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鹏案”看提高警方舆论引导能力(共5篇)
从“王鹏案”看提高警方舆论引导能力 篇1
从“王鹏案”看提高警方舆论引导能力
摘要
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当今社会,公安机关作为与群众切身利益联系密切的执法部门,历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瞩目的热点。如何应对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考验民警及领导能力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近些年来,社会舆论有一种偏颇的倾向,对人民警察的负面报道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执法队伍的信赖和期望。他们将警察放到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守护人的位置上,这是好事。问题是我们自己应该怎样从这种社会负面舆论中“突围”出来?
关键词:舆论引导,引言
继7月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缉《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8月陕西渭南警方到北京刑事拘留作家谢朝平等系列事件后,11月23日,宁夏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分局民警赴甘肃省将在甘肃工作的王鹏刑拘引起轩然大波。
王鹏此前多次发帖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马晶晶父母系宁夏当地官员。12月2日,宁夏吴忠纠正跨省刑拘举报人案,市公安局副局长、区公安局政委被免职。在王鹏案件戏剧性进行的同时,诸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京报》、《广州日报》等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深入报道和实时评论,特别是朱永杰、柏文学等通过互联网以《“马晶晶们”再次让公权肆虐现出原形》、《又见跨省追捕又见依法违法》、《“跨省拘捕”是向公民监督权“寻衅滋事”》等文章毫不留情、一针见血的评论和抨击,感染、号召了无数网民无所顾忌地宣泄情绪,发泄义愤,甚至跟帖叫骂,让吴忠公安无言以对、无地自容。
扩散消息、制造影响是互联网的优势。王鹏案件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像“雪崩”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再次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舆论的实时、开放、多元、匿名、互动、超文本及个性化特点体现得一览无余,这种互联网舆论的“不可控性”和“无政府主义”,再一次让一直处于媒体焦点、舆论热点之中的公安机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对于吴忠市公安机关,承认错误、免职责任人仅仅是应对的开端。
不管是浙江遂昌、陕西渭南,还是宁夏利通,县级公安机关处于执法执勤的第一线,是具体的执法办案单位,是非对错的源头,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是摆在大家面前最直接、最紧迫的任务和考验。
如何利用和引导互联网舆论是一项重大工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具体的一人一事的执法办案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一、当前易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公安机关负面事件分析。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接触最为广泛深入、老百姓最爱评议的一个群体,自然而然也成了新闻媒体挖“新闻”的一个源泉,先进典型、英雄模范等警察英雄事迹容易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尤其是对涉及公安机关及警察事件的负面新闻,更是令部分新闻媒体和记者津津乐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腐朽思想腐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思想上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执法不学法、执法不懂法、执法不守法、执法违法、执法犯法、执法犯罪,个别人甚至把执法活动置于社会上不正常的关系网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为害人民群众。这既破坏了警民关系,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整体形象,也成为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目前,有的民警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少数民警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工作方法简单,态度行为粗暴,刁难欺压群众,引起群众反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公安机关先后进行了执法规范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素质能力建设等活动,在全体民警中加强执法为民思想教育,强化民警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断完善执法办案和监督制约的具体制度,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有机统一起来。但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执法指导思想上仍然出现了偏差和错位,在执法办案中,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教育、重领导轻群众、重关系轻法制、重人治轻法治等行为屡禁不止;不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搞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随意侵犯人权。
(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易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由于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在为“吸引眼球”的新闻而忙碌,很多新闻媒体都采取提供线索有奖的方式来收集“新闻”和“报料”。但极个别新闻媒体和记者对所谓的群众提供线索不加甄别,不深入走访调查,偏听偏信,为“新闻”而“新闻”,把一面之词当成热点,把夸大事实作为卖点,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大肆渲染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提高所谓“影响力”。原本是客观、如实地报道公安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些建设性的意见,改进公安工作和形象,没想却被个别新闻媒体杜撰、编造以及刊登出与事实严重不相符的虚假新闻、失实新闻,人为地造成了公安机关形象危机。
二、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
