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2024-06-20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精选9篇)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篇1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安阳师专 张景宇)

近年来许多中学地理课不受重视,地理课时自行减少,地理统考成绩大幅度滑坡,地理教师改行或流失现 象也非常严重。大专院校地理系纷纷更名,或同时挂出地理系、××系两块牌子,很多学校地理系报考人数还 不如招生人数多,第一志愿者更是廖廖无几。高校地理系学生入校后厌学、或要求转学者也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反映出地理教育走入了低谷,地理专业产生了“危机”。

走入低谷和产生“危机”的原因何在?首先是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实行这个经济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 过竞争,调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迅速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个体制势必影响到人们的择业观念,也影响到 高校的专业结构与方向,进而影响到中学,特别是高中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地理学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已有数百年之久。既然它能发展到今天,仍成其为一门科学,肯定有自己的生命 力,否则这门科学会被历史淘汰。而一般人,对地理学了解不一定十分全面。地理学什么,有什么用,知道得 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高考取消地理说明教育部门的一些人对地理学的内容和作用也并不十分了解,这一举措更 加剧了地理学科走入低谷和地理专业产生“危机”的程度。

地理学走入低谷,就社会原因而言不是地理教学改革本身所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但改革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地理学的科教工作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的专业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 是历史的“专利”。现在似乎一提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其实地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有自 己的立足点,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在中学教育方面,不仅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 以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它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对学生进行建设、保卫家乡、热爱乡土的教育;能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祖国,进行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对学生进行国际 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唯物主 义教育,并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获得关于生产资源分布知识,关于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知识。此外,在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方面的知识的应用上也都 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此,地理教育,无论在中学课程中,或在大学为培养地理师资所设立的地理系都没有被砍掉过。无 论在中国,在世界其它国家重视程度时有起伏但都依然保留。只要肯定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大学师范地理 专业也定会被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强国。在这种形势下 ,中学教育会强调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地理教育其重要程度是应当削弱呢,还是应当加 强呢?结论是更应当加强。因为地理学来源于实践,也必然要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无论 是地理知识教育、地理技能教育、地理智能教育,地理教育中的德育都和实践,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上述种 种地理教育更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许多地区,盲目上马了许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重污 染小型企业(如小造纸、小冶炼、小化肥、小水泥厂等),它们虽为部分人或局部地区带来了暂时的经济利益 ,然而却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国家、百姓,以致于子孙后代造成严重危害,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效益。这 些小企业经营者及其决策者们多是地理文盲。所以地理教育的重要性仅只地理工作者知道是不够的,更主要的. 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尤其是一些决策者,党政工作者了解,才不致使地理学走入误区。

地理学摆脱“危机”,还要克服不可忽视的自身存在的矛盾,即要解决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特有的环境条件 下地理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就其综合性来说,无论哪一个专业都难以比 拟;但就其研究领域中自然经济各要素的深度来说,哪一个要素都有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就其实用性来说,也 不及许多专业产生经济效益明显。这是它在今天市场竞争的经济条件下不及其它许多学科之处,在竞争中处于 劣势地位。

地理学究竟要占领哪一个领域?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发展?尤其应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与经济建 设挂钩?地理学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其研究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偏离方向,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综合性 和区域性的特点。如研究投资环境如何优化,研究资源、人口、环境和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特点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全球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都能发挥地理科学的优势,体现地理科学综 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不少大学地理系更名,就是想要竖起一面改革的旗帜,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挂起钩来 ,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便广招生源。其实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地理系叫××系(有的叫“城市与区域信息科 学系”,“城镇规划与建设系”,“国土开发与建设系”,“旅游系”等),而在于它的实质。关于地理学的 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可作专题研究。这里需要认识的是地理科学今天不能仅是少数专业人员掌 握的科学的武器,而是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劳动者及中青年,人人都应具有的知识,因而地理科学的发展会 激发人们对大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视,而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也会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如下若干问题。

