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辅导(共10篇)
情绪辅导 篇1
团体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多以班级为单位, 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展, 有既定的目标和主题, 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不高, 比较适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水平。《课程标准》在团体辅导活动内容“包括自我成长、人际关系、学习管理、情绪管理、生涯规划 (中学) ”五个方面, 突出了团体辅导过程中活动的主渠道地位。北师大版中小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学科设计把活动与实践作为心理健康教学的主要内容, 设计“活动区”和“实践园”等栏目予以落实。下面从三个方面就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做探索。
一、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
根据北师大版中小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学科设计的特点, 结合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 初中生情绪管理辅导主要是游戏活动和心理剧。
初级中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各学段每单元都设计了与心理游戏相关的内容, 这些游戏集系统化、逻辑化和形象化于一体, 在具体的课题教学中有效开展这些游戏, 一定能达到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在团体辅导方面, 由于这些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能有效辅助和弥补学校对初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不足的作用。因此, 这些游戏的设计颇具匠心, 有效实施意义深远。
具体形式有团体行动、小组合作、纸笔卡牌、棋盘竞赛等, 这些心理游戏大都利用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有形化无形”的特点和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便于指导实践, 学生易于灵活处理, 大多能够制订一个合理、恰当的结局和解决方案, 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和辅导目的。游戏颇有趣味性, 能有效消除学生戒备和隐瞒心理, 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 使他们能够积极有效地调动全身各感官参与活动, 寻找发泄点, 释放不良情绪, 缓解压力, 放松心神。
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恰当地运用这些技术,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克服自我面临的心理问题,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策略
情绪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抑情绪, 而是在察觉情绪后, 调节情绪的表达方式, 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适当的情绪。
毫无疑问, 学校学生情绪管理的组织者是心理辅导教师。在学生团体心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心理辅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需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在开展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时, 心理辅导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 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1.倾听与摘要。通过全身心专注地、耐心地倾听、判断和了解学生表达的真正意思, 掌握真实信息, 归纳整理并向学生及时反馈, 制订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案。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同时, 尊重并给予学生宣泄的机会, 营造关注信任的良好氛围。
2.发问与开启。教师使用开放式语句, 有意识地探寻学生的感受、经验和行为, 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内涵与成因做探索。当活动开启或陷于停滞时, 教师以口语或飞口语的形式带动学生团体进入互动交流的情景中, 使每个人都有参与感, 进而提高团体辅导的效率。
3.通情与表露。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需求、经验和想法, 不加主观见解, 可以用建设性的口吻响应, 避免鹦鹉学舌, 从而获得共鸣, 建立信任、关怀的互动关系。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我表露, 让学生分享个人类似的感受、经验和看法。
4.反馈与评估。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了解, 适时表达反映, 增强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 达到“开放”自我的辅导目的。当然,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团体成员的反映是否满意, 组长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使用是否欠妥当, 团体内成员的合作是否充分, 今后组织同类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做哪些改进, 这些都需要进行评估, 都是团体评估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 团体评估包括过程与结果评估、团体互动情况与个别成员评估, 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或工具及预订评估的时间, 等等。了解和掌握团体心理咨询评估方法是团体领导者必备的领导技能, 对团体评估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在方案中体现, 因为评估有时要涉及团体活动前的状况测量。
5.非语言。教师的眼神、表情、距离、动作及姿态等非语言行为显示对学生的暗示和关怀, 加强了学生的示范学习和自我开放。
6.隐私保护。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氛围, 随时察觉团体中的各种危机, 采取必要的安全性反应, 使学生免于受到不必要的心理伤害或攻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
[2]刘视湘, 滕秀杰编著.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与心理剧.开明出版社.
[3]陶勑恒主编.心理咨询与辅导.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林崇德名誉主编.俞国良主编.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情绪辅导 篇2
2012年2月22日,由我和XXX同学带领我们小组的同学做团体辅导。我们团体辅导的主题是情绪管理。这次小组团体辅导做的非常成功,大家积极参与,气氛很活跃,再次做一次总结,希望以后的团体辅导活动能越做越好。
我们的热身活动叫“两只小蜜蜂”主要目的是调动大家的情绪,让大家开心起来,为后面的主题活动做铺垫。我们原本设定是两人一组进行活动,后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大家情绪高涨,参与度很高,组员又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大家开始四人一组,到后来变成八人一组,虽然游戏规则临时改动,但不影响整个活动的进行,大家玩得很高兴。
热身活动五分钟后进行主题活动“一句起组句”,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发给大家,让大家在上面写上一些词语随机组句,然后出现了很多好玩的语句,例如“我老婆去年在缙云山上学猩猩吃香蕉”“林书豪天未明在东方明珠顶楼大喊我是猪”“兔子三更半夜在25教上厕所”等等。
主题活动十分钟后我们开始进行交流,主要就是让大家分享平时情绪调节的方法,我们列举了很多的场景,例如“考试没考好”“和朋友闹矛盾”“失恋”等等。下面截取一小段对话
A:大家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心情不好?你调节情绪的办法是什么?
B:我会在物理作业多时心情不好,我通常都是去睡觉,然后第二天起来就好多了。C:每天失眠时我的心情最不好,我通常找不到调节的办法,我只能慢慢等着最后睡着。D:失恋时我心情最不好,我会去喝酒,发泄一下,然后再重新开始新的生活。E:六级没考好时我心情最差,我的做法是总结原因,继续努力,为下次考试做准备。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是不合理的,涂少芬同学针对这些不合理的方法给予了适当的引导,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善待自己,合理宣泄,我们提供了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例如:听歌,给父母或朋友打电话,找同学倾诉,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等等。
小学新生情绪失控辅导的个案研究 篇3
一、个案描述
小汤,一年级新生。个子瘦小,身上重度烫伤。像只小刺猬,经常处于歇斯底里的情绪失控状态。在学校不跟老师、同学交流,不允许别人触碰他身体。有多动迹象,上课时常随意离开座位。内心极度敏感,动不动就控诉:“你们不好,你们坏!没有一个老师同学对我是好的。这是所破学校,我明天不来上学了!”
