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征信问题(共8篇)
大学生与征信问题 篇1
诚信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人格与品质,已经引起了高校以及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从国家到高校以及教师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比如国学的开讲、公民教育以及诚信档案的开发利用等等。其中比较盛行的就是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挖掘诚信档案的教育警示功能。目前往往注重从学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探讨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发利用,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公民教育等视角探讨得很少。从征信教育视角来探讨当代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非常必要。
一、诚信档案与征信教育的逻辑关联
诚信档案作为众多档案的一种,能够为大学生征信教育提供诸多的便捷;征信教育的开展能够为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平台。两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
(一)诚信档案与征信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诚信档案是档案家族的一种,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产物,是开展国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建设好诚信档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档案工作的不断完善,促进全社会公民教育的开展,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征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需要与产物。开展征信教育能够极大促进全体国民的公民精神培育与养成,能够极大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
(二)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征信教育的相关性。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征信教育作为现代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以下的的关联性:
一方面,诚信档案的建设是开展征信教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开展征信教育的手段与平台很多,比如网络平台、各种诚信档案的开发利用、征信法的宣传与实施等等,其中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能够极大促进大学生征信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促进大学生征信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征信教育是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重要目的。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具有诸多的目的,比如培育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不断完善高校档案工作与促进大学生征信教育工作开展等等,其中征信教育是现代信用社会对大学生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的新要求。
二、目前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大学生诚信档案具有诸多的价值与功能,但是环视目前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现实场景,确实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征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档案开发利用的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档案建设的理念构建与创新做得不够,科学化与系统化的档案建设理念不足,致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整合规律性不足和各个要素、环节、层次的整体性发展做得不够;协同融合的档案建设理念坚守不够,没有很好地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征信教育工作好好融合发展;人本化的理念坚守不够,致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往往更多地从档案视角出发,从大学生本身的成长发展视角考虑不够。
(二)档案开发利用的范畴不宽泛,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广度。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档案建设的内容规划设计不完善,没有很好地根据大学生各个方面成长和高校发展、公民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来构建诚信档案建设的内容体系,致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往往注重学业诚信与做人诚信,忽略经济诚信、求职诚信、网络诚信等信息的收集与囊括。
(三)档案开发利用的方式创新整合不够,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性。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注重传统的档案建设与利用方式,对于网络档案建设平台建设与整合不够,比如微博、微信、QQ、网站等档案信息来源与建设渠道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够,整合创新也不够;往往注重诚信档案的理论建设、信息建设,对其实际的警示教育与监督功能开发利用非常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诚信档案建设的合力推动。
(四)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素质不高,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推动。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够,同时培训提升工作也做得不够;对档案人本身——大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做得不够,往往注重大学生本身的学业、就业与专业学习,忽略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上更需要的现代公民品质与技能的培育提升。
(五)档案开发利用的保障条件配置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资源供给不足。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工作需要的经费投入不够,可以说缺乏专项经费,致使诚信档案开发利用的诸多条件不充足;从制度上看,诚信档案开发利用与建设所需要的一系列政策不到位,可以说没有专门针对诚信档案建设的一套制度,影响了诚信档案工作的制度与政策安排。
(六)档案开发利用的考核督导不得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督导。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与考核,可是目前针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需要的监督体系没有构建起来,可以说非常缺位,或者说对于诚信档案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三、主动适应征信教育的新要求,加大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
针对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根据诚信档案与征信教育的相关性,高校应该以征信教育为契机,从各个层面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以此建构起适应现代信用社会建设开展征信教育的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一)以诚信理念为主,不断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理念体系。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理念构建需要,坚持诚信的理念,力求诚信档案信息收集、整理与归类、利用等务必要坚持求真的精神,力求遵循档案发展、高校发展、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归类,不断提高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合规律性、科学化水平;坚持系统性的理念,将征信教育融入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中,注重诚信档案各个环节的整体性发展;坚持协同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理念,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征信教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整合,不断创新诚信档案建设工作的各个要素;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好好分析与把握大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发展的特色等,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与网络生活而开展诚信档案工作。
(二)以信用的记录为主,不断丰富拓展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内容体系。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视域与范畴的要求,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现代公民社会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要求、学校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要求都纳入诚信档案的建设中,力求建构囊括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诚信档案体系,加大对大学生经济诚信、求职诚信、网络诚信等信息的收集与囊括、开发利用。
(三)以网络平台与实践开发为主,不断创新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形式。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方式与平台的要求,不断创新重传统的档案建设与利用方式,同时加大对网络档案建设平台建设与整合,努力开发微博、微信、QQ、网站等平台上的诚信档案信息,不断扩大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开发渠道;在注重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理论建设、信息建设的工作基础上,要充分挖掘诚信档案的警示教育与监督功能、价值观的引领功能、现代公民素质的教育功能,努力采用诚信档案的实践方式,大力提升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力度与广度。
(四)以大学生素质与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提升为主,增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主体力量。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主体素质提升的要求,以档案工作素质与现代公民素质为核心加大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教育与学习机会,加大对诚信档案人——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培养与提高,在注重大学生本身的学业、就业与专业学习的素质提升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上更需要的现代公民品质与技能的培育提升。
(五)以政策与经费供给为主,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保障机制。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条件的需要,从经费投入加大对诚信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与广度,以此不断夯实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发利用的资源配置与条件供给;从制度与政策体系的构建上,针对诚信档案的建设、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征信教育的需要,努力建构起囊括诚信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一系列政策,以此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有更为完善的政策依据。
(六)以征信与诚信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努力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考核督导机制。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考核评价的需要,力求从档案本身、学生成长、征信教育等视角建构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考核与督导机制,彻底改变目前诚信档案工作的监督与评价的软弱无力状态。
总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高校、师生与家长、社会的共同协作,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尝试。当下流行的征信教育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与思路。高校开展诚信档案建设工作时务必要主动适应征信教育的要求,重点做好诚信档案建设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工作,力求征信教育与诚信档案建设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摘要:征信教育作为当今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其开展途径很多,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就是很好的途径,可以说两者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放眼征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现实场域,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发展,影响了对大学生信用美德的培育。鉴于此,高校务必要以征信教育为契机和平台,从思政、档案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视角全力推动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创新发展,力求建构适应征信教育的当代大学生诚信档案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征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创新驱动态势。
关键词:诚信档案,大学生,征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崔彬.应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宣传教育长效机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
[2]张晖,张毅明,安桂玲.浅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作用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11).
[3]黄莉.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兰台世界,2014(2).
[4]王雪岩.社会信用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征信,2015(11).