1.高考不考地理,名曰“克服应试教育、而抓素质教育”,但在当前高考作为学校指挥棒是学生学习主要 驱动力的现实情况下,结果是造成学校对地理教育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有的由于对地理课时的删减,教学 计划完不成,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后果而言,高考取消地理,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举措。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许多重要规定得不到落实。如规定高中一年级96学时,平均每周3学时,许多学校每周 只开2学时。理由是每周两天工休日,课表排不下,此外还规定高中三年级地理有选修课,实际早已名存实亡了 。

3.知识与理论脱离实际,重知识教育,轻技能、智能教育。教学大纲及教材安排实习、实践活动、校外调 查研究活动甚少。反映有关人地关系的上述活动更少。如原大纲中规定阅读课外读物,看地理影片、电视节目 ,参观天文馆、气象台、自然博物馆、天象观察、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等“ 每年应不少于一次”。九年制初中新大纲在乡土地理部分笼统提出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但缺乏明确的 要求与规定。

4.师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理论应用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5.大多数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电教设备不足,经费不足,难以安排正常的实习实践活动。

初、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去向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相当一部分是分流就业。无论工作在什么岗位,地理知识 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最基本的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变动的可能性要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得多。 任何人都很难说没有面临新的择业的机遇与可能,而具有广博地理知识的人会在新的择业中占一定优势,更容 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当一个好村长、好乡长、甚至是合格的县长、市长,应当说必须具备广博的地理知 识与能力,所以如果对中学地理教育不重视,不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是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的。

地理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

1.改进师范大专院校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突出应用技术课程比重,增加实习、实验比重,提高师 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与能力。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需要,必将要求各项地理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学大纲是指导中 学地理教学改革,完善人才素质学科构成,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准绳。因而制定或修 改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计划及地理教学大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孙景沂先生在《中学地理教 学参考》94年7-8期和9期中先后介绍过编制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探索和编写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从 文章介绍看,在适应形势要求、内容更新与改进方面都大大优于现行高中大纲,建议地理实践活动安排要加强 ,要具体,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贯彻实施。

3.在课程设置方面初中以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为主,高中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主较为适宜,应保证时 数不得随意删减,加强对统考的严格管理,保证其严肃性,把好质量关,更应当恢复地理在高考中的原有地位。

4.在地理教师任职资格方面切实落实教师法所规定的要求,非师范地理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均属不合格的 师资,这部分人应通过进修达到符合要求的水平。

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省地市,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组织好现任教师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提高对新 教材的授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实践活动的能力。

6.在教学设备方面要满足教材内容和实验、实习的要求,建立电化教室,将录像、幻灯、投影作为重要的 教学手段。全国统一编制地理图片、录像片、幻灯片、投影片,及时与教材同时配套出版发行,供应。

7.各地应建立自己的乡土地理实习基地,编写相应实习指导书发给学生使用。

8.建立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包括知识的考核与能力的考核,要知识与能力并重。

9.各地要制定出实施方案,抓试点,以点带面,争取在3-5年内抓出成效,落实新大纲的各项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1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褚亚平等:《中学地理教学法》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孙大文:《地理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张景宇等:《走出低谷、重在改革、意在发展》 高师教育研究,96年1期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篇2

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

地理空间思维来源于空间思维, 空间思维是地理空间思维的联通物质, 它是进行地理思维的重要因素, 且影响最后得出的地理理论是否正确。简单的来说空间思维对地理空间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象思维是地理空间思维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将形象思维转化成地理概念思维。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特殊的学科性质, 这就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活动包括推理、想象、分析等等, 这些都需要借助其他模式将思维活动展开。心理地图就包括在其中, 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地理上的各种空间问题, 而在大脑中使用心理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活动统称为地理空间思维。

