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认知(精选7篇)
电视认知 篇1
电力物联网(IOTIPS)是综合各种电力设备、用户信息的物联网,需要实时、双向、集成、高速的通信系统,以保证电力物联网的各部分工作高效运营。随着电力物联网的发展,大量数据通信需要更多的无线频谱资源来支撑。然而,当前频谱大部分已被授权给固定用途,因此无线频谱资源的紧缺已成为电力物联网发展的瓶颈。认知无线电(CR)是一种具备动态频谱接入的智能无线通信技术[1]。利用CR技术,电力物联网可以通过频谱感知获取已授权频段的使用状态,利用空闲频谱实现通信。已授权的VHF/UHF频段中,电视频段的电波传播性能良好,覆盖效果好,非常适用于无线通信。通过频谱感知对空闲的电视频段加以使用,实现动态接入和使用空闲电视频谱,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物联网信息传输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安全性[2,3]。频谱感知首先要对授权用户出现与否做出快速、准确地检测判断,从而获知频谱的使用状态。频谱感知可以分为单用户独立频谱感知和多用户协作频谱感知两大类。针对数字电视信号,目前在认知无线电系统中常用的单节点频谱感知方法中,能量检测算法[4]简单,易实现,但是不能对不同类型的信号加以区分,在信噪比低的条件下,对授权用户的检测会不准确。循环平稳特征检测[5]无需知道信号的先验信息而且能够区分噪声和有用信号,但是循环平稳特征检测计算的复杂度高,要求的观测时间较长;基于波形的检测[6]需要已知电视信号的模式,检测所需时间短,但是基于波形的检测对信号同步的要求很高,当接收到的信号载波频偏较大时,基于波形检测的检测性能会发生极大衰减。为了对抗大载波频偏以及干扰等问题,提升频谱感知性能,本文提出了针对数字地面多媒体广播(DTMB)的复合相关检测算法,并将该算法运用于协作频谱感知算法,提升了频谱感知性能,为电力系统信息传输提供一种新思路。
1 频谱感知模型
认知用户对无线环境进行频谱感知,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检测,判断授权用户是否出现,从而对频谱的使用情况做出判决。根据检测理论,对授权用户的检测可以建模为一个二元假设检验问题,根据授权频段是否存在授权用户可以归为两种假设。
式中:x(n)为认知用户在时刻n监测到的信号;w(n)为高斯白噪声;h(n)表示无线信道增益;r(n)为授权用户n时刻发射的信号。认知用户在进行频谱感知时,对接收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不同的感知算法,对于检测统计量有不同的构造,使用的判决准则也不同。
2 对抗大载波频偏的复合相关检测
对抗大载波频偏的复合相关检测算法是在传统波形检测的基础上提出的。图1是传统波形检测算法的流程图。
图1中,x(n)代表认知用户监测到的信号,PN(n)表示模式已知的本地产生的序列,波形检测的就是通过将接收到的信号和本地PN(n)序列进行相关来构造检测统计量,然后通过判决,从而实现对DTMB信号的检测。式(2)中,s(n)表示DTMB发射端发射的信号,其中帧头长度为LPN,帧体长度为Nc,一个DTMB信号帧的长度为N=LPN+Nc。
在理想同步的条件下,根据式(1)可知,其中r(n)=s(n)。则波形检测统计量T0可以写为
式中:“”表示线性相关运算;k0表示相关偏移。在实际的认知无线环境中因为认知用户终端和DTMB发射端的本地振荡器不完全相同,又由于无线信道带来的多普勒频移的影响,认知用户接收到的DTMB信号会发生载波频偏,又因为认知用户终端与DTMB发射端属于不同的网络,很难实现同步,波形检测的性能会遭到削弱。考虑载波频偏的影响,认知用户终端接收到的DTMB信号可以表示为
式中:εc表示归一化的载波频偏,为方便分析载波频偏对波形检测的影响,并未考虑初始相位等因素。根据式(1)和式(3),当检测到的信号发生载波频偏时,检测统计量可以表示为
根据式(5)可以得到检测统计量的对数形式为
式中:G0表示波形检测的相关增益,从式(6)可以看到,当存在载波频偏εc时,波形检测的相关增益G0和相关窗长度L1并不成正比例关系,当L1=Nck/εc(k为整数),相关增益G0变为0。当出现较大载波频偏εc时,相关增益G0会发生很大的衰减,从而导致波形检测性能的下降。
为了对抗大的载波频偏εc,复合相关检测在波形检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本地产生的长度为LPN的PN序列中截取两段,长度都为L(L<LPN)。两段L长度的PN序列的相移间隔为P,将两段PN序列PN(n),PN(n+p)和接收到的信号x(n)进行复合相关运算[7],可以表示为
可以得到复合相关检测算法相应的检测统计量T1的表达式为
当DTMB信号出现时,式(8)的检测统计量可以写为
根据式(9)可以得到检测统计量T1的对数形式有
式中:G0表示复合相关检测的增益。对抗相同的载波频偏εc,相比式(6)和式(10),当相关窗长度L1=L时,复合相关检测的相关增益G1是波形检测相关增益G0的两倍,当两种检测算法的相关增益满足G1=G0时,相比波形检测,复合相关检测可以对抗更大的载波频偏εc,保持对DTMB信号良好的感知性能。
在H0条件下,认知用户终端接收到的仅为复高斯白噪声w(n),则复合相关结果R(n)可以写为
式中:PN序列为确定信号;平均功率为σ2PN;噪声w(n)为复高斯随机变量;R(n)为近似服从复高斯分布。复合相关检测的检测统计量T1(x)为复合相关结果在整个滑动窗N内的最大值,则在H0条件下,T1(x)服从瑞利分布,有
复合相关结果,n=0,1,2,…,N-1是分布相同的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如式(12)。为计算检测统计量T1(x)的分布函数,假设,n=0,1,2,…,N-1近似相互独立,可以得到检测统计量T1(x)在条件H0下的分布函数为
根据分布函数与虚警概率Pf的关系Pf=1-FT1(λ1|H0)可以得到,复合相关检测相应的门限λ1的计算式为
式中:μ为经验调节系数;根据设定虚警概率Pf和相关长度L;由式(14)即可求出相应门限λ1,从而实现针对DTMB信号的对抗大载波频偏的复合相关检测。
3 基于复合相关的协作频谱感知
协作频谱感知是在单用户频谱感知基础上提出的。协作频谱感知技术可以降低隐藏终端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检测性能[9]。基于复合相关的硬合并协作感知是指,多个认知用户CR1,CR2,CR3,…,CRM首先对接收到的信号利用复合相关检测进行独立的频谱感知,感知结果分别为u1,u2,u3,…,uM,并将感知结果统一发送到网络中的数据融合中心,由该数据中心对多个判决结果进行信息硬合并,做出授权用户是否存在的全局判断,然后数据中心再将判决结果发送给各个认知用户[10]。图2为硬判决数据合并原理。
硬合并准则又分为“OR”准则,“AND”准则和“K-OUT-N”准则[10]。“OR”准则是指:进行协作感知的N个认知用户中,若有一个认知用户做出检测到授权用户的判断,那么数据中心就判断授权用户出现。“AND”准则是指:数据融合中心在参与协作的全部认知用户都做出检测到授权用户的判断前提下,数据中心才会做出授权用户出现的判决,若存在一个认知用户未检测到授权用户,数据中心就做出授权频谱空闲的判断。“K-OUT-N”准则是指:N个参与协作频谱感知的认知用户中,至少有k个用户都检测到授权用户,数据中心才判决授权频段正在使用;否则,数据中心给出授权频段空闲的判断。
其中通过“OR”准则得到的协作检测概率最高,但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虚警概率,所以在选择合并准则时,要根据网络环境对虚警概率的要求而定。
4 仿真实验及验证
