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2024-11-05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篇1

2004年第1期星火论坛No.12004

(三)学校:深化改革,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

(四)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学生就业难,但转变观念并不难,尽管不利因素有很多,但并非没有亮点。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村城镇化道路将会加快,农村也就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现实的巨大市场;而且为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央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这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理念,主动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统一起来,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篇2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及现状

(一)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是整个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就业难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于同时毕业、同类专业的男大学生而言的。第二, 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包括女大学生毕业时未找到工作, 也包括找到工作但工作不理想的情况。第三, 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即毕业生就业的阶段内。

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 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2009年为611万, 2010年为630余万, 2011年达660万人, 2012年达680万人, 加上历年来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有近千万的学生需要就业, 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完成的一项关于女性毕业生的专项调查报告显示:2010届女性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为21%, 明显低于男性毕业生的29.5%, 女大学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大学生的86.3%。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 在相同条件下, 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

(二)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女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知识分子的一个群体, 可谓是女性中的佼佼者、社会的高层知识分子。但是, 其就业由于多种因素困扰, 而出现有别于同等学历男性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业机会上的倾斜性。

据调查统计了解, 用人单位在招聘、考察、录用大学毕业生时, 拒用女大学生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条件上没有明确的性别要求, 但在最后录用的时候却会以种种理由拒绝女生;而有的用人单位则在招聘会宣传单上明确标识出“男生优先”或“不招女生”的文字。

2.就业条件上的苛刻性。

我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在录用女大学生方面, 往往与男大学生“同工不同酬”。在招聘过程中, 同等的职位男女要求不一样, 往往对女生提出更为苛刻要求, 因此, 女研究生和男本科生就业结果相当, 优秀的女大学生和中等水平的男大学生就业水平相当。

3.就业岗位的局限性。

据了解, 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 如教育、卫生等, 而男性垄断的行业, 如研发、冶金、建筑等行业, 基本不接受女大学生。由于就业范围的局限性, 使得很多女大学生要么拼命考研考博, 要么就只有放弃本专业, 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二、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客观因素

1.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2.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目前, 我国关于保障男女平等、对女性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利实施保护等的法律及规定都十分原则, 缺乏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可操作性。尽管我国有保护女性工作的法律条例, 但不包括完善的执行机制。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3.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指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 使女性在就业中丧失与男性平等的择业机会及待遇。就业性别歧视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

(二) 主观因素

对于部分女大学生来说, 一是缺乏从眼前做起, 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一味想找稳定的、待遇高的、不累的工作。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二是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吃苦耐劳、奉献社会和人民的意识不强, 她们把高薪”“高职”“大城市”“住房”当做找工作的标准而不考虑自身条件, 从内心排斥低层次就业, 眼高手低。三是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劣势, 造成了就业难。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女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 在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今天, 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大量的, 更是多元化的, 因而女大学生充分就业需要女大学生自身、社会、学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一) 建立配套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 维护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一个国家女性就业、从政的比例, 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女性认识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进步。因此,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维护妇女的劳动权益, 是女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点。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 补充具体详细的实施措施和惩罚条例, 以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

(二) 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 学校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其就业进行全过程指导、帮助与管理, 使她们在进入市场前就了解有关政策, 熟悉行情, 从容应对。

(三) 女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在校期间, 每个女大学生都应注重全面发展,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第一, 女大学生自身要树立独立意识;第二, 大一就开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分阶段不断完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第三, 在现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做到“博学多才”。第四,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以多种方式与社会接触, 拓宽视野, 锻炼自己的胆识和能力,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

即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 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对女性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在生育时段的工资可由财政专项拨支,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高劳动成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 1972.70.

