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应对

2024-05-08

情绪应对(精选12篇)

情绪应对 篇1

摘要:情绪在压力应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压力情境下, 情绪过程本身就可以被看作一个独立的应对。另外, 情绪贯穿于应对过程当中, 对压力源的发现常常会引起情绪唤起, 这种情绪会影响个体的整个应对过程。以往的研究重点往往是压力情境引发的消极情绪,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积极情绪在压力应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本文还就积极情绪对压力应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应对,情绪,情绪应对

1.引言

某些内部和外部刺激事件对个体构成困惑和威胁, 使个体表现出紧张不适, 并伴随一定的生理反应, 个体为了减少缓和这种紧张不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就是压力应对。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 压力及其压力应对问题已经成为的热点。情绪是个体对重要的机遇或事件作出适应的生物反应倾向。研究者们很早就已经注意情绪在压力应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情绪和压力应对的关系一直受到重视。压力应对中的情绪因素的作用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 本文就对这些观点进行阐述分析;另外, 在过去的研究中, 一般将研究重点放在消极情绪上, 认为压力情境引发如悲伤、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 而这些消极情绪会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 甚至导致个体心理崩溃。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积极情绪在压力应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本文将进一步介绍积极情绪在压力应对中的作用。

2.情绪应对

压力应对的目的除了要消除引发压力的外部和内部刺激源, 还要减少和缓和由于压力情境引发的消极情绪, 这就是情绪应对。

2.1 拉扎勒斯和福克曼的观点

拉扎勒斯和福克曼提出的压力应对的理论框架模型将应对方式归为四类: (1) 问题指向应对, 它是指个体试图引进资源来解决引起问题的应激事件。它由大量认知和行为的策略构成。这些策略的目的在于改变当前环境, 除去压力的外部来源; (2) 情绪指向应对, 它是指个体试图内在紧张而不是解决引发痛苦的问题。它包括了大量目的在于理解和减轻痛苦的认知策略, 例如, 自我关注, 自我批评, 对痛苦感受的想法的沉思, 情感扩散等; (3) 保持距离应对 , 它似乎包含了两种策略:目的在于阻止有威胁想法侵入意识的认知策略和通过撤销关注问题的努力或者通过药物或酒精, 行为从压力情况中脱离; (4) 支持寻求应对, 它的目的在于维持或恢复对重要他人接近的反应, 这个人能帮助我们应对压力。

情绪指向应对包括了缓解因应激而引起的消极情绪的各种努力, 包括忍耐、逃避、情绪发泄、幻想、否认等, 这种应对方式的目的在于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 如:紧张、焦虑等, 它包含了大量理解和减轻痛苦的认知策略, 有助于个体在压力情境下保持情感平衡, 尽管这种应对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拉扎勒斯和福克曼在应对方式的分类中, 将压力情境下的情绪过程作为独立的一类。尽管他们提出的情绪指向应对强调的是认知过程对情绪的影响, 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认知策略来缓和压力情境引发的消极情绪, 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也可以说是把情绪过程看作一个独立的应对过程。

2.2 情绪独立观

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以个人意义的评价为基础, 以查琼克等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情绪独立观, 他们并不赞成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的观点, 而认为情绪与认知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可以平行进行, 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问题;如果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有什么联系的话, 那就是情绪反应比认知过程可能更快、更迅速, 并处于更基础的水平上。在压力情境下, 减轻缓和压力引发的消极情绪的过程是否可以独立于认知,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3.贯穿应对过程的情绪

减轻缓和压力引发的消极情绪是压力应对的任务之一, 另一方面, 情绪贯穿于整个应对过程当中, 是应对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3.1 Aspinwall和Taylor的消极信息反应过程模型

Spinwall和Taylor的消极信息反应过程模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们发现和对消极事件和信息做出反应的五步过程模型, 结合这个模型我们来分析情绪在应对过程中的作用。

模型的第一阶段是资源积累。因为资源在判断压力的事件和信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且应对过程要求使用个人、社会以及其他资源。模型的第二阶段是注意/认识。在这一阶段中, 人们试图指出什么是实际存在或隐藏的应激源, 并且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模型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对应激源的发现常常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唤起, 这可能会提高情绪调节的效果, 也会干扰到后面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初期的评价。第四阶段是初期应对。模型的最后碟段是得出/使用成功的应对效果和信息的反馈, 这些效果服从依赖于应激源和个人资源。这个模型以三种重要的方式循环。当人们遭遇实际和潜在的应激源时, 注意、评价和情感调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 评价在应对被不断修正, 最后, 这个模型是循环的。

Aspinwall和Taylor提出的消极信息反应的五阶段过程模型中指出, 对压力源的发现常常会引起情绪唤起, 这种情绪会影响个体的整个应对过程。拉扎勒斯认为应对过程是评估、情绪、应对三部分的循环往复。评定产生情绪并促使应对, 反过来它又影响对情境的再评估,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 直到问题被解决。也就是应对过程始终是围绕情绪进行的。

3.2情绪影响应对的中介因素

3.2.1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是指个体对事件结果的积极或者消极期望, 体现为乐观和悲观两种倾向, 与个体的心理调适过程密切相关。Lazarus 的压力认知模型指出, 认知因素 (如认知倾向、情境评价等) 在压力情境与情绪反应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或者调节作用。

尽管已有研究提示, 认知倾向作为一种内在资源在个体面对压力达成适应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相关研究也表明, 认知倾向不同的个体在负性情绪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 悲观认知倾向的个体负性情绪体验较多, 乐观认知倾向的个体则相对较少。陶沙等人对认知倾向在大学生压力与负性情绪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二者的关系与认知倾向的内在调节作用有关。在乐观的认知倾向下, 个体可以降低对外界压力事件威胁性的评估, 从而减少负性情绪体验;而在悲观的认知倾向下, 个体可能会对外界压力事件的威胁性作出有偏差的判断, 因而可能增加负性情绪体验。

3.2.2自我复杂性

Linville认为自我复杂性是“代表各种各样认知结构的自我方面的集合”。复杂性越高, 自我描述的内容越多。他的自我复杂性模型认为, 高度分化的自我概念 (自我维度数量少且维度间的相似性低) 能够通过防止情绪扩散缓冲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并认为:人们对压力的易感性的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人们在自我认知上的差异。自我复杂性越高, 由压力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因此高度的自我复杂性是人们在压力条件下的保护因素之一。Linville 认为, 压力事件造成的情绪扩散会产生强烈、长时间的消极思想和情绪, 进而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抑郁及其它相关的消极生理反应。这些消极结果会造成个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失调、适应不良等, 从而全面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拥有复杂自我概念的个体, 则可受益于其自我维度的高数量和低重叠, 使压力事件的不良影响降低。

王垒等人对自我复杂性与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现实自我复杂性是防止情绪扩散的缓冲器, 高自我复杂性可以缓冲日常生活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理想自我复杂性和应该自我复杂性的作用, 与现实自我复杂性的作用不同:它们不是作为缓冲器, 而是可能直接对情绪起作用。