二、成因分析
小汤情绪失控强度大、频率高,与一般孩子的調皮任性完全不同,原因何在?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我就以小汤为对象,观察他每次情绪失控的经过,同时了解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渐渐地,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一)幼儿期的创伤经历
小汤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当你试图拥抱他时,他会本能地抗拒。轻轻碰他的手,他会尖叫:“你弄疼我了!”而这一切都和他幼儿时的创伤经历有关。小汤个子矮小,脖子、手臂、胸口有大面积伤疤,乍一看,连老师都会吓一跳。难看的疤痕在告诉我们,这个可怜的孩子曾经历了多么可怕的事情!原来孩子20个月大时,父母忙于工作,由奶奶帮着带。有一次,奶奶用开水冲泡奶粉时,孩子抓着奶奶裤腿哭闹,奶奶一着急,手一抖,开水就从孩子的头上淋了下去……这给小汤留下了永久的精神伤痛,他总做噩梦、捶打自己——没有安全感的他生活在恐惧之中,就像一只爆竹,一点就爆。
(二)父母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
小汤本来就是独子,烫伤事件让父母对他的爱更加没有了原则。孩子哭闹,和姐姐闹矛盾,或者想要什么东西,父母都毫无原则地予以妥协。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倾向——“我做什么都是对的,我提的任何要求都必须满足” 。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他的情绪便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开学后一周,父母因为发现孩子适应不了小学生活,于是改变教育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旦没遵守纪律,就打一顿或者不给饭吃。这让小汤感觉父母的爱不够持久,时刻担心会消失,自己又会面对很不安全的处境。
(三)姐姐的“伤害”
造成小汤情绪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姐姐的“伤害”。小汤是家里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大他6岁的姐姐。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全家人都把小汤当宝贝,非常疼惜,导致姐姐内心的巨大失落。烫伤事件后,爸妈为了送弟弟去上海就医,就把女儿送去读寄宿学校,周末则寄养在亲戚家,时间长达一年之久!由此,姐姐对弟弟的到来充满了愤恨、嫉妒,曾不止一次在爸爸妈妈面前说:“我从小到大受尽了委屈!凭什么有了弟弟就把我送走!我讨厌他!”
(四)同学的“不理不睬”
由于小汤爱发脾气,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班上的同学都不敢也不愿意跟他玩。所以,我经常看见小汤要么沉默不语,要么自言自语。看到同学都不愿跟自己接触,小汤觉得被孤立了,没人喜欢自己。这种不被接纳的挫败感让他变本加厉地大发脾气,发泄心中的不满。但也因为这样,同学们更加不愿意跟他玩。于是,小汤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辅导过程
(一)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情绪没有对错,受伤害孩子的负面情绪更需要得到理解与接纳。在对小汤进行辅导的过程中,我逐渐地感受到他并不是“疯得不可救药”。如果在他想说的时候听他说完,他会安静很多。在他要发怒打人的时候少跟他争辩,他也很快就会自我反思。因此,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我会经常这样说:“我知道你受委屈了,如果你想说的话,我很愿意听。”
在一次美术课上,小汤离开座位,跑到后门玩旗杆,还不时发出一些声响。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美术老师走过去,提醒他回座位。没想到,小汤突然大哭大闹起来,还紧紧抱着美术老师的腿说:“我不喜欢画画,你不应该强迫我上美术课。”美术老师轻轻去拉小汤的手,想把他拉回座位上,小汤却忽然大叫说:“老师打我了!”还挑衅地说:“我把某老师的裙子都撕破过,你能拿我怎么样?”围观的同学见状,纷纷指责小汤。
众所周知,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说的话有可能并不是出自本意。在孩子情绪失控时,跟他强调“你错了,你说谎了”,只会让他的行为更加恶劣。而同班同学的围观与指责,更让小汤觉得受到了所有人的排挤,他委屈愤怒的情绪就更加严重。
这时,我走过去,轻轻抱住因急于辩驳而上气不接下气的他,轻声说:“我相信你说的,你先放开美术老师的腿,好吗?”小汤很听话地放开了,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没法镇定下来。我伸出手指,示意他安静,平复自己的情绪。“我相信你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等你冷静下来,再跟我说,好吗?我愿意听你说。”我顺手拿给他一本课外书,以转移他的注意力。两三分钟后,他恢复了正常,后面的沟通也就非常顺利了。最终,他在向美术老师道歉后,回到了班里继续上课。
(二)把问题与人分开
很多时候,孩子情绪失控,是因为错误的认知。敏感、脆弱的小汤极其忌讳别人说他“坏孩子”。他虽然知道怎么样做才是好孩子,但却控制不了自己。
这天课间休息时,小汤又拿书砸同学了。我还没批评,小汤就哇哇大哭起来。我拉他到门口,拿纸巾给他擦鼻涕。他接过去,狠狠地撕破了扔在地上。我递给他第二张,他继续撕,继续扔。我把一整盒纸巾给他,他拿起来就砸向同学,把第一排的小女生吓得不轻。
面对如此暴怒的小汤,我意识到得先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于是暗示自己:这没什么,绝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因为他的行为而失控。我明白,这个时候他需要支持,我需要做的是让他感受到我的支持,所以我又一次把纸巾递给他,对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不喜欢你扔纸和打人的行为,但是徐老师仍旧喜欢你这个人。请你把纸捡起来,然后去上课好吗?” 这其实就是运用叙事心理治疗中的问题外化方法,将问题和人分开来,让他了解,老师生气的是他做的那些错事,而不是对他这个人,从而帮助他通过调整认知缓解情绪。他听后,露出欣喜的表情,一个劲地问我是不是真的。我摸了摸他头,说:“小汤,偶尔有‘坏朋友’找上你了,你才会做错事。只要你不听‘坏朋友’的话,依然是个好孩子。”他听完后,乖乖地向同学道了歉,接着上课去了。
(三)给予适度的心理缓冲期
对小汤这种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的好动孩子来说,要在四十分钟里端端正正地坐着,不随意讲话、走动,那是极其困难的。如果按照对一般孩子的标准去要求,只会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与老师对抗。而这不适应的过程也许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一年两年都有可能。因此,对于小汤,我们有必要制定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首先解决情绪失控问题,而对于其行为的约束,则可以稍微缓一缓再解决。例如,他上课觉得累的时候可以趴一会,可以喝水、看书、上厕所,一节课中允许他走出教室1—2次。另外,在执行规则方面,也留有一定的弹性。其他同学是十张奖励卡换一颗五角星,他可以是五张换一颗星。当然,我们会设立一个期限,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
(四)改善孩子的关系环境
1.让周边同学接纳他
小汤由于经常发脾气,容易情绪失控,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他感觉自己被孤立了。这时候,就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其他的孩子宽容他,帮助他,陪他玩耍和学习,从而让小汤感受到群体对自己的关心。
这天活动课上,学生分男女组进行游戏活动时,小汤忽然大哭起来,边哭边追打一个男生:“你为什么不我玩?你们坏,我要打扁你们。”当我拦住他时,他已经处于情绪失控的边缘,拿着衣服当武器乱甩。我问:“小汤,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呢?”他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抽泣着说:“王同学和陈同学都不愿意跟我玩!没人跟我玩!”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诉说委屈,我想,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让班上的同学和他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
“哎呀,怎么会呢?”我微笑着朝小汤说,“这几天,小汤表现可好了,昨天知道交作业了,还给班上送来了两盆花……进步这么大,大家肯定喜欢跟你玩啊!大概是你玩的游戏别的同学不感兴趣吧!这样好了,现在开始,全班一起玩,好吗?”然后,我叫了两名学生陪小汤一起玩。他一边跑一边笑,脸上还挂着眼泪呢。
此外,我还请班干部监督、帮助小汤学习。小汤的卫生保持不太好,周围的同学也会一起帮忙收拾。对于小汤来说,有同学愿意帮助他,让他感受到了被接纳的愉悦。
2.改善与亲人的关系
亲子关系和姐弟关系不和谐是造成小汤情绪冲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小汤的家庭关系环境至关重要。
改善和父母的关系,首先要降低父母的焦虑程度。因为孩子长期的情绪冲动、行为失控行为,家长一直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很多时候,都不敢带孩子出门,生怕孩子情绪失控而使场面不可收拾。孩子上学之后,一直担心孩子会被退学,会被同伴排挤等。因此,我们特地对家长进行了心理干预辅导,而妈妈自己也主动参加了华德福课程的学习。一段时间下来,父母焦虑程度明显下降,懂得了对姐弟应该“一碗水端平”,亲子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
因为弟弟的到来,家庭成员对姐姐的忽视,造成了姐姐对弟弟一直没有好感。要改善姐弟关系 ,必须要让姐姐感受到家里有个小弟弟对自己的好处。于是我建议让姐弟俩一起做家务,或在姐姐写作业时弟弟帮忙拿水果等,以让姐姐能更好地接受弟弟。儿童时期,姐姐的言行确实伤害到了幼儿期的弟弟,但实际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变,姐姐也变得懂事了,会原谅弟弟的无理取闹,甚至会主动陪弟弟玩或者帮助弟弟。
四、效果与反思
尽管到目前为止,小汤仍旧会有情绪失控的時候,但是频率越来越低,持续时间越来越短,原来每天都要大爆发一次,到现在是一个半月才出现一次比较严重的情绪失控事件,可谓进步非常明显,我们也将继续跟踪辅导。
上述案例启示我们,面对情绪不能自控的孩子,我们别急着去“改造”他。而应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接纳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爱、支持和安全感。让他自己在安全的环境中感受自己的情绪问题,自己去改变自己,做回情绪的主人,在爱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府苑小学 浙江杭州 310012)