出现上述现象,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民警自身因素;既有个别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和一些群众的猎奇心态等因素,也有对舆论导向认识不深、应对措施不力等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综合因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沉淀、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转型加剧,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社会成员结构调整,利益重新分配,各种矛盾此起彼伏,公安机关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管理范围和犯罪打击的力度,使得公安民警与违法犯罪分子的矛盾冲突更加直接、尖锐。二是非警务活动增加,许多诸如城市拆迁、土地征用、上访等原因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作为公安机关毫无选择地站在维稳的“风口浪尖”,直接面对应付矛盾冲突行为,衍生了极少数人不满和对立情绪,借助媒体对公安队伍进行“舆论攻击”。
(二)自身综合因素。一是公安机关在执法执勤、办案或在接受救助、处警等方面未按程序办案或工作中存在问题,授人以柄,媒体却紧盯不放。二是机制不健全,认识不到位,缺少应对力。一些部门在应对媒体炒作涉警新闻事件时,经验不足、应对失当,造成被动,给了个别媒体炒作的空间。
(三)信息网络因素。当今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特别是个别人借助互联网具有互联互通、藏身匿名、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加之公安工作具有特殊的政治性、敏感性,具有天然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容易成为网上舆论关注的“焦点”。庞大的网络规模,发达的网络平台,众多的网民,使得网上一旦出现涉警舆情事件,极易引起铺天盖地的“舆论风暴”,呈现出“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状况,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严重损害整个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对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工作能否快速反应、有效应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提高公安机关舆论引导能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正面宣传,提升公安机关形象。由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相对滞后,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形象的宣传报道五花八门,虽然主流新闻媒体对于树立公安机关正面形象做了大量工作,但宣传的深度、广度仍与队伍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往往为时一年的正面宣传不如一篇负面报道的影响大,究其原因,是宣传的典型性不强,缺乏家喻户晓的典型。因此,公安机关应充分重视典型宣传,始终围绕能高度体现警察精神、集中体现公安形象的“警察英雄”来开展传播沟通工作,以典型形象铸整体形象。一方面,利用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公安队伍中的英雄人物和好人好事。善于开展全方位的公关宣传攻势,注重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效应,努力使自己的优秀民警走出警队,使广大群众通过这些先进典型更多更直观地了解公安队伍,认识公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警察形象的推广活动,以制作民警与群众的互动节目为载体,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沟通,增进理解,实现警察形象的“软着陆”工程。
(二)加强公安新闻宣传纪律,主动把握舆论导向。遵守公安新闻宣传纪律是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正确把握公安舆论导向的客观要求。目前,不少公安机关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安新闻宣传纪律。基本内容都相同,如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新闻线索,随意发表评论或私自接受新闻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未经公安纪检监察部门或公安宣传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外界提供涉及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内容的文字和音像材料,避免新闻媒体炒作,造成不良影响。公安宣传部门和宣传干部要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公安报刊、公安网站、公安电视栏目以及提供给新闻媒体的稿件、节目的审核把关,及时跟踪和分析新闻媒体和网站关于公安机关的舆情动态,发现危机苗头立即采取措施,确保舆论导向正确,防止因时机把握不当或对案件进行过度报道而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三)抢占高地,牢牢掌握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主动权。
公安机关要畅通与宣传主管部门的联络沟通渠道,及时向宣传部门汇报公安新闻宣传方面的安排部署。要切实转变理念,善解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要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主要新闻单位定期交流、良性互动,主动向新闻媒体通报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为新闻媒体采访提供方便;对涉及公安机关并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案)件和问题,要善于用事实、数据和实例说话,善于运用网络等新型传媒手段,加强“第一时间”的权威信息发布,用客观、公正的报道先声夺人,真正抢占先机,占领舆论制高点,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同时要组建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正确引导网上舆情导向,正本清源,堵住谣言的传播,还群众以事实真相。要加强网络监控,对恶意炒作的网上重点人或活跃分子,要迅速组织力量落地查人,查明身份后予以教育、控制,配合开展舆论引导控制工作。
(四)建立公安机关形象危机机制,减少新闻媒体报道的负面效应。当前成为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热点以及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更多的是公安机关形象出现危机的情况,把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上升到对民警群体形象的错误评价上,把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放大对整个公安机关和队伍的不信任上。由于新闻媒体的巨大影响,扩大和加剧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危机,其危害性不容低估。公安机关应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做出积极响应,当客观、真实的公安机关形象危机被新闻媒体披露或报道时,公安机关应当主动出击,引以为戒,进行认真总结,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对照查摆存在的问题,深挖根源,敢于直面新闻媒体的“亮丑揭短”,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强有力的整改措施回应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质疑,树立起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化“危机”为动力;如果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公安机关同样也要主动应对,采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对此澄清或纠正。
