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2024-05-16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共10篇)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篇1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共同的社会普遍接受的政治认知对于社会局势的稳定, 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 处于“非社会人”和“社会人”的夹缝之中, 他们有着一定的政治认知但不完善, 他们有着一定的政治行为但不完全。把握好这关键一步, 对于国家政治走势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

一、我国大学生政治认知的现状

1. 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

社会认知的一种功能和内涵是对政治生活方面事件的一种判断, 那么涉及判断就存在着两个事物的比对, 一个是目标———外在政治事件的真实情况, 另一个是参考系———内在固有的记忆情感和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当事不关己或政治事件与主体相关性较小的情况下, 大学生基本能较真实的认识出政治事件的真实情况, 并较客观的给予评价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当政治事件与主体密切相关性较高时, 大学生对外在政治事件的内心反应开始呈现扭曲, 其扭曲程度与主体相关性呈正态分布, 即相关性越高, 真实还原程度越小;相关性越小, 真实还原程度越高。此时, 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也由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逐步向记忆情感靠拢, 出现主观意识偏见大于客观事实的情形。这种情形多发生在国家主权受到挑衅和危害的状况下, 如1999年美国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越南、菲律宾等出兵强占我国南海岛屿问题, 以及最近日本和我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 我国的一些大学生都有着较激动的情绪和过激的言论和行为。

2. 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极端性尤为突出。

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人口结构的新生力量有着强烈的热情, 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去认识这个社会, 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他们有着比前人更为广泛的视角, 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有着比前人更强烈的批判精神, 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社会阴暗面他们的改造意识也最为强烈。但由于我国还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之中,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在很多情形下受制于其他因素影响并不能完全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 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合法诉求可能受阻, 希冀和愿望可能难以实现, 这时他们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饱含热情到麻木冷漠, 从伸以援手到袖手旁观, 从对政府的极度信任到强烈的怀疑。如政府部门的不作为, 贪污腐败, 以权谋私等恶劣现象, 使得国家政府机关的地位和信任度在大学生群里中有着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

3. 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摇摆性不应忽视。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之间存在着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学科差异、阅历差异、城乡文化差异和家庭经济水平差异, 然而大学这一特定的文化交流阵地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使得各种不同的固有的政治认知发生交融和碰撞。思想交流所产生的思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新思想的冲击下, 一部分人会更加认清和确定自己原有的政治认知并坚持不懈;一部分人认识到自己原有政治认知的缺陷, 转而追求在思想碰撞中萌发出的新的政治认知;还有一部分人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迷失了自我方向, 对以往的政治认知产生怀疑同时对新萌发出的政治认知又有着不确定性, 思维混乱认知盲目;最后一部分人属于有认知无原则型, 自己没有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看大家选择了什么就从众的选择什么。

二、影响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因素

1. 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影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把工作重心从原来的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逐步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一方面感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享受, 一方面也感受着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政治方面潜移默化的改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 使得经济评价标准成为社会基本评判标准, 一切既得利益需与此进行比较, 反映到政治上就表现为政治的功利性甚嚣尘上。由于政治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在政治功利性的指导下, 就出现权钱交易, 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 这与政治本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相违背, 从而使大学生对于政府的产生极大的不信任, 对大学生政治认知有着重大的影响。

2. 网络全球化的影响。

以往我们学习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书本的阅读和老师的教授, 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常规。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 另一方面新意识形态的涌入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中西方文化的比对, 能催生出一些新的观念和意识, 从而改变大学生看待问题和事件的方法。此外, 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事实, 其中有很多事实是原有书本不能解释的, 也有一些事实是与自身固有认知相左的, 这都会激发大学生去探究原因, 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政治认知。

3. 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个体政治认知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 我国的家庭政治认知教育方面做得不够理想。我国的父母一般只是教育你要好好学习, 教你一些数理化的基本知识, 对于政治方面的理论教育一般不予涉及。这就造成一部分大学生从小没有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 对政治方面淡薄, 由于没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 在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容易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政治认知。学校教育是政治认知形成的正式课堂和主要阵地, 我国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有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 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品德到高年级的思想政治, 课程设计较为合理, 也易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接受。但由于我国政治教育有着比较明显的意识形态灌输的色彩, 很多大学生在接受政治教育时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内心排斥感, 使之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正确的客观的政治认知无法在课堂上得到完善。

三、提高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对策

1. 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认知教育。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活动, 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之间达成良好的交流才可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我国现在的政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过于重视文本概念和知识填鸭式灌输, 忽略学生的受教感受。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不同, 相比于中小学生而言, 大学生有着较完整的识别力。对于传授的知识不会一味的接受, 而会有一个自我辨识的过程。如果你教授的知识与大学生自身的认识不符, 除非你有较强的说服力, 否则大学生是不予接受的, 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 大学教育与其说是传授, 不如说是一场辩论, 教授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辩论技巧才能让大学生接受你的说法,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 如果配以新式的教育科技手段, 能够吸引到大学生的注意, 使之愿意听你教授,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电视、广播、网络等社会传播媒介在教育上的重要性已经达到了共识。除出课堂教育之外, 社会媒体耳濡目染的地毯式宣传, 能每日循序渐进地增进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政党、法律法规的认知, 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由于网络等社会传播媒介的自由性和两面性, 大学生从中获得的政治认知不一定是正确的更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有阻碍的作用, 所以, 一定要从源头抓起, 秉承正确的舆论导向。

3. 参加社会政治实践强化政治认知。

大学生从书本等一些途径获取政治认知, 但都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 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大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 更深刻的理解我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 能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的作风, 弱化其偏激的态度和走极端的思想, 还能教会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理念, 树立起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完善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是形成和发展其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的认识基础, 大学生群体是否认同和拥护我国政治制度, 是否有正确的政治认知, 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政治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稳定。了解大学生政治认知的现状, 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对于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政治认知

参考文献

[1]王恩江, 丁兆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价值[J].人民论坛, 2012 (20) .

