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

2024-07-30

关于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共12篇)

关于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 篇1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首小草之歌响彻了大江南北。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如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平凡的岗位,需要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我认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心态是要有“服务”的理念,服务我们的职业,服务学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偶尔我们也会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讨论,说某个学生违反了学校的纪律,某个学生学生成绩差……我们也会概叹社会的风气,概叹社会的发展,我们也会概叹在这个平凡岗位上为人师表的无奈,但我们应该认识,我们虽没有能力去改变教育的现状,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在知识的熏陶下,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好学生,我认为一个老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要赏识学生。对中学生来说,他们受到老师的赏识的时候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发展,都是大有作用的,我们的学生的素质不同,在我们工作总我们总会遇到成绩差的、调皮倒蛋的、无心向学的学生,我们不要用差生的眼光看待他们,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是可以积极的成长的,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通过赏识教育,我们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今天我是你们的骄傲,明天希望你们成为老师的骄傲。”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学生的激励,我相信,通过努力,他们会成为老师的骄傲。

二、我们要有热情和耐心去教育学生。没有热情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目标,所以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有热情,我们要用服务的理念,去热爱我们的岗位,热爱我们的学校,热爱我们的学生,用我们的热情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于一些差生,我们更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去转化他们。

三、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每个老师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着自己的学生,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举一动,一个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开小差,违法纪律,我会给他们一个严厉的眼神,让他们从中受到启示而收敛自己的行为,对于一些认真上课的学生,我会给予激励的眼神,鼓励他们,激励他们进步。

四、我们要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对他们严格的要求,让他们从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严格,利于我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五、我们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包括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模式,我们都需要创新,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从“勤、严、细、实、爱”五个方面去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学生,关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取做的更好。

关于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 篇2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和重点

1. 打破学科型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的目标。

同时也是培养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仔细想来, 不难发现,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 它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 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只是作为验证手段, 而是培养能力的手段;二是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 理论与实践缺乏沟通, 造成二者脱节。试想, 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肯定不是应用型的人才。因此, 毕业生须经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适应需要。有识之士提出;必须打破学科型教学体系,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才能培养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创立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2. 探索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可以说, 探索具有职教特点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如何促进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首先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 营造一种职业氛围, 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如综采专业的学生将课堂搬到井下工作面去进行, 既直观直接地学到了应掌握的知识、能力, 又在现场学到了工人阶级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而且又有助与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焕发出改造环境的创造精神。这样, 面向工程、面向实践、面向问题组织教学, 把学习、研究、生产结合为一体, 促进了模式的变革。其次,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面向社会贴近生产、贴近市场。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在积极探索教学、生产、市场经营相结合的“产教贸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中教学模式中, 教师既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 又是生产者或经营者。学生边进行专业学习, 边参与生产或营销实践, 有利于他们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也有益于他们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现状或不足因素进行创新。这样, 使教学过程其正融入市场, 实现了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模式。

二、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为他们迸发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1.必须给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这里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 使他们能在周围人的支持下身心愉悦地成长。只有这样的环境, 才能培养学生去探索, 去创新。

2.必须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全完整的人格。特别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能体现自我, 勇于自我实现, 相信自己能行, 从而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具体讲: (1) 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平等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有“安全感”, 思维才能敏捷, 才可能去创造。 (2) 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 只有在“动”起来, “活”起来的过程中, 才可能有所创新, 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创新念头。 (3) 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 更主要的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 情感的交流, 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活动, 重在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这是创新的前提。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 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在交流中学, 在发现中学, 在研讨中学, 甚至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学。 (4) 对学生的各种活动, 特别是主动探索的表现, 哪怕是失败的探索, 老师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让他们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 感受成功的喜悦。

4.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更新自己的观念, 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建立一种全新的人才观念, 为培养更多更好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不懈探索。

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一是“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即善于看到自己的同学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长处, 在保持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 相互学习、鼓励、支持。具备这种素质的人, 就能不断获得新思想, 同时也才能有“团队精神”。目前技师学院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 学校教育又忽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 这是很堪忧的。二是要提高自信心。学习上的创新在初期往往难以被人理解, 有自信心的人才能不怕风险, 勇于创新, 才能领风气之先;反之, 缺乏自信心, 就只能去跟潮流。此外, 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 优点很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大力普及科学和科学方法。要把单一的文化底蕴多元化。

关于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 篇3

从事小学教育的大多比中学的经验足,这是因为小学不是有文化就能教的。近几年来虽然家长们对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教师及教育者的期望值。毕竟小学这个阶段的义务教育是一切学业的基础。

但在很多家长眼里,上小学只是为了升初中和日后上高中。这种想法是一种从根本上错误的思想。正是因为家长们的这个错误想法,才导致小学生失去关注,同时也失去了想学的兴趣。小学时代是人生的初春,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身的一个初步的过程,明确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是每个小学生必须认清和学会的问题。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手的,而学到的知识也可能遗忘,但获得知识的方法确不会被丢失。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就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学习是学习,学习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教育学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工作,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文化素养,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待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尤其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找到错误的根源,然后耐心地进行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主动改正。

学生没有自学心里,这个也是教育者的一大难题。一般的应对方法也只是严厉批评或是体罚。但真正要改正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们本身!要以身做起:有耐心。要想学生从“学习好”改变到“好学习”这一过程,主要要从学生的心理上培养起。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法则 ,自己探索创造。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充分放手的同时,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 “导”的好,学生的聪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思想远比不上教育者的渴望。他们的大脑知识境界就像一片湿润的土地,开垦起来会很不容易也会有不少麻烦,但是,一旦深刻记忆下来,便永远刻在脑子里。所以,基础性教育要耐心、深刻的教育,这种方法是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行径!

