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疏导

2024-09-12

情绪疏导(精选11篇)

情绪疏导 篇1

摘要:情绪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极强的认知组织功能和人际交流功能, 不良情绪则会严重的影响儿童的认知组织能力和人际交流。如果施教者能够较好的满足儿童各个层次的包括生理和心理在内的需求, 并且以身作则, 疏导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 同时教会儿童学会适当的宽容和原谅, 学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 那么儿童不良情绪的疏导问题就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关键词:不良情绪,需求层次,以身作则

《关尹子》说:“情, 波也;心, 流也;性, 水也。”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 这些需要就像水的流动一样形成一种趋向性, 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就像流动的水遇到了障碍, 那就会形成阵阵涟漪, 甚至产生滔天大浪。人有七情六欲, 如得不到满足, 就会有各种不良情绪 (怒、哀、惧、恶) 现之于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些不良情绪长久得不到疏导, 就会造成潜在的或显性的神经方面的疾病, 对于儿童来讲危害更甚, 可能会直接导致忧郁症或自闭症等。如果及时正确的帮助儿童梳理好不良情绪, 就可以为儿童比较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为将来形成较高的情商甚至于形成较高的智商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分为五种, 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为:生理上的需求, 即人对食物、水、空气和性的需求;安全的需求, 即人对回避危险和恐惧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 即人对社交、社会归属感、亲友之爱的需求;尊重需求, 即人对名誉、地位和威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即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的需求。这五种层次的需求在某个时间内想要实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儿童就会有不良情绪产生。当代婴幼儿教育倡导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看待, 实则更主要的就是从情感方面而非智力方面讲的。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发生时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疏导呢?要分析清楚孩子是哪个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的。我们可以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进行慢慢分析:第一步要确定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 是不是头痛或肚子疼, 亦或仅仅是因为鼻子不通, 或者说是玩了很长时间身体很疲乏;同时要分析孩子是否饿了, 是否口渴了, 是否需要休息睡眠了, 是否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 (比如说海洋世界馆) 呆的时间长了呼吸相对困难。因为这方面不能得到满足而引发的儿童不良情绪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满足他们的这些基本需求即可。

刚上幼儿园的儿童会大哭大闹就属于因为环境陌生儿童感觉到不安全。由于恐惧或缺乏安全感而引发的儿童不良情绪对于父母或者幼教老师来说, 首先要尽量多抱抱他, 在大人的怀抱中儿童是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的。同时要抱着他认识环境及周围的人群 (在幼儿园主要是指游戏室、厕所、餐厅、休息室和其他小朋友等) , 只要和周围的环境或人群熟悉了, 他就慢慢的不太害怕了。有时恐惧感来源于巨大的声音, 从高处降落的比较大且重的东西, 突然的变化, 疼痛、孤独等等。这些都是危险或可能会使其受到伤害的信号, 是引起婴儿惧怕的天然线索, 对黑暗、动物、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惧怕都是这些天然线索派生的。至于儿童在想象中害怕鬼怪, 则是文化——认知的影响。这种由于缺乏安全感导致的恐惧情绪只要有大人陪在身边紧紧抱住他, 轻声细语安慰他, 都会适度降低减轻这种不良情绪。

从婴儿到幼儿, 儿童的社交需求会越来越明显, 从最开始和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的接触到和其他叔叔阿姨打招呼, 再到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经常会碰到儿童们在一起玩耍时会出现争夺玩具的场景, 这时家长或幼儿教师应该告诉儿童玩具的主人才有权决定谁玩玩具;公共场合的大玩具谁先拿到或谁先抢到了就应该让谁先玩。当然可以一块儿玩, 但必须达到对方的许可。儿童通过模仿或占有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来显现自己的归属性或交往欲, 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不能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有不良行为及不良情绪。如果有不良行为 (打、骂) 或不良情绪 (哭、闹) , 可以先转移其注意力, 等到他情绪平静下来是再慢慢给他讲道理。有的儿童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会让父母觉得比较难以控制他的不良情绪, 实质这个时候多是父母忙于照顾客人让儿童觉得父母忽略了他的存在, 或者说是在这个时候儿童没能很明确的感受到父母对其的关注和爱。如果儿童的独立性还不是很强, 应该尽可能的让儿童参与你和客人的谈话和事情, 不要让儿童觉得自己被忽略, 这样就可比较好的疏导他此刻的不良情绪了。

被尊称为教育史上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可见尊重儿童、赏识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在不良情绪的疏导过程中, 对孩子的尊重和赏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父母为了不让饭菜撒在桌子上, 就不让孩子自己用勺子用筷子吃饭。在孩子表现出用勺子或筷子吃饭的愿望时父母剥夺其权利有时会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在这中情况下就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发育要求:让孩子学者自己吃饭。一些家长常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夸赞别人的孩子时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感受, 由此引发的孩子的不良情绪就应该由家长自己检讨。

当代儿童心理学认为应该让儿童在他们自己的活动和活动过程中得到愉悦, “这样的得到的快乐不是‘好玩’, 不是‘有趣’, 不是‘娱乐’, 而是从中得到对世界, 对社会和人的信心和自信, 得到对人宽容和忍耐的力量, 减少紧张和应付环境的能力”。这一说法实际上谈的就是儿童在实现自我价值 (认识自己的能力) 。有些成年人认为儿童没有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实不然, “皮革马利翁效应”或者说“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 对孩子的尊重和以及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会激发孩子更多的潜力。这从侧面说明孩子不仅有尊重的需求, 而且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只不过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多表现在一些大人不以为然的事情上, 比如一个一岁的孩子搭了很高的积木, 一个两岁的孩子画了一幅比较成形的画等, 这些都是儿童自我实现需求的一些表征。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儿童在搭积木时, 积木倒塌, 此儿童就会异常生气。在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过程中, 父母或幼儿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提供帮助的同时慢慢告诉儿童“他已经做得不错了, 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只要多练习就会好的”及类似的话语。

“心里学研究发现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反过来行为也会影响情绪。一个微笑会立即让自己感觉到几分愉快。所以父母或幼儿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情绪发生积极地影响。”在儿童和同龄人交往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爱抢夺玩具爱打人爱哭闹的孩子, 这时要么就是教会孩子怎么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要么就是学会原谅和宽容。对于父母和幼儿教师来说, 有时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转移到儿童那里,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或者说是对孩子的欺辱, 长期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孩子也可能用类似的方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比如说打玩具娃娃或摔东西。所以合理的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首要的也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比较难做到的就是“施教者”自己要以身作则, 疏导好自己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林格.教育是一种大智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林格.教育是一种大智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情绪疏导 篇2

浅谈对学生“负面情绪”的关注与有效疏导

文/黄小白

摘 要:德育要讲究艺术,要渗透在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真正教育出好学生,充分彰显德育的魅力。

关键词:德育;情绪;标准

我国国家法律政策都强调学校教育中德育为首。其实德育与智育、管理服务等就如“盐和汤”一样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可是如果请大家吃盐,相信没有人爱吃;但若把盐放到汤里,味道鲜美,咸淡适中,估计人人愿意喝。如果德育是盐,智育管理和服务是汤,那么德育也应该渗透在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才会被学生接受,真正教育出好学生。

“良好的情绪使一个人感知变得敏锐,记忆力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而不良的负面情绪则会干扰一个人的各种认知过程。”可是在实际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生一些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而对学生情绪的关注不够甚至漠视的现象。

上个学期,我因一同事请产假又多担任了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一个星期不到,该班班长给我转交了一封信。信的开头表达了对以前英语老师的想念。话锋一转,对我这个“代课”老师大加指责,还建议我先去听听我同事的课再去教他们!

