网作为学校党委和师生员工的“喉舌”,理应立足校园的视角,密切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及时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及指导思想,担负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任。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宣传十八大精神,安徽大学新闻网策划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报道,通过消息报道、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让师生了解十八大。

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国内舆论一片哗然,甚至一些城市发生了涉日游行事件,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中日关系就变得十分迫切。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当天,安徽大学新闻网推出策划的专题报道,在报道中,师生们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科的角度来分析中日关系,理性看待这次冲突。积极的引导,理性的表达,使得安大师生表现出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性、有热情的一面。

三、挖掘校园热点,增强舆论引导的“贴近性”

从大学生的思想走向来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向性。“内向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动态往往是一种潜流,不直接浮现出来,但不等于分散中没有集中的趋势,内向中没有外在表露。[2]”因此,校园舆论引导的落脚点应该在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上,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我们的校园新闻,在贴近中引导,在引导中贴近。

2009年4月份,安青在线BBS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帖子,学生反映安徽大学一名保安坚持6年追逐大学梦,帖子很快在网上被炒红,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舆论力量。在得知这一线索后,安徽大学新闻网很快策划一篇题为《齐永章:一名追逐大学梦的保安》的人物通讯,叙述了一个大学保安在艰苦的环境下执着追求知识,寻找梦想,决心用8年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大学梦的故事。对于当时网上褒贬不一的评论,这篇策划的新闻稿起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为了更好的在大学生中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安徽大学新闻网特策划了《实践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心灵》系列报道。七篇报道从学校、院系、学生组织、学生个人等各个层面反映雷锋精神在今天这一主题,引导校园舆论,塑造良好风气。

“新闻宣传要深深扎根于师生之中,要牢固树立师生群众观点,多联系广大师生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广大师生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广大师生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广大师生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师生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宣传信急,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3]”

四、设置校园话题,扩大舆论引导的“互动性”

舆论形成与发展途径问题,我国学者多认为有两条,其一是自上而下的发展途径;其二为自下而上的发展途径。“所谓的自上而下是指群体中的权威机构发起而播行于一般成员之中,反之,便是自下而上。前者通常体现权威的意志,它可能与群体中多数意志划一,也可能发生冲突。[3]”当权威机构的意志与公众的意志产生共鸣时,上、下情便奏出和谐的乐章。

除了自上而下的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舆论之外,更要关注网络中存在的“隐性”舆情,有策划地、主动地设置舆论话题,开展讨论,将“隐性”舆情转化为“显性”舆情,自下而上的引导校园舆论,帮助大学生们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2009年安徽大学新闻网点击率的排行统计中,《“90后”大学生救人壮举感动安徽大学师生》以3万多次点击率高居第一。2009年10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3名大一新生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年,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事件一出,网络上很快出现各种声音,有积极肯定这种行为的,但也有很多消极否定的意见。作为学校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安徽大学新闻网很快策划组织上篇报道,围绕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什么是大爱、如何看待“90后”等内容展开讨论,从学校层面的高度引导校园舆论,并且通过3万多次的点击率也可以看出,学生“被教育”的模式正在转向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接受信息中所隐藏的观点。

俗话说“劳动最光荣”。在90后的校园里,青年大学生的劳动观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劳动?2012年五一劳动节当天,安徽大学新闻网推出《劳动节里话劳动》专题报道,让大学生自己谈对劳动的认识,有的说劳动是智慧、有的说劳动是美德、有的说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有的说体力劳动不容轻视„„

通过设置话题新闻的形式,安徽大学新闻网及时掌握校园舆情,左右校园中心议题,找准“上情”与“下情”之间的共鸣点,扩大舆论引导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高校舆论环境的变化,网络媒体要充分发挥其实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多媒体兼容性的特点,主动策划新闻、精心设置议程、主导校

园舆论导向,不仅在校内营造好的舆论氛围,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需要在社会上乃至国际上建立舆论大环境,为学校发展做好氛围营造。

(作者简介:陈欣,女,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宣传办公室网络编辑,副主任科员,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张魁,男,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参考文献:

网络思想博客与舆论引导 篇7

一、网络思想博客的内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公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 截止到2007年11月底, 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 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 平均近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 其中, 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36%, 近1700万人;活跃博客用户的有效博客空间数为2875万个, 博客市场增长迅速。 (2)