4.积极情绪与压力应对

传统观点认为:积极情绪阻碍、至少是无助于认知过程。在压力情境下, 积极情绪有3个重要的适应功能, 即支持应对、缓解压力、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且积极情绪, 如满意和愉快, 可以消弭消极情绪的行动倾向 (如愤怒引发的攻击、恐惧引发的逃避) , 将个体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使个体处于和谐、安宁的状态。Fredriekson系统地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展和建构理论模型, 认为积极情绪拓宽注意范围、提高行动效能, 并有助于机体获得身体、智力和社会资源。Folkman等提出:在压力情境下, 与积极情绪相关的应对主要有3类, 即积极重评、问题应对和积极事件的建立。

在压力和应对的过程理论中, Lazarus将评估分为初级和次级评估。前者指个体对其目标、价值及信仰的评估, 后者是指对应对资源及其可利用性的评定。积极重评主要是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情境的认知重组。通过积极重评人们将目光转向当前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好的方面, 因而情境的意义被改变, 人们更多地体验积极情绪。

问题应对是采取措施直接处理问题, 它包括任何直接指向压力源的行为和认知, 如列一个需做事情的清单、拟订计划、研究各种问题的利弊等等。问题应对与低强度的消极情绪和高水平的积极情绪相关联。问题应对与促使压力相关的消极情绪的减少和反映应对成功的积极情绪增加相联系。即使问题应对不能完全解决引发消极情绪的问题,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能增强控制感和效能感, 从而使情绪更好。这样, 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即问题应对促使积极情绪的增加和消极情绪的减少, 反过来又增强问题应对。

积极事件的建立, 也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 它主要包括扮演其他社会角色以及做能增加积极情绪事情。在压力情境下, 个体有意无意地做能增加积极情绪的事情, 可以补充他们的心理资源, 从而提高应对能力。做有意义的事情, 常常依赖个体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幽默感。幽默能减少紧张、增加积极情绪, 同时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 进行有效的应对。

5.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尽管关于压力情境下情绪因素的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 情绪和应对关系研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未来应进一步考察以下问题:

目前应对测量的问卷已有很多, 但这类问卷设计未能将应对方式与特定的情绪效价联系起来。在应对过程中, 个体可能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不同的应对方法可能对应不同效价的情绪。如在特定的压力情境中, 有人采用积极重评的方式产生积极情绪, 有人则采用放松和调整的方法降低消极情绪。未来需要开发更多相关的问卷。另外, 现有问卷大都没有区分压力情境的时间特性。与慢性压力情境不同, 急性压力情境可能并不迫切需要产生积极情绪去应对压力, 未来的应对问卷设计应该对二者作出区分。

在对情绪的研究中, 我们只是将情绪简单的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来考察它对压力应对的影响。而实际上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发现, 不同的积极情绪会对应对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样, 不同的消极情也会对应对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情绪的多样性必须作为一个慎重考虑出的因素来加以研究。例如:考察不同积极情绪间的功能差异。高激活的积极情绪诸如激动和欣喜是动机性情绪, 而其他情绪诸如满足和愉快则更少可能激发行动。另外, 必须分析同一种积极情绪的不同属性的功能差异。如积极情绪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性在压力应对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有所不同。

情绪应对 篇2

人是个复杂的个体,表面上的统一。个人情绪的背后却是各种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难免没有不发火的时候,一个人也难免不会因为高兴的事情而欢呼雀跃。说一个人理性,但是去能看见他感性的一面,相反亦是如此。

而在众多的情绪当中,个人的不良情绪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由于人的不同,个体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我个人的不良情绪会经常出现,我对此习以为常,当我处于不良情绪的时候,我发现我似乎难以控制自己,虽然心中仍然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这所有内心的困顿和阴霾都会过去,但是处在那个不良情绪泛滥的时刻,仿佛我们难以那么豁达,因为我们在煎熬。

应对不良情绪的意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逐渐有所提升,以前不懂得跳出思维看不良情绪,处于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但后来才发现人这一生都难逃不良情绪,不管多大年纪,不管处在什么角色位置,都会因为生活的客观因素和自身主观生理心理因素而产生。但面对不良情绪的方法是的人们去思考。

我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一般从两个方向着手,从生理上,如果我产生了不良情绪,那么一定要保证我身体是处于健康状态,如我一定不能让自己缺乏睡眠,因为人的所有心理活动都在大脑内进行,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那么必然会出问题,而很多不良情绪都是因为大脑的疲劳这种生理原因而产生。

从心理上,基于平时的思考,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给自己一定的提醒,特别是在遇到不良情绪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意识到正处在不良情绪之中,而不能任由情绪所摆布,认识到住在不良情绪中后,就暗示自己舒缓一下情绪,不要加重那种思维,多听听音乐、跑跑步,找人诉说自己的苦闷,来缓解、降压。相反,一些不良的降压方式不应该采用,比如抽烟、酗酒、暴力等等。

炎夏如何应对情绪病 篇3

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夏季不仅情绪波动起伏大,而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之处,就会感受病邪而患上各种疾病,最终影响健康。那么,夏日里的心理调适应当如何进行呢?

工作有计划,生活有节奏

在夏日来临之际,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减缓速度,并留有一定余地。每天、每周依照明确的目标平静地、有计划地进行工作,可有效减轻焦虑现象。生活上要定时起居,特别是睡好午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可提高对外界变化的心理适应力。业余时间听听音乐,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园散步、郊游,尽可能让机体和思想获得充分地放松。

恬淡静养,处事泰然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也就是有多种“欲望”。但“欲”切不可“过”,如“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必然耗伤精神,影响身心健康。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明确告诫人们要节欲守神,善于满足,以保持乐观的情绪,在炎热的夏季尤应如此。同时,注意戒躁戒怒,努力培养自己处变不惊、遇事不乱的心态。尤其生活中的许多琐碎小事,应当耐心处理,避免焦躁从事。与人谈话时有意识地放慢速度,尽量“心平气和”,不使自己过于激动。中华民族历来把“忍让”作为一种美德,学会让步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而且能使心理迅速获得解脱,对养生很有益处。夏季天气热,除了要在生活起居等方面顺应自然、防暑降温以外,“心静”也是抵御热浪的重要方法。民间早有“心定自然凉”的说法,所以,越是热天,越要“心静”。

多点幽默,笑口常开

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及其应对 篇4

中央如此高密度高强度以“专题”方式表达对社会管理问题的关注, 充分显示了认真研究社会情绪网络扩散规律和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情绪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2011年2月, 就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的同时, 湖北社科院开展了一项主题为“社会情绪调查”的科研活动, 他们通过网络、问卷、座谈会和个案访谈等方式了解市民对于交通、住房、就业、物价、教育等民生方面问题的感受或态度。调查发现, 社会竞争压力引起的浮躁、紧张情绪, 大学生就业难和房价上涨引起的心理压力等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3) 调查显示, 在追求与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甚至在一些领域、一定地区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或严重问题, 需要主动正视, 积极应对, 特别是必须及时防范社会情绪的激化和它产生的影响。