天啊!我教了十五年的书,第一次收到这样的`学生来信!我找校领导说明情况请求换人。换人需要时间,我决定上完那个星期剩下的两节课再走人。

在那两堂课里,我假装不生气,只字不提信的事。但我还是能感觉到该班有明显的异样:几乎是全班学生都变了,变得异常安静认真。课堂活动似乎成了一种心理较量,所幸的是,最后我以这种无形的力量威慑感染了学生,使之不“战“而退。第二个星期一,班长就代写信人向我道歉来了。

要是写信的人是我的孩子,我还会弃之不管,一走了之吗?――我显然不会。

其实,德育要讲究艺术,做到含而不露,雁过无声,方显德育的魅力所在。

两周后的一天,我找了个适宜的时机跟学生谈起了这个“故事”。我对没能事先关注到他们的情绪而道歉,他们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我说:“你们向老师提出意见恰恰说明了你们想学好英语的美好愿望,值得表扬。韩愈曾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谓‘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这种认识有利于我积极地提高自身素质,认真施教;有利于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功能”。学生盯着我看,他们想不到我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表扬起他们来了!

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伟大的精神和优秀的品格。“伟大和优秀”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是时间。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善良、佛家精髓之一的慈悲,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从未丢弃,这就叫珍贵。好老师是这样评定的,好学生也是,要能经受住时间的打磨!

经过如此一番开导后,学生完全从情感上接受了我,直到现在。

如此处理既关注了学生情绪,又让学生学会了宽容与谅解。试想,要是没有这封信会怎么样呢?

这件突发事件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主动关注和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有多重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首先,必须塑造好自己健全良好的人格特征;其次还必须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调控学生情绪,促进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能力。

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58-01

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世间有了喜、怒、哀、惧、爱、恶、欲,生活变得更有波澜、更加精彩。在生活的波涛中,有些学生微笑着乘风破浪,战胜所遇到的困难;有些学生被负面情绪所吞没,变得悲观、急躁,甚至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难以自制。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班主任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绪教育,当学生出现负面情绪时,班主任要及时予以疏导、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

一、展开调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古语说得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等,做到既看到学生的缺点,也看到学生的优点,既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也了解学生的校外情况。当学生有什么异常情绪时,教师要先做调查,而后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

自从接手这个班,我总会在早读或第二节课上看见黄兴(化名)趴在书桌上睡觉。我多次明里暗里地提醒,没少批评他,但他仍是屡教不改,对我爱理不理,有一次甚至不耐烦地对我说:“不用你管。”我感到很沮丧:他为什么不听我的劝导?我决定更多地了解这个学生,去他家走一趟。走过一段泥泞的小路,我到了他家,那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砖瓦房,外墙有些破败,我走进屋里,便看见他正和他父亲编笸箩,小小的手在肥大的笸箩间灵活穿梭。他看见我来了,有点慌乱,他父亲倒是热情地请我坐下。我言归正传,把心中的疑惑一股脑地告诉他父亲。他父亲听了叹气说:“孩子从小没了母亲,和我相依为命。因为家里穷,每天放学回家,孩子都会帮着编笸箩,熬夜到凌晨一点多才肯睡。”听了这话,我不免感到愧疚,他这么懂事,我却不明情况地多次责怪他。我让他父亲关心孩子的未来,以后不要再让孩子那么晚睡了。家访临近结束时,我把他拉到一旁,悄悄地对他说:“孩子,你比其他孩子担子更重,因此你更应努力学习。只有努力学习,你今后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你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老师相信你能更好地利用你的时间。”他眼眶里带着泪,向我点点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在课堂上睡觉。

二、探明原因,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学生出现负面情绪,多半是因为遇到了什么学习、生活难题而自己又难以解决。当发现学生出现负面情绪时,班主任要及时探明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了解学生遇到了什么难题,然后与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

开学不久,张冲(化名)突然来找我,说他要辍学去打工。张冲是七年级下学期才转到班里的。他虽然成绩不太好,但是上课很认真。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名很沉稳的男生,怎么会突然产生辍学的想法呢?“是因为家里经济有困难吗?”我问。张冲摇了摇头。“是不是与班上其他同学关系没处好?”我又问。张冲还是摇摇头。“那么是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听了这话,张冲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老师,我也想学好,但是我太笨了,无论怎么认真地听课,我就是听不懂……我不如去打工算了……”听了张冲的话,我感到很震惊,原来表面沉默的张冲,心里居然这么沮丧、绝望。因为学习跟不上,张冲认定自己“笨”,这种对自己的否定态度让张冲陷入了恶性循环,使他越来越没有学习信心。所以,关键在于帮助他正确地认识自我,并解决他在学习上的问题。于是,我与张冲分析他听不懂的原因,让他知道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基础不太好,所以他接受新知识有些困难。分析原因之后,我再与他研究学习对策,让他今后放下面子,不懂就问。张冲点点头,表示会更加努力学习。这次谈话之后,我经常在课后辅导他,让他重新树立了学习信心。

三、循循善诱,转变学生的错误观念

不少学优生特别看重考试成绩,当他们考试成绩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时,会对自己感到很失望。这时,班主任要善于开导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习水平,要让他们平和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得与失。

一天中午自习课,我如常来到班上,却意外地发现没看见陈丹(化名)。我感到很奇怪:学习成绩很好的她很少旷课,她去哪儿了呢?我询问了陈丹的同桌,陈丹的同桌说陈丹中午就闷闷不乐的,下午根本没来上课。我听后二话不说就去找陈丹。我找了许久,终于在学校操场一处角落找到了陈丹。只见她正埋头蹲在一棵树下哭泣。我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怎么了?”陈丹说:“这次考试没拿第一,我对自己感到很失望。”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考第一呢?”陈丹说:“只有考了第一,才能证明自己是最优秀的,老师才会更加重视我。”陈丹的语气似乎更沉重了几分。听了陈丹的话,我决定转变她的错误观念:“其实分数并不代表一切。得到什么样的分数不是关键,怎么看待得到的分数才是关键。”“老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陈丹擦掉脸上的泪水,朝教室的方向走去。我也再一次提醒自己: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要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

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就如同亮起一盏“红灯”,班主任要及时作出反应,做到了解学生情况,寻得问题根源,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有效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让学生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情绪疏导 篇4