本节将对上文提到的方法进行性能仿真分析。主要针对DTMB信号PN420模式进行仿真分析,其中DTMB一个信号帧的长度为555.6μs,采样率为10 MHz,虚警概率设定为10-2,经验调节系数设定为1.8,检测时间为555μs。图3是当存在载波频偏εc时,在AWGN信道下,复合相关检测算法不同相关窗长度L条件下的检测性能曲线。其中P为定值P=30,图3中γ为复合相关检测的检测概率Pd达到95%时,相应的SNR值,γ值越小,说明复合相关检测在越低的SNR条件下即可达到95%的检测概率。
从图3可以看到,不同L条件下,随着载波频偏εc的增加,γ的取值也会随之增大,说明了复合相关检测的检测灵敏度并不是完全不受载波频偏εc的影响,随着载波频偏εc的增加,复合相关检测的检测性能同样会遭到削弱。由图可知,在大载波频偏条件下,当L=P时,复合相关检测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检测性能。
图4是在AWGN信道下,发生载波频偏时,复合相关检测和波形检测的检测性能比较。由图3可以看到,随着载波频偏εc的增加,复合相关检测表现出稳定的检测性能,在[0,60 k Hz]范围内,复合相关检测的γ的值变化幅度很小,近似一条直线。而波形检测的γ的值不断增加,当εc=60 k Hz时,γ的值发生急剧增加,γ的值达到12 d B,说明波形检测的检测性能遭到大载波频偏的削弱。当波形检测相关窗长度为100,复合相关检测的相关窗为50时,两种算法具有相同的复杂度,从图中可以看到,当εc>20 k Hz时,复合相关检测的γ值低于波形检测的,说明相比波形检测,复合相关检测可以在更大载波频偏范围内,表现出稳定的检测性能。
图5是复合相关检测算法与能量检测、循环平稳检测波形检测3种常用的频谱感知算法的检测性能比较。从图5中可以看到,当载波频偏εc为0时,具有相同复杂度的复合相关检测与波形检测具有相同的检测性能,并且这两种算法的检测性能都优于能量检测和循环平稳检测,其中复合相关检测和波形检测在Pf=1%,SNR=-8 d B时,检测概率Pd都达到100%。随着载波频偏的增加,能量检测和循环平稳检测基本保持不变,而复合相关检测和波形检测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减,当载波频偏εc=60 k Hz时,在SNR=-8 d B处,复合相关检测的检测概率降低为84%,而波形检测衰减严重,检测概率Pd<10%,说明发生较大载波频偏时,复合相关检测的性能优于波形检测。
图6是在AWGN信道中,SNR=-12 d B时,基于复合相关的“AND”,“OR”以及“K-OUT-N”3种融合准则相应的协作检测性能的比较。其中3种融合准则相应的协作用户数都设为7。从图中可以看到,3种融合准则相应的协作检测概率都随着虚警概率的增加而增大。同一虚警概率处,“OR”准则相应的协作检测性能最优,“AND”准则相应的协作检测概率最低。
因为阴影、多径等因素,单个认知用户对授权用户的检测的准确度较低,当多个用户共同协作进行检测时,对授权用户的检测准确度能够得到很大提高。在进行协作时,硬合并中,“OR”准则的性能较好。选择“OR”准则作为协作检测的融合准则,将单用户检测与多用户协作的检测性能进行比较。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
图7是在TU6信道中,单个用户检测与多用户协作检测的性能比较。TU6信道是对存在阴影衰落,多径干扰的无线通信环境的模拟,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存在衰减的信道中,多个用户通过协作,检测性能得到很大提升。
5 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采用本文所提出的针对电视信号的检测方法,可以很好地对抗大载波频偏以及终端隐藏等问题,提升对电视信号的检测灵敏度,从而提升电力无线认知网络中通信终端的频谱感知性能,提高电力信息传输网络的通信效率。
摘要:基于认知无线电(CR)技术的电力物联网(IOTIPS)通过频谱感知实现对空闲授权频段的接入,可以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由于电力物联网的通信环境复杂,载波频偏无法避免,提出一种适用于电视频段授权用户数字地面多媒体广播(DTMB)的复合相关检测算法,可以在大载波频偏条件下保持对DTMB信号稳定的检测性能,提升了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同时基于复合相关检测的协作频谱感知,可以有效降低隐藏终端对感知性能的不利影响,提高认知电力物联网的通信效率。
关键词:电力物联网,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数字地面多媒体广播
参考文献
[1]CORDEIRO C,CHALLAPALI K,BIRRU D,et al.IEEE802.22:the first worldwide wireless standard based on cognitive radios[C]//Pro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Baltimore:IEEE,2005:328-337.
[2]苗伽略.基于认知无线电的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3]张国斌,吴娜.认知无线电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J].移动通信,2014(10):37-40.
[4]YE Z,MEMIK G,GROSSPIETSCH J.Energy detection using estimated noise variance for spectrum sensing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C]//Proc.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WCNC).Las Vegas:IEEE,2008:711-716.
[5]TIAN Z.Cyclic feature based wideband spectrum sensing using compressive sampling[C]//Pro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ICC).Kyoto:IEEE,2011:1-5.
[6]CHEN H S,GAO W,DAUT D G.Signature based spectrum sensing algorithms for IEEE 802.22 WRAN[C]//Pro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Glasgow:IEEE,2007:6487-6492.
[7]LIU G,ZHIDKOV S V.A composite PN-correlation based synchronizer for TDS-OFDM receiver[J].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2010,56(1):77-85.
[8]YUCEK T,ARSLAN H.A survey of spectrum sensing algorithms for cognitive radio applications[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tutorials,2009,11(1):116-130.
[9]代泽洋.认知无线网络中的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JIAJUN L,ZHENHUI T,BO A,et al.Weighted hard combination for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J].China communications,2011,8(2):111-115.
