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共11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1
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
据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611万人,2010年将达到631万人,在201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达到66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 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 3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 达 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由此可见,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当前就业形势,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611万人,8年增幅高达431.3%,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任职,且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困难与问题 2003 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 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 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 然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338 万人,比 2004年增加 58万人,增幅 达 20.71%,就业形势严峻。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 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800 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 440 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 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 20 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 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 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认为首先要调整好心态,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对于薪资不要要求过高,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应该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还有就是就业观念需要改变,“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很多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2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不和谐的原因
(一) 就业观念不和谐
一是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 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 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 盲目考研、出国、参加公务员考试, 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 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 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1]。三是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偏低, 部分大学生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高, 或因就业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工作, 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 产生不平衡心理和自卑心理, 从而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用人单位。四是自我认识不足, 定位不清, 只为找到一份工作委曲求全。一些大学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我发展路线, 不能将目前工作同个人技能、兴趣、理想等相匹配, 导致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庸, 工作乐趣丧失, 一段时间后不得不回到原点, 进行自我调整。
(二) 就业技能不和谐
一是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 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 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 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 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过硬, 缺乏核心竞争力, 缺乏“基础+特色”, 致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部分应届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 在很多事情上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择业时, 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往往不是凭自己的思考来决断, 而是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 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心理。另外, 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 不会有效展现自己的能力特长, 选择合适的社会单位就业和适应社会单位的挑选, 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 有一定的能力特长, 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由于不会尊重他人, 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 缺乏责任心, 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三) 就业环境不和谐
一是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 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 以致供不应求。尤其多数高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忽视对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 导致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严重脱节, 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和谐[2]。二是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名牌效应”非常明显, 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需求状况差别很大。同时, 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以工作需要为借口, 打出“只招男生”的招牌, 将众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即使没有明确规定, “只要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也早已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式。不仅如此, 企业对大学生也有经验歧视。在招聘的时候, 规定“有经验者优先录用或招收有实践经验人士”, 以减少培养与培训的费用。
二、大学生和谐性就业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和谐就业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和培训等形式习得职业选择与获取的能力, 并借助这些能力比较自主地找到与自身特性较匹配的工作, 熟练驾驭所从事的工作, 实现可持续就业和自身的和谐发展。它是一种隐性素质或能力, 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自主性、就业能力等, 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 (就业率) 及发展前景;就业自主性包括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环境;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及社会保障的完整性。
大学生和谐就业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 注意根据自身素质特点, 结合自身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 并结合社会人才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寻找与自身相匹配并能驾驭的工作。就大学生而言, 不仅得了“鱼”, 而且会了“渔”, 有利于长远的职业发展;就社会而言, 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提高人力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了教育投资效益[3]。同时, 大学生和谐就业不仅保障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而且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和谐就业稳固了家庭的和谐、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单位的和谐, 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促进大学生和谐性就业的措施
(一)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 树立科学人生观
1. 大学生要明确社会的需求。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
综合素质的考评, 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 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 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 以量变促成质变。
