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化网络舆论

2024-07-09

情绪化网络舆论(共5篇)

情绪化网络舆论 篇1

基于web3.0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个体话语表达的最佳渠道, 给予了公民更为自由的表达空间, 但同时情绪也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并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 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中国足球自从出现“假、赌、黑”事件后, 其网络舆论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情绪化的色彩十分明显, 究其原因, 除了一些深层的社会心理根源外, 更不可忽视新媒介环境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新媒介环境下情绪化表达的具体表现

“媒介环境”一词是由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同时强调“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 媒介作为人类感官的延伸使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构建。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介的功能, 基于web3.0网络技术的发展, 新媒介的迅速成熟再次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 媒介环境出现了新的特征。新媒介呈现出大众传媒不可比拟的互动性, 双向甚至是多向传播模式使受众不再处于被动接收地位, 而是进入了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得到了更为自由的表达空间, 同时能获得及时的反馈与交流, 参与感和情感诉求也同样得到满足, 所以新媒介滥觞之时, 就成为个体话语表达的最佳渠道。但是, 在信息从各个角落渗出的同时, 个人情绪作为主观信息的附属品, 同样也开始泛滥。

所谓情绪, 在普通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而情绪化的表达就是这种心理活动最为直接的外在表现,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网络舆论中俯拾皆是, 以中国足球的网络舆论为例, 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 以充满攻击性的语言进行宣泄

面对一些热点事件, 网民通常会跟风发言, 不自觉地进入了情绪的传染过程中。6月15日国足在与泰国二队对战中惨败后, 网络舆论立即爆炸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至16日23点, 仅新浪微博关于此主题的微博数就达到了1137120条, “耻辱”、“恶心”等词几乎充斥着整个微博。有网友声讨“主场1︰5!绝对耻辱日!国足不要脸!”类似于这样的嘲讽和充满攻击性的情绪化表达随处可见。

(二) 调侃与恶搞

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平台上, 除了宣泄之外, 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网民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的生存方式。“看英超要钱, 看国足要命”、“正确使用数字电视机可有效预防国足”等诸如此类的调侃语言在网上屡见不鲜。除此之外, 更是有网民用当下流行的歌词或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来揶揄国足。

(三) 盲目猜测和判断

人们在对某一事件充满愤怒与不满的状态下, 倾向于用“阴谋论”来解释此事件, 进行“自我审判”, 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疏解这种愤怒与不满。在输掉比赛之后, 许多网友都臆断球员是故意输掉比赛, 目的在于“做掉主帅卡马乔”, 也有猜测比赛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黑幕。一名为谷瑀的网友在16日发出微博称是赌徒直接操纵了比赛结果, 欧洲博彩公司赔付了多笔来自中国大陆同一代理的投注, 竞猜泰国队净胜3球以上获胜, 支付超过280亿的奖金。此微博在数小时内经过了23300多次的转发, 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尽管最后被证明这只有为了引起公众效应的谣言, 但在新浪的调查中, 依然有42.4%的人认为此事的真实性很高。

情绪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极强的感染性、积累性与附着性。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而这种暗示机制对于群体来说更为有效。新媒介不仅为情绪的传播提供了介质, 同样也为群体的形成提供了空间, 使得情绪的感染性进一步加强;舆论散去, 情绪并不会消失, 而是隐藏于潜意识中, 不断地积累,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足球情绪化网络舆论不断反复的原因;处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 社会利益纠葛和矛盾层出不穷, 所产生的负面社会情绪需要一个附着之地, 于是就迁怒于有着腐败前科、一直处于失利状态的中国足球。根据情绪的这些传播特性, 很容易就会形成市场, 不可避免地将造成诸多不良影响。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绪化的网络舆论“阴魂不散”地萦绕着中国足球呢?

二、新媒介环境下情绪化表达的成因

(一) 网络媒体报道的“自媒体”倾向诱导

相对于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在于筛选与过滤信息以确保其权威性与可信度, 因此采用严谨而具有理性的逻辑的语言。而在网络媒体中, 把关人角色淡化, 为了吸引和迎合受众, 其报道就出现了“自媒体”倾向, 采用个性化的语言, 突出报道的戏剧性与娱乐性, 对空穴来风的消息进行渲染。