电视认知 篇2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的电视新闻并不适合少年儿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它们体现的是成人的想法,传达的是成人的意见。如果我们强硬地把成人化的电视新闻推送给少年儿童,忽视他们的需求和成长状态,将脱离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好奇心,起到不良的引导和教育效果,偏离新闻媒体的初衷。
因此要办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必须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由前面理论得知: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是不需要有专门针对他们的新闻节目,因为他们还不能且不会理解新闻;但是当儿童长到了学龄后的年纪,他们的求知欲及认知欲不断上升,开始需要收看电视新闻,因为在他们的心理需求中, “社会的需要”不断增强。但是成人电视新闻又不适合他们, 因此需要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帮助儿童打开一扇认知世界的窗户,在这个窗外的世界里,他们可以了解同龄人、认识了解社会、学习人际交往。
一、我国少儿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创办少儿电视节目并逐渐发展起来。1995年10月1日,上海有线电视台创办的新闻节目《“小小”看新闻》,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少年儿童为收视对象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2004年上半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通知,支持和鼓励各地发展少儿电视,创办少儿频道。据统计,2009年中国大陆地市级以上少儿频道共有34家。这34家少儿电视频道中,就有近半数开办了少儿电视新闻节目。[3]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甚至许多县级电视台都开办了少儿新闻节目,如晋江电视台的《彩虹桥》节目等。
二、我国少儿电视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现在的少儿新闻节目,少儿们认为很好看的仅占15.2% ,不好看的占20.75% ,一般的占40.08% 。[4]美国传播学者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媒介内容,并依据媒介满足结果来修正对媒介既有的媒介印象,不断调整和改变对媒介的期待。电视节目成为少年儿童的交往和交流的资源,为他们提供了谈话材料。处于少儿群体中的个体,在群体中的交流时往往需要寻找共同话题,当少儿群体中出现了少儿电视新闻“不好看”、“没意思”的群体意见后,其他的群体成员很容易产生趋同心理,长此以往将影响少儿电视新闻的收视。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目标受众是少儿,只有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和爱好才能获得他们的青睐。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少儿终将逐渐成为电视新闻的主要收视群体,他们也是未来电视新闻收视的“潜市场”。而且少儿电视新闻设置的目的也是更好地满足少年儿童的收视需求。不过在我国现阶段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节目内容过于狭窄
放眼我国目前开办的少儿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过于狭窄,多局限在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地方级电视台开办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更是侧重在“本土化”和“贴近性”,但是对国内外时事新闻及社会要闻的报道数量却是偏少和缺乏。少儿电视新闻的报道内容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儿童。根据《2009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是“缓解压力, 放松心情”,排名第二的便是“了解国内外时事”。[5]
前面提到,儿童从4~7岁开始,对周围的世界变得很好奇,对世界的认知充满了渴望。施拉姆从传播学的个体差异理论和社会分化理论得出:儿童会主动寻求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选择媒介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少儿电视新闻栏目的报道内容应该包括:与少儿最贴切的校园和家庭生活,以及学习、成长和娱乐等相关方面;国内外其他地区与少儿们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另外还要放宽报道视野,报道一些少儿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甚至还可以报道一些重大国际、国内新闻等。
在当今地方台的少儿电视新闻中,鲜见孩子们关心的, 或者与他们相关的社会问题报道及国内外热点时事报道,报道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节目,有注意加入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有些却是生硬解读,没有从少儿的视角出发报道。如2015年3月10日的《新闻袋袋裤》节目,开篇就设置了“两会小观察“板块。板块中有三条,是今年两会提案中与少年儿童相关的分别是《捐一张废纸,献一片爱心》、《呼吁重视家庭亲子教育》和《为未成年人拉起“性安全”防护网》。但是节目中却只有“两会相关”提案内容的简述,没有做出相关的延伸报道。如果能在提案内容简述后,做出孩子们生活中如何做好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少儿身边的“性危险”有哪些,要怎么注意防范等,才是真正从少儿视角出发,符合少儿受众收看的新闻资讯。另外节目中出现的“0.73天”等字眼,引用时没有加以“不到一天”的转换,也不符合少儿的收听收视习惯。少儿电视新闻的节目内容,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适当的地方穿插相关内容的解释,有些还要做出相关背景分析以及相关典故的引用等,尽力适应少儿观众的需求。
(二)节目的成人化倾向严重
少儿电视新闻的成人化倾向较为常见,一直为研究学者所诟病,其主要原因在于用成人化的视角和立场去设计和制作少儿电视新闻,主要表现在主持成人化、内容成人化、制作成人化、新闻话语的成人化,以及少儿言论的缺失、制作不符合少儿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的节目内容,节目教化意识严重等。
在少儿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以成人电视新闻的主持风格为样板的情况,即使节目采用的是小主持人,但是在演播室的背景下,这些孩子往往是正襟危坐,面露微笑,说话一板一眼、严肃庄重,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播报模式,缺少了童真童趣。在新闻内容的选择把关上,许多少儿电视新闻只注重内容与“少儿”或者“学生”相关,实际并未真正从少年儿童的角度出发报道,报道的题材和内容“宣传”“教化”味浓。而且节目的制作手法多成人化的拍摄、剪辑、配音模式,少了儿童化的节目包装运用。少年儿童很难在节目中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更别提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事件和新闻进行播报。
(三)节目中缺少同龄人的声音
作为儿童,他们应享有媒介接近权,有益信息知晓权和媒介参与权。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接受的环境和信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他们看了太多的东西,也想要表达很多自己的感受,这些看法和感受对孩子来说是最真实的,也是应该被尊重保留的。儿童也希望有一个发声的渠道,说出自己的立场和建议,他们不想当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希望能全程地参与到节目的各个环节中。但在现实的少儿电视新闻中, 孩子们却很少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他们往往只能作为成人声音的传声筒,成为“沉默的被关怀者”。
在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多是成人在拿着指挥棒在指挥,致使节目中经常出现“小大人”的形象,这是忽视儿童媒介权利、忽视他们内心真实需求的表现。我国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至今还未能实现少儿自采、自编、自播,而且节目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也是少儿参与节目制作少、难以发出自己声音和言论的主要原因。
(四)节目中的综艺环节降低了节目的专业性
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迎合少儿电视观众,一些少儿节目对少儿新闻节目进行改版,有的在节目中穿插着游戏、有奖问答、送礼等。设置了这些环节后也许节目的收视率有所提升,但却大大减弱了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本应有的专业性, 孩子们也难以分清到底是在看新闻还是在看游戏。
少儿电视新闻开办的初衷是为了向孩子传播即时真实的新闻信息和知识内容,穿插综艺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所要传达的最核心信息,从而弱化了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功能。而且施拉姆的媒介社会责任论认为:大众媒介是公共性的机构,媒体所发布的新闻报道要向公众提供“获得日常消息的充分的机会”等。因此增设综艺环节、压缩少儿电视新闻报道的做法,结果将是减少孩子们获得信息的机会,也违背了媒介的基本公共职能。
(五)农村儿童及边远地区儿童在节目中被边缘化
我国现阶段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缺少农村儿童及边远地区儿童的被关注度较少。在媒体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况且农村儿童、留守儿童、边远地区儿童的消息渠道更为有限, 许多孩子主要通过电视接收信息,却很少能看到与他们相关的报道。这是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忽视农村儿童等群体对获取信息需求的表现,也使得这些孩子缺失平等参与媒介的机会。
三、少儿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少儿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需求,从受众角度考虑出发做节目。即先解决向谁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然后设定节目、按需供给。在谋划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运营对策时,还要重点考虑受众的年龄定位和区域定位。
(一)播出时段要量体裁衣,扩大传播效果
