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户籍问题(精选11篇)
大学生户籍问题 篇1
一、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作为其员工的劳动者双方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 明确各自权利义务的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要求:“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 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作为指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 由此不难看出, 就业协议书是用人单位和刚步入社会初为劳动者的毕业生就将来就业意愿的初步合意, 双方对彼此的基本素质、身体状况、文化水平、实践能力和劳动合同的主体部分已经达成初步意愿, 用人单位的主要管理部门和所在学校的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同意, 就业协议书经过毕业生本人、意愿的用人单位、所在的学校、主管部门签字或者签章即宣告生效, 具有当然的法律约束力, 这也是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发生争议时的依据。二、大学生就业不签劳动合同只签就业协议 (书) 就业协议 (书) 是毕业生尚未毕业时 (一般是实习期间) 时与用人单位和其所在的学校订立的三方协议, 它同时也是国家编制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数据和毕业生报到的主要依据。就业协议 (书) 仅仅是毕业生与有意向的用人单位双方建立劳动 (雇佣) 关系的一个证明, 按照规定有此协议的毕业生本人的人事关系 (档案) 、党员关系 (档案) 、团员关系 (档案) 和其他档案由所在学校转到用人单位。就业协议 (书) 本身并没有规定在劳动关系中毕业生 (劳动者) 与用人单位双方主体享有的具体劳动权利和需要履行的具体劳动义务, 而劳动合同则在劳动者的薪资报酬、工作时间、劳动者的休息和休假、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劳动福利、企业职工的培训、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大学生就业时只与用人企业或者单位之间签就业协议 (书) 而不签劳动合同的做法是错误, 就业协议 (书) 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本人的一些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毕业生 (劳动者) 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学制、学历、专业、培养方式和生源地等最基本信息, 毕业生 (劳动者) 表示同意到用人单位指定的工作岗位去工作, 用人单位表示能够接收签订协议的劳动者 (毕业生) , 学校同意这个毕业生去工作并进行就业基本情况的统计, 尽管如此, 就业协议 (书) 不涉及具体的劳动内容。根据法律规定和实践经验, 毕业生 (劳动者) 报到后一定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具体的劳动合同 (书) , 规范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毕业生 (劳动者) 在订立就业协议时可以事先询问一下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特别是核心内容,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查看单位主管人事部门的劳动合同书样本。三、学生就业时只签劳动合同不签就业协议 (书) 纵观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 没有任何一部法律里面规定签订就业协议书是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前置条件, 就业协议 (书) 的订立不是订立劳动合同的必经步骤, 对于劳动合同本身来说, 不签订就业协议书对劳动合同没有任何实质影响。实践中, 只签劳动合同不签就业协议 (书) 会给毕业生带来一系列麻烦和问题, 相反如果签了就业协议书以后再签劳动合同则会给国家、学校、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都带来方便。1.签订就业协议 (书) 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作为高校毕业学生的劳动者就业是由人事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落实的, 按照规定, 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需要用《报到证》和《就业协议书》去人事部门办理相关的手续, 学生凭借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一般是介绍信) 到意愿工作单位落实人事档案关系, 这样的劳动者具有干部身份。签订就业协议书方便劳动者以后的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离职退休。2.签就业协议书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每个毕业的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时, 必须经过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和所在院系审核、盖章, 这样就使学校的就业工作有据可依, 学校相关部门只需要根据学生提供的就业协议书上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 就可以把毕业生的人事档案转到意愿就业单位, 提高了人事工作效率, 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3.签就业协议书对劳资双方合法维权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合同虽然是国家承认建立劳动关系的最普遍形式, 但它只是对劳动者就业行为进行了一般性的约束规, 一旦劳资双方有一方在学生毕业前违约, 另一方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就业协议书的特别政策维权。实践中, 就业协议书上关于违约金有着详细的规定, 劳动合同对此没有专门的规定。4.签就业协议书有利于毕业生人事档案和户籍关系的落实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 在大、中专院校毕业后的学生, 必须出具本人毕业证、户籍迁移证、派遣证 (报到证) 和签字盖章完毕的就业协议书才能办理落户。正是因为大量的学生没有签订《就业协议书》, 才导致了武汉10多万大学生户籍“空挂”。由此可见, 毕业生在就业时正确的做法是先初步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 然后再与用人单位签订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印制的劳动合同书。
摘要: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书均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 学生就业时只签就业协议书不签劳动合同和只签劳动合同不签就业协议书的做法都是欠妥的, 应先签就业协议书再签正规劳动合同, 这样才能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书
参考文献
[1]关怀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全兴主编.《劳动法》.法律出版社, 2004
[3]张勇军, 刘元聪.《武汉10万大学生户籍“空挂”》.武汉晚报, 2010.12.6
大学生户籍问题 篇2
你这个情况直接回你原籍派出所问,然后看他们怎么跟你处理,办理户口迁移的手续如下:
第一步:向迁入地派出所提出申请
第二步:迁入地派出所同意迁入
第三步;向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迁出申请
第四步: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开户籍证明
第五步:持户籍证明和相关证明材料(你的理由)前往迁入地的市级公安局户政科申请迁入
第六步:户政科签发《准迁证》
第七步:持《准迁证》回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迁出并开迁移证 第八步;持迁移证、身份证去迁入地派出所入户
2你要想转会农村户口,根据国家户籍管理规定,从那迁出再迁回去,是符合国家户籍管理归定的,(尤其是上大学迁出)手续很简单,(1)把户口从人才市场迁出,(2)由村委会开信,同意接收你。(3)向派出所协议入户口的申请。(4)带上以上手续去派出所办理就ok了。
(5)如果派出所不给你办理,你可到当地市公安局纪检部门投诉。
3、鉴于你的情况特殊,可先去老家村委会开出同意迁入证明,再去派出所办理准迁证,拿着准迁证等必需文件再到人才市场办理,人才市场巴不得你迁走呢,整个流程一般都是可行的,不行的话那就要好好公关老家的派出所。基层很多都又黑又贪的,哈哈
菏泽市农业局发出紧急通知严格控制土地承包小调整 时间:2011-06-27 14:33来源:作者:
关于严格土地承包小调整
坚决遏制土地承包纠纷高发势态的紧 急 通 知
各县区农业局:
秋收临近,正值传统习惯上土地承包小调整集中期和土地承包纠纷上访的高发期。连日来,多有农民来电来信来访到市里反映土地承包随意小调整问题,凸显出不稳定因素,已引起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现根据市领导指示精神,就严格土地承包小调整,坚决遏制土地承包纠纷高发势态,特作如下紧急通知。
一、坚定不移地执行土地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坚决执行承包期内不得调整承包地、不得收回承包地的法律规定。
二、严格土地承包小调整。当村(组)有下列土地时,可以用于调整土地或承包新增人口: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开垦、复垦等增加的土地,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土地,发包方依法收回的土地。没有上述土地时,不得进行土地调整。符合法律条件的土地调整时,还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区农业局批准后,方可进行小调整。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城镇户口的,和承包方成员全部死亡的,以及出嫁妇女在婆家已取得承包地的,方可抽回其承包地。除此之外,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抽回农户的承包地。
三、严格落实责任。各县区农业局要对本辖区内土地承包信访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历年土地承包纠纷信访高发的乡村实施重点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擅自调整承包地引发上访而又未能在限期内改正的,要按照《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规定,由县区农业局对责任人一律进行经济处罚。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应督促村组依法办事,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严格把好土地承包小调整事前审批关口。乡镇包村干部作为负有监督职责的第一责任人,因所包村未经审批程序擅自进行土地小调整引发上访的,要追究包村干部的责任。
