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两会的看法

2024-05-18

大学生对两会的看法(通用12篇)

大学生对两会的看法 篇1

尊敬的党组织: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的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更是老百姓的“暖心剂”。来自全国的5000多名代表、委员怀揣议案、提案聚集首都,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盘点过去,勾勒未来。代表、委员们应是代言民意的化身,议案、提案中也应饱蘸民生问题,在老百姓眼里,两会承载着老百姓的民生期待与厚望。

谈及民生,不外乎房价、教育、物价、看病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从各网站的调查看,广大网友无不以超越以往的关注民生姿态期待两会召开。这种期待发自内心,两会必然关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总理和网友对话时说的话,生活得有尊严就要让普通民众免于生活窘迫的决心,要过得幸福、享受尊严,就必须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措施,从制度层面着手改善民生,通过制度的完善以靠近关怀冷暖的目标,这显然是当今两会承载的重要使命。

譬如房价,这是当下最焦点的问题。房价的持续走高,畸形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房奴”,背负的沉重的生活包袱。“蜗居”成为热词。房价的畸形走高显然违背民意,也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给中国经济和金融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很多网友寄希望于两会成为房价走势的拐点,希望国家出台物业税,靠公共的力量干扰畸形的市场价格。靠税收的力量能否勒住“脱缰”的房价,实际效果尚不得知,但希望国家靠行政的力量,把拉动内需和平抑房价的矛盾解决好,杜绝地方政府寅吃卯粮地制造并出售“地王”,房地产商依靠财力大肆攻城掠地、跑马圈地现象,却实实在在是百姓的呼声。

还有教育问题,打破现有的教育不公平现状,让教育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也是老百姓的一大憧憬。受教育权是百姓的基本权利,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引发了一些列的矛盾与纠纷,“富二代”与“贫二代”的受教育不公平现状呼唤政府依靠政策的出台,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两会召开前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部酝酿数年、历经十数次易稿的规划纲要首次面世,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本届两会,围绕《纲要》,力促教育公平,提倡教育家办学,打破潜规则、斩断利益链,去除学校行政级别以及如何应对和改善困扰多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自然也会成为委员代表热议的焦点。

民生问题的焦点还有“看病难、看病贵”,这也是一个长期困扰百姓生活的沉重话题。拉动内需的引擎之一在于扩大消费,如果不治愈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忌惮于“一病返贫”的老百姓终究不会从容消费。新医改方案在去年4月6日正式公布,凸显出不少新变化,但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些变化能否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能否破解医疗问题的困局?新的医改方案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相信这也是代表、委员代言民生的重要议题。

此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改变现代产业工人“农民工”待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改革,带来深刻教训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这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卷,都需要“两会”期间展现的新规划来作答。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6-17

大学生对两会的看法 篇2

写作文批语更要注讲究鼓励的技巧。既要看到不足, 也要发现, 既要明确, 又要婉转, 让学生心悦诚服。从某种意义上说, 好作文可能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但一定是教师鼓励出来的。人们常说, 教育的艺术, 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 写作文评语也应如此。

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 应充分肯定其存在的优点, 多表扬、赞美, 忌批评挖苦。教师可以在总体上对文章的优点给予肯定, 也可以对文章的一些词句方面的细小优点充分表扬和鼓励。有些缺点需指出的, 可以通过委婉的语气、朴素的语言提出来, 或建议, 或商讨, 或旁敲侧击, 等等, 以免伤害学生的写作自信。我们要打破以往的批语模式, 多使用谈心式批语与学生交流。例如可以这样肯定鼓励:“你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 你同样可以写好作文”;“这篇作文进步如此大, 足见你的作文潜力是很大的”;“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一定会有很大进步”。还可以这样引导:“如果文章结尾部分能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文章便更出色了, 试着补在后面, 好吗?”等等。老师的这种鼓励、期待的评语, 将会产生神奇的效应, 说不定许多诗人、作家将由此滋生。我给学生作文写评语, 总是以短书信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我发现, 我的学生看了我写的评语都是笑容满面, 有的还心领神会地望着我, 大胆的学生还会在后面写上:“谢谢老师的信任, 我一定努力”;“老师, 你又给了我力量”;“老师, 我喜欢作文了”等等。

总之, 教师不必吝惜鼓励之词, 不必担心你的鼓励会捧杀学生, 在评语中贯彻了鼓励性原则, 学生就能从你的批语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生发更强烈的作文兴趣。

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诸如用词不当、句子不通等语病, 可在评语中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看法, 供学生参考。例如, 用词不当或材料不恰当的现象, 可参考这样的评语:“你看看如果换成这个词, 怎么样?”。可这样点拨:“细细品味一下, 这个材料, 用在什么样的主题中, 文章会更好一些呢?”这种商量式的评语, 能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气氛,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容的工具学科,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和学生进行交流, 继而走进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 在作文中往往表现出一种闷闷不乐的抑郁情绪, 面对这样的作文, 教师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启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 对待挫折。