有位网友曾形象地把每个设立博客的人比作摊主, 每位摊主的经营都有特点:有卖文化墨水的, 有卖思想的, 有卖图片的, 有卖隐私的……“博客纯以一种简单的浏览器, 供人们在上面自由言论和发布信息, 它集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与传播者于一身, 利用强大的超链接功能, 使书写者的主观写作不再是唱独角戏, 而是通过‘发言’和‘表达’等超链接形式与客观成分结合, 从而使个人空间直接变成公共领域。” (3)

在网络博客的众多分类中, 思想博客是最重要的一种类型。思想性是博客不可忽视的一大特性。思考无处不在, 思想可以是关于一切的思想, 因此,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问题、政策进行思考的博客都可以归于此类。思想性博客的作者群体主要是由专业权威人士、资深媒体人以及有思想深度的普通人构成。他们善于思考, 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紧密关注社会的每一点变动, 并迅速在博客上将思想转化为文字。因此博客中, 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射, 各方的交锋也相当激烈, 甚至引起社会的大震动。相对于以娱乐、宣泄或自我表达的平民化博客, 睿智的思想性博客才最能诠释博客的核心意义。

二、网络思想博客的舆论引导

萧伯纳曾说,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咱们交换, 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咱们交换, 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对网络思想博客而言, 它不仅让一个人可以拥有两种以上甚至更多的思想, 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某一个人的思想。那么, 在这个多元思想的集散地里, 舆论的导向是否就消失了呢?

(一) 思想博客以“对话”为前提, 成就新型“舆论领袖”

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级传播论”指出, 讯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 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这说明在大众传播的条件下, 人际传播仍在积极地发挥作用, 对大众传播的状态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4) 在新媒体普遍使用之时, 有时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不会直接导致相关舆论的生成, 而是通过各种新媒体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被继续传播, 附带上情感和倾向, 从而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舆论。

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对人际传播的研究影响最大。他把“我——你”相遇的关系和敞开心怀称为“对话”。在布伯看来, 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灵和探寻, 甚至带着疑问和惶惑, 带着对人的尊敬和自我尊敬, 转向他人, 倾听他人的意见, 看看他人说了些什么。 (5) “对话具有一种紧张而迷人的魅力”, 在对话中, 我们既理解了他人, 也重新理解了我们自己。

网络思想博客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 形成以“对话”为基础的“媒介式人际传播”, 实现了人际传播作用的最大化。因此比起传统媒体及其他博客的舆论领袖, 思想博客的舆论领袖有了新的特点。

1、从“带我们做”、“各做各的”到“我们一起做”

从最早的伊里调查发现“舆论领袖”到现在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下实际运作或自然形成的舆论领袖, 这一角色还从未改变过它的特点, 即经常与事件相关人打交道、从他们那里间接获得重要消息、再向大众传播经过他们理解的解释。他们一般颇具人格魅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单向性传播意味着舆论领袖的优势, 大众声音在其导向下趋同。这就是传统媒体的舆论领袖“带我们做”。其他博客的舆论领袖功能有所弱化, 它们更像是自恋似的“自呓”。大部分平民开设博客仅仅是把自己的日记移到网络上, 将生活的不顺倾吐发泄, 将美好的事情记录下来留作回忆。这类博主“各做各的”, 从来不想通过自己的日志来影响他人的想法。而像娱乐、体育等博客更多地是向大众提供该领域名人信息、甚至八卦, 起到加大宣传的效果和达到商业目的。粉丝们以抢占沙发为荣, 满足个人崇拜感和虚荣心, 并未涉及实质性问题。博主与网民的交流并非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 而是各为其主, 各有目的。

对话要求“展开自我”, 这意味着打开自己, 张开怀抱, 让他人进到关系中来, 敢于面对异己者。思想博客为大众广开言路, 空前自由地容纳行行色色的人, 把义利的问题交给许多声音去讨论, 扩展自己的对话意识, 并点头承认那些独特的, 与我有关的思想。写博、读博、跟帖汇合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意见, 进行“直接的传播”, 具有分享与交流意义的活动。它讲究对话的相互性和合作性, 因此这里的领袖姿态放的很低, 尊重和欣赏人与人差异的不同价值, 彼此更像相互交心谈心的活动。其对话的目的并非说服他人, 变化他人, 使之改变原有的观点, 或者用一种观点取代另一种观点。在“我们一起做”的过程中, 舆论领袖和大众相互找寻、交融和接触, 产生带有新意的思想和信息。

2、从“延时性”到“现时性”

