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2024-06-10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共10篇)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1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与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根据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度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的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故此,在实验承诺期内,许多大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也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能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二、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

自我认识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剖析自己的基础上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出最适合的方案。将近一半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而了解自己能力特长的学生更少,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导致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

什么样的职业,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彷徨与迷茫。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当前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制度有密切关系。当前,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本土青年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未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

职业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如果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能根据职业目标的岗位分析在大学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增加就业竞争筹码。根据某调查研究得知,由于缺乏对自身兴趣、性格和爱好的分析,仅有32%的大学生清楚自己今后发展的职业方向。而在对大学生自己将来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调查时发现,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清楚其情况。调查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说以后要做总裁、总经理或人力资源总监等,但他们对总裁、总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的工作性质,需要具备的素质,认知甚少,对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未能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实际岗位的要求进行科学分析。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正确理解与自身规划

(一)完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强化本土化建设

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同时,在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模式,要结合本土青年生活安逸,缺乏主动就业意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体系,尽快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指导思想、辅导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二)科学规划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时间,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需求和认识不一,高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应切忌搞“一刀切”,也不可能一促而就。职业规划教育只有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职业市场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扎实推进,才能达到有针对性的成效。

大一:应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让自身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加专业学习兴趣,让其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

业,为制定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二: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 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本地和外地的雇佣结构以及求职的途径, 能够把对自己的了解与职业信息结合起来思考自身的职业规划。大二开始逐步学习专业课,这就要求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相关的专业,在培养对本专业的情感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它专业进行辅修。

大三:主要培养具有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 区分各种职业的异同, 判断何种职业适合自己,在职业群中作出初步选择的能力。在这一阶段, 要使自身能够意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在所选择的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对选定的专业进行实际的尝试(如开展教学实习、组织参观访问相关企业等),基本确立就业创业的方向。

大四:通过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深化对本专业操作技能及前沿理论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强化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心理适应的转变,学会独立走向社会,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学生可以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成长与实现梦想的需要;是社会竞争的残酷性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有了职业生涯规划不一定成功,但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肯定不能成功。只要我们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人生的航程中,朝着既定的目标,扬起职业直航,迎风破浪,定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 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1.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来源于拉丁文的“路径”之意。狭义的职业生涯主要指个人的工作经历。如: 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工作态度等行为; 广义的职业生涯贯穿个体的一生, 重视整个过程及在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 职业选择、目标确立和道路设计三个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全面认识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 对自己进行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 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并通过积极的努力和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评估、自我定位以及对就业需要、就业环境等的分析。

(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 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就业思路

客观、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是通过系统、科学的知识学习和实践, 使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 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了解自己的个性和性格, 知晓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从而对未来职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发向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意识的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 做出理性的生涯决策和有效的行动。

2.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高校的体制改革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 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化学习, 而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忽视整体化知识的贯通, 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 适应能力较差, 难以达到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标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推进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服务意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使高校教育贴进社会生活, 贴近大学生实际, 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发展, 努力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 稳定就业市场, 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有效控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出现的“盲目择业”、“抢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现象, 对稳定和发展就业市场, 提高就业配置成功率, 降低就业离职率, 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 一) 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本土性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现成的理论研究大多来自欧美等国家, 缺乏与本土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研究和探索,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缺少深入、系统的实践性研究。此外, 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只重视大学生的专业、文化课程的开展, 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没有把教学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 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 二) 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够重视, 职业规划管理层次不高

目前的高校更关注“进口”, 对“出口”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很多高校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门课程、一个普通的工作程序, 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不够重视, 在政策、资金、人员投入甚少, 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也不够成熟, 定理层次不高。很多高校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简单的分配给学工部或招生就业部门, 这些部门人员少、素质不高, 更多的只是在行使就业管理的职能: 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由教学部门担任, 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的沟通缺乏一个通畅的渠道, 许多关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想法难以沟通、配合, 导致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层次不高, 个性化职业规划服务严重不足。

( 三) 职业规划师资队伍不够专业、教学内容、手段缺乏实效性

高校职业规划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在师资力量和教学内容、手段上存在很多问题。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是由专门的职业规划师来讲, 而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政专业的辅导员来指导, 所以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不够专业、系统、全面和深入; 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不太规范、形式单一、内容零散, 测评工具也不科学, 造成很多大学生对学校设置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兴趣不大, 认为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上完了依然糊里糊涂, 这大大影响了高校职业规划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有效途径

( 一) 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制,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关系

高校要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取得实效, 必须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上下大功夫, 健全配套的管理体制, 各小部门分工要科学而具体, 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各环节、各部门联系紧密、合作顺畅。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部门还应要建立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的合作关系, 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服务系统, 为大学生即时整合提供就业理念、就业讯息、职训机会、个别咨询等服务, 时时关注校友的动态, 保持与校友的沟通和联系。因为优秀的校友经历和经验对大学生来说弥足珍贵, 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重要内容, 而且校友创办或任职的企业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有效资源。总而言之,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部门应走出去、引进来, 充分利用开发广泛的社会资源, 不断探索大学生求职的新途径。

