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10-23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11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个当代的学子,我们也将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无论是政府、学校、社会,还是家长和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们两个同学为一组就就业难不难的问题对大二的学长、学姐做了一个调查。据我们统计:50%的同学觉得就业难,27%觉得有一定的难度,14%觉得很容易,剩下的9%是走关系,不考虑择业的问题。从这些数据看来,我们总结了如下这些原因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就业难:

一、就业观念问题

大多数学生刚从高校毕业时就对选专业的问题不明确,总是随大流,学的人多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这样盲目的跟随,最后后悔的是自己。大学毕业时都想去大城市、大企业单位就业,还有就是差不多一个班的同学都去竞争一个岗位,都觉得这个岗位福利好,在地点好。但是都没想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实中单位并没有要招用这么多员工,最后失败了,就又去寻找新的机会,因此就业感念又一次发生了改变。

二、技能缺乏问题

现在的本科院校大多都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我们学的是会计专业,就我们现在了解的知识所知用人单位很重视动手能力和书本知识,要能全方面了解会计的职能和一整套的做账过程,用人单位才能放心地把一个公司的经济命脉交给你,如果你连基本的算术都不会,最后只能被fire掉。所以大多数企业对从大学毕业招募的员工都要进行就业前的培训,通过各项的综合考核才能正式上岗。企业也就能更好地、放心地重用大学生。

三、信息不足问题

同学们大都是认为要把专业学好,每天埋头啃书,就我们学校的自习室来看,每天都是满座,不管是上课期间还是下课或者是放假期的时候,也有很多是呆在寝室一天不出门,这样是不行的,没有出去了解过自己专业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每周都应通过多方面的手段来了解近几年的就业市场的一些要求,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在用人单位招聘时脱颖而出。

四、性别歧视问题

当我们调查到大二学长专业是机电专业时就明显能看出一个问题。男性占四分之三,女生不超过10个人。这就是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问到就业问题时大多数男生就说这个问题很容易,因为他们都是一批一批的进企业,有的用人单位就不会要女生。说到女生多的专业就属会计专业了,一个班级超过5个男生就很多了,到就业时,用人单位就很看重男生,认为男性对会计这个行业有潜力股。

综合上述的几个问题,我们大一的学子都已经感觉到了局势的严峻,只能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技能,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个问题,改善缺点,学习优点,才不会落后。这几年政府也相应的对大学生就业这一方面的问题做出了政策,我们也要相信,国家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也要相信导师,相信自己能闯出一片天。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2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第一, 受经济增长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 使用人单位需求总量下降。数据显示, 2013年, 到各高校开展招聘的单位和提供的岗位数量有所下降。目前, 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的用人需求降幅明显, 三资和民营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招聘吸纳人力的情况不如往年, 很多出现减招和停招的情况。

第二, 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导致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态度不积极。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 2013届应届毕业生签约人数不足三成, 在很多专场招聘会上, 女大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尤其是工科专业女性毕业生很多未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女生大多选择考研、考证,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明“限招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将同样具有应聘资格的女生拒之门外, 有的单位虽未明确表示拒绝女生, 但最后也会以各种借口淘汰女生。目前, 女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女生就业率为男生的82%左右, 每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中, 约70%是女生;就业质量低:女大学生就业岗位的专业相关性较男生低, 女大学生对岗位的满意度较低;就业的底薪也普遍比男大学生低,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了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态度不积极。一些工科院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开设热门专业, 造成热门专业的学生数量激增, 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与此同时, 用人单位的招工信条, 导致性别歧视现象泛滥成灾, 女大学生就业处境异常尴尬。

第三, 女大学生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使其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基于这些问题, 笔者以淮阴工学院机械学院的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主体, 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能力做了调查研究, 对女大学生就业观产生的多种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分析

就业观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一种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为对就业意义、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等方面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女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 从就业过程来看, 普遍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工科类女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急躁、紧张等焦虑心理, 为深入了解, 特对40名即将毕业的理工科女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 (1) 已经应聘就业的共2人, 占到全部人数的5%; (2) 正在应聘就业当中, 用人单位已经有回应的有6名, 占到全部人数的15%; (3) 没有应聘就业成功, 仍然在联系用人单位的有32名, 占到全部人数的80%。

通过以上问卷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 理工科的女生就业还是很困难的, 在毕业之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仅仅占到总数的20%。结合客观的原因, 许多女生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 有的女生愿意选择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 理由为机械专业毕业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能干什么, 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反而影响以后的生活, 自己本身也不愿意从事比较辛苦和劳累的工作。在就业观的形成上, 家庭不可避免地成了影响大学生的重要因素, 而当大学生在就业遇到困难时, 最希望获得的是来自家庭的帮助与指导, 部分女大学生也因家庭原因而产生就业惰性, 不愿意自主就业。

三解决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一,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和不足,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包括文化素质的提高、自身修养的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只有从各个方面提高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更好地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才能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在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实习活动, 提前积累工作经验, 可以为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

