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2024-10-18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精选9篇)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篇1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亿人左右, 微博作为一种媒介传播平台, 具有匿名性, 开放性, 快速性的特点, 风靡在互联网, 吸引着来自不同层次的人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工具, 明星群体的加入, 使微博具有有更大的娱乐吸引力, 大量的大学蜂拥而至。微博快速的发展慢慢的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形成。

一、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 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微博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媒介工作平台, 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新方向、新方法。

1. 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教育者通过控制学生的生活环境, 给他们必要的教育, 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他所希望的样子。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 在极短时间内能获取信息, 通过这样的平台自由的进行思想交流,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2. 微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平台, 有助于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现实中的隔阂, 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学生中空洞呆板、无趣的负面形象, 使大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正确引导学生对于一些现实问题的讨论, 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

3. 微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实现。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这些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导向作用、保证作用、育人作用和开发作用。导向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利用微博传播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对大学生发布一些历史和教育意义的材料, 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更能增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看待问题, 避免大学生对外部事物消极的和负面的认识。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微博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新型平台, 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对大学生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行为方式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1. 部分大学生迷恋微博, 造成人际交往的缺失。

大学生通过微博交际平台, 可以再短时间达到社交的膨胀状态, 实现自由且无限制的交际, 摆脱了传统交际的束缚, 缺乏责任和义务感, 因此容易引发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交际冷漠, 人际关系淡化, 产生孤独感, 造成大学生人格上的缺失,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阻力。

2. 微博影响了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转型时期, 微博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真实性和娱乐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外部环境的看法。微博的传播速度迅猛, 信息涉及的范围广泛, 信息量大且鱼龙混杂, 大学生会从中获取到大量影响身心健康以及无法辨析真伪的信息, 造成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判断, 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微博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功能的实现。

过度沉溺微博的大学生会导致学习上的懈怠, 同时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对思想政治的效果造成阻碍, 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集中性体现。微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化影响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性功能, 影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功能。

三、微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析

微博打破了外部世界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微博成为一种虚拟世界的潮流。面对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各种影响, 如何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三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2. 提高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会直接影响。因此, 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下的素养。高等学校通过新媒体素养教育, 普及大学生媒介知识,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而提升大学生辨别信息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要使大学生能正确运用新媒体增长知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当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利用微博的释放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 也是利用新媒体传播思想政治信息的发动者。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工作者除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之外, 还必须具备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和知识, 了解现代传播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传播技巧。引导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与加强高校网络管理。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 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 努力实现二者的优势, 充分发挥“载体合力”的特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博泛滥的环境下, 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协同合作教育体系,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这必将对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的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的提升以及我国的软实力的增强有利。第一, 在思想上对学校的网络管理高度重视, 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和管理。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第二, 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监管者,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目标实现。第三, 构建适应本校实际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团队。校园网络信息管理不仅需要高校按照有关新媒体的法规和条例执行, 同时还需要各高校针对本校实际制定相关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英]博伊德, 等.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臧鹏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2.

[3]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1-19.

[5]张瑜.如何运用校园网络在突发事件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12) .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篇2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我国微博发展经历了引入期、沉寂期和成长期三个阶段。

1.引入期(2007年5月~2008年初)。2006年,Twitter的横空出世把世人引入了一个叫“微博”的世界。从校内网起家的王兴于2007年5月建立了饭否网,开启了中国的微博时代。

2.沉寂期(2008年初~2009年2月)。从2008年初开始,国内微博客发展进入了一年的沉寂期。期间,没有新的微博服务商出现,用户规模增幅也不大。

3.成长期(2009年2月至今)。经过一年的沉寂,从2009年2月开始,国内微博焕发出新的活力。大量微博网站相继上线,用户规模激增,微博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的热点。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并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在新浪微博的带动下,电视台、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涉足微博业务。中国真正进入微博时代。

二微博的特征

微博客相对于博客来说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微博客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1.便捷性。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各种微博网站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微型博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创新交互方式。与博客上面对面的表演不同,微型博客上是背对脸的交流,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

3.原创性。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用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

三微博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微博的出现及其在大学生中的流行, 在方便大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自由表达思想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积极的影响。首先,微博的自由性、开放性,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大学生面臨的主要任务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其次,微博的共享性、互动性,为大学生认识自己、修正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最后,微博的匿名性、虚拟性,为大学生排解负面情绪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大学生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发泄出来,能够较好地满足情感体验、情感宣泄的需求,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消极的影响。首先, 微博写作的随意性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养成过于主观的随意性态度。其次,网络及微博虚拟交往的依赖性,削弱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网络及微博交往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另一方面也对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及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久而久之,会使得大学生自我封闭,和周围同学的隔阂越来越深,与现实社会中的他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减弱。最后,网络及微博传播的随意和泛滥,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微博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可能会造成大学生信仰的缺失,影响到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