二、地理空间思维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空间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适当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在思考这个意象时大脑思维转动。教师举例正确的意象, 而学生对这个例子在日常生活当中碰到过, 这样便能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一意象的初步概念。就是说经验现象可以减小地理中对“准确空间意象”的理解难度, 具备初步概念后, 经过进一步的认知得出的意象就是最终的正确意象概念。在面对复杂的空间意象教学而学生无法找出相似意象建立初步概念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准确的引导。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要借助其他教学方式和工具来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们产生视觉上的思维。中学地理教育的基础就是将地理知识通过形象转化为正确的意象, 所以能否建立空间思维对地理教学质量的好坏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发挥学生想象力和观看的方式来学习, 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地理理论知识的积累, 又可以带动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具备对地图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 地图阅读能力包括图像思维、技能性的图像思索和思想文化。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思想, 引导地理学科教育对教育理论到实践的推进。一般地理空间思维都具有空间形象, 如地图、三维动画、景观图等空间形象。在地理教学资料里有众多的剖面图、示意图、动态图、景观图等等, 这些图像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各种的地理空间意象。但地图上展现的地理知识是不全面的, 它们只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概括了地理特征, 这样, 地图中便充满了抽象的地理符号, 如等高线、等值线、比例尺、经纬度等等反应地理变化发展的趋势的符号, 这些都是对地理事物结果的概括。在地理教学时就需要大量的空间意象思维对地图进行分析。比如东非大裂谷、雅鲁藏布江, 地图是它们一种表现形式, 在地图上又表示了东非大裂谷、雅鲁藏布江准确的地理位置和长度, 又表示了东非大裂谷、雅鲁藏布江抽象的符号, 并且反应了这两条河流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地图便体现出了地理空间思维形象和抽象相结合的一般特征。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与形成

1、利用地图形象、准确、直观的建立空间概念

产生空间概念就必须运用地图来展示从而建立地理空间思维和对空间的想象, 最终建立空间意象。抽象的地理空间概念的根据是地理事物存在的位置差异、范围差异、距离差异、高低差异、地理现象的不同, 通过地图这一形象、准确、直观的方式将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距离、高低和地理现象直接的反应出来。

2、利用地理教具, 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利用地理教具来表现实地的地理事物, 将地理事物变化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使之产生视觉效应帮助学生记忆, 形成初步概念从而建立空间地理概念。教具包括地球仪、三球仪、景观图、图表、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等。例如, 景观图可以直观的展示地理景观, 地理模型可以将复杂特殊的地理结构清晰的展现。还有三球仪, 可以将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关系用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再比如天体系统层次图, 浩瀚的宇宙天体运行概念是非常抽象的, 天体系统层次图就能发挥其优点将银河系所有的天体的运行规律和远近距离一清二楚的展现。基于以上种种的原因,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用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3、利用画地理板图和简图, 促使空间概念形成

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时, 边讲边画地理简图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在脑海中形成空间概念。例如在讲解世界洋流的分布就可以利用画简图的形式将每一条洋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来, 这样便能较为直观的将世界洋流的分布展现出来, 同时也方便学生想象和记忆。从这点上来说草图就比地理挂图好的多, 挂图上的信息量过多, 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草图却能直观单一的展现某种地理现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空间概念。所以, 教师对地理板图和简图得当的运用不仅可以解决教学难点而且对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有很深的影响。

四、结语

中学地理有很多知识点需要靠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去理解, 所以加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需要中学地理教师不懈的努力, 攻克教学难关, 促进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思维。

参考文献

[1]徐君.空间概念、空间推理与空间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策略[J].地理教育, 2009 (4) :39-39.

[2]王绍军.探讨应用好中学地理教学地理空间思维观念[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 (4) :45-46.

简论中学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 篇3

关键词:中学;地理素质;地理教育;耦合

G633.55

随着各国经济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重大世界性问题日益突显,均与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新世纪急切需要具有较高地理素质的人才,而中学地理教育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耦合发展,密不可分

地理教育是指将所有相关地理学知识及能力进行专业培训和大众普及的过程。通常可将其分为社会地理教育与学校地理教育,学校地理教育又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3个阶段,大学地理教育主要培养地理科学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地理工作者,中学地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小学地理教育则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知识。

地理素质是指学生在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上的素质等,即国民所应该具备的地理常识及在行为活动中应该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能力素质三方面内容。