情绪辅导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校新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参加的原则,从工科、理科、文科新生中招募被试,从中随机选取80名被试(男40,女40)。随机选取40名为实验组参加团体辅导,另40名为控制组不参加团体辅导,年龄均在18~19岁之间。
1.2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
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单位,以体育运动的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为途径,引导团体成员通过平等沟通交流,认识自我潜力,解构自我认知体系,从而改变行为动机的过程。团体辅导方案有心理咨询中心设计,整个团体辅导方案共8次,在室内篮球馆进行相关活动,活动主题包括“成长路上结伴而行”“悦纳自我”“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准备”“职业生涯”“时间管理”“价值观”。每周1次,每次持续时间为1.5小时,每次都按照“热身—活动—反思—总结”的程序进行。
1.3测量工具
1.3.1抑郁量表
本研究对抑郁的测量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该工具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其适用于青少年。
1.3.2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本研究对焦虑的测量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该工具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其适用于青少年。
1.3.3评估方法
CES-D量表、STAI量表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分别在团体辅导前、后进行测评,在第6周进行前侧,第15周进行后测。
1.3.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进行处理,主要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
2结果
2.1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改善抑郁症状的分析
2.1.1实验组、控制组前测CES-D的分析
本次研究中,大学新生的平均分为9.025,大学新生抑郁程度较低。在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
大学新生抑郁得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和控制组大学生在抑郁得分的四个维度及总分上都无显著差异(P>0.05)。
2.1.2实验组、控制组后测CES-D的分析
由表1可见,经过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大学生,在抑郁得分的四个维度及总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在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后,抑郁总分值降低,且非常显著(P<0.001);而控制组在前后测中抑郁分数变化不大,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运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用好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有利于促进新生情绪适应良好。
2.2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改善焦虑的有效性分析
2.2.1实验组、控制组前测STAI的分析
在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前将新生男生、女生的S-AI(状态焦虑)、T-AI(特质焦虑)与正常人群S-AI(状态焦虑)、T-AI(特质焦虑)比较发现,新生男女生的S-AI(状态焦虑)都高于正常人群,且非常显著(P<0.001),新生男女生T-AI(特质焦虑)与正常人群相比略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前,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的S-AI(状态焦虑)、T-AI(特质焦虑)成绩发现,实验组与控制组无明显差异(P>0.05)。
2.2.2实验组、控制组后测STAI的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在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男生S-AI(状态焦虑)分数下降,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控制组男生前后测S-AI(状态焦虑)分数变化不大,与常模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非常显著(P<0.001)。这表明,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男生的状态焦虑是有明显促进作用,参加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后的男生状态焦虑良好,无紧张、忧虑等不良情绪;而控制组未参加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的男生仍然存在状态焦虑不良,情绪紧张等问题。在T-AI(特质焦虑)项目上,实验组、控制组、常模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得分有所降低,可能是由于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导还需要更深入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改变自身的T-AI(特质焦虑)。
由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在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女生S-AI(状态焦虑)分数下降,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控制组女生前后测S-AI(状态焦虑)分数变化不大,与常模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非常显著(P<0.001)。这表明,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女生的状态焦虑是有明显促进作用,参加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后的女生状态焦虑良好,无紧张、忧虑等不良情绪;而控制组未参加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的男生仍然存在状态焦虑不良,情绪紧张等问题。在T-AI(特质焦虑)项目上,实验组、控制组、常模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运动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得分有所降低,可能是由于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还需要更深入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改变自身的T-AI(特质焦虑)。
3讨论
近年来,高校新生情绪适应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本研究显示,素质拓展的团体辅导能够显著提高高校新生的情绪适应水平。情绪适应包括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症状、人际关系、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根据情绪适应的具体内容,运动团体辅导设计了“成长路上结伴而行”“悦纳自我”“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准备”“职业生涯”“时间管理”“价值观”等活动,利用素质拓展中的“盲人摸象”“穿越生死线”“无敌风火轮”等素质拓展项目,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积极性,更好的达到了团体辅导的效果,促进了高校新生的情绪适应,改善了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实验组的新生在第一次团体辅导后指出“我知道自己需要成长,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候我需要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当周围同学需要帮助时,我也会伸出援手”。在第二次“悦纳自我”的团体辅导后,有同学在完成优缺点的填写后,认为自己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接受缺点,缺点是可以改变的。也让同学们在了解自身优点后,知道在适当的场合展示自己的优点。在第三次“情绪与压力管理”的团体辅导后,有同学指出,“外部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导致我们情绪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待事件的态度。改变我们的态度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我们会更快乐”。“人际交往”“恋爱准备”“职业生涯”“时间管理”“价值观”等活动促进高校新生情绪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了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Duchesne,S.,Larose,S.,Guay,F.,Vitaro,F.,&Tremblay,R.E.(2005).The transition from elementary to high school:The pivotal role of family 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 in explaining trajectories of academic functio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5,29:409-417.
