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认知心理

2024-10-24

学生认知心理(精选12篇)

学生认知心理 篇1

在现实生活中, 困难无处不在, 挫折也难避免。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环境中的大学生, 挫折更是不期而遇。能否正确对待挫折, 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许多研究表明, 人们的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都与对挫折的认识密切联系着。因此, 增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调适能力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 需要、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许多调查显示, 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的。长沙交通学院付宏渊的调查结果是: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遇到挫折自己独立解决的分别占49.4%、61.3%、74.7%、73.1%;杭州商学院王晓刚的调查结果是:大学生遇到挫折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的占80.7%。由此可见, 大学生遇到困难, 选择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排在首位。付宏渊的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 大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表明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自我调适, 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是大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 使不良情绪得以解脱。它主要是通过发挥自己本身的内在力量进行的。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认知的改变, 情绪的宣泄, 行为的矫正和性格的塑造。其中, 认知的改变是最重要的调节方法。因为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造成的, 认识问题解决了, 情绪、情感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挫折认知方面的自我调节。

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 挫折具有普遍性。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所谓“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和祝福。在现实生活中, 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 人们总有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时候。所以, 大学生对挫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每做一件事, 都要想到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有了心理准备, 在挫折来临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其次, 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并非是一无是处, 它既可以使人消沉沮丧、一蹶不振, 也可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的斗志。它在给人带来痛苦的同时, 也使人奋进。无数事实说明, 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 特别是在人生的早期经受一些挫折, 可以促进人更快地成熟。钟向阳说:“挫折是上帝的礼物。如果不明白某个道理, 上帝就会安排挫折来磨砺我们, 一次还不够, 会继续创造新的挫折, 直至感悟。”大学生如果能认识到挫折的双重性, 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说“这是上帝的礼物, 是成功的垫脚石”, 就能大大减轻挫折感。《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步一步的走啊, 一天一天的活, 逼迫、患难你也别难过, 这是耶稣考察我。”如果大学生遇到挫折时不难过, 不气馁, 也能想到这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 这种“精神胜利法”, 虽不能改变挫折情境, 但却改变了挫折认知, 从而改变挫折体验。人生在世, 都会受到各种创伤, 哭过笑过之后, 生活还是要继续, 以后的路上还是会有坎坷, 再看待人生、看待问题时, 想法肯定与以往不一样, 这就是挫折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 越是成就大事业者, 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往往越多。所谓强者, 是战胜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才成为强者, 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 正确看待挫折, 本身就能减轻挫折感。

二、不要盯住挫折不放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认为, 情绪、情感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情绪、情感的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 一升一降最终消失;当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时, 就会逐渐强化。第一条规律是:挫折刚刚产生时, 人的情绪体验很强烈, 达到顶峰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第二条规律是:如果挫折情境继续存在, 以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挫折刺激上时, 挫折体验不但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和消失, 反而会加强。所以, 遇到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 可调整目标做些别的事, 也可变换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是, 如果盯住挫折不放, 挫折体验就会被强化, 久久不能消失。这时, 人就会一蹶不振, 无法从悲观、沮丧的消极情绪体验中解脱出来, 无法采取合理的行动应对挫折。所以, 在遇到挫折时, 要学会调整目标或转移注意, 让消极情绪自然消失;不要盯住挫折不放, 不要强化挫折体验。

三、合理归因

挫折是客观的, 也是主观的。挫折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它的评价与归因。挫折感的大小与个体的归因方式有重要关系。

归因是指人对一些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归因方式又叫“归因风格”、“解释方式”, 是指个体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作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它是个体对挫折的认识, 也直接影响着人的挫折感。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 挫折情境 (A) 能否引起个体的挫折感 (C) , 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和评价 (B) , 即个体的归因方式。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 而是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认知评价所引起。这就是艾利斯的ABC理论。例如, 面对失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怨恨对方无情;有的人怨恨自己无能;有的人虽然痛苦但能理解对方、接受现实;有的人则化悲痛为力量, 格外振作,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尔后作出一番成就。所以说,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 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说, 挫折是客观的, 更是主观的。根据这一观点, 如果个体能对挫折情境进行积极合理的归因, 即使面对较严重的挫折情境, 也不会产生太强烈的挫折感。相反, 如果个体的归因方式比较消极, 即使挫折情境不严重, 或根本没有挫折情景, 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所以,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积极、合理地归因, 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适当调整目标

没有生活目标, 行为将失去动力。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并由此决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一般情况下, 目标得以实现, 就会感到满足, 产生成就感;目标不能实现, 就会感到焦虑, 产生挫折感。大学生如果自我评价和抱负水平过高, 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即使再努力也难以达到, 就会灰心丧气, 失望痛苦。所以, 大学生受挫后, 要学会调整生活目标, 看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目标定得过高, 就应适当降低, 避免再产生挫折, 否则, 一意孤行, 纵然百折不挠, 也只能是反复受挫, 还有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 大学生不要给自己确定无法实现的目标, 要保持合理的期望值, 这样就能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 以保持健康心理。

另外, 大学生还要认识到人的理想不是都能实现的。人人都追求自我实现, 而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 人是“得陇望蜀”, 永无止境。健康的人所渴望的小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而总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只有这样人才能有健康的心理。他说:“福音只会降临到这种人身上, 他不断的激励自己去追求那种最终不能完全达到的目的。”为此他解释说, 如果完全达到了目标, 我们将不会再有指引我们生活并整合统一我们人格的促进力量。所以, 世界是发展的, 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这与人人都追求长寿, 而寿命是有极限的是一个道理。认识到这一点, 在最终目标不能实现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境。

五、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个体遭受挫折后, 就会产生心理压力, 体验到紧张、焦虑和不愉快的情绪, 这时, 受挫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 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 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在任何人的心理活动中都可见到防御机制的存在。我们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 焦虑不安, 便会在无意识中调动起自我防御机制。适当使用防御机制能缓解紧张情绪, 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分, 影响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 就会成为病态的表现。防御机制有很多种, 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防御机制成熟的人在工作、爱情和友谊方面都进行得比较顺利, 没有人需要心理治疗, 也没有人患过精神病。而防御机制不成熟的人有一半以上有精神病。所以,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有意识地使用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补偿作用。

是指当某一目标受挫时, 通过别的途经满足需要或改变原有的目标, 用别的目标取代。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如长相平凡难以出众的人, 可以发奋学习, 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补偿作用对于缓解受挫后的损失感, 防止心理压力过大,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升华作用。

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策略。它是指个体遭到挫折以后不是沉浸在受挫的痛苦之中, 而是将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 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之中。如, 恋爱受挫, 便转向努力学习,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以补偿。“升华”引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 是指个体受挫后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 从而将不良情绪和不为社会所允许的动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 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平衡。有人说, 不幸是最好的大学。当个体受挫时, 既是对人格的挑战, 又能激发人的潜能。逆境更能造就人才。这就是升华作用。

3. 积极认同。

认同指个体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时, 把自己比拟成现实中或幻想中的某一位成功者, 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的头上, 以提高自己的信心, 减轻挫折感。

认同的对象多数是受挫者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 其具备的优良品质、成功经验等正是他所羡慕的, 因而往往表现为模仿偶像的言行举止和风度, 从中玩味“与圣人同行”的感觉, 以减轻挫折感。

调查发现, 大学生常常把一些历史名人、学术权威、英雄楷模作为自己认同的对象,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己战胜挫折的动力, 这种认同是值得提倡的。

另外, 当遇到挫折, 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 还可以采用一些妥协的防御机制, 如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即从内心放弃得不到的东西, 说它不值得追求, 而对既得的利益大加肯定。这种防御机制虽有点儿自欺欺人, 但对于缓解焦虑, 暂时走出挫折情境具有一定的作用, 只要不过度使用, 就会有助于心理健康, 因而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维护策略。

六、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着奇妙的作用。“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都是消极暗示作用的写照。“罗森塔尔效应”则说明了积极暗示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大学生都有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 有的同学为参加考试做了很多准备, 但考前总觉得复习不充分, 担心自己考不好, 结果每次考试都很紧张焦虑, 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还有的同学在公开场合发言时, 觉得自己口才不好, 十分紧张, 结果越紧张越说不好。这些自己实现的预言叫做“自我挫败”。这种人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 常因自我设阻而失败。自我挫败的形成是因为生活中失败的经历, 使个体产生了不良的感觉, 一连串的失败使个体产生了消极的想法, 这种想法成为习惯, 最后形成了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 消除自我挫败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个体的认知, 首先建立起观念性的自信, 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自我暗示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训练中。这种方法的自助效果非常明显。自我暗示可以默念进行, 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 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 每天只要有十分钟有效的肯定练习, 就能改善个人不合理的思维习惯, 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如果经常性地进行积极暗示, 就能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现实。所以,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 都要坚持自信的精神状态, 要坚信“我能行, 别人能办到的, 我也能办到。”

