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2024-09-02

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篇1

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很高兴能来到空军预警学院参加今天的讨论会,一起探讨关于国防教育的问题。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

而高校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国防教育的基础所在,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国的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中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故高校教育,应该把国防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衡量合格人才的必要标准。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所以从法律的角度上看,国防教育是要正规化的,这是强制性的。

(二)高校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整个世界的形势是一种多元化。而国防这不仅是武器数量能够支撑起来的。当前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不稳定,我们的邻居常有过界行为,给经济发展带来隐患。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我们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能抓好这一群体的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学或者是军事训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名族精神是灵魂和主线

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学生社团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协会”等。比如各种纪念日的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部队人员进行知识讲座,进行国防知识竞赛等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三)健全的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进一步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四)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爱国主义和自身素质的途径,也是提高国家国防实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国防教育活动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真摸索一种有效的模式和途径。我校在过去十几年来的国防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军事理论课教学——学生军事训练实践——军民共建群众活动”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的国防教育活动模式。这种模式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国防教育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综上所诉,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失要素,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不容置疑,我们的国防教育还存在不少的诟病,近期也出现了不少状况,但是我们的总体态势是积极向上,充满生命力的。国防教育的重任落在了每个人身上,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

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篇2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教育既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 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同盟国在战争初期无一例外地遭到重大损失,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代史上第二次和平思潮盛行, 公民的国防观念极度淡漠。因此, 加强国防教育, 必须让大学生真正懂得珍视和平的重要道理, 必须构筑强大的国防屏障, 方能赢得和平与稳定, 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含义, 并转化为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实际上, 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意识淡薄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近年来, 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研究已成为我国国防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二) 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古人云:“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必须随时认清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的危机, 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应对危机、克服隐患的充分准备。随着相对和平环境时间的延长,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多大学生在享受和平生活、追逐经济物质利益的时候, 自觉不自觉地淡化忧患意识。面对当今我国严峻的安全形势, 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态势, 大学生思想认识不清, 对国家和民族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因此, 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 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 才能应付各种战争风浪的冲击。

(三)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国防现代化, 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国防教育, 不仅能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 而且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现代军事知识, 锻炼强健体魄, 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防人才, 从而促进国防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国防教育,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质, 才能培养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大批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国防教育偏重于宏观指导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非常重视高校的国防教育, 2012年2月初,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 其中再次对军事技能训练进行重点强调。但是, 这些法令文件在各地政府和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 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全国仅有六所院校设有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 隶属于高等教育学专业。同时, 教师教学任务偏重, 部分高校专职军事教师既从事教学, 还要负责人民武装行政工作, 很难有精力和心力专门从事军事教学活动,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 教育措施不完善, 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国防教育专款投入不足, 表现在有些高校没有专门的训练实习基地, 军训时学生全拥挤在一个体育场上, 或校内马路和广场上, 射击、战术课目难以实施。同时, 技能训练时间短、内容单一, 与高校所设置专业联系程度不够、专业化国防后备力量培养与专业教育脱节, 导致整个技能训练质量不高、内涵缺乏, 甚至有些高校为节省开支, 未组建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 每年仅用一两次国防教育讲座来代替国防教育课程。这样一来, 所制订的国防教育教学计划根本无法完全实施。尽管近年来, 部分省份开展军事课课程建设检查评估, 也制定了检查指标体系, 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

(四) 教学形式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国防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少, 仅为理论必修课和技能训练课, 各2学分, 甚至部分高校未将课程列进课表, 国防选修课大多处于滞后建设状态。受上述因素影响, 高校的国防教育和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 缺乏针对性, 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 导致学生对军事理论课不感兴趣。

三、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一) 正确认识开展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胡锦涛主席强调:“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 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 使二者“相互促进”, 要“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国防教育是公民的终身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整体上看, 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 重视程度日益加大, 部分省份走在全国国防教育前列。如四川省军区2011年对全省本科高校进行军事课课程评估, 有效地提升了各普通本科高校的军事课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而且要认识到大学生在国防上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提高其国防意识是当前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 合理定位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