建立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形象危机机制有两个重点:一是预警,即防患于未然。二是有效处置,消除影响。同时又应分为内、外两方面。对外危机处理主要是应对新闻媒体。在危机爆发时,面对新闻媒体的关注甚至诘难,应该本着诚恳、公开、透明的原则,尽量取得新闻媒体记者的理解和支持,及时控制影响,消除影响,将危机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危机预警处置机制还应该建立在公安机关内部,主要是对民警执行高危险任务或民警由于某种原因出现较大的违法、违纪现象时进行危机心理疏导,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维护民警心理健康,保持群体积极昂扬的斗志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各种因素诱发的公安机关形象危机仍会出现,新闻媒体在面对涉警事件时反应的立场、态度,对公安机关形象的影响将会更加突出和深入。作为公安机关,只有充分树立危机公关意识,正确面对新闻媒体的“双刃剑”作用,从源头入手,有效沟通、妥善应对,坚持正确导向不含糊,正面宣传不放松,主动导控不动摇,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负面报道,尽最大努力保证不发生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和队伍形象的舆情事件,努力为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从“王鹏案”看提高警方舆论引导能力 篇2
纪实性的说服力
随着社会越来越现代化, 全民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 人们在大众传播中就越来越厌烦无所不知的先觉者和耳提面命的教训口吻, 好友聊天式的个性化纪实手法更容易使其产生共鸣。广播电视以动态的方式记录现实生活、重现社会生活的重要事件, 传播公众关注的社会信息, 往往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并引导舆论。
在电视的舆论宣传中, 除了新闻事件的五大基本要素 (五W) 之外, 编辑、记者常常隐藏在镜头之后, 用摄像机记录生活中的一段自然流程, 记录人物的神态、场景、现场氛围及动态过程, 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令人信服。为了真实而具体地展示生活的情状和事件的发展过程, 电视媒介经常采用不同的拍摄手法。一是较多使用长镜头, 将长镜头化作观众的眼睛, 在现场将生活的真实流程和具体情状延续地显示出来, 增强鲜活感;二是运用同期声强化真实性。声音是生活的旋律, 在拍摄时注重对生活之声的真实记录, 有行动就有声音, 声音和行动相伴而行。在采访拍摄中, 只要开摄像机就打开话筒, 在编辑制作时, 注重音响效果, 使观众如临现场;三是抓拍典型细节增强纪实片的生动性。生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使节目有了“血肉”, 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栏目有许多纪实镜头都是通过捕捉和运用典型细节来展现的。
纪实不仅是电视的创作手法, 也同样适用于广播节目。纪实是广播人揭示主题、刻画人物的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声音是无形的, 却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具有独立的、流动着的运动状态。声音能将人物讲话的语调、音色和叙述的情景毫不走样地传播给听众, 让听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广播的纪实性报道通过听觉, 反映到人脑神经中枢, 就必然激起人们的心理、意识活动, 调动人脑中原先储存的对客观世界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再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进行新的思维活动, 得到新的具体形象。这种新的形象, 再通过大脑的转换作用, 很容易转换为情景交融的视觉形象, 展现在听众的眼前。纪实性广播节目通过时空同步的采访, 运用平实的语言风格, 融入记者情感, 记录生活流程, 记录情感世界, 记录人物精神, 使听众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实。纪实手法应用在广播节目中, 既翻新了报道形式, 拓宽了广播的报道对象面, 又充实了报道内容。再现事实的叙事方式, 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 使报道有了立足之本。
广泛的影响力
2007年5月, 世界著名的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 (BBC) 等新闻机构委托全球舆论调查公司进行调查, 在1万多名成年受访者中, 有82%的人认为, 电视媒体是他们值得信任的消息来源, 电视仍然被视为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消息来源。①电视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年, 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播映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走红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使现代人的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微妙变化;另一部国产电视剧《苍天在上》则引发了人们对于反腐倡廉问题的深层思考……报刊上关于电视影响的报道也层出不穷, 电视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就广播来说, 我们国家以社会拥有5亿台收音机、广播人口覆盖率超过90%的惊人数字位居世界广播大国的行列。②广播媒体作为听觉媒体, 可以缓解和减轻受众接收信息的“视觉压力”, 在一切视觉化的新经济时代中, 声音的魅力显得独特又珍贵。广播具有的听觉接收的特征, 其伴随性使人们获得信息更自由无障碍。同电视、报纸等视觉媒体相比, 它更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 作为国家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毋庸置疑是全国广播媒体的龙头。中央台有着丰富的节目资源, 全台共有10套节目, 林林总总的节目多不胜数, 2007年底中国之声进行了全频率的改版, 实现了24小时播出, 是中国首个全国性全天候播出的广播频率。除了记者可大量发稿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等重点新闻节目、名牌栏目和整点、半点新闻主阵地之外, 还精心策划过整合地方台新闻资源的大型节目, 如“中国质量报道——以质取胜, 伊利打造民族品牌”、“今日论坛——聚焦中国乳业”等, 极大地彰显了广播的风采, 大大增强了中央台广播的影响力。③
以情动人的感染力
广播电视诉之以情、动之以理, 把所要诉说的道理通过感人的事例, 如细雨般浸入人的心田, 能够更好地引导舆论。
情感是人类共同的话题, 情感类节目是广播电视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历史转型时期, 随之而来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 如道德滑坡、伦理缺失、诚信危机、情感匮乏等, 对人们传统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冲击, 而情感类节目可以为公众构建一个公共的情感交流平台、一个情感宣泄的有效渠道, 情感类的精神核心便是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 同时在传播过程中提高更多的受众群在各自生活领域的认知度。通过分析个体情感诉求, 来传播新的生活理念、现代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和生活态度。因此, 它不仅是个体的“情感阀”和“减压器”, 满足个体情感需求, 而且可以对社会层面人格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影响更广泛的受众来实现和谐社会主导层面的精神和谐。
