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2024-11-15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通用10篇)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篇1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摘要: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思维想象

体育运动中一切活动都是受大脑思维支配进行的,人们在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身体各器官、各系统反复进行着心理和生理活动,形成有机体直接参与思维想象活动的统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启发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质、兴趣、能力和导向等。人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只是构成人的心理特征的物质基础,而环境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也不能单独机械决定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从事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计划性,还要有科学性、趣味性,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欣赏——爱好——操作连锁式反应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体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个性兴趣、体质状况都不同,这就需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及心理情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力求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法运用多样性、新颖性和带有启发。

二、结合学生心理个性特点调动练习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性格特征表现不一,气质类型各不相同:有活泼型(即多血质)、兴奋型(胆汁型)、忧郁型。活泼型的学生兴奋与抑制较稳定协调,兴奋易于集中,掌握动作较快,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启发他们的自觉性,教法形式变化要多样;对兴奋型学生则要注意外部们易冲动,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做好组织安排工作;忧郁型的学生由于胆怯恐怖心理严重,学习信心不足,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诚恳耐心,及时肯定成绩,鼓励他们进步,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多照顾他们的兴趣,降低运动强度。

三、根据气质特征激发求知欲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人的性格具有显著个性色彩。气质特征有情感性、敏感性、惊慌性,克服障碍的积极性等,并决定一个人对事业能否坚持下去取得成功,并影响到活动的其它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整个行为是由动机所决定的,气质的特征对动机起影响作用,而动机则是由现实需要及具体情况决定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气质,正确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对所学项目产生浓厚兴趣,在所学项目掌握后,再增加难度,以提高克服不利条件的能力,磨炼气质。

四、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思维想象训练吸引学生注意力。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有些项目比较单一枯燥,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扰。单调枯躁的教法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产生抑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如何组织得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达到集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练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人的性格、气质、年龄、环境等都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教师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教师应多做些集中注意力的引导,如在讲解语言上要风趣富有启发性,教材内容安排注意多样化,使学生对所学项目很快产生兴趣,抱着跃跃欲试念头,“我要做,一定能够做好”。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和抓住细节及要害,注意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完成动作较好时的肌肉感觉,并注意与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动作的关健,强调运动中的感觉和视觉映象,建立相应的中枢神经兴奋点,使“模糊的肌肉感觉”逐渐清晰,改进多余的、错误的动作,达到正确掌握动作,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在体育教学教程中细致地调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同时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这样才能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

2、中小学体育管理

3、中国学校体育教育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篇2

一、认识活动处在初级阶段,在感知等方面都还不成熟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等方面都还不成熟。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已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来对事物加以识别。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还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想“猜中”事物,而不是细致地了解事物。并且在观察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在内容上擅长记忆具体形象的事物,对记忆抽象材料还有困难;在方法上,偏重机械记忆,即依据事物的外部表现形式采取反复感知的办法进行识记,而较少从事物内部的联系中去记忆东西。另外,他们记忆时常凭兴趣出发,缺乏自觉性和目的性。从思维方面来看,他们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只是还停留在事物的外部特征上,还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和本质,得出的结论也不那么全面和准确。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等方面的特征,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项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一些体育专用术语或概念,没有必要让他们完全理解或掌握,他们只要能够积极地参加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就可以了。

二、情感的内容逐渐丰富,稳定性有所增强

孩子从家庭或幼儿园进入学校,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活动的范围更加广阔。在集体生活中,他们会受到合作、互助、荣誉感等情感的熏陶,因而他们的情感内容也就会更加丰富。同时,在学校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及老师、同学的影响下,学生控制、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已不再像幼儿时那样喜怒无常了,但仍存在多变的特点,稳定性还不高。在体育教学中,要利用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群体性比较强的项目,如拔河、篮球等,提高他们合作、互助的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目前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受家庭溺爱的影响,会有自私自利的心理。因此,在集体体育活动中,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要有大局意识,要有集体观念,要能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要能够为“大我”而舍弃“小我”。

三、心理活动缺乏有意性和自觉性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好奇心最强。刚进入学校的小学生,他们的稚气仍然十足,他们对未见过的事物很感兴趣。因此,他们特别容易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忘记原来的活动目的。比如叫他们训练某一个项目,他们可能会在训练之中突然想起昨天玩耍的有趣情景;叫他们去操场,他们可能会因在路上“追拿”一只受伤的小麻雀而忘记去操场了。低年级学生一般活泼好动,训练时间长了就不耐烦,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还不能进行自觉地学习和训练。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把体育教学及训练同游戏、玩耍等相结合,使他们能够乐于接受,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

