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疏导

2024-05-31

学生心理疏导(共12篇)

学生心理疏导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学生心理疏导的常用技术, 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建立和发展良好辅导关系的技术、观察和反映的技术、影响的技术。

关键词:心理疏导,常用技术

学生心理疏导的常用技术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建立和发展良好辅导关系的技术、观察和反映的技术、影响的技术。

1 建立良好关系的技术

“良好的关系是辅导成功的一半。”辅导员应尽快让来访者建立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 使随后的辅导工作能够在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中顺利完成,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关系本身的治疗功能。

1.1 初步建立关系

一般来说, 学生鼓起勇气站在辅导老师面前时, 总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紧张、担忧和疑虑的, 这时候, 辅导老师的态度是否热情, 语气是否温和, 表情是否关切, 是能否迅速化解学生的紧张, 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所在。辅导员可以先和来访学生握手, 亲切地叫其名字, 给予热情的问候和简单的寒暄, 然后再询问其来访目的。在会谈过程中, 不妨将保密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自然地告诉学生, 打消他的顾虑。另外, 辅导室里温馨宁静的环境布置, 辅导员自然放松的坐姿, 也都能使来访者产生安全感。

1.2 深入关系的建立

研究表面, 影响辅导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辅导者对来访者的态度特质, 以及这些态度特质是否得到合适的表达。辅导员主要透过个人中心疗法中的平等、同感理解、真诚关怀和无条件接纳等态度及其具体的表达技术与来访者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1) 平等。保持平等的态度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基础, 也是充分表达其他态度的前提条件。保持平等的态度要求辅导老师不以专家、老师、长者自居, 能意识到咨访方都有接受和拒绝、反驳和批评、选择和放弃的权利和自由, 以平等心态和平等意识让来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表达自由, 达到平等、轻松、无门槛的沟通。

(2) 真诚。真诚需要辅导老师能够毫无保留、完全透明、发自内心地关心来访者,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真实面貌面对来访学生。真诚是促进信任和喜爱的最有效的态度。一方面, 它能够促进咨访双方更自由、更开放的探索和交流;另一方面, 心理疏导老师的真诚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健康心态的榜样, 能促使来访学生自发地学习。

(3) 同感。同感要求辅导老师设身处地地倾听来访者, 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 而且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 充分地体察他的痛苦困扰。高水平的同感能够使来访学生迅速感到自己在心理辅导老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有效地加深和推进辅导关系的深化和巩固。

要做到同感的关键, 在于辅导员的立场, 即辅导员是否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 进入对方的自动框架系统, 与来访者感同身受。因此, 同感不同于单纯的理解, 只需站在自己的角度, 用自己的经验对对方的话形成认识, 达到了解就可以了, 而是要学会“用当事人的眼睛和经验来看待和解释他所经历和面临的人和事。”

(4) 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就是对来访者的宽容和积极关怀。每个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无条件的接纳是很重要的。只有接纳对方而不是批评, 才能让来访者感到安全, 愿意倾诉。无条件接纳要求辅导者能够超越个人价值观, 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来访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和心理缺陷。当然, 无条件接纳并不是让心理辅导老师明知道来访学生的毛病, 却忽视或粉饰这种毛病, 甚至把它解释为正常, 强迫自己喜欢的这种毛病。辅导老师可以表现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厌恶或反感, 但是这种表现是建立在师生都理解它的发生是有缘故的、相信学生能够在专家的协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改变和成长的信念上的。

简单的接纳技术通过信任的表情、肯定的手势、点头、语调和声调的变化或身体距离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 更深层次的接纳主要体现在对来访者谈话内容的非批评态度和言语上。

2 观察和反映的技术

2.1 观察

非语言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躯体行为如姿势、身体运动和动作, 与声音有关的各种特征和能够观察到的生理反应等。这些非语言行为使说话者的言语信息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个性等更为充分、全面地显示在辅导过程中。非语言行为信号, 如不安的东张西望、眼皮频频跳动、眼神不敢正视对方、发抖等在心理辅导中往往有着特别的价值, 辅导员要留神观察, 以了解当事人是否有神经质以及羞愧、犹豫或紧张等情绪;是否出现言不由衷、刻意掩饰、内心存在阻力等特殊情况;是否能够成为我们判断对方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的有效线索。例如, 焦急的人, 常会无休止地快速运动手足, 坐立不安, 双手也可能不断颤抖;一个行为退缩的人会始终将他自己的双手处于与身体紧密接触的部位, 头部下垂;紧张或烦躁不安的人, 往往会身体坐不稳, 膝盖或脚尖有节奏地抖动, 手指不停地转动手里的东西, 相互摩擦、摆弄衣服、乱摸头发等。

2.2 同感表达

同感还只是理解的第一步, 辅导的效果还取决于同感的表达, 即辅导老师要将自己获得的同感有效地传递给来访学生, 才会让来访学生产生被理解的真实感受。高水平的同感反应能够全面地传达辅导老师经由同感而了解到的对方陈述的事实和观点、对方的感受和情绪, 以及自己同感的程度, 并能够积极关注对方的反馈信息, 及时矫正自己的同感结果。

在同感表达中, 情感反映是比较不容易把握好的一种技术。情感反映可以是语言中的反映, 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反映, 后者二者配合进行。在辅导过程中, 来访者的诉说常常带着负性情绪, 反映着内心的冲突, 辅导员应该敏锐地觉察, 并及时给予反应, 以帮助来访学生真实、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应付方式中夹杂的错误的观念、对事实的扭曲感受和不合理的解释。

2.3 引导的技术

引导就是在倾听过程中, 针对来访者的问题, 给予具体化的、紧扣主要线索的询问。引导可以是直接的追问, 也可以是使用开放式的提问暗示来访学生进一步表述下去, 如“你觉得……”“据你所知……”等。

使用引导技术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必须顺着来访者的思路、针对来访者某些重要的信息进行, 切忌随意打断来访者或者转换话题。 (2) 引导的语句要清晰, 语音语调要恰当, 能让来访者自然接话。 (3) 引导要酌情变化。在辅导员和来访者的关系没有确立前, 应该避免使用引导技术;当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后, 使用间接引导比较好;只有双方都比较了解、彼此信任的关系下, 可使用直接引导技术。

3 影响的技术

辅导的最终效果体现在辅导员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个人的生活经验及对当事人特有的理解来影响对方, 促进对方在认知、行为上的改变, 进而获得心理的健康。常用的影响对方的技术包括解释、指导、自我暴露、影响性总结等。