第二,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长处和不足, 女性在语言能力、思维的缜密性、管理能力、忍耐力方面与同等的男性相比, 有着明显的优势。理工科女大学生更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发挥出自己特有的优势, 扬长避短, 按照社会需要, 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塑造自己, 发挥自己的特长、特点,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从而吸引用人单位, 提高就业率。

第三, 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中, 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地评价自己, 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 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 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部分企事业单位用人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 这是完全违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各级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干预机制, 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 制订相应的惩罚措施、应对措施, 完善和保障工科女大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的公平性, 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以种种理由提出“只限男性”等招聘说明, 以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 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了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态度也不积极, 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大学生应聘清洁工、服务员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家庭的幸福美满,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去解决。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源不足主要存在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所从事职业、职务级别等方面。由于家庭的原因,许多大学生遵从“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坚持在本地找工作而放弃了许多工作机会。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户口等问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等等。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也是用人单位拒绝他们的理由。

2、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估计过高,对工作百般挑剔,往往手高眼低。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注意学习学习安排的必修课程而对很多课外知识的积累并不重视,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大学生在应聘时表现得过于紧张、胆怯,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而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导致就业的成功率不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加快就业政策的完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政府要加大对就业政策的改革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去艰苦的的地区就业,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同时也要对那些地方保护主义进行整治和破除,给大学生们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公平竞争。对于那些失业或者未能成功就业的大学生政府也应当伸出援手,给予相应的救济,让他们不至于沦落为“啃老族”。对勇于创业的大学生政府应适当扶持,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2、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把握机遇。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即将面临社会与就业,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这就需要老师的专业化指导,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招聘者平等对待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应该只因学生的成绩和学历就对其另眼相看,这并不是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给每一个应聘者公平的机会竞争才能知人善用,合理有效的利用人才资源。用人单位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培训工作,树立人才储备观,也要避免学历高消费,以至于使人才浪费。这样既降低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又使公司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人才,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四、大学生自身应具备的品质

1、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利用假期时间多去社会上历练自己,增加就业机会,并将自己平时做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观察,积极进行实践并持之以恒才会成功的过程。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会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是那种只会夸夸其谈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真正会学习的人知道怎么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二者融会贯通,达到平衡。专业知识只有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才能被自己牢牢掌握,成为以后就业的最佳保障。

2、努力的适应社会,提高就业能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大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到有关就业的各种情况,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有助于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大学生要积极走向社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做兼职等等。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自己的适应期,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此外,大学生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没经历过残酷的现实和生活的压力,总是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过于乐观化,忧患意识不足。怕吃苦怕受累的不在少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一定程度的让大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竞争和压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人人都说成功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现在创造未来。因此,大学生要大胆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篇4

十年寒窗为名累,怎肯面对无所为,早知不如卖红薯,何忍面对亲人泪。这是现在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真实写照。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现在世界金融危机又不断恶化,将更大程度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让辛辛学子十年寒窗终有所为,是我们国家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社会每个人的共同的责任。

我也是大四学生,所赖专业独特,所以找工作不是十分费力,可是看见同一栋楼里其他院里的为工作奔波的同学,不禁心生怜悯,如果当初我也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专业,恐怕以我的实力,找工作也未必能顺心。

可是,形势就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除了要面对,难道不应该多一分反思吗?首先,我觉得首要责任不在学生自己,而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我曾经在一个论坛里引用了郎咸平先生的一个观点,“中国就没有适合本科生的岗位,更别提研究生了,考研根本就是死路一条”,不幸的是遭到了某些版友的炮轰。郎咸平有一个“6+1”的产业链理论。他把整个产业链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而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试想一下,真正适合大学生的岗位是在哪里呢是那个“6”,是产品设计,是批发经营,是终端零售等等,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只负责那个“1”,你能指望诸如东莞一些的玩具加工厂招聘大学生做什么呢,他们不缺精英,也不需要精英,需要的是没有任何知识成本的廉价的劳动力。

其次,不要混同两个概念,“大学生”与“文人”或者“知识分子”。传统的文人或者知识分子是有骨气有信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传统的知识分子的骨气与信仰;传统的知识分子,对历史,对文学,对哲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谓上通天文,中晓人事,下知地理,这样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放在古代的军事或者民政管理,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是独当一面的高手。可是,在我们大部分大学生身上,看不到所谓的信仰,也看不到读书人应有的骨气。而由于教育制度关于文理分科的改革,使太多的理科生缺乏了应有的诸如“历史,哲学,文学”等的人文教育,数理化再精,你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你只能算是一个工人,顶多算是“senior workers”。好在从大一时候,我的班主任给了我这个启蒙,我有幸能在大学四年里养成阅读的习惯,为自己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改革、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影响到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国情,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等若干方面,就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提出来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学生期望、学校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或到基层、企业等等都是对当今社会的严峻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1.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将外资企业、各大知名企业当成首选目标,根本就不愿意去中小型企业,这样一来导致他们的就业道路越来越狭窄。事实上,随着中国小型企业的发展,他们提供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而大学生的这一好高骛远的心态确实他们错过了很多机会。