[2]项爱斋,张云婷,张权,等.音乐刺激激活人脑情感系统的FMRI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15-217.
小学生情绪辅导课 篇5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敢于尝试,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难点: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找
到自信的感觉。
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游戏活动
导入:我们经常会出现害羞、胆怯的心理,对自己不够自信,老师真诚希望这节课,一起努力,提高自信心。我们就先来做个游戏吧!——“击鼓传花”。小组进行传花,先把花放在第一组第一个同学处依次向其他同学传,音乐停轮到谁谁就得表演节目。刚才表演节目的同学表现得很自信,还有很多同学还没有得到表现呢!下面我给他们机会哦!
二、吹牛大赛
自己发掘自己的优点对很多人都似乎比较难,我们借用吹牛大赛,进一步发掘和赞美自己,可以是学习、生活、行为。
有些同学自己不好意思说呀,我们其他同学来帮帮他好不好!用我“喜欢你,因为。。。”
三、谈谈自信的成功人士。
下面我给大家讲故事
故事一:彼得·丹尼尔小学四年级时,常遭班主任菲利浦太太的责骂:“你功课不好,脑袋不行,将来别想有什么出息。”彼得到26岁还大字小识几个。有一次一个朋友念了一篇《思考能致富》的文章给他听,彼得深受震动,从此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后来,他买下他当年打架闹事的街道,并且出了一本书,名叫《菲利浦太太,你错了》。
故事二: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的评价是:“反应迟钝,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但爱因斯坦后来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12秒91,平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的纪录夺得了金牌,创造了中国人在短道项目上的奇迹和神话!2006年7月12日,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
刚才给大家说的刘翔等名人除了自己勤奋努力,最重要一点就是有自信心,他们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
四、现在你们敢对自己说“我能行!”吗?请大家用这三个字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按时上学,你能行吗?”生———
师:“专心听讲,你能行吗?”生———
师:“完成作业,你能行吗?”生———
师:“克服困难,你能行吗?”生———
师:“面对挑战,你能行吗?”生———
五、教师总结:最后老师还要送同学们一句话,虽然老师长得不高,但是我经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人的身高并不重要,重要是你向上的姿态!同学们,今后一定要相信自己,唯有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在人生旅途中,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能够充满自信地做人,满怀信心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谢谢大家!附板书
情绪辅导 篇6
一、理性情绪疗法的内容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也称合理情绪疗法(或称情绪ABC理论)。此法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所创。由艾利斯创建的理性情绪法(RET理论)科学地解释了人对客观事件的看法和其行为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由此提出了解决心理困惑的关键是改变看法,即把不合理的、造成心理困惑的看法,通过反诘教育——心理学上的“诘难”而改变成为合理的、健康的看法。这种心理辅导方法在学校个别心理辅导中十分实用。
艾利斯认为,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不断地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这种心理失调的原理和机制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其ABC理论中。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这三个字母来自三个英文单词的字头。A是指某一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RET不这样看。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起因。如对课堂上举手未被老师提问这一客观事实(A),一类学生会这样想:“老师可能没有看见我举手。”“只要我经常举手,他一定会叫到我的。”“可能他觉得某某同学更适合回答这个问题。”“他相信我已经能回答了,所以就不必再提问。”而另一类学生却可能这样想:“老师看不起我,对我有偏见。”“欺人太甚!我不能容忍他对我视而不见。”“反正你不叫我,我以后再不举手了。”很明显,前一种观点是理性的思考(B1),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当事者能用客观的态度解释这一事件,始终保持积极、豁达的处事态度(C1);而第二种看法(B2)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看法的最大特点是要求的绝对化、推理的概括化和结果的可怕化,往往使学生产生压抑、自卑、激愤等强烈情绪和对老师抵触和不信任等行为反应(C2)。如果坚持这种非理性信念习惯,个体就会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产生失眠、忧郁、易怒、偏激等情绪障碍以及自闭、暴力等行为倾向。
在RET疗法中,主要治疗技术是教导当事人对B进行质疑问难即“诘难”,故用争论(Disputing)一词的第一个字母D代表治疗。治疗的本意就是通过D来影响B。认知问题解决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最后达到一种新的情绪和行为后效,用E(effect)来表示。即RET的治疗模式是ABCDE。
二、理论应用
把该理论运用到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中,可以按下列步骤实施:
(一)了解事件,观察当事人的情绪状态
耐心引导和鼓励当事人大胆陈述事件,特别是对胆怯、自卑的学生更应慢言细语,要善于运用柔和的面部表情、亲切的语调语速、温情的动作使其放松紧张心理,激起当事人的信任感和倾诉欲。与此同时,积极捕捉对方神态表情和情绪变化,以便及时感知对方心理活动,调整自己的辅导方法。
(二)找出当事人的非理性想法
陈述结束,辅导教师通过渐进式放松、听音乐,或闭目养神等情绪安慰方式,使当事人的激动情绪得到释放。在此期间,辅导教师整理当事人陈述,待其平静后,用中肯的语气指出其非理性想法。
(三)对非理性想法进行诘难
这是辅导成败的关键所在。“诘难”为该理论专用词,意思是运用合理的论据驳斥不合理陈述,以引起对方对合理论证的共鸣。诘难不等于说理,学生听惯了教师说理,教师一说道理,学生心理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排斥。而诘难不同,其最重要的,在于论据是否有力,是否能真正打动对方。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同理心,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的话……”,承认其想法中的事实和合理部分,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如:“其他同学也举手,老师并没有都提问到,老师对他们也都有偏见吗?”
“就算老师有偏见,你是不是应该先弄清楚偏见的根源在哪里?”
“就算这位老师有偏见,难道你就因此而放弃学习,自毁一生吗?”