无论在历史的哪个时期,教育始终围绕素质培养为核心展开,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亦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密切关联。地理教育培养地理素质,是地理素质的外在实现形式,地理素质反作用地理教育,是地理教育的内在表现结果,因此把地理教育与实现地理素质结合起来刻不容缓。

二、地理教育逐步重视,相应的素质培育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中学地理教育转向质量的提升,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素质培育初现端倪

21世纪始,国家教育部提出教育要狠抓素质与教育质量,然而直到今天,我国中学地理课堂仍然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进行着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虽然增加了一些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素质的内容,但要达到学生融会贯通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及实现自主动脑创新学习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中学生地理素质教育强调力度不断加大,对学生兴趣培养显现良好开端

201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强调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对地理课程的正常开设,许多学生开始渐渐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根据福建省一中学对学生地理科目的兴趣程度调查发现,喜欢地理的学生甚至超过了60%,而学生兴趣的培养就是学生地理素质提升的一个良好开端。

三、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相互脱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1.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仍有脱节

当前,应试教育较为普遍,尤其非重点的普通中学或者是私立中学,以及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只安排应考科目的学习,甚至违背国家政策占用学生的假期时间来补习应考课程,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的培养仍有脱节。

2.地理教育地位低下,教师观念尚未转变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许多老师仍然认为地理是副科不重要,只是教学生背诵一些固定和简单的地理内容原因,而忽略对学生地理素质培养,对地理教育的价值缺乏一个较高的认同。

3.地理教育教学方法不合理,地理课程结构单一

我国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多采取教师教和学生听的动静结合的教育模式,较少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地理资料和解决地理问题。

四、地理教育价值观的社会丧失导致地理素质社会化的缺失

1.过分追求学校升学率,地理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中,其中安排中小学校应设置地理活动课程,然而除少数几个学校外,大多学校因缺乏一定的活动空间与时间或缺乏必要的资金与设备投入。

2.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一些公立中学有许多较年长的地理教师来说,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在实践动手能力上却存在一定的欠缺,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无法适应实践课的要求,为了提高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而获取奖金便只是应付考试,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对地理教育价值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

自1993年国家试点取消地理高考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地理学科有着价值不大的偏见,而这种偏见和消极态度,同样也使得学生产生了消极情绪,对地理的自我学习也产生厌倦情绪。

五、促进地理教育发展,提升地理素质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1.完善地理实践设施,重塑新型园丁,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素质

开辟地理实验场所和实践基地,将实践课落到实处,同时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领会地理新大纲的精神实质,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掌握各种实践方法,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以激励并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素质,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预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3.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品德素质

教育改革后,新地理教材中增加了我国基本国情的章节,其内容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成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充分交流,挖掘教材思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更新地理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作为基础学科的地理,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树立正确的地理教育新观念,转“副科”和“不重要”的观念为“一视同仁”与“重要”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地理教學,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其次,要切实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错误模式,以培养学生地理素质为目的,开展地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从思想高度重视地理教育,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点相结合,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地理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培英.近十年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特点简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12-15.

[2]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6.

[3]罗坤.当代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224-225.

论地理科学 篇4

附图

图3 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Fiveopencomplexgiant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Sens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

,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 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篇5

总结

一、关于会议:

一、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2013年10月15~18日(15日报到,18日离会)会议地点: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南昌市)

二、主办与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承办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 江西省地理学会

三、会议内容与规模 专家报告;开展全国地理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探讨地理优质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优质课堂教学与地理课程改革;开展地理新课程高、初中优质课展示、观摩活动。会议规模:600人 参加会议人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第8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会员代表、各地推荐的骨干地理教师或地理优质课获奖教师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市、县地理教研员;高校、科研院所地理教育研究人员代表;有关出版社、杂志社负责人和代表。

四、会议议程 10月15日:

全天报到,报到地点:江西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老校区内园中园酒店)。10月16日:

上午——开幕式、领导讲话、合影、专家报告 下午——全国新课程高、初中优质课展示观摩 晚上——分组专题研讨 10月17日:

上午——全国新课程高、初中优质课展示观摩、闭幕式 下午——离会(本省)