积极的暗示若能配合一些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乐曲, 如“不要相信自己没有用”、“放飞梦想”、“飞得更高”等, 效果更加好。音乐能调节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 可以消除疲劳, 缓解紧张情绪, 还可以增强记忆, 培养自信。所以, 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可以有意识地将肯定观点暗示给自己, 以改变挫折情绪状态。

摘要: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预防其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 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挫折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很多, 如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合理归因、调整目标、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积极自我暗示等认知调适是较为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心理,认知调适

参考文献

[1].付宏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分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9 (2)

[2].王晓刚.切实把大学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到新层次[J].当代青年研究, 1998 (2)

[3].钟向阳.大学生挫折管理与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5].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6].张旭东, 车文博著.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学生认知心理 篇2

1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周潇潇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如何应对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木知木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潜在着心理危机。染有严重不良瘾癖的人,常常潜伏着心理危机。当去戒除瘾癖时,心理危机便会暴露无遗。

如何应对:

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

4、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

二、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良好的人际关

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 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如何看待“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向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心理辅导的过程;心理咨询鼓励人们自救自助,帮助人们战胜痛苦、度过难关,乐观地对待人生。心理咨询的发展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社会越发达,人们的文明程度越高,心理咨询事业就越发达。人们要在激烈的工作、学习、生存竞争中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不同程度的紧张。朋友,如果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就抛弃一切顾虑、勇敢地向心理医生咨询吧,相信心理咨询中心的门对你永远是真诚敞开的。

四、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有哪些?如何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

1、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焦虑会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认知、行为和身体状况。被焦虑所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为不灵活、动作不敏捷、身体不舒服、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的焦虑能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摧垮一个人。

克服方法:应增强自信,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办法的,这样可减轻焦虑;应磨炼意志,不怕困难,无谓地或过分地担忧正是焦虑的实质;应开阔胸襟,不计较得失,也不杞人忧天:应当机立断,积极行动,因为犹豫徘徊会增加焦虑。

2、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抑郁就像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人人都曾体验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为时短暂,时过境迁,很快会消失。但也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导致抑郁症。性格内向孤僻、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的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克服方法:要避免抑郁或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就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调整认知方式,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多注意事物的光明面;扩大人际交往,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如果抑郁情绪较严重,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冷漠:冷漠是一种对人对事冷淡、漠不关心的消极情绪体验。正处在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是其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但有的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一切都不关心:对学习漠然置之,听课昏昏欲睡,对成绩好坏满不在乎,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冷漠无情,对环境无动于衷。日本心理学家把具有这种冷漠状态的大学生称之为“三无”学生,即无情感、无关心、无气力。

克服方法:首先,积极转变观念并采取行动是很关键的。人际关系是相互的,要获得别人的友情,就不能对人冷漠,若不伸出自己的手,又怎能握住对方的手?洁身自好、顾影自怜是

在为自己设置陷阱。其次,人与人之间需要感情的交流,尤其是性格内向、情感含蓄的大学生更应主动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实现相互沟通;克服观望、等待或被动态度,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积极地投身于各项活动,从中去获得热情、乐趣和自身价值。再次,明白生活中虽然有假恶丑,但毕竟人间处处有真情,不应遭遇几次挫折和不幸就一叶障目、失去信心,如俄国诗人普希金说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4、易怒:大学生正处在热情高涨、激情澎湃的青年时期,有时候激情似乎难以控制。容易发怒,便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一件不顺心的事,就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拔拳相向,铸成大错。盛怒过后,却莫不后悔不迭。正如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所言“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克服方法:为了有效地控制发怒,以下方法会对大学生有所帮助:明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凡事多想想别人,多想想后果。宽容。只有宽以待人才能真正帮助教育他人,才能赢得友谊。自制。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就曾经劝告那些易怒的人,在发怒之前,先将舌头在口内转10圈,用以加强自制。转移。当感到自己难以控制愤怒时,采用转移注意力或转移环境的办法是明智的。

5、嫉妒:嫉妒是大学生中有一定普遍性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大学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外表、成绩、能力、物质条件、恋人、运气等等。虽说嫉妒是人类一种通性,但那些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有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嫉妒,而且程度也较一般人更重。

克服方法:首先,要学会进行正确的比较,每个人都既有长处,亦有短处,关键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其次,要化消极的嫉妒为积极的进取,“你行我也行”,奋发努力,缩小差距。再次,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培根就曾经说过:“嫉妒是一个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6、压抑:大学时期是情感最丰富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压力和冲突的时期。情绪的压抑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得到尽情倾诉。近年来大学中流行的“郁闷”情绪即是压抑的表现。这种感觉有些是由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而有些则是自己也不知道的,只觉得自己有一种不满、烦恼、空虚、寂寞、孤独、苦闷、疑惑的感觉。

克服方法:做适量的运动,参加集体活动,广泛交友,注重交际关系,寻找宣泄合理的宣誓方式。

五、应该如何科学地理解“健康”的概念?

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时公布的章程中阐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可见它既包括生理方面的无疾病,而且包括了心理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状态。据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十点具体标志,即:

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二、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五、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六、体重适当,身体称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九、头发有光泽,少头屑;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教育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论文格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学课堂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课内外相结合,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三、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四、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结束语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忠智. 当前心理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制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03)

[2]刘华山.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 河南教育. 2006(05)

[3]王淑敏,张大均. 关于心理素质训练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3)

[4]余晓敏. 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标准的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01)

学生认知心理 篇4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饮食行为,调查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 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 人们对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及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 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行为受制于认知, 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 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可以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观念开放的群体, 对未来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对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及问题的认知好坏尤为重要。为探讨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状况, 了解饮食心理认知的影响因素, 分析饮食心理认知与饮食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 笔者于2012年对某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医学院在校大学生1 096人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中男生495名, 占45.2%, 女生601名, 占54.8%;年龄17岁~26岁;城市学生323名, 占29.5%, 农村学生773名, 占70.5%;独生子女占16.6%。

1.2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经预调查后修订而成。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饮食心理认知及饮食行为, 其中饮食心理认知题9题, 每题认知良好得4分, 不良得0分, 满分为36分, 分为2个等级:良好 (25~36分) 、不良 (0~25分) 。饮食行为题10题, 每题回答很积极得4分, 较积极得2分, 不积极得0分, 满分为40分, 分为2个等级:较好 (20~40分) 、一般 (0~20分) 。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为高, 高中以下为低。每月的伙食支出和零食花费判定标准为:≤400元/≤100元为低、>400元/>100元为高。每月吃西式快餐的次数<2次为少, ≥2次为多。由营养专业教师进行调查, 采取现场发放、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饮食心理认知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96份, 回收有效问卷1 096份。

2.1 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分布情况

50.8%的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良好, 96.9%的学生关于价格越高的食物越有营养有良好的认知, 94.7%的学生对早餐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93.4%的学生关于吃得好就是营养好有良好的认知, 如果对健康有益, 91.4%的学生愿意改变饮食习惯, 89.3%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态度良好, 64.6%的学生想使自己的饮食习惯更符合营养要求, 46.6%的学生饮食的目的良好, 44.3%的学生对饮酒有正确的认知态度, 对于选择食物最主要的依据仅有14.1%的学生有良好的认知。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分布情况

对营养知识的态度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82.6%, 94.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477, P=0.000) ;想使自己的饮食习惯更符合营养要求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56.6%, 71.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5.471, P=0.000) ;关于价格越高的食物越有营养有良好认知的男, 女大学生分别占95.2%, 9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158, P=0.002) ;饮食目的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40.2%, 5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4.380, P=0.000) ;对早餐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92.3%, 9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43, P=0.001) ;对饮酒有正确认知态度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29.1%, 56.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3.133, P=0.000) 。对健康有益是否愿意改变饮食习惯等没有显著性差异。

2.3 饮食心理认知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饮食心理认知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37.8%, 61.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447, P=0.000) ;饮食心理认知良好的城市、农村大学生分别占57%, 4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19, P=0.009) ;饮食行为一般, 较好的大学生分别占40.3%, 60.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56, P=0.000) 。不同家庭结构等的心理认知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4 饮食心理认知对饮食行为总分相关分析

对营养知识的态度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3.1%, 3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01, P=0.000) ;关于对健康有益是否愿意改变饮食习惯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3.1%, 3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80, P=0.000) ;关于是否想使饮食习惯更符合营养要求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5.9%, 42.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7.345, P=0.000) ;对价格越高的食物越有营养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1.9%, 3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0, P=0.025) ;饮食目的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63.8%, 4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8.987, P=0.000) ;选择食物最主要的依据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71.4%, 4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9.122, P=0.000) ;关于早餐是否重要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2.7%, 2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833, P=0.000) ;对待喝酒的态度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6%, 4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711, P=0.005) 。关于是否吃得好就是营养好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5 饮食行为对饮食心理认知总分相关分析