广播的特点是“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其独特的隐匿性使人们愿意通过它倾诉烦恼、寻求帮助、解决困惑。被称为“情感家园”的天津电台生活广播, 是全国首家以情感谈话节目为主体的专业的谈话类节目广播, 节目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 通过讲述情感故事和谈话的方式, 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 诠释人间的真善美, 节目自开播以来, 收听率居高不下, 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而近年来在电视上兴起的情感类节目, 则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境, 声情并茂, 极富感染力。它通过浓厚的人文关怀, 从道德理念上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使受众的自我意识与社会主流意识达到同步。
作为目前最大众化、最具效力的传播媒介之一, 广播电视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也是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在媒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广播电视行业如何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呢?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唱响主旋律, 形成凝聚力。在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文化复杂多变的情况下, 广播电视要以最快的速度, 最直观的形象反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在舆论引导中成为理所当然的“领唱者”。同时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把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通过广电媒体及时准确地传达出来, 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从而形成为全局服务的向心力、凝聚力,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
二是增强亲和力, 提高吸引力。广播电视媒体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吸引力。要将新闻报道的着眼点立足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 谋划、开展工作, 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贴近群众, 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 不断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 同时, 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完善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制作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节目。
三是深化改革, 打造竞争力。人们对大众传媒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信息的需求, 由相对单一变为日益多元化, 获取信息的途径也由原来的少数传统媒体, 扩大为科技发展的各种最新成果。广播电视必须时时保持创造力, 才能最有效地服务受众、吸引受众, 才能使舆论宣传达到最大效益。30年来, 中国广播电视业不断开拓进取, 深化改革, 不仅涵盖新闻业务, 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如节目制作、技术革新、广告经营、人事管理、资金运作等,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而使中国广播电视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观念上, 广播电视媒介正逐渐由原来单纯的新闻媒体观念向综合功能的大众媒体观念转型, 在体制上, 由单纯的喉舌媒体向文化信息产业过渡, 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和灵活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在媒介白热化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参考消息》, 2007年5月1日。
②《振兴广播评论和谐舆论环境——2006年南京广播评论发展论坛倡议书》, 《新闻研究》, 2006 (9) 。
从“王鹏案”看提高警方舆论引导能力 篇3
【关键词】引导力 新闻观 舆论场 评论
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导向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如何才能切实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以我们淮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所开办的帮忙类民生栏目《天天帮忙》、消费维权类栏目《绝对出击》、服务“三农”类栏目《田野四季风》等实践为例,笔者认为: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胡总书记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科学地、准确地论述了舆论导向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关系。近年来,我们频道同全国新闻媒体一样,在抗击自然灾害、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报道中都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和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开创未来的舆论氛围,发挥了媒体在传递信息、鼓舞斗志、服务大局上的巨大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一个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做好三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为浮云遮住眼,站稳脚跟不动摇,。
二、做好主流新闻,营造强势的新闻舆论场,以“新闻舆论场”引领“口头舆论场”,让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强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大的新闻舆论支持