2.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第一道关卡,可是很多大学生为了扩大就业机会故意夸大实力,造成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下降。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一些大学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等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见,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4.企业用人与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很多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首先就是对口专业,其次是自身潜质。一些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而这些人员应是对其工作业务非常熟悉的专业人员,这样一来就将很多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就业市场的三大重要原因。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势必会影响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都尽力的避开农村。

3.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坏,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暴。社会失业人口剧增,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4.市场容量不足,提供就业机会较少。从国际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但我国中小型企业相对较少。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700万个。所谓“僧多粥少”,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学校原因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家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再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完善。

2.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就业地点的选择,很多大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毕业后都愿意待在大学所在的城市,这样一来就导致就业压力过大。

3.高校扩招的影响。近年来各大高校普遍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人口逐年上涨,就业人口过多,导致就业压力较大。

4.学生就业渠道不通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就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是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渠道。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足,难以符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在学校里只满足于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累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不善于竞争,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发展自己,从而错过很多机会。

2.大学生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大学生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里,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贫困边远地区不去,沿海发达地区挤破了。还没开始工作就想着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

3.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是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久而久之企业就对大学生渐渐失去信任。

4.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很多大学在校生对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只占一少部分。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强化经济发展,完善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国家、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国家要强化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中小型企业发展,提高产业水平,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完善国家就业相关政策,杜绝性别、区域、健康等歧视现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2.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在招聘人才时要改变以往以工作经验丰富、学历高低选人的方式,要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合适的岗位职责,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竞相成财。

3.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大学生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高校要实现教育与社会接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指导,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训,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5.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实际情况出发,认清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技之长,努力培养自己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知识过硬个性特长突出的学生。积极培养自己的创业、创新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篇6

同学们,大家好:

针对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现状,本次调查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合作。对于本次问卷调查,请您按个人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请按说明打√或选择字母,或者在横线内填写。

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帮忙!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攻读的专业类别:

A.艺术设计类B.生物医药类C.计算机D.机械E.语言类F.数学物理化学G.经管类H.材料纺织类I.法律J.建工类K.电子信息类L.其他类

4.您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B.形势正常C.形势乐观D.不了解

5.大学毕业前,你是否有达成就业意向的单位?

A.有B.没有

6.您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企业最看重什么?

A.在校学习成绩,奖学金等荣誉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C.社交能力,应变能力D.实习经验与其他工作经验7.你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优势的是:

A.综合实力B.专业技能C.实习经历D.其他_______

8.您认为自己目前欠缺的素质主要是什么?(可多选,最多选3项)[多选题]

A.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B.专业知识与技能C.解决与应对问题的能力D.压力的耐受性,在困难中重生的能力E.工作经验与社会阅历F.一定的外语技能和电脑技能G.就业技能与面试技能

9.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B.就业期望过高C.供求不匹配D.其他________

10.你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 *

A.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B.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C.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D.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E.其他_________

11.你欲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可多选,最多选3项)[多选题]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D.合资企业E.政府部门F.自主创业G.其他____

12.您对行业的选择主要基于什么原因?(可多选,最多选3项)[多选题]

A.有发展前途的行业B.从事的工作有面子C.收入较高D.与专业对口,学有所用E.能学到不少企业文化,增长社会阅历F.有利于今后的创业G.工作稳定,福利好H.其它________

13.您毕业后愿意在哪里工作?

A 出生地B 东部沿海城市C 西部发展地区D 其他____

14.您是否愿意为了增长工作经验,毕业后免费为某大公司工作? *

A.是B.否

15.在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您是否愿意下基层当村官?

A.是B.否

16.您是否觉得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投资技能学校,调整教育结构,控制高校扩招?

A.是B.否

17.您觉得近期您会为就业做什么样的准备?(多选题)[多选题]

A.考证B.去了解招聘信息C.社会实践或实习D.参加学生组织,提升工作能力E.努力学习专业知识F.其它

18如果回到4年前,你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吗? *

A.会B.不会C.无所谓

19.你认为现在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 ;B.形势正常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D.不了解

20.你对基本就业程序了解吗?()A.是 ;B.否 ;C.一般

21.你学习是么专业______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 B.较有前途 C.无所谓 D.较无前途 E.很无前途

22.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

A.很好 ;B.强 ;C.一般 ;D.较弱 ;E.很弱

23.你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A.专业 ;B.学校 ;C.个人能力 ;D.其它_________

24.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吗?