国防教育并非是孤立的一门课,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学校领导要重视, 更离不开各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协作, 要科学定位高校的国防教育。为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 国家相关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管部门, 应建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 加快改变教研室及教师编制、有教学无考核、教育质量欠评估等状况, 尽快促进高校国防教育迈向规范化、制度化[3]。国防教育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 也就是从国家到各省、市、自治区及以下单位, 这条路径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二是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 即各基层单位、院校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主动落实、分解和执行上级部门和国家的政策, 这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 加强对口师资队伍建设, 改进教学手段

要推进国防教育教师合理定编、职称评定, 并注重骨干教师培养, 把现有教师队伍努力建设好。此外, 后备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迫在眉睫, 当前六所院校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在职人员已于2011年停招, 全日制国防教育方向研究生每年毕业人数仅有15人左右, 不能满足专业化的人才累积需要。因此, 必须尽快探索长效培养机制。要重点解决国防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适度规模建设, 在学科归属和建设上增加各类资源投入。同时要改革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 建立高校内部多层次国防教育体系, 使国防教育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同时, 邀请英模到校演讲, 利用“双拥共建”活动等时机,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国防教育。

(四) 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员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共同创造的、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物质、制度、心理”模式[4]。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不可疏忽, 它有利于增强国防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 在高校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资源, 全力提高国防教育的层次和品位, 有效延展国防教育的发展空间。组建各种体现国防精神的社团组织, 结合本校实际, 建立校本国防教育课程, 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国防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有学者提出, 要将军事技能训练融入全学制阶段, 而不应集中在两周时间, 这是建设良好校园国防文化环境的契机,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这种环境建设可以从学校历史、学科和专业设置、学校内部结构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以期构建一个系统冗余少、功能强大的国防教育耗散耦合体系。

高校国防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政策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军事变革形势下高技术战争时代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 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更新观念, 在新的高度上与时俱进, 深入扎实推进国防教育, 使大学生能从更广、更深的层次去主动思考国家的安全问题, 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贾云生.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1-2.

[2]林杰.关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J].才智, 2010, (11) .

[3]张国英.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2) .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诚信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大的方面看,这是实现“以德治国”目标和规范社会经济秩序的关键所在;从小处而言,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也将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到偷盗自行车、求职材料虚假包装、以不正当理由拖欠学费、随意签约与毁约等,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正遭遇一场令人堪忧的 “诚信危机”。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如助学贷款迟迟不还、随意毁约等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良好道德的养成,而且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也阻碍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9月初,68名来自复旦、同济、上海理工、体育学院等9所高校的大学生被起诉拖欠助学贷款共计7628055元。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影响的不只是个人,还有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消除“诚信危机”已刻不容缓。

下面主要从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成因及进行诚信教育的措施方面谈一下本人的浅见:

一、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成因

(一)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晌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缺陷往往会将子女带向不好的一面。如有的家长在和外人谈化时喜欢说谎,或在日常生活中轻易许诺,而事后又无法兑现,这无意间也让孩子滋长了说谎和不守信的不良习性。由于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宠爱、溺爱和偏爱,有的家庭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偶尔发生不规范行为家长也不及时制止,有时甚至还起了教唆作用。如子女考试作弊取得了高分,父母虽然觉得子女这样做不好,但想到孩子取得高分让自己在外人面前有了面子,于是不加以制止。这种不诚实的习性一旦养成,无论是在走进大学还是踏入社会后是很难改正的。