每月的伙食支出低、高的大学生分别占53.9%, 4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0, P=0.046) ;从不、偶尔和经常看关于营养和健康饮食读物的大学生分别占14.7%, 49.5%和6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907, P=0.000) ;从不、偶尔和经常给亲人或周围人膳食指导的大学生分别占24.6%, 47.3%和8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4.119, P=0.000) ;在超市、其他地方购买食品的大学生分别占57.7%, 4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2.439, P=0.000) ;每天吃早餐、不是每天吃早餐的大学生分别占57.4%, 3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588, P=0.000) ;晚上加餐、不加餐的大学生分别占46%, 5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63, P=0.010) 。在不同地点吃早餐等的大学生的饮食心理认知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6 饮食心理认知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饮食心理认知的影响因素有来源地、母亲文化程度以及性别, 其中来源地和母亲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 性别是危险因素。

3 讨论

调查发现,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状况不良。饮食心理认知状况与来源地、母亲文化程度以及性别密切相关。城市大学生的饮食心理认知状况比农村大学生好, 这与两地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情况有关。经济状况好或饮食消费高的城市大学生可能更注意营养和合理饮食。母亲的文化程度影响着一个家庭的饮食搭配及其子女饮食的合理程度, 且母亲与饮食有关的行为密切影响其子女对饮食行为及营养的心理认知情况,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提示对其子女选择食物有较大的影响[1,2,3]。大多数饮食心理认知题男女生认知良好率均有差异,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女生更注重外表美, 希望体态苗条、身材好、皮肤好, 从而更注重饮食和营养的心理有关。本调查结果表明, 饮食心理认知状况与饮食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其中大学生对绝大多数饮食心理认知题认知是否良好都与其饮食行为有显著的关联, 大多数饮食行为也与饮食心理认知状况有显著关联。应加强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正确引导, 大力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 以科学的营养知识, 适合本国国情的饮食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 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心理认知和饮食习惯, 尤其是男大学生和农村学生, 并帮助其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 从而使其饮食心理认知与饮食行为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Klesges RC, Coates TJ, Sturgeon-T illisch J, et al.Par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apos;s eating behavior and relative weigh[J].Appl Behav Anual, 1983, 16 (2) :371-378.

[2]Hertzler AA.Children&apos;s food patterns-a review:ⅡFamily and group behavior[J].Am Diet Assoc, 1983, 83 (5) :555-560.

学生认知心理 篇5

1、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真实的实践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生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的社会学视野,强调了“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共同体”等要素。“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其中参与者共享着理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共同体的意味是什么”。

情境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也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境认知教学的基础

2.1认知元是一个在联想过程或符号操作中起作用的心理反应的单位。

它具有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可以把复杂的输入综合处理,以决定是否需要引起反应。它可以保证知觉及时辨认。认知元一经形成后,就成为物体、空间关系、面孔或其他知觉单位的相对固定的神经符号,成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我国的认知心理学者在吸收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基于遗传的认知元的形成是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2心理健康课程的两个属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一整套工具。工具和知识共享着若干重要特征:它们都只能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把握和理解;它们的运用既必须改变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又必须适用它们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信念体系。因此,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积极地使用工具,而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工具。而且人们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不断构建对于世界和工具自身丰富内涵的理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具的意义也不是不是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否则,生硬的“知识”或“道理”无法在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得以延伸和应用。与生活中使用的其它工具一样,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具同样反映了使用工具的文化的累积性、智慧以及个人的洞察力和活动体验。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应该是受到十分关注的。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各种文明的总和。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包括了思想、知识、道德、风俗及每一代人的认知图式等。这种传递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也就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通过教育使下一代将本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念、历史沿革、宗教、习俗等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之中,从而构成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次,教育在文化传递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把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形态加以更新。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维方式,各民族或国家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其教育思想呈现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还有,文化影响教育,关键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文化价值,按文化价值培养下一代,使该文化世代运行下去,他的产生、发展及表现形式就必然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2.3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传统做法是把知识与运用相分离,孤立地教授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辅之以案例作为论据。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普通场景)听得津津有味,但在实际中,不能把知识整合运用来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和调整,因此也更谈不上发挥该课程的任何实践指导作用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普通场景(即常规课堂)的学习中,不能表达和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脱离了学生自我情绪体验的具体情境。相反,在设置的专题情境教学中(如团体辅导、观看电影、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等),学生却能成功把所学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和自身很好的联系起来。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观

3.1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系到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他们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中利用生活经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有效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环境和场景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有很大的意义。

3.2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必须保证学生获得以下学习机会:既跟真实的社会境域相整合,又能十分贴切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提供给学生具有真实目的任务很重要。

3.3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认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中学生必须获得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反思的机会,因为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生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从而加深对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整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指导实践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究其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境的观察。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融入了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健康知识在他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理念时,这门课的意义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事实表明,在情境中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通过死记硬背或“满灌式”所获得的知识更灵活、更有用。为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陈述性的知识,而是要这些知识置于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把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4.1基于情境的行动。

情境认知理论学者认为,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的。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发生的情感中,内隐的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情境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者经常对情境进行反思。这表明,虽然随着实践者经验的日益丰富,其内隐知识的复杂性与有用性都会随之增加,但是当实践者必须处理不同情境中的问题时,他必须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建构设计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使情境行动得以继续。不同领域的实践都存在着情境行动与行动中的反思相互交替的现象。

4.2参与的形式。

“参与”意味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中有关参与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社会参与的形式,学习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用新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透镜。

4.3社团实践与仿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此,一个概念必须强化,这就是“社团实践”。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社团的重要性。其含义是:在情境认知中,知识被视作实践能力;意义可理解为一种社会单元的构建,该单元共享着某一共同情境中的支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作为一种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增强对社团体验的情境的参与。

由此,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在教学中提供的真实与仿真的境域和任务要能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二是,提供给学生对真实生活过程进行观察、体验的机会。

三是,组建的课外学习社团和实践社团,能足以支撑课堂知识学习的社会协作性建构,使内隐知识转变为外显知识。

四是,改变目前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提供针对学习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一个载体。对学生的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从出身直至生命的终结都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观察和实践接受着他所处社团的信念、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影响,健康心理的获得是文化适应的结果。与此不相一致的情况是,目前的教学往往并不提供,或无法提供学生进行文化实践的机会,即便有机会也是非常少。这其中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学体制,学校条件,教师的教学理念等等。反思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情境教学与情境认知应纳入教学规划和课程设计之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与我们文化价值相适应的心理,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学生认知心理 篇6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在校大学生的网购行为及消费心理的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存在攀比、盲目、从众等不良消费心理。故从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角度探索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网上购物 大学生 消费心理 调查分析

课 题: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4-2051;郑州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ZSLX201451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而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1997年起,国内互联网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已达5.64亿,网络购物人数达到2.1亿,而且,18~25岁的用户一直稳占总用户的75%以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行为会代表未来几年的社会的消费趋势。

一、有网购经历学生的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购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相关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

1.存在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特征(表1)

表1 有过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情况

是否有网购经历 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是 1069 1582 67.6%

否 513 1582 32.4%

合计 1582 1582 100.0%

本次,小组共调查了1582人,其中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有106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6%。可见大学生网购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国内网购普及率(20%),说明网购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对于网购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部分大学生存在网购过度花费的问题(表2)

表2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分布情况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有效百分比

0~10.0% 322 1069 30.1%

10.0%~20.0% 226 1069 21.1%

20.0%~30.0% 336 1069 31.4%

30.0%~45.0% 115 1069 10.8%

﹥45.0% 70 1069 6.6%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可知,有17.4%的学生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已超过30.0%,其中,有6.6%的学生网购消费已超过生活费的45.0%。而根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在校学生每月伙食消费占生活费比例为70%左右。部分学生存在网购过度消费的问题。

3.部分大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表3)

表3 大学生网购行为情况

网购行为情况 符合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时常去淘宝店里转一转 333 1069 31.1%

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 379 1069 35.5%

实体店不满意时,想到网购 357 1069 33.4%

合计 1069 -- 100.0%

根据数据显示,有31.1%的学生时常去淘宝网店逛一下,有35.5%的学生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可以说明,网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过多地选择网购。

4.部分大学生网购物品存在浪费现象(表4)

表 4 大学生网购物品使用情况

物品使用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全部满意,都能物尽其用 141 1069 13.2%

大部分都能物尽其用 709 1069 66.3%

只有少部分能够物尽其用 184 1069 17.2%

买回来大多数物品都不满意,极少使用 35 1069 3.3%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表明,有66.3%的学生认为网购回来的物品大部分能用;有17.2%的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物品能够物尽其用;有3.3%的学生网购回来的物品,大多都不满意,极少使用;只有13.2%的学生对网购回来的物品都很满意。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容易受周围因素影响,买回的物品存在不能物尽其用的浪费现象。

5.部分大学生网购的维权意识较弱(表5)

表5 大学生网购维权意识情况

维权意识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找商家退货 734 1069 68.7%

不知所措 77 1069 7.1%

自认倒霉 174 1069 16.3%

这次不管,再也不网购了 84 1069 7.9%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显示,有68.7%的大学生在遇到物品不满意时,会选择退货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31.3%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遇到物品不满意,只会不知所措,自认倒霉,放任不管。数据表明,有大约1/3的大学生网购时维权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网购视域下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探析

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导向作用

网络媒体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消费观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理念。网络媒体在日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前提下,也要大力提倡大学生适度消费观念,通过广泛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的优良行为,寻找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政府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在消费领域有效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消费热点的实证调研,对超越本人消费能力的奢侈风气坚决不能视而不见,要旗帜鲜明、意志坚决地反对拜金主义,反对奢靡之风,有效抵制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2.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网络知识的建设和普及,加强新时期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方面有益的网络消费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网络购物知识竞赛或者有奖问答、网络消费问题交流会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消费能力,以此降低网络交易中的风险。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消费理念,及时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促使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健康的消费行为。

3.推动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教育的养成作用

大学生在网购的过程中,时常因为网购便利快捷,而经常性地忽视商品本身质量等问题,比如在消费过程中因为耐用性、实用性,而忽略了网上消费支出占月支出的比例,这样的消费是否会影响月消费结构,从而影响生活。消除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本身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遵守。在网购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家里经济条件的承受能力;要学会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而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上合理、正当消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在心中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践行科学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孙建海,李艳,郭巧,汪朝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J].科学大众,2010(5).