四、意识倾向性还不明显

低年级学生较单纯,独立性差,对老师基本上言听计从,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一般没有成熟的动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 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由于好奇,开始时,一般都是喜欢学习的。所以,老师千万不要伤害学生当初的这份学习热情。为此,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学生提问决不能不理不睬,更不可发脾气,以免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2)使学生的某些体育活动带上游戏色彩。(3)要安排难度适当的训练内容,并且尽可能地增强其趣味性。(4)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动作姿势不要苛求,更不能轻易指责或取笑。

2. 加强目的性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思考什么。要不断强化学生行为的意义,坚持多提示、勤督促,让他们始终不要忘记行为的目的。这样,可增加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3. 做好示范动作

老师在小学生的眼里是伟大而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仿效的榜样。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讲解语言和示范动作。我们体育老师不仅要提高业务能力,也要提高文明素质。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是大有裨益的。

五、结束语

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实施,要把握好分寸,做到适当、适量。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是在被动地而是在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会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心理水平出发,考虑老师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如何弃学生所恶、投学生所好、对学生实施符合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的体育教学,这是体育老师要继续讨论的课题。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实施,要把握好分寸,做到适当、适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具有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实施符合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的体育教学,是体育老师要讨论的课题。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心理特征 化学教学质量

从心理的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上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促进心理健康的过程。化学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否则就会失败。正因为如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编写,吸取历史的教训,删掉了偏、难、繁、旧的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从生活实际出发,经过探究活动自主获取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

和能力。那么,如何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实践认为:

一、发挥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动力。化学本身就很有趣,要使学生热爱化学,真正对化学产生感情,教师就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演示实验激趣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完成课本中要求的实验外,教师可以额外创设—些趣味实验。

(二)实际事例激趣法

生活、生产、社会上许多例子都与化学紧密相关。生活中手上穿的,脸上抹的,头上染的、鞋上擦的,还有洗衣粉,洗洁净,去污粉等等;农业上的农药、化肥:工业上的涂料、颜料、染料、添加剂;社会上的污水处理,环境净化,废气、废液、废渣的利用等等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掌心理环境是融洽、活跃、和谐的。它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一)新课导入精练、巧妙

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本节课产生良好的心理期待。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可以设计适合不同内容的多种导课方式,从一句话、一个实验、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小常识、一个社会问题、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从衣、食、住、行开始,从学生的生活开始。让学生从教师的气质、心态和课堂的导言中就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

(二)教学方法新颖、科学

化学本身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用更多的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科学的态度,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知识,健全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讲课富有激情,具有亲和力

心理学实践证明,只有情绪和态度自然变化的教师才真实可亲,教师的表现力丰富、教态,自然、生动会让学生感觉到一定的生气和活力,进而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激励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关注每一位学生,利用有声和无声的体态语言来提高教学的感染力,教师的情绪和态度都要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做到情在境中。遇到问题或矛盾时,不防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化解矛盾,用豁达的胸怀原谅学生,用耐心和真诚来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四)赞扬与批评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现在的初中生具有活泼开朗、充满热情、情感反映强烈、很容易感染、与教师感情深厚、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在教学中要多赞扬少批评,学生如果感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爱,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努力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批评与表扬时不注意学生心理特点,常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和师生鸿沟,学生逆反心理出现,会直接影响化学教学。

(五)结局完美,结束语承上启下

每一节课要善始善终,教师在一节课结束前必须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和表扬,还必须对下一节课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祝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完美的结局会让学生对每一节化学课都充满了期待,从而使学生喜欢化学这

门学科,渴求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作为化学教师就会在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

三、巧用记忆方法

基本知识的记忆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三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告诉学生分清楚牢牢记住、着重理解、只需记住其规律性、不必记忆、需要时再查表(如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不但如此,初中化学知识比较繁杂、零散,初学化学的同学,会感到难记易忘,因此,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

四、注重化学练习教学的策略

练习是教学的和重要形式之一,通过练习教学可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目的。

首先,选题要“循序渐进”,注意搭配好基本练习习题和综合题,使得在打妇基础和培养能力方面相辅相成。如果一味选择难题,拔高题要求过高反而会使学生处于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结果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削弱学生刘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