一、充分了解员工在想什么

调查研究的目的, 是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找到可行办法。紧扣本单位的工作现状和发展实际,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当前情况下, 群众利益诉求多样, 要赢得民心, 就要让群众有畅通的表达渠道。

一是建立完善的收集民意通道。让员工充分表达利益诉求, 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前提。在实践中, 通过领导下访周、“三个明白”、入户家访、“六六六”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不断拓宽员工意见表达渠道。在信息时代, 还应注重利用电子邮件、网上留言等形式, 积极搭建密切联系群众的新平台, 听员工诉求, 广泛收集民意。

二是建立不稳定因素排查表。详细了解“四知”, 即:知道每个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其社会关系、知每个家庭经济状况、知每个家庭成员政治表现、知每个家庭成员遵纪守法情况;分析“四清”, 即:就业情况清、重点人员情况清、流动人口现状清、贫困群体状况清;驾驭“四掌握”, 即:社情动态、掌握辖区宗教管理状况、掌握辖区居民热点难点问题、掌握辖区各类积极分子发挥作用情况。

三是深入研究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工作, 就要对其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工作也无小事。涉及群众利益的事, 再小也是大事;群众工作纷繁复杂, 但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发展、民生、稳定上, 要抓住群众工作的“牛鼻子”;群众工作涉及一系列具体问题、具体事件。在处理这些具体问题、具体事件的过程中, 一定要善于分析其中的原因, 做到标本兼治、不留隐患。有的群众不能采取正确、恰当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其中固然有群众法律知识欠缺、政策把握不好的原因。这就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端正态度、改进作风, 带着感情和责任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开展有效疏导活动, 提升思想工作的效率

(一) 坚持群众语言, 掌握沟通技巧。要充分了解不同员工的特点, 注重把握其价值取向、语言体系、行为方式、处事习惯等, 善于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习惯的方式、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沟通交流。

(二) 注重人文关怀, 善用“情绪管理”。投入真情, 要带着真情实感做思想工作, 真正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 关注员工的想法和感受, 理解员工的需求和愿望, 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和培养与员工的感情。多做顺人意、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困难和问题, 尽量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理顺情绪。应在就业、医疗、子女教育、养老等方面出更大实招、见更大实效。要始终把人文关怀和“情绪疏导”作为开展思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员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开展人文关怀与“情绪管理”的工作切入点, 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善听民怨, 不断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员工的根本利益。

(三) 合理的宣泄。可以帮助员工改变郁闷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增进心理健康, 形成健康的心态、正确的方法。通过引导员工把受挫的原因、压抑的痛苦或愤怒的心情向公司、亲友或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出来, 甚至可以大哭一场, 以表达心中的痛苦和委屈。建议开通交流平台等方法倾听员工心声, 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

三、改进方式方法, 提高工作实效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不断创新思想工作方法, 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

(一) 方法得当, 事半功倍。讲求工作方式方法, 善于运用新形势下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善于疏导员工情绪, 把问题讲透、道理说清, 对员工提出的合理要求, 能解决的尽量解决, 条件不允许、不成熟、一时无法解决的要尽量做深入细致的解释工作。善于综合运用教育、协商办法, 积极采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 不断提高做好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在前面, 对员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帮之以需, 赢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二) 思想引导要融入员工。我们针对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抓好思想教育。建议成立员工思想动态研究中心, 及时分析了解员工思想状况, 把握思想脉搏和发展规律, 研究部署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针对性。

(三) 以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平台。积极探索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的有机结合, 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载体, 充分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我们深刻体会到, 做思想工作只有主动融入群众、走进群众, 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和人文关怀, 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正确方向, 从而最大限度地让员工知其然、信其道、践其行。

(四) 实施“五个一”工作法。一是入户发放一张联系卡, 把便民服务承诺内容印在联系卡上, 为员工零距离提供服务。二是到员工岗位了解实际情况, 增进与员工的感情。三是悬挂一面公示牌, 便于员工观看和联系。四是建立一套民情台账, 便于入户干部掌握情况。五是记好一本民情日记, 把发现的问题、已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通过这些措施, 把真诚倾听员工呼声、真实反映员工愿望的工作常态化。

四、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工作保障

(一) 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首先, 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理论和实践表明, 尽管危机本身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 但早发现、早干预是危机干预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可针对重点人群或特殊人群, 如离异家庭、外探员工家庭、子女外地上学家庭、照顾父母的家庭等等, 建立动态评估体系, 以此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并尽早地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提高重点人群的心理应对能力。其次, 要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 完善心态疏导, 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 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再次, 要开放心理咨询渠道。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群众,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 不断健全做好思想工作的长效机制。应采取措施, 建立健全做好思想工作的长效机制, 努力实现思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为此, 应建立健全“三个明白”、下访周、“六必谈六必访六比讲”工作机制, 倾听群众呼声, 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当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排头兵;设立热线电话和电子举报信箱, 建立信访举报日报告、限时办结和专人督办等制度, 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建立思想工作评价机制, 加强督促检查, 强化责任追究, 把做好思想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保证思想工作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三) 强化基层党建。基层党组织是做好思想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应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引导基层党组织不断强化思想工作职能, 提高在员工中的影响力、凝聚力。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 并采取各种方式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引导员工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岗位作贡献。

高中学生负面情绪疏导的案例报告 篇5

【关键词】 高中学生 负面情绪疏导 案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92-01

0

案例1:高一8班学生林某,男,来自东莞石龙镇,小学二年级插班进入外校读书。因为早期父母没有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而逼着孩子来外校读书,加之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对陌生环境不适应等因素,林某一直身在外校心在石龙,对父母心存芥蒂。学习生活中一旦出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打电话给父母,埋怨父母当初太狠心把自己送来外校吃苦头受罪,精神状态萎靡不振。

妨碍性信念:“不该如此。”

不该如此,意思是“当初不该送我来外校,一切不开心、不顺心、不顺利事情的根源就在父母逼我来外校读书这件事上。”

解决方法:对他原有信念进行扰动。

头脑风暴:老师引导他一口气写下了七个“应该”。

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是男子汉,应该具有“闯天下”的气魄和胸怀;

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每个人都会遇到,我应该学会自己面对;

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父母应该也会遇到,都是父母自己去解决的;

我应该自己去处理好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学习中遇到困难,我应该去找科任老师和同学帮忙,请他们指导;

生活中遇到困难,我应该去找生活老师和好朋友倾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引导,林某明白了自己原有的信念不合理,虽然父母较早送自己来外校,但那也是为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长大后也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不应该对父母心存怨恨,不应该耿耿于怀,男孩子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也积极沟通,希望家长在生活中多关心孩子,给孩子温暖的感觉。林某心理轻松了下来,此后状态一直很好,斗志昂扬,最后以高考成绩522分考上了本A.