2. 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精英式教育时代已过去,
我们都是大众教育的产物, 应该放弃“以自我为中心、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观念, 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 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 作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一些职业兴趣测试、能
力测试, 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我,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 同时也要增强自信心, 培养积极的精神状态,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和创业的思路。
4. 通过上招聘网、企业网、读报纸、上学校的就业指
导中心网站, 积极了解社会需求, 分析专业状况, 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 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并积极加强自身修养, 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良好的情商、创业精神、独立性等, 树立全方位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二) 大学生要提高技能, 增强社会竞争力
1. 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
规划, 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 发挥学院的专业特色, 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专业;同时, 增设职业规划培训课程, 在指导择业技巧的基础上, 逐步开展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 积极开展模拟招聘等活动;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 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 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 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 勤于实践, 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 对大学生个人而言, 在大学期间应积极规划思考
自我发展, 主动走进就业市场。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 把自己看作人才市场中的一只股票, 搜索分析各种与这只股票相关的信息, 总结出各种能使股票升值的元素, 以不变应万变。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力, 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 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 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 积累工作经验, 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 提升就业技能。
(三) 优化就业环境, 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
1. 政府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 通过快速
发展的经济, 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满足扩增的劳动力需求, 同时,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 解决人才高消费、性别歧视、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加强行政执法监察力度, 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4]。
2. 政府需要加强与高校、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 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社区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 企业单位要减少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
歧视等, 同样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自我储备和培养技术队伍及管理人员。企业要理解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经验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 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如大学初期就经过企业文化的熏陶, 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企业, 提高忠诚度和执行力, 并且有更好的示范作用。在实习过程中, 企业也需要把实习大学生当做自己的正式员工, 让他们一样参加企业培训, 对真正有能力的实习生, 在合适时机给予他们合适的管理岗位, 这样可以收到双赢的效果。
大学生就业, 从个体和家庭来说, 关乎前途命运;从学校和企业来说, 关乎持续发展;从政府和社会来说, 关乎和谐稳定。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就业技能的提升, 就业环境的优化, 需要人人关心, 全社会参与。个人能付诸更多的实际行动, 各类组织和政府有更好的政策保障和落实, 才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 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升彬.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和谐社会[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7, (6) .
[2]王舜华.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和谐的就业心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3]柳琼华.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3
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是否稳定。同时也对国家的科技、文化、经济的长期发展,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等问题产生影响。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提升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回顾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及对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刻的思考,可以发现其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教育事业是兴邦济世的根本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就业问题,继续深化改革、发展教育事业,很多就业问题才会向好的方向转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着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展在岗在职培训学习,都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这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也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教育,因为教育是物质发展的基础。如何解决教育完成后的就业问题成了目前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就现阶段来说,应大力鼓励和倡导青年去创业。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年人有着强烈的创业愿望,只是缺少必要的创业扶持和引导。现阶段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青年去创业,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降低创业的门槛。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是学校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伴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显得非常突出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就业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针对当前就业环境而言,找到工作其实并不难,但要找到志趣相投的工作是比较难的。当今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那种出力少、挣钱多的工作,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工作是几乎没有的。所以,还是建议年轻人首先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当有了这些宝贵经验后再去找更理想的工作,或者从原有岗位向更高的岗位发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前提是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综合能力,然后就要留意当下社会的岗位需求,总的来说,就是要了解三个问题。
一、我喜欢做什么?
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工作应该努力去争取。要及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增加信心。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工作,但还是应鼓励年轻人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随波逐流。
二、我可以做什么?
喜欢的工作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胜任的,尤其对于毕业生而言,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时在经历了失败后也不要妄自菲薄,一定要客观地判断自己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岗位,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企业和社会负责。
三、市场需要什么?