[2]茶利强,杨学,王玺.80、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10).

[3]李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在校大学生的网购行为及消费心理的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存在攀比、盲目、从众等不良消费心理。故从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角度探索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网上购物 大学生 消费心理 调查分析

课 题: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4-2051;郑州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ZSLX201451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而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1997年起,国内互联网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已达5.64亿,网络购物人数达到2.1亿,而且,18~25岁的用户一直稳占总用户的75%以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行为会代表未来几年的社会的消费趋势。

一、有网购经历学生的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购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相关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

1.存在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特征(表1)

表1 有过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情况

是否有网购经历 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是 1069 1582 67.6%

否 513 1582 32.4%

合计 1582 1582 100.0%

本次,小组共调查了1582人,其中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有106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6%。可见大学生网购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国内网购普及率(20%),说明网购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对于网购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部分大学生存在网购过度花费的问题(表2)

表2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分布情况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有效百分比

0~10.0% 322 1069 30.1%

10.0%~20.0% 226 1069 21.1%

20.0%~30.0% 336 1069 31.4%

30.0%~45.0% 115 1069 10.8%

﹥45.0% 70 1069 6.6%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可知,有17.4%的学生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已超过30.0%,其中,有6.6%的学生网购消费已超过生活费的45.0%。而根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在校学生每月伙食消费占生活费比例为70%左右。部分学生存在网购过度消费的问题。

3.部分大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表3)

表3 大学生网购行为情况

网购行为情况 符合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时常去淘宝店里转一转 333 1069 31.1%

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 379 1069 35.5%

实体店不满意时,想到网购 357 1069 33.4%

合计 1069 -- 100.0%

根据数据显示,有31.1%的学生时常去淘宝网店逛一下,有35.5%的学生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可以说明,网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过多地选择网购。

4.部分大学生网购物品存在浪费现象(表4)

表 4 大学生网购物品使用情况

物品使用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全部满意,都能物尽其用 141 1069 13.2%

大部分都能物尽其用 709 1069 66.3%

只有少部分能够物尽其用 184 1069 17.2%

买回来大多数物品都不满意,极少使用 35 1069 3.3%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表明,有66.3%的学生认为网购回来的物品大部分能用;有17.2%的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物品能够物尽其用;有3.3%的学生网购回来的物品,大多都不满意,极少使用;只有13.2%的学生对网购回来的物品都很满意。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容易受周围因素影响,买回的物品存在不能物尽其用的浪费现象。

5.部分大学生网购的维权意识较弱(表5)

表5 大学生网购维权意识情况

维权意识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找商家退货 734 1069 68.7%

不知所措 77 1069 7.1%

自认倒霉 174 1069 16.3%

这次不管,再也不网购了 84 1069 7.9%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显示,有68.7%的大学生在遇到物品不满意时,会选择退货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31.3%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遇到物品不满意,只会不知所措,自认倒霉,放任不管。数据表明,有大约1/3的大学生网购时维权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网购视域下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探析

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导向作用

网络媒体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消费观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理念。网络媒体在日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前提下,也要大力提倡大学生适度消费观念,通过广泛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的优良行为,寻找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政府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在消费领域有效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消费热点的实证调研,对超越本人消费能力的奢侈风气坚决不能视而不见,要旗帜鲜明、意志坚决地反对拜金主义,反对奢靡之风,有效抵制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2.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网络知识的建设和普及,加强新时期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方面有益的网络消费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网络购物知识竞赛或者有奖问答、网络消费问题交流会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消费能力,以此降低网络交易中的风险。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消费理念,及时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促使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健康的消费行为。

3.推动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教育的养成作用

大学生在网购的过程中,时常因为网购便利快捷,而经常性地忽视商品本身质量等问题,比如在消费过程中因为耐用性、实用性,而忽略了网上消费支出占月支出的比例,这样的消费是否会影响月消费结构,从而影响生活。消除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本身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遵守。在网购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家里经济条件的承受能力;要学会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而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上合理、正当消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在心中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践行科学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孙建海,李艳,郭巧,汪朝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J].科学大众,2010(5).

[2]茶利强,杨学,王玺.80、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10).

[3]李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在校大学生的网购行为及消费心理的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存在攀比、盲目、从众等不良消费心理。故从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角度探索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网上购物 大学生 消费心理 调查分析

课 题: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4-2051;郑州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ZSLX201451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而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1997年起,国内互联网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已达5.64亿,网络购物人数达到2.1亿,而且,18~25岁的用户一直稳占总用户的75%以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行为会代表未来几年的社会的消费趋势。

一、有网购经历学生的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购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相关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

1.存在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特征(表1)

表1 有过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情况

是否有网购经历 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是 1069 1582 67.6%

否 513 1582 32.4%

合计 1582 1582 100.0%

本次,小组共调查了1582人,其中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有106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6%。可见大学生网购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国内网购普及率(20%),说明网购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对于网购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部分大学生存在网购过度花费的问题(表2)

表2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分布情况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有效百分比

0~10.0% 322 1069 30.1%

10.0%~20.0% 226 1069 21.1%

20.0%~30.0% 336 1069 31.4%

30.0%~45.0% 115 1069 10.8%

﹥45.0% 70 1069 6.6%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可知,有17.4%的学生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已超过30.0%,其中,有6.6%的学生网购消费已超过生活费的45.0%。而根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在校学生每月伙食消费占生活费比例为70%左右。部分学生存在网购过度消费的问题。

3.部分大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表3)

表3 大学生网购行为情况

网购行为情况 符合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时常去淘宝店里转一转 333 1069 31.1%

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 379 1069 35.5%

实体店不满意时,想到网购 357 1069 33.4%

合计 1069 -- 100.0%

根据数据显示,有31.1%的学生时常去淘宝网店逛一下,有35.5%的学生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可以说明,网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过多地选择网购。

4.部分大学生网购物品存在浪费现象(表4)

表 4 大学生网购物品使用情况

物品使用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全部满意,都能物尽其用 141 1069 13.2%

大部分都能物尽其用 709 1069 66.3%

只有少部分能够物尽其用 184 1069 17.2%

买回来大多数物品都不满意,极少使用 35 1069 3.3%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表明,有66.3%的学生认为网购回来的物品大部分能用;有17.2%的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物品能够物尽其用;有3.3%的学生网购回来的物品,大多都不满意,极少使用;只有13.2%的学生对网购回来的物品都很满意。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容易受周围因素影响,买回的物品存在不能物尽其用的浪费现象。

5.部分大学生网购的维权意识较弱(表5)

表5 大学生网购维权意识情况

维权意识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找商家退货 734 1069 68.7%

不知所措 77 1069 7.1%

自认倒霉 174 1069 16.3%

这次不管,再也不网购了 84 1069 7.9%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显示,有68.7%的大学生在遇到物品不满意时,会选择退货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31.3%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遇到物品不满意,只会不知所措,自认倒霉,放任不管。数据表明,有大约1/3的大学生网购时维权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网购视域下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探析

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导向作用

网络媒体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消费观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理念。网络媒体在日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前提下,也要大力提倡大学生适度消费观念,通过广泛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的优良行为,寻找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政府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在消费领域有效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消费热点的实证调研,对超越本人消费能力的奢侈风气坚决不能视而不见,要旗帜鲜明、意志坚决地反对拜金主义,反对奢靡之风,有效抵制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2.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网络知识的建设和普及,加强新时期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方面有益的网络消费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网络购物知识竞赛或者有奖问答、网络消费问题交流会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消费能力,以此降低网络交易中的风险。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消费理念,及时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促使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健康的消费行为。

3.推动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教育的养成作用

大学生在网购的过程中,时常因为网购便利快捷,而经常性地忽视商品本身质量等问题,比如在消费过程中因为耐用性、实用性,而忽略了网上消费支出占月支出的比例,这样的消费是否会影响月消费结构,从而影响生活。消除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本身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遵守。在网购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家里经济条件的承受能力;要学会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而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上合理、正当消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在心中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践行科学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孙建海,李艳,郭巧,汪朝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J].科学大众,2010(5).

