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

2024-10-17

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共12篇)

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 篇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各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重点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大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大学期间,每一个大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课题,而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日常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他们人格完善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当代大学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不少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严重者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行为。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自谋职业,紧张的学习,竞争的压力,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使得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几率大大提升,这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极为迫切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

从当前的情况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这种健康表现为: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对于未来满怀憧憬等。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环境应激问题

环境应激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一是学校环境的变迁。进了大学后,他们多数是远离家门,离开了父母、亲人和朋友及熟悉的环境。由于环境的变化,许多问题要自己独立处理。一些大学生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还不习惯,出现适应困难、失眠、食欲不振,甚至神经衰弱。二是学习条件和学习方法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入学前在原高中里面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自我感觉良好,老师和家长对其宠爱备至。但在集中了各地学习优秀的高校学生群体中,他们有可能不再是受众人关注的优等生,学习上可能也不是名列前茅。假如对上述现实没有思想准备,不能正确接受和对待,就会造成心理问题,表现为自信心降低,产生自卑感。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困难。比如对新的大学课程仍沿用已不适用的高中学习方法,结果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己又忽视学习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因而在学习问题上疲于被动应付,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其自信心,带来苦恼及自我否认等心理问题。三是生活习惯的变化。我国南、北方等地学生的异地就学,带来饮食、生活习惯和气候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唾眠等活动,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个别距离普通话语系较远地区的大学生到大学就读,常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语言隔阂应激现象,从而造成学习困难和交往障碍等,这些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2、人际交往障碍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与技能、代沟等。如在交往方面,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因自卑而不敢交往,从而陷入孤独、封闭的境地;也有的学生虽然主动去交往,但由于对人的认识上常有偏见、误解或过分要求,对他人情感上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挑剔、被动或矜持,有的学生太过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常,所以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为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友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导致一些大学生内心的冲突,出现心理失调。

3、自我认知失调

大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不少人对任何事物都过于理想化,他们往往对一切事物都寄予美好的希望,常常使自己置身于幻境之中,以为理想中的好即是现实中的好,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条件。当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被否决时,思考“理想”虚幻成分的不多,而埋怨现实因素的不少。不少大学生常常自视过高,常给自己打“满分”。当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状态下的“我”发生错位时,不稳定的情绪就袭上心头,表现出不安和痛苦。还有些大学生,他们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劣势”,忽略了自我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和压抑性的心态,他们很少与周围同学、师长交流,多独处,行为不稳定,多疑而不信任他人,以致产生烦恼和恐惧不安等。

4、性心理不成熟与失恋问题

(1)性意识的困扰。青年大学生的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与其相伴随的性心理也基本成熟。不少大学生会受到来自自我性意识的困扰,如有被异性吸引体验、性幻想,常想到性问题、性梦,遇到异性同学脸红,以及与之对抗的对性的压抑等。这种困扰,通常只会带来一般程度的不安和躁动,但当其达到严重程度时,便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学习、生活和休息等各个方面。

(2)性行为的心理问题。伴随性意识的性行为,在未婚大学生中,这种性行为多半保留在自慰性行为水平,如手淫、触摸等。然而有部分学生曾获知不正确的性知识,或对性有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而造成诸多心理压力,严重的心理压力即可形成心理问题。

(3)失恋造成的不适应。大学生失恋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其严重的生活事件。会使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诸多的心理向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遵循大学生心理活动发展规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预防心理疾病为主,以个别心理密询、治疗为期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将促进大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终极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学校整体教育之中,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军训、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专业及其他具体情况,确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方式。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3、加强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通过举办各种专题报告会、讲座,运用广播电视、校报橱窗、校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通过开设心理门诊、网络咨询、热线电话等,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4、打造好心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心理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及时发现身边同学们中的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反映给老师或通过一些自身掌握的知识处理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可以分为校院两级,学生成立的有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院系的心理学生干部又可分为:二级心理站的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打造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预防、发现、处理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保障。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生活方式的适应、情感问题的处理等都困扰着一大部分学生,如何使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常见的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普遍遇到的这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真.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2]黄丽.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导刊,2009(04).

[3]马军军,谈军.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3(01).

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 篇2

汉滨高级中学高一十二班

一、确定课题

1课题的背景说明 2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3人员组成、指导老师

二、课题研究基本过程——四个阶段

三、具体内容: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习(2)有利于生活

2、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

四、调查记录

五、成员体会

六、结题报告

一、确定课题:

1、课题的背景说明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学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许多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着其健康发展。近年来有较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论及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令人担心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程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成因,找出教育对策,不仅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而且对于他们的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意义:(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生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2)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二、课题研究基本过程

研究时间 研究步骤 研究内容

2012年2月20日~2月25日 准备阶段 选择课题,成立研究小组,明确任务分工,收集有关信息,设计研究计划。

2012年2月25日~2012年3月1日 初步研究阶段 查询资料,进行初期的研究与交流的评价,完成开题报告和开题指导。

2012年3月1日~3月10日 深入研究阶段 进行调查,取得调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2012年3月10日~3月20日 总结交流阶段 在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各类相关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论文、活动小结等,进一步总结整理资料,并对此项活动进行全面的总结、交流和评价。

三、具体内容: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有利于学习

在校园里,在课堂上经常发现有一些悲观的学生,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在这种状况下,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很差的。在同样的情况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室,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就很好。他们即使一次考的不好,也不悲观失望。而是冷静下来寻找失败的原因。以便于更好的学习。情绪是加速器,使人的学习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我们需要积极、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学习成功的动力。

(2)心理健康有利于生活

“保持乐观的心态,生活就是美的。”其实这句话就说明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 显得更聪明、更能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生活枯燥无味。

2、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

为了掌握更实际的资料,使研究更具有真实科学性,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此本组特别设计了一个共计60题的问卷,在本校初一至高三各年级分别抽取一个班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共计六个班。收取问卷467份,有效问卷共计450份。调查负责人:乐荣卓 赵佳峰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问卷

题目:

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2、我的心情时好时坏

3、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

4、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5、我感到苦闷

6、我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7、我的学习劲头时高时低

8、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

9、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

10、为确保准确,做事必须做得很慢

11、我的想法总与别人不一样

12、总担心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

13、容易哭泣

14、我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15、我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16、经常责怪自己

17、当别人看我或议论我时感到不自在

18、感到别人不理解我,不同情我

19、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 20、我觉得别人想占我的便宜

21、大叫或摔东西

22、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23、必须反复洗手或反复数数

24、总感到有人在背后议论我

25、时常与人争论、抬杠

26、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27、我作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

28、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

29、我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 30、老师对我不公平

31、我感到学习负担很重

32、我对同学忽冷忽热

33、上课时总担心老师会提问自己

34、我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35、我对老师时而亲近,时而疏远

36、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敢搞紧张

无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偶尔 时有 经常 总是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37、别的同学穿戴比我好、有钱,感到不舒服

38、我讨厌做作业

39、家里的环境干扰我的学习40、我讨厌上学

41、我不喜欢班里的风气

42、父母对我不公平

43、感到心里烦躁

44、我常常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

45、我的感情容易受到别人的伤害

46、觉得心里不踏实

47、别人对我的表现评价不当

48、明知担心没用,但总害怕考不好

49、总觉得别人在跟我作对 50、我容易激动和烦恼

51、同异性在一起时,感到害羞不自在

52、有想伤害他人或打人的冲动

53、我对父母时而亲热时而冷淡

54、我对比我强的同学并不服气

55、我讨厌考试

56、心里总觉得有事

57、经常有自杀的念头

58、有想摔东西的冲动

59、要求别人十全十美

60、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但能力并不比我强 调查结果显示: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1)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中学生最严重的问题。