要做好主流新闻,营造强势新闻舆论场,就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具体到城市广播电视台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的中心工作安排好本台的宣传报道。作为主流媒体,我们是市委市政府的喉舌。因此,我们必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强化主流媒体的中心意识、经济意识、服务意识,努力做到市委、市政府有部署,我们就有行动;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要做好主流新闻,营造强势新闻舆论场,就必须咬住“发展”与“民生”不放松。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科学发展就无新闻可言。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咬住“科学发展”不放松,及时深入报道中央、省、市与当地党与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真实纪录人民大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智慧、希冀与追求……;而要做好发展报道,就必须聚焦于“执政为民”与“民生工作”。因为这是发展最具有新闻价值、最令受众关注的地方。我们的《天天帮忙》、《绝对出击》等就是这样一批优秀栏目,大家抓住老百姓常年关心的主题,如市场、物价、就业、医疗、教育、住房、通讯、交通、社会保障、公用事业、打假除劣,等等,坚持长期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很受观众欢迎。原因就在于这些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影响广大受众的切身利益。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认真做好科学发展报道,才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才能把“新闻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统一起来;才能让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强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大的新闻舆论支持。
要咬住“发展”和“民生”不放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和“两统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两统一”(即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而要做好“两统一”,就必须“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新闻舆论场”引领“口头舆论场”,让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强势的目的。
自2011年3月21日开始,淮南市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整合频道力量、集中开办了大型民生类日播栏目《天天帮忙》。这是一档集舆论监督、紧急救助、法律维权、情感援助、寻人寻物、帮忙打听等内容为一体的民生帮忙类栏目,每天一期,每期三十分钟。节目以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百姓诉求为宗旨,整体体现一个“帮”字,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展现媒体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好评。近一年来,该栏目共帮百姓解决了5000多个生活中的难题,栏目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当地观众心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三、加大评论力度,形成主流媒体舆论强势
我们的《天天帮忙》、《绝对出击》等栏目要以评论树旗、深度树威,力求评论思想化,节目深度化,新闻解读化,凸显人文关怀,彰显平民风格。在评论上,要因事而论,入情入理,因事而导,从小事谈起,大处落笔,形成栏目观点化的特色。《天天帮忙》尝试性开设《我来评说》子栏目,于每天栏目的开头,都选取前一天的主要新闻进行“评说”,评说者可以是本栏目的编辑、记者或主持人,也可以是从观众中吸收来的“特约评论员”,篇篇评论,都能击中要害,入情入理,评得观众不能不心服口服。从而,提高对整个观众群的思想引导力。
四、牢牢树立把提高舆论引导力渗透到整个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思想
广播电视是教育人的。而教育人的方法不能只说“大话”、“官话”、“套话”、“硬话”,而要通过“真实”、“生动”、“亲切”、“感人”的报道,寓指导性、权威性于“怎么办”之中。《天天帮忙》栏目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很受群众欢迎。但通过一段实践后,我们发现,虽然一些个性问题解决了,但非常相似的个性问题又出现了,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道理讲透”。为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律师和自由评论人叫到节目现场,针对报道中的事件从法律的角度来发表言论,向观众具体评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寓“法律”、“道理”于节目之中,这就大大增强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这是其一。
其二,报道的方式也要机动灵活,多种多样,寓“教”于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我们的栏目不能是新闻的堆积,也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而要有血有肉、有情有景、既有主人公的活动,又有主持人的讲述与评说,完全将观众置身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观众犹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从中得到不少教益与启示。
其三,还要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一句话,就是要把提高舆论引导力渗透到整个广播电视的节目之中,以形成一个强大的、无处不有的舆论引导阵地。
(作者:淮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副总监)
责编:刘冰石
从“王鹏案”看提高警方舆论引导能力 篇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30日 09:28
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六•二O”重要讲话的体会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
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巨大成绩和贡献,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着重强调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理论的科学总结和重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新闻宣传的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行动纲
领。
当前,全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帮助大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做到“五个明确”:一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大责任。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使新闻宣传工作在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积极