( 二)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机制,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规划辅导活动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 教育不仅仅针对毕业生, 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 各有侧重。低年级的大学生应着重大项目开设实用心理学和职业素养等课程, 帮助大学生进行清晰的自我认知,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年级的大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以及职业规划技巧、能力等知识, 使大学生能够客观合理的制订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计划。此外, 高校还要积极探索,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辅导活动。如: 定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课程, 由资深的人力资源教授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担任主讲; 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心理测试活动, 拓展实训基地, 启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贯彻大学生的、沟通、合作等理念, 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服务意识, 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职业角色。

( 三)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 提高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应该丰富而深入, 且具备实效性。内容应包括心理辅导、个人认知、品德修养, 以及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状况等知识, 通过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和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模拟式、演练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灵活性、参与性。

( 四)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力量, 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通过进修、深造、培训、考核等方式, 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高校还可从校外聘请长期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相关职业的企业人士、人力资源经理等为学生和老师开设课程和讲座。此外, 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外界需求的变化, 对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科目进行适当调整, 使课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军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2]杨海生.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实践创新[J].大众科技, 2008 (11) .

[3]李军, 费剑南, 董承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读.合肥学院学报, 2006 (2) .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3

【摘 要】学业拖延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当中非常普遍的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介绍了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功能,对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关键词】学业拖延行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因素 干预作用

一、前言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业拖延行为成为最常见的行为之一。Solomon和Rothblum发现,5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行为;Knaus和OBrien的报告显示,大约80%-9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拖延行为。其他相关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些数据表明,学业拖延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当中非常普遍的行为,而大学生在学业上的拖延行为将会对其情绪、自尊、学习成绩以及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成因,探索如何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

拖延(procrastination)意为推迟到明天。按照拖延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情境拖延和特质拖延。学业拖延就是在学习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拖延,是个体对与学习有关的任务有意或无意的推迟,以致最终没能在任务期限内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

学业拖延行为受到人格、认知、情境、动机等方面的影响。

(一)人格

很多研究者将拖延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认为拖延与外倾性、神经质和尽责性存在相关,其中,尽责性是特质拖延的根源。尽责性较低的人做事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先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没有计划和目标感,缺乏组织规划能力。黄晗在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具有高效能感的学生在面临学业任务时,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而低效能感的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缺乏,即使有较高的能力,也会产生学业拖延行为。

(二)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将拖延视为一种应对策略,个体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时,会采用拖延这种方式来回避。Knaus描述了拖延者呈现的一种非理性的认知模式,正是由于这种认知模式改变了拖延者的选择。

(三)动机

有研究者将拖延看成是一个动机问题,认为个体推迟任务时由于缺乏执行任务的动机的原因。Lee对韩国大学生行为的调查发现,拖延行为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当任务是由自我决定的时候,个体更不容易产生拖延行为。如果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由自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制定的,那么,学生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拖延行为产生的概率。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业拖延行为的干预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过进行自我分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了解社会,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等功能。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与学业拖延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学习任务更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越高,则越不容易出现拖延行为。合理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其自身的优势而制定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并非只是机械地应付考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敷衍了事,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去。池丽萍的研究表明,外在动机较高的学生相比于内在动机较高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激发的恰恰是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2]。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罗静研究了高、低拖延者的延迟折扣差异,研究表明,高拖延者更倾向于选择可以即刻满足价值较小的强化物,而非需要较长等待时间价值较大的延迟强化物[3]。也就是说,由于长期目标过于遥不可及,容易让个体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出现懈怠,产生拖延行为。乔琨指出,较高的成就动机可以激励个体朝着目标而奋斗,拖延行为与成就动机有显著负相关[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连续性,它贯穿了整个大学四年,根据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短期目标,个体可以在完成每个短期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不断树立信心,保持不断进取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降低学业拖延水平。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相关研究发现,非理性信念是导致学业拖延的因素之一,害怕失败的大学生面临学习任务时,为了维护自尊,会优先采取自我设阻的方式,保护自己免受任务失败后带来的负面评价,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外界因素,而这样的自我设阻行为大大降低了个体本应成功的概率。他们由于不能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总是担心自己没有胜任一项任务的能力,久而久之,这种错误的认知方式导致了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反复出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采用自我询问法、橱窗分析法、360分析法等方式来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包含了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个人能力和潜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品质、优势和劣势以及潜在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成就感不仅仅来自学习,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回避学习任务来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减少学业拖延行为。

【参考文献】

[1]马新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35.

[2]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2):64-70.

