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4-10-14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通用11篇)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1

参考文献

[1] 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2(02).[2] 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 刘俊成.浅析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

(11).论文题目: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少的学生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的多功能性也逐渐被人们所忽略,此时,每周固定的体育课堂时间也就成了发挥体育运动作用的最重要时间段,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体育教学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1 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人才的必备素质,是否拥有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压力。自信心的获得是需要通过某种途径的,学生的自信心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优越的家庭条件、过人的外表、优秀的学习成绩等,但大部分学生是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是没有办法获得自信的,其实获得自信心的途径有很多,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也是具有明显效果的途径之一。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体育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教学内容与难度的合理设置,高校体育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体育教学设计要本着教学内容有难度,但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完全可以完成的原则。

1.2 体育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

是否拥有良好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身上会有着更直接的体现。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不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心态,在其遇到困难时很容易选择逃避或放弃,(下转第50页)(上接第24页)不利于今后的生活与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难度系数高的环节与任务,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为其良好心态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1.3 体育教学在帮助高校学生解压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

随着时代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大学生除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之外,也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各方面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够完善,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对未来的发展与规划较为迷茫,在这种情况下,迫于就业压力,学生往往会变得焦虑、烦燥继而抑郁,若这一系列负面情绪长期无法通过合理途径得到宣泄,则极易使学生出现性格、心理以及人格上的缺陷,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的加2863623720了解详情。通过笔者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可以发现,通过体育运动释放压力效果非常明显且是具有足够的科学依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将一系列运动强度大、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释放压力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同时促进其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人们为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在心理以及行为上所做出一些自我调整,并最终与他人及社会形成一种和谐关系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处事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这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同样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近

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证实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优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可以通过不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来实现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可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更多论文参考资料,请登录期刊之家网查询,或扣扣在线咨询.处事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其将来在工作岗位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2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1) 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 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 (2) 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 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 (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 同时教育具有促进人的观念、智力与能力、职业与身份的社会化功能。[1]

这一提法推进了我们对教育归属的认识, 实现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活动对人的影响到干预的认识转化, 这一转化具有革命性意义。

一般来说, 教育事业是教育活动的发展, 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具有系统性、规模性和组织性。换言之, 教育事业是由多种教育活动构成的, 其主要构成成分是学校教育活动。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 教育是关怀性的干预, 即爱的干预, 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出的基本行为。[2]只有促进个人良性发展的教师才是最优秀的教师, 只有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体育教育具有“修正人的举止”的独特功能, 进行社会行为健康教育又是未来社会与高品位文化结合的发展态势。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 高等教育又是绝大数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也应在学生行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的独特环境条件, 对于培养学生不断地在课堂活动及其他活动中克服客观和主观条件上的一些困难, 在克服种种困难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并使这些品质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进取心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学生在激烈的对抗中, 身体活动不但给机体施加刺激, 还引起各种心理感受, 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 使个体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显示和发展, 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增强其自信与自尊, 使个性得到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校体育作为人生求学阶段最受重视、也对人最有益处的时期, 更应通过课堂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首先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身要有示范作用, 从衣着、语言、行为、组织教学、知识底蕴等方面着手, 在学生面前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性目标, 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言:“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尤其在实施课堂教学时, 更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功能。现在高校体育普遍实行了俱乐部选修项目制, 如果学生选择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 既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尤其有益) , 当然这类集体项目并不排斥个人的突出行为, 只要他的个人行为建立在集体意识之上, 建立在尊重对手的基础上, 我们也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学生选择跆拳道、武术等项目时, 应首先强调这类项目强身健体的功能, 然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学生选择健美操项目时, 既可以展现出他们青春的活力, 又可以展现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

同时体育还具有缓解心理压力, 消除焦虑的功能, 因为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 体温升高以及脑内啡呔释放等原因, 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降低焦虑, 消除忧郁, 摆脱痛苦和烦恼, 分散注意力, 缓解心理压力。像马加爵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平时心理压力的堆积, 却又没有一个正常合理的发泄通道, 最终导致心理的失衡。假如他能积极与人沟通、交流, 或者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将这些堆积的不良因素排除掉, 这样的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另外, 参加体育锻炼对改善孤独、胆怯、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心理缺陷也具有积极作用。其次, 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感和理性感等。[3]所以说通过体育课程及活动这一平台可以修正学生日常行为, 充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 进而使其成为谈吐优雅、行为规范,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青年。

