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特征

2024-05-17

舆论引导特征(精选11篇)

舆论引导特征 篇1

一、引言

在自媒体时代, 网络意见领袖会频繁接触媒体, 并且利用自媒体平台发送信息和观点。对于知识水平、兴趣度和媒介接触度较低的受众来讲, 网络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往往更贴合其口味, 能对其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从而能够获得很多受众的追捧。随着网络的应用普及, 网络意见领袖对这些受众的影响也将越大, 甚至对网络舆论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网络意见领袖的概念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的经典概念, 又被称为舆论领袖或观点引领者。几乎每一个群体中, 都会产生意见领袖。而网络时代的到来, 则使网络意见领袖得以诞生。通常, 这些领袖会被称为“大V”, 如“微博大V”“知乎大V”等。在互联网平台上, 网络意见领袖会在重大公共舆论事件及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为人们提供信息, 并且能够对公众的态度产生影响。近几年来, 自媒体成了一种新风潮, 各路网络意见领袖纷纷在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成立自己的自媒体平台, 其舆论引导和影响能力也越发突出。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特征

(一) 所发布的信息有高关注度

从舆论引导特征上来看, 自媒体时代网络意见领袖的首要特征就是能够发布引起高度关注的信息。网络意见领袖往往通过对事件观点的分享表达, 在网络上聚集一批关注者, 他们的言论往往会获得相当多的评论或转发, 有很高的关注度。 相较于一般网民, 网络意见领袖接触媒体的频率较高, 甚至很大一部分就是媒体从业人员。因此, 网络意见领袖通常处在信息源上端, 能够取得一般受众无法获取的信息, 并且能够最快捷地发布这些权威信息, 获得一定的关注度。[1]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网络意见领袖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发表言论, 这也提高了他们的言论关注度。

(二) 所发表的言论受到粉丝追捧

网络意见领袖在传递信息的同时, 也会进行观点的传达, 并且不时给受众提供建议。从舆论引导特征上来看, 网络意见领袖发表的言论通常能够得到热力追捧。在传播过程中, 他们反应迅速, 积极活跃, 所发表的言论也往往具有个人特色。他们的言论、情绪、观点虽有个人色彩, 但往往能戳中受众的共鸣点, 甚至常常扮演为民说话的角色, 这些都使得其言论能快速被粉丝接受。当粉丝越来越多, 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特别在时下大热的社交平台微博中, 140字的短小容量, 一键转发点赞的便利直接, 使得微博意见领袖的观点更加鲜明, 传播度也更广泛。一条微博下评论转发过万, 足可见网络意见领袖的受追捧度。

(三) 所发表的言论对受众有引导性

相较于一般网民, 网络意见领袖传递的信息和发表的言论绝不仅仅是自说自话的网络议论。网络议论通常过于零散和微弱, 无法形成统合的态势。但是, 网络意见领袖却能够介入这些网络议论, 从而对拥护者们进行示范引导, 继而使舆论生态原本的平衡态势发生改变。[2]网民往往以年轻人为主, 部分网民具有无主见、易被煽动的特点, 网络意见领袖的言论和行动一旦被认可, 就会成为粉丝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和态度会内化成为粉丝的意见和态度, 继而对舆论进行引导。例如, 罗振宇通过《罗辑思维》打造的互联网知识型社群, 倡导“U盘化生存”的生存状态, 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与效仿。

四、自媒体时代网络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影响

(一) 对舆论形成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积聚性”, 网络意见领袖能够轻松组建舆论关注群, 从而为舆论的形成打下基础。通过对信息的关注和转发, 网络意见领袖能够让信息快速扩散。网络意见领袖关注和转发的信息一般都是与自己看法相同的意见和认识, 转发相同的观点, 能够使信息得到二次扩散, 继而形成关注群。利用关注群, 网络意见领袖就能够向外大量传播信息, 其自身也将成为信息发布的中心。在新热点事件发生时, 网络意见领袖能够迅速以带有个人色彩的独特视角对问题进行解读, 发表见解, 甚至引起其他意见领袖的关注, 从而使信息实现链条式的裂变传播, 并且最终形成巨大的舆论传播效应。

(二) 对舆论发展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中, 网络意见领袖与拥护者是追随者与被追随者的关系, 领袖与粉丝之间互相协作, 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 双方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这个过程中, 网络意见领袖因其具有的权威性, 对网络舆论的发展形成重要影响。网络意见领袖往往利用自己的身份或对事件的特殊看法, 推动舆论的传播。就拿微博意见领袖来讲, 往往得到加“V”认证的微博博主通常更容易取得网友的信任。

(三) 对舆论走向的影响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各种条件、环境的变换, 舆论的导向也会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 网络意见领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领袖拥有固定的关注群和粉丝, 而这些粉丝往往对信息缺少甄别力, 在未了解事态全貌的基础上就盲目跟随意见领袖的观点。在舆论发展的过程中, 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新的议题设置, 就能够改变民众的关注重点, 从而使舆论的走向发生改变。例如, 在舆论传播中, 常有大V进行言论洗白或故意抹黑的现象, 也有经过各种大V的呼吁, 某些舆论得以传播更广、更受关注的例子。

五、结语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已不容小视, 甚至常常被一些人拉拢为“枪手”。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管理和引导, 以较好地应对来自自媒体时代的挑战。网络意见领袖也需要明白自身的责任与界限。只有认识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特征及影响, 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优势, 加强舆论管理, 营造一个公正平衡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董玉芝.自媒体时代微博意见领袖的舆论效应及其引导[J].中州学刊, 2014 (04) :173-176.

[2]陈楚瑞.自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的社会动因与引导策略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04) :160-165.

舆论引导特征 篇2

----新时期公安宣传工作新思考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和重要舆论策源地,成为包容"体制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巨大场域。一些在"体制舆论场"中不能传播的信息有可能在互联网中传播,并迅速形成舆论。认真分析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公安舆论,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公安舆论 和谐 警民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各领域的应用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地域,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新闻媒体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一些涉警事件、一起刑事案件甚至一些小纠纷,如果处置稍有不当、舆论引导不及时,就会引起舆论炒作,警民关系紧张,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

一、信息化时代公安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历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扩展了各种监督渠道,也加剧了涉警舆情的扩散和传播,使公安舆论引导形势严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互联网被称之为继报纸、电视、广播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新型媒体,以其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公众的青睐,改变了以往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务的活动空间,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渠道和政府洞察、引导社会舆论的平台,成为社会舆论快速“传播器”和高倍“放大器”。一些个别问题可能借助网络引发舆论浪潮,出现“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网上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现实社会,从而使维稳处理难度加大。

(二)公安机关舆论引导手段的相对滞后,有损公安形象的“危机”更多,破坏更大。公安舆论宣传作为公安工作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但随着公安保卫任务的日益繁重,特别是网上涉警舆情的日趋严峻,公安宣传舆论引导整体呈现“上热下冷”的滞后局面,主要表现有“五不”:一是思想认识不高。对舆论引导重要性认识不够,重业务轻宣传。二是网上舆情处置水平不高。对传统媒体沟通多,投入精力大,但是对网上舆论引导认识不深、办法不多,特别是面对涉警负面舆情,第一反应就是“删”、“封”、“堵”、“捂”、“不表态”,有的甚至无动于衷、麻痹侥幸、听之任之。三是对外宣传机制不全。宣传舆论工作有机构、缺人员、缺设备、缺经费,没有一整套强化舆论引导、应对危机处置的工作机制,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事件,往往慢一步、慢一拍,丧失工作主动权,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与媒体沟通能力不够。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

道,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生硬,缺乏应对技巧。尤其在涉及负面新闻采访时,部分民警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或者胡乱说,造成工作被动、形象受损。五是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民警参与舆论宣传知识方面的培训少,从事宣传工作的专业水平不高,提升新闻舆论引导的能力不够,新闻舆论引导、网上监控处置、专业评论分析相结合的专门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全警舆论引导的基本技巧还没有普及。

二.加强信息化公安舆论引导的应对之策

“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懂信息化的民警将丧失工作权”,信息化已经是公安工作的一场必然的革命,如何应对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方面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加强信息化公安舆论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引导:

(一)建立健全公安新闻舆论预测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密切关注尤其是涉及公安部门方面的舆情、动态,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落实专人跟踪走访、回访,并做好法制宣传和停访息诉工作。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涉警敏感舆情隐患,抢占先机,防微杜渐。同时要对案(事)件发生的时段、地段、涉及到的群体对处置工作可能形成的不利影响和后果进行舆情风险评估,牢牢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性。

(二)建立健全警媒互动联谊机制。采取建立警媒之间经常性“交流通气”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年终或节日与媒体开展联谊活动等方

式方法,建立起与新闻媒体互信、互助、互动、双赢的和谐关系。要主动为媒体“报料”,方便媒体记者采访,联合宣传公安典型事迹。对采访涉警敏感问题的记者,要热情接待,妥善应对,引导其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客观、公正、准确地采访报道;对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要促请新闻媒体从内部渠道反映,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媒体,争取理解支持。

(三)建立健全网上巡查管理机制。一方面公安网监等部门要积极构建网上维稳工作新防线。招募网络人才,聚集网络精英,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进攻”,以“网上群众工作”、“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等形式主动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架起融洽关系的桥梁,建立网络群众基础,有效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网络运营法规,规范网络运行管理,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发展网络主流文化,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觉悟,引导人们既做责任公民、又做责任网民。

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做好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各类矛盾错综复杂,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增加。因此,认真分析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公安舆论,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拓展民意沟通渠道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人民公安报.2009.

2.提高信息时代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军事记者》2009年05期

3.如何认识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青年记者》2009年11期

4.《警察与媒体: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文集》孙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公安

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 篇3

一、增强宏观调控指导的本领

企业新闻宣传部门为企业新闻媒体的业务指导部门,担负着宏观指导、协调和管理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要做到调控有力、指导有效、协调到位、管理有方,就必须具有超前思维,胸有全局,站得高,看得远,并及时了解企业的新动向、新变化、新要求,迅速吃透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准确把握基层职工思想脉搏,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理清思路,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对重要的报道要统一口径,早打招呼,对重要的宣传任务要制定详细的报道计划,对报道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纠正,使新闻宣传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反应敏捷,善做“及时雨”,不可行动迟缓,总当“马后炮”;要强化把关意识,时刻关注媒体报道动向,随时准备“纠偏”、“纠错”,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尽量避免和减少差错。

二、增强正确引导热点的本领

企业的热点,是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对待热点要冷静分析,妥善引导。上级的大政方针,企业的重大工作、重要报道任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热起来,形成舆论强势,产生宣传效应;突发事件、重大事故、违法违纪案件报道则要稳,要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报道,不能任意炒作和渲染;而一切不利于企业发展和稳定的事件,尽管有“新闻卖点”,也一定要冷下来,绝不能火上浇油,推波助澜。要善于在热点报道中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明辨是非,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不正确的舆论,做到冷热有度、把握适当。

三、增强新闻宣传策划的本领

新闻宣传策划就是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作出符合新闻规律的谋划。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要靠的是大批高质量的优秀新闻作品。而每件优秀新闻作品的完成,都是精心策划的结果。经过策划的新闻报道,具有独特的创意、鲜明的针对性、较强的可读性,能牢牢抓住读者,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要增强新闻宣传的本领,就要做到吃透上情和下情,对“上头提倡什么”和“下面需要什么”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一要抓好总体策划。抓重大题材的战役策划,是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付诸实施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事件的发展,形成多兵种作战的联动机制。对重要宣传任务要连续报道,形成声势,造成强势。二要搞好微观策划。新闻采访、素材使用、版面设计都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只有匠心独运、策划到位,才能使报道重点突出、时效性强、覆盖面大,新闻报道才能更具深度和广度。

四、增强贯彻落实“三贴近”方针的本领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新闻宣传工作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从现实生活和职工群众的实践中获取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新闻宣传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来确定选题,选择角度。要体现职工意愿,满足职工需求,研究受众心理,改进报道方式。要多一些群众视角,对上级和企业的方针、政策,多从群众的角度来报道;对群众不易理解或一时理解不了的政策法规,及时解疑释惑;多用群众身边的实例,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反映其工作和生活。同时,还要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注重新闻价值,讲究实际效果,提高报道质量,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发布信息,保证职工群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用鲜活的形式表现新闻,提高媒体的关注度,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五、增强发现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的本领

先进典型是旗帜、是方向,是引领人们前进的路标,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是新闻宣传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注意发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深入挖掘、总结、提炼他们的闪光点,让先进典型“亮”起来,使先进典型成为“长明灯”、“启明星”。要大力宣传、推广,使先进典型“响”起来。要使先进典型在“重要版面”、“黄金时间”一展风采,提高他们的曝光度、上镜率;要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的生动性,让先进典型的事迹入耳入脑;要多种宣传手段并举,形成宣传典型的规模效应。要把先进典型看成是一笔宝贵财富,注重调动、发挥先进典型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得利、生活上受益的机制,努力使先进典型“香”起来。

六、增强搞好舆论监督的本领

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之一。适度和有效的舆论监督,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都是有益的。由于舆论监督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都很强,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力度和角度。要引导不误导,帮忙不添乱。特别是对热点、难点问题,既不能火上浇油,也不可釜底抽薪,要释疑、疏导、化解,帮助改进工作,促进问题解决。要端正监督目的,摆正监督位置,把好监督时机,用好监督形式,注重监督效果,做到事实准确、结论正确、出于公心、有利工作。不能想报什么就报什么,不看影响,不计后果;更不能影响稳定,诱发情绪,激化矛盾。

七、增强管理和运用新兴媒体的本领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手机功能的迅速拓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目

前,互联网和手机已在一定范围形成了新的舆论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和手机短信的舆论控制难度更大。一方面,应积极研制高新技术,加大对网上舆论和手机短信的监控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有强大宣传和震撼力的网络、手机舆论阵地,加大正面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局域网是企业的重要舆论阵地,新闻宣传部门要将其纳入管理范围,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引导网上舆论,主动提供内容服务,使网络成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平台。要有计划地建设几个重点网站,强化正面宣传的引导力度,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形势任务教育、先进典型宣传、政策法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图书馆等专栏。要丰富网络宣传内容,创新网络宣传形式,提高网站的吸引力。认真分析手机短信的传播规律,对影响稳定、制造混乱的短信息,追查其传播源,对主要责任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天然气处理厂)

舆论引导特征 篇4

坚持舆论正确引导, 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 是新闻工作头等重要的任务, 是新闻单位的立足之本。讲究引导艺术, 是为了采取各种方法, 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 使正确导向更好地得以实现。二者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中央领导曾经指出,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要讲究宣传艺术, 提高引导水平, 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我们研究如何坚持舆论引导与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目的就是如何使新闻单位既坚持正确导向, 又讲究引导艺术, 使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满意。

研究和实践如何坚持舆论正确引导与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是新闻界的长期任务, 是新闻界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当前,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 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反腐倡廉、整治“四风”过程中, 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 有着特殊的意义。

要实施正确而有效的舆论引导, 其前提是新闻媒体本身必须确确实实能够代表舆论, 反映民意。我国的新闻媒体为国家和人民所有, 它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媒体并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 在渠道通畅的前提下, 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能够代表全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一致呼声。这是新闻媒体能够准确引导舆论的前提, 也是我国新闻事业所具有的优势。