总而言之, 作文批改不仅关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而且关乎学生的思想修养、艺术审美和健康人格。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妙笔生花的美文;既点石成金, 能让学生满怀敬仰, 又深觉知心, 既给学生以美感, 让学生心悦诚服, 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 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 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条件, 对学生作品的一个好的评语, 往往能成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无穷动力。作文批语即是一种言语劝导方式, 又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作文批语是教师批阅学生作文时, 在篇间、篇旁、篇末所写的评注, 它是师生就作文而进行的书面交流, 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有效的作文评语应饱含激情,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并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 促使他们的作文走向成熟。

论大学生对国产电影的看法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国产电影;科技;共鸣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61-01

当今中国电影市场日渐庞大,从中国最早的无声电影《定军山》开始到现在,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一直在不断的进步。并且自从2004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进入高速发展期,票房增长近20倍,银幕数量激增。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化,尤其是对电影产业化发展提供诸多政策支持。在2011年,国产电影的数量已经占有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与几年前中国电影市场中85%以上都是从外国引进的情形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虽然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但逐年扩大的电影市场以及繁荣的作品表象背后也隐含着国产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如重数量不重质量,创作上的粗鄙化娱乐,在海外市场遇冷等。很多人都认为电影多了,反而不好看了。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一个庞大的观影群体,他们对国产电影的看法会对影界的评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票房国产电影不断涌现,但评价却褒贬不一,两极化很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其中对于大学生对中国电影前景、现状的评价、发展的优势的看法等进行了提问、对比、分析。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十个方面,主要针对:大学生对不同国家电影的喜爱程度、喜欢国产电影的理由、国产电影最缺乏什么、最想从国产电影中看到什么、认为国产电影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得到的数据图表反馈,我们可以得到并总结出以下结论:

喜爱美国大片的学生群体庞大,英雄主义深得人心,国产电影仍需努力。根据问卷数据调查显示,52.86 %的大学生喜欢美国电影,而喜爱中国的比例仅占28.57%。美国高居首位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放映均取得不俗票房,观影人数多并且好评连连,早已深入人心,自然也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然而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美国电影不论是在场景制作,音响效果,还是特效上都领先于其他国家。但美国电影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高超的拍摄技术,且出产的电影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些深受当代大学生的推崇和喜爱。同时英语在世界的流通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但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美国电影外,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国产电影,这表明国产电影还是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也说明只要今后中国能拍出高水准、高质量的电影,大学生对国产电影的喜爱程度肯定也会不断升高。

国产电影缺乏技术性,想象力与故事性都有待加强。根据问卷数据调查显示,38.57%大学生认为“制作画面不够精美,缺乏技术含量低”,认为缺乏想象力的所占比为31.43%,并且认为“剧情故事老套,缺乏故事性”的占20%,紧随其后。技术含量低可以理解,但相信以后肯定会有所提高。国产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力往往变成一种恶搞,的确缺乏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让中国电影的想象力扬长避短应用在叙述故事的细微之处。能在细微之处让人感同身受,也是一种想象力的表现。周星说,故事不好看,没有血肉筋骨的丰满性;情节不真实,缺乏生活常识;逻辑不合理,结构不完整;缺乏历史常识,不能透视高远的境界;表现简单幼稚,难以打动人心。这五条可以视为当前中国电影的“五宗罪”。虽然说电影应该具有商业性,但是商业性归商业性,重点也应该放在电影而非商业。电影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非铺天盖地得大肆宣传。有时候大家会想,有时间宣传造势,为什么没时间静下心来寻找一个好故事呢?好的电影是寓教于乐,是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享受一个故事,体验一个人生,享受一种理念。讲故事不仅仅是讲故事,是要融入一种理念,在故事中展现一种人性,而这种人性是在电影中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体现的。《唐山大地震》就是成功的典范,以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大地震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出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这才算是一部高水准、高质量的国产电影。商业、电影并蒂开花。

大学生渴望能看到引起自己共鸣和心灵震撼的优质电影。根据调查数据显示,58.57%的大学生希望看到“能引起自己强大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的国产电影。45.71%的同学希望从中“感悟不同的人生旅程”。其实最想得到的也恰恰是当下国产电影的不足之处。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黄会林曾说:“现在缺乏能够拨动观众心弦的、引发观众内心共鸣与激荡的好故事。跟拍成风,克隆的很多,缺乏原创力与想象力。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拿出来的东西就会苍白无力。” 当下的国产电影要不就是拍得过于俗套了,没有新意;要不就是太过于个性化了,个人化的生活经验没法得到观众的共鸣。观众支持本土电影的心理因素很简单,就是单纯希望那些与自己有文化血缘关系、有情感共鸣的电影,能够更多地出现于市场。这种期待不是排他性的,当有优秀的引进片公映时,大家也是一样会购票观看。只是,每当国产电影在与进口片的票房较量中占了上风时,大家多少还是有点自豪心理。也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一些观众在面对选择机会时,倾向于购买国产片的票,来为国产片加油。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也总结出了一些建议:中国电影的投资、视觉感官与好莱坞有极大差别,所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做那样的电影,而是要找到自己独特的东西并且坚持,并且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来保持国产电影的个性和品格。我们要通过提升影视产业的文化价值传播,才能进一步提升电影产业的软实力。同时,电影产业要与影视人才相结合,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必须要知道-电影不仅仅是讲故事,是要融入一种理念,在故事中展现一种人性,而这种人性可以在电影中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体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才能成为一部值得回忆和回味的影片。