人类要过上幸福生活, 就必须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体现民主与法治精神, 表现公平与正义理念, 贯穿诚信与友爱准则, 充满创造精神与活力,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上和睦相处且稳定有序的一种社会。但是, 当前我国违背民主与法治精神的现象仍较普遍, 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体现不到位甚至很缺位,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贪污腐化时有发生, 公民权利常被侵害而又找不到诉求表达渠道等, 这些都会迅速转化为消极情绪, 并通过网络扩散与放大, 发酵与激化, 不断引发公众强烈不满甚至社会震荡。这一方面说明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难度, 同时也表明我们对社会情绪激化的必要性、紧迫性, 特别是对社会情绪网络扩散的不可预测性和难以控制性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处置预案。

所谓社会情绪, 一般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各种情境的知觉, 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 这种知觉和体验对个体或群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当个体的喜怒哀乐或恩怨情仇通过相互间的宣泄感染、传递汇集而成为众多人的一种带共性的情绪特征时, 就不可避免地演化成社会情绪。作为社会人, 其个体情绪的产生和体验不可能永远是绝对空间下的个人心理展现, 必定受到社会的影响, 或者影响他人。特别是一些消极情绪如愤怒、悲哀、郁闷、仇恨等极端情绪往往具有更大的社会传染性, 有时还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破坏性力量。

在我国当今社会, 不良社会情绪酝酿的土壤还广泛存在, 消极社会情绪还在不断发生并深刻影响着他人, 这对社会的稳定很是不利,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负面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在互联网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捕风捉影、毫无根据的谣传迅速传播, 引发大量跟帖, 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但主管部门调查、核实时, 又往往查无实据, 虚惊一场。这些虚假信息和消极情绪的广为流传, 往往让不知真相的网民情绪高涨, 跟帖挞伐, 造成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或恐慌。所以, 为了创建和谐社会, 维持和谐局面, 应该积极应对, 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化害为益。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情绪的集散中心和放大器

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发表报道称, 2008年以来, 各地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震动全国。文章试图探寻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梳理应对事件、化解矛盾、抚顺情绪的理性方式, 认为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对人心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网络的扩散和放大来完成的。 (4) 事实上,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事件形成的助推器、社会情绪的集散中心和相互传染的放大器, 已经进入社会调控的主流阵营, 绝不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边缘力量。经验告诉我们, 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总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加上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分化, 这些因素的叠加, 使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和尖锐化成为可能, 并通过网络得以强化和放大, 而由此带来心理上的挫折感和不稳定因素也必然不只是单独存在于个别行业和个别群体中。在这样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 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地应对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化解社会矛盾, 稳定社会情绪, 将是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事实上, 在面对和处理社会情绪网络扩散的过程中, 政府在态度和手段上已经开始积极转向, 比如全国各地展开的“大接访”活动、慎用警力、官员与利益代表座谈交流等, 已成为避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理性作为。可惜的是还有不少地方, 还在用政治化、上纲上线甚至不惜动用警力的简单粗暴方式来对付人民群众, 这显然不是应有的方向。历史经验表明, 很多问题不是不能解决, 很多矛盾也绝非一出现就呈激烈对抗状态, 多数是因为利益主体备受打压而无处发声, 社会情绪无法宣泄而积累发酵, 由此而造成对立升级。因此, 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平等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 应该成为应对群体事件的核心模式。政府要建立顺畅的官民对话通道, 开通社会情绪疏导的出口, 从而避免长期积压酿成暴力和悲剧。

要想有效引导、调控社会情绪合理宣泄的路径, 让积极、正面的社会情绪为社会和谐造势助威, 让日常积累的社会情绪得到平抑与疏导, 就要充分认识网络在社会情绪的形成和传播中所处的集散中心和放大器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 以网民为代表的“新意见阶层”已经结成了一个有现实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 在诸多重大突发事件中能迅速凝聚共识, 发酵情感, 诱发行动, 影响社会稳定。报告指出, 在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公共社会情绪事件中, 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这样看来, 主动积极平抑网络舆情, 维持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 直接考验着党和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执政能力, 且急需引进学术智慧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

传统管理社会情绪的思维模式必须转变

6月2日, 《法制日报》披露了温州市国土局雇用大批保安专门对付信访群众, 称这是为了应对最近经常有群众来闹事。连记者也遭到了保安的粗暴阻挠, 最终被连推带搡地赶出传达室。事情传到网上, 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由于网络传播的高速度和全覆盖, 人们很快把类似事件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譬如去年, 为了应对医患纠纷, 沈阳市公安部门派出27名警察, 分任27家医院主管安保工作的副院长, 指导治安防范工作, 打击“医闹”。 (5) 西安市灞桥区3名村民代表因组织村民到政府机关门口上访, 被法院判处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6) 于是人们质问:政府官员是封建官僚还是人民公仆?维护社会稳定是靠武力镇压还是靠真情服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急剧变迁, 社会情绪的影响性与复杂度都较以往大为提高。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 如果继续采取“鸵鸟”政策不闻不问, 或者匆忙应对语焉不详, 甚至放凶词狠话暴力压服, 那就一定会事与愿违, 南辕北辙。如2009年的“邓玉娇案”就是由一件普通的刑事案因处置不当引发的全国性舆论风暴。

目前研究应对社会情绪网络扩散的学术方法主要有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 (亦称“社会情绪公关研究”) , 另一个是“修辞取向” (亦称“社会情绪语艺研究”) 。“修辞取向”聚焦于社会情绪网络扩散中的“信息”环节, 认为社会情绪发生时组织对外的言语说辞, 是处理社会情绪相当重要的符号资源, 如果运用得当, 可以减少公众的责难, 使政府在公共事件中掌握主动, 化解社会不满, 维护公共形象。这些有益的学术探索值得官方借鉴。

用科学方法积极应对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

在媒介社会, 由于公民已经具备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能力, 只要有机会, 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做出反应。因此, 卓越的修辞能力和妥善的治理行为就成了政府、社会组织在与个人互动中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政府来说, 与民众的沟通绝不仅仅是信息发布, 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修辞策略, “达于耳入于心”, 才能使民众理解和认同公共目标和价值。政府必须克服“官话”、“套话”, 摒弃官样文章中习惯的话语体系, 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型和治理方式的改变。对于媒体来说, 作为社会建构的主要修辞力量, 也要转变社会情绪事件报道方式, 为社会情绪事件处理提供舆论支持。