今后,凡出现因擅自调整承包地引发到市级以上信访的,一律全市通报批评。所在乡村一律纳入市农业局农业信访重点管理单位,将对土地承包、农民负担、惠农补贴政策落实等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监控。
请各县区接到通知后,立即向县区党委政府领导做好汇报,并迅速将本通知精神传达到各乡镇、村。
高校户籍管理若干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户籍管理;若干问题;对策
高校户籍管理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现行的高校户籍管理暴露出诸多弊端,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更加便利自己的户籍信息,更高效地管理高校户籍工作,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发展服务,如何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加强高校户籍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对现行的高校户籍管理进行深入的改革探讨势在必行。
一、高校户籍管理的主要特点
我国高校户籍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秋季的新生入学户籍的申报以及夏季毕业生离校户口的迁移,所以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周期较长;同时迁移的时效性强,因为在户口的迁移过程中工作繁杂,只有掌握好其中的时效性,才能使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第二,证件办理的实效性高。证件办理不仅是高校户籍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更是一项实效性最强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持有有效证件,如身份证、暂住证等,可以方便办理很多事情。但由于一些因素,与一般居民的证件办理相比,其办证周期长;第三,管理与服务并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户籍管理更多的是为广大师生及职工提供服务,如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最真实的资料;还可以通过档案查找失散多年的亲人、朋友等,可以说具备一定的服务职能。
可以说,高校户籍管理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很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为新户籍制度的实施作贡献,为人口普查提供准确数据,为城市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稳定提供治安保障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国家各项户籍政策的不断出台,高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户籍管理越来越落后于形势,现行的高校户籍管理中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亟待改革。
二、高校户籍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1.管理模式落后
多年来,我国高校一直沿用以前的“学生入校时户籍档案迁来,毕业离校时户籍档案迁走”的管理模式。可以说在当前形势下这种管理模式非常落后,而且过于单一,早已不适应新的户籍制度改革的需求以及高校持续发展的要求。高校是一个大的“流动人口集散地”,为了行事便易,把迁移至学校的学生户口在大一入学时都迁入学校专门设立的学生集体户口,所有学生居民身份证都是统一的户主、统一的地址,这样就导致居民身份证上有效信息大大减少,从人口管理和社会治安的角度来看,同样存在很大的漏洞和隐患。总之,现行的高校户籍管理模式的落后,使得其在日常使用及其管理方面都很难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需加以重视和改进。
2.部分毕业生离校后户口仍滞留学校不迁转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部分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就业时间拉长,毕业生离校后户籍仍长期滞留在学校不迁转,持证不入、人户分离等现象仍十分突出,客观上造成学校户籍管理的混乱。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单位不理想,或者工作单位一时难以落实,往往将户口长期滞留在校保存,而学校又无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从而给高校户籍管理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户籍存档时间到期后毕业生往往不能及时办理户口迁出手续,高校户籍管理部门由于各种原因,更不可能直接将毕业生的户口迁回原籍,直接导致户籍资料的积压,与管理相违背。
3.户口迁移工作量大,利用率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户口迁移的工作量自然也随之越来越大,学生户口从家庭所在地迁到学校,再从学校迁回家庭所在地或迁往工作单位,這种还原式的迁移管理体制,给高校户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大学期间户籍关系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比如:银行存取款、领取邮件使用本人身份证和学生证;英语四六级、普通话等级、计算机等级等多种考试均使用学生的身份证、学生证和准考证,等等。此外,学生户口在多次的迁移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谬误,容易导致学生户口因为变动而致使数据出现差错或丢失,从而给工作人员带来很大不便,造成时间和人力的极大浪费。
三、加强高校户籍管理的对策
1.加大高校户籍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
我国长期使用的二元制户籍管理体制对人们的观念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这种管理体制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家长及学生本身对高校户籍改革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抱有怀疑态度。因此,为了切实加强和创新高校户籍管理,我们首先就应该广泛而及时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高校户籍改革的相关政策及其所发挥的积极效用,并不断加大高校户籍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促使学生及家长全面了解户口迁移的利与弊,引导他们在理解、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支持高校户籍改革,从而减轻高校户籍管理的压力。
2.建立科学的立档和整档制度
为了保证高校户籍管理的有序及高效开展,杜绝学生材料不全或材料失真的情况,就必须有严格的、科学的立档和整档制度作为保障。首先,高校应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对新生进行立档,严格检查新生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根据院系分学年分卷建档制度,即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档案工作的规律,先分学年度,再按院系按专业然后按学号逐人建档,并分正副卷。对于可以依法公开的材料,立为正卷;对于尚不能公开的材料,立为副卷,只供学校内部参考。最后,建立转退修学和毕业生档案卷。每一学年结束后,把本年毕业生的毕业生名册、户口迁移证存根、常住人口登记表等整理归档;对中途退学、辍学、转学者的户籍档案进行及时的整理,并注明时间、去向及原因,以备日后查考。另外,高校及所在辖区公安部门需要腾出大量的储存空间并设置专人专管学生的户籍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归档。
3.实现户籍管理信息化
一直以来,高校是使用传统的对各类数据信息主要通过纸记载的存储方式和手工查询统计的管理手段管理户籍,这样不仅管理效率低,保密性也差,查找、更新更是十分困难,同时也导致户籍管理人员工作量极大。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大学生凭《录取通知书》和《居民户口薄》直接办理迁移证的方法办理,在办理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或不谨慎,很容易引起材料丢失。因此,在不可能立即取消学生户口迁移制度的情况下,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学生集体户口应该向着科学的计算机管理转变,实现户籍管理信息化。高校可以借鉴公安部门已经实现的人口信息网络化管理模式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公安部门“常住人口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高校自己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应该既可以与公安部门“常住人口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又能够实现对高校范围内的单独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户籍数据库。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降低户籍迁移过程中的谬误率,推进人口管理的科学化,还能减少户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户籍管理质量和效率。
总之,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户籍管理的改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校户籍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上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应在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及高校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高校户籍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建立科学的立档和整档制度,实现户籍管理信息化,并不断加强高校户籍管理立法工作,以适应新的户籍制度改革的需求。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的户籍管理将被更科学、更高效的管理所取代,这是社会进步、户籍管理完善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邱迎春.高校户籍管理的主要问题及策略:以广西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2]刘畅,许根良,张颖.高校户籍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才智,2011(02).
[3]段红艳.关于高校户籍管理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1(12).
