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引导方法探

2024-09-02

新闻舆论引导方法探(精选5篇)

新闻舆论引导方法探 篇1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是某种公共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1]由此推之, 教育舆论就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教育问题的共同意见, 是某种公共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2]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点分布区, 我国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均在西部生活和居住。半个多世纪以来, 西部教育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教育发展和改革相对滞后, 加上国家对西部教育投入有限、对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不十分理想,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致使民众对“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期望值与现实有极大落差。

新媒体时代, 数字报刊、BBS、QQ、博客、维客、播客、微博、手机短信等以其自由开放的强劲优势, 迅速赢得人们的青睐, 人们利用新媒体传播及时、交互、快捷等优势, 打破了民族地区由恶劣自然环境所导致的交通和地域上的阻隔。人人都有麦克风, 人们把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解决的诸如教育公平、异地高考、高招中有关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等教育问题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放大, 教育舆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围绕西部教育的政策、事件、现象和问题更加突出, 矛盾更加剧烈。西部教育不只是教育自身情况单一层面的反映, 还涉及西部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下, 探究西部教育舆论引导方法, 从本质上提升西部教育舆论引导效果, 对维护我国民族团结, 推动民主化进程, 促进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注西部教育舆情动态, 增强教育舆论引导的预见性

舆情形成在先, 与此相对应的舆论形成在后。[3]在新媒体环境下, 舆情和舆论尽管有着明显区别, 却仍有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颁布, 再次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浪潮。纲要决策过程中把公众意见的吸纳放在了重要的战略高度, 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关注教育舆情的典范和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舆情成为研究教育舆论的重要前提[4], 因此要对西部教育舆论有全面清晰的认识, 就必须熟悉和洞察西部的教育舆情, 掌控和把握全局, 增强教育舆论引导的预见性。

“教育舆情”, 指一段时期内人民群众最关心、议论得最多的关于教育方面 (教育行业、教育机构、教育制度、教育改革、教育事件) 的问题, 所发表的自己的观点、看法等思想、情绪、态度的总和, 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对教育方面的群体性思想、意见和建议的具体反映。[5]相对于我国教育较为发达的中部和东部而言, 西部涉及的省份较多, 且各个省份、各个区域的教育舆情有相同的情况, 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要获得准确的教育舆情动态, 首先要在立足于西部各省省情的基础之上, 从实际出发, 与不同区位、不同民族的家长、学生、教育行政人员、政府的教育发言人及相关的教育从业人员建立持久联系, 多角度认知民众在教育方面不同的期许及表达的话语, 并对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获取教育舆情第一手资料。其次, 要全面关注在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西部各省教育舆情监控动态, 如教育舆情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处理和检索情况;了解互联网新近发生或出现的教育领域新闻事件、教育现象、网民最直接的看法和观点;利用新媒体优势搭建顺畅的教育舆情引导通道, 即时发布真实信息、澄清事实, 对于错误的、不实的或别有用心的言论加以驳斥, 有效化解教育危机和教育矛盾;迅速占领教育舆情高地, 把握教育舆情流动方向, 制止不良教育舆情的传播, 增强教育舆论引导的预见性, 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为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服务。

二、了解西部少数民族文化, 增强舆论引导的科学性

教育舆论作为公众关于教育意见的集合, 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育舆论是民意的反映, 体现着公众的价值判断和要求, 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近十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各种相关政策制度出台密度高, 随之引发的舆论狂潮将教育问题推向大众视野。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下,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已逐渐担负起跨媒体、跨区域、跨层次舆论传播媒介的角色, 舆论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数以亿计的公众, 不仅仍然是各类传统媒体的受众, 而且已经在许多场合充当将掌握的信息和持有的观点广泛进行传播的传播者的角色, 非理性的、不可预测的变数和风险大增。[7]围绕西部关于教育权利、教育机会、资源配置等诸多问题的讨论与争执居高不下, 加上新媒体的隐匿性特点, 西部教育的主体、客体、不同关注人群以及媒体工作者都在持续参与和跟进, 西部教育成为众声喧哗的焦点, 各种舆论甚嚣尘上, 不仅给社会的整体稳定和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也给西部的教育舆论引导带来了挑战。