当今社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 就业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排泄压力的一些方法就成为进入社会前的大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高校体育应该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他们进入社会前的不当行为进行最后修正,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在当今社会, 团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中在挖掘团队成员主体意识的同时, 团队成员民主、团结、协作能力也可以在高校体育的教学及课后训练中得以锻炼培养, 特别是前面提到的一些球类集体项目;如果团队意识培养起来了, 他们的集体意识甚至国家意识就容易培养起来。当然这里也不反对能表现出具有独特、创造性行为的个体, 他们的存在对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更具有推动作用, 体育又给了这些学生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还有就是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后训练尤其是比赛中有赢有输, 赢了固然值得高兴, 但输了也不必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只要认真分析, 搞清输的原因, 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它也能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当然体育活动中亦有规则的限制, 而不是任性而为, 也就是说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要在规则的框架之内, 超出了框架范围就会有惩罚, 进入社会后, 自己的行为也要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范围内。另外, 大学时期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 从而使这种良好的体育行为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

同时, 高等体育对改变当前社会的冷漠行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高校体育中许多项目的开展需要互助互学, 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友好、和谐。总之, 高校体育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特殊阶段, 应该通过体育这一平台, 保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态, 培养积极、团结、乐观、健康、向上和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行为方式, 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由说教型变化成自主型、示范型,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天.教育学 (新编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56-59.

[2]赵冲.如何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5) :15-17.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3

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关系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除了具有一般体育文化的特点之外,更具有先进性、纯洁性、高品位性的特性。它包括了高校校园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内容,着重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等多方面素质。这些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如早操、课间操、课余群体活动、高水平的运动队、小型多种的运动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技能表演、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学校体育节等。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和物质的影响,而且具有精神因素的影响。如中国女排荣获五连冠时,她们的拼搏精神,感染了大学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心声;举国上下共同申办2008年奥运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广泛的爱国热情;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体育的社会影响与心理活动是内在的、协调一致的。由于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运动谋求学生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活动,它在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提高文化生活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大学生通过参加自己喜爱和欣赏的体育活动,亲身体验体育运动给予人的全部精神感受,使其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个性心理特征。如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通过经常参加球类运动,有助于机智、勇敢、灵活、顽强和集体精神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爱好长跑的学生,通过长跑锻炼,有助于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自强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这片沃土,高校体育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大学生个性的形成,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即“心理生活空间”。学生在气质、能力、性格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就是对其“心理生活空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折射。高校体育同样占有影响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生活空间,他们的心理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将毫无保留、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如果能自觉地利用这一有利因素,通过合理的运动形式和运动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不同运动的心理倾向性等几个主要方面,就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个性。

1.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个性的影响。在体育运动中,大学生的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在一定时期内,某个运动项目、某项技战术在某一个体身上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身体运动形式,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就会反映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在社会刺激下得到再现。这种心理活动,是不同情景刺激内在联系的表现,是大学生把运动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特征迁移到社会刺激中的表现。如在体育活动中,一个经常组织进攻的核心队员,在社会实践中也能表现出富有组织才能的个性特征。一个在运动中刻苦训练、勤于思考、比赛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在其他方面同样能够具有吃苦耐劳、巧思巧做、拼搏进取的精神。但是,在心理过程中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对两种不同刺激的迁移,并不是一个同等的转换,而是经过学生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能动的筛选、提炼、加工后产生的。转换率的高低是和学生认识水平相一致的,如:一个运动成绩不错但对学习其他课程认识不足的长跑队员,在学习中就不一定能充分体现出长跑中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所以,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品质时,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各种刺激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

2.运动中自我意识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大学生在运动中对身体运动的支配,是通过对他人身体运动表现的判断和自身运动状态的体验所反映出来的自我意识支配。如在体育运动中,进攻一方(个人和集体)在比赛中良好技战术的表现和强大的攻势,就会促使防守一方以同样良好的技战术和坚固、顽强的防守来遏止对方的进攻。也就是说,大学生以身体活动为中介,以体验自身或集体的反应结果为镜子,映射出自我运动的形象和支配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这种运动中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外部运动形式起着积极的制约和矫正作用。同时在心理活动中对个性的内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自我完善作用。因为在体育运动中,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客观反映,不单纯是对某个人或某一集体的反映,而且是对个人所在的集体及集体所在的社会范围的反映,如:运动队中正式和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比赛中个人的努力及团队协作等。在体育运动中,大学生身体运动的客观反映,应具有社会的内涵和外延因素,这样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活动的自我意识,才能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4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