很多教育者所采取的传统教育法,却不知有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听讲的興趣,更别说有记忆的心理了、老师们口中所谓的差学生就是这样来的,他们该做的不应该去惩罚那些不学习的学生,而是该想想自己是否用对了方法。学生们缺少关注,且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这一点,就要抓住他们的喜爱心理:玩!小学生大部分都是喜欢玩的,所以,在各科课进行之前都要给学生们讲一个有关这一课的趣味小故事或是一个吸引人的笑话,使学生的注意力先吸引过来。每个知识的由来都有很多个故事,找到它应该不是难事。

数学,这一科,一直到大学也不缺乏的学科。有效又巧妙地记忆法就是把概念编成顺口溜,在数学课上插入片刻的音乐课,效率会不小。概念随口背以后就是运用了。这是,用重音把方法读出来,当然,数学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做题,见多了题就会减少失误。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济南市一个学院,曾有一个心理学家拿着这所学院的第一个月的月考成绩表,指着成绩表上的倒数四个学生说:“这四个学生三年后一定可以考上重点大学!”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校。所有人都很吃惊心理专家会点四个最差的学生说他们能考上重点大学,还一定……三年后。这四名学生果真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还有两个是重点名牌!为什么四个人的三年后的未来会被一个心理学专家一口说中?

当再问起那四名学生时,他们曾说:“那时,我们在大家的关注的眼神里生活、”其实原因很简单。心理学专家说了那句话并不是他知道了他们的未来,而是抓住了“差生考不上大学”的这个不正确思想来想的,这样,所有听到他和说这句话的人都在关注着这四名差学生是怎么一定考上重点大学的。其实,所有人都被心理学家所“利用”,来完成他的预言!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适量给予其适当的压力也是有利于学习的被动性,从而养成自学的习惯。而这个压力名字叫:关注。

关于学习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心得 篇4

【课程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环境适应、情绪管理、恋爱、就业、挫折应对等方面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简要介绍了与其相关的心理学知识,重点突出介绍了大学生如何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等一系列内容。

【上课形式】上课时老师通过适时的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利用教学仪器播放一些和教学相关的文献和图片,这种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通过这种互动形式也能促进老师对学生上课吸收知识能力范围的了解,也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友好发展。

【学到知识及启发】由于刚进入大学,所以老师首先讲了环境的改变 对我们的心理影响和如何适应一个新的环境。离开家人和熟悉的朋友,我们都带有“灰色情绪”,但如何处理这种好这种负面情绪呢?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身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我懂得了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如离开父母和熟悉伙伴带来的分离痛苦和依赖是丧失,个人独立性建立开始的孤独感等。这是我们进入大学一个新环境、群体带来的暂时支持感的缺乏。而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我们可能会不断的进入新环境、新群体、离开熟悉的老群体和原来的环境,这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必然,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适应一个新环境。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同样知道了如何确定新的奋斗目标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我知道了我们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的特点,掌握学习规律,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而且这门课程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压力。我知道了在人生的旅途中,压力、困难、挫折是避免的。遇到压力不必抱怨,想着有压力才有动力,自觉地磨砺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把压力引发的焦虑维持在合理的程度和范围之类。比如面对学习压力,可以拟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好时间,充分发挥精力,减少紧张与焦虑:另外学习情绪的控制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和自己玩得好的朋友谈谈自己的心情,以减轻心理负担;还比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都是很好的减压方法。

此外,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知道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挫折挫折)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折对个体造成的负面情绪及内心感受,因而在遭受挫折之后,首先要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从挫折而导致的诸如愤怒、沮丧、抑郁、焦虑、委屈、无奈等情绪状态中调整出来。挫折和失败是人生中之必然,然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它或是你完美人生的点缀,或是你人生中永远的伤痛;或是你成功的垫脚石,或是你前进的绊脚石,这完全取决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即对挫折的认识和应对方式。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挫折对于人生的意义,读出对面的美丽,我们要能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的同时,学会看到挫折背后所蕴含的积极意义。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与其闪避、畏惧、排斥,不如迎面而上。面对不可拒绝的挫折,唯一可取的态度是从容面对,如果进而能够快乐地掌控挫折带来的烦恼,那么,一次“创伤”就会变为一颗宝贵的“珍珠”。“珍珠”是从愈合了的创伤之中升华出来的东西,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抚平伤痕,而且可以使我们珍视经验,减少错误。所以我们不应该逃避挫折,应该迎难而上。

在大学,谈恋爱成了很普遍的现象。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知道了作为一个大学生该如何树立自己正确的恋爱观。知道了如何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因为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事业高于爱情,主张事业为主,不宜过早地恋爱。但也不要认为爱情是事业的绊脚石,处理得好的话,爱情也能对事业起到催化作用。同样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要培养爱的能力。其爱的能力包括以下几种:(1)迎接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就要敢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如果面对别人的示爱时要能够取舍,并及时做出接受或拒绝的选择。能够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的心理困扰。(2)拒绝爱的能力。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或认为不值得接受的爱情应有勇气拒绝。拒绝时应注意两点:

一、如果不希望爱情到来,拒绝的语气要果断坚决,容不得半点优柔寡断,否则对对方造成的将是更大的伤害。

二、要掌握恰当的方式。要掌握说话的方式和度。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也要做到对别人起码的尊重。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5

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和一名心理老师,面对现今如此普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在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高校管理培训平台,我对马喜亭教授的“育心育人 为‘两领人才’保驾护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课程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在本课程中,北航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发展辅导研究中心马喜亭主任详细介绍了学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做法: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领导体制,建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化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专业化的校级心理咨询与学院发展辅导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机制,构筑强有力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保障体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这使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同时,在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并且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可避免地在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影响。新的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从“双向选择”到“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焦虑意识,越来越多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担心自己将来的工作,从三年级就寻找就业单位,在遇到挫折时,又极易产生各种消极心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他们自强精神、创新能力和自我意识,但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不良影响,如部分学生对金钱的过分崇拜、个人主义强化、人际关系淡漠等。另外,由于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的改变及各种媒体的影响,现代大学生生理成熟时间提前,恋爱出现“低龄化”趋势,使一些学生面对变化的现实,产生了浮躁、焦虑、苦闷、压抑等心理问题。其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学生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从儿时起,生活上依赖父母照顾,学习上依赖老师指导,独立生活能力差,没受过大的挫折,固执任性,感情脆弱,承受能力差,情绪易大起大落,在生活、学习、事业上稍有挫折,其心理上就产生强烈的震荡,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一些学生的家庭生活不完善,或者是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或者是父母不和,缺乏温暖,给他们心理造成的创伤极深,常常会使其形成一个孤僻自卑的人格。第三,学校环境的改变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升入大学后,学校环境与初高中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又远离了父母,学习条件和学习方法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及语言交流的障碍,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同时,来自农村尤其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乡村或较为偏僻的山区的学生面对物质、精神文明较好的城市学生,总会感到经济压力和有一种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有障碍。在种种压力的负重下,一些学生长时间生活在“紧张、疲乏”甚至“烦躁、压抑”的状态中,由此引发了各种心理疾病。另外,由于大部分新生高中不住校,在新的集体宿舍环境下不会处理与同宿舍的同学的关系,进而会产生争执和矛盾,如果这种情况未能及时解决,学生便容易产生抑郁、恐惧、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面对如此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教育一般是指为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高级的心理素质所实施的教育,内容包括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锻炼、气质修养和性格塑造等。高等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有其重要的意义。第一,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们过去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所以大学生们对其知之甚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心理伤痕,这些伤痕会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被忘却或被忽略了。但人脑情绪中枢的运作方式自童年时期便随着生活经验逐渐成型,忽略了这段生活经验则可能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因为在特定的生命时期,例如青春期,或特定的环境里,例如在巨大的社会变动或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中,这些潜藏的伤痕会泛浮起来,造成人们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如果不具备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形成心理疾患。一个心理素质差的人往往不具备这种调节能力,其情感世界永远处于一种失衡状态,那么他的智商再高,创造能力再强也会失去成功的机会。所以现在的高等教育要补充心理素质教育这一课,以期能调整大学生由于童年时期的经验以形成的心理“伤痕”,进行人格优化。第二,大学的学习过程,是成人化教育的过程,在完成中学到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决不可以忽视。随着大学教育向主体性管理模式的转变,它的标志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学习,要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个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能动选择上,这主要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的推动和支配,表现在自觉性和选择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它是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约束,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这里所讲的兴趣、需要、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是人的心理要素。可见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完成主体型教育、能动性学习的任务。第三,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大脑就没有人的心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所以开发大脑的潜能一直是人们向往已久的事情。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现代人一生中只动用了大脑潜力的四分之一,这么低的利用效率无疑是一种浪费。如何提高大脑的使用效率,就是要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当一个人能辨证地认知世界的事物,提高记忆力,打开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力,大脑的作用便会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对一个不断发展、进取的人才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基础,是动力,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研究,我认为在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以下重要途径和措施:第一,开展心理素质状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了解大学生存在哪些常见的较为低级的心理素质(如自信心不足),基本形成了哪些常见的中级或高级的心理素质(如自信心强)。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个体,也只有了解自我的心理素质状况,才能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第二,开展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鉴于在普通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学校很少,因而大学入学新生受过心理学课程教育者几乎没有,所以有必要在高校开设普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系列课程。通过心理学课程学习,大学生可了解基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大学生活期间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第三,各教学环节都必须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通过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只是整体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完全依靠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是很不够的,各教学环节、各门课程宜互相配合,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造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氛围,使心理素质教育确实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大学教师应当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牢固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恒心、毅力和耐挫力等。第四,充分发挥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的作用。在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中,可通过辩论、演讲、郊游、社会调查等小组活动形式,运用放松、暗示、音乐、表象、心理剧、模拟与模仿等心理学技术与方法,结合其他辅助手段和设施,设计特定的情景并使参与者在其中积极活动,最终达到使参与者改变心理面貌,养成所预期的技能、习惯与行为,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心得 篇6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关于青年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 篇7