四利用微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主动探索微博教育功能。微博的兴起以及作用发挥告诉我们,高校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审视微博的教育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如果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将很难适应网络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发展需要。

2.积极利用微博教育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主动利用微博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占领信息宣传高地。同时,教育部门应该注重与微博的领跑者沟通,使其肩负起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责任。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微博中如何有效利用图片和声音等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

4.把握微博发展的新动向。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用户数量、信息流量、舆论内容、学生关注等指标,对校园的微博网络进行全面识别和分类管理。在微博中,一个不经意消息就可能在学生中被无限放大,带来深刻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涉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最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篇3

下面是由YJBYS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政治的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八荣八耻

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

特别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世纪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提高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社会实践活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结合社会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第一、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就是希望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都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一方面让学生深入基层,去感受和体验改革带来的成果以及社会的现实需要、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高校“两课”的教学的实效性,有效的解决了“两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不能很好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坚定大学生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促进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的紧密结合,这也符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的要求。

第二、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去认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一直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如何看待工人下岗、农民工待遇问题、以及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毕业、就业问题等。

发表论文。

这都导致了大学生复杂和矛盾心理的产生,单靠“两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和引导是难以奏效的。

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是目前学校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办法。

第三、社会实践是全方位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

一方面,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从纵向对它进行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研究,做到对事物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对社会实践进行横向展开,组织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社会实践的项目)到不同地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克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过激情绪所带来的对社会的不全面的认识,这两个方面,都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

第四、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校“三育人”工作的真正实现。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吸引广大教职工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三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

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广泛,各个学科、部门都可以从中找到本学科、本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切入点。

广大教职工应结合自身的专业教学、岗位要求多去思考如何为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打下基础。

发表论文。

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这对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校的“三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二、在新形势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从学校而言,开展荣辱观等方面与新时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相一致的活动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实效。

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进—步调动和发挥社会、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更新观念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否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分辨出真善美和自觉抵制假恶丑,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当前全社会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任务。

首先,是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坚持和深入的基础和保障。

大学生是主体,学校是后盾,社会是舞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这种支持,社会实践就成了学生、学校单方面的需要、成为无源之水,必将枯竭。

其次,是学校的认真组织、引导。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解决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些难题。

一些效果好的教育活动,学生也乐于参加、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致使相当部分的学生滞留在活动圈子以外。

为了使学生的受益面大大扩展,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落到实处,持之以恒、不断地深入和提高层次,学校必须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布置、统筹安排,努力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克服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错误倾向。

实践证明,只要这样做了,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如何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表现出的满腔激情和所取得的成绩,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

如何将实践转化为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

发表论文。

这关系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围情、认识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终身,而不能停留在调查报告上,更不能停留在仅仅是倾诉爱国之情。

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要牢牢地抓住教育这个环节。

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根本道理。

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和途径,要逐步使学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特征,不盲目灌输而是主动引导。

其次,对大学生教育要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出发,不就事论事,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处在新时期,面对多元的经济成分、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信息,存在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现存的东西并不都是合理的,要善于分析、鉴别。

再次,教育和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化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勤奋学习的实际行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成才,尽快在认识上成熟起来,尽快适应社会,报效祖国和人民,实现人生理想。

这是学校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也是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三、在新时期,大学生参加社会实线活动将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更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呼唤着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改革所必然带来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和收到实效的功能。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其所学知识贡献于社会、奉献给人民也是莘莘学子拳报国心的具体表现,是最生动、最深刻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有作为的,它培养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价值、效律等观念和意识的接受、适应、习惯,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的提高和求实精神的树立。

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为此、学校要结合实际,开拓视野,用前瞻性眼光审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如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机构,开办大学生劳务市场,建立“校外之家”等多种实现形式.把学生从“象牙塔”引向社会,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日的——育人、成才。

同时,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

再次、开展社会实践与荣辱观、人生观教育相结合。

为防止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对大学生的毒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彻底改变那种重书本、轻实践、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不良习惯,树立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综上,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实效的有效途径。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篇4