[2]茶利强,杨学,王玺.80、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10).

[3]李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学生认知心理 篇7

一、强化感知,调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对象年龄较小时,其在思维和心理上发育不够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东西,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优点,有效地避免以学生的弱点去接触新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能力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水果类单词时,可以将实物展现给学生;或从网上下载一些水果的图片;或用简笔画画出这些水果。在教授一些动作单词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也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猜单词。这样在讲解每个单词时,就使学生有了把这个单词和实物本身联系起来的思维,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并贮存在大脑里,真正做到熟练记忆。

二、强化记忆,夯实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记忆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在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都需要记忆。我们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结合到的英语新单词或新语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能记住大约百分之百的内容,但是过一个小时之后我们的记忆就会变为百分之六十左右,过一天就会减少到百分之三十左右,到第四天的时候就只剩下百分之二十五了。因此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记忆。

在学习新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例如:在学习“Chinese New Year”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交流What did you do last Chinese New Year? 既复习了已学句型What did you do ?又可以引出表示春节期间活动的动词词组。通过这样多层次的反复练习,不仅能够明显地提升学生们的记忆效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这对他们自主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整理归纳,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味地追求输入而不及时地进行整理,知识也会“发酵”。同样容积的容器,放相同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胡乱地放进去,没装几件,容器就满了,而且很难找出空间盛放其他东西。人的大脑就好比是这些容器,知识就好比这些物件。如果我们不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那么再聪明的大脑也装不进去太多的知识,而且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常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理。

例如:很多单词或形似、或音近,在记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淆,教师要有让学生区别相似词的意识,避免学生走弯路。首先,教师可以在新授时尽量用音近且形近的旧词引出新词。如:借助eat学习meat,借助name学习game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音近或形近的单词进行系统记忆。如:将buy-bought,think-thought一起记忆。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另外一些音近或形近的词区别记忆。如:books和box,hear和hair,等。学习句型时也是如此。在复习巩固阶段,教师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句型加以对比,才能掌握得更扎实。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就像将东西分类得清晰、明朗。让学生们体验到原来英语也和汉语一样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归纳总结能力有一定帮助,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四、实践应用,升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言的学习中,环境特别重要。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每天萦绕在我们耳边的和自己用来交流的都是母语,自然掌握得又快又好。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更应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听说的氛围,让英语教学“生活化”,让学生英语学习“英语化”。

首先,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用英语教学,鼓励学生间用英语交流。课堂教学中,除了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更要及时将所学词句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讨论。让英语教学更加生活化,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接受。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英语学习拓展到课外,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自然提升。比如:可以让学生制作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卡片,配上美图和自己在课外搜集的资料。将英语教学拓展到课外,引入生活,拓宽了学生实践应用的广度,更有利于升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认知心理 篇8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观点是以信息加工来研究认知过程。这种观点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用户接收各种信息刺激从而产生一种意识去对该信息进行编码和译码, 即辨识信息, 提取信息, 采纳信息的一系列思维上的概念形成与行为上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人的反应是这一过程的产物。通过分析学生网上学习的心理过程, 利于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学习平台上网学习是一种有的目的性的行为, 用户希望通过学习平台来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料或学习方法。用户从受到平台的某种信息刺激开始, 唤起其信息意识, 期待获取有用信息。从各种信息中选择浏览, 当满足了需求, 而后就有了进一步地期待, 逐步关注此平台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来满足其需求。从网页设计的角度来说,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行为反应过程主要受到界面给予的信息刺激, 版面排布, 色彩搭配的影响。

1.1 网络学习认知心理的第一阶段

登录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行为, 用户会根据其学习需求来筛选信息。杂乱无章、模糊无序的设计必会混淆用户的视觉, 只有引起用户刺激的图形、文字、视频等才能被用户注意到。当信息刺激与用户的期待相同时, 用户才会进一步地往下搜寻。因此作为网页应当给予用户很强的信息的刺激, 注意页面的整洁清晰, 主要内容的醒目标识, 使用户利用并得到其所需的有效信息。

1.2 网络学习认知心理的第二阶段

当用户一步一步的接触到信息之后, 其信息意识被激化, 期待得到回应, 信息作用于用户的感觉器官, 用户便对信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文字、图形、视频等作用于用户, 使得用户期待满足最大化。用户就会逐步选择浏览, 层层筛选信息寻求自己所需的信息, 这是用户认知的一方面。在用户不断寻求其所需信息的过程中, 其他信息对用户的影响也是存在, 并且不断刺激着用户的意识, 用户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一些其他信息所影响。所以在界面设计中, 首先将用户最迫切需求的信息放置在醒目位置, 通过行为分析, 适当加以有益于用户的次要信息, 尽量避免一些无用的扰乱视觉的信息出现。

1.3 网络学习认知心理的第三阶段

用户经过选择浏览找到所需信息, 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进一步期待与回访的行为都是经过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之后而产生的活动。所以只有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时才能使用户发生相对应的行为。用户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需求, 或者, 在进一步期待的过程中, 又被页面所产生的其他信息所影响, 这些需求又会刺激用户, 激发其信息意识, 由此循环交互。

2 网络学习平台用户对网页界面的心理期望

用户进行网上学习时, 其对网页界面的设计是有一定的心理要求的。用户根据自身的设想来浏览网页。不同的页面呈现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各个页面的信息资源是通过网页的各种构成要素的设计与编排来实现的。

2.1 文字编排的组织性

网上学习平台是依赖学习资料而存在的, 平台的主题是学习资源。资源的量是很庞大的, 如何将这一庞大的信息合理有序地编排对平台的质量建设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有效传达信息并使信息被有效利用, 就要考虑到文字编辑的整体效果, 给人清晰整洁的页面比复杂多变的设计更能突出信息资源。

2.2 图形图像的合理使用

在学习平台中, 图形图像只是一个辅助的设计。用户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浏览网页, 其目的就是找到并获取有效信息, 大容量的图片下载速度缓慢, 页面打开困难, 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寻找有效信息, 所以学习平台大可减少大容量的图片的使用。

2.3 色彩搭配的主题性

不同类型的网站有不同的内容要传达, 色彩是用户感受一个网站的入口。不同的颜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网站的个中特色, 作为学习平台应是大家头脑中已有的惯式形象, 简洁而清新, 给用户一种轻松学习的环境与感受。

3 网络学习平台页面设计的现状

3.1 页面拥挤

学习平台涉及的学习资源种类繁多, 对于其在主页的编排与设计中, 容易出现信息混乱, 分类不明确。学习涉及到的学科就有几十种, 而每种学科又有各自不同的子级目录和重点难点, 加上主页上的图形、图像, 教学视频等, 页面出现一种拥挤的状况, 造成首页信息混乱, 主题不突出, 导致用户不能清晰找到所需资源, 影响用户的浏览意识。

3.2 排版无序

庞大的学习资源在页面中排版混乱无序, 让用户难以分辨主次, 不知从何处开始一步一步寻找资源。有时, 网页信息分类不标准, 分类界限不明确又没有注释语言, 导致父级与子级脱节, 使得用户更加迷茫, 不知自己处于那个位置。

3.3 加载缓慢

网站首页中的一些大容量的图形图像, 生动的flash动画和教学视频都给网页的显示带来负担。加载页面的时间被拉长, 用户失去耐性就会跳转页面, 再精彩的动画、再好的设计, 也无法发挥其功能。

4 基于用户认知心理的网页视觉效果设计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频繁的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信息于我们而言是存在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网页即是这些资源的载体。若将网页设计得更符合用户的认知心理, 则信息的传达与用户的接受都将更加便捷。尤其是对进行网上学习的用户, 网页的视觉设计更加影响其搜索信息, 寻找有利资源的学习心理。所以, 网页设计中优良的信息编排, 适当的图形添加, 合理的色彩搭配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激发用户的认知心理。

4.1 整体布局

用户浏览网页的习惯遵从于人类特有的生理特征。人看东西时只能产生一个焦点, 无法把视线同时停留在几个事物上。并且, 人在阅读信息时有一种习惯性的视觉流向, 即, 从上至下, 从左至右。所以网页的设计必须适应人们视觉流向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其次, 页面要做到重点突出, 抓住用户的眼球, 不能使其感到迷茫而不知做出何种选择。下图以一个学习平台为例, 展示传统的适合用户浏览的网页布局模式, “T”型结构。

在网页设计中, 运用好视觉流程和浏览者的心理, 将使网站信息更有效地传达。注重主要功能模块的分布, 做好页面的视觉引导, 让页面具有整体性。总之, 网页的设计首先考虑的是信息的传达, 要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做到视觉流程自然、合理。其次, 让网页内各个要素在一定的空间内合理分布, 使页面上的各种信息的大小、位置、间隔保持一定的节奏与美感。