[3]罗静.高低拖延者的冲动性特征与延迟折扣差异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4

一、确定志向。

只有人生目标确定之后,自己的体内才会生成一种驱动力,使人把自己的感情、信念、意志、精力都倾注其中,就会比平常更加的执着、努力和坚韧不拔。

二、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的分析,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够找到自己身上的长处,扬长避短,才能够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选顶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抉择。

自我评估中对自己做全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理特质:兴趣、性格、智商、情商、潜能、价值观……

2、生理特质:性别、年龄、体能、健康、体重、外貌……

3、学历资历:教育程度、培训经历、学习成绩、社团活动……

三、外部环境分析。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里,外部的环境分析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家庭背景

2、经济状况

3、发展环境

四、策略实施。

策略是指为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具体表现为:

①大学期间:我要做什么准备!明确自己将来最想从事的职业之后,应该尽可能的去研究需要自己具备怎样的素质,所以要在大学期间,就按照一个职业人的要求去努力的改变自己,包括待人接物、处世态度、团队工作等相关的经验等。

②步入职场:我在做什么!步入职场之后,除了要迅速的适应企业的文化和身份转变带来的不适,而且应该充分发现企业的各项优势和劣势,利用个人的能力进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更大的效力。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5

小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刚刚走进学堂,开始崇拜我们的老师,觉得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里想: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做一名老师,站在一尺高的讲台上,以教书育人为荣。虽平平凡凡却受人尊敬;后来我们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又幻想着将来自己身着军装,英姿飒爽;再后来我们走进高中,向往着美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梦做了一个又一个,我们的理想也谈了一遍又一遍,但它的内容却每次都不同。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我们变高了,而我们却不在年少轻狂,不再敢谈梦想,或者完全不再去构造梦想,这不是个例,在这个大的社会群体----大学,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不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的人,或许走出校园也就意味着失业,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关注这个问题。

二、选题目的:

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去探索大学生对自己失去未来规划的原因,或者去发现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的同学,是否有什么共同点?以此来给正处于迷茫中的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树立自己理想的航标。

三、调查方式:

对自习室和宿舍的同学进行抽样调查和访问。

四、调查对象: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少数本校其他专业同学

五、调查数量: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并且有效的为182份。

六、问题设计:

问卷共设置18题,其中1至17题为单选题,第18题为自由题。

八、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在其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同时,毕业生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因此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与当今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有很大关联。有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是模糊的,只有少部分对就业和职业有着明确规划,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对就业以及职业规划没有任何打算。总体来说,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但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做好职业规划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指导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职业生涯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其事业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确定相应的教育、发展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安排。

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按先后顺序可分为早期生涯、中期生涯和晚期生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时期中,又可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

阶段和衰退阶段。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大学生正处于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

在此期间,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应该有一个预期的设计,需

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小组就关于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内容对进行问卷调查。

九、问卷分析

摘要:此次问卷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展开,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情

况,研究当代大学生到底怎样来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如何定位以后的工作方向。调查问卷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个人资料

1.您的性别?

男生占64.84%女生占 35.16%

2.您所在的年级?

大一 76.92%大二23.08%

3.您的籍贯所在地?

城市19.78%乡镇17.03%农村63.19%

4.您是否是独生子女?

是 20.88%否79.12%

5.你所学的专业是?

经济类1.10%管理类4.40%工程类74.73%建筑类2.20%其17.58%

6.喜欢自己的专业吗?

相当的喜欢14.29%不喜欢14.29%不喜欢也不讨厌71.43%

结果显示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并且以多子女家庭为主。因此我们学校的学生很

多是不具备创业期不金的。未来我们的生活完全靠我们自己去一步步创建。确立自己的未来

规划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经过高考高考的人生洗礼,很幸运的获取大学了录取通知书,继续了自己对梦的追寻。每个人都想要上一所好的大学,学一热

门专业,可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人报了好大学却被调剂到了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还有的人虽然能报自己热衷的专业却被自己期望的大学拒之门外。学生对自己现在学的专业

看法怎样呢?我们调查的结果表明对自己专业喜欢和不喜欢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当,均为

14.29%,而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及不喜欢也不讨厌,保持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缺

少学习的热情。我认为我们既然四年都要与自己现学专业密不可分,那我们就不应该庸庸碌

碌的过活,而应该保持着热情,在大学四年中切切实实地丰富自己,增强自己应该具备和掌

握的能力。只有厚积才能在未来勃发!

第二部分:个人规划

7.你觉得大学里自己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多不多?

很多34.62%很少24.18%一般41.21%

8.你在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里你喜欢做什么?学习9.34%上网34.62%出去玩17.58%

睡觉16.48%做兼职7.14%其他14.84%

9.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有怎样的看法?没看法,随便混日子8.24%

觉得有点空虚,想充实自己但不知道该怎么做41.21%

急切的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正在寻找改变的方法31.32%

有自己的规划,生活很规律或很充实19.23%

10.你是否准备考研?

一定会考14.84%不一定61.54%一定不考23.63%

11.你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吗?