3.1 解释

解释是指辅导员在充分理解当事人的基础上, 以自己的观点来说明当事人所述事件的意义, 让对方能从新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问题。解释是一种重要的技术, 当事人的困惑常常是因为他自己的解释方式和角度不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 于是辅导员通过当事人提供另一种角度和观点, 帮助他们重新用建设性的方式来理解当前的问题, 进而通过这种认识上的改变来带动其不良的情绪和应付方式的变化和成长。

解释可以依据各种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选择精神分析理论还是行为主义, 认知学派还是人本主义为理论依据, 这取决于辅导员本人的偏好, 更取决于来访学生的问题性质和可能接受的程度。当然, 解释也可以根据辅导者个人的经验、实践与观察得出。

3.2 指导

指导是辅导员告诉来访者采取什么行动, 包括直接让来访者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指导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技巧, 它运用各种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帮助当事人改变自己。指导技巧繁多, 这里仅介绍几种常用的指导技巧:言语的改变、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特殊的建议或指示等。

3.3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的技术是指辅导员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地将自己的感觉、经验和行为与当事人分享, 以增进当事人对自己问题的了解和获得自我改变的有益信息。自我暴露既可以增进当事人对辅导员心理上的认同感, 又能发挥示范作用。

3.4 影响性总结

在每次会谈结束时, 辅导员可以先总结一下本次会谈涉及到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共同做了哪些探讨和交流的工作, 获得了哪些重要的、新的观点等, 这就是影响性总结。影响性总结有助于此次会谈的情况有更为清楚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当事人抓住会谈要点, 加深其在会谈中所学到的东西的印象。比如可以问对方:“让我们回头看一下, 这次会谈我们主要谈到了哪些问题, 你觉得你比较有收获的是哪些方面?”通过这样的总结, 有助于当事人清楚自己的变化和行动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 (2006.12重印) .

[2]陈筱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学生心理疏导 篇2

2014中考即将开始,学生考前都在紧张忙碌着,一些心态好的学生可以从容面对,心态不好的学生可能会出现问题,大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成绩稳定学生

这些学生心态不错,生活有规律,学习有方法,效率较高,只要营养跟上,基本是老师、家长省事的一族,但要注意与这些学生的沟通交流,防止有骄傲自满情绪发生。平时训练时,不妨出点小难题,适当给他们泼点冷水,是会起到较好作业的。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会遇到成绩较好的学生,当老师布置作业时,他们总是表现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这也会那也会的,这时候怎么办,那点奥数题之类的给他们见见面,他们就会傻了眼,认为自己需要所学的东西应该还很多。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本资源,让他们兵教兵、兵练兵,整天忙的不亦乐乎,哪有闲心再有骄傲情绪。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得到共同的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2、成绩不稳定学生

这些学生的心态随同成绩会大起大落,生活规律可能被打乱,学习方法不一定得当,加强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我们班有一学生,成绩大起大落很严重,成绩较好是时,他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成绩不好时,他会熬个通宵,结果把自己搞得像神经病似的。后来,我们帮助他找学习方法,查找成绩不稳定的原因。告诫他,不能打乱生活节奏,该休息歇息就要休息。如坚持午睡一会,下午听课会精神抖擞。科学证明,打个盹醒来,精神感觉都不一样。这些学生认为休息会浪费时间,殊不知,浑浑噩噩的学习与听课,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时间浪费了不说,身体搞垮了,那是一辈子的事了。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劝导。经过教师的心理疏导及本人的努力,他的成绩已不像以前那样高低起伏严重了。

3、成绩较差的学生

这些学生是老师最为头疼的一族,他们上课听不懂,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有时与老师也有可能发生冲突,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也会升级。对这部分学生,不能硬碰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找出毛病所在,对症下药。可以抓住课间大休息这个有利时间,进行必要的校园拓展训练,让他们在训练中,充分表现自己想出人头地的欲望。最终目的是,面对中考,不能成才,但一定要成人,不能成为人渣,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败。

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及疏导 篇3

一、学生依赖心理形成

学生的依赖心理的形成因素分为内因与外因,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是内因,外界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是外因。

1.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由于儿童生活上不能自理,必须依赖大人,如果在儿童时期家长没有注意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丧失儿童的个体独立性,孩子的依赖心理就不可避免地诱发滋长。而长期的依赖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缺乏自信与独立生活能力。湖南被誉为“天才少年”研究生的魏永康因自理能力太差,不能独立适应学校的生活而导致退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类似的报导还不时出现在报刊和杂志上。

2.家庭、学校与社会因素。在长期的传统舆论里,“听话” “高分”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准,孩子的创新意识、独立人格和动手能力被忽视了。有些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甘愿做孩子的奴隶,孩子的一切全包,甚至还代替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些学生贪玩,抢时间应付作业,甚至发展到抄作业,请人代写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等。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意识、动手能力、服务精神、劳动观念逐渐消失了,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此外,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既然不用读书,不用努力奋斗,通过关系照样可以铺路架桥,达到自己的愿望,何必刻苦努力去创造呢?

3.学校教育因素。虽然目前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但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考核标准,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分数的高低,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品德素质的培养。这种重管理轻疏导、重知识轻创造的教育,正是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诱因。

依赖心理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心理。学生有了依赖心理后,就会失去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碰到困难绕道而走,失去依靠寸步难行。

二、学生依赖心理的疏导

怎样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呢?关键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标本兼治。要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在学习和生活上齐抓共管。

1.仔细调查研究,创设成长环境。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心理形成原因的共性与差异,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同时要做到家校共管、持之以恒。要调查研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设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尽早帮助学生摆脱依赖思想。教师平时要常鼓励学生,树立其信心。

2.制定目标任务,增强信心毅力。在评估学生时,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而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培养他们自己克服困难的毅力。通过此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勇气。

3.限定求助范围,提倡自主独立。要做好家校联系,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要放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孩子自立的习惯。要信任孩子,坚持小事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法,大人可适当加以指点。要让孩子学会担当,如果做错了,让孩子自己寻找原因、总结经验,增强责任感。

4.强化竞争意识,培养进取精神。“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让孩子学会正当竞争,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要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以适应将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5.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言行的细微观察,从中捕捉机遇,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敢于放手,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要怕学生标新立异,这正是孩子富于创造力的表现。要善于“扬长避短”,坚持“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原则,对于有些“爱调皮”“歪点子多”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棍打死,而要善于引导和教育。