[2]陈先宝.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5) .

[3]陈素云.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 (6) .

[4]余桂秋, 傅新禾.浅析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4) .

[5]王艳.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思考[J].现代工贸商业, 2010 (11) :290-291.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篇2

【关键词】 元认知 元认知能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74-01

一、什么是元认知

约翰弗拉维尔是这样描述元认知的:“元认知涉及某人有关自己的认知过程或某些与其相关的知识,例如,与自己的学习相关的信息或特性。”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三方面的知识。

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1. 要提高学生对元认知重要意义的认识

学习过程是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的方法与策略,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是否与学习任务的要求相适应,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迅速地进行自我调控,只有这样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地推进,学习效果才会显著的提高,古人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2. 强化培养元认知能力的训练

元认知能力是在元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训练逐步培养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训练是元认知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关键,而且元认知能力的训练必须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

3. 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教给学生掌握几种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大致分为三种: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答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学生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并不只是听课、做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先获取哪些相关信息,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织学习小组,以及使用其它各种方法。

(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监控策略的表现有多种,其中常见的有两种: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会发现有些同学读不懂材料或题目,这时尤其要加强领会监控能力的培养。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尝试训练:①学会调整阅读的速度,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读快点,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较难的章节则要放慢速度,读思结合。②中止判断,如果有些事不太明白,继续读下去,作者可能会在后面填补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后文中会明确说明。③重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是自相矛盾或模凌两可时。

(3)调节策略——这与监控策略有关,当一种策略不足以解决某一问题时就要及时调整策略,比如在高考文综考试时跳过某个较难的地理题先做简单的历史或政治题等。

4. 学习方法的教育

下面针对高中政治学科特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

(1)知识系统法。对某一板块知识,加以系统归纳,使之成为体系,便于理解记忆,如“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要掌握好性质、地位、宗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党的建设、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八个知识。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要掌握好含义、内容、对象、主体、物质基础、实施方式、主要功能、直接目的、基本原则、重要意义等十个知识。

(2)形象比喻法。如记忆银行的作用时用“聚宝盆”“气象站”“寒暑表”“总账房”来形容。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形象的记成“棒子”“鞭子”“筛子”。

(3)口诀歌谣法。如记忆哲学道理两点论和重点论时可编用如下歌谣:“任何事物都有两点,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并非不改变,亦可变为非重点。”

(4)关键字词法。如记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时可以简单记为“一公二共三强控”一公就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二共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三强控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图表记忆法。图表的最大特点是既能横比又能纵比,非常形象直观。在记忆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关系及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的关系及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关系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运用图表就很适用。

(6)主线串连法。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高三二轮复习。比如经济生活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经济理论部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做为一条主线,将相关知识串联到一起。再如政治生活可以将其分为国家制度、政党和政党制度以及三大政策三部分内容。同样可以分别以他们为主线将整本政治的知识串联在一起,以方便系统地理解和调动运用知识。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篇3

认知疗法 (Congnitive Therapy) , 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霍姆 (L. Homne) 于20世纪初提出, 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发展成熟, 在我国心理学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认知疗法的主要思想和技术, 是人的情绪和行为受到认知过程的影响, 通过改变人的错误认知观念来矫正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 (A.Ellis) 和贝克 (A.Beck) , 艾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和贝克倡导的认知疗法具有相同的认知取向, 但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侧重以乐观和理性的思维来纠正悲观和不合理的各种负面思维, 来解决心理上的各种问题;而贝克的认知疗法比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更加重视内省的作用, 整个疗法基本建立在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的认知图式基础上。

目前,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时代性, 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创新, 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单一化和程序化,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实践, 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革新, 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精神领域的指引作用。

二、认知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

1.工作目的同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知疗法的目的, 是帮助来访者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促进心理健康。两者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问题。

2.操作过程类似。

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教育方式是说服、表扬鼓励、批评惩罚, 主要以言语为手段, 通常有一个时间过程, 学生才能接受新的思想或者转变态度。认知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 有其特定的操作步骤, 通常有提问、追问、质疑、讲解、辩论等过程。两者的操作过程相似, 都是主要以言语形式来完成。

3.教育对象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是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一般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接受过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都有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 这些教育较为完整系统。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 尤其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辅导员, 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对的学生, 其重点是思想或行为有偏差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也是认知疗法的适用对象。

4.主体作用类似。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教师, 往往特指高校专职辅导员, 他们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在高校运用认知疗法开展工作, 其主体同样是高校专职辅导员, 面对前来求助的学生时, 也在发挥指引启发的作用。

5.相应思维能力具备。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9岁以上, 处于成年前期,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 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居于主导地位, 具备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认知疗法的前提条件就是来访者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元认知能力, 即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 来访者才有可能监测和控制自己的意识和情绪。

6.面对问题重叠。

认知疗法的适应症状主要集中在认识错位导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如考试焦虑、新环境适应导致的情绪障碍、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等。两者在实际解决的问题上, 是高度重叠的, 在解决时往往只是教育者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还是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

三、认知疗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1.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运用

合理情绪疗法在具体操作时又称作ABC理论, 艾利斯认为诱发事件人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并不是由诱发性事件A (Activating events) 引起, 而是由于人们对诱发事件作出错误评价产生不合理信念B (Beliefs) 导致的。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需要遵循三个步骤: (1) 通过辩论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观念, 把握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即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 (2) 让学生理解并不是事件本身导致情绪困扰, 而是自己对事件的错误认识导致的; (3) 指导启发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观念, 以取代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例如, 考试焦虑学生认为自己考试不及格是由于宿舍学习氛围差导致的, 首先, 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考试成绩与宿舍同学学习方式没有必然联系;其次, 让学生理解把自己成绩差归结于宿舍学习氛围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考试成绩;最后, 指导学生认识到宿舍同学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贝克认知疗法的具体运用