其次,根据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需要,给学生创造独立完成问题的氛围,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心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90后大学生审美心理与特征研究 篇4

陈自立 11311120 11电子1 当90后的一代人开始跨入大学校园时,一种打上了“90后”标签的审美观在大学校园里诞生了。

我就是90后,虽然我的审美观代表不了其他的90后,但我和他们仍有许多相似点。首先,我们先粗略了解一下90后的我们的一些不同于往代人的地方。我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网络游戏的普及

谈到90后,第一点就是网络游戏了,90后的这一代,与电脑有着深厚的感情,网络游戏在绝大多数的90后的生活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地下城与勇士”“梦幻西游”“魔兽世界”“CF”等游戏,在90后的世界里,是众所周知的网络游戏。

②标新立异的时尚

除去网络游戏,90后的一代更追求标新立异的时尚,据新华网发表的一份武大的调查报告显示“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无论是平时的说话,行为还是穿着打扮,90后的一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追求一种独特的,充满欣赏力的生活方式。在追求娱乐,享受音乐的时候,90后的我们追求时尚,很多人听音乐不听其内容,只听其旋律,而且越来越多的向英文歌曲发展,虽然很多听不懂,但就为了那种旋律,我们的音乐世界与8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③与众不同的金钱观

90后的金钱观依旧是问题的焦点,90后一代大多数从小衣食无忧,他们进入大学后花钱十分大方,衣服或包破了,就扔了,毫不可惜,东西吃不下了,倒了也不感到可惜,等公

交时间长了,就叫TAXI,哪怕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当然,不是所有的90后都如此,我们学校里,很多的90后还是花钱很慎重的,很节约的)。

④对环保事业的热心

不过90后也有闪光点,(2011年“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华北区培训10月15日在京启动。参加培训的华北地区4省3市236名青年环保志愿者宣誓成为一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新华网)许多90后关注国家,关心学校的发展与社区的建设。注重环保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理念来操控这个即将属于我们的国家。

90后的一代成长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也有压力,有竞争,但总体来看,90后的我们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还是平时的生活质量与学习效率,都比80后70后要高很多,90后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我们的思想活跃,说话不用受太多的拘束,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思维更加开放,创新的思维在我们这个群体里越来越常见,我们热爱生活,我们享受生活,我们像广告中放的一样,在阳光下快乐的奔跑,快乐的成长,90后一代的审美观中,虽然其中很多让人难以接受,但个人认为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的,90后的思维的活跃性对于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科技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说,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

但90后也不是完全没有不足的地方,相反,90后不足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下面是我归纳的“90”审美的不足之处。

①网络成瘾

由于时代的发展,网络世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90后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自娱自乐,无所顾忌,但同时,他们也渐渐地被网络俘虏,沉迷于网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相对与80后来说,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②不擅交际

90后由于从小生活优越,他们更多的在乎自己个人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在关键时刻更多考虑的是自己个人的感受,不善于与人交往,和别人配合,这对于90后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阻力。

③情感匮乏

90后的一代由于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活动,事件,使的我们和不少80后一样,对这个时代没有太多的记忆,不少人感情生活不丰富,他们追求爱情,但他们又不懂如何掌控爱情,他们渴望亲情,但90后多为独生子女,除了父母,家里没有太多的亲戚,他们也追求兄弟之间的友谊,但因这个时代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事情可以提供给他们,使得他们在兄弟情谊这个方面没有了往代的那么真实。因此,90后的情感生活其实是相当匮乏的。

正是这些,让90后有时会体现出冷漠,不懂事,让人难以理解的状况。那我们该以何种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社会的支持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其实更需要社会的帮助,更需要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优点与缺点,我们90后也一样,就像网上一个人留言的一样,“90后作为中国的新生代,受到的关注肯定要比别人多,在看到他们优点的同时也会看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看问题不能那么的绝对,毕竟咱们与90后存在年龄时代差异,对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也会不一样,也许在我们看来是错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对的,我们不能强求他们要跟我们保持一致。以前也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现在的事实是80后正在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时代是进步的,孰对孰错,时间会证明的”如果社会可以给我们少一点质疑,多一点鼓励与帮助,那我们这一代人是一定会进步的。

②自己的努力

我们自己也应当向优秀的前辈学习,在学校的时候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技能,潜心研究,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这样我们可以确保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上。同时,我们要积极的适应集体的生活,融入其中,这样对于培养自己与身边同学间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这对于培养我们的交际能力和开发我们的情感世界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③因材施教