4.2 页面的审美需求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站的建设, 而网页作为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网页设计得美观、得体, 也成为人们的一种审美需求。网页设计即是平面设计, 利用平面设计的思维来设计网页, 让网页更具吸引力, 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网页的内容与形式要统一, 学习平台是一个资源型的网站, 在把大量的信息放入网页中时要考虑一种合理的排布, 使页面具有整体感又不丧失其要表达的主题与主要功能。但各信息的排布又要切忌死板, 在遵从用户的视觉流程的基础上应加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使页面有些许变化, 让页面看起来更活泼更丰富, 留给用户一种特别的印象。其次, 在网页众多的信息要素当中, 一定要突出主体, 让它成为引导用户视线的起点, 让用户清晰知道页面中的主要内容, 而不会找不着方向。网页中各要素在组合时要有主次、大小、虚实之分, 以强化页面的吸引力。

4.3 网页构成要素的分析

网页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构成这个传播载体的是文字、图形图像、色彩等要素。要将网页设计出理想效果就要对网页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明白各要素的特点与表现方式, 才能整合出成功的设计。

4.3.1 文字

网页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文字是信息的表现方式。文字在网页中占有很大的篇幅, 是网页的主体, 所以文字表现信息的好坏影响到整个网页的质量。在进行文字设计与编排时要有一个整体感, 为用户提供清晰、明了、易辨的文字, 减少多余的繁杂信息来扰乱用户的视觉。文字是基于网站要表现的内容而来的, 内容是符合网站主题的, 文字当然也要和内容相匹配来展现网站的主题。在设计网页文字时要考虑到文字的设计效果是否与要表达的信息内容的特点相符。不同性质的网站有不同的文字风格, 教育科研类的网页, 字体是庄重而正式的风格, 表现出治学严谨的态度, 要体现信息的可信服力;旅游类的网页, 文字是活泼多彩的风格, 表现出休闲娱乐的轻快氛围, 让用户感受到旅游的愉悦心情。网页的文字风格一定要与网页的内容和网站的风格相统一, 这样才能给予用户视觉上的美感, 激发用户的认知, 从而引导用户的行为。

4.3.2 图形图像

图片是构成网页的元素之一, 网页的内容若仅仅只是文字则会显得呆板、无趣, 图片的加入美化了网页也使得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图形图像中所包含的内容有时会比单纯的文字来得更直观更具冲击力。用户会更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到图片上而非文字。所以网页中的图片应进行精心的选取、合理的排布, 以美化网页的形式, 充分地表达其所蕴含的信息。

网络图片有两特点, 一个是对图片的质量要求不高, 因为受到显示器分辨率的约束, 图片的像素再高, 在用户看来也与普通图片一样。第二个是图片要尽量小, 在网络传输中, 受到带宽的限制, 文件越大传输速度就越慢, 图片太大, 其下载速度就会很慢, 即网页打开的速度会很慢。对于用户而言, 网页打开速度过慢会导致其跳转页面。

图片的排布也关系到网页的视觉传达, 图片的面积、数量、位置、风格等都要与网页统一, 体现其整体性。所以在选取网络图片时要注意与界面的风格统一, 在与文字, 界面风格协调的基础上要注意图片的美观, 给用户留下特别的、舒服的感觉。

4.3.3 色彩

网页的整体效果时常要通过网页的色彩来协调统一。不同网站有不同的风格, 而色彩也是体现网站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其次, 色彩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使页面更加美观。

红色代表热情、活力, 绿色代表宁静、健康, 蓝色代表忧郁、专业, 白色代表纯洁、明快。不同的颜色又会给用户带来不同的视觉心理, 红、黄类的暖色调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相反, 蓝、绿之类的冷色调给人一种冷静, 专业的感觉。所以要做到页面的协调, 色彩要与网站的主题相符。并且, 要在考虑受众的基础上来设计色彩的搭配。颜色不可使用过多, 对比度不可过大, 而且色彩不可压过网页要表达内容的主体。网页背景一般使用一些淡色或渐变淡色, 如淡灰色、淡绿色、淡黄色等, 文字为颜色较深的黑色或与主题搭配的深颜色, 这样就突出网页的主体, 不至于出现主体被背景盖过。网页设计时要把握好色彩的使用, 要确定一个与主题相符的主色调, 对于页面中的次要内容, 不要使用太明亮的颜色, 以免喧宾夺主分散了用户的视线。

5 学习平台视觉设计的思考

从激发学生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 笔者认为学习平台界面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地传达有效信息, 在此基础上要突出平台的特色。信息的合理布局是信息被有效利用的前提, 页面中要醒目的标识出用户最迫切需要的信息, 如在首页就要建立几个平台的快速入口, 如课程导航, 个人中心等, 方便用户有逻辑性地搜索信息并且引导用户进行学习。当然, 颜色与图片对平台也是非常重要的。绿色有着让人放松的愉悦的感觉, 草地、阳光的搭配作为平台的背景设计, 会让用户更加享受这样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所以, 作为一个学习平台不仅仅要提供完善、清晰的资源, 也要注意为用户营造一种平台氛围, 让用户真正喜爱这个学习平台。

6 结束语

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极大方便用户进行学习。而同时在发展与变化的是人们的审美心理。当技术渐趋成熟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当然, 随着学习平台的不断发展, 其界面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如何设计出让用户满意的界面, 怎样影响用户的认知, 引导用户的学习行为都成为现今界面设计的研究对象。网页设计要求文字、图形图像、色彩的合理搭配与布局, 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并为用户创造轻松愉悦的视觉享受, 使用户的网上学习更加方便有效, 让用户的学习行为更加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甘春梅.基于用户认知心理的网络信息组织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7 (2) .

[2]鲁欣, 周伟锋.基于认知心理互动的网络信息组织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 2008 (5) .

[3]SKLAR J.Principles of Web Design[M].Boston:Course Technology, 2009.

学生认知心理 篇9

一、欣赏——紧扣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动脑, 一些新事物或者令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易于接受和理解新知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也主要是靠其感官直接感知。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并将其与信息技术课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插入文字》这一课, 首要的学习主题就是让他们熟悉“设计个性化介绍”。为了实现这个教学任务, 笔者以小学生们特别喜欢和感兴趣的“灰太狼”为例。首先出示一张灰太狼图片 (如图2所示) , 然后提问:“同学们, 灰太狼大家都非常熟悉, 它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你们知道吗?”学生们一看到自己喜欢的“ 灰太狼”, 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 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一定会回来的!”紧接着, 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灰太狼没有‘说’这句话啊, 大家想不想把它加进去呢?”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灰太狼的一句经典话语插入图片中 (如图3所示) , 让整个图片看起来非常饱满。做完之后, 让学生们比较图2和图3, 并跟着一起大声说出“我一定会回来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当然, 在欣赏环节一定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 不宜设置过多的教学目标, 防止一味追求“全”而突出不了主题。

二、分析——运用形象和具体思维特征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 这就要求在分析教学内容时不可以一味强调知识的逻辑性, 而要注意在分析知识点时尽量利用学生注重形象性思维这一特点。通过现场展示图片, 在第一步“欣赏”之后, 学生们对于已经“插入文字”的图片一下子喜爱起来, 他们直观感受到图片中插入文字与没有插入文字的前后差别, 有了更形象、更具体的了解。

笔者趁热打铁, “既然灰太狼的口头禅大家都知道, 那么我们就让这句‘我一定会回来的’文字更好看一点好不好?”紧接着进入第二步教学环节, 向学生们简要介绍在图片中插入文字的几个渠道、如何插入艺术字, 最后让学生牢记并掌握“插入艺术字后马上设置环绕方式”的要领。通过浅析这一步骤, 可以让学生对“插入文字”有了基本了解, 知晓了插入文字的基本知识, 为下一步的动手操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抓住模仿力强的心理特征

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简单的死记硬背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 模仿也是他们的长项, 他们对事物的模仿往往从视觉开始, 经过大脑感知后, 再经过心理运动器官的操练而完成。经过第二步“分析”之后, 学生会对插入文字的原理有了大体认知, 纷纷跃跃欲试。这时, 笔者及时设置一些教学任务, 让学生们进行具体创作, 并且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予以辅导, 对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或者集中性问题再进行现场创作示范。

在“运用”这个环节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笔者会将之前的“欣赏”和“分析”环节完成的图片成果交由学生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 要掌握好进度, 不宜过于追求速度, 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设置顺序。在任务设计时, 还要兼顾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比如, 要求学生在Word文档中插入“我一定会回来的!”时, 先让学生自己打开艺术字样式, 并就自己喜欢的样式进行设置, 之后再选择图片的“版式”。为了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只会在“灰太狼”图片中插入文字, 笔者还有意识地让学生们在“喜洋洋”这个卡通人物中也插入艺术字, 做到艺术字与自选图形组合, 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评价——利用上进心强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期,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 教师应创造机会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让学生在完成相应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及时对学生给予鼓励、赞赏、接纳可以巩固教学效果。

通过前面三个教学步骤之后, 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任务, 这时设置一个“评价”环节。首先让同桌的两位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分别就对方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点评。由于不同学生的视角和知识储备不同, 作品的差异在所难免, 这时通过相互间的点评实现了思想上的交流, 做到实际操作上取长补短, 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友谊。

此外, 笔者选择1 ~ 2幅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再进行一次演示, 边演示边进行点评。当然, 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要注意多用一些鼓励性语言, 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体验信息技术课的快乐所在。例如插入灰太狼的口头禅的艺术字时, 有的学生根据“灰太狼”图片大小选择, 有的根据“灰太狼”的性格选择不同字体颜色, 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都非常有道理。通过对学生选择视角进行评价, 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看问题的视野, 也巩固了新知识。

五、拓展——利用可塑性强的特征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学习习惯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并最终成为个体需要的自觉学习行为方式。小学阶段, 学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但还不够稳定, 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 可以通过知识的拓展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帮助他们逐渐掌握知识要领。

通过前面四个步骤的开展,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课程设置的教学任务。但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笔者还设置了最后一个环节——拓展, 即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设置相关任务, 让学生围绕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 通过“插入文字”的教学之后, 笔者要求学生采用三种以上的字体把“我一定会回来的!”插入到图片中来, 让学生对各种字体都有感官上的了解。

六、结束语

要让小学生真正融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来, 除了要传授知识外, 还需要结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将心理特征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结合起来。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有效率的课和有待完善的课。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生的创新性, 满足学生的层次性。我们从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用的“五步法”,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奋.“五步法”为信息技术课提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61-62.