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与建议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5

一、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集艺术美和体育美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育类运动。它由民间舞蹈和交际舞发展而来,是一种具有竞技性的舞蹈,以体育为基础,艺术表现力为核心。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不同的身体动作将其艺术美呈献给观众。体育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形式,融合个人思想情感,在不同音乐的伴奏下表达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运动性,所以在高校展开体育舞蹈课程以来,它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二、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大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人才标准的定位也愈来愈高,所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随之要求的更高。高校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还包括身心、道德、创新等方面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1)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基础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才有可能促进其他方面的提高。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使人文与科技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成才。

(2)身心素质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接班人,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热情饱满地接受挑战,在挫折中不折不挠,而不至于挫败不前。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任何处境,并且具有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3)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精神,做一个自强不息、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4)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现代社会提倡的一种精神,我们要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创新,有飞跃,以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富有激情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2、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体育课程,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活度,使体质得以增强,同时,体育舞蹈的动作使身体全方位活动,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使学生的精神系统更加灵活、均衡,从而有利于健康发展。

体育舞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不仅陶冶了表演者的情操,而且使其心胸更加宽广,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体育舞蹈表演者需要有耐心,在音乐的伴奏下要融入其中,并在表演过程中沉着冷静,这样有利于将自己掌握的舞蹈技能得到全面发挥,因此,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2)体育舞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体育舞蹈是一门艺术性的体育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耐力和意志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体育舞蹈技能,所以,体育舞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毅的品质。同时,在表演过程中,体育舞蹈需要舞者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将舞蹈的艺术魅力完美地展现给观众,所以,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3)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了创新才有发展,体育舞蹈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教导学生的基本动作,而应该不断完善动作,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编造自己对不同音乐情绪的理解的动作,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舞蹈技能,这样在不断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

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魅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所以,高校应该加强体育舞蹈教学,丰富体育舞蹈的表演形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强健的体魄,并塑造出一个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京,武小路。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06)。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6

课序号:310002-4;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姓名:孙宇蛟;学号:2013447050;课上

分配代码:139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改变。各种各样的电子机械产品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手机以其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等特点强势入驻,已经成了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

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适应能力很强,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所以是使用手机的重要人群。大学生又是集体生活的特殊群体,手机依赖性日益增强,手机对大学生群体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关于手机本身的性质以及大学生的现状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一、其强大的功能对大学生带来的好处

大学是一个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也要做些实践,学会沟通与交流。在这其中,手机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媒介,它能够成为一座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建立起交际圈。同样,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思念家人时,可以和家里通话来倾诉,这也是每个大学生几乎每周必做的事。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越来越依赖手机了,比如辅导员管理班级、班长通知信息等,手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媒介。飞信、微信各种工具用起来极其方便,保证了消息的及时性与公开性,便于学校更好的展开工作。

在年节里,同学之间沟通情况,电话短信祝福也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毕业找工作,简历上都要留下准确的手机号码,可以使用人单位及时和毕业生沟通联系。同学们过媒体手机报,还可以了解全球新闻信息,掌握最新全球资讯,扩大视野。

二、由于学生的自制力而带来的弊端

很多同学都对短信息上瘾,把各式各样的短信发来发去,甚至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的消息。自己没有认真地学习,也严重地影响到虽的同学的学习,把手机带入课堂会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的确不好,首先,的确没有什么“硬”措施去管理:批评他几句吧,转眼就忘;想要没收,手机又不是小人书之类的,属贵重的品,很快就得归还;想要禁用,只要学生调了振动档,小小的手机往课桌里一塞,还是防不胜防的。有些同学甚至把手机带进考场,利用手机短消息来做弊,每攫的期中,期末考试都可以发现几起此类的作弊事件。更不要证券交易侥兴漏网的人了,一定还要多,连期中、期末这样的大型考试,都也到用短消息作弊,更不用说平时的那些“小考”了。利用手机作 1

弊,更令人防不甚防,严重地破坏了考场的纪律。

有的住宿生在宿舍熄灯后,用短消息聊天,一聊就聊到深夜,造成睡眼不足,第二天也就会精神不济,学习效率也大大折扣,不仅自己受到影响,也要扰了别人的休息。而且手机的功能不止这些,玩游戏,听音乐使得学生们对手机越来越不离身不离手。