大学生与征信问题 篇2
大学生与征信征文
编写者:徐中挺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 7班
2010.10.16
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有无健全的征信体系,是市场经济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往大的方面说,征信像死了的条目和法律一样来限制人们的生活,那样永远也达不到征信的真正目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征信的理解
我相信,像我一样的每一个大一新生对征信一词的了接不深,我也一样,然而,和各种商业银行的接触多了,渐渐的也就对“征信”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就简单的介绍一线什么是征信。
什么是征信?“征信”一词溯源,最早见之《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大意是君子言而有信,信可验证,因此不会招人怨恨。就词义本身看,“征信”的“征”可理解为“征集”,“信”可理解为“信用”。征信即征集信用,其英文为Credit Checking或Credit Investigation个人征信英文则是 personal Credit Checking or personal Credit Investigation.征信是指为了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需要,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活动。征信的核心,那就是信用。根据《辞海》的解释,信用有三种含义:其一为“信任使用”;其二为“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其三为“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
所谓的征信,就是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个人建立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其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一种活动,它为专业化的授信机构提供了一个信用信息共享的平台。个人征信信息意指由特定机关建立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所采集、整理、保存的,为商业银行和个人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制定、金融监管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用途提供有关信息服务所使用的个人信用信息。在我国,个人征信信息的采集主要是由人民银行负责,并以此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帮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管理效率,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服务,同时,也起到帮助个人积累信誉财富、方便个人借款的作用
个人征信信息的适用,主要体现在合法采集数据、合法使用、提供数据合理的数据保存和使用时限、合理的数据质量保证制度、科学的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等方面。本文立足个人征信信息的关联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具体分析个人数据采集和隐私权保护等法律制度的冲突和协调,探讨个人征信信息适用中的合法与不合法情形
为什么要建立征信这样的一个系统?答案是当然的,用幽默一点的话说就是出来总是有用的,没有用的出来你那是丢人现眼呐?呵呵,跑了,转回来,征信的好处最大的一个有点就是方便,不方便的话没有人用,第一,节省时间,银行需要了解的很多信息都在我们的信用报告里了,所以就不用再花那么多时间去调查核实我们的在借款申请表上填报信息的真实性了。所以,征信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给我们自己节省时间,帮我们更快速地获得借款。为自己带来实质性的实惠和方便,只是安全规避各种呆账、坏账的前提条件。第二那就是借款便利,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如果我们的信用报告反映自己是一个按时还款、认真履约的人,银行肯定喜欢我们的,不但能提供贷款、信用卡等信贷服务,还可能在金额、利率上给予优惠。比如房贷,我曾经开见过一个报道,就是说的一对夫妇,因为自己的信用记录保持得很好,当他们准备向建设银行贷款买房时,当时银行给予了利息七折的优惠,无形之中就减少了几万元的利息。要是没有银行建立的客户电子信用体系,相信是不会有这么大的优惠的了。从这故事可以看出,银行建立的这个体系,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第三有关一个人品,呵呵信用提醒如果信用报告中记载借款人曾经借钱不还,银行在考虑是否给借款人提供贷款时必然要慎重对待。银行极有可能让借款人提供抵押、担保,或降低贷款额度,割发代首,一诺千金
或提高贷款利率,或者拒绝给借款人贷款。如果信用报告中反映了借款人已经借了很多钱,银行也会很慎重,担心您负债过多难以承担,可能会拒绝再给您提供贷款。由此提醒您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自觉积累自己的信用财富。第四,也就是仙子啊经济上最重要的公平信贷
当然征信对我们还有一大好处是,帮助我们获得更公平的信贷机会。征信中心提供给银行的是我们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让事实说话,减少了信贷员的主观感受个人情绪等因素对我们贷款信用卡申请结果的影响,让我们大家都能够得到更公平的信贷机会。
我国建立征信系统还有起步的比较晚,在个人征信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个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于 2004年12月中旬在北京、重庆、深圳、西安、南宁、绵阳、湖州等七城市试运行,并计划于2005年底实行全国联网运行。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这不仅可以帮助个人积累信誉财富,方便个人借款,同时也有助于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并服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
国家的征信的起步较晚并不阻碍我们编写健全的法律制度,随着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各种法律法规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应运而生,但征信立法工作仍然滞后,2009年10月2日《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将填补中国征信立法的空白,而且对于推动中国征信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网民提出,《征信管理条例》一旦立法通过,其内容和规定就可成为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这表明我国征信立法进入了快车道。
我国征信法律制度建设已有时日,但距离建立统一的征信法律体系仍任重道远。现有的征信规定多为规章、地方法规,呈部门、地区分割之势,与市场经济对统一市场的内在要求相悖,加之现有的规定本身也不乏需要完善之处,所以,在着眼尽快制定统一的征信法律或行政法规长期目标下,此次《征信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对推动整个中国的信用进步,乃至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尚不成熟的中国征信行业而言,加快立法进程,加强对征信业的有效管理,是确保征信业和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前面那都是一些“广达人民群众”对征信的基本还有普通概念,下面还有很多范例,事实能证明一切,没有事实那都是空谈。
某银行在审查一笔120万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时,通过查询个人征信系统发现告客户在他行有一笔23万元的贷款,还款付息正常。查询结果与本人声明相符,简介证实了该客户的信用度。该银行再结合了客户的抵押物、还款能力进行综合的分析,很快的就做出了发放此笔贷款的决定,贷款的额度确定为100万元原来需要一个多月的贷款时间缩短成了两个多星期。不用我多说,我像你们也知道自己的信用的重要的程度,一笔很大的借款数目下,只要是人,一定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那就是我不想借给他。他有可能不会还我的,哪怕那个人的人品在好,心里也不踏实,排除多疑的可能性,这个是正常的。当然我这里最想说的就是,你的信用好,心里在有疙瘩的人也会相信你,再多的钱,哪怕是人情也会情愿借给你,这就是我在文章中说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还有一个鲜明的事例,不过,这个人那就没有上面一个人那么幸运了,他有过前科,但不严重,有的人说,有前科的人必须要小心,有的人说有前科的,不要犯什么大的问题,那也没有什么的关系,那么,这个事例就是这样子的:某客户在中行申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人员通过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发现,该借款人过去在其他银行办理的一笔贷款曾经出现了预期半年的情况。鉴于该客户个人经济状况良好而且现在已经已将贷款结清,中行同意发放住房按揭贷款,但是提高了首付款的比例。该客户非常的后悔自己过去的失信行为,提高了还款的自觉性,没有再出现过不良信用的行为。有了前科,借款是可以的,但是大家也看到了,中行提高了首付款的发放比例,这个是一个什么概念,在这个这个社会里,没有一个什
么一个向学校一样的知错能改的一个机会,在社会这了交际圈里,有的只是承担这个社会所给你带来的惩罚。惩罚说的有一点过头了,麻烦吧„„也许很多的新生和我一样,多这个多元化的大家庭来说,还有就有点像不出门,不下山的和尚一样,不说别的,就是说信用,你的发光点,这个大家都看在心中,你所犯下的很多的错误,哪怕是一点点的过失,也会牢记在你的个人档案里,让你背上一辈子。我所了解的还有一点点的就是,一些小的过失,在自己的征信档案里面会保存7年,至于错误,那就没有机会喽,那有的人说,你的守信的行为,不会像错误的一样?也会守的住7年,或者就会更多?呵呵,有的是记录,没有的就是在那还清的那一瞬间,真正的,什么都没有,在空气中,当然,也不排除,也许就在这个银行的空气中,也许也可能在人与人之间。错误相对与你的清正廉明来说是一个污点,但是这个黑点被这白色衬托的太显眼。征信是我们的第二个身份证。
再来看看反面的例子。不要说下面的人是怎么怎么无耻,他也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某客户到工行某分行申请个人综合消费贷款7万元,个人消费贷款审批中心接到贷款申请后,信贷员随即通过个人征信系统待遇该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查,发现该客户除在工行有个人住房按揭贷款24.8万元外,在另一家英航还办理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31.3万元,且已预期15次拖欠贷款本金4.41万元,拖欠时间180天。鉴于该客存在有严重的不良记录,工行个人消费贷款审批中心做出了拒贷决定。做人要厚道,有借有还是一个人良好的美德。贴近一点说就是让人觉得你这个人有底气,厚道。远一点说就是能看得出你是属于那一类的种族。
也许上面的很多文章还有很多的评论有我的一些过分的见解,有的可能会赞同我的说法,可能还有的一些会反对。不管对不对,总的来说,一个人总得讲信用,踏出征信这个政治圈来说,一个人讲信用,那就是三个字:“信得过!”一个讲信用的人和一个耍小聪明的人,这两个人的交际圈大家都是可想而知的。没有什么叫做不劳而获,没有什么叫做不做信用的人能得天下。
穷举例子也不是什么好的事情。事实会证明一切的。
我觉得,我们并没有不要把我们想象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在社会上工作的一些在办公室里面的公务员,在工厂里面的工人不一样。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必要说什么大学生与征信。大学生就是有征信。征信其实就是和我们14万万同胞所具备的一种素质。没有信用,你会交的到朋友吗?你能的得到他人的帮助吗?