在各种策应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情绪的应对策略中, 北京关键点公关游昌乔总裁提出了“危机公关5S原则”, 包括承担责任 (shoulder the matter) 、真诚沟通 (sincerity) 、速度第一 (speed) 、系统运行 (system) 、权威证实 (standard) 等。其中, 承担责任和速度第一最为重要。承担责任原则是指当危机发生后, 公众一般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利益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无论谁是谁非, 政府应该首先敢于承担责任, 否则会各执己见, 加深矛盾, 引起公众的反感,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 公众很关注政府是否在意自己的感受, 因此政府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 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 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 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速度第一原则是指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出现, 当局就应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 了解多少公布多少, 确保对于事件的首发权, 绝不能遮遮掩掩, 欲盖弥彰。心理学上有一个首因效应, 指的就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 往往会先入为主。有了首发权, 在第一时间公布了事实的真相, 一旦人们确认当局所报道的事件属实, 各种谣传就失去了滋生的基础, 政府接下来对于事件的处理就赢得了舆论的支持, 不会再受到强大的社会情绪的阻挠。即使在第一时间发布有误, 只要及时跟进、随时更正, 公众也会理解和认同。公众最怕的是对他们封锁消息, 或者做虚假报道, 公众“可以原谅错误, 但不能接受欺骗”。假如当局心存侥幸, 刻意隐瞒, 各种猜测就会像病毒一样, 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一旦负面消息广为流传形成消极社会情绪, 公众失去对政府的信赖, 那么无论以后怎么发布真实消息, 人们也不会相信。因此, 公共事件一旦发生, 当局必须当机立断, 快速反应, 果决行动, 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无障碍沟通, 从而迅速控制事态, 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 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 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 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 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本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2011年2月19日,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2]《政治局研究加强社会管理尽力减少不和谐因素》, 《新京报》, 2011年5月31日。

[3]《湖北社科院日前开展社会情绪调查》, 《湖北日报》, 2011年2月12日。

[4]安同发:《群体性事件震动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 2008年11月24日。

[5]《沈阳27家医院聘警察当副院长举措可能被叫停》, 《新京报》, 2010年7月8日。

如何应对高考考试心理紧张情绪 篇5

高考临近,考生们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凡有过考试经历的人都有这种心理体验,考前有一种不由自主的紧张情绪。从心理学角度看,考试前的适度紧张是完全正常的,考生朋友们不必担心,只要应对得当,掌握一些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完全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是如果过分紧张,将这种心理紧张视为“麻烦”或“大难临头”,就会令考生朋友们烦躁不安,紧张焦虑,影响你的竞技状态。我在这里教你几招,让你轻松应对考试。

第一招:期望适中。给自己定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心目中的大学,才能确保在考试时,镇定自若不慌张。

第二招:知己知彼。每个考生都应先了解自己学习的强项和弱项。例如有的考生语文基础扎实,作文特别好,复习时就可少化功夫,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最感棘手的数学上。这样就不至于在考试时大题丢分或看到难题是“昏过去”。

第三招:制定倒计时表。在临近考试的二十天里,制定合理分配时间的复习作息表,把剩余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分配到各门功课上,做到彼此都能兼顾;又能提醒自己考试在临近,在心理上有个适应过程。

第四招:睡眠充足。连续几天的睡眠不足,会影响记忆、钝化思维。临近考试前要坚持体育锻炼,中午休息,晚上确保至少6个小时的睡眠,这是保证考试时精力的正确做法。临考试前的晚上不要服用安定之类的安眠药,这些药物往往有抑制大脑皮层的作用,使人第二天昏昏沉沉,影响临场发挥。

第五招:饮食有节。不少家长在高考前既给考生大补“保健品”,又变换花样的调剂饭菜。但是,不少“补品”只是高能合剂,有的还含激素,不但有兴奋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因此还是不吃为好。在考前的一段时间饮食应坚持均衡的原则,以清淡的蔬菜、水果为主,适当补充蛋白质就足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考前感染、腹泻。

第六招:调侃放松。考试前以及各科考试的之间,同学之间要相互调侃、开玩笑,淡化“高考定终身”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学会放松心态,全身各部位处于舒适状态,双臂自然放下或搁置在少发、椅子上,放松身体各个部位(依次是前臂、头及面部、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是棉布肌肉放松。)自己想像进入轻松的情境中,每天一次,每次10—20分钟。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气氛,对缓解考前紧张情绪有积极作用。

第七招:笑他稳己。进入考场,在静候考试响铃发考试卷时,是考生最紧张的时刻。此时,你不妨观察一下周围考生紧张的样子,当你看到别人紧张的模样时肯定会感到好笑,别人与我一样,紧张的情绪就会不知不觉的减轻了,自己就会泰然处之。

第八招:腹式呼吸。在考试中,有可能因遇到难题而大脑一片“空白”,须知,越紧张越不知从何入手。这时,不不妨闭上眼睛,意守丹田(肚脐下1—2寸处),进行深呼吸18—28次,紧张的心绪会立刻平静下来。

第九招:揉耳按穴。如果在考试过程中,因用脑、过分紧张而头痛、心悸,你不妨放下笔,双手捂耳,顺时针揉30次,再反时针揉30次,再用两手拇指揉压双侧太阳穴,会有一种清新感,可以快速缓解上述症状。

如何应对情绪性失眠 篇6

晓晓(化名),女,24岁,大学毕业一年多,在一家私企上班。她最近几周频繁出现失眠、烦躁、心慌、頭疼、记忆力下降等问题,一到晚上,总是担心自己又睡不着,结果第二天上班她的头更疼了,也更烦了。

晓晓请假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她开了一些药。刚服药时,睡眠有所改善,可一想到明天还要上班,心里就会很烦。过了一段时间,即使吃药晚上依然睡不着。睡眠不良反过来再次影响她的工作和心情,上班变成了一件更加痛苦的事,这又加剧了夜晚的失眠,反反复复多次,晓晓的心理处于崩溃的边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周伯荣分析晓晓的情况后指出,晓晓属于典型的情绪性失眠,且她的失眠是由负面情绪引起的。烦恼、焦虑、害怕失眠等负面情绪,以焦虑为主要特征,而她的焦虑是围绕睡眠问题产生的。

周伯荣介绍,临床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失眠患者,他们说自己患上了“睡眠恐惧症”,睡觉的时候,一到床上就担心自己睡不着,有的害怕半夜醒来后难以入睡,越怕就越清醒,越清醒就越紧张。受情绪影响,失眠也越来越严重。周伯荣称,实际上,失眠本身远不如对失眠的恐惧与担心所造成的危害大。人们对失眠的害怕,出现了失眠一恐惧一紧张一失眠加重一恐惧加重一紧张加重一失眠更重的恶性循环。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周伯荣说,以下几种情况,睡觉的时候不要有。

第一,一些负面情绪。正常人睡觉,只要躺在床上,让大脑和身体逐渐放松下来,人就会慢慢进入睡眠状态。如果情绪失控,持续性地处于一些负面情绪之中,如怀疑、愤怒、憎恨、抑郁、焦虑等,整个大脑和身体始终无法放松,大脑就会一直处在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下,无法入眠,有时勉强睡着,也往往睡得很浅,很容易醒来。反过来,不良睡眠又会导致负面情绪的出现,如睡眠不足会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出现暴躁、不开心、敏感和抑郁等情绪。

第二,不良心理暗示。周伯荣介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过程——兴奋和抑制过程。想入睡,本身是抑制过程,但“怕失眠”这一心理暗示却会引起脑细胞的兴奋,让抑制的过程无法实现。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会加重失眠。