[4]李瑾.当前高校户籍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学院)
大学生户籍问题 篇4
一、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要求
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消防部门的重要管理方式, 通过应用该方式, 能够为消防部门提供更多安全保障。要充分发挥户籍化监管的成效, 要求消防部门必须做好以下方面:首先, 构建户籍化管理档案, 对相关责任人的安全职责明确, 并且有组织的促进户籍化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 针对管理工作者制定报告备案制度, 以合理对管理者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和责任界定, 为户籍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再次, 针对消防设备设施制定完善的保养报告备案制度, 确保户籍化管理工作的落实。最后, 完善消防安全自我评估报告备案制度, 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消防安全问题[1]。
二、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中的问题
(一) 主体责任不明确
当前, 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开展中, 主体责任相对不够明确。首先, 重点单位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户籍化管理的真正含义, 认为基于户籍化的监管手段只是临时的工作方针, 因而在贯彻和落实中缺乏有力的支持。其次, 部分单位在开展户籍化管理实践中, 未能针对户籍化管理工作做合理的部署, 导致户籍化监管工作不到位。最后, 关于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 缺乏合理的组织领导, 甚至部分人员不能主动参与到户籍化监管工作中, 而是以应付了事的态度被动参与工作, 降低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2]。
(二) 缺乏长效机制
要确保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 必须构建长效机制, 但从实际现状看, 缺乏长效机制。首先, 部分重点单位在开展户籍化监管工作中, 遵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原则, 就事论事, 致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对局部火灾隐患的治理。其次, 部分区域的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开展中, 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 难以发挥户籍化监管的成效。最后, 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 既不能为户籍化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又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 监管服务水平不高
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开展以来, 其服务水平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首先, 在户籍化监管工作落实方面, 其落实力度相对较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消防部门更加注重对消防安全的部署工作, 而忽视落实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火灾隐患发生的几率。例如, 针对户籍化管理, 仅设置消防档案柜, 并未针对消防检查工作进行记录和备案等。其次, 在户籍化监管手段应用的方面, 以粗放型为主, 主要表现在缺乏四个能力建设、基于突击式的火灾隐患管理等方面。由此可见, 该项工作开展中, 监管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难以推动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解决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问题的对策
(一) 强调主体责任
在解决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问题时, 应注重强调主体责任, 可发挥消防安全示范点的带动性作用和辐射性作用, 保证单位主体责任得以有效落实。首先, 各区域应组建户籍化管理工作服务队, 确保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开展户籍化管理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其次, 根据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实际, 建立完善的系统, 以深入开展现场指导工作, 同时促进检查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以期对消防安全工作人员发挥约束性作用, 促进工作人员主体意识的提高, 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户籍化监管工作中[3]。
(二) 构建户籍化监管的长效机制
在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中, 要规避系列问题, 必须构建长效机制, 以确保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 以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基础, 对各个管辖区分配任务, 并借助考评制度进行辅助, 以达到创新工作机制新的目的。其次, 完善户籍化备案制度, 针对管理范围的实际情况进行档案管理, 为实现户籍化监管创造良好条件。最后, 构建户籍化监管的长效机制时, 应加大管理和创新力度, 保证消防安全检查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能够解决消防难题, 有利于促进户籍化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 提高监管水平[4]。
(三) 提高监管服务水平
要促进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提高监管服务水平是尤为关键的环节。首先, 积极利用互联网, 提供动态服务。如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与公安系统进行联网, 并保证相关部门人员能够有效开展火灾隐患的安全检查工作。其次, 确立互动交流平台。该平台能够促进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使责任人员、管理人员可随时接收短信, 及时了解消防安全工作的动向, 并主动为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增强工作者对户籍化监管的认识。最后, 在户籍化管理中, 将各辖区的消防详细信息进行录入, 制定灭火救援方案, 可提高消防安全监管服务水平。
四、结语
随着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逐渐凸显, 使社会各部门对其监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户籍化监管手段的应用, 有利于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并推进该项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户籍化监管实践可知, 存在诸多问题, 阻碍消防安全工作的进程。基于此, 相关部门人员应针对户籍化监管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调主体责任;二是构建户籍化监管的长效机制;三是提高监管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宁湘钢.小型公共住宿场所消防安全问题及监管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1, (02) :34-36.
[2]张宏涛.浅析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推进“户籍化”管理机制的现状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23) :266-267.
[3]张宇.“网格化”和“户籍化”双管模式对北京市顺义区消防工作的作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3, (07) :80-82.
大学生户籍问题 篇5
原告:候跃超
被告:昌平区南邵镇南邵村村民委员会
原告候跃超原系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南邵村农民,1999年随其父亲转为非农业户口。2004年12月,被告南邵村委会向原告候跃超及侯静、徐桂敏核发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利证书》。被告南邵村委会因原告候跃超办理了农转非,依据村里制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确认原告候跃超不享有户籍股,并进行公示。原告候跃超在公示中发现没有确认其享有户籍股后,认为其具有《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利证书》,当然享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进而享有户籍股,双方产生争议。为此,原告候跃超诉至法院。
【裁判要点】
本院认为:被告南邵村委会制定的《南邵村关于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是其根据法律规定行使的村民自治权利,符合村民民主议事的规定。原告候跃超作为居民,其依据《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权利证书》要求确认其享有户籍股,依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候跃超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七十元,由原告候跃超负担,已交纳。
【争议焦点】
有《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权利证书》是否就有户籍股?
【法理评析】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也就是说,土地确权就是确认个人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以及其他权利的隶属关系,与是否是农业户口无关。
而户籍股建立在国家户籍制度上,北京农村的股份制改革分为四大股份:户籍股、土地确权股、劳龄股和独生子女配股。具体的股份配额,应由村民行使其自治权利,通过协商确定。可以看出来,户籍股与土地确权股是相分离的,有土地确权,不一定就享有户籍股。
本案中,由于原告于1991年转为非农业人口,因此其户口就不是农业户口,不属于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是被告南邵村于2004年对原告进行了土地确权,并颁发了权利证书,由此原告是具有土地确权的。问题是,基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和村民自治,在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时,如果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不会拥有户籍股。法院的裁判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的现实,像原告这样的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人,在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其权利受到了漠视。因为这类人群,并不是一出生就是非农业户口,在转为非农业户口前,他们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待遇,然而,转为非农业户口之后,他们又失去了户籍股这样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当通过立法保护他们的权利,使其也享有他们应该享有的那一部分权利。当然,要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法律风险提示及防范】
法律界网站提示: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有一部分农业户口要转为非农业户口,而今国家加大了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力度,农业户口的人正在慢慢的享有一些利益,有一部分原本是农业户口的非农业户口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此,在当前户籍制度尚未改革之前,及时把农业户口转回来,才能保障自身的权利得以实现。
【法条连接】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六条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十九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乡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
(二)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
(三)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四)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六)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