大学生对两会的看法 篇4

陈贵伦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突破年行动,抓住了滁州市发展的牛鼻子。从苏州发展的经验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始终紧跟上海发展步伐,通过几十年的努力,GDP 已经达到上海的 50%以上。滁州紧靠南京,学习借鉴苏州的做法,应该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全椒在实施大江北战略中十分重要。区域规划对接衔接上,报告提出1+3+5+N 空间发展格局,3 包括全椒县,5 包括全椒东部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襄河航道治理是重要内容。全椒紧靠合肥、南京,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要认真贯彻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为大江北战略深入推进作贡献。

陶金锋代表说,作为人大代表,我们一定要积极履职担当,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好监督作用。提两点建议:一是加强文明创建。建立奖惩制度,激发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加强学前教育工作。加快公立幼儿园建设,完善建设标准和教师待遇制度,加强对幼儿园教职工及孩子安全教育管理。

贡植平代表说,给全椒县提三点建议:一是加速推进产业配套。滁州规划发展六大产业,全椒要认真布局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大江北战略。全椒要主动对接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发展规划,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积极承接配套产业。三是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支出要做好统筹、量力而行,重点保障基本民生。

郑有保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姿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给全椒提四点建议:一是谋划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田园综合体,把农产品转化为自销旅游产品。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乡村,避免同质化。三是发展全域旅游,充分利用全椒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全椒慢城旅游品牌。四是积极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到农村工作,支持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吴在春代表说,滁州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发展潜力持续激发。提两点建议:一是关注信息化建设,大力引进智能制造产业,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各园区提前谋划布局发展信息化产业,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二是京沪高铁滁州站周边环境较差,与滁州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形象很不匹配,需抓紧提升。

结合两会政府报告谈谈你的看法

过去的一年,党和国家事业再开新局,特别是隆重庆祝了改革开放 40 周年,发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令。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春天的盛会起航,前行永不止步。不断完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不忘初心保民生,砥砺前行促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真领悟两会精

神,不断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要求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立足自身现实,认真规划自身发展。

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5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009届、2010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479元)比2009届(2130元)增长了349元。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其月收入为3023元;其次是工学(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㈠数据的背后: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形势乐观稳定,但实际情况是否真如报告所述我们不得而知。有些高校为了突显教学质量吸引新生,通过扣押学生毕业证或学士证的方式要求毕业生在毕业之日起三月内拿有用人单位的就业合同才能领到证书的方式来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为了拿到证书可谓用尽招数,所以数据的准确性让人值得思考。

㈡就业专业结构存在问题: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绿牌专业基本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

我们大学生在科技研究领域的专业以及文化学术领域的就业比较困难,而关于资源以及生产方面的就业情况比较好。

㈢就业区域不平衡: 蓝皮书显示,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

从2008至2010三届大学毕业生的流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没有增加。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

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㈣六成毕业生认为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

三、个人看法

㈠过于注重数据而忽视了实质:我们中国是个注重表面数据的国度,数据是官员、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学校的领导为了升学率、就业率费劲脑汁想出各种奇招怪招,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丢掉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

㈡专业就业不平衡:高新技术专业、技术研究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较差,不是我们的专业不对口,也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努力,而是我们这社会对高新科技人才以及研究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远没达到,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并不是我们眼手手低,而是这个社会需要到大学生的岗位太少了,供给大于需求。大学生去做掏粪工、擦皮鞋的不是个例。我们这个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国度,依靠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一切跟基建有关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都不错,而与创新高科技有关的则相反。我们误以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是因为比例非常高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而盲目的施行高校扩招政策,大学生的比例上去了,人上去了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我们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智造”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社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㈢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就业区域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过大导致大学生往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涌入。在大城市大学生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选择,在大城市大学生能有相对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这个公平缺失的社会我们弱势群体能做的就是往相对公平的地方靠近。

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我们怀着一颗对未来充满希望,想一展身手的心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实与我们的理想差距太大。不是我们眼高手低、不脚踏实地、浮躁,而是社会给予我们一展身手的平台太少了,试问哪个愿意读了十几年的书,千辛万苦通过高考上了大学后去做一个掏粪工,擦皮鞋,车间工人甚至公司打杂的人员。如果这样我们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念大学。

四、结语

对学生会的看法 篇6

一、师生之间的桥梁作用

做为学生会这样一个团体,其必然起到了师生之间的桥梁做用,将学校以及院系老师对于一些事情和一些管理条例的解释和说明,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让同学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学校的每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同样,学生会也要将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实地反映给老师,从院系和学校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帮助同学去解决。