这一问题很重要,因为全国各地情况并不相同,市场需要的人才有多种多样,所对应的岗位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如要了解当地招聘的需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翻阅当地权威的招聘报纸或浏览当地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再者就是去人才交流会现场多看看,切记不要长时间待在家里找工作。同时,自己多进行与招聘人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接触,这样才能提升面试的成功率,同时也能积累一些应聘经验。
总之,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总结出三个答案中的集中点,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几率就会高些!诚然,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大家还是要把重点放在“我可以做什么?”和“市场上要什么?”上。毕竟,找一个既是自己喜欢的、又能够胜任的,并且是供不应求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要珍惜在基层岗位上积累经验和能力的机会,分阶段给自己做个规划,分步骤向更高的岗位迈进。
一旦被公司录用,要将自己的未来与公司的未来结合起来,与公司共同发展。如同坐在同一条船上,要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做下去。记得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对年轻人说过:“不要在选择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人生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是在犹豫不决间错过的。任何一条路只要走得足够久,就可以看到别人没看到过的风景,到达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所以,选择好一条路坚持走下去,你就会实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作文 篇4
都说就业难,可究竟难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牵扯到我国庞大的人口数目。首先,在经济科技并行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自动化日趋成熟,手工生产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机械生产取代,这样就减少了一大批劳动力的市场需要。而目前的现状是,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数目不断增长,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全国范围内各大高等院校的扩招政策,更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以我的家乡新疆为例:据自治区办事处统计,20xx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约5.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余人,是历来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根据以往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区毕业大学生人数不仅呈逐年递增状态,而且增幅也一年大于一年,尽管今年年初自治区人事工作会议已确保实现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70%,但由于岗位数量确实有限,就业上岗前景仍不容乐观。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20xx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参加高考报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为168,000;而20xx年这一数字已扩大为20,000,并且预计明年的数字会更庞大。由此看来,在未来的几年之中,等待就业的人的数量还会有所飞跃。
从去年年底延续至今的经济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加深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了解到,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代表对此非常关心:“今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的供给扩大了许多,而需求因为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而严重紧缩,从目前的态势看,影响还没有见底,紧缩也没有到底,需求总量很不乐观。”但是问题来了,总要想办法解决。如何切实解决就业难问题,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水平择业就业,积极应对就业危机,从而转“危”为“机”,突破就业寒流,成了当今大学生关注最多的话题。
从去年底开始,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陆续出台。20xx年中央下达的文件明确提出:“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排好就业,努力提高收入。”今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去年11月政府公布的总额超过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刺激方案,更为促进就业打下强心针。除此之外,各地和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等,可以说,全国上下已形成了积极应对就业危机的态势,对于这一点,作为大学在读生的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希望的曙光的。所以,对于未来,不能灰心,不要丧气,切莫因为一时的阴霾,而拒绝前进的步伐,作为年轻而又充满朝气的我们,应该找到勇气去拨开乌云,重新看见绚烂的彩虹。
除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僧多粥少”,人才的市场输出供过于求这一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大原因莫过于“眼高手低”“有业不就”。据国内某大学最新统计数目显示,毕业生签约率比去年同期还高出0.7个百分点。其原因不过在于很多学生看到就业形势不好,不挑挑拣拣了。大,学生就业难中,有业不就是很突出的一个方面,很多人把就业目标锁定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企,而基层、中小企业、广大农村非常需要人才。没错,其实基层有着非常巨大的人才缺口,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而如今面临的现状是: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都幻想一步到位的理想境界,希望走出校园就马上坐进办公室,可现实就是现实,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人还不能立刻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理性对待就业难的局面,认清现实的发展方向,调试心理同时树立起自信心,相信“我能行”。从底层干起,积累工作经验,汲取实际操作中的不足与教训,不怕吃苦,不畏困难,为未来即将实现的梦想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危机面前心理调适非常重要。就像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这两年办事难,过两年会好转。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全球性金融危机,作为个体,必然要付出代价,我们要尽量缓冲,能做多少先做多少,等经济复苏后再充分就业。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篇5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谢谢您的配合!
您所在学院专业性别
1.您所在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
2.您自己是否做过职业规划:□是□否
3.您认为自己的哪些能力非常突出(先选三项):□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
意向□沟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应变能力强□专业技术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
4.您认为自己目前欠缺的素质是(可多选):□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有关工作和学习经验□就业知识和技能□克服困难的能力
5.您的就业观念是:□一步到位,有固定的收入□先就业后择业□
不就业继续深造□自主创业
6.您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月薪和福利□单位的前景□深造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趋向□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具有挑战性
7.您是否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清楚□不太清楚□不好
确定□不知道
8.您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1000-2000□2000-3000□
3000-4000□4000以上
9.您认为证书在您求职过程中作用如何?□是能力的证明□只是对求
职的补充,不起决定作用□完全没作用
10.您自己会为所期望的工作去考相关证书吗?□会 □不会
11.您希望从哪个渠道获得企业的招聘信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求
职网站□招聘会□专业媒体
12.您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对自己的定位不清□对社会
认知不够□对未来目标不明□对就业准备不当
13.您认为自己就业是什么最重要:□专业□个人能力□学校
14.您对自己当前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乐观□一般□不乐观
15.您对当前就业现状的态度是什么?