第三,过度激动。面临大事,如结婚、考试、晋升等时,会处于期待状态,因过度激动而难以入睡。

第四,怕误事。因担心睡过头误事,所以会出现早醒、睡得浅的情况,如第二天一大早要赶火车、飞机等。

第五,自责。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感到内疚自责,睡前会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总想着如果重新来一遍,自己该如何去做,纠缠在自己编织的故事情节中,久久不能入睡。

第六,回想。一些人由于童年经历过失去亲人、恐吓等事情,因此出现怕黑而不敢睡觉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好转,但白天受到刺激后,会想起以前的经历,晚上出现失眠的情况。

情绪应对 篇7

1 强化英语教师的情感意识, 培养对学生的亲近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学生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 英语老师在教学时就必须竭力培养和控制学生的情感。尤其是在中学的低年级阶段, 老师更要培养对学生的亲近感, 要十分尊重学生, 注意激励学生,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尤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 亲近学生, 使学生喜爱英语老师和英语课。课堂有了良好的情感情绪, 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自然提高。

2 摈弃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 设法提振差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而且不能体现英语语言的生动性, 而多种教学方法如使用媒体或讨论法, 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 抑制大脑疲劳。因此, 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实物、多媒体展现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再就是多使用讨论法。英语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 更自由的民主气氛, 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 而且可以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 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当然,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 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英语, 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 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学生尽量使用英语, 尽量不转移话题。

3 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 促使差生向优生学习

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 优生差生搭配, 可以促使差生向优生学习。一是以“优”带“差”, 可以激发差生学习兴趣。优生课堂英语单词掌握好, 语言表达流利, 作业速度快、正确率高, 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在小组内开展“以优带差、小组互助”活动。二是聘“优”督“差”, 可以促进整体进步, 差生自然就有所带动。在优生带动差生的方法上, 加强他们的英语对话, 很有好处。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差生与优生用英语交流, 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渐渐做到流利, 顺畅。当然, 有些差生对自己不自信, 教师要经常正确地引导和鼓励, 让他们愿说会说, 愿与优生交流对话, 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成绩。[

4 根据差生实际, 降低要求, 分层教学, 逐级推进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 按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程度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施教, 这样, 有利于差生的提高。如有一位名师在备课时, 就把学生分为a、b、c三组。以b、c两组学生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基本, 以及他们的实际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为主要依据, 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步骤, 采取切合他们实际且易于他们接受的教学方法;课堂上,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 先让a、b两组学生示范操练, 起到榜样作用, 带动差生;对于c组学生, 先进行机械性替换操练和模仿性练习, 有时为了给他们一些缓冲的准备时间, 改在第二天的复习环节让他们操练;对于一些一般问题, 老师充分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 热情地给予启发和诱导。对于要背诵的课文和段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的基础特别差的, 老师只让他背重点句。单词听写的时候, 老师也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及格线, 有的只要能达到40分就可以及格, 在这个基础上争取每次能多对一个单词或词组。考试也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及格线。对于差生哪怕一丁点的进步都给予特别的表扬, 借以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心。另外, 在降低要求方面, 由于差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 动辄会产生情绪, 老师可将教材化难为易, 化多为少, 精讲多练, 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如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 老师就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向差生提问让差生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 或者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这样, 能极大地增强差生的参与意识, 消除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此外, 让差生做些简单而又力所能及的动作表演和对话练习, 让发音好的同学进行领读训练;让英语书法好的同学参与主办英语板报和手抄报, 让音乐天赋好的差生教全班同学唱英语歌。我非常赞同这位老师的做法。

5 授人以渔, 充分调动差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情绪应对 篇8

关键词:情绪情感,外语学习,关系,影响,应对措施

1 引言

情感是感情动物具有的心理属性, 它容易被感觉到但很难给出定义。一般认为, 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 是人对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就外语学习而言, 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动机、态度、自信心和焦虑程度等。20世纪60年代兴起和发展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使人们在语言学习中开始重视情感问题。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以及学习者不断增强自我意识, 人们越发重视影响学习的诸多因素, 在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 在学习过程中, 人们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心理情感因素。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 人们还未充分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致使知情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一般来说, 情绪和情感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 当能够满足需要时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着重研究分析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情感的变化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的措施, 以尽量规避消极情感, 激发积极情感,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 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的情感因素分类分析

2. 1 动机

动机, 英译为motivation。一般来说, 所谓的动机是指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采取一定行动的原因。它又可以分为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动机, 但是不管是哪类动机, 都以某种目标为前提, 因为目标为个体的行动引导方向, 并提供该行为得以发生并持续的原动力。个体认识目标的过程是外部的诱因变为内部的动力, 进而促进个体努力向着目标前进。对于学习动机而言, 按照不同的目的又有融合性和工具性之分。所谓融合性动机是指外语学习者为了融入目的语所在的群体而进行学习; 所谓工具性动机是指外语学习者为了通过考试, 或者学习掌握外语而得到更好的工作以及通过外语这一工具更多地学习涉猎其他的知识而进行外语学习。

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 ( Howard Gardner) 认为, 语言学习的动机分为三部分, 即: 个人的努力、学习目标完成的愿望和在语言学习方面所持的正确态度。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 动机的产生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在学习动机中, 有一个成分最为现实也最为活跃, 这一成分被称之为认识兴趣或者求知欲。对于学习者外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可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以及其学习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但是培养和激发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它关系着学习者对于其自身的看法, 关系着学习者对学习某种外语和与这门外语相关的文化的态度, 以及关系着学习者对母语和与母语有关的文化的态度。

2. 2 态度

态度, 英译为attitude。通常情况下, 态度被是指能够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外语学习而言, 其又可以分为对目的语和族语的态度, 对目的语所在群体的态度和对本族语群体的态度等。通常而言,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往往影响其学习的态度。一般来说, 学习的态度与学习的动机具有紧密的联系。一个学习者如果对目的语文化特别感兴趣, 有积极了解它的欲望, 那么他就会产生学好目的语的积极态度, 就会具有较为强烈和明确的学习动机, 外语的学习也就会更加的积极主动。

2. 3 焦虑

焦虑, 英译为anxiety。其主要是指个体因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迟迟不能达到, 或者现实存在的威胁不能克服, 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恐惧等的情绪状态。从心理学上讲, 在外语学习中, 焦虑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它是外语学习中的负面情绪与情感; 另一方面, 适当的焦虑可以使学习者警醒, 可以把学习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从而使语言学习的任务更加高效地完成。

2. 4 自信心

自信心, 英译为confidence。它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个体信任自己能力的程度。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自信心可以说是成功的第一条件。具体说, 学习者如果具有很强的自信心, 那么他就会勇于开口讲外语, 不怕出错而丢丑, 也就能够较快地取得进步, 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 形成语言学习的良性循环。反之, 自信心不强, 害怕语言实践, 自信心会逐渐减弱, 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2. 5 移情