这一点需要学校的关注,“90”后的我们各有特色,学校如果还是坚持大规模的教学肯定是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只有在常规教学的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赛,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发现我们的能力所在,这样,才能让“90”后的我们在社会上真正体现出我们的特点与强项。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篇5

近些年,随着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对本校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作了初步的了解和分析,针对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求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我们对本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50位独生子女学生进行了了解,与部分家长进行了座谈。表明由于独生子女大多在家里的地位特殊,反映在体育课上表现有的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不遵守纪律,有的任性,缺乏责任感;有的依赖性强,怕苦怕累,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有的不合群,胆子小,躲在一边不活动;他们的性格形成与家庭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出暴。有的家长在某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忽视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目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被家长和学校重视。我们作为体育教师的一员,针对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重视思想教育,抓好课堂常规

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兴趣是要培养的,这方面老师应起主

导作用。应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学应结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明确思想教育,进行团结互助,文明礼貌,集体主义等教育。要力戒空洞说教,要把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通过某个环节或采用某种措施进行教育。例如,课时根据教学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有针对性的进行;讲平时,要注意表扬好人好事,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进行竞赛或游戏时,要教育学生遵守规则,讲秩序,要有集体荣誉感;在进行团队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优良作风,行动迅速,准确协调一致,养成服从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

2.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简单

责备,呵斥,有害无益。注意与兴趣有密切联系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越稳定,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大纲,结合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既有系统性,又有趣味性。例如,教学耐久跑时,不要老是都围绕跑道跑,而是采用跑走交替,游戏跑,以及自然地形跑等多种形式,在条件更新的情况下不觉疲劳的完成耐久跑的教学任务。课堂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克服那种慢跑一圈一套操的老一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多种徒手操,行进操,音乐健身操等,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练习的.积极性也就较高。课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化。实践证明,只要体育教学内容新,形式多样,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意志训练

学习是一种有任务的复杂的活动,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行动。在课上学生不仅要学自己赶兴趣的东西,而且还要学没兴趣但必须学习的东西,以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样就要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体育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使体育教学成为愉快的课。要改进教法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如:比比看,谁跑的快?谁跳的远?谁先完成?等等。这些方法能使学生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力争上游,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质量。

4.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指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小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具体的说就是促进小学生身体,智力,和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统计,实施和评价上都要注意这一问题。例如,选择难度较大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采用成队成组的形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采用男女学生合作的形式,以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等。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篇6

【摘要】高职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发育日趋成熟,但他们面临着众多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社会等,以致滋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与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了社会安全。所以,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就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引导

前言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这种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才能在工作时得心应手,更好地胜任工作,但不少学生在校阶段没有认真学习,进而产生心理担忧,长期以往,心理问题逐渐严重化。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魄,而且可以释放学生压力,因此利用体育教学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难以适应学习新环境。很多高职新生难以适应校园新环境,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还是课程安排、校园文化等都不同于中小学时代。当学生在此环境中碰到一些挫折时,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从而变得情绪紧张、心态不佳等;其次,社会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不断出现各种新思潮,且相互碰撞,而高职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易被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思想所影响,加之家庭环境带来的影响,都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最后,人际关系紧张。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城市与地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兴趣爱好,所以在实际人际交往中难以会发生一些问题,加之高职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极其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时他们往往感到孤单,产生恐慌、情绪低落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策略

1.调节教学内容,增添体育项目

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在挑选教材时体育教师应格外仔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与体育基础,教师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不同学生爱好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需要耐心指导,循序渐进。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存在差异,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看待与处理,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较好地释放学生压力,学生可以自身实际需求选取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可见适宜的体育运动较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感受到乐趣,减少心理健康压力,对于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多组织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此外,高职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已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所以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加以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2.营造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积累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质与情绪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使学生在此氛围中体会到体育项目运动的激情,且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现的多种精神也会日益深化于学生内心,主要涉及勇敢、坚韧、顽强等精神。另外,高职体育教学涉及多个方面,不是仅局限于体育训练方面,还涉及体育文化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学生素质会随着体育文化的培养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接受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爱好特征视作出发点,合理选择体育文化,从而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内涵,消除不健康心理,乐观生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强化心理健康知识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在于需要明确了解与掌握高职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来源,大部分学生的压力都来自于学校、社会,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等问题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造成心理不健康,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有效结合体育训练项目和学生日后工作岗位,并以此来设置体育课程,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日后工作发展的体育项目。可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有目的性的提升学生运动技能较为重要,从而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对日后工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职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但他们的思想也与成人较为接近,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讲解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式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4.创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高职体育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与接受知识,且需要严格服从教师的管理与吩咐,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习惯,增加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良好心态的培养难度。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将学生看成独立的人,他们同样具备思想与感情,需要得到尊重与关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放下身份,平易近人,讲解方式灵活,激励、鼓舞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批评学生破坏了课堂纪律时,同样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耐心指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样的体育课程充溢着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信任他人,从而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态,提升体育学习积极性,掌握与他人相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提升学生信心,树立正确、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调整不健康心理方式等。值的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引导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需要注意策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调节内容、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阳.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J].改革与开放,(20).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原则,学生音乐心理特征