(二)重智轻德的学校教育

目前,学校的教育始终还存在重智轻德,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衡量一名学生仍然是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评优评奖同样也是以学习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如评选优秀大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发展学生党员等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在大学期间准是一路绿灯。这是造成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另外,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育工作者也忽视诚信教育,甚至带头失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中一些教职工为了提高升学率、多得奖金,私自决定让个别高二尖子生报考,致使283名高二学生参加高考报名,其中有近80名学生涉嫌替考。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调查,老师还循循善诱地教学生说谎。还有,近年来高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剽窃,徇私关照,主动向学生漏题、加分,虚假鉴定、内定奖项等行为,都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关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不断蔓延,曾经宁静的象牙塔也不再宁静,不少大学生受到这种思潮的冲击,也开始把个人的享乐当作自己的唯一权利,于是能投机的就投机,能取巧的就取巧,能蒙混的就蒙混,能逃避的就逃避,而把诚实守信的品质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却抛之脑后。他们的理论是让那些老实人和傻瓜尽义务去吧,自己所要的只是权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诚实守信品质的丧失也就成了必然。

(四)缺乏有效的信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信用保障体系,无论是在商界,还是在科技教育界,都存在“能骗就骗过去,骗不过去也无所谓”的状况,骗过去的人能够达到他们的目的,骗不过去的也得不到任何追究和处罚。这种缺乏信用保障体系的机制,客观上对“诚信危机”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大量制作假获奖证书、奖项,通过夸大自己的“实力”,来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于是一些招聘会上经常出现不同应聘者都是同一所大学学生会主席的现象。混过去了能找到一个好单位,混不过去,了不起再去骗另一个单位,即使学校知道了,也不会对学生有任何惩罚。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甚至给学生出具虚假证明,鼓励学生的这种作假行为。还有的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会过多地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允许学生改签协议,却忽视了对学生诚信的教育。

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一)把德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行全员育人

德育是智育的大前提,它的目的是保证智育的方向,促进专业的提高和发展。切实开展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诚信教育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任务。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真与诚作为最基本的任务,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同时要鼓励学生互教,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不恰当的言行,同学间应及时提醒,制止并相互监督。

(二)加强学风诚信建设

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要从杜绝考试作弊做起,从端正学风做起。高校在学风建设上要强化诚信立校。首先,教师在教上要讲诚信,学生考试不及格,老师不得给学生加情面分;学生在学上也要讲诚信,不及格不得向老师请求网开一面。同时学校要建立一套有特色的诚信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自律精神。要创造条件促进诚信建设,如开设诚信考场等。东南大学在学风建设上强化诚信立校,赢得了社会良好的赞誉。该校有一个毕业班,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向学校申请了免监考,大学四年来,他们没有失信于学校,在数不清的考试、考查当中,没有一个人违纪。由于学生讲诚信,毕业生的素质过硬,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深圳一家著名IT企业曾把该校一个整建制的班级全部聘用。这家企业的有关人士说,东南大学的学生我们愿意要,也敢要,因为东南大学的教育质量我们信得过。

(三)增强法律意识,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

信用既是道德的范畴,又是法治的范畴,所以仅靠良心、正义等道德的自律是不够的,为此还必须强化法治。

第一、学校要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针对违反信用的行为,制定相关的处罚条例和管理规定。如对未缴清学费又无特别理由的学生,一律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取消学生本年度的评优资格,延缓毕业生鉴定和推荐就业等。还可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如2003年底,北师大出台了一项考试作弊学生须增修“诚信”课的新规定,考试作弊学生只有取得“诚信”课程学分后方能获得重修资格,未取得该课程学分者不能取得本科学历和申请学士学位,“诚信”课程采用课内诚信教育学习和课外公益诚信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对于作弊者是一种处罚同时也是一次教育,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第二,加大执法力度,用法律手段促使学生培养一颗诚实善良之心,严格履行合同的义务,促使学生维护就业协议、贷款协议的效力。

第三,以《法律基础》课为主要阵地,把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的意识,做诚信之人。

(四)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

近年来,社会对于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努力推动该项工作的进程。2003年9月29日,国内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在沪建立,上海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的高校。该校毕业生找工作时除了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还能向用人单位出示一份个人信用评估报告。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相关信用行为记录,以及来自“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中的信用信息的基本描述。据悉,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费交纳情况、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以及教育助学贷款偿还情况、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等都将写进“大学生信用档案”,并纳入整个上海市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

通过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有利于促进了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推动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银行和大学生之间的信任,让国家助学贷款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五)开设信用教育课

单独开设“信用教育”课,并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要求每个同学从理论到实际进行学习,并把信用度放入学生素质考核的内容之一。复旦大学从2002年起就专门开设了信用教育课。并且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信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1. 龚瑜.上海68名学生拖欠助学贷款被诉 涉案金额近763万[N].中国青年报,2006-9-8.