移情, 英译为empathy。它主要是指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分享, 也就是说, 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其他人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的一种行为或意识。具体到外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如此才能对于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到更加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同时, 外语学习者也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进行自我反思, 坚持总结外语学习中的经验教训,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 从师生双方面来说, 移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营造发挥学习潜能的氛围, 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语学习效果。

3 应对影响外语学习的情绪、情感因素的措施

3. 1 要适当适度利用情感因素

在进行外语学习时, 要注意保持适中的情绪强度, 不应该过高, 也不应该过低, 同时也应注意按照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适时地进行调整, 如此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 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情感因素的积极影响力。相关的研究表明, 人们更容易记住情感体验较强的事物, 反之则很难记住。因此,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应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尽量组织学习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情感体验活动, 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而进一步丰富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 在外语学习中绝对不能忽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 如果坚持对情感因素加以合理引导、适度适当利用, 那么将会对外语学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3. 2 坚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 1) 引导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互为促进, 具体说就是: 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就能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 正确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的。

( 2) 帮助学习者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实践中, 可以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 使学习者产生较为强烈的解决问题的需要, 也就是说产生学习动机。另外, 也可以正确地引导学习者的兴趣, 通过正确的引导, 使他们把要了解其他问题的需要转化为学习外语的动机。

( 3) 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启发式教学, 开展外语学习竞赛等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3. 3 要让学习者对于自己的情感因素有正确的把握

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使学习者认识到外语学习是艰苦和连续的过程, 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逐步培养健康的情感观念, 才能取得预期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S.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rgamon Press, 1982.

[2]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therole of action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情绪应对 篇9

本研究采用《应对方式问卷》考查大学生应对不良情绪的一些策略、手段。旨在了解大学生在应对不良情绪时在策略上是否体现出男女性别的差异, 在专业类别上是否体现出专业上的差异, 在年级水平上是否随年级的上升, 《应对方式问卷》得分越来越高, 应对策略越来越成熟。本研究对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不良情绪应对策略特点的揭示, 将为体育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以及大学生心理应激的预警、干预等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提供了较为有价值的实践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大学1~4年级本科大学生200人为测查对象, 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75份, 有效回收率为87.5%, 共涉及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 平均年龄为 (20.35±1.10) 岁, 其中男生78人, 女生97人, 文科专业占56人, 理科专业占119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通过实地发放与E-mail相结合的方式, 对该大学1~4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 该问卷由肖计划、许秀峰等人参考Billings&MOOS (1980年) 等人研究应对和防御时所用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思想, 根据问卷编制的要求并按逻辑法原则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我国处事的一些行为习惯编制而成。《应对方式问卷》为自陈式个体应对行为评定量表, 节选其中52个条目, 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指受检者近两年来的应对行为状况。采用“0”、“1”计分法, 选“是”的计“1”分, 选“否”的计“0”, 其中部分项目采用反向计分。问卷内容涉及应对策略6个维度的测量, 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该量表信度在0.8~0.9之间, 内在一致性信度与效度也良好[5]。

2 结果

2.1 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应对方式 (策略) 问卷》的6个维度上, 除“求助”这一维度上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 并且这种差异有显著性且达到0.01的水平外, 其余各维度均未体现出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专业差异

不同专业 (文、理两科) 大学生在《应对方式 (策略) 问卷》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所各有不同, 但是在统计学意义上均没有体现出显著性差异。

2.3 年级差异

采用方差分析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和“自责”这两个维度上体现出显著差异 (P<0.05) , 而在其他各维度上总体差异不显著。 (见表2)

之后对“解决问题”和“自责”这两个维度做事后检验, 发现大三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余3个年级 (F=5.34, P<0.01) , 4个年级的得分依次是大三>大四>大二>大一, 而大四学生在“自责”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的得分 (F=2.78, P<0.05) , 4个年级的得分一次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 (见表3)

3 讨论

3.1 男女生在应对策略选择上的比较

从性别上来看, 只有“求助”维度男女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t=-2.64, P<0.05) , 其他各维度并未体现出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和女生情感细腻、依赖性较强有关, 女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出现不良情绪时会更多得去求助于亲朋好友。如, 找人倾诉以减轻烦恼, 投身其他社会活动, 寻找新寄托等等。还更多通过调整认知、合理化和幻想的方式以减少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3]。而男生自尊心较强, 遇到困难或挫折时, 更愿意自己承担或想办法解决, 而不愿向他人倾诉或求助。其自我承担更多, 较之女生他们更愿意采取独自探索的方式, 这是在本研究中得以体现, 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这可能是由于男生更喜欢直接面对问题, 能得以解决更好, 若不能解决就只好一切苦果往肚里咽, 受到“我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想法的影响。

注:**P<0.01。

注:*P<0.05, **P<0.01。

注:*P<0.05。

3.2 文理科学生在应对策略选择上的比较

从专业这一水平来看, 发现在6个维度上并没有体现出专业之间的显著差异, 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样本量太小或者取样时比较集中在某些特殊的专业, 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改进。

3.3 四个年级的学生在应对策略选择上的比较

从年级来看, 在“解决问题”和“自责”两个维度上体现出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大三、大四这两个年级分别在“解决问题”和“自责”这两维度得分最高, 大一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上得分最低, 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 采取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多, 这跟社会经验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一新生刚刚入学, 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新的学习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还未适应, 所以在出现不良情绪时尚不能以解决问题、合理化等较为成熟的策略来应对。而大三年级的学生, 历经了2年的锤炼与打磨, 基本已经适应周身环境以及人际交往圈, 能够采取较为成熟的应对策略如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或采用一些有效策略比如幽默的方式缓解冲突或不快, 以积极的应对来迅速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大四的学生又面临另一个人生的重大问题, 他们即将毕业步入社会, 在回顾四年的学习、生活时有时会有不甘或后悔、自责的情况。因而“自责”得分在4个年级中最高, 但他们经验老道所以“解决问题”维度的得分也较高。大一年级学生的“自责”得分也较高, 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自己考入的学校不太理想, 或者来到大学之后发现现实低于期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或对大学生活失去了信心, 缺乏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 所以在应对一些突发问题时, 经常采用自责的策略。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应对方式 (策略) 问卷》上其他维度的得分总体上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

4 结语

大学生在应对不良情绪时在策略上只在“求助”维度上体现出男女性别差异。

大学生在应对不良情绪时在策略上并没有体现出专业上的差异, 各维度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大学生在应对不良情绪时在策略上体现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复杂, 其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只体现在“解决问题”和“自责”这两个维度上, 并表现出“解决问题”维度大三得分最高大一得分最低, 而在“自责”维度上大四又表现出最高得分。并不是简单的随年级的上升, 而出现越来越成熟的应对策略。其他各个维度不能简单的说有无差异。

参考文献

[1]曾天.大学生不良情绪及调试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理论导报, 2009:55, 62.

[2]陈钢.试析大学生不良情绪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16 (1) :111-112.

[3]马莉萍.大学生不良情绪困扰的调查研究[D].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2 (3) :51-53.

[4]赖书研.浅析青少年不良情绪——焦虑[D].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81, 82.