在安排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时,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孩子们的时间分配需求。我国各大电视台目前多是在晚上6点至7点之间播放少儿节目。笔者认为,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要按需播放、量体裁衣,这是因为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收视习惯不同。“少儿节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4岁,为幼儿节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思维比较单一,节目时间不宜过长,可重复播放一到两遍,适合在中午及傍晚时播出,为日播节目;4- 7岁为学龄前向小学过渡的时期,适合这个群体的节目通常带有一定的科教性,节目要有一定的引导性,适合在午间或晚上9点以前播出,为日播节目;7- 14岁时学龄阶段,课业压力较大,看电视的时间相对较少,可为周播节目。[6]
另外,还要注意少儿电视节目的时长不宜过长,整档节目可以分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短片来表明,这样才能适应儿童注意力较短、以及不规则注意模式的需求。另外还可以适当地安排重播来加强节目的传播效果。总之,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切设置都要以儿童为中心, 围绕儿童的需求展开,并且要注意细分市场,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量体裁衣地安排节目播出的时间和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
(二)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新闻制作理念,吸引少儿观众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要做到“一切为了儿童,一切围绕儿童”,就要坚持“儿童本位”的理念来制作节目,而不是按照成人的需求来制作节目。这就要求在节目制作及播出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充分体现“儿童本位”的概念:
1.节目内容要增强趣味性和贴近性
要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节目制作可以采用故事化、情节化的叙事方式来报道新闻。这种形式是从孩子角度出发来观察世界,突出了儿童的主体性的做法。
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具有新闻性,除了新闻性之外还必须是儿童感兴趣的,新闻要能反映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见解,这是节目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采用儿童的视角来判断新闻,要尽量选择与他们的成长经历相关的新闻资讯,所传播的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诉求以及适应他们的年龄段接受能力。再次,无论节目内容还是节目制作,都要尽量突出内容的趣味性和兼顾新闻的贴近性,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获得成长。另外,对于一些已经无法实拍到的新闻,用情景再现和动画制作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了解新闻全貌并且乐于接受。总之要将新闻做到寓教于乐。
2.节目表现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
好的节目形式有助于推广和传播节目内容。因此在制作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时,一方面要考虑运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手段来表现新闻素材,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儿童的兴趣点,考虑如何让他们更喜欢收看节目。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要做到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多样有趣,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节目要注意掌握节奏,要张弛合理、起伏有度,同时还要运用新闻编辑中的“波峰波谷”技巧。不断调动起小朋友的注意力和兴趣点,紧紧地抓住他们的眼球,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收视状态。
再次,恰当地运用新闻提要和回报。内容提要对整档新闻节目起到标题性的“点睛”作用,是对整个节目的高度的概括,能够引导收视。另外,适当的回报和片段回放可以增强儿童的短时记忆,让他们记住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节目编排方式可以快节奏、大容量、多板块。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因此节目要用丰富的变化来引起儿童的有意注意,比如可以不断地切换画面和话题。另外采用多板块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节目富于变化,还能使儿童受众根据自己所需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3.节目编辑和主持状态要真实自然
儿童喜欢听故事,而电视节目吸引儿童受众的,最直接的就是可视丰富的电视画面。因此编辑节目时,多用固定镜头、多用小景别的画面构图,有助于画面以故事情节的方式展现出来。另外,单个画面不能太短,画面组接时转场不要过快,稍缓的节奏才能符合儿童的欣赏逻辑。其次,少儿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要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在语言上要有童真童趣,用词和句式都不要过于复杂晦涩要,尽量做到形象化和趣味化。在声音编辑上,还要多注意同期声的运用。另外少儿电视新闻还要多用音乐和音响调节气氛,活跃观看情绪。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节目和受众之间的纽带,因此节目的主持状态要始终保持真实自在自然,多采用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语言。主持人在讲述新鲜事物时,要注意介绍详细的背景资料让少儿受众容易接收。主持人还要积极地调动儿童受众的观赏情绪,比如语言多用短语短句和主动语态,语调也要富有感染力。另外主持人还要注意非语言传播手段,比如手势、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的运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少儿受众对节目的兴趣。
4.节目报道领域要拓宽,尝试把儿童新闻做“深”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除了报道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外,报道范围还应扩大到整个外部世界的介绍, 很多领域都可以找到适合的素材制作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体育等。报道的视野要放开,要让儿童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包括天下事和国际事。
做好一档少儿电视新闻,除了扩大报道范围之外,还要做到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要告诉儿童受众正在发生什么, 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后会产生什么影响进行跟进报道。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在面对新闻事件时,他们更多地会问“为什么”,但是孩子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总是有限,他们还不具备全面深入地理解新闻事件的能力,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比如加入一些新闻评论等来为他们答疑解惑。
5.节目包装形式要创新,多视听手段综合运用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要重视节目包装的作用,要注意鲜艳丰富的画面色彩可以提高儿童的观看兴趣。在进行色彩搭配时,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考虑,合理恰当的节目包装能使儿童对新闻资讯加深记忆。另外,节目包装中的字幕也要采取活泼幽默或者可爱的字幕形式,停顿时间较长一点,便于儿童收看及接收;而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妆容上、服装上和发型上,都应该站在小朋友的视角进行打扮,让小受众们喜闻乐见。
其次,还要注意将多种视听手段运用于少儿电视新闻的制作中,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孩子们的收看兴趣。可以考虑多运用和添加动画,尤其是对于无法实拍的新闻,运用动画可以使新闻更加生动有趣。
少儿节目应做到全面的包装,节目主题曲、或者片头片尾等可以让主持人和小朋友一起合作,做到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才能让小朋友们喜闻乐见。
(三)提高儿童的参与度,维护儿童的媒介权利
儿童的媒介权利有媒介接近权、知晓权和参与权,包括儿童自主采编新闻素材,自由评论表达真实意愿等。要让少儿新闻电视节目去成人化,就要特别重视和维护儿童的这三种媒介权利。只有让儿童多参与到节目中,少儿电视新闻才能真正成为少儿自己的节目。
1.了解和掌握儿童需求
少儿电视新闻要了解和掌握儿童的需求,建议采用以下做法:(1)委托媒体专家、学者研究和调研儿童受众的需求,结合儿童心理学、儿童电视学和儿童受众研究等等相关知识理论进行合理论证,修正出让少儿受众喜闻乐见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2)设立儿童受众评委会。少儿电视新闻的受众是儿童,因此节目组要畅通与儿童受众的互动渠道,利用各种平台来收集和征求少儿受众的意见,了解他们所需。
2.鼓励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儿童的媒介参与权
为少儿发声,让少儿发声,这是少儿电视新闻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节目制作者要尽量为少儿提供一个展示和表达的平台,发挥儿童的主动性,鼓励少儿自采自编,让他们表达、锻炼、成长。儿童利用自己的视角采集的新闻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使观众接受。
3.细分市场,制作适合各年龄段少儿需要的电视新闻
根据前面所提的皮亚杰理论,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即使是少儿电视新闻也仍需要再细分市场。 比如针对小学生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要侧重在节目的编排形式,充分调动一切形象化的元素,如模型、动态图示、动画等,力求通俗易懂来满足小学生受众需求。中学阶段的少儿电视新闻,则可以采取让中学生自采自编自播的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对于事件表达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观点和立场,使节目贴近又丰富多彩。
4.设立儿童评委会,经常对节目进行评价