2.朱云林.注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 纪新华.关于“诚信危机”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李政云.诚信教育 路在何方[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

5..姜平波,李 震.诚信学风始立校——东南大學加强学风诚信建设纪实[N].中国教育报,2003-3-31.

《关于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4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但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诸多口号中,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执行得最有力的,这直接就意味着学费连年上涨,扩招年年实行。历数一下近年的大学,从招生、教学、考研、学术、收费、征地、贷款、就业乃至师生关系、校园生活、社会活动,无不是丑闻连连。而大学负上巨债已经不是新闻,燕山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吉林大学等学校都欠下了几亿、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债务,曾有媒体报道的数据说,我国高校负债实际的数字可能在4000亿到5000亿元之间。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D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

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

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

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篇5

单位:阿城区小岭一中姓名:李金静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将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推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第三个层面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通过提供大量的经过信息化加工的教育软件和课程资源,通过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用较低的成本将课程送到广大农村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培训教师,扩大学生受教育机会,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就此浅谈一下关于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能力培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必须注重信息技术教育的“双基”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面临着继续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和发展“两基”的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的必由之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电脑个性化的设计,功能开发的多样化都是创新精神的结果。计算机功能之广泛,曾有人这样来形容:只要你想得到它都能做得到,就怕你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

具有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身特点也是创造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如:在教学windows桌面属性的设置时,关于桌面墙纸、屏保等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学生也倍感兴趣,设置了具有个性的桌面属性会马上就显示出来,从而体会了成功的感觉。另在“画图”、“文字的装饰与排版”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三、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为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这是辩证统一的。何谓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并认识个人对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要求。主要包括:①对信息的意识、兴趣和认同感;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③对维护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意识;④对使用和发展国产软硬件的感情和信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是21世纪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综合实践课,“立体式”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

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省、市竞赛中获奖的。我校今年组建了电脑兴趣小组,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上午让教师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抽出时间将机房开放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网进研究性学习,会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很大的帮助。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五、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 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国家投资大笔的资金为我校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

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篇6

朱倩

前些日子成龙的一曲《国家》唱红了大江南北,其中歌词我颇有感触“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串歌词倒出了人民和国家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国防教育?什么是国防教育?我们怎样进行国防教育?作为物理教师我如何在课堂上渗透国防教育?今天在这里,我想做一个小小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总结,算是对我一直以来疑问做一个不太成熟的回答。一,为什么要进行国防教育?

首先从国家构成上:

1、首先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构成国家的本质属性。

2、确定的领土。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

3、政权组织。政权组织是国家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体现,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机构。

4、定居的居民。国家是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居民是形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对象。所以国家对人民负有义务,人民对国家也有义务。其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九章 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第五十二条公民应当接受国防教育。公民和组织应当保护国防设施,不得破坏、危害国防设施。公民和组织应当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防方面的国家秘密,不得非法持有国防方面的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秘密物品。当今中国的国防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的挑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还有钓鱼岛问题,都是目前中国必须也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作为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青少年,更应该在中小学就接受国防教育。通过开展国防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掌握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感、向心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树立为建设 祖国、保卫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正确学习目的,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什么是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和地理、爱国主义思想、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防法制、国防常识、国防科技知识、国防体育等等,特别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党中央集体领导关于国防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为教育的重点内容进行教育。国防教育

是为捍卫同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增进全民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

在初中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包含了:热爱祖国,反对外来侵略的防卫观念;热爱人民解放军、敬慕英雄,崇勇习武的尚武观念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热爱人民,关心他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法制,维护国家团结的观念;热爱传统文化,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国防科技教育。通过数理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防科技发展情况,为献身国防事业打好基础。在初中所设学科中,能结合进行国防教育的篇目课时,约占本学科总篇目总课时的比例为:语文2 1 %,政治4 3.3 %,历史6 0.9 %,地理3 6.2 %,数学9.7 2 %,物理1 5.5 %,化学1 1.5 %,植物8.7 %,英语1 0.5 %,音乐2 5 %,体育2 5 %,美术1 0 %。

三、怎样进行国防教育?