二、学生自我管理作用

相对于学校的老师来说,学生绝对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只凭借老师的管理,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时学生会所起到的自我管理职能就很重要了。学生干部来自学生,同样也要服务于学生,说是管理,更多的是服务。学生会的学生干部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就已经起到了非常良好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学生实践经验

加入学生会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大学是我们踏入社会的前一站,在这里我们更应该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而学生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对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大学生对两会的看法 篇7

网络学习是大学生在与他所处的网络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 并满足学习需求的一种新型学习活动;也是大学生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一种独特的生存状态, 是通过不断地调节自我并与网络学习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网络学习方式是网络学习的一种手段, 是学生网络学习状态的一种体现, 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劣, 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学习效率。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接班人, 因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捷的知识获取平台具有积极意义。网络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还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在信息化脚步快速, 网络覆盖范围较广的上海, 网络学习以其快捷、灵活、成本小及信息量大等优势, 成了大学生获取课外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 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者黄泽民认为, 自主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满足网络学习的需要。而且, 网络教育平台是一个为学习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交流工具和助学工具的系统。如果系统设计者能更多地了解学习者对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方式和特点, 将有助于其开发出更合理易用的网络教育平台。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现状, 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了调研, 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问卷调查

(一) 调查目标及问卷设计。

调查目标: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现状及对网络学习方式的认可程度。并通过对这些看法的深入分析, 发现现阶段网络学习方式存在的不足, 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问卷设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兼有少量开放性问题。问卷共涉及了10个题目, 分为三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 对网络学习方式的选择, 对网络学习建议。问卷题目层层递进, 从各个角度进行题目的设计, 从而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二) 调查过程。

此次调研是随机抽取上海部分大学的学生, 通过现场发放, 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填写的。共调查了上海8所高校的学生, 每个学校发放70份问卷, 共发出了560份问卷, 收回的有效问卷是485份, 回收率为87%。其中,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上海一流大学共发放280份问卷, 收回256份, 回收率为91.4%;同时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4所高校发出280份问卷, 收回229份, 回收率为81.8%;下面针对问卷上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结论。

二、结论及分析

(一) 调查结果综述。

调查结果显示, 网络学习已成为多数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且网络学习的途径以专业的文字形式为主呈现多样化。同时, 与传统课堂相比, 网络学习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目前只能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 但两者各具优势, 可以互补。从长期来看, 网络学习方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结果分析。

下面对一些主要结论进行介绍和分析。

1、结论一:半数以上的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来获得学习资料。

此结论是由问卷的第二题:“平时, 你会通过网络来获取学习资料吗”得出的。本题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可知, 有51.3%的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来获取学习材料, 32%的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学习材料的频率是一般。总体来看, 网络学习已经被大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 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

2、结论二:大学生选择通过网上的文章、论文等方式进行网络学习的现象较普遍.

这个结论是根据问卷中的第三题:“在进行网络学习时, 您通常使用哪种方式”得出的, 该问题的选项有:相关教学视频;网络上的文章、论文等参考资料;网上的习题及解答;网络论坛上讨论或问答;其他。 (按选项顺序依次排列, 下同)

如图1所示, 在进行网络学习时, 有44.5%的学生会通过相关教学视频获取学习资料, 83.1%的学生会利用网上发布的文章、论文等形式的参考资料获得, 41.9%的学生会通过网站上的习题及解答获得。由此可见, 学生网络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 以网上的文章及论文等较为直观和专业的形式为主。但是, 通过分析我们也会发现, 多数情况下学生是在进行单向的网络学习, 缺少及时的沟通交流, 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若要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沟通平台应必不可少。 (图1)

3、结论三: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 两者各具优势, 可以互补。

结论由问卷中的第七题:“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 您对网络学习的观点是什么”获得, 本题设置的选项有:不具备课堂教学优势, 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具有很好的优势, 能够代替传统教学;两各具优势, 能够很好地互补;特点不一样, 适用于不同场合, 不能串用。

如图2所示, 与传统教学相比, 72.6%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各具优势, 能够很好地互补, 但同时84.9%的学生表示目前的学习是以课堂学习为主, 网络学习只是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所以, 总体来看, 网络学习目前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用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传统课堂学习还有很多网络学习无法取代的地方。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学习也以其独有的特点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成为课堂之外, 学生获取资源的又一大途径。所以, 为了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 应改革课堂教学, 提倡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将“满堂灌”授课改为课堂问题式、启发式教学, 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更加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形成了新时代下更加开放进步的学习模式。 (图2)

该问卷最后的题目为:“你认为目前的网络学习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根据调查统计的最终结果显示, 现阶段网络学习还存在网络资源分布零散, 内容良莠不齐, 缺乏规范化和专业化等不完善之处。为了营造更加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分析网络学习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相关建议是有必要的。

三、网络学习存在的不足

(一) 网络资源缺乏系统管理, 导致同一类资源不能很好地归类。

而且很多网站内容都相互独立, 导致资源不流通, 从而给学生的资源查询和归纳带来了阻碍。另外, 网络学习资源良莠不齐。在缺少参考和对照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辨识正误, 容易接收错误的信息。