国家的政策里,还有在征信的体制里,什么说记录你的信用程度,或者是说是你的信用指标有没有达标,这些都是秋天的落叶一样,让风吹去一切。征信所拥有的品德就像那晚上的霞光一样,漫洒千里一片红„„
大学生与征信问题 篇3
一、征信系统查询成效
(一) 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营销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 可直接进入人民银行搭建的征信系统信息查询共享平台, 实现快速、准确、全面查询借款人的信用活动历史信息状况及资本构成概况, 不到10分钟就可了解一个客户的信用信息。这样提高了商业银行信贷员对借款人贷前调查审核效率, 克服了传统的人工对借款人贷前调查所花费的种种外调劳务费用, 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信贷营销成本。
(二) 增强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能力
目前所有商业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 都可充分使用征信系统查询平台功能, 了解每个借款企业及个人负债信用信息, 有利于商业银行全面评估和监测信贷风险。从海南省琼海市近两年商业银行在征信系统查询统计,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6月末, 共累计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分别为50810, 57710和33355次。其中信用卡业务查询占总查询次数的56.3%, 贷款业务查询占总查询次数的40.1%, 其他查询占5.9%。否决贷款业务准入的占8.9%, 否决信用卡准入的占4.3%。较好地为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业务风险提供征信服务。
(三) 促进商业银行清收逾期不良贷款的效益
由于商业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 严格执行征信系统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制度, 以信用报告信息状况的优与差来决定其信贷业务准入条件, 申请信贷业务的所有客户要想获得商业银行的准入条件, 必须具备良好的信用信息, 若有不良信息必须及时履行同商业银行的借款合同条款, 按时付息还本。据2009年至2010年6月末统计, 在琼海市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因在征信系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发现有不良记录后主动还贷款的客户达317人次, 归还逾期借款累计金额达572万元。
(四) 促进了诚信社会的构建
自人民银行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平台以来, 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授理查询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量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信用状况, 主动到银行要求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的一年比一年多。据统计, 2010年前6个月, 琼海市人民银行受理个人主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次数是2009年度的1.3倍, 企业和个人越来越意识到守信的重要性, 关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的理念正逐步地融入整个社会。
二、征信系统查询“信用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 个人基础信息不完整影响商业银行使用
从近两年琼海市商业银行查询个人基础数据信息分析, 每年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几万人次, 存在信息不全的占比37%, 多数个人必须记录的信息不全, 有些信息更新不及时, 商业银行为减少录入工作量, 往往随意以“暂缺”代替有关信息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个人信用信息的真实性, 直接影响了个人信用报告的权威性。
(二) 异议信息处理不及时
据不完全统计, 近两年琼海市商业银行在征信系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中, 部分客户对自己的信用报告信息存在异议。例如, 个别贷款户归还银行贷款, 时间达1个月, 但银行信息却尚未更新。另有个别自然人被别人盗用自己的身份证, 案发后, 信用社也未及时给予处理。
(三) 征信系统登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缺乏反馈机制
目前人民银行创建的征信系统查询信息共享平台, 均未建立个人征信信息反馈机制, 商业银行在登录和更新客户信息时, 特别是出现异议信息时, 客户无法及时了解到自己的信用状况, 这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信贷活动。
(四) 征信系统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收费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受理企业和个人查询信用报告都是义务服务, 没有收任何费用, 但是每年人民银行对征信系统的维护管理, 业务人员的劳务以及查询客户的信用信息必须打印出查询客户信息所消耗的用纸, 以琼海市近两年每年查询业务都达5万次计算, 平均每个客户每次查询用纸2张, 全年将消耗10万张A4纸。银行每年开办的征信系统查询业务所产生的费用由银行单独买单, 是不公平的。
三、建议
(一) 修订出台新的征信管理条例
人民银行出台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已实施多年, 在征信系统查询企业和个人信息运行中, 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银行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确保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合法及安全。
(二) 完善负面信息反馈体系制度建设
为了保障企业及公民对信用信息的知情权, 经办银行在登录企业和个人负面信息时, 应增设规定时间通过有效途径告知企业和个人的法定义务。
(三) 增设征信系统查询收费制度
为了有效应对不断拓展的征信系统查询建设, 人民银行应与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 尽快出台征信系统查询业务收费管理办法。
(四) 加强征信监管力度
中小企业信用评定与征信法律问题 篇4
信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 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担负国家经济力量的主体, 构成一个经济社会真正脊梁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虽然占我国企业的90%以上, 却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主要表现在:
1、商业信用缺失。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也是交易最频繁的信用关联方, 大量的商业、商品往来都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 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扩大销售, 常常利用信用合同、协议、授权、承诺等信用交易方式。但实际上, 信用交易的背后是大量的违约行为。
2、融资信用不足。
融资信用不足, 直接表现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虽然深圳创业板的开通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 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难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仍然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但是, 在社会陷入信用危机的大环境下, 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进行了“信任透支”。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 不愿意守信还贷,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还款能力, 信用风险偏高, 银行不愿意放贷。
3、财务信用缺失。
财务信用缺失是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提供过虚假财务报告, 这些中小企业为了偷逃税款, 经常与审计、会计机构串通起来, 为了达到不纳税或者少纳税的目的而制作一些不真实的财务数据, 蒙骗交易相对人、投资者、银行和一些管理机构, 造成相对人的巨大损失、资本金的大量流失和银行的误贷。有的中小企业虚设分公司, 开立不同的多个账户, 从而实现套利。企业财务信用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 但会计师、审计师行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它的危害同样是非常严重的。
当前,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一般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人员, 缺乏对企业财务信息准确性和真实性方面的有效监督, 即使在较为健全的财务制度下, 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保证。如, 在受理贷款卡申请发放行政许可业务中, 发现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原因是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或根本就没有财务报表。
4、生产信用缺失。
生产信用缺失表现为企业隐藏事实, 欺诈消费者, 追求暴利。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认证,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 采用非法生产方式, 而这些消费者是不知道的。
5、企业不讲诚信不会受到严厉制裁。