学生攀比心理的疏导与转化 篇4

一、幼儿攀比的心理分析

(1) 幼儿物质攀比的心理分析。在校园里, 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随处可见。其中, 物质攀比表现为:首先是学习用具的攀比, 有条件的孩子, 许多用品都是进口、名牌。如铅笔芯, 便宜的一盒不超过两元钱, 而进口的则要几十块钱一盒。二是服饰攀比, 一身名牌为荣。三是玩具攀比, 智能化玩具动辄数百元。

案例1:2009年5月, 学校安排我们去幼儿园实习。夏天烈日炎炎, 幼儿园小朋友的衣服穿得也越来越靓丽。尤其是女孩子, 穿得像个花蝴蝶一样漂亮。在赏心悦目的同时, 我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让我原本平静的心有了点小小的涟漪。小芳:你们看, 我今天穿的新裙子, 漂亮吗?小燕:挺漂亮的, 但是没我的裙子漂亮。我的裙子是有牌子的。小芳:什么牌子呀, 说不定是假的呢。我的裙子是我妈妈从外地带回来的呢, 这里是买不到的。小燕:……我的裙子就是比你的好看, 你不相信的话, 我们去问问别的小朋友看他们怎么说。……女孩子之间, 会比衣服穿得好看与否, 男孩子之间会比玩具是不是最新的, 这些都是物质上的攀比。幼儿之间会这样比, 大多是因为受家长的影响。家长本身可能就存在着攀比之心,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穿得比其他孩子漂亮。发生在幼儿园里的话, 教师就可以正确引导。这样的对话, 我正巧听到了。于是, 我告诉他们:你们两个穿的衣服都很漂亮, 老师都很喜欢, 这样他们听了都很高兴, 也没有再去比谁比谁漂亮了。在他们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 我们老师可将信息反馈给家长, 让家长意识到你们的孩子会开始攀比了, 要给予正确引导。

(2) 幼儿荣誉感攀比的心理分析。幼儿的攀比除了物质攀比外, 还存在荣誉感的攀比。主要表现为:一是其在班级成绩名次的攀比, 总喜欢做第一。二是教师对其喜爱的程度的攀比。有些幼儿过分听老师的话, 拼命要得到老师的喜欢, 甚至有些幼儿会从自己家里送些东西给老师, 讨好自己的老师。三是个人“地位”的攀比。争强好胜, 希望自己是领导者、管理者, 做班级的小班长来指挥别的小朋友,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案例2:S是我实习班上的班长, 她很要强, 人也很聪明, 我们经常让她做小老师, 也很喜欢说好听的话哄我们开心。一次, 她和萍萍及几个女孩子在钢琴那边玩, 我就凑近点, 想看看她们在干什么。萍萍学钢琴有一年了, 她在那儿弹《一闪一闪亮晶晶》。“你弹的不好听, 我也会弹的, 比你好听。”S在一边说。其他小朋友都

校的学生来说, 有一些人把学习当做是给父母学习, 没有丝毫责任感。所以, 在这项的管理教育中, 可以把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结合起来,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学, 树立主动学习的思想观念。此外,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 除了把学校的知识学好以外,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更多的东西, 不仅包括技能和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是做人态度、做事方法的学习。这需要同学多与他人接触, 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 取长补短。在这个“S”的管理教育中, 可以采取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觉得萍萍弹的不错, 就想听听S弹的怎么样, 嚷着让她弹。这时候, S吞吞吐吐说:“我的手弄疼了, 这几天都不能碰钢琴。”其实, 她也知道自己学了才一个星期, 根本还不会弹。她在撒谎。

S一直是班里的第一, 她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 比别人好。也是因为萍萍会弹钢琴, 她最近才缠着妈妈带她去学的, 她的好胜心非常强。这样的问题, 通常我们会告诉家长, 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要强这一点很好, 但她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 开始撒谎了, 这一点就不对了。家长应告诉她, 每个人都不一定是完美的, 总有自己的优势。你要把时间花在练习钢琴上, 而不是告诉别人自己有多么好。

二、攀比心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1) 有利影响。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于现状, 不甘比人家差, 甚至要超越别人的心理意识, 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若将攀比的内容放在学习上, 加之对象又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幼儿, 则会推动幼儿继续向好的一面发展。所以, 攀比也不完全是件坏事。常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攀比心理中包含着这种竞争意识。如果引导得当, 有助于激励人们努力、进步。这是攀比心理的正面效应。我们的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往积极的正面的方面攀比, 如学习、品行、技能等。

(2) 不利影响。不当的攀比, 会给幼儿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以己之长比同伴之短, 什么事都想胜过别人, 如果大部分幼儿都互相攀比, 就会形成不良的风气, 妨碍幼儿身心健康。不当的攀比, 会引发幼儿不良心理品质。

三、教师应正确引导攀比心理

教师应正确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有意识转化幼儿攀比点, 对幼儿的夸奖应集中在谁遵守纪律、学习认真、讲卫生、懂礼貌等,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形成积极的“攀比”风尚。幼儿如幼苗, 需要精心培育, 水肥过多, 幼苗疯长。因此, 教师要适当疏导, 如幼儿刚入园, 可买与大家一样的书包。

大多数孩子的攀比心理主要是家长造成的, 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 向好的一面发展。学校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教师和家长在“言传”的同时, 更应注重“身教”, 以简朴实用的消费习惯对孩子进行引导, 在潜移默化中转化幼儿消费习惯。

总之, 要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 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 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这样, 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江苏省昆山市曹安幼儿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8S”这个企业的管理方法虽然在企业的管理取得了成功, 但是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 还是要进行合理嫁接。毕竟, 采用什么的管理方法主要取决管理的对象。而作为学校班级的管理, 管理对象是一群未走向社会, 未成年的孩子, 对他们来说管理中更多的是教育和引导。根据班级中不同的个人, 教育和引导的方法也是有所差别的。所以, 将“8S”管理方法引入到班级管理中, 需要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改良, 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问题学生心理疏导案例(最终版) 篇5

留守学生中大部分因缺乏家教或无人管理而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精神忧郁,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放荡无忌,甚至有的通宵上网,成为“问题学生”。所以,对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大瓶颈。我们班有37位留守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对他们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现将我对其中一个孩子的关爱工作总结如下,与各位老师共勉。何小雨,父母离异,判决给了其母亲,父亲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小小的她很难融入到新的家庭,于是父亲只好将她送至乡下的姑姑家,从此,她成为了一个特殊“留守孩子”。每天下课她从不和其他同学玩,总是孤单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看到她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决定去帮助她,将更多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

