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问题

2024-07-11

大学生学习问题(共11篇)

大学生学习问题 篇1

所谓自主学习, 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同的是, 自主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培养兴趣。

一、为何要进行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我们一生所用到的知识并非都是在学校里学过的知识, 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 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 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 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可以提高在校学生的质量;其次,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功;再次, 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而就大学生而言, 大学的学习生活较中学里有很大的不同, 丰富的课余时间正是我们为自己补充能量、缩小与别人差距的大好时机。自主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管理和主动驾驭自己的学习活动, 把他人要我学习变为我要主动学习, 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有利于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新精神, 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 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钱伟长曾说过:“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 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 学会自学的习惯, 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课程, 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 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 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 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二、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我们大学生本身而言, 1) 要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动力。从高中升入大学, 很多同学因为有充足的空闲时间, 反而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沉迷于爱情的温柔乡里、迷恋在打打杀杀的网游里是不少大学生的通病, 即使是在军校学院里面也会出现。为了避免这一点, 大学生应该为自己注入正能量, 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激发自己对学习的热情。

2) 学习要有自律性。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表现为:老师不要求写作业是不会主动翻书看;不考试是不会开始复习;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用手机来消磨时光……这些都是缺乏自律性的表现。充分体现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将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并反映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没有自律性, 大学生不仅不会通过自主学习以求得更大的进步, 反而连最基本的学习未必保证。大学生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 不能人云亦云, 不能随大流。认真对待学业、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才是大学生应该做的。

3) 要确立目标,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任何一个人在某个生命点, 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就进入了空虚。大学里自主安排的时间较多, 许多同学花费大把时间用在上网、打游戏和谈恋爱上。到了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 这就是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表现。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可以促进我们自主学习, 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因为各种借口而使计划不了了之。要做到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 用顽强的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目标也就有动力, 详细的学习计划相信会激发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

4) 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合理运用多种资源。大学教育具有最明显的专业性特点, 大学的学习不是为了应试而是要对所学课程有所理解、有所研究。课前要积极预习, 提前明确听讲的目标和任务, 有益于大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上, 带着问题听讲, 认真做笔记, 同时还要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课后, 认真复习, 及时消化, 同时多多阅读与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三、小结

大学, 一个充满理想与希望的地方, 一个宁静祥和又充满激情的地方。大学是我们崭新人生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对人的一生所产生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说都不会过分的。凡是大学毕业以后在事业上和人生道路上有所成就的人, 都无一例外地认同并强调大学生涯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步入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 大学生必须认真进行思考, 清楚地知道自己下一步干什么。有的人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开始思索这些问题了, 并在心中有了自己关于大学生活的设想和未来的打算;有的人走一步看一步, 也许会在某个旭日初升的清晨豁然开朗, 也可能一直处于模糊朦胧之中;还有人浑浑噩噩度日, 任由大学时光匆匆流逝, 却始终没能从中感悟出大学的真谛。

在大学里拥有较多的空余时间, 可以休闲娱乐、可以广交朋友, 同时又要抓紧自己的学业。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 也即我们要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基[2001]17号, 2001.

[2]埃德加·富尔于.学会生存, 1972.

[3]卢文.浅谈自主学习, 2006.

大学生学习问题 篇2

其次,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再适应大学的课堂。这样的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必将学生带进死胡同。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多进行启发式教学,多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教师可以把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向、趋势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最新知识能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再次,改革课程的设置。一方面,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在保持其原有的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多研究和开设应用性较高的综合性课程,建立由多种课程模式构成的新型高校课程内容结构。同时,学校可以多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扩大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

大学生英语学习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学习心理;建议;影响;学习兴趣

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以下影响。

1.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影响

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外语学习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的心理特点和普遍规律。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除智力因素及教师的授课水平外,还包括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意志力等心理因素。后者对学生的影响力之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文主义心理学就强调在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习者 ,要解决学习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效果。大学英语教学因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其教学效果最易受到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且其影响力远远大于智力因素。

学生出于各种心理因素,可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厌倦、畏惧、 逃避、轻视等不利情绪。而由于心理及情绪的延伸性及延续性,个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其他学生从而对整体教学发生负面作用。

2.大学生英语学习常见的心理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1失落情绪

主要表现于新生。造成失落情绪的原因有二种:

其一,大部分学生是首次离家独自生活于全新的环境中,不免心中落寞。

其二,新生入学前大都对大学及大学生活甚至对任课教师(许多学生认为大学里任课的都是有学者风度的老教授)充满近乎完美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2.2自卑心理

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卑心理。很多学生千辛万苦度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入校后却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自己的优越感顷刻间荡然无存,便把对自己的注意力从优势转到了劣势上,从而导致自卑心理。

2.3学习适应不良

这也是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惑。 造成这种心理困惑的原因主要是还停留在中学的教学方式上而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中学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灌输为主,学习内容少且较为浅显,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授随从学习,养成了学习的随从性。而大学的教学方式则不同,较多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学生在学习上要有独立性和自觉性。我国中学的外语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分配在解释语法和词汇上 ,对于听力和口语很少顾及。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2.4懈怠心理

懈怠心理表现为学习无动力、无压力、无紧迫感,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态度冷漠,逃避学习,对自己的成绩好坏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主要是由学生入学前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臆想和学生本身缺乏人生目标造成的。 学生认为考入大学以后就可以随意地玩,再不用埋头苦读了 ,尤其是不用再学英语(许多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前认为英语和专业无关,进了大学门也就“幸运”地脱离了英语学习),并表示面对大学学习,包括英语学习的巨大压力,有失望心理。

3.解决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学生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又有着交叉性和重合性。因此,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情况,随时进行引导。

3.1上好第一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次课最好不要直接进入课本的学习,而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流利的英语口语开场白吸引学生,树立教师的威信,并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向学生系统介绍大学英语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与中学的不同之处,明确大学英语的学习任务及要求。

(3)介绍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困难和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建议,使学生一开始就做好适应这种变化的心理准备,对在大学里英语该学什么,该怎么学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3.2充分挖掘新生的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是带着好奇心走进大学的。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 ,那些自信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同时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取得大家的认可,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 这种积极性和表现欲带有无法抵御的传染性,会在无形中带动那些不那么积极和不是很自信的学生,有助于创造有利的英语学习氛围,是外语教师和班级的珍贵财富。但是随着学生好奇心的减退和时间的推进,这种积极性也会慢慢降温,因此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关键。如果此时加以利用和引导 ,并尽量使其延续,会大大有利于以后的英语教学。因而,新生入学后 ,教师应首先观察全班学生,找出那些表现积极的,把他们分别编入不同的小组 ,以期带动其他组员,从而使每个人都享有均等的机会。

本文只对外语教学中的部分消极心理因素稍作分析。事实上,在外语教学中还有很多积极的、有利于外语教学的心理现象,如学生的好奇心理、好胜心理、愉悦心理、满足心理等。对这些心理的合理引导和利用,也应成为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Cam2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Rogers C.Freedom to Learn: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Columbus.OH:Charles E.Merrill,1969.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浅析大学生学习问题与对策 篇4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未来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占半数以上;目标不明确但一直在努力学习的占有一定比例;为数不少的学生, 感到学习无聊;进入大学后思想松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现象日趋严重。