贝克认知疗法除了认为异常认知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同时还重视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 这决定着人对事物的评价, 并成为支配人的行为准则, 不为人们所觉察。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时, 这种假设被激活, 于是在意识领域出现负性自动思维, 从而导致情绪焦虑、抑郁以及行为障碍。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需要把握好以下程序: (1) 启发学生寻找负性自动思维, 常见的有个人中心、选择性概括、任意推断、夸张、全或无思维等; (2) 对负性自动思维进行检验和逻辑推论; (3) 通过认知改变技术, 修正负性自动思维, 建立新的认知模式。例如, 厌倦政治活动、逃避集体活动、恐惧症。负性自动思维:浪费时间, 抓紧时间学习有用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认知疗法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方法应用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这是一种正向迁移, 也是积极的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势必成为一种趋势。2005年1月, 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 要抓好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 促进大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具体运用认知疗法之前, 需要教育工作者掌握疗法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用的改变错误认知方式的技术, 如检验矫正法、角色互换法、肌肉方式训练等。在两种操作方法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需要建立在对学生详细背景信息和认知模式基础之上,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才能更好地发挥认知疗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杰.论认知疗法与合理情绪疗法的区别[J].卫生软科学, 2009, (1) .

[2]高冬东, 李晓玉.浅谈心理咨询中的论认知疗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激励;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04-2

近年来,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以传统的思维、惯有的方式去探索,往往忽视了理念创新的先导作用和基础作用,没有深入到理念层面从整体上去把握去推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是每位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收到良好的成效,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理念。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想是指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是支配人们社会行为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现阶段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指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的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共同的理想,也就有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四有”中,邓小平也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在一次接见外宾谈话中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军事活动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这充分说明了理想和信念在革命年代政治、军事等生活中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起到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作用。同时,他也反复强调对青少年要加强理想教育。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强调:“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面对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使一些人淡漠国家的观念,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分配方式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样化。利益原则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利益作用激发了人们进取意识和创新热情。然而,利益驱动也使一些人物欲膨胀、道德沦丧,引起许多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一方面他们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知识群体,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容易受一些反动、低级、迷信等内容的影响,从而弱化淡化人格精神。因此,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对坚定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胜利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原则

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首先就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校发展 、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做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精心设计与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精心隐蔽的协调统一,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教育环境与大学生本身激励因素系统的协调统一。

1、加强教育认知的时代性、生活性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教育内容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紧跟时代,抢占时代的制高点,尽快作出面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才能赢得主动。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脱离现实生活空谈理想信念,只会使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大学生已有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使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发挥作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激励

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机制,是发挥激励作用的前提和关键。这种机制包括环境激励和自我激励两个方面。

“激励源一激励原则、方式一奋进”是激励过程的第一阶段。激励源即教育者,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大学生的同时,遵循激励原则,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使大学生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思想品德要求,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知,产生奋进。

(1)、环境激励。从人性角度分析,人多有惰性的一面。当外界压力降低时,努力的动力和加速度也就降低了;相反,若外界压力增加了,努力的动力和加速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所以,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励机制、明晰的奖“优”措施,典型引路,榜样垂范,使其处处受到无声的教育、熏陶和感染,从而唤起、推动、培养、发展研究生各方面的优秀品质。

(2)、自我激励。环境激励只是一个外部条件,能否真正地将之转化为每一个研究生的内驱力,尚要取决于自我激励。只有自我激励真正起作用了,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新、自信、自强”的时代要求和重任转化为自觉的要求,才有可能产生动力。所以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引导,从而发挥好每个研究生的自我激励功能。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会产生如下作用:

首先,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它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觉悟和认识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武装人,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而激励方法恰恰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鼓舞人奋发向上精神的最佳方法。激励的实现,一是为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提供条件和可能,从而提高需要的迫切程度,促成并强化动机;二是有意识施加影响,形成刺激,引发大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进人新的循环。简言之,通过满足,引发需要,解决大学生行为的心理动力,改变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其次,有助于加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激励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这种互动本身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彼此理解和信任,达到有效沟通。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找到激励点;另一方面“主动合作”行为引导大学生去创造、去奉献,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终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励机制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

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所产生的促进效果

1、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而这种指向性的实际贯彻,必须通过大学生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网络的纷繁复杂的局面,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即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纪律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2、增强当代大学生能力素质的现代性

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必须富有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展示和提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具有内容的广泛性与多元性、传播的开放性与快捷性、交往的互动性与隐蔽性,参与的平等性。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拥有非常广泛的教育对象、丰富的信息资源、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极为松散的教育环境,从而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交流和改造等变得十分丰富、精彩,并充满灵活性和主动性。既可以充分展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也可以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广阔、方便、快捷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杜先伟《深入学习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实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

【2】黄雪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J】

提升大学生党史认知的路径探析 篇5

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信息传播更迅速,文化交流更广泛,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某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一定冲击。面对这些挑战,加强党史学习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共党史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开发运用这些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有利于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民族感情深厚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重开中共党史课,建立系统的党史教育体系

建国后,我国高校曾长时间开设以中共党史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经历了多次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下发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变动较大。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见规定本科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专科院校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2007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共党史”课程正式取消,其相关内容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中。