我们分析了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具体内容,发现中学生涉及的人际关系是与同学关系,与父母关系,与教师关系三个方面的问题,从调查可知,中学生的人际困扰中,最为严重的是亲子关系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占53.2%。主要表现为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信任或者父母管得太严,干涉太多。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是中学生人际烦恼的第二大问题,占30.5%。从他们的回答中发现,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却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这对教师的教育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早恋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困扰中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

其涉及面较广,既与学习有关,又与人际交往有关。我们把目前困扰中学生的 早恋问题分为"想涉足型"和"已涉足型"两类,从中可知,中学生们有男女交往的需要,但真正涉足恋爱的比例并不大,并且她们都表现为难以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3)学习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困扰的第三大问题。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知道中学生普遍表现学习动力方面的困扰,占73.1%,尤其是学习的外界压力和干扰,特别是学习兴趣,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这是引起中学生学习困扰的重要因素,此外,还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适应等问题,占24.7%。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较小的。

根据教师反映和与男女中学生的交流观察,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及性别和爱美问题等方面,女生都比男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女中学生更易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心理困扰。因为女中学生感知细腻、情感脆弱、体验深刻,在性格上依赖性强、敏感、多疑,再加上社会对女性的不正确看法,均可能使女生在这些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因此,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女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本组成员体会

汪莎莎: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有一些同学有敌意症状。主要表现在不少学生对他人存在着敌意倾向,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吵、打架,甚至动刀动棒。在我的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同学仅因为别人学习好就对他怀有敌意。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我们的出身、我们的相貌。还有一些东西我们可以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我们的学习成绩、我们的现状。这一次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也让我知道自身的不足,存在的缺点。对于这些,我不再怨天尤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我要培养健康的心理,让我的明天更美好。

刘琦: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和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目前,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明,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嫉妒、孤僻、神经衰弱、逆反心理等心理行为问题,并且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是相当高的,约为46%。这个比率现在还一直呈上升趋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熊碧莹:我认为学校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尊重学生。教师要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尊重学生,一方面有助于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这一点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而 现在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从他们踏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应在鼓励他们继续学好文化课的同时,积极培养他们对专业课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畅,使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为学生接受性和超前性,只要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就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而且还能防患于未然。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他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王颂: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影响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如有的学生家庭骄纵、溺爱子女,致使孩子任性、懒惰、自私、依赖性强;有的学生父母不起表率作用,致使学生了养成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还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学生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母爱,甚至无人管束,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有35%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通过这次调查我深深体会到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软环境 由于学生成绩较差,行为约束力较差,但父母却望子成龙,造成他们与家长的隔阂。因此,教师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努力去融洽家长与学生的关系,让家长树立对孩子的信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及时与孩子沟通,创造自由、平等、和睦相处的气氛。

刘榛: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有一些同学的人际关系很差,即使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好好的交往。本来心里也想和别人谈谈,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因此我认为,加强学生成功的人际交往教育是很重要的。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这说明,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大度、真诚等优秀品质。只有具备了优秀品质,才会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结题报告

(1)根据以上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的眼中的形象,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爱出神遐想,对自己的身材或皮肤不满意,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A.性格缺陷。如过于孤僻、压抑、内向,过于急躁、固执、偏激、多疑,过于自卑或过于自信、好强,娇气、不善交往而游离集体等等是减弱学生抗衡紧张刺激能力,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模式,构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B、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归属感。首先是与父母的关系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父母的监护和学生的独立要求,父母的保守倾向和学生的冒险意识,常常成为他们之间关系失调的原因。其次,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对同学和朋友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孤独。

第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及其文化等个体以外的客观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A、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与畏缩的条件作用,并持续和泛化,以致想通过说谎来讨好家长,逃避惩罚;其次,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工作变动频繁、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的现象较普遍,这些都使学生收到的关爱和注意不够,需要学生不停地努力;此外,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保护,使他们过分依赖父母,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B、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减负不少,升大学成了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学生放松的弦一下子紧绷起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冲突,学习生活过于紧张,学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补课。此外,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学生压抑、烦躁、紧张、缺乏自信心,缺乏生活的乐趣。

C、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传媒工具的日益增多,各种西方文化、港澳台文化的冲击,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等使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反应发生改变,学生喜欢玩电脑、上网聊天,玩游戏机、穿紧身衣和牛仔裤、唱流行歌曲、看卡通书等,而毕业班紧张的学习生活则压抑了这些爱好,使他们觉得生活乏味,苦恼。

(2)教育策略

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提出如下教育对策 第一,加强学习指导,传授学习策略

刻苦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是学生的主要目的。每一位中学生都渴望在 此方面获得成功,然而正如调查结果所示,这个问题仍然是困扰她们的主要问题之一,他们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来自父母、教师、社会压力和干扰太大,或是因为学习负担太重等等,使他们不能享受到以学为乐,乐在其中的道理,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反而严重地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加强中学生的学习指导,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引导他们找到有效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要消除中学生的学习困扰,教育者首先必须改变对学生学习的陈旧观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一般中学生在学习问题上都存在着不正确的归因: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师或家长在对其进行学习辅导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激发学生以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有实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其教学效果比一般情绪状态要高得多。女中学生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实并非单纯是教学内容和要求偏高、偏多、偏难造成的,而往往与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活动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所以,可以认为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往往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其次,训练或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是学习成功的前提。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学习活动;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它既有认知、情感成分,又有行为成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活动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促进其学习活动。

第三,传授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学习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但每位女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着认知和非认知的差异。所以传授学习策略必须加强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她们进行学习策略教育,教给她们学习的方法、技巧。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重视传授"条件化"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给她们识记材料、加工材料以及监控学习活动的策略等。他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第二,实施心理辅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中学生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家庭不和带来的情感受挫,社会消极文化因素的诱导,尤其是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上急剧动荡与变化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中学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这正是他们所缺乏的。实施心理辅导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和部分理论工作者的强烈呼声。实施心理辅导,可以使他们增强认识自身的自觉性,增强自我激励、调控的心理机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关研究指出,由于心理障碍,至少有10%-40%的中学生在学习上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实施心理辅导一方面要重视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咨询。现代心理咨询正在由传统的治疗模式向现代的教育发展模式转移。因此,通过心理咨询,对中学生已经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行咨询,加以诱导,可以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自觉抵制、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训练和提高其意志力,扩大其兴趣,培养多种能力,塑造开朗性格,培养高尚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它们能使学生抗御过强的精神压力,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往往具有主动性和超前性,只要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就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而且还能防患于未然。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他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第三,强化交往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他们烦恼。总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或管教太严,干扰太多。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他们有强烈的"成人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不信任或过分关心,教师的不平等对待等常常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相互抵触,产生消极、压抑的情感体验。因此,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通过人际知觉而达到相互认同。当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取得了相互了解,满足了交往的需要 时,才能情感交融,行为协调。在对中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要努力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发现人际知觉中的相似性,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认识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权力、义务、责任,正视差异,及时沟通。另一方面,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应在和谐、平等、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父母对孩子应给予充分的爱,对她们的思想、品行、交友、身体、学习等方面都要真诚关心和正确评价并提供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成功时肯定,失败或挫折时鼓励指导,应尊重她们的意见,鼓励她们参与家庭事务。作为教师,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对她们应有良好的"期待",形成尊重、信任、平等、鼓励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多鼓励女学生经常参与交往活动,多与人交谈、讨论、交流。交往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实现。

第四,重视早恋和性教育,引导情感健康发展

早恋问题是目前中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对女中学生影响更大,常常干扰她们的情绪,严重影响她们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女中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男女生情感,产生早恋。一方面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生理、心理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在生理上,女中学生的第二性征形成,其性生理基本成熟,心理上,结束了性疏远期,进入异性向往期,她们对性和异性的了解欲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家庭教育的退化所致。近几年来各种大众传媒中对性的描写和宣扬,强烈地刺激着女中学生的性意识过早活跃,而大多数教师或家长对早恋问题采用粗暴干涉的手段,这严重地刺伤她们的情感和自尊心。一些研究指出,中学生的早恋是客观存在的,有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基础,并认为中学生早恋存在着摹仿、崇拜、从众等几种类型。