根源:负面情绪的来源是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他应该尊重和理解我的想法,当事情没有如按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出现时,负面情绪出现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心理完全一样的人,别人没有按自己所预设的去想去做是正常的。

案例2:高二8班学生杨某,女,广外大教工子弟,父母是广外大教师,家中有一正读大学的姐姐。在宿舍生活中有随地乱扔垃圾习惯且值日工作不及时,打扫不干净,引起宿舍同学的反感,受到寝室长的批评。一个人趴在教室课桌上哭泣,引起老师注意,叫来谈话。

妨碍性信念:“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同一宿舍的同学,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谩骂、羞辱?我父母都没有这样对待我”,纠结于她人对自己的态度,情绪崩溃。

解决方法:心理辅导,寻找情绪爆发的根源,干扰原有信念。

头脑风暴:(1)老师先让杨某写下宿舍生活中同学对自己好的方面。

同学吃零食会和我分享;

同学有时会替我值日;

生病了同学会替我打饭;

早晨起床同学还会叫醒我;

同学会陪我聊天;

回寝室同学会和我一起走……

杨某一口气写下了七八条同学的好处,抽泣的状态逐渐平息了下来。

(2)老师再让杨某写下宿舍生活中同学对自己不好的方面。

乱扔垃圾同学会不高兴;

不及时值日寝室长会埋怨甚至谩骂;

床上个人物品凌乱,同学会不开心;

冲凉时间过长,同学会不开心;

宿舍拿不到文明宿舍同学们都不高兴。

老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对你生活上是关心的,她们喜欢你的善良、可爱,做事负责和通情达理,不喜欢生活中没有条理、做事拖拉,不负责任,没有集体荣誉感的人。同学骂你的态度不够友好,但你确实存在某些问题让宿舍生活不够和谐。”杨某的心情逐渐好转并能够慢慢理解同学们的举止,老师再找宿舍同学、寝室长逐个沟通交流,从对同学包容、宽容、和谐共处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得该宿舍同学关系逐渐恢复正常,杨某也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根源:由于从小家庭关爱不足,亲子交流不够或长期沟通无效,朋友成了自己生活的重心。常迎合别人,期待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可爱可亲的,忽视自己的缺点,过分在意别人的态度,较为敏感,别人成了他情绪的保姆。

情绪疏导 篇6

舍勒认为, 爱在人的存在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是人类认识世界并做出意识行动的前提。对某事物感兴趣和对某某的爱是为一切其他行动奠基的最基本、最为首要的行动, 我们的精神在这类行动中才能把握某种“可能的”对象。

爱并不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而是运动本身。在爱的展开过程中, 新的更高的价值被不断地构造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爱常常被当做一种手段, 其实质就是对幼儿的情感进行控制。根据爱的发起者及主要目的, 可以将爱的“暴力”分为两种:

(一) 为权利所服务的教师之爱。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 爱孩子是最基本的要求。幼儿教师每天的保教工作, 无时无刻不秉承着爱的原则。然而, 并非所有的爱都是真正为了幼儿着想。在现实生活中, 爱孩子几乎成了教师惩罚幼儿的合法借口, 成为一种心理性、道德性的控制力。“全纳教育”是近年来幼儿园关注的热点, 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需要, 以幼儿为中心, 这些都是幼儿园进行日常活动的基本原则。然而, 在爱的口号下, 教师占有幼儿、控制幼儿, 这似乎成了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幼儿眼中, 教师是权威者, 无论在客观身体条件还是文化方面, 教师都处于高位。因此, 幼儿教师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进行专断。

(二) 为长辈面子所服务的血缘之爱。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孩子的, 很多父母的生活甚至是以孩子为中心而展开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 为了增强自家孩子在集体中的竞争优势, 因此, 擅作主张为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挡箭牌下, 家长的意愿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孩子的需要。一些父母把孩子当作是个人的附属品, 认为既然父母赋予幼儿生命, 那么父母就有权利规划孩子的未来, 甚至可以掌握孩子的命运。幼儿需要爱, 没有教师的教导, 没有家长的关怀与陪伴, 幼儿不会有安全感, 也不会幸福。可是现实就是, 教师和家长给予幼儿的爱并非全部都是幼儿想要的。教师和家长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他们仅仅把自己的思想当作是孩子想要的。

此类种种以爱为名的温和暴力, 体现了教师、家长与幼儿关系的不平等性, 是以成人的需要为主导的专断性行为。

二、爱的“暴力”如何影响幼儿的情绪疏导

爱是实行情感控制的有效手段, 这对于父母、教师来说的确可以让幼儿服从于指令。可是当幼儿产生负面情绪时, 加之幼儿由于对社会的认识及适应程度均尚浅, 因此爱的“暴力”并不能够产生真正的疏导作用, 就算负面情绪暂时削弱了, 幼儿仍然没有学会怎样去排解消极情绪。

(一) 使幼儿产生挫败感, 降低自信心。幼儿由于身体尚未发育成熟, 肢体协调性不佳, 因此往往会出现磕磕绊绊的情况。身体的疼痛使得幼儿产生伤心、委屈等负面情绪, 此时就需要成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情绪疏导。一些家长为了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品质, 故意对幼儿进行责骂。其实, 这根本不能消除幼儿的不良情绪, 有时甚至会增强其挫败感, 导致幼儿自信心的降低。

(二) 影响幼儿自我觉错能力的培养。成人对幼儿的爱有时以严厉为特点, 有时却像浸在蜜缸中一样, 溺爱至极。为了让幼儿了解家长是疼爱他们的, 也为了更好地行使成人的权利, 有的家长不愿意看到幼儿受一丁点委屈。长此以往, 孩子变得越来越自我中心, 自我觉错能力也因此被削弱。

(三) 削弱幼儿的归属感。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况有很多, 倘若观察到幼儿已产生或将要产生负面情绪, 却用不当的方式“火上浇油”, 那么可能会产生新的消极情绪。如:《看上去很美》中方枪枪在脱衣服时遇到困难, 心里又急又难堪。老师为了培养他的自理能力, 没有给予任何帮助。所有的人都看着方枪枪艰难地拽衣服, 迫于教师的权威, 没有人敢上前帮助, 最后导致方枪枪当众小便。爱的“暴力”削弱了方枪枪的归属感, 在原本焦虑的消极情绪上又增添了羞耻的情绪。

三、疏导幼儿情绪应注意的要点

(一) 设置“冲突”情境, 鼓励幼儿自我发现。情绪疏导是成人辅助幼儿成长的重要一课。由于成人无法直接排解幼儿的负面情绪, 因此成人在这堂课中扮演的是一种较为隐性的角色。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多种多样, 成人有时无法正确把握, 所以幼儿情绪疏导的重中之重还是让幼儿自我发现, 自己认识缘由。成人将负面情绪的处理方式直接灌输给幼儿, 这未必能让幼儿真正理解, 只有经过探索及思考, 才能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设置“冲突”情境很重要。

