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2024-11-24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共10篇)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调查报告

装控091 第一小组

2010/12/16

前言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依托也正发生着许多转变;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也日益频繁,这便导致了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民族文化遗产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因此对民族传统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保护是当前急迫的工作任务。

正文

文化是我们生活的一大亮点,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许多西方文化纷纷涌入国门,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是人们的唯一“信仰”,如此境况,一些传统文化日益被冷淡,有些传统文化甚至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我国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大国,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信仰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而传承文化的人的信仰度的减少,使传统文化泯失了它应有的色彩。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管是民德、民风还是民俗是世代相传的,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自信和强大。因此传承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是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培养人才的主体,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对怎样弘扬传统文化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特地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能得到坚持,但绝大多数同学对大力倡导重视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由此可见大学生们还是比较认同传统文化的,只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缺少弘扬传统文化的条件。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意识,传统文化不能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实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反映出大学生们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当问及对大学生过西方文化的态度时,大多数人表示可以理解,这也为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传播提供了条件,过多“洋文化”的出现影响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

综合对调查问卷分析和切身体会,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文化意义了解不够盲目地追求时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们意识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不能满足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教育及整体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步骤和方法

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思考,我们参照网上已有的调查方案及问卷,对我们的整个社会调查工作进行了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最终确定了下面的调查问卷。我们在学生流动量相对较大的西校园宿舍区实施调查,共投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141份,因作答题目不全等作废7份。最后我们得到了134份合格问卷。下面是我们的调查问卷: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男□女□

2.您所在年级大一□大二□大三 □大四□ 3.您所在专业类别A.理科类 B.文科类 C.工科类 D.农科类 E.艺术类 4.5.6.7.8.9.10.11.12.您的家庭所在地A.城市 B.乡镇 C.农村

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A 很少 B 了解一点 C很多 D 模模糊糊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A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B一般般 C 可有可无 D 有消极作用 E 其他

中国四大名著你都读过吗?

A 只读过一部 B读过两部 C 读过三部 D都读过 E都没读过

你觉得大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国学?A应该 B 不应该 C 没必要 D 不清楚 傣族的传统节日时:A火把节 B第一口鲜C 长鼓舞 D 泼水节 京剧已经有多久的历史了?A50年 B100年 C 200年 D 300年左右 以下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A寒食节 B 端午节 C 腊八节 D 河灯节 你认为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A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B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C说不清 D 其他

13.14.岁

中国的百花王是:A玫瑰 B芍药 C 月季 D牡丹

如果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么耄指哪个年龄段?A 70岁 B 70-80岁 C 80-90岁 D 100

15.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认为:A 很乐观 B比较乐观 C 不乐观 D 不清楚

谈谈你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

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活动!

根据我们对第7、10、15题的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相对偏弱,对传统文化兴趣及信仰也相对偏低。在我们对其他题目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了以下原因:

1.传统文化信仰的缺失

在对第8题调查结果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淡薄,也就是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由来、作用、功效以及意义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某些文化本身,由此也淡薄了文化的神圣意义,自然缺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仰。

而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有些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内容部分流失,更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对第6题到第8题研究,普遍表现了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流失,是造成大学生文化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内容的流失使文化本身陷入困境,难以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也体现了现代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生活态度和情感寄托都发生较大变化,有一些传统习俗似乎失去了对现代人的吸引力。这必然导致了大学生、甚至广大社会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信仰。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冷漠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缺少对民族文化的信仰,这与他们不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是有直接关系的。第6题和第15题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需要大力倡导和重视,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比较渴望的,但由于认识层次的不同也产生了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迥异。

2.生活态度及价值取向的影响

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价值取向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对7题调研时,有68.02%的同学选择“只读过一部”,另有27.61%的人选择了“读过三部”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全球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世界越来越向着多元化发展,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大与深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域文化也因此而纷至沓来,侵袭和影响了这块古老的土地,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这些以往还只是见于书刊载体的西方文化产物今天已被大多数青年人所熟悉,所接

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使人们的生活更趋于多元化,使人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和人类。但同时我们也要切实关注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认识西方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百年来这已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一个闭塞的民族永远不会拥有广阔的空间,历史已给予了证明。我们向西方文化学习,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要向西方学什么,怎么学,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辉煌的科学成就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西方人的合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西方的创业精神值得我们借鉴,难道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要照搬吗?显然不是,不同的地域养育不同的人民,因而产生不同的文化,这是符合自然发展要求的。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跟随别人的文化传统,那样无疑是扼杀了自己的民族根源,是不可取的。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国人应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一方面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不应该被视为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繁荣的障碍,而是更重要的中华民族根系之所在,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力量源泉。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2

一、调研目的

1、了解在校学生对浅部真菌感染的认知程度及感染情况。

2、了解在校学生对浅部真菌临床检验技术的了解情况。

3、为浅部真菌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的开发提供依据。

二、调研对象

某高校五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学生,其中男生72人,女生502人,年龄15~20岁。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

由课题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并到其所负责的班级进行宣传和讲解,由学生自行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常见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种类、可能的感染途径、医治情况、学生对真菌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与防治态度等。由课题组成员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登记和统计。