作用,在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坚持正确导向不含糊,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放松,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导权不动摇,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三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把握人民的脉搏,体现人民的意愿,满足人民的需求。四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正确方法。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坚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五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奋斗目标。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要按照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坚持实干、增强实效的要求,努力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去。当前,要特别注意联系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加快富民强省宣传工作的实际,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
高舆论引导能力。
1、坚持党性原则,切实提高掌控舆论导向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是对新时期舆论导向极端重要性的精辟阐述,是对党的三代领导人提出的“喉舌论”、“耳目论”、“祸福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坚持正确导向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具体宣传活动之中。在政治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在思想认识问题上,要讲究方法,注意策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不压服;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要主动引导,加强防控,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在特殊敏感问题上,要严守规程,审慎从事,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群众利益和情绪、影响人们心理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要慎重对待,稳妥把握;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和党和政府良好形象。
2、贯彻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是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宗旨的深刻揭示。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和落实到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特别要改“"官本位”观念为“平民化”视角,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让普通群众成为版面、话筒、镜头、网页的主角。特别是在开展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舆论引导时,要坚持在为群众服务中引导群众,在与群众互动中形成共识,努力把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统一起来,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实现党的主张。
3、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把握新闻规律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这个论断表明,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认真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把我们所倡导的与群众所需要的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升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正确处理好媒体与受众的关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特别是要切实做好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工作,并使之成为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机遇、推进新闻宣
传工作的动力、发展新闻宣传工作的起点。
4、加强媒体建设,切实提高拓展传媒阵地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一重要指示,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媒体、拓展宣传阵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形成“三管齐下”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把发展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中形成强大声音,做到强势主导、权威引领。要抢占“制高点”,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建设,使新兴媒体成为主流舆论的放大器,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成为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要壮大“生力军”,充分发挥都市类媒体在传达党的声音、服务百姓生活、通达社情民意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使之成为主流媒体的有益补充,成为开展新闻宣传特别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从而实现各类媒体功能互补、共同发展,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进
入千家万户。
5、提升队伍素质,切实提高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这是对新闻宣传队伍和人才建设寄予的殷切期望。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加强新闻宣传战线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队伍优则导向正,人才兴则事业旺。优秀的队伍和人才是干出来、磨出来甚至是逼出来的。我们不仅要抓好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训,更要注意加强实践锻炼,平时多交任务、多压担子、多提要求,特殊时期和敏感时期要让他们到第一线去经历风雨、接受考验。当前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我们要把艰苦工作作为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载体和平台,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放在工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通过考验不断提高他们履行职责的能力。
从“王鹏案”看提高警方舆论引导能力 篇5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何强宇
我作为一名来自临沧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干部,很荣幸地赴北京大学参加了为期12天的“临沧市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十分感谢市委、市委组织部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我们广大基层干部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培训机会。结合这次培训学习,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就是要用学习创新成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使我市新闻宣传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我认为,参加这一次培训班的学习,有“三点体会、三点收获、三点建议”。