当前,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设计及教学效果,尚需进一步反思和改善。由于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其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每一本教材都有其自身的合理顺序和逻辑体系,但四门课之间出现了一定的重复性。本科院校开设的《纲要》和《概论》两门课,重复内容较多,尽管两门课的侧重点不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是近代中国革命历程,通过展现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材料让学生认识历史本质,认清历史发展的“三个必然选择”及人民大众是历史选择的主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形成的理论成果,通过展现历史材料,让学生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实现中国化,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但对两门课都有较大篇幅的近代史进行梳理,容易让学习者产生老生常谈的感觉。虽然学界倡导专题教学,但由于各种因素所限,以及部分教师达不到专题教学的水平,基本按教材结构顺序授课,不能巧妙地处理两门课的重复部分,理论讲不深讲不透。学生感觉从中学时期到大学阶段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复多,涉及的党史、国史教育内容简单,缺乏深度和广度,有厌学情绪。高职院校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又缺少一定的衔接,加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中专校区转至大专校区,理论驾驭能力不强,高职学生理论功底薄弱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而且要注重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党史教育,提升其党史认知,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极为必要。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虽是传播党史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良好的党史教育,需要建立系统的党史教育体系。当今大学生虽然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有较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党的历史知之不多,对党的宗旨和理论缺乏深刻认识。重新开设党史课,建立系统的党史教育体系,厘清党的革命史、建设史,而且侧重在国际国内的横向对比中,我国古今发展的纵向对比中,阐释党的权力结构,党领导下的权力运行机制等,让大学生从本质上认识问题,在历史运动中理解和认可党执政的必然性、合理性,在比较中认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进步性、优越性,有利于增强其是非判断能力,理性而客观地进行行为抉择,提高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挖掘党史文化作品,科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当前,“90后”甚至“95后”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成长起来,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运用网络载体。因此,对“90后”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文化作品、自主参与的情感体验等,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党史知识。

日常教学发现,视频教学法是一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视频资料相对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学生较欢迎。崔岩和陈洛两位老师在撰写的《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史、国史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指出,67.5%的学生是通过影视剧了解和学习党史的。可见,观看红色影视剧是当前大学生学习党史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与方式。党史题材的影视剧,以形象生动又相对轻松的形式展现党和国家发展的脉络,容易唤起高校学生的兴趣与关注。近年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影视剧的热播,受到民众广泛关注,在大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些经典文化作品应该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党史知识。

但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教学秩序,课堂播放视频资料有一定限制。在发挥视频教学法独特作用与遵守基本教学秩序之间寻找契合点,便是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党史宣传和育人功能。可以形成校党委、团委、学生处、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合组成的指导机构,指导学生社团科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组织观看红色纪录片。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把播放红色电影作为校园里的一项常规活动。虽然“90后”大学生大部分日常娱乐时间都是在使用手机和电脑中度过,但他们很少能主动和自觉地以电脑和手机为媒介去观看红色电影等资源,为数不多的有这方面意愿的学生,不知道看什么学什么。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发挥红色资源的培养教育作用。日常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观看了经典纪录片后还会认真思考钻研,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交流。这无疑是一种相对轻松、效果较显著的党史宣传法。

三、综合运用社会资源,扩散“党史教育基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价值观呈现多元化。“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趋于完善,社会转型的复杂环境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较大冲击。对此,综合运用社会资源,发挥老革命者和党史教育基地的独特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党史认知,从而以运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视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一是请老革命者进校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和谐与幸福、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精神值得后辈骄傲。走过战争烽火,为后代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老兵们值得我们铭记。客观地讲,“90后”大学生成长在和平年代,与历史有相当的时空之隔。苦难深重能激发爱国志士的满腔热血,周恩来同志就是在国家备受屈辱环境时立下了高远志向。和平年代下的大学生缺少激励,难以升华出立志为国的远大理想。而老革命者们,是党和国家的财富,是教育后辈的生动教科书。他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的一个缩影。他们中的很多人,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后,如寻常百姓般低调生活。将他们请进校园,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人生感悟,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更具震撼力和说服力。发挥这种巨大的教育功能,能很好地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世代传承下去,取得日常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二是扩散党史教育基地。高度重视和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注意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革命纪念馆、著名人物故居、烈士陵园、重大事件和战役的遗址遗迹等党史教育基地承载着党领导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是党的思想宝库的重要物质载体。一些高校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发挥这些基地的育人功能,通常做法是:带领部分学生代表赴红色基地参观,由于这种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危,不宜大规模经常性组织,往往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参加,普及率不高。短时间粗线条的参观,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各高校可以利用当地的教育基地,把这些红色基地的可复制的资源,如书籍、手稿等文字资料,复制放置到高校图书馆中,高校的图书馆可以专列一角为红色资源展馆。以这种方式将红色教育基地的资源传播开来,大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就可以通过这些资源了解历史,不仅便捷,而且方便学生持续研究。

党的历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和社会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党史教育方式方法,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时空变幻中薪火相传。

摘要:中共党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增强党史认知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党史认知,有必要重开中共党史课,建立系统的党史教育体系;挖掘党史文化作品,科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综合运用社会资源,扩散“党史教育基地”。

关键词:大学生,党史认知,党史教育

参考文献

[1]常亮,杨春薇,李一鸣.以党史育人为视角,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载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党史文苑,2012(7):72.

[2]唐正芒.高校重开中共党史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5).

[3]张燚.高校开展党史教育进课堂的探究[J].学习月刊,2012(7).

[4]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7(22).