A.是 ;B.否 ;C.不知道

25..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作,你最想做什么职业___________

26.如果专业不对口,你会选择跳槽吗?()

A.会 ;B.不会;C.不知道

27.你有选择第二专业吗?你认为重要吗?()

A.有,非常重要 ;B.有,但不怎么重要 ;C.没有,重要 ;D.没有,不重要

28.你想过自主创业吗?()

A.是 ;B.否

29.如果是自主创业,你认为你最需要的是()

A.资金;B.政策支持 ;C.技术 ;D.其它_________

30.你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发展吗?()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7

1999年, 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实行全面扩招。此前, 人们曾欢呼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有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尤其在倡导知识经济的今天, 人们坚信, 高等人才的增加势必会给中国发展增添新鲜血液, 将带动中国经济的继续高速发展。然而, 令大家失望的是, 当第一批扩招生毕业, 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时, 局面已变得不再乐观, 甚至就业问题的解决也不再是求学者或高校能够应付的。就业率的持续下降和大批大学生失业的现状迅速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在此, 笔者希望从人力的资本的角度出发再次深入探讨相关问题。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 从人力资本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

1.智力要素

大学生通过教育投资, 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 具备各种技能, 成为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本的外在形式, 然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 需要投资者不断进行补充, 如果所学知识或技能涵盖面过窄或僵化, 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 那么人力资本的回报将大大降低。首先,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经历重大调整, 产业结构升级, 而我国的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针对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改进, 传统专业仍占主导地位。扩招后的学生们苦读三、四年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大体相当, 而传统专业的招聘岗位没变或是减少, 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因难以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而无法充分发挥其知识和技能特长。一方面大学生期望找到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业, 另一方面需求方大量的职位空缺却聘不到合适的人选, 使得结构型失业加剧。另外高校的教材陈旧落后, 学生接受的知识僵化、教条。其次,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要求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交还给学生, 但由于扩招后, 教师数量有限, 表现为普通高校的生师比值从1999年的12.0到2005年的16.85 (其中2005年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值高达17.75) , 相比1978年的4.2差距甚远, 各高校迅速加聘教师或从外单位聘请代课教师, 没有严格把好教师的质量关, 有些教师照本宣科, 教学手段落后,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没有真正实现, 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大大限制。最后, 大学生的求职技能普遍较差。“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盛行, 而不重视平时的积累。在面试时缺乏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求职状态不佳, 无法将自己成功地推销出去。

2.非智力要素

现代大学生做事意志不坚定, 持“先就业再择业”想法的人数居多, 许多大学生毫不重视起初找到的工作, 把它当作跳板, 工作不用心, 得过且过, 敬业精神自然无从谈起。也正因为此,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又引发了社会思考。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个根源, 因为出现了怪圈:大学毕业生过剩—就业难度大—降低要求就业—就业问题暂时得到解决—择业—跳槽—大学生信用危机—下一批大学毕业生过剩……这样的怪圈让用人单位难以接受, 以至于很多单位拒招应届大学生, 或是减少招聘数量, 以减少用人风险, 同时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 对于工资的讨价还价能力趋于弱势。近年的大学毕业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过度的关爱或者溺爱让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 自我意识强, 不愿与他人合作、分享, 受挫折能力弱, 缺乏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

3.健康

任何工作任务的完成都得依赖健康, 何况有的岗位对健康还有着较高的要求, 但不少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外, 其它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制定相应的锻炼身体的计划, 高校的体育课一般也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 学生和高校对身体素质培养的忽视必然导致大学生身体状况总体下降。身体素质已成为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素, 而大学生心理上的疾病也逐渐显露, 自信心不足, 害怕考试, 烦于应付人际关系, 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象, 与社会脱节, 对就业持悲观或逃避的态度。

(二) 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分析

人力资本产权, 包括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发展权、处置权等权利。在计划经济时代, 大学生稀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配由中央“统一计划、集中使用、重点配备”, 此时, 人力资本虽然依附于大学生个体身上, 但他们不能自由选择岗位、不能自由更换工作、工资待遇需要“论资排辈”, 因此并没取得人力资本真正的主权。这种所有权掌握在国家手里的分配制度, 一方面使当时我国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另一方面对缓解当时我国人才稀缺的压力, 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 我们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利用效率极度低下。现在,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 就业制度在朝着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方向改革, 主要特征是以毕业生自主就业和创业为主, 这对大学生自主就业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再者, 从谁投资谁受益的角度而言, 计划经济时代, 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中的受益权无疑归属于国家, 因为他们的教育成本完全由国家承担。如今, 大学教育的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学教育者需要为自己的学习担负越来越多的成本, 这必然要求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一切权利应归属自己所有。大学生在享有自身人力资本的所有产权时, 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所有的义务, 最突出的一项就是自主就业。目前国家仅处于引导地位进行宏观调控, 人力资本如何配置则按市场规则运行。经过优胜劣汰, 人力资本含量高的大学生必然流向收益率高的行业或岗位。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下, 大学毕业生为了尽快收回教育投资成本和体现自身价值, 都希望找到收益高的岗位, 因此, 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获得高薪岗位的毕业生必然努力工作, 以保住工作;而愿意留在低薪岗位工作的毕业生积极奋发, 期望能进入高薪的行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