(七)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八)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二十条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浅谈城镇化建设中的户籍管理问题 篇6
1 城镇化建设概述
1.1“城镇化”的提出和发展
上世纪90 年代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向型经济受挫, 此时的中央政府于1997 年首次提出了“城镇化”这一概念。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 年的全面爆发, 中央为了扩大内需再次提出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方针。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 中央提出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其中城镇化的重要作用是拉动内需和带动经济增长, 还是用来衡量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城镇化多数在小城镇进行改革的原因, 一是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福利差距不大;二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三是小城镇与农村的联系较频繁、较多;四是小城镇拥有众多的乡镇企业。 而城镇化不在大城市进行改革实践的原因, 一是城市和农村在福利方面存在差距;二是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存在差距。
1.2 我国城镇化现状
我国国土辽阔, 因地形、经济、人口等分布不均匀, 东西两地在各方面差异较大。 首先, 东部地域多城市, 且大多城市分布在沿海, 在人口上较为聚集, 所以经济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其次, 西部地域少城市, 城镇和人口数量少于东部地域, 人口流动较慢, 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最后, 根据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规模来看, 东部地区较为快速, 城镇化的利益变动给东西部地区带来的是人们所享受的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在2011 年举办的“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高层论坛中,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分析城镇化中人口变化的速度, 在2000 年到2010 年之间, 我国城市在扩张建成区上扩建50%, 而这个时期内的城镇人口数量, 包含农民工在内仅增加了26%。由此看来, 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 截至2010 年, 我们国家的城镇化速率从之前的36.2%提升到47.5%, 城镇人口总数量从4.6 亿人提升至6.3 亿人, 但是根据计算, 数量众多的城镇人口里面至少有25%的人口是农民工以及农民工家属。
2 户籍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及变化
对于户籍制度的管理, 各个地区在细节上虽然略有差别, 但是户籍制度的根本是相同的。 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通过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住址、迁移情况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 以个人为本位, 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法。 它是国家行政法律制度, 它的制定与社会经济, 政治相关联。 我国户籍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20 世纪50 年代末期。 此时的中国正在走一条农村供给城市的工业化道路, 政府的户籍管理体制以限制农村人口户籍为主, 为保证农村能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农产品, 并且维持城镇人口的较低工资和消费, 政府将农村人口的户籍绑定在农村。 二是改革开放时期。 国家相继颁发经济、政治方面的各种相关政策, 人口流动速率加快, 农村人口慢慢向城镇流动, 而在户籍方面, 为使农村的农产品供给充足, 城乡上的户籍管理制度依然没有改变。 三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 年之后。 城市和城镇迅速发展, 城乡福利和公共关系之间的差距过大, 增加了对城乡居民户籍管理上的难度。
3 城乡之间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3.1农村居民在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农民种类的划分有三种。 第一种农民是长期在农村居住并且长期在农村从事生产工作的一类, 第二种农民是在城镇郊区附近居住并且生产活动的一类, 第三种农民是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外来农民———农民工。
其中第二种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农民享受着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但是随着城市和城镇的快速发展, 城镇中心的土地在开发的同时, 城镇周边的土地也已经进行扩建, 从而来更全面的开发城镇、扩大城镇。 扩建城镇需要的是土地, 这些土地的价值逐渐增长, 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居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所带来的预期价值的增长。 虽然第二类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并没有第一类农民拥有的数量多, 收益没有农村居民的收益多, 但是这些土地的利用价值, 可以是种植所带来的收益, 可以是租赁给他人, 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带来收益, 而这些收益对这些居民来说也是不少的。
在城镇务工的外来农民所受教育水平低下, 他们在城镇中从事着较为低等级的工作, 无权享有土地。 虽然也为他们提供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但是要比城镇居民享受的少得多。 城镇供养着这类农民, 提供这些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资金, 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资金则由城镇政府来承担。
3.2 城镇居民在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户籍制度是建设城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所牵扯到的教育、医疗、土地、养老以及住房等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很多城镇居民在城镇中不平等的分享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
从城镇化中户籍管理制度里的城乡关系中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 城镇化好比轮船, 船上居住着数量较少的城镇居民, 他们享受着从船外提供的物品, 并且具有和外界联系的便利信息枢纽, 获得最为先进的技术。 船外居住着数量庞大的乡村居民, 他们不但要提供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品, 还要为船内的城镇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 船内的居民不希望更多的船外居民上船, 因为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是需要共享的不变量, 船上居民数量的增长势必会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准。 政府和社会给予的福利是一定数量的, 但是城镇居民的数量越来越多, 也会导致城镇居民之间的福利不平等现象。
3.3 城乡户籍之间差距大, 不能相互落户
我国政府规定城镇人口户籍不能进入农村户籍,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不像农村人口一样, 拥有政府相应分配的土地和相应的农村福利分配, 导致城镇人口不能随便在农村里面进行落户; 我国政府规定除非通过婚姻关系的变动而加入农村户籍, 一旦加入农村户籍, 在住房分配、工作就业机会、子女士上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具有的福利则会相应的根据当地政策加以改变。
3.4 土地城镇化对户籍管理的影响问题
户籍管理制度中户籍和土地是相互关联的,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 人均耕地数量少, 很大程度上土地决定了农民和城镇居民对户籍的看法。 农村土地政策中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 导致了城乡关系不协调, 农民难以在城镇落户。 在土地的管理和利用上, 近几年来, 我国的 “土地城镇化”速度加快, 土地利用出现失控的状况, “十一五”时期, 我国土地每年转出利用平均达到44 万hm2, 再加上农林水利各个部门每年占据土地的数量, 土地占用率逐年增多。 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过快让户籍管理制度难以转变。
4 城镇化中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建议
4.1 政府落实政策, 转变城乡居民思想
我国政府应该落实有利政策, 转变农民进城落户观念。 转变这种现象的方法, 其一是让外面的居民进船, 政府开放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 同时扩大福利政策, 让城乡居民从思想上开放政府对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 分享有限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链接船上居民和船外居民的联系, 也就是链接城镇和乡村的联系, 从而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对轮船的建设, 有利于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其二是政府改善对轮船的建设, 政府加强对城镇居民的户籍管理制度, 增加对城镇的投资建设, 让更多外面的人来参与对城镇的建设。 从让农民上船开始,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逐渐开发政策, 转变居民思想, 让农民最终享受到城镇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政策, 从根本上改革城镇和乡村居民的户籍问题。
4.2 完善土地利用制度, 辅助户籍管理制度的实行
在土地利用制度方面与户籍管理制度方面相结合。 第一, 应该遵循土地开发利用效率, 参照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既要满足城镇化建设扩张利用土地, 还要让农民放弃手中的土地所有权, 转变根深蒂固的土地思想。 如果农民能够放弃土地所有权, 那么这对政府在农民的户籍管理方面带来有很大帮助。 第二, 应该对城镇附近居民的人均土地进行范围上的控制, 并进行统一管理, 将城镇中的土地开发政策与城镇户籍管理体制相结合, 从而为城镇化中户籍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充足保证。
4.3 实行差别化管理, 落实补偿性制度
打破城乡之间的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应该因地制宜, 实行差别化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 户籍制度的改革针对不同城市的大小实行不同的政策改革, 最终让农民有权利在城镇中落户, 让在乡村的居民到城镇中去居住, 才能使得农民长期在城镇中消费, 并且拉动政府以及农民对城镇的基础建设投资。 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实行相应的改革或者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 提供相应的补偿, 使那些在城镇附近居住的农民愿意放弃土地, 使得城镇居民愿意让农民进城落户。
5 总结
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 对于进城工作“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更应该进一步被重视, 进一步被改善, 并且合理利用农民进入城镇居住所带来的众多好处。农民工进城定居对于农村而言, 可以改变农村就业结构, 调整农村的农产品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生产方面,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而对于城镇的社会发展则是带来更多机会和前景, 最为主要的是, 有利于解决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适度调整土地的空间结构;促进地区之间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生活条件、人们生活水平均等化, 缓解城镇的养老保险的资金压力, 为城镇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如果解决了城乡之间的户籍管理问题, 那么对于农民, 对于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张秀娥.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 2013 (12) :78—79.