2. 学习状况较懒散松懈。

一是进入大学后没有课前预习的比例最高的班级达75%;上课认真听讲的也仅占半数;学生普遍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说明班风和专业设置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二是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实用知识而轻理论知识的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 如热衷于英语和计算机的过级。这种片面追求所谓能力培养而淡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 学校教学、管理亟待提高。

一是对学校教学工作不满意, 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材和教学设施等方面;二是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 多数学生觉得学校管理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和监督措施, 不利于自己的学习。

4. 大学生就业前景令人担忧。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前景和未来就业感到困惑、压力大和不容乐观, 有很强烈的危机感。

二、原因分析

对于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 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学校环境的影响, 也有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

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社会转型期各种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随时都在影响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尤其大学生心理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 接受能力强, 而辨别能力较低, 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使学生容易产生浮躁情绪而好高骛远。二是个别社会不良现象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很多大学生认为按部就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没有用处, 普遍显得急功近利, 实用主义色彩严重。三是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条件的限制,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许多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一些学生便走出校门寻求满足, 频繁涉足校园周围的“三室二厅” (录相室、台球室、游戏室、卡拉OK厅、舞厅) , 沉溺校园周边的“吧”文化 (网吧、酒吧) , 特别是现在愈演愈烈“网游”等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青年学生, 有的学生置学业于不顾, 昼夜浸泡在网吧、舞厅, 沉溺于虚拟的世界, 导致学业荒废等, 这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2. 学校管理及各种体制不健全是大学生学习状况欠佳的另一重要原因。

(1) 高校大幅扩招与学校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所引发的矛盾。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大增, 而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措施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学校硬件大多不足, 实验室、宿舍、图书馆及活动场地等配套设施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特别是图书馆, 很多高校的图书馆藏书不丰富且不具时代气息, 很难为大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

(2) 师资方面原因。首先, 老师数量并没有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相应加快, 师资建设在数量上存在明显不足。其次, 部分教师素质不高, 业务水平不高。再次,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任务, 但由于教育政策如职称评定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多数教师将科研视为硬指标, 教学看作软指标, 所以在科研上投入的精力远远大于投入于教学的精力。教师疏于备课, 课堂讲授的水平不高,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加上教材陈旧、枯燥、不实用, 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3) 专业设置不合理, 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式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认为是大学生数量的激增引了“人才过剩”, 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慌。事实并非如此, 我国大学生的比例还是较少的, 我国的人才只是相对的过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质量不高、所培养人才脱离社会需要。所以希望国家和高校完善专业设置, 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 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4) 学校管理缺乏应有的约束和督促功能。一方面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不够强, 疏于管理;另一方面, 由于高校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心理的隐蔽性与复杂性等原因, 使教育管理者力不从心, 不能面面俱到, 不能全面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更不能深入了解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在没有约束的情形下, 容易放任自流。

3.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新、旧角色的冲突。人对于未曾经历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唯美的想象, 大学在高中阶段往往容易在心中虚拟自己梦想的大学, 进入大学后, 大多数理想和现实的反差, 许多大学生都不可能拥有正常的心态。此外, 这些高中教育阶段的佼佼者, 在大学这个新的生活环境里大多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 内心就会陷入迷茫、失望、焦虑和嫉妒的消极状态。

(2) 教学和学习模式的改变带来的学习问题。高中阶段乃至整个大学前的教育阶段, 我国学生的学习模式一般都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走路, 因而从高中模式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普遍较差, 在学习上存在着盲目性和被动性, 常常产生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由此出现很多大学生不适应学习生活而引发的焦虑等心理问题。

(3) 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是大学生力求认识世界, 探索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 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然而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学生或对所学专业不了解, 或是遵从父母的意愿, 或受考分的限制而报了自己不感兴趣专业和学校, 使得他们表现出厌学情绪。也有部分大学生虽报了所喜欢的专业, 却因为教学方法刻板单一、教学条件跟不上等, 对所学专业逐渐失去兴趣。

三、几点对策

1. 全社会来关注教育、重视教育, 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我们欣喜地看到, 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温家宝总理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 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他在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政策上有了保障和依托, 在实际行动上我们应该做到:一是要致力于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要求采取有效措施, 抵制不正之风的干扰, 改变社会分配不公, 创造公平环境, 给在校大学生以良性刺激。消除知识贬值现象, 发挥知识和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 使整个社会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健全大学生的就业机制, 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二是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要求全社会都来关注教育的发展, 为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条件。

2. 学校要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

一是学校的教学设备、专业设置、师资水平要亟待改善。首先, 高校要下大力气, 加大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 添加必须的教学和实验设备, 尤其是图书馆、实验室等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设施, 改善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和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是优化课程设置, 加快教材改革, 在专业设置上坚持灵活多样、具有时代气息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尽量体现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以及体现综合化、文理科相互渗透, 以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完善人格的人;在课程结构方面应体现多样化, 既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又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最后,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使老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改善, 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增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二是创设优良的校风、学风,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的学习环境和一个好学上进、温暖融洽的班集体对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牢牢把握宽进严出的原则, 提高要求, 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在大步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希望学校严格各项规章制度, 从严治教, 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 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制度, 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3.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

一是迅速完成角色转化, 适应大学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 使自己的需求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一致。大学生带着中学时代的憧憬走进大学校园, 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相冲突, 心理上多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作为社会优秀人才的大学生要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 在新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而对在新的学习环境里学习成绩和能力的重新排序, 应该树立自信、摆正自己的心态, 寻求更大的发展。二是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大学之后重塑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完成的任务。与高中阶段单一的以升学为目标的情况不同,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自主地确立目标。三是培养专业兴趣。专业是学习的立足点, 也是今后工作和生活的基本依托, 而兴趣是在本领域有所发展和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学生而言, 培养专业兴趣对今后是否有所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专业, 当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致时, 应该刻苦努力、奋发进取;当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一致时, 要尽量培养兴趣, 不能怨天尤人、消极敷衍, 浪费大好时光。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突破个人兴趣的小圈子, 热爱所学专业, 并形成对专业长久而专注的感情。

总之, 目前高校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希望社会、学校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共同作好学生工作, 大学生自己也积极适应, 迅速调整, 使自己在大学里能够学业有成, 健康长成!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 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专业兴趣不浓等。产生这一现象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又有社会、学校环境的影响, 因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协调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铭莉.浅析大学生学习中出现消极现象的原因及其疏导方法[J].中国林业教育, 1998, (2) .

[2]万晓红.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益阳师专学报, 2002, (2) .