(四)实证分析
列举一系列其他人处理类似情况的实例,对比不同处理方法的利弊,进一步驳斥非理性想法,指出其危害性。如某某学生是班里成绩最好的,他几乎每次提问都举手,但老师也不请他回答问题,有时甚至整节课一次都没提问到,但他照样每次都举手,照样认真学习等。与此同时进一步向该学生说明,按照他这样的绝对化、过分化、糟糕化等非理性推理,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长此以往,将导致自闭、狭隘、偏激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五)引导理性的自我叙述
通过诘难和分析,学生应对自己的非理性想法及其错误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辅导教师应及时引导其理性想法的自我叙述,充分运用“即使……,也……”“就算……还是……”“虽然……但我仍然……”等予以疏导,如“虽然老师未提问到我,但我还是要举手。”“即使老师真的对我有偏见,我也不应该用这种方法对抗老师,而应该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换意见”等。通过这些自我叙述,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从而变情绪上的自卑、压抑、激愤为开朗、舒畅的积极状态。
我们可以把辅导教师的诘难用D(disputing)来表示,而最终的效果用E(effect)表示,那么对“举手事件”的治疗过程就如上图所示。
在校园里,类似的非理性想法造成情绪困扰的案例俯首可拾:同学之间因为一句话的冲撞而剑拔弩张;因为朋友的一次失约而变成陌生人;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而从此不听老师的课;因为父母不和而厌世;因为爱的萌动而出走……在他们迷失的时候,在他们的心灵发生错位的时候,他们多么需要一位慈爱的师长走进他们的心灵,能成为他们的挚友,陪伴他们走过烦恼,走过迷惘,走过成长的季节,走向心灵的阳光地带!
三、结论
学校教育是由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贯穿而成的。随着青少年心智早熟现象的普遍化、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心理压力的超极化,其心理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未来并非过去的继续,而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我们不能预知未来的校园会发生什么,也无法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中学生的所有心理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理性情绪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只要我们积累经验,不断创新方法,就一定能帮助学生战胜心魔,走出困境,健康快乐地度过美好的中学时代。(稿件编号:090922004)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第五中学心理咨询室,117000,电邮:xyls6393@sohu.com)
情绪辅导 篇7
一、学生烦恼集中表现
1.升学压力烦恼。担心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回去挨骂, 扣生活费;被分流到B班, 不得参加高考;考不上大学, 考不好对不起父母。
2.父母教育烦恼。每天唠叨要我好好学习, 要考大学;父母不理解, 不信任我, 干什么得父母决定;取得好成绩时, 想得到父母鼓励, 结果都不是我想听的话。
3.课堂学习烦恼。上课老想睡觉;不专心, 不能集中精神, 老走神;有些题目听得懂但不会做;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理解得慢。
4.自控能力烦恼。自己管不住自己, 原本计划好的方案始终做不到, 担心自己吃不了苦;自习课上老讲话;想要做得更好却不努力;自己的事总是做不好, 每回想帮人, 却总是帮倒忙;整天被逼做一些不愿做的事;生活费不知怎么花才能省, 钱总是不够用;别人认真学习, 自己却不能努力, 玩的时间太多, 没心思学习;烦自己总要上网吧, 认识的人也上网吧。
5.人生定位烦恼。无目标, 整天无精打采;不知做什么事充实自己, 不知自己理想能否实现;考不上大学高中白读了。
6.课余生活烦恼。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下课, 自由时间太少, 觉得无聊, 生活三点一线, 没有乐趣;除了作业, 没
7.自我认识烦恼。身体不好, 容易发火;情绪阴晴不定, 不了解自己;老是担心到了半路才想起东西落在家里;自己为什么不能获得成人的自由, 为什么性格如此内向, 为什么老师对自己不信任, 有偏见;为什么不能和别人一样开心, 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烦自己的体重不断上升。
8.同学关系烦恼。与同学相处不洽, 不合群, 没有真正的朋友;同学、朋友不信任自己, 害怕得罪朋友, 变成孤家寡人;怕别人把自己当成傻瓜玩;烦别人乱讲自己的事, 用异样的眼光看男女交往。
9.师生关系烦恼。烦老师什么事都要管, 没有绝对自由空间;歧视后进生, 对自己有偏见;思念同学, 想写信寄托一下情感, 老师要扣信;不准带通信工具, 不准寄宿生出校门。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
1.最突出的是学习压力问题, 其次是强迫症、焦虑、适应不良等, 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 其中21%的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 1.8%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 0.6%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2.认为学习负担很重, 害怕考试, 担心考试, 讨厌作业、考试的学生近六成, 较严重的占3.8%。
3.与父母不沟通或很少沟通的占16%, 表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竟占31%。
4.读中职学校说不清选择的占33%, 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占19%, 说不清的学生占30%, 说明部分学生上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
5.近三成学生明确表示中职生素质低于高中生, 有11.75%的学生选择“中立”, 完全不同意的占34.81%, 中职学生放大的“自我”里隐藏着深刻的自卑, 对自我的评价弥漫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悲观、失意、消极、迷惘等情绪。
6.对于自己的前途, 选择有信心的只占31.71%, 对于自己目前的学生生活, 近一半学生不满意、失望, 甚至麻木。
7.中职学生的疲劳更多的是因为生活的单调而引起的心理疲劳。因为精神空虚, 以致32.82%的学生都认为谈恋爱是因为“生活无聊, 找个寄托”。
8.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适应性不强, 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存在着对生活、对学业无所适从, 缺少归属感, 无人生追求的困惑。
三、对学生情绪状况的基本判断
从调查中可知大部分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综合课程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变成青年的过渡时期, 身心发育和成长快速变化, 他们有追求, 有理想, 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渴望学到一技之长, 渴望提高综合素质, 渴望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和尊重。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阶段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 面临着就业或升学的双重选择。多元化的状态使多种力量相互抵消, 使得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增加, 目标的多样化或者目标不明确, 也使得教师感到教育收效不大、教育的无所适从和教育的难堪;学生对现状的无奈、迷惘、困惑与对未来的追求、信心构成对立的矛盾统一体。
四、情绪调适策略与方法
1.定期联系家长, 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的成熟, 一方面, 中职学生主体意识日趋增强, 他们渴望摆脱约束, 打破权威, 获得自由, 不再是家长、教师的应声筒。他们开始关注自身内心的需求和自我感觉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思考“我”的地位与价值。另一方面, 中职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是一种失衡的、充满矛盾的主体意识, 在追求个性张扬的过程中, 中职学生对应有的尺度不能正确地把握, 不加分析地蔑视权威, 把纪律当成束缚个性自由的东西, 看不起家长老师, 不屑于学校的规章。[1]再者, 中职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不懂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不了解该如何科学地去教育孩子, 只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缺少情感的交流沟通。通过交谈, 我一直提醒家长, 对待长大了的子女要像朋友一样, 父母应该充满爱心去对待孩子。如果父母一味地责骂, 就会加剧孩子与父母的对立。作为父母应该主动找孩子交谈, 关心其学习, 倾听其理想, 并加以赞扬和肯定, 建立起子女对父母的信赖感。对于一些精神空虚、不安心学习的学生, 要让其多参与劳动和体育活动, 转移其注意力。同时我也通过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多多理解父母的苦心, 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要多与父母沟通。
2.多正面鼓励欣赏, 克服自卑, 培养自信心。
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变得经常注视自己, 有时只因相貌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以为低人一等, 而把他人看得过高, 产生劣等感, 变得孤僻。[2]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 也认为自己干不了, 于是畏缩犹豫, 裹足不前, 无益于内在能力的发挥。自卑的学生更需要在老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信心, 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 教育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长和短, 认识到长和短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知难而进, 奋发图强, 是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特别给不爱出头露面的学生以“露脸”的机会, 让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3.培养稳定健康的情绪体验, 提高抗挫折能力。
健康稳定的情绪有益于感知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力。[3]就综合课程班学生而言, 他们学习压力大, 人际交往单纯,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定差距, 普遍存在不稳定情绪, 主要表现在:易受挫、易动感情、冷漠孤独、敏感任性、有较大依赖性、紧张焦虑, 缺乏信心等。这些不良性格特征往往会减缓和削弱他们的感知活动和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记忆力下降, 意志力薄弱, 行为乖张多变。作为老师, 我更像是一个朋友, 经常以平等的姿态同他们谈心, 倾听他们的心声, 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亲切而愿意讲出心里话。当他们把苦恼、痛苦讲出来的时候, 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再帮他们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办法。对于考试分流淘汰, 我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竞争, 根据自身的实际确立奋斗目标, 保持中等期望水平, 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不要盲目害怕竞争, 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来的。人只有经过挫折和教训才会变得聪明和成熟, 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4.关注学生闲暇教育, 丰富精神世界。
许多学生觉得生活乏味, 课后没有多少事做还在于生活态度不明确, 意志力薄弱, 若不加以引导就会使其向后进生转化。为此, 我经常举办一些讨论会、读书会等班级活动, 定期让同学们交流成长烦恼、读书心得, 开阔视野, 增长心智。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我号召他们从点滴小事做起, 加强自我锻炼, 如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 坚持定好学习计划, 严格执行, 每天坚持写日记等, 引导他们锻炼意志, 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学首先就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什么教育”。[4]只有了解分析并熟悉学生的全部情况, 才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学生们的行为不可理解, 事实上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 只有了解学生的烦恼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荷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现状特点与分析.职业技术, 2008.2.