[2]李轶, 乔润令, 等.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J].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3) :17-18.
[3]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大学生户籍问题 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开始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试点, 但一直进展缓慢。近年来,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目标, 户籍制度改革再次被提上中央议事日程。所谓户籍制度是指管理住户和人口的制度, 它的制定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紧密相连。为收集人口统计的基本资料, 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户籍管理制度。例如, 美国的人口登记大体包括三种途径:一是经常性的出生、死亡、结婚、离婚登记;二是每年若干次不同性质的人口抽样调查;三是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1]。绝大多数国家进行户籍登记的基本目的, 不是为了区别对待不同的公民身份, 也不是为了控制公民就业和迁徙流向, 而是为了掌握全国人口统计数据, 为制定公共政策和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基本情报。而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 使得中国社会人为地划分为城市和农村, 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 同时户籍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挂钩, 被人为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 其弊端日益凸显, 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前, 社会各界对加快户籍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户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人口的个人信息, 而不是强加给户籍许多附加值。但现阶段完全放开让公民自由迁徙, 则会给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带来很大压力, 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就业、教育等一下子很难跟上。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 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 却是错综复杂的。因而, 户籍制度改革不应只是简单户口形式的统一, 更需要加快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 例如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规范城镇外来人员的管理、建立新的城市建设机制、大力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 否则我们的改革不能真正得到实施, 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户籍制制度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 须知改革应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 需要逐步实现。
一、现有户籍制度的形成与改革历程
(一) 现有户籍制度的形成
建国以前我国不存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公民的迁移基本上是自由的。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户口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人民民主专政的公安机关的同时, 设立了户籍管理部门, 并着手建立新型的户籍制度。1951年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这个条例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1953年7月, 中央政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紧急通知》, 这是我国最早对人口迁徙的控制政策, “盲流”一词, 就是那时提出来的。随着经济恢复与大规模工业建设, 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 相应地提高了城市人口的比重。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城市建设资金极度匮乏, 基础设施不完善, 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的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城市社会稳定和适应当时供给不足的社会经济状态, 国务院于1958年1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 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口的登记、户口申报和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严格划分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严格的约束性限制。这是后来我国关于户籍管理法律条例的基本法律依据。该条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了严格的政府管制。确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原则, 将城乡居民明确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 在事实上取消了1954年宪法关于公民有自由迁徙自由的规定[2], 从而使得户籍制度衍生出中国社会特有的迁移控制功能。
此后,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这一制度日趋完善, 并走上僵化。1964年8月14日, 国务院批准了公安部《关于户口迁移政策规定》, 对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进一步实行严格的控制。1975年修改的宪法则取消了关于公民自由迁移的条文。1977年11月, 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户口迁移政策规定》, 进一步强化了对户口迁移的严格管理, 规定从农村招收的临时工和合同工, 其户口不得迁入市、镇。该规定还首次明确提出“农转非”控制指标[3]。即每年批准从农村迁入市镇和专为非农业户口的职工家庭人数不得超过非农业人口数的0.15%。从而对“农转非”实行了政策和指标的双重控制的管理体制, 至此, 以控制公民自由迁移为基本特征的新中国户籍制度已臻完备。全体公民被人为地分为不可逾越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城乡壁垒日益森严, 耸立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墙”坚不可摧, 二元结构社会也逐步形成。
(二) 现有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自“文革”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带来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使由户籍制度所引起的不同身份等级之间的矛盾显露出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大流动, 一年一度的“民工潮”等, 有力地冲击着原有的户籍管理体系。于是, 自80年代以来, 国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断续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乡镇企业得异军突起, 一部分农民开始了“离土不离乡”的就地非农化选择。为了适应这一形势, 1984年10月, 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准许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集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人员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户口政策仍是控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工具, 户籍改革与松动继续进行。在整个90年代, 户籍制度改革与松动的步伐十分缓慢, 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用指标控制农民进城落户的现象, 一些地方即使准予农民进城, 也要收取一定数量的城市增容费, 大量的跨省区流动的农民工仍然面临难以落户城镇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吁改革现行二元户籍制度的声音越来越大, 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大。2001年, 国务院转批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要求各地全面部署开展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实施。与此同时, 一些大中城市也大幅度调整户籍制度政策、放宽落户条件, 这些城市既包括许多沿海地区市场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 也包括一些城市户口已丧失含金量即不能再提供传统福利保障的城市, 还包括一些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如乌鲁木齐、西安、昆明等。[4]2006年, 国务院14个部门组成6个调研组, 分赴全国12个省市, 就户籍改革工作进行了综合调研。调研结论是:进一步深化户籍改革的时机基本成熟。到2006年为止, 全国已经有12个省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 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部分地区也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 比如浙江省宁波市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进城镇落户的指标限制取消, 全面建立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制度, 彻底拆除了城乡之间的户口门槛, 农民进城获得非农业户口成为现实。但从总体上来讲,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缓慢, 传统户籍制度仍是造成当前农村劳动力非转农转移问题、农民工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区域经济协调问题乃至整个二元结构问题的总的制度性根源,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性障碍。
二、正确评估传统户籍制度
不可否认, 现有户籍制度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计划经济物资缺乏的岁月有效地将人口控制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 避免了大批流动人口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 使国家能准确地及时地掌握全国人口的分布、增减和变动情况,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有计划地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贯彻统筹安排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调配, 以及节制生育等等重要政策措施, 提供人口资料。即便是在居住与迁徙自由不断地被众多学者提出的今天, 户籍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完全抹杀的, 然而, 时至今日, 户籍制度显现出来的更多的却是负面的作用, 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
(一) 现行户籍制度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的户籍制度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人也相应地被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 而与户口紧密联系的是一系列福利制度。在短缺经济时期, 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改革的深入, 有些依附于户口的福利、特权已经废除或者正在淡化, 然而因户口导致的就业待遇不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差别、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以及观念上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些都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原则背道而驰。
(二) 现行户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根本上来讲,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没有经济的发展作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