当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问题浅谈 篇5

关键字:学习主动性 高等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高等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是能否很好的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影响了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因此有必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

1 学习主动性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动物和人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获得或改变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被动性和外控性。很快这种学说被认知主义学习论所取代,它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了学习的内发性、主动性和整体性。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其内容更基础更深刻更全面也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再是灌输式、全局式的应试型教育,而是引导式、重点讲解式的开放型教育。如果大学生的学习不能主动,学习过程中的四个阶段[1]仅仅停留在“注意定向阶段”、“获得保持阶段”,“练习和强化阶段”、“迁移阶段”的缺失使得所学的知识流于表面、不求甚解,这就很难深刻的掌握知识,将知识融会贯通,更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大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方面的表现

学习主动性根据成因大致分为两类:兴趣型和需求型。由兴趣促成的学习主动性是内在的、强烈的,它表现出来的学习是深入持久的,对知识的获取有强烈的成就感;由需求促成的学习主动性则是外在的、薄弱的,它不是因为渴望知识而学习,而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家庭等,它表现出来的学习多种多样:深入不持久的、持久不深入的、不深入也不持久的。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具有时代赋予的不同于以往的特征[1]:多元性(群体结构、群体价值、群体行为),开放性(思想上、个性上、人际上),实用性(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学习研究),迷茫性(因理想与现实冲突、基本素质缺陷与心理需求矛盾、社会责任与自我中心矛盾),因此也形成了符合当代社会现状的学习主动性。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需求型学习主动性超过兴趣型学习主动性。当前,大学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式走向普及式,大学规模的扩大使得众多不同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这使得兴趣型的主动学习比例大大降低。由于高等教育的门槛降低,很多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者都进入大学,由此带来的需求型的主动学习比例就相当高了。(2)需求型的学习主动性更为复杂多样且易变。当前的主要外因仍旧是工作,但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大学生自主择业,加上经济形态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受教与否所造成的差距远不如之前那么明显,因此,它关联的问题更多的是能不能找个更好的工作。(3)学习主动性缺失严重。学习主动性缺失时,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不爱学习。就目前高校情形来看,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学习主动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一,大学生在课余发展爱好,或是外出打工,消耗了主要精力,导致其在学习上无心向学;二,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崇尚轻松、娱乐、浅层次的阅读,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主动放弃了学习;三,本身具有学习主动性,但是在各类矛盾冲突中消磨了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对人生的意义很迷茫,因成绩不能达到预期引发的自我否定等。

3 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建议

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出几项建议,如下所述。(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归根结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自觉的追寻知识的真谛。这需要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如果没有,就要从现在做起,开展人文类讲座,主题以“追求知识”为主,去除功利因素;针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证书主义”实用性倾向,高校应该摆正姿态,做好导向。(2)加强学生的心理文化建设。大学生的心理对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最直接。大学新生,由于生活和教育方式的急速转变,往往会迷失方向;网络咨询的发达,很容易染上不健康思想,如果他们不能及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思想上的懈怠不仅仅影响学习,更甚至影响一生。就提高学习主动性而言,可开展各类活动如讲座、讨论等,以引导建立正确的三观,认识大学的意义,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肯定自身的价值,规划自己的人生;开通心理辅导通道,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发行有关刊物,不间断倡导等。尤其要注意这种心理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和整体性,决不能流于形式。(3)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做到费尔德曼调查总结的那样:教师的学科知识丰富,备课充分,课堂组织恰当;对课程或教学热情;表述清楚,能为学生理解;愿意接近和帮助学生;对学生的血液水平和进步敏感及关注;对学生一视同仁;等等。做到上述所列,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原因或者是学习获得了乐趣,又或是喜爱教师的教学。但当前的高效教师承担着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而且面对的学生数量庞大,做到上述所列,比较困难,但不能放弃。在学校层面上,应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学生的交流平台,提供教师良好的培训,尤其需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4)建设合理的专业教学大纲。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大纲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专业设置较细,一些新兴的交叉专业覆盖面广,例如测控专业[2]就涉及光、机、电知识,因此课程较多,且有些课程之间缺少明显的继承性。这给学生的学习加大了难度。遇到这种情况,需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使学生能有足够的精力学习,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介绍,从而认识课程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结语

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分析讨论了当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并进行了总结。在学校建设、学科设置、教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几项建议,以期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杭州,2008,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学习 篇6

由此可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学习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以问题来引导、指导学生探究知识, 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和技能.然而,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实际教学时, 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偏差, 比如, 有的问题情境创设过于简单直白, 有的问题情境创设脱离教学重、难点, 往往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甚至有一些问题情境制约了学生的思考, 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问题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 同时,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指向数学的学习, 问题情境应符合数学学科特点.

下面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科学、适当、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问中学, 在学中问, 由“要我学”变“我要学”.

一、通过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 被誉为锻炼思维的体操.但数学自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常常使一些学生误认为数学脱离生活实际, 高深莫测,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 遇到数学问题缩手缩脚, 没有解决的欲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 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创设数学应用性问题情境能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 激发兴趣, 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的情境创设, 既能提供学生探究知识的思路,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黄金分割”教学中, 我预先设置问题, 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图形或者被分割的形状, 并量出相关长度求出比值, 学生的兴趣很大, 结果找到很多.如课桌的宽和长的比、自己肚脐到头顶的长度与肚脐到脚底的长度比、家里房门的宽和长的比、汽车两个轮子分别到车前、车后的距离比等.在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中, 他们自己画出草图并标出比值, 直观地展示、交流、比较、欣赏.由此, 我适时提出:哪些比值最有欣赏价值?再结合书本上的内容, 得出“黄金分割”的概念.在接下来的探究黄金分割比值的问题时, 学生的学习欲望很浓, 不知不觉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兴趣, 不仅获得了知识, 也发展了能力.

二、通过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课堂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 也不是按部就班, 而应是一个激情四射的活动.学生应当表现出极大的信心, 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数学问题探究中去.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个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在观察、思考、验证、提升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探索性问题能引起学生已有知识和新认知的冲突,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 在过程中体验思维的快乐.

例如, 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关系”教学时, 预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任意三根细木棒 (其中自然有些能组成三角形有些不能组成三角形, 也可在小组活动时任意抽出3根) .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自己探究:1.动手试一试, 你能把手中的三根木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吗? (有些能, 有些不能) 2.为什么有些能, 有些不能, 什么情况下三根木棒能组成三角形?3.量一量自己手中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在学习小组中, 把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写成一列, 把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写在另一列.分别比较他们之间的关系, 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开放性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通过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恰当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全面参与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 只有在参与中, 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学生能力才能提高, 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吸引人, 特别是初中生, 趣味性的问题可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 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认真学习.

例如, 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 可以这样一个故事引入:财主巴依是一根骨头都要熬过汤之后再分成两截喂狗的吝啬鬼, 穷人们向他买粮食, 总是克扣分量.一天, 阿凡提骑着小毛驴经过, 就想惩治巴依.阿凡提拿出一大袋金币向巴依买粮食.巴依问买多少粮食, 阿凡提在地上画了64个方格, 在第1个小格里放1粒麦子, 在第2个小格里放2粒, 第3小格放4粒, 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 只要巴依把这样摆满所有的64格的麦粒给他就行了, 巴依一听认为没多少粮食, 觉得阿凡提是个傻瓜就飞快地答应了.同学们, 你们认为巴依财主是赚了还是亏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学习效果很好.