文献综述

一、引言

影视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媒介体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红色影视”是指一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从广义上认为,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从狭义上说,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称为“红色影视”。近年来,红色影视一直占据着荧幕的重要位置,大批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人们在享受影视带来的愉快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塑自己的思想,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由此,红色影视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研究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义表现在:一是通过把握红色影视社会的具体方式、路径与过程,我们能够深化红色影视社会影响规律的认识,为中共掌握宣传工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规律借鉴。二是通过对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学理上把握红色影视的政治教育功能序列,从理论上把握红色影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条件、路径、过程与功能障碍。三是通过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认识,尤其是影视媒介的认识,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我国高校发挥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等,但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难发现高校相当部分学生思想等存在较大反差,充分地反映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瓶颈和学生红色思想观念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学者写文章来论述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研究如何运用红色影视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提高,这表明该类研究已备受关注,这次,我们结合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受红色影视影响的情况,参考相关文献,促成了本次的研究。

二、正文

本次文献查找主要是一些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以及一些网络文献,分析总结这些文献资料后,我们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的研究。

关于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中,现有的成果,大多数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主要的代表成果如下:

胡梦恒对在《论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中对红色影视下了定义:“红色影视”就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形式,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把握红色影视的当代教育价值,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陈刚通过调查,重新归纳了红色影视文化教育的基本涵义,分析了高校运用和发展红色影视的基本现状,论证了高校开展红色影视文化教育的优势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红色影视文化教育的基本对策。何国祥的《红色影视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在文中提出了“红色影视文化”的概念,将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做出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并且系统的分析了红色影视文化相较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独有的特征,以及红色影视文化在啊思政教育运用该过程中应注意和把握的几大关键性的问题,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刘晓在《试析红色原创影视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提出红色影视符合了时代的需求,对90后的大学生思想的提升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也有文章提出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该高度重视红色影视的重要价值。李晓燕、吕敏也提出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二)关于高校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和发展现状研究 目前,关于高校高校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和发展现状研究,其观点层出不穷,高校对红色影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视不够,缺乏对红色影视的运用和发展,其代表成果有:

蒋俊耀在《论大学影视教育课程特点》提出大学生在影视文化活动方面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吕敏在《红色经典影视对大学生的影响》(《传媒观察》2010.8)一文中提出:红色经典影视教育逐渐在一些大学生得以发展,这个层面主要普及影视的基础知识,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他还认为红色经典影视教育一直未被列入正式的系统教育等现状。

姜洪友在《试论高校影视文化的负面效应》(工作研究)一文中提出

影视文化在高校运用和发展给学生带来的困境。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里也有一篇相关的文章,说出由于影视文化内容丰富而庞杂,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因而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关于高校运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学术界对积极开展高校红色影视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较多,但多数研究都只立足于红色影视教育实施途径的分析和论证,没能有效的讲红色影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缺乏全面系统的方法理论体系研究,代表成果有:

李良虎在《以红色影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出红色影视艺术教育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别从是哪个方面提出了红色影视发展的基本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红色经典影视周活动;(2)举办各类大型红色经典影视讲座;(3)开展红色影视选修课;(4)成立红色影视研究呢讨论会等。何玲玲在《大学生经典教育的实施途径分析》一文中也提出了红色影视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具体运用方法。赵勇在.《论红色电影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 中 在论起红色影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同时也涉及如何运用红色影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此外,对本文研究具有借鉴意义的学术成果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指出。

三、总结

以上陈述的研究成果,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就有代表性的指导意义,但也存有一定的局限:一是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角度出发提出运用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础理论以及路径研究,忽视了红色影视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因素;二是多数研究局限于对红色影视文化的基本内涵,对功能作用研究以及高校对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研究不够完善,研究结果有待深入。

本次选题针对以往研究的某些缺陷进行补充研究,具有以下意义:第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红色影视文化教学手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完善和新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第二,进一步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勇于尝试和实践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特征;第三,加强对红色影视的研究,运用红色影视文化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具有积极意义;第四,开展红色影视文化教育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要求,有助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形成和发展,等等。

参考文献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篇5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8-04 08:25:00 ]作者:冯秀芹 叶小青编辑:studa11071

1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实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需要。落实实践课的有效性。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途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弱化之势。原因很多,其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课的相对弱化和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马克思主义实践课的原则与模式,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需要。

第一,实践课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党的教育方针不仅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的特征,也凸显了实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深刻领会教育方针的丰富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又联合下文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高校管理者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积极开拓实践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课中观察、理解、分析社会,消化课堂理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实践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可谓“知”。但获“知”并不是人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特点。大学生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走出校门.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健身心、完善人格等教育目标,以及完成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满足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任务都极为重要。