16.您认为当前的大学教育是否适应市场需要?如不能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2 篇6
调查报告 范文频道 更新时间:2009-10-27 【字体:小 大】
>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合作,本问卷不对外公开,情如实填写,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2,工作报告《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2》。
1.就你的了解,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初期月薪是多少()
A.1000以下; B.1000-1500; C.1500-3000;D.3000以上;
2.现在大学毕业生很多,他们会不会对你们的工作形成压力()
A.很大压力; B.一般; C.不会有压力;
3.很多人认为名牌大学学生能力方面要比一般大学学生强一点,你觉得这种说法对么()
A.正确; B.不对 ; C.难说
就下面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1).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社会总就业群体种地为如何?有没有优势,如果有在什么地方?
2).现在大学生手头的一些证书对他们的就业带来多少便利?你对大学生中“证书越多越能找到好工作”这一观点赞同么?为什么?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篇7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及现状
(一)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是整个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就业难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于同时毕业、同类专业的男大学生而言的。第二, 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包括女大学生毕业时未找到工作, 也包括找到工作但工作不理想的情况。第三, 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即毕业生就业的阶段内。
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 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2009年为611万, 2010年为630余万, 2011年达660万人, 2012年达680万人, 加上历年来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有近千万的学生需要就业, 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完成的一项关于女性毕业生的专项调查报告显示:2010届女性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为21%, 明显低于男性毕业生的29.5%, 女大学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大学生的86.3%。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 在相同条件下, 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
(二)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女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知识分子的一个群体, 可谓是女性中的佼佼者、社会的高层知识分子。但是, 其就业由于多种因素困扰, 而出现有别于同等学历男性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业机会上的倾斜性。
据调查统计了解, 用人单位在招聘、考察、录用大学毕业生时, 拒用女大学生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条件上没有明确的性别要求, 但在最后录用的时候却会以种种理由拒绝女生;而有的用人单位则在招聘会宣传单上明确标识出“男生优先”或“不招女生”的文字。
2.就业条件上的苛刻性。
我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在录用女大学生方面, 往往与男大学生“同工不同酬”。在招聘过程中, 同等的职位男女要求不一样, 往往对女生提出更为苛刻要求, 因此, 女研究生和男本科生就业结果相当, 优秀的女大学生和中等水平的男大学生就业水平相当。
3.就业岗位的局限性。
据了解, 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 如教育、卫生等, 而男性垄断的行业, 如研发、冶金、建筑等行业, 基本不接受女大学生。由于就业范围的局限性, 使得很多女大学生要么拼命考研考博, 要么就只有放弃本专业, 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二、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客观因素
1.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2.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目前, 我国关于保障男女平等、对女性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利实施保护等的法律及规定都十分原则, 缺乏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可操作性。尽管我国有保护女性工作的法律条例, 但不包括完善的执行机制。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3.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指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 使女性在就业中丧失与男性平等的择业机会及待遇。就业性别歧视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
(二) 主观因素
对于部分女大学生来说, 一是缺乏从眼前做起, 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一味想找稳定的、待遇高的、不累的工作。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二是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吃苦耐劳、奉献社会和人民的意识不强, 她们把高薪”“高职”“大城市”“住房”当做找工作的标准而不考虑自身条件, 从内心排斥低层次就业, 眼高手低。三是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劣势, 造成了就业难。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女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 在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今天, 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大量的, 更是多元化的, 因而女大学生充分就业需要女大学生自身、社会、学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一) 建立配套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 维护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一个国家女性就业、从政的比例, 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女性认识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进步。因此,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维护妇女的劳动权益, 是女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点。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 补充具体详细的实施措施和惩罚条例, 以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
(二) 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 学校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其就业进行全过程指导、帮助与管理, 使她们在进入市场前就了解有关政策, 熟悉行情, 从容应对。
(三) 女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在校期间, 每个女大学生都应注重全面发展,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第一, 女大学生自身要树立独立意识;第二, 大一就开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分阶段不断完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第三, 在现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做到“博学多才”。第四,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以多种方式与社会接触, 拓宽视野, 锻炼自己的胆识和能力,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
即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 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对女性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在生育时段的工资可由财政专项拨支,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高劳动成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 1972.70.
