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

2024-06-26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精选11篇)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 篇1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离异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是异常心理的形成, 如:自卑、胆怯、孤僻等等;二是异常行为表现, 如易怒、强烈的对抗情绪、反社会倾向等。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通过宣泄情绪、夸奖鼓励、心理教育等方法帮助学生驱散心灵的阴霾, 感受青春的阳光。

关键词:离异家庭学生,成因分析,辅导策略

一、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及行为特点

1、心理改变:

自卑、焦虑、孤僻。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胆小怕事、焦虑、孤僻、情绪波动较大等, 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有的学生容易屈从别人, 没有反抗精神, 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 感情脆弱, 经不住挫折和打击。当父母离异后, 他们又特别容易产生强烈的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 而这些情绪必将进一步造成其相处能力下降, 增加其结伴的难度。

2、行为改变:

易怒、粗暴、对抗。在不和睦的家庭中, 家庭成员间经常争吵、打闹, 极易使学生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 并由此产生惊慌、恐惧的情绪, 在行为上出现较多的逆常表现, 如:易怒、粗暴等;其次, 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做事情不想后果, 缺乏责任心;部分学生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 还出现了行为的反社会倾向和对立情绪。

二、成因分析

1、传统观念引发自卑。

离异家庭虽已普遍存在, 但世俗的偏见、传统观念仍然像枷锁一般束缚着大多数人的思想, 以致于许多人把离异家庭中发生的事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无疑会让学生幼稚的心灵笼上了一层阴影。他们为父母的离婚感到耻辱, 怕别人问起自己的父母,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所有的这一切致使他们越来越自卑, 有时还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 在这种情况下与人交往, 必定误会迭起, 隔阂丛生, 严重妨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2、失败和挫折导致焦虑。

由于家庭气氛不融洽, 夫妻深陷于彼此的感情纠葛之中, 学生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 在生活上, 他们无法获得父母的照顾, 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也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与指导, 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的进程。他们虽然渴望成功, 却最终丧失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接下来, 一次次的落后与失败, 更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应有的进取心和积极性, 如此恶性循环, 最后也将导致焦虑的产生。

3、家庭环境滋生孤僻。

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而离异的家庭, 从父母感情破裂开始, 家庭人际关系失和, 家庭成员之间缺乏足够的尊重、理解和最起码的信任。这种病态的生活环境, 使得长期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氛围里的学生自我评价较低。长期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学生, 家庭成员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远远少于完整的家庭, 而这无疑削弱了他们最起码的结伴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从而造成他们与同伴关系的严重不协调, 最终加剧了孤僻性格的产生。

4、错误榜样造就对抗情绪。

在个性塑造上, 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 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和教育, 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由于学生心理不成熟, 往往会将父母所犯的错误放大, 因而对父母的一切管理行为都产生对抗情绪。因为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 部分学生流落在社会之中,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看谁都不顺眼, 如果再受到不良的引导, 对抗情绪便一发不可收拾。

三、辅导策略

1、铺设渠道, 宣泄情绪。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了心理宣泄理论, 即:人的需要、动机、本能、行为等受到挫折后都会产生消极情绪, 给人造成心理压力, 如果不能及时排解, 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 出现反常行为, 如侵犯与攻击他人。因此, 学校应该创造能够让学生宣泄的渠道, 并且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合理的宣泄。

另外, 转移也是合理宣泄情绪的良好途径。对于中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参照蒙尼格提出的游戏宣泄理论组织学生通过运动来宣泄情绪、降低焦虑, 这也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2、夸奖鼓励, 驱除自卑。

当人在得到夸奖和鼓励时, 就能得到一种愉快舒畅的情绪体验, 从而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鼓励, 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产生成就感, 并能激发进取心。学生的自尊心就像幼芽那样稚嫩, 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 他们的内心比一般的学生更为复杂和敏感。他人的某种疏远、冷落或嫌弃, 都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自暴自弃;相反, 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 抑或一句美言都能够拯救他们的自信, 打消他们的自卑感, 昂扬他们低落的情绪。

3、献出爱心, 抚慰创伤。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是教育的关键, 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 教育也需要爱。

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家庭中难以得到完整的爱, 因此, 在对他们的教育中, 若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学生, 让他们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遗忘。此时, 老师的关爱无异于一剂良药, 让他们冰冷的世界感受到初春的温暖, 有人在关心自己, 心灵的创痛就会减轻许多。

4、心理教育, 健全人格。

学校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机构, 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实际教育中,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首先引导他们能与人相处, 并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通过他人的评价, 逐渐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健全人格。其次, 教育他们积极接纳自我, 不能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消极对待。要学会寻找自己的长处,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从而不断进步;同时, 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 努力克服缺点, 不断完善自己。

5、架设桥梁, 重拾温暖。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在学生与家长关系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学校就是学生与家庭之间的桥梁。因此, 在对离异家庭学生教育中, 学校必须经常与学生的抚养者取得联系。家访, 能使教师、家长及时发现学生在学校、家庭的各方面表现, 以便双方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在重视对学生教育的同时, 还应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要求家长在各方面关心子女, 时时处处给学生以热情、慈爱, 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弥补离异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创伤, 使他们重新回到温暖、健康的家庭生活中来。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 篇2

作业要求:

题目:关于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的分析报告

要求提示:选取一类或一个你熟悉的问题学生,分析成因,提出你自己的教育转化策略,并依据自己当前掌握的相关知识适当论证这些策略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留作自己今后学习和实践的参考。

关于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的分析报告

一.“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他的产生与其生活的外在环境息息相关。

1.从家庭因素寻找对策。

2.从学校教育寻找对策。

3.从社会问题寻找对策。

4.从多种外在诱因寻找对策。

二.是从内在心理寻找“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1.针对不良心理结构寻找对策。

2.针对自卑心理寻找对策。

3.针对心理障碍寻找对策。

4.针对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寻找对策。

5.针对学习困难进行分析寻找对策。

三.是从个案分析寻找“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是实现“问题学生”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是经验总结中寻找“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1.帮扶指导方面。

2.谈心说教方面。

3.契机策略方面。

4.全面总结方面。

五.是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寻找“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1.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学生。

2.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

3.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合理评价问题学生,注重评价的艺术。

4.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启发问题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5.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全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使问题学生自我转化。

六.对问题学生研究的反思

“四忌”是:“一忌”翻旧帐。“二忌”冷漠处之,对问题学生缺乏热情。“三忌”宽严失度。“四忌”忽略问题学生的潜力,只克其短未扬其长。

“三进、三出、一跟踪”。“三进”即:走进班级,走进宿舍,走进学生“;三出”即: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从学生出发“;一跟踪”即:持续跟踪,建立问题学生动态跟踪档案。“三进”是为了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掌握一手资料;“三出”是在“三进”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具体指导办法“;一跟踪”是检验指导办法的正确性,及时调整日后工作方式方法的中心线。从根源上找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产生