企业信用缺失不讲诚信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信用缺失有着密切联系, 道德因素的制约力本来就比较弱, 在整个社会诚信观念淡漠的情况下就更发挥不出什么作用,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然而法律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明确、严厉的制裁措施, 在利益的驱动下, 为了追求高额利益, 某些企业便将诚信抛于脑后, 出现严重的信用不足。
二、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征信的困境
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 不仅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也将中小企业信用评定监管的征信工作导入困境。主要体现在:
1、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存在诸多法律空白。
第一, 征信数据的市场价格无明确统一的法律进行规制, 造成市场价格难以把握, 这是导致我国当前普遍存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成本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 有关信用信息公开的法律责任的不明确使得信用数据的征集渠道和手段难以合法化。总体来说, 我国中小企业资信数据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无法律为依据, 因此无法合法、合理地利用这些渠道获得其需要的信用信息, 使得信用信息收集困难, 游走于法律的边缘, 人为地增加了征集成本, 这也是成本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也导致企业资信报告难以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被调查企业资信情况, 征信报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第三, 信用信息的公平享有无法律保障。由于缺乏法律规制, 市场不公平竞争日益严重, 破坏了征信行业的市场秩序。有的征信公司利用自身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特殊关系, 可以低价、顺利地获取相关实用资料, 而有的征信公司却没有这种“天然”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导致信用信息享有的不公平性;第四, 信用信息征集管理的从业人员人数、素质无相应的法律规制。目前, 由于法律的缺乏, 导致征信市场进入的门槛过低, 对从业人员的法律规制不到位, 使得我国的企业信用征信机构“从业人员较少, 素质参差不齐,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不高。”而企业信用征信从本质上要求采用专业的调查手段, 高超的数据分析技术, 对信息进行筛选, 去伪存真, 以保证其提供的信用信息报告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较高的技术含量相应的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技术要求, 很显然, 现实中由于法律规制的不到位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直接后果就是使得信用信息收集的技术手段落后, 收集成本增加, 提供的信用信息的可信度降低, 公司举步维艰, 将严重影响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开放法律规定不明确。
企业信用征信体系运转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商品化。所谓开放, 即指拥有信用信息的市场主体, 如企业和消费者个人, 从主动接受市场监管和获得信用交易的目的出发,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披露自己的信用信息;所谓商品化, 即信用商业化的机构———征信公司把自己所搜集到的各方面的信用信息, 经过加工整理后形成的信用评价报告提供给用户。目前, 我国信用数据的开放法律规定不明确。我国中小企业众多, 占经济比重比较大, 存在征信数据保密的传统, 再加上一些中小企业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不愿公开非必要性数据, 同时也不清楚应该开放何种数据, 因此无法界定数据开放的范围和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开放企业信用数据很难界定数据开放与保护商业秘密之间的关系。同时, 征信数据被一些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垄断, 客观上制约了信用数据的开放。同时, 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中国企业资信调查报告的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于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委、银行等政府和业务部门, 还有相当一部分信息和数据直接来自于企业。但迄今为止, 除了在人民银行的强制要求下得到来自商业银行的部分企业信用信息以及工商部门的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工商数据的有偿服务外, 大部分机构的数据都不对外开放。即使是在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保密义务, 规定对于单位存款, 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冻结和扣划,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国银行保密义务的例外规定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税收征管法》、《海关法》等有关法律之中。依据上述法律, 有权行使查询权的只限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税务、海关等机关, 而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无权查询企业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信息, 事实上企业的资信状况仍然是作为商业秘密看待的, 因而无法向企业信用征信机构开放。而企业信用的基础在于资产信用, 现在各国民商法无不把资产作为衡量商事主体信用高低的主要尺度。因此, 在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的开放方面, 现行法律规定还存在盲区。
三、中小企业信用评定与征信法律建议
1、健全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和资信调查制度。
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缺乏财务报告制度和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提供的信息可信度较差, 这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状况更加严重, 所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客观上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机构和银行可以利用其组织优势, 通过中小企业信用协会等信用组织收集或购买企业信用信息, 运用网络传输给各银行或其他信息使用者, 建立商业化运作的信用管理制度, 健全中小企业资信调查体系。
2、培育独立、公正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本身应是一个中立的、具有独立性的法人组织。在我国现有的信用评级机构中, 大多数机构是从原来银行系统或其他政府内部的评级机构或资信评级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在人员组成、资金来源、业务性质等方面仍与原机构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 为了确保评级过程的独立、公正、科学和权威性, 首先我国必须尽快建立独立于政府部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机构应进行适当的重组, 以扩大其规模和影响力;其次应积极借鉴国际评级机构的经验, 学习有关技术, 如返回检验、违约统计、跟踪评级等;再次应积极提高评级机构的人员素质, 加强培训, 引进人才;最后要真正落实客观、独立的评级精神, 努力提高评级水平, 树立权威的评级机构形象, 赢得投资者的信赖。
3、加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的法律体系建设。
信用评级业的法律体系建设需要从各个层次进行, 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由于信用评级业的重要性, 在目前重新对整个金融法律体系进行布局时需要考虑信用评级在各个法律法规中的衔接问题, 并做好配套的法制建设, 在制定法律法规时, 应当涵盖以下方面:监管主体、市场准入、评级依据、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等。政府应尽快出台生产、融资、商业、财务信用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为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4、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主要包括两方面, 即建立信用评级业务的许可制度和“淘汰出局”制度。由于我国目前信用环境尚不具备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条件, 为避免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尤其是信用评级机构一哄而起、恶性竞争, 有必要在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并对资信评估机构保留一定的垄断性。为有效监督信用评级机构, 必须建立对评级结果的复审、评价等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淘汰出局”制度。通过对评级结果违约率等指标的考察, 一方面对违规操作、评级结果的违约率过高的评级机构, 取消其评级业务资格;另一方面鼓励那些评级质量较高的评级公司尽快成为全国范围的大型评级公司, 确保评级市场的相对集中建立在高质量的评级结果基础上。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 建议在我国建立对信用评级机构统一监管, 对信用评级业务资格或评估结果分别认定或认可的统分结合的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孔英杰.企业信用评级方法探索.首都经贸大学.