四、通过创设疑惑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学生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 面对纷至沓来的数学新知识, 学生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 我们可精心选用疑惑性问题, 通过创设疑惑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钻研,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 在“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时, 提出这样一个既有趣又让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概率研究的问题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天, 小明很早起来, 发现停电了, 黑糊糊的伸手不见五指, 他记得床头柜上有两双袜子, 一双黑袜子, 一双白袜子;小明随手一摸, 摸到两只袜子穿上了, 这两只袜子正好颜色相同的概率是多少?这样一个令学生很有疑惑的问题一提出, 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都专注地投入到主动的学习中去.

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 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有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来选用创设情境方式, 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境, 并有利于学生解决所涉及的数学问题.

中医学生学习问题简论 篇7

一、学习的真谛

“学习”一词既有专门的论述, 也有具体的践行。中国古代“学”与“习”分开使用, 最早论述“学习”的是孔子, 《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而且中国古代孟子、老子等都有关于学习的思想和理念, 此后历代统治者、思想家对学习也是越加重视。到了近现代, 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都有对学习的强调和论述。无论是毛泽东的“论学习”还是邓小平的“论学习”, 及至我们党提出的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辑的《论学习》一书的出版, 都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党在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对学习问题的重视。

在学习的方法与目的方面, 则既有历代名师的指点, 也有个人的经验总结, 例如爱迪生在读书方面就认为, 读书和学习要有目标和志向;陶渊明曾指点迷津, 学习没有捷径;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是“学习应有坚定的毅力和信心”等等。

关于学习的真谛, 既有对其重要性的论述, 也有对其本质和特点的表达。无论是求取学习的真善美[1], 还是将学习定性为劳动、探索、成长[2], 都是对学习予以精辟的概括或分析。笔者认为, 界定的“学习”的含义应首先厘清以下几点:第一, 学习的传统值得重视。我们人类是智慧的人类, 我们的民族也是智慧的民族, 历代的思想家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宝贵财富, 我们需要去传承其优秀的品质, 张扬我们学习的优良风范。第二, 学习的政策值得遵循。我们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 “学习”为我们党所重视, 新时期我们党在学习方面的政策, 需要我们去领悟、去实践。第三, 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正确的学习态度, 健康的学习内容, 会不断地修正和充实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特别是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第四, 学习的方法不容忽视。学习的态度是深层次的, 但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甚至会影响到原有的理念。学习的方法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 这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借鉴, 也需要我们去归纳、去总结。

当然作为高等教育工作人员, 我们研究的着眼点在是学生的学习问题, 自然对学习的定义应当以教育学为视角, 笔者认为, 学习是指人类在认识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掌握客观规律, 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 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对此概念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第一, 主体方面, 学习的主体是人, 即是学习者;第二, 学习的性质, 学习不仅是人类生存必须的行为, 而且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第三, 学习的内容上, 学习的内容是获取知识和经验, 掌握客观规律来指导自身发展;第四, 学习的目的上,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个体身心获得发展, 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这不仅是人类学习活动最本质的特征, 而且是人类创造力的最根本的源泉。

二、大学生的学习

大学生作为一类狭义上的学习群体, 使得他们的学习状况更容易浮现于人们的浅层意识之中, 以至人们形成了只有读书或上学时的学习才是学习的错误认识。单就大学生的学习而言, 正因为他们承载着一个国家兴旺的使命, 所以他们的学习不但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去积极探索与改革的目标。

我们对大学生的学习可以从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实效作以宏观评估。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杀、违法犯罪、考试作弊、迷恋网络等事件, 使得人们开始去质疑“80后”、“90后”的大学生的学习问题, 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当然, 实例中也有大学生励志求学的典范, 这些则需要我们去弘扬, 去宣传;从学习的实效来看, 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后出家或养猪或擦皮等现象, 使得人们开始质疑上大学有何用, 这其实是我们高等教育中面临的培养质量问题和学生的择业观念问题。当然政府已经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例如自主创业方面多种优惠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参军等方面政策, 这就需要我们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们转变择业观念。

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高等教育状况看, 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我们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时代, 学生层次也出现多样化, 由此人们对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但无论如何, 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使大学生学习问题向良性发展, 当然这是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学生个人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关键是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

三、中医学生的学习

以专业为标准, 我们将关注的视角浓缩于中医学生的学习问题, 也正是因为专业的特点, 使得中医学生的学习问题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中医作为我们的国粹, 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展, 中医学生承载着这一伟大的使命。但是在中医存废论争中、在中医和西医的博弈中, 特别是在中医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 中医学生的学习问题不单单是形式层面的问题, 而是深至学生们的观念层面的问题, 突出体现在中医毕业生毕业后或者转为其他行业, 或者转向西医, 而且不少在校生去质疑中医, 表现在他们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欠缺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不少中医学生不以学中医为荣, 学习中欠缺中医信仰理念。在学习目的上, 欠缺传承中医、发扬中医的观念。在学习方法上, 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性, 不重视中医经典的价值。

当前, 继承和发展中医既是我们的国策, 也为宪法所规定, 而且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医的重视, 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中医、发展中医, 所以中医学生的学习不单单要学习专业, 更需要掌握国家的政策, 明确中医的发展方针与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可以选定不同专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习学生、班级前十名和后十名学生为研究视角, 去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中医学生学习的现状, 并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摘要:学习有不同层面的含义, 但学习的真谛需要我们去认真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学习是狭义上的学习, 但大学生学习的现状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这就对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学生作为中国国粹的传承者, 他们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医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所以需要从不同的视角予以审视, 进而去思考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习,大学生,中医

参考文献

[1]湛春燕, 罗勇.学习简论[J].教育探索, 2006, (6) :47.

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化学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引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强调了问题教学法对治学的重要性。所谓问题教学法, 就是通过设疑置难,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 以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化学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的策略

1. 用问题“引入”课堂, 开启学生思维。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 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设计简洁、恰当而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导入问题, 能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 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中, 我在课前将一小块金属钠暗藏在酒精灯的灯芯里, 导入新课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我问;“水能灭火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能”。我接着问:“水能点火吗?”学生都说不能。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精灯说:“下面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用水来点酒精灯, 看能否成功”……对于魔术中的奇妙现象———水竟然能将酒精灯点燃。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接下去我乘胜追击:“我想你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钠的性质, 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上述教学中, 我设计的问题虽然很平常, 但放在“水点酒精灯实验”的反常实验现象中, 却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会思寻:为什么水竟然会把酒精灯点燃呢?是不是水一定就能灭火呢?这就为后面的“钠与水的反应”和“钠燃烧时的事故处理”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既给教学增加了趣味性,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用问题“贯穿”课堂, 激发学生探究。

新课程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能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事实上, 化学知识获得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探究过程, 若教师能将这样一个探究过程由问题“贯穿”课堂始终, 而这些问题又是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 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氯水的成分”教学中, 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 层层引入的问题, 并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氯水的成分组织教学,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问题1:氯水呈什么颜色?它与什么物质的颜色相似?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氯水中含有什么分子?问题2:大家从元素组成上猜测氯水中可能存在的成分, 并思考用什么实验方法来检验这些物质?问题3:将氯水滴到石蕊试纸上, 为何先变红后又褪色了?难道是试纸变质了?大家说说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问题4:“那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是氯分子、水、盐酸?还是别的物质呢?”我追问道。 (接着我补充了一个实验:将一端用水湿润一端干燥的红纸插入氯气中。)