一、用“爱”弥补她情感的缺失。爱是阳光,她能将最坚硬的冰角融化,爱是春雨,她能滋润万物焕发生机。爱是一个教师最基本职业道德,但却是是最好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的恰当,的确能受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在平时的上课中,我尽量让她多回答问题,让她感觉到她在老师心目中存在。在平时的课间十分钟,我将她带到操场和同学们一起玩乐。为了能够彻底地班级大家庭融入到一起,我了解到她的生日,就发动全班同学为她唱生日歌祝她生日快乐,顿时她感动的流下泪水,从此她的笑容也多了,操场上也能见到了她的身影„„

二、“促膝谈心”健全她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即使父母有时回来看她,但她又对他们充满“怨恨”,从不和他们敞开心扉。对自己的姑姑,又心存“戒心”。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她的性格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对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渐渐地性格会扭曲。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在关心她生活的基础上,和她谈心,渗透对生活的认识。告诉她爸爸、妈妈既然生活在一起不幸福,他们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重新选择生活,但是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不然怎么会经常看你呢?刚开始她不怎么理解,我找了许多一些单亲孩子成功的故事,渐渐地她开始和爸爸妈妈沟通了,有一天,她主动告诉我她妈妈带了好多的书给她,这时,我知道她渐渐尝试与父母沟通了,她也变得活泼多了。

三、加强与“监护人”沟通,矫正其不良“行为”。由于是寄居在亲戚家里,亲戚监护也会碍于身份,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好过于说教,怕产生误会,给孩子造成寄人篱下的感觉,往往对其行为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样一来她就会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该同学的姑姑十分同情她,就加倍的爱她,每次在吃和穿方面都比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每次在与自己孩子发生矛盾时,总是责备批评自己孩子,渐渐得她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带到了班级,每次与同学发生矛盾总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找到她的姑姑,告诉她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合格意义上的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对她犯的错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加以约束管教,这样才能有助于她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用心辅导,为她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培养自信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孩子的学习无从监督和辅导。我所监管的这个孩子姑姑虽是初中毕业,但是家庭负担过重,繁重的农活让她没有闲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作为班主任我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给她辅导功课,帮助她找找学习上的一些误区,教会她学习的一些方法。在一次考试中,她的数学竟然考了100分,我在表扬她的同时,要她认真总结学习方法。现在她对学习也感兴趣,也充满了对生活的自信。综上所述,是我与一个特殊留守孩子的交往的案例,我在实践为人师的职责。在实践中我也分析出该同学主要存在情感缺失、性格极端、行为偏差、学习困难等心理障碍。我也一直为此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有的措施效果显著,如促膝谈心,增加了对我的信任,情感的投入,激发了对学习的兴趣,感觉到生活充满阳光。但是与监护人的沟通,收效甚微,因为她的姑姑总是心存顾忌,对孩子缺乏应当的约束,不过我将会继续加强与其沟通。

谈谈中学生的心理疏导 篇6

在二十一世纪,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压力,渐渐地让有些孩子形成了一些心理障碍。家长们爱孩子:爱得没头绪、没原则。孩子很郁闷:闷得没道理、没出口。吃过苦的父母,希望孩子以后能不那么苦;没有文化的父母,渴望孩子满腹经纶;生活环境好的父母,渴望孩子的未来前程似锦。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人生设计的实践者,当成了自己未尽理想的化身,因为全神贯注于这些,所以,他们不懂得尊重孩子,让他们的孩子承受非人之虐、无痕之伤……

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中学生的故事吧——

故事一:(李明自述)在小学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我的母亲也以我为荣。进入初中后,我放松了自己,课堂上发发呆、看看卡通绘本、看看小说,作业也老是不能按时完成,还爱搞恶作剧吓唬女生……老师跟父母交流一次,我就挨一顿打。起初,还只是罚站、拧耳朵、打手心,后来就用小棍抽我。可是第二天到校,我就把父母的“警告”忘到了九霄云外,照样我行我素。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可我一点都不在意,“管它呢,反正我就那样”。

故事二:(刘敏自述)我母亲在我两三岁的时候就和我爸离婚了。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就没来看过我,我也记不起她长什么样。父亲要养家,一直在外打工,我跟奶奶一起生活。越长越大,我就越来越羡慕周边的孩子和父母其乐融融的一起生活。我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知心朋友,我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开始还有几个同学和我搭讪,后来他们也不搭理我,我生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我很自卑,我混混沌沌的过日子;我很盲目,我不愿意搭理任何人。

故事三:(李玉娟自述)我讨厌父母的唠叨、老师的管制,这些都让我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我认为父母、老师都是60、70年代的人,和我们90后没有共同语言。他们不让我看小说、看电视、上网……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学习。考得好,说你要保持,要更上一层楼,不能骄傲自满、不能止步不前;考得不好,说你要振作、要快速提升,不能气馁、不能半途而废。反正一天到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而我,为了父母、老师的脸上露出笑容,一次又一次的委曲求全。我觉得我快撑不住了,我好累哦!我开始失眠了,还会梦见我考砸了,甚至是哭着醒来。

故事四:(王毅自述)我小时候很活跃,我和小朋友们能尽情的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天天玩得不亦乐乎。不知怎的,我现在不再愿意和大家一起,喜欢一个人待着。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利,让我变得微不足道,没有人会记得无名小卒的我。冷漠,就是我的代名词。我不在乎老师的漠视,不在乎同学的冷眼,不在乎父母失落的眼神。我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我反正不在乎这一切。我的生活很无奈!