[2]辛瑾.中小学信息技术“主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12) :47-49.

[3]熊成建.小学信息技术“五步”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2) :255-256.

学生认知心理 篇10

(一)研究的目的。当今成功学的书泛滥,这种适用类型的书往往得到大众的青睐,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困难重重,很多人深感迷茫。这些大学生盲目买了很多成功学的书,然后对于到底如何去做,他们并不清楚。

(二)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对成功学与心理学的关系,阐释的现代大学生如何认清自己,才是通往成功的最基本途径。

二、关于成功学与心理学的内涵及关系

(一)成功学的内涵。成功是一门科学,是有很多规律在里面起作用的。成功不可以复制,如果找到成功的规律,便可以作为走向成功路上的借鉴。一块大石头叫一个人扛,非常吃力,拿一台推车,立刻变成非常简单,所以成功是要掌握好方法的,只要找到成功的规律。

(二)心理学的内含。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三)成功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成功学和心理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成功学放大人性中的欲望,使人进入到一种躁狂的状态;心理学发现人性中的善,让人回归内心的平和。成功学使人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心理学让人明白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

三、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自我认知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日益严峻。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劳动力就业市场形式的严峻,是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现代社会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被父母保护的很好,毫不知晓社会现实。他们对就业普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能赚大钱,不操心,不辛苦的白领工作,结果毕业后找工作总会给他们沉重大打击,让他们失落和失望。

(二)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层面。1.对自我优点的认知。当代大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在工作努力的过程中,不知道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自己的长处遭到自己的工作。其一,从人际交往中得知自己的优点。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非常善于交际,有很多朋友,很多人脉,而有的人则不善言辞。如果你发现你倾向于前者,那么恭喜你,你知道并且成功运用了你的长处。但是如果你属于后者,那么就要思考,你的性格到底是什么。有的人性格很开朗,但是一到公共场合就变得胆切,这一类人你应该锻炼你的口才,卡耐基的演讲与口才你可以去读,或者你要锻炼你的胆量,提高你的自信。那么对于天生内向的人来说,其实你们需要的也是更多去锻炼开口,但是如果实在不擅长,也不必勉强,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其二,在成长经历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有的人从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钢琴八级,后来高考后由于家人的压力以及各种原因考了一所理工科大学,毕业从事建筑行业。但是这类人清楚的知道,自身优势,还有钢琴,其实这也是针对就业的一项很好的途径。还有的人在上学期间各项体育比赛中成绩优异,这类人就的体育素质好,体校毕业,毕业就可以考虑从事健身行业,即对自己有帮助有造福他人。2.对自我缺点的认知。其一,从失败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一件事情的失败,一定有他失败的原因,到底是自己哪方面的不足导致这件事情的失败,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客观原因,一定有主观原因。分清楚主观原因是什么,没错,这就是你的缺点。知道了你的缺点能够更好的改正和注意,在就业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尽量不选择我们不擅长的。其二,在成功中总结自己的缺点。一件事情的成功,同样也不是偶然,除了有辛勤的汗水,必然也会有机遇,以及你所擅长的东西。那么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那些你觉阻碍你成功的因素,就是你所不擅长的缺点。多多寻找到你的缺点,对各方面都很有力。其三,对自我兴趣的认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东西。

总结

无论大学生通过本文,对自己认识的有多么透彻,都应努力去实践,就业在现在看来依然严峻,靠的是学生正确的心理认知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有了正确心里认知的学生未来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昀熙.《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管理大师解读.

[2]陈璐.《在逆境中崛起》.科教文汇(下半月刊),2007年1月.

[3]戴尔卡耐基.《人性的优点》.2003年版.

[4]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2003年版.

学生认知心理 篇11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大学生;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48-01

一、案例报告

来访者,小明(化名),男,19岁,大一年级学生,小明在农村长大,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自己总觉得有家不像家。小明在高一的时候学习成绩不错,偶尔还能收到老师的表扬,是个性格开朗的男生。17岁左右就像是个花的年龄,出于对女生的好奇,小明就这样陷入了早恋的沼泽里,不可自拔。上课的时候不能聚精会神听课,课下又想去找女朋友,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几个月的时间下来,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第一年参加高考没能录取,就在这时,女朋友以小明不够聪明为由,提出分手。受到这样的双重打击,小明决定复读一年,第二年争取考上大学。经过一年的努力,虽然考上大学,去仍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和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通过我对他的开导教育,在几个月的咨询过后,小明的自卑心理有所好转,能够和同学老师进行正常的交流了,恢复了以往正常的生活。

1.第一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时,主要以倾听为主,了解小明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当第一次交流时,我试图和小明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是当我让他谈谈自己现在的状态时,他只答复了我两个字“不好”。我尽力找小明感兴趣的话题,让他有话可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面谈,小明开始说起自己以前开心的生活,他说自己本是一个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喜欢的孩子,却因高考的失败和几个月时间的早恋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2.第二次咨询。

通过上次的交流可以看出小明现在的想法里面存在着怀疑自己因素,正是这些因素让他变得自卑,不与外界交流,时间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变得抑郁。他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可见他的潜意识里面认为都该比别人强的极端思维,当想法和事实有差距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小明主诉中说到家里总是吵架,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希望我帮助他找回以前那个性格阳光的自己。这次咨询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小明总是在摆弄自己的衣服,回答问题总是答非所问,情绪紧张,语无伦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让小明想象自己在一片大草原上,周围很空旷,四周无人,这些草就是他的倾诉对象,让他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在小明发泄自己不良情绪时通过认知重建,在他潜意识里面重新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想法。

3.第三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时,小明不在那么语无伦次,也不再对和我交流有反感。咨询开始时,我首先问小明这一周的情绪有无好转,具体情绪低落的时候自己在干什么,是什么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小明将自己一周的具体情绪和我进行仔细交流,他谈到当情绪波动严重,低落时,总是认为周边的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在把自己当成他们娱乐的对象,在这样的时候他总想尽快离开人群。我开导小明是他的自我概念太严重导致了自己的胡思乱想,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造成了抑郁和紧张的情绪。小明始终认为自己以前之所以招人喜欢是因为足够优秀,现在的自己,连他自己都讨厌,又怎能指望别人喜欢呢?我抓住他身上其他有利资源对其开导,让他改变自己觉得自己不优秀这一固定思维。为了下次更好的开展工作,我还让小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足球比赛。

4.第四、五次咨询。

这两次咨询以开导为主,我让小明参加足球活动,就是为了证明给自己看,自己并非他想的如此糟糕。小明主动向我分享足球活动的乐趣,他说在活动中,认识了很多朋友,闲暇时间去踢球,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自己是否优秀,没有时间去顾虑别人的看法。在与同学合作中,我建议他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多和同学交流。他谈到家里父母总是吵架,让他感觉家里气氛压抑,我开导他,每个家庭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理想生活的状态不一样,为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磕磕绊绊是难免的,吵架也是难免的,当父母吵架时,就当做是父母为了让自己生活更好一些所经历的挫折。

通过这几次的咨询,主要是让他明白自己不良情绪和自己的固定思维有很大关系,而他的固定思维又往往是不确定的。认识失调是导致大学生产上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5.第六次咨询。

这次咨询主要总结小明近期的变化,用事实说话更具有说服力。当小明和我谈到自己现在不在害怕和同学交流时,我强调以前之所以自卑,情绪低落是自己把和外界交流的途径掐断了,而现在他把这条路又接上了。当我问道还因失恋而感到自己不好时,他坦然回答到不会,因为现在的他已经开始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恢复到以前那个开朗的男孩。