传统媒体下, 舆论领袖在获得信息经过理解后再传给大众, 是需要时间的。当大众接收信息时, 可能距事件本身发生的时间很久了, 之后大众还需反馈整合信息。在此过程中, 很多民意声音也许被悄然淹没。如此循环往复, 每次舆论领袖呈现的只能是旧时信息与言论。而在网络时代, 随着思想博客的兴起, 人们能进行现时对话, 没有脚本, 也未经彩排。新闻发生后, 关注时事的权威专家、精英人士积极思考, 迅速成文发于思想博客。在网站后台的运作下, 这类博客置于首页重要位置, 吸引网民的关注。他们读博跟帖, 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赞同, 可批判, 可陈述自己独特的思想。博主发文之后随时观察网友的跟帖, 从理性的跟帖中找到文章欠妥之处或添加更好的建设性内容, 及时修改博文, 正确体现思想。在此过程中, 舆论领袖与网友的行为基本是同步的, 双方可以进行即时互动。博客中国就以“汇聚万名意见领袖, 中国第一思维集散地。每五分钟, 给思想加油!”作为该网站的宗旨, “每五分钟”的口号充分体现了思想博客的现时性特征。在信息传送的速度和思想表达的理性程度方面, 传统媒体下的舆论领袖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3、从“计划性”到“难以预料性”

传统媒体下的舆论领袖有明确的目的性, 即传达某一特定倾向的信息给大众, 引导大众向既定的方向靠拢。其他特定领域中的博客也带有明显计划性, 如连续推出多篇博文为某明星演唱会造势, 或为某艺人提高公众形象, 企业也利用公关博客进行品牌渗透和再传播。即使大众没有通向这个预定轨道, 也只有可能走向反面, 这样计划内的结果只有两个, 非此即彼。而真正的对话时要建立一个开放的, 相互呈现的, 不可回避的相遇关系。在思想博客中, 对话让人们各自说话,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说出不同的意见, 保证了人享有最大的思想自由。对话为人的差异建造一个相互理解的广阔空间, 足以让人在展开差异的过程中, 取得某些创造性的共识, 找到解决差异和冲突的新途径。即使舆论领袖按照原定的计划将思想和盘托出, 也不能保证大众随其发展。网友跟帖反馈的信息、思想和评论的难以预料性, 使得舆论方向呈现不可预测性。这当中, 舆论领袖的个人素质及应变能力是影响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巧妙设置“议程”引导舆论

“议程设置功能”这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 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 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6)

“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 的议程设置功能已经被认可,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是强大的。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作为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7) 成为意见领袖的思想博客完全有可能像大多数媒体一样设置议题, 引导民意, 制造舆论。

1、议程设置的内容向“以人为本”倾斜

传统媒体在设置议程时主要追寻与国家大政方针契合的重大问题, 更注重强势意见。由于这种点对面的单向性传播特点, 受众处于被动地位, 被媒介设置的议程牵着鼻子走, 受众意见对传播者而言是一种延时反馈。而且在传统媒介中, 一些利益群体, 尤其是弱势群体经常受到某种强力干涉, 话语的表达处于明显弱势。其他博客也是根据自身专业性需要、商业性目的设置议程内容的, 不适合和无价值的都不发表。只有当该专业领域暴露的问题与大众讨论的问题一致时, 二者才能融合。如毒奶粉事件属于奶粉行业的危机事件, 也是事关大众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思想博客中, 没有任何约束限制, 人们可以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以文字形式自由地表达出来, 并提出许多建议和要求, 产生新的议题。这类思想博客注重民意, 尊重人的生命, 维护人的尊严, 关注人的生存意义, 保障人的价值诉求, 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因此, 它可以成为公众话语的传声筒, 在博客空间里形成集体舆论, 进而影响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促进问题尽早解决。在理性多元的思想博客时代, 再也不会出现2003年我国媒体对“非典”的集体失语了。“5·12”汶川地震之后思想博客对灾区各方面救援情况的深度思考和合理建议, 是正确设置人民最关心的“议程”、积极引导舆论的体现。此外, 思想博客在设置议程时, 既注意强势意见, 也关注弱势意见, 既反映热点, 也反映难点。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 用不同的观察视角切中时弊, 拓展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话语空间, 真正实现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融合, 引发更多的参与, 推动社会进程的发展。