2、浅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1)根据典型症状,如水疱、脱屑、角化过度、奇痒等,使用抗真菌药症状缓解。(2)症状不典型且未经医生诊断者,采用沙堡弱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确诊。(3)近期患该种疾病且经临床医生确诊的,并在治疗期间。(4)症状不典型且未经医生诊断者由校医院医生作出临床诊断,通过随访得到数据。

3、统计学处理

用Excel2003录入原始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1、学生真菌感染情况。

2、参加调查的574人中,患真菌感染的有136人,患病率为23.69%,具体见表1。

3、大学生患真菌感染性疾病种类

在常见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中,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患足癣的人数最多,占75.00%,具体见表2。

4、真菌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调查情况。

5、大学生对真菌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4)

6、大学生对真菌感染的防治态度

大学生对真菌感染的防治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学习真菌感染防治知识的必要性:认为有必要者占91.85%;没有必要者占3.24%;无所谓、不在乎者占4.91%。②防治真菌感染对健康的重要性:认为重要者占95.28%;不重要者占3.25%;无所谓、不在乎者占1.47%。③对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判断能力:能准确判断者占12.23%,判断有一定难度者占58.97%,不能准确判断者占28.80%。

五、结论

病原性浅部真菌的生长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出汗、不卫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且可通过密切接触,用手搔抓感染部位,与患者共用鞋袜、脚盆、浴巾等多种途径传染。本课题组通过对某五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真菌感染患病率为23.69%,且男性感染率明显多于女性。我国调查结果显示,足癣的患病率达42.85%。本调查通过对浅部真菌病病种分析现,大学生发病最多的是足癣75.00%,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出汗多,容易引起汗足所致。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3

关键词:社区护理;护理本科生;认知情况

社区护理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所以,护生要深刻地认识到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掌握社区护理的知识与技能。笔者对我院2010级护理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

一、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0级护理本科生共78名,年龄20~23岁。她们均于2013年下学期学习过《社区护理学》。

方法:与护生进行访谈和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问卷共10个项目,每项分熟悉、部分熟悉和不熟悉3个等级,并分别赋予10、5、0分,项目平均得分越低说明对社区护理认知越差。发放问卷共78份,回收78份,回收率100%。

二、结果:

2010级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认知情况见下表的统计数据:

三、讨论

对问卷结果和走访结果进行汇拢和分析。问卷第2项:学生均熟悉或部分熟悉社区护理的意义,第10项:22%的学生熟悉实习的重要性,78%的学生部分熟悉或不熟悉实习的重要性。第9项:10%的学生熟悉社区护理的作用与地位,认为护士只要能够掌握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就可以。第1、3、4、5项平均得分均超过6.1分,可看出70%的学生了解社区护理对象、涵义、工作目标与地点。第7、8、9项得分较低,反映出学生没有系统掌握《社区护理学》知识,甚至片面地认为社区护理就是对社区人群进行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不知道也可以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

四、对策

第一、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教育学生增强以下认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健康老龄化观念的提出,社区保健需求在提升;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导致慢性病社区护理需求增加;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增加了社区护理的诉求;看病难、住院难的客观存在需求社区护理跟上;卫生资源分配不当,社区护理成为补充部分;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一对夫妇可能照顾4位老人,需要“简、便、廉”社区护理服务提供帮助。

第二、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特点。(1)应用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教育理念,对社区内服务对象提供协调、连续的护理。(2)以群体为主,对社区人群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解决群体中主要健康问题。(3)以独立工作为主,从开始准备到实施至结束,都需自己去完成。(4)以人为本,不仅承担社区护理工作,还要承担与当地教育、行政、福利、企业、事业及社区居民等联系,要有很强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5)深入社会,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服务对象是社区护理服务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及一些公共场所。(6)关系多样,居民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不同,护理需求不一样。(7)突出重点,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特困户以及一些重点关护患者应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8)预防保健,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期有效的护理活动。

第三、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提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同时应适当进行职业指导,根据护生的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职业定位,帮助护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培养目标不同,鼓励护生树立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信心,介绍国内外社区护理的成功先例,使护生认识到社区护理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认识到潜在的社区护理市场,从而促进社区护理的长期发展。

第四、完善社区护理教学模式。(1)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社区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融合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计生、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所以,将社区护理知识用于实践最为重要。这需要教师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在不改变总学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来优化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强化训练护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健康评估、护患沟通、社区急救技能等方面。(2)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附近的家庭进行访视、家庭健康评估,让护生针对评估的内容制定家庭健康护理计划[7]。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与评价,这样会大大提高护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护生社区护理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护生对社区护理产生兴趣。(2)丰富社区见习护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社区健康相关内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进行实地考察,从人口学特征、地理环境等方面评估所选的社区的健康状况,找出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建议。待社区护理全部理论课结束后,小组轮流进入指定社区基地进行见习,在见习中,要在社区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参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仪器设备配置、内部设施、人员编排、社区工作内容及相关资料等,以及社区的环境、居民生活状况特点、卫生保健状况等社区状况,作为社区健康评估内容的完善与补充。之后要求护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汇总、点评。(4)增强社区护理课程的权重 很多护理院校将《社区护理学》作为考查课,这大大降低了护生对社区护理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社区医学、社区管理、康复学等,逐渐培养出知识层面上的合格的社区护士,让护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社区护理的重要性。

五、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显示,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认识的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缺乏学习主动性,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在教学环节中提高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积极的职业态度;增强社区护理课程的权重;完善社区护理教学模式,重视实践环节。使护生掌握社区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护生的社区护理实际工作能力,这不仅能为护生自身拓宽就业、促进就业, 又能为社区护理事业提供更优秀的护理人才。(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孔令磷,鲍翠玉. 本科社区护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改革.护理学杂志,2012, 27(2).