第三,实践课是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需要当前,不少大学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普遍认为“上公共课难,上政治课更难”,学生则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政治课毫无用处”。因此,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以屡见这样的场景:这边老师苦口婆心讲原著、析理论.那边学生们或入梦乡,或埋首于其他书籍、杂志。更有少数同学.只要是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干脆不来。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多,其中对实践课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教师由于受政治纪律和本身水平的局限,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缺乏和学生的思想互动。所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实践课的设置则有利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的设置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特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参加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魅力,从而达到教学目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但重要的是,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探索适合大学生实际的实践课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课应遵循的原则首先,针对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高校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其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特点非常鲜明。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的改革中,要力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严肃、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彻底的理论批判精神,突出培养和造就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正因如此,学生既会感觉到理论强大的生命力,也会感觉到理论变革带来的困惑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的方式、内容,要更多体现时代性和多样性,不能因为实践课不好组织而搞统一形式、统一内容、活动单调的“一刀切”式的所谓“实践”。再次.双向互动原则。老师在实践课中也要积极引导,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务实性原则。大学生对形式主义的东西很反感,不少高校课程表上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但不少是应付上面检查的,在现实教学中根本无法兑现,或者一些实践课名不副实,仅仅上讨论课或者找些视频资料一放了之。要让实践课落到实处,一定要务实,不做表面文章,不走过场,认真组织好每一次实践课,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重视,才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的教学模式鉴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一般承担数百甚至上千学生的授课任务,在实践课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更大的教学空间中得到提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一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或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做工作报告;二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社会新变化、新进展、新观念的记录片或新闻影像资料;三走,走出教室进行社会调查,走进农村,社区,走向工厂、街头,了解社会,剖析社会,思考社会的发展;四谈,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五写.教师给学生提供参考性实践课题,让学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科研论文等等。此外.虚拟实践.网上调查.兼职等等都是很好的实践课方式。总之,要根据学校、学生以及社会资源的具体情况采取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课,让学生从社调、实践、参观访问中理解国情、民情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课中的教师角色在许多高校。不少老师因为实践课不好组织以

及认识上的误区,对实践课基本上放任自流,而学生也不把实践课当回事,根本起不了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减少知识的传授.更多地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做学生意见的倾听者.困惑的解答者。教师还应具备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帮助学生沟通与各部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使学生能有条件去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形成观点,以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任何一种方法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整体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关于整体优化,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笔者对上好包括实践课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这样几点认识: 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不知道除了相关理论外应该讲些什么,只好照本宜科;有的教师知行不一,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的是一套,课下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屑一顾,怎么能谈得上教育引导学生呢?所以,教师要端正态度,用心去了解这门课,研究它,树立对这门课的热爱之情。老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德才兼备、知行同

一、正气盈怀的形象,这样才能凝聚学生的人心。对于学生不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错误态度.老师不要讥讽,不要态度冷漠,而是要走进学生,同他们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困惑。“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中形成良性的互动过程。

第二,高校的管理者要真正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党中央和国家主管部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重视程度相比,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态度就非常微妙,虽然在口头上声称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但在马克思主义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都让人感觉到同其他课程相比有差别。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是大课堂上课;实践课只是表现在课程表中,而无具体时间让老师去操作;在职称评定、教师进修等方面也因是单纯的教学岗位而受限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普遍感到受轻视,不少人寻找机会,以求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行动小,实效微弱。所以,从国家和民族的大业出发,从教书育人的根本之际出发,高校管理者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视落实到实处,真正调动在职师资的积极性。

第三,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要符合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生动充实大学生普遍感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单调的”、“教条的”、“空洞的”,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社会实际严重脱节以及教学的僵化所致。为解决这个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为契机,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在教材编写上,要有创新,减少直接的政治说教,使教材能融思想教育于知识学习,融意识形态教育于公共价值教育之中.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篇6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冲击

0 引言

微博 (Micro Blog) 是一个应用互联网, 体现用户关系的, 能够进行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和创建个人空间, 以140~250字更新发布的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赋予了每一个主体自由表达和交流的渠道。2013年7月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对安徽省11所高校1765名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博[1]。可见, 微博在当今大学生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