这节课, 学生的探究活动一直沿着几个问题展开。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亲历课堂探究过程, 理解了知识, 学习了技能, 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3. 用问题“挖掘”课堂, 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提问应是双向的, 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 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考虑给学生以质疑的机会, 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水垢成分”的教学中在讲到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时。学生马上会提出质疑, 为什么钙对应的物质是碳酸钙而不是氢氧化钙, 而镁对应的物质却是氢氧化镁而不是碳酸镁呢?然后我们从物质的溶解性来解释,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达到了加深印象的目的。

那如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呢?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自由宽松的民主氛围, 尊重和关爱每位学生, 使他们敢于质疑, 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其次, 要鼓励学生的非从众思维, 不要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最后, 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

4. 用问题“延伸”课堂, 开拓学生视野。

化学新教材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强调“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应用”。而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生活实践、学习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问题。若能用“问题”将我们的课堂“延伸”至课外生活, 使学生多一些体验和共鸣, 则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也能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延伸”可视情况放在课前或课后进行。比如在讲“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前, 我要求学生回家仔细观察切过咸菜的刀和切过青菜的刀不要洗, 看哪把刀容易生锈, 并要求思考其原因及如何保存等问题。再如, 在学习了原电池后,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回家制作水果原电池等。对于这些本身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学生饶有兴趣, 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由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体验, 课堂得以有效的延伸, 同时他们会觉得学习化学是有趣的, 化学知识是有用的, 是美好的。这样化学课堂的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有很大的提高。

二、化学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1. 问题的设置既要有目的性又要兼顾学情。

问题的设计应服务于教学, 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切忌漫无目标的问题。当然, 问题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又能落实教学目标。

2. 问题的设置既有层次性又要兼顾全体学生。

有的老师总是喜欢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 提问时也往往喜欢叫少数“优等”生, 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往往怕他们答不出或答不正确, 浪费时间影响课堂进度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会积极地去思考, 主动地去参与, 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导致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因此, 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如, 引路性提问, 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 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 穿插点问差等生, 从而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取知识营养。

3. 问题设置既要有预设性又要兼顾生成性。

课堂生成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完全依靠课堂生成是不现实的。问题应以预设为主, 兼顾生成。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要精心准备好问题, 也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然后在课堂上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才能驾驭好课堂, 解决问题, 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提问, 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 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创造的重要空间。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 依据自身的特长, 采取科学而灵活的提问策略, 因课制宜, 因班制宜, 因人制宜,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兴趣, 开启心灵, 诱发思考, 从而高效地实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祖浩.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13

[2]郑金洲.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大学生学习力存在问题及增强对策 篇9

一、当前大学生学习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习动力普遍不足。

刚经历完高考的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普遍如释重负。不少“老生”对新生高谈“大学生活远比中学丰富且轻松”, 可见学习松懈在其他年级学生中并不罕见。学习动力不足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力最突出的问题。在调查中,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层次不高, 有明显的自我本位和庸俗化倾向:21.3%的学生表示“为振兴祖国而学”, 50.0%的学生“先为自己后为祖国而学”, 22.8%的学生“完全为了自己而学”, 4.9%的学生“为光宗耀祖而学”。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较有兴趣和热情, 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 缺乏求知欲望:25.3%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45.4%的学生兴趣“比较浓厚”, 26.6%的学生兴趣“一般”, 2.4%的学生“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主动性不强, 处于“动力缺乏”状态:有的学习要求不高, 浅尝辄止;有的学习懒散, 耽于玩乐;有的甚至对学习厌倦冷漠, 畏缩逃避:自我感觉动力充足者仅占34.4%, 动力一般者占47.8%, 动力不足者占14.3%, 完全没有动力者占1.9%。

(二) 学习方法缺乏效力。

大学生学习力的另一突出问题是学习方法缺乏效力。在制定学习计划时, 大部分学生重视学习的计划性, 力、方法、动机、情感情绪、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岩松.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8, (3) .

但计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不强, 在学习上自我组织和管理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在调查中, 82.6%的学生学习有计划, 但能严格执行者仅13.1%, 49.2%的学生“有计划, 有时执行”, 20.3%的学生“有计划, 难以执行”。造成学习计划未能执行既有计划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 更有学生自身意志力不足的原因。在听讲、笔记、作业、复习、应试等学习环节上, 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方法失当而学习效果欠佳。有的学生不重视预习、不带着问题听讲, 有的被动接受知识懒于思考, 有的不注重平时积累等到复习考试才搞大突击。在调查中, 55.1%的学生“有时预习”, 17.9%的学生“极少预习”, 5.6%的学生“从不预习”;51.0%的学生“有时做课堂笔记”, 5.8%的学生“等复习一齐抄”, 4.1%的学生“从不做”;对待完成作业, 16.0%的学生“慢着来”, 16.2%的学生“抄别人的”, 1.9%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三) 学习毅力普遍缺乏。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对大学生来说早已入耳、入脑、入心, 但却往往不能付诸行动。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坚持性、持久性, 学习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好高骛远, 样样都想学, 精力不集中, 最终一事无成;有的开始学习劲头十足, 但半途而废;有的执行学习计划有始无终, 对预习、做笔记、复习等需要坚持的学习行为不能持之以恒。在调查中, 仅13.1%的学生学习“有计划, 严格执行”, 21.4%的学生“坚持预习”, 39.1%的学生“坚持做课堂笔记”。这一情况表明, 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坚持性普遍缺乏。另外, 不少学生缺乏迎接学习挑战、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决心。当学习遇到难题时, 近一半的学生不想坚持独立思考, 11.3%的学生“马上问别人”, 32.6%的学生“很想得到别人指点”, 3.6%的学生对难题“不懂拉倒”。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参加挑战性学习活动缺乏信心。如对学习竞赛, 想参加怕失败者占23.7%;对科研活动, 想参加信心不足者占41.4%。

(四) 学习创新活力缺乏。

学习创新活力是学习者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将新颖、独特的学习方法寓于其中, 以实现创新学习活动的实际本领。当前, 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但在学习中显现学习创新活力者却为数不多。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循守常规学习, 满足于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对

[2]郑延才.从现代学习理论看现代学习方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

[3]刘晓明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及对现代教学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 2000, (8) .

[4]王振宏.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心理学报, 2000, (32) .