大学生与征信问题 篇5
一、我国中小企业征信建设现状
1. 国家各部门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征信业监督和管理单位, 同时也是我国的征信机构。2006年人民银行在信贷数据库中增加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 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基本建立了守信企业激励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到目前为止,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共享数据库已拥有940.8万户企业的基本信息和375.1万户吊销企业的基本信息, 基本形成了满足一定程度跨区域联网应用的全国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全国“黑牌”企业数据库。国家税务总局初步建立了纳税人纳税管理信息系统, 并于2014年7月连续发布《纳税信用管理办法 (试行) 》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 (试行) 》两个公告。两个公告通过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登记评级体系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开机制, 对纳税人纳税信用排序, 分清守信纳税人和失信纳税人, 并对守信纳税人给予实质性支持, 对列入黑名单的失信纳税人实施公开曝光制裁。工商总局和税务总局的企业信用系统成为中小企业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交易主体的以往记录、交易金额和频率设立了“关注名单”、“黑名单”和“白名单”等信息库。由此可见, 国家各部门从不同的方向分别建立了各自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管理机制, 征信体系日趋完善。
2. 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从事信用服务的各类信用中介机构约2000多家, 60%为信用担保机构, 35%为信用咨询公司, 约有5%从事信用评价、信用征集和信用调查。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其业务范围和服务质量都未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真正社会化的信用服务机构尚未形成。单从业务数量和征信规模来看, 国内市场上有150家征信机构, 其中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汇诚征信有限公司、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美国邓白氏上海咨询有限公司等几家征信公司已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其他征信公司仅仅占市场份额的不足20%, 这种较高的服务集中度, 造成了征信市场的垄断。
二、当前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条块分割, 信用资源分散
完整、准确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是企业征信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保证信用信息平台正常运转的基础。从我国信用信息库的建设来看, 条块分割且信用资源分散。其一, 中央人民银行及工商系统等国家部门自己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库呈条形分布;而各地方同时也在建设自己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导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形成块状分布。其二, 资源分散且重复建设。由于中小企业获得的信贷较少, 银行信贷系统征集到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较少, 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多由工商和税务等部门搜集。工商总局的信息系统主要针对工商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企业信用信息, 税务系统征信系统多为企业纳税情况的信用信息。由此可见, 各个系统之间信息分散, 全社会范围内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无法现实有效整合和共享, 大大降低了征信的效率。
2. 信用管理法律和制度不健全
尽管2013年我国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推动了我国征信业走向规范化管理, 但没有对中小企业的征信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定, 中小企业征信法律相对缺失。其一, 除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外, 对于中小企业的立法几乎没有, 因此在征信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征信立法势在必行。其二, 缺乏规范征信行业发展的制度法规。尽管各部门和地方出台了一些规范征信业发展的法规, 但其法律效力、权威性、可操作性比较弱, 尤其对于失信行为的惩戒、信用信息的搜集、共享和信用评价标准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总之, 我国尚未出台具备实际操作性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传递、使用、披露、保护等法律法规,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征信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3. 中小企业征信难度较大
我国大型企业的信用信息可以通过公开的财务报表、银行信贷信息等多种渠道获取, 而对于中小企业征信难度相对较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信用信息获取难度大。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报表不对外公开等原因, 更为重要的财务信息获取难度非常大, 导致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完善。第二, 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不完善。中小企业大多数不设置内部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 对外提供的信用信息可能会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第三, 激励中小企业征信的动力机制不完善。
4. 市场化征信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在我国政府主导的征信机构占据信息优势, 不断发展壮大, 而市场化的征信中介机构发展缓慢。近150家征信中介机构中, 20多家有政府背景的征信机构, 50家社会征信机构, 其它的机构主要从事信用评级。虽然我国现有近150家征信中介机构, 但大部分规模较小。比较大的征信机构有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汇诚征信有限公司、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有限公司、美国邓白氏上海咨询有限公司等, 这几家公司占据了我国80%的份额, 而剩余的大部分征信机构规模小、业务少、服务单一。
三、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 打破条块分割, 构筑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平台
构建全国性的信用信息平台,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其一, 政府主导。由于涉及到不同的部门, 必须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指挥和协调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其二, 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制定相关法规, 在信息采集、加工整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 促进数据的有效整合。其三, 引导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进行“对话”, 尤其针对加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的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提供自身信用信息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并为加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的企业提供优惠的金融服务。其四, 注重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深度加工, 增强信用信息的价值性, 发挥其融资的功效。
2.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机制的法律体系
中小企业征信机制的运行需要法律的保障, 没有法律保障的征信机制难免会出现征信混乱、信息失真、信用失效等问题。针对我国征信法律缺少的现状,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势在必行。第一,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立法。中小企业的征信立法缺失严重阻碍了对中小企业征信的发展, 也使得中小企业信用产品及其匮乏。通过立法规范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生产、加工和使用等环节, 创造良好的中小企业征信环境。第二,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明确信用信息的使用和披露的范围。如出台《征信数据采集和保护法》、《信用控制法》等。第三, 构建失信惩罚机制和信用信息披露公示制度。国家应该出台具体的法规, 明确失信企业惩罚措施, 分类处理, 提高失信成本。
3.“大数据”下多维度、多渠道开展征信
针对中小企业征信难度大的现状, 必须拓宽征信的渠道, 以便获取中小企业的多维度信用信息, 从而更全面地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其一, 在征信信息数据来源主要以银行信贷信息、非银监会批设的授信机构所产生的信贷信息、公用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具备信用特征的相关数据、行政执法部门产生的信用行为数据及法院审理案件产生的信用信息为主的前提下, 把互联网与中小企业信用相关的“大数据”作为征信数据来源的重要补充。众多中小企业网上交易的数据、客户评价、投诉与纠纷等信息充分反映了一个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其二, 创新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拓宽数据运用维度。首先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具有量大、分散的特点, 必须创新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 对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其次“大数据”时代强调数据皆有用, 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发挥数据的价值。
4. 大力发展市场化信用征信中介机构
现阶段我国征信业是以政府主导的征信机构为主, 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市场化征信中介机构作为政府主导征信机构的有益补充, 尤其要引导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为促进我国市场化征信机构发展,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完善行业法规。从信息收集、信息披露、行业标准、行业发展规范等方面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第二, 完善公平竞争与发展机制。注重国有征信机构与民营征信机构协调发展, 保障外资机构与本国机构公平竞争, 实现市场化征信机构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的快速发展。第三, 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征信。我国当前国有大型征信机构主要针对我国大型的企业开展业务, 而针对中小企业的征信可由商业化运作的征信机构开展业务。
摘要: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已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便是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本文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征信建设的现状出发, 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征信建设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多维度立体化征信及大力发展市场化中介服务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征信,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尧飞.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征信, 2014, (1) :36-39
[2]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72-86
[3]R iding, A.L., Loan Guarantees Costs of Default and Benefits to Small Finns[J].Journal of Business Vcnluring, 2001, 16 (6) ;595-612