三点体会:
这次培训班体现了高、新、实三个特点。高即:办班规格高。北京大学作为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 执着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根本,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社会建设急需的高、中级管理和科技人才。选择在国家首都和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习培训,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按照市委的要求,“临沧市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主要以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年轻干部和非党干部为重点,选派人选名单最后报以市委审定同意。此外,组织大批干部外出学习,市委还安排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建民为此次培训班的带队领导,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的2名同志作为管理员进行跟班学习。新即:教学模式新。此次培训班的教学采取多媒体讲座、现场教学、讨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并请来了全国著名的农村改革发展专家、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教授,经济学专家、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雎国余教授,领导科学和廉政建设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成言教授,心理学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靖副教授等前来授 2 课,同时也有来自工作一线经验丰富的领导同志,如投资环境经济学专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处投资环境项目办主任黄静教授,县域经济学专家、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高焕喜教授,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樊登教授,中国现代礼仪学学者、范智老师,中国近代史专家、李庚其教授等,既有国际学术前沿的理论高度,又有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了解的典型工作实际案例。实即:后勤服务实。市委组织部跟班管理人员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班主任教师在学员的吃、住、行等方面都体现了重细节、抓落实,实实在在为学员服务。如:住宿的酒店干净整洁、离学校较近,安排的食堂品种丰富、营养均衡,班主任教师每天为学员打好开水、打扫教室卫生,外出学习的车辆配臵高、参观考察的地点和线路选择适宜。尤其精心策划组织中秋联欢晚会及聚餐活动,给9月份出生的学员集体过生日,让全体学员在首都北京度过了一个终身难忘的中秋节。
三点收获:
一是收获了一种学习理念。此次学习虽然学到的知识不一定全部的理解和掌握,但主要是收获了一种学 3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理念,使学员掌握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是收获了沉甸甸的知识。无论是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与工业发展战略、还是学习型组织建设、政府投融资与资本运作、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招商引资策略及方法都让学员受益匪浅。
三是收获了全市8县(区)的朋友。此次培训有市直部门和8县(区)选调的54名学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平台。
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市委每年安排一批干部赴高校外出培训学习。虽然临沧的财政只是吃饭财政,但每年还是要挤出一定的资金安排干部赴高校外出培训学习,保证每年组织一个班(50——60人左右)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学府学习培训,也可赴港、澳、台或国外知名大学学习培训,培训时间半个月至一个月为佳。
二是建议在班级设臵上实行分期分班制。如第二期举办市直部门、县(区)党政领导培训班,第三期举办县(区)涉农部门、乡镇党政领导培训班,第四期举 4 办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培训班。
三是建议在课程设臵上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市直部门、县(区)党政领导可侧重于党的农村改革发展和宏观理论学习,县(区)涉农部门、乡镇党政领导可侧重于农村工作技巧和领导艺术学习,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可侧重于基层群众工作方法和实践学习。最好每一堂讲座都有一个结合临沧市情及工作实际的典型案例来供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和情景模拟讨论。
二、用学习成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结合这次培训学习,我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就是要用学习创新成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使我市新闻宣传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新闻媒介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公众精神和公众意识的代言人。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新闻媒介的参与及舆论监督密不可分,与舆论引导工作的成败得失息息相关。
(一)舆论引导工作面临新形势
当前,舆论宣传工作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掌握话语权的任务十分紧迫。从国内热点引导 5 状况看,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社会热点引导任务十分繁重。新闻宣传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我们打好每一场宣传战役,敢于碰触热点,善于引导难点,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从国际舆论形势变化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争论时起时伏,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敌对势力掀起一轮又一轮反华遏华舆论浪潮,国际舆论竞争更趋激烈。新闻宣传如何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需要我们从每一场舆论战入手,讲究谋略和方法,以战术的主动争取战役的胜利,以战役的胜利推动战局的转换,从而实现我们整体战略利益。从传播技术发展态势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深刻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巩固阵地引导舆论的难度大大增加。