[2]刘光全.论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健康大视野 ,2013, 21(2).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4

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了解社会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了解中国普通民众对于弘扬红色文化的看法、对红色文化的热爱程度。

调研意义:

通过这次调研旨在加强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增大民众对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调研对象:

阜新商业街当天的不同年龄段的大众人群

调研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阜新商业街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100 问卷调查时间:

8月6日

调研问卷情况:

实发问卷105份,实际收回 105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98%,问卷有效率95.24%,无效问卷5份,问卷无效率4.76%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在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分析目的,统计各项选项的数目及所占百分比。

红色文化从南湖嘉兴的一艘画舫上起航,从南湖“红船”走出去的中国共产党,在与历史风浪的搏击中,日益坚强壮大,中国大地,风起云涌。90多年来,红色经典通过历史的积淀与考验,大浪淘沙,终成正果。

当今世界,依然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红色经典被贴上了“过去”的标签;面对汹涌的时代洪流,它们曾在取舍的十字路口中徘徊;面对沸反盈天的新一代媒介,它们甚至披上流行的包装....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在文化市场掀起了“红色经典”的浪潮,在不断地涌现十分成功的影视书籍作品的同时,一些质疑“红色经典”地位的质疑回声不断....对此,我们展开了有关社会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的调研,调研以问卷的形式展开,问卷内容及数据统计情况如下

第1题:

您目前的职业是:

1私营企业员工(2%)

2在校学生(23%)

3高层管理者(1%)

4行政、事业单位员工(16%)

5中低层管理者(8%)

6自由职业者(26%)

7农民(16%)

8科学教育工作者(8%)

第2题

您对红色文化的热情程度?

1很热情(8%)

2热情(61%)

3一般(31%)

第3题

您参加过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吗?如果参加过,那么您都参加过哪种红色文化普及活动?

1参加过(59%)

A 唱红歌比赛(2%)

B.参加红色旅游(20%)

C.看红色电影(19%)

D 看红色书籍(15%)

E 参加普及红色文化知识宣传(1%)

F 其他(2%)没参加过(41%)

第4题:

您认为参加红色文化普及活动意义重大吗?

1.重大(73.8%)

2.不重大(9.1%)

3.不好说(17.1%)

第5题:

您认为在普及红色文化方面都应该采取哪种方式?

1.开展红歌比赛(2%)

2.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14%)

3.开演红色话剧(2%)

4.播放红色电影(29%)

5.开展红色绘画展览(11%)

6看红色书籍(13%)

7讲红色故事,学习历史(16%)

8.开放红色景点并学习参观(13%)

第6题:

您是否关注过与建党九十周年相关的新闻?

1.是(89.6%)

2.否(10.4%)

第7题:

您认为开展红色宣传对您的精神层面(主要是价值观)影响大吗?

1.很大(1%)

2.较大(7%)

3.一般(54%)

4.较小(30%)

5.很小(8%)

第8题:

“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中有最值得弘扬和继承的吗?如果有,您认为是什么?(可以多选)1 有(80.6%)

A 热爱祖国(45.2%)

B 艰苦奋斗(35.9%)

C 无私奉献(30.8%)

C 团结友爱(28.4%)

D 勇于牺牲(24.2%)

E 其他(提及“任劳任怨”(18.8%)、“共产主义理想”(18.6%)没有(19.4%)

第9题

您赞同“当今中国弘扬红色文化已经过时了”这种说法吗?

A 赞同(24.4%)

B 不赞同(64.1%)

C 不知道,不好说(11.5%)

第10题

您认为红色文化有利于?(可以多选)

A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48.5%)

B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42.9%)

C倡导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7%)

D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62.4%)

E有利于抵制和打击当今社会上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9.1%)

F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32%)

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9.0%的受访者参与了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超过七成受访者认同开展红色文化活动 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普通民众对过去那段历史整体上肯定,另一方 面也说明民众对“红色”的理解已经与以前有很大不同,给“红色”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并且超越了意识形态。

调查显示,48.5%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42.9%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 育”。还有受访者认为有利于“倡导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抵制和打击当今社会上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在回答“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中最值得弘扬和继承的是什么”时,80.6%的受访者表示有可继承的内容。其中,45.2%的受访者认为“热爱祖国” 最值得弘扬和继承,35.9%的受访者认为“艰苦奋斗”最值得弘扬和继承。此外,认为“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勇于牺牲”值得弘扬和继承的受访者比 例分别为30.8%、28.4%和24.2%;提及“任劳任怨”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受访者比例也都接近两成,分别为18.8%和18.6%。

调查还显示,对于“当今中国弘扬红色文化已经过时了”的观点,64.1%的受访者表示“不赞同”,有24.4%的受访者表示“赞同”,还有11.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不好说”。从调查结果来看,民众对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对于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度以及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同度都很高,这显示出普通民众对过去那段历史整体上肯定,国家是从那段历史走过来的,如果否定历史就是否定现在的一切。而且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历史的 宣传比较深入人心,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令人意外。此外,从受访者对红色文化内涵理解的多样化来看,现在普通民众对“红色”的理解已经与以前有很大不同,超越了意识形态。在人们的心目中,“红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调研感想