……

面对着这些故事,我们不得不惊讶,这实在是让我们对这群当事人无语。其实,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回归到爱的海洋,不再被我们所“迫害”,我们也不愿再成为他们的“祸害”。那么,什么是心理疏导呢?心理疏导是指根据人们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按照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加以疏通、引导、治疗,从而缓解、消除其心理问题、障碍和疾病,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项工作。

现代社会中观念的碰撞、利益的调整、竞争的加剧,家庭问题的增多、贫富差距的拉大等问题,会使他们产生过大心理压力。这些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当行为,影响其成长进步。孩子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将来能否成功的保障。只有平时加强心理疏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控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好的心境,提高學习效率。

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要注意平等原则,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切忌居高临下;要通过诚心交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达真实思想。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提出意见,要全面辩证地认识事物,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客观公正地提出建议,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不泄露对方不愿公开的问题,防止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

人们生活在节奏快、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难免会有不顺心的事。其实,人有了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够正视自己、调节自己和改变自己,能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来缓解、消除过大的心理压力,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心理疏导呢?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说服劝导法

说服劝导法是心理疏导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指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某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情感,从而解决其因思想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看问题片面、极端,对当今社会、父母、老师不满,因而产生了厌烦心理,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我们既要注意说服的内容和技巧,又要理性引导与情绪感染要相结合,要让孩子乐于接受。如猜疑心重的人总怀疑别人“心怀鬼胎”,视说服为“圈套”,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则刚愎自用,不能容忍“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要找与当事人关系亲密者一起来劝说他,这样心理距离就小得多,说服也易见成效。说服也离不开倾听,倾听能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融洽双方关系,也给对方一个宣泄机会,释放心理压力。

2 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是指在非对抗条件下,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其方法有多种:(1)直接暗示,如某班一段时间突然刮起了收集“美人像”之风,对此,我们首先肯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后拿出一本“感动中国人物图片集”请大家一起欣赏,并告诉大家,这些人物会激励人们不断进步。(2)间接暗示,就是暗示者先不显露动机,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其受影响。即:让人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采取张贴文明标语,让他们形成了新的好的生活习惯:懂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学习等。(3)行为暗示,如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组空间距离,都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是高兴,也可能是不满;是鼓励,也可能是制止。良好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暗示效果,不良的行为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只要肯用功,静下心来,卯足了劲,那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4)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坚定意志、振奋精神,有利健康,比如在考场上鼓励自己“镇定,不要慌”,“我能行”等,让情绪得到放松、信心增强。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我们应选择前者。(5)反暗示,如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激将法等。当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运用反暗示会很快奏效。反暗示一般对自尊心比较强、性格外向的人能够产生效果,而对敏感多疑、性格内向的人,则不适合。

3 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生活中人们总是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如“近来者赤,近墨者黑”;榜样也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教育了好几代人。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旗帜,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具体性、鲜明性,易引起共鸣,因而具有感召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以其全部言行和整个人格影响着受教育者,并使之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进而模仿、效法的。因此,教育者要敢喊“向我看齐”,以身作则,作出表率。此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可以用生活中的反面人物和事件作素材进行示范,也不失为一种心理教育的好方法。通过反面教育,对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措施和方法加强行为指导,可以使人从中吸取教训,警钟长鸣,引起心理震动,以免重蹈他人覆。

4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是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调动其接受教育能动性的心理教育形式,是其他教育方法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该激发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磨练等方式来认知自己。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困难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困难加倍。相反,如果面对它毫不退缩,困难便会减半。受教育者要经得起考验和磨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遇到困难,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的战胜它。

我们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如听听音乐、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或者是干点家务、农活。这样将心理治疗于娱乐之中,不仅易为人接受,而且易于操作,一般性的心理不平衡和轻微的心理障碍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找一个宣泄对象进行倾诉,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稳定思想情绪。

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每件事只要自己尽力了,自己能心安理得就行。不要让别人的议论来左右自己的情绪。何必为了别人的那不负责任的话来为难自己呢!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力自己是最了解的。自己的考试成绩与自己的实力相符合,就应该对自己持较满意的态度。不能盲目与学习实力强的同学去攀比。

如何正确疏导学生逆反心理 篇7

一、转变思想, 充分尊重

从形式上看, 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 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 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只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的意识, 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 敬业工作, 尊重学生。进而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 削弱或消除逆反心理。

教学成功案例:

记得有这么一个学生, 他一直认为自己在老师眼里一无是处, 对于老师的说教爱理不理, 自己嘴里也老嘀咕:我是坏孩子, 我是最差的。个人卫生更是不在乎, 同学要求他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抽屉, 相反, 他却将座位搞得更乱更脏。经过观察, 我挑选了一天放学后, 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 告诉他我想让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 我写了封信, 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 信是写给他妈妈的, 不允许他擅自拆看, 于是我将信留在那里, 称自己去取信封, 让他稍等。他点头答应, 但一脸的不情愿。我走出了教室, 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 没一会, 发现这学生谨慎地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 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 我进教室将信装好交给了他。其实, 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写信是为了告状, 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 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 该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中间, 我利用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引导了他, 达到了多次谈心都无法达到的说教效果。

二、感情投入, 密切关系

我们教育者要经常接触学生, 加强师生互动的频率, 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映、言谈、反馈等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 把握教育时机, 促进教育过程中师生的认同度。讲究教育艺术, 融情于教, 融理于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 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环境, 因人因时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班会课、活动等丰富多彩而又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态, 要关心每一个青少年学生, 充分尊重、信任他们, 遇到偶发事件或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 要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他们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要善于等待, 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

三、分析导向, 建构认知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 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 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其进行模仿, 难以辨清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 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 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分,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 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或消除逆反心理。

四、积极鼓励, 合理调用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 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 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赞美是一种兴奋剂, 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 一种肯定, 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 多一种鼓励, 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 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 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 但其心理是不悦的, 至于粗暴的批评, 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 对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 的确是个好办法。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 相信在学生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 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学生心理疏导 篇8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主观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 刚入学时年龄普遍在二十岁左右, 虽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 但由于一直处于学校环境中, 对于人生及社会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 还无法以成熟视角去看待突发问题, 同时也无法完全做出理性的判断。大学生多数已经成年, 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评价已经达到了较高层次, 但仍会发生认知偏差, 可能会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2]

(二) 客观因素

1. 社会因素

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关系的复杂化, 较为突出的案例是不少大学生因交际困难而在虚拟网络世界寻找心理满足, 有些学生会深陷网络精彩之中, 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大学生正常认知、情感及心理定位, 严重时可导致人格分裂等。[3]如今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巨变、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 导致毕业时就业状况和入学时天之骄子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 会对大学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精神压力。

2. 家庭因素

(1) 父母的教养水平。当今社会, 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要求过高, 甚至经常批评孩子。独生子女家庭中, 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满足孩子任意要求、放任孩子、缺少管束。父母教养水平的差异, 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3)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我国许多家庭因父母双方离婚、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事情受到创伤, 家庭结构变得不再完整。从小生长于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在少数, 其中大部分学生会存在心理问题, 这种影响会延续到大学甚至整个生命过程之中。