1 微博对大学生生活的冲击

1.1 微博拓宽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 但大学生容易在微博中迷失自我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 微博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 集娱乐、休闲、社交和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由开放式平台, 它为大学生提供了扮演“社会人”角色的全新方式。它成为大学生彼此之间广泛交流、认识陌生人、联络朋友、扩大交友圈和朋友圈的虚拟载体。但是, 微博这一虚拟的网络环境, 也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通过微博, 大学生们对接收各种信息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 同时, 他们与现实的人群之间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渐行渐远。微博作为一个传播新媒介, 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 可能包括一些不正确的社会观念、偏执的价值观念;甚至包含色情暴力的内容;更甚者利用微博, 造谣生事, 企图动摇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些负面的信息内容对高校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他们树立端正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微博交流空间的虚拟性和自主性, 极可能导致高校大学生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 减弱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 影响或削弱了他们人际之间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彼此共事、竞争的能力[2]。

1.2 微博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但是动摇了教育者的信息控制地位

微博,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 它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可扩散性等特点, 使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者通过微博即时发布社会实时热点、新闻, 校园新闻、通讯热点等, 也可以对热点问题提出想法, 发起讨论, 引导和指导大学生表达正确的个人想法、意见。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个别谈话、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班级素质拓展活动、家访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处于教育的控制和主导的地位, 可以有意识、有针对地选择特定的内容, 借助时间和空间等优势, 发挥重要的作用。

微博的发布和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并且它还是一个去中心文化的开放交流平台, 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可以在众人围观的情况下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和权威性在微博环境中呈现淡化趋势,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3 微博信息内容多样化, 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在网络微博中, 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内容呈现出信息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信息发布者在微博中反映出个人的所见所感, 内容简短、零散而琐碎, 客观上, 为其它的用户提供了信息、见识, 进而通过微博, 能够拓宽客体的视野、知识面, 提高思维能力。

一般情况下, 微博的用户缺乏专业的新闻职业素养, 无论具备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文化素养, 都可以在微博中扮演了新闻传播、评论加工的重要角色。在自由传播、碰撞和交融中, 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 泥沙俱下, 优劣共存, 错误思想、不当言论、扭曲的思维意识就会趁虚而入。大学生的思维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 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不够理性, 尚未经过社会的真正洗礼和检验, 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未完全定型, 所以, 微博的信息内容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2 应对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影响的对策

2.1 加强网络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大学生是复杂的群体, 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和心智发展历程, 他们都有着独立的人格特征;大学生又是一个简单的群体, 他们接受各种信息, 表现出来的特征具有一致性, 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认知还是以主观判断为主[3]。因此, 在微博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要通过研究和利用微博实现德育功能, 创建和占领这一网络媒体新阵地, 更要从根本上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和主观判断能力, 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力, 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 是应对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影响的重要前提。首先, 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 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的特征及模式, 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正确的网络素养;同时, 与常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 丰富指导内容, 推进网络素质教育深入广泛的开展。其次, 进行网络指导, 通过开展对网上热点事件的专题讨论等活动, 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看待各种事件及评论,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过滤能力和辨别能力, 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理性评价素质和思想端正的网络主体能力。最后, 积极开展以微博为载体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微博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 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通过微博的形式表现出来, 既契合了大学生的兴趣所在, 也提高了大学生对微博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

2.2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学会“微博教育”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核心内容。在“微博”传媒环境下, 首先, 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做一名专业的关注者和围观者, 积极关注大学生群体微博, 关注网上的重要信息,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其次, 做一名具有专业素质的、理性的评论员, 引导和深化与学生的沟通, 剖析问题, 参与对热点问题讨论;最后, 做一名具有领袖风范的发布者, 把关注、讨论的结果转发到更多的微博群中去, 引领主流意识, 构建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健康传播渠道, 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以下素质: (1) 要具备敏锐的洞查力, 具有较强的信息感知力, 能够在网络信息中及时、准确的捕捉到可能误导大学生思想、歪曲事实、影响大学生行为的信息, 能够做好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工作。 (2) 教育者要掌握丰富的网络技术知识, 成为一名专业的“网络工程师”, 能够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 具备信息处理分析、提取和处理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微博对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创新, 能够把握方向, 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大学生。 (3) 在微博环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熟练把握关注大学生的“角度”“平视”而不“俯视”, 结合网络技术, 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特征, 把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规律,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2.3 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阵地, 构建高校微博体系