西部地域广阔, 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严峻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地貌对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每个民族不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 而且长期的积淀形成了每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心理特征、文学艺术、体育活动、游戏方式以及特有的民族性格。[8]少数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在现实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使西部教育远远滞后于我国中东部地区, 教育相对落后成为西部的共性问题, 且在长期的教育发展进程中, 积累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与西部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地域性的影响,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既有同质性也存在差异性, 如西藏、新疆、云南、贵州、青海等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 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占据着重要位置, 各地区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教育舆论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 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环境、理想对教育舆论的影响都不同。尤其是对教育舆论的内容构成、表现形式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在表达方式、诉求、题材等各个方面影响教育舆论。因此, 要使西部的教育舆论引导方法可行有效, 实实在在地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 就必须熟悉西部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 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从而提升舆论引导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三、把握教育舆论学科交叉特点, 增强舆论引导的准确性

教育舆论作为舆论的组成部分, 是从舆论所讨论的内容范围进行划分形成的, 是社会公众对教育问题在争议中产生的具有一定趋向性的观点与态度。[9]因此从学科性质上看, 教育舆论兼具教育学和舆论学广博的学科内涵, 视野广阔, 是新闻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新媒体环境下, 要对纷繁芜杂的西部教育舆论进行科学的探究和引导, 就必须正视教育舆论学科交叉的特殊性, 依据教育科学特点,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体现新闻传播理论和教育理论的社会关怀和价值, 从教育舆论问题的教育科学建议和舆论环境建设建议两个维度准确引导西部教育舆论。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 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 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 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平等。[10]西部的教育问题关系到西部民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 近年来, 西部民众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 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公平、教师与学生等焦点问题以及教师待遇、教师素质和学生负担等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急剧上升。面对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事件和问题, 人们往往从自己的实际表达对教育的需求意愿, 不理性的过度解读和过激反应会导致公众对教育问题的把握发生变化。西部教育的突发事件与教育舆情相互映衬, 局部地区的小事情迅速在短时间内演化成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件, 产生难以估量的舆论力量。要拨开迷雾, 打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 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舆论环境, 构建良好的西部教育舆论引导新格局, 就必须全面学习研究教育学学科理论和学科知识, 在教育学学科博大内涵的观照下, 对西部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实践、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向常年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教育政策的专家学者咨询;走访教育舆论涉及的组织、人和事, 了解民众对教育事件的看法、相关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民众的反映, 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舆论引导的准确性。同时, 还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体现新闻传播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关怀, 正视西部特有的教育难点、盲点和敏感问题, 引导舆论在客观准确的航道中有序奔流, 为推进西部教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四、加大教育政策正面宣传, 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矛盾和各种利益相互交织, 不同类别的经济、社会、文化热点相互碰撞,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而且西部涉及众多的省份和广大的人群, 构成公众的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切身利益及价值取向上的千差万别, 从而对当前教育领域热点频出的教育现象、教育改革、教育事件的看法更多元、认识更深刻。根植于西部土壤的“两基”攻坚计划、对口援建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 这些与西部公众紧密相关的教育话题不断通过互联网、手机媒体、微博等新媒体方式持续讨论和发酵, 推动和制造着教育舆论的生成和发展。但由于舆论主体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地位的差异, 判断教育事件、教育问题常常立足于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 对某些教育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往往会导致对教育问题、事件、政策的看法带有浓厚的自我特征, “从而表现出典型的某种情绪, 发出某些议论, 影响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正是由于公众信息体系的差异, 同样的外界变化, 可以引出多种不同的情绪和意见, 所以舆论的表述或是正确的、或是谬误的, 其自在性决定了它在总体上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的混合体”。[11]要使我国西部教育驶入良好健康的发展轨道, 维护西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就必须科学疏导西部教育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加大教育政策正面宣传力度, 科学引导舆论, 化解矛盾, 防止和杜绝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的教育舆论乱象的发生。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在2010年全国教育报刊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新闻媒体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 为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创设良好舆论氛围;迎接挑战、改革创新, 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适应时代新需要、满足读者新期待;导向正确、直面热点, 努力掌握教育舆论的话语权、主动权, 提高教育舆论引导力。”[12]教育关乎民生, 教育事业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虽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状况、历史问题、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严重制约了西部教育的发展, 由此带来的西部教育舆论引导的方式也颇有难度和颇为复杂, 但进行教育政策的正面宣传必须实事求是, 不遮蔽真相, 不美饰真实, 既宣传西部教育改革的成绩与优势, 引导公众对西部教育建立信心, 也揭示西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引导公众进行负责任的原因分析, 从而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加快西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37-38.

[2]蒋建华.教育舆论分析的价值与思路[J].教育研究, 2011 (4) .

[3]丁柏铨.略论舆情:兼及它与舆论、新闻的关系[J].新闻记者, 2007 (6) .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5]彭显波.教育舆情收集、处理、利用的原则和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4) .

[6]朱小翠.教育舆论与文化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7) .