(4) 家庭经济状况。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高校的贫困生无法逃避的现实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与大城市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 他们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 还得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

3. 学校因素[4]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现在各大高校并未真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及咨询, 从而将不同的心理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以及成熟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 只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 被动地进行诊疗并不能急早的发现及评定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动向。

(2) 生活环境改变。从中学进入大学, 学生过一种集体式的但又独立的生活。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许多人通常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而过不惯集体生活和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常常倍感孤独寂寞而感到经常处于压抑和焦虑之中。

(3) 学习环境变化。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 经常会感到茫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大学里, 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只是围绕着成绩, 还多了社交、学识、组织等内容。这时, 很多学生首先会对自己进行否定、变得不自信、比较消极, 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4) 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 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场所, 它不仅容纳了来自不同文化、地域的学生, 而且这些学生的生活习惯等方面也迥然不同。学生之间在交往时的摩擦在所难免, 部分同学则由于与同学发生摩擦或冲突而焦虑、苦恼。出现了交往困难。

(5) 情感冲突。当代大学生渴望获得异性的友谊甚至是爱情, 由于他们存在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心理晚熟与其生理早熟这一矛盾现象, 在解读“爱”时出现偏差。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策略[5]

(一) 提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各种深层次矛盾首次显露, 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西方文化发生碰撞, 这些都增加了大学生成长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转型、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 这样势必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二)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及监督

国家颁布了相关文件以来,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地得到加强, 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求仍未得到满足。为了达到实际要求, 应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 对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适当添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必要设备并扩充心理教师队伍。

(三) 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6]

1. 适时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健康调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手段和根据, 它起到了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 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大学中要及时的通过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等形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 从而整体把握他们身心健康状况, 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资料。尽量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与预防, 并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 防范于未然, 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2. 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节和控制

一是要让大学生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 清醒地认识到并勇敢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接受现实自我, 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二是要做好大学生利用网络的引导工作, 逐渐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更好地解决自身问题;三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心理互助。心理互助特别是同伴之间的心理互助不仅能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使得大学生心理更加和谐。因此, 高校应该通过大学生同伴心理互助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并把它作为自我教育的内容。

3.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治与咨询

加强高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补充适当人员, 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教师等进行专业培训, 使他们及时把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动向掌握他们的内心动态, 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咨询服务。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合理宣泄及调试:让学生学会转移注意力, 会正确宣泄自我的不良情绪。为摆脱不良的心理困境, 大学生要做到:一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 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严格按照该表进行生活及学习。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二是进行体育锻炼, 通过各项有益活动, 锻炼身心, 增强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 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的各种压力。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栋梁, 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社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振兴。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象牙塔”, 是培养身心健康学生的关键所在, 当代高校教育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各方面力量, 以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而努力, 从而实现校园到社会的衔接。

摘要:近年来,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及高校的广泛关注。从主观及客观因素方面, 初步探究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要提高对大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性的认识,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及监督, 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段元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2]王绍文.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习工作的介入[J].法制与社会, 2012 (27) .

[3]袁铌.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性干预的探索[J].文教资料, 2012 (24) .

[4]李红海.资助体系运行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19) .

[5]高红霞.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探究[J].才智, 2012 (4) .

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篇9

一、当前校园心理疏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方法不科学, “千篇一律”式疏导缺乏针对性

有些辅导员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 把经常性疏导与经常性思想教育混为一谈, 用单一的思想教育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思想不重视、原因不了解、情况不掌握, 疏导时固守一种模式, 爱搞“一刀切”, 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抓时机, 总想用“一把钥匙开千把锁”, “一副药方治百种病”。

2、用语不艺术, “肤浅单调”式疏导缺乏说服力

有些辅导员虽然能够重视心理疏导工作, 注重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 并针对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引导校正, 但并没有意识到心理疏导时细致敏感的工作, 不仅要注意疏导的内容, 还要注意疏导的语调情感和语言组织。疏导时固执地认为“忠言逆耳行”, 不知道“顺耳”的忠言更能打动人心, 更能引起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共鸣。

3、落实不经常, “单纯任务”式疏导缺乏责任感

有些辅导员对学生缺乏深厚的感情, 把学生看成班级的过客, 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热情主动地去关心关注、答疑解惑、疏通引导, 而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 迫不得已地去“走走过场”, 应付了事, 甚至连哄带骗, 糊弄学生, 事前不调查了解、事后不关注跟踪, 经常性疏导不经常。

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1、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规律, 找准个体心理差异

只有准确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才能进一步增强心理工作和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当代大学生讲究个性, 注重自身价值实现, 兴趣爱好广泛, 存在多向发展能力特长的倾向性。有的学生喜欢运动, 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有的喜欢安静, 业余时间喜欢一个人躲在宿舍看书、上网;有的则喜欢钻研, 总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经常搞小发明、小创造。大学生思维能力逐渐成熟, 已不满足于现象罗列和现成结论, 而要求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但有时辨别是非能力差, 不能很好地把握现象和本质的内在联系。同时智力发展很快, 感知力和观察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记忆力处于旺盛时期, 富于幻想, 不再是简单地拥有信息, 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创造出某种新东西, 以至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时常有一定的片面性, 甚至过分自信和固执己见。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家庭贫穷的学生可能形成孤僻、不自信的性格特征, 家庭富裕的学生可能形成乐观向上、慷慨大方、表现欲强的性格特征, 父母感情不和或单亲家庭的学生, 则容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2、积极改善心理环境, 增强大学生心理免疫力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避免产生激情状态, 促进集体的稳定发展。有些领导认为改善环境只是让学生吃好住好, 提供良好的物资条件就行了, 这是片面的。心理环境包括“硬环境”, 如优美整洁的宿舍、设施完善的活动室、保障有力的后勤供应等, 还包括“软环境”, 如民主科学的管理方式、风清气正的班级风气、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要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授课、讲座、辅导等方式普及心理学知识, 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问题的成因、心理疾病的表现, 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改善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品质, 塑造健康的人格;要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通过分析心理问题案例、创设情境现场模拟、心理游戏等方法, 将教育内容化为大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还可以进行积极心态、自信心、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缓解压力、适应与发展、心理保健、潜能开发地等训练,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等。