(二) 充分理解孩子, 注重宣泄方式。当幼儿产生负面情绪时, 我们不能一味地责骂, 也不能毫无缘由地将责任推给他人。很多时候, 成人的想法并不是幼儿所想的。多与幼儿沟通, 充分理解幼儿。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想想问题, 也许我们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幼儿由于认识能力及经验的不足, 他们往往无法正确地处理负面情绪。成人就如同一条船, 帮助他们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情绪, 通向健康的彼岸。告诉孩子如果心里不舒服时, 可以玩玩具来转移注意力, 可以大声地唱歌, 也可以向老师及家长诉说。成人在倾听幼儿的宣泄时, 要尊重他们, 认真对待。

(三) 转移不良情绪, 引导积极情绪。积极健康的情绪能够增强幼儿更有自信, 使幼儿与他人更好地相处。为了疏导不良情绪, 我们可以采取以积极取代消极的策略, 多鼓励幼儿, 多赞美他们。例如:可以在幼儿哭泣的时候, 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你笑起来最好看。”用这种正面的力量去引导幼儿, 激发积极情绪的产生, 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成人用爱筑起的堡垒中, 成人将自己的想法理所当然地当作是幼儿的想法, 因此幼儿逐渐被控制。幼儿的情绪疏导需要的是尊重与理解。多和幼儿沟通交流, 听听他们稚嫩的声音, 你会发觉其实他们想要得到的爱并不是成人所设想的。

英语教师对负性情绪的自我疏导 篇7

在教育领域, 人们在关注课堂学习中的负性情绪时, 大多把研究目光定位在学生身上,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效率的体现者和学习结果的承担者。对于教师, 人们的研究定位多在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方面, 很多时候往往忽略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也受七情六欲的调控, 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 而这些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广大初中英语教师, 女性占多数, 她们既有一般教师群体的共性特点, 又有自身在负性情绪上的表现, 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关注。

由于初中英语教师接触的教育对象并不处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 尤其是初一年级面对的学生群体往往在英语成绩上参差不齐、分化严重。最差的孩子虽然经过小学阶段四年的学习, 但最终升上初一的时候, 甚至连26个字母都念不全。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比较普遍, 所以给教师在教学上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从头补起, 其他学生等不起, 进度也拖不起;如果放弃, 那放弃的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当然也是对班级整体成绩的放弃。所以在面对这样一种尴尬境况时, 教师的负性情绪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更容易滋长和爆发, 影响教学情绪的把控、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英语教师负性情绪的表现

英语教师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师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对学生发展不平衡的焦虑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 初一新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不断提高, 由于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进度不同等原因, 不少外来人员的子女在转学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学习链断裂现象。特别是英语学习, 一旦换了新的教材、新的环境, 一部分学业本来就不够扎实的孩子, 英语成绩更是直线下降, 甚至是从此一蹶不振。升入初中, 班级英语成绩不平衡会令英语教师颇感焦虑:优生人数不少, 但困难生比例也较高, 尤其是困难的程度令人沮丧。

2. 对处理英语困难生的纠结

培优补差一直就是基础教育类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常用手段, 而英语学科更是首当其冲。导致目前初一年级英语教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补差该如何入手。困为有些学生的英语成绩差到了不知从何处着手的地步, 不做作业、自暴自弃等现象已令英语教师束手无策, 补差就更难实施了。纠结于严峻的现实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普遍心态。

3. 工作业绩和自我追求的双重压力

客观地说, 在有升学压力的年级段, 教师的工作业绩还是与学生成绩、升学率挂钩的。所以, 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和教师自我成长追求的共同作用下, 教师群体面临的工作压力还是相当大的。个人心理调节能力差的老师甚至会为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由此产生的焦灼、精神不振等负性情绪难免不会影响到第二天的教学工作。

4. 学科组内不和谐因素的影响

不少学校都有一个类似现象, 就是英语学科组内的人际关系不是很和谐, 这可能与英语教师多为女性有关。从组内交流情况看, 表面往往表现出无关痛痒的热闹, 但在团队协作中往往大打折扣。这种现象的后果不是人际关系的紧张, 而是竞争的无序。这些也是英语教师负性情绪的诱因之一。

二、英语教师对负性情绪的自我疏导方法

作为一个社会人, 教师需要有积极乐观的情绪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作为一个教育者, 教师更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疏导能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感染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笔者以为, 英语教师的自我疏导可以从四个“合理”的层面入手。

1. 定位合理, 采用分层教学和结对帮扶的策略

初中英语教师, 在基础教育大循环体系中, 始终担任着“中间人”的角色, 义务教育的孩子必须全盘接受, 同时又要受中考升学率的制约。因此, 只有在定位合理的情况下才能在面对困难时及时调整心态, 并能找到合理的教学策略力争扭转局面。在自我定位时, 需要提醒自己应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因为英语困难生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 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是英语学习上的困难生,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也一直困难。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是缓解负性情绪的手段之一, 特别是分层教学, 因为不管是坐在船头还是船尾, 都能保证每一个人准时驶向同一个港湾。结对帮扶是很受初中生欢迎的英语学习策略, 英语教师利用好, 可以省不少气力, 特别是在记单词背后课文方面的效果相当明显。

2. 期待合理, 不苛求自己、同仁和学生

初中英语教师的负性情绪产生的诱因无非与自己、同仁和学生有关。学生单词默不出, 课文背不会要生气;补差效果不明显会生气;家长配合不积极会生气;学科组同仁配合不默契, 背后吃独食会生气;有时自己还莫名地生自己的气。这些负性情绪带入课堂, 很可能会影响整堂课很多学生的学习心境。所以, 我们的期待要合理, 不苛求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 成为那个最受欢迎的人, 只要努力、尽力、不放弃就行;也别苛求同仁, 团队的协作精神是需要每个人去维护的, 但别人可能会给他们自己更高的定位, 毕竟竞争的结果还是要独自承担的;更别苛求学生,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 都会努力, 都在努力, 给他们时间, 给自己等待。

3. 认知合理, 科学把握初中英语的评价标准

关于教育评价, 人们正趋于理性。而教师的负性情绪的产生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对教学评价把握不准引起的。在义务教育阶段, 一旦人们把目光只聚焦于考试成绩, 英语学科的其他教育功能就都被忽略, 甚至抹杀了。初中英语教材生动的界面、丰富的素材, 实际上并不是只为分数而设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所以, 英语教师的焦虑不应是分数而是如何带领孩子们去生动地学习英语。

4. 处理合理, 不压抑也不沉迷于负性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情绪永远不是问题, 而如何处理情绪才是问题。对负性情绪的处理一不能压抑, 二不能放任。作为教师, 可以寻找多种途径来进行自我疏导。比如, 找一个合适的倾听者讲出自己的心理压力, 因为倾诉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诉说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并能获得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启示, 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可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跳出来, 转移自己的关注点, 以期短暂的休息后能够以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崭新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去。

情绪疏导 篇8

大众传播媒介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之际, 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公众情绪进行疏导。

首先, 大众媒体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重大社会事件之际社会存在的比较普遍的不满情绪, 分析哪些不满情绪可能会借机爆发。在搜集社会成就报道素材的同时, 大众传播媒介也应深入群众, 体察公众的情绪。大众媒介体察公众情绪的渠道很多:新闻调查、新闻采访, 通过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及新闻评论了解公众情绪等都不失为有效的渠道。