对于6月15日国足的失利, 各大网络媒体可谓是大展拳手, 对于实事求是地分析赛事早已失去了耐心, 而是在标题和版面策划上挖空心思进行讽刺。《中央级媒体批评国足网友:检讨?直接送去挖煤》、《网友:国足踢得一点精神都没有应该就地解散》、《主场1︰5!绝对耻辱日!国足惨败泰国二队不要脸》, 在新浪、网易等一些门户网站上, 类似于这样直接引用网友的评论经过“零编辑”的标题随处可见。网易新闻客户端更是别出心裁将此次的赛事列为《每日轻松一刻》, 整合了网络上恶搞国足的段子以及图片, 以“小编”为第一人称, 直截了当地进行讥讽——《今年最大的冷笑话!没有之一》, 完全以自媒体的形式呈现。网络媒体报道的这种弱信息、强情绪营造出一种充满娱乐化的网络氛围, 让网民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不再担心自己过激的情绪化表达会被谴责。此外, 媒体还出现捕风捉影的现象, 对于空穴来风的消息大肆渲染, 对于6月15日的比赛结果, 《新民体育》发布微博称:“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比赛, 目的是想置某人于死地。不管教练员的水平如何, 用这种完全不顾国家形象的方式输球, 中国足球不是踢得臭, 简直是丑陋!某些队员应该比卡马乔先离开国家队!”新浪在比赛结束第二日于专题头条处展示《输球变相兵谏?要做卡马乔吗?》。这样的报道无疑激化了网民对国足的憎恨。

(二) 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传播

在对中国足球情绪化的表达中, 其舆论主体有着球迷群体和网络群体的双重身份, 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心理特征。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阐述群体形成的条件是“个性消失, 其次是他们的感情或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球迷是不同身份的人因相同的兴趣而聚集起来的群体, 相互影响, 构成共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与足球相关事件的发生或改变都将对这种心理状态与倾向产生影响。网络打破了一般群体的物理空间限制, 在新媒介环境下, 虚拟空间的存在更容易使得寻求价值观认同的人们构成网络群体。

首先, 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 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传递会越来越强大。比赛结果的不尽如人意使得球迷群体陷入失落状态, 他们急切地期待着暗示, 能够让他们立即行动起来。新媒介环境下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 接受到暗示也变得轻而易举, 这时, 任何关于中国足球的非理性批判都将成为情绪化表达的导火索。

其次, 群体相信一切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的事情, 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 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于是谣言就有了生长的土壤, 情绪化的表达也有了发酵的温床。正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 球迷群体和网络群体选择相信阴谋:国足失利是因为中国球队参与了巨额的赌博, 而对于谣言的理性分析则置若罔闻, 除此之外, 碎片化的接受方式使得群体对于长篇大论的分析报道失去兴趣, 所以在经过辟谣后依然有将近一半的人继续相信谣言并传播谣言。

(三) 意见领袖成为情绪放大器

意见领袖思想最初来源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正式概念形成于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一书, 意指那些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特殊影响力的人, 他们拥有改变个人或团体思想和行为的力量。通常意见领袖对于信息有着更为敏锐的嗅觉, 在某一领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凭借自己已有的知名度使得自己传播的信息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新浪微博“大V”是新媒介环境下典型的意见领袖, 他们的关注度高, 拥有众多的粉丝数, 影响面广。虽然在新媒介平台上人人都有话语权, 但并不等同于人人都有话语传播效力, 所以话语权优势更多地掌握在意见领袖手中, 那么, 他们在传播主观信息时, 也容易成为情绪的放大器。

中国队在1∶5惨败泰国二线队后在微博上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谴责。知名新闻制作人许文广直截了当的讽刺:“说好不再看国足比赛的, 怎么又犯贱了!”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上嘲讽地写了一句:“我做了一个梦, 一个中国梦。梦见我成了国足的教练。”这些一时的宣泄都有着成千甚至上万的转发量, 网民的评论和互动迅速将这些负面情绪点燃起来。

三、结语

新媒介环境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带, 负面情绪的宣泄有了更多的渠道。但同时, 情绪化的表达淹没了理性的呼声, 中国足球于是就被舆论所绑架。前几年足坛的“假、赌、黑”事件能够如此彻底的解决, 不可否认, 媒体和舆论的力量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环顾国足的网络舆论环境, 用“可怕”二字形容亦不为过, 长期处于被责骂之中的中国足球鲜有良好的心态向前发展。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意见领袖, 都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球迷群体和网络群体也应该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为中国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伟, 嵇玲.中国媒体掀起足坛反赌风暴——论新媒介环境下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J].新闻知识, 2010 (4) .