3、心理疏导要想取得实效, 教育者必须有关注细节的事业心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尽管表现的不尽相同, 原因千差万别, 但只要认真留意, 当个有心人, 把心理疏导工作当事业干, 就能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一些事物的细节中发现问题, 进而努力进行化解, 避免问题的扩大化。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相反, 粗枝大叶、大而化之是不可能发现细节的。注重细节自古以来便是名家大儒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从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东汉的薛勤曾说:“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等, 这些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凡事就是由小至大, 都是从一件件小事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事积累起来的。指着善于以小见大, 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不会将处理琐碎的小事当做是一种负累, 而是当作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 当作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 细节关乎事业的成败, 但关键还是要有一颗重视细节、发现细节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作为一名辅导员, 担负着搞好心理疏导工作的重任, 只有以寝食不安的精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投入满腔工作热忱,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当前, 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由此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那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也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疏导,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宏:《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浅谈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篇10

关键词:学生,心理疏导,与家长沟通,切入点

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 除了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之外, 还有一项让自己既棘手又不容回避的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高中生作为即将成年的“小大人”, 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对于同样的问题, 他们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而且他们思考的角度往往又不够全面。所以导致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而他们自己却又认识不到。如何让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 也就是我们思想疏导的重点。既要解决问题, 又不能给孩子带来太多的负担。

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在做学生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供大家探讨。

一、尽量多了解学生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做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也是这样。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问题在哪了, 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疏导工作。那么, 如何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呢? 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通过与学生本人交流,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之一。

学生自己对自己有着很多的了解, 有些同学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但是, 他们却不能成功的克服或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学生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品性, 是别人所不熟知的, 因此就需要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相关的信息。当然, 学生不会无端的主动的坦诚的跟你交流。这里的交流必须有足够的前提条件, 并需要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只有这样他才可能把自己的问题坦露在你的面前。这里就不再具体探讨如何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了。

其次, 通过家长了解学生。俗语说“知子莫若父”, 最了解孩子的还是家长。所以, 要想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 就不可能绕开家长。只有通过与家长的沟通, 才能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学生。但是,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一般家长都不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主动的告诉老师, 怕老师因此对孩子有看法, 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其实, 家长的想法不足为奇, 担心也不无道理。但是, 我们又确实需要家长的信息, 怎么办呢? 在这个环节上, 最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了解到, 我们之所以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孩子, 完全是为了孩子好。一定要家长知道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并且也不会因此对孩子有什么看法, 只不过想更好的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负责。只是希望与家长一道, 共同把孩子培养好。只有打消了家长的顾虑, 才可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俗语云:“有什么样的爹, 就有什么样的儿。”通过与家长的沟通, 我们也能大体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其家长的一些情况, 从而更有利于通过另外的家督对孩子进行全面了解。还有, 就是通过学生了解学生。

在我们班级, 很多学生是初中直升到高中的, 所以他们彼此之间比较熟悉。所以, 通过学生了解学生也就成了不错的方法。很多的时候, 通过学生能够了解到我们所预料不到的信息。当然, 这里我们了解的学生, 可以是跟自己关系不错的学生, 也可以是其它班级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在一个班级, 所以在介绍学生的情况的时候, 顾虑会更少, 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也就越多越全面。

最后, 通过学生原来的老师了解学生。

我们班的学生由于很多是直升上来的, 所以在了解学生的时候, 有个便利条件———他们原来的老师。经过几年的相处后, 原来学生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已经比较深入, 而且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缺点都了解的比较到位。

二、做学生工作要注意方法

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 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有的孩子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感化, 有的孩子则不行。所以, 在做孩子思想疏导的时候,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下是我常用的几种方法:

第一, 单刀直入法。这种方法适合于那些性格比较直率, 容易冲动的类型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有什么说什么, 喜怒哀乐都在脸上。跟这些学生交流的时候, 最好就是直接谈问题, 他们也比较容易接受。

第二, 循序渐进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 一般学生都不会主动地去展示自己, 都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 尤其不愿意老师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果直接跟他们交流, 效果也不怎么样。所以, 在交流之前, 就一定要对学生有初步的了解, 并且是通过谈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中夹杂具体问题的方式展开。这样学生的抵触情绪相对较少, 从而可能更多的坦露自己。这样也更进一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 迂回包抄法。有一部分学生, 他们心思比较细密, 而且性格有些内向、孤僻。在于这些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时候, 要特别的小心谨慎。自己一句无心的话, 都可能让这些学生想上一段时间, 久久不能释怀。所以, 在交流的时候, 就要注意避开他个人问题, 谈现象。通过这样对现象的分析、讲解,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 从而做出转变。这需要一定的过程, 所以时间可能要久一些。

第四, 避实就虚法。针对一些比较自我敏感的学生, 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 要特别的注意不要涉及得到他们的痛处。否则, 他们会更加严密的把自己保护起来, 不让你有接近的机会。对于这部分学生, 跟他们交流的时候, 可以借助于谈论其他的同学身上的一些事情, 旁敲侧击地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好像也有这样的问题, 从而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面对自己的问题。

疏导学生恐惧心理的“心灵鸡汤” 篇11

一、恐惧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般来说,学生面对危机事件的恐惧心理常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恐惧、惊慌、烦躁不安,难以入睡、做噩梦;2不愿与大人分开,不愿独处,随时需要亲人陪伴,担心亲人离开会一去不回;3特别胆小,害怕陌生人,回避人群;4情绪低落、易怒、冲动,容易发脾气;5心不在焉或发呆,无缘无故地哭泣,对平常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发生一些吸吮手指等幼稚行为;6反常的举动,如特别乖、特别顽皮、故作坚强。

二、正确认识恐惧心理

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人物、事物、情景产生恐惧,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遇到突发事件或恐怖现象发生,恐惧心理就会显现。这种恐惧一般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属于合理的心理防御,有利于儿童在遇到危险时迅速作出回避行为。但是这种心理现象如果持续地、强烈地发生,就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恐惧心理也不可能一下子消除,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当恐惧感减轻时,老师或家长要马上进行鼓励,让其尽快摆脱这种消极反应。不要硬性强迫孩子勇敢地面对尚不会处理的恐惧,这样会让他更害怕。只要防止这种情绪持续地、强烈地发生,孩子才会消除恐惧,快乐健康地成长。

恐惧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内向、敏感,倾向于害怕视觉形象不好的东西;可怕的经历,曾经目睹悲惨场景,或被“关黑屋”;遭遇他人恫吓;可怕的视觉刺激,如观看恐怖电影、目睹恐怖事件;社会学习而来,如母亲胆小怕事,整日惴惴不安。