[2]陈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04) .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8
【关键词】经济转型; 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近年来则迎来转型期,由此前的劳动密集型经济逐渐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这不但说明经济发展方向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将间接造成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由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多为高素质人才,在人力资源供给因素里,一直是中高级劳动力供给的主体来源,然而当前其数量与质量上都存有明显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因此,探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刘易斯拐点”是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年轻人口会使劳动力变得廉价,此时形成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即产生较便宜的要素价格;然而,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廉价劳动力会与日俱减,劳动力不可能永远过剩,迟早有短缺的一天,此时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这个劳动力由过剩变短缺的转折点即为“刘易斯拐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加之我国人口结构方面的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并于近几年出现瓶颈。据相关统计,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首次出现零增长状况。那么,我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然来临?对于该问题,学界尚有争论,然而其到来时会出现的状况正在我国经济现状与就业现状中显现,如民工荒现象,又如出口商品价格不再具有明显优势等,近年来这些现象愈加明显。
阿瑟·刘易斯还认为,在“拐点”过去后,要想使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必须积极促使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变成为知识密集型经济。当然,这会对人力资源供给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影响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对我国而言,面对“路易斯拐点”,一方面应当从数量上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点,应当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所以,我国经济转型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是对大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增大,此时,由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但会在我国人力资源数量供给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其提供必要的人才数量,而且也决定着我国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可以说,人才质量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二、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均衡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与两个事实密切相关:一是十多年来的大学扩招;二是近年来我国GDP增长速度的逐渐放缓。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有效解决当时的就业问题,我国于1999年实施了高等教育改革,从当年开始逐渐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规模。在该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省市的高等院校纷纷增加了招生计划人数。在此之前的多年里,高校招生人数一直维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每年的增长幅度并不够,一般在8.5%上下,然而在扩招政策出台当年,增长比例猛增,达到了47.4%,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比例;此后,一直到2016年,每年的高校招生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高招录取率也一直较高。
对比每年高校录取人数与当年GDP增长速度不难发现:自2007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与之前相比有所下降,2012年起则降到了8%以下。可是,与GDP增速放缓的态势相对,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尽管扩招增幅不算太大,然而其增长态势未尝改变,GDP的放缓与大学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必将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高校扩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迅速提升我国居民素质,拉动经济需求,对缓解就业形势也有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小觑,其对就业形势的缓解只是暂时的,其最终结果是将就业压力向后转移。
三、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多的中高级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数量较多,然而其在质量上无法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甚至人才质量下降的问题开始显现。
得益于高校扩招的直接影响,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显著扩大,但是学历并不等于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着各种新的岗位,也改变着岗位职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博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是由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的,然而自1999年起,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必要的教育资源未能相应增加,加之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特别是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高校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此外,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方面做得不够,存在方法陈旧、缺少实践教学等问题,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书本理论知识过渡到实践应用之中。
相关调查显示,一方面,在许多企、事业单位都存在人力资源需求缺口较大的问题,人力资源供给充足的单位并非大多数,即使供给充足,也并非所有岗位都能招到最佳人选;另一方面,应届大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的录取率较低,即使那些被录取的大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无法胜任岗位要求,而在工作两年内离职的大学生数不胜数,比率很高,很多大学生的离职名义上是“跳槽”,实际上是自身能力不足无法继续工作。由此可见,人才质量偏低是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面。
四、应对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基于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的上述问题,应该紧紧围绕人才质量偏低这个关键点,努力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多层面、多角度地升其就业能力。