三、手机本身的危害

手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本身就是辐射源,对人体有害。其次,长时间的使用手机会使学生的视力下降,这也是眼镜越来越普遍的原因之一。

总结:

体育表演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 篇7

关键词:体育表演,大学生,身心

1 概述

体育表演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 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 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表演艺术于一体, 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文化艺术形式。它是体育与多种艺术相结合的集中表现, 艺术、美学在体育运动中发展的必然结果, 完善了体育的宗旨和增加了体育的功能, 丰富了体育的内容和美化了体育的形式, 增添了体育的无穷魅力, 并具有健身、娱乐、审美和竞技的功能。通过大学生对此类技艺的展示和演绎, 给观众以艺术美、力量美、形体美、气质美的享受和活力向上的视觉冲击[1]。

2 体育表演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

体育表演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 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 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 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体育表演具有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供能特点, 以提高练习者的心肺功能、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 同时它还具有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 提高艺术修养, 个人积极向上和拓宽自身知识面等社会功能[2]。

2.1 体育表演对大学生身体的影响

体育表演是一项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 刺激内脏器官, 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 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 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3]。在运动时, 人体的耗氧量增加, 心脏输出的血量随之增加, 血流加快, 使心肌纤维增粗、提高供血能力、减少脂肪沉积、延缓血管硬化[4], 有利于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有氧代谢。在跳舞时, 上体保持正直, 主要以腹式呼吸为主, 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气体交换功能有很好的作用, 经常参加体育舞蹈的学习和练习, 学生的心肺系统都要承受中等强度的负荷[5]。体育表演要求身体各部分共同协调完成, 可以提高关节灵活性, 使肌肉的力量增强、弹性提高, 使软骨、韧带等结缔组织富有弹性, 从而大大的锻炼了人体肌肉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体育表演者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多次重复动作促进身体全面协调发展, 有效提高身体各项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 表演者情不自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地翩翩起舞, 这不仅能提高参加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缩短反应的潜伏期, 改善脑细胞的氧供应, 提高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有效地促进了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协调功能, 促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6]。

2.2 体育表演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表演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 对练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 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 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 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 由于注意力的转移, 其它部分机体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7]。由于体育表演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 因此参加者能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8]。体育表演使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彻底得到解脱, 舞场中融洽和谐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的交流、沟通意识[9]。特别对一个人道德修养、品质教育有很大益处, 可改变人的气质, 确立自己的新形象。大学生通过教师对舞蹈音乐背景内涵的讲解, 认识到人的气质、习惯反映了它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 从而潜意识地培养谦让温和、礼貌待人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表演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 更是一个克服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培养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4]。另外体育表演还是学生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一种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 具有调节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的作用[8]。因此有利于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 使大家在广泛的接触中, 抒发感情、交流思想, 建立起平等互利、亲密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4]。

2.3 体育表演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体育表演集舞蹈美、音乐美、服饰美于一体, 富有强烈的娱乐、竞技、表演色彩的项目。体育表演以严格、优雅的姿态练习使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得到协调、匀称的发展, 改变身体曲线, 塑造出优美的外形, 优化了身体的姿态[9]。同时在练习中, 要求表演者动作熟练、准确、优美, 向人们展示自身动作的协调和完美, 而且还要体现出动作的技术美、和谐美和表现美, 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 这既是情感上的愉快, 也是精神上的满足[10]。通过观赏表演, 又可以领略到拉丁舞热情奔放的野性美, 服饰的简约美;以及摩登舞端庄舒展的典雅美, 服饰的华丽美。也就是在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 学生时刻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现深刻地支感受生活的美好, 感受人与美的不可分, 将审美素质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4]。以及音乐表现出的旋律美、节奏美、韵律美、艺术美[4]。因此通过体育表演的教学,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3 结论

通过体育表演的练习, 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 还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塑造健美形体, 提高柔韧、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 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良好的效果, 而且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充分体现了健身、健心、健美的整体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玲, 郑金文.大学体育表演类项目的教学原则和特点探析[J].科技信息, 2008, 12:8-9.

[2]翟玉喜.体育舞蹈对女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5) :146-147.

[3]盛蕾.论体育舞蹈课在高校开展的价值,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2) :46-47.