1、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
如果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则所有劳动力都可以参与任何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在这样有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里, 劳动力交易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劳动力资源将获得重新和最佳的配置, 而且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人们将为争夺一个待遇高的工作而展开竞争, 为获得更好的工作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有了高素质的人才, 经济就可以迅猛发展。但是由于户籍制度限制, 劳动力无法参与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也无法形成国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仅如此, 一些发达地区还以户籍的方式排斥外地劳动力。由于劳动力不能自由和有效地流动, 也就加剧了部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这一差距越大, 总体上的生产效率就越低, 经济的增长就越慢。
2、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
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几乎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及社会地位, 这在相当程度上窒息了他们投身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有数千万农村人口在城市打工, 处于流动状态。然而, 由于他们不具备城市永久居民身份, 工作预期不稳定, 其消费行为并没有城市化。经济学的终身收入假说指出, 人们在消费时, 通常是按照其稳定的或终身可得的收入作为其预算约束。如果工作不稳定, 其储蓄倾向就高。所以, 在城市短期滞留的人口不愿将其收入过多地用于即期消费。而通过户籍制度改革, 吸收他们中一部分成为城市居民, 其对未来的预期就会改变, 也更愿意消费他们的即期收入。
3、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差别急剧拉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村的3倍以上, 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 包括税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 城乡差距还远远不止3倍。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聚集与耕地面积有限的矛盾, 及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一个必要的途径和选择。据估计, 现在有1.4亿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 他们普遍分布在苦、累、脏、重的工作岗位, 但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权利至今仍受到严格的户口制度的束缚。由于其农业户口, 无法享受社会福利和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其他权利, 社会暂时对农民工身份界定不清, 保障不利, 不少用工单位将民工视作“二等公民”。有关专家计算, 平均每个农民工每年在城里创造的价值是2.5万元人民币, 而农民工年平均工资仅为6000至8000元人民币。而这将极大影响农民的收入, 城乡两极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三)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有违《宪法》精神, 限制了公民的自由流动, 阻碍了社会发展, 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原则格格不入
公民到底有没有迁移的自由与权利?公民的迁徙和流动是否违法?这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公民具有迁移、居住的自由。而且现在的户籍制度政策对于外来人口来说, 明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三十四条之规定相矛盾。公民的迁移和流动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生存, 这里面没有任何的其它目的, 而且公民的发展权、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这些事实我们不能否认, 流动人口不能在居住地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不能与当地人口一样平等地获得就业机会、劳动报酬、社会福利, 尽管外来人口也在纳税、也在创造社会财富。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人口的散居状况绝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集中有利于信息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国家对公民更好地实施管制。更有利于抵制基层腐败、精简政府冗员。人口的集中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 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
事实证明, 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既妨碍了社会公正, 又阻碍了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公正的破坏, 既没有实现任何其它社会价值, 也没有带来效率;只是照顾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已。这种情况, 是该到改革的时候了。
三、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合理建议
应该说户籍制度改革, 并不是简单统一户口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而不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就业、社会医疗保障、教育、公共物品等制度, 这种改革就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原则, 逐步建立城乡标准统一的管理制度体系, 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权利和城乡协调发展, 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为此, 新时期户籍制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应该尽快把“迁徙自由”, 重新写入宪法, 作为基本权利加以严格的保护
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确认迁徙自由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因而我国也应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恢复公民的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宪法上的权利, 迁徙自由不单纯是一个能不能在迁徙地登记上户口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意识、政府的态度和观念。通过宪法形式规定迁徙自由, 是宪政的任务, 也是公民权利的平等实现的最高法律保障和依据。
(二) 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 逐步取消城乡户口划分
现行城乡户口划分以及各种各样的蓝印户口、临时户口、居住证等身份衍生证, 使人口管理更加混乱, 人为设置了更多障碍。近年来我国开始全国范围内更换第二代电子身份证, 表明我国人口管理已开始迈向以IC技术为辅助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实现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取消城市户口划分, 将为户籍制度改革排除最主要的制度性障碍。平等的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机制, 它有助于社会风尚走向温和与和谐。
(三) 尽快立法, 建立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 使每一位公民在享受自己权力的同时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
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人们的登记行为, 保证人口统计资料真实、可靠。如法国规定:婴儿出生应从分娩之日起三日内由相关人员中报出生, 如不按规定日期中报出生登记, 根据刑法规定, 责任者应受到16~300法郎罚金或6天至6个月的禁闭处分。根据法律, 每个公民有如实及时中报有关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结婚、离婚等重要人口事件的义务。
(四) 加快配套改革, 为户籍改革扫清障碍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在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与其相关的配套改革, 逐步创造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要在现有的户籍制度改革地成果上, 逐步改革在二元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标准。只有这样, 户籍制度改革才能真正收到实际的效果。
(五)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弱化附着在户口制度背后的利益分配功能
农村居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就医、教育、社会保险等社会服务, 使他们享有应该有的“国民待遇”, 同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收入, 弱化城市居民的特权, 逐渐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这些附着在户口制度背后的利益分配制度得到改变, 才称得上是完美意义上的户籍制度改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不再是一句空口号。
总之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在城乡之间, 形成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利与国民待遇, 影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制约着社会公正、公平与和谐的实现, 户籍改革刻不容缓。但是改革户籍制度应该逐步、有序进行, 特别是要做好与之相应的配套改革, 只有这样户籍制度改革才能收到实效, 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光人.户口管理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 80-81
[2]公安部三局.户口管理概要[M].群众人民出版社.1980
[3]殷志静, 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大学生户籍问题 篇8
2010年11月3日, 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 市长黄奇帆介绍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体系、政策措施及3个月的实践情况。
黄奇帆说, 重庆实施城乡统筹发展, 要力争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要素市场、户籍制度等五大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其中, 户籍制度是需要以改革去突破的问题。重庆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从直辖初的28%上升到今年的约53%, 但户籍城市化率仍保持20%左右, 其中的差距基本源于农民工的户籍上。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已成为城乡统筹的突破口。
黄奇帆表示, 农民工在城市干了辛苦活, 但实际上却往往得不到平等待遇。户籍制度改革, 就是要让农民工获得同等居民待遇。
大学生户籍问题 篇9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学生户口,户籍档案制度,网上迁移
一、高校大学生户籍档案制度的历史沿革
首先, 大学生户籍档案在学生进校时迁入, 在毕业离校时迁出学校是我国高校目前一直沿用的户籍档案管理模式。这是根据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的“城乡二元户口体系”法规。它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根据《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 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 领取迁移证件, 注销户口。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 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 学校的录取证明, 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 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因此, 按照《条例》规定, 学生在被城市高校录取后应该持录取通知书到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迁出手续, 并在学校登记后正式迁入学校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管理。