面对女中学生的早恋困扰,教育者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早恋,早恋一般是指人在性成熟后,思想还不成熟,心理尚不稳定,经济还不独立时发生的恋爱行为。尽管这种恋爱行为是不合时宜,过早发生的,可能造成她们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下降,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和忧伤,造成多疑、紧张等心理疾病,但它却是中学生的一种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并带有文饰性,她们往往渴望友谊,尤其是喜欢与异性交往,要求亲密、信赖、愉快的内心体验,对于这些,教师或家长应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教育者不要虚张声势,要善于观察作出判断,即使出现早恋,要有科学态度,不能视为邪恶,把它看成是"不良行为"或"下流行为"。其次,改变性教育观念,加 强青春期性教育,现代教育者应用全新的恋爱观和性爱观对女中学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既要让她们正视其性意识的出现,又要教育学生懂得人类的性行为不单是生理本能的冲动,而且要受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是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个体从性成熟到性要求得到满意,其间必须通过合法的婚姻,有一相当长的成熟过程,在青春期由于性冲动引起的心理困扰,只有通过理智和自我来调节。心理老师点评:1.学生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积极组织、参与,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总结。2.态度端正,严谨,分析的结果有据可查。3.研究小组通过下发给不同年级的学生问卷中总结发现,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同。4.通过调查反馈:我们学校、家庭需重视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应重视心理成长环境的营造。5.营造良好、和谐、积极的社会、家庭、校园、班级、文化环境更能促进学生团结、积极进去、并在相互帮助和相互鼓舞下中共同成长、进步。

指导教师:王建斌 组 长:乐荣卓

小组成员:刘 琦 刘 榛 汪莎莎 刘 倩 乐荣卓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心理问题 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52-01

一、挫折和压力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成长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机能,是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统一体,它包括人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或者说,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教育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看过很多报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很低,受不了一点挫折。有的因一次小考成绩不理想便一蹶不振;有的因评三好学生落选,情绪便一落千丈,成绩从此下滑板;有的孩子因受老师一次批评,便以跳楼自杀威胁家长,甚至轰父母到外面住:“我不愿和你们在一起。”成都市一个初二学生因为有一天未交作业,老师让其叫家长到校,孩子因为怕被责备,而断然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广东一个初三学生借了同学一台游戏机,爸爸为了让他写作业,把游戏机藏起来不让他玩,妈妈说明天还给他,夜里这个孩子就上吊自杀了,并在遗书里写道“你们把我逼上绝路,可恶的爸爸。”这一桩桩一件件触目前惊心的血的教训,不得不令我引起了这样的思考。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太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素质低。

少年儿童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具体、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触发联想。进行耐挫折教育,如果空对空地讲道理、列条件,很难收到实效。必须使学生从“挫折中悟挫折”,多利用报载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进行教育。

二、解决孩子因挫折和压力产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巧妙利用各种挫折事件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一般条件都比较优越,过分优越的环境不仅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好苗子,反而使孩子养尊处优,很难面对困境,他们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比较差。专家呼吁,现在的孩子要从幼儿开始就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孩子健康发展。

1.利用自然环境挫折开展教育

就拿我们都经历过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来说,当时我让学生们在课间、放学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关注这一重大的灾难,尤其是他们的灾后重建工作。我要让他们知道,很多灾难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只要勇于面对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孩子们虽然很小,但从他们那坚毅的目光中我能看出来,他们的内心受到了触动。

如果说那些离孩子们太远,他们无法体会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些教育只流于表面的话,那么前几年普阳农场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洪水,我想孩子的应该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灾难所带来的恐慌和后果。那时周边的农场已经有大片地块被淹,给农场和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抗洪抢险迫在眉睫,很多家长自告奋勇冲到抗洪第一线,孩子们也没闲着,学校把他们组织起来捐钱捐物。他们这时谁也没有后退,都争先恐后地将自己攒的零花钱捐了出来。后来我又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2.利用社会环境挫折开展教育

现在生活好了,很多家里面都买了车作为代步工具,这样不仅方便了家长的出行也极大地方便了孩子们上、下学。平时还好,一到阴天下雨学校的门口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不仅造成了交通拥堵,同时为一些学生的攀比提供了话题“谁家的车高档,谁家车的功能多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让孩子适当地接受一些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也让孩子们进行比赛,看谁是“自立小能手”。通过这一活动,很多学生学会了每天看天气预报,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了“看云识天气”等,有的学生甚至会提醒自己的父母带雨具了。家长们虽有些心疼,但看着孩子学会了自己去克服一些困难了,他们也感到很欣慰。

(二)在各种主题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磨练

1.结合学校活动加强教育

学校每学期都会制定一些有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养成的活动在各班中开展。我针对小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交际方面会出现障碍这一现象,在我班开展了这样的主题班会意在锻炼学生学会沟通、主动沟通。告诉学生交流 、交往并不困难,只要敢于迈出第一步,那你就成功一半了。

要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克服孩子害羞胆怯的心理,父母的作用出不能忽视。我会让交流有困难的学生的父母有意识地领孩子到公共场所与其他孩子一起游玩。开始交往时,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怕与别的孩子接触。大人要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开始最好能找到熟人的孩子,或者大人与另一个孩子的父母攀谈起来,让孩子从心里感觉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关系,从而减轻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当孩子不懂玩伴的游戏规则而发生交往困难时,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

2.结合电视媒体开展教育

《爸爸去哪儿了》这个风靡一时的电视娱乐节目,受到很多家长和孩子的追捧。里面的星爸和萌娃们的表现或让我们忍俊不禁、开怀大笑或让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不已。不过里面的不少桥段也会让我们有所感悟。

记得有一期,是林志颖的儿子要与其他同伴共同去寻找食材,但儿子怎么都不肯离开爸爸,后来林志颖采取了迂回的策略让儿子与同伴融合在一起并出色的完成任务的事情。当看到小志因找不到爸爸那焦急无奈的神情以及林志颖转身的含泪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断奶”是很痛苦的,不过他们都能很好的克服,并能出色的独立地完成任务。

3.结合学校活动开展教育

为了锻炼学生体魄,学校在早上大课间时加了一个跑圈的活动,长度为800米。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距离对大部分学生没有问题,但对于体重超过180斤的张天阁来说的确是个难题,他第一天就跟我说他跑不下来,我说:“还没跑呢怎么不知道跑不下来,先跟着跑,跑多远算多远,实在跑不动后面就走回来。”由于全校都在跑,速度也不是很快,他跟了一圈半,这让他很是吃惊。我又对他说:“有时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困难吓倒了”后来通过他一天天的努力终于可以跟下两圈时,自己高兴得都跳起来了。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空虚问题研究 篇4

一、大学生心理空虚问题的表现

1、自我责任感迷惘,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现在的大学生, 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对课堂不感兴趣, 课堂上玩手机、说话、逃课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 真正离开课堂的他们, 并没有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去图书馆感觉乏味, 去运动场也感觉没劲, 整天躲在寝室或网吧聊天、打游戏。没有了奋斗目标, 整天像一只无头的苍蝇, 除了空虚就是无聊, 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表现在行动中, 就是情绪冷漠、消极、空虚, 整天无精打采。

2、对任何事情采取“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无所谓态度。

成绩挂科无所谓、成功失败无所谓、赞扬批评无所谓等等。与人交往时, 对人缺少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缺乏团结协作意识, 封闭、狭隘、自私;与人产生发生矛盾时, 总是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总想把责任推向对方。生活中, 诚信缺失、见利忘义、考试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利益,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3、找不到让他们感觉有意义的事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关注更多的则是现实经济利益, 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环境, 使整个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浮躁。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 一旦接触到这种社会现实, 难免会感到困惑。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出现了功利化倾向, 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把“当官发财”当作人生幸福的标准。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不刻苦学习。同时, 他们感到自身的存在和周围人没有什么关系, 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因此, 他们往往生活在自闭的空间里, 找不到值得追求的价值, 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