当代女大学生运动塑身认知探析 篇6

1 对塑身概念的认知

通过对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身材是不满意的, 不满意度约占被调查人数的73%。其中认为自己偏胖的占45%, 认为自己过重的占9%, 认为自己太瘦的占9%;认为自己形体不美的占37%。她们为了改善自己的身材, 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在减肥塑身上。然而这些同学常常把塑身与减肥这两个概念混淆或等同, 盲目地通过减肥的方式予以塑身, 其实塑身和减肥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与联系。塑身就是对形体的一种塑造, 减肥则是指通过能量的负平衡消耗身体内多余的脂肪, 来达到减轻体重改善身体组成的目的。

肥胖首先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次会影响人体的形体美。有些人身体虽然不肥胖但身体过重, 身体过重也会对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身体过重者也应进行减体重。目前判定身体过重或肥胖的常用指标主要有身体质量指数和体脂百分比。

身体质量指数 (BMI) 是依据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来判断是否肥胖的一种指标。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 (kg) /身高的平方 (m2) 。在我国的判断标准为, BMI<20为偏瘦, 20<BMI<24为正常体重, 24<BMI<26.5为偏胖, BMI>26.5为肥胖[1]。

体脂百分比 (%) 是假定人体有脂肪和瘦体重两部分组成, 以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为判定标准。女性≤15%为偏瘦, 15%≤正常≤25%, 25%<轻度肥胖≤30%, 30%<中度肥胖≤35%, >35%为重度肥胖[1]。

2 对塑身途径的认知

通过问卷对女大学生塑身途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认为通过运动塑身的女大学生占60%, 认为通过饮食控制的占33%, 认为采用药物的占1%, 认为采用其他方法如推拿针灸的占6%。可见, 大部分的女大学生认为运动和控制饮食可以达到塑身的目的。

身材作为一种生物性状主要取决于遗传与后天环境。后天环境中饮食和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饮食方面, 为了塑身采用过度节食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节食早期, 由于身体获得的食物量减少, 获得的能量降低, 体重下降, 这会导致节食减肥有效的错误认知。但从长期来看, 不均衡的饮食模式容易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 会出现减重效果的停滞, 甚至会出现反弹的现象。单纯地节食也起不到塑身的真正功效。因此建议应采用合适的运动方式来减肥塑身。那么用何种运动方式、采用多大的运动强度、每周训练几次、每次运动多长时间才能有效塑身呢?

有氧运动也叫有氧代谢运动, 是指机体主要以有氧代谢的方式来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其主要能源物质为糖和脂肪。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人的心肺功能、提高耐力、起到减肥的功效。有氧运动减肥塑形是一种既可以减脂又可以健身塑形的运动。无氧运动也叫无氧代谢运动, 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的方式来提供运动时的能量, 其主要能源物质为磷酸肌酸 (CP) 以及糖原。无氧运动主要是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速度快的运动。无氧运动可起到增大肌肉、减肥、健美的作用, 同时还可起到祢补身体部位形态不足进而起到塑身塑形的功用。研究发现, 提高力量训练的强度, 并经常变化强度, 可以更好地提高运动后的燃脂能力。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并不是对立的运动。虽然这两种运动的减脂效果不同, 但是为了得到最佳的减肥塑形效果, 应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运动。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减脂还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增进健康;而无氧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 还可以增强皮肤的弹性, 健身健美塑形。因此在进行减肥塑形时应注重有氧与无氧相结合的训练方式。

运动强度是运动健身塑身的关键, 既关乎健身的效果, 又关乎运动者的安全, 任何运动的强度均应因人而异。一般建议:体能良好者有氧锻炼时的适宜心率应为 (70%~85%) ×最大心率 (220-年龄) , 体能普通者为 (60%~75%) ×最大心率 (220-年龄) , 体能不佳者为 (50%~70%) ×最大心率 (220-年龄) 。美国运动医学会 (1991年) 曾建议, 每周要运动3~5次, 每次运动30~60min, 这样才会有比较明显的减肥塑形效果。研究表明, 人在运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长, 脂肪供能比例也会相应地增大, 例如在40 min、90 min、180 min的持续运动时, 脂肪供能分别占总耗能的27%、37%、50%[2]。另外如果反复地做同样的运动, 身体会慢慢地适应并熟悉, 身体也会提高自己的能量使用效率, 在同样的时间内将会消耗更少的能量。

3 女大学生减肥塑身常采用的运动方法

问卷调查显示, 当代女大学生中有35%的人喜欢跑步, 19%的喜欢散步, 26%的喜欢球类, 5%的喜欢骑车, 15%的喜欢瑜伽。

3.1 跑步

跑步是一项简单、方便、不限场地易于进行的运动。跑步时, 双臂不停地摆动, 双腿不停地蹬地向前, 使上肢、下肢肌肉都可以得到锻炼。跑步时肌肉不停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氧气, 所以会使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跑步能有效地利用身体内的脂肪, 使体重减少。跑步时大量出汗, 更多地排泄出体内的铅等废物。

3.2 步行

步行锻炼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危险性最小的有氧健身方式。随着运动持续时间不断延长, 脂肪参与供能的比例会逐渐增加。有研究者测算, 在饮食不变的情况下, 每2天步行1 h, 1个月可以减轻体重0.65 kg, 一年内可减轻8 kg;每天步行1 h, 1个月大约减轻体重1.3 kg, 一年可减轻16 kg左右。

3.3 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包括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等。打球时不仅四肢运动, 身体也要根据来球的方向随时极速移动, 这就使全身各肌肉群都得到了锻炼, 促进了身体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 各种球类运动都要求动作和反应敏捷、准确、迅速。经过长时间的球类运动锻炼, 人体的各个感受器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报告给大脑, 大脑迅速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 这样神经功能得以大大提高, 使人变得更聪明灵活。

3.4 骑车

骑车分为室内的动感单车、户外休闲自行车和户外竞技自行车。骑自行车锻炼, 可谓集娱乐、塑身、生活为一体。它是一项对身体很有益的有氧运动, 对强健心肺、血管的功能都很有效。

3.5 瑜伽

瑜伽姿势运动古老而易于掌握, 可显著改善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 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 它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 以达至身心合一的功效。