挫折是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 在所要达到的欲望和目标因受到障碍和干扰而无法满足时, 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挫折在所难免, 有的人遇到轻微挫折就意志消沉, 颓废沮丧, 甚至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即使遇到严重挫折, 仍意志坚定, 坚忍不拔, 百折不挠, 顽强进取;也有的人能忍受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严重挫折, 但不能忍受自尊心所受到的伤害;或者能任劳任怨, 经不起委屈等等。一个人是否敢于面对并勇于承受挫折;能否在受到心理挫折时进行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 使之对心灵的冲击减少到最低限度;能否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 使坏事变成好事, 化失败为成功———这都要看学生是怎样看待挫折的。

2 怎样看待挫折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确实一个万丈深渊。一定的挫折能使人们增加知识才干, 培养坚强的意志, 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便是挫折的积极作用。挫折也会使人消极悲观, 丧失信心、畏首畏尾, 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从而对心里的健康发展和其所从事的活动产生消极影响。正确看待挫折, 就能充分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 把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罗伯特说过:“我们因为不能容忍错误而丧失了竞争力, 其实, 一个人只要运动就难免有摔跟头的时候。”鲁迅也认为:“伟大的胸怀, 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催的命运, 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 挫折是人生中必修的一课。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挫折、应对挫折。

3 面对挫折该怎么办

如果说, 正确看待挫折, 是对人生中可能遭遇的挫折的正确看法和认识, 并能自觉的把它看成必修课, 为接受挫折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那么, 面对已经来临的挫折, 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 顽强的克服它, 战胜它;还是闻风丧胆, 失魂落魄, 尚未交手就败下阵来;或者及时调整目标, 改变策略, 以“智取”代替“强攻”?我国学者张殿国、陈家麟等提出了面对挫折的“三性”原则, 即是具有面对失败的不屈性, 面对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有了这“三性”, 就能够笑对挫折, 勇对挫折, 冷对挫折, 智对挫折, 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如何使大家具有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 培养挫折承受能力与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密不可分。

3.1 立志, 坚强的意志的前提是有志。

有“志”才有勇, “有志者事竟成”, 有远大志向才能激发热情,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敢于冲破阻力, 为实现志向而奋斗。立志, 要立大志,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而翱翔”。大志者, 以祖国现代化大业为志, 以社会进步发展为志。因此, 我们要培养坚强意志力, 首先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3.2、培养意志, 从小事做起。

坚强的意志不可能一日而成, 要日积月累, 要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逐步培养自己的意志。青年学生要完成学生、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 都要克服困难, 付出辛劳, 方可成功。克服困难的过程, 就是培养坚强意志的过程。只有克服无数小困难, 才有可能克服大困难,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小意志, 才能具有克服大困难的大意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能从小事做起的人, 无疑是意志薄弱者。

3.3 锻炼意志, 首先从严格守纪做起。

合理而严格的纪律制度是培养大家意志力所必不可少的。马卡连柯指出, 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起床, 是对意志最基本的训练, 它可改正学生在被窝里幻想的习惯。“所谓有纪律, 正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 这是非常重要的纪律原则。”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严格纪律管理, 要求大家自觉守纪,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家在遵守纪律的过程中锻炼意志。

3.4 锻炼意志, 还可以体现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知识、学做人是学生的本职。学知识的过程, 便是克服困难的过程, 便是培养意志的过程。你们意志的强弱, 在学习上很容易反映出来。没有意志努力, 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过程, 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锻炼意志———再学习———意志更强———不断的学习———乐趣无穷, 意更坚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就是学习和意志的良性循环, 这就是学习的苦乐观, 也是意志磨练的辩证法。反之则一事无成。

3.5 磨炼意志, 坚持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有效方法, 体育活动的本身就要有意志力的配合和参与。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性、自制性、坚定性、果断性、独立性、勇敢精神等意志品质。健全的心里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身体健康、体魄强壮的人容易养成坚强的意志。另外, 能否坚持体育锻炼, 本身就表现了学生意志力的强弱。

3.6 磨练意志, 另一方面体现在自我教育上。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既要有我们的意志教育, 又要有大家的自我教育。意志的自我教育, 可以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 选择名言警句, 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用以提醒自己、勉励自己, 做好自我提醒;可以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 订出切实可行的规矩、要求, 以约束自己, 做到自我约束;也可自我反省。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只是在挫折面前退却、沉沦。在挫折面前, 需要乐观、自信、自勉、自强, 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拼搏精神。同学们, 我们何不趁着年轻, 用飞扬的激情, 在遇到挫折时, 一一击碎它们, 用不可一世的心态, 在一筹莫展时, 永远笑对人生。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现在开始, 带着勇气上路, 让一切挫折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灰飞湮灭!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4) :48-49.