(二) 网络学习缺乏沟通和交流平台。

现在很多资源都是个人或组织发布而来的, 内容及发布者都不是透明的。当学生对某部分内容不理解时, 没有适当的平台进行及时的提问, 导致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很难真正地理解。

(三) 专业性网站数量较少, 且已有的网站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普及。

大学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开放式学习, 加之网络在大学得到普及, 因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 对网络资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所以, 建立专业性资源分类网站具有良好的市场, 会得到大学生的青睐和响应。可是, 目前专业性资源网站并不多, 产生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即使是已有的专业性网站也还没有在大学生中间普及开来, 从而导致专业性资源网站缺口较大。

四、对网络学习方式的改进建议

基于上述提出的问题, 对网络学习方式的改进有如下建议:

(一) 各高校可以从自身出发, 建立资源分类性网站。

事实上,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一些专业的课程网站, 为学生提供一些课程的内容及知识。但总体看来, 各学校的网站在内容的丰富度及沟通交流方面还有很多有待完善之处。首先, 各高校的网站应尽可能地扩充其内容, 转载各种论文、期刊及时事新闻等, 尽可能从各个层面和角度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 可以采用实名制的方式鼓励一些教授和专家积极在网站上留言, 并为学生排疑解难, 增强学生网络学习的互动性。

同时, 各高校资源分类性网站的建设能够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 形成专业性的高效率电子图书馆。学习资源是网络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发适合学科教学和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 动员学生由资源的消费者向资源的生产者转变;另一方面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学校的电子图书馆等学习资源。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 尽可能地开发多种类型、数量居多的资源类型供不同学习需求和爱好的学习者学习, 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开发的深度, 增强资源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实用性, 组建大型实用性网络学习资源超市。

(二) 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客观能动性。

政府需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与治理, 优化网络学习环境。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就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 既要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又要用现有的法律、道德以及适宜的培训来教导和约束。由于网络的自由度相对较大, 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秩序不规范等现象。政府需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对发布在网上的内容进行严格地审核, 规范网络秩序, 追究发布不良或误导性信息者的责任, 并对事实进行澄清。必要时可以出台相关法律加以硬性约束, 从而营造文明规范的网络环境。

(三) 从各大主流网站的角度来说, 在进行各类资源分类的同时实现资源共通, 并通过相关渠道使各个网站的同类资源相互链接, 从而能够使资源很好的集中。

这对于网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 既可以丰富各个网站的资源, 又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完备的资料。

五、总结

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以其成本小、灵活性高、信息量大等独有的优势受到大学生追捧。它促进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突破了传统教学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 可以与传统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然而, 现阶段, 网络学习还没有完全发挥其优势, 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网络学习方式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够;网络资源零散, 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网站的数量较少。这些不足, 直接削弱了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效率。要使网络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要有井然的网络秩序加以规范, 否则, 其潜在的效用就难以实现。而规范的网络学习环境需要学校、政府以及网络经营者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进良.浅谈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OL].http://www.studa.net/gao-deng/111027/10410294.html.2012.4.

[2]韩晓琴, 林春杰.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应用的现状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24.

[3]彭文辉, 杨宗凯, 黄克斌.网络学习行为及其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6.10.

对山区学生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8

一、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自1984年踏上这方三尺讲台,我暗下决心:我要用我的青春荡涤学生的心灵,用我的知识耕耘学生的天地,为学生创造人生腾飞的平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必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时刻认识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衰,教师从事的是光辉而神圣的事业,在推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而努力、自觉、主动工作;教师还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二、要关注热爱学生

(一)爱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

有人把教师比作“托起明天太阳的人”,这个比喻很恰当。“托”,不是像母鸡一样“护”着小鸡,也不是像马戏团那样“驯”着动物。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投入我们全部的爱心来阐释这“托”的含义。“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倾注爱在举手投足间定格,那一张张笑脸才会那样真、那样纯,那一声声“老师”才会叫得那样无拘无束,那样有滋有味。水乳交融的师生情打开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通道,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教育是传递爱的事业。“以火点火火愈明,以爱知心心愈爱”,呵护童心,倾注师爱。就这样,爱的教育在脚踏实地中走出了第一步。

(二)以爱为开端,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在集体活动中,学生有了错误是难免的,就要看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从教几十年来,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其次,我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学生,坚持做到不挖苦学生,而是要爱护学生。

(三)严爱结合

对待学生要严爱结合,不仅要爱“小天鹅”,还要爱“丑小鸭”。首先,我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其次,我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友爱,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作为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三、要乐于奉献,勇于创新