[7]丁柏铨.论当下舆论引导格局[J].中国出版, 2012 (6下) .

[8]王军.民族教育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J].中国民族教育, 2011 (11) .

[9]戴军.试析教育舆论对教育公平观的内在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7) .

[10]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 2005 (5) .

[1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23.

[12]余冠仕.二〇一〇年全国教育报刊宣传工作会议指出为教育改革发展创设良好舆论氛围[N].中国教育报, 2010-02-03.

论娱乐新闻的舆论引导 篇2

近年来,随着娱乐文化的盛行,娱乐新闻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新闻学界对于娱乐新闻的探讨从未停止,探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娱乐新闻导向这一问题上。娱乐新闻是媒体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人消费的带有娱乐性的信息产品。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眼球经济”的发展,娱乐新闻逐渐变为娱乐圈的新闻,有时甚至沦为“绯闻”和“炒作”的代名词,其新闻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由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探讨当前娱乐新闻实践与研究中最受关注的3个问题:娱乐新闻的狭隘化、低俗化现象及其危害;造成娱乐新闻错误导向的原因;把握娱乐新闻舆论导向的方法。

一、娱乐新闻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娱乐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新的关注点。许多媒体加大娱乐新闻的报道量,以争取受众、占领市场。然而,就在众家媒体争先恐后地奔赴“娱乐战场”的同时,娱乐新闻也在逐渐走上庸俗化的道路,绯闻、炒作盛行,娱乐新闻就此变味。娱乐新闻在这场恶性竞争中的腐化,主要表现在狭隘化和低俗化等方面。

1.娱乐新闻的狭隘化

“娱乐新闻就是使人快乐、供人消遣的新闻,也可以理解为关于快乐有趣活动的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娱乐新闻拥有广泛的受众,也越来越为媒体所注重。”[1]但从当前各家媒体的娱乐新闻报道来看,人们对娱乐新闻的认识已陷入误区,许多媒体和个人都将娱乐新闻与娱乐圈的新闻等同起来。这一错误认识也使娱乐新闻走向狭隘化。“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2]。

对娱乐新闻概念的狭义解读使受众无法体会娱乐新闻的真正价值,而媒体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选择将错就错,在报道时将娱乐新闻与娱乐圈的新闻等同起来,混淆视听。于是娱乐圈的新闻进一步替代娱乐新闻的原义,不论是大众的认识还是媒体的报道都走进了或正在走向狭隘化的沼泽。

2.娱乐新闻的低俗化

娱乐新闻的低俗化不仅表现在人们对它的狭隘解读上,还体现在报道内容的低俗上。近年来娱乐界的炒作愈演愈烈,花边新闻在一些媒体上甚至占据主要位置。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警觉。虽然“娱记”在目前的中国文化娱乐圈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但无论如何,“娱记”首先是新闻工作者,同样应该承担书写历史、引导社会的责任,面对各种“中间地带”的新闻必须恪守职业精神和道德底线。娱乐新闻的低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虚假新闻泛滥。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然而,当前虚假新闻泛滥成了娱乐报道中的常见病症,道听途说的“新闻”时见报端,子虚乌有的报道煞有介事,以讹传讹,见怪不怪。[3]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不惜违背媒体传播真实信息的社会责任,大肆制造一些毫无根据、空穴来风的假消息吸引受众,因此也就有了“洪金宝突然离世”、“李连杰遁入空门”等一系列虚假消息的出现。这些虚假消息不仅误导了受众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同时也导致新闻公信力缺失,影响了新闻力量的发挥。

(2)侵犯个人隐私。据统计,当前的娱乐新闻中有关影视娱乐明星的报道占到近90%,而这些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明星们的婚恋、情变等隐私问题上。揭露明星隐私成为了媒体争夺受众的武器,因此就有了如“冯小刚家庭地址被公开”、“窦唯烧车”等“星闻”。这不仅造成了时下娱乐新闻的低俗化,也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和名誉。这种打着受众知情权的旗号肆意对明星个人隐私进行曝光的行为实在有违媒体伦理。

(3)炒作盛行。与娱乐假新闻相联系的是捕风捉影式的娱乐炒作,此类新闻不是单纯的造假,往往是在现实中有一定的事情发生,在此基础上,媒体对之加以渲染扩大,用夸张的手法来报道相关事件,从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假娱乐新闻。[4]事实上,娱乐新闻正逐步走上商业化的道路。今天许多所谓的“头条娱乐”都是媒体和消息来源共同制造的产物。消息来源为了突出其主导地位,经常运用各种公关策略积极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无形中介入新闻的产制过程,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作为新闻“把关人”的媒体往往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主动配合消息方进行炒作。从社会影响看,娱乐新闻的炒作迷惑、误导了受众,使他们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反倒被忽略。例如在艳照门事件发生不久后,南方遭遇了特大雪灾,二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叠,但许多媒体对前者的关注更加集中。这是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是其价值观的扭曲。