1.注重能力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在诸问题中与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就业之间相关的是能力教育缺失的问题。过分强调知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良传统,对学生个体而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应用实践是其在小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注重能力教育需要高校采取积极措施。为向社会输出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重视能力教育,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使学生积极配合提升自身的能力。
2.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高等教育关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久,然而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地关注“理想教育”的层面,未真正触及学生就业的实质。可以说,多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不切实际,这会使大学生形成一个认识的误区,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如何满足自身的“职业偏好”。因此,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创新,开展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偏好”视职业生活众因素中的一个,强调理性认知;一要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身的特质和能力;二要指导学生正确判断社会需求,不仅是岗位需求,还包括能力需求。
3.加强社会实践以及校企互动
社会实践不应局限于校内,不应局限于知识理论教育,而应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内容与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实践不能流于形式,而应与专业课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真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此同时,社会实践需要高校、学生以及企业的共同参与。企业是人力资源需求方,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归宿,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迎来经济转型期,人力资源市场面临重大考验,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应对经济转型、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应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则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而企业也应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中。
参考文献:
[1]李文晶.论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 2014(17):164-166.
[2]赵晓彤.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6(16):20-22.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英语演讲稿 篇9
Ladies and gentlemen,It’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speak to you all here tonight.My name is sunny, from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I’m a happy, honest and easy-going girl.Well today’s topic was about students’ employment.The topic brought me back to the last summer vacation when I got my first part-time job through an agency.It was not a family tutor or something, it was about selling a house near the Olympic Sport Center in Nanjing.What I had to do was to introduce the house to some shop owners and take them to see it if they are interested in.I remembered clearly how I encouraged myself every time to enter a shop with the ad sheets in my hand.I remembered clearly how I tried to keep a smile said sorry to bother you when they turned a cold face to me.And I remembered clearly the heat sun of last summer, my sweat mixed with my tears every day I went back home.I had come a long way.There were plenty of times when I should have got beaten.However I kept holding on even at last I failed.I didn’t sell the house out.But the experience gave me a lot.Now I’m not afraid of being rejected or criticized.When hard work doesn’t seem to pay off, I see it 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for the faith in me never die, my spirit was never broken.I understood two words: try and persistence.Today we face an economic slowdown, we panic at unemployment, and we hear too many complaints.Let’s have a quick review at our past 20 years.We worked hard for key high school, struggled to enter a better college, and when we finally get out of the campus, we are just like the flower buds, cannot wait to blossom quickly to display our beauty and fragrance to the society.But we find that we are now in a dilemma of economic crisis, our vigor, vitality and enthusiasm are gradually covered by the falling snow of worry, fear and self-distrust.So tonight, I’m standing here to use my own story to summon up our courage and voice my opinion.First, I want to say.Don’t be afraid.Even if we lived in a economic boom, we would still have to face other kind of pressure.So what we always need is persistence, self-belief and a dream.So that’s the second.Choose what you like, set a goal and sail your life boat towards it.Everyone in the world has a dream, a goal, a vision, which is a driving power to pull you forward in life.Third, keep a down-to-earth attitude on your job hunting.Maybe your first job is really unsatisfactory, but step by step, you get the top.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is a must during the process.Four, never stop on the road of learning.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We need to make our weapons shaper than before to tackle those new challenges.Five, pay attention to your health, exercise more, smile a lot.Still there is six, seven, eight points should be listed here.Make the long story short, believe we are young, we have a bright future, job is just a part of it!