中学生对校服的看法 篇9

在世界演变的过程中,服装随之经历了无数次变革和发展。从落后的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兽皮做的衣服,到迅速发展的今日,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和在街上便看到服装店内琳琅满目的服装。随着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选择多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昂贵的品牌服装也出现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就连中学生也关注起服装的外观。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表现学生的个性等,但许多家长和教师对此忧心忡忡,怕中学生花费过多金钱和精力在穿着上,而影响学习质量或养成不良习惯。其中这里有社会的影响,但也包括中学生个人因素,有些中学生不满足于校服上的价格,款式和色彩,导致了中学生对校服有了不满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服也不断发展,款式和色彩都在趋向多元化,由原来一年四季都是同一套变化为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多种校服。以前人们总认为校服只是代表学校的形象,但经过我们小组组员的仔细研究,得出了校服是有内涵的:它是呈现了不同生活的阶级的服装观点。校服犹如一瓶镇定剂,平复学生的心中狂躁的情绪。

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对校服的看法,我们小组进行了调查:75%的中学生表示对校服支持并倡导学生养成在校穿校服的好习惯,20%的中学生是有不满足校服并开始提出自己对校服的看法,介意;他们认为校服的颜色应该变得更加色彩斑斓,款式更加多一些。5%的中学生是反对穿校服的,认为校服不好看,质量不好,不能体现中学生的性格。从上述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同意穿校服的,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对校服的看法都是理智的,不再是过度讲求名牌,体现自己的个性追求时髦的人,减少了攀比的心理,校服使中学生他们懂得了不再盲目跟风,盲目最求名牌,懂得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的衣服

经过我们这次的探究,我们总结了我们对校服的建议和看法:

1、校服是学校的象征,但是校服的款式比较单调,仍可改进。

2、校服不能很好地体现现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

3、校服能淡化学生的攀比心理,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

4、校服色调单

一、沉闷的感觉,而且校服质量有待提高,不够美观。希望校服可以有所改良,符合时代潮流。

中学生的校园是充满活力和青春的气息,无处不张显这青春的饿、热力,欢歌笑语充斥这每一个角落,而校服——这正是表现飞扬的青春的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校园里永远最亮眼的风景线,校服的变迁承载着每一个在少年时期的欢笑和泪水,是在记忆里永远的光辉。

大学生对中国慈善危机的一些看法 篇10

前言: 一直比较关注慈善事业。最近几个月以来,从轰动全国的“郭美美”事件,到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的中国“慈善晚宴”,到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的“巨型雕像”事件,中国慈善事业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摘要:慈善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慈善事业有利于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工作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理解、交流和合作,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一、对慈善的理解

慈善,一是“慈”,要有仁爱之心,二是“善”要有善行义举。慈善应该不计回报,不计结果,慈善只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们的一种善举。参与救助和志愿活动的几乎都是年轻人,我们参与慈善活动的过程就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在许多人对慈善心存疑问和不理解之时,慈善和志愿活动会慢慢消解人们心头的坚冰,让人们重新对这个社会充满信心。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结果,比什么现实的救助结果都重要,需要我们的救助和慈善活动来慢慢改变。

有一个慈善基金会的宣言中说得好:

“也许你我没有丛飞那样圣徒般伟大的胸怀,可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也许你我没有比尔.盖茨那样富有,但我们能用一元,二元筑起我们爱的宫殿,心的长城!也许你我甚至一无所有!但我们的爱心就是所有!因为我们有同一颗心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行动!

我想爱心足以使一座城市更加美丽,并使之改变!

二、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

从2006年6月开始,寻访到了目前在中国做慈善风头最健、知名度最高的三个人:年过八旬的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长余彭年,他因为将自己20亿元的财富捐给社会而声名远播,被称谓中国的慈善冠军;世纪金源集团董事长黄如论先后捐款5.8亿元;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总捐款接近3亿。

通过和他们面对面地访问,我们看到了中国慈善业一个真实的侧面:做慈善多年的余彭年,叹息中国慈善环境的艰难;黄如论的观点则代表着大多数商人慈善者最朴素的动机:出于对穷苦者内心的恻隐与怜悯而一次次捐献自己的钱财;而翟美卿所运作的慈善基金会,现在则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她说她打算在10年后全心来运做基金会,“基金会规模最终将达到10亿元”。

毋庸置疑,中国现阶段的慈善事业还处在一种粗放、原始的阶段;而在参与慈善事业的各类主体中,商业力量、财富阶层虽往往成为其中夺目的明星,但囿于各种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实则有限。这就是今天中国慈善的现状,是谓“真相”。

三、阻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

1.对慈善事业认识的落后

除了来自外部的政府动员和社团劝募而不得不做的捐赠之外,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动因主要受怜悯心的驱使,而这难免使他们的慈善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多数人在慈善事业上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规划。

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动因主要来自内心怜悯心的驱使,这种慈善行为随意性比较强。在现代基金会没有成为慈善的主体组织形式之前,中国社会大规模慈善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来。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并不缺乏同情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媒体所报道的东南亚海啸惨状令网易丁磊深受震动、心下恻然,随即决定个人捐出一千万元现金。而翟美卿在一次做美容过程中碰见一个家庭困难的女孩,就决定帮助她。这种随机性捐赠的例子在其他富人身上也多次发生,这和西方企业家有目标、系统性的捐赠有很大不同。