二、大学生心理空虚问题的成因

首先, 大学生活发生的变化使大学生们无所适从。

经过高考的洗礼, 大学新生成为了高考中的幸运儿, 步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他们沉浸在对大学生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 然而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 又是独立生活, 要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当原先升学的愿望已实现, 新的目标尚未找到时, 难免陷入暂时的迷茫。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 但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很大差异。中学时, 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 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 学习完全靠个人, 所谓“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有些中学时的佼佼者, 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不好, 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 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 容易产生失落感。加之现实中也存在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 大学课程学好不容易, 但要通过并不难, 而且将来工作中用到的机率也不大, 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于是, 有些学生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学习, 学习什么, 产生无所适从的空虚、孤独症状。

其次, 由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认识问题容易片面化和绝对化, 大学生容易对现实抱悲观失望的态度, 从而导致心理空虚问题的产生。

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大学, 许多学生一天到晚钻到书本里。许多大学生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和锻炼, 感情脆弱, 稍遇挫折就会灰心丧气, 看不到生活中光明积极的一面, 个别人甚至会绝望轻生。

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的大学生, 处在一种心理变化最激烈、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 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 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 无从选择。而社会变革对人才心理素质要求却需要大学生发展开创、自信、进取的精神, 以适应竞争的时代。由于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缺乏, 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冲突, 以致许多大学生情绪不稳定, 容易对现实抱悲观失望的态度, 出现种种迷惘、忧郁不安等, 对社会、前途、事业、生活失去信心, 甚至觉得前途渺茫。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空虚问题的对策

1、高校应紧抓新生入学教育这一关键环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学习上都有一定的迷茫期和适应期。学校应在开学后的前几个月, 邀请专业老师对新生进行校史校情、系史系情、校规校纪、法制安全、心理健康、党团知识等方面教育, 帮助广大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塑造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开展新老生交流会, 结成对子进行帮扶和指导, 帮助同学们理清头绪、迎接挑战, 迈好四年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同时, 高校应当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适时引导大学生们认清中国的国情和历史, 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 认清中国的发展方向,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这样, 他们会切实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自觉地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来充实自己, 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2、引导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大学同学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 地域出身、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 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继续交往的障碍。大学生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诚实, 宽容和谅解;学会做人、学会爱周围的人, 主动关爱他人;学习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见解, 也要学会倾听, 理解和尊重不同观点和态度。

同时, 高校应当及时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中克服空虚和孤独。班级郊游、节日联欢、同乡聚会等集体活动能扩大交际圈, 在新群体中找到归属感。积极引导他们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组织, 培养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早摆脱空虚心理, 高校应当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提高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日现场签名与咨询活动、心理电影展播与赏析等一系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同时, 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辅导机构的作用, 为大学生提供宣泄空虚烦恼、寻求理解帮助的场所, 为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供行为上的指导, 引导大学生培养乐观自信、自强不息、宽容豁达的优良品质。

4、大力倡导自我教育和管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是超越空虚、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根本保证。在自我教育过程中,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 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 准备一份充实多样、光彩夺目的大学生活履历表。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处处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既学做人又学做事。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有益的社团、文体活动, 在活动和交往中注意给人以良好印象,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交际能力和处事艺术。

综上所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心理空虚问题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努力探究应对心理空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更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 早日摆脱心理空虚问题的困扰。

参考文献

[1]王登峰, 等.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2]周辉.大学生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 2009 (1) .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篇5

我们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另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情绪亢奋,四面求职,一旦碰壁,又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还有的学生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整日心绪不宁,以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呢?掌握以下四点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 确立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现在不少城市成立了人才及职业能力测评机构,大学生不妨去试一试;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第二: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第三:提高心理承受力

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第四:增强应变性

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25-03

前言

目前,在一些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拐骗等各种丑陋现象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谜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在不断滋生,这些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和网络的发展,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西方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对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也产生了冲击。随着社会的转型,机制的转轨、企事业单位的改制,单亲家庭增多,“留守”家庭猛长,贫困家庭给学生无形的压力;富裕家庭使子女迷失方向,复杂新潮的家庭使孩子也跟着模仿。学生普遍心理负担很大,心理压力很重,不愿与人交流,敌视老师,厌烦家长,逆反社会,冷漠、无情、自私、自由散漫,一切以我为中心,贪图享受,没有吃苦精神,不会珍惜生命,不爱关注社会,不想参与实践,有的从小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逆反社会、仇视他人的种子。这些虽不是学校的主流,但是却“遍地开花”,惨痛的案例此起彼伏,惊人的数据—个接一个:几年前的榔头杀母,刀砍祖母;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前期某高中学生的跳楼。泰东某学生喝农药;某校18岁的女生突然生下一个小孩。生理成熟加快,青春冲动,五年级情书满天飞、六年级鸳鸳一对对。由此可见,学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若父母、老师爱得不恰当,必然会在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层障碍,这种障碍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便会酿成恶果。因此,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才、塑造灵魂的教育。

一、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小學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的中小学生当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抗挫心理相对较弱。在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在中国社会这个关键而特殊的历史阶段,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改变了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成了必须准时上下班的工人。作为父母,为了生存或生存得更好,努力工作,无可非议。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早出晚归,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根本不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兴趣、他们的苦痛……一旦听说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就把工作中的烦恼、压力以暴力的方式发泄到孩子身上,久而久之,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孩子也以暴力的方式再转嫁到其他同学身上,再加上老师的一番训斥,向家长告状后,家长再以暴力的方式发泄老师的指责或愤怒,如此循环。再则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多媒体的家庭化推动了教育观念的变化,网络世界使教育与学习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很难清楚的加以界定,国际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模式。机器代替了人。严重的侵犯了人的主体地位。目前中小学生选择的不适当性和盲目性,过分依赖网络信息,形成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自我价值的错误认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进行情感渲泄,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各学校缺乏网络环境下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这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影响更是雪上加霜。此外由于中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不能驾驭信息,网络黄毒和网络游戏也对他们身心的发展带了巨大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现在很多家庭把“考高分、上大学、读博士”作为孩子唯一追求的标准。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孩子的价格标准,而且成为孩子的价值标准。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孩子的价格标准,而且成为孩子的价值标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忽视孩子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强迫他们学钢琴、学绘画等等,这使孩子的身心受极大摧残,不利于其全面健康发展。另外,离异家庭、低保家庭,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往往心理不健康。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学生,早上走进校门时,老师说:小朋友,你的校微呢?他放下书包,拿出校微挂上,学生正要进校时,老师又叫住他问:小朋友,你是哪一个班级的?学生嘴里嘀咕着“烦死了,我不读书了”,拎起书包就往校门外走。不亲眼目睹或经历这事,也许我自己都不会相信。

(三)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

在我国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宽松的环境并没有使其内心完美起来,他们没有经历过风雨和磨难,心理发育呈现一种不良的态势,其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育。他们在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忍受挫折的能力、行为调节能力方面还不够成熟。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做事独立性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凡事过分依赖家长。做事情不彻底,往往虎头蛇尾或一遇到困难半途而废。2.自私狭隘,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甚至排斥他人。心胸欠宽广,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3.极其懒惰。不善于动手动脑,一切坐享其成。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难时轻易退缩。4.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只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接受批评。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和控制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破摔。5.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当其情绪烦燥忧郁时,学习积极性特别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动辄发脾气。6.虚荣心强,攀比家庭优越程度,比吃穿。7.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对于别人的困难,往往视而不见或袖手旁观;瞧不起别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