关于学生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学生 政治教育 问题 策略研究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225-01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初中生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大。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财富,要把初中生培养成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文化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我国初中生在思想政治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就成为了教师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再加上新时代初中生的个性差异化特征,都使得学校的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针对这样的现象,文章就从学校的政治教育情况入手,谈谈初中生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方式。

1 初中生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育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代初中生思维积极活跃,摆脱了传统学生的单一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不断进行革新,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要求。但是,在学校的政治教育课堂上,很多教师还是唯课本论,教学内容单一,手段老套,方式死板,没有创新意识,一味的采取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对我国的政治历程了解较少,阻碍了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现如今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更重。在学校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关注语、数、外等科目的教学,忽略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初中生课余时间读书较少,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了解不多,政治知识还很缺乏。这样一来,就很难培养初中生对政治教育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

第三,教育氛围和机制有待完善。校园文化在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学校没有统筹文化环境规划策略,很多初中生无法参与到学校的文化活动中来,阻碍了其思想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学校高度重视语数外学科的学习,忽略了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健全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教学规范,导致课堂混乱无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初中生的有效学习。

第四,学校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起到引领作用,他们的素质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和初中生的未来发展。缺乏良好素质道德的教师起不到带头作用,无法做到上行下效。另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政治教育的认识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他们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就会导致教学氛围的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成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2 初中生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学校在初中生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就一定要完善教育对策,从而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保证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2.1 营造良好的政治教育互动氛围

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主要有两种方式,要保证良好政治氛围的建立就要做好这两方面的互动。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两者的交流沟通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初中生的内心想法,明确他们的真实感受,做到教育行为有的放矢,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教学的内容。此外,这种互动能够保证课堂的活跃度,避免死板教学,从而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产生共鸣。通过这样的交流和讨论,能够有效巩固政治教育成果,有利于达成共识,从而强化初中生的政治水平。

2.2 提升校园政治文化

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层次对学校的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初中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政治文化,是当代初中生政治素养得以提高的基础,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了提升初中生的政治素养,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党的指导思想,强调爱国主义内涵和民族精神,坚定方向不动摇。同时,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坚持弘扬主旋律,从整体上科学规划校园政治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努力自觉地进行学习,从而营造出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举行一些与政治教育有关的活动,例如党的知识竞答比赛、红歌汇等等。从而在丰富政治教育手段的前提下,提高初中生的政治素养。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项活动

想要提高初中生的政治水平,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就要不断完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在新时期,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新理念,改变原有的呆板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确了解他们对政治教育课的要求,并利用新技术,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还要把思政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2.4 抓好初中生的课后政治学习

教师在课堂进行政治教育的时间毕竟有限,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政治教学的内容也相对匮乏。想要提高初中生的政治素养,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与政治有关的书籍,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历史进程,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初中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改进教学对策,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保证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参考文献

[1]王安平,高敏.初中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层次进行的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6-147.

[2]房晓梅.当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62-64.

[3]杨学斌,王郦.略论加强初中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6-108.

关于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篇9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全体教师参加了一个关于教育创新与学校发展的专题讲座。汪立丰副院长的讲授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引发了我对今后工作的更多思考。下面,我就本次的专题讲座谈一谈本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倡创新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因此就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创 新教育的观念。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知识达到爆炸性的发展,人们已不可能将在校学习所获得的有限知识有效地运用于 整个人生。学校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再是教学 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的目标,而是要通过知识的 传授,使学生获取获得新知识的知识基点,掌握获 取新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 发展。而学生时代潜能的拓展,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极奇重要的作用,使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能充分发展自身,激发全部潜能,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

其次提供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教育创新制度。这些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处在“传授——接受”这一传统的教与模式下,这种教育制度环境,严重束缚了教育活动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就必须实现教育制度创新,使学校成为自治约束、自我发展的创新主体,为创新 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首先,可以向发达国家看齐,改变对学校管得 过宽、过死的状况,在招生、课程安排、教育评价、教

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给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其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学校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校自主创新活力。再次,学校要开设各种类型的科目,尤其是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科目。总之,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与管理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为发展创造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制度保证。

再次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活动要紧密结合。创新教育只有以 知识教育为依托,为底蕴,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真正有水平的创新性人才需要接受更丰富的知识。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作基础,创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不会进入更广、更深的境地,也就是说,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及如何使各种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外重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就能

把学生的自主创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和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

然后教师应是创新教育的主导者与实践者。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能否拥有一支高层次、高水平同时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 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如何造就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呢?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应使教师处在一种学无止境的状态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想让教师富有创新精神,就应不断的参加学习与进修,必须使他们处在一种永不休止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的同时还要掌握了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不断参与着教育的创新。第二,培养教师运用新兴学科及综合性学科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学能力。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时代要求,教师应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知识的传播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创新的人才。第三,教师的教育思想要与时代同步。教师应是站在时代最前列的思想的启迪者,只有用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教师才能深刻地理解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领会其科学内涵和意旨,才能掌握实施创新教育的正确方法,才能成为推动创新教育坚定的实施者与推动者。

关于爱的教育心得体会总结 篇10

关于爱的教育心得体会总结 篇一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爱的教育》中的《小抄写匠》的故事。

故事写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裘里亚每晚帮助父亲工的故事。

我喜欢的故事内容是:裘里亚没有作声,可心里却暗暗高兴,他心想:我偷偷帮爸爸抄写,不光能挣到钱,还能使他高兴呢!对,就这么干下去!当天晚上,等钟打过12点以后,他又悄悄起床,偷偷帮爸爸抄写了。他一连写了好几夜,父亲都没有发现。