通过调研,在分析了社会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我个人对于所调研的这个主题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当前,中国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解读,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说《亮剑》,主题是显示共产党人的人性光辉,体现共产党人的人文情怀,背后更多的是弘扬民族精神,而并非以往的弘扬一种平均主义的乌托邦。我们现在的“红色文化”,更不是文革时期的“红色”了,而是包含了很多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红色文化”只能是当前中国社会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单独依靠它支撑起我们现在乃至未来的价值体系。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应该吸收世界文明的各种优秀价值。我们不能让“红色文化”来主导我们的价值体系,因为这本身就意味着排他性,如果由政府来主导推动,这种做法也不太合适,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应该让它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接受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充分批评与质疑。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5

前言: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在培养我们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难学,为此感到苦不堪言。因此我主要围绕学生情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看法,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课堂感受、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设计了一份问卷,希望通过进行此次调查来了解和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我的建议和看法,以帮助老师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问卷设计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所学的专业是?()

A.理工科类B.文科类C.艺术类

3,【多选】你已经上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

A.《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B.《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您认为上思想政治课堂课堂效率?()

A.很高B.有点高 C.一般D.很差

5,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感不感兴趣?()

A.非常感兴趣B.一般感兴趣C.不太感兴趣D.反感E.其他

6,您认为政治理论课对您的未来有什么影响?()

A.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

B.使自己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C.对自己的工作可能有帮助

D.不会有较大帮助

7,在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您的感觉和行为是?()

A.非常感兴趣,愿意去思考

B.担心被批评,被迫去思考

C.漫不经心的思考

D.没去思考,等其他同学或老师自己回答

8,您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

A.学习目标模糊B.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合理

C.学习动力不足D.学习氛围不好

9,【多选】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A.教材过于偏重理论,与现实结合不足

B.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

C.任课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

D.学生和任课教师有代沟,沟通交流比较困难

E.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只为了应试

F.其他

10,您学习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收获?()

A.学到许多知识、掌握了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

B.学到一些知识,知道一些国家大政方针

C.认识很多同学

D.没有收获

11,【多选】你觉得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义是什么?()

A.仅是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内容

B.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C.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D.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E.学校和社会的形象工程

F.其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同学男女比例约为:3:7,其中理工类的同学占总

体的37%,文科类的同学占总体的51%,艺术类的同学占总体的12%。从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到,抽取的同学中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思想政治课,但很多人对思想政治课都不太感兴

趣,非常感兴趣的很少。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认为思想政治课对他们今后有帮助,能使

自己较好地适应社会,说明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悟性还是很高的,内心非常了解学习该课程对

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在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多数人的选择是:没去思考,等其他同学或老师自己回答,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课堂互动这一环节不足之处,学生积极性不

高,不愿意参与思考。另外,当问及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碰到的困难时,居于首位的是学习

动力不足,学习氛围,老师的教学方式等次之,说明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因素不一,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至于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将在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不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还是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收获,可以了解国家的大

政方针,学到许多知识、掌握了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所以开设思想政治课有利于培养大

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多数人的看法。

三、存在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从问卷第4个问题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率

一般。这说明由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固定,教学形式单一,有点枯燥,所以大家上课没

有多大的耐心,课堂效率普遍不高。

问题二,从问卷第5个问题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并不浓厚,普遍不会像主课一样受到重视。我们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成效是长期形

成和潜移默化起作用的,并不立竿见影,所以很多人认为学习起来并没多大用处。

问题三,从问卷第7个问题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时,很多

人的选择是等其他同学或老师自己回答。说明师生互动这一环节的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参与

度不高。

问题四,从问卷第9个问题的统计结果中看以及我自身的感受,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之内,而且多为大班上课,这虽然充分利用了资源,却及不利于师生互

动。另外,缺少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与现实结合不足,也是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我的建议和看法

㈠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间互相质疑、问难、求异。

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

生们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希望老师们能摆正师生之间“主导”与

“主体”的关系,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构建心灵沟通、互相信任的平台,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朋友,坦诚地交换意见

等渠道,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一面,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这样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答问,多鼓励少批评,对错误观点耐心地加以正确引导;对不同的意见,心平气和地且有效地去进行研讨,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精力集中,能量充沛,努力且认真地去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㈡ 学会主动发现问题,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识结构的过程。通过带着问题主动地去学、去尝试、去探究,才能不断进步。因此针对在学习过程中,政治课教材理论性、系统性较强,没有生动的描述和精彩的情节,比较枯燥乏味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在在教学中进行互动,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如:可采用讲故事、对问对答等形式。另外,老师的教学艺术,引信入胜的导语,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都会对我们产生浓厚的吸引力,从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㈢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突破原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潜力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死记答案,对同一问题、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一个问题(或材料)产生多样、新奇、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或得出不同的结论。

2、联系时政热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这样一来,既巩固了相关知识,又积累了新知识。

3、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能使我们在融合贯通中产生能量。这就使我们站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全新的角度和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报告小结

通过进行这次调查,我收获颇多,了解和发现了一些问题。尽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少,但是如果老师能满怀激情,生动传地讲解,诱导学生积极投入,使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那么我们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扎实,能在课堂上充分参与,体验学习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教学的效果就好。因此,希望大学生们能注重自身学习的不足,敢于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地去学习,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慢慢改善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也老师们能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6