在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的今天, 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的回归让大学生就业产生竞争, 进而优化人力资本配置, 使全社会受益。但既然是竞争, 必然有失利者, 在他们当中有的愿意接受不太理想的岗位, 而有的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自愿放弃毕业后立即工作, 表现为摩擦性失业。加之市场失灵可能性的存在 (如信息的不对称) , 用人方与能满足其需求的大学生无法完全匹配。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状况是必然存在的。

(三) 从人力资本流动管理的角度分析

人力资本的流动以劳动力流动为基础。在流动的过程中, 人力资本本身并不会增值, 但由于流动带来的结果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产生了更优的配置, 这种配置能使生产效率提高, 从而间接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在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体完全归属于劳动者自身时, 他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自由流动。如果经过自由流动, 可以让毕业生得到更多的利益, 他们将会选择流动, 在个人效益增加的同时, 社会效益也会相应提高。自由流动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心, 可见, 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 当然对大学生就业和择业也有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 就业制度在逐步完善, 但毕竟还处于过渡阶段, 很多法规和具体操作办法仍然限制着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实施, 例如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社保制度。而在人情关系显得格外重要的中国, 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大肆运用“社会资本” (这里指人情社会中的关系网络) , 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均, 间接限制他人自由流动等现象出现。

(四) 从人力资本压力管理的角度分析

过高的社会期望值。如果大学毕业生找到的工作远低于社会的期望值, 会出现暂时的挫折, 他们在面临社会的目光时心理上的压力就特别大。这样, 他们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从事不太理想的工作。他们认为只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当工作与期望值相匹配, 才值得他们去工作。而现实是,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 人均就业机会减少, 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在毕业后及时找到较好的工作, 因而失业率上升。

人际关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 也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的状况, 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包容和肯定, 也很容易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当他们遇到矛盾和纠纷而老师、同学或朋友不理解他们时, 很易于产生自卑的心理, 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甚至陷入一种与同事孤立的状态。相对与校园, 社会更为复杂, 难以适应让他们想要逃避。

缺乏自信心。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接触到方方面面才华横溢的人, 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 过分夸大他人的优点, 不能冷静客观的评价自己, 形成自卑感。此外, 已有的经验和外在的评价也会影响到自信心的建立, 这都将构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让人不断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因为在面试时它就不能让应聘者正视自我, 无法把握充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

过度的承受力。多为独身子女的青年一代几乎没有亲近的兄弟姐妹, 知心朋友也比较少, 有了压力他们大多选择自己承担。沉淀在心理的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 必然产生压抑感, 影响身心健康。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大学生中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们害怕承担责任, 缺乏信心, 总是担心事情做不好会有怎样的后果。身心的不健康当然也会影响到他们寻找工作。

不利于健康的宣泄渠道。现在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多少会遇上所谓“郁闷”的事, 而他们偏爱通过寻找刺激的方式来释放自己, 例如蹦迪、吸烟喝酒、玩网络游戏、赌博等, 久而久之, 很容易堕落在其中难以自拔。这不但不能减轻其痛苦, 反而有害健康, 更谈不上积极的寻找工作了。

三、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 高等教育应加快调整结构的步伐, 避免结构性失业

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积极实行教育产业化, 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 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 为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能顺利与社会的需求接轨, 取得双赢的局面。另外, 国家应该做好引导的工作, 鼓励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 出台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高校, 提高教师的待遇, 加强对高校教学的监督, 避免专业重复设置, 优化资源配置, 尽可能避免结构性失业。

(二)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 根本在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没有改变。毕业生都希望在大城市找到薪丰体面的好工作, 但人人向往的工作岗位有限, 大家都往里挤, 其结果是让招聘单位提高用人要求, 竞争更为激烈。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尝试用普通社会就业者的心态去找工作, 就业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就业率提高的关键, 高校尤其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加大求职技能的培训。

(三) 落实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体地位

人力资本产权对大学生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 产权中的部分权利已得到实现, 如大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升迁、加薪或跳槽到更好的岗位工作, 享有收益权。但还有一些权利没有真正落实, 只有大学生完全拥有自身人力资本的一切权利, 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努力减少失业率, 为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做出贡献。因此, 我们要促进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的尽快实现。

(四) 完善就业制度, 真正实现人力资本自由流动

实现人力资本自由流动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二元结构突出, 导致现阶段人力资本流动最大的障碍在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大学生流动还存在着手续繁杂、乱收费甚至因各种理由受到流动限制等现象, 离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流动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应联合各部委、各单位打破传统限制, 完善就业制度,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人力资本自由流动铺平道路, 也为大学生就业增添信心。

(五) 重视大学生的压力管理

这是一般高校和社会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他们认为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应以获取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 压力等心理问题属于自己调控的范围, 因此很少有高校为所有在校学生开设心理课程或者讲座。有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压力的排解途径而深陷其中。大学生无法成功做到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更无法把自己推销给别人。笔者建议如下:首先, 配备相应数量的辅导员, 保证辅导员有时间和精力了解他所负责的每一名学生并提供帮助;其次, 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压力;再次, 家庭和社会应对大学生的压力持包容的态度, 协助他们减轻压力;最后, 大学生应该努力做到压力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拥有了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双发.从人力资本产权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青年探索[J], 2004, (3) .