我们承认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能够代表舆论, 并不意味着后者不需要引导就可以自发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运动。只要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还存在着差异, 只要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识水平还没有完全统一, 那么, 社会组织和个人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要求, 在社会上必然形成不同的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 舆论是需要引导的, 这股强大而自发的社会力量只有在得到正确引导的前提下, 才会形成积极、建设性、自觉的巨大社会力量, 才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当前,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这场伟大的社会运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面貌和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而且重新铸造着在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在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迫切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之力, 形成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统一意志和舆论环境。中央领导曾明确强调舆论导向的极端重要性:“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段话十分清楚地讲明了新闻媒介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如上所述, 新闻媒体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不仅是可行的、必要的, 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实施舆论引导的具体内容应当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 新闻媒体要对舆论进行政治引导或政策引导, 政治引导是舆论引导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刘奇葆指出, 新闻战线担负着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职责, 一定要坚决贯彻中央精神, 牢记职责使命, 讲政治、讲大局, 要通过改进文风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 巩固主流思想舆论。显然, 中央领导要求新闻媒体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要在媒体的方向、宗旨、方针等原则性问题上坚决贯彻党性和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新闻媒体通过自身的事实报道和言论,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提出鲜明的政治观点, 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总之, 新闻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政治上完全合格, 媒体的政治导向一旦有错, 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其次, 新闻媒体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引导外, 新闻媒体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揭示事物发展规律, 从而引导人民群众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它还应该通过有力的事实报道和言论, 臧否现实中的人和事, 激浊扬清, 引导公众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培植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 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等。一句话, 新闻媒体应该将异常庞大而复杂的舆论引导到政治方向正确、健康向上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地步, 引导到正义、公正、良知和美德受到全社会广泛崇敬地步, 引导到克服内耗、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地步。

新闻媒体要实施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工作, 应当将上述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之中。换言之, 这就是操作层面的舆论引导艺术问题。讲究舆论引导艺术, 可以保证媒体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取得最大的成效。由于新闻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 舆论运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而舆论引导艺术也必然具有丰富的内容, 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怎样才能搞好热点问题的正确引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引导的指导思想要明确。在进行热点问题引导时, 心要热, 头脑要冷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 服务服从于全党工作大局。要跟着大局走, 不能跟着感觉走, 跟着情绪走。要从思想上明确, 我们搞热点报道, 是为了帮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做好工作, 帮助老百姓解决难题, 或者解决思想问题, 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引导的内容要有选择。媒体工作者要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 随时发现新的热点问题, 及时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既能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工作, 又反映了老百姓的心愿, 同时也符合新闻规律要求。有些热点问题牵涉面广、原因复杂、时间长, 解决起来难度大, 一定要慎重对待, 不可仓促报道。如一旦把握不好报道出去, 把社会情绪煽动起来, 问题又不能很好解决, 就会造成工作被动, 使各个方面都不满意。

引导的形式要多样。对热点问题的报道, 形式可以多样。例如, 连云港交通台的《交广关注》就是通过聚焦、透视、点评形式来进行热点问题报道。一句话,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目的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办得更加受到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另外, 新闻媒体要把一般报道和典型报道、评论等结合起来, 加强典型报道和言论的分量, 强化舆论引导力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媒体要选择体现浩然正气和崇高品质, 代表时代精神和领风气之先的先进典型作集中的、突击性的报道, 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挖掘人物的内心深处和事件的核心要素, 以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宣传声势, 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连云港市以“雷锋车班组”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就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应该说, 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时代英雄和先进典型, 新闻媒体抓住这些亮点, 突出这些亮点, 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示范效果。另外, 新闻媒体还应该加强言论分量, 因为言论以最直接、最鲜明的形式表明媒体的立场。只要新闻媒体能够把上述问题解决好, 挖掘出一切技术手段的潜力, 就一定能够正确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摘要:坚持舆论正确引导, 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 是新闻工作头等重要的任务, 是新闻单位的立足之本。讲究引导艺术, 是为了采取各种方法, 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 使正确的导向更好地得以实现。

创新报道方式 强化舆论引导 篇5

云南省人大常委历来十分重视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人代会、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的宣传报道。对人大新闻的宣传工作应注意把握舆论方向,明确宣传重点,拓宽工作思路,主动把人大宣传融入到党的宣传格局之中,紧跟时代步伐,贴近人大工作实际,突出人大履职特点,统筹兼顾,抓住关键,精心谋划,加强跟踪报道。

未雨绸缪

一年一度的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做好会议的宣传报道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務。每次会议之前,我们都会制定好详细的宣传报道方案,明确宣传报道的指导思想、内容和任务。并在大会召开前夕,邀请各新闻单位负责人召开新闻协调会,具体安排宣传报道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新闻协调会要求各新闻单位要严格按照新闻报道方案,高度重视,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策划,制定周密的宣传报道计划,紧紧围绕会议的主要内容,始终坚持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宣传基调,突出主题,深化内容,充分体现会议民主、求实、奋进的良好氛围,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报道代表提出的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以及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方面的建议、意见和批评。

做好会前的宣传报道,对于营造良好的会议气氛、宣传大会的指导思想,把握大会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人气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做好会前的宣传报道呢?

首先,我们会主动与新闻单位沟通联系,共同谋划会前报道工作。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宣传我省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的同时,积极宣传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和人大制度,全面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亮点。大会期间,省人大常委会和省委宣传部都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指出大会宣传报道工作的重点,提出对大会的宣传报道的要求,引导记者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议题,在一些热点、难点上捕捉和挖掘新闻素材,把严肃、庄重的活动写得生动、活泼,写出有新意、有吸引力的好作品。

其次,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线索和素材,联系接受采访的单位和人员,尽心尽力地做好组织、协调、联络工作。各新闻单位也认真总结以往人代会报道的经验,在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上积极探索和创新,紧扣百姓心声,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加大专题报道的分量,注重深度报道,准确而及时地把信息传达给外界,使老百姓对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情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会前召开的新闻通气会、记者吹风会上,我们都会要求广大记者把会议新闻做得更深入、更细致、更生动。每次人代会期间,代表议案和代表建议都是广大老百姓和新闻媒体高度重视的热点之一,为了把代表们提出的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在第一时间快速、准确地告诉老百姓,各新闻媒体都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许多记者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与我们的大会宣传组、议案组联系,与代表团负责人、新闻联络员和代表本人联系,表现出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敏感性。最近几年的每次省人代会都是一次热火朝天的媒体总动员。参加采访报道的中央驻滇媒体、省内新闻媒体、海外新闻媒体共有50多家,300多名记者,刊播的图文音像作品至少有1100余件,2013年的省人代会期间,各新闻媒体刊播的新闻达1200多条。

有的放矢

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新闻报道是人大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经常性的工作。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和改进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作为人大新闻宣传需要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宣传报道的方式和手段。在会议召开的前一个星期,通过召开新闻协调会、新闻通气会,对需要报道的重点、热点和要把握的问题进行通报。

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面,增加鲜活性,我们在重点要求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做好宣传报道的基础上,新增加了16家新闻媒体参与宣传报道,改变了过去那种媒体只有三、四家,记者只有四、五人,报道内容只是一些消息以及通过的决议决定和法规的现状。现在每次举行常委会会议,都有十多家媒体,很多记者在场,形成图文、声像一起上,消息、通讯、专访、评论、综述样样有的局面。另外,我们针对前几年个别媒体对人大新闻报道不规范的问题,着力在规范报道上下工夫,特别强调对人大宣传报道要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地位相对应,并要求各新闻单位不能把人大会议等同于一般性的工作会议进行报道,对人大通过的决议、决定,不能作为一般性的消息对待。

我们改变了过去对常委会会议的报道只作开始和结束的程序性报道的做法,增加了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中的审议情况做更深层次的跟踪报道,尤其是对重要报告、条例的审议情况,及时组织新闻记者抓住焦点、热点进行深度报道,克服了过去程序性报道多、实质性报道少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比如对《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云南省见义勇为条例》等,从列入立法计划开始,我们就组织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新华社云南分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云南法制报、春城晚报等10多家媒体对条例进行充分而深刻的报道。单就这几个条例的起草背景、起草过程及审议情况的新闻报道,每个条例的发稿量都在30条以上,较好地反映了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为民的主题。总体上讲,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新闻报道有了明显的加强和改进,各主流媒体都能够在重要版面和重要时段对人大新闻进行及时的报道。