小学、初中学生国防教育,采取结合各科教学和有关课外活动,渗透国防教育的原则,不单独设立教材,不增加课时。1.坚持结合各科教学,渗透国防教育的原则.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学中,渗透国防科技、“三防”知识、信息化战争等教育,使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效果。2.着眼学生特点,既注意教育的阶段性,又注意教育的连续性。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有的放失,前后衔接,突出重点进行教育。3.坚持国防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团队活动,军民共建等活动多渠道向学生进行教育。4.坚持教育内容的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多采用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效果。5.是落实教学保障。除校本教材外,每年学校都投入一定数量国防题材的书籍和期刊,作为教学辅导资料。

6、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积极营造国防教育的育人环境。建立国防教育基地班,为我国军事大学输送优质生源。7.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不断扩展延伸国防教育成果。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契机,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互动、认知和养成中,增强国防观念,丰富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技能。一是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邀请英雄模范做报告,举行主题班会、读书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8.充分利用双拥共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学校设立“国防教育日”。

四、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

中学物理包含了力、热、光、电、声、原子物理等,每个部分的知识是许多最前沿的最先进科技产品或是军事武器发明制造出来的基础,所以物理这门学科从古自今都备受各个国家重视。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最前沿的国防科技动态,让学生感受到国防就在身边。祖国强大了,人民才会幸福。而肩负祖国未来的学生,更应该发愤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中学物理的绪言上,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 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 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我又会从人造卫星拓展到军用卫星。我国新型返回式侦察卫星的分辨率为1米以内。迄今为止,中国共研制成功了3个型号的侦察卫星,成功发射了17颗返回式侦察卫星,除1993年10月8日的第15颗卫星没有按计划返回,其余全部回收。其回收成功率为世界第一。这样的引入,普及了学生的国防科技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讲授“浮力的应用”时,我刻意在引入时,从让人屈辱的中日甲午战争开始,让同学们回到那个让人不堪回首的岁月。并引入了“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的世界”这一观点。同时骄傲的提到中国航母辽宁舰,自然的提出了如此庞然大物何以安全的漂浮在海洋上? 学生精神受到震撼,自然学的卖力。在教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提到了核潜艇,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我国的“蛟龙号”,借此机会,我有给同学们就“蛟龙号”目前下潜的最新深度以及在“蛟龙号”技术世界所处的先进水平做了一番介绍。同学们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同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了“蛟龙号”上浮,悬浮,下沉的条件和方法。同学们感到自己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学习热情高涨。学完本节后,纷纷表示,要为将祖国建设成海洋强国努力读书。

在讲授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时,着重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业绩。邓稼先解放前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在外国严密封锁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用创造加奋战的精神,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紧接着,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氢

弹。由于放射性物质的侵入,他得了不治之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我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领导和参加过32次试验,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诗章。同学们听后,都为我们拥有这样的优秀的科学家,这样爱国的科学家而感动,大家表示要向这样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可以放弃一切财富、荣誉、权利、甚至生命。

总之,要想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注意搜集物理学发展史上中国的科技成果,可以用这些科技发明创造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渗透现代物理科技成果使国家和社会收益的思想,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介绍优秀物理工作者,培养为祖国献身、勤奋刻苦精神,培养中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科学事业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于青年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 篇7