[5]张文, 车文博, 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28 (1) .

情绪应对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志愿者,倦怠情绪

随着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识不断加深, 各地政府对公共图书馆越来越重视, 全民阅读推广不断深入, 公共图书馆服务日益延伸, 图书馆工作日趋繁重, 而专职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由于学生自身在知识和综合素质上的优势, 志愿者为图书馆的工作带来活力, 图书馆志愿者成为图书馆员工的有益补充, 各地图书馆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图书馆业务工作成为一种潮流。但是最近几年, 许多图书馆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倦怠情绪, 阅读推广服务质量差强人意, 笔者试分析造成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 以此总结出应对问题的策略。

1 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

总体上来看, 如今图书馆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甚至出现消极应付工作的现象, 工作效率低下;在工作中服务态度不热情, 服务缺乏激情;经常出现迟到, 旷工等现象;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 很少能够坚持做很长时间的志愿者, 一段时间就会有志愿者退出。笔者经过调查分析, 总结出造成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实际工作与志愿者期望不符

大多数学生志愿者是为了在服务的过程中收获工作经验, 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丰富社会阅历, 但是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实现这些目的, 只是简单的图书馆日常工作, 现实与期望值差的太多, 造成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1.2 图书馆工作岗位设置单调

大多数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工作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 比如打扫卫生、整理图书资料、图书排架、上架等, 这些工作岗位的设定忽略了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和发展的需要, 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实质上也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枯燥、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必然造成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1.3 学生志愿者缺乏真正的奉献精神

从学生参加志愿者的动机来看, 许多志愿者并不是真正具有奉献精神, 志愿者自身缺乏奉献精神就会造成在服务中的倦怠情绪, 缺乏工作积极性, 容易半途而废, 退出志愿者的队伍。

2 应对策略

具体分析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 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学生参与志愿者的动机和学生自身发展特点设置图书馆志愿者岗位, 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促进高校图书馆和学生志愿者的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2.1 合理设置图书馆志愿者岗位

图书馆志愿者的岗位设置要充分考虑志愿者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理想等相关信息, 根据志愿者的实际情况设置出具有层次性的岗位, 图书馆和学生志愿者进行双向选择, 最大程度的达到双赢。对于真正具有奉献精神、热爱图书管理工作的学生志愿者,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置出适合的岗位, 比如图书咨询、图书编目等岗位;对于目标不明确, 没有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的学生志愿者, 可以先从基础的图书上架、卫生等岗位做起, 再进行其他岗位的尝试。在岗位选择上要进行双向选择, 双方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图书馆志愿者岗位的增加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在各个岗位锻炼自身的能力, 学生就会投入到志愿者事业中, 从而减少志愿者人员的流失。

2.2 加强志愿者岗位培训

培训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 图书馆岗位培训就是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培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够使学生志愿者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 提高工作效率。培训不能仅仅是老员工带领新志愿者熟悉工作流程, 培训应针对当下学生志愿者服务奉献精神缺失这一现状, 努力通过培训提高学生志愿者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服务礼仪,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志愿者在工作中的倦怠情绪。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还可以加上一些图书管理专业技能和知识, 例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编目等实用技术, 新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志愿者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增加工作积极性。

2.3 制定志愿者激励措施

虽然志愿者活动是无偿的, 是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公益活动, 但是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应该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激发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例如制定图书馆学生志愿者考核评价标准, 定期对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志愿者给予适当的表彰, 表彰形式可以是证书、奖章、表扬信、推荐书等, 这些精神激励是对志愿者工作的极大认同, 使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感受到满足感和自豪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减少倦怠情绪。

2.4 组织志愿者交流活动

建立图书馆志愿者协会, 使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组织更加规范化、规模化。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协会不断发展, 影响力不断增大, 就会吸引更多学生志愿者的加入, 也会留住更多学生志愿者。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进行交流活动, 增进协会会员之间的友谊, 增强学生志愿者协会的活力。在这样有组织、充满活力的团队里, 学生志愿者的倦怠情绪会大大减少。

3 结语

综上所述, 面对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倦怠情绪, 应该找到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 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学生志愿者的实际出发, 合理设置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岗位, 加强志愿者岗位培训, 制定学生志愿者激励措施, 组织学生志愿者交流活动, 促进图书馆和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荣芳.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培训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1 (08) :88-90.

[2]宋志强.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 2014.

[3]曹福勇, 黄文洁.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研究述评[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3 (03) :25-29.

浅谈如何应对学生的消极情绪 篇11

体育课上,学生在进行引体向上的练习。几个素质较好的学生很积极地练习着。然而,几个学生在我的催促下不情愿地,脸涨得通红地发力,却始终无法完成一个动作,另一学生的情况更糟糕,不到两秒钟就掉下来了,引来周围学生的一片嘲笑声。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在统一的练习内容和目标下,少数学生根本无法达到目标。由于初中生有很强的自尊心,碍于面子不敢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出自己的弱项,害怕引来其他学生的嘲笑,所以会选择逃避练习。而我刚才不假思索地催促他们进行练习,同学们的嘲笑则会更深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产生练习恐惧心理。

对此,我并没有批评发出嘲笑的学生,而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练习模式。按学生引体向上的能力强弱搭配均衡分成A、B两组,我还特地把刚才几个嘲笑和被嘲笑的学生搭配到一组。设定斜身引体、曲臂悬垂、引体向上三个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然后组织两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PK赛。并确定比赛规则:当A组一名学生完成某个练习项目时,B组也必须出一名学生完成同样的练习。斜身引体以完成动作次数多者为胜,胜者计1分;直臂悬垂以悬垂时间长者为胜,胜者计2分;引体向上完成动作次数多者为胜,胜者计3分,最后累计得分多的小组胜出。

当比赛规则一出,各组学生就开始摩拳擦掌起来,组内展开了排兵布阵讨论,如我们组某人对他们组的某人,实力上有胜的把握;我们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一定可以取得胜利;“田忌赛马”的办法不行,不要忘了引体向上胜出能得3分呢……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学生个个是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当进行直臂悬垂的PK时,两组的学生都在为他们大声读秒,以此鼓励比赛的学生坚持再坚持;当进行斜身引体或引体上向的比拼时,各自为本组的选手计数、加油助威,整个比赛十分激烈,学生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再也没有类似之前的嘲笑现象出现,学生之间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上肢力量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参与到比赛中,并受到了其他同学的帮助与鼓励,也就有了练习的信心。

比赛结束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刚才的激烈的比赛气氛中,还在讨论着比赛的细节和比分胜负等。此时,我集合学生进行练习后的小结:“同学们,本次比赛已经过去,胜负已经分出,但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友爱精神,这才是我们的最大收获。只有我们团结起来,才能迸发出最强大的力量;只有帮助别人、鼓励别人,才能让你的成功与别人进行分享。”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然而,教师在面对课堂上学生心理的千变万化时不能禁锢思想,而要适时、灵活地做出调整,以应对消极情绪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局面。