其次, 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是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有关新时期就业工作指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户籍档案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文件对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等重大问题作出指导。文件第7条规定:“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政策。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 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 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 待落实工作单位后, 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 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籍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再次, 2003年公安部颁发的《户籍管理七项便民利民措施》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高校大学生户籍档案制度最直接的法规, 成为各省市和地区在落实高校户籍问题最高的指导政策。其中第一条和第四条分别规定:“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可以根据本人意愿, 将户口迁到工作地区, 也可以迁回原籍。”“考取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 入学时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要求这七项规定自2003年8月13日起开始执行。
二、高校大学生户籍档案制度改革趋势的特点
通过以上有关高校学生户籍档案制度历史沿革的了解, 我们可以总结出高校大学生户籍档案制度改革趋势的两个特点。第一, 是行政主导性特点。从高校学生户籍制度的建立到以后的改革, 都是国家通过一些行政法规手段由上到下的贯彻执行。这不仅说明户籍制度是我国政府进行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还体现了国家对于户籍制度的重视。近年来,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其中户籍制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公安部2003年的七项规定第一条就是鼓励应届毕业生去西部就业, 国家在户籍制度上的规定就是其政策保障的体现。第二, 是以人为本的特点。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国在新时期坚定地走科教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强国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对于高校学生户籍制度的修改更加的以人为本。在2002年国务院的19号令就规定对高校毕业生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 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籍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这一规定就是在考察应届毕业生实际的基础上才确定的。这是因为目前的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有的要继续考研、求学;有一定比例的是因为专业问题而暂时找不到工作;或由于忙于出国、考研而延误了找工作的机会;有一部分是为了出国留学和创业;还有一部分的未就业毕业生由于对工作过分“挑剔”, 使得自己至今还没有落实工作单位。国家为了满足占很大比例未就业毕业生申请保留的需要从而制定政策, 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高校大学生户籍档案制度改革原因的分析
1.高校大学生户籍档案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这是因为在1997年以前, 我国大学生实行统招统分政策。即高校大学生在入学以后, 毋需考虑自己毕业时的分配去向, 由国家负责统一安排, 接收单位必须照单全收。大学生本人的家庭出身和个人在校表现成为毕业分配考察的重要内容, 户籍档案在此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在计划经济时代, 户口是分配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依据和凭证, 如果大学生不将户籍档案迁入学校, 那么就无法分配到所在城市计划供应的生活物品。还有在二元制户口管理体制中, 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差别不仅体现在字面上, 而更多地体现在利益分配上。非农业户口具有良好的福利待遇, 享有更好的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许多农村考生将考上大学转为非农业户口作为跳出“农门”, 改变自身命运从而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主要途径。所以, 一旦他们考上大学, 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是一种必然选择。
2.高校大学生户籍档案制度改革的经济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人力资源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人力资源的流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包括各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内的基层, 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然而, 户籍迁移制度越来越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如果不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 将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也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规律。与此同时, 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 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基层特别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 在工作环境、物质待遇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或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 这在人才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假如单纯靠市场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很少会到这些地区工作, 已经去了的也可能流失。因此, 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对高校学生户籍制度的改革来吸引人才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有力手段。
3.高校大学生户籍档案制度改革的社会原因。户籍档案制度的改革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毕业生涌进“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 不仅是因为这些一线大城市一直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 还是因为拥有成熟的创业环境, 而且最先接触新信息和新技术,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受到户口的羁绊。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落户难, 究其根源还在于现行的户籍制度, 它附加了过多的利益成分。如在购买经济适用房, 考取公务员, 结婚, 子女上学等方面, 户籍档案常常成为难以逾越的限制条件。因此放开毕业生就业落户限制, 才能为毕业生疏通就业通道, 同时也可以破除身份壁垒, 让刚刚步入社会, 走向生活的大学生实实在在地拥有合法正当权益。这正是进行户籍档案制度改革的社会原因。与此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 档案管理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使得高校学生的户籍档案避免了之前手工填写档案和其迁移所带来的错误和弊端。人口自由流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必然, 所以进行高效户籍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地区的学生就业的公平,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高校大学生户籍档案制度改革的建议
1.加大高校户籍档案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 打破传统身份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制户籍档案管理体制对人们的观念影响深远。许多“农业户口”家长和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所进行的户口迁移是真正实现从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或者“纸质媒体”向群众宣传高校户口迁移相关政策及其所发挥的效用, 让更多的学生及其家长了解户口迁移的利与弊, 正确看待户口政策, 吸引其为高校户籍档案改革献言献策, 把行政主导政策和群众的建议相结合, 最终实现高校户籍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 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说, 不能以户口取人, 而是要任人唯贤, 打破传统身份观念。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 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将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推进户籍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 实现“网上迁移”。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化管理是现代档案管理方法中的重要方面。未来户籍档案制度的改革可以利用公安部门的全国人口查询系统, 进行网上迁移。这样, 新生入学时就可凭大学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等有效证明, 直接到迁入地派出所就近办理户口无纸化迁移。迁入地派出所在核对相关材料、证明等无误后, 就可通过电脑网络从迁出地派出所调取迁移人的户籍资料办理迁移。因此, 利用“网上迁移”学生只需在迁入地派出所一次性办理, 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各省市地区公安机关之间也将可以迅速查询系统中常住人口的服务处所、地址、照片等个人信息以及家庭成员情况, 实现两地信息共享。还可以实现人口信息网络化办公, 建立完善网上申请, 网上迁移、网上审批, 异地办理等管理运行新机制。因此, 实现“网上迁移”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和高校的安全保卫机构, 减轻户籍管理人员庞大的工作量, 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户口迁移而重复登记所出现的差错。
参考文献
[1]李铁丁.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改革趋势探究[J].兰台世界, 2007 (7) .
[2]陈凌云.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改革刍议[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7 (4) .
[3]孙菊红.高校学生户口迁移现状分析[J].新西部, 2008 (12) .
大学生户籍问题 篇10
【摘要】随着我国户籍管理的发展变化,高校户籍迁移与管理存在众多问题,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现状,提出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弊端,提出完善大学生户籍管理的制度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户籍管理;现状;对策
户籍制度是我国最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也是维护我国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在社会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多年来我国高校一直沿用入学迁如,毕业迁出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户籍迁移给学生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户籍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户籍管理现状