良好的效果。

1.要重新审视“问题学生”:“问题”是学生人生发展所必需的,“问题学生”的标准是发展的,“问题学生”自身也是有潜力的,“问题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主观世界。

2.要重新反思转化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和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问题学生”主观框架的转化思路:第一,调整转化过程,以适应问题学生的资源,包括问题学生的优势、成长的内在力量以及获得和使用他人帮助的能力和认识力。第二,调适转化关系,调适包括下列治疗性过程:给来访者的资源和观点提供空间;提供改变的条件;灵活地反应;调整治疗,使其符合来访者对什么会有帮助的看法;把来访者看作是改变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第三,调适转化,使之适应问题学生的改变理论。

3.教育视角中的以人为本(1)教育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其核心就在“人本”,人即是本、本就是人,这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之本。(2)教育应以个人为出发点。(3)教育应以人的内在需要为尺度。

在一个学校里,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差”的学生和“好”的学生,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教师在关心“优生”的同时,也要关心“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一般来讲是,问题学生可分为三大类:学习问题类、行为问题类和心理问题类。学习问题类的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偏科、马虎、学习成绩较差等;行为问题类学生常见问题有:多动症、经常性迟到、顶撞老师、随意说谎、语言不文明、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心理问题类学生常见问题有:自卑、早恋、迷恋网络,耐挫性差等。“问题学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棘手的问题。问题学生过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下面结合我平时工作实际浅谈一下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与转化策略。

一、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 我认为产生问题学生应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

1、自身原因

①学习智力水平因素。智育落后的学生,多数在学习上都缺乏良好的内在动机,态度消极,导致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低,思维反应缓慢,达不到其实际年龄应达到的水平。②意志品质因素。有些问题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表现在纪律松散,经常迟到,抄袭作业,上课不愿动脑筋,遇到困难退缩。

③是非观念模糊,有些学生是非观念不清,以穿奇装异服,迷恋网吧,看黄色书刊为时尚,以能顶撞老师,打架斗殴,滋事生非,欺凌他人为“英雄好汉”。

2、家庭原因

①家长行为的负面影响。有的家长不能作自己小孩的榜样,每天沉迷于打牌和吃喝,对孩子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更为严重的是家长的行为被孩子耳闻目染,结果导致小孩上课逃课,结伙玩牌赌博,抽烟、喝酒等不良恶习。

②单亲和留守家庭的因素。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些家庭的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导致他们心灵扭曲,日常行为异常,对事非常敏感,逆反心理特别强。

3、学校原因 现在许多学校仍然重“应试教育”,轻德、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为了提高学校的身望,扩大学校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只抓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差生”的教育,这就滋长了优生的自大心理,挫伤了差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其次教育方法不当,对成绩差的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严厉训斥,无情责难,实行以罚代学,以罚代管。但事

与愿违,受训或受罚的学生产生了自卑畏惧和怨恨心理,最后自暴自弃,越变越糟。

4、社会原因

①拜金主义。学生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认为与其在校苦熬,活受罚,不如趁早出去打工挣钱实惠。

②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学生看到社会上有的人没上几年学或上学调皮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成了老板、大款;而成绩好的,受老师偏爱反而下岗,混得不怎么样,看不到知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力量和作用。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觉得读书无用,从而厌学不学的情绪加深。

③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由于文化管理力度不够,致使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和光盘、网络游戏、色情网站来毒害我们的学生,轻者精神萎靡,无心学习;重则行为下流,导致犯罪。

二、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学生转化的转化的转化的转化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的组成部分,与个性倾向性共同组成了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在个体素质发展过程中,使个体的素质发展有明确的指向性使个体素质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个性倾向性对素质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性倾向性只有依赖与个性心理特征才能表现出来。个性心理特征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应当充分利用个性心理特征对素质发展的影响,解开其心理的障碍,积极培养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追循生物进化论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传统,始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和改造上,因为儿童时期,其家庭、学校环境对个性成长、学习成效的影响最为典型和特殊,行为主义者自然把儿童的发展、儿童的行为研究当作重要方面。华生本人曾宣称,“历代为骗子、为凶手、为窃贼、为娼妓所生的婴儿,只要是身体强壮,没有缺陷,我们都可以将他们教养成善良的人。”

三、如何转化如何转化如何转化如何转化

“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学生”我就近几年的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1、严爱相融,关心、尊重 “问题学生”

由于问题学生意志相对薄弱,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存在问题的克服和矫正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但要严而有度,不是揪住不放,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是他们最敏感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一份微笑,少一些威严架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到和蔼可亲,切不可总是冷若冰霜,带理不理,讽刺挖苦,流露出厌恶感。教师只有真心爱护他们,贴近他们,耐心帮助他们,发现他们有点滴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培养问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学生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都不高,教师在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实行分层教学,在备课时考虑为问题学生设计几个问题,上课时让他们得到参与,作业也应区别对待,让问题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高分”的喜悦。其次要认真分析了解问题学生的特长爱好,根据其爱好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如篮球组、足球组、乒乓球组、书法组、绘画组、文学社等,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展示,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会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教育,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与班集体荣辱与共。

3、耐心引导耐心引导耐心引导耐心引导,促其转化促其转化促其转化促其转化由于问题学生身上具有长期的消极因素,他们的进步容易出现反复,教师要细致地观察

他们的行为,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分析其心理,“防患于未然”。在学生出现反复时,不要轻易发火,要有耐心,真诚对待学生的过错,努力分析原因,改变方法,抓反复,反复抓,给他们自省,自我纠正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反省中逐步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自己管理自己的目的。

4、家校社会配合做好转化工作家校社会配合做好转化工作家校社会配合做好转化工作家校社会配合做好转化工作

问题学生的转化当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和学生家长共商教育的方法,形成合力。面对问题较大的学生,如在校外打架、偷东西,应经常借助社会的力量,特别是派出所等执法机关。其次还可组织学生到劳改场去参观,请服刑人员来校现身说法,请法制人员进行法律讲座,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如2008年4月份我校请劳改场三位犯人来校现身说法,活生生的例子给学生很大的振憾和教育。第三是要动用社会力量清理校园周边环境,让不健康网络远离学生,让不法社会青年远离学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5、用适当的惩罚促进转化工作用适当的惩罚促进转化工作用适当的惩罚促进转化工作用适当的惩罚促进转化工作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79-02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一直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要求“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面向一切学生的发展就要求,无论是作为学校还是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且要关注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学生,使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关注农村初中问题学生非常重要。