二、娱乐新闻错误导向的危害

娱乐新闻的狭隘化、低俗化不仅误导受众,同时也极大地危害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社会风气。

1.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危害

媒体对其受众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忠实的媒体受众往往会形成与该媒体主张相一致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对事情的判断,还是对事物的看法,受众总是乐于使用从媒体上获取的新鲜观念来参与现实。因此,低俗娱乐新闻对受众思想观念的毒害毋庸置疑。由于娱乐新闻的受众群主要是15~25岁的年轻人,这一部分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虽然开始有独立性,但判断依据多以实际经历为主,具有非常明显的趋同心理。[1]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青少年都有从众倾向,因此娱乐新闻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认同什么、反对什么,对他们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娱乐新闻给青少年带来的除了绯闻与炒作外,别无他物。这就可能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误入庸俗、肤浅的歧途。

2.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危害

在“崔真实自杀”事件发生的3天后,据韩国警方证实有2名韩国女子模仿崔真实的自杀手法,毅然上吊了结生命。而这两位都是崔真实的影迷,虽然未见遗书,但警方推断,她们是受“崔真实自杀”事件的影响而自尽。事实上,在“崔真实自杀”事件发生之后,媒体对事件缘由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的考虑。各家媒体纷纷奔赴崔生前的居住地,希望获取最劲爆的第一手资料。这时的娱乐新闻往往是对事件缘由的诸多揣测以及自杀现场的细致描绘。经过媒体的一番大肆炒作与渲染,悲剧再次上演,而在这之后,是韩国社会的“自杀”恐慌与对媒体的严厉指责。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度的把握,要符合学情,更要符合教学内容,紧扣课堂变化。只有深钻教材、灵动发挥的教师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张弛有度,“放”“收”自如。

3.对社会风气的危害

低俗娱乐新闻所造成的危害绝不仅仅体现在对个人思想、行为的误导上,同时给社会风气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明星名人不为常人所知的隐私往往是一些“娱记”深挖的对象。他们在幕后的生活状态,包括今天跟谁一起吃饭、明天跟谁一起逛街、后天跟谁一起做运动,都作为“新闻”披露于大小媒体。其实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媒体与受众就像是套在一起的两个环,既彼此依赖,也相互影响。一方面,媒体的发展有赖于受众的关注,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媒体甚至不惜抛弃社会责任,抓住人的猎奇心理,大肆进行娱乐炒作;另一方面,受众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受到媒体极大的影响,受众在接受了媒体所传播的低俗娱乐信息之后,价值观、道德观也随之失衡,日积月累,这种失衡的现象就会从个人表现演变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导致低俗娱乐的无限需求与供给。

三、造成娱乐新闻错误导向的原因

1.编辑记者思想道德水平不高

在当前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还有人对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新闻工作者由于政治觉悟不高、社会效益观念淡薄、对新闻宣传的纪律性要求认识不深刻,炒作思想浓厚,哗众取宠的意识取代了精挑细选和认真负责,一味追求所谓的“卖点”,降低了媒体的审美价值标准,以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为能事,不知不觉地使自己沦为刻意追求“轰动效应”而制造精神鸦片和文化垃圾的“狗仔队”。

《时代周刊》曾在“崔真实自杀”事件后对韩国媒体进行抨击。称崔真实自杀事件虽然“点缀”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却几乎没有一家媒体谈及一位离婚的单身妈妈生活在保守的韩国社会所承受的痛苦。而作为娱乐新闻内容的选择者,编辑记者一味沉溺于“爆料”中,置道德准则于不顾,费尽心思炒作此事,以吸引受众、实现媒体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一些虚假新闻和新闻官司的出现,我们的编辑记者的道德修养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这种现象在娱乐新闻报道中更是层出不穷。一些娱乐记者为了挖爆炸性消息,不惜采取骗、哄、诈、恐吓等手段采访。这完全违背了做人的道德准则,更不利于新闻事业的持续发展。

2.媒体恶性竞争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如何在媒体大战中拔得头筹、获取更多的受众,已经成为现代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在竞争者不断增多、市场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娱乐新闻似乎成为了一条捷径,因而也就有更多媒体热衷于炒作和报道绯闻,即使他们知道这样是完全违背媒体责任的。