[2]杨海波.大学毕业等于失业吗——人力资本理论与就业关系研究.煤炭高等教育[J], 2004, (3) .

[3]武毅英, 王影.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M], 2005, (6) .

[4]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高等教育研究[J], 2005, (4) .

[5]任婷, 周畅.结构性失业与高教政策调整.煤炭高等教育[J], 2005, (1) .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歧视理论;女大学生就业

一、文献回顾

在今年的两会中,相关代表就大学生就业难提出了一系列议题,其中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针对此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分析。

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以美国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其中贝克尔(1961)阐明主要观点为教育能够提高人的认知技能和劳动生产率,于此同时受教育可以给个人带来更高的收入、更强就业能力。而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其存在缺陷,其中史潘斯(1973)筛选假设理论认为个人劳动生产率不同并不受教育影响,只是在合理的工资结构下,对于高劳动生产率群体而言,教育有利可图。

相较于前两个理论,皮奥里(1970)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则在宏观上更好地贴合我国国情,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其中前者工资较高,劳动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前景好。后者则恰恰相反。教育的意义在于把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简言之教育水平不仅是劳动市场的标志的,也构成了不同劳动力市场。

贝克尔的歧视理论也为就业问题拓宽了研究视角。根据贝克尔的分析,歧视性雇主从整体上说是一个受损的群体,与实证检验中“雇主是歧视受益者”的结论想为违背。

于此同时,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中,随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更加紧迫。李海燕,张学雷(2008)具体分析了造成就业歧视的深沉根源。郭秀芬,刘宏佺和杨娟茹(2005)则较好地就女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需要提到胡安荣(2004),具有创新性地运用贝克尔的歧视理论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为后人的研究指出了一条新颖的道路。

上述作者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做了较好地铺垫。尤其是贝克尔歧视理论有效地将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难点进行了数理分析。但是,就已有的研究而言,对于歧视的深沉原因分析不够。本文将结合几个主要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中歧视理论运用的前提条件。

二、模型构建

本文将从雇主的效用最大化出发,通过将企业理论,雇佣男女员工比例和工资率引入效用方程来得到基本的讨论模型。

其中,U为雇主的效用,f为效用函数,p为雇主获得的利润,F为女性的雇佣规模,M为男性的雇佣规模,w为工资率,d为雇佣女性的额外成本(或者额外收益,但一般情况下为额外成本,包括生育成本、提前退休成本、补偿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成本)。

其中本文将假设男女劳动的工资率是相同。

将效用U分别对F和M求偏导数得到:

通过上面的推导可以发现,女性雇佣的额外成本越高,则男性员工对女性员工的替代性越强。而就是对d的正负号也可以发现,如果d为负,即雇佣 员工可以带来额外的收益的话,那么结论恰恰会相反。下面,我们就从无男性员工雇佣和女性员工雇佣规模的无差异曲线上,来观察具体的而替代性。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M和L的效用无差异曲线L1的走势,即在雇主在保持效用U不变的情况下,男性员工的雇佣规模对女性员工的雇佣规模的替代率要大于1。对雇主而言,在付出同样工资率的情况下,雇佣男员工可以替代更多的女性员工。

而无差异曲线L1具体也和规模约束线相切a点。企业在工资约束W(F+M)?燮P

F+M?燮K

时有最大雇佣规模约束:

f(p-wk-dF)

此时,企业将会倾向于多雇佣男性员工,即a点相切与L1的上方。

下面,我们将联系到社会发展,考虑到社会技术进步,单个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情况下的女性雇佣规模变化。

在社会进步的情况下,假设企业在维持利润P不变的时候,需要雇佣的员工规模减少,此时则有减少,即上图中约束线向内偏移:

K变小时,F需要额外地减少,才能维持效用不变。即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在对雇佣总规模K降低时,需要女性员工的雇佣做出更多的减少。也就是上图中L2的曲线走向。

联系到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具体的解释就是,社会发展会带来女大学生的社会雇佣需求,在起初一些行业中,如媒体,教育等方面,女性工作人员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随着进一步的社会发展,以及我国高校扩张政策的认为影响,导致女大学生的需求量超过了市场的需求。而在很多时候,原有的企业,在国家社会保障等强制性措施的实施中(生育政策、提前退休等),雇佣女大学生的成本提高,故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产生了。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女性雇佣的额外成本导致的。该点在社会对女性需求多时,即雇佣规模越算线外移时不太明显,但是在雇佣规模降低的时候,女性员工的雇佣比例将会进一步下降。而应对此问题的办法就是女性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使雇佣时的额外成本不能存立。进而,贝克尔歧视理论中的厌恶成本的基础也就消失。

参考文献:

[1]冯祥斌.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实践途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2]郭秀芬,刘宏佺,杨娟茹.变革环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05,(2).