《北京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文化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

调 查 报 告

活动日期:2013.9

活动地点:北京工业大学校本部`

调查问卷撰写人:吕明心,邢嘉正辉

发放与回收:栗英轩,吕明心,邢嘉正辉,焦可歆

统计与绘图:栗英轩

总结撰写人:吕明心,邢嘉正辉,栗英轩,焦可歆

总结

2013年九月,秋暖心田,落日晖晖。我们古诗词文化调查小组,紧罗密补地开始进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动的调查研究中,每一个人精诚团结,认真做事,促使整个活动的有序高效的进行。

整体的来看待这次活动,从设计调查问卷,到发放回收,统计总结。每一个组员都尽心尽责,毫不懈怠。这保证了活动的有序进行,不出差错。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北京工业大学校本部的在校大学生,纵观整个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中,都能得到心灵上的美化,人格上的提升,情操上的触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词文化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机制不仅为当时朝廷选派除了一大批文人才子,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在整个历史的更迭中,得到了循序渐进的提升。“自古江南多才俊”,这句话形象的描绘出中国古代的文化盛象,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开展这次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将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延承与发展下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丢失祖先的文化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是为了打造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才,更是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色彩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继承与发扬古人的先进意识,推动整个时代的巨大变革。

在构思调查研究的规划时,在指导老师的辛勤帮助下,我们将目标锁定在北工大在校生对古诗词文化的认识状况。为什么这样定位呢?原因有三。一是为了通过对工大在校生的调查,分析出整个中国这一代青年的文化普及程度,进而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来帮助中国人才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二是为了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看到中国未来文化推广的发展趋势,更好的结合经济发展的浪潮,建立一个真正的文化与经济双重强国,使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得到根本性的实现。三是为了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提炼出一种科学有效,实际具体的调查模式,进而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实现对一个问题的透彻分析以及正确处理。在制定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大道至简,纵览全局的制定模式。为什么这样制定呢?一是为了通过对简单问题的探索,能够更好地分析出本质的问题。二是因为结合实际的调查情况,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更易喜欢简洁明了的调查问卷以及调查问题,能够更好地推动整个调查过程的协调与有序进行。三是过于复杂的调查方式在整合数据以及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不易进行,这将必然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综上所述,以简洁务实的问卷风格,明晰合理的提问方式,能够更好的推动整个研究的科学管理,帮助我们正确的进行对于问卷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发放与回收的环节,也能看到许多问题。一是整个组织的协调性,需要每个组员去切实落实。二是发放时间的分配,也需科学合理。三是要充分调动每一个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活动积极性,需要可循的操作规则,正确的处理方法,以及一个团结奋进的活动团队的有效支撑。

在分析与统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帮助我们分析处理数据。在这里主要是应用了微软的表格分析系统。零散数据的归类处理,复杂数据的变相处理,都依赖于图像的表示。

最后,便是调查报告的撰写。其实,报告的撰写依赖于数据,更基利于调查者的正确的答题态度,以及每一个组员的合理分工,协调工作。

以上便是对整个流程的简介。下面来具体介绍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及具体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问卷采用“七问一新”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时间:1

二.态度:3.5.6

三.喜好:2.4.7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7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医学院9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75份,回收率为97.2%。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以填写调查问卷的的形式进行,问卷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对抗生素的基本认识;抗生素的日常使用情况;获取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的看法等。

1.3 统计方法

在问卷星调查系统上录入数据,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有效问卷875份,其中男生434人,女生441人;来自城市的204人,县镇的222人,农村的449人。

2.2 大学生对抗生素认知情况

2.2.1 抗生素与消炎药区别的认识

68.8%的受调者认为抗生素与消炎药不同,31.2%对这两者存在错误或模糊的认识。数据总体上说明大部分医学生能区分抗生素与消炎药,“抗生素并不等同于消炎药”的概念已基本被认可。但是,数据也显示了部分医学生认为抗生素与消炎药的等同,这可能是被日常生活中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炎症也得到改善的现象所误导。而实际上,抗生素并不等同于消炎药,消炎药是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抗生素是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2]。

2.2.2 对抗生素用途的认识

71.09%的受调者认识到不是有发炎症状就要使用抗生素,78.86%认为抗生素的作用是能杀死细菌。但错误的认识有如下情况:认为抗生素能杀死病毒的占42.74%,认为抗生素能提高免疫力的占21.37%,只有37.83%的被调查者认为“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有效”是错误的观念。可见,不少学生并不能正确了解抗生素的用途,总体上表现出医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这与司小北等人的调查结果相似[3]。医学生群体对抗生素作用的认知错误不但影响自身用药情况,还会影响身边的人错误用药,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之一。

2.2.3 关于抗生素治疗何时停用的认识

只有18.51%的受调者正确认为“症状消失后也要服够必须周期”,而错误地认为感觉症状减轻就应停用的占46.86%,认为症状消失就应停用的占34.61%;另外,认为“用药后短时间内症状未见好转就应调换其它种类的抗生素”的超过半数。实际上抗生素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是其产生药效的前提,如没有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不是杀灭细菌[4]。