3.管理方放松指导和监管

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媒体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娱乐新闻不必像其他新闻一样太过规范,可以灵活一些,充分面向市场。殊不知灵活绝不等于放任自流,充分面向市场也绝不等于唯经济利益是瞻。[3]应当明确,娱乐新闻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传承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功能,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绝不能丢在一边,指导和监管不能放松。

四、把握娱乐新闻舆论导向的对策

1.避免娱乐新闻的狭隘化

娱乐新闻的狭隘化现状究其缘由是因为受众对娱乐新闻定义的狭隘化理解以及媒体对娱乐新闻报道的狭隘化操作。要避免这种狭隘化,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娱乐新闻。虽然当前学界和业界对于娱乐新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其性质和作用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娱乐新闻就如田华等在《娱乐新闻中的媒体责任边缘化及其纠正》一文中所指的:“它是使人快乐、供人消遣的新闻,也可以理解为关于快乐有趣活动的新闻。它不单单是指娱乐圈的新闻,而应包括对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宣传,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艺体制改革方面的信息,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关于群众文艺活动的信息以及中外文艺交流方面的信息等。”[1]娱乐新闻的基本责任就是报道文化娱乐界的新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审美和教育功能。

在明确了娱乐新闻的定义后,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是娱乐新闻,其自由也只是相对的,它存在着自由与制约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新闻自由一方面保障行为主体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也设定了不可逾越的边界。必须承认,新闻自由只有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能实现。而媒体作为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一分子,只有在社会平衡中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娱乐新闻也只有在社会整个体系正常运作之时才能发挥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使新闻自由流于形式。因此,媒体在进行娱乐新闻报道时首先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法律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新闻报道自由权、赋予公众知情权,以真实性作为娱乐新闻的前提。

(2)丰富娱乐新闻的内容。当前的娱乐新闻报道往往局限在娱乐圈中,媒体每天都在围绕着明星和名人打转,致使受众想要了解的其他方面的娱乐信息报道很少。因此,要改变娱乐新闻的狭隘化不仅要提高受众的认识,使他们明确娱乐新闻的定义与作用,同时还需要媒体不断丰富娱乐新闻报道的内容,将视角放到整个文艺领域,而不是只专注于娱乐圈内的风云变幻。娱乐新闻要走的是亲民、合乐的路线,而不是使人无法确认的“爆料”。

2.根治娱乐新闻的低俗化

除了日渐狭隘化以外,低俗化也已成为娱乐新闻报道中的顽疾。如何根治娱乐新闻的低俗化成了避免其狭隘化之外的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媒体自律。要加强媒体自律建设,对编辑记者进行教育,增强其把关意识,提高其思想修养和业务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多采访主流文化娱乐信息,不追星、炒星、捧星。另外,媒体的领导层和监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坚持贯彻“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并辅以配套的激励与约束措施。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媒体管理体制,使媒体真正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社会责任。

(2)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大众的审美情趣往往决定着媒体提供怎样的娱乐新闻、以何种方式提供娱乐新闻。有需求就会有供给。然而,如前所述,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很大,一个忠实的媒体受众往往会形成与该媒体主张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媒体经常提供一些高雅的娱乐信息给大众,久而久之,大众的审美情趣就会随之提高,二者形成互动,可促进良性循环。

(3)加强监督管理。目前,虽然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来要求新闻工作者,但这些业内的自发性行规并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尤其对于娱乐新闻这种新生事物,由于其不成熟,因而问题也就越多,也就愈加需要约束。[4]所以相关部门要从法律法规建设入手加强娱乐新闻管理,落实“谁主管,谁负责”以及属地原则,确保所有的文化宣传阵地导向不出问题。

3.发挥娱乐新闻的积极作用

娱乐新闻的作用不仅是提供娱乐资讯,使受众精神放松,还具有引导社会舆论、教育大众的功能。因此,要把握住娱乐新闻的舆论导向,就要充分发挥娱乐新闻的积极作用,真正为大众和社会服务。

(1)引导受众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作为新闻中的一种,娱乐新闻也具有正确引导受众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件的选取上,更要有对受众客观、冷静看待问题的引导。应通过深层次的报道,使受众在接受娱乐信息之后对事件本身及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提高认识,用以应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娱乐新闻才能真正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为新闻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对社会舆论做出公正评价。娱乐新闻还具有对社会舆论进行评价的作用。在一个娱乐事件发生之后,起初的娱乐新闻往往倾向于对事件本身的详细描述,而在后续报道中,娱乐新闻常常会对事件及其引起的社会舆论进行点评。就如现在常出现的电视娱乐新闻排行榜一样,媒体常常将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娱乐事件与社会反响制成电视娱乐专题进行评论。这是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娱乐化评价,更是对社会舆论的再引导,而这种再引导的效果往往是建立在对娱乐新闻报道的矫正与社会舆论点评的基础上的。