[4]杨柳.鉴于“上海模式”的我国征信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及其实施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1) :119:123
[5]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中国高效建立征信系统的模式[J].征信, 2011, (2) :1-4
征信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 篇6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征信业缺乏法律支持与明确界定
在中国,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有关征信方面的法律法规。仅2000年上海市出台了第一部有关个人征信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但该法无论是在具体内容还是法律地位上,都无法对现实业务形成指导。目前我国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多是从民事法律上进行规范,但比较模糊,使中国的个人征信业面临尴尬和困境。
(二)个人信用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
个人信用中介机构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虽然我国相继建立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但总体上看,其经营分散、规模较小。由于各个主体的利益取向不同,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矛盾在所难免。一是各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评估自成体系,重复操作,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和相互衡量。二是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因没有统一标准,对同一个人的评估结果大相径庭,可比性不强,不利于个人信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三是在某些地方的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某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其个人的基本情况占将近1/3权重,基本没有个人资产和收支等方面的指标,甚至没有个人信用状况的指标。另外,其评分“性别”指标中,男性信用的评分为“2分”,女性为“1分”,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这很难实际反映个人信用状况,以对个人信用作出有权威的评估。因此,目前我国需要一套科学、权威且具有推广性的个人信用评估程序及相应的评分模式,以保证个人信用评估工作的公平化、公开化及标准化。
(三)个人信息资料不完善。
个人征信业开展征信服务的最基本条件是取得个人征信资料能否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并能够合法向需求者提供数据分析评估结果。但我国在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个人信息资料质量不高。
在央行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其信用资料中的个人职业信息、居住信息大多是空缺,信贷数据也存在着不少错误。个人信息资料质量不高,影响着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水平的客观、全面考量。
2、个人信息不完整、数据分散。
关于个人信用历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负面信息,一类是正面信息。负面信息是指个人拖欠、赖账、破产及犯罪记录等信息。正面信息是指个人正常的贷款、还款、赊销和支付等交易记录。在征信业中,往往注重负面信息的作用,商业银行不良记录的“黑名单”可以直接帮助授信者甄别不守信用的人,从而作出相应的评估报告。但在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其对正面信息的作用更加重视。原因是只有负面信息,征信业无法全面掌握个人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在征信服务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3、个人信息时效性不高。
央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按月上报更新的,不利于金融机构及时全面掌握个人的信用记录,提高授信评估效率。
(四)被征信个人缺乏了解自己信息的知情权
政府或金融机构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储存、分析、利用的过程中占有主导权,公民对自己的信息缺乏知情权。从美国等国家的实践经验上看,只有赋予个人消费者对其信用信息充分和合理的知情权,才能更加促进征信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只有消费者本人最了解和最关心自身的信息,能够积极主动更改本身错误的信息和已过时的信息,从而保证了征信业所征集和使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个人缺乏消除自己错误信息、更新过时信息的便捷渠道
个人信息事关个人的信誉,个人信息的正确利用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诚信、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征信业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差错或其它原因导致了个人信息输入出现错误或没有及时更改过时的信息,造成了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不真实而给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给个人背不讲信用的“黑锅”的责任由谁来承担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征信过程中保护个人信用信息的建议
(一) 加快个人信用的立法步伐。
1、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
中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有关征信的法律法规。不过据有关部门透露, 目前由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起草的《征信管理条例》正在广泛收集意见, 有望出台我国第一部针对征信管理的条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日前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呈交至国务院。该草案规定了拥有个人信息的企业与团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禁止任何团体在未经个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但犯罪与税收记录以及媒体调查除外。草案的出台必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化, 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信用制度的建立, 推动我国国际金融、贸易的发展, 打破与一些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
2、从法律层面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个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对外公开其个人信息, 有权禁止他人非法收集、储存、利用、处理、转让、传播、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个人有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使用个人信息以及许可他人使用自己个人信息的权利;个人有权知悉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收集、储存、利用、处理、转让、传播、公开的事实, 也有权知悉该个人信息的内容、用途、使用者的有关信息, 并有查阅自己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的权利;个人有权要求信息管理者保证其持有的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对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的信息有要求更正或删除的权利。
3、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明确规定信用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法律应对可征信的信用信息和不可征信的信息予以严格区分。具体说就是要严格把握三个关系:可征集信息与国家秘密关系、应公开信息与企业商业秘密的关系以及公开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关系。要在严格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不受法律侵害的前提下保证征信机构个人信用信息合法化。
4、明确规定对个人信用信息的规范使用。
第一,法律应规定信用征集人与信用提供者的范围。一般而言,税务机关、司法机关、银行及其他金融机关和社会公共事业机关等是信息的提供者,它们有义务开放其拥有的个人信息资料。第二,要确立数据公开的范围。即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征信数据源的同时,应注意对部分数据的保密。第三,法律应明确提供虚假信息的单位或个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提高个人信息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完整性
建立个人对本人信用报告错误信息申请异议的快捷通道。由于操作人员的输入错误或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原因而做出的个人信用报告,会给个人利益带来损害。在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中,只有个人自己最关心本人的信息,本人对保证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更新积极性更高。因此,建立一条快捷的申请异议的通道,赋予个人信息提出异议的争辩权。
(三)建立科学严谨的指标评价机制
在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社会信用意识, 将借款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等信息资料汇集形成若干统一的指标体系, 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处理, 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和评分模型,推动中介公司发展个人信用评分业务,通过中介公司建立评分模型,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评价,为商业银行建立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判断标准。
(四)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披露限制机制
所有披露行为不得损害个人隐私。不过征信机关要综合考虑所有相关情况,包括披露能否增进社会公共福祉、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个人信息是否准确或可信,个人信息涉及第三方的收入、资产、债务等情况。个人信息的披露,不能损害政府间的关系,不能损害公共机构的经济利益。同时规定关联公司共享被征信人的信用信息也应征得被征信人的同意。
(五)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
一是规定个人隐私遭到侵害时, 权利人请求救济的途径。权利人可以向信息管理部门的主管部门或上级部门进行申诉, 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或者人民法院起诉, 请求司法救济。二是规定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 对侵权行为人追究侵权责任。首先应明确信息管理机构及其内部工作人员不当使用、披露、转让、公开个人信息, 构成侵权行为的内容、形式及应承担的责任。其次信息管理部门将个人信用信息披露、转让给第三人, 第三人使用不当或非法泄露、传播、转让给他人, 给个人造成损失的, 不管该披露、转让行为是否合法, 均应由信息管理部门和第三人负连带民事责任。
征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迫切任务。我们在借鉴国外征信体系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信用体系并作出制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的经济才能真正走上现代经济发展之路,进而实现征信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摘要:征信是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的一项新的职能, 个人征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 人民银行建立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并逐步在个人信贷、担保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 也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本文通过对实际工作的总结, 结合国内外征信经验和教训, 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征信,信息,保护
参考文献
[1]、喻敬明, 林钧越, 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陈起行.信息隐私权法理探讨——以美国法为中心[J].政大法律评论, 2000 (64) .