(四)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态度以及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造成不良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广大教师几乎自觉不自觉地犯着同样的错误:把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一律视为优等生,并且他们自身存在的所有问题与不足都被优良成绩的光环所遮掩了。而对于成绩差、不驯服的学生,我们把他们一概视为问题生。问题生当然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自身所拥有的一切闪光点往往也容易被忽

略不计了。而此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古训也就丝毫不起作用了。事实上,广大老师没能站在公平的角度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并给予公正到位的评价。所以优等生时时受宠,被视为“天之骄子”;而问题生处处遭白眼,被看作班级学校里的“克星”。我们想过没有,优等生就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生就不存在某些闪光点吗?事实证明,社会、学校、家庭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学生都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關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这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只要我们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通过良好的集体活动和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并结合家庭、社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调理过来的。

(一)学校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并做了高度的阐述。我们做为教育者,应全面意识到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要意识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老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曾经有多少个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学生,在你的真情,爱的感化之下茁长成长。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渗透思想与品德教育,注重渗透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使他们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能正确地运用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课后,要多与他们谈心、交流,与他们拉近距离,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你。把你看作是最信赖的长辈、最崇拜的老师。

在教学生涯将近20年的我有太多值得回忆:每当调皮捣蛋的学生步入社会回来时向你诉说当年你对他的关心与呵护的感激;每当学有所成,并在理想的岗位上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学生回来时对你的崇敬与爱戴而感到自豪与欣慰;同时让我面对又一批批幼稚无知、求知欲强的孩子们时,更感责任之重。

(二)家庭教育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好下一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美满与幸福,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前途。今天的儿童是跨世纪的一代,社会的重任最终落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决定我们国家的发展与命运。青少年正处于性格、个性的人生转折时期,容易受到外界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腐蚀。在经济社会的影响下,家长们忙于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与管教,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薄弱,家教方式简单粗暴,家教观念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为此,加强家庭教育,进一步强化和改进新时期青少年儿童思想工作,创建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培养和教育。对学生或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应该抓早抓好。我的孩子上一年级时还未及年龄,再说我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的成绩有些任其自流,导至成绩下滑,今年已上初二了,是孩子学习关键的一年,今年我再也不敢掉以轻心。我注重去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我买了一些课外读物、同步训练以及学习兴趣题进行培养他的学习兴趣,让他看得进、留得住,产生兴趣。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这样一来,孩子就能从家长的身上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与支持,起到鼓励学习的作用。加强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如此孩子开拓思想,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有相当的好处。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只要多与孩子接触,并注意观察的细微变化,多了解孩子,多关注孩子不容易发现的缺点。那么相信孩子都能健康发展的。

(三)社会教育

社会是孩子们的广阔天地,组织学生认识社会,使学生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社会是复杂的,很多现象错综复杂地纠合在一起,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看主流”的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更丰富的正面典型,帮助学生抓住事情的本质。面对开放社会的竞争环境,教会学生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的未来生存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交友、择友。有益的交友是多了朋友,多了友情,学到知识,完善自己;无益的交友,影响学业,误入歧途,上当受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结论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要在家长和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懂得健康的心理知识和实际经验的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学生。因为家长、教师是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其次,家长和教师要了解青少年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认识,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面对挫折,培养其耐挫心理和良好的性格,防止和消除不良情绪;并且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善于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及时为他们解决困惑,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防止因受到挫折而导致心理紊乱。最后,家长和教师要从思想上关心重视,学习上细心指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遇到困难要耐心帮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和校园环境,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5(6),

[2]杨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探究及对策[J],石油教育,2006,(6),

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 篇7

1. 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不够

近年来, 我国高校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上, 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 这也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非常薄弱, 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也普遍较弱。随着高校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校学生相应大量的增加, 学校所提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也不充足,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的教师队伍更加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与需求。

2.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适应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虽然已经基本上成熟了, 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其中,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缺乏各方面的生活阅历和经验, 对于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也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 当他们碰到问题和挫折时, 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并且会采用不正确的方式与方法来应对处理。在学习方面, 一部分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不适应高校的教学模式, 一旦出现学习方面的压力增大, 不知道如何去化解压力, 很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随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从而导致在学业上的悲观与消极心理。

3. 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目前, 高职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 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 导致了一些高职大学生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依赖性强或者独立性较差, 无法和同学友好相处, 人际关系紧张, 遇到一点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承受, 还有就是极少数一些家庭不和睦的学生, 因为一直受到家庭紧张气氛的影响, 导致了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阴影。

二、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中所取得的成效

1. 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教学计划, 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高职学生在入学后的最大困扰一般会表现为中学时期对大学生活的过高期待与现实的反差造成的郁闷与不适应, 导致对学校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消极与抵触情绪; 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入学后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担忧而产生的困惑;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擅于人际交往与同学相处缺乏技巧, 在处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上存在很多问题, 同样也会表现出困扰与忧虑。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交织表现为经常性失眠与焦躁不安等现象。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技”“力”三位一体, 其中的“德”就包含了学生的情感目标, 即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

因此, 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培养他们能够成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都非常强的高技能人才。同时,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遇到挫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2. 结合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需求制定授课内容, 提升就业能力

从目前来看,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极少数学生能够直接走上管理岗位, 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岗位做起。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择业和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所以, 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确的规划自我, 认识自我, 找到自身的兴趣与对于未来工作岗位的最佳结合点, 少走弯路。

另外, 各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专业与就业需求, 在开设专业课程内容上, 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将心理学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确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三、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研究对策

1. 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正确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或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培训班等形式, 对大学生平常的行为规范进行培养。这样授课时间短、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选择。在必要时候, 学校应制定一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制度, 并设专人督促检查, 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充实, 心智更加健全。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很多职业院校中心理咨询工作做得不够, 相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需要心理指导和帮助。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面临着人员的编制、人数少力量薄弱和待遇较低等方面的问题。现在一般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归属于学 生处, 具有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多重职责, 工作任务重, 压力大。

3. 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 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学校定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演讲会、体育比赛等,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相互沟通交流水平。同时, 整洁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有利条件, 这样不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 还能缓解、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倡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觉地多读有关心理方面的书籍, 从中掌握心理学知识, 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 对自己充满信心, 能够从容的面对挫折。

5.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建立与开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心理训练和团体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热线、网络咨询等手段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解决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总之,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不能仅仅只是心理健康知识的简单传授, 要授之以渔,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 无论是学习上、情感上以及今后到了工作岗位上遇到了挫折与困惑能够自助与自救。同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凭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去完成, 毕竟专职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 应该专兼职结合,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 加强和鼓励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 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相信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与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也反映出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探讨, 并且提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研究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郭晋武, 佘双好.大学生心理控制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 1994.

[2]丁国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3]张艳霞.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 篇8

1. 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8-24岁, 正值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 是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多发阶段。

1.1 自我意识、独立人格、价值体系日益形成

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发展, 以追求自我的完善。自尊心强, 希望得到社会或他人的关注和认可。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不再轻易认同他人的观点。由于自身能力、知识和经验的不足, 有时自我估计过高, 不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刚愎自用, 自命不凡。

1.2 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 认知水平发展较成熟

高职学生学习内容不断增多, 涉及面越来越广, 抽象逻辑思维得到更多锻炼。思维活跃而好争辩、个性张扬、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 敢于提出问题, 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富有激情, 充满理想, 求知欲更加旺盛, 对各种事物有广泛的兴趣。但在观察、分析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常出现过于片面、固执、主观等问题。

1.3 情感和意志尚未完全成熟

情感丰富但稳定性不足, 内心敏感而脆弱, 常陷入理智和情感的矛盾和困惑之中。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调节能力还不强, 遇事处理能力相对较差, 在处理关键问题或重要抉择时常出现优柔寡断或草率武断等心态。由于对社会以及对自身认识不足, 当面临现实困境如学习、交友等问题时, 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情绪容易产生较大波动, 导致心理平衡失调。