妈妈喜欢的内容是:由于内心极度的悲伤和身体的劳累,裘里亚越来越憔悴,功课也越来越差了。他内心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决定终止每晚偷偷帮助父亲工作这件事。他常常下决心说:“今晚决不再起床了!”可是晚上一过12点,他决心就动摇了。他想着父亲劳累的样子,想着母亲没有一件像样的好衣服,想着弟妹上学没有钱,想着家里随时没有饭吃,又毫不犹豫地悄悄起身,走向爸爸的办公桌。

我和妈妈都觉得裘里亚是一个爱爸爸妈妈爱弟弟妹妹的懂事的男孩。我们都很喜欢他。

关于爱的教育心得体会总结 篇二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撰写的一部著名作品。书中通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活状况,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作者用平淡的语言,塑造出老铁匠.老石匠.买菜妇女.卖炭人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看似渺小,平凡,但渺小中见伟大,平凡中见真情。

读了这本书,心中激起一阵阵强烈的感情。我深深的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互相关心啊!要关心别人,首先就要有一颗爱心。我经常想起书中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等,同时也想到这次舟曲的特大泥石流造成了数千人死亡和失踪。还有汶川地震后所有人都捐款。我想世界上的人都跟书里说的一样,都有善良的心,没有战争,没有犯罪,那该多好啊!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来读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每个人都扬起爱的风帆。那我们的这个地球就是爱的海洋,爱无处不在,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关于爱的教育心得体会总结 篇三

这个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我第3次读这本书了,当我读完这本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想法跟以前略有不同: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已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许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我,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虽不懂什么大智大慧,但我有许多的好朋友。但有些同学没有好朋友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懂得了他们的的好朋友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对好朋友不应该分贫穷贵贱,更不能因为自己朋友的学习差了而认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为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朋友困难是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这样才算是好朋友。

这本书还教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我几个星期的周末来读完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关于爱的教育心得体会总结 篇四

从古到今,世界各地涌现出一代又一代有所作为的人。那么,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他们的成功与良好的道德是分不开的。

暑假的时间总是很难熬,外面阳光强烈,不想出去玩,做作业也做累了,于是我跑到书架旁看了看我的书籍,挑了一本很久没看的书,书名叫《爱的教育》。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他的书名中有着教育二字,而前面还有一个“爱”字,围绕着爱而展开的教育深深吸引了我。

《爱的教育》就是一本指引我们用爱心去创造美好世界,用爱去关心他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好书。作者在书中以一个读三年级学生安利柯的名义,通过记日记、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主人公身边的事情,这些小故事对我启发很大。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父亲的一封信(要知道感恩)安利柯父亲的话句句戳中我的心扉,是的我们要学会感恩老师、体谅老师,应该敬爱我们的老师,古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呀要把你的老师当做像你的父母一样的,不管怎样都应该相信他是为了你好……

《爱的教育》启迪了我的智慧,荡涤了我的心灵,使我懂得一个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所以在今后的历程中,我将时时处处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力争做一个有着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关于爱的教育心得体会总结 篇五

《爱的教育》是流传世界各国的一本名著,作者意大利人阿米琪斯,写于1886年,距今天一百二十多年了,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能够阅读这本书,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早在XX年,是妈妈把这本书推荐给了爸爸,但是爸爸当时很不屑一顾,认为是一本畅销的泛泛之作不值得一读,就扔在一边。有一次爸爸带我到湖南路新华书店看书,在书店一个角落里爸爸发现了这本书,随便翻了翻就爱不释手就把它买回家了,爸爸说:“这真是一本好书,值得好好阅读。”这本书也就成为我们家读书会重点阅读书目。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儿童小说,以四年级小学生恩利科的视角,写他在一学年里的故事。在每个周末的读书会上,爸爸都会和我一起阅读这本书里的故事,比如《帕多瓦的爱国少年》《穷人》《虚荣心》《铁匠的儿子》《撒丁岛的少年鼓手》《决心》《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都是些脍炙人口的篇章,读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些故事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有我最佩服的、勇敢正直的卡罗纳,有仁慈善良、严肃认真的小泥瓦匠,还有有勤劳刻苦、勇挑家庭重担的科列帝……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爸爸曾流露出一丝遗憾,爸爸小时候没有读这本书是他最大的遗憾,爸爸甚至为他的“无知”而感到懊恼,到大学中文系也没有好好阅读这本书。爸爸说,他也很荣幸,“虽然迟读了二十年,和儿子一起阅读这伟大的著作,聆听作者那关于爱的交响,触摸小主人公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爱的涓涓暖流,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这本书我读得很认真,书中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聪明善良的小主人公渐渐地融入我的学习生活中。《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是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篇章,文中讲述的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朱里奥的故事,他家境贫寒,他爸爸是铁路工人,白天工作,晚上给人誊写文件挣钱补贴家用,朱里奥很心疼爸爸,于是瞒着爸爸深夜趁爸爸睡觉的时候帮着抄写,一抄就是两个月,家里的收入明显增多,可是朱里奥白天上课打瞌睡被老师批评,成绩下降又被爸爸责备,他总是不动声色地忍受着,但他能为家里做贡献,心里是乐滋滋的,后来朱里奥的秘密终于被爸爸发现了,他爸爸很是感动。正是这些小主人公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