少儿受众的评价是对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最具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也是最准确的反应。因此要应经常组织少儿受众观看节目,让他们说出自己对节目最真实的看法,听取他们的评价和反馈。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和准确的评价反馈平台,才能办好一档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办出一档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节目”。
5.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及边远地区儿童,维护媒介公平原则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不应该有城乡差别及地区差别,但是目前我国现阶段的节目现状,却多是围绕城市儿童展开,很少见到农村儿童及边远地区儿童的报道,忽视这一群体对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基本权利,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实行平等分配,因此人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媒体待遇。所谓的总体公平原是指社会各行业、各成员公平地获得媒体待遇的原则。[7]]因此要严格遵循媒介公平的原则,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要关注农村儿童和边远地区儿童的生活,增设版块真实地记录他们的生活,让所有儿童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媒介中。
(四)加强儿童新闻网站及新媒体的建设,提升节目影响力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工作者在坚持办好节目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网站建设以及做好新媒体和多媒体宣传,使儿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看和下载节目。此外,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及网站的优势,更加频繁地与受众进行互动,得到反馈,及时修正节目不足。无论是哪种媒介宣传途径,只有用心将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做好做大做强,使受众养成固定的收视习惯,打造出节目的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才能在履行教育和社会责任的同时越走越远、越办越好。
综上所述,我国的少儿电视新闻亟待发展,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因为少儿的媒介需求不容忽视,这是满足他们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办好一档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需求和心理特征,更要充分尊重少儿的媒介权利,对他们的童年价值给予保护和重视, 坚持“儿童本位”的理念来办节目。只有坚持从儿童的视角及需求出发做节目,向少年儿童提供与他们年龄相适应、与他们成长相关联的新闻资讯,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为少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摘要:近年来,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纷纷开办起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即以“少儿”(6岁12岁)为主要受众的电视新闻。作为专门针对少儿群体的电视新闻节目,理应充分满足受众对象对获取新闻、增长知识、了解社会的需求,帮助青少年从儿童期更好地过渡到成人期。但现状却存在着节目内容狭窄、节目成人化现象严重、缺少少儿言论、农村儿童及边远地区儿童的被关注度较少等问题,作为为少儿受众而生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如何更好地坚持“儿童本位”理念,更好地满足当下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需求?本文试图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电视认知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电视记者,自我认知,工作
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促进了新媒体的广泛发展。处在新媒体的社会环境中,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要经受一定的冲击。基于新媒体环境, 电视记者需要开展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也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1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电视记者自我认知情况
1.1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的主要变化特征
处在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记者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主要是集中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电视记者需要朝着全能化的方向转型。在传统媒体形式下, 电视记者的工作模式都是出镜记者和新闻采访摄影师充分结合的模式,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记者全能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电视记者需要积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不仅需要进行撰稿编辑, 还要进行视频采编、撰写网络软文等。第二, 电视记者逐渐转向自媒体。新媒体环境中, 传播方式更加广泛, 以微博和微信为主要传播方式的现代社会, 人们传播新闻、焦点的方式更加简便, 电视记者向着自媒体的趋势逐渐转变, 能够独自一人就完成新闻采编、撰稿及控制视频画面, 并随时发布新闻消息等。
1.2 新媒体环境中电视记者开展综合业务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现阶段的各种栏目形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给电视记者的实际采访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中电视记者开展综合业务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需要全面进行自我认知。首先, 电视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 缺乏较高的现场应变能力, 新闻事件的采访是没有彩排和重新剪辑的, 电视记者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捕捉到更为全面的信息, 跟踪报道现场的各项情况。在一些即兴采访的活动中, 电视记者需要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现场掌控能力。其次, 电视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容易和受访对象缺少相应的交流, 很多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忽略了采访对象的思想、情感交流, 容易导致电视节目效果缺乏良好的灵动性, 降低了节目质量。
2 新媒体环境中电视记者的有效工作策略
处在新媒体的社会环境下, 电视记者开展各项工作, 需要充分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注重体会观众的需求, 不断加强自身的工作策略。
2.1 有效转变自身的观念和意识
电视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 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观念和意识, 提升自身的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电视记者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和意识, 首先, 需要积极掌握新媒体的发展动态, 不断提升自身运用各种新媒体的能力, 保证能够充分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相应的视频, 开展文字撰稿工作。其次, 电视记者需要紧紧把握受众的实际需求, 从受众的各项要求出发, 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 全面挖掘更深层次的新闻素材和报道内容[1]。
2.2 电视记者需要强化自身的各项学习能力
电视记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新媒体社交化传播特点逐渐改变了受众接触媒介的形式, 因而电视记者在发布各项新闻信息的过程中, 也需要逐渐转变自身的模式。电视记者可以在征得工作单位同意的前提下, 积极应用自身的微博和微信, 使其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和联系广大受众的重要渠道。将微博和微信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辅助渠道, 便利自身的工作。同时, 电视记者还需要积极学习多项新型技术, 如电视技术。新媒体环境下, 带给电视记者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电视技术, 电视记者需要积极应用和掌握电视图像采集和传输的相关技术[2]。
2.3 积极发挥深度报道的作用和优势
电视记者需要充分了解到当前新闻报道的发展情况, 积极转变自身的工作态度, 使用深度报道的形式, 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电视记者需要坚持群众路线, 深入走访和挖掘社会新闻的本质话题, 全面理解人们生活的环境、习惯和思想变化, 提升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3]。
3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记者需要积极开展自我认知工作, 全面了解当前社会形势下电视记者的主要变化特征和开展综合业务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基于全面的自我认知, 电视记者还需要有效转变自身的观念和意识, 不断强化自身的各项学习能力, 并积极发挥深度报道的作用和优势,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给受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杨志伟.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变化特征与创新工作思路[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6) .
[2]邓理峰, 涂胜彬.青年学生的核电认知、态度及核电科普偏好——基于广州大学城的调查[J].科普研究, 2016, 11 (1) .