二、个人体会心得

我非常有幸参加了2013年10月15日至17日参加全省中学地理新课程优质课观摩与交流会议暨2013年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综合学术年会。短短3天的学习,让我感受颇深.理论讲座、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课堂点评以及最后全面总结,让我是满载而归。请一起来分享我学习和收获的快乐。

一、16日上午开幕式后安排了两场报告会。先是江西师大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影教授的《江西区域地理与鄱阳湖研究》。一个小时的报告,刘影教授用生动的图片、详实的资料,详细介绍了千烟州的开发、发展与现状。接下来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亚南的《高考评价与改革》。这一场报告吸引了所有关注高考改革的大学老师和高中地理老师。张亚南研究

员从一个较高的层面,阐释了高考评价与改革的必要性,报告中也透露了许多前沿的信息。两场报告精彩纷呈,博得了所有与会者的亲睐。我特别对他们的专业而崇敬并备感鼓舞,比如刘影教授从一开始工作就从事鄱阳湖研究,并拿出从83年到现在的数据一一呈现给大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而张亚南研究员则是从地理高考的前世今生,报告会上她从建国伊始的地理高考试卷到现在高考试卷以及今后的出题趋势并伴随着三次取消地地理高考一一展示给每位参会者眼前。她语言幽默生动,从地理高考方面来谈地理科目的课程改革,并探索地理学科教育的漫漫探索路。

二、各路名师展示优质课。21节展示的优质课,7节初中14节高中,来自于17个省区,从全国四百多节录像课中选优推荐出来的,覆盖了主要版本的教材。其中既有基础课、探究课,也有拓展课,还有基于教师自编的拓展课程。这次展示课,还有一个亮点在于课后评课,然后每一节课再选派代表把大家评课的意见,向组委会、与会者做点评小结,这让上课的老师、听课的老师收获颇多。可惜这21节课,同时展开,让我们不得不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我和实验中学的姚老师最终决定去听了一节河南省郑州中学徐黎珊老师的《世界的气候》,这堂课是在一个大教室中进行的,除了一个班的学生更有多达五、六十人教师听课团。徐老师一开始从自己的旅游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再通过游园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并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小组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比拼;整堂课都是在以徐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中进行;徐老师从始到终都是微笑面对着学生,语言极富亲和力,整堂课下来都是在轻松愉悦下进行的,真是感觉这节课时间过的很快。当然事情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个人觉得徐老师这节课上的确定非常棒,但还是有点小瑕疵,一是时间没有太把握好,超了十分钟左右。二是她这堂课内容太多了也有点难度,我们正常教学要用三节课时间来完成的她用一节课搞定了,当然用在这种优质课比赛中可以,但到一线教学中就不太适用了。

三、几点感悟。本次参加议,我们一线教师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听课,观摩学习名师大学的教学成果。虽然因为会议安排的原因只听了一节课,但还是收获颇丰。

感悟一:参加省优质课的老师,仪态大方优雅、善于运用手势语等肢体预言、普通话水平很高。教师的激情投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场效应”。许多教师的语言、体态、动作、情感充满了魅力,充满激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力极强,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声音抑扬顿挫,始终充满激情。

感悟二:参加省优质课的老师,都很重视课前与学生的沟通和课堂导入。无论整节课最终上的如何,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课堂导入实在很精彩、各有千秋。有的播放视频,场面宏大、震撼人心;有的播放图片配以音乐,美丽温馨、不自觉间进入情景;有的以故事引入,直入话题,思考层层递进;有的以诗入境,尽显教师的磁力嗓音,在感叹中回味;有的以材料带出课题,承接旧知、启发思考;有的以国家、人物的简介扣题,顿生对本课的兴趣和疑问探究;有的以不同地市文化习俗的相似和差异导入课题„„