关于认知高能学生的教育研究 篇11

关键词:认知高能 学生 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接受知识非常快,学习效果好,学科兴趣浓,爱好广泛,且有成就。这些学生被称为为有天赋、认知能力高度发达的学生,也可简称为认知高能学生。

一、认知高能学生的界定

认知高能学生是指具有超常能力或很高天分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智力、学术能力、创造力、艺术能力、领导力等方面表现出超人的成绩或潜能。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以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地发展。据统计,在美国大约3%—5%的学生是认知高能学生,我国的比例与美国接近。按照这一比例,50人的班级大约有2名认知高能学生。界定认知高能学生,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认知高能学生认定方式多种。比如,曾任美国教育委员会主席的西德尼·马兰德(Sidney Marland)认为考虑学生认知高能时要参考六个因素:智力、特殊的学术潜能、创造性思维、领导才能、视觉和操作能力、心理动力能力。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著名的“天才三环理论”约瑟夫·兰祖利(Joseph S. Renzulli)指出,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创造力、以及能全身心投入到当前任务中的学生称为认知高能学生。

二是界定认知高能不完全以智商高低为依据。过去常常根据智商高低和能力表现来界定是否认知高能,比如,在数学或棋艺方面是否有出色的表现,但现在更重视个体在不同的领域中是否能力出众。当然高智商仍被认为是认知高能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智商要达到130才能算得上认知高能。对于认知高能学生还要区分其水平和类型,传统上较多地考虑学校课堂中的表现,他们在语言技能和数学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在应考方面表现尤为明显。现在认知高能学生的区分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艺术、文学、戏剧、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动手操作等方面创造性突出程度。

三是学校环境及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对认知高能的认识。有人认为学校环境下考分高的不一定是创造性人才,如果只以学校中的考分高低方式来定义认知高能学生可能会忽略那些迟早将作出重大创造性贡献的学生。文化差异对于认知高能的认定也有影响,一种社会文化群体所看重的认知高能,在另一种群体中并不一定受到重视。这在中国与欧美等国之间,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带来的认定差异。认知高能学生也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很差。英格兰谚语说:“一个天才也就是一个残疾。”比如少数认知高能学生可能有注意障碍性多动,情绪紊乱、或某个科目学习困难等。

二、认知高能学生的特征

不管英格兰谚语意味着什么,根据教育实践,可以归纳出绝大多数认知高能学生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一是学习动机强烈,学业成绩优秀。认知高能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习当成必须做好的事情,学习的内在力量强大,不需要他人过多督促或要求,他们一般都能自觉地学习。他们可做到学和玩两不误,玩得痛快,学得认真。他们的大部分功课或全部功课都有好成绩,而且成绩好于一般同学。

二是智商很高,适应性强。认知高能学生都有很高的智商,一般要超过130,多数在140以上。协调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社会适应性强,情绪一般比较稳定。心态积极向上,生活态度乐观。

三是具有挑战意识,富有创新精神。认知高能学生经常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有较大难度的学习任务去完成,而对过于简单的任务缺乏兴趣。他们有想法、有主见,不墨守陈规,不人云亦云,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创新意识强。

三、对认知高能学生施以特殊教育的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在需要予以特殊教育的学生范围里是不包含认知高能学生的。那么,我们探讨认知高能学生被列入需要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范围,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认知高能学生可以在无需帮助的情况下完成正常的学校教学目标,他们同时认为对这些学生提供特殊服务可能导致他们一定程度的“优越感”,这就向其他学生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在班上有些学生享有更多的特权。因此,一些人不主张对认知高能学生予以特殊教育。但是根据认知高能学生的智力状况、学习特点等因素,人们可以归纳出对认知高能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的原因。

一是学校任务难度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学校不能给认知高能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作业帮助他们发展独特的能力,许多具有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学生为此深感沮丧。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师分配给其他学生的学习任务,那么认知高能学生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便不会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因此,他们不会形成新的认知技能。

二是课堂活动质量问题。许多认知高能学生认为典型的课堂活动很泛味,教学速度缓慢,教师讲授的可能是他们已经知道了的东西。这样,他们很可能失去对课堂、学校生活的兴趣,他们会对学校各项作业和任务仅仅做很小程度的努力。

三是学习步调一致性问题。事实上认知高能学生是从学校毕业后在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最有可能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如果要求他们与那些普通学生以一个步调前进,他们的能力就远远不能发挥出来。

四、对认知高能学生施教的教育建议

一是创设认知高能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一个班级也好、一所学校也好,高能学生毕竟是少数。对于班级、学校来说,为高能学习和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应该不是太难的事。诸如给他们更多的资源,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等场所无条件向他们而敞开,研究上提供相应的经费资助,配备专门的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布置富于挑战的任务作业。根据认知高能学生的特点,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求知动机,需要给予它们布置较大难度的任务和作业,让他们去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让他们在富有难度的任务中寻找乐趣。

三是取得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有时候认知高能学生的家长并不接受或不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亦不赞同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当“另类”看待,更不同意学校针对自己孩子所设置的教学方式。学校任课教师和辅导教师就得帮助家长消除以上误区,使家长看到学校的行为是在积极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应该得到家长全力支持的积极行为。

参考文献:

[1]Howard 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2]Jeanne Ellis Ormrod著,彭运石等译. 教育心理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彭运石主编.心理学——成长中的教师与学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4]燕良轼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开展大一学生目标教育的研究 篇12