[2]青春期保健常识.扬子晚报, 2003-12-23.
[3]姜秀玲.情绪与健康.中国健康报, 2005-10-26.
情绪辅导 篇8
团体心理辅导英文名为group counseling, 翻译为团体咨询、团体辅导, 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 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领导者, 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 协同团体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 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团体心理辅导的心理学理论有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 人际沟通理论中申农和韦弗提出了沟通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提出“ 五W模式”[3], 指出了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并实现思想、情感的互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了个体与团体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的学习和模仿。团体动力学中勒温的“ 场论”指出在动力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和心理会发生变化, 团体的气氛会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4]。
团体辅导在处理大学生时情绪问题时, 充分为大学生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社会人际关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下面根据真实的团体辅导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1 背景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张某, 女, 22 岁, 汉族, 独生子女, 大学三年级, 心理学专业。 五官端正, 体态端正, 身高165, 无重大疾病史。 父母均为工薪阶层,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无家族精神病史。
1.2 成长史
张某性格内向, 不太喜欢和人交流, 自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自小学至高中学习成绩良好。 大学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 与父母分开在不同的城市。 进入大学后与同学朋友相处较好, 与同宿舍的女生也能和睦相处, 但是父母对其学业关注过多, 让她感觉烦恼。大一以来都能够认真学习, 大三开始出现心情低落状况。
1.3 精神状态
情绪稍有低落, 轻微紧张、淡漠, 注意力良好, 神智清楚, 定向力良好, 无强迫观念, 自知力正常。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自己感觉内疚、有时会感觉悲伤, 会无缘无故的心情低落。不好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不愿意和同学交流, 内心感觉非常痛苦。
2.2 个人陈述
进入大三后, 感觉压力非常大, 不知道以后该去干什么, 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父母给自己的压力很大, 以前会打电话和父母说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生活状况, 大三开始就不愿意和父母谈论这些问题。但是父母会经常打电话询问自己的学习情况。前几个月, 父母因为工作的问题吵架, 自己节假日回家, 父母也依然吵个不停, 感觉在家待着也十分压抑。回到学校后, 不想去教室上课, 有时候就一个人待在宿舍, 躺在床上, 从早晨一直到晚上。 班级的活动也不想去参加, 宿舍的室友问到自己, 就说自己心情不好。自己知道要改变这种不好的状态, 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希望父母吵架, 想为父母尽一些力, 但是感觉没什么可以做的。对于未来也很迷茫, 不知道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工作。
3 评估与诊断
3.1 咨询师的观察
咨询师观察发现, 此学生在交流时, 情感稍微显得淡漠, 注意力能够集中, 但是神情低落, 言语交谈中流露出彷徨和迷茫的话语。自知力良好, 主观上希望改善自己的状况。
3.2 评估和诊断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 PANAS) 显示厌恶、伤感、内疚、愤怒、悲伤得分都异常偏高。 SCL-90 量表测验显示饮食睡眠、人际关系、抑郁指数都存在偏高的状况, 智力测验得分属于正常。
根据临床分析, 该学生的状况持续存在有三个月, 依据其行为和状态分析, 从病程和症状、严重标准, 可以排除其有心理障碍。 该学生的问题属于一般负性情绪问题。 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悲观的想法;
(2) 饮食和睡眠问题;
(3) 情绪低落;
( 4) 内疚感强烈。
4 团体辅导的目标
4.1 具体目标和近期的目标
(1) 改善其悲观和内疚情绪;
(2) 帮助其完善自我;
(3) 提升其自信心, 良好应对学业压力;
(4) 改善负性情绪。
4.2 长期目标
(1) 正确认识自己的负性情绪;
(2) 学会自我调整;
( 3) 提升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
5 辅导方案
针对其负性情绪, 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 PANAS) 和SCL-90 量表进行筛选, 选取同样存在学业压力问题、被负性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 团体辅导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 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 该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引起, 在团体中的其他学生也有相似的问题, 属于一般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 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团体成员间的互助和支持也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成长。 团体活动以讨论、游戏、交往行为训练和角色扮演与体验为主, 每次团体辅导后均布置家庭作业, 帮助成员分析辅导效果和认识自我, 根据成员的反馈及时对团体辅导进行调整。
5.1 团体组建
团体名称:认识自我互助成长 ( 战胜负性情绪)
团体目标:认识自我的负性情绪, 寻找问题的原因, 通过团体的活动提升自己情绪调控能力。
团体性质:封闭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成员:大三学生共39人, 分为两组
时间:每周五上午9:00-11:00
次数:共九周, 每周一次
领导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地点:心理学团体辅导室
6 团体辅导过程
第一周
主题:与你相聚
目标:团体成员相互认识和简单的了解, 接纳团体的其他成员, 初步了解团体辅导的性质和活动方式, 团体活动以游戏和成员交流为主。
活动材料:背景音乐, 彩色纸片, 速写笔。
活动内容:松鼠和大树, 大风吹, 照镜子。创建小组, 让成员们互相了解, 认识彼此, 培养合作的默契, 每一个小活动结束后, 辅导老师进行讲解, 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正式的团体辅导活动中。 活动中间安排休息时间, 每次活动在45 分钟左右。 活动开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咨询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避免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情绪,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感受, 谈一谈自己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和对下一次活动的期待。
第二周
主题:他人与自我
目标:了解自我, 认识他人, 悦纳自我关爱他人。
活动材料:便利贴, 速写笔, 素描纸, 铅笔。
活动内容:小画家, 在素描纸上画出团体中的某位成员, 画完后进行解释, 被画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接着团体所有成员进行总结, 发表感想。找优点, 利用便利贴, 写下其他成员的优点, 评选优点最多的人。活动结束后, 分享感受。
家庭作业:总结自己的优点, 陈述自己的活动感想。
第三周
主题:认识压力
目标:帮助成员发现自己的压力来源, 认识压力的两面性。
活动材料:放松音乐, 速写笔, 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压力分析师, 放松训练。 成员扮演压力分析师, 帮助其他成员发现压力, 提出意见和解决办法。接着进行放松训练,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放松。
家庭作业:列出自己的压力清单, 设计解决压力的方案。
第四周
主题:自我调控
目标:帮助成员学会自我调控, 进行行为管理。
活动材料:木椅, 彩色纸, 速写笔。
活动内容:运送木椅, 你说我做。 主要是行为训练, 在其他成员的指导下进行行为活动, 完成领导者给出的任务。 通过行为感受他人的想法, 在训练中进行自我调控训练。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 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行为训练计划。
第五周
主题:管理自己的情绪
目标:促进学生认识负性情绪, 学会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材料:彩色纸, 速写笔。