[4]徐桂玲等.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内蒙古体育科技 (季刊) , 2006, 19 (4) :106-107.

[5]刘树峰.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1 (5) :149-150.

[6]江明.论体育舞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2 (2) :180-181.

[7]叶艳.体育舞蹈的价值研究[J].考试周刊2009, 29 (下卷) :157

[8]陈怡如.体育舞蹈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J].考试周刊2010, 3:151.

[9]黄泽仪.浅谈体育舞蹈的价值[J].新课程研究, 2009 (, 141) :164-165.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8

摘要: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对发展体育和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意识以及终身体育的理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文化 体育意识

1 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体育文化基于体育的理念、衍生,同样表现出了鲜明、多元的文化特征。体育文化在校园里的表现更是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展体育的各种活动,为高校的体育注入新的活力。体育活动的多样性是体育文化的特征之一。其次,在校园中参与者的普遍性是其中更为鲜明的特点。由于活动的多样性,所以学生会根据时间、地点选择合适自己的体育活动。加之群体的带动性,参与程度远远高于社区或其他地方。第三,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融合一体。体育活动本身就会形成某种精神道德、传统和风气,同时又会渗透到学生和教师的精神意识中,从而使大家普遍形成一种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

2 终身体育意识概念及其构成

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而产生的认知、习惯以及在活动中通过锻炼增加的能力的综合。终身体育的意识主要特点:分为内隐性和客观性。其中,内隐性:这种意识是在不断的体育活动中产生存在的,不是天生的。客观性:就是指它的客观存在性。社会性和能动性。这些都是其在历史演变、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显著特点。同时,终身体育意识不是单独的一个存在。它主要包括健康意识、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等三个方面。

①健康意识。健康意识是指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参加体育活动,有这样的热情,能够自觉的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②体育知识。包括体育人文知识、体育锻炼常识、体育生理知识等方面。

③体育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应该掌握多种基本运动,并能够熟练掌握两种以上运动的基本方法,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掌握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并能够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安全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3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原因

首先,它是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它也体现了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其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日趋成熟、稳定。通过中学的学习,他们对体育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进入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中,我们只有热衷追求个性化的体育需求,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体育素质。因此,当代学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向终身体育方向发展。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还要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进行支撑。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进入社会后,保持体育锻炼,维持机体健康。

4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校报、橱窗、广播、互联网等形式,形成宣传网络,优化体育宣传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专题讲座等,使同学们置身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氛围中,这样能够将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各种活动渗透到每个同学的心中,使同学们能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价值、自觉地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开展体育活动文化宣传教育,并举办体育比赛、体育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还能促进大家的锻炼意识;在学习中,也能够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通过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达到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目的。

再者,培养大学生观欣赏体育竞赛的水平。通过观赏体育比赛,来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首先介绍清楚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之后有序的组织学生观看各类赛事的转播及录像,加深他们对比赛的认知。从感官上予以冲击,使学生产生对运动项目的崇拜,从观看产生兴趣到深入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第四,加强体育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充分建立以“终身教育”为主线的、内容丰富的、灵活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同学们在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总之,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系统的工程,既要关注体育文化的传承,又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其培养过程而言,激发运动兴趣是关键;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根本;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钟振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2]迟贵林.浅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辽宁财贸学院).

[3]贾爱萍.试论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

王昭(1987-),女,河北唐山人,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谢湘元(1988-),男,湖南永州人,体育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体育舞蹈。

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公关礼仪的内涵,以及公关礼仪的礼节、礼貌、仪表和礼俗等相关细节上的具体要求。同时分析了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从职场商务礼仪、公文写作、社交技巧、会议组织等方面阐述了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关键字:公关礼仪

职场礼仪

人际关系

大学生学习礼仪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相信每个人都经历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影响我们的形象。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 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

对于大学生来说,公关礼仪是大学在校期间一门必修课程。它不仅从言谈举止、仪容仪表方面切身影响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也从商务社交、公文写作方面关系到我们将来的职场生涯,更甚者,公关礼仪决定了我们的待人处事方式,是我们大学生对外的个人社会形象。

------礼仪的内涵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礼仪。所谓礼仪,就是用来约束自己、尊敬他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通过特定的行为、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别人尊重、理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受历史传统、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和技巧。中国更是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着称。在古代,“礼”更是曾经与“法”共同成为社会调整的手段,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让人难以乐观:校园内各种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经常出现。