一、问题学生的内涵

对于问题学生的内涵,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的“问题学生”,是一些智力正常的而且没有心理缺陷,并且没构成犯罪行为的正常学生,他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行为,如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偏离常态,经常违反校规校纪。他们经常上课捣乱、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纪律性差。他们的问题行为是长期存在的,必须在教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才能改变,这些学生被教师贴上了“差生”等标签,这些学生经常受到来自同伴、教师、家长的歧视与不正确的对待,致使他们的问题行为更多而很难减少。问题学生是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一种总称。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社会不良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农村,相对于很多城市地区,其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农村的很多地区,不够重视教育,为学生没有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没有城市的图书馆或大书店,学生没有形成看书学习的良好氛围,相反学校附近反而有很多网吧,这些网吧没有严格按照青少年不能入内的规定,导致很多学生在网吧打游戏,没有进行有效的学习。有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农村的很多家长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认为读大学没有用。这样一些学生容易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学习没有动力,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鬼混,经常逃学、打架斗殴,去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等,学生长期的这些行为导致学生成了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

(二)学校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转变,但是,在农村,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仍然很单一,他们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有些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习成绩比较低,最主要的是教师以成绩论英雄,学生成绩不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差生、学生自尊没有得到满足,得不到老师的尊重,以及受学生的歧视甚至是排斥,他们有的就形成自卑心理,导致更加厌学,有的则自暴自弃,通过上课捣乱引起同学的注意,有的干脆逃学,找社会上的同伴,上网寻找满足感。

教师在对待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时,表现在对他们缺乏信心。很多教师反应,对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真是拿那些学生没办法,认为他们无药可救,有的教师会对这类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些教师则在处理这类学生时,表现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经常训斥他们,对他们责罚,有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这类学生进行说教,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但没有对他们有很好的教育,反而使很多学生更加堕落,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受外界的影响,最终可能会使这个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或一生就碌碌无为。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到城市打工,造成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由爷爷奶奶管教,爷爷奶奶,对学生是隔代教育,他们对于学生过度的溺爱,造成很多学生目中无人,上课捣乱,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纪律。有些家庭父母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感觉父母不理解他,经常感觉很孤独,因此,他们就喜欢结交同龄的伙伴,但是由于初中生初入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有的不能很好地判断是非,结交一些不良少年,不思进取,导致学业、行为偏差。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对待孩子的方式也简单粗暴,当学生不听话时,对他们暴打,导致有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她的同伴,这就形成了学生眼中的问题学生。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学生身体、心理、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发育的特点是:富有进取心、但意志薄弱,自主调控能力还比较差,他们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或学习基础差,他们也很想努力学习得到家长和老师同学的认可,但是由于意志力薄弱,被其他的东西所吸引,如上网、看电视等,总之不能坚持学习;他们热情奔放,但情绪波动较大,具有明显的两极性,有的学生容易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来,有的脾气暴躁,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对别人破口大骂甚至打架;他们思维敏捷,但在个别问题上会走极端,固执己见;好胜心强,但耐挫能力差;往往因学习成绩差教师或家长对其的评价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初中生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和尊重,他们重视自己在家庭和班级中的地位,因此,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他们容易通过简单鲁莽的行为为他们的地位维护,有的学生在家里就和父母大吵大闹,有的在班级中通过捣乱等以显示自己的霸王地位。

三、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乡镇政府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乡镇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让家长、教师、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政府要支持学校周围的书店,让学生形成看书的习惯。其次,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坚决取缔黑网络,提高网吧老板自身素质,制止学生进入网吧。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影响学生学习。最后,认真清查校园周围的书刊,音像店,杜绝黄色、暴力文化产品进入学生视线。总之,每个人都要尽自己一份力,这样问题学生就少了生存的土壤,问题学生数量就会减少。

(二)学校担负起教育“问题学生”的主要责任

1.学校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秀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学校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如参加一些国培课程,首先,可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使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就不会仅仅靠成绩来评价学生,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也会用科学的管教方式,教师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能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问题学生的数量。其次,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会轻松的接受知识,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无聊,这样会较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2.班主任要认识到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性。

班主任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具有丰富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班主任要做到:首先,班主任可以通过个别谈心法,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聊天,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找到一些合适的教育契机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当然不能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或简单的说教,可以通过名人的例子或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其次,班主任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可以根据他们的优势鼓励他们担当重任,如有的问题学生虽然有上课喜欢捣乱,但是他们有很强的组织能力,那么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当纪律文员,通过对他们的理解与尊重,满足他们在同学跟前当英雄的心理,然后教育学生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3.教师抓住课堂教育,对问题学生多些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讲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对问题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学习都有帮助,这样学生的学习轻松,学习成绩容易提高,问题学生相对就会减少。同时教师要对那些问题学生多一些关注,如经常让他们上课参与讨论,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在课堂上表扬他们。

(三)家庭尽职尽责

家长要认识到很多问题学生的形成,是由于家庭的不当教育造成的,因此家长要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不让学生留守的最好,不要把问题学生的教育留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管教,不能通过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不能过度溺爱孩子;家长要加强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学习一些教育知识,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多和孩子沟通,沟通时,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其次,要注意沟通技巧,了解学生的需要,最后,通过了解学生的情况,耐心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改变,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变还要靠问题学生自身,问题学生通过和教师、家长的沟通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经常看一些励志的书籍,培养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学会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会宣泄情绪,如找朋友聊天,写日子、运动和教师、家长沟通等;学会选择朋友,要交那些对自己学习、品德等有提高的朋友,交那些积极乐观的朋友,这样无论是对自己的学习或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要转化问题学生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分别提出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在这四个因素方面学校起着主导作用,学校要做到联系家庭和社会,为问题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校要教会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减少问题学生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倪高武.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2]潘世红.家庭因素对贫困县问题学生形成影响的调查报告[J],2010,(2).