此外, 跳绳也是一项对心肺功能极有益的有氧运动, 它能增强人体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运动量上来说, 持续跳绳10min, 与慢跑30min或跳健身舞20min相差无几, 是一项耗时少、耗能大的无氧运动。游泳也是一项好的全身运动, 经常游泳的人, 多具有令人羡慕的体型, 尤其是与上肢滑水有关的胸大肌、三角肌、背部群肌, 以及下肢和腰腹部肌肉会逐渐发达起来。游泳还是减轻体重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水的阻力大, 导热性快, 人在水中运动比陆上运动能消耗更多的能量。研究证明, 肥胖者每天游泳30min, 而饮食不增加, 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经常参加爬山锻炼, 对骨骼、肌肉、关节也都有好处, 可使骨骼代谢增强, 钙、磷沉淀增多, 骨的弹性韧性增加。爬山还具有独到的塑身效果, 同时还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 使人思维敏捷, 反应迅速。

4 女大学生运动塑身错误认知

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自己的身材, 不畏辛苦, 坚持运动。但不论怎样努力却看不到运动所带来的神奇的效果。这时可能已经走进了塑身的误区[5]。

4.1 误区一:“坚持仰卧起坐和侧腰运动即可消除腰部脂肪”

仰卧起坐适于增强腹部肌肉, 减少局部脂肪是不可能的, 当躯体消耗脂肪时, 它是从类脂库中获取的, 而不是从某个特定部位得到的。通过锻炼可以起到一定的减肥效果, 但对某些特定部位而言则收效甚微, 因为人体中天生就有一些储存脂肪的部位, 如男性在两肋和腹部, 女性在大腿、臀部和胳膊处。

4.2 误区二:“希望自己身体内部脂肪重新进行分配”

有的学生不想减肥, 只是希望身体中的脂肪能重新分配一下, 其实体脂是不能重新分配的, 如果想保持优美体型, 那就必须减少脂肪, 若想把脂肪变成成肌肉或重新分配, 是不可能的。

4.3 误区三:“害怕一旦停止运动肌肉就会变成脂肪”

肌肉是不会变成脂肪的, 脂肪也不可能转变成肌肉。许多运动员之所以退役后发胖, 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在役时那样运动, 能量消耗少了, 而吃得并未相应改变, 造成了能量的正平衡所致。

4.4 误区四:“运动强度越大效果越好”

在能量消耗上, 运动时间比强度更重要。一个普通人不可能长时间地全速奔跑, 或者是高强度地踩踏板, 平稳的慢跑比激烈的短跑能消耗更多的能量。只要坚持运动就能预防肥胖。

4.5 误区五:“出汗越多减肥越快”

增加出汗只能使人加速脱水, 体重似乎变轻了, 但24 h之内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 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身体失水过程。在某种条件下这种失水过程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出汗过多会造成脱水甚至中暑。

4.6 误区六:“锻炼有益多多益善”

锻炼就像吃饭喝水一样, 不是多多益善, 重要的是要适度。尽管锻炼对身体有益, 但如果做得太多太剧烈, 也会适得其反。锻炼量会有一定的临界点, 过度锻炼会增加受损伤的危险。

5 女大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塑身

大多数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月经期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应注意休息尽量减少活动。其实,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完全正确的。大量的医学研究证实, 适宜自身的健身运动对于特殊时期的女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当然, 这种锻炼要在不同时期改变其锻炼的类型、强度及持续时间, 以获得最佳效果[6]。

适当地减少运动强度、时间和运动量。在月经最初的1~2天, 可以参加运动量不大的徒手操、乒乓球等运动, 随着经血量的减少, 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锻炼。避免参加使腹部震动剧烈的运动, 如俯卧撑、仰卧起坐、跳高、跳远等, 以免使血量增多或使子宫位置发生改变。月经期不宜游泳, 以免病菌侵入内生殖器引起炎症。腹部应避免冷和热的刺激, 不应在烈日下暴晒运动或进行冷水浴锻炼, 以免引起卵巢功能紊乱。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代女大学生运动塑身认知状况进行了剖析, 并对减肥塑身的运动方法和特殊时期塑身运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除此以外, 许多女生对塑身的知识与能力相对欠缺, 且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通过该篇文章, 以期对指导女大学生科学健身塑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当代女大学生,运动,塑身,认知,运动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步标, 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李秀丽.有氧运动健身的生物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6) :776-777.

[3]武星户.细说运动健康——帮你合理运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4]王安利.运动忠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5]李刚.运动健身正误考[J].食品与健康, 2010 (12) :15.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篇7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 是多中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需要认识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将运用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 有助于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实施思想教育过程, 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因此,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旨在通过探究学生的心理结构, 运用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以及一系列心理原则和心理方法, 来引导学生思想意识,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学生认知心理分析

认知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人的认知来源于社会实践。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知到对学生认知心理的分析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要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形势下大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 以认知心理理论为指导, 发现学生认知心理规律,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施以适当的思想教育方法, 既有助于对学生思想意识进行科学的引导, 又有助于纠正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偏差, 以达到思想引导的目的, 实现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在各种思想混杂的时代, 学生认知出现多元化倾向, 思想更加活跃。只有充分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知识, 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 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 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 重要的环节和举措就是注重情感沟通。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建立良好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创造积极的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受教育者明确教育者所表达的意义, 从而激发和增强受教育者主动探求真理、顽强克服困难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途径