当然,仅仅以法律的形式对娱乐新闻加以约束是治标不治本的,要真正根治娱乐新闻的低俗化,使其正确地引导受众,还需要整个社会对其进行监督,而这种监督的形成有赖于大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实际上,媒体与大众在整个传播活动过程中就是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两极。媒体的新闻报道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社会大众的需求又成了媒体新闻报道的选择依据。在对娱乐新闻进行评价时,媒体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纠正那些歪曲报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社会舆论再次引到正轨上来。

[1] 田华,何纯.娱乐新闻中的媒体责任边缘化及其纠正[J].新闻界,2007(5):83.

[2] 刘芬.娱乐报道走向何方[J].新闻知识,2004(6):31.

[3] 孙永东.当前娱乐报道的不良表现及对策[J].理论学习,2007(10):30.

新闻舆论引导方法探究 篇3

1 新闻舆论引导的现实意义

新闻舆论引导是一种通过新闻传媒整合众家之言经主流媒体传播而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形成的具有某种行为引导性和价值倾向性的意思表达形式。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新闻舆论引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其对于时事新闻动态观点的表达与传播是社会公信力形成的主要动力。在有中国特色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新闻舆论引导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 新闻舆论引导着重关注的问题

2.1 新闻娱乐化倾向

娱乐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新闻娱乐化是指媒体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时事新闻以娱乐消遣的方式传播开来,在严肃中发掘娱乐,在庄严中找寻欢乐,通过趣味性和可乐性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由于“受众”文化水平参差、社会关注视角有别、价值观不同,娱乐化的新闻可能会误导价值取向,产生跟风的事情。如何把控好“娱乐”的度,是目前需着重考虑的问题。

2.2 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问题

新闻从业者是发现、撰写、传播新闻的主导力量,是新闻舆论引导的直接经办人,所以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新闻事业发展的前程。面对新闻业竞争压力的同时,不添加个人情绪、不过分渲染,如何将新闻事件客观地呈现于大众,是另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3 新时期新闻舆论引导方法

3.1 转变思想观念

新闻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时事动态的反映。新闻舆论导向要以党和政府的意思表达为中心,遵从民意,走群众路线,切实有效的引导社会价值导向。新闻报道不仅是政府政策宣传的工具、真美善的代言、社会热点和焦点的放大镜,还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发言器、假恶丑的辨别器、社会弱势群体的表达器。新闻舆论引导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生活百态为出发点,多元化、多维度观察问题,走出层面认识误区。

3.2 增强受众接近度或可信度

要有灵活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态度要谦和端正,启发新闻“受众”与新闻从业者之间的互动,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与“受众”交流沟通体会“受众”的社会心理并适时因势利导,提升“受众”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受众”接近度和可信度,进而提高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3 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关

新闻舆论引导是社会发展态势的测量计,好的社会发展动向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水平和生活条件。要有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就要准确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质、量、度。新闻舆论引导与其他社会机制一样,要求少而精,精益求精。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质,就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有效、合法、合理和可能性。要从实际出发,切忌杜撰编排和肆意增减。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量,就要善于观察和总结,从不同的时事新闻中找寻共通性和可关联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新闻材料只要足以证明观点和立场就可以,切勿对某一类新闻进行轮番轰炸,以免受众产生新闻疲劳。

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的度,就要准确把握受众的新闻接受能力,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整合时事新闻动态的技能。要善于分析总结,简洁明了的阐述新闻主旨,保证受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

3.4 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要编排好不同的新闻板块,明确新闻目的,完善新闻功能,健全新闻服务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要有充足的调查计划工作,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3.5 切实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素质

新闻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舆论引导的正确与否。要加强对新闻工作队伍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教育,大力宣传正确新闻舆论引导的意义,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转接和衔接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素质。

4 结语

新闻舆论引导是社会价值观动态发展的重要发动器。在新闻舆论引导过程中,一些扭曲价值观的行为认识有发生,要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转接和衔接服务机制,明确新闻监管,积极建立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楠坪.论新闻舆论引导水平的提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2-55.

[2]戴继红,朱鸿洁.浅议新闻舆论引导的几种模式[J].新闻实践,2006(5):56-58.