新媒体时代, 体察公众情绪的一个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便是通过网络媒体中的论坛社区等了解公众的情绪。在举国关注重大社会事件的重要时刻, 媒体应以其灵敏的“新闻鼻”, 嗅出公众的不满情绪, 为其提供平台, 疏导情绪, 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 大众媒体应设置意见表达平台, 为大众提供一个承载社会情绪的场所。一方面, 这个意见表达平台缓解了公众的情绪, 另一方面大众媒体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了公众的情绪,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对于公众情绪, 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大众媒体在处理社会不满情绪时, 应采取宜疏导不宜封堵的原则。社会上存有的一种不科学的方式便是对其进行封堵。这种方式只能暂时回避矛盾,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社会存在的不满情绪, 媒体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 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硬性的调控方式, 即堵、封、杀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软性的调控方式, 即积极疏通和有效引导。人民论坛杂志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形象地将这两种方式比喻为“灭火器”和“减压阀”。信息时代的进步和网络科技的发达使得使用“灭火器”封堵信息来处理社会不满情绪的硬性方式已经不可能, 而采取以疏通和引导方式的“减压阀”更为有效, 更为有利于社会良性循环、和谐发展, 更为符合人民的利益。

一般来说, 各大媒体在重大社会事件期间的大型策划和议程设置较侧重于成就报道, 而对公众的不满情绪有所忽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节日气氛如何浓烈, 公众的不满情绪是客观存在的。越是重大的社会事件之际, 越是容易引爆公众的不满情绪。此时, 如果公众情绪发泄渠道不畅通, 社会问题就会凸显, 社会稳定就会受到挑战。大众媒体对公众情绪及时、准确的引导,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渠道。

媒体在进行议程设置时应以社会效益和公众利益为原则, 不应仅仅拿“成就”说事, 一味地迎合。毕竟, 大众媒体不同于街头看热闹的人群, 它们是社会环境的监视器和瞭望哨, 肩负起疏导公众情绪的责任是大众媒体传播规律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需求。

以2009年国庆60周年之际为例, CCTV2的《今日观察》与网友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它是媒体创造的公众情绪疏导和意见表达的沟通平台。为了让网友的观点来得更直接和透白, 《今日观察》栏目创新性地开启网友视频表达, 除了传统的码文砌字, 公众可以上传视频, 让公众的声音通过网络直达全国权威主流媒体。《今日观察》成立全国独家“网友观察团”, 向全国热心的观众征集“网友观察员”, 通过网络征集公众情绪, 为公众提供情绪疏导和意见表达的平台。

媒介疏导不满情绪宣泄的渠道有很多。据社会中存在的公众情绪设置媒体议程, 进行疏导公众情绪的报道策划, 广播电视开设疏通引导公众情绪的节目, 利用互联网作为宣泄渠道, 都是很好的方法。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渠道, 目的是为公众情绪的沟通搭建桥梁, 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这就要求大众媒体工作人员在公众情绪疏导工作上拿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 担负起社会责任, 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最高准则, 正确面对社会重大事件, 积极疏导各种社会情绪。■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6月

[2]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年11月

[3]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情绪疏导 篇9

情绪劳动在日常工作劳动中时常为人忽视, 其实它的重要性足以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列。在美国, 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首次提出“情绪劳动”这个概念, 认为情绪劳动要求工作中的某个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加强管理, 针对不同情境表达或抑制自己的情感, 从而“创造”出一种让对方感到愉悦的体验, 这个“劳动”的过程并不见得比体力或脑力劳动轻松。

在高校图书馆, 读者的良好阅读体验是服务工作的重点, 不仅包括阅读环境的改善、阅读资源的丰富等外部因素, 其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直接面对读者的一线图书馆馆员在日常读者服务和工作交流中, 根据服务对象和情境, 为了达到读者期望的服务质量和效果而进行的对情绪的控制过程。要求馆员以自己饱满的热情, 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阅读需求, 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组织需要的变化。并以此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让读者接受馆员提供的服务, 并感到满意, 这可以称之为情绪劳动。

早有研究表明, 在工作中正面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能力, 而负面消极的情绪会对人起到反作力。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注重读者的服务体验。尤其是在直接面对读者的流通部门, 由于工作繁多, 人流量大, 读者的需求与日俱增, 给馆员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 但对图书馆员情绪管理的研究相对少见。

2. 馆员情绪工作与图书馆和谐发展的关系

情绪劳动看似可有可无, 实际至关重要。在服务业高速发展的行业, 情绪劳动往往是个重要关注点。在服务时代, 馆员的情绪工作对图书馆的影响不可忽视, 综合看来, 馆员的情绪工作对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和长远发展有如下作用。

2.1 专心本职工作, 提高效率。

图书馆由于工作的性质决定其工作内容单调与枯燥, 每天从事同样的工作, 除了借还书, 还得应付读者无休止的咨询, 长时间按部就班的工作很容易让馆员消磨意志和成就感, 对工作的兴趣和耐心减弱, 如在工作中三心二意, 得过且过。在这种数年如一日的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中, 对自己的情绪能进行良好管理的馆员, 这种积极的状态会直接影响读者的感受, 也会影响其他馆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当全体馆员情绪高昂, 形成良好的情绪互动时, 这种正面情绪能够直接带动潜能, 并创造出高效业绩。

2.2 自我激励, 增强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

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 尽管学校办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不断发生转换, 但图书馆很少有实质性改变, 最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服务方式和水准。“借”和“还”是图书馆最主要的职能。这很容易让馆员产生职业懈怠感, 尤其是与其他高校教师在工资、职称、晋升渠道等方面进行对比之后, 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时候, 良好的情绪管理虽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某种程度上有激励作用。情绪稳定的馆员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持久而高效地完成自己的职能, 并由此产生工作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即使是表面上的积极工作也能让馆员淡忘不快情绪, 消解潜在的压力因素, 在工作中保持激情与创造力。

2.3 提高读者的满意及阅读体验。

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教辅部门, 受众面是广大教职工和全体学生, 而读者对图书馆做出何等评价, 完全与他们在图书馆的感受密切相关。体验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觉, 读者使用图书馆时, 并不一定满足于“接受”和“被接受”的关系, 他们看重自身情感需求及个人意愿的满足程度。很难想象一个总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的馆员能得到读者的赞扬。一个情绪稳定良好的馆员对读者会保持最大的耐心与激情, 把握读者的潜在需求, 观察读者的情绪变化, 并以这种正面情绪对读者的情绪进行诱导, 增强读者的认同感与满意度。

3. 高校图书馆情绪劳动工作调研

对图书馆而言, 馆员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情绪”人人皆有, 先要有“情绪管理”, 才有“非常服务”。因此, 对馆员的情绪调查不仅应该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还应有实践调研的基本。笔者以本市三所高等院校的86名图书馆员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问卷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职业规划与发展机遇、自我满足感, 人际关系处理、工作环境与特点、社会地位与成就感、福利待遇等共28个问题。收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对收回的问卷做出如下分析:

3.1 参与调研的馆员年龄结构。

3.2参与调研的项目。

3.3 对馆员调研之后的分析结果。

3.3.1 年龄及性别差异。

图书馆由于工作性质方面的某些因素, 有几个比较突出, 如女性员工比较多, 且大多已届中年, 相应地家庭方面的负担比较重, 这些特性对图书馆员的情绪造成各自不同的影响。例如, 在女馆员的烦恼里面, 孩子和老人占较大比重, 而对男馆员来说, 工作缺乏动力让他们的情绪不高。

3.3.2 工作中的满足与不满。

具体工作中, 馆员们普遍对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感到认可, 据笔者了解, 参与调查的几家高校图书馆在硬件设施配备方面很不错, 工作环境与时俱进, 但让馆员不满的是, 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得到高校其他部门的认可, 地位不高, 没什么成就感, 相应地影响工作热情, 降低工作满意度。

3.3.3 职业规划方面的期望与动力。

不管是男馆员还是女馆员, 普遍对职业规划感到焦虑, 在与时俱进的高校, 图书馆的科研压力相对较少, 然而, 随着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图书馆的科技含量日益增长, 逐渐向电子化、信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形势的压力迫使馆员学习自己以前可能并未接触过的知识, 能力及学历偏低的馆员明显会感到吃力, 加剧他们的不良情绪。

4. 情绪管理策略及工作疏导

馆员的情绪工作是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虽然图书馆员有各式各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情绪是可以被正确引导和管理的, 如果管理者采取一定措施, 注意馆员的情绪变化, 把握馆员产生情绪压力的原因, 并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干预, 就能有效缓解馆员压力, 使馆员情绪往良好方向发展, 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 实现馆员和图书馆工作的双赢。

4.1 进行心理调节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对馆员来说, 心理压力能否缓解,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如何, 图书馆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专业培训, 如情绪劳动方面的讲座、心理调节技能培训、心理咨询、人际交往培训、人际交往冲突化解等, 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情绪化解室等, 引导图书馆员释放工作中的压力, 以热情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中。

4.2 坚持人本管理, 体谅馆员情绪。

流通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一线”工作, 直接面对读者的馆员, 工作中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调研数据显示, 除了正常工作之外, 馆内规章制度不合理会让他们烦恼不已, 占到三分之一。而这些多半是可以避免的, 如由于图书馆的特殊工作性质, 需要大量工作人员, 而学校不一定配有相应的编制, 需要馆内自行从社会上招聘。因此, 有些图书馆分为“三六九”等, 有编制的馆员和无编制的馆员在福利、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情绪化。因此, 图书馆的管理员应重视这个问题, 以人为本, 体谅馆员压力, 遇到问题不推诿, 及时解决, 在图书馆内营造团结开放、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除了召开全体会议、座谈会等正式形式外, 还要各种私下的、个人的、自发的交流沟通渠道。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提高馆员工作积极性。

4.3 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从管理层面来说, 控制馆员的工作情绪不能完全靠馆员自觉, 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干预, 如工作单调、工作情绪不高是让管理者普遍感到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应当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 有效刺激馆员的正面情绪, 让馆员在单调的工作中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这方面, 有些学校做得很不错, 如将情绪劳动列入馆员工作纪律当中, 并将之纳入馆内考核, 鼓励读者进行实名表扬或投诉, 通过馆内抽查、日常工作状态、读者反馈等方式, 明确馆员情绪劳动的价值, 并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确保每名馆员的付出都会得到一定的回报, 心理疏导和制度管理相结合, 不但缓解馆员的情绪劳动, 而且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对图书馆来说, 充分认识并顺利解决心理压力对工作的潜在影响并非易事。一方面, 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现、体谅工作人员的情绪波动, 有必要进行心理疏导。同时, 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将情绪管理及控制纳入图书馆日常工作进程, 指导馆员按照图书馆的要求展现出适当的情绪劳动状态, 这将有利于图书馆目标的实现, 并提升图书馆的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冒国新.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压力与调适[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3) :100-102.

[2]许方英.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图书馆员工的心理压力[J].图书馆界, 2005 (4) :4-6.

[3]尹虹娟.高校图书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馆员的职业倦怠[J].图书馆学研究, 2002 (1) :12-13, 18.

情绪疏导 篇10

一、造成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学生自身人格因素造成的。心理学家罗特提出控制点理论,将人分为外控型和内控型两种人格倾向。外控型的人性格活泼、开朗,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有了烦心事,会对知心的同学倾诉,烦恼随之排解。这种类型的人不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内控型的人性格相对孤僻,不善于和别人交往,遇到困难就害怕,这类性格的学生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

2.学生自身素质造成的。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程度不同,他们认为取得好成绩是因为教师课上得好,很少主动反思自身学习的能动作用;而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老师教得不好,知识太难。尽管进入初中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发展,学生能逐步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大部分学生能客观进行自我分析。但人的自身素质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能完成,有的人不能完成,而且会产生自卑心理,出现不良情绪。

(二)客观原因

1.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有不良情绪的学生更多地生活在父母关系比较不融洽的家庭中。家长们经常吵闹,甚至发生互相谩骂、肢体冲突等等,对孩子没有一点关爱。这样家庭的孩子容易胆小怕事、学习上容易自卑,对待他人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内心对父母、他人的爱、对世界的美好感受会慢慢被损害。因此这类孩子会厌恶学习、不喜欢父母,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失去自信心。这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往往都会导致中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涣散,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2.教师的态度和评价。(1)忽略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素质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特别在智力学习方面,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弱项,平时不善交际,寡言少语,而在绘画方面却颇有天赋;有的学生在数学方面不擅长,逻辑思维差,数学学习效果差,在写作方面却有独到之处;有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较差,但他会在体育方面超出常人。对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该客观公正地分析原因,对有不良情绪的学生不应有偏见,而应该相信他们是社会的有用之才。(2)不能客观地做出评价。教师如果对不良情绪学生缺乏公正的评价,那么大多数不良情绪学生对教师往往会有反感,甚至是仇视。据调查,不良情绪学生很少对教师讲知心话,而优秀生大多喜欢对教师讲知心话。不良情绪学生最初的一两次学习失败,致使教师不公正的评价或态度不良,会导致学生形成低自我效能感。