[2]刘娜.论网媒对公共情绪的化解[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09 (1) .

[3] (法)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 2010.

[4]雷海平.微博话语场中的意见领袖[J].现代交际, 2011 (8) .

网络舆论监督 篇2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特点;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发展,其根本就是民众通过这种大众媒介进一步了解了政府的运行模式,能够更简单、方便全程追踪政府运营情况,使老百姓心里能更明白政府是怎样执行者,它本身的权力更好地为民众去办实事,这在无形当中市政府的执行效率有提高了一大截。

1.传播的主体性

近一段时间出现并流行起来的微博,使人们进入了“全民记者”时代,这样的年代。比如:说说你心中的“强国精神”,这种有奖征集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网民进行舆论征集的积极性,将网络的群众声音进一步活跃了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这对我们政府进行更好的司法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实时性

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待新事物的了解越来越渴望,从原始的报纸的每月一报、每周每日的报道,到电视的定期节目、定点观看,而现在的网络确实给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了解信息的强烈愿望,这种网络的便捷可以说带来的网络舆论监督的实时性,并且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3.广泛性

广泛性也无疑体现着表达对现在生活的一种认同与渴望。广泛的接受并且广泛的参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明显的网络传播中监督的一大特征。

随着现在社会人们的联系日益密切,网络舆论的传播范围也呈现出更加具有广泛的地域性的特点。

4.形式多样性

越来越成为人们参与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现阶段以民主政治为第一要务的发展战略的时候。在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就表示他会不定期的去关注政治论坛并且在闲暇之余也会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的增多,微博、论坛、BBS、博客、腾讯QQ日益成为我们身边的重要的角色并且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中工人们进行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多。论坛、博客、微博和网络游戏都已成为人们交流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

5.传播的无界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有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范围。并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形式迅速地进行整合,使意见空间和意见力度进一步扩大或增强。网络传播者身份的真伪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网络中言论的真实可信性,传播者有义务和无权利论对所言论的信息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在网络舆论的过程中设立实名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最近比较流行的网络传播工具中,以微博为代表的实名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将不会再有玩“捉迷藏”游戏的感觉了。

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1.网络舆论中的情绪化言论较为突出

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的社会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时,特别是某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一旦发生,我们内心的情绪是想要通过某些途径发泄出来的,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并不能随便的把这个最本能的情绪化语言毫无保留的、不顾及别人感受的表达出来,而此时网络无疑给了人们很好的发泄人们情绪化言论的最佳选择。就像现在很多网络红人一样,如果言语行为普通,很难引起大家的注意,因此表现的语言行为另类、偏激的表现方式,无疑是让自己迅速窜红的最佳方式。这种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某些人言语行为产生一定的误导,这种网民的错误判断,将这种网络舆论监督引进错误的方向。

2.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受到限制

网络传播者身份的真伪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网络中言论的真实可信性,传播者有义务和无权利论对所言论的信息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在网络舆论的过程中设立实名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最近比价流行的网络传播工具中,以微博为代表的实名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将不会再有玩“捉迷藏”游戏的感觉了。

3.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不高

“茶水发炎”事件引起了传播的不畅通,流言的一经传播,会引起传播的不畅通造成很大影响的假新闻情况,这是事件最早发生在2007年3份,一位来自于中国新闻网和某省电视台的记者打扮成患者,竟然还意外的发现茶水“发炎”了!这个事件一经发生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很明显这种不符合常理的事情竟然欺骗了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上一时间产生了很大的争论,这到底是真是假,在事件调查的过程中就属于一种权威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混乱。当舆论的传播形态发生改变时,或者由于某些情况传播中监督不畅,造成某些环节传播的不及时或者不通畅,传闻的一种变形是很容易出现的,这就是学术界经常讨论的流言。

参考文献:

[1]陈堂发.网络舆论监督的困局:片型主义地方政策[J].当代传播,2011:17-22.

[2]郑雯.从网络公关看舆论监督的失范[J].传媒观察, 2009:15-20.