1. 音乐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 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 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通则”。 (1) 它是人类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2) 对于音乐教学来说, 它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原则的制定要以音乐自身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音乐学、教学论所提出的普遍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3) 等为依据, 脱离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音乐教学原则就会失去它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家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提出了许多符合音乐学科特殊性的教学原则, 如情感体验原则、参与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发展原则 (4) 等。

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 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生时, 其实真正教的, 并且必须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也就是说, 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成为实旆音乐教学原则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 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 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就成为中学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2.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及音乐心理特征

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 应首先了解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状况。

2.1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2.1.1 生理发育状况

一般认为,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两部分 (他们分别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 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 这一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 生长发育形态的显著变化:青春期是骨骼肌肉的发育的最快时期, 身高与体重都迅速上升。 (2) 生理机能的健全: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各方面随着体形剧变的同时也迅速增强, 逐步健全, 大脑发育也基本健全。 (3) 性发育趋向成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出现了“第二性征, 性发育开始变得迅速。 (4) 开始进入“变声期”, 嗓音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2.1.2 心理发育状况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巨大变化, 其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 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 也有别于成人, 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 学习的主动性, 自觉性增强。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健全和大脑发育的基本成熟, 中学生以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而中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相比, 已经接近较理性的科学体系, 这就促进中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意识地进行逻辑的分析综合活动, 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 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正确与错误, 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甚至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见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 这必然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 情绪、情感日益丰富, 但同时又缺乏稳定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 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越来越复杂。同时, 中学生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具有跃进式, 暴风雨般的性质。他们爱憎与明, 遇到高兴的事会欢呼雀跃, 见到不台理的现象则义愤填膺。同时他们的情绪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 例如:在取得成绩时, 他们振奋, 高兴得手舞足蹈, 而一旦失败, 则叉容易泄气、消沉。有时会因一些小事而变化无常, 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导致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3) 产生“成人感”或者“成人意识”。随着生理、心理的系列变化, 加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 使中学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视自己为大人, 自尊心日益增强, 希望能与大人们“平等”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爱争强好胜, 不甘落后, 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 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 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老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要求, 不像儿童那样顺从, 而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 而是力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

(4) 自我意识膨胀。在“成人感”的产生的同时,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膨胀。独立愿望与自尊感大大增强, 希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考虑个人问题的兴趣上升, 努力使自己在同龄伙伴中取得以欢迎的地位。过高的要求, 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 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对周围人给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 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愿接受成人的影响, 他们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当强的独立性。

2.2 中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特征

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变, 音乐心理发展作为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 也必然发生变化。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 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体, 情绪的发展处在极不稳定的进程中, 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这样, 使他们的音乐心理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2.1 音乐认知发展方面

中学生从小学进入到中学, 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 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不容也更广泛了。加之大脑的发育基本成熟, 使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大大进步了。而与成年人相比, 他们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的, 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 中学生的音乐认知是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2.2.2 音乐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 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 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 (5) 由于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所持有的态度不同, 体验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广, 他们有目的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能力、自觉的行动、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一阶段, 他们对音乐的分化性、选择性也更为突出。大多学生都喜欢节奏欢快, 能够带给他们快感的流行乐, 这些音乐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 喜欢新鲜的心理, 而谋堂上的音乐却难以的到他们的共鸣。

2.2.3 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

个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 包括兴趣、动机、理想、品德、能力、气质、性格等, 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内部因素, 以及外界环境都会对个性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学生在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方面也有许多表现:

(1) 音乐兴趣的不稳定

(2) 音乐能力的差异性

(3) 自我意识的表现。

3. 贯彻音乐教学原则要以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为依据

中学音乐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 音乐教学质量就成了关键。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贯彻教学原则。深入研究教学特点, 不能脱离开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下面我们将通过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来着手实施音乐教学。

3.1 情感体验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 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坚持体验性, 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 更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另外, 重视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 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 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总趋势, 对于培养仝面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说明了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 (6)

3.1.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情绪和情感突变的时期, 中学生精力充沛, 富有朝气, 对生活充满热情,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喜欢寻求刺激, 讨厌一成不变。对中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习中的主导动机, 没有兴趣的话, 他们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带给他们乐趣, 引发他们兴趣。因此, 音乐教学要结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中学音乐教学多侧重于情节复杂, 含有哲理性的音乐内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要得当, 不可过少过易。加上中学生处在“变声期”, 出现了声音沙哑、高音上不去、嗓子容易疲劳的现象, 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并给予理解和帮助, 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对必须要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深度,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使单一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其深刻内涵, 用综合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表演、竞赛、律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上有演唱、有演奏、有表演、有讨论, 动静结合, 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3.1.2 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所谓情感体验关键是要亲身参与。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它与那些理论学科犬不相同, 不能光靠教师一味地理论知识灌输来让学生了解音乐内涵, 而必须要学生亲自去聆听, 用心去感受才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正是音乐认知发展的过程。如歌曲的艺术处理, 在学习曲谱、歌词的过程中, 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体验。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以及用何种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更为恰当等这些内容, 光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 必颁要学生亲身感受, 用耳朵聆听、用大脑联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和认识旋律的风格, 节奏的特点, 结构的形成及情绪的变化, 然后由学生提出个人对歌曲演唱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设想。通过这样对音乐要素逐渐准确的把握过程, 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加深, 音乐形象在脑海中也会渐渐清晰。

3.2 参与活动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道理在音乐教学中也同样行的通。参与活动是学生发展各种音乐技能、学习音乐知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音乐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 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 并且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 “以人为本”的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 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实践活动, 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传授音乐技能时, 就更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脑展开练习和实践活动。好玩好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生理心理特点, 根据这一重要特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的上课形式, 把“律动”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应选择一些节奏感强, 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歌曲, 这类歌曲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 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 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解释、再现音乐,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身体迅速生长, 而生长速度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暂时失去了平衡, 使他们动作协调性差, 显得比较笨拙, 加之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膨胀,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互动活动表现出不爱动、不屑动的样子, 实际上是一种羞怯心理在作祟。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进行思想工作, 拉近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 增强相互信任感。

音乐实践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开展课外音乐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 一方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在课外音乐活动中, 学生运用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 各种训练使他们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技巧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三由于长期置身于音乐的美的氛围中, 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 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 才能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

3.3 启发诱导原则

所谓启发诱导, 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心理发展过程和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性,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7)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 但这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忽视,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引导作用,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 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中学生处在青春期, 情绪的发展极不稳定, 许多心理特征交错出现。他们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对学习的目的性并不明确, 常是随心所至, 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明确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音乐学好了对其他科的进步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主动了, 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质量, 才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热烈的气氛。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 生理机能的健全, 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 音乐认知能力也日趋增强, 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乐益分析、概括。教师应多提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刺激大脑思维, 指导学生把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启发性问题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 而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 精心组织的。

还有, 课堂环境中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音乐教室精心布置一番, 可以通过挂图、摆设乐器、播放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3.4 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 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天赋的差异, 造成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音乐能力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单个个体来看, 其本身存在着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在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方面比较强, 但听觉记忆、想象联想能力却没有明显发展。而从不同个体来看, 不同的对象, 无论是在演唱、演奏能力方面, 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能力方面, 都有着明显差异。园材施教, 就是要考虑到各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的差异,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状况, 然后摸清楚每个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专业技能和爱好兴趣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差异, 兼顾不同学生,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好的学生要提高要求, 帮助他们提高音乐水平;对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辅导和鼓励, 耐心帮助,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大, 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 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 让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艺, 对那些没有一定音乐专长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另外, 中学生都进入青春期后, 随着生理的剧变, 在心理上发生里微妙的变化, 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尴尬起来。针对这种心理变化, 教师可以采取台班分组进行教学, 排除女生羞怯的心理, 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时定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 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促进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 1989.

[3]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台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8.