感悟三:师生角色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参赛教师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有的教师用学案,有的教师用自学提纲、导学卡等。学案的设计科学、条理,体现了任务引领和问题引领的教学策略,如注重导学问题和学生活动的设计、注重即时训练和课堂巩固训练题目的设计,都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深层次的思考。师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悄然改变,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演,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位主体”。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绘图、思考、探讨、交流、展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小小设计师,参加情景剧的表演,亲自动手做地球公转的实验,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感悟四:参加省优质课的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教学设计不是万能的,更何况是在不熟悉的外地讲课,任何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有时甚至会影响全局。这就需要老师具

有敏锐的直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更要有灵动的应变能力来转化课堂的气场。在讲课过程中就出现过冷场,灵机一动,话锋一转,就转化了尴尬局面,课堂随之良性进行。

感悟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转变了传统的教材观。参赛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尤其是不局限于一个版本的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他们在执教过程中或更变教材的顺序;或将教材叙说式改为探究性实验研究;或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将方法的掌握寓于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同时,体现了地理课的开放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的教师还特别注意挖掘乡土地理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

感悟六:课件制作精良,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当。每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许多教师课件制作精美,通过美丽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和精彩的动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增加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使课件成为学案教学的有效补充。课件的动感的直观性带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习的难点也迎刃而解,切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课程流程设计精巧,课件运用适时流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还是有点点小小的遗憾:

一、21节课因为会议安排只能听一节课。

二、由于到达的时间太晚了,主办方赠送的书籍没有领到。

三、由于学校经费不允许,没有买到本次会议相关的价值200块钱的电子光盘资料。

会昌二中地理老师林松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篇6

一、2013年党员培养与发展情况的现状分析

地理科学学院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在校党委、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党员发展程序,不断完善党员发展制度,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队伍建设。为更好的完善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我们学院为新生制作了《地理科学学院新生入党知识手册》,制定了《地理科学学院学生入党八条标准》和《地理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计划发展情况统计表》,详细记录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并且在发展研究生党员时要征求研究生导师的意见。

2013年共发展党员45人,研究生13人,本科生32人。目前共有学生党员169人,其中预备党员43人,正式党员160人,学生党员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2%(本科生比例为12%)。目前地理科学学院申请入党人数664人,其中入党积极分子98人。

地理科学学院目前共有学生党支部6个,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老师担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由支部推荐本支部正式学生党员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作为学生党支部联系人参与支部的党员发展建设工作。

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情况

地理科学学院党校每年举办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今年上半年组织132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培训,合格率达96.2%。按照上

级要求,根据我校党校多年教学实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教学形式分为自学、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研讨交流、考核总结五个方面进行。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过程中,我院非常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基层了解社会、了解民生。

我院的党校根据课堂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去,到改革开放实践中,参观、考察、调研,体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通过接触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特别是要走访优秀共产党员等模范人物,从中接受党的先进性教育,同时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多年来,我们坚持与长春一汽合作,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赴中国一汽解放(长春)汽车有限公司慰问参观,通过慰问演出、车间参观、试乘试驾和优秀党员访谈等活动,亲身感受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使学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高党性修养。

三、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

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的相关制度,不搞突击发展。今年我院创新尝试了研究生党员发展答辩制的形式,要求发展对象面向教师、党员、积极分子和学生代表进行答辩,进一步增强党员发展的透明度,效果良好。

2013年,地理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支部多年来坚持与长春市48中学合作,实施“牵手人生,智慧成长”影子计划活动。在新生中开展入党知识系列活动,包括入党知识竞赛、入党知识讲座、入党积极分子交流会,该活动已

经成为我院的常规活动。紧紧抓住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如一二九红歌会、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研究生党支部开展“践行专业使命,创建绿色校园”主题活动,活动包括支部学习建设、专业知识拓展和环保宣传与实践。通过举办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本年度,2011级学生党支部和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均成功申请校级党支部立项活动。

四、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性目的明显。现在的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大一新生申请入党带有盲从心理,入党申请书其他人都写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不写,或者父母要求自己入党,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要趁年轻积累些政治资本,将来找工作容易些。这些动机严重背离了作为共产党员所应追求的思想境界。