2.3 获取抗生素相关知识的途径

本调查中医学生获取抗生素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占49.6%,学校多开展专题讲座,把用药知识融进教学课堂,以此加强药品使用的教育和宣传,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抗生素相关知识;来自电视广告的仅占4.57%,而电视媒体是现代生活中接触多,影响大的事物,电视广告对抗生素知识宣传的缺乏也是导致不少大学生缺少对抗生素认识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相关部门若能在电视媒体上拓宽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途径,也将有利于改善滥用抗生素的现状。

2.4 大学生使用抗生素情况

2.4.1 是否常备抗生素及使用的抗生素来源

26.86%的受调者表示常备抗生素,不常备的占73.14%,可见大多数医学生并没有常备抗生素的习惯,这一结果与陈强等人的调查结果不同[5]。抗生素的来源中,来源于医生开具处方的学生占64.23%,仅14.29%表示来自药店推荐,14.4%表示根据习惯自行购买,7.09%表示来自周围人员建议。以上数据表明医学生所使用的抗生素主要来源于医生开具的处方,这可能与被调查者的用药习惯有关。有资料显示,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城镇大学生要好[6],是与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客观因素,人们经常病后多靠自身免疫力抵抗疾病而少用药的现象有关[7]。这提示受调者根据医生处方使用抗生素的行为可能并不都是由于正确的认知和使用所致,而学校与相关部门积极宣传用药知识,提高监管力度才是引导正确用药的最有效方法。

2.4.2 感冒、腹泻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6.06%受调者表示“一有感冒就自行购买抗生素”,4.46%会“到医院检查,但会要求医生开抗生素”,而“先自行使用非抗生素药物治疗,不见好转再使用抗生素”的占46.29%;“到医院检查,根据医嘱服用抗生素”的占43.2%。在治疗腹泻上,大部分(58.86%)被调查者表示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可见,大部分同学在使用抗生素时基本是遵医使用,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用药情况,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具有必不可少的意义。

2.5 对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

受调者中有91.89%意识到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状,40.91%认为导致滥用的主要原因是大众认知度不足,20.46%认为医生为了经济利益滥开抗生素。数据说明抗生素过度使用的现象已经影响到医学生的生活中,而医生在这一现象中占有重要的角色。进一步结合医学生使用抗生素对医生依赖较大的情况,由此推断,加强相关部门对医院用药的监管力度以及提高医生科学用药的意识对改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至关重要。

3 展望

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使用是缓解抗生素滥用的有效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抗生素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而在使用上呈现依赖医生的现象。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医药知识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医学生的素质修养,倡导学生在个人正确使用的同时引导身边的人合理使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医药使用的监管力度,并拓宽电视媒体等的宣传渠道;医务人员应严格规范用药行为,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病原学检查,确定需要使用才用,并做到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窄谱不用广谱,一种抗生素可以控制的感染就不联合用药[8];大学生也要重视个人用药行为,积极了解正确的用药知识,尽量做到遵医用药,为自己的健康提供更高的保障。

摘要:为了解医学院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为医学院校医疗保健及抗生素知识教育提供参考。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医学院9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生在抗生素认识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但在使用上基本能遵医使用。加强学校对抗生素知识的教育与宣传以及相关部门对医生用药行为的监管有利于引导医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

关键词:医学生,抗生素,认知,调查

参考文献

[1]段晓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科学使用抗生素[J].当代医学,2012,18(24):19.

[2]邝洁容.浅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1):63.

[3]司小北,张晓娇,杨立恒,等.医学生抗生素及微生态学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调查[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7):601-603.

[4]赵光禄.高校学生使用抗生素的误区及预防措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8).

[5]陈强,张占坡,李玉梅,等.大学生对抗生素认知及使用行为调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4).

[6]李玉梅,丁沂水,陈强,等.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抗生素认知及使用行为调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4).

[7]Dicks L.Breaking through to improved communing health[J].Mich Health Hosp,2003,39(4):59-62.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8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媒体、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都市年轻人。中国人开始沉浸在西方节日的狂欢里,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只注重其形式,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当我们逐渐冷淡中国传统节日时,外国人却逐渐喜欢、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我国的端午节很早就传入了韩国、日本、朝鲜等国家,他们至今还在品味佳节的乐趣。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被批准为其国家级第13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予以保护,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很多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习惯也往往一知半解,使得传统节日连存在的最基本理由都模糊不清。

一、当下传统节日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压力过大,害怕过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导致很多人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面对着更大的压力,甚至产生恐慌。

(二)对传统节日期待性降低,过节成例行公事。

现在的大学生是无法想象父母那一代的,他们生活水平很低,家家期待过节,可以改善伙食,但是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每天的伙食比过去过节水平还高,大家却少了对传统节日的期待。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竞争压力也相应的加大,为学业为生活终日奔波的人们已经没有多少热情来营造节日的喜庆气氛。

(三)攀比应酬送礼的节日让人心生胆怯。

节日带来的经济负担、亲情关系、朋友交往、应酬操劳、娱乐过度等因素,让人们对过节产生了不良的情绪。过节对不少人来说,是一种压力,一种负担,一种无奈。

(四)传统节日在现代化潮流中,不能与时俱进。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多人搬進了城市,对农村的不熟悉更加剧了这种状况,使得这种现象令人堪忧。