[2]陈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04) .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篇3

那么,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调查显示,劳动市场歧视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其后依次排列的其他原因为:女生的竞争和发展意识弱于男生,用人单位重男轻女和女生综合素质低于男生。

一、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与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厦门大学的调查中,关于性别歧视表现在哪方面,认为最多的是工作机会,其次才是岗位层次和工资待遇,也就是说并不是女毕业生做得不好,而是很多企业就不给女大学生这个机会。这源于女性的生育问题,女性的生育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事实上,很多女性生活的目标还仅仅局限在生存,更不用说生育,尤其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们,她们更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希望自己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更渴望这个社会会因为她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社会不该歧视她们,相反,更应该为她们创造条件,让她们也参与社会建设。

女性自身的生理结构使她们的就业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而根据国家福利制度的要求,雇佣单位必须担负起女工孕产期的补偿费用,所以选择女性职工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雇用女职工会增大企业负担,常常会使企业单位觉得不划算。很多工种,其实男女都能适应,只是由于男性在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再加上雇用女性的成本更大,所以用人单位愿意录用男性。

对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女性录用的比例,在税费上给与调节,以使用人单位因为录用女性产生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偿。女性在产假中不能正常上班,而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她们有获得工资福利的权利,这就与企业的目的产生了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政府参与,用行政手段来贴补在这方面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损失以改革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工资支付方式,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如,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交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这样既符合企业利益,又让企业觉得雇用女性与男性没有多大区别。

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及自我认识偏差

女大学生自身素质需要提高是一种客观事实。在许多学校,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优于男生,但是究其根源,女生的好成绩更多的来源于“好面子”和“时间投入”。而男生的学习成绩,则更多的源于“兴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这就预示着在今后成功的路上,男生比女生走得更远。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比男大学生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原本男女都可胜任的岗位也被招聘单位限定为“只招男性”。

而在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上又存在着就业期望值高和创业意识低的矛盾。在调查中发现女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尤其是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前,她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女生把“国家机关”、“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把“大中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有的女生还希望未来的工作单位,有“出国”、“培训”等机会。和男生相比,女生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一些用人单位表示他们之所以愿意招男生、是因为他们更加务实,有些本科男生愿意当“技术蓝领”。

相对于较高的期望值,女生的创业意识又比较低。调查显示,女性创业中的最大担心不是资金,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失败的风险。可见,很多女大学生对自身优势认识不够,缺乏创业信心。而招聘单位对女性的歧视就更加强化了这些女大学生的性别自卑感,在潜意识里形成“女生就是不如男生”的片面认识。在就业中,女生比较注重的是稳定,在就业态度上缺乏主动性。另外,由于很多女生一直处于被保护地位,使她们形成依赖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退缩,更愿意寻求帮助,寻找保护,导致她们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较强的面对挫折的素质和较强的竞争意识,这正是许多女大学生所缺乏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和其他商品一样,是由自身的价值和市场需要共同决定的,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一方面,女大学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既不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竞争的信心,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以致于丧失良机。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男生不具备的优势。一是语言能力的优势使她们更适合于从事文字编辑、翻译、教育等工作;二是在形象思维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的优势使她们更适合于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三是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往能力使她们适合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等工作;四是忍耐力的优势使她们在相对单调的工作环境中,能任劳任怨,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工作稳定性强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面对未知领域女大学生首先要有自信,这是一种对自己积极的评价,是一种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接纳自己,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业时也要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要注重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

三、社会对女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在大学毕业生这个层面上,供需矛盾主要不在数量而在结构。首先,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比较狭小,用人单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上的分流、隔离或封锁,高学历依然无法跨越传统性别文化制造的职业门槛,女大学生还是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职业领域的拓展并没有和学历提高、职业能力加强成正常的正比例关系。一些需求旺盛的职业领域依然少有女性能够进入,原因在于在传统观念里,一些职业似乎具有天然的性别归属,尤其是待遇较优,压力较大的职业更容易排斥女性。但实际上,除了法律规定为女性禁忌的之外,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两性都可承担的。

其次,有的用人单位也过分夸大雇用女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宏观统计可以证明,女性的社会贡献总量决不少于男性,但其才智却长期遭到轻蔑。尽管已有许多女杰出人才在这方面给我们许多启示,但是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不愿雇用女毕业生。如果用人单位能够认识到实力是因人而异,而非性别,能够科学认识女性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真正唯才是举,肯定会有更多的女性脱颖而出。