二、探求不良情绪学生的成长路径

(一)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性转变

要想使不良情绪的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要使学生感受到只有努力学习,自己才会取得进步,慢慢地自己的成绩会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和赞许。让不良情绪的学生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将来生活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两方面问题:第一,形式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强化应用。第二,强化心理认知因素的作用,经常在课堂上用语言对学生表扬和赞许,在作业本上,加上“你今天进步了!成绩提高了”等激励性的评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孩子无时无刻都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往往都能健康成长。当孩子做了一些让父母不能满意的事情,家长和孩子应该“就事论事”,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做得怎么样,哪儿是对的,哪儿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才能不断改正缺点,逐步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要想使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必须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善于发挥不良情绪学生蕴藏的优势,发现优点要及时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长处,崭露才能,从而打消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对不良情绪学生可“放小步子”,降低其难度,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不能过多、过难和过高,要切合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知识状况和智力水平等等,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该及时而恰当地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能够通过艰苦的努力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对待不良情绪的学生我们教师应当倾注更多的关爱,要能和孩子有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对他们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情绪疏导 篇11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了脑卒中偏瘫患者128例, 其中男性81例, 女性47例, 年龄35~45岁11例, 45~55岁13例, 55~65岁44例, 65~75岁53例, 75岁以上7例。

2 情绪分型

抑郁型49例, 约占38.3%;乐观型36例, 约占28.1%;易激动型18例, 约占14.1%;懒惰型25例, 约占19.5%。

3 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士要耐心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 主动查找导致患者各种不良情绪的原因。包括患者顾虑的问题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

3.1 抑郁型

患者常因突如其来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不便感到无所适从, 担心疾病的愈后, 经济负担, 病后的工作、家庭、生活将发生的改变以及对目前康复工程的不信任等, 导致患者恐惧、悲观失望、不喜欢跟别人交流, 反应迟钝, 对周围的人或事物失去兴趣, 沮丧等。

3.2 乐观型

对该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常见于有文化, 无负担, 性格开朗, 瘫痪程度比较轻的患者。

3.3 易激动型

患者常因突然想起或旁人提到某些事情而泪流满面。包括伤感的和另人高兴的话题。此种患者怀旧心情特别浓, 虽然有信心而且也很努力参与康复训练, 但情绪波动比较大。

3.4 懒惰型

此种患者思想比较陈旧, 安于现状, 听天由命, 不求进步, 依赖性强。

4 针对不同情绪的患者, 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4.1 抑郁

脑卒中后常见的伴随症状, 也是预测脑卒中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报道其发生率多在40%~50%, 国内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4.2%, 其中轻度20.2%, 中度10.4%, 重度3.7%[2]。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抑郁障碍是目前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3]。由此可见抑郁对患者身心的危害以及对康复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要多方面去了解导致患者抑郁的原因, 如为家庭经济困难所致, 可以和院方商量适当减免患者的经济开支, 或者请求患者所在单位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如为家庭不和睦导致的抑郁, 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 说服家属要体谅患者眼前的处境, 不要过于计较患者以前的不合理行为, 多给患者鼓励和支持, 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为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效果缺乏正确的认识, 要耐心的介绍目前康复训练工作的进展, 治愈的典型病例、加强健康教育, 介绍训练的方法等, 以去除患者的思想疑虑。此外, 不管是其它什么因素导致的抑郁, 都要尽力去为患者排忧解难, 帮助他们解脱压抑的心理状态和解决因病带来的生活不便, 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配合的重要性, 自觉地配合, 这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4.2 乐观型的患者

在康复训练中也要注意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对目前安排的运动量以及所进行的运动方式是否满意, 是否需要增减运动量或者改变运动方式, 适当的指导患者参与运动疗法, 以及给患者讲解相关的康复知识, 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和轻松的训练氛围, 使患者身心愉悦地接受训练。

4.3 易激动型的患者

在训练中要尽量避免提到另患者伤感和太过于高兴的话题, 尽量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 配合适宜的娱乐治疗, 其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患者躯体, 心理, 社会和认知行为功能等,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它也是社会康复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1]。可以让患者听一些轻音乐或者他们喜欢的音乐, 平时多与患者聊聊天以了解患者的爱好和兴趣, 谈论能使患者感到轻松的话题, 说明过于激动对康复带来不良的影响, 协助患者控制激动的情绪, 使用幽默风趣的言行让患者感到轻松愉快。

4.4 懒惰型患者

他们的心理状态与他的人生观, 价值观以及某个具体的行为直接相关。这类患者往往过分依赖他人的帮助和照料, 以自我为中心, 向周围人提出无限制要求, 缺乏自主自强的信念, 受这种心理状态的影响, 因此他们不会主动进行功能锻炼, 因而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差, 生活自理能力也差。对此, 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进行说服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不能让我们养成以为自己是病人别人就得对其百依百顺的心态, 告诉他们:有内在美而没有外在美的, 内心会使外表变的更美;有外在美而没有内在美的, 样子会因内心而改变;没有外在美也没有内在美的, 人就需要继续努力;有外在美也有内在美, 人就越来越接近美[4]。指导其进行主动活动, 活动幅度由小到大, 时间由短到长, 可采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的方法。应特别注意帮助其克服依赖于他人的心态, 讲清道理的同时鼓励其自主活动, 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他们, 而是运用开导, 启发的方法, 在训练中对患者轻微的进步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使患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因而更有信心, 更主动更努力去接受训练。

5 体会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 首先医护人员要保持身心健康, 如心理失衡, 焦躁不安时就很难对患者心平气和, 甚至不经意间造成患者的医源性身心创伤[5]。因此医护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了解患者的需要和心理动态, 经常与患者倾心交谈, 沟通, 尽快掌握患者的内心活动状况及情绪变化, 有的放矢的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增加他们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信心和勇气。同时, 要注意语言的修养, 通过温和、谦虚, 礼貌的语言和高尚的医德及精湛的技术和热情的态度, 体贴和同情患者处境, 做患者的知心朋友, 给患者以信赖和安全感, 使其对训练充满信心, 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消除恐惧心理。此外, 因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平素性格等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思想。我们要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的采取适当的心理疏通措施, 在效果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嘱患者不要操之过急, 培养患者的耐心和恒心, 解除他们的心理症状, 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他们重塑人格。以正强化, 通过给患者指明在康复中应抱有的积极, 有益的方式, 通过真诚给予患者的表扬, 鼓励和支持等方式来减轻他们的焦虑, 促进他们积极行为的增长[6]。

摘要:目的为了使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最大程度的达到康复的目标, 在康复训练中克服各种不良的情绪, 积极认真参与康复训练, 以达到改善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 更好的回归家庭, 回归社会。方法我们对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我科收治的128例脑卒中偏瘫住院病人在康复训练中出现不同的情绪归纳为4种类型:即抑郁型、乐观型、易激动型、懒惰型。针对这几种类型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使其在康复训练中由被动的, 不愉快的情绪转换成自觉配合, 主动而愉快地接受康复训练。结果有90%的患者能够克服心理对抗情绪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 认真接受康复训练, 恢复的效果比较理想。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因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残疾的困扰以及多方面的原因使其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 我们要从患者的角度多方面着想, 多予理解, 开导, 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 消除不良情绪, 只有身心愉快才能达到理想的康复训练效果。

关键词:偏瘫,康复,情绪,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胡永善, 戴红.社区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60~169.

[2]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09.

[3]张新乔, 李明子, 王秋华.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487.

[4]姜小鹰.护理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6:58.

[5]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6:57.

上一篇:长江经济带下一篇:英语课堂的表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