情绪化网络舆论 篇3

2015年1月23号,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亚洲杯足球赛四分之一比赛中,中国国家足球队以0:2负于东道主澳大利亚队,首轮淘汰赛出局,止步亚洲杯,这本该是一件令国人沮丧的事情,但是,从互联网上的诸多报道和微博评论来看,情况恰恰相反,曾经谩骂声一片的球迷口中出现了大量的正面评论,虽然输了比赛,但是国家足球队队员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足球爱好者的认可。2002年中国国家队足球得到了唯一一次世界杯决赛圈资格,自此之后中国足球逐渐走向衰落,日渐低迷,2009年中国足球“假、赌、黑”事件的曝光,更是令中国球迷失望透顶,把中国足球国家队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多年来,由于中国足球的低迷状态,网络上足球爱好者们对于中国足球的评论由愤怒至极逐渐转变为嘲笑讥讽,口吻中充满了无奈和失望,每一次的落败,网络上都会是一波又一波的吐槽,而在最近的一周时间内,网络上的舆论发生了逆转,由原来的不看好、冷眼相待变成了支持。这种感性的评价,往往是不理智的,只是单纯地根据自身主观意识所看到的表面现象而做出的判断,缺乏客观性,所以做出的评论难免有失偏颇。因此,本文将对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情绪化现象进行研究,找到影响我国足球网络舆论情绪化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2 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情绪化的表现

情绪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体现,是思想、感知能力以及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情绪有多种多样的变化:高兴、悲伤、激动、失望等等,这些情绪的变化由很多因素决定,并不是只与诱发某种情绪的事件有关,它还受到情绪的主体———人的性格特点、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情绪是人与人所处的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某一事件发生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外界整体环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在此过程中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接触到的环境不断地变换对事件的看法而改变原先的态度,在整个社会舆论中,逐渐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形成复杂的情绪化形势。那么在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中情绪化的舆论表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的情绪化变化较大,一旦发生一些事件,很容易引起球迷们强烈的情绪波动,而对中国足球做出不理智的评价。自2002年国足日渐低迷后,网上的舆论一直以批评、辱骂为主,在评论中一些人为了宣泄自己愤怒的情绪,经常出现一些有攻击性的语言,有时还将国足作为玩笑、调侃的对象,“国足不是病,踢起来真要命”等嘲讽的语言充斥在网络舆论之中,由于大多数人们都带着一种愤怒和抱怨的心态来看中国足球的比赛,所以当国足发生一些事情时,大家自然就会失去对国足的信任,对国足的印象更差,评价则更为激烈;2015年1月,一周多的时间,网络上对于中国足球的评价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人认为中国足球队队员们有了进步,虽然他们输掉了比赛,却为他们的努力感到心疼,由原来的失望转变为了支持、肯定和期待,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化转变。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这种情绪化的波动呢?

3 引起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情绪化的原因

3.1 网络环境的特性为情绪化评论提供了平台

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平台,与传统的传播媒介不同,在语言方面,它用词个性,但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严谨性,报道内容方面,有些网络平台为了竞争点击率,增加版面曝光率,有意迎合广大新闻关注者的口味,对一些未经查证的新闻大肆渲染,未能如实报道,并且在网络中可以匿名进行评论,使评论者不再顾及自己的身份,而随意发挥,把自己的情绪不经考虑直接发泄出来。同时,2010年底,我国的网民达到4.57亿,手机用户3.03亿,2012年底我国的网民已有5.64亿,手机网民更是接近4亿,可见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程度,网民人数快速增加,网络上充满了各种不同层次的人:学生、农民、工人、无业游民、文化水平较高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层面,思想、行为、言论均有较大的差异,在这个不用表明身份的网络环境中,当有事件发生时,有些人可以理性的看待一些事物,客观的进行分析,而有的人,则缺乏自己的主观判断,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随大流,看到网络上其他人的评论,自己的判断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评价,更有甚者,无视网络文明,在网络评论中破口大骂,脏话连篇,完全不注重网络文明素质,给广大网民中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顾及自己的形象而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拘束,可是在网络这个可以藏匿自己真实身份的环境中,很多人躲在网络后面,为所欲为。2013年6月,中国队1:5负于以年轻队员为主力的泰国队,成为中国足球史上的一大耻辱,比赛结果一出来,网上充斥了各种谩骂、抱怨的声音,各大著名网站争相报道,《今年最冷的笑话!没有之一》、《中国足球再次浪费“重新做人”的良机》等文笔犀利的报道借助这次机会着实对中国足球国家队冷嘲热讽了一番,网民们也随着笔者的思路,肆意的宣泄着自己的愤怒和不满,网络上就形成了对中国足球国家队不理智的情绪化评价。