(五)西方节日入侵,国人缺乏保护传统节日意识。

西方洋节涌入中国,严重冲击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很多民族的民间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现在的大学生盲目跟风,缺乏去粗取精能力。在现代社会名利和物欲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到各种名目繁多的娱乐项目上。很少有学生有兴趣及耐心去尊重和承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现代人情感日趋淡漠,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缺少了以前的期待和盼望,在传统节日到来时,更多地表现为害怕与无奈,对传统节日的敷衍和冷落就是一种表现。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从政府做起,传统节日再适当增加为法定节日。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较有影响的节日约160多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造就了色彩纷呈的节日文化。尊重人们的风俗习惯,适当再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起关键性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应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不仅端午,中秋有法定假日,其他所有的大型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应该大力挖掘和宏扬。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

多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日前表示:“挖掘春节、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没有传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丢弃了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陈竟强调,中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重要的人文和历史底蕴,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而根是不能忘记的。

(三)加强传媒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力度。

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么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都是文化上的积累。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拍摄、抢救,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首先要介绍传统民俗文化,然后请嘉宾和研究人员来宣传,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由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节日知识宣传给大学生。

我们要利用好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传递民族精神。首先,要在全社会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引导人们重视传统节日。其次,应该挖掘节日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有层次地举办相应的文艺活动,如举办关于节日的演出、展览等,还应举办学术活动,研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相结合。而举办文化活动的目的是要弘扬节日文化,不能让传统节日流于形式。

(四)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文化。

近些年来,重现“清明赐火”等传统习俗不仅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旅游文化活动,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费方式。一些踏青赏花路线中加入了农事桑蚕、祭祀纪念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扫墓和祭奠活动也融入了不少传统节日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内容也在推陈出新,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参加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辽宁鞍山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要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节日里喜欢摔跤、扳手腕,拧指头等;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五)展开传统节日进校园活动,打开传统文化学习新篇章。

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在传统节日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之前,社会教育的功能缺位需要由学校教育来补充,才不至于出现传统节日的“断代”。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大学生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大体上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教学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热身”,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埋下伏笔,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绪。

2.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

除了课堂教学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为少的情况,大学生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比如《中秋咏月诗三首》、《端午日》、《古诗十九首》、《春酒》等都是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

三、结束语

通过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爱国、团结、感恩、孝顺的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赋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内涵。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切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实际;激发学生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兴趣,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下一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实施的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作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9

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也是毛主席提倡“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雷锋精神是奉献、无私、爱心的代名词。虽然雷锋离开我们已经将近半个多世纪,但他崇高的精神却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希望能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情况,对建设美好校园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该过程可能会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您所在的学院()A.经济管理学院 B.风景园林学院 C.资源环境学院 D.农学院

2.您的政治面貌()A.中共党员 B.中共预备党员 C.共青团员 D.群众

3.您知道雷锋日是哪一天吗()A.知道

B.不知道

4.您觉得作为大学生参加“雷锋日”这一天有意义吗? 有意义: 有一定意义: 没意义:

5.您是如何理解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多选题)A.无私无条件助人

B.诚实守信,懂的感恩

C.擦亮眼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D.其他:

6您觉得雷锋的理想信念所作所为过时了吗? A.过时

B.没有过时

7.每到雷锋月,孤儿院、养老院就会爆满,而其他日子却少有人问津。请问您觉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把学雷锋看得过于形式化,把雷锋精神理解得过于狭隘。

B.平日里没有注意到身边需要帮助的对象,在雷锋月没有思路,只好老调重弹。C.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懒得深入思考雷锋月可以还可以做哪些事情。D.听别人说去孤儿院、养老院学雷锋很有意义。E.孤儿院、养老院相对集中了最需要帮助的人群。F.孤儿院、养老院数量太少,规模太小。(多选题)A.现在“学雷锋”的人大多都动机不纯。

B.大家看惯了很多社会上的尔虞我诈,质疑只是一种惯性。

C.这是一种嫉妒心理。自己做不到助人为乐,就认为别人也办不到。8.一方面,人们希望,“学雷锋”能够升华成一种自觉。但另一方面,人们又总是质疑“活雷锋”们的动机。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D.媒体只是为了制造嚎头,夸大甚至编造事实,误导民众。F.很多人只是跟着起哄,想看热闹。

G.这没什么不好,反应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性以及对于事情真相的渴望。H.。我的观点:

9.以下哪些措施,您觉得对于推广学雷锋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多选题)A.学雷锋活动将由“软指标”变为政府的“硬任务”,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B.选项“重赏”学雷锋者, 在招考招聘、子女升学、医疗救护、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照顾。

C.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标准,使得学雷锋像考试一样,成为衡量学生的素质的标准之一。D.对道德施行者实行道德回报,进行必要的道义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E.淡化雷锋月,努力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F.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把需要帮助的对象及帮助内容在网上公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帮助他人的机会。G.我的建议:

A.相信其中的一些质疑类文章。雷锋的事迹的确有不真实的成分,这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蒙骗,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雷锋,而不是虚构的精神榜样。

B.雷锋事迹的宣传难免有虚假夸大成分,但社会需要的不只是雷锋这位榜样人物,需要的更是一种精神,一个道德标杆。雷锋事迹的真假早已不重要。

C.媒体的报道纯粹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雷锋的事迹感动了几代人,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怀疑其真实性,更不该质疑雷锋精神。我的看法:

11.您在帮助人时有过顾虑吗? A.有,担心被骗 B.有,担心被骗 C.没有过

12.如果在公共场合,正好遇见有老太太摔倒在地,并向您求助,您会怎么做? A.二话不说,上前搀扶 B.直接拨打110 C.先确定旁边有人作证,再帮扶 D.装作没看见

13.您对学习“雷锋精神”有什么看法? A.学习雷锋精神的本质,其精神应与时俱进 B.应时刻铭记,而不只是在雷锋月

C.要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不要只注重表面,要落实到行动上 D.其他: 14.附加题(本题选填)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研 篇10

——历史文化与城建提升的有机融合

一、基本情况

西工区地处洛阳市中心,东至定鼎路,北接邙岭,与老城区毗连;西邻涧河,与涧西区相邻;西北与新安县、孟津县接壤;南至洛河,与洛龙区隔河相望,总面积约55.95平方公里。自西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50年)在这里建立王城后,先后有东周、隋(炀帝)、唐(武则天)、五代梁、五代唐、五代晋6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达382年之久。这里曾一度城廓巍峨,宫阙壮丽,商贾云集。

近年来,西工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和“为民”两大主题,从而确定了西工区的总体目标就是“福民强区”,我们的定位是建设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商务区”,最终通过全面实施“商务强区、工业强区、文化强区”的发展战略,来绘制西工区未来的蓝图。

二、文化规划

2012年,西工区委区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以洛阳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战略为核心,开展周文化保护与展示规划,立足西工辖区丰富的周代遗存,挖掘、展示周文化元素。并委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蓝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家单位组成设

三、特色文化街区建设

我区围绕洛阳市“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和西工区“文化强区”战略,深入挖掘、保护、展示、活化历史文化元素,结合城建提升改造,先后实施了上阳城·瞿家屯村改造项目、沿涧河历史文化长廊项目、以及洛都皇苑项目和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暨丹尼斯城市广场项目。

1.上阳城·瞿家屯村改造项目位于西工区九都路涧河桥东,东临上阳路,西邻涧河,南临中州渠洛河取水闸,北临九都路,总占地面积约330亩。项目计划投资40亿元,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项目用地范围内现存周王城城墙遗址东西长约374米,南北保护范围40米。该项目规划设计围绕周城墙遗址,建设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在文物保护范围内建设景观步行街,通过雕塑小品和地面铺设钢化玻璃,来展示城墙遗址和周文化;步行街两侧采用带有历史文化元素的建筑风貌,建设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商业街。以此将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提高城市品位。

2.沿涧河历史文化特色长廊项目主要围绕周文化挖掘展示规划“三带”(洛河、涧河、中州渠等三条滨水廊)中的一带(涧河),利用和依托涧河进行规划设计。项目全长10余公里,主要景观分布于涧河沿线天城一品·五女冢整村改造项目、升龙广场·西小屯东涧沟村改造项目和上阳城·瞿家屯村改造项目中。总规划景观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以“孝”、“德”、“礼”、“乐”、“敬”、“和”等历史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广场及湿地公园。该

我们将现有的开发项目经过科学规划,用历史元素和地理元素将开发项目进行串联,形成了规模更大、规划档次更高、辐射范围更宽的超大型综合体项目。三是产城融合,兼顾人居改善和产业培育,将城市征迁改建过程变为培育新兴产业的过程。项目建成后,将不仅融合品质住宅、生活商贸等景观改善和人居需求,还将融合历史文化、高端商务等多元产业,届时将成为洛阳城市一条璀璨的项链,也必将为洛阳旧城旧村改造和安置社区建设树立一个新标杆!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

现在的城市发展包括城市外扩开发和城市内部更新两种模式。城市对外开发扩张是有限的,而旧城改造的内容是无限的,所以旧城改造是当代城市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决不能孤立地看待,它绝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拆低建高,也绝不是单纯的房地产开发,而是要通过改造进一步盘活城市资源,完善城市功能合竞争力。尤其针对”洛阳”,经过历史的洗礼之后,“河洛文化”逐渐又重新展现在这个时代。文化成为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准,通过挖掘历史、重现文化,从而让“洛阳”以一个新的面貌来呈现在世人眼前。所以,旧城改造无疑是发展的需要。但旧城改造绝非易事,不是今天动明天就有成效,必须科学把握以下三种关系:

(一)统筹处理旧城改造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展示,西工区已逐渐摸索出一条将历史文化与城市改建有机融合的经验之路,城市建设的特色已逐渐凸显。但是特色文化街区建设的“特色”,不仅仅要体现在建

公建配套设施的服务范围,科学布局,在考虑到征迁体量的情况下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明确规划条件,对项目进行带规划招商,并在协议中明确公建配套设施及安置房建设条件,促使建设项目早启动、早见效,避免安置房无法按时交工,引起信访问题。并且将旧城旧村改造、社会保障等各种政策用足、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对群众利益的保障作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居民拆迁后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现实需求,让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三)统筹处理旧城改造中“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保护强调的是历史性与传统形态,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新强调的是时代性与城市功能,它所代表的是现代文明与进步。要特别注重兼顾历史景观的真实性与人类活动的适宜性,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田子坊、青岛的里弄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及建筑艺术价值,这些建筑在当地旧城改造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然,保护并不是一切原封不动,如何协调改建和保护的关系,使城市历史在旧城改造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上一篇:《梦在初三》作文600字下一篇:秋天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