在主任会议的宣传报道方面,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各新闻媒体提出了深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报道的思路,要求尽量减少一般的程序性报道,按照反映快、内容新、表现活、效果好的要求进行广泛深入、形式多样的报道,使主任会议的新闻报道水平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此外,对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的监督工作,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代表视察、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活动,我们从提升人大新闻报道地位入手,会同有关委员会梳理出最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线索和宣传报道重点提供给记者,让记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特别是对执法检查的宣传报道,我们在每次执法检查前,都会协同相关委员会认真研究制定宣传报道计划,组织省级主要新闻单位随同执法检查组到各地进行跟踪报道。同时,对于一些大型的专项活动,比如全省人大系统书画摄影展览、全省人大系统体育运动会、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全省人大系统演唱比赛、全省人大系统演讲大赛、专题询问活动等,我们都会提前做出详细的宣传报道计划,制定宣传报道方案,并抓好落实。

舆论引导特征 篇6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生态改变和媒介生活格局

学界对媒介生态大致有两种理解:其一, 认为媒介生态是由媒介构建的人类生存环境, 即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其二, 认为媒介生态指的是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及条件, 也就是媒介生产、流通及消费所处的外部环境。笔者主要在第一层面上使用“媒介生态”。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媒体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广泛参与新闻信息传受、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空间及渠道, 极大地改变着舆论生发和存储 (舆情、潜在舆论) 、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格局。从参与者层面考察, 媒介生态和人们的媒介生活有了下列几方面的变化:

(一) 被称为草根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新闻信息传受活动, 而且人人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 甚至个个都可以当总编社长, 新闻传播活动真正实现了平民化、草根化和非专业化。

(二) 所传受的新闻信息内容丰富多样, 角度呈现各不相同, 充分表现出信息内容的多元和公共特色。

(三) 传播新闻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远离“把关人”, 而且成本低廉。

(四) 新闻信息传受过程中的主客体经常身份互换, 传和受双方交互性明显。

从媒体自身的层面看, 媒介生态和人们的媒介生活也有很大变化, 主要有:

(一) 传播主体有重大调整。官媒的地位有所动摇, 官媒设置议题和议程的主动权不断减损。民众由于掌握了新媒体而从以往的信息接受者变为重要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 民众提出的议题和设置的议程常常为党委和政府采纳。所谓倒逼机制正在普遍形成。

(二) 传播内容的“官民指向”有所变化。官媒的主旋律和由其所内化的选稿标准没有变化, 而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多样的, 所发表的意见是多元的, 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民众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三) 新闻舆论事件有所增加。新媒体主事和推动, 积极设置和主动策划, 当下社会的新闻热点和舆论事件频发, 参与的民众呈几何级数扩展。

二、新媒体时代:民众舆论诉求的无序表达

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 民众舆论诉求快速膨胀。其中, 既有民众主观需求的增加, 也得益于传播技术所提供的载体与渠道的保障。

36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舆论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从原先的封闭环境, 转变为向全国全球开放的环境, 主要是:

(一) 社会结构重组造成了社会主体的多元化, 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利益主体和利益分配的差异化, 形成诉求表达众声喧哗的局面。

(二) 由于以空间换时间, 出售土地等谋取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等错误的顶层设计, 中国当下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民众的舆论诉求变得十分紧迫, 而新媒体提供的多样化的表达渠道和表达形态又为这种诉求呐喊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这种表达的多样性、分散性、个体性和以一己利益为考量的价值取向, 令舆论表达的无序性特征十分突出。

(三) 民众舆论表达的紧迫性同政府舆论引导的“远民性”常常形成对抗与冲突, 致使一般的舆论形态常常同非一般的舆论形态的冲突交锋, 于是群体性事件频发, 舆论引导失控, 进一步加剧民众舆论表达的无序性。

近几年, 不少学者关注舆论引导同舆论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观点有:

(一) 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同为社会舆论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 只有舆论表达或只有舆论引导的社会是难以健康运转的。

(二) 充分的舆论表达是有效的舆论引导的基础及前提, 有效的舆论引导又为有序的舆论表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合理的表达空间。

(三) 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的主体既独立又合作, 两者通过大众传媒等公共空间实现对话和沟通, 谋取认同和理解。

(四) 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的自发性及自觉性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良性转化, 从自发走向自觉是和谐社会的生存条件之一。

认识和处理好上述几点辩证关系, 可以使普通民众舆论表达的无序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甚至防范, 全社会的理性水准也将会有所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媒介舆论引导的有限调适

新媒体时代, 舆论传播和引导呈现不少新的特点:

(一) 公众在舆论形成、传播以及引导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显重要。新媒体时代打破了原先只有少数人才能支配和利用的媒体稀缺资源, 普通民众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主体。

(二) 舆论传播碎片化趋势发展明显。同传统媒体不同, 新媒体人人可以得而用之, 没有“守门人”把关, 发布的信息和发表的意见以碎片形态出现。当然, 碎片并非一无用处, 有时甚至意义非凡。

(三) 社会舆论多元复杂, 使得公众的不同意见得以公开表达, 草根的复杂情绪得到宣泄释放。中国当下的舆论形态因此而显得丰富多样, 官方舆论同民间舆论交相辉映, 有时海外舆论也有一席之地。对于这三个舆论场之中“最大公约数”应是国家安全、人民福祉, 也渐有共识。

(四) 众声喧哗成为社会舆论的常见景观。民众为网络问政、参与社会与国家管理, 为个人利益诉求而使用新媒体, 新媒体则提供平等、公开、海量的信息发布、意见发表的平台。这种景观, 成为官方实施舆论引导时不得不慎重思量及应对的前提。

(五) 社会舆论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一则民众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而这种诉求又以不同程度的无序性表达出来;二则外来思想文化正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门, 其不可阻挡地影响着国内民众的价值取向;三则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言论出版自由也日有所进, 使社会舆论谋求“一律”越发不易。所有这些, 是中国社会进步政治日益清明的表现, 但对舆论引导的挑战也日趋严峻。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还要求舆论引导力争理想效果, 则困难可想而知。

将上面分析的五个方面的情况概而言之, 大致有三点:一是新媒体时代信息如洪水, 意见又纷纭, 且海量信息和如云观点良莠不齐, 有时甚至真假难辨;二是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海外舆论场相互争夺受众市场和影响力市场;三是意见领袖的支持者成千上万, 有很大的号召力和鼓动性。面对这种新的舆论环境, 笔者认为重要的是, 各级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尊重民众、敬畏舆论, 千万不能把应对媒体和应对舆论变为对付媒体和对付舆论。相反, 他们必须把尊重民众和敬畏舆论真正放在心上, 把了解和满足民众的舆论表达诉求当作一件大事认真对待, 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同时, 要学习、认识、尊重、服从舆论传播规律, 要学会在正确把握民众的社会心理和全面把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向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地研判舆情, 在尊重舆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舆论表达的诉求, 同时又科学有效地实施舆论引导, 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对舆论引导政策及策略进行不断的调适。

四、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较量

从根本上说, 新媒体主要是一种工具, 虽然它同时又可能成为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成为一种新的工作方法。而作为一种工具, 世界各国、各个阶级、各种势力都千方百计要掌握它、利用它、控制它。

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微博元年, 2011年是中国政务微博元年, 那么可以说2012年则是外国政务微博元年。因为从2011年下半年以后, 越来越多的外国驻华政府机构、政要及国际组织开通了目前中国最具人气、影响力最大的新浪微博。有这样一组不完全的数据:2012年外国政府机构在华开通的新浪微博的粉丝, 美国驻华使馆占第一位, 超过60万;如果以发帖数排名, 韩国旅游发展局第一, 达6000;境外政要在新浪微博拥有的粉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第一, 达200万;境外主要国际组织新浪微博粉丝数联合国第一, 达330万。最近又有报道称, 近200名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在华开通新浪微博, 有的中国粉丝达数百万。

这些国外驻华机构及领导人不仅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而且真正是“善待、善用”。这些机构和负责人“微传播”的特点是:全面推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信息, 根据中国民众的兴趣投其所好, “一网打尽”;与时俱进, 根据中国时政热点而设置议题议程;经常报道自己的活动, 拉近同中国民众的距离;运用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形态, 展现多彩世界。因此, 他们的“微传播”深受欢迎, 中国受众特别是他们的粉丝在接受信息的同时, 也就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他们的价值观。