[3]茹红忠.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策略[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张建安.大众教育背景下高职“问题学生”的类型与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5]黄光明.初中“问题学生”现象浅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

[6]薛洁.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

[7]王成全,董奇,张红川,赵希斌.初中生多重问题行为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

[8]杨敦宏.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中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篇4

诚信自古以来就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做人之本。如今从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等事件的频发,显现了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顽疾。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在今日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中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

1. 家庭氛围的熏染。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现实社会中,有的家长重分数、轻素质。忽视孩子人格的培养,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情况,缺乏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的家长,甚至错误引导孩子,这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2. 学校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落实,德育在实践中过于简单化、缺乏实效性。如在导向上重智育轻德育,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造成学生忽视诚信品质的培养。在德育内容上,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诚信作为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3.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把从社会上看到、听到的用到自己的言行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诚实守信的美德不断受到个人利益的考验。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对中学生的诚信造成负面影响。

4. 学生自身原因。中学阶段,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是人生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至为关键的时期。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学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巨变。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看待问题极端偏激,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难守住自己脆弱的道德底线,轻易滑向从众和极端。

二、提高中学生诚信度的对策

1.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应是表里如一的示范作用。从家庭教育来说,一方面,要发扬中华民族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树立德智并重的观念。要把培养孩子诚信、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开发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考验。

2. 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教师要为人师表,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地为人师表。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指导学生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伟大人物诚信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培养“诚信”品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班级制订的班规班纪,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班级内建立适当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者因诚信得到益处,使失信者因失信而付出必要的代价。

3.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出诚信教育实施方案,如举行《诚实守信承诺书》签字活动,在一些班级尝试开展考试无人监考,建立中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等举措。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等,立体、全面、持久地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

4. 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诚信的良好氛围,高擎正能量的旗帜。使还处在“清醒的认识,模糊的行为”阶段的学生诚信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道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坚守诚信原则,将讲诚信贯穿于生活学习之中,提高在面临个人利益与诚信行为矛盾时的道德水平。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 篇5

关键词 :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 问题成因;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认同度低。

调查发现,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认为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占51.60%,而认为辅导员是管理干部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则分别占37.98%、10.42%。可以看出,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对于辅导员角色的认知存在着明显差别。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调查发现,高职辅导员有压力感的占21.72%,工作不舒心、有职业倦怠感的占8.05%,长期的压力感会逐渐转化为职业倦怠感,因此,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明显。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制度缺失现象。

调查发现,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健全的占33.33%,认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制度没有特色的占43.26%,认为制度缺乏,迫切需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占13.65%,不了解的占9.75%。可以看出,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缺失或特色不明显。

(四)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受到制约。

相关数据得知,有40.51%的学生认为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的效果不够好,尚需要进一步丰富、提升。

(五)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人力储备不足。

样本中,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占26.6%,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占24.9%,理工类和其他类专业背景的占48.5%。可以看出,高职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人力储备不足。

(六)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偏低。

在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到59.01%辅导员的学识和能力较强,还有30.78%的辅导员学识和能力一般,10.21%的辅导员较差。随着知识的更新和生源素质的变化,高职辅导员专业素养需要不断提升。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一)角色定位模糊导致辅导员角色认同度低。

由于高职学生比本科学生自律性差,高职院校更多强调的是辅导员的管理职能。辅导员平时做得最多的工作是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如抓迟到早退,抓宿舍卫生,抓各种违纪,文体活动,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学生上课与任课教师发生冲突也由辅导员解决,使得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成了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错位成“勤杂工”类的管理者。90后的高职学生不仅学习能力差,而且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差,丢三落四,一项任务下达需要千叮咛万嘱咐才能达到效果。高职辅导员长期受“大包大揽式”的学生管理思想的影响,过多地充当了“保姆”的角色,不清楚自己的真正职责,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真正花在“导”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造成工作上的顾此失彼、粗枝大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无暇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

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从辅导员自身来看,没有把自身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高校选拔领导干部,要重视专职辅导员的经历。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输送”。从正面来看,文件精神是鼓励辅导员积极工作。从负面来看,会误导高职院校有些辅导员把自身的工作作为转向管理、科研、教学的一个跳板,优秀的辅导员在不断筛选中离开辅导员队伍,使得这支队伍留不住资深、能力强的工作者,同时,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负面的想法,就是不能干别的工作才做辅导员工作,使得一些能力强的人不愿意加入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作为一种“过渡性职业”的观念在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辅导员定位模糊有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辅导员自身的原因所致。

(二)日常事务繁杂导致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高职辅导员的豪情壮志会逐渐消失,而安于现状会增多,甚至有放弃辅导员职业的消极想法。在高职院校有一定数量的中年辅导员表现出厌倦情绪,具体表现,精神不振,面色冷漠,语言干瘪乏味,只顾个人说教,而无兴趣顾及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是品质问题,把学生幼稚的违纪行为严重化,无意的行为动机化,把学生的教育幼儿化,不能用客观的眼光洞察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闪光点。这种顽固的心理偏见,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是辅导员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并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且能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然而,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成就不像其它行业在短期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期望目标不能在近期内实现。长此下去,成就感降低,表现出对前途的无望,理想实现的失落。现实中,学生素质下降,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改变现,造成高职辅导员的自我实现需要形成障碍;另一方面,评职的竞争,加之自身智能的差异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及主观因素的不足,往往使辅导员造成心理严重失衡,导致消极、郁闷或失落心态。以致对待本职工作,心理和行为上都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

(三)制度不健全导致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設的成效受到制约。

从各个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案,从辅导员的准入条件、选聘、岗位的细化、具体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培训进修机制、专业化建设的举措、激励机制、退出机制、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设置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成效的评价与考核等诸多方面制定出微观领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机制。

凡此种种,使得大多数高职辅导员只能从既有的知识、技能储存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没有“充电”的渠道或无暇“充电”,长此以往,就会坐吃山空,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所淘汰。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 篇6

一、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现在的“90 后”、“95 后”都是极具个性的一代, 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使得他们能够较快较早较多地接触到各种信息,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中不乏一些自视甚高、自命不凡的学生, 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想法、不愿受到约束, 还有一些沉溺于网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学生。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学生有以下三种。

( 一) 网虫型。随着经济发展、电子产品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较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网络, 其中自然不乏一些沉迷于网络者。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学生不时地用手机刷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打游戏、看小说, 甚至有学生曾经戏言不带手机充电宝上课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去上课的,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性可见一斑。然而近年来关于一些女学生见网友后出事、部分男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身体伤害甚至猝死的新闻也时有发生。可见网络的发展在推动信息共享的同时, 如果运用不当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学生沉浸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可自拔呢? 一是因为孤独,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们为了给他们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一味地忙于工作赚钱, 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关注, 孩子往往被一个人留在家里, 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网络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是因为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兴趣爱好, 如果学生能够养成看书、运动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爱好的话, 那么显然他也就不会有过多的时间用于上网了; 三是由于缺乏自制力, 20 岁左右的年纪如若是在古代早已到了成家立业开始有所建树的年纪了, 而今作为独生子女受到了父母们过多的溺爱, 总觉得还小还年轻, 又缺少一个能时常在身边提点警醒的人, 导致已然是大学生的他们还是非常地缺乏自律性、自控能力, 一味地放纵自己。