一是针对个体差异的分层练习,应对挫折型消极情绪。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往往使某些学生无法完成学生目标,心理上遭受失败后的挫折,从而失去练习的信心,产生逃避练习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运动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设计出不同的学练内容和学习目标。在这样的分层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是运用小组合作的互助练习,应对讥讽型消极情绪。学生因能力不足被其他同学讥讽挖苦的现象在课堂上时有出现。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因此产生练习恐惧心理,这种心灵上的伤害很可能会伴随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乃至一生。因此,教师应当极力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利用小组合作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帮助,可以有效地消除差生的恐惧心理和消极情绪。

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趣味练习,应对枯燥型消极情绪。学生对于简单的练习在一段时间后,容易形成疲劳感和厌恶感。因此,教师应注重运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能力,丰富练习形式。

情绪应对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乳腺癌根治术病人共68例, 年龄38岁~65岁;已婚;病情为Ⅰ期~Ⅱ期, 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病人符合手术指证并进行了乳腺癌根治术;病人均意识清醒并自愿同意接受研究;两组病人无精神疾病和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将68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年龄53.50岁±7.47岁;文化程度:小学6例, 初中15例, 中专以上13例;经济状况:好8例, 一般16例, 差10例;病情:Ⅰ期20例, Ⅱ期14例。对照组年龄54.29岁±6.84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 初中13例, 中专以上16例;经济状况:好9例, 一般17例, 差8例;病情:Ⅰ期18例, Ⅱ期16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两组病人药物治疗基本一致, 对照组按乳腺癌根治术的常规护理进行护理, 包括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护理、引流管护理等, 向病人进行乳腺癌发生、发展、手术治疗的原理及方法、预后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基本知识的宣教。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情绪疗法, 采用访谈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 病人入院后即开始, 2d或3d1次, 每次20min~40min, 由组长负责。基本步骤如下。 (1) 心理诊断阶段:对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病人沟通交谈, 找出困扰病人情绪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 即C, 如焦虑、紧张不安、夜不能寐, 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 即A, 如“自己身患绝症拖累别人”等不合理的信念, 即B, 如“我太倒霉了”“我怎会得这种病”等进行初步分析, 指出事件A并不能直接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 (焦虑、抑郁) , 而是由想法B所产生, 人们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的。目的是引导他们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并对自己的问题产生合理解释。此次沟通结束时要求病人写出近段时间曾出现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 以及引起此变化的事件, 讲解不合理的原因是自身存在不合理的信念。 (2) 领悟阶段:对病人写出近段时间曾出现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 以及引起此变化的事件进行梳理, 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负性事件及引起的情绪变化, 通过对负性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感的分析, 帮助病人认识到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些是合理的, 有些是不合理的, 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 从而找出不合理信念, 然后与病人讨论自身价值所在, 用多种方式向病人表达对他们的正性评价;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什么, 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寻找到它们的非理性信念, 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说明情绪是受自己的观念支配, 原因和责任都在自己, 解决问题也取决于自己;指出其不良情绪很大程度由其本人的不合理信念所致, 只有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 才能减轻或消除其目前存在的各种情绪困扰。 (3) 修通阶段:帮助病人认清信念的不合理, 从认知层次产生改变, 让病人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以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的依从程度, 帮助病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决策权, 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 (4) 再教育阶段:帮助病人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强化合理思维方式, 使他们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鼓励病人学会自立自强, 以激发他们的自我承担意识。指导病人合理地运用暗示、宣泄等的自我控制能力技巧, 以增加他们对于困境的忍耐力。同时教育病人家属, 在提供关心照护的同时, 接受病人身体形象的改变, 并注意培养病人的自理能力。

1.2.3 评价工具

1.2.3. 1 焦虑自评量表 (SAS) [5]

采用SAS进行测评, 该量表共20项, 为4级评分, 原始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标准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 分数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重。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9。

1.2.3. 2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 [6]

由消极应对 (NC) 和积极应对 (PC) 两个维度组成, 共22个条目, 各条目内容属消极应对 (NC) 的有10条, 积极应对 (PC) 的有12条。各项目答案由“肯定是”到“肯定不是”, 采用5分~1分5级计分法。PC大于40分显示“积极应对”活跃;NC大于35分显示“消极应对”活跃, 分数越高代表程度越高。NC和PC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0和0.787。

1.2.4 资料收集

调查表的填写说明由调查者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指导, 由病人独立完成;若自行完成确有困难, 由调查员不加任何暗示逐条读出, 病人独立做出选择, 调查员代记录。于病人入院当天 (即干预前) 进行调查, 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及SAS、TCSQ的情况;并于病人出院时 (即干预后) 再次调查病人的SAS、TCSQ的情况。

1.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在SPSS13.0软件包上完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 干预前两组病人SAS得分比较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 观察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见, 干预前两组病人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观察组积极应对水平高于对照组, 消极应对水平低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合理情绪疗法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焦虑情绪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认知性心理治疗方法, 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 以理性思维 (合理思维) 方式来代替非理性思维方式, 帮助人们改变认知, 以减少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和随之出现的行为异常[7]。事情的好坏, 取决于个体对它的看法。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 即使面对一些困境也可能愉快地生活;而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8]。由表1可见, 干预前两组病人焦虑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观察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可见, 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有利于改善病人的心理状况。因人的情绪障碍是由不合理信念所致, 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本研究通过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病人沟通、交流, 共同分析、讨论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的核心, 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并找出其非理性观念, 应用心理疏导方法, 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 让他们谈对患病的想法、感受, 使他们有机会发泄, 并能理清自己的情绪, 通过理性分析, 促使病人醒悟自己情绪反应的由来, 明白自己是如何在现实中不断强化这些不合理信念, 重复痛苦, 促使其下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变不合理信念, 建立良好的心态, 来减轻或消除已有的情绪和行为障碍[9]。同时建立起合理信念和新的适应模式。因此, 观察组病人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改善。该疗法目的在于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 改变造成病人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 并建立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 不断修正和改善不良行为和情绪, 这需要医护患及病人的家庭支持系统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10,11,12]。

3.2 合理情绪疗法有利于改善病人的应对方式

良好的应对方式可减轻压力造成的心理反应, 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应对方式, 心理损害的危险可达43.3%, 为普通人的2倍[8]。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合理情绪疗法, 观察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对照组, 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低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通过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 使乳腺癌病人能够正视现实, 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调节不良情绪, 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提高心理应激能力[13,14], 从而使病人能够更好地正视压力,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减少或避免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缓解压力造成的负性情绪, 更好地适应角色, 维持病人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乳腺癌病人焦虑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8例乳腺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对照组给予乳腺癌手术的常规护理 (即常规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 , 观察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外, 还给予合理情绪疗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评定病人的心理焦虑程度及应对方式水平。[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前心理焦虑程度及应对方式水平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心理焦虑程度较对照组病人明显减轻, 积极应对方式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消极应对方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合理情绪疗法能明显改善乳腺癌病人的焦虑情绪, 提高病人积极应对方式水平。

上一篇:内部结构效益下一篇:废弃电路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