电视认知 篇4
教育电视节目是电视系统用来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介, 以希望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素质, 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具有视觉性、教育性、社会性、受众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但是近年来, 随着电视产业的日趋完善, 节目种类繁多, 尤其是一些娱乐节目的兴起使得教育类电视节目面临尴尬的困境。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最活跃、最具有先进思想的一个受教育群体。从大学生的视角解读教育电视节目或许可为困难中的教育电视节目提供借鉴。
一、教育电视节目的现状
电视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媒手段之一, 而电视节目则是依附于这种传媒的信息主体。作为教育类电视节目, 具有政策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特点, 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职业教育和系统学习为主的教育节目, 例如中国教育电视台二套的《跟我学汉语》, 中国教育电视台二套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第二类是面向大众的以传播知识为主, 增强知识涉猎的教育节目, 这种节目形式活泼多样, 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百家讲坛》《走进科学》等。
但是,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逐渐退居辅助地位。传统电化教育中的电视传媒正越来越受到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影响。由于受到收视率以及收视评价的影响, 教育电视节目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倾向很明显。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当代教育》栏目总制片人王桥英在做客某论坛时就曾说过, 长期以来, 教育节目到底做什么, 或者怎么做, 很少有人去研究。然而,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 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 电视媒体无疑是具有最大影响度的媒体。例如, 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高达95%。因此, 从这一层面上, 通过电视媒体来传播知识, 为教育服务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那么, 怎样利用电视媒体去做好教育节目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的问卷对象是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发放问卷500张, 有效问卷476张。选择方式是随机取样。
(一) 问卷内容以及结果
1.您倾向于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
新闻类37%;教育类40%;娱乐类67%;纪录片17%;电影电视剧47%;动漫类26%;军事类19%;财经类33%;
2.您对现在教育类电视节目的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4%;一般了解78%;完全不了解18%;
3.您对目前教育电视节目的总体看法是:
做的很好17%;做的不够好63%;太差了10%;不知道10%;
4.选择您知道的教育类电视节目:
百家讲坛82%;探索﹒发现69%;走进科学65%;世纪大讲堂17%;状元3607%;大学语文讲座12%;Discovery 53%;走遍美国36%;In Chinese乐学中文13%;国学堂9%;健康大学堂16%;空中英语教室27%;screen talk看电影学英语9%;
5.选择您喜欢的教育类电视节目的原因:
风趣幽默43%;内容有吸引力51%;形式新颖35%;主持人风格强烈22%;可扩展知识面43%;知识易学易懂44%;
6.选择您觉得教育类电视节目存在的不足之处:
传播方式单一43%;节目内容枯燥48%;推广不足45%;应用领域狭窄21%;节目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30%;数字电视普及率低14%;其他2%;
7.您收看教育类电视节目的途径是:
数字电视频道67%;网络视频点播63%;手机媒体15%;学校统一播放5%;数字卫星电视13%;其他方式10%;
8.您认为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传播途径:
数字电视频道17%;网络视频点播85%;手机媒体61%;学校统一播放19%;数字卫星电视13%;其他方式5%;
9.选择您喜欢的教育电视节目互动方式:
现场参与30%;短信互动38%;网络互动50%;电话互动19%;无互动12%;其他互动方式4%
10.您认为受众对教育电视节目的教育需求:
符合9%;基本符合55%;不符合23%;不清楚13%;
11.您认为教育电视节目主要面向的群体是:
面向普通观众66%;面向专业学生40%;面向科研人员12%;
12.您认为教育电视节目对教学最主要的作用:
创新教学模式44%;补充教材内容49%;扩展教学手段36%;降低教学成本18%;扩大教学规模33%;
13.您觉得教育电视台最需要开办一档什么类型的节目:
新闻时事类32%;生活资讯类41%;校园短剧类30%;
(二) 分析和结论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 当代大学生对教育电视节目的总体现状不是很满意, 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节目本身方面, 内容枯燥, 形式单一, 相比之下, 娱乐节目还是吸引了大多数大学生的眼球。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收看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单单是获取知识, 为了学习而打开电视机观看节目, 而主要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 释放身心的疲劳, 通过观看娱乐节目进而获得精神的放松和愉悦。因此, 制作教育电视节目不应该采用沉重的、说教式的形式, 而应该采用活泼、具有吸引力的方式。
其次, 接收方式方面, 大学生收看教育电视节目的主要途径是数字电视频道和网络视频点播。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他们对于网络有着很强的亲近感。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化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 网络是最有前景的传播载体。这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收教育咨询的重要途径, 以后的教育电视节目必须与网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被受众所接受。
再次, 互动方式方面, 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网络互动, 其次是短信互动和现场参与。这反映出大学生受众的参与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思想参与, 即大学生希望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一种主动思考的权利, 从而参与到电视节目中。传统说教式的节目已经越来越令大学生反感, 被动地接受主持人的灌输, 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局外人”的感觉。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教育电视节目应注意留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 让他们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思考。另一种是行为参与,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在话筒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互动可以使他们介入其中, 进行双向的交流。
最后, 大学生期待电视台能够播出内容更加丰富的教育节目。例如, 新闻时事类、生活资讯类、校园短剧类等等, 实现“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统一。那些单纯教育性质的服务, 犹如“授人以鱼”一样, 只是满足了受众直接的、浅层面的需求, 而大学生更期待教育电视节目可以做到“授人以渔”, 既服务又引导, 即在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的同时, 还应倡导健康科学的教育理念, 积极引入理性的思考方式。
通过对最后一题主观题的调查, 概括大学生提出的建议有以下五点:第一, 更好的利用网络这个载体, 提供往期节目的视频下载和文本资料;第二, 将教育电视节目放在黄金时段播出并适当增加档期;第三, 应用领域要拓宽, 内容以实用为主, 同时要易学易懂, 形式更加新颖活泼;第四, 多增加互动方式, 多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的栏目, 减少插播广告;第五, 加大投资和宣传力度, 扩大影响力, 提高普及性。
摘要:教育电视的观众主要是从事教育活动和接受教育的人群。当代大学生无疑是这一受众人群的领军者。本文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 通过调查分析他们对于教育电视节目的认知情况, 期待对当前教育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电视节目,当代大学生,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胡小玲, 抗文生.浅谈教育电视节目的发展.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2]王宏.探究现代教育电视节目形态创新.中国电化教育, 2009.10.
[3]王思.教育类电视节目与“以人为本”.媒体与传播, 2005.
[4]任奉权, 王炬.寻求专业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对话.频道视点.
[5]季建华.电视教育专题节目创作漫谈.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6]廖华林, 杨晓娜.谈谈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电视节目制作技能的培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年, 第3期.