新闻传媒舆论引导力的提升策略 篇4

关键词 新闻传媒 舆论引导力 热点 监督 技巧

舆论引导力指的是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对社会舆论产生的影响及干预作用,是评判媒体的影响力及美誉度的重要标准。随着网络媒体及各类电子传媒的普及,新闻传媒已然成了现代舆论的主要表达渠道,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方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力。在现今错综复杂的形势与背景下,新闻传媒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已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深度剖析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旗帜鲜明的舆论监督,也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参与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起着表达民意、衡定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控制,舆论引导工作更是团结我国各级社会力量,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得以迅猛发展,然而在其舆论引导力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一味追求收视率及经济效益,造成的传媒人文精神缺失及受众信任感滑坡,或是不注重受众的需要,忽略引导舆论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降低了新闻传媒的社会公信力,疑惑是以偏概全地看待问题,缺乏理智的思考及理性的判断等。只有正视我国新闻传媒在舆论引导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逐步提升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力,才能引导正确地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社会舆论,真正体现公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一、引导热点,提升新闻媒体影响力

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随之出现。社会就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不断进步。新闻媒体应走在时代的前沿,用于剖析各类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出现此类热点问题的社会背景、深层原因,提出解决熱点问题的对策,帮助受众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迷宫。新闻媒体要引导热点,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练就,而需要当做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来抓,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在不断研习党及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多学习,多思考,以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及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社会热点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加以中肯性地分析判断,使新闻报道能解惑答疑,化解矛盾,以极具见地、分量和深度的报道提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力。例如,现今形式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敏感话题,新闻媒体在这一热点问题上引导得及时,引导得到位,对拓展大学生就业思路,就业途径,稳定大学生及家长的心绪,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可开设“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题,介绍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层就业的典型,介绍政府、部门、学校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举措,传递各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拓展择业、创业的思路,此外,还可进行一系列分析当地人才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出现的供求总量矛盾和供求结构矛盾的结症,并提出破解就业难题等深度报道,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呼吁社会各界都应该来关注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舆论监督,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得以维护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公信力的核心体现。舆论监督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新闻媒体在配合党和政府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主张,将报道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把握领导的关注点,使其舆论监督的功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以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新闻媒体在传达党和政府主张的同时,还需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扎根群众,为人民服务,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及意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工作中的许多难题,防止矛盾的激化,维护稳定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进行编辑内参,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揭露社会上一些不宜公开见报的不良倾向和问题,有着公开报道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使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此外,给新闻监督立法授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信息渠道丰富的优势,搭建公民信息知情权的平台,及时采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信息及时、客观地展示给人民,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对某一问题、现象进行舆论监督,揭露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不法行为,抨击腐败、丑恶及不良的社会现象,能唤起民众的良知和社会正义,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能通过舆论监督的平台,达到为民众解决问题的作用,体现国家的民主、文明和进步,彰显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注重技巧,增强新闻传媒感召力

新闻传媒只有被受众所认可、并使之乐于接受,才能真正具备其舆论引导力,这就需要新闻传媒认清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关系,努力打造一个公众自由参与、交流的平台,以事实为依据,以公众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以客观、公正、全面且准确的视角,公平对待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人与事,增强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及说服力,使受众能从中及时得到自身感兴趣的信息,或是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并选取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报道方式及报道内容的取舍,可运用诸如故事化、结构化、视频化等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报道回归受众,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公众乐于接受,活化传媒舆论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舆论引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正面且积极地主流价值观。善于通过典型报道,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报道出新意与个性,提炼出时代的精神,树立先进楷模,激励民心,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新风尚,疏导公众情绪,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感召力,做好通达民意,传播信息的工作,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导向,引领舆论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潘圆圆.浅析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科技创业月刊,2007.

[2]罗小燕.论新闻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普遍原则[J]. 才智, 2009.

[3]汉宇.浅议传媒的多样化形式对受众生态环境的影响[J]. 黑河学刊, 2012.

新闻舆论引导方法探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闻网站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13-02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对高职学生有着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那么,在实际的新闻宣传工作中,高职院校应当如何利用新闻网站来加强对学生的积极舆论引导呢?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新闻网站新闻宣传的规律和特点

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工作不仅担负着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是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资源。高职新闻宣传的规律就是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为培养学生服务,稳妥地为高职学生引导舆论热点,并实施正确的监督。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是高职学生十分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

高职新闻宣传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及时性。只要新闻宣传工作人员抓到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就需要及时整合信息,争取第一时间为学生展示新闻内容,并加强后续报道,成功引导学生的舆论。其二,公开性。高职新闻宣传跟其他的媒介一样,也拥有公开性特点,具备公众监督职能。新闻内容一旦报道出来,就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舆论影响。其三,积极性。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其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应当是积极的、正面的,要努力为高职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舆论引导,为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二、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影响