多个个案表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煽动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花朵革命”中, 也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被称为“颜色革命精神教父”的吉恩·夏普所著的《从独裁到民主:解放运动的概念框架》一书, 被一些人鼓吹为“颜色革命的圣经”。这本“圣经”总结出198种“非暴力抗争颠覆政权”的方法, 其中作者强调的方法之一是办报 (所谓“媒体支援工程”) , 之二便是“发展新媒体技术”。为此, 美国的一些基金组织和被称为“另一个中央情报局”的自由之家国际非政府组织, 为一些国家培养媒体人才、意见人士提供活动经费。自由之家的声明说, “自由之家通过分析、宣传以及行动, 来作为自由、民主以及法治的催化剂”。自由之家强调, 所有这一切活动, 接受美国政府的领导是“天然合理的”。

任何工具、任何方法都是把双刃剑, 新媒体也不例外。在新媒体时代, 对新媒体的这种双向功能认知是非常必要的。特别在国际传播领域, 包括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 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对此必须抱有警惕。我们应该以实现中国梦为动力, 以不断强化中国传播软实力和发展新媒体传播平台为实际步骤, 做更多扎实有效的工作, 争取在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较量中, 有新的进展、新的胜利。

摘要:新媒体时代是以个人为传播主体的传媒时代。这个时代的媒介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媒体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广泛参与新闻信息传受、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空间、渠道及格局。在这个时代, 民众舆论表达的无序性值得注意, 认识和处理好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克服无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优化舆论引导, 要尊重民众、敬畏舆论, 同时要服从舆论传播规律。我们应以实现中国梦为动力, 强化中国传播实力,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较量中, 争取有新的进展。

网络舆论的引导研究 篇7

一、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于它是借助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 因而它也有区别于其它舆论的特点。

1. 数量庞大, 意见多元。

互联网具有存储大量信息的能力, 信息内容纷繁复杂, 包罗万象, 不同于传统媒体因受版面和时空的限制, 加之互联网具有超链接的独有功能, 因此当社会重大事件发生后, 网络便能够迅速集中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来自网民和公众中各中各样的意见也同时充斥在网络中。由于网民规模庞大, 且网络上表达意见的个体量多且自由, 最终形成的集合性意见, 也就是网络舆论的数量也相对较多, 并且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意见, 它在形成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复杂的特征。网络信息内容非常丰富, 网民在对待同一热点事件时, 呈现在网络上的声音是不尽相同的, 由于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和公众, 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数量群体, 他们的认识程度、地位级别等存在差异, 都在这个网络空间里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因而所发表出的也是多元化的, 导致网络舆论是多元的, 网络舆论被称为“真正的观点自由市场”。有的网民和公众对某一事件认识深刻, 网络舆论也是正确并且具有指导意义, 有的网民认识肤浅, 或存在偏差, 导致网络舆论片面, 网络舆论一方面可以助纣为虐, 反之, 另一方面也可以弘扬正义。

2. 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

在网络社会中, 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 可以自由讨论, 交换意见, 参与网络舆论的形成。在网络时代, 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权利, 在自由的空间里可以随意发表言论, 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 也给了网民和公众更大的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网络舆论场其实是由无数匿名的网友和公众形成的意见集合场, 并且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里, 网络舆论主体一方面不仅可以匿名发表意见, 另一方面还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 拥有非常大的自主权而不被人们发现。

3. 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传播时间的快速性。

这是由网络媒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网络舆论总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网络信息内容的基础上。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 直面导致了网络舆论传播的广泛性。网络舆论在空间的传播上, 彻底打破了地域的界限, 形成了网络民意表达的自由之处, 也无法清晰区分私密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当重大事件发生后, 在网络上随着网络BBS和电子邮件等网络传播通讯工具的兴起, 网民可以相对自由的在更广泛的虚拟空间里发表意见, 并且内容有的是小道消息、也有的是各自的见解、发一些牢骚、发表评论等形式广泛。无数的网民散布在全球各国、不同的地区, 对同一事件或者不同事件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 交换意见, 形成网络舆论, 从而构成一张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信息网。在时间上, 由于网络传输速度非常快速便捷, 网络舆论在时间上也迅速传播, 有时甚至形成了一边倒的趋势, 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 网民意见在不断冲突中整合, 尤其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速度上, 网络更是接近零距离同步传播, 这使得网络舆论也在时间上迅速形成并自由传播。

二、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性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网络舆论也日益凸显出它在我国传统舆论中的格局和地位, 已经逐步成为新的重要的舆论阵地。网民和公众在这个巨大的天然舆论场里可以畅所欲言, 网络已经成为网民和公众的一种新的民意表达, 在对政府推进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网络舆论还存在着很多许多缺点和不足, 需要及时引导。网络空间具有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 非常宽泛地自如地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 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现状。而我国当前网络舆论导向也存在着无序性、盲目性等缺点和不足, 加之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了网民的各种障碍, 如果不及时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 一定会对网民甚至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1.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准确把握民意的需要。

随着网络舆论的出现与形成, 它开放式、门槛低的传播形式, 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反映民意的通道。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 网络舆论在真实、直接、及时反映民意方面更具有代表性, 例如各大网站的留言板、BBS, 都成为表达民意, 体现观点, 形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场所。有很多事件被网民和公众所关注, 主要源自于网友持续不断在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留言和发帖, 引起其他网民关注与参与, 形成一些观点化、总结化的网络舆论, 之后, 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 进行采访与深度报道, 于是很快就形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网友评论的交互作用, 马上会提升出网络舆论领袖的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 网络舆论就随之显现出来了。但与此同时, 网络舆论中存在的负面因素, 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了出来, 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不免会出现起哄、造谣、攻击等情绪化舆论。若不能对这些偏激的网络舆论加以正确引导, 便会严重扰乱政府掌握民情、影响了解民意的视线。因此, 要使网络真正成为引导和体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 就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2.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确保网络舆论监督顺利开展的需要。

互联网作为民意表达的最佳方式, 为民众和权力机构之间架设起了沟通的桥梁, 通过网络舆论的监督, 公众可以了解国家事物, 机构运作, 同时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进行评价, 这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在网络舆论中也可以明显看到, 网络舆论在形成以后, 马上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决策上, 网民关注的越多, 质疑的声音越大, 越容易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压力。在广大网民的关注下, 会使更多的人知道事件的真相, 有效地的监督权力机构对事件的操作过程, 这样, 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但同时, 由于网络上传播者身份的匿名性及隐藏性的特点, 难免会出现对一些网民和公众对相关部门处理事件方式的质疑, 引起部分网民的不满情绪, 从而产生一些无端的谩骂攻击, 削弱了正确舆论的监督作用。因此, 要维护网络舆论的理性声音, 使之发挥正确引导民众的积极作用。

3.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确保政府理性决策的需要。

网络舆论较传统媒体舆论而言更敏捷、更快速, 由于网络舆论的开放性、意见多元化等特点, 使公众可以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政府可以了解公众的真实想法, 并且根据公众和网民的意见进行政策修订,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和网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意识。网络舆论不仅能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出来, 也能反映出网民和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反应。政府在进行公共政策制定中, 就拥有了公众和网民的直接意见, 使得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综合各类意见, 平衡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 及时修正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宣传了政策本身, 争取了更多人的支持与认同, 增强了政策的公信力, 从而减少了政策阻力。

4.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新闻舆论引导方法探究 篇8

1 新闻舆论引导的现实意义

新闻舆论引导是一种通过新闻传媒整合众家之言经主流媒体传播而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形成的具有某种行为引导性和价值倾向性的意思表达形式。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新闻舆论引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其对于时事新闻动态观点的表达与传播是社会公信力形成的主要动力。在有中国特色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新闻舆论引导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 新闻舆论引导着重关注的问题

2.1 新闻娱乐化倾向

娱乐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新闻娱乐化是指媒体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时事新闻以娱乐消遣的方式传播开来,在严肃中发掘娱乐,在庄严中找寻欢乐,通过趣味性和可乐性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由于“受众”文化水平参差、社会关注视角有别、价值观不同,娱乐化的新闻可能会误导价值取向,产生跟风的事情。如何把控好“娱乐”的度,是目前需着重考虑的问题。