---------大学生的利仪修养现状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也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公关礼仪学习对大学生的影响

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重大深远的,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的自身形象的影响

公关礼仪从仪容仪表、职场着装、仪姿体态、神态表情等方面对大学生的自身形象起到塑造与修正作用。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个人修养,提升自我魅力,塑造端庄得体的个人形象,才能给人良好的印象。

要做到上述的要求,首先要从仪容仪表上修饰与约束自己。比如,要时常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结合自己的面部特征选择恰当的发型与妆容,化妆时以淡雅、清新、自然为宜,不浓妆艳抹。搭配服饰是要注重端庄与和谐,服装保持干净整洁,无褶皱,衣扣要结实牢靠,避免有过多的修饰,服装干净整洁。

其次,是仪态体资方面。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体姿不仅能反映出他(她)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而且能表现出他(她)与别人交往是否有诚意。具体来说,就是站姿要给人严肃、庄重、自信、可靠、脚踏实地的感觉,坐姿要体现个人沉着、稳重、冷静、认真的特质,走姿要从容自信、潇洒大方,切忌弓着背走路或双手反背在身后,以及身体晃荡。

最后,是对神态表情方面的要求。人的面部不仅可以表明微妙的表情,而且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情感,传递人的内在信息。例如,脸上的眉毛、眼睛、嘴和下巴等就能表示极为丰富细致而又微妙多变的神情。大学生若能熟练掌握公关礼仪中的正确的神态与表情,无疑是掌握了一种有效又独特的交涉技巧,因为细微的表情神态能能传达我们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信息。

(二)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公关礼仪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教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社交技巧。礼仪的作用就是在平时的人与人的交往中进行及时的适度的调整和调节。即使在矛盾已经发展到相当激烈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礼仪活动对双方(或多方)进行调解,从而缓解矛盾,沟通情况,恢复感情,重建关系,健全群体的肌体。其实,多数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因为不了解、不熟悉、缺乏沟通所造成。而礼仪的作用恰恰是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比如联谊、联欢、宴请、拜访等等,甚至赔礼道歉,都可以达到增进了解、化解矛盾、取得谅解和宽容,最终建立起新的、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这个意思。

(三)公关礼仪对大学生将来职场生活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公关礼仪修养有助于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进入职场的机会,以得体的着装与面容,仪态仪姿,以及高超的沟通与交际技巧,定能给面试官良好的影响。礼仪是沟通的载体,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这就像是学生动态的名片。例如,有一家公司在面试之前会给每位求职者打一个电话,而有些面试者在接完电话后再也没有接到面试通知,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公司面试的一部分,有些学生接电话时,上来就说“喂,啥事?”而有些同学则说“您好,请问您找我有什么事?”通过简单地对话,求职者的素质就会体现出来,用人公司也进行了公关礼仪的首次筛选。

再者,公关礼仪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将来更好更快的融入职场人际关系,迅速适应职场环境。大学生作为职场的初到者,正确并有效的处理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是首要面对的重大难题。如果大学生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最后,公关礼仪影响着大学生未来在职场中的工作能力的施展。礼仪是企业形象,倘若我们能掌握名片的正确递收、恰当的称呼称谓、正确的握手与介绍的方式和顺序,就能以个人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仅如此,公关礼仪教会我们职场中必要的商务谈判技巧,让我们熟练掌握各种会议顺利召开的流程,以及正确的接待礼仪与会场安排,这也是我们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工作技能。与此同时,学习公关礼仪让我们掌握了各种公文文书的写作方法,了解到公文写作的相关要求与具体流程,这对将来从事行政工作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

(四)公关礼仪对大学生个人生活的影响

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职场生活中,也切身影响到个人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对公关礼仪的学习,我们能熟练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巧,比如拜访的礼仪要求我们要注意拜访的时间,事前要提前预约,而赠送礼品也应掌握正确的选择甚至是接受与拒绝的礼仪,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细节息息相关。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学到宴请与赴宴方面的礼仪,掌握正确的东西方就餐方式,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得体规范,不出现错误或其它不当行为。

同时,公关礼仪促使我们自省自律。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检点,这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利于促使我们养成更科学的行为习惯。

再者,公关礼仪教导我们凡事适度得体,宽以待人。让我们做事合乎规范,把握分寸,认真得体,同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他人,这有利于我们加强自我素质的提升,加强道德与品德的完善,使人格趋于完美。