创新学习缺乏认识、重视不够、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 认为创新学习是高尖端技术人才或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事情, 与己无关。对自身的创新学习能力, 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如在对创新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上, 仅8.0%的学生自我感觉“很高”, 28.3%的学生感觉“较高”, 52.2%的学生自认水平“一般”, 10.2%的学生自认水平“差”。又如对创新创业类活动, 仅29.0%的学生“很感兴趣”, 53.2%的学生“有点兴趣”, 15.0%的学生“没兴趣”, 2.3%的学生“很讨厌”。可见, 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创新活力。

另外, 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 大多数大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分科学习能力上呈现普遍的不均衡。大学生往往存在“文科生学不好数理化, 理科生学不好文史哲”的学习能力局限情况, 文理渗透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够强。大多数文科生的社会调研能力和大多数理科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大学生学业成绩显现的学习潜力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都处于学习潜力一般水平, 学习潜力出类拔萃者为数极少。大部分大学生反映, 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应试教育模式, 学习潜能未能很好开发, 到了大学, 由于受自身的应试惯性、学习惰性和学校学业评价单一化、终结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学习潜能仍未能很好挖掘。

二、增强大学生学习力的对策

大学生学习力存在的问题表明, 当前大学生学习力的状况从总体上还不太理想,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力还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 因而增强大学生学习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研究增强大学生学习力的对策, 不仅是社会和学校培养人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而且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究的重要课题。我着重从大学生个人层面对增强学习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 确立高远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力。

大学时代是确立志向的关键时期, 远大的学习志向能使大学生将学习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紧密结合, 激发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指引大学生为目标的实现而坚持不懈。反之, 近景性和庸俗性的志向容易使大学生达到目的, 即丧失动力、不思进取。大学生要重视学习目标的确立, 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清国家前途命运, 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 坚定理想信念, 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 确立高远的学习目标;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将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体现到服从社会需要、热爱所学专业、夯实专业知识技能基础的具体行动上,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习道德修养,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动力, 始终保持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

(二)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学习能力。

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砺, 才能逐渐提高能力。大学生要提高学习能力, 树立实践理念, 确立新的能力观, 为参加实践活动做好思想准备;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为参加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要积极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活动, 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鉴于以上, 大学生通常可以参加下列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其一是低级形态实践活动———练习性实践活动, 如朗读文章、做计算题、练习听力、临摹字帖等;其二是稍高形态实践活动———教学性实践活动, 如专业实验、见习、实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其三是高级形态实践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 如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志愿服务等。

(三) 掌握科学有效方法, 提高学习效力。

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反之, 学习则会事倍功半。大学生要重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仅要扎实用好传统学习方法, 而且要灵活用好新的学习方法。传统学习方法按照教学环节可包括预习学习法、听讲学习法、复习学习法、作业学习法、实验学习法等, 按照发展智力的方式可包括观察法、思维法、记忆法、想象法等, 按照学科特点可包括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形态的学习方法, 以逻辑推理为主要形态的学习方法, 以观察为主要形态的学习方法, 以实际操作为主要形态的学习方法等[1]。新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网络学习法[2]、体验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面对种类众多的传统和现代学习方法, 大学生要结合个人学习实际, 选择符合个人特点的科学有效学习方法, 以提高学习效力。

(四) 经常磨炼学习意志, 增强学习毅力。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 根据目的支配, 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学习的过程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要经历许多曲折和反复。大学生要顺利、持久地进行学习活动, 必须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3], 增强学习毅力。首先要有自觉学习意志, 这是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并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服从社会和时代要求, 积极主动学习, 并排除外界干扰, 自觉努力学习, 坚持独立思考, 有独到见解。其次要有自制学习意志, 这是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知识发展, 克制自己的欲望, 掌握自己的心境, 约束自己的言行。再次要有坚持学习意志, 这是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 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大学生要勤恳踏实、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五) 树立学习创新理念, 提升学习创新活力。

学习创新活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结论, 以所学内容为基础, 独立思考, 多向思维, 主动探索, 标新立异, 积极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新结论的实际本领。它是学习能力的高级层次, 也是学习者学习力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学习创新活力的要素包括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品格和创新学习成果[1]P8。大学生要树立学习创新理念, 运用创新学习思维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信息网络等途径, 着重提高问题学习能力、联想学习能力、迁移学习能力、组合学习能力、变通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独创学习能力、操作学习能力[4]P9-13等创新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创新活力。

(六) 激发多元能力, 挖掘学习潜力。

学习潜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发的解决实际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音乐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5]。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学习潜力, 激发多元能力, 是增强学习力的核心和目的。大学

高校如何帮助新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许曼琳

(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 山东菏泽

摘要:进入大学后, 由于角色的转换和环境的变更, 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所下降, 本文从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不同的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新生学习积极性原因对策

学习的成功, 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 而且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兴趣、意志等,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动机和调节器, 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方向, 在以成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活中, 学习仍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内容。积极引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引导他们顺利度过大学新生适应期, 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很多, 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即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大学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1.1外部因素

1.1.1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和就业环境的恶化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学生择业机制不健全, 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 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多困难。在毕业求职过程中, 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一定有明显的优势, 就业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这些现象, 反映出社会制度在建设上的不完善, 而反映在学生身上, 则会使他们觉得读书无用, 以致学习动力不足, 积极性不高。

1.1.2学校因素

校园文化氛围和教师的教风是学生自身因素之外的影响学习风气的两个最为关键的原因。每所高校本身都有自身的风格和特色, 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 这一大环境决定着该校学生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既有学校的历史原因, 还与学校的教学环境、管理机制和教育基础设施等有关。同时, 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纪律生要增强自身的学习力, 就要了解个人学习潜能的状况, 准确分析把握个人在多元能力上的优势与短处;要保护、巩固、扩大、提升个人能力的优势与强项;要正确认识个人在能力上的短处与弱项, 做到巩固强项, 提升弱项, 扬长避短, 使之均衡发展, 从而挖掘学习潜力,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约束力、课程设置和考试管理程度等, 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因素。很多大学的管理都比较宽松, 一些学生习惯于中学时家长式的教学管理, 对大学全新的管理方式很不适应, 加上自身的约束能力差, 以致放任自流, 感到平时学习无压力, 学与不学一个样, 考试时存在侥幸心理, 搞突击式复习, 结果作风越来越涣散, 学习越来越被动, 甚至走入恶性循环, 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

学校的学术氛围及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学术氛围能够熏陶和培养学生对学术孜孜以求的积极态度, 而教师为人师表的风范、高超的学术水平、热心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反之, 一个学术水平有限、对本专业缺乏热情, 对学生缺乏责任心的老师则会直接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 影响他们的进取心。

1.2学生自身因素

1.2.1学习动机的缺乏

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往往感到没有学习的动力, 而在进入大学之前, 他们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考取大学。在这一愿望的推动下, 他们有巨大的动力, 夜以继日地学习, 付出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入大学后随着这一愿望的实现, 他们在精神上不同程度地松懈下来, 普遍有好好休息一下的心理, 原来那种刻苦攻读、认真学习的精神荡然无存, 学习上缺乏动力, 不知道或者不关心今后的发展。进入大学后, 除了目标丧失外, 有些学生还对大学里要继续“苦读”缺乏心理准备, 同时把大学理想化, 想象大学应该具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等。进校之前, 许多人都雄心勃勃、踌躇满志, 把目标定得过高且不合实际。这样, 过高过远的目标实现起来就没有了计划, 因为实现的日期还比较遥远, 学习起来就没有了动机, 也就谈不上积极性。

1.2.2学习目标的失落

大学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是因为对专业没有兴趣或者存有偏见。很多学生高考分数不理想, 面对现实, 他们无可奈何, 不得不选择他们并不想上的大学和专业, 于是也就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次, 一些学生一

参考文献

[1]林天卫.科学学习观的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91-192.