活动内容:情绪表演。 成员自己设计情景, 编写情景剧本, 由小组成员进行情景剧表演, 观众进行点评, 演员在结束后进行分享[5]。 针对情景剧中的情绪问题, 全体成员进行讨论, 寻找解决方法, 领导者总结分析, 阐述负性情绪的影响, 帮助学生认识负性情绪。 情景剧再现, 调控负性情绪。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情绪调控计划。
第六周
主题:家庭角色认知
目标:促进学生对家庭成员进行认识, 理解家庭不同成员的角色感受。
活动材料:木椅, 速写笔, 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家庭情景扮演。利用木椅进行家庭成员的位置排列, 接着让成员们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 让成员们揣摩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情感, 加深对家庭中各个成员的理解, 帮助他们更好的处理家庭问题, 与家人和睦相处。
家庭作业:家庭日记, 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令人难忘的事情, 分析自我。
第七周
主题:圆桌会议
目标: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去理解他人, 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
活动材料:圆桌, 速写笔, 便利贴。
活动内容:设置学习压力情景和矛盾情景, 成员选择不同人物进行发言, 可以从父母、老师、学生的角度发表观点, 活动中领导者做好记录, 活动结束进行总结分析。
家庭作业:分析自我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 尝试列出解决办法。
第八周
主题:关注我的朋友
目标: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友谊, 人际关系的维系。
活动材料:报刊, 剪刀, 胶水, 水彩笔, 便利贴。
活动内容:制作小礼物送给团体里的成员, 写下祝福的话语。送出礼物后, 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收到礼物也分享感受。 领导者总结。
家庭作业:成长日记。
第九周
主题:团体的分离
目标:处理分离焦虑。主要是全体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 促使成员适应分离情境。
7 团体活动效果评估
7.1 团体成员评估
张某现在情绪状态良好, 看待事物更加积极向上, 能够轻松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
7.2 咨询师评估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 追踪访问发现: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提高, 生活适应良好, 社会活动增加, 人际交往良好,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 PANAS) 分数减低。
7.3 学生个人自我评估
我感觉现在比以前乐观多了,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 学会了自我调控, 能主动和同学交流, 积极融入群体活动。
摘要:依据一次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 探讨分析团体辅导在处理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上的应用价值。团体辅导对象为大三学生, 因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而出现较为严重的负性情绪, 在搜集学生个人资料和心理评估诊断后, 进行团体辅导, 帮助其摆脱负性情绪困扰。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团体辅导
参考文献
[1]宋大力, 袁红波.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王小凤, 刘捷.团体辅导在解决寝室人际冲突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3]梅思佳, 陈庆健, 金伟琼.朋辈团体辅导对寝室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 2011.
[4]潘雪.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J].牡丹江大学报, 2014 (1) :187.
情绪辅导 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情绪管理,调控措施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处理学生日常行政事务, 还必须担负起管理学生思想以及心理方面问题的任务。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很重要的阶段,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各方面还不够成熟, 面对多重压力, 情绪极易出现失控, 给自己以及家庭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 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帮助学生化解情绪上的主要作用。
1.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 同时也是情绪异常丰富、相对不稳定的时期。从客观上看, 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 这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一些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大学生在学校想处处表现出优秀, 但由于大学人才济济, 一些学生的心里就会出现很大的落差, 久而久之, 情绪上就出现了问题;从主观上看, 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磨炼, 适应能力比较差, 一旦遇到困难, 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问题。因此, 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构建完美人格, 增强学生的适应现实的能力。
2.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各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心智的不断成熟, 有利于其实现全面发展。当前, 高校都在积极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大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大学生生活中,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长, 在年龄上相差不多, 因此, 高校辅导员应该努力担负起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重任。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 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深入地研究, 制订出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 辅导员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主要渠道
(1) 不断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 平时除了完成学校交办的行政事务以外, 还要积极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理论与方法, 以便更深入掌握情绪表达背后的诉求。除此以外, 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方法, 来引导大学生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 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2)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 提高学生管控情绪的意识。在日常的管理中, 辅导员应该多和学生接触,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诉求, 采取适当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班会、党支部等, 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尤其是可以发挥党支部里党员的作用, 让每个党员帮扶一些同学, 掌握每个同学的思想状况以及心理动态。
(3) 努力营造情绪管理的氛围。情绪作为无形的东西, 是能够传播的, 良好的氛围能够使得群体成员心情愉悦, 而不良的情绪则会使得群体成员变得消极。在高校工作中, 为了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就要利用一切资源来营造和谐的氛围, 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 辅导员还应该意识到, 对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进行。
综上所述, 大学生由于身处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 心智的不成熟极易使学生的情绪出现变化, 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 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担负起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任务, 积极地利用各种渠道与方式, 强化对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以及积极心态, 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林艳.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 2011 (03) .