1994年, 我国接入互联网, 根据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和方式, 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被动”适应和“主动”应战阶段。“被动”适应阶段, 大学生必须被动的接受网络上的全部教育内容;“主动”应战阶段, 部分高校建立了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如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主办、辽宁省内各高等院校于2007年9月24日自愿参与承办的大学生公益性、综合性门户网站—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 是我国最早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之一, 该网站受到全省大学生和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目前, 全国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由高校官方微博, 校园生活微博、教师微博、社团微博等网络思想教育架构。但是, 高校微博的应用还处于发展初期, 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部分微博之间缺乏组织与管理, 没有形成真正的“横向配合、上下联动”的网络体系, 反映大学生关注和热衷的问题较少, 模式固定, 对传播信息、链接、浏览路径等方面的互动、共享的优势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打造和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阵地, 构建高校微博体系, 在发布信息选择的策略上应注重突显学校历史和校园文化精神, 在互动策略上应积极与学生的互动, 进一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4 建立高校微博舆论监测体系, 监督和引领舆论的发展方向

微博, 一个开放平台, 它所传播的正能量甚至于超过高校思想政治的教科书, 但是因不良信息带来的负能力同样也是洪水猛兽。因此, 为了发挥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有必要建立微博舆论监测体系, 坚持监督与监控、指导与引导并行的原则, 正确引领舆论的发展方向。微博舆论监测的信息错综复杂, 高度分散, 一个健全的高效舆论监测体系不仅包括对负面信息的监测, 还应该包括:严密的用户准入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应急的屏蔽功能等[4], 对微博中正确、向上,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要积极回应, 多转发、多评论, 扩大覆盖面;对微博反映的问题要理性思考、认真梳理、及时回复;对于微博舆论中思想极端、语言偏激的情况应该积极引导, 正面说服, 讲方法、讲策略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论监测体系应实现线上及时发现、线下及时行动, 部门相互配合, 高效解决网络问题的监测目标, 并通过微博进行及时反馈, 形成监控和操作的良性运行[5]。

参考文献

[1]俞水.半数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博[N].中国教育报, 2013-07-15.

[2]孙鹤嘉.谈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

[3]张耀灿, 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李艳英, 刘超.青岛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 2013 (2) .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大学生 文化素质

高校环境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不例外。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能够对大学生文化素质产生深刻影响而受到高校领导层的极大重视,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环境进行优化能够在事实上提升高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很高的重要性,以下从影响大学生信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等方面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影响大学生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切实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信仰。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长期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如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向往甚至已经出现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乐,实际上体现出现今大学生过于追求虚荣的心理状态。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与许多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部分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没有进行细心培养,因此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信仰的确立。

2.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现今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大学生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而如果这一教学缺乏良好环境的支持,则必然无法让大学生在“有价值的事物”这一问题上正确辨别和选择。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则是一部分学生站到了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并且对大学生踏入社会,开始独立的生活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3.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常能够对大学教育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并且这一导向性应当通过环境得以良好体现。由于现今校园里和社会上的各种传播平台非常多样化,因此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个人和学校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从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出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1.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能够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由于教育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并且教育工作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良好环境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通过创造良好的高校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据可依并且有所依赖。与此同时,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现今教育环境的来之不易,最终对高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态度树立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还体现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高校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对校园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树立和塑造上。并且我国许多出色的高校都具有独具特色但是都非常优秀的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够让大学的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更加浓厚,从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习态度,在加强大学生对本校文化认同的同时合理塑造出大学生对校园问题的认同感。

3.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为显著的影响。现今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使他们陷入物欲生活的沼泽中,并且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一基础问题失去正确的认识。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高效思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当有更加优秀的环境,并且这一环境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质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思政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学实践和其他工作的进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9):47-50.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篇8

关键词:社会腐败;大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31-01

一、社会腐败现象对大学生思想理念的影响

社会腐败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思想上的沦落和腐化。社会腐败对大学生的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无视公平公正的社会准则的“投机心理”的渗透。使大学生遇到任何事情,不是“安分守己”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而是更多地寻求的是一种规则外的捷径,以一种私下的交易来代替公开的规则。表现在大学生中就是,一些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建立“关系网”;生活中攀比消费、讲究排场、浪费粮食;在学习中,考试作弊等等。

习近平在于北大师生座谈时,曾提出“扣子论”,“如果第一个扣子扣错,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的引导和纠正,长期在社会腐败的影响下生活学习,将歪曲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其健康发展。

二、社会腐败现象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腐败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自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反腐斗争。虽然反腐斗争在近几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但是不能忽视腐败文化的影响,其比任何腐败行为的危害都大。

改革开放以来,旧的主流价值体系逐渐消失,新的主流价值体系还没有形成,整个社会在是非判断上缺乏一个有力的、被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标准的支撑,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再加上西方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当出现问题时,现有的道德显得脆弱无力。现实生活中主流文化对腐败的评价虽然被认可,但因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常常会放弃主流价值。再加之,在对于腐败问题时,人们会存在“双重标准”,这也间接的消弱了社会监督的作用,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文化”。