如何 6 在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掌握舆论主导权,使新闻舆论、社会舆论、网络舆论健康协调,需要在互联网这个舆论较量的重要战场延伸宣传触角,传播主流声音,使之成为舆论引导的有效平台。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临沧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呈多元化、多变化的特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多,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有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通过不明真相的外地媒体进行渲染炒作。而有些领导干部在面对外地媒体时由于思想麻痹、准备不足,往往未能做到从容应对,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把握得不够准确,说话分寸掌握不够,被个别媒体紧抓不放,导致小题大做,使地方的声誉形象受损。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尤其要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妥善有效地应对各级媒体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应对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二)准确定位新闻舆论导向
舆论引导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新闻媒介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很大,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新闻媒介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介的依赖又日益加深的时候,这种消极影响就愈加明显。因此新闻媒介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责任感,才能保障媒介本身的健康发展。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我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已确立了其纲领性地位并已在实践中不断地予以贯彻执行。但是毋庸讳言,在新闻舆论引导的问题上,尚存理论与实践的相脱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找准定位,科学把握。
1、不应把“新闻舆论导向”等同于“新闻政治导向”。舆论是社会自在的精神形态,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我们之所以要强调“新闻舆论导向”,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我国新闻媒介系统,大力宣传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努力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的思想观念进行协调,通过双向的互动,使后者尽量趋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甚至获得一致。
2、不应当把新闻舆论导向视为一般的宣传。新闻、宣传、舆论是社会观念形态不同的三种表现形式。新闻是某一事实的报道,宣传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政党活动主要行为之一的宣传,可以是新闻的表现形式——往往可以凭借某种新闻事实传述一定的思想与主张。但是不能误将新闻舆论导向简单地等同于宣传。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将宣传行为等同于舆论,往往会把一些组织的意见、上级的看法,甚至是个人的好恶,简单甚至偏颇地视为公众的意见,从而忽视舆论与宣传、舆论与新闻所存在的区别。
3、不应将“新闻舆论导向”传播模式仅仅设定为单一向度、单一力度的“刺激→反映理论”。这种样式的好处在于声势浩大、旗臶鲜明、没有任何不和谐音,但问题在于它只是单方面地考虑了引导者的目标追求,没有将舆论引导视为一项需要统合考虑多方面社会因素和社会变量的存在及其作用的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9(三)切实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不仅仅是新闻宣传部门的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负起构建大宣传的职责,真正对本辖区或本单位管理范围内的对外宣传工作负责,尤其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综治维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报道时,要选定政治敏锐性高、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干部作为媒体联系责任人,并切实负起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确保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1、注重全面收集舆情信息。各级各部门媒体联系责任人要负责收集本辖区、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各方面舆情信息,重点关注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如征地搬迁纠纷、就业就学就医困难、房价物价波动、国企改革遗留问题、社会保障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舆情动态,人民群众、各级媒体对党委、政府或本单位的评价意见,对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舆情信息要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馈,在应对媒体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分寸。
2、注重关注各级媒体动态。各单位媒体联系责任人要密切关注各种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新 10 闻报道,发现涉及本地区本单位的新闻时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报道不实或有可能引发负面影响的新闻报道,要及时作出回应,必要时要主动与媒体沟通联系,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而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对不实新闻报道采取推诿或工作不力而引发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或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注重争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问题的新闻采访时,媒体联系责任人必须做到第一时间搜集涉及到本辖区或本单位的新闻事实真相材料,及时向单位第一责任人汇报,必要时向上级领导汇报;第一时间向市外宣办反映情况,提供新闻通稿,积极配合媒体做好发布权威信息的准备,并全程跟踪事态的发展,直至问题妥善解决。
4、注重善用、善待、善管媒体。要正确看待媒体的舆论监督,善于通过媒体监督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负面新闻报道时,在积极做好应对措施的同时,要静下心来查找问题,努力改进工作。要真诚地和媒体交朋友,与媒体合作。对安排前来采访的各级媒体,要积 11 极配合,统筹安排好本地本单位的新闻采访,包括采访内容、时间、地点、人员的安排及新闻记者的接待等。对未经沟通私下采访的相关媒体不要回避,要主动介入,摸清情况,沉着应对,及时反馈,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外地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