2.2 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问题

新闻从业者是发现、撰写、传播新闻的主导力量,是新闻舆论引导的直接经办人,所以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新闻事业发展的前程。面对新闻业竞争压力的同时,不添加个人情绪、不过分渲染,如何将新闻事件客观地呈现于大众,是另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3 新时期新闻舆论引导方法

3.1 转变思想观念

新闻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时事动态的反映。新闻舆论导向要以党和政府的意思表达为中心,遵从民意,走群众路线,切实有效的引导社会价值导向。新闻报道不仅是政府政策宣传的工具、真美善的代言、社会热点和焦点的放大镜,还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发言器、假恶丑的辨别器、社会弱势群体的表达器。新闻舆论引导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生活百态为出发点,多元化、多维度观察问题,走出层面认识误区。

3.2 增强受众接近度或可信度

要有灵活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态度要谦和端正,启发新闻“受众”与新闻从业者之间的互动,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与“受众”交流沟通体会“受众”的社会心理并适时因势利导,提升“受众”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受众”接近度和可信度,进而提高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3 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关

新闻舆论引导是社会发展态势的测量计,好的社会发展动向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水平和生活条件。要有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就要准确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质、量、度。新闻舆论引导与其他社会机制一样,要求少而精,精益求精。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质,就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有效、合法、合理和可能性。要从实际出发,切忌杜撰编排和肆意增减。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量,就要善于观察和总结,从不同的时事新闻中找寻共通性和可关联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新闻材料只要足以证明观点和立场就可以,切勿对某一类新闻进行轮番轰炸,以免受众产生新闻疲劳。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度,就要准确把握受众的新闻接受能力,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整合时事新闻动态的技能。要善于分析总结,简洁明了的阐述新闻主旨,保证受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

3.4 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要编排好不同的新闻板块,明确新闻目的,完善新闻功能,健全新闻服务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要有充足的调查计划工作,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3.5 切实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素质

新闻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舆论引导的正确与否。要加强对新闻工作队伍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教育,大力宣传正确新闻舆论引导的意义,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转接和衔接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素质。

4 结语

新闻舆论引导是社会价值观动态发展的重要发动器。在新闻舆论引导过程中,一些扭曲价值观的行为认识有发生,要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转接和衔接服务机制,明确新闻监管,积极建立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楠坪.论新闻舆论引导水平的提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2-55.

[2]戴继红,朱鸿洁.浅议新闻舆论引导的几种模式[J].新闻实践,2006(5):56-58.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篇9

1民生新闻是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些晚报、都市报开始以其体贴入微的民生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而走进寻常百姓家,并逐步获得认同和发展。2003年,孙志刚事件的集中报道以及由此导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使民生新闻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空前发展。近几年来,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体现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成为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的宠儿。

民生新闻能让受众“获取人际交流的‘亲切感’与社会的‘尊重感’,获取参与公共事务与拥有心理依靠的虚拟满足感,从而获得媒介抚慰以弥补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缺失”[1],能最大限度地从新闻中得到“实惠”,因而得到了受众的普遍欢迎。这是与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分不开的。

关于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如下观点:①民生视角,本色表达,人文关怀,整合营销[2];②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3];③民间立场、民众视角、民本取向[4];④构成民生新闻要件的是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5];⑤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6]等。引用比较多的是暨南大学董天策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7]。这些说法都从不同方面对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释。简单归纳如下:因为民生新闻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群众心声,紧扣时代脉搏,所以,它能日益繁荣,成为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民生新闻也应重视舆论引导

民生新闻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爱民富民惠民安民措施家喻户晓。如果说媒体是旗舰,那么,民生新闻就是化雨的春风。和其他新闻一样,民生新闻同样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民生新闻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它反映的是现实社会普通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是人们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好的民生新闻,一定是顺应民意的,是人民群众真实意愿的反映,不仅有内容、有思想、有深度,而且能让受众感到暖心、贴心。

民意,既有主流民意也有非主流民意,有正确的民意也有不太正确的民意,有代表多数人的民意也有代表少数人的民意,甚至有混入人民群众内部的敌对势力的所谓“民意”。一个民主社会,有多种声音,也需要有多种声音的自由表达。这有利于形成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自动校正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利益调整,面临着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诸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群众有多元诉求是很正常的。

在反映民意问题上,民生新闻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多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因为强调舆论引导而把民生新闻写成脱离群众的说教新闻;二是因为强调民意而忽视舆论引导,不考虑“民意”对大局稳定带来的影响。其实,反映民意和维护大局稳定是统一的,只有大局稳定,民意才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因此,民生新闻既要贴近民生,又要维护大局,要以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弘扬主流的、正确的民意,引导和消解非主流、不正确的民意,同时甄别和旗帜鲜明地反对别有用心的所谓“民意”,通过对民意的有力引导,使社会舆论始终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保持一致。

3民生新闻在舆论引导中的缺陷和不足

随着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锁碎化、虚假化、错位化、市井化、娱乐化、媚俗化的倾向,忽略或弱化了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影响了它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别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了。

3.1锁碎化——只要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事无巨细,都加以报道。一些民生新闻对百姓生活内容过于敏感,常常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水管爆裂、路灯不亮、宠物伤人、井盖被盗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普通琐事上,“内容的琐碎也必然导致新闻的表面化,报道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雷同,丧失了个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8],结果民生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

3.2虚假化——只要能引起轰动,哪怕经过“合理想象”,也要加以报道。社会现实生活提供给记者的新闻素材,永远与记者心中所希望的理想素材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每一条新闻的外在表象也不都是生动有趣的[9]。一些民生新闻往往不从事件本身发掘深厚的意蕴,而是通过对事件本身进行“合理想象”,或生拉硬套,或添油加醋,或故弄玄虚,来吸引眼球。

3.3错位化——只要能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就是错位、越位,也热衷于报道。“有困难,找媒体”这句话曾让媒体和老百姓都心头发热。媒体凭借话语权优势,解决了老百姓的许多燃眉之急,受到了赞赏和欢迎。这种越俎代庖的错位、越位行为,必然招致一些群众有困难不去找职能部门而找新闻媒体,不仅会影响和挫伤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闻的客观性也会受到质疑和影响,不利于民生新闻的持续健康发展。

3.4娱乐化——只要能迎合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不惜哗众取宠,也加以报道。民生新闻使用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来促销本无可厚非,但在娱乐的同时,民生新闻还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民生新闻不是花边新闻、市侩新闻的代名词,也不是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的承载者。民生新闻的娱乐化要以大多数受众的接受程度为底线,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因为迎合受众的简单娱乐心理,而使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3.5媚俗化——只要能赢得受众,哪怕牺牲品位,也加以报道。一些民生新闻为迎合部分受众追求感官刺激和窥探隐私的低级趣味,不遗余力地渲染低俗、丑陋、血腥、色情的细节,或以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狗仔”新闻、“花边”新闻取悦受众,将媒体变成低俗消息的集散地,将民生新闻变成市井杂谈。一味地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必然会导致民生新闻庸俗化,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媒体在群众中的公信力[10]。

4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要把握受众阅读心理

民生新闻之所以成为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是因为它能很好地把握受众的阅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一是求新心理。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人们往往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受众总想从新闻中获得新信息、新问题、新经验、新做法、新人新事和奇闻异事。二是求知心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广大受众通过各种民生新闻获取信息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三是求真心理。受众希望通过阅读新闻而认识所处环境的真实情况,而接受新闻的前提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求近心理。人们总是对那些在内容、视角、地域和情感等方面与自己比较接近的事物感兴趣,因为反映这些事物的民生新闻更容易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影响。五是调适心理。由于生活压力较大,许多受众选择新闻就是为了调适的自己精神状态,偏向娱乐的新闻往往有较大的市场。六是得益心理。人们常常对就业、升学、房改、医改和养老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格外关注,如能涉及受众的切身利益,往往能吸引受众眼球。七是参与心理。受众都有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渴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民生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为市民的参与心理提供了平台。八是争取话语权的心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民生新闻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声音。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民生新闻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契合了广大受众的阅读心理,既符合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和重要性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也满足了受众对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等的心理需求。相反,那些忽视受众心理、忽略舆论引导,一味追求叙事精彩,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所谓民生新闻,注定是难以留住受众的。只有真心诚意为老百姓着想,又注重加强舆论引导,才能创作出富有文化品位和民生内涵的精品来,民生新闻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广。