无规划,一片茫然26.37%不是很清晰,正在规划中63.74%

有明确的规划,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9.89%

大学不似高中那样有老师家长严格规导,相比之下我们处于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学习关键就要靠我们自学,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克制自己的放纵情绪。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的可支配时间是充裕的,但是,在这些时间里大多数同学喜欢上网,较少数人喜欢出去玩和睡觉,仅有9.34%同学喜欢学习,还有少部分人在做兼职工作,其他14.84%的同学喜欢做其他事。同学们对于自己的现状还是有所觉悟的,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目前生活方式是感觉到空虚,并且认识到这是在浪费时间的,急切地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寻找改变的方法。少部分人在自己合理的规划中有规律很充实的过活,但是仍有8.24%的同学对自己的现状没有看法,随便混日子。在大学虽然考研不是我们成功的必经之路,但是,考研却是我们走得更高更远的不二选择。调查显示:对于考研有14.84%的同学是一定会考的,而23.63%的同学却一定不会考,更多的同学还处在徘徊观望的阶段,想考研又怀疑自己的能力,这部分占了61.54%。针对同学们的个人未来规划我们也作了调查,结果是26.37%的同学对未来无规划,一片茫然,可喜的是63.74%的同学对未来虽不是很清晰,但正在规划中,还有少数同学有明确的规划,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部分仅仅为9.89%。

第三部分:就业取向

12.您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形势严峻,就业难 57.69%形势正常 24.18%

形势较好,就业容易7.14%不了解10.99%

13.您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预期?

很有信心8.24%比较有信心39.01%

迷惘40.11%很担忧 12.64%

14.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最主要么?

大学生自身不足 45.05%就业岗位太少 14.84%

竞争过于激烈34.62%国家政策原因5.49%

社会的进步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面对如此广阔、充满机遇,可又处处有充斥着挑战的舞台时该如何定位呢?对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我们是怎样看的呢?结果是57.69%的同学认为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24.18%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正常,还有7.14%的同学乐观的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容易,只有少数10.99%的同学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对于自己的未来就业前景只有很少数人有信心,绝大部分的同学是比较有信心或者说是处在迷惘中,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此很是担忧。既然就业形势难,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45.05%的同学积极主动的从自身找问题认为是大学生自身不足才造成就业难,另外的同学却在消极的抱怨就业岗位少、竞争过于激烈、国家政策不全等。

第四部分:就业取向

15.您认为您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不同于别人,让您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有23.63%没有40.11%俺不知道36.26%

16.您对您现在的学历满意吗?有没有想过报自考或是其他增值方式?

满意,有 12.64%不满意,有 47.80%

满意,没有 25.82%不满意,没有13.74%

17.目前您对您希望的就业行业或企业的用人要求有了解并依次进行调整自己的发展

和规划吗?

没有了解,也没调整自己的规划 42.31%

有所了解,但不想因此调整自己的规划 26.92%

大概了解,调整过自己的规划 25.82%

深入了解过,调整过自己的规划4.95%

18.青春不容虚度,树立自己航标,坚持坚持信念吧。亲,选择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_________融进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

_________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大学生我们是社会的未来人,因此我们虽在校园,也应心系社会风云变动,这样才不会被社会的暗流所卷没。踏入社会,每个人只有各尽所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才能出人头地,不被埋没。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阶段就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话,当我们成为社会人时才会不同与别人,让我们处于不败之地。可是目前我们23.63%的同学认为自己具有有核心竞争力,40.11%的同学认为自己还不具没有核心竞争力,另有36.26%的同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当今社会很现实,你说你具有能力,那你就必须拿出证件来证实你所说的,不然的话,一切都白搭。文凭、学历就是你能向社会展示你的很好的证据。在调查中12.64%的同学对于自己的目前的学历满意并且有想要通过其他方式增值自己,47.80%的同学对于自己的目前的学历不满意,并且有想过通过其他方式增值自,25.82%的同学对于自己的目前的学历满意,没有增值自己的想法,还有13.74%的同学对于自己的目前的学历虽然不满意,但却没有增值自己的想法。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以大学生能否针对就业行业或企业的用人要求有了解并依次进行调整自己的发展和规划呢? 结果是绝大大部分的同学对此没有了解,也没有调整自己的规划,少部分同学对此有所了解,但不想因此调整自己的规或者是大概了解,调整过自己的规划,仅仅有极少数的同学对此有过深入了解过,并且调整过自己的规划。

十、调查结语

职业规划分为职业规划意识、对职业规划的了解和现状及需求三部分,包括了自我认知、是否树立清晰的目标、职业规划意识、人职匹配意识、职业规划动力、对待职业规划是否科学、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了解职业规划途径和就业价值观八方面内容。做好未来职业规划对我们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总要的事,只有尽早的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才能合理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将来在就业过程中所需的能力。今后的就业竞争形式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掌控,唯有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就业环境。立足现实,明确目标,积极主动的正确评估自我,并进行机会评估。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步骤的开展实施。相信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很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附件一