[2]王言根.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9.

[3]叶瑞祥, 吴华钿, 陈洵.青年学习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5-86.

[4]叶瑞祥, 鲁澄南, 柯柄嘉, 朱双利.创新学习能力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篇10

一、要让学生敢问、会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

由于教育体制和大众对教师的认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心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课堂教学往往按课前准备好的教案照本宣科式地讲述,课堂内外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和时间都很少。课堂上往往是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教师的“问”剥夺了学生的“问”。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增强民主意识、问题意识,注重与学生平等对话,让我们的教学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要让学生敢问、会问,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创新教学的开端。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学生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问题应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展开。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和理解知识,从而把知识融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体系。如在学习对数计算知识时,老师可设问:若将0.01cm厚的纸对折50次后,则它的厚度有多少米?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引导学生把它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类比;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可向学生讲述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麦子的故事;在学习韦达定理时,可让学生求解以下三个方程:(1)x2-3x-4=0;(2)2x2-x-3=0;(3)3x2+8x+4=0,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系数的关系,从而归纳概括得韦达定理。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可温习涉及到的旧知识,同时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或好奇心,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三、要让学生敢问、会问,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公式和性质定理外,更重要的是在例题讲解时,一方面,先要让学生说自己的方法,然后师生一同用学生说的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并对此方法的对错、优劣进行评判,从而归纳总结出最佳方法。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养成从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如遇到解三角形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从内角和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中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若遇到数列求和问题,则要会从公式法、裂项相消求和法、裂项分组求和法、错位相减求和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种让学生全程参与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经历不断的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心理活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大学生学习问题 篇11

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对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关注。当前有效教学渐渐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学习与教学的有效与否成为衡量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探寻当前教育实践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对推动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当前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略观教育实践便可轻易发现, 当前我国学生在学习中明显存在三个问题, 即健忘、错觉性理解、无用。这可以分别由学生的表述所例证:“我忘记了”, “我想我明白了”, “我理解了, 但不能用它。”[1,6]

(一) 健忘

这里的“健忘”, 一言以蔽之, 是指学生学过知识后不久就会忘记, 在自己的记忆中没有什么印象。健忘的问题在学习中是很明显的。在参与一系列的课程和项目学习后, 教师发现, 很多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教师教给他们的多数知识。在学习中, 我们面临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已经学习过知识的易损性。它像一块干冰, 在房间室内温度下就会蒸发和消失。学生很少记住他们已经读过或听过的多数内容, 他们只对上次重要考试内容方面的知识印象深些[1,6]。

健忘是学习的最大敌人。如果学过的内容很快就忘记, 知识没有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中, 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在一定意义上说, 这相当于没学。学过的内容只有让学生产生一些印象, 使他们不易忘记, 这样他们才能在以后加以运用。健忘的问题导致学生很难有效学习, 不能有效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 从而阻碍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二) 错觉性理解

所谓“错觉性理解”, 是一种学生认为自己记住和理解了已学过知识但事实却不是的理解。这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严重。因为说到到底, 这相当于是一种“自我欺骗”, 学生实际上根本没有理解知识的本质与深层意义。有效学习中的一个最大问题是, 我们的很多学生都很自信地想象在很多方面他们理解很多知识, 其实他们只知道一些表面性的、皮毛的、肤浅的知识。他们只知道词语的表面意思, 至于深层意思则很少知道。比如, 这个知识是怎么得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 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恰当使用等[1,6]。

很多学生认为, 理解了知识的字面意思就是理解了知识的含意。其实这只是一个浅层的理解。光满足这样一个要求, 肯定不能很好地深度理解知识。而且在这种情境下理解的知识也容易“健忘”, 因为这样的理解会导致肤浅的记住, 无法使新知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建立更深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 这样的理解也并不能使学生自己对其产生真正意义。没有产生意义的理解就是机械理解、背诵, 这样的理解、记忆自然不会保持长久时间。

这些错觉性理解的形成往往是他们在学习时只顾自己的肤浅记忆, 不求深层理解的结果。比如, 学生能够极好地说出“供求关系”、“适者生存”以及类似的词语, 但没有实质性理解[1,6]。这样的理解在学校的大多数学生中都会存在。对于学生来说, 这样的错觉性理解无论对于其现在的学习, 还是对其以后进一步学习或工作都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无论在方法、习惯, 还是知识增长方面。

(三) 无用

这里的“无用”, 是指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不能发挥作用, 不能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感觉没有用处。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学生学习主要是背诵知识或做一些习题进行操练技能, 而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怎样考、怎样出题, 学生们就怎样学。如此考试才能考高分, 显示学习好, 是优秀学生。

怀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曾警告我们, 必须防止无用的思想。如果知识没有被使用、测试或重新整合, 那么知识只是被我们的思想所吸收[1,6]。知识只有被利用、测试或重新整合, 才会避免无用的状况。运用不只是最后的测试, 它也是思想重新活跃和发展的机会与挑战。所谓“知识”总是处在必须运用该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的[6]。

学习的“无用”会导致学生学习成就感减弱, 使学习动机水平降低, 最后会使学生厌学, 出现“学习无用论”现象。学习过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惟其如此, 这样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也才能对学习者来说有意义, 因为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当学过的知识能够为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时, 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这些知识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 知识正是在应用的过程中, 才会被理解得更深, 学习记忆也才能更持久, 成为有意义理解与记忆, 真正为学生所掌握。

三、有效学习的原则

假如学习的三个最大问题是健忘、错觉性理解和无用, 那么, 什么样的策略能够克服它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如何做?有效和持久学习的五个原则是积极性、反思、合作、激情、共同体[7]。这些原则来自于认知科学和社会学学习的通常研究, 非常适用于有效学习实践。

(一) 积极性

积极性是指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 是“我要学”, 不是“让我学”。只有在积极性状态下, 学生才会调动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变得非常积极、主动, 这样他们才能使学习更有效和持久。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时才有可能发生。儿童越是积极, 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8]。此外, 通过积极的方式学习, 既有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理解、学习与掌握, 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养成持久、科学的学习习惯。在被动学习下, 学生只是在被迫地记忆一些用于考试的肤浅理解的知识, 他们根本没有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得来的过程与方法。他们可能只“知其然”, 而根本不知其“所以然”。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 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9]。

在情境中, 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多数时间是非常积极的。他们无论在写作、调查还是在电脑上搜索信息时, 都非常积极。他们互相讨论, 分享信息, 也互相挑战别人的观点。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表明, 积极学习比被动学习导致了更多有效、持久的学习。这是所有人类学习的关键原则之一, 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都是如此[7]。在学习中, 只有当学生是一个积极施动者, 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观众、顾客或收集者时, 真正和持久的学习才会出现。通过实验、探究, 通过写作、对话, 学生变得更积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积极学习的机会和支持。