[3]胡安荣.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J].财经科学,2004.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9

一、活动背景及目的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就业创业的形势日趋紧张。青年就业创业问题,在正召开的“两会”上成了讨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学生作为青年团队中的生力军,在此背景下,其就业创业的思想动态引人关注。

我院自建校以来,一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并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独具一格。在此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我院不同年级学生关于就业创业又有哪些独特的认识与想法?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社将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1年3月中旬至4月初,在热带做职业学院内展开。

三、承办单位

作物11-1班

四、调查对象

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在读的所有学生

五、调查方式

原则上,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必要时,采用访问调查方式。

六、活动资金

1)调查问卷打印费约50.00元;

2)相关资料收集与整理费约10.00元;

3)展板、海报等宣传材料制作费用约 10.00元;

4)问卷后期整理、数据统计、材料归档及调查报告等材料的打印,费用合约为10.00元。

七、具体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10月9日~10月12日]

A、10月9日~10月14日后勤监管制作500份调查问卷,并上交至组长审阅。

b、10月9日~10月12日 组长负责动员小组成员踊跃参加,副组长协助动员,并于12日将具体开展调查的成员名单上交,由组长及副组长审批。人员最终确定后,由何栋斌老师对其进行基础礼貌培训(培训日期暂定16号)。

c、10月11日~10月13日 通过展板、海报等形式进行前期宣传。在此之前,由解说员准备宣传材料;宣传过后,保存好宣传材料,以备上交组联。

2)问卷调查阶段[10月16日~10月20日]

a、成立临时问卷调查小组:

组长:尹绍海

副组长:王仕文

其他成员:张青龙李晓文杨福全胡永江

b、工作人员分组后,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有针对性的采用灵活的方式和途径,对校内同学进行随机调查。(如:走访宿舍与教室,在校门口设访问点等)

c、与各系学生会进行沟通,并利用部分会员学生会干部的身份,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协作。(具体细节商议中)

3)统计分析阶段[10月21日~10月27日]

a、10月21日~10月22日 由监管部负责收集、整理问卷,并进行初步的数据比例统计。b、10月23日~10月25日 由社团理论学习小组初步解析统计情况,展开讨论并组织拟写调查报告。期间,请何栋斌老师会对理论学习小组代表进行培训。

c、10月26日~10月27日 请何栋斌老师、就业指导办公室老师做指导,结合老师建议给出最终的调查报告。

4)后期宣传阶段[10月28日~11月3日]

a、10月30日~11月1日 通过展板、海报等形式进行活动及成果宣传。在此之前,由宣传部准备宣传材料;宣传过后,保存好宣传材料,以备上交社联。

b、争取将调查报告刊登在校刊上,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扩大影响。

c、争取在院团委网站和学院网站上宣传本次活动及成果。

d、鼓励参与此次活动的会员,将心得体会投稿至各系系刊或校刊的编辑部。

5)总结经验阶段 [10月31日~11月1日]

a、总结活动中好的经验和方法,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并探讨解决办法

b、将优秀报告、队员心得、活动记录及各种材料整理存档。

c、10月31日,召开会员大会,汇报近期工作。

注: 各项工作负责人,在当日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向直接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展,以便得到及时的工作指示。

此次活动中的所有经费流动与管理由后勤负责。

八、注意事项

1)在受访人员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原则上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在场。

2)在问卷过程中,对方不理解或对术语、概念不清楚之处,必须详细解释,同时务必做到深入浅出和和解释的通俗易懂。(如:通过举例来做到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3)在调查过程中,问卷调查方式与访问调查方式的选择可由工作人员灵活决定,视被调查人的实际状况来决定最适合的调查方式。(如:有的同学手中有物品,建议采用访问调查方式)

4)未在策划注意事项内的情况,工作人员及其负责人应灵活处理,以有利于调查为原则。

作物11-1班种案六组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0

陈佩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形式也经历了沧桑巨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观虽然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认可。近年来,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不断地大幅度扩招,加之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

关键词:就业率,结构性失衡,政策,心态

一·通过资料,目前少数名族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新疆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来,新疆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在不断下降。在城镇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中,近三年,有67.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只有32.28%的大学生已经就业。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66.28%,就业率为33.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

2.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

由于新疆经济欠发达、南北疆经济发展又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人才的需求差距悬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学科存在着失衡现象,具体体现在地区性失衡和行业性失衡两个方面。地区性失衡表现在越是偏远贫困地区,就业越是困难。落后地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安心地投身于当地建设的最重要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最困难的地方。行业性失衡是行业性失衡。由于各个行业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不一致,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多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较好的 1

大中型企业。而对于那些规模小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则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愿签约。据问卷调查显示,有48.8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党政机关工作,有30.83%的学生“愿意”去事业单位工作,有17.98%的学生“愿意”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有5.53%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但作为首选却寥寥无几。实际已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2.55%。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政府、学校以及学生自身行为的非理性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原因分析如下:

1.扩招速度过快

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诚然,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新疆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新疆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