2、以技术控制辅助议程设置的完成

网络作为一种高新科技的产物, 其传播也受到技术的巨大影响。它在为受众提供自由表达空间的同时, 也为传播者对内容的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思想博客强化议题的手段, 来自对新闻编辑的模拟, 网站编辑或社区版主在后台利用技术上的权限把重要的思想博客长期置于首页, 将其博文标题进行漂红、加粗、加精华、推荐等等。于是, 网民通常在门户网站首页看到“推荐博文”、“热门博客”等字样, 就是对新闻重要性进行的暗示, 而受众恰恰很难察觉这种通过技术手段产生的软性议程设置, 几乎是在不经意间就让博客的议程设置发生了效果。事实上, 网民们依然是围绕着媒体已选定好的话题发表见解。另一方面, 网民在了解到某一议题并产生兴趣时, 采取超链接的方式自发地将议题再次扩大, 使之进入更多受众的认知范围。最后, 当博客舆论发展到一定态势, 自由讨论达到一定热度, 形成较大舆论影响力时, 则会在更大的网络空间内进行传播, 出现更多更大的“舆论圈”, 并逐渐成为较成熟的“舆论导向”, 最终形成一个强烈的“舆论场”。在这个过程中, 权威人士的权威话题、权威观点, 不仅影响网民想什么, 也影响他们怎么想。

三、结语

博客从技术IT走向知识精英再到平民大众的广泛普及, 达到今日近亿的开博量。“当人们还为能自由表达自我而欢呼雀跃时, 平民博客却遭遇门可罗雀、无人喝彩的尴尬。有人曾用‘摩天大楼’与‘贫民窟’来形容精英博客和草根博客, 实不为过。” (8) 而像Acosta这样的草根英雄最多也只能算是“贫民富翁”了。

“话语即是权力, 权力通过话语而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 (米歇尔·福柯) 博客的话语权并不是指博客技术所能提供的自言自语式的表达和展示权, 而是公共空间的意义上, 博主的声音能否被听见、被多少人听见、能否引起共鸣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问题。正如网络传播研究者彭兰说的:“平民话语权这把看上去很美的钥匙, 未必能打开网络世界里每一扇门。” (9) 博客世界的话语权, 从来就未从少数的精英博主那里流走, 大众所为之狂欢的平民话语权仅仅是表象。

相比平民, 精英的博客文字更具思想性, 更趋理性和成熟, 如经济学家张五常、社会学家李银河、学者周国平、资深记者闾丘露薇等人的博客长盛不衰。他们的确可以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博客兴起的时间毕竟还不长, 发展也处于初步阶段, 究竟如何让思想博客更好地引导舆论, 确保健康的舆论环境, 还需要研究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释

1 (3) 张顺军:《博客与舆论监督》, [J]《.青年记者》, 2005, (9) :79~80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 [EB/OL].http://www.cnnic.cn/html/Dir/2007/12/26/4948.htm, 2007-12-26/2009-3-18

3 (4) 李彬:《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4 (5) 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 (6)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 (7) 孙宜山:《网络传播中舆论引导的特点分析与实施》, [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7220297.html, 2008-05-09/2009-3-18

7 (8) 丁未:《从博客传播看中国话语权的再分配---以新浪博客排行榜为个案》, [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7 (6) :53~58

论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篇8

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正确认知网络舆论现状及其重要性,加强网络舆论的研判与分析,多渠道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是网络宣传管理工作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我国目前网络舆论现状及其重要性

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把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推升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这个台阶包括:社会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网络信息传播受众人数的急剧增加等等。网络作为传播介质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和深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信息传播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在促进社会的透明度、促进民众的参与度等方面产生了全面的积极影响。另外,就是互联网使民众意志得以充分表达,这种表达不仅是及时的,而且是充分的、全方位的。 当广大民众创造性地在一个平台上展现智慧、表达意愿的时候,这个力量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

在我国,网络已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态势值得密切关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舆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文。

目前,网络舆论的不断发育壮大,已使其成为一个直接、快捷、丰富的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和社会情绪展示窗口。对网络舆论需要做客观、细致的分析和评估,既要重视,把它作为体察社会情绪的“晴雨表”,又不能盲目地把网上声音当成社会主流舆论,不应该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认真分析、积极应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于密切党群关系、满足合理诉求、疏解不良情绪、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网络舆论的研判与分析

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定要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做好网络舆论的研判和分析工作,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大的力度,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应对工作。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公民在网络上可以自主发表言论,反映利益诉求,网络成为社会舆论表达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作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这在客观上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舆论监督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人员庞大、信息海量、形态多样、迅速及时、易于复制、便于检索、超文本链接、全球传播等特点,使得完全控制网络传播几乎不可能。同时,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利弊皆有,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其弊端是非常明显的,诸如其流言化、情绪化、口水化倾向等,都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研判和分析,这一工作理应成为应对和引导网络舆论方面进行创新的着眼点。