3.2 群体心理

群体是大量的民众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聚集起来的组合,他们有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在行动上会自觉的服从群体的整体行动,并且在对待与其共同目的相关的重大事件有着相同的认知和判断。足球网络环境中的评论主体多是足球的球迷,是一个典型的群体,自然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这些球迷虽然互相并不认识,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足球,当与足球相关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中不由自主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这种球迷群体有着独特的特征:第一,这些球迷聚集在一起,很容易由一个人的冲动造成整个群体的冲动,由于球迷群体对足球有着共同的期待和希望,当一个人有了情绪,这个暗示作用会使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愈演愈烈,当足球比赛结果出来时,球迷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处于相同的低迷状态,内心的郁闷难以抒发,当一个人将其发泄出来,就会使群体中的其他人收到这个暗示作用,之后就会有一千个、一万个人站出发泄自己的情绪,使整个网络舆论呈现情绪化表现。其次,球迷群体在一起时,很容易丧失理智和判断能力,当有一些谣言出现时,他们很容易相信,而使得某些虚假的现象扰乱真相,例如在2009年国足的“假、赌、黑”事件中,网络上谣传国足输掉比赛的原因是参与了赌博,片面的报道使得球迷瞬时丧失了理智,无视网上对真相的解读和分析,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客观的评价。

3.3 领导效应

所谓领袖效应就是指一个人对社会民众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的行为举止将会影响到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思想,从而领导他们的行为,具有领袖作用的人往往是有显赫社会地位的人,他们是某一行业领域的佼佼者,受到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在网络环境中,他们所发出任何言论会被上亿的人所看见,并很容易使人信服,影响范围非常广。所以,当这些可以影响到他人的领袖发表某些不理智言论时,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跟随,并很快传播出去,形成面积更广泛的影响。在中国战败泰国后,著名新闻制作人发表言论:“说好不再看国足比赛的,怎么又犯贱了!”,随后被大量转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15年1月,中国国内的资深体育评论人和作家张晓舟在微博中写道“如今王大雷竟能即兴发挥到球门后面,将澳洲球童也拉进来充当第十二人,我只能说,这才叫健康!中国足球总算有了娱乐精神”,这是很多人也开始注意到中国足球国家队的优点而出现了大量的正面评论。

4 营造我国健康足球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议

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呈现情绪化的现象对中国足球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民主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严重,因此本文针对上述影响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的因素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建议:第一,最重要的一点,中国足球国家队要从自己找原因,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努力踢好球,把自己最积极的一面呈现给球迷,这有这样才不会引起球迷大幅度的情绪波动,而获得他们持久的支持。第二,政府网络监管部门要建设好网络环境,可以在网络身份认证方面下手,在一些重要的发表言论网站实行实名认证,同时要将此项要求加入到相关的法律条目中,使其有法可依,严格要求,为网络环境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还要加强网络监管和追踪,一旦发现网上出现煽动群众情绪的言论要及时制止,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当然,网络监管部门需要准备一份网络舆论情绪化现象的规避计划,一旦发生时,可以及时的避免和挽救。第三,网络媒体要本着求真、负责的原则对新闻进行报道,设置合理、正确的观念取向,避免对网民的错误引导,第四,每一个网民在网络环境中面对诸多纷繁复杂的报道时要学会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冷静分析,正确判断,做一名有素质的网民。

5 结论

网络舆论是强大的,它为群众提供了一个简单、便捷的表达平台,网络舆论可以使一个人一夜成名,也可以使一个人一天就被毁掉,被社会大众所唾弃,网络舆论环境化的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对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情绪化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四点针对性意见,希望对营造和谐、温馨的足球网络舆论环境有所帮助。

摘要: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的情绪化变化较大,经常对中国足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评价。分析了我国足球网境情绪化的表现,探讨了引起我国足球网络舆论环境情绪化的原因,提出了营造我国健康足球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足球,网络环境,情绪化

参考文献

[1]张伟,嵇玲.中国媒体掀起足坛反赌风暴——论新媒介环境下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J].新闻知识.2010,(4).

[2]刘娜.论网媒对公共情绪的化解[J].新闻爱好者.2009,(1).