再次,招聘单位不要使用双重标准,即提高录用女生的标准,不要从男权的审美角度更多地强调女大学生的自然条件,如身高、身材和美貌等,使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大于条件相当的甚至比自己还差的男同学。致使女大学生或者经历要比男同学更多的被拒绝的求职经历,或者被迫去迎合用人单位的不合理性别偏好,更多地去展示自己的自然资源,结果给女大学生增加不合理的经济负担、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及精神和人格的成本,形成比男同学要高得多的求职或就业成本。

以性别为标准挑选人才就像以户籍划分资格一样不合理。当今女性已经走入社会,与男性一起参与社会建设,承担相同的社会责任,可是传统的社会观念仍要求女性承担主要的家庭与生育责任。单位要求女性要做好工作,传统的家庭观念又要求女性还要兼顾家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者很难两全,雇了家庭就会忽视工作。可见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对女性的家庭责任要求得太多,女性在完成这些家庭责任的时候,必然不会像男性一样在工作上花费太多精力,于是在求职市场上就出现了“宁招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的“奇异”景观。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整个社会都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经济文化环境,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建立国家性别平等机制,保障女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就业公平的基本权益,建立以国家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一个对女性更公平的社会环境,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男性一同施展才华,推动社会进步。

四、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

对于保障女性就业,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规定。《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各单位在录用女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在第十二章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却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只有规定而没有对违反此规定所应给的惩罚做出相应规定,只有法可依而不知如何执法,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却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法律虽有禁令却没有相应的法则,劳动监察缺位以及司法渠道不明,这都在客观上纵容了就业歧视的畅行。只有明确法律责任,建立监管机构,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就业市场机制,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篇4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是今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正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原因,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建设者,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这就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学生;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连年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大众化教育比然带来大众化就业,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至2005年的338万,再到2010年的630万,与这逐年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对的是年年持续下滑的就业率。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年年扩充的就业大军,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当然,我们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尖端人才,而很多地区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与专科生“抢饭碗”现象,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些现象尤为明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状况如此严峻,不是单方缺陷所致,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结果导致,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对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势必还会继续产生影响。

2.社会原因

2.1高校方面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减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存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在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势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另外,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过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有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

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平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2.2企业方面

现代企业在挑选人才时条件日趋多样,往往要测评员工的自信心,时间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着无疑给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新人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还会考虑用人的成本,比如女大学生工作后腰结婚,生育,育儿等,这些势必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他人临时代班,从而无形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因此用人单位偏向于选择名校毕业,具有丰富经验,身强体壮的男性毕业生作为雇佣对象。

2.3.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在许多大学生的意识中,选择那些就业地域沿海发达的城市就意味着机会多,高薪水和前途广阔,因此此类地区成为首选,从而形成地区扎堆现象,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需求间的不平衡,导致中西部地区部分岗位无人问津,而东部地区求职者人满为患。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专业不精,社交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欠缺合理长远的职业规划,还有一些创新能力匮乏等其他自身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爱理再上一次大学吧!”

最后,还有几点要指出,现在大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弱,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很多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法则认识不足等原因都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三·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多

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1.高校应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人才资源市场企业需求信息和失业人数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调整专业设置,推进教育创新,开设与时俱进的专业与课程;模拟市场,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力,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将指导工作信息从毕业班向大一新生灌输,从而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工作,可实施结对服务,心理辅导,交流讨论,从而减轻毕业生就业时出现的心理压力,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法律知识以保护学生避免陷入就业陷阱。

2.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企业不应该盲目设置一些苛刻标准来阻止大学生就业,多采取一些用利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4.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次,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每一个大学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发的大职业观。同时,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思想,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篇5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何去何从

——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市场的研究

作者: 201030510327公共管理学院 行管二班

2011年6月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的研究

201030510327公共管理学院 行管2班

【摘要】: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这种现象到底如何产生,又该如何解决?本文通过分析三大产业结构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情况解度这个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就业难民工荒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