( 二) 自卑型。进入大学以后, 学生们开始面对不一样的生活环境、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 在最初大部分人都会感到迷茫和彷徨, 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然而有一部学生他们相对而言会适应得比较慢、甚至很难适应这种变化。他们会因为自己来自于小地方、家境相对较差、见识较少、穿着用度都不如人等等原因而感到自卑, 这使得原本在中学时很优秀的他们一下子变得不自信了。他们开始变得唯唯诺诺、沉默寡言、对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对未来感到迷茫, 生活和学习都让他们感到压抑。

( 三) 自负型。有部分学生, 他们和自卑型的学生恰恰相反, 他们从小是被父母捧在掌心里长大的, 吃的喝的用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过分宠爱, 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就该围着我转的观念。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有着极强的表现欲、不服管束、很难沟通、难于合作、我行我素。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方式

( 一) 归属感的建立。当学生踏入大学校门, 开始新的学习和新的生活时, 要努力地去融入和适应这一新的环境。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并不容易,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一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可能会有孤独和恐惧的感觉, 这时候不能因为害怕而小心翼翼地武装自己, 应该学会放开怀抱去拥抱未来、去融入这个新的团队中、去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这样当遇到问题无法处理, 坏情绪无法自我排解时, 就可以选择寻求外在的力量, 选择去和朋友交流沟通, 从而重新调整自我, 重新出发。因为害怕伤害而封闭自我是不可取的, 只有坦诚相待地去接触新朋友新事物, 才能摆脱孤独和恐惧, 一起勇敢地面对美好的未来。

( 二) 良好兴趣的培养。要尝试去养成一个或几个良好的兴趣爱好。人们时常说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样的重要时刻努力地去寻找一下自己的兴趣点, 也许将来会让你受益匪浅。当我们询问现在的大学生有什么兴趣爱好时, 答案往往不甚理想, 大部分无外乎睡觉、看电视、上网等等。一个有爱好的人, 首先他绝不会孤独, 不会害怕独处, 而且他一定会有所成长, 不会止步不前, 同时他很少会有心理问题。因此, 一个良好兴趣的养成, 不仅有利于增长知识、强健体魄, 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 调节心理健康。

三、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的态度

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也有来自于家庭父母的因素, 同样也有值得学校、教师反省和改进的地方。那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面对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应该拥有怎样的态度, 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笔者认为同理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理心, 又叫作换位思考、神入、共情, 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 即人际交往过程中, 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 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处理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 切不可一味抱怨、责备, 而是需要对学生关注和理解, 需要有同理心。学生往往会觉着和老师之间存在代沟, 而不愿意坦诚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 去了解他们这代人的想法。面对问题学生更要进一步去了解他们的处境, 例如家庭、感情、学习、生活等方面是否存在困难。对于比较自卑的、有困难的学生, 如果是想要帮忙,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 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对于网瘾严重的学生, 要多关注、督促和引导, 不可一味责骂; 对于比较自负、有较强表现欲的学生, 要尝试发挥其长处, 例如让其组织班级活动等, 切不可一味打压。

参考文献

[1]熊琪.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改革与开放, 2010, 2

[2]李晓楠.高校学生自卑心理分析与调适[J].湘潮, 2012, 10

[3]杨冠英.高校受资助学生自卑心理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

[4]裴东.学生为什么会沉迷于网络与电视[J].中学教学参考, 2013, 12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 篇7

一、独立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学生自身因素

1. 中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学生入学的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我控制能力,无法在短期内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于他人。为了应付考试,顺利取得学分,他们抱着侥幸心理,不惜在考场上铤而走险。

2. 奋斗目标缺失,专业思想不牢,思想认识模糊。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很多学生没有确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无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大部分课外时间被低效的社会活动和肤浅的文体娱乐所取代,导致大量学习时间荒废,这为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埋下了隐患。

3. 爱慕虚荣,急功近利,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学习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本人的切身利益。如奖学金的获得、能否顺利毕业等都与学习成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学生抱着实用主义的思想,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经常不及格,面临留级或退学的危险,于是就不惜“搏一搏”,在考场上投机取巧;有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不重要,片面看重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忽略公共基础课或自己不感兴趣科目的学习,考试马虎应付,甚至作弊以应之;有的学生为了捍卫自己学生骨干和先进个人的地位,为了保持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形象,也加入了作弊的行列。

(二)社会环境因素

1. 社会诚信缺失,不良风气侵蚀大学生价值观。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深入发展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诚信道德体系,再加上法律制度的缺位,社会各个层面的诚信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侵蚀着他们的大脑,甚至左右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 社会用人机制不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未完善。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长辈的社会关系及社会应酬,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当前有些单位用人唯亲、用人唯钱、用人唯权、用人唯利,其不良的就业秩序严重影响着独立学院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观。有的学生来到学校就是为了“一纸文凭”,而不追求真才实学。社会关系和背景较好的学生认为自己一毕业靠着父母亲就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就有些学生在校不学无术,考试投机取巧,“学习好不如关系好”充斥着学生们的大脑。

3. 作弊行为的社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严重冲击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

从网上兜售试题答案到雇“枪手”替考,从专业助考公司到固定的作弊团伙,“考试经济”已经逐渐形成一项产业,并迅速向高校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学生渗透和发展。有些学生平时疏于学习,迷恋电子游戏,沉醉于谈情说爱,热衷于“经商搞创收”、“炒股捞外快”、“打工做兼职”,为了能够完成父母心中的“望子成龙”心愿,为了不“低人一等”,为了能拿到所谓的“王牌证书”,不惜高价购买试题答案带入考场作弊,或者雇人替考,花钱购买作弊设备等。

(三)学校教育管理因素

1. 独立学院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1) 过度延续母体学校教学模式,忽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针。独立学院的办学一大优势是拥有其母体学校的师资和各种办学资源,但这也成了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一大瓶颈。一些来自母体学校的教师没有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等特点,继续按照原来的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其丧失大学学习的目标和规划,从而在考场上舞弊。 (2) 教学内容重复,知识更新慢,实践环节重视不足。独立学院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信息更新缓慢,无法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针同步,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致使学生学非所用,学非所要。很多课程本应以动手实践为主,却又偏偏成了枯燥的理论教学;实践考察被理论考试所代替,动手操作被死记硬背所代替,学生无法从教师授课中学到实用的知识,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重视,最终屡屡在考场上作弊应付。 (3) 考试形式简单、内容单一,评教体系不合理。首先,考试内容范围过于狭窄。仅局限于课堂笔记、书本知识、教学课件等,实际运用方面的考察比例偏少,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其次,考试的形式过于单一。一般采取闭卷考或开卷考,客观题所占比例较大,分析性试题偏少;理论知识考核多,实际操作考核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或论文方式较少。学生被迫习惯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作弊现象的产生。