挫折是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 在所要达到的欲望和目标因受到障碍和干扰而无法满足时, 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挫折在所难免, 有的人遇到轻微挫折就意志消沉, 颓废沮丧, 甚至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即使遇到严重挫折, 仍意志坚定, 坚忍不拔, 百折不挠, 顽强进取;也有的人能忍受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严重挫折, 但不能忍受自尊心所受到的伤害;或者能任劳任怨, 经不起委屈等等。一个人是否敢于面对并勇于承受挫折;能否在受到心理挫折时进行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 使之对心灵的冲击减少到最低限度;能否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 使坏事变成好事, 化失败为成功———这都要看学生是怎样看待挫折的。

2 怎样看待挫折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确实一个万丈深渊。一定的挫折能使人们增加知识才干, 培养坚强的意志, 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便是挫折的积极作用。挫折也会使人消极悲观, 丧失信心、畏首畏尾, 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从而对心里的健康发展和其所从事的活动产生消极影响。正确看待挫折, 就能充分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 把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罗伯特说过:“我们因为不能容忍错误而丧失了竞争力, 其实, 一个人只要运动就难免有摔跟头的时候。”鲁迅也认为:“伟大的胸怀, 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催的命运, 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 挫折是人生中必修的一课。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挫折、应对挫折。

3 面对挫折该怎么办

如果说, 正确看待挫折, 是对人生中可能遭遇的挫折的正确看法和认识, 并能自觉的把它看成必修课, 为接受挫折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那么, 面对已经来临的挫折, 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 顽强的克服它, 战胜它;还是闻风丧胆, 失魂落魄, 尚未交手就败下阵来;或者及时调整目标, 改变策略, 以“智取”代替“强攻”?我国学者张殿国、陈家麟等提出了面对挫折的“三性”原则, 即是具有面对失败的不屈性, 面对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有了这“三性”, 就能够笑对挫折, 勇对挫折, 冷对挫折, 智对挫折, 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如何使大家具有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 培养挫折承受能力与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密不可分。

3.1 立志, 坚强的意志的前提是有志。

有“志”才有勇, “有志者事竟成”, 有远大志向才能激发热情,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敢于冲破阻力, 为实现志向而奋斗。立志, 要立大志,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而翱翔”。大志者, 以祖国现代化大业为志, 以社会进步发展为志。因此, 我们要培养坚强意志力, 首先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3.2、培养意志, 从小事做起。

坚强的意志不可能一日而成, 要日积月累, 要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逐步培养自己的意志。青年学生要完成学生、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 都要克服困难, 付出辛劳, 方可成功。克服困难的过程, 就是培养坚强意志的过程。只有克服无数小困难, 才有可能克服大困难,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小意志, 才能具有克服大困难的大意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能从小事做起的人, 无疑是意志薄弱者。

3.3 锻炼意志, 首先从严格守纪做起。

合理而严格的纪律制度是培养大家意志力所必不可少的。马卡连柯指出, 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起床, 是对意志最基本的训练, 它可改正学生在被窝里幻想的习惯。“所谓有纪律, 正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 这是非常重要的纪律原则。”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严格纪律管理, 要求大家自觉守纪,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家在遵守纪律的过程中锻炼意志。

3.4 锻炼意志, 还可以体现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知识、学做人是学生的本职。学知识的过程, 便是克服困难的过程, 便是培养意志的过程。你们意志的强弱, 在学习上很容易反映出来。没有意志努力, 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过程, 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锻炼意志———再学习———意志更强———不断的学习———乐趣无穷, 意更坚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就是学习和意志的良性循环, 这就是学习的苦乐观, 也是意志磨练的辩证法。反之则一事无成。

3.5 磨炼意志, 坚持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有效方法, 体育活动的本身就要有意志力的配合和参与。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性、自制性、坚定性、果断性、独立性、勇敢精神等意志品质。健全的心里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身体健康、体魄强壮的人容易养成坚强的意志。另外, 能否坚持体育锻炼, 本身就表现了学生意志力的强弱。