【正文】: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工作是“铁饭碗”,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必须“抢饭碗”。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是常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系列就业问题中的一道特殊难题。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00万人,加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然而另一方面民工荒问题也在最近几年逐渐显现,2010新春伊始,我国的许多省市就纷纷闹起了“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工难求到中西部地区的劳务输出频频告急,“民工荒”再度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一边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边却是“民工荒”企业招不到人,这种悖论现象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的看清“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的本质,以及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配套的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以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分析

1,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

产业结构是三大产业产值占GDP的的比重.三十年来,中国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由1978年的28.2%,47.9%,23.9%减少到2010年的10.17%,46.87%,42.96%。调查显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升高一点就能多增加一百万就业人口,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因为在第三产业中有大部分的就业人口是大学生。而现在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80%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甚至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可见目前中国的第三产业效率比较低下,同时也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2,劳动力市场结构差异

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在地区层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可将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乡镇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但这次为了更深入的探索“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这个问题,按照供给主体的不同,我认为可以把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农民工市场(农民工这里指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力)和大学生市场。据实证分析表明,就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而言,城市劳动力人力资本明显高于农村进城劳动力人力资本。因此,对企业主来说,雇佣更多的农民工意味着拥有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

制造企业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国际市场,而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正是得益于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由于其人力资本价值不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获得相对低廉的工资.同时由于在同等的人力资本情况下,在城市工作远远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远远高于粮食收入,因此农民更多的会选择进城务工。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因此人力资本成本高,知识收入预期高,这也就决定了其工作要求高于农民工,他们对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的需求较高,工资期望值也较高。而农村市场显然难以提高高于城市市场的工作条件,因此大学生市场也会选择在城市工作

二、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新预计,2011年年底中国将有150万大学生难就业,也就是说大学生失业率将超过12%.而在我的网上调查问卷显示有五成的大学生认为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失业率在30%以上,有三成的农民工认为中国大学生的失业率在30以上.而认为中国大学生失业率在10%以下的大学生和农民工都非常少.为什么大学生和农民工的看法与社科院的看法相差如此多呢?我认为从社科院的角度,他所预测的是大学生的全部就业,包括实际就业,兼职就业以及实习就业,而大学生与农民工这样的社会民众认为就业就是实际就业,也就是签订合同,工作条件较好的就业.而无论从哪方面讲,我国的大学生失业率都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失业率,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非常严峻.2, 民工荒形势

1.今年三月份,也就是刚过完春节,农民工进城高峰时期,东南沿海很多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其中最为就是深圳,三月份深圳的工人缺口达到12万,占到总用工数的12%.对于民工荒,网上调查问卷显示,有三成大学生是通过他人经历了解带到民工荒的,而大部分大学生是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的,只有一成大学生是没有了解的.农民工对于民工荒就都有了解,并且有一半人有经历或者朋友亲人经历过.而谈到民工荒对自己的影响,80%的大学生感觉影响不大,在这个方面农民工的则为16%.另一方面,农民工普遍认为民工荒带来的工资上涨抵不上由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涨.由此可见,虽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民工荒,但是由于普遍的物价上涨,农民工还是没有好处可言,民工荒带来的的负面影响主要作用在企业主上.三,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首先从大学生市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时存在着较大的偏好。据统计有6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只有6.5%的大学生选择西部地区,这样他们就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挤堆”现象,竞争压力自然加大.然后是大学扩招: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刚开始是为了扩大内需,加大人才培养,但后来却愈演愈烈,大学扩招成风,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这就直

接导致大学生竞争力下降,空有文凭而没有真正本领成了“花瓶”在找工作时却还不愿意低就。再者就是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的冲突:大学生市场的需求方与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相同,谋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企业主会想尽方法降低成本。如今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吸收了超过一半的劳动力,而这些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需要的是随招随用的员工,大学生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并且要价又比农民工高,当然就业就变难了。综上原因,就造成了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2,民工荒原因:

对于民工荒原因,首先介绍问卷的调查结果。问卷中,100%的人认同“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待遇太低”,60%的人认同“城市门槛太高,比如无法解决户籍,留守儿童影响父母外出”。总结之后,我认为是以下 原因造成了民工荒。第一主要是农民工的需求增大。一方面中国加入WTO 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过热,发展速度过快,进而对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08年的金融危机后,沿海很多企业破产,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个人创业的措施,这就催生了一大批熟练技工回乡创业,大大加大了农民工的需求。第二就是农民工供给的减少。06年的农业税减免措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的扩招等等因素都造成了农民工的供给减少。最后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增大。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都是急切的想找到工作,一般也是经人介绍来的,人员流动比较小,企业用工稳定,而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多渠道了解各地的工资情况,纷纷去追逐高工资,比如在这个他的工资是2000元,但他听说在另一个企业可以拿到3000元的工资,他就会在年后去另一家企业(因为现在一般企业都有扣押工资的现象,只会在年底发完工资),这一方面可能造成了劳动者的摩擦性失业,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出现一时招不到工人的情况。

3,综合性原因

在前面的背景分析中,我分析过出于追求最大化利润原则,中小企业会农民工而不是大学生,而对于农民工和大学生来说,沿海城市将是他们第一选择的工作地,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跟农民工竞争时会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在传统观念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心理上对于农民工的工作会有一种鄙视,自然也不乐意干那些农民工干的活,因此就会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度。而相对于农民工,大学生没有掌握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让他们在选择创业的时候也照样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通过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的原因是相关连的。而大学生市场和农民工市场的划分就能更好的体现这里面的相关联。

四 ,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市场的重新组合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就是 学好专业技能,不要好高骛远,明确自己的定位,放低姿态,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现在研究的是“大学生就

业难与民工荒“的问题,因此在这我是要分析三大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来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

1,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是第一产业的的升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也将逐渐升级,即主粮食消费的降低和渔牧业副产品所占比重的上升。而这样的升级就要求农业技术结构相应升级,进而增加对技术类人员需求的增长。这就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就业空间。然后是第二产业的升级。现如今中国已经积累了相当巨大的财富,并且中国的环境已经承担不起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因此中国制造到了升级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而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高级技工人才,这是发展中国创造的前提人才,在这方面就需要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高校——企业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级人才。最后就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就业吸纳人数最多的产业,但目前在中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实际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国传统的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太大,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还有待发展,而这些产业都是可以吸收大量的大学生。鼓励大学生去这些领域创业,就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当这些产业升级以后,对于农民工的需求就会下降,这样也就解决了民工荒问题。当然这样的产业升级是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完成的:一,从根源讲政府应该改革教育制度,人才是关键;二,政府应该出台更多惠农政策,而不只是流于形式的,应该能切切实实吸引大学生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升级第一产业;三,分区域重点发展不同的产业,像中西部比较落后,就应该鼓励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而沿海地区就应该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2,劳动力市场的重新整合。

前面我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大学生市场和农民工市场,这样的分法也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客观存在的分法。虽然现在以及过去,大学生和农民工的需求方是一致的,但当这两个市场就业一个不足一个富余时,两个市场却不能合理的整合,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迟迟解决不了。这就需要重新将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可以将两个市场划分为三个市场,即高端大学生市场,中端技术工人管理市场和低端农民工市场。在中端市场大学生就可以跟农民工进行互补,这就解决了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的问题。这样的划分自然需要实施的思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职业歧视的现象我们就更应该消除,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整合。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也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市场体制的完善,社会保障的合理发展和中国就业整体环境的改善,从而转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就是产业结构升级,这能合理的分配劳动力需求市场;另一方面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整合,这能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自动分流。只有这两方面措施同时其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中国的人口福利充分体现。

部分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

[2]《现代企业》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篇6

绝大部分大学生,乃至大部分研究生,在毕业时都是首次亲身接触就业问题,缺少与招聘单位打交道的经验,在很多问题上,容易忽略或是受到蒙骗,而这最终很可能会导致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

作为在读硕士,在经历本科毕业时,我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些常见法律问题就有过一些认识,常常能从准备就业的同学那里了解到一些法律知识和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陷阱,这些都让我对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提高了警惕。