2.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方面的不足。

(1) 诚信管理不健全,无法有效开展诚信教育。学生作弊的原因有多方面,但缺乏诚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缺乏诚信意识,同时独立学院的诚信体系还不够健全、科学和完善,让部分学生钻了体系的空子。 (2) 考试制度不完善,无法做到有“法”可依。独立学院的部分违纪处分条例过于宽泛,概念不清晰,条款不明确,界定不明朗,缺乏实际操作性,出现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处罚无“法”可依的局面。同时,在考试过程中,有些教师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不注意维护考场纪律,更有甚者发现学生作弊,为了避免烦琐的手续,往往对其“手下留情”。由于考试制度对监考老师的失职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理规定,从而对监考老师缺乏有效的约束,因而学生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3) 违纪处理原则性不强,无法做到“条例面前人人平等”。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和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部分作弊学生为了逃避处罚,会动用家庭力量,找领导说情。因此,虽然独立学院独具较为完善的违纪处罚条例,但执行起来却软弱无力。

二、独立学院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对策探析

平等竞争是考试制度的灵魂,公平、公正和公开是考试制度的核心所在。考风不好将严重损坏独立学院的校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是独立学院必须长抓不懈的工作。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杜绝考试作弊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独立学院、教师、辅导员及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同心同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弊问题。

(一)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 从新生入学教育考试着手,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独立学院可以选择在新生入学伊始,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违纪处分条例的宣讲和讨论,使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将遵守考场纪律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以认真学习为荣,以考试作弊为耻,树立起正确的考试观。同时在每学期末召开以诚信考场为主题的班会,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作用,宣传考试纪律和考试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期末复习氛围,鼓励学生创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免监考班级”,组织学习有关制止考试作弊的规章制度,采用违纪案例进行教育和警示,使学生引以为戒,树立良好的考风。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白自身的价值不是仅仅局限于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更多地体现在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鼓励学生不断强化良好的自我意识,如自知、自爱、自尊、自强和自制等。同时应引导学生调整对考试的认知,理智看待考试及其结果,以较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及考试结果;做好考试期间学生良好心理的维护和保健,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参加考试,避免作弊念头的产生和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健全诚信机制

独立学院不但要从制度上来解决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还应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教育,培养他们成为重诚信、轻作假,具有较高素养和较强本领的综合型应用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相关诚信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让诚信真正成为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精神武器。

1.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要使评价体系具有与学历同等重要的地位。

独立学院学生付出了四年的青春还有十几万块金钱的代价,无非就是想最终取得学位证和毕业证。如果在毕业时,能有一张全社会认可和优先考虑的与“两证”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个人评价证书,则诚信评价体系就有了牢固和扎实的基础。在诚信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同时,那些不守诚信的学生便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诚信体系可以提醒学生时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刻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

2.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还要建立规范、合理、统一的运作标准和方式。

诚信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各项制度的制定应在全国范围内依照统一标准进行,不应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应通过诚信教育与道德自律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考试态度,使考试既能成为学校修正教学行为、完善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更能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和弥补自身不足的自我需要与自主选择。

(三)加强教务工作管理力度,完善监考老师考评监督机制

独立学院应不断改革、创新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加课堂兴趣,切实贯彻学校人才培养方略,一切应突出“以人为本”。在保证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尽力给予学生选课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多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性强的选修课,让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学习。

1. 完善、规范考务管理工作,严肃考试纪律。

好的考风要有制度做保障,好的学风要有条例来护航,建立制度保障,强化考场监督,严格考试纪律是抓好考风和学风建设的关键。独立学院应形成一套严格的关于考试管理的制度和规范,不断改革考试制度,创新考试模式。如考试内容应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考试形式应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模式来代替封闭的、重记忆的传统模式等。

2. 完善监考老师考评监督机制,加大违纪学生教育处罚力度。

监考老师负责与否对学生考试是否作弊有很大的影响,而部分监考老师的监考不力和失职,助长了部分学生的考试作弊倾向。因此必须加强对监考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建立相应的考评和监督机制,让每位监考老师真正负起责任,进一步完善监考老师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监考人员业务培训,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的监考队伍。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部门应视学生作弊的方式和情节,进一步细化有关处罚措施,做到有章可循;通过颁发文件、白板公布、校园广播、网络通报等形式加大对考试作弊处罚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

(四)建立科学教育评价体系,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方针

独立学院应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教育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道德养成过程中的主导和榜样作用。

1. 转变固有观念,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树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衡量观念,为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正确对待考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和舆论,建立“重真才实学”的用人机制;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减少考试分数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比重,增加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所占的比重,避免分数决定一切现象的出现,降低分数对于考试的重要性。

2.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分析学生作弊的新动向、新手段、新趋势。

不断摸索加强考试管理的措施和策略,不断促进学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杜绝考试作弊,创建优良学风将是独立学院一项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摘要:当前独立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其办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 考风考纪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抑制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蔓延, 已经成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焦点之一。文章简要分析独立学院学生作弊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加强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作弊,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何凌霄.浅议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1)

[2].刘波.应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探讨.咸宁学院学报, 2006 (5)

[3].蒋伯棋.加强高校考试管理.促进考风考纪建设.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6 (1)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 篇8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为切中要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拟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政府推动就业的力度、大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一) 从社会就业环境角度分析

1、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的不断更新升级, 国家对落后产能的淘汰, 企业改革步伐的深入推进, 各行各业会产生很多富余人员与失业人员, 特别是农民工大量涌向城市, 就业需求总量大, 就业竞争激烈。

2、中国经济发展已卷入全球经济环境中来,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低迷, 中国的经济环境开始呈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经济增长放缓, 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减少, 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 使得很多传统专业人才需求不足, 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处于供过于求状态。

3、国外经济危机重重, 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 实施了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国内通胀压力大, 一些行业发展极其不利, 对大学生就业冲击很大。

(二) 政府扶持力度仍需加强, 主要体现在:

1、政府对大学生就业事业投入的经费依然不够, 有限的就业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职业成长的需求, 就业能力培训、职业素养的培养、实习见习工作的开展、以及对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扶持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 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2、政府出台许多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毕业生职场发展需求的实际, 很多基层就业政策在落实中也存在走样、出现偏差、保障落实不力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担心下得去, 上不来, 不敢轻易选择基层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制约因素太多, 毕业生很难在真正有需求的时候实际受益。

3、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缺乏监管, 以致存在不少招聘陷阱, 学生滋生求职中犹豫徘徊, 错失不少就业机会。