“目前中国的慈善是结构性而不是规则性的,大多是伴随着大的灾难事件发生。”宁向东说。从已经发布的慈善榜来看,教育、社会公益和健康以及一些突发性灾难事件仍然是企业家们热衷的捐赠领域。

显然中国现阶段的慈善还处于“零售”阶段,大多数捐赠是零星的。慈善的组织化运作才刚刚起步。在现代基金会没有成为慈善的主体组织形式之前,中国社会大规模慈善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来。

2.富人做慈善反遭嫌疑

怕露富、纸上富贵、担心“越捐越麻烦”让“首富”们成为慈善的配角。

对于富豪们在慈善上的慷慨,很多人心存芥蒂,揣测他们的动机,怀疑他们是为了做秀,赢取名声,或者怀疑他们有不可告人的商业或政治目的,或者是为了赎罪,为了享受丰厚的税收减免。而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慈善被当作企业的一种软竞争力,用来政府公关和提升企业形象,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宽容。

美国《商业周刊》评出的2005年“美国最慷慨的50位富人”中,盖茨夫妇、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迈克尔·戴尔等名列前茅,与他们在《福布斯》杂志2005年“美国400富豪排行榜”上的排名大致相当。这似乎表明,在美国,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他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

中国的情形怎么样呢?一个事实是,在中国做慈善最多的企业家并不是最有钱的。排在富豪榜首位的黄光裕、严介和、陈天桥、丁磊等人是这个创富时代的标杆,而在慈善榜的前列,他们无一例外地缺席。根据胡润的统计,2005年百富榜的前4名(黄光裕、严介和、陈天桥、丁磊),所有的捐赠加起来还不到4000万元人民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慈善业还没有真正开始。”胡润说。

目前在财富阶层还有一种普遍的担忧,一是富豪们对不透明运作的慈善机构不信任,另外担心“越捐越麻烦”,怕接踵而至的各种拉赞助的捐赠活动,扰乱工作和生活秩序。

3.大规模展开的价值观并未成形

出于中国人传统思维和财富安全方面的考虑,把财富尽可能多地传给家族子孙继承或管理是富人们普遍的想法。这样的选择让一大笔财富失去了慈善的机会。

“死后留下大笔财富的人是可耻的”,卡内基这句名言已成为美国100多年富人作慈善事业的某种驱动力与信仰。有学者这样分析美国国民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寡头们利用残酷无情的方式巧取豪夺大量财富,而另一方面,他们在捐赠中又如此热忱慷慨、急公好义,以社会乃至人类的福祉为己任。虽然过程血腥,但结果温馨。美国的财富史是一幅充满矛盾的画卷。

反观中国,财富创造和传承的历史是中断的,而现在财富积累的时间不过短短20年时间,而在对待财富继承的问题,大多数人没有作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出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和财富安全方面的考虑,他们大多选择把财富传给家族子孙,这样的选择让一大笔财富失去了慈善的机会。

4.缺乏透明公开的环境,人们对慈善机构信任度不高。

一个好的慈善生态环境,不能容忍慈善资源被垄断,也不能庇护落后、带病运行的慈善组织。慈善发乎人的内心,源于人的自愿。慈善法要为内在的“慈”转化为外在的“善”提供通道,确保外在的“善”能够始终忠实于内在的“慈”,锻造透明度高和公信力高的慈善组织,厘清政府责任和民间慈善之关系,厘清慈善与商业之关系。现在民间公益组织登记注册的制度设计,基本上把没有政府背景的民间公益组织都排除在外了。慈善资源的行政化垄断抑制了公众的慈善热情,窒息了民间慈善的活力。

四、中国慈善的前景

如何挽救慈善事业,这事关我们的爱心传递,更关乎着千千万万急需救助人群的切身权益。慈善事业在坦诚面对国内舆论指责的同时,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检讨,空前的危机局面绝对不是一场纯碎的公关应对,要秉持慈善事业的本源,积极自我剖析,让高尚和阳光及早回归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出路。另外,民政部及慈善相关管理机构应当牵头开展一次从头到脚,从高层管理到基层机构的全面自纠与自查。要积极主动的查处一些行业内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对于捐款去向,使用数目必须做到清晰条理,有依有据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坦诚地接受媒体与社会的监督。用实际行动换取昔日尊严,用自我完善赢得大众的重新信任,慈善要救助别人必须先救自己。

制定慈善事业法,从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运行标准、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着手,明确政府监督部门与社会协调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明确慈善机构的行为准则,接受捐赠和实施救助必须公开透明,合理合法,防止借“义演”、“义卖”等合法外衣谋取不正当私利,使捐助人放心自己的款项一定会用到需要救济的人员身上,从而调动富人捐款的意愿和积极性,确实十分必要。

在慈善家们行善义举时,社会各届也应多予以关注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媒体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对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语:

善者,乐者。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得到快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恶仅在一念之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小学生自卑心理矫治的几点看法 篇11

自卑与自负是人的两种心理倾向,小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或离群索居,或羞于表达,在人际交往和课堂答问时面部涨红、心虚气短、语不成句。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矫治。