5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要适应受众阅读需求

民生新闻如何影响受众,由民生新闻的内容决定,它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受众阅读心理的多元化,必然众口难调,想吸引所有受众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受众,再好的新闻也无法实现舆论引导。只有那些述事理性、见解独到、客观公正、语言生动、文笔清新,真正贴近老百姓的民生新闻,才能代表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才能适应尽可能多的受众的阅读需求。

5.1述事理性。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生活片断的新闻,更应该像化雨的春风一样引导受众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因此,不是所有的生活故事都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而应该着重选择那些对大多数人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同时,要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让受众在接受新闻内容的同时,自己得出结论,并不自觉地接受舆论引导。

5.2见解独到。如果说以前的新闻缺乏对老百姓微观生活的关照,那么现在的民生新闻对生活琐事的堆砌就是走向另一极端的矫枉过正。如果民生新闻仅仅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往往就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到本质,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新闻的真实性就得不到保障,所以,民生新闻所报道的人和事一定要蕴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能给人以启迪,授人以智慧。这也是一个关系民生新闻生存发展的问题。

5.3客观公正。民生新闻虽然比不上报道国家大事,但同样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执行和落实。客观公正的民生新闻报道,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个立场,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致的,是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的,是与事理本来的是非曲直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多一点冷静,少一点冲动,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5.4语言生动。民生新闻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要具体形象,能让受众入迷;要简洁生动,使语言更有感染力;要准确鲜明,能突出民生新闻的社会意义;要通俗易懂,能给人一种亲切感;要幽默诙谐,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要适当使用本色语言,尽可能地缩小授受双方的距离感。

5.5文笔清新。文章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民生新闻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章法。心之所想,笔之所至,怎样表达起来顺畅,有格调,有张力,往往就是最好的表达。所以,民生新闻的风格也是多样的,只要文思深邃,文理通畅,文笔清新,民生新闻就能常写常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新闻大家庭中的常青树。

6提高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实效的方法

民生新闻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普通老百姓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才能真正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6.1多作正面报道,要有选择地报道,要抓住典型报道。多作正面报道,是为了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发挥好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有选择地报道不是为了片面吸引受众眼球,不是断章取义的报道,不是偏听偏信地报道,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背景下来思考、判断和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作的报道。只要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形象,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教育大多数人,不管是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都可以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

6.2摆脱零碎化、庸俗化、表面化现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民生新闻来自民间,家长里短的事也能在一段时间内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但由于内容较浅,格调不高,很难长久吸引受众。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广大受众需要更多、更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民生新闻,而那些零碎化、庸俗化、表面化的新闻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民生新闻应发挥自身优势,找准独特定位,力戒肤浅,远离猎奇,努力寻找新闻事件的背景性信息和前景性信息,使民生新闻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简单叙述升华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并以高度和深度打造新闻精品。

6.3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发展状况,它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以民本为价值取向,以民本的立场为切入点,注重对民众进行有价值信息的全面告知、情感的深层抚慰、意义的理性引导,表现出人文的情怀”[11]。民生新闻要实现它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12],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让受众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抚慰,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最大程度地彰显人文精神。

6.4善于从民生视角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突出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民生新闻离不开舆论监督,也不可缺少舆论引导。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其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的体现。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就是要善于从民生视角捕捉那些领导关心、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捕捉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消息,并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把民生新闻与社会热点、难点,与时政消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问题的圆满解决,既突出服务性、时效性、贴近性,又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使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

摘要: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其他新闻一样,民生新闻同样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只有把握受众阅读心理,适应受众阅读需求,才能不断提高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实效。

加强舆论引导 促进社会管理 篇10

关键词:新闻媒体 舆论引导 社会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有序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管理面临的各类问题也在增多: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面对形形色色的新问题,社会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日益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①

社会管理是政府管理职能之一,是指国家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活动过程。社会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充分认识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手段,在促进社会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要符合“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三是有利于鼓舞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四是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五是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从社会主义新闻学价值取向上讲,要有宣传价值、新闻价值、信息价值。从受众心理学上讲,舆论引导必须“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乐于并易于接受。具体来说,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舆论引导是促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条件。舆论引导既是促进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管理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缺乏舆论引导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曾经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因酝酿中的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问题而引发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由于当地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缺位。舆论引导不够及时全面,才导致小道消息泛滥,谣言肆意流传,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获取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特别是社会管理内容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没有正确而有效的舆论引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很快地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影响到社会管理工作。因此,为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第二,舆论引导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手段。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引导、激励、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管理。近年来,各级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宣传报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宣传报道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管理。

第三,舆论引导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方式。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地纷纷出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闻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闻宣传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的心声,是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如,2011年4月7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医院收治37人,其中3人已死亡。经调查,中毒病人均服用过散装牛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疑似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平凉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成立了紧急处置“4·7”牛奶中毒事件领导小组,及时向媒体介绍情况,公布事故处理进展。媒体如实报道,用事实说话,平抑了社会谣言,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二、当前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引导舆论的职能也日益重要。议程设置作为一种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理论学说,对媒介搞好舆论引导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当前,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我国舆论引导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

一是个别媒体对定位和社会责任认识模糊。媒体的定位决定着其新闻价值的标准和发展方向。媒体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媒体的生存法则。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它应该是客观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充分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热情鼓励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从中国视野来看,应该是充分反映中国社会在建设发展中的主流和趋势,客观反映国家变革中的多样文化、多元价值。可以说,新闻媒体的定位应该是宣传各项工作的新成绩,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中来。但现实情况是,群众对于主要新闻媒体有着更高的要求,普遍希望媒体在报道好时政新闻的同时,能够加强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有些群众认为媒体不关心他们,所以他们也没有理由关心媒体。群众对于媒体的这种情绪,给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nlc202309011319

在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还另有一重意义。历经60年的发展,30多年的改革开放,新中国已走到又一个关键路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群体纷繁复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异。媒体在竞争中为了利益迎合市场、迎合企业、迎合某一级政府机构而忘却自身社会责任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在一轮又一轮房地产热潮中,媒体不是客观、冷静地分析市场,为民众提供真实的市场信息,而是为了广告份额,借所谓的专家之口,为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推波助澜。有些媒体甚至直接投身房地产市场,组织各种看房、买房活动,参与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博弈。当媒体为了自身利益而成为社会一方利益的代表时,还谈何社会责任?又如何能做到促进社会管理?