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是以新闻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广大的高职学生为受众,通过媒介传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旨在弘扬院校的教育主旋律,在校内构建起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和谐氛围,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是高职学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一所高职院校的产品正是学生,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专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情商是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于是,对当代的高职学生来说,正确的舆论导向拥有强烈的正面影响,起着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能够很好地约束高职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行为,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取得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工作不仅仅是树立良好学校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利用媒体宣传院校优秀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好契机。因此,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舆论引导在理论方面是可行的。同时,高职新闻宣传工作拥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即高职院校是教人育人的主阵地,是先进文化的引领之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如果新闻宣传工作开展良好,那么它不仅能够为学校开展工作保驾护航,还能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依据,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同时吸引各种社会力量,积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优秀人才的养成服务。因此,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舆论引导在现实方面也是可行的。

四、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局限性

(一)新闻网站的互动性普遍缺失

当下,高职院校的新闻网站普遍都没有开设新闻宣传的互动功能,依旧采用传统的单方面输送模式,对互动性的认识存在误区,无法准确掌握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

(二)高职新闻危机管理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部门危机意识不足,通常缺乏熟练地运用危机管理原理去处理危机的能力。如果院校不能成功处理新闻危机,那么新闻的消极舆论引导将对高职学生的行为、思想及心理等产生不良影响,制约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具体做法

(一)加深认识新闻宣传的公共性、服务性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生产者、提供者,它对信息的生产及传播能够很好地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拥有强大而广泛的影响力,涉及到社会公众的生活及普遍的社会秩序,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信息的普遍需求,同时还承担着一种公共的服务责任及义务,因此,大众传播的基本属性之一就是公共性。高职院校的新闻网站同样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于是它也承担着同样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要接受公众的检验、监督。公共性是一种建构秩序的价值理念及原则,意味着要让公开的事实能够接受带着批判意味的公众监督。

一个通向公共性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重视提高新闻的互动性。高职院校的新闻网站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需要以加强对学生的舆论引导为中心,致力于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舆论服务,同时也为全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舆论导向服务。所以,高职新闻网站在传播新闻信息时要多传播一些教学、文体、生活等能够紧贴高职学生受众的报道。根据新闻性质的差异性,高职新闻网站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要组成全方位报道模式,加深认识新闻宣传的公共性、服务性,争取最大程度发挥出高职院校新闻网站、校报、广播及电视等各种不同媒介的特性,从不同的层面及角度去制作各种不同的新闻作品,从而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介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舆论服务,加强对高职学生积极的舆论引导,促使高职新闻宣传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加强建设专业化的高职新闻宣传队伍

新闻行业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因而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新闻领域在更新专业知识的速度上相当快,对工作人员的新闻敏感性及写作技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新闻报道,要始终坚持更新自己的新闻知识水平及结构,努力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接轨。endprint

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队伍都面临着人员不稳、专业训练缺乏等不足,因此,高职新闻网站中心应当重视选拔出一些拥有新闻基础并熟悉掌握学校重点专业学生的情况的人才,把他们纳入新闻宣传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新闻人才交流、培训、进修及深造制度,持续提升高职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专业新闻素养,加强培训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外聘一些社会的专业媒体人到学校担任顾问,加强指导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部门还应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性,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创新报道写作思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高职新闻网站从业人员的专业新闻素养,争取充分发挥出高职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功能,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环境氛围。

(三)加速完善高职新闻网站危机处理机制

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危机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公共关系危机的特点主要有复杂度高、危害性大、敏感性强、突发性强等,如果等到危机发生再开始想办法去解决将为时已晚。舆论的扩散速度很快,一旦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利的新闻舆论出现,它将以疯狂的速度迅速传播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闯进每一位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产生难以修复的消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应当自上而下构建一定程度的危机管理意识,这需要学校能够将危机管理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媒介意识。同时,学校需要健全新闻网站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运行机制,提高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为高职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建设积极的舆论引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拥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及特征,同时对高职学生的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高职院校立足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那么,高职新闻网站也应当秉持这一教育理念,力争不断改革并创新新闻宣传的工作模式,努力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校的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持续更新自己的新闻意识和舆论引导意识,磨练新闻技能,将高职院校看作是新闻线索的集散地,让校园新闻媒体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情和生活实际,努力为他们建设一个正面的舆论引导环境,为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基磊.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民办高校新闻宣传体系完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冶红.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研究和思考[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文雄,朱晓静. 刍议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专业为例[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4]伏力. 论高校二级学院新闻宣传的教育功能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2)

上一篇:数字化制图技术下一篇:异基因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