2、学院学生入党标准的制定不能完全与当前党员发展现状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党员发展工作的开展。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些工作非常突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干部因为学习成绩未达到相应标准迟迟不能入党,有的同学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完成自己想入党的心愿,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不小的遗憾。我们作为党务工作者在为这些同学惋惜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制定的相关入党的标准是否真正适应现在形势下大学生发展党员的实际需要,是不是太过生硬、死板,可不可以更加灵活可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

3、发展党员相关材料书写不规范。因为党支部书记、支部成员流动性大,每年都有变化,给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带来很多问题。今年在我们学院部分学生党支部出现材料书写不规范,思想汇报内容与实际不符,考察写实严重雷同等现象。虽然学院党委已经安排专人为大家进行了培训,但参加培训的人不一定是书写材料的人,导致最后还是出现问题,我们也在想是否应该制作《入党材料书写的学习手册》,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杜绝材料书写不规范问题。

4、入党后的继续跟踪教育相对薄弱。在我们发展党员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大学生入党后出现自我放松倾向,“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放一放”的思想依然存在,通常表现为思想放松,学习成绩滑坡,工作积极性下降,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党员自身缺乏党员意识,自觉性和责任感不强,另一方面也应该更多的反思我们的工作。由于支部书记多是兼职,工作繁忙,人手不足,往往只顾发展新党员,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与考察相对薄弱,从而也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生党员在普通同学中的影响力和威信不足。

5、党支部活动缺乏新意。现在的党支部活动,更多的集中体现在学习理论知识、观看红色影片、社会实践等形式,能否举办一些形式活泼多样,富有新意,使入党积极分子乐于参与,并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进一步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想法

1、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目前各高校对党建工作

理论研究多着眼于党的历史、宗旨、战略、决策的方向等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的研究,对发展党员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方面研究偏少。当代大学生中存在大量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靠单纯的说教和一般性思想政治工作是行不通的,必须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切实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认识问题,使大学生党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使我们的学生党员走出校门后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自律能力和抵制腐化的能力。因此应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指导能力。

2、建立健全党员培养机制。在党员发展工作中注重完善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要建立起责任制度,明确学院党委负责制定实施本单位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计划,审批党员,以及检查督促和指导下属学生支部党员发展工作;学生党支部全面、具体负责本支部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包括本支部党员发展工作计划,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管理,以及党员发展相关材料的整理等。

二是建立和完善联系人制度。大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所在党支部要指定党员与申请人进行联系和谈话,联系人要对其申请志愿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早期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制定进一步提高的计划。

三是建立培养工作制度。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量大且频繁,不可产生厌烦情绪,在安排培养人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党性强,工作

负责、熟悉培养工作的党员,培养工作应包括定期同积极分子谈话,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准确地帮助他们加以分析,启发他们主动克服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此外,培养人还应该经常深入积极分子所在的班级,广泛了解他们的情况,倾听辅导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尽量避免指导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四是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档案。要及时、准确的记录积极分子的政治表现,实际行为奖惩、学习成绩等,使积极分子的情况得以综合反映,便于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五是建立通报和激励制度。培养人情况要定期在党内进行通报,并接受批评,进行广泛的群众评议,有意识地在学习和工作中给入党积极分子明确责任,施加压力,使其有更多机会接受锻炼。

3、重视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大学生入党后,就如中学生考上大学,思想上、行动上很有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我们工作重心仅放在发展新党员上,而忽略了对新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势必影响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当代大学生处在和平的政治环境中,入党前的培养时间短,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锻炼,没有血雨腥风的考验,因此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是党员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党员开展理想、信念和党员义务教育。通过反复学习,深入讨论,民主生活会,党日活动和撰写有关论文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党员认识到入了党并不等于理想信念就十分巩固了,入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的过程,使学生党员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身上所背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在普通同学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简论地理教育与民族素质 篇7