90年代以前,考入高校的学生几乎全部由生源地迁到学校。2000年开始高校扩招,我校学生由原来一千多人一下增加到三四千人,学校户籍管理人员及学校所在辖区派出所户籍管理人员工作量一下增加好几倍。而且本市招来的学生数量也不少,造成大量浪费和重复工作。学生办理户籍手续要排队,每当学生入学和毕业季,更是户籍门口堆满人。学生毕业后户籍迁移一般有几种,考入研究生的直接凭入学通知书迁到学校,工作单位接收户籍的迁到单位落户,但因近年来就业压力大,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未联系好工作便被遣送回原籍,或人才市场托管,对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没必要的麻烦。
近年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与户籍观念的淡化,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选择不迁户口,尤其城市的学生,更觉得迁户口手续麻烦,很少有人再把户口转入学校。十多年前,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就意味着“跳出农门”,能拥有一个城市户口是很风光的事情,农村孩子自然愿意把户口迁到城市。如今,城市户口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而且,许多户口在农村的学生,户籍牵涉到一定的实际利益,更不会迁出了。现在村里的大学生往回迁户口都比较难,自己将来还不知道去哪里工作,把户口留家里,将来如果土地被征用,也可以多算一个人的征地补偿,如果户口迁移出去就拿不到了,所以还是愿意把户口留在家里。如果新生入学时想将户口迁到学校所在地,只要拿录取通知书在生源地的派出所,按学校要求办理户口迁移证,在开学时,把户口和迁移证上交学校户籍部门,就可以落户到学校。但是,学生在毕业时没有在学校所在地找到工作,再想回原籍就没那么简单了。
二、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弊端
大学生户籍迁移证有一定时效性,一个月有效期,但毕业生有的不注意时间,有的选择迁移地是一相情愿,但不能落户,成了“口袋”户;有的学生把户籍迁入学校,毕业后因没找到稳定工作,就不愿意迁户籍留在学校,成为多年的人户分离的“空挂户”,或者毕业时户籍迁入工作单位,但没多久又辞职离开,因已毕业一年左右,原籍不接受其户籍,也成了“空挂户或“口袋户”。
学生在5年内多次迁移,原籍—学校—工作单位或原籍等多次迁移,不仅人力、物力、财力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学生在迁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籍贯、出生地、姓名、身份证等信息错误,给学生以后生活带来麻烦。以上种种弊端给户籍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完善大学生户籍管理的对策
加强户籍管理知识及相关政策学习。户籍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户籍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及时掌握政策法规的变化,和同行学习交流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密切联系辖区民警,配合民警户籍管理,力求给同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加大户籍政策宣传力度。户籍管理制度有很强的政策性,要抓开学时段积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户籍政策,讲明户籍迁移的利与弊,合理选择户籍迁移,消除不恰当的心理因素。
2、学校确定合理的迁移制度。学校和辖区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协商好制定便民的制度,如我校制定学生户籍迁移自愿原则,在校期间随时用随时迁移原则,打消学生和家长的顾虑。我校自2008年实行这一制度后,迁移户籍人数由以前的3000多人,逐年减少到500多人,户籍工作量减少了,学生的户籍迁移问题解决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高校的学生户籍管理关系到学生的切实利益,同时对国家人口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制定合理的户籍政策法规。我校的户籍迁移管理经验既有利于户籍管理又利于学生的户籍迁移需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顾明华.最新户籍管理工作规范实践与探索.中国法制科学出版社。
大学生户籍问题 篇11
乱象一:人报到、户不迁, 大学生“人户分离”很普遍
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 上大学将户口迁到学校既是当时公安部门的硬性规定, 也是每一位农村学子实现“农转非”变身为城市人的有效途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 上大学“跳农门”的观念已渐渐失去原有的诱惑力, 过去梦寐以求的“农转非”已成为历史。2003年公安部推出了包括取消高校学生统一迁移户口的30项便民措施后, 更使越来越多农村户口的学生选择将户口留在原籍而不迁往学校。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我国目前农村的城市化改造在加速, 如果拆迁的话, 土地补偿都是按户口发放, 一旦户口迁出就很难获得补偿份额。二是农村土地分配以户口为依据, 没有户口就意味着失去农耕土地, 各种补贴也就无法获取。三是农村的乡镇企业和通过招商引资办的企业很多, 每年大家都能从这些企业占地中按照户口分红, 少一个户口就会少一份红利。四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城市房价让学生备感压力, 而家乡的发展很快, 机会更多, 相比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较小, 与其将户口迁过来毕业再迁回去, 还不如不迁。以上种种原因, 致使目前高校普遍出现新生人到学校上学而户口不迁到学校的“人户分离”、“户档分离”现象。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对人口、社会治安管理和学生自身的影响。如没有本地户籍的学生集中在学校, 又不需要办理暂住证, 学校仿佛成了一个“流动人口集散地”, 形成户籍管理的空白, 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和隐患;还有对学生身份证遗失补办、报名参军、考驾照、出国、购房等都会带来不便。
乱象二:人已走, 户滞留, 毕业生“空挂户”日趋增多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政策有关问题意见》出台, 对高校毕业生的户口迁移有了新的规定和调整: “毕业生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 档案管理机构将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高校可根据本人意愿, 将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 待落实工作单位后, 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 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1] 。从理论上讲, 这一政策可为高校毕业生的理性择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时间和选择空间, 也对促进全社会人才流动和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中, 许多毕业生并没有理解《意见》的初衷, 更没利用好这一政策为自己的就业及今后的工作带来便利, 他们没有把国家允许“保留两年”在学校的政策用于找工作, 而是不急于就业, 即便找到工作, 也不急于办理户档迁移, 以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空挂户”毕业生。学校积累了大量的毕业生户口和档案, “空挂户”学生不联系学校, 而学校又联系不上“空挂户”学生。学校通常都是等到两年期满后将“空挂户”批量迁回原籍。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 户口迁回原籍以后也一样不闻不问, 长期空挂。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了管理资源极大浪费和信息统计错误, 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户档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也说明《意见》没有发挥原本的作用, 需要完善。
乱象三:户迁出, 落袋口, “口袋户口”随身走
目前, 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去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要在本地或外地就业, 有的想升学 (考研、出国留学) , 有的要参军, 有的想参加公务员考试, 有的准备自主创业, 等等。不同的选择决定了户口迁移的不同方式。他们大多在初次选择未来发展途径时, 没有综合考虑自己的户籍去向, 表现出对户籍迁移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一旦迁出后, 要么因为原先的选择不确定, 左顾右盼不落户, 要么因为原先的选择发生变化, 苦寻新的目标而不落户。这些因素不仅造成毕业生“空挂户”的增多, 还产生了许多“口袋户口”的毕业生 (毕业生将迁出的户口放在自己身上, 不去及时办理落户手续) 和“黑户”毕业生 (学校已将超期学生户口迁回原籍, 学生并未及时领取回原籍落户, 学校和原籍都查不到) 。这种现象的成因有三:一是现行户籍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恐其一迁定终生而犹豫不决。二是缺乏户籍网络一体化管理, 现在的户籍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三是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和较低的就业稳定率让毕业生不知所措。四是有些毕业生对户籍迁移太过随意。这种现象的弊端在于它不仅会影响毕业生工作、生活、婚育、教育等民生权利, 也会给高校安保的基础性工作和国家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带来影响。
乱象四:人就业, 户难落, 户籍壁垒是“障碍”
众所周知, 我国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虽然知道去某个城市就业不能落户也会前往那里工作。这便造成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时的人户分离现象, 专科毕业生此现象更为严重。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 急于就业或找一份理想工作是首要考虑, 他们会忽略人户分离对他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影响。同样是毕业生, 同样被一个用人单位录用, 就因为不同的学历层次, 就会受到不同的落户待遇。而人户分离又使得其不能享受同城待遇, 也就意味着在购房、廉租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受到限制。同样的人, 同样的工作, 同样的纳税, 同样为这个城市作出贡献, 却不能一视同仁地享受改革发展给同城人带来的成果。这些限制都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稳定率, 使他们没有一种归属感, 造成“跳槽”的增多。而国务院要求取消落户限制并非新政。早在2009年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 其中规定: “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 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2] 国务院出台的七项措施是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促进高校毕业生的人才流动, 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一些地方的政策非但没有剥离一些户籍外因素, 反而逐渐增加了各种落户“门槛”, 对本科以上高学历群体施以倾斜的落户政策, 对本科以下的毕业生群体虽有合法工作也不予办理落户, 人为地制造了各种差异和不公平。
户籍管理制度颁发的初衷就是人们为了更好加强社会管理秩序而采用的一种社会管理手段。可因为户籍附带的利益很多, 而这些利益都是由地方财政享有和负担的, 因此地方政府不一定有动力降低落户门槛。也正因为发展经济的职能和财政体系的约束, 一旦取消落户限制, 地方财政要承受很大压力, 这是地方政府不愿意承担的。再则经济发达城市担心取消落户限制后对城市人口、资源和环境不能协调发展。所以落户障碍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 现行的户籍迁移管理制度已成为阻碍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地区间合理流动的因素。它是一种对学历和户籍歧视性政策, 有失公民身份的平等, 不能体现以人为本和城市的包容性。因此, 现行的落户障碍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政府加大高校户籍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 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 改变现有户口迁移弊端, 简化迁移手续, 还原户籍管理的本来意义, 最终实现户籍制度的单一性、服务性和信息化目标, 实现高校毕业生跨地区就业的户籍自由迁移, 真正让高校毕业生不要为户籍迁移而烦恼, 不要因户籍迁移而影响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政策有关问题意见[Z].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