而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腐败行为,开始一些大学生会对其产生抵触,但经过长段时间后,司空见惯,并发现其可以带来好处时,腐败思想也就悄无声息的进入这些大学生的思想中。

(二)大学生对于腐败的社会心态存在问题。所谓的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漫在全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行为意向的总和。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也变得复杂,虽然当代大学生心态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面对各种压力时,其社会心态也存在问题。

(三)高校廉洁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所谓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就是指用廉洁文化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大学生廉洁、诚信、公正的品质。

大学生是否具有廉洁品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是国家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高校都陆续开展廉洁教育,但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是对廉洁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首先忽视廉洁教育其真实的意义,使得教师和学生认为廉洁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无用的。其次高校廉洁教育多停留在表面。二是对廉洁教育的投入不足。高校对廉洁教育的教育内容研究的投入不足,且缺乏专业教师。三是廉洁教育的内容比较空泛。廉洁教育的内容多口号性的东西,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脱节,难以形成共鸣。四是廉洁教育的方式落后。各高校廉洁教育多以灌输式为主,且大多是大课堂教学,教育缺乏针对性。

三、防止社会腐败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措施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反腐体系。任何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标准,以维护社会协调与稳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这一不足的最有效弥补。所以为了防止大学生受腐败思想的影响就必须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除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使大学生从理论上明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思想通过转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要端正大学生对腐败行为的认识,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而由于内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健康的社会心态的培育必须从大学生自身做起,做到学会自我调解。而要实现自我调解,一是培育积极的自我认知力。鼓励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对其心理辅导,正确的认识自己。二是主动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增强自己积极的情绪体验。大学生还应积极的投身于实践活动。在应对各种压力时,大学生还应不断的提升自己,从而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端正对重腐败的认识。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廉洁教育。高校的廉洁教育是预防腐败思想对大学生影响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廉洁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培育廉洁的品质。

第一,对于对廉洁教育认识存在误区,可以利用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和理解“什么是廉洁教育?”。利用校园内各种宣传途径,来宣传大学生身边存在的一些常见的腐败行为,以便其理解。

第二,高校的管理者应改变自己僵化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廉洁教育对大学生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廉洁教育的资金投入,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三,廉洁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内容上,深化对廉洁教育研究,使其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育方式上,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廉洁教育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且要注重教育的渗透性和隐性。

参考文献:

[1]彭文英.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50.

[2]夏秀芹,曲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2):100.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篇9

柔性管理采取的方式较易被人们接受, 并不是强制化的, 通过探讨大众心理和行为规律, 进而将某些认知或想法转变为大众自觉行动的管理办法。柔性管理主要囊括了四方面的内容:健康心理管理、示范形象、自我行为和良好环境管理。

1. 健康心理管理

大学生自我保护思想逐步提高, 越来越看重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健康心理管理指在部分时间段内, 教师或其他教育管理者按照多数人的心态形成的一种心理导向, 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方法, 发挥精神方面的作用来管理大大学生。这种管理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在心理上的沟通交流, 这种心灵上的互动, 帮助教师和大学生更加了解对方的思想和心理状态, 并更加尊重和理解对方。不断的深入交流会使双方更深刻的感受到由于理解和鼓励所激发的力量。

2. 示范形象管理

对大学生来说, 知识渊博、人生阅历广且富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型的老师, 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希望遇到并交心的。示范形象管理是说教师应该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教学方式成为大学生的示范形象,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 以此来实现高级教育管理的目标。要真正做到示范形象管理, 教师必须提升自身形象建设和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言传身教, 让大学生心悦诚服的规范自己的言行, 并时刻向老师学习看齐。

3. 自我行为管理

柔性管理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发形成集体主义和互相协作的良好精神, 对于一些失范的行为,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进或防患于未然。自我行为管理是教师提供多种选择, 对大学生的具体行为并不做较多的干涉, 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大学生自觉的管理自身学习和生活等多项事务。

4. 良好环境管理

良好环境管理侧重于指教师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建设。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采用多样化的柔性管理方法, 加强师生的心理活动研究, 给师生创造教风正且学风浓厚的学习环境,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并且能够及时观察出学生心理出现的变化, 对其情感的需要能够及时满足, 使其学习更有动力。