2. 高职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2.1 环境适应问题

环境适应不良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对所处的校园环境从心理上不能很好地适应, 不能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大部分新生是第一次远离家门, 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朋友, 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有些学生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难以适应大学独立自主的生活模式, 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 往往出现想家、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失眠等现象, 有的甚至会有休学、退学的想法。部分高职学生对大学抱有很高期望, 入学后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学习生活的热情下降, 产生沮丧、迷茫等消极心理。

2.2 学习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 文化基础较弱, 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中的不顺和高考中的失利而进入高职学校学习, 对所学专业提不起兴趣, 认为将来没啥出路, 缺乏学习动力。有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甚至得过且过。学习方法不当, 认知水平较低, 学习效率低下, 导致学习困难, 遇到考试时就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有的学生成绩不佳, 因害怕自己不能顺利毕业而整日忧心忡忡。

2.3 人际交往问题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冲突、孤立无援、代沟等。与高中相比,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 成长背景和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 增加了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难度, 高职学校中的人际交往更加复杂。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理解和包容他人, 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矛盾和摩擦。有一部分学生性格较为内向, 自我封闭、心理敏感、不善交往, 时常感到孤立、无助。还有一些学生将人际关系仅局限于宿舍, 凡事都必须与室友一起行动, 过于依赖室友, 导致人际交往面过于狭窄。

2.4 恋爱交往问题

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 生理发育成熟开始比较关注两性问题。但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 一旦出现情感问题, 往往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因不知如何与异性的正常交往而陷入苦恼;有的恋爱动机不纯, 只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和自我孤独感而通过与异性交往寻求精神慰藉;有的因看到他人纷纷交友结伴而感到自惭形秽;有的陷入单相思或多角关系不能自制等;有的学生由于失恋的痛苦难以自拔, 长期精神萎靡不振, 甚至轻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性心理问题, 沉溺于性幻想等。

2.5 就业择业问题

近年来毕业生逐年增多, 就业竞争激烈, 许多高职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着偏见, 认为高职生能力低、素质差, 给高职毕业生增加了就业压力。高职毕业生普遍对就业岗位和薪酬期望值比较高, 过于追求功利, 眼高手低, 盲目选择和自己个性能力不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就业自主选择性不强。没有经过科学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 毕业离校前没有做好融入社会的心理准备, 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明显不足, 容易产生失望、消沉或自我认识偏差等。

3. 影响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因素

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 既受高职学生自身不良的人格倾向及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影响, 又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3.1 个体因素

高职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 但心理发展还并不完全, 面临着独特的心理冲突, 这些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密切关系。他们热爱生活又容易因受挫折而悲观失落, 思维活跃而又容易产生偏激, 自我意识强又难以客观自我定位, 常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除此之外, 高职学生对外貌身材等的过度重视也是影响高心理健康因素之一, 如有的学生由于身材矮小, 长相不够好等, 产生自卑心理。

3.2 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认为高职教育层次低, 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不高。企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提出了苛刻的用人标准, 一味追求高学历,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毫无优势, 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找不到好工作又导致学生不愿进入高职学校就读, 许多都是因为高考失利或为混个文凭而迫于无奈才做出选择, 如此恶性循环。再加上就业过程中, 由于制度不完善, 人为因素干扰太多, 社会上的“找熟人、走后门、请客送礼”等现象的存在, 给高职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

3.3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教养方式等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父母关系紧张, 经常吵架, 尤其是离异家庭, 往往会使子女形成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否定、消极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肯定、积极等教育方式则起了积极的作用。父母 (尤其是父亲) 消极的教育方式, 如常使用惩罚手段、过分的干涉和保护等, 容易使得子女形成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原因, 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3.4 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理念导致学校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学习, 常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忽视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国家颁布了多项政策促使各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 但大多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经费投入不足, 软硬件设施不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师资队伍人手不足, 专业化水平低, 心理健康教育不够精细化, 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高职学生心理、行为特点也给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 对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要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 增强对学校和自身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贯彻“预防为主、发展为主”的原则。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 欣赏自己, 悦纳自己, 改善自己。教育学生要正视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 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实现有效的心理和行为调节。

4.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选取贴近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 针对不同阶段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学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让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

4.3 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建设,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等心理辅导机构。对出现异常的学生, 及时主动地开展个别心理辅导。针对普遍存在现象, 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根据学生沟通交流的喜好, 还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微信、QQ、电子邮件等进行咨询服务, 提升咨询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心理咨询的私密性和及时性。做好心理咨询宣传, 帮助学生消除对心理辅导的抵触, 促使学生自主自发前来咨询。针对高职学生“喜欢同陌生人说知心话”的特点, 引导学生向更具权威的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通过咨询来疏导、缓解心理压力, 解除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4.4 开展系列活动, 营造健康心理氛围

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影院、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影院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系列活动拓宽高职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来源。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论坛、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普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浓厚的健康心理氛围。

4.5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 健全预警机制

构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形成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以便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的专业培训, 实施心理问题逐级上报制度, 确保能及时发现、控制和干预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设立学生心理社团, 充分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 互相帮助、互相疏导。

4.6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专业水平

高职学校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 以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为辅, 相对稳定、有较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针对教师不足、技能不高、效果不佳的状况, 定期对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 使之掌握最新的咨询理论和基本心理咨询技术,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检查制度, 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短期培训和专业进修相结合, 鼓励更多的辅导员获取心理咨询资格证, 充实队伍。定期组织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辅导员开展专题座谈交流,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适时研判, 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7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形成教育合力

许多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密不可分,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能更加了解心理异常学生的成长背景, 从而有的放矢, 更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也能进行心理知识的传播, 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 缩短心理距离, 增进彼此了解。使家校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之,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高职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掌握高职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 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对策, 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顺祥.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0 (4) :395-399.

[2]晁艳.“90后”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2 (1) :58-6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篇9

1 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1.1 生理结构变化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 生理上日趋成熟, 他们有了性冲动和要求, 渴望追求异性, 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 生活经验欠缺, 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缺乏认识, 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的心理, 在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排解时, 轻者会出现性心理障碍, 重者会作出不正确的行为,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资料表明, 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犯罪受处分者占20%左右, 而且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递增。

1.2 不稳定情绪

大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正在迅速发展, 在追求自主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容易偏激, 感情用事, 同时自我调控能力差, 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经常徘徊在自尊和自卑, 自信与自负, 自控与失控的矛盾之间, 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 挫折承受能力差。

1.3 竞争激烈

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 加之大学里强手如林, 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 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 容易产生失落感, 部分学生由此走向极端, 导致精神失常或自杀行为的发生。

1.4 人际关系不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的纷繁复杂价值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 一些大学生经常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遭遇挫折, 由此而孤独、迷茫、愤怒, 严重的还会出现社交恐惧症。

1.5 弱势群体

所谓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身体上有困难, 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们或者家庭贫困, 衣食拮据, 或者身体病残, 自理困难。这些困难往往造成并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使他们中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或疾病, 成为精神上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大多性格内向孤僻, 沉默寡言, 不愿也不敢在集体活动或公开场合出现, 甚至不交朋友不谈恋爱, 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策

2.1 学校应高度重视

学校应加强心理卫生工作的投入, 在人、财、物诸方面给予支持。设置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机构。建立一支以心理学专家或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老师、思想政治工作老师、校医院医生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工作队伍。开办心理咨询室、配置咨询电话、电脑软硬件、心理治疗仪等设施并拨专款以支持各项心理工作的开展。

2.2 建立心理资讯档案

目的是为学生疏通心理瘀积, 排扰解难, 健全人格, 挖掘潜力。建立心理档案, 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可早期观察、早期评价、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开展心理科研可比较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心理咨询、心理保健工作提供较详尽的依据, 从而提高心理咨询质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档案和心理科研掌握的资料可主动开展工作。对低年级学生帮助他们择业及作好进入社会前的心理准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思想训练、行为训练;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加强观察、重点护理并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 在必要时及时送往精神专科医院治疗;对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掘潜力, 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等要求;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提出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培养意志等要求。