其实,近年来,在社会上发生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就业纠纷事件,比如说大学生起诉诺基亚公司乙肝歧视、女性应聘再遇尴尬招工规定两年不许生育、残疾大学生苦读五年获双学位求职多次被拒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不使得媒体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过程的中法律问题,还让各高校加大了对就业中法律知识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毕业就业时,对相关法律知识一般都会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并且对就业歧视、霸王条款等问题也都有了相当的警惕,对一些常见的陷阱已经有了相当的鉴别能力。但即使这样,问题与纠纷还是会频频发生。根据法学专题课所学知识和自己的一些见闻,对于必然面临就业问题的在校学生,我认为下面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1、大学生法律观念差,维权意识不足

很多在校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始终都在老师和家长的保护下生活,只有在大学毕业时才真正开始自主地生活,真正地开始融入社会。刚刚开始择业与就业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快的进行自身身份的转变,还是习惯于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保护,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更遑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以至于在毕业遇到法律问题时,并不了解就业的相关法律为自己界定的合法权益。当遇到用人单位毁约、不公平待遇等情况时,缺少公平与权利的意识,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大学生们不懂得也不习惯于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面对大学生维权意识不足等问题,尽管学校都开展了法律专题课和就业指导课,向学生们介绍就业中所需的法律知识与常识,但当我观察自己身边的同学,我发现这并没有引起所有同学的注意,很多同学没有并及时地学习这些课程,以至于在就业过程中发生了问题才追悔莫及。其实,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本应主动地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自觉地建立起维权意识,并在课堂中掌握一些处理法律问题的经验,避免与那些典型案例类似的事情发生。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自己要首先将法律观念建立起来,要认识到法律知识的缺失会让我们在社会四处碰壁,不知是在学校的课堂中,从报纸、网络等媒体我们同样能学习到有用的法律知识。

2、大学生维权的能力不足

在就业过程中,尽管很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但他们仍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自一人在外地读书,在当地没有熟悉的社会关系,发生状况时很难及时得到家人或是朋友的帮助。在遇到就业中的法律问题时,面对招聘单位和高昂的诉讼费用,他们没有把握讨回公道,而且损失也基本是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就

这样,他们往往选择放弃维权。另一方面,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基本都希望自己能在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这一招聘热潮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年不断增加的就业人数给了应届毕业生很大的压力,让他们不敢浪费过多的时间,急于找到满意的工作。这种情况下,一些同学很可能落入用人单位的陷阱或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敢浪费太多的时间,从而放弃了维权。

对于这一类的问题,我认为,毕业生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相应法律法规更多的保护,更应该是法律法规的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我希望有能力的学校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专门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帮助同学们解决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社会上能够出现多一些为就业者提供法律帮助的公益组织,不只是为了大学毕业生,也是为了就业大潮中其他需要帮助的就业者。

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行为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是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就不难发现就业过程中的违约大部分是学生所为,相对来说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违约的并不多。按理说毕业生在签约之前都经过了认真思考,而且要经过面试和复试才能签约,况且违约后要缴纳一笔违约金,可是大学生违约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虽然违约的大学生一般都会承担相应的违约金,不会违反相应的法律,但是这种行为不单单是影响了招聘单位的招聘计划,更加会使自己的诚信遭到质疑,还会毁坏学校的声誉。为避免同样问题的发生,企业和学校之间大多订立了诚信档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违约行为将造成怎样不好的影响,但是很多同学对此并不在意。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我了解同学们对于一份满意的工作的期盼,可能随着各种招聘会和宣讲会陆续进入校园,我们竟然发现已经做好的决定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最终只好违约再签,而这其中造成的不好影响将由学校和用人单位承担。

涉及到大学生违约,我希望我们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要慎重选择,既然决定了就不要轻易更改,要明白自己所要履行的责任,诚信也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德。其实,从另一方面考虑,尽管违约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但为了避免由于违约引发出不必要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与用人单位明确违约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因为处理不好违约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就业。