组长:张远

小组成员:陈德睿、陈鹏宇、朱翔宇、覃加兵、李旺聪、罗莉、黄柳叶

分工情况:

问卷制作:张远

问卷分发:陈德睿、李旺聪、覃加兵、朱翔宇、陈鹏宇

问卷统计:张远、陈鹏宇

论文写作:张远、黄柳叶、罗莉

PPT制作:朱翔宇

PPT讲解:张远

成员感悟:

张远:一个人努力虽然不一定能收获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生活中以一颗平常心过活,我认为“融进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这句话说得很对。

朱翔宇:既然不知道未来的路,那就只能往前闯了。

罗莉:与乞求别人给予未来,不如自己去打拼。

陈鹏宇: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的现在和将来的作为。

陈德睿: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在今天尽可能活得开心的前提下,心中永存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李旺聪:不要看轻自己,不要看轻他人。

覃加兵: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我对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理解 篇6

聂晶(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311)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至少证明了我国的城市规划正走向成熟,已摆脱了“从无到有”的基本追求,逐步进入了强调实施、加强监督的制度化建设新时期.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公共政策

2008年元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这部由我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去年底通过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正式实施。对《城乡规划法》的出台,虽说业界褒贬不一,更有不少批评家在其尚未正式实施之前就罗列数条亟待改进之处,但《城乡规划法》的出台至少证明了我国的城市规划正走向成熟,已摆脱了“从无到有”的基本追求,逐步进入了强调实施、加强监督的制度化建设新时期.作为一部指导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法典,《城乡规划法》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规范着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必将深入影响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城乡规划法》的精神、内容,以及具体实施,都显得尤为重要。《城乡规划法》并不是《城市规划法》的简单修订,而是有着天差地别的立法背景和立法需求,这必然导致《城乡规划法》在结构和内容上与《城市规划法》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差别在于:

1实现了城乡覆盖

我国长期以来在规划上实施的是“城乡二元分治”。在《城乡规划法》出台以前,实行十多年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可以用一法一条例来概括,即城市规划的依据是《城市规划法》,而乡镇规划的依据是《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其中,《城市规划法》由全国人大常委通过,在法律性质上是一部国家法律;而乡镇条例由国务院通过,属于行政法规,《城市规划法》的法律效率和地位上明显高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城乡规划法》的体系内以城市规划为主,涵盖了乡镇规划的内容。虽然城市规划和乡镇规划的编制、批准、修订和监督程序仍存在差别,二元化的痕迹仍很明显,但不得不承认城乡规划法的进步,以及立法者试图结束二元分治的愿望和决心.2强化了依法修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的适时修订是现实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过程规划”理念的重要体现。但是,《城乡规划法》实施前更多的情形是规划的修改过于频繁,且往往掺杂了过多的人为因素。《城乡规划法》单列“城乡规划的修改”为一章,规定了各规划修编的前提条件。修改涉及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要先取得原审批机关的同意,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甚至要先修改总体规划。同时,《城乡规划法》将规划修订的程序用法律固定下来。虽然该法定修改程序之可操作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至少规划修改的有法可依缩小了主观随意性的空间,用法律手段增强规划的严肃性.3突出了法定监督

《城乡规划法》新设的“监督检查”一章,明确规定将监督的责任明确到具体部门,并将监督的手段合法化。法律的制定归根结底是为了法律的实施,而法律的监督向来是法律实施的保障。《城乡规划法》中突出法定监督,实际也是一种控权,政府行为的界定和规范化。这样可以规避城市规划各环节的随意性,促进《城乡规划法》的有效实施.4明确了法律责任

《城乡规划法》较之《城市规划法》,对“法律责任”相关内容有大量增加.首先,明确了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法律责任。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是具体承接城乡规划的骨干,其起草编制的规划是城乡规划制定的基础。明确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法律责任,有利于从规划编制的源头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其次,细化并进一步明确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这将有利于促进规划的依法制定和实施。再次,《城乡规划法》详细罗列了建设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划法规的行为及相应处罚。例如: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指出了处理方式;明确了对违章建筑的强制拆除;规定了逾期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罚款等。这都有助于加强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为规划实施和管理创造更好的制度条件.5努力推动与相关规划的协调统一

从我国现行的政府法定规划看,对应实体空间利用的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主体功能区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联系)。三大规划分别由规划建设部门、国土部门及计划部门主导,其中,规划建设部门主要通过规划编制实施及“一书两证”(尤其是“规划建设用地许可证”)进行空间管理,而国土部门和计划部门则分别通过土地出让审批、产业政策制定方面进行控制。特别是由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所对应的《城乡规划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均为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和级别,而计划部门主导的规划又由国家《宪法》授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纲领。因此,在实际的规划管理与建设过程中,往往造成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功能重叠甚至冲突的问题。相较而言,城市规划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城乡规划法》虽然在总则部分规定了规划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但缺乏具体指导内容,并未指明解决当前“三规并行”“、互相制约”问题的制度路径.6进一步明确规划核心控制概念