由于个人生活的环境、身体条件、生理条件等条件的不同, 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即个体心理差异。个性心理倾向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决定人的态度的选择性的诱因系统。个性是人们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个性是由体力、智力、思想、性格等构成的整合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人的个性, 预测个性的发展趋势,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首先要认清学生的需要。需要是人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 需要也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源。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 更要将其很好的利用, 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调动学生内部动机, 激发学生积极的行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需要认识和研究,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 不同的需要及特点, 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和动机通常情况下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和表露出来的, 这是因为, 行为是满足需要的活动和途径。人有某种需要, 并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和动机, 是在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而产生的, 当有了相应的条件, 进而就会产生为实现这种愿望而进行的行动, 这就是外部行为。在思想教育和思想意识培养的实际工作中,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地掌握人的需要, 合理引导学生动机, 进而正确地引导人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 培养良好、健康的兴趣,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 凡是有关行为产生的原因, 都可以成为动机。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认识到动机是人的认识的内在动力, 动机具有调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兴趣。兴趣是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的要求变为学生的内在兴趣,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兴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 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是,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 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至少可以取得较大的进步和一定的成效。

另外, 情感、意志、行为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主导性作用。情感能促使或阻止人的行为发生, 也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过程。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我们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情感,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同样的方法用于不同学生群体其教育效果有着很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 生动活泼、令人舒畅的环境, 更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和发挥, 因此教育者要有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的意识。学生的能力的发挥与其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着内在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进行单独交流, 在引导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 善于用暗示、激励的方法, 来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而对于有些自高自大的学生, 教师应促使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引导其保持平和的心态, 与他人友好相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在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 又要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的性格, 通过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感染力、影响力, 用积极的情绪影响教育对象, 通过全方位的教育, 实现思想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四、结语

思想教育工作是关乎人才发展方向的巨大工程, 学生思想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其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决定着其行为对社会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此,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从认知角度引导学生思想意识是从源头上做工作, 这有利于解决思想认识、思想意识方面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确定科学的、正确的人生目标, 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顽强的意志勇往直前。思想教育工作者还要按照人的动机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实施, 使学生产生正确的、高尚的动机, 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 培养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深厚情感, 帮助学生提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识, 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郭广全.在德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理念[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2]陈大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3]韦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08 (10) .

[4]程昌桂.思想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9.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篇8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驿站, 同时也是大学生直接感知形势与政策的主窗口。大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在学校接受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家庭对形势与政策的感受和研判加以对比, 如果两者相符合、相一致, 大学生就会坚信学校的教育, 从而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如果经过对比, 发现明显不一致, 甚至和家庭的感受截然相反, 大学生就会质疑学校教育的可信度, 从而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经过多方调研, 不难发现, 家庭对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发生作用。

(一) 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为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奠定了情感基础

一般来说, 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情感上最亲近的人, 父母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任教师。由于天然的血缘联系和后天的亲情养育,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父母的价值观会通过自身的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子女, 使其在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与父母趋于一致。家庭背景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 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二) 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影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物质基础

家庭的价值观奠定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情感基础。那么家庭究竟是怎样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具体区别究竟体现在哪里?某高校“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课题组根据研究的需要将中国社会人群划分为九个阶层: 工人、农民、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 (省地中央各部、事业单位等处级以上干部、县乡科级以上干部、军队团级以上干部) 、教师和科技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一般干部和办事人员、下岗职工等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分别调查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工人、农民、国家与社会管理、教师和科技人员、一般干部为主人群对国家正面评价高。自由职业者等相对较低。该项调查虽然是针对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思想动向的影响调查, 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对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的物质基础, 脱离了这一物质前提, 就无法理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

二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认知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内的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提供了精神土壤

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狭义的校园文化专指精神层面。为研究方便, 本文取其狭义。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校园的政治文化氛围影响到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热情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两千多所高校星罗棋布地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特性决定了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所在地区文化的影响, 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 高校校园政治文化氛围相对比较浓厚, 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学生自发成立的政治理论社团。南方沿海地区高校远离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地处沿海开放前线, 校园商业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2高校不同的学科类型和专业背景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有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 文科类高校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显著高于理工科高校,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

(二) 高校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或讲座直接培养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二是举办形势与政策讲座。此外, 为了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 高校一般同时还编订下发形势与政策学习资料、光盘等课外辅导资料。通过各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直接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

(三) 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 间接提高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能力

目前, 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 各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该类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家政策,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并不直接培养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 但由于通过开展两课教学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间接提高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高校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仅可以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仰,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可以通过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大脑, 提高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 这些对于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系统接收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时事报告、参观访问等, 认识和接受各种形势政策信息, 分析时下形势政策, 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所要求的形势政策观。但社会作为大学生获取形势与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重大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提供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主要素材

社会提供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主要素材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三个:社会矛盾、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这三大素材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各有侧重, 总的看来, 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 社会思潮的活跃促进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思考, 而社会舆论的导向则影响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判断。

1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一方面, 随着改革的深入, 社会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时隐时现。另一方面, 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渗透, 他们不仅通过扶植代理人公开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妄图从内部颠覆社会主义政权, 而且在中国周边不断挑起事端, 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敌我矛盾随时有激化的可能。这些无疑也吸引了思维活跃且饱含爱国热情的大学生的关注。

2社会思潮的活跃促进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大量涌入国门, 西方敌对势力及其代理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 大肆宣扬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论, 美化资本主义的所谓 “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于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大学生便开始关注各种社会思潮,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思考。

3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判断

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认知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趋同性。 这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感染。 当社会舆论对形势与政策的某一具体环节评价较高时, 大学生的评价也大多比较积极, 相反, 如果社会舆论的评价多为负面时,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也会相应呈现出消极的一面。

(二) 互联网是社会影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生活环境所致, 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以校园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不仅遍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 而且校园的各项现实资源被各种先进的信息手段数字化, 形成一个巨大的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空上得以无限延伸, 巨大而深入地对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为大学生获取形势与政策信息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 网络成为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的重要途径, 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化形势与政策认知的有效方式

社会实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为了研究的方便, 这里的社会实践取其狭义, 即校外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意义