关于大学生毕业就业 篇10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推出四年来,被调查者的就业压力一直呈下降趋势,而逐年增加的期望月薪2012年出现拐点,除专科生外。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介绍,2012年报告的最大特点是期望月薪更趋现实,2011年的调查报告曾经出现期望月薪翻番的现象,除了与物价上涨过快的客观因素有关之外,求职者的主观愿望可能也有些偏离现实。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分布在3000至5000元范围内,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期望月薪依次为2890元、3480元、4840元、7160元。而2011年,四类被调查者的期望月薪分别为2000至2500元、4500至5000元、6000至6500元、9000至10000元。
此外,在就业工作地点方面,被调查者不再一味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是首选二线城市,房租、生活费等消费的压力,让学生们更趋向于去竞争压力不大、消费水平相对低的二线城市工作。熊汉忠分析,期望工作地点偏远的人群,会以、“竞争程度”、行为三方面的压力体验都相对突出。
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思考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查看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学校,多数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使很多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足,不能适应用人企业的要求。如何高效的运用大学生在校时间充分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自从1999年后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出现的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致使大学生过剩。尽管我国高校在不断的扩招,但是新的工作岗位也在增加。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在800万左右,而每年毕业的学生仅在300万左右。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主要问题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等学院的课程设置与市场用人观念存在着严重脱节,造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点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由于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靠“等”,就业观念比较落后;第二点是大学部分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忽略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教学安排十年一日;第三点是培养人才的模式单一,高等院校忽略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学生没有个性鲜明的特点;第四点就是当代毕业生没有应聘求职经验,不具备良好的面试应聘能力。
二、 培养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一) 是当前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毕业生的就业率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前景,尤其是目前国家教育部门每年公布的高校学生就业率,并且明确的提出对就业率低的高等学校进行警告、减少招生等措施。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能力,同时也决定了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等院校要想得到理想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2]。
(二) 可以实现大学生的理想以及自我价值
当前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要认识到只有过硬的能力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做到毕业之后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就成为国家的负担,更不要说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服务社会。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一定要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 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
我国党中央以及国务院都特别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会议中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利益,要求各省市政府以及教育部门都必须不遗余力的把高校人才培养策略放到第一位,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落到实处。
三、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
高校毕业生非常需要学校向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工作岗位信息,在我国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系统,就业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点是建立与职业教育有关的资料,比如书籍或者影像资料供毕业生查阅,还可以在就业系统上设立影像资料室方便学生随时可以在网络上查看类似“模拟面试”等影像资料,使大学生能有良好的面试能力;第二点是可以建立大学生自愿者服务了解区,现在企业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而当今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通过做福利机构的志愿者可以了解当今社会的工作环境与企业需要获取工作经验,促使毕业生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3]。
(二) 建立就业咨询室
通过在学校建立就业咨询室,大学生可以与咨询师进行全面的就业咨询,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向咨询师提问。根据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分专业的咨询室,这要求咨询师要准确的了解当今的社会形态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详细的向大学生讲明白社会发展形勢,使每位大学生都能清楚当今的发展形势;如果某个专业学生较多,就可以采取集体咨询,这种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增强效率,更达到了目的。
(三)加强校企合作
一所高校是否成功的标志是该校培养的学生能否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主要来源于工作的实践经历,而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不同形式的合作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多为学生创作实习就业岗位,当前多数企业都意识到给毕业生提供实践工作岗位可以双方受益,对学生来讲,可以有机会亲身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可以使学生结合社会实际规划自己的工作生涯,对于企业来讲可以通过实习考察留用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第二种是企业与学生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毕业生需要企业的招人信息:“什么样的人才受企业欢迎”,高校应该请企业负责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加深对工作岗位的了解[4]。
四、结语
随着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担当着重要责任。各高校要发挥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完善就业系统等途径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使大学生自己准确定位,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永梅.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4:106+94.
[2]张长路,李庆中.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商,2014,14:18-19.
[3]杨晓南,郑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2,05:79-92.
[4]韩庆红.关于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47-151.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推荐阅读: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05-11
关于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的思考06-30
关于医学生就业08-25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09-15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10-23
关于大学生就业及创业讲座策划书06-20
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前景论文07-30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08-28
关于在校大学生兼职问题调查研究报告08-19
关于学生假期补课问题的社会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