大学生与征信问题 篇7
一、公共信用信息开放的定义范围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美国通过制定《1966年信息自由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搭建开放网站(data.gov),为信息开放提供法制基础和平台载体,有效推动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工作,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要求“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加快启动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省市建设”。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开放网站相继投入试运行,取得一定成效。
公共信用信息属于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种,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以及提供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煤气、电信等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和提供服务中产生的可用于识别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行政司法机关记录产生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或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等;二是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如工会、社科联、工商联、共青团等记录的违规行为信息、表彰奖励信息等;三是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单位如电信、煤气、水务公司记录的欠费信息经权威仲裁机构认定后属公共信用信息。公共信用信息与政务信息、商业征信信息等均存在差异。公共信用信息由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公用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等公共部门产生,而只要是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都可称为政务信息。商业征信信息由市场交易主体产生记录,属于契约双方的交易行为信息,具有私人性质;公共信用信息由公共部门产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各地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均对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和开放做出规定。一般认为,信息公开指社会公众无需授权就可通过信用网站、新闻媒体等媒介获取信息,即信息无条件向任何社会成员提供。信息共享指提供信息的公共部门通过公共信用平台共享获取其他单位记录产生的信息,即信息在公共部门之间共享共用。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指将信息以个别查询或批量共享等方式提供给具备一定资质资格的社会机构的行为,以达到发展壮大征信市场等相关行业的目的。随着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以及征信市场的兴起,各地逐渐重视公共信用信息向征信机构开放使用问题。
二、公共信用信息开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开放共享观念理念
理论上,公共信用信息属于公共财产,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只属于记录产生部门,而应由社会相关各方共享共用。现实中,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轨阶段,计划经济色彩和官僚意识严重,服务型政府尚未建立以及财产权利意识尚不发达,社会整体缺乏信息开放的理念意识。公共部门普遍认为,信息所有权和使用权属公共部门所有,信息开放不是必然要求,可依其自身意愿决定,此外基于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以及规避法律风险的考量,大部分公共部门对信息开放的态度非常谨慎。
(二)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虽然国家规划纲要提出了公共信用信息开放的设想,但规范管理信息开放行为的法律法规尚未配套完善,信息开放缺乏法治基础,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不健全。信息开放与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保护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信息开放需要在保障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进行。欧美国家经验表明,加强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培育发展征信市场的重要保障和基本要求,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各地只对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进行规范,缺乏专门规范信息开放行为的法规制度;三是已有的规章制度层级低,约束力不强。省级层面出台的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约束力不强,并且地方各试各法,未有全国统一的信息开放标准规范。
(三)缺乏衡量公共信用信息价值的统一标准
公共信用信息具有价值是社会共识,但如何衡量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公共信用信息作为公共财产,应无偿向社会机构开放共享;二是征信机构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获取信息,并以市场化交易形式衡量信息价格;三是征信机构按照数据记录和维护的成本对公共部门进行一定经济补偿,以此获得数据使用权。由于以上方式均存在一定争议,目前社会各界对信息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认同,阻碍了公共信用信息的开放。此外,信息归集整合机构与信息产生记录部门之间如何分配征信机构给予的经济补偿,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四)数据质量较差,数据归集不及时
公共信用数据质量差、信息孤岛严重、数据难以及时归集共享等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信息虽然较多,但可以展现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却较少;二是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信息普遍存在数据重复、数据项缺失和数据逻辑错误等情况,一些部门甚至未电子化记录信息;三是缺乏惩戒约束或者利益激励措施导致数据归集不及时,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数据提供报送机制。由于征信机构对信息质量要求较高,以上情况影响了征信机构购买获取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动力。
三、征信机构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分析
(一)传统征信机构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分析
传统征信模式存在征信数据获取困难、数据分散难以集中、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获取门槛高等难题,因此迫切需要归集整合公共信用信息。一是有利于获取工商、编办、民政等法人注册登记部门以及公安等个人登记部门掌握的个人、法人权威注册登记信息。二是有利于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全面展现。吴氏三维信用论认为,信用包括诚信度、合规度和履约度等维度,传统征信机构记录的交易行为信息只能展现履约度情况;而公共信用信息可展现征信对象依法依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即合规度,因此将公共信用信息纳入商业征信报告,将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征信对象的信用水平。
(二)互联网征信机构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分析
互联网征信指互联网公司利用社会成员在互联网活动中沉淀的海量数据,从交易行为、活动轨迹、履约情况等维度对征信对象进行评价并形成信用报告的征信模式,其具备以下特征:数据来源广泛、类型丰富;数据量大且杂乱、数据整合困难;需经较长时间和实践才能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个人隐私保护困难,容易侵犯社会成员的合法权利,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征信机构获取公共信用信息后可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可准确识别信用主体身份信息。从征信技术上,互联网征信采取的先让用户自主上传数据资料,再通过其他线上或线下手段验证的数据收集模式,导致数据权威性严重不足,获取公共信用信息后可解决此问题。二是可进一步评估整合互联网海量数据。归集整合公共信用信息后,可迅速验证交易行为、活动轨迹等数据的准确性,提升信用报告质量。
四、政策建议
一是制定公共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办法。各地制定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尚不能满足信息开放的现实需要。为此,建议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法规,对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开放相关问题进行规范明确,确保既能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又可为征信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公共信用数据支撑。
二是尽快建立完善公共信用信息价值定价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部署,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协调处理好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整合机构、信息产生记录机构和征信机构等各方的关系,依法依规建立起各方都能接受的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定价机制,为信息开放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三是抓紧建立保障公共信用数据质量的工作机制。数据是征信机构的核心资源。开放公共信用信息的前提条件是信息记录产生部门提供质量良好、更新及时的公共信用数据,特别是公共信用信息价值定价机制建立后,数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公共信用数据的定价水平。因此,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起提升公共信用数据质量的工作机制,确保公共信用数据质量符合征信机构开展业务的需要。
四是加强对征信机构获取公共信用信息相关行为的监管。在注重信息开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征信机构的监管,建议完善已有征信机构许可备案制度,加强征信机构获取使用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相关行为的监管,加大对泄露数据、侵犯信用主体合法权益行为的惩戒力度,推动信息有序、规范、安全地向征信机构开放。
五是进一步明确公共信用信息向征信机构开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数据批量提供并在征信机构落地。由于公共信用信息内容涉及到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如果监管不到位,将导致信息泄露及侵犯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应该谨慎使用。二是开放数据端口,提供批量查询服务。由于数据不落地,可避免数据被滥用和泄露,较为安全可控,因此推荐采用此方式。