电视认知 篇5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广播电视,监测
1 认知无线电系统的组成
认知无线电是一个智能无线通信系统。它能够感知外界环境, 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环境中学习, 通过实时改变某些操作参数 (比如传输功率、载波频率和调制技术等) , 使其内部状态适应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统计性变化, 以达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高度可靠通信, 有效利用频谱资源的目的。认知无线电系统主要由以下3个功能模块组成。
1.1 信息获取
认知无线电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对无线电外部换进、内部状态与相关政策等知识进行获取, 同时还能够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监控。
认知无线电系统能够分析处理获取的无线电外部环境信息, 例如:通过分析目前频谱使用情况, 就能够将无线通信系统的载波频率和通信带宽表示出来, 甚至还能够将覆盖范围与干扰水平等信息分析出来。认知无线电系统能够对无线电内部状态信息进行获取, 主要是通过分析其配置信息、流量负载分布信息和发射功率等来得出。认知无线电系统能够对相关政策信息进行获取, 对于认识无线点系统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使用的频率, 最大发射功率以及相邻节点的频率和贷款等, 相关政策给出了规定。
1.2 学习
学习能力也是认知无线电系统的主要功能。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以前储存下来的决策和结果信息来使自身的性能提升。学习方法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首先, 监督学习是学习外部环境, 通过实测信息来训练。其次, 无监督学习是学习外部环境, 对外部环境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提取。最后, 强化学习是学习内部规则或者行为, 通过惩罚与奖励机制对适合当前环境的规则或者行为进行突出体现, 对不适合当前环境的规则或者行为进行抛弃。
1.3 决策与调整
决策和调整使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其通过对获取知识进行分析, 然后对工作参数与协议进行调整。
此功能的实现可不需要用户参与, 其能够对工作参数进行实施的调整, 保证通信质量。认知无线点系统在对获取知识进行分析后, 自主进行决策并重构, 然后认知无线电系统对其工作参数或者协议进行改变。
2 认知无线电技术在无线广播电视监测中的应用
2.1 新信号搜索与识别
发现新节目 (新信号) 是广播电视监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对新节目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跟踪。新信号通常都是随机出现, 不能够提前预测。而认知无线电的信息感知以及预测能力, 通过对具有显著特征的样本信号进行感知, 对样本信号的频谱参数进行记忆, 就能够在全频段搜索中对新信号进行预测, 从而做到及时的发现以及识别。
2.2 中短波波段频谱监测
特定收测地区无线电广播频率占用以及频道情况可以通过频谱负荷监测来反映, 从而能够对收测地区广播频率分布情况、电磁环境情况、广播电台发展情况、国外电台对我国广播情况与及时发现节目干扰情况、非法电台的及时法案、电波传播规律等充分掌握, 促进频谱资源的合理利用。认知无线电对频段使用情况检测时可以通过模型的方法, 推理判断使用情况, 对频谱信号的各种参数通过无线电认知表示语言来描述, 从而使频谱负荷情况能够得到实时了解, 进而能够更好地完成频率的频率指配和换频方案。
2.3 节目播出效果监测与改善
当前采用固定分配机制, 主要是由于频谱资源的有限性。而大多数中短波广播的播出效果也会受到频谱资源紧张的影响, 从而造成干扰多、效果差等情况。认知无线电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 对节目频谱负荷情况能够实时的了解, 操作参数可以根据负荷情况智能地进行改变, 使其能够对无线信号的统计性变化加以适应, 在接收机中应用该技术能够保证接收信号的可靠性, 不管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保证收听效果。
2.4 节目质量监测
通过质量监测能够对异态及时发现, 从而对播出事故进行挽救, 保证播出效果。当前应用的质量自动监测设定的步骤较多, 对情况的发现不及时, 因此效果不佳。在质量监测中应用认知无线电技术能够通过无载波、有载无调时频谱的特征对停播情况第一时间发现, 从而挽救播出事故。
3 结语
认知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 其效果显著, 而应用到无线广播电视监测中也有利于提升广播电视监测水平, 保证播出的效果, 促进广播电视监测行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认知无线电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
[2]赵建立.认知无线电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4.
电视认知 篇6
关键词:电视制片人,发展走势,市场观念,属性,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随着电视剧事业的规模发展壮大、日渐成熟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完善, 电视剧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商品在人们的业余生活中得到了普及。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下, 电视剧行业中制片人体制的操作方式逐渐代替了原有计划经济模式的电视剧制作规程, 而且势如破竹般地竞相问世。近几年, 我国各省市电视台和一些电视剧艺术制作中心相继采用了“制片人制”, 而且他们发挥的作用日渐显赫。目前广播事业的改革步伐逐年加快, 电视剧的制作管理等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1 电视剧制片人对电视剧本身属性的理解认识
对于电视剧的制作管理, 制片人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先进的电视剧制作理念, 首当其冲的应该对电视剧本身的属性有一定的认知程度。
1.1 电视剧的艺术属性
一种表现形式能否被认定为艺术, 一方面要看它能否作为艺术家心灵的载体而存在;另一方面要看它的外在表现可不可以呈现出美感。不可否认, 任何一项艺术, 当它与艺术家的内心建立沟通并且成为艺术家展现自己内心想法的载体时方可称为艺术。在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 制片人、导演、编剧、摄影师、化妆师都被认为是创作的主体, 他们的思想情感多多少少都倾注在作品中。一部电视剧的整个创作团队可以比作为一支乐队, 导演则是其中的总指挥, 其他成员虽然可以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想法体现, 但这种体现有一定的限制, 它们不能超越影片内容所规定的范畴, 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导演手中的指挥棒, 否则整个乐队会乱作一团。此外, 电视剧呈献给观众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 而这种活动主要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演和语言来诠释, 这种表现虽然直观生动, 但往往受到限制, 因为在把握人物内心的细小变化方面, 远远赶不上剧本变化来得轻松自如, 正因为这样, 电视剧往往被人们定义为通俗化的艺术品。
1.2 电视剧的商品属性
电视剧是艺术家们所创作出来的劳动产品, 能够满足普通大众的精神需求, 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可以被交换, 因此,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电视剧就是商品, 这种劳动产品含有高智力和高附加值在其中;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 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对于制片人而言, 对电视剧属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创作理念, 这种创作理念直接影响着创作的心态, 同时也决定着所创作品的品质和质量。电视剧被看作是特殊的商品, 它承载着人类的心灵和灵魂, 同时它是一件艺术品。从这种意义上而言, 它既是艺术化的商品, 同时也是商品化的艺术, 这可以看作是电视剧的双重属性,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矛盾, 艺术的品质取决于创作者对理念的把握深度, 也就是对人性的挖掘程度, 对人性挖掘的程度愈深, 其艺术品位相应的也会愈高;从商品角度来看, 商品在市场上需要流通, 消费的人越多, 其市场就越大。但就电视剧来说, 品位的高低与市场的大小是相互矛盾的。艺术品位越高, 欣赏的人就会越少, 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怎样把握好电视剧的双重属性, 这需要每个制片人费劲心思来协调, 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2 电视剧制片人对制作管理类型的认知
现如今, 我国电视剧制作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第一种是电视剧生产单位属于电视台的一个下属部门。比如, 电视台之下设立的新闻部、文艺部、专题部等部门与电视剧部都属于同一个平台, 完全并列;第二种是设立电视剧制作中心, 由中心从头到尾地负责电视剧的制作、管理、销售和市场调查等, 这就使得电视剧制作中心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不受其他部门的约束, 但同时它隶属于电视台;第三种是设立完全独立的电视剧制作部门, 它与电视台没有任何牵连, 自主经营, 单独运作, 自由空间更加宽泛。在当前的时代大背景下, 这3种类型同时存在,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电视剧制作管理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这也凸显了电视剧制作管理的历史沿革。目前, 第一种类型仍处于主导地位, 但这种管理体制被深深地印上了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 我国的电视剧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在电视剧行业起步时, 一直用的是电影化的生产方式。对于刚刚起步的新型行业, 这种借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国电视剧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逐步复兴以来, 电视剧的生产仍旧沿袭的是电影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拍摄资金低, 速度缓慢, 这对迅速增长的电视剧需求而言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外两种类型是在电视剧市场经这个激烈的环境下应用而生的, 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理念, 加入了更多的创新理念, 保持了与时俱进, 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理念。由此看来, 电视剧制片人在制作管理体制的改革上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引起广大电视剧制片人的高度重视。