[4]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学生心理特征;英语;多媒体教学;探索

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广泛的用于各种教学过程中,如英语教学,由于其在课堂上可有机的将各种课堂资源(文本、音频及视频)结合起来,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尽管多媒体英语教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互动、扩充了教学容量,但在大多数课堂中仅单纯的把多媒体当成“替代黑板”使用,而未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因此课后调查发现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因此本文就结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英语多媒体教学进行探索。

一、结合学生的基础心理特征

认知、情感及意志过程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且三者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影响的。英语教学同样也可分为三个方面:学(学生)、教(教师)及教育组织者(学校),其中学是获得认知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自主的学习具有指导和约束过程,且情感及意志也均参与这两个过程。在英语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过程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英语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多种展现形式(PPT、flash)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为丰富、具体的内容,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获得认知。其次,对课文中某些抽象的单词或者场景讲述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发明创造”一些方法,帮助自己记忆和理解,并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与大家分享: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讲述或者以邮件的形式发到代课教师的邮箱中。老师对这两种方式给予点评,把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鼓励学生更加喜欢多媒体教学。老师也可在课上放一些短片,如本节课学习了与“interview”有关的句式和单词,通过在多媒体播放上播放一些与面试有关的短视频或者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句式的应用,避免“哑巴英语”的出现。情感在英语学习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情绪不同,情感是对社会历史性的立场。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可借助的手段:1.听力课或课间可以播放一些英美文化相关的电影;2.每周给同学留一个任务,如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ppt,在活动课上学生可借助多媒体讲解自己选材的原因以及具体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其意志的培养。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需要、动机和态度是英语多媒体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方面。学生的需要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为对英语知识的渴望,动机表现为学习英语的目的。尽管现阶段考察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考试,但代课教师仍需向學生明确需要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同时学习英语的动机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还可在职场、贸易、社交、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作用。

代课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拓展课堂知识,不仅避免了课堂内容的枯燥,而且还可灵活的向学生展示课堂所学知识在课外的运用情况,向其灌输英语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下的重要性。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讲解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避免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同时,多媒体教学要把握好学生动机,避免极端化发展,如为了得高分才去学,而应该强调学好英语后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均有较大的用武之地,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兴趣的发展。

三、结合学生的前导心理特征

学习过程是一个自由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自主、自学,同时也需要引导。学习过程的被教育者和教育者均需要遵循心理分析、相容以及互换原则。在英语的多媒体教学中遵守以上原则,可帮助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频繁的对参加者的心理状态、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出现异常者,需要教育者主动地来思考和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是否是多媒体材料准备的不好、放映节奏控制的不好、还是清晰度的问题。教师可通过换位思考(心理互换),分析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环节,适当及时的调整更有助于英语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发挥。

教师在英语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保持心理上的和谐一致,达成心理相容的前提和基础是两者相互尊敬和信任,如教师应该理解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度跟不上、不习惯等。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建立信任的感情基础,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多媒体教学,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应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其心理的发展规律。尽管多媒体教学仅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但有效的实施对于其他的手段的探索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丰英.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中国信息技术教育[J].2011(8):43.

[2]宋丽珏.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探析[J].教育探索,2011(3):55-56.

[3]宋洁.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J].华章,2009(5):92.

[4]朱玉民.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4):105.

[5]杨阳.谈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146-147.

谈学生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 篇9

摘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论述了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所形成的无形压力,很轻易

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惧怕心理、依靠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

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体育教学,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 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六)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生吸烟心理与防治 篇10

【内容提要】吸烟对青少年的身理健康、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可以说,吸烟容易成为赌博、逃学等其它不良行为的媒介。从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他们吸烟的因素有多方面的,我们教育者应从不同角度对症下药,对他们这种危害自身的行为进行矫正。

【关 键 词】中学生 吸烟行为 心理 防治

如果一棵茁壮的大树所结的种子都是畸形的、变态的,结果将如何呢?

据说,预计到2025年,与烟草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死亡将要达到1000万,其中700万在发展中国家,仅在中国就将达200万。同时,据国内近年来对全国吸烟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平均吸烟率为33.9%,其中男性为61%(20岁以上男性吸烟率高达68.9%),女性为7%,全国吸烟人口近3亿。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在学生中吸烟率随年龄、学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仅从10—14岁即开始吸烟。大多数中学生都明白吸烟是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健康,又是违纪行为,但吸烟行为为什么屡禁不止?