(三) 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的误区

1、高等教育随着规模的扩张, 大学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目前大学生仍然自视太高, 未能适时调整择业观, 理性就业。

2、目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习惯于优越安逸生活, 缺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 就业思想不稳定, 抗挫折能力不强, 以致不少毕业生处于观望等待状态。

3、大学生就业选择盲目, 喜欢到热门地区、热门职业、单位扎堆求职就业, 无视人才需求旺盛的落后地区、具有长远发展后劲的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导致不少人有业无人就, 有人无业就这样十分荒诞的就业结构矛盾。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 各级政府要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担负更多的责任。

1、政府要切实承担政府责任, 努力发展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激发经济活力,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通过经济的发展不断催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努力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 就业总量大, 高校作为公益单位缺乏创收渠道, 很难独立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政府应设立大学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 加大支持力度, 扶持大学生就业项目、补贴大学生求职择业成本、扶助就业困难学生。

3、政府应加大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力度, 努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 保障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合法权益。

4、政府应大力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 扫清影响大学生自由择业的各种就业制度障碍, 政府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多出台能切实体现大学生职场长远可持续无障碍发展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 努力为毕业生创造宽松、有利的就业创业政策环境与氛围。

5、政府应整合各种就业资源, 主动和企业联系, 为毕业生广辟就业渠道, 举办各种形式、面向各层次大学生的招聘会、人才供需洽谈会。切实帮助大学生落实就业。

6、目前我国的二元经济制度及户口、档案管理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西部、小城市就业生活。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 特别是到西部或落后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对户口、档案问题进行一定得改革, 使其达到人才流动的合理优化。

(二)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教育, 坚

持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并重, 在大力培养大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 努力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并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

(三)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高校毕业生应自觉做到以下几点:

1、毕业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努力全面发展自己, 打好就业本领, 增强就业竞争力。

2、毕业生应构建合理就业预期,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务实求职择业。

3、要增强求职择业的主动性, 主动寻求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在求职择业阶段要打主动战, 不观望、不徘徊, 不等不靠, 积极主动求职。

4、毕业生应努力掌握求职择业技巧, 避免出现求职择业中的技术失误。

综上所述, 只要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各尽其责应对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将有效化解, 大学毕业生也将各乐其业。

参考文献

[1]刘淑玲:《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年第2期。

[2]蔡伟伟、张红:《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约束及其突破路径》, 《职业时空》, 2011年第2期。

[3]周继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若干问题思考》, 《法律与社会》, 2011年第4期。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辅导对策 篇9

一、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 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就是自卑。与城市学生相比, 贫困大学生在知识广博、兴趣特长、眼界开阔、社交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 容易产生“处处不如他人”的自卑感, 这给贫困生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二) 焦虑心理

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许多贫困生努力寻找各种兼职赚钱的机会, 同时还要应付紧张的学习、考试, 从而易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 贫困大学生往往承载着家族的厚望, 他们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族的贫困境遇, 因此他们会给自己制定较高的目标并抱有“急于求成”的心态, 因个人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 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

(三) 虚荣心理

部分贫困大学生十分不接纳自己的贫困处境和生活现状, 在生活中努力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通过大肆消费包装自己。

(四) 人际退缩

由于缺乏自信心, 贫困生在交往时表现得较为敏感, 他们担心他人不接纳自己, 在社交中不愿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或是在交往中表现得紧张局促, 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五) 自责心理

贫困生的成就动机过强容易导致在遭遇挫折时感受到更强的挫败感, 特别是当成绩不理想时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

(六) 偏激心理

面对现实沉重的经济负担, 激烈的竞争压力,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问题, 部分贫困生会产生不合理的归因, 片面地将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 对社会现象表达严重不满, 言语偏激。

二、贫困大学生的辅导误区

(一) 注重经济解困, 忽视心理支持

目前, 各所高校都很重视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援助, 但却容易忽视对贫困生的心理帮助与心理支持, 经济解困可以治标, 但难以对学生的成长发挥持久的积极作用。

(二) 陷入刻板印象, 过于关注贫困

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教师习惯性地从经济状况的角度来关心学生, 而较少从积极面关注学生的动态, 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感受:“老师关注我是因为我的贫困生身份”。

(三) 强调“成功学”, 过大施加压力

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容易偏向于励志教育, 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 教师常常会对学生说“你在家境上不如同学们, 所以应该更加懂事, 珍惜学习的机会, 出类拔萃……”教师提出的期待容易强化学生的自卑感与自责感, 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压力, 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 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 调节心理压力

多数贫困生因为家境贫寒, 难以像非贫困学生一样感受到本应属于大学生的单纯、轻松与快乐, 相反, 他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压力的沉重和对未来的迷茫与焦虑。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 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督促与支持, 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

(二) 关注积极心理品质, 提升学生自信心

虽然贫困大学生存在一些消极的心理特征, 但贫困大学生也有突出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表明:与全国常模或对照组大学生相比, 贫困大学生更加真诚、热爱学习、更加克己, 这些积极心理品质都是人格完善和学业有成的坚实保障。

(三) 引导学生接纳现状, 培养乐观的品质

部分贫困生因家境贫寒感到羞愧, 难以坦然面对经济上的困境, 不能够很好地接纳真实的自我, 而导致精神压力过大。对此,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家庭的贫困, 让学生意识到家庭经济贫困不是自己的错, 也无需为此感到羞愧。

(四) 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营造支持的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乐观、对孩子抱有支持的态度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 贫困大学生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 并不善于与子女交流, 在亲子沟通中, 往往只问及学业, 为学生施压, 而少有关怀与鼓励。因此,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 并向家长提供良好的沟通建议, 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 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而支持的氛围, 这样将有利于贫困生的心理成长。

摘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非贫困生而言具有一些差异, 贫困大学生中易出现如自卑、焦虑、虚荣、人际退缩、自责、偏激等心理问题。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调节心理压力;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提升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接纳现状, 培养乐观的品质;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营造支持的成长氛围。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辅导论文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情况;厌学;调查;原因;对策

一、小学生厌学原因的探讨

我们对四年级(1)班的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等情况;在课堂上观察其学习行为、习惯等;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行为取向和选择,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了解了导致学生厌学倾向的直接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2.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

3.学生的学习障碍

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学习自信心不足。当然,这些学生的厌学原因并不单纯是某一方面,往往是多方面并存、相互影响的。

二、矫正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纠正家庭的教育“误区”

有的家长由于缺乏教育方法,为了使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取得好的成绩或“听话”,就以“金钱或奖品”进行刺激,令孩子小小的心灵被“金钱”所迷惑,把学习的动力歪曲成为“金钱”而学,为“物”而学。