大学生与征信问题 篇8
关键词:P2P,征信体系,监管,机制
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概念
P2P英文为peer to peer lending, 意为同阶级对象之间的借贷, 是网络平台与P2P平台结合而生的新型中介, 由于其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及经营模式的创新性, 体现其作为新兴准银行机构的特有优势, 同时也代表了未来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
2005第一家P2P网贷公司与英国成立。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普遍收入提高, 理财也日益成为公众焦点, 但由于银行的准入门槛的限制及服务的落后性, 网贷服务水涨船高。但由于其运营机制的非透明性, 公众对其认知的缺失以及监管的缺失, 使建立一个成熟, 公正的征信体制及监管政策愈来愈急迫。
2 中外P2P网贷监管机制的差异
先看美国:虽然美国没有专门针对P2P的法律法规, 但实际上此职能被几大监管部门共同实行。现有美国对P2P平台的监管是以美国债券交易委员会SEC为核心, 金融危机后, 根据多弗兰奇法令成立的保护消费者投资利益的政府监察机构: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美国司法部AG及各州银行监管机构等多元监管结构。其实质为多部门的重叠监管。
2.1 高昂的准入条件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注册要求设立了苛刻的市场准入条件, 新P2P公司只有符合各种标准才能最终进入P2P市场。平台每天需要向SEC提交报告。
2.2 持续的信息披露机制
(1) SEC要求P2P网贷平台对借贷者信息和产品风险收益作客观陈述, 而且信息需要不断更新, 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2)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P2P网络平台的资质和相关资料核查, 以确保借贷者可以攫取真实, 有效的内容。因为信息失真造成的丧失, 借贷者可以要求对其追偿。 (3) 监管部门规定借贷双方的信息可靠性要高, 且投融资要基于公正诚实的原则
2.3 严格的社会信用体系
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以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 其具有完备的个人动态信息入库, 个人信用考核评价方法, 个人信用风险预测及信用法制框架的一系列的完善的体制。在美国, P2P网贷机构在交易活动中仅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 机构本身不对投资行为进行担保。
英国作为P2P起源地, 其监管方式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质为单核监管模式。英国专门就P2P立法并出台相应的规范措施:在金融行为管理局FCA内成立一个专门监管P2P的部门, 规定所有P2P公司的业务必须经FCA许可。
(1) FCA制定的基本行业规范:其核心思想是保护借贷双方利益, (1) 是客户资金与公司运营流程相区分, P2P平台不得擅自挪用借贷人资金; (2) 是制定P2P平台破产清理方案, 例如客户能否得到补偿及如何保证这种补偿等; (3) P2P公司要将投资项目所有细信息和运营方式通知客户, 让其自己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和对哪些项目进行投资
(2) FCA出台的专门规范P2P的法律《关于网络众筹和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规则》, 其建立了平台最低审慎资本标准、客户资金保护规则、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合同解除权、平台倒闭后借贷管理安排与争端解决机制等七项基本监管规则
(3) P2P金融协会的自律监管。英国素有行业自律的传统, P2P也不例外;其对最低运营资本金、内部管理人员和平台运营流程提出了基本要求, 并规定公司在依旧事实进行充分信息披露后方可对自有平台投资。还有, 成员平台须公开预期违约率、实际违约率、逾期贷款等可能导致损失的衡量指标。在进行借贷者审核时, 还需向信用评级公司申请信用评级。
而对于中国, 由于监管措施迟迟未见到位, 跑路, 坏账不绝于耳。监管进程可以用缓慢形容。P2P在2007年被引入国内, 因结构变异及国内市场运作的特殊性导致无法有效的借鉴英美成功的监管经验, 加上之前未被重视, 到2015年才催生出真正的监管方案。2015年7月起, 监管层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监管文件, 但这只是风中小草。随着市场的完善及公司运营机制的透明化, 未来会催生出更多, 更有代表性的规则。
3 对于P2P约束管理的意见
3.1 建立P2P网络借贷平台准入制度
P2P网络借贷作为新型融资方式, 弥补了银行固有融资模式的不足, 满足了一些微观个体的差异化供求, 由于其经营性质的高风险及高收益性, 其特性与银行类似。因此可参照银行业管理模式, 实行适当门槛准入制。目前我国规定P2P网络借贷平台只需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互联网站管理工作细则》的规定在通信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这就与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标准相同, 无法体现出P2P行业监管的特殊性, 因而催生了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P2P企业, 甚至发生诸多利用交易平台从事违法犯罪的事件, 这给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2 促进P2P网络借贷风险透明化进程
因为银行融资的高门槛, 模式单一, 高成本, 人们对P2P的需求水涨船高, 但其经营和资金的混合, 有悖于其金融中介的定位, 并增加了资金安全运用的风险。建立一个清晰的, 信息流动与资金流动相分离的风险披露机制, 尽管会有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 但却从根本上杜绝了风险的来源, 这也便于监管机构全面有效的进行持续监管。纵观历史, 绝大多数问题平台问题根源都在于经营流程的非公开性, 构造类似庞氏骗局的伎俩, 使得不明就里的投资者掉入高收益, 低风险的陷阱, 同时监管机构也无从下手。
3.3 促进P2P网络借贷行业自律发展
外部监管虽然有效, 但非万能, 风险监控的本质还是主要依赖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拥有其特殊的优势: (1) 将风险从萌芽中消灭, 避免损失扩大化; (2) 不依赖于外部监管, 减少企业负面影响; (3) 合理协调企业利益, 规范经营导向, 促进健康发展; (4) 维护行业秩序, 取得利益最大化。自律与外部监管相辅相成, 中国可借鉴英国自律行业发展形势, 成立一个行业自律委员会, 由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牵头, 形成规范化效应。目前国内类似的有温州商会。
3.4 合理建立健康有效的运营机制
P2P运营平台必须秉持四大经营原则:一是维持平台的中介地位, P2P平台实质知识一个资金供需交易的平台, 其本身不参与交易活动中, 仅收取一定手续费作为报酬;这也表现在其定义之中;二是采用线上业务模式, 即信贷销售、风险控制等都通过线上实现, 借贷业务信息在网上完全公开透明;三是建立一定的风险准备金, 以应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坏账, 死账, 维持业务正常稳定的进行, 消除恐慌;四是控制合理的资本杠杆率, P2P平台由其经营特点决定其不可避免的需要风险经营, 控制合理的资本杠杆率何以合理的规避风险。
3.5 完善P2P网络借贷监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政府监管, 法制先行。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有力武器, 也是利益维护的最终保障。 (1) 不断完善法律框架, 社会日新月异, 金融创新不断, 因此要求法制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达到动态平衡; (2) 法律设置应拿捏得当, 太紧会限制P2P行业正常发展, 太松则不足以产生效果; (3) 确立监管主体, 政府应结合本国国情, 决定借鉴美式多重监管机制或是英式单一监管模式; (4) 规范运营机制, 从坏账准备金, 风险披露机制, 资本杠杆率, 破产清算程序等进行监管, 做到有的放矢。
3.6 完善市场信用体系
国内受欢迎的P2P网贷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无外部监管, 无内部风险管控措施, 无经营规范与准入要素的尴尬境地之中, 以至于与金融无关的机构都可依靠互联网P2P网贷从中得利。这其中固然存在监管真空的事实, 但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国内个人信用体系的沦丧, 这样就导致很多平台在线上无法获得关于借款人信用和其他基本信息, 唯有采取线下调查的方式, 这就丧失了P2P平台存在意义。信用作为投资者进行交易的最重要的品质, 表现其履约能力, 高信用基础既有利于信用者获得更广阔的投融资空间, 又有利于保持平台长久健康的发展, 是为双赢。
4 对于未来发展的展望
4.1 与保险产业的合作
P2P经营的高风险性促使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同时通过其他投资组合来降低风险, 而保险恰恰满足了这一点, ;而保险公司在风险补偿管理和保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 有助于提升客户投资收益率等, 通过引入财险相关业务, 投资者还可降低投资风险, 而这同时又扩大了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
最近几年, 保险公司开始为网贷公司进行风险承保, 其中为P2P平台承保占据主流。目前已有多家保险巨头已与几家规模较大的P2P平台达成战略协议, 例如中国平安与陆金所,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 更大规模的强强联合。
4.2 与银行的合作
银行无抵押个人贷款审核严格, 导致很多需要中小微企业或者个人私营业主融资困难。P2P这种新兴的资金借贷平台, 正是其特有的优势;P2P说到底还是金融资产交易行为, 而银行最擅长的就是风险经营。而银行有特别注重品牌和商誉, 对项目的把关非常严格, 对于项目的融资方, 除了要符合其传统信审、授信条件外, 还往往从不同纬度对投资者的还款来源进行闭环设计, 需要外部的平台为其导入流量, 需要不同的分销渠道, 这个市场将在银行系大量进入之后明显体现出来。银行自行构造P2P平台或与现有P2P平台合作是未来发展的潮流。
4.3 与信托的合作
在代销信托产品模式中, 合作双方可个尽其用。一些名气小, 销售渠道窄的信托产品可借助P2P平台广大的顾客资源和知名度募集资金;而P2P平台收取适度的报酬, 同时积累优良声誉。信托受益权质押方式, 其通过质押未到期信托权证的获益权方式来获取部分资金。信托权证合格投资者, 因为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用其拥有的信托权证受益权额度作为还款保证质押给债权人, 借款用作其个人或其所投资公司的资金周转, 并许诺利益不足时, 以其私人资金偿还债务。这就保证了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4.4 P2P公司互相合作
对于合作, 巨头可以和较小平台合作, 前者可借机扩展业务范围, 可谓免费的广告;后者可以借鉴及先进管理经验和风险管控体制, 提升自己的内在实力, 同时, 政府可适度出台一些鼓励措施, 扶持, 推动某些P2P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东海.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整合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15.
【大学生与征信问题】推荐阅读: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08-21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08-29
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与研究06-26
大学武术基本功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8-27
1关于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问题研究06-12
大学生热点问题07-18
大学生网瘾问题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