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或再考虑到有些科目是当地出题,少数民族学生得分的课目构成等因素,实际水平差距还要大得多)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3.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不匹配

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

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据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37%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3%的企业认为还缺乏专业知识,还有11.4%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通过对大学生参加面试感受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用人单位表现出不同用人的理念。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非常看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和现有工作经验、能力,在招聘面试中就侧重这方面的考核,要求也很严格。企业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36.4%的企业认为最好是“专业对口”,有13.6%的企业认为“专业对口”是用人的主要条件,还有14.1%的企业认为专业不对口,绝不录用。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据调查,有24.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非常重视,47.7%的企业比较重视,只有0.5%的企业认为不重要。这说明专业局限和汉语水平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困难。同时也说明一些用人单位对专业限制过于苛刻,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领域就业,因而必定造成就业渠道狭窄。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企业坦言,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实践环节和创新思维教育,显然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合拍。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多达48.6%。

4.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表现在三方面:

(1)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

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城镇居民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家庭中51.92%的家庭年总收入在2万元以下,而子女在校期间一年的平均总花费是10770.15元,每年支付给一个上大学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占家庭收入50%以上的家庭达到40.41%,占家庭收入50%的有25.37%,甚至有的家

庭负债供子女读书。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7.12%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费、生活费紧缺。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往往是不如人意。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89.1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产生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44.62%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

(2)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在此一系列问题下,农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了怀疑,就业难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极大地浪费,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三·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新疆就业政策的一个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各项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逐渐减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相对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倾斜。同时,政府不同于高校,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受到利益和自尊心的驱使愿意到待遇丰厚、环境优越的地方工作,然而这种工作的岗位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新疆高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认清社会,了解国情、区情,充分认识当前新疆的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到需要的地方去,并使他们意识到贫困地区、基层单位、乡镇企业等地方人才紧缺,到那里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更有发展创造的空间,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陈佩,10091190,经济学院,经济学类。指导老师:李然1 1 注释:

1、周济.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3,(2)

3、崔什平.换个思路看就业[N], 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4日

4、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篇11

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也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就业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时就凸显出来,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学

0引言

大学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曾被人称之为“天之骄子”,成为大学生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因为进入大学不仅能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而且在毕业时还能收获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作为稀缺资源由国家全部统一分配工作,大学生不必为就业而担心。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大学生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折翼天使”,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将通过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也呈下降趋势,“十年寒窗苦读,就业之路何在?”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要由因工业化加速而导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短期内形成了“三峰叠加”的局面。再加上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不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例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高校毕业生则达到495万,比上年净增82万人。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庞大的供给流。与供给不断增加不同的是,我国的就业需求总量却变化不大,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也远远跟不上供给的增加,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不平衡的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大学毕业生、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些集中起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产业的结构性失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以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来说,仍然改变不了低层次生产的现状。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但主要的产业常常是被固定在技术含量不高的国际分工的底层。因此,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新增的劳动就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需要。加上我国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高端就业岗位比如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岗位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岗位”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比出现严重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造成部分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选择延缓就业。

3二元经济和户籍壁垒制约大学生在各地各城市间的流动就业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呈现二元特征——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区二元结构、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等。大学生在不同的城乡、地区、行业间就业时,所获得的报酬不仅包括工资收益,还包括户籍收益、社会保障收益,有时差别会很大。大学生因为没有所就业城市的户籍,就会为此付出许多额外成本,比如子女入学、个人权益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再看社会权益保障,随着行业性质、效益的差异,不同的就业形式享有的诸如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程度差别会很大。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二元经济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从而导致了大量学生对城市就业,尤其是对在大城市就业的过度偏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身到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毕业生的就业。正是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使大学生非常重视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即一次性择业。这时,就业概率与寻工时间通常是成正比的,寻工所花时间越长,获得理想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对城市就业的偏好,尤其是对在大城市就业通常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因为在大城市就业能够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较好的就业机会,为了自己的就业目标,许多毕业生表现得非常执着。这也是虽然一方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毕业前许多学生却并不急于签约的原因之一。

4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当争取就业的最大增长量,也就是要谋求就业弹性的最大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校大学生是求职人群的一部分,就业弹性系数走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样很大。就业弹性系数走低与长期以来我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据统计,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而曾经是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有关;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但即使如此,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为促进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服务行业,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4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是最直接的反映。通常情况下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具体到实际就业环境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维持更为低廉的用人成本是其不懈坚持的目标和原则,对于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劳动力来说,其收益是没有差别的,而雇用一个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成本,这是他们当然不能接受的。企业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雇用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利润,而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成本。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上大学的期间,家庭和本人都支出了相当的费用和人力成本,大学生当然也要考虑其收益。如果大学生获得的收益比接受大学教育前差别不大,是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预期的。而这种观念下的直接结果是,他们在选择工作机会的时候,必然要求获得比普通劳动者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待遇。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选择成为低收入者等于获得了就业机会,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接受和现实的差距,也便失去了工作的机会。故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

上一篇:包粽子的作文下一篇:玩火自焚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