二是一些媒体公信力不高。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是提高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一个主流传媒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实践证明,媒体只有对群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才会对群众的意见走向形成足够的引导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媒体对新闻与突发新闻报道的数量少,最能体现媒体公信力的舆论监督相对缺乏,也对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制约。

三是对群众关注、急切想知道的热点话题反应慢。例如,2011年3月,受日本福岛大地震引发的核电危机影响,网络上出现了海水受到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等传言,造成部分地区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现象发生。无独有偶,“非典”时期百姓抢购板蓝根,“甲流”流行时在家中囤积大蒜等等,都是因为主流消息发布渠道不畅,百姓了解真实相对滞后,才给小道消息和大量流言以可乘之机。社会学理论认为,绝大多数流言存在的基础是人们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对隐约感到的威胁作出反应,流言是公众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一种应激状态。社会的不稳定,经常来源于流言和信息恐慌,而后者又源自政府和民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三、多措并举强化社会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必须贯彻“三贴近”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前提条件,必须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要着眼于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运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导舆论,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以及当地广电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展开报道,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汶川;在震后灾区很多地方的手机通话受影响但短信仍能正常收发的情况下,新华社迅速开通了向四川手机用户免费发送新华短信的业务,覆盖1500万用户,使中央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和各路救援队伍开赴灾区的重要信息,直达受灾群众。主流媒体用镜头、画面、文字、声音报道灾情的进展,记录救援的过程。事实证明,直播震情并不会加重灾情,却能因信息的公开透明击破谣言,凝聚人心,从而为高效有序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以人为本,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宣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社会管理中,新闻媒体要特别注重发挥好“喉舌”和桥梁纽带作用,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两者结合起来,使党和政府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并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如,在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各地电台通力合作,快速打造了一个跨地区的传播和服务平台,将来自国家部委、各地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社会救援力量以及路面被堵驾驶员的各种信息汇聚到这个平台上,从而帮助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抢险救灾和调配物资。突发事件中产生的这种开放性的传播关系和信息交换方式,不仅在灾害来临之时将各种信息有效地“上传下达”,更是广电媒体的一次革命,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

第三,健全机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搞好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做好舆论引导,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律为准绳,用真相说话,用大局观念去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舆论监督要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让人民群众看到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第四,增强参与互动,切实做好舆论引导。“互动”是倾听民众声音、加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方式。让普通民众以参与者、亲历者的姿态出现在新闻中,既是传媒培养受众媒介素质,引导他们正确接触和使用媒介,对媒介产生某种心理期待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受众认知传媒、感知传媒品格的一个窗口。1999年,《华商报》在西安率先建立了全报社统一的新闻热线。2002年,《西部商报》在兰州地区率先建立了首个全社统一的新闻热线,并为新闻热线设立固定栏目和专业部门,协调处理受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受众感觉到媒体的亲近。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利用媒体的优势,增强执政者和公民的广泛互动,把媒体建构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领域”,正是现代传媒的职责之一,也是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阵地。

第五,创新手段,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世界,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利用网络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互联网的自由性、交互性拓宽了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激发了网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人们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作为舆论源头的比例越来越高,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壮大,如果引导不力或不当,社会舆论就可能通过网络的催化和放大,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将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成效。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网上舆论,从而有效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媒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应有的担当。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网络新闻舆论引导探讨 篇11

1 网络新闻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闻硬性宣传与受众自主意识的偏差

所谓的新闻宣传就是通过一篇文字性的东西用一种极强的说服力来向大众进行传播。新闻宣传手段通常是在新闻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中通过媒介事件来向公众做出传播行为, 它也是现代网络时代里不可缺少的一种传播行为。在传播环境里, 如果传播环境不断变大, 那么它的传播作用和传播地位就成为了主体, 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它会逐渐从被动者变成主动的选择者, 但有很多时候我都们会过于在乎新闻的宣传性, 却忽视了公共议程这一最关键的环节, 在新闻媒介传播中, 公共议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反作用, 也正是因为忽视了公共议程, 才会使新闻宣传中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换一个角度, 若新闻传播脱离了实际, 那就会让公众议程受到一定影响, 如果公众对新闻宣传并不理解或不能接受, 那么可通过强化的行为来让公众去接受, 这样既可让公众产生正确的宣传理念, 也能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 如果宣传手段过于硬化, 通过高调的宣传方式让新闻本身和实际发生了严重冲突, 那么这时就会引起公众的心理排斥 (2) 。如果公众通过实际的体验发现实际与媒介议程差距过大, 那么就会造成浅舆论的出现, 其最终的传播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1.2 媒体失语与受众知情权的反差

新闻对于舆论的反映速度, 即能否在第一时间发布某一消息, 是能否引导舆论的关键所在。同样的, 这也是新闻舆论引导的基础, 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有许多新闻媒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更没有去很好的实施或完成 (3) 。尤其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紧急事件的处理他们都长时间或者永久的保持沉默。例如, 发生了一些损害公共利益安全的事件, 新闻媒体往往都会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去关注和报道, 这样就成为了被动者。通过众多的实例, 我们可看出社会的舆论热点往往都是与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若新闻媒介无法及时、有效地报道消息进而进行引导, 那么不仅会让舆论事件越来越大, 同时也会造成舆论风波越显激烈。

1.3 新闻舆论引导度不足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要进行新闻舆论引导的原因所在。在此情形下, 若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力度过小, 那么这一行为便会被群众力量抵消。它不会引起大众的重视也不会让大众产生心理反应, 而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舆论引导效果是失败的。例如, 香港在1988年出现了一起张子强案件, 但对于这个舆论也仅仅是在香港的某个电视台做了一个专题节目, 而在内地却没有做好媒体宣传, 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姿态, 所以就未能让大众对打击黑社会的恶劣形势引起一定的重视, 也正是因为舆论走向一直在反方向, 以至于黑社会的一些不良恶势力也开始呈现在内地, 导致这种恶势行为越来越多 (4) 。从中我们可看出如果对新闻舆论的宣传引导力太小, 那么就没有对舆论进行很好的引导, 无法让大众对此产生警惕性作用。

2 网络新闻舆论引导对策

2.1 提高网上舆论正面引导水平

一般情况下, 人们较为关注的舆论热点更多的集中在社会事件中, 一旦大众被某一负面影响先入为主, 那么新闻媒体就很难再通过积极的方向去对舆论进行引导。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人民发生内部矛盾最多的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 像一些城建拆迁、腐败等行为就多次成为了社会焦点, 让网上的舆论热点迅速攀升, 如果稍有不慎, 还会增加内部矛盾, 这样就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威胁。因此, 新闻媒介必须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让网民可以平和、公平的去探讨和交流, 而不是一直往反方向去评论。

另外, 相关部门也要尽可能地去搜集积极向上、正面的内容题材信息去发表, 善于通过大家的力量来宣传政府的相关工作, 让网民可以用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来开展网上的评论工作, 这种正确的舆论引导才能让这个经济社会越来越和谐。

2.2 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素养

网络新闻的宣传者应该是有较高素质及职业素质的从业人员。所以, 提高新闻质量及正确的去引导舆论就需要网络新闻媒体人员是积极的, 例如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社会责任感、行为道德都是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于新闻的撰写也要坚持真实的原则。但由于现在是网络时代, 所以网络新闻工作者也和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有所不同, 而这种特殊性是建立在通过网络去传播新闻的特点而定。举个例子, 多媒体的报道能力就考察了新闻工作者的传播资源是否丰富, 同时也意味着大家要将多种的媒体手段一起结合起来服务于新闻媒体业 (5) 。网络新闻工作者要擅于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去做好新闻的传播工作, 例如, 编辑能力、文字功底、图片制作能力、摄影、录像录音等能力都是要具备的, 掌握这些媒体手段才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去进行多方面的报道及策划。

2.3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建设

就目前而言, 已有足够的技术对网络舆论的传播进行实时监控, 因此, 我们应结合监控与法律, 加强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建设。法律的自律性作用我们一定不要忽视, 因为在现代的网络传播环境中, 还是会引起一些法律问题。传播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所以法律机制是不能减弱反而还要随之加强的, 这样才能使网络新闻媒体在道德上是处于良好的状态。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因为这本书的规范性很适合于网络新闻工作者, 而这本守则也是根据网络传播特点来让网络新闻工作者可以对自身的角色有个很好的定位, 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 网络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去传播更健康、更积极、更有价值的新闻。除此之外, 网络新闻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及坚强的工作理念, 用积极热情、严肃认真的心态去搜集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去发布和传播。

结语

网络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既要立新, 又不能废旧。从现实的实践来看, 一些传统的舆论引导和管理还是有效的, 既要务虚又要务实, 既要有明确的对策, 更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本文所述问题与对策仅是本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见闻, 分析也较为浅显, 更多课题有待专家与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仅是抛砖引玉。

注释

1 王东玲.地方政府网络新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06:116-117.

2 黄守洲.从虐童事件看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J].新闻传播, 2012, 12:130-131.

3 陈超.搞好网络深度报道强化新闻舆论引导[J].新闻世界, 2010, 11:190-191.

4 王舟蕾.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 2014, 19:257+250.

上一篇:自我魅力论文下一篇:生态涵养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