网络舆论并不能代表社会主流声音,但又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情绪“晴雨表”。如何對网络舆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需要网络信息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健全审查机制,而更重要的是,要担起自己的社会和道德责任。

三、多渠道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和完善互联网管理,是互联网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

当前,网络的蓬勃发展,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能否对网络舆论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规范,掌握主动权,以进一步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应该说,网络舆论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网民希望通过表达和参与,让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民意,推动公职人员改进工作,督促问题和事件的公正解决。不可否认,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民意表达已经成为一股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会越来越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对此,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要尊重话语权,展开积极引导。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第一数量的网民,在一个群体社会形态日益凸显的时代里,网民这个群体可以说最独特,因为它的外延非常模糊,每个进入虚拟世界的人都可以称作“网民”。互联网是个虚拟世界,人们的真实面目和身份被形式多样的符号所代替。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网络隐匿性削弱了虚假信息传播者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许多谣言借网络到处传播,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网络民意”在彰显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民意泛化、偏激、随意和不平衡等问题,如果不能善加引导,容易形成“舆论暴力”,影响社会稳定。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网络舆论”,成为当前亟须研究和破解的命题。

在互联网开放平台上,网民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如果对网络舆论一味采取传统“堵”的方式,非但无助于引导网民情绪释放,反而会引起对抗性逆反心理。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网民一旦失去鉴别真伪的依据时,往往会无所适从,甚至被居心不良者利用,这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稳定。在目前网络舆论格局中,必须充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压缩虚假信息传播空间,同时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把网络舆论纳入主流舆论中。

同时,主流新闻网站还必须密切关注网民的观点和意见,加强网上权威评论的引导作用。专业评论一般来自于专职评论员和知名作者,由于他们知名度、思想性和写作水平较高,对普通网民具有引导作用。在热点问题出现时,可以借助专业人士灵活机动地开展评论,使权威声音与其他各种观点在交锋碰撞中主导网上舆论。“新华时评”“人民时评”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主流媒体的新闻网站应主动设置一些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在交流中引导,让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使网络民意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应该看到,而今的网民,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更多年龄层和阶层的民众都活跃在网络上。现今的网民已经具有多样性且心理更成熟、更理智,这使网络舆论的力量更加强大并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网络传播也是一个分层的传播过程,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中,都有一些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他们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网民舆论的方向,在某些时候,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应注意培养一批“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以此来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

另外,针对“网络民意”新的表达形式和形成的规律,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互联网自身特点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合理引导。除对确有危害的信息严加防范外,应适度调整网络舆论管理的政策和策略,立足于“开”和“导”,变排斥为正视,变被动为主动,变堵塞为疏导。在多元化舆论相互碰撞和交锋中,适当加以正面引导,更利于积极有益的网络舆论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中牟县青年路街道民主街村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中牟县青年路街道民主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实际,立足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一条“以商促贸,以工补农,村组联动,共同致富”的特色路子,先后筹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官渡农副产品市场、城东蔬菜批发市场,拥有汽车配套装饰材料、新型塑料等20多家村办、私营企业和15座容量达5万吨的冷库,全村农民经纪人1000多人。该村的市场、企业和冷库依托县城区位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运、深加工、保鲜提供了条件和场地。目前该村集体收入7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300元。2011年民主街村为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提高辖区城市品位,决定对民主街城西中心市场进行改造,引进资金近10亿元规划建设丹尼斯国际购物广场,该改造工程设计新颖,美观大方,呼应周边,环境协调,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新形象,建成后将成为中牟县新农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的示范点。

(马国柱)

睢县:管理规范化先进学校创建活动有序进行中

睢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示范性学校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在管理规范化先进学校创建活动中,这些学校总是善抓机遇、先试先行,为睢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睢县共有市、县两级示范性中小学40多所,如睢县二中、平岗一中、尤吉屯二中、范洼初中、县实验小学、尚屯镇一中、阮楼初中、皇台初中、孙寨一中、平岗小学等。纵观这些学校,均呈现出布局合理、设备齐全、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等看点:一是“校园工程”成效显著,建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装备工程”上新台阶,教学仪器设备均达省颁一类标准;三是“四风建设”扎实推进,管理创新机制正在形成;四是素质教育常抓不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五是走特色办学之路,办学个性特色十分鲜明。目前,睢县40多所管理规范化先进学校考核评选正在有序进行中。

上一篇: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纲下一篇:书香作伴作文,书香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