如何消除网络舆论“色差” 篇4

在新浪、网易、凤凰等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排行榜上,可以看到几则相关新闻都高居前列,网友们纷纷围观山东警方“指狗为狼”,从不同角度展开热议这一“乌龙”事件。正如色差是客观存在,需要专业光学系统尽量消除一样,人类社会的种种误差也是客观存在,需要精心进行制度、机制设计避免。因此网友建议,当地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坦然面对,迅速发声,消除网络舆论种种误解。

不过面对一些更专业的事情时,网友们可能一时会感到无奈。比如广东省东莞市松木山水库出现大面积死鱼现象,当地水厂第一时间给出的解释是“跟回南天有关”。什么叫“回南天”,这样的解释合理不合理,相信很多人会难得其解。

让网友们击节称赞的是,在3月27日举行的东莞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上,东莞市常务副市长梁国英痛斥“天气说”是在“放狗屁”,并直言自己现在经常去明查暗访,发现不少的污染源都在偷排污水。有网友认为,骂声中所蕴含和体现的激愤之情,恰恰是政府敢于正视问题的积极态度,尽管他们说话有点儿不文明,但是他们却有一颗公益的心,他们能在其位谋其政,而不是第一时间进行否认,否认不了就推卸责任。对于这样的事件和这样的官员,网友们和网络舆论在这里显示出了友善的态度,没有出现“色差”。

有时,面对一些长期积累、更深层次矛盾下发生的问题,尤其面对表面上的是非选择时,网友们看起来也会显得非理性,成为“乌合之众”。如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一院,患者李某因对医生的医疗建议不满,持刀向4名医生行凶,致一死三伤。当晚有网站刊登新闻后附带“读完这篇新闻后的心情”调查,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占总数的六成以上,网络舆论似乎出现了严重的“色差”。

但是当几家媒体还原凶手的求医历程和行凶过程后,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原来凶手面对生活和疾病时如此孤助无援,如此渴望健康。我们似乎有点理解了网民们的“非理性”。不过我们知道,无论是警方所称的“激情杀人”,还是嫌犯自称不该滥杀无辜,还是网民们的“幸灾乐祸”,其背后的真正问题是如何在庞大的社会系统里面,进行合理的制度、机制设计,保证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真实声音的表达,这是我们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课题。

网络舆论新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 篇5

[关键词] 网络新闻发言人 网络舆论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twork news spokesperson system is an extension of the Internet and expand space. It is one of new way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onmunication, reflectsimportance of the Government to the network open to public opinion. Thi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raditional, but also its uniqueness, it also reflect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consensus.

[Key words] A spokesman for the network news is a new thing In addition to a bright future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A spokesman for network new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Network news spokesperson system

一、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由政府指定的,对外发布政府的网络新闻和政务信息,并就网络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的部门或个人。2009年可谓是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2009年9月1日,贵阳市政府宣布即日起正式启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一些媒体称这是全国首个以政府名义推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制度。事实上在09年上半年,云南就在基层政府和公安部门试点推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8月,广东省工商局开始以“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的网名答疑网友。从SRAS事件中诞生的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纷纷从现实走向网络。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出现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一新兴事物呢?首先,面对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探索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希望以此改变政府在网络舆论中的被动局面。因此说,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主因,截至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的强大网民构成的网络社区,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躲猫猫事件”、“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等,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迅速传播。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不仅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更要学会直面庞大的网络受众。“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无疑是地方政府与网民“零距离”接触的积极尝试。而主动地直面网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质疑,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也是政府促进廉政建设、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作为虚拟社会,网络舆论有着草根性、泡沫化等特点,这种非实名式的方式使网络成为了很多人发泄不满的地方,网络群体性事件便随之出现,除了它原本的舆论监督作用,它同样有着很多弊端,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和这种新兴媒体的互动,体现其对舆情负责的态度,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正当其时。上述两个原因体现网络新闻发言人与其他大众传媒的形式的产生原因有些许差异:它的出现很大程度的反映出了政府公关的被动性,很多网络事件表明政府在解决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经常遭遇舆情倒逼。政府在处理一些事件的时候总是遭到一定的质疑,公众进而通过网络关注来影响事件进程。

三、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舆论争议

除了产生原因有其特殊性外,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新闻发言人的延伸和扩展,和其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它有着新闻发言人共同的特质:代表特定的组织传达和发布特定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

而不同的或称为进步的是,首先,传播者的职业化能有效搜集信息,及时掌握舆情,为政府取得舆论的主动权;作为媒介的互联网为新闻发言人集结了海量受众,也极大拓展了新闻发布的内容;加之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得网络新闻发言人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成为上情下达的有效途径。其次,网络新闻发言人更加关注个体所表达的权利。话语权通过网络媒介扩大了,所有与公共事务有关或无关的人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咨询、跟贴交流等方式从新闻发言人那里得到及时地回应。传统的新闻发布活动中,参与人更多强调的是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表的政府部门与新闻界,而利益最大关系人——公众的地位有时却被忽略了,公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政府信息从决策到发布到讨论的旁观者、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非参与者。所幸的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将打破传统新闻发布的瓶颈。第三,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沟通。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与公众面对面,互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实现了两端连通的直接沟通方式。网络作为单纯的信息媒介就相对客观,误差也会减小很多。