2.3 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

在高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等有关课程及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心理卫生的一般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当学生遇到不良心理刺激时, 便可进行自我调节, 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学生了解心理素质与成长的关系后, 便可唤起他们对心理素质优化的自觉要求, 从而不断完善、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注意克服个性中的弱点和缺点, 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的个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必须与人生观、价值观、公民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解决好, 常会引起敌对情绪、人格偏执。而加强公民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亲和力。因此, 要培养他们具有乐观主义人生态度及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 处理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减少心理症状的产生, 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2.4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风、学风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康愉快的情绪。大学生喜动好玩, 感情丰富, 在学习之余可听音乐、看球赛、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等。如跳舞, 在悦耳的节奏中翩翩起舞, 实际是对音乐、艺术、运动、美的享受, 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 还可陶冶情操, 增进友谊。参加体育运动不仅使人心情舒畅, 还可纠正心理上的弱点, 提高对不良刺激的耐受力。如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高、跳马等活动, 要求人们不断克服胆怯、犹豫, 培养勇敢、果断;因此,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保持心理平衡,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如参加军训、到工厂实习等, 可主动了解社会, 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意识、行为及态度, 以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总之,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 可以锻炼心理、增强意志、丰富体验、发展才智, 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2.5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今,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鉴别人生价值观。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 就会有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失去平衡, 价值观就可能出现混乱, 心理负担就会加重, 自杀率上升的趋势就难以避免。因此, 我们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2.6 加强择业就业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扩招的影响, 使得市场人才供大于求。由于传统观念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可以得到高薪的回报。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会使得大学生们处于急剧的冲突和焦虑之中, 造成心理失衡。因而进行就业择业的指导与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降低大学生们的职业期望, 使大学生们正确面对生活, 正确对待社会, 挑战自我, 努力创业, 帮助他们确定人生的发展方向, 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结束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16号文件) 中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提高健康水平, 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服务学生,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是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同时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海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浅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 05.

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 篇10

一、大学生适应中的应激源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在新环境下, 形成一个新的集体。由于适应性等问题, 导致大学生时期是心理困惑较多的时期, 归纳起来, 大学生适应中的主要应激源是三大压力和四大问题:三大压力, 其一是学习压力。大学生以学习为主, 考试和大量学习任务往往给学生造成紧张不安, 焦虑和恐惧。其二是经济压力。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 大学生中约有10%左右的经济贫困生, 在与同学交往中具有自卑感。其三是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给在校学生带来日益加深了忧虑。

大学生生活适应应激源四个问题是指:其一是学校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的适应问题。其二是自我认知与评价问题。即如何在新的集体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定位。其三是人际关系问题。根据调查, 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其四是恋爱与异性交往问题。对于上述七大刺激应激极易对学生产生应急反应, 造成大学生适应的问题。

二、大学生适应中的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经过较短的时间调整后, 经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处理好进大学后因各种刺激因素带来的应激反应, 较快地恢复心理的平衡和行为上的适应。但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存在一些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存在一些消极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

1、新环境中的生活行为习惯的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首先面临的是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适应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的适应不良, 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现在科学已经证明, 环境适应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生活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因素是导致心理应激的重要因素, 而生活习惯作为一种行为方式, 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环境适应上, 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人角色定位不准, 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当, 导致同学关系紧张。生活习惯是一种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行为方式。在生活习惯上,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几类:一是懒惰, 缺乏正确的卫生和劳动习惯。二是饮食不当, 不吃早饭、挑食、偏食严重。三是生活无规律, 晚上不睡觉, 早上起不来, 没有良好的作息生活规律。四是不良嗜好, 酗酒吸烟现象严重。对于大学生而言, 极端的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是极少的, 适应需要一个过渡期。据调查分析, 出身于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的子女比出身农民家庭的子女生活过渡期要长, 他们对生活环境改变的不适应感到强烈一些。

2、大学生生活迷失感问题

大学生来到学校后, 在生活适应中存在迷失感, 这种迷失感的存在造成大学生内生动力不足, 发展后劲不足等, 大学生迷失感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迷失, “理想大学”的迷失, 专业理想的迷失和社会价值标准的迷失。在学习目标的迷失方向,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原来在高中所形成强大压力自然消失, 大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的,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靠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情况下, 大学生就有可能有意无意地放纵自己, 把大量学习时间用于追求享乐性刺激, 导致得过且过, 甚至荒废堕落。在“理想大学”的迷失方向, 大学生刚入学时对大学生生活的种种憧憬, 经历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感觉没有想象中的优越生活条件, 现实大学与“理想大学”的强烈反差, 使大学生的失落感顿生, 造成对现实的不满, 心理冲突加剧。在专业理想迷失方面,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竞争中, 部分学生的专业理想不能满足。进入大学学习后, 很多学生提出专业调剂, 如不能正确对待, 对大学生成长极为不利。在社会价值标准的迷失方面, 青年学生进入大学, 离开了家庭的约束, 有了较大的自由度, 很容易放弃传统社会价值标准, 接受新的观点, 因此就有一些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认同降低。

3、大学生自卑感问题

大学生在生活中, 部分学生产生内心自卑感, 其一是新的集体的重新分化带来的自卑。大学新生都是来自祖国各地中学的优秀的分子。来到大学后, 总有一些相对逊色的同学失去中学时期的优越地位, 造成一种挫折感, 产生强烈的自卑。其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 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由于经济困难而影响到与同学交往中的人格的尊严与独立, 造成自卑情绪。

4、大学生恐惧感问题

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 篇11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当代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鉴于此,极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通过心理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指导自己、发展自己,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是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内在条件,同时也是开展各项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再加上受到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弱化的现象不断滋生。显而易见,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把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基本要求

由于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所面向的个体是当代大学生,其最需要的就是营造出一种人性化的环境氛围,即—种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和关怀的环境氛围。

(一)名称的确定

大学生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其不同于医疗结构中的心理咨询室。因此,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好心理咨询室名称的确定工作,而且名称应该贴近大学生的心理、生动、亲切,以降低学生的畏惧心理。如:心理聊天室、知心小屋等。除外,负责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员或者是其他教务人员,还可以动员学生的力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室的实际意义,使咨询室成为“学生之家”。

(二)地点的选择

一直以来,人们包括大学生都对心理咨询室产生误解,他们都觉得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心理有病”。这是由于学校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方面的力度不到位,再有就是学校把心理咨询室设置在一些偏僻、不起眼的地位,导致心理咨询室的“存在感”下降,利用率低下。为此,高校在建设心理咨询室时,应秉着安静、方便的原则,尽量设在图书馆、阅览室附近。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很好的文化氛围,又不至于过分嘈杂,有助于学生调适自己的心态。

(三)环境的布置

所谓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良好的室内环境氛围能促进气场,体现立意。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室建设应该设里外两间,里间作为咨询室,外问作为接待室和一般性来访用;倘若地方限制,则可以用屏风隔开。采光,通风条件要好,冬要保暖,夏要凉爽,咨询室要给人以明朗、愉快的感觉。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一)转变思想,深化对心理咨询室建设意义的再认识

心理咨询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整体工作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新形势下,高校应脱离传统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化思想的良性理念,并用新的现代化理念进行创新,并将其进行宣传、传播,用新的理念去帮助学生增强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心理咨询室建设意义的再认识,在此过程中,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和协调,立足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深入探索一套新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辅导模式,促进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现代化,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辅导服务,更好地为国家培养素质型人才。

(二)以生为本,全面推进心理咨询室功能的再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生成和发展势必会受到社会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更,高校必须要依据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学校的客观基础,对心理咨询室环境、功能进行改善,才能紧握时代脉搏,让心理咨询工作更加民主科学,更加人性化。一方面,辅助学生心理咨询的辅导员或教务人员,应把学生发在首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着想,真正用心和学生去进行交流,关心他们,让他们在心理咨询教育的渗透下,健全自身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心理咨询室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人的需要为宗旨,从心理咨询扩大到心理教育、扩大到校内所有的教育活动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质量。