在当前体制背景下,城市规划特别是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规模控制仍然是上级政府统筹管理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法》规定“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但是,在规划区范围趋于扩大的背景下,上述“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与现行规划审批侧重于城市“主城区”或“中心城区”规模控制的状况如何对接尚未明确。因此,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区范围划定及“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的尺度把握给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博弈留下了巨大空间.7吸纳与融合既有规划经验成果

《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十几年里,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均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规划的技术性、合理性都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区域规划、战略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设计等法定与非法定规划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工作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城乡规划法》涉及内容仍集中于传统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领域,除明确了近期建设规划的地位外,对其它规划并未提及。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甚至予以弱化,删除了《城市规划法》中“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市或者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的规定,区域协调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制度化的表达。与此同时,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先于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如何合理借鉴与融合各类型规划的优势,构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规划体系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工作的开展.8建立完善的规划审批决策机制

随着对城市规划作用认识的加深,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规划审批决策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一方面是所谓的公众参与还停留于“咨询公众”阶段,另一方面,除深圳等城市先行一步外,多数城市的规划委员会制度建设均比较滞后。这造成了城市规划审批与决策标准的模糊与混乱,带来所谓“局长规划、市长规划”现象.2008年付诸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提出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组织方式。城乡规划法条文中也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7

从规划主体来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自我与环境评估、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职业生涯策略、评估与反馈。【1】下面就这五部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 自我与环境评估。

自我分析主观化、片面化。首先表现在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且太过片面。即使有很多同学都能意识到自我规划的问题, 知道要对自己的性格, 爱好做一个评定。但评定的方式, 大多都是通过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来认识自己的, 几乎都倾向于利用软件测试来了解自我。很少有毕业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践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 让自己的评估形成一个活的体系。

环境的分析形式单调, 分析流于形式。从自身现有条件来看, 环境分析只有普遍性没有特殊性。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简单提一下自己所在学校, 家乡的名称。而对家庭经济状况, 从业现状, 家族文化, 学校的社会认可度, 本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等只字不提。对就业形势的评估, 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犯了“大而全”错误, 缺乏针对性。【2】从对社会职业的认识来看, 关注职位能力不够, 途径单一。即职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任职条件、工作内容等等只是通过互联网获得一些信息。

(二) 确立职业目标。

确立目标理想化, 与现实严重脱节。由于对环境的分析不够到位, 所以职业目标的确立相应就显得宽泛而不够准确。对职位的了解只是建立在零散的信息基础之上。没有对职业的一个清晰的了解, 就不可能对一个目标坚定执著的走下去。

(三) 职业观念亟待转变。

对自身的期待过高或者期望太高。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高” (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 、“三大” (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 , 说明我国高校毕业生一方面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另一方面却向往着过高的待遇和条件, 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是其根本的解决办法。

(四) 职业生涯策略性不强。

缺乏科学的策略。计划的可实施性不强。对生涯的期望大多指向自己的理想国, 而并非现实的社会。作为长期的职业规划, 缺乏信息的有力支持, 仅仅知道职业的大概, 而且多是从互联网搜索得来的, 没能够和实际结合, 沦为一纸空文。未来职业是教育行业方面如中学教师 (五年) —教育管理工作 (两年) —大学教授 (三年) —高级管理 (校长等) (五年) 。像这种缺乏论证, 想当然的生涯策略是没有意义的。大学生应该多和社会职场人士沟通、交流, 获取足够的行业、企业和职位信息, 那么就可以保证职业规划的社会性和可实施性。应该结合自己的测评报告, 发挥自己的长处, 尽量使计划执行不再是凭空想象。

(五) 评估与反馈不及时, 没有被重视。

在实际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反馈修正这个步骤, 而且计划与备用方案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反馈应该坚持“吾日三省吾身。”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不是一篇普通的策划书, 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或老师的任务, 只是写写而已, 写完放到一边了事, 那就失去了其意义。在有些学校的职业规划大赛中我们发现, 最后的比赛大多要靠选手现场的演讲水平, 比赛结束之后马上评奖, 没有人提到这之后的评价和反馈或是做哪些改进。然而, 与时俱进的规划, 才是活的规划。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只有把每个环节落实到实处, 结合自己的实际, 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 长期的, 有监督的对自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才有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下面我们从另个主体, 即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来谈。学校或者说管理者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 也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可以说学校的反应是十分积极的, 我们也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形式,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有研究显示,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持续性较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四个方面。【3】结合笔者观点, 大致可以分为