--------小结

世界上最难推销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我们自己,大学生是应该学点公关,当然不是为了摆设和装饰,更多的是为了应用。通过在公关礼仪课上对仪表、仪容、仪态、服饰、语言、交往、求职应聘等礼仪的学习,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整体形象,做到举止大方,更好地展现个人独特气质与魅力。

形象制胜的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公关礼仪作为塑造组织形象和个人形象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习和了解一定的公共关系知识是未来社会对各类从业者共同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了解这两者,往往只是导致我们的自信被挫伤,影响我们的形象。

总之,公关礼仪是一种学问,我们都应该重视它并让它在我们的成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录

---题目---摘要 关键字------------------公关礼仪的内涵--------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自身形象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对职场生活的影响---------------------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10

浅谈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我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小学开始,到大学,已经进行13年,且教育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意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素养的人。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大学生信佛、信教是近年来一个日益凸现的现象,本文对这一现象的成因、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此就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政治教育

大学生信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凸现的一个社会现象。根据2003年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2820名大学生的调查,信奉各种宗教的大学生占9.2%,远远高于前苏联宗教社会学家估算的前苏联的18岁~30岁青少年信教人群占1%~3%的比例。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中的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二者占了被调查人员的60.16%。这两类学生一般而言是大学生中政治上和精神上比较积极向上的部分,在大学生中相对数量比较少,大约占到在校大学生的35%左右。[1] 大学生信教人群形成的原因

经2011年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信佛、信教的大学生中有37.6%是为了寻求精神解脱,27.6%是家庭信仰的延续,有15.4%是随社会风俗。[2]这三项是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原因。

1、生存焦虑的影响,即需求性信教。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生与娇生惯养的现象,且对待社会存在幼稚的理想主义思想。每个大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在上大学以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大部分学生在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受过任何挫折与磨难;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无法独立生存。然而,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就跨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高中时代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这里,一切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他们要独自处理生活学习的诸多问题。随着自我意识和理性意识不断觉醒。他们看到了高中时代不认识或认识不够的许多责任和压力。面对家庭生存、个人生存和自身条件缺陷等种种压力,当他无法解决、无法发泄、无法承受或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他们变得愤世嫉俗,惴惴不安。当他们所受的教育过于空泛,面孔过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宗教就会成为最有效的心灵的避难所与解脱地。

这一情况也体现了中国人信教的通常特征,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投入宗教信仰当中。但与普通民众不同的是,大学生信教更多的表现在心理调节的需求方面。

2、家庭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即传统性信仰:

宗教在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有悠久的传承。在读书、考状元等方面就有许多宗教信仰。

内蒙古大学结课论文

在民间,满一岁的小孩需要抓周,抓到毛笔就代表以后爱读书,能成为书法家、文人;抓字典,代表文学家或法律。[3]每逢考试,尤其是在孩子升学时,父母都会专门到就近的文殊菩萨面前去请愿,认为文殊菩萨掌管着人的智慧,能够保佑孩子如愿以偿的考入理想的学校。考完后,还需要回到寺庙进行还愿。2015年经过对内蒙古大学在校学生随机抽查询问的100人中发现,在考大学前,家人或自己,正式或非正式的进行过宗教膜拜,祈求保佑自己考入理想大学的同学占99%.这种家庭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即传统性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颇深,使得一些大学生延续家庭信仰,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考试、不快时,祈求神灵对其进行庇护。

2、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即文化性信仰。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中外文化互相交流。一些外国的节日,被国内商家肆意炒作,成为全民节日。例如:国外的圣诞节,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基督教的传统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4]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佼佼者,他们思想活跃,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很强烈,是过圣诞节的主要生力军。在同学间互问圣诞快乐,互送平安果的时候,虽没有特意去加入基督教,但已经将基督教祈求平安的意义传递出去。

4、政治教育空泛,不能满足精神需求。

近年来,学校学生工作多为理想信念、道德美德,与现实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例如:道德教育告诉我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现实生活中,碰瓷老人频频出现,大学生见义勇为屡屡被告上法院。2010年3月23日,警校在校大学生李凯强因见义勇为救助老人而被告上法庭。[5] 教育欠深入具体,教育形式单