实践是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 对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首先作为国家、 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社会实践类型, 是体现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 体现受教育对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充分实现教育使命, 充分实现教育目标的实践活动形式,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完成我们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大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走进社会, 真正融入社会的实践类型。第三, 这种社会实践以整个社会为广阔平台, 远比课程实践、校园社会实践更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 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在学校学得的形势与政策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相对照, 如果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就会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如果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则势必会激发大学生进一步思考社会问题, 反过来又会促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学习向深入发展。

2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机制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篇9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中高等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現实意义。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尚无定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目前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倪洪章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一文中给出如下定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罗树新在《试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作出以下概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网络的数字化传播为手段,以特有技术平台为载体,以平等、自由、交互为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网络信息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科技的结合。它既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我们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象,又是未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搞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因此,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领域,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竞争力。19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给西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西医学得以飞速发展,这是一个典型的科技与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发展的先例。网络技术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型技术,如果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必将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原动力。

(三)它是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世纪,大学生能够接触的信息量空前巨大。21世纪同样是人才的世纪,大学生作为未来人才大军的主流,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培育和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也是赋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历史责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紧抓住网络发展的历史契机,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一些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

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潜在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仍占有很大的比重,无法体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很容易割裂人性、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简单搬家,嫁接在网络平台上,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与大学生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和特点不适应,缺乏互动性,实际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匹配

一方面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存在断层现象,往往潜心于理论素养的提升而忽视了网络平台的技术运用。一些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年龄的原因与网络新技术难以完美同构,一些理论水平高又有网络技术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在经验上有所欠缺。

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认识上高度重视,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

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来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另外,要努力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改进传统理论灌输的模式,教育材料要体现时效性,教育方法要有策略性和针对性。

(二)加大投入,优化配置

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搞好硬件和软件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要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培养一支理论素养高、经验丰富、网络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强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培训,牢固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另一方面,从网络专职教师中遴选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培养网络教育大学生骨干力量。通过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员配置,进一步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三)教育方式要形象化、具体化、多元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做好调研,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去,多和大学生谈心,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再结合网络的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适当的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并且要与时俱进,善于从网络中汲取养分,及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方式,加强互动交流。

(作者系河南中医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篇10

1.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现代化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顾名思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和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戴炜栋, 2001) 。Holec指出,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 (Holec, 1983) 。总的来说, 学习者自主性包含两个特征: (1) 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 对自己学习负责就意味着学生部分或完全有权决定那些传统上由教师决定的事项 (陈小兰, 2011) 。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 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进行终身学习。在未来发展中个性是否具有竞争力和潜力, 根本上取决于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自主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 自主学习也正在成为中国课程改革方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元认知策略

Flave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 在他的概念里元认知就是一种能力, 一种知识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一个典型的学习方法, 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监视能力和控制能力 (Flave, 1979) 。元认知是外语学习者更成功地学习的好方法, 能让学生在在学习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学习、有目标地学习。

1.3 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元认知策略是监控的学习, 能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根据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去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程度。在大学教育中, 学生能够制定好的学习方法, 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地运用元认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元认知策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 有效地去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元认知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能让学生有目的、有效地去学习, 不是盲目地去学习。

1.4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

大学英语精读是大学英语的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以对语言的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为重点形式, 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融为一体, 是相对于大学英语的其他课程都更具有融合性与重要性的课程。但在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之中, 却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相对不够理想, 上课时间较少, 同一班级的学生往往因为分级教学模式来自多个不同的专业, 水平参差不齐, 班级人数过大, 难以调动整体气氛和照顾到全部学生等问题, 整体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师心中的理想程度。

2 如何通过培养元认知策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精读课程的能力

首先, 让学生具备学习任务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课堂说明、课下交流、口头访谈和课堂互动活动等方式, 让学生充分了解精读课程中不同学习任务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目标, 以便合理分配时间, 避免造成时间的无谓浪费,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让学生学会元认知策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如下引导:

(1) 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

通常学生不太清楚自己现阶段和今后在大学英语精读这一课程中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或者入学时分级考试的成绩, 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现处的水平, 并帮助他们制定符合个人具体情况的学习措施, 以实现课程要求的和自己设定的目标。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 及时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包括:实际的近期目标, 如通过英语期末考试;可行的中期目标, 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有计划的远期英语学习计划, 如通过研究生英语考试和雅思托福等难度更大的考试, 以及取得翻译资格证和口译资格证等。通过在课堂上的有效训练, 逐步加深学生对元认知策略内容的理解, 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精读课程的能力。

(2) 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在整个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评估自己在精读课程现阶段的学习, 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疑问, 及时调整和确定下一步的计划和目标。教师要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的客观和肯定, 并注意发挥自我评价的鼓励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学习进展良好的学生, 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学习情况相对落后的学生, 以加以鼓励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为主, 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避开自我评估的误区。比如不要仅仅以某一次考试的结果作为对当前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估依据, 而是要与自己之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对照, 并结合自己之前制定的长期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估。

(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并有意识地构建自己对元认知策略的理解后, 教师应该让学生就每个阶段对大学英语精读这一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自我总结。比如有没有完成制订的计划, 有没有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 口头表达和笔头翻译和写作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 等等。

再次,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关键, 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思路并能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教师可以督促学生记学习笔记, 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还可以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分成学习小组, 进行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互相监督, 通过汇报和讨论等形式检查精读课程中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并共享信息和学习心得。

3 结语

元认知策略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策略的应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更明确, 学习效果更好。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中, 应用元认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计划、监控和评估自己的学习, 使他们能动地进行学习, 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建立更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Flave,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 (10) :906-911.

[2]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 ford:Pergam on Press, 1981:3.

[3]陈小兰.引入元认知策略构建自主学习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8) .

[4]戴炜栋.外语教学中的费时低效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7) :1.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工业工程之标准时间下一篇:煤矿安全产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