三、疏导恐惧心理的办法

(一)系统脱敏法,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恐惧

所谓系统脱敏法,是指使恐惧者有控制地经历他为之恐惧的环境,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消除焦虑、恐怖状态及其他不适反应的一种行为疗法。例如恐高症的典型治疗方式就是让患者在有陪同的条件下逐渐登高,最终能实现无陪同的登高。同样地,对于危机事件的恐惧心理,最有效的脱敏法就是深入危机。鼓励学生说出危机事件发生时自己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的感觉(在诉说过程中,释放恐惧,知道不是仅仅自己感到害怕;尽量让每位同学讲,尤其是胆小、性格内向的同学)。把心中恐惧说出来,这样会让恐惧感减少一些。也可以通过日记方式倾吐心声。有这样的案例:一个低年级学生在学校听同学讲有个杀人犯越狱逃跑了,就在附近活动。晚上,这个男孩子怎么也睡不着觉了,最后父母不得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他:“用什么办法可以让你感到安全?”男孩想了想说:“如爸爸妈妈能在窗户上安个铃,用绳拦着窗户。有人从窗户爬进来时会弄响铃铛,我就可以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那我就不再害怕了。”于是父母照此办理,这个男孩才睡安稳。

(二)情景模拟法,由浅入深战胜恐惧的办法

针对常见的一些恐惧表现,了解学生害怕的到底是什么,进而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或小品表演。当一学生说出恐惧,让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现在的情况,让他们知道自己很安全,并在课后转告他们的父母。进行危机情境模拟训练,形成对危机险境的预期心理准备状态,能够有效地战胜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适应性。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把能引起你紧张、恐惧的各种场面,按由轻到重依次在卡片上列出(越具体越好)。第二步:进行松弛训练。坐在一个舒服的座位上,有规律地深呼吸,让全身放松。进入松弛状态后,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张,想象上面的情景,想象得越逼真、越形象越好。第三步:如果你觉得有点不安、紧张和害怕,就停止想象,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松弛下来。完全松弛后,再重新想象刚才失败的情景。若不安和紧张再次发生,就再停止后放松,如此反复,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会再使你不安和紧张为止。第四步:按同样方法继续下一个使你更恐惧的场面(下一张卡片)。每进入下一张卡片的想象时,都要以你在想象上一张卡片时不再感到不安和紧张为标准。否则,不得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五步:当你想象最令你恐惧的场面也不感到紧张时,便可再按由轻至重的顺序进行现场锻炼,若在现场出现不安和紧张,亦同样让自己做深呼吸放松来对抗,直至不再恐惧、紧张为止。

(三)心理暗示法,增强学生战胜恐惧自信心

自我暗示法,即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过去的已经过去。这没啥危险的!平时已练习过,我一定能成功!增强自信心,使自己成为控制恐惧的主人。一个班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都相当,但有些学生在挫折面前却能越挫越勇,而有些学生却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人的心态问题。“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用一种阳光般的心态去乐观地面对每一天,那么,许多事就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不良心理问题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了。常看电视的家庭,应避免让孩子看暴力镜头。研究表明,常看暴力、凶杀类电视片的孩子,不仅比别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而且容易介入暴力事件。

(四)心理系统疗法,反复战胜恐惧

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不良心理动态;进一步完善问题学生导师制度,通过个别谈话、心理沟通、特长展示、活动参与等形式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使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健康成长;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制度,培养心理咨询教师,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使心理咨询工作普遍化、经常化;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开通心理热线,为所有求助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利用网络设备,邀请心理专家,设立心理交流信箱,认真回复学生来信,有可能的话可以举办心理活动沙龙。

(五)危机监护法。悉心呵护学生心理成长

学校要逐步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三级监护系统:一是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给予最及时的监护,良好的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二是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领导的监护,对校园场所进行技防、人防。尽可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全面监护;三是心理咨询室心理专业教师的监护,既要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又要悉心呵护学生心理成长。学校要不断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展会、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节假日时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如在“感恩节”中开展活动,感受社会的关爱。

(六)家校联合法,营造良好心理成长环境

浅谈学生受挫心理问题的疏导 篇12

一、创设宽松环境, 寻找主因

据调查当学生遇到挫折产生心理障碍时, 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差, 分析水平不高, 怕别人笑话, 容易陷入混乱的思想状态, 自我封闭, 产生心理状态失调, 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攻击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首选要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 拉近心理距离, 寻找主因。

1. 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红色、橙色为主的环境色调容易让人激动;蓝色、绿色为主的环境色调让人感到安静、平和;熟悉的环境让人感到自然、放松;而陌生的环境容易使人产生紧张、不安的感觉。教师和学生交流时应注意环境的选择, 营造出安静、自然、平和的环境。

2.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学生心理的协调者。要扮演好这个角色, 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热情且富有同情心的人, 不但要分享学生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要随时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忧伤。以一种设身处地的同情态度了解学生的情感, 与学生平等相待, 坦诚相见, 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其家庭、学习、生活上的情况, 找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原因, 以采取有效办法给予疏导。

二、采取多样方式, 疏导障碍

1. 建立“心理咨询信箱”, 开辟“知心朋友热线”

“心理咨询信箱”是为学生提供书信咨询服务和预约咨询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 学生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里话都说出来, 让心理咨询人或老师了解情况适时疏导。“知心朋友热线”可以让学生与咨询人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 双方在这种方式中都会较为自然、轻松。

2. 故事启迪,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关于模仿, 可塑性大, 榜样的树立有助于学生用榜样面对挫折, 放松心理状态。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三类:

(1) 教师

教师如有重推理善综合、有沉稳、持重、强意志、乐观的特点, 学生则容易形成活泼开朗、敏锐有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2) 英雄名人

英雄、名人的故事和品质, 学生们易于受感染和接受。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传记、民间传奇, 挖掘作品中不怕挫折、越挫越勇的品质让学生学习。

(3) 意志坚强的学生

选择本班、本校一些勇敢、不怕困难的同学为榜样, 可以拉近心理障碍者与榜样的距离, 增强他们学习榜样的信心。此外, 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有益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3. 举行活动, 适时疏导

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例如:开展智力竞赛、绘画、演讲、朗诵、表演等活动, 既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又可以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4. 开展讨论, 学会面对

上一篇:景观符号下一篇:路径目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