2.以“学校、家庭、社区三互动”教育模式,提高育人效率

(1)让学校培养“人”的目标走进学生家庭,走进社区

学校的培养目标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避免学校与家庭、社区培养目标各不兼容,背道而“教”的现象发生,于新学期开学伊始,家长学校必须召开家长会议或组织教师通过家访活动,宣传、讲解学校育人目标,使家长、社区明确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争取在思想上与学校达成共识,有目的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2)发挥文明家教榜样户的带动作用,促使家长育人观念的转变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它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影响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取向,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包括精力与物质的付出)与家庭生活所需付出的比例。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家长学校可以“学榜样户”为突破口来开展这一项工作。

(3)学校、社区联手办好家长学校

学校、社区不仅要大力宣传“榜样户”,以求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还要做到家长学校有教材、有上课计划、有考试制度,且对家长定期考核,以此来促学习,促知识的掌握,促育人素质的提高。

3.纠正教育教学“误区”

(1)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后进生”远离不健康的娱乐场所

许多人认为活动多会更加影响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其实不然。有益的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而且让孩子们从中懂得如何去协调、去合作、去创造。在协调、合作、创造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表达、判断、创新等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因为他们有了“玩”的内容,就不容易受其他不健康活动的诱惑。

(2)减少对“后进生开小灶”的次数,增加群体活动中的表现机会

课堂是孩子们表现自我、竞争、收获的阵地,最具有激发“学习欲望、动力”的条件,但由于过多地加班加点,学生已疲惫不堪,再加上活动中老师的“特殊照顾”,因此后进生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放在活动的外围。所以“辅差”不是过多地把学生孤立起来开小灶,而是要列入课堂活动中进行。因为在群体的活动过程中老师的相机激励、同学的认可和给予的机会,将使后进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活动中,周而复始,他们会在一点一滴的收获中,树立信心,跨越障礙,成为学习的主人。

4.善用辅助方法

(1)以“新意”式再现,激发兴趣,强化记忆效果

教育理论中阐述,新知识点在人们脑海中出现所产生的记忆常常是暂时记忆,若有引人注意的鲜明现象出现,常能使暂时记忆得到延续。但为了使暂时记忆成为永久记忆,总需要多次重现。为此,教师应有意设计旧知的重现,为使每次重现不落俗套而对学生有吸引力,必须是“新意”式的再现。

(2)巧用题型,激发兴趣,训练发散思维

“后进生”由于受到知识积累和思维方法的限制,常常只会机械地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显然这种思维方法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不符合。为了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教师不妨尝试以“变换题型、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多渠道训练来逐步实现,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得到加强和发展。

(3)拟定竞争对手,激发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一个人若真正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必将稳定地驱动自己奋发学习,即使碰到困难,也会一如既往地为之努力拼搏直至最后。”所以,强化动机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首要任务。

协助后进生改善学习态度、追求进步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思索,用心去寻找,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

(作者单位 王云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小学 王海燕:甘肃省兰州市农业部兰州生物药厂小学)

中学生早恋问题分析与辅导对策 篇11

但中学生早恋确实危害很大。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应学习大量知识, 丰富自我,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陷入早恋的学生精力分散, 无心学习, 精神恍惚, 想入非非, 把时间放在与恋爱对象独处上, 远离班级群体, 失去了和同辈交流的机会。

一.早恋形成的原因

(一) 生理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主宰青春期发育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发生作用。在婴儿和儿童期, 无论男女, 分泌同等小量的性激素。进入青春期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并分泌和成人几乎相同的激素。正是性激素的增加, 性成熟的冲击, 性意识的觉醒, 让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奇, 爱慕和迷恋。

(二) 心理因素

中学生处在一个叛逆时期, 竭力要摆脱父母的管教, 成为独立的人, 不愿处于被牵制的地位, 受到别人干涉和控制。越是父母长辈压制、禁止的事物越想尝试。家长和学校对于“早恋”是严厉禁止, 坚决反对的。这导致中学生对这种压制有不同程度的反感, 并通过早恋或其他形式反抗。

(三)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环境的好坏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发生早恋是因为孩子缺乏足够情感关注。家长和子女沟通较少, 对子女关心不够, 一味只看重孩子成绩而忽视其情感方面的需要, 家庭氛围专制。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容易移情在两性关系上。

(四) 学校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 中学生在学校肩负了各种学习压力、升学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盲目追求高分, 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 频繁的人际冲突加之部分教师的偏见, 中学生苦闷的情绪等不得合理释放, 就会向异性寻找精神寄托。

(五) 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 获取信息渠道增多。网络、书刊、影视, 成人的情感戏, 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 不断向中学生灌输一些零零碎碎的爱情观和性观念。在模仿力驱动下, 对爱情和人生不能深刻领悟的情况下,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懵懵懂懂中也渴望一份“浪漫”的爱情。

综上所述, 早恋不是一种简单的现象, 它是由各方面因素造成的, 要解决它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

二.早恋的辅导对策

(一) 无条件尊重和接纳

家长和辅导老师要认识到青春期少男少女彼此向往与追求, 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 应给予尊重和接纳, 不要认为其道德败坏, 也不要取笑其无知和幼稚。切忌表现出厌恶、排斥、愤怒等情感。

(二) 正确引导

对于早恋学生, 家长和教师不能粗暴对待, 强行拆散。也不能居高临下, 严词训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恋爱是不能禁止的。“罗密欧—朱丽叶”效应就是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产生的。如果家长和教师对早恋一味禁止, 不有理有据的解释和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 会使孩子觉得是在胁迫自己, 欺骗自己, 引起对其中奥秘的推测与好奇, 使他们非要试试看, 坚持到底。家长和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 朋友的身份,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帮助他们处理好青春期情感问题。

(一) 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教育

学校应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征, 有步骤, 有计划的开展性教育课程。消除中学生对性和异性的好奇心。

(二) 指导异性间正常交往

在与异性交往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要做到自然、流畅、不过分夸张。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建立同性关系中那样建立异性关系。不要因性别因素使交往变得不自然不舒服。

(三) 教给学生摆脱早恋的方法

家长或教师告诉学生当有人向你表达爱意, 当你对异性萌生爱意时, 可采取如下方法。1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 用探索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情感。2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3搁置法:中止恋情, 使双方的心扉都不向对方开启, 保持纯洁, 珍贵的友谊。

三.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生活民主化, 父母对子女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 可让孩子体会到浓浓亲情爱意, 降低远离父母, 寻找异爱的可能性。

四.改变教育观念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要让孩子的才能埋没在题海中。学校可以多组织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 让学生劳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其他方面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宽松, 多姿多彩的氛围中学习。

上一篇:工程量签证下一篇:优化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