3.6 磨练意志, 另一方面体现在自我教育上。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既要有我们的意志教育, 又要有大家的自我教育。意志的自我教育, 可以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 选择名言警句, 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用以提醒自己、勉励自己, 做好自我提醒;可以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 订出切实可行的规矩、要求, 以约束自己, 做到自我约束;也可自我反省。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只是在挫折面前退却、沉沦。在挫折面前, 需要乐观、自信、自勉、自强, 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拼搏精神。同学们, 我们何不趁着年轻, 用飞扬的激情, 在遇到挫折时, 一一击碎它们, 用不可一世的心态, 在一筹莫展时, 永远笑对人生。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现在开始, 带着勇气上路, 让一切挫折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灰飞湮灭!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4) :48-49.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建议

当代“诚信”思想的含义十分丰富。“诚”有真诚、诚实、忠诚等意思,“信”有信任、信用、守信、信赖等意思。当前高校大学生,与古代的书生是有区别的:古代的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代的大学生他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与社会环境不能脱节。信用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普遍发挥作用。因此,在社会领域,诚信教育也必须包括社会伦理、社会公德的教育。

一、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1.加强诚信教育是实现个人理想、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诚信是治国之计,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指出,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努力。实现中国梦,就是每个人的梦,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人诚信是实现我们个人梦想的重要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科学的信念,也不可能为实现理想牺牲个人价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加强诚信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人际交往中,为人诚信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人民。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的问题

1.社会价值观多元化,造成学生诚信教育出现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诸多失信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观念形成。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导致自身诚信出现问题。社会诚信失范现象的出现,给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还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虽然已经步入成年,但身心异步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大学生们生理与心理还是不成熟,缺乏文化底蕴与社会实践经验,缺少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关系的全面认知与了解。因此,其抵抗外部错误思想,分辨正误观念的能力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人利益与个人诚信发成冲突时,大学生们会下意识的将个人利益提到首位。

3.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不健全

一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对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状态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主要强调应试教育,德育相对弱化。而且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往往过于形式化、单一化。二是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诚信规范制度不完善,存在约束的“空点”和“盲点”。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建议

1.加强诚信教育内容创新,提高诚信

高校要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形式,发挥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优势,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将诚信的内涵及要求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形式,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号召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学生工作者,大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针对诚信教育,拓展教育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以人为本、树立榜样,促使学生达到诚信自觉内化的效果。

2.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通常,“教书”是指通过课堂的途径,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育人”是指教师透过课内外的各类教学、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表象的或内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期间,老师们更应当注重“育人”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个性素质,以及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接班人,即所谓的“品学兼优”。诚信是道德高尚、成才成人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将诚信教育当成关键,时时刻刻向学生传递诚信的观念。

3.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体系建设

诚信教育推进了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内容丰富,它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可以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结合时代特征,遵循诚信建设的内在规律,防范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潮,构建贴近大学生的诚信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把诚信制度落在实处,囊括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个方面。高校还可以给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以记录大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包括品行、学习、信用度、学校意见等,主要考察大學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等。

4.营造诚信校园氛围

要营造诚信校园氛围,要从各个方面努力。高校的领导者和思政工作者要讲诚信,树立良好诚信风气,从细节看成效,不流于形式并长期坚持。抓住典型,整改教育。例如,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而玩手机,先管理好班委,再由大到小,逐次教育。教师做好诚信示范,按时上课、认真备课,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班级干部的带头作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当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更应关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应该是终身的,是伴随着人们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情。

5.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高校生诚信实践体验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高校生助学贷款还贷情况调查活动、诚信创业事迹宣讲团活动、走进企业、体会诚信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通过诚信道德实践增强高校生的诚信道德评价能力和诚信道德修养,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与行为,促进高校生体会诚信,理解诚信,自觉地运用诚信,激发诚信热情,提高诚信素养,形成讲诚信的习惯,养成崇高的诚信品质。

总之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责无旁贷和任重道远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勤于探索,加强实践,勇于创新,努力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合格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香.基于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探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上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下一篇: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