(三)建设和巩固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过硬的处心理咨询人员队伍

随着高校发展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内部组织架构日益复杂,而大学生的心理建设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倘若高校仍旧采用传统的学生心理咨询模式,那么势必会引发心理咨询教育不到位、学生心理不健康等问题。根据这种情况,高校必须要从人员建设入手,以确保心理咨询室充分發挥其特有的功效,凸显其优势。一方向,学校应要加大在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视力度,坚持以学生需要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大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力度,注重培养优秀的心理咨询人才,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室的综合实力,使相关职能人员能快速明确工作要点,适应所处岗位的发展需要。此外,心理咨询师自身也要不断创新,时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动态,积极主动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知识、成果用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优质的心理指导,让每一位高校学生的身心理健康水平都能够有所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还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愈发重要。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要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力度,根据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对心理咨询室建设进行深度的改进,以发挥其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护航。

参考文献:

[1]华明清;张新炼;张镇旭;张业恒;;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工作浅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年02期

[2]张二羚;;采用心理调查法拓展心理咨询室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6期

问题学生的心理研究论文 篇12

阅读疗法一词源于希腊语, 由“图书”和“治疗”合成, 是指利用阅读图书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的康复手段, 阅读治疗正受到世界精神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与国际上阅读治疗研究的全面发展相比,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仍然较为迟缓, 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大多还处于理论层面, 理论研究也多为间接研究。而仅有的实证研究多是一些尝试性的、广泛意义上的应用实践, 真正用阅读疗法干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性研究更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实践活动, 对实践的成效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意义

据调查, 近年来, 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 但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太少, 同时, 当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时, 大学生往往又难以启齿, 于是求助于图书馆利用阅读来治疗心理问题, 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那么, 如何在高校有效地开展阅读疗法, 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治疗作用,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对象

通过统计抽样, 选取笔者所在学校2009级的同一专业的本科生, 共100名。随机分为阅读治疗班和对照班, 进行了阅读治疗前后的对比实验。阅读治疗班男生25名, 女生25名, 平均年龄19±1岁;对照班男生25名, 女生25名, 平均年龄19±1岁。

四、研究步骤

本研究时间为2010年7月份至2010年9月, 主要经过4个阶段。

阶段一:选择被试对象并进行前期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测试。选择同一年级的男女学生各50名作为被测试对象, 为消除性别因素影响, 将男女生分别随机分配到两个班, 一个为阅读治疗班 (以下简称阅疗班) , 进行为期3个月的阅读治疗;另一个为对照班, 不进行阅读治疗。

阶段二:根据心理测试结果, 对阅疗班的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健康阅读辅导。

阶段三:对阅疗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后期的SCL-90测试。

阶段四:对前后两次的SCL-90结果进行对照统计分析。

五、研究方法

1. 阅读治疗前, 采用SCL-90对两个班的学生集体进行测试。

前期测试开始之后的3个月内只对阅疗班50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阅读辅导, 3个月结束时再用SCL-90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两次测试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

2. 心理健康阅读辅导。

首先, 由研究者给阅疗班的学生开展阅读疗法讲座, 讲解阅读疗法的要求与实施过程, 介绍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书刊类别。其次, 选拔培训阅疗小组长。选择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做辅导小组长, 各小组长作为图书馆和大学生之间的桥梁, 每周向组员发放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材料, 带动大家学习心理卫生知识, 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 同时要将本组同学的心理问题及时地反馈给课题组研究人员, 以共同制订完善阅疗计划并注意为同学保密。最后, 精选有针对性的书刊供阅疗班学生阅读。阅读治疗期间, 根据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书刊类别的调查结果, 将大学生认为作用大的心理咨询、人生哲理、休闲读物、小说等4类书刊, 如《心理医生》、《心理辅导》、《心理世界》、《少年维特之烦恼》、《傅雷家书》、《给我三天光明》等, 专供阅疗班的学生交换阅读。

六、阅疗班与对照班学生阅疗前后SCL-90结果比较

在实施阅读治疗前, 与对照班相比, 阅疗班的SCL-90除恐怖因子以外其他各因子的总分及各因子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3个月后, 阅疗班的SCL-90总分及除敌对、偏执、精神病和其他4个因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班,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3个月后, 阅疗班与对照班学生SCL-90得分的自身比较:阅疗班学生阅疗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阅疗前减少, 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对照班3个月后其SCL-90各因子分比3个月前降低, 有统计学意义。但3个月后, 阅疗班阅疗前后其总分降低分值 (14.22±7.28) 显著大于对照班3个月后的总分降低分值 (4.88±2.52) ,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t=8.81, P<0.01) 。见表1。

注:t1—— (1) 与 (2) 比;t2—— (3) 与 (4) 比;t3—— (1) 与 (3) 比;t4—— (2) 与注:t1—— (1) 与 (2) 比;t2—— (3) 与 (4) 比;t3—— (1) 与 (3) 比;t4—— (2) 与 (4) 比;*P<0.05;**P<0.01

七、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班相比, 阅读治疗前, 阅疗班SCL-90除恐怖因子以外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3个月后, 参加阅疗的学生经过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与对照班相比, 不论是SCL-90总分还是各因子分, 阅疗班都有显著降低, 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恐怖等因子 (P<0.01) 。试验结果显示, 阅读疗法减少了大学生在SCL-90中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恐怖部分因子的评分。

需要注意的是, 本研究中对照班的50名学生3个月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提高, 只不过提高的幅度不如阅疗班大。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对照班的学生在这3个月内也读了不少的书, 也在不断地成长;另一方面也提示这个研究中有其他如时间、学习任务、情境等因素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八、几点建议

1. 创建阅读治疗阅览室。

藏书要集中展示那些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文献, 以人文社科类新报刊和心理指导类、人生哲理类专门文献为特色, 确保阅览室能产生预期的功效。阅览室的名称应具有创意和时尚性, 易于被学生接受。环境和格局布置也要讲究, 达到使人精神放松, 情绪平和的目的。

2. 建立有特色的阅读治疗服务项目。

(1) 积极开展有关阅读治疗的知识讲座。主动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求职指南、大学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讲座, 把阅读治疗的相关知识融合进去, 使学生知道遇到心理危机时, 可以通过阅读什么书刊资料为自己指点迷津, 化解危机。

(2) 做好咨询者的阅读治疗服务工作。在开展阅读治疗服务时, 咨询员应注意收集、整理服务过程中的一些原始资料和数据, 找出更科学、更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更有针对性的阅读治疗服务规律。

3. 积极开展阅读治疗的宣传。

(1) 广泛宣传读书疗法。如同宣传心理治疗一样, 让学生学会自我拯救, 排除世俗观点,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完善自己;鼓励他们勇敢地走进阅读治疗阅览室。

(2) 经常在大学生中开展读书座谈会、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 调动大学生看书和思考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内心的想法, 活出真我。

4.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服务的注意事项。

对症荐书, 谨防偏差。由于人与人之间有生活经历、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 实施阅读治疗法, 推荐读物的环节十分关键, 必须要因人、因症灵活实施。在实施阅读治疗时, 应加强同接受治疗者的沟通, 交流读书心得, 一旦发现对方领悟走偏, 要设法中止其阅读, 另觅新的解决方案。

5. 防止扩大阅读治疗法的作用。

阅读疗法从根本上说只是对因精神性因素、情绪性因素导致的心理疾患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如果在开展阅读治疗服务工作中发现求询者心理疾患或精神疾患通过阅读疗法不能得到有效诊治时, 应及时和学校、家长、专科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联系, 送其到正规的专科医院进行救助。

6. 做好保密工作。

上一篇:驾驭大数据时代论文下一篇:城市特色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