二、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 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只把学生看成被管理者, 高校并未以大学生的真实诉求为主, 没有充分尊重、保障大学生权利。例如高校一般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大学生有逃课思想、厌学思想等问题, 高校在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上更多关注通过强制性的刚性管理方法, 如纪律委员负责点名签到、扣分等手段来外力压制学生的消极学习思想, 而非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动机, 这种刚性管理过多强调表面的以功能为本, 短期见效, 但是无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

2. 缺少可变通性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既包括高校对人才培养定位, 又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能否合理这两者平衡度, 是考验高校做决定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许多高校往往预先制定了许多最优化目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方案, 以目标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方案往往缺乏必要的变通性。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年代, 大学生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新事物的速度非常快, 这变相的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难度。所以,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按照事先规划的最优化原则做决策, 较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心理的变化。

三、坚持柔性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1. 重视潜移默化式管理

学校教学的方法无外乎两种, 一是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 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加以处罚, 对其他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此种管理方法我们称之为外在管理, 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以外, 学校还可以对学生的内在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印象, 重视平时习惯的养成, 逐渐纠正学生某些错误的思想, 使其能够自己发现错误, 自我纠正。采用此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管理, 对管理者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必须行为作风必须能够使学生信服。从具体实践效果来看, 将这两者相互结合, 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2. 重视每个学生的培养

每个大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 虽然他们都有共性的部分, 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周围环境的影响, 其内在个性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大学阶段的学生还有较强的可塑性, 其个性鲜明, 如果学校采用统一的校规校纪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 了解其自身的需求,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理想、兴趣等, 制定符合其自身的管理方式, 这样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若是一味采用校规校级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3. 适当肯定学生

学生处在大学阶段, 其有很强的自尊心, 对周边朋友、家人、老师的评价很重视。教师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授课的时候, 对于学生正确的思想、行为要给予表扬、肯定, 以激发其学习和创新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有两面, 有时会很积极向上, 有时又会有所颓废。在很多情况当中, 学生都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对学生平时正确的思想、行为加以肯定, 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 人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而不是批评。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某些做法、某些思想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 此时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被社会所接纳。但此项原则也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表扬学生, 而不去批评。对于学生错误的行为、思想要能够及时纠正出来, 做出评价, 使其能够不断改进。

4. 教师能够以身作则

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很多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是照本宣科, 其对教学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要想使学生能够信服一个老师, 听从他的指挥, 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休养, 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 要求教师能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其次, 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行、职业道德、生活习惯, 能够做到爱岗、爱学生。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 才能够使学生信任自己, 听从自己的教学安排。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柔性管理创新性应用

1. 柔性管理强调教育更多地注重个体思想的优化, 关注个体的价值, 通过提升个体思想水平带动整体思想水平。

因此, 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用民主亲和的态度与大学生交流沟通, 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个性和其主体地位, 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2. 采取激励机制。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 也存在矛盾的两面性, 但必须认识到, 大多数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 柔性管理就是要充分肯定这个群体。在激励的基础上, 适当的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不仅能让大学生思考和改进, 避免引发冲突。

3. 加强大学生情感管理。

国内大学中, 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 有些甚至影响其成长, 这是国内大学生思政教育范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 教育工作者要构造安全、归属感强烈和自然有趣的教育环境, 大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既可以轻松接受并认同教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又能在自然轻松或者无意识的氛围中接受心理引导。另外, 必须要加强专业的心理教育活动, 学校可定期邀请心理教育专家为大学生做心理辅导、咨询。

4. 柔性管理同时强调潜移默化对思想教育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发挥模范作用。

从古至今, 我国的教育都强调言教和身教, 但言教的缺陷较明显, 即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光说不练, 难以让大学生信服。所以柔性管理强调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身教, 不仅用课堂知识来影响大学生, 更要用平常的行为为学生起模范带头作用, 这种身教常常会受到较理想的效果, 大学生也会更加信服教师。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范畴内, 柔性管理还在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其巨大潜力也被更多学校和师生认可, 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柔性管理还将继续并将长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领域内展现其更关键的用途。在强调柔性管理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的刚性管理, 二者只有相互结合, 理念融合, 才能内外合力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向阳.柔性管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济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 (4) .

[2]旷勇, 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工作纵横, 2005 (7) .

[3]张仕英.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药学教育, 2004, (1) .

[4]郑勇.论柔性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 2004 (5) .

[5]欧阳霞.论柔性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10 (1) .

[6]赵光明, 林雨.浅谈大学生柔性管理艺术[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2001 (9) .

上一篇: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苇笛文学社第七任社长离职报告下一篇:领导的作用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