根据上述观点,网络新闻发言人似乎显得众望所归: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009人参加),80.3%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省市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64.5%的人认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表明政府对民意的重视。能否上网“灌水”,是否欢迎“拍砖”,正在构成官员有无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网络问政因此渐成时尚。某种意义上的“互联网执政”,至此已呼之欲出。无疑,这是积极的趋势,是中国现代化转型极其重要的一环。

但还有很多人持反对观点,他们认为网络议政并不是万能的。虚拟空间终归无法取代现实空间,网络生活毕竟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互联网其实是一个良莠不齐的复杂世界,固然有神奇和伟大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局限。姑且不论网络舆论的泡沫化、情绪化,其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这就注定了以网络为平台的公众参与,仍然只是个体的参与,仍然只是一盘散沙的参与,仍然不存在有组织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与政府对话,去监督行政,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孤独境地。

除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担心网络新闻发言人就是把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直接照搬到互联网上,这部分人占到30.7%。不难看出,传统新闻发言人之积弊,社会是深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认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的弊端催生了网络新闻发言人,而这种弊端越多,将会给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土壤和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因为网友在期待用网络新闻发言人的长处弥补传统新闻发言人弊端的同时也担忧网络新闻发言人也“换汤不换药”。从常理来说,人们总是希望用新生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以重新适应公共要求,但是,人们无法保证新生的制度一定能达到效果,相反,却担忧掉进“钱穆制度陷阱”。何谓“钱穆制度陷阱”?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制定一个新的制度来防止它,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天天地繁密化,于是有些制度变成了病上加病。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而执行新制度的人往往在分歧争执中敌不过固守旧制度的人,因而越来越失去效率。在传统新闻发言人的作用还没有最大化发挥的时候,又弄出一个“网络新闻发言人”,本身就像一个怪胎。并且,这种有意无意的区分,窄化了新闻发言人的内涵和存在价值。事实上,即使80.3%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省市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与其说是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期待,不如说是对传统新闻发言人的不满。进一步说,期待的背后是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不畅和政府部门对民众呼声漠视的事实。如果不注意到这点,即使有再先进的技术工具,无论新闻发言人如何“升级换代”,都难以达到对公众所期待的效果,相反,很可能陷入“旧瓶新酒”的陷阱。

四、目前我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多年来,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着引导社会舆论、改善政府形象的特殊功效,对改善政府的管理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行在给社会、公众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不够成熟完善的地方。

第一,缺乏法律上的支撑和保证, 相关机制还有待改进与完善

目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仍然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行政职务系统到现在还没有新闻发言人的位置, 新闻发言人都是由其他岗位人员来兼任,很少有专职的新闻发言人或机构。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可以披露哪些消息, 披露消息的具体程序, 披露的对象, 新闻发言人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都没有一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实施中无法可依,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将导致新闻发言人制度形同虚设。

自从有新闻发言人以来,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有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倾向, 对政府官员的报道较多, 对民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得比较少, 对政府机关的表扬多批评少。这样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发布公共信息、公众反馈意见、实现沟通监督的目标。政务信息的公布与获取是个双向互动过程, 目前只局限于我公开你接收, 我不公开你就无从获取信息, 政务信息公开对公众来说还远没有达到常态化。

第二,政府机构垄断信息, 躲避公众监督

公共信息应该通过政府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公布。但目前我国政府新闻发言制度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就是“统一宣传口径”, 对问题和缺点往往避而不谈。公众无法了解全面信息,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就打折扣, 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政府机关掌握许多关乎民众利益的信息和资料, 但有些政府部门出于维护部门利益的目的, 往往拒绝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 部分政府机构把新闻发言人制度当做挡箭牌推诿记者的采访。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发言人制度可能会成为又一个冠冕堂皇的摆设, 反而葬送掉本应该成为有效监督政府的舆论力量。

第三,文化差异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利影响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西方现代民主文明的产物,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官员要低调, 这与其恰好相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非典之后被迅速推向政治前台的, 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也是如此, 但这些制度设计都没有对官员信息公开的激励保护机制。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专制理念、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政治环境不同,导致对此制度的完善产生影响。