(一) 规划断层, 连续性差。

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 但课时少得可怜。从入学到毕业,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不是长期的, 更不是连贯的。而是以点的方式存在。比赛也罢, 考试也罢, 都是间断性的。从而在学生中间无法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诱导机制。只有持续不断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 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性、职业实践的针对性, 克服择业就业的盲目性。【4】

(二) 缺乏有机的体制。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多没有专门机构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虽然设有就业指导中心, 但对学生的干预有限, 没有系统的教学和管理办法。

(三) 规划缺失实际指导意义。

一个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学生很难想象其能够制定出怎样的规划。而实际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缺乏职业体验, 对职业世界的了解甚浅。

二、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 从学生的层面来看, 首先需要有个科学的自我和环境评估。

科学的自我评估, 既要建立在科学的评价手段上, 也要求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既不能过分依赖主观判断, 也不能全部照搬性格测试结果。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测试的几个方面自己为自己制定一个评价的标准, 重新为自己定位。其次,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要矫正学生的就业观, 根本上还是要矫正学生的价值观。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所以, 大学生的就业出发点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再结合社会的需求。但是, 结合社会的需求, 绝对不是跟风, 看哪个专业热门就往哪里去。第三, 落实自己的就业规划, 不能将其作为任务, 或者一份书面报告放在一边, 而是真正将自己的规划落实到行动上。第四, 阶段性的对自己进行评估, 看看自己最近有没有真正按照规划做, 或者说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有没有亟待改进的地方, 及时提醒自己调整和改进。

(二) 教育层面来看, 首先要从制度的层面建立职业规划完善的体系。

包括科学的激励机制, 持续的指导机制。具体来说, 学校不能只是开设就业指导课, 举办一次就业规划大赛, 而是要以此为核心, 展开长期的指导和激励工作。并做适当的调查和监督办法, 督促学生对自己的规划落实。其次, 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避免跟风和拜金, 拜权主义在学生中间流行。第三, 多方位, 全角度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也可以采用班级授课、多媒体演示、专题讲座、互动座谈、辩论会、社会调查、企业参观、实习锻炼、模拟职场、换位体验等方法让学生间接地获得实践机会和经验。

(三)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首先是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制。

设置专门机构, 专人负责, 研究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教学管理办法, 并做好适时的调查研究, 关注学生的就业心态, 就业动向。其次, 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社会锻炼的空间, 让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积累经验, 增长知识, 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明确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比如可以协调学校和用人单位展开人才的交流和培养计划, 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

综上所述, 就业生涯规划的两个主体, 即学生和管理部门, 都应当从实际出发, 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教训, 避免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 从观念上和实际行动中真正将其重视起来, 实现双方的有效互动和交流,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家及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都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和活动进行引导教育, 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本文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从而能够理性地看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 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人民出版社.2007.1

[2]、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经济研究导刊[J].2001.3

[3]、白强, 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11, 17, 4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8

关键词 职业生涯 心理辅导 体育学生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事关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合理支配、教育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把大学生的就业彻底推向了市场。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高峰的一次次到来,大学生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为了使得体育师范类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实现的策略,增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自信,解决体育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对体育师范类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希望能够总结出一些对毕业生顺利就业有实际帮助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加以推广。

(一)研究对象。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08级学生(在读,大三学生)共100名。其中,男生68人,女生32人;城市生源56人,农村生源44人。所选取的学生均通过实验前的面谈,确定他们是有比较强烈的生涯探索的愿望,能严肃认真地对待整个活动,并且承诺能够真正融入团体,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愿意在团体中积极地开放自我。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测量法、实验法。

(三)研究工具。《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本研究量表系以林香君(1992)依据国外Osipow,Caney&Barak, (1976)所编,及陈金定(1987)所修定的量表再行修定,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高达.960。该量表包括四因素:自我概念、自我信心、目标制定与达成、选择与矛盾。本量表共26题,以李克特五点量表方式作答,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采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者,生涯定向程度愈低。

一、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效果分析

(一)辅导前后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差异分析。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学生进行测试,学生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对于自我的了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分的比例明显上升,从辅导前的9.6%上升为辅导后的18.89%,上升将近2倍;而4分的比例明显下降,29.04%下降到11.43%,下降2倍多;3分的比例下降近2倍,从15.66%下降到8.73%;2分的从辅导前的38%上升到辅导后的64.44%。经检验,学生在辅导前后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说明团体辅导对增强学生的自我了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辅导前后学生自信心的差异分析。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学生进行测试,学生经过生涯团体辅导,自信心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经过生涯团体辅导,2分的比例明显上升,从辅导前的20.97%上升为辅导后的44.44%,上升2倍多;而4分和5分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从48.98%下降到26.67%,下降将近1半,从11.26%下降为2.39%;1分的比例略有上升,从7.83%上升到12.07%。经检验,学生在辅导前后的自信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团体辅导对自信心的增强有明显促进作用。