关键词:大一学生,目标教育,培养途径

本文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其中将大一定义为适应期, 这个时期学生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对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不熟悉, 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不太适应, 目标也没有高中时那么明确, 缺乏动力, 难以融入新集体, 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掌握了这一时期学生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过以下步骤来开展目标教育工作。

1 开展目标问卷调查

为了使大一学生目标教育的开展不盲目, 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学生对目标的认知情况, 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采取抽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投放问卷515份, 回收515份。

总结问卷了解到:当时在选专业时认为专业适合自己的47.5%, 服从学校调配的23.8%, 剩下的是家长帮选的, 33.2%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 45.58%走一步算一步, 264人4年后想直接找工作, 210准备继续深造, 255人明确知道目标规划, 其他很多都是一知半解。绝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除了学习外还要提升自己那些方面的能力。

2 目标教育的渗透和普及

在对目标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主张积极进行目标教育的渗透和普及。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目标规划动员大会、提升非专业素质主题讲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讲座。通过理论灌输, 让学生了解目标教育的概念, 使他们明确制定目标, 提升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以及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去制定目标。激发学生想要进步的动力。

3 构建目标教育个人规划量表

除了加强了大一学生对目标教育认知, 要让他们能够合理的去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能力提升计划, 还需要教育者不断的引导。本文提出帮助大一学生制定个人目标规划量表。在适应期目标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养成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 顺利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来, 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开发、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技能。所以本文中将适应期的个人目标规划量表分为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健康目标这四个方面, 以此作为一级指标, 进一步分解, 形成若干个不同的二级指标, 其中价值目标二级指标从参加团日、班会活动 (次数) , 参加党团知识培训, 撰写入党申请书, 积极写思想汇报 (每季度) , 为社会和集体服务 (献爱心、志愿者) 无违规违纪行为等方面引导;学业目标二级指标由综合平均分专业排名、单科排名、报考证书等考核项目进行约束;职业目标二级指标主要是引导他们在职业规划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开始制定职业目标规划;健康目标二级指标是通过参加社团活动 (次数) , 参加早操 (出勤率) , 参与各种体育赛事, 和同学、辅导员积极沟通等方面进行引导。

4 目标培养途径

在适应期的目标教育中, 还应结合这个时期学生集体归属感不强, 容易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心理问题的特征, 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特色工作, 拓展培养途径来更好的落实目标教育。

4.1 开展心理工作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很多大一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出现沉迷网络、逃课、学习积极性降低、迷茫等问题, 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障碍, 很多心理问题学生都是在此期埋下的隐患, 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排解心理压力, 走出心理障碍, 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的目标点,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建议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心理工作坊活动。

工作坊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它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 10-20名左右的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之下, 通过活动、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 共同探讨某个话题, 探讨的话题往往具有针对性。各种不同观点、群体的人在交流讨论中, 缓解自己的压力, 并相互鼓励。

在一年级开展的工作坊活动可以以“我有哪些压力”、“我想过怎样的大学生活”的话题为中心, 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来引导,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此话题题进行分小组交流讨论, 讲述自己的困惑、压力和想法, 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倾听、相互建议, 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 以能让大家都参与其中的小游戏开场以活跃现场气氛, 降低学生的敏感度, 为后面的话题交流做好铺垫。第二, 专业教师作为主持人, 来对学生进行小测试, 了解学生都有哪些压力。通过测试, 让大家逐渐进入活动状态, 并放松心情。第三, 自发形成小组, 选出组长, 达成小组保密条, 开始就设定的话题各小组开始进行交流, 讨论。第四, 小组交流讨论结束后, 由各组长就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教师对此进行指点并提出建议。

此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 能够让学生真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以及各种纠结、烦恼。通过倾诉, 释怀纠结拖沓的问题, 解开心结, 是他们感到轻松, 避免形成心理障碍, 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播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价值观念的理想载体。在学生的大学适应时期, 通过多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去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 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让他们学习体会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 对学生今后价值观的形成, 和健康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应当积极开展常规性的体育活动, 如:校级, 院级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及田径项目比赛外。还应多开展能够全员参与的集体性活动。如可以在大一的学生中开展以增强学生集体归属感且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的类似“我爱班集体”友谊三项赛等特色活动。友谊三项赛的内容课包括像拔河、绑腿跑和迎面接力等竞赛项目。并且要求参加比赛的每个班将其所有人分成三组, 分别参加拔河、绑腿跑和迎面接力三项比赛, 以保证无论男生、女生每个人都会与其他人合作参加一项比赛。三项合计总分最高的, 为获胜班级。三项比赛不同时进行, 比赛时除参赛的小组成员外, 其他班级成员则为啦啦队, 为比赛选手打气加油, 让每个人时刻都参与其中。

此类型活动的开展,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意识, 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践行目标教育的理念。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开展大一学生的目标教育工作, 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在开展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也不断的总结经验, 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方法, 为更好的开展和落实大学生目标教育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琴.大学生心里预防方式的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

[2]廖峻.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特点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1.

[3]向华琼.实施目标教育的初步尝试.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05.

[4]李崇志.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标教育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上一篇:廉洁从教警句格言下一篇:高三励志誓师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