五、对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思考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尚属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对于其科学、高效发展,发挥应有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完善。

第一,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 打造政务信息公开平台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西方现代民主文明的产物,具有西方民主生活的特点,因此中国完全照搬照抄此项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其跨越跳脱式的发展和在事件发生后才有所进步的模式急需改变。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要让社会公众真正拥有知情权,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就是要让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能从制度上得到保障。现代社会不能光靠少数人决策, 必须要有一个社会各个成员协同配合、分散决策的过程, 这种分散决策要通过制度安排来实现。这个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社会分享。新闻(网络)发言人实际上是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对于公共管理方面的疑问的专门制度安排,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使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真正成为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平台。

第二,规范政府新闻发言的具体程序, 建构政府新闻发言专业流程

想要新闻公布工作常态化,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就要形成一整套的“生产流水线作业程序”。发言人首先要熟知情况, 力求在发言前就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发言人要随时了解所在政府部门的日程工作、主要议程和政策, 清楚什么应及时向公众公布并与公众交流和沟通, 还应该了解和跟踪媒体和公众的信息兴趣, 掌握什么是公众、媒体关注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对“供求双方”的情况都要成竹在胸, 才可以及时做好自己的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或回帖是代表政府解说公共政策, 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传达什么, 在这个专业或政策领域, 应该成为一个政策专家。

第三,建立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传递应急机制

信息传递网络的建立, 便于事发地政府在事情发生后及时向上逐级报告或向下公告。有了这个信息报告网络, 突发事件报告的效率和责任将得到明确和保证。目前, 要特别鼓励地方新闻官员在事件来龙去脉不都清楚的情况下也要发言,在第一时间知道多少, 先说多少, 尽量不要拖延,如上文提到的山西疫苗事件就在危机应对方面有所欠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正在制定的危机管理应对预案, 也都包含了新闻信息如何处理的具体内容。例如承认危机的存在,对危机本身、危机涉及的范围、涉及的受害人等进行描述, 及时公布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行动,各级政府处理危机包括公布危机的权限级别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等。这一细则要尽快付诸实施, 信息传递网络要加快建设, 地方政府新闻发布机制要内容清晰、责任到人,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因为新闻发言制度实行的快慢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各级政府的形象建设。

第四,提高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的专业素质, 塑造我国政府新形象

作为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 首先应该比记者还要有新闻敏感, 必须专业化和职业化, 政府部门应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加以培养。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 应该从招聘、挑选、录用、培养、训练、提拔、重用、提高、普及等一系列环节入手,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次,我国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打破传统习惯, 提高自身新闻发言的专业能力。新闻官员要习惯与记者打交道交朋友, 特别是要善于面对国外记者, 提高应对国外记者的经验和能力。譬如媒体与公众都十分关心经济数字, 因为它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发言人要学会用更直观的数据说话, 不能只摆数据, 要会向受众解读数据,使受众能更好的理解你所要传达的含义。作为新闻(网络)发言人要成为政策专家,新闻发布时要把概念术语讲准讲透, 要深入浅出。我国新闻(网络)发言人还要参与决策, 发言时才能做到自信, 愿意讲也敢于讲。调查显示, 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开始主动采访我国新闻官员, 并给他们打了很高的印象分。但从总体看, 地方的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的专业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政府新闻(网络)发言人业务素质要有全局感, 表述要逻辑清晰, 面对公众或媒体不能失去耐心。据悉,国新办加快对国家部委、省、市三级政府发言人培训的步伐, 参加培训的学员已扩大到省、区、市所属的委、办、局的新闻发言人,对市一级新闻发言人培训也要马上开始。培训内容包括: 政治业务要求、媒体运作知识、境外媒体对华报道的特点、新闻发布会的具体应对技巧, 媒体发问中如何搭桥, 如何化解挑衅性问题等。此外, 课程还涉及危机发布, 新闻官如何组织新闻发布, 如何建立新闻中心并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参考文献:

[1] 庞慧卿.论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

[2] 董关鹏.全球传播时代的政府新闻发布与媒体关系[J].对外传播,2007(2).

[3] 裴智勇.地方两会:直面网络民意.人民日报,2010(89).

[4] [EB/OL]人民网舆情频道 http://yq.people.com.cn/

上一篇:综合防治蔬菜土传病害下一篇:教学英语新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