(三)辅导前后学生生涯目标的差异分析。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学生进行测试,学生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对生涯目标的目标有显著性差异。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学生对生涯目标的认识存在差异。其中,1分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从辅导前的9.07%上升为辅导后的32.11%,上升将近4倍;而4分的比例明显下降,18.17%下降到4.6%,下降将近4倍;3分的比例略有下降,从32.91%下降到25.35%;2分的辅导前后没有变化。经检验,学生在辅导前后对生涯目标的明确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涯目标的明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辅导前后学生生涯决策能力的差异分析。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学生进行测试,学生经过生涯团体辅导生对于生涯决策选择能力与辅导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分的学生比例辅导前后没有很大变化,比例都不高,分别占4.03%和4.17%;2分的从8.98%上升到47.39%,上升将近6倍;而3分的比例明显下降,39.85%下降到12.99%,下降将近3倍;4分的比例略有下降,从47.71%下降到35.56%。经检验,学生在辅导前后对生涯决策选择能力明显改善,说明团体辅导对学生生涯决策选择能力有所提高。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经检验,体育师范类学生的自我了解程度,自信心程度,生涯目标的明确性以及生涯决策选择能力方面辅导后的得分均好于辅导前,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团体辅导对体育师范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促进作用;2.经检验,体育师范类学生在团体辅导后生涯决定量表各因子分值均低于辅导前。其中自我概念、目标制定与达成、生涯决策选择与矛盾这三个因子在辅导前后差异显著(P<0. 05);生涯决定水平和自我信心两个因子辅导前后差异极其显著(P<0. 01) 。说明团体辅导对体育师范类学生的生涯决策选择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二)建议。1.转变学生与学校的思想观念,真正的把职业生涯设计工作提升到一定高度上来。同时,应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整体化思考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这一工作如何作,如何作好的问题,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规范到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中去,真正的提高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效率,明确职业指导部门的职责、任务,切实地帮助学生宏观设计职业生涯;2.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通过入学职业生涯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测评报告、职业生涯目标设计三个环节来施行。先通过职业生涯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职业分类特点,了解职业设计相关的理论与技能,再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测评报告使学生合理分析自身特点,最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知识,真正确立自身职业生涯目标,订立人生发展方向;3.对于职业生涯目标与路线已基本确立的学生,指导老师应该通过科学设计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的储备、心理状态的调整等目标。

本文系西安体育学院院管自主课题。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9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拥护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深入贯彻上级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2.理解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含义,热爱小学美术教育事业,具有敬业精神。3.认同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性以及它的独特性,注重专业发展。4.具有团队精神,积极参与合作、交流。5.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1.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过程中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关爱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3.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4.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拥有快乐的校园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3.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富有爱心、责任心、更要耐心和细心。

2.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有健康的心理。3.勤奋学习,不断进取。

4.衣着整洁得体,不穿奇装异服,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了解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初入小学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过渡的方法。2.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了解关于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5.了解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确保每个学生的安全。

(六)学科知识

1.了解美术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的结合。2.掌握美术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教学方法。3.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七)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3.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规律。

4.掌握各个阶段的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用性知识

1.了解中国教育尤其是农牧区教育的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2.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知识。

3.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育教学设计

1.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3.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3.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4.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做到教学合一。

5.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

6.妥善应对突发事件,避免伤害学生。

7.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1.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2.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身心健康成长。3.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自信。4.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十二)沟通与合作

1.善于倾听,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2.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团结合作,共同发展。3.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艺术发展。

(十三)反思与发展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10

2012年2月19日—22日,我参加了由科教城培训管理中心主办的第二期“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师资培训班,主讲人是来自德国的职业教育专家Thomas Hug先生。通过几天的培训,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我对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以下均简称为“行动导向法”),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一、行动导向法的主旨是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传统的教学要么是满堂灌,要么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都处于被动的一方。所以往往是老师教的很累,想学的学生能学点,多数昏昏欲睡的学生一到下课,立马神气活现了,因为他们在课上已经休息好了。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当然好不到哪里。

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行动导向法注重“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不再是光听老师讲或演示,而是主动思索,主动练习,自己发现,自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学就成为教学的核心,而教则成为引导或指导,是从属地位。

三、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三大职业行动能力中,行动导向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较强的方法能力能使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到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从而拥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因此,方法能力的培养更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行动导向法提倡多样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育当中,教师作为师长,所谓“师道尊严”,这无形中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行动导向法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互动融洽平等的交流关系,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优缺点,以民主的方式,多用鼓励奖赏,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学习热情。

五、教学过程是随机过程、教师有权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条原则是行动导向法可以实施的前提。因为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堂课,教师和学生本身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限定一切。只要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就是值得提倡的教学。

六、扩展小组、魔法盒等教学方法不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手段。另外,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而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任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等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可拘泥于形式,当然,也可以在教学中主动探索尝试新的好的教学方法,只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热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值得肯定。

上一篇:三基建设下一篇:多见一个客户就多一个机会——关于团队激励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