经过调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心理原因:

1、模仿心理

中学生步入青春期不久,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但他们年龄偏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弱,模仿心理强,自制力差。他们觉得家长、老师吸烟的动作很潇洒,于是刻意去模仿成年人吸烟时表现出的悠然自得、其乐无穷的神态,他们甚至认为这样做体现了“成熟美”; 看见影视剧中正面人物在思考问题、拟定作战计划、制定侦破方案时都在抽烟,自己在模仿抽烟时,心理上使自以为自己也是“英雄人物”。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烟民行列。

2、好奇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山区,从小受吸烟习俗的影响很大。平时,他们看惯了大人们吸着烟做事、吞云吐雾,悠游自在样,自己也想体验一下“饭后吸支烟,赛过活神仙”的味

道,极力想去“探索和实践”,去亲自体验吸烟的滋味。

3、攀比心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学生本来不吸烟,可他们长期与吸烟者接触、交往,自己不吸,岂不“寒酸”?因此为了不被看轻,显示自己能耐,也硬着头皮盲目攀比。觉得自己也吸烟,才能体现出彼此 “有交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才会有“共同语言”。于是,你来我往,学会了吸烟。进而他们觉得吸的香烟品牌低太“寒酸”,吸高档烟才能体现“身份”、“派头”。在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互相攀比,所吸烟档次越来越高。

4、逆反心理

中学生自我意识强,又处于反抗时期,对家长、老师的训斥不敢当面顶撞,心理抵触无处发泄,便用吸烟来作为一种抗拒手段。学校明文规定吸烟是违纪行为,老师和家长也三令五申不准吸烟。一些学生由于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他们觉得这种逆反行为有冒险乐趣,是勇敢的行为、潇洒的行为,于是出现了愈禁愈吸的怪现象。

5、解脱心理

寄宿生中吸烟的比较多,因为他们一般都远离家庭,生活上自理能力弱,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另外,学习成绩欠佳、特长不突出,或遇到困难挫折便会产生内疚、羞惭,丧失信心。于是他们就试图通过吸烟、酗酒来逃避现实,以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

6、社交心理

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以烟引路,烟酒不分家。这种风气对中学生影响明显,使他们认为“现在吸烟,是将来社会作准备”。

7、侥幸心理

虽然明知吸烟可致瘾,可引起多种疾病,可许多中学生认为“我的长辈、周围的邻居都吸几十年烟了,也没得病,我怎么会有事?”

8、对烟的错误认识

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

既然如此,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矫正中学生的吸烟行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正确引导教育

首先,要正确解释“大人能吸烟,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吸烟”的疑问。

其次,要详细科学地向学生说明吸烟的危害。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国家法规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吸烟是违法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身心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

第三,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意义的“禁烟”活动:让学生自制禁烟宣传画,自编自演有关“禁烟”的文艺节目,搜集吸烟有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直观展示,深入宣传。通过活动,让中学生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第四,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板报评比、主题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之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如何与同学相处、怎样面对困难与挫折等等。

第五,教师在学校中发现学生吸烟,处理时绝不能简单粗暴,要查清学生吸烟的原因和经过,了解烟的来源、吸烟的场合和该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应特别重视,需采取专门的治疗措施进行矫正。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重视社会氛围

要真正认真落实对中学生的禁烟教育,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采取建立无烟区、提高烟税、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措施,预防和制止中学生吸烟。

2、重视家庭环境。

中学生家长中吸烟现象很普遍,是典型的“榜样”。家长吸烟不但危害自己,而且使孩子容易沾上吸烟行为。家长要做到不吸烟或不在子女面前吸烟,家中来往客人少吸烟或不吸烟。

家长绝不能姑息孩子的吸烟行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对子女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办法。

3、重视学校环境。

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长,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此,建立“无烟学校”,教师减少吸烟,做到不在有学生的场合吸烟的行为是非常必要。同时,开展以中学生为重点目标人群,通过通过大型图片展、主题征文活动、培训创建“无烟校园”的专业指导人员等方式帮助中学生远离烟草。还可将“吸烟和被动吸烟有害健康”等内容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将控烟纳入工作计划,制定控烟规章制度。

4、远离消极影响源。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不与吸烟的同学或同伴接触,使其不再有复发吸烟行为的机会。

三、采用适当有效的戒烟方法

对烟瘾较重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戒烟方法。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中学生从喜欢吸烟转变为讨厌吸烟,直至戒烟成功。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切实思考一下中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使其健康成长!

这不光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上一篇:国家安全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屋面工程工程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