情绪辅导 篇10
摘 要: 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综合素质对学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咨询中的理性情绪疗法吸取了认知疗法和行为主义疗法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在心理咨询中效果明显。所以,高校辅导员正确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能有效应对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关键词: 理性情绪疗法 高校辅导员 自我调适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给高校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种种心理困扰由此产生。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尤其辅导员作为一支特殊的队伍,工作负担日益繁重,社会期望值越来越高,面临的挫折和应激情境越来越多。
理性情绪疗法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当事人以合理的思维代替不合理的思维,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最大限度减少不合理信念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情绪障碍。文章旨在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案例,说明“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期望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有所帮助。
二、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具体表现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角色与自我的冲突。辅导员既是学生的领导者,又是学校工作的管理者,既要做班级的管理者,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要与家长、同事、领导交往,又要应付其他多种人际关系,多重角色要求辅导员必须有较强的自我调控和角色转换能力,但多数辅导员难以应付多重角色的转换,体力、脑力透支,疲惫不堪,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现实和自我发展之间的冲突。辅导员队伍不像专业教师一样受重视,很难真正成为学校的管理者,有相当数量的辅导员并未将这一工作视为固定的职业,而是当做以后发展和再择业的跳板,这必然导致工作和自我冲突。
3.自我认知上的冲突。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及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看法等会导致辅导员产生负面情绪,工作积极性下降,进而滋生不良情绪。
三、摆脱情绪困扰的良方:理性情绪疗法
(一)理性情绪疗法基本理念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其理论假设是:一个人的非理性信念导致了错误的、歪曲的自我评价,情绪障碍就是由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维和错误评价造成的。基于此,理性情绪疗法通过认知重组方法改变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取而代之的理性信念可以使情绪得到改善,而这种重组或者辩论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情绪和行为技术进行的,理性疗法正是一种趋于整合的咨询流派。A-B-C-D-E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中:
A(Activating events)指诱发性或者刺激性事件;
B(Beliefs)指A引起的信念(对A的解释、评价和看法等);
C(Consequence)指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D(Disputing)指与个体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反驳、辩论;
E(Effecting)指通过治疗达到的新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按照理性情绪疗法的观点,人们有很多信念(B),包括认知、想法等,这些信念是影响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是诱发性事件(A)在起作用,但事实上,所谓的诱发事件是经过人们思维认知、感情或者行为加工过的事件,所以B是A的更直接原因。而B又分为两种,理性的、合理的信念和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在B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C。如果是理性的信念,则会使结果趋向于一种比较健康的挫折和失望感;如果是非理性的信念,结果则会趋向于一种非健康的、严重的焦虑感和绝望感。理性情绪疗法主张对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和辩论(D),改变非理性信念,从而消除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良好的咨询效果(E)。
(二)常见的十一种非理性信念及驳斥方法
1.每个人都要绝对获得周围环境尤其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驳斥:无论别人怎样看待自己,自己都是有价值的。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与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驳斥:尽力去做事,失败是努力的失败,价值不会受损,过程有时候更重要。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邪恶的,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驳斥:做了错事的人并不代表他完全是坏人。
4.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灾难。
驳斥:事情很少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若能改变,竭力改变;若不能,就接受现实。
5.人的不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与困惑。
驳斥:情绪是由人的知觉、评价、态度产生的,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6.对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可怕的事情,应该牢记在心头,随时顾虑到它会发生。
驳斥:不管面临的事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正视它,勇于承担责任。
7.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容易得多。
驳斥:要设法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情,若不能避免就努力减轻后果。
8.一个人应该依赖他人,而且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驳斥:我们要独立生活,但不拒绝他人的帮助。
9.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影响他目前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永不可改变。
驳斥: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10.一个人应该关心别人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为此感到不安与难过。
驳斥: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尽力帮助他们就行了。
11.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顶。
驳斥:我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要苛求完善的方法。
(三)理性情绪疗法的价值
理性情绪疗法吸收了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优点,既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建构性,又以积极态度改变当事人的不合理认知,摆脱了认知疗法中只强调当事人中心疗法的理想化色彩,去除了行为疗法的外在强制性的机械化色彩,因此理性情绪疗法对于解决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效果更明显。
理性情绪疗法的中心目标,是帮助当事人认清并改变导致情绪和行为困扰的非理性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的理性信念,也就是要引导当事人学会接纳现实,不过分苛求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让当事人更积极充分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获得更快乐的人生。
四、理性情绪疗法的案例分析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辅导员工作经历,通过案例应用理性情绪疗法。例如:辅导员如何理性地看待来自学生的负性刺激,分五个步骤进行。
第一,找出诱发事件A:自己所带年级的班里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经常旷课,玩游戏,临近考试想作弊通过考试,被监考老师发现就是留校察看处分。
第二,表现出来的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C:学生自我想法太多,感到学生难对付,为学生自律性差而苦恼、无助、生气,对待学生常常不耐烦,甚至会对他们严厉批评,觉得“孺子不可教”。
第三,找出隐藏的不合理信念B:1.班级每个学生都应该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所以他们必须认真学习;不好好学习影响和带坏其他同学的学生真是“扶不起的阿斗”;2.班里的不听话学生比别人班里更多更差,这太不公平了,感觉自己运气差而生气;3.把辅导员让他们好好学习的话当成耳旁风,学习上敷衍了事,有什么需要自己及时帮助和鼓励,结果学生还是不配合工作,这是对辅导员的不尊重;4.考试作弊被抓影响院系的考风,考试成绩拖后腿,家长和领导会认为自己工作不到位,影响院系声誉又影响自己的考核成绩。
第四,与自身不合理的信念做斗争,进行自我辩驳D:1.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出现不及格现象确实不好,但学生有个别差异,兴趣不同,学习动力不一样,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学得一样好(克服绝对化的思维);2.每班都有不肯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并非自己班级的特有现象,公平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绝对公平,自己班级的“差生”比较多,专业不同,不能要求理工科的学生和文科学生一样努力学习(克服绝对公平的思维);3.即使这项工作不能令自己满意,但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有的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4.自己在不努力学生身上做了大量工作,虽然效果不显著,但也不是一点效果也没有(提升自我价值感)。
第五,用理性态度看待诱发事件E:心理恢复平衡,能够设身处地看待成绩不良的学生和违纪行为,让苦恼、无助、生气等负性情绪得到缓解,从而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往。
五、结语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不是几个人而是学生群体,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影响的深远性,影响结果不是帮助人就是伤害人,有时伤害了学生自己还不知道。因此,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热情,更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工作,辅导员只有用自己健康、阳光的“心”关心学生,才会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建青,王东莉.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云霞.合理情绪疗法应用于学校德育的价值探析[J].教育探索,2005,(09).
[4]郭增琦.合理情绪疗法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初探[J].今日南国,2009,(02).
[5]田忠慧.合理情绪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心理健康教育,2000,(10).
[6]王铁梅,于秋波.合理情绪疗法及其应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