除了这些以外,我认为还有一方面的问题容易被我们忽视,那就是在读学生出外兼职时合法权益的保护。在现在大学中,为赚取外快、改善生活,或是为了得到锻炼以曾增加自身就业优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企业里兼职。但与之相伴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会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这些大学生与应届毕业生相比,更加缺少维权意识和能力,并且学校一般也没能给予足够的帮助。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篇7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 国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主要通过大学生供给与岗位空缺需求的关系展开研究。结合当前高校就业的情况, 我认为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高校扩招导致供过于求

在正常条件下,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相辅相成。1999年开始, 我国高校开始扩招,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学生进入到高校学习。数据表明, 1998-2009年间, 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7.22%, 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幅。由于高校扩招速度过快, 从供需的角度而言, 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用人岗位需求量远低于高校扩招后所输送的人才数量, 这将会导致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相对不足,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产生。自2008年至今, 国内外经济受金融风暴影响, 一些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 用工数量减少, 加重了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状况, 就业难题愈加突出。

同时, 由于扩招之后, 大部分的高校将面临硬件设施不足, 科研经费、教师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 教师授课任务加重, 授课质量得不到保证等, 进而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 教育体制弊端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严格地讲, 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为更多的青年人尤其是农村青年提供了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 还从整体上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式继续沿用旧的培养模式, 继续以高层次、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工作还很欠缺, 导致学生较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另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的依旧是“一学定终身”的培养方式, 学士、硕士、博士不出校门一气贯通, 毫无社会实践经验。一旦找不到工作, 不仅给社会压力, 还会给学生本身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三) 学生就业能力欠缺

《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4》指出, 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差。据调查, 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 离职的人群中98%是主动离职, 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离职率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 主动离职率偏高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职场发展。个人离职原因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职场认识和适应性有待提高。大学生的职场成熟度和适应性欠缺, 也反映了学生在校教育期间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

当前用人单位主要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存在着职业目标不明、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专业能力不足、品格养成欠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将会阻碍其求职就业。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之策

(一) 国家政策层面

1. 改革经济发展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就业质量问题, 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将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就业。研究表明, 总体上, 大学生就业比重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这三大效率变量的正向关联性表明, 保证经济增长路径沿着效率提升的方向延伸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着力点。为此, 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效率增长路径上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如果经济增长的路径与大学生就业增长路径相互背离, 那么其他的政策举措有可能是徒劳的。

2.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当前政府部门已出台多项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许多还只是权宜之策, 只能解决当前的矛盾,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改革教育体制, 降低高校招生规模, 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和在职教育。

3. 资助特殊专业领域的人才

高校招生、专业培养设置要依据经济市场要求来调整, 但是不能忽视了特殊领域的人才培养。有的高校因为某些专业学生就业率低, 而取缔该专业的招生。高校如此“治标不治本”的举措也是“无奈之举”, 学生就业难不是就业能力差, 而是专业的就业面太窄。因此, 特殊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 资助其成才就业, 在市场不认可或市场需求量少的情形下, 保持对研究领域的人才储备。

(二) 高校层面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市场变化

从供需角度来看, 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供需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扩招的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 我国高校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各专业的招生, 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一致、进度一致, 而应有差别地对待。在专业设置和各个专业的招生上应考虑市场需求情况。人才需求预测, 主要还是市场统计, 学校自身也有预测。此外, 扩招还要理性看待专业冷热的问题, 进行适当调整。

2.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高校要加强就业工作的建设, 加大就业硬件设施的投入, 壮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首先, 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行动指南,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政策内容。其次, 就业指导部门应将就业政策贯穿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深入、全面地了解本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 因地适宜地做出相应的就业指导策略, 分门别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平台。再次, 还要及时研究改进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方式与内容, 组织培训, 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大学生就业。

3. 注重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工部门做出科学的评估, 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使学生准确地定位自我, 更好地规划求学和生活的方向, 为将来走向职场或继续求学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学校应当设立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 由就业指导教师或者学生辅导员做好该方面的工作。如一年级, 加强学生自我适应的引导;二年级, 加强学生自我定位的思考;三年级,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四年级, 加强学生求职技巧的指导。

(三) 毕业生层面

1. 注重个人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 就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的就业过程更容易。在学习期间, 应当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科研学习能力。同时大学生应当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个人素养, 如诚信、道德、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 这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