3 电视剧制片人在制作管理上的改革
3.1 电视剧业务的外包
电视剧的业务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电视剧的前期选题和相关策划;电视剧的制作和生产;电视剧的发行和销售。每个电视剧制作企业在不同的业务上有不同的运作理念和方式,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 一方面加强自己的核心优势;另一方面将不是强项的业务进行外包。比如, 像那些中小型的电视剧制作企业, 由于人力资源上的缺乏, 将自身非强项的电视剧制作业务, 外包给专业精通的制作团队来接手, 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制作优势, 达到双赢;如果自身不具有发行优势的电视剧制作企业, 可以将发行业务外包给那些影视剧发行中心, 企业自身则将精力集中在电视剧的策划和制作方面, 使其核心竞争力更加凸显。
3.2 电视剧衍生品牌的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在最近几年才兴起来的一种经营方式, 是电视剧衍生品的开发和品牌上的延伸。电视剧生产发行之后, 可以在后期制成音像、图书, 拍成电影;可以开发成动漫、游戏以及其他增值的手机业务;还可以授权生产相关的产品进一步扩大它的市场价值。比如, 国产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喜羊羊与灰太狼》播出之后, 其相关产品如服装、文具用品等相继上市, 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 再比如说电视剧《闯关东》播出之后, 山东文艺出版社立即出版了《闯关东》的音像作品。
3.3 企业间确立战略联盟
电视剧制作企业与电视台进行战略联盟, 一方面可以降低制作企业投资上的风险;另一方面, 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电视台可以根据地域特色与电视剧制作企业联手推出适合当地群众口味的电视剧。比如, 上海高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江西卫视定制的电视剧《爱情公寓》等等, 就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电视剧制作企业之间的联盟, 可以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 从而扩大双方的知名度, 实现双赢。比如, 著名时尚体育用品商KAPPA (卡帕) 与华谊兄弟在2009年2月24日进行了战略联盟, 双方在社会公益方面的想法不谋而合, 有很多相通之处, 实现了强强联手的跨界合作, 取得了优势互补, 打造出两个品牌更高更响的知名度。
3.4 影视剧融资渠道的拓展
根据业内人士调查分析, 接近70%~80%的中国电视剧生产投资都是来源于社会资金, 而社会资金又通过两个途径来获得, 一个是个别私人公司;另一个是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鉴于融资渠道的有限性, 我们应该多方渠道来筹集资金。第一, 通过影视产业股权融资。在证券领域, 影视界的相关大型企业就可以用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等时机成熟之后进行上市, 并且借助于市场的监督体系, 使得企业行为规范化, 从而实现影视产业真正产业化的目的;第二, 发行影视产业债券融资。现如今, 我国的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还十分小, 只有些许AAA级的企业才有相关的资格来发行。这就可以考虑那些有雄厚实力的电视台以广电集团为背景发行债券融资;第三, 发行影视产业基金融资。这是通过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发行资金受益凭证, 筹集资金;第四, 拓展海外融资渠道。通过积极引入海外战略投资商, 从而引入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经验, 而且可以借助投资商的名誉提升公司的形象;第五, 向电视剧制作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融资。如果电视剧制作机构处于资金匮乏期, 可以另辟蹊径, 注册一些电视剧的部门公司, 由电视剧发行的平台、音像公司等合作入股, 实现风险与利润的共担共享。
综上可知, 电视剧制作人群体的应运而生与中国电视剧生产产业化在新时期新时代的发展同步前进, 良性互动, 是电视剧制作过程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我国未来电视剧的发展脉搏与方向, 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制片人的手中。作为多种边缘学科的承担者——制片人, 他们统领着电视剧制作的整个过程, 同时也对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和商业价值负有全责, 这就需要他们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深厚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操作能力, 广博的知识背景、深厚的美学素养以及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只要具备了上述的才能, 相信现如今以“制片人中心制”为发展方向的电视剧市场定能开启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组委会, 等.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 (2003-2004) [J].华夏出版社, 2004.
[2]夏初.本子、班子和票子——制片人谈制片.一书即将出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1, 5.
[3]果青.制片人的苦/辣/酸/甜/——与《阿信》制片人冈本由纪子一席谈[J].当代电视, 1987, 1.
电视认知 篇7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睡眠障碍诊治联合门诊, 前来就诊的患儿年龄越来越小, 睡眠问题也越来越多, 睡得晚、难以入睡、睡得少等, 是家长普遍反映的症状。该院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发育行为儿科江帆教授表示, 我国0-4岁儿童看电视的比例较高, 很多婴儿在6个月以下就暴露在电视环境中。
所谓屏幕暴露, 即有过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接触史, 此类电子设备发出的光, 会对睡眠造成影响, 进而影响健康。这是目前国际发育行为儿科关注的一个热词。随着电视以及各类电子媒体日趋普及, 儿童接触电子媒体的比例越来越高。近日, 由江帆教授主持的一项最新睡眠研究结果就发现, 我国婴幼儿看电视占受调查婴幼儿总数的70.3%, 其中, 少于每天1小时的占总数的41.8%, 大于每天1小时的占总数的18.2%;大于每天2小时的占总数的10.3%。此外, 2岁以下儿童看电视的比例为58.7%, 大于2岁儿童看电视的比例为93.2%。随着年龄增长, 婴幼儿看电视的比例逐渐增加, 其中, 4月龄婴儿看电视比例为31.1%, 到42至48月, 也就是3-4岁, 看电视儿童的比例高达95.2%。
这项调查覆盖我国8个省或自治区。在医学专家看来, 近年来, 随着婴幼儿电子媒体的开发和利用, 特别是儿童教育类电子产品的上市, 婴幼儿接触电子媒体的现象远比想象的还要普遍。
该研究还发现, 卧室内有电视的婴幼儿, 因为更容易接触电视, 看电视率和使用时间远远高于无电视的婴幼儿。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母亲做全职工作的婴幼儿比母亲做兼职或休产假的婴幼儿更易使用电视、且使用时间大于每天1小时所占的比例更高。
江帆担心的是, 越来越多的儿童正遭受着屏幕暴露的危害, 不少家长却没意识到此中危害, 甚至把睡前使用电视作为婴幼儿就寝习惯的重要部分。“这是非常错误的。”江帆称, 睡前看电视使婴幼儿的自主兴奋性增高, 同时电视屏幕发出的人造光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改变昼夜节律和觉醒, 进而影响婴幼儿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如延迟入睡、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缩短等。一项关于1864名儿童的队列研究就发现, 婴幼儿时期看电视时间越长的儿童, 其青少年阶段睡眠时间越短, 可见婴幼儿阶段看电视不仅会对其现阶段的睡眠产生不良结果, 也可对青少年阶段的睡眠产生影响。也正因如此, 美国儿科学会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发布关于儿童看电视的推荐指南, 基于大量研究证据分析后提出, 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看电视, 2岁以上儿童看电视时间也应该控制在2小时内。
国内外儿科医生不断呼吁“保卫儿童睡眠, 把电视机搬出卧室”的说法, 不仅仅是为了让青少年睡好觉, 以往大量研究已发现, 婴幼儿时期睡眠习惯差或睡得少, 成年后出现肥胖、内分泌代谢障碍、认知注意力水平下降、自闭症或多动症、学术学业水平等受到影响的比例都相对更大。简言之, 会引发身体与认知发育等一系列问题。
江帆称, 日益突出的儿童睡眠问题已引起社会、家族、学校等各方注意。若要孩子睡得好, 不仅要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更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比如, 把电视机搬出卧室;对于儿童, 晚上6点以后尽量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每天接触各种电子媒体的时间应少于2小时等。此外, 睡前不进行脑力劳动、睡眠要有规律、睡眠环境要安静且避光避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