二、讨论

本文中的案例,小明是从高考和早恋的失败变得自卑起来,最终我发现他的心理问题实质上是由于错误的自我信念导致的。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职位的短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很多大学生在还没有进入社会就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都和错误的自我概念有关,大多数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源于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结构。解决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认知疗法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有明显疗效,是较为适宜的心理咨询方法。在认知治疗中要善于发现大学生身上的错误认知,及时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学生认知心理 篇12

一、高中中下游学生政治课学习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概念起源于认知心理学, 依据现代心理学的解释, 认知偏差是指一些非常普遍、主要是基于人类认知结构所犯的谬误。这些认知偏差, 包括有关统计和概率的一些常见的误解, 以及错误的决策和思考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 对认知偏差可以宽泛地理解为:认知偏差即是人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所犯的谬误, 又是认知活动结果的错误认识。所有与客观事实、与事物的真相不相符合的想法、观点、理论都是认知偏差。高中中下游学生政治课学习的认知偏差主要是指高中生对政治课以及政治课所讲授的内容形成不合理的、歪曲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和认识, 从而排斥政治教育信息的影响, 学习积极性越降越低, 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二、高中中下游学生政治课学习的认知偏差表现

结合我们研究团队多年从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经历和不断总结形成的丰富教学经验, 走访常年在高中从事政治课教学的老教师, 与高中学生进行的不断深入的讨论, 我们认为高中中下游学生政治课学习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政治课的理论来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有机结合, 并指导中国不断向前发展。有些同学片面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已经过时, 已经不能科学回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学习这些理论等于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跟不上时代。认为这些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发展。

2.对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崇尚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在建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在重建中。在社会主导价值观失位的情况下, 有些同学出现了价值迷失, 一些学生片面认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就应该是西方社会的多元价值, 有的同学甚至盲目崇拜西方, 公然怀疑或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价值的主导地位。

3.对社会中存在的轻视政治现象的认同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全社会都在追求效率、效益,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追求成就、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辉煌。这种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使一些学生开始过分关注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 过分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误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国家就强大了, 人民就会满足并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当前最大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 政治可以弱化, 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政治就是空洞的理论, 搞政治就是务虚,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

4.对高中政治课的认识偏颇

有些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政治思想知识的传授, 学习的目的是考分、升学, 认为只要理论知识掌握即可, 而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信念, 最终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内在的意志, 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当前高考升学制度中政治学科在高考总分所占的比重决定了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些学生认为政治是“小科”、“副课”等等。有些学生认为政治课空讲理论, 枯燥、单调、没意思、不好学等, 往往理论与实践差距较大。一些学生从社会上获得的现实情况与理论不符合或冲突, 社会上流传的对历史秘闻佚事的认识与课本的认识冲突, 在认识中只从个人的生活境遇出发, 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待认识事物导致认知的偏差。

5.“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论”的思想认识

在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社会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在社会主导价值观弘扬不力的背景下, 有些学生受社会消极思想影响较重。有的学生认为钱是万能的, 有了钱可以改善生活, 可以追求时尚, 可以选择重点校读书, 可以到国外留学, 可以买到好工作, 甚至可以买到官爵。如果没有钱则是万万不能的, 生活、学业、事业、爱情等等都无法实现, 没有钱甚至可以与无能画等号。这种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和狂热追求, 往往进一步刺激了物欲的过度膨胀, 人生目标更容易转向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并最终走向人性的扭曲。

三、高中中下游学生政治课学习认知偏差的根源

1.客观原因

(1) 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观念存在某些脱节。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由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价值观、价值取向上的不同选择, 所以有些同学认为政治课讲授的集体主义已经不必要了, 甚至认为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会抹杀个人利益, 压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 理论与现实情况的某些脱节、冲突强化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知偏差。在政治课中我们讲社会主义的目的, 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不是指同样、同时、同种程度地富裕起来,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目前的失业问题严重、贫富差距较大等社会问题的存在。政治课教学中无法对这些不合理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政治课的信任度和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3) 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手段过分单一, 对学生一段时期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的唯一通行法则, 仅局限考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 采取单一笔试的方法来判定学生思想品德的高低。这种做法表面看有其合理性, 但本质上严重违背了思想教育的规律, 因为政治课不但是知识课, 它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它更是信念、信仰教育课, 它必须具有特殊的考核方式、方法。

(4) 政治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的影响。政治教师在教育目标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分数,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认为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教学, 让学生考试得高分就是好教师。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 不听取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性的见解, 对教材的多变性反感, 甚至躲避热点和有争议的社会问题, 客观上强化了学生政治课学习就是知识学习的误解。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人类思想的精华, 同时它又是发展的, 要不断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发展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从来都不是万能的, 它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社会发展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是那些理想主义和求全责备的学生往往忽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复杂性, 经常把社会发展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片面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 已经不能正确回答并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以致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端怀疑和信仰危机。

2.主观原因

(1) 对思想政治课认识的首因效应 (即第一印象) 形成的认知偏差。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 在学生进入课堂之前, 学生已经形成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认识、对政治课学习价值的看法以及对能否接受教育内容的预估等认识。这些认识往往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念及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消极的第一印象使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打了折扣, 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2) 中下游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失败归因的不正确导致认知偏差。

第一种情形是他们往往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或归因于任务太重, 或归因于对教师的偏见, 或认为自己运气不佳, 感到学习成绩同努力程度无关, 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会成功。

第二情形是他们单一归因于内部原因, 往往导致自尊心水平降低、自我评价过低。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未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往往形成一定的自卑人格, 缺乏自我意识、自信等等。

(3) 高中生认知水平的影响。

高中生的思维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快速发展并取代具体形象思维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 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 认识特点既有思辨性与批判性, 同时具有片面性和不成熟性。由于年龄、阅历、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 使他们缺乏理性判断思维能力, 容易片面地看政治课:往往认同考试制度下对政治课“领导不重视, 学生不爱学”的认识, 缺乏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四、高中中下游学生政治课学习认知偏差的心理引导

1.思想政治课进行心理引导的必要性

对按照国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既定目的, 以政治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观念、思想去影响学生的基本认识、政治态度、社会情感及其行为方式, 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信仰, 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2.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心理引导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课心理引导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人的观念、态度、立场等问题。人的观念、态度、立场并不是单纯的思想现象, 而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以及种种外部环境条件、内部动机条件等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它们是后天形成的并不断变化着的。而且中学生的思想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还没有达到成熟, 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影响仅依靠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心理的发展规律, 从中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了解变化规律, 把握调控他们的机制, 进行科学的认知偏差的心理引导。

3.思想政治课心理引导的机制

思想政治课心理引导能够开展并取得效果, 主要取决于被引导者所具有的可调控性的心理机制, 这种机制的存在及其方式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

(1) 观念的刺激反应式变化。

观念的刺激反应式变化是指人的思想诸如观念、态度、立场等的形成, 是由各种外部条件的刺激作用而引起人的内在反映的结果, 其变化取决于外部信息刺激的强弱, 形成反应的途径主要是注意—了解—接受。人的观念、态度、立场的转变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即新的观念性信息刺激, 通过“注意—了解—接受”的心理反应, 取代原有的观念, 在这一取代过程中, 新反应的诱因即刺激必须大于旧反应的反应诱因, 才能完成观念转变。

基于这一变化规律, 心理学家认为可以通过设计外部刺激, 使人的心理反应得到强化, 从而达到观念调控的目的。

(2) 观念的内在需求式变化。

观念的内在需求式变化是指人的某些思想, 如观念、态度、立场等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 主要受个体的内在需求制约, 具有心理动力根源。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形成某种看法, 采取某种态度而不是另一种态度、看法。除了外部条件造成的选择限制外, 主要取决于人们所选择的这种观点是否能满足自身需要, 亦即内心的需要常常支配人们去选择某种观念、态度, 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变化。

观念的内在需求式变化, 揭示了某种观念的产生和改变与人的特定内心需求之间的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心理引导来说, 在解决那些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思想问题时, 我们可以努力从对象的心理需要分析原因, 从而改变心理需要去引导问题的解决和新观念的确立。

(3) 观念的认知协调式变化。

观念的认知协调式变化是指人的某些思想, 如观念、态度、立场等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 常常受认知结构协调程度的影响。面对一个认识对象, 认知结构处于协调状态, 观念稳定。如果认知结构处于不协调状态时, 则观念会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同我们的身体一样, 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 在我们的认知系统结构中, 对同一对象的观念态度等必须保持某种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才会感到心情舒畅, 情绪愉快。由于某种原因观念变化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平衡, 出现观念之间的不协调, 我们就会感到某种压力, 会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当我们设法去减轻和消除不协调状况, 寻求认知结构新的协调状态时我们的观念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也就是说观念的形成和改变, 有时是在人的认知结构调整中发生的。

利用人的认知系统结构的一致性倾向, 打破原有的平衡一致, 协调和谐, 建立新的平衡一致。协调和谐是我们进行心理引导的重要机制, 尤其在改变学生观念的过程中, 这一机制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

[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3]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4]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德育, 2002 (5) .

[5]试论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2) .

[6]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7]赵清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德育建设:回顾与总结[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 (2) .

[8]吴广川.青年学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

上一篇:约束能力下一篇:市政施工单位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