2. 提高毕业生职业适应力

毕业生要明确自身定位, 注意调整心态。一般来讲, 刚入职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 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的设想存在落差。因此, 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自己当前的工作岗位做出正确定位。这不仅需要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 还需要学习以恰当的心态来应对新环境的挑战。

(四) 用人单位层面

1. 增强校企合作

用人单位的需求其实就是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用人单位要与高校信息畅通, 使双方能及时地做出反应, 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与学校长期合作, 为毕业生创造实习平台和就业机会。

2. 承担培养企业精英的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要承认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不足, 不能因为应届毕业生能力稍微欠缺就拒招。企事业单位要主动承担培养人才精英的社会责任, 学校是理论基石, 而企事业单位是实践的基地, 人才的培养都是经过经验能力的日积月累方长成参天大树。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不拘一格, 方能为自身、为社会输送精英。

总之, 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各个方面的原因, 而落实教育制度改革,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 培养高素质高校毕业生才能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 本文分析了产生该问题的原因, 指出教育体制上的一些弊端, 学生就业能力欠缺, 市场高端产业发展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展,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为此, 教育部门、高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应当认识到该问题的本质, 从多个层次进行改制、创新, 加强就业指导,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周淑美.试论我国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3]曾宪植.从大学生就业难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J].新视野, 2009.

[4]吴江.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5]杨邦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6]周德禄.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12.

[7]尚金舟.关于促进大学生到西部就业有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J].商业经济, 2012.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8

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是否稳定。同时也对国家的科技、文化、经济的长期发展,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等问题产生影响。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提升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回顾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及对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刻的思考,可以发现其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教育事业是兴邦济世的根本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就业问题,继续深化改革、发展教育事业,很多就业问题才会向好的方向转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着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展在岗在职培训学习,都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这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也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教育,因为教育是物质发展的基础。如何解决教育完成后的就业问题成了目前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就现阶段来说,应大力鼓励和倡导青年去创业。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年人有着强烈的创业愿望,只是缺少必要的创业扶持和引导。现阶段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青年去创业,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降低创业的门槛。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是学校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伴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显得非常突出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就业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针对当前就业环境而言,找到工作其实并不难,但要找到志趣相投的工作是比较难的。当今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那种出力少、挣钱多的工作,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工作是几乎没有的。所以,还是建议年轻人首先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当有了这些宝贵经验后再去找更理想的工作,或者从原有岗位向更高的岗位发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前提是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综合能力,然后就要留意当下社会的岗位需求,总的来说,就是要了解三个问题。

一、我喜欢做什么?

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工作应该努力去争取。要及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增加信心。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工作,但还是应鼓励年轻人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随波逐流。

二、我可以做什么?

喜欢的工作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胜任的,尤其对于毕业生而言,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时在经历了失败后也不要妄自菲薄,一定要客观地判断自己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岗位,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企业和社会负责。

三、市场需要什么?

这一问题很重要,因为全国各地情况并不相同,市场需要的人才有多种多样,所对应的岗位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如要了解当地招聘的需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翻阅当地权威的招聘报纸或浏览当地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再者就是去人才交流会现场多看看,切记不要长时间待在家里找工作。同时,自己多进行与招聘人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接触,这样才能提升面试的成功率,同时也能积累一些应聘经验。

总之,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总结出三个答案中的集中点,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几率就会高些!诚然,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大家还是要把重点放在“我可以做什么?”和“市场上要什么?”上。毕竟,找一个既是自己喜欢的、又能够胜任的,并且是供不应求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要珍惜在基层岗位上积累经验和能力的机会,分阶段给自己做个规划,分步骤向更高的岗位迈进。

一旦被公司录用,要将自己的未来与公司的未来结合起来,与公司共同发展。如同坐在同一条船上,要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做下去。记得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对年轻人说过:“不要在选择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人生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是在犹豫不决间错过的。任何一条路只要走得足够久,就可以看到别人没看到过的风景,到达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所以,选择好一条路坚持走下去,你就会实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上一篇:证券投资分析题库下一篇:在全市外经贸统计年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