(二) 反思

这里的“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已有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再思考。思考成败得失, 从而从中获得经验与吸取教训。真正的学习是行动和反思的结合。学习本质上是经验的重组, 是探究、反思和问题解决[11]。由于一个人在做事时可能难以关注到全局, 因此会出现失误。只有在做完事情之后, 在对这件事情重新思考时才会有新的看法, 才会对整个过程理解得更为清楚。如果不加以反思, 那么, 错误之处将无法被发现与改正;成功的经验也不能得以总结与提高。仅有活动和实验是不能实现有效学习的。无论是写日记、写作、数学运算, 还是理科实验, 教师都必须创造机会,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一个成功的学生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反思已经学过的内容上。实现了有效学习的学生不仅仅拥有积极性, 因为仅仅拥有积极性对于有效学习来到说是不够的。如杜威许多年前观察到的, 我们不只是从做中学;我们还通过思考我们正在做什么进行学习。它被布鲁纳称为“进行后”的过程, 即成功的学生们思考他们正在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给予他们很多机会去讨论:他们现在是怎样学习的, 他们为什么通过这些方式学习, 当他们做错时他们为什么会做错, 当他们做对时他们为什么会做对, 等等。一个高水平的、被认真指导的反思总是融合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7]。

当然, 积极性和反思同时进行确实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在个体独立学习的情形中, 使这两者结合更是困难。当学习者独自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时, 他们往往由于专注而忘记了其他的事情, 包括对已经做过事情的反思。除非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养成习惯的学习者, 否则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对一般的学生, 特别是对一些不太认真的学生更是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布朗和帕林斯卡 (Ann Brown with Annemarie Palinscar) 的最重要的发明“互惠教学”产生的原因 (Palinscar and Brown, 1984) 。互惠教学, 是学生一起阅读复杂文本, 通过共同工作,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聚集、集中注意力和积极地、批判地和反思地提问, 从而增强他们阅读理解的过程。因此, 在合作性原则中最明显地体现着积极性和反思[7]。

(三) 合作

真正和持久的学习也需要合作。在合作中, 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一起工作、学习, 从而可能互相帮助、支持每个人的学习,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补充每个人的知识。因为每个人学习到的知识是不同的, 当他们相互交流时, 彼此之间分享别人的知识, 这样他们就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从而增加、丰富自己的知识;如果自己的知识有错误之处, 当与别人交流时, 别人也可以给他提出修改建议, 从而得以改正, 这同时也给小组中的其他人一个替代学习的机会, 防止类似错误的发生。积极性的获得、反思学习的顺利进行, 必须有合作的参与, 而不是走向封闭自守。儿童的思想在表达和实现中发展[11]。

合作是不足的联合。有很多智力的和专业的难题不可能依靠一个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小组中其他人的全力合作才能得以解决。通过对比不同观点, 让人们去重新思考、反思他们认为他们已经知道的, 通过合作性交换加深他们对观念的理解。因此, 当我们说反思重要时, 合作同样重要。通过反思、相互作用和合作使这些观念重新理解、批判与发展[1,6]。此外,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活动中, 知识会形成得更为牢固、持久、有效。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经验活动的产物, 知识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16]。

(四) 激情

这里的“激情”, 是指学生充满激情地、热情地学习, 对学习融入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对学生来说, 学习在本质上不仅仅是认知的或智力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感的和感情成分内在于学习中。学生只有带着感情学习, 有感情地致力于思想、过程和活动, 并且把学习与当前和未来目标联系起来, 真正的和持久的学习才会出现。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任务没有激情, 那么他们很难想去学习, 即使有学习行为, 效果也不会好。激情是在有凝聚力小组中的独立成员的个体中形成的。简单观察在运动队、演员组和营地宿舍中的成员中形成的精神, 就能察觉到与合作性工作有关的激情[7]。

一个人只有在激情的状态下, 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潜能, 创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冷漠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学习, 那么势必会造成对他们自身的束缚, 限制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一个在舞台上的歌手, 只有当他处于激情中、不受约束时, 才能尽情表演, 使表演发挥到极致, 否则会出现一些不顺利的情况;同样, 一个画家只有在富有激性的状态中,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作画中去, 创造出一些较好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 亦是如此。

(五) 共同体

这里的“共同体”, 是指学生为了学习的需要而组成的有效学习小组。当积极性、反思、激情和合作在一个共同体中被支持和建构时, 真正的和持久的学习就出现了。这个共同体重视这样的学习经验, 为学生创造很多机会体验成功和快乐。学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学到的知识比个体独自学习学到的多。当没有一种观念以一种官方途径呈现时, 学习者通常能够将自己的观念建立在彼此的观念基础上。他们作为一个小组所学会的东西, 要比每一个人独立工作所学会的要多[18]。如果学生执行一项比他们当中的任何人单独能够完成的任务都要复杂和困难的任务, 他们必须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成员各自知识的发展通过积极追求分享知识、尊重知识分享过程而实现。

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是什么?卡莫彼纳 (Campione) (1993) 已经指出, 有效学习共同体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 成员必须有重要的东西相互提供, 在共同体中相互依赖的基础是它的成员代表不同能力、理解、技能和意向的系列。然而, 在这样的共同体内, 小组成员的“个人性”特点是小组成员为集体而发展他们的个人能力, 而不是小组成员为维持他们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发展他们自己的特殊才能。第二, 允许在多元化的小组成员中进行分享知识。个人才能一旦形成必须被分享。一个运转良好的学习者共同体, 不只是由拥有不同能力的成员组成, 而且通过参与各种对话、同辈指导、交谈和合作性工作, 知识在小组成员中被广泛传播和分享[7]。

四、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五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这些原则的恰当运用对于促进当前我国学生有效学习的实现无疑是有益的, 但这些原则也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挑战。理想的学习共同体具有积极性、反思、激情和合作特点, 现实中的课堂和学校在何种程度上满足理想的学习共同体的要求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在这种情境中的学习和教学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学生和教师同时要求学校和共同体提供和鼓励这类学习与教学新方式。我们的学校在给学生提供这类学习支持环境的同时, 也应该为教师提供, 因为教师也是学习者。

一些原则不仅要求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方法或技能上转变, 更要求从学习价值观念上转变。我们相信, 为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即使困难重重, 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努力, 就会实现目标。

摘要:课堂教学及其效率受到更多的关注。只有分析当前教育实践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消解策略, 才能推动有效学习。略观教育实践便可发现, 学生在学习中明显存在三个问题, 即健忘、错觉性理解、无用。有效和持久学习的五个原则是为积极性、反思、合作、激情、共同体。

关键词: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有效学习,原则

参考文献

[1][2][3][4][5][15]Shulman, L.Professing the LiberalArts.Education and Democracy:Re-imaging Liberal Learing inAmerica (Robert Orrill, Ed.) .New York: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1997.

[6][9]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83, 282.

[7][10][12][13][17][19]Shulman, L.Professional de-velopment:learning from experience.Common Schools, Uncom-mon Futures:A Working Consensus for School Renewal (Barry S.Kogan.Ed.)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7.

[8]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84.

[11][14]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17, 202.

[16]钟启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0) .

上一篇:造价组成下一篇:秸秆的机械化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