二、形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1.个人在生理、智能、家庭状况的差异

小学生在生理上有不足与缺陷,如局部残疾、器官损伤、身材矮小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觉得羞于见人。

有些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虽经努力,但无法赶上,于是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以致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在家庭方面,由于经济境况困窘或缺陷畸形,会让小学生产生有低人一头的心理。

2.教育方面的不足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中间或落后状态,家长自然是千方百计施加种种压力,不少家长在失望之余常用的是责备、惩罚和嘲讽的方式,这很容易诱发和强化学生自我否定意识,不适当的对比也容易强化儿童的自卑心理。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偏爱优秀学生,但有些学生并不是所谓的“差生”,只是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表现,在班级不出众,因此得不到教师和众人的关注,很少得到表现的机会,同样会造成学生的自卑与自闭。

三、自卑心理的矫治

1.真诚关爱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唤醒他们的自信心

有了自卑心理的学生,处处觉得低人一等,觉得周围的人对他另眼相看,往往处于麻烦、紧张、苦闷甚至绝望之中。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学生,而不能漠然处之、无动于衷,更不能讥讽嘲笑、严加指责。只有施以更多的关爱,用师爱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净化他们的心灵,才能喚起他们对进步的渴望和向上的追求。

不仅教师要关爱他们,还要在集体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也和其他人一样,从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使学生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2.科学的运用代偿原理和暗示效应,将自卑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自卑的学生并非一无是处,有不足的同时一定也有强项。代偿就是以其他的活动或发展来弥补不能达到的愿望,造成心理压力的迁移,从而将自卑转化为动力。

暗示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希望,并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方式,将这种暗示的期望传达得学生。当学生获得这种信息后,就会产生激励效应,最后学生就会像教师期望的那样进步、成才。

3.放大闪光点,增强自卑学生的成功体验,强化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种情绪的调节、情感的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教师要善于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甚至放大这样的闪光点,加以展现、褒奖。

4.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解开自卑的心结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来医”。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逐渐接近,产生信任感与依赖感,利用学生的“向师性”,让学生产生倾诉的愿望,通过倾听他们的倾诉,发现问题的症结,加以疏导与教育,解开他们的心结。

大学生对两会的看法 篇12

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都要和语文课本打交道的教师而言, 捧起这套书的欣喜之情要远远大于学生。看着它全新的编排体例, 读着一篇篇新加入的出自河北作家之手的文章, 确实感到亲切, 有一种清新的气息。但在执教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了几点不满意之处, 在此大胆提出, 以待专家或同行指教。

一、“强”字的注释令人费解

2007年6月第3次印刷的七年级上册《童稚记趣》 (第73页) 中, 将“项为之强”注释为:“项为之强 (jiànɡ) , 脖子因此而僵硬。项, 脖子的后部, 这里指脖子。强, 僵硬。”

此处读jiànɡ解释不通。“强 (jiànɡ) ”的意思是“强硬不屈;固执”, 指的是人的性格。很显然在这里取此义不行, 它的意思应是“僵硬”, 而“强 (jiànɡ) ”字并无此义。这里的“强”是一个通假字, 本字应是音近的“僵”字。所以在本课中, “强”字读音应为jiānɡ, 这样字音和词义才能联系上。

二、《送董邵南序》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不合适

编者把《送董邵南序》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原因大概是想让学生早些了解河北的古称“燕赵”以及在这一块古老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 除去这一点外, 这一课早早安排在七年级就没有理由了。

首先, 这一课文晦涩难懂。文中较多生僻的文言词汇使学生头疼, 加之作者有意而为的曲笔达意更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需花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一个刚脱离小学不久的学生明白韩愈写此文的本意是不希望董生去河北!然而明白了之后他们对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的故乡“燕赵”就少了几分自豪, 多了一层失望!在情感上先受了打击, 不能实现编者的初衷。

其次, 这一课结构上运用典型的“起承转合”的章法, 这一章法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对表达的文意也就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自然领悟。

三、《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文不宜选入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说明文单元, 此单元第一课安排的是宛敏渭撰写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但在备课过程中, 笔者发现此文不够精妙, 不宜作为范例文章。

这篇文章的“帽子”太大, 引子太长, 不是说明文中的精品。全文不过两千字左右, 单是引入部分就占了七百余字, 第一自然段与说明对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几乎没有联系, 它在文中的作用跟学生解释不清。这种文章只适合课外阅读。

虽然现在有很多阅读的材料, 但课本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而对于教师来说, 更是把课文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托。笔者觉得排入课本的应是选了又选的精品才行, 因为课文往往在学生一生中留下深刻的记忆。说明文知识性强, 语言精练准确, 体裁特征明显, 教师要通过课文把每个知识点讲清。但《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不具备上述特点。虽然它也署有竺可桢的名字, 但在结构上远没有《大自然的语言》清晰, 内容上远没有《大自然的语言》精练。

上一篇:坪头 2018年世界母乳喂养周宣传活动总结下一篇:怎样让简历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