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社会发展——关于我校学生应对市场变化的观点

2024-10-09

论教育与社会发展——关于我校学生应对市场变化的观点

论教育与社会发展——关于我校学生应对市场变化的观点 篇1

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关于我校学生应对市场变化的观点

【摘要】:21世纪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及新挑战。对此我校需要明确教育目的,迎合市场需求变化,重视书本知识与职业经验结合,发展与企业的伙伴关系以及交替培训。同时,政府发挥文化职能,学习并尝试先进教育制度。

【关键词】:教育社会发展学习目的尝试新制度迎合市场实践交替培训 每个人终生都在作为其所属社区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这里的所属社区可以指社团、宗教团体和政党等,而学校不应混同于社区,但是在保持其特性的同时,它绝不应脱离社会环境,因此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21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需求以及新挑战,高等教育(大学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力量,更需要积极应对,对自身问题进行调整改善。

以下,将从个人观点出发,结合自身感受,围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我校学生某些方面的实际问题作出讨论分析。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我校学生学习态度及积极性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的不明确或局限性。在高考即大学入学考试之后一段时间后,由于对新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学习呈现怠慢消极的态度。

(一)经过问卷采访、分析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1.教育单位对教育目的定位不明确。

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又决定了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反过来教育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在生产的手段,帮助提高工作效率。2.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手段,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是潜在的生产力。因此在一个社会中,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在智力资源作为发展因素与物质资源相比将越来越占优势的未来社会,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性只会日趋增加。另外,由于技术革新,经济领域将越来越需要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专业人才。

2.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弊端和不足

“我国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现代学制,从总体上看是单轨学制那是因为我国的现代生产、现代科技和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学校主要任务还是培养政治人才、管理人才和提高部分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不是培养大批为生产和经济服务的各级人才,和美国的单轨学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此外,我国近代十年文革**严重打击了我国刚刚起步的现代教育制度,导致教育建设严重倒退。”①由此可见,教育制度受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制约,但相反的,教育制度也拥有强大的社会功能:①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②教育的政治功能:⑴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⑵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不叫民战,是谓弃子”②、“善政不如

③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⑶宣传思想,形

成舆论。

③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④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科学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⑤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不仅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善人口质量;④

我国目前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受教育资格的选拔都还停留在书面知识的考核形式,这种考试制度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中等教育机构过分看重文化成绩,而完全忽视了国家教育机构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实质。由此也引发了大量不利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发展的后果:学生在德、体、美、劳方面的欠缺;在教育考核中出现了不诚信的现象;学生在经过可以说是艰苦卓绝的中学考核获得高等教育资格后,对未来学习不知所措。

当然,近几年我国积极向西方教育学习,推出了一些新兴的考核形式,如高校实名举荐制。我认为,虽然目前类似的新型制度受到许多质疑,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存在即合理”,它们的实行正是我国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表现,“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可以正确把握新型教育制度的特征,权衡利弊,作出合理调整,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二)针对上述因素的建议

1.我认为学校应该以市场需要为指标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的安排,适当增加技术型的专业课程。

2.从自身状况出发,积极并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改革。

二、难以将理论应用于生活

结合在校学生外出见习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许多企业单位反映,企业虽然乐于接受新生力量的加入,但不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操作能力总是存在欠缺,这就需要企业耗费额外的资金和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工作经验,这是企业所不愿见到的。

(一)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

1.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脱节

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求生存,必须将生产生活的经验通过耳口相传的方式传递给年轻的一代,这时候生活经验即是原始的知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了,教育开始与生活分离,知识也开始与经验脱离。主要表现为阶级社会脑体分离,统治阶级具有统治之术而无生产经验,被统治阶级拥有生产经验却没有专门的书本知识。近代工业时代,人们看到了知识的经济价值,在弘扬科学精神的时代知识的价值被越来越夸大,而经验知识却被淹没。尤其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实践正在日益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早在20世纪初指出“学校中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只是尝试为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的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⑤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情况也仍然没能因为杜威的批判而渐渐消失。

2.高等教育与劳动市场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被及其所取代,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数在持续下降,而监督、管理和组织工作的人数在增加,从而增加了对各级劳动者的智力能力的需要。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现代技术的压力是那些懂得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占了优势。雇主们越来越要求其雇员要有能力解决新问题和采取创新方案。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服务也已经发展成熟,所以它需要更广泛的文化知识。为了满足对通晓最新技术和有能力管理日

益复杂的系统的专家的需求,大学应该更加重视实地培训,并持续努力满足上述要求,因而应使各专业学科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针对以上现象我的观点及建议

职业界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是学习一系列技能,而且在这方面,工作具有

⑥培养人的价值必须在大多数社会、尤其是在教育系统内得到进一步承认。”而我认为这种承

认也意味着要考虑把学习得到的书本知识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而特别是大学应该有这样的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经常把职业生活和大学学习相连接,这种做法使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的职业生活。因此我觉得应该发展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以促进入门和继续培训之间的必要联系,促进交替培训的推广发展。

所谓青年交替培训即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周或每月的时间都被分配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而另一部分则在工作单位。青年交替培训可以补充或纠正入门培训,而且将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应对不同问题、张狂的反应速度和解决能力,也可为参与职业生活提供便利。青年交替培训还可以大大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职业生活的限制和机会,尽可能在学习生活中以职业需要为标准发展就业必备技能,规避就业难的风险,同时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身能力和辨别就业方向。可以说青年在接受大学教育时进行必要的交替培训也是他们进入成熟期的一张王牌同时也是其融入社会的一大要素。这种交替培训的在德国教育中就显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这种培训制度往往被认为是比其他国家的青年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也被认为有助于学校和企业界之间的成功过渡并能提高就业者的适应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校目前情况的看法和观点。【注释】

①《教育学基础》

② 《论语》

③ 《孟子》

④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⑤ 《学校与教育》 杜威 1899

⑥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

【参考文献】

[1]韩敬波.《教育学基础》[G]教育科学出版社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二版

[2]《论语》

[3] 孟子.《孟子》

[4]《教育学原理》[G]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5] 杜威.《学校与教育》[G] 1899

[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

[7] 波恩.《德国的职业培训》联邦教育和科学部1994年;波恩.《教育与科学》第5——6期1992年

上一篇:一年一年杂文随笔下一篇:设备总工程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