一、生硬,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不够。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极易导致学生出现理想的迷失、价值观念困惑不解,或无能为力,或无所适从,以致走向宗教。高校的思政工作效果不能让人满意。许多学生对高校的信仰教育内容感到枯燥、缺乏吸引力,觉得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认为理论和显示相脱离,难以被学生接受。

正是以上诸种因素促成了大学生信教人群的出现,其中除传统信教者外,其余人员信教都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这样那样的关联。

二、大学生信教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带有显着特点的部分。他们虽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但因接受高等教育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加之知识青年特有的思想活跃,喜好探知未知世界等特点,使大学生信教人群具有不同于其他信教人群的显着特点。

内蒙古大学结课论文

1、大学生信教比例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在抵触宗教,而是对其充满兴趣,大学生信教比例不断上升。例如:谈宗凡曾在2005年与2006年分别进行调查宗教信仰人数,结果显示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3.7%。[6]王康于2007年对杭州四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不包括中立者),自称有宗教信仰的占32.l%。[7]

2、普遍参与宗教活动,但缺乏对其深入认识。

因为国内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知识的获取更多地是靠听说或互联网以及周围环境的熏陶而来的,而不是亲自去实践,对所信仰的宗教文化不甚了解,因而他们在宗教态度和行为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常常是理性与盲目交织,虔诚与暧昧并存。例如:国外的万圣节、圣诞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参与,同学之间互送彩蛋,互送平安果成为一种交际时尚,但入基督教,成为基督教信徒者甚少。很多同学出于好奇,在节日期间随同朋友一同前往教堂参加活动,但很少做日常性礼拜。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信教的普遍情况。

三、大学生信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启示

针对大学生信教的现状,复杂的原因和对宗教的种种模糊认识,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使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世界观。我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三方面的教育:

1、重视对宗教文化知识的教育

重视宗教文化知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增长见识,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宗教文化及热点问题的探讨、研究,积极开设有关热点问题讲座,有利于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大学生精神方面的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因此,学校应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再次,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困惑、疑难、不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盲目信教、盲从信教的从众心理,才能是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上科学家信教的问题,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思想认识中起到主导作用。

从宗教宣传中吸收有益成份

做思想政治工作意在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内蒙古大学结课论文

奋进向上的人。宗教也关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灵魂净化、慈悲兼爱。从总体上讲,思政工作比宗教的影响力大得多,但也不能不看到在某些地方和某些层面,宗教的影响正急骤扩大。尤其在大学生当中,思政工作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大学生宗教信仰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信仰,感性成分大大高于理性的追求,大部分所谓的“信教”学生对真正意义上宗教信仰认识不足,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宗教在道德、人际交往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调整作用不明显,所具有的宗教信仰特征不突出,可以说大部分信教大学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但一部分大学生寻宗教庇护的心理意识强、他们主要认可宗教的人文关怀、道德意境及其艺术和美的表现形式。

四、参考文献

[1] 浅谈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OL].考试吧论文频道,2009年1月12日; [2]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OL].道客巴巴,2011年5月; [3]抓周[OL]好搜百科; [4]圣诞节[OL]好搜百科;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11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其目的是进一步引起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体育锻炼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将个人的心理发展为最佳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时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证明,目前我国大学生中约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紧张等几个方面,而且心理障碍发病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国家教委曾对121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中国纺织大学统计,近年来该校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中,60%是心理方面原因造成的。

三、体育对于增进心理健康的功能

(一)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在校大学生常因各种原因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的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自我概念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消除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七)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与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八)控制应激水平。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和刺激做出的反应。研究显示,有规律的,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产生积极的应激,也是消极应激的缓冲器,坚持游泳,自行车和慢跑等有氧运动是减少应激最有效的方法。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改革力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明确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有关心理训练的知识和方法;2.实施健康教育;3.教学生讲究心理卫生。

(二)创设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条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条件,运用多种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课中获得深度的愉悦体验。

(三)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要重视了解熟悉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特征,利用体育竞赛特点来磨练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

(四)加强体育教学的互助性,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营造一个融洽祥和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五)对症下药,选择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的健身手段。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如对性格内向,易紧张失常的学生,可鼓励其多参加公开性的激烈比赛,特别是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赛;对遇事急躁,易冲动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慢跑、打太极拳等项目的体育锻炼。凡此种种,都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总之,学生心理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并非单靠德育工作或某一学科工作就能够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产生的效果是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相互配合,弥补不足,共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0.

上一篇:写美丽的家乡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生活物资采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