一、地理教育在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作用

尽管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点, 但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 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 在加强国情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如新中国成立后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治理江河,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1) 河流治理。新中国成立伊始, 即根据全面规划、全面兼治的原则, 对历史上“十年九灾”的海河进行了根治;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 经过治理, 防洪能力已达到抗御60年一遇的大洪水, 取得连续50多年未决口的伟大成就;对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更是十分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修造大中型水库8万多座, 建成投入使用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 建设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带, 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它是以生态办法解决北方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难的,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是我国人民整治环境、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创举。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协调的发展意识, 提高民族素质。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等为主线的,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教育转变。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协调人地关系, 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不能以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 而贻害子孙后代。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居世界之首, 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3年的调查表明,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 按照现在的防治速度, 全国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近200万平方公里, 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初步治理。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我国是土地沙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平均每年沙漠化土地约1500多平方米。长江上游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造成了严重后果, 使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 并非危言耸听。另外, 我国人口基数大, 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只有积极开展地理教育, 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增强环境意识, 提高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和环境法规的自觉性, 逐步达到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目的。

二、地理知识是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 人们就把“上知天文, 下通地理”作为知识渊博的标志。可见, 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识。而当今信息时代, 地理是人们必须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 因为人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源, 无一不是从地理环境中获取的, 只有遵循地理环境发生、发展的规律, 才能更好地从中取得丰富的物质财富。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环境发展的知识, 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必要基础;而掌握工业生产的地理分布、原料、燃料的供应、产品的销售和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 对参加工业生产的布局和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是国民经济先行官, 掌握交通运输业的分布、发展条件及其对经济影响的知识,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交通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环境差异大, 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生产、高速发展经济, 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就必须用区域规划和生产布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这有赖于地理科学发挥其区域综合研究的特殊属性和独特功能。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对各个区域作出综合的科学的经济评价。一个地理科学落后的民族, 是不可能作出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决策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信息变化、区域的交往、联系及预测, 缺乏地理知识是难以想象的。其次, 诸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国内外市场的分析, 以及旅游观光、地理知识都将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从地理教学角度来讲,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运用图表、模型和标本,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地理事件的发生、演化规律及成因内容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等,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 还可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蕴含的美育素材, 按美的规律、以美的形式感染学生, 陶冶他们的情操。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有机结合;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地理教育工作者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收集地理信息资源,并逐渐改变传统的地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现代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增强教呢绒的空间性、地域性划分、综合性运用以及人地的相关性联系。随着地理信息技术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宽,其在基础教育普及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地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收集地理信息、获取地理数据,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地理教学活动,实现与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是由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网络与虚拟现实所共同组成,其正在走向逐步的成熟和完善阶段,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而且逐步渗透到人们平时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学地理作为基础性教育,其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一定的变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进行。地理信息技术除了是中学地理课程中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能够通过与其它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方法融入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最为广泛,地理信息系统生成的电子地图是当前中学地理学习中空间分布学习内容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会产生重要影响,对其的教育目标、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呈现方式、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中学地理教育中引入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高、初中新课程标准内容对于地理信息技术都有一定的涉及,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从长远发展眼光来看,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因此特别在标准中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必修三中有重要的应用,比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相关资料,理清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功能。学会使用电子地图进行交通、旅游等信息的查询与应用。

在选修课程中的应用主要有地图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

2.地理信息技术在高考分数中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几年高考的地理试卷上也越来越多的引入对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内容的考核。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里高考试卷中分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设计的省份由上海向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区不断扩展,而且其考察的难度和对实际运用的考察也不断加大,所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后,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到高分。由此可见,在未来的高考中涉及到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考核也会越来越多,所占分值也会越来越大,将会成为高考中一个重要考核点。

3.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幕目前已经成功运用到了地理科学研究、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区域规划等多个领域。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不断扩展,其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并且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在经济建设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强,这也促使当代中学的地理教育中引入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4.满足地理科学思想现代化的需求

受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现代地理科学生成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这也使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发生了质的突破,进而促使地理基本思想发生改变。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地理基本思想的改变体现在: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存储方式,海量数据对地理科学研究的巨大影响,静态地理数据观念向动态地理数据观念的转变,数据库思想对地理信息数据的改造,等方面。所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地理研究和教学内容向信息量过大转变,工作重点也逐步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转变,教师也应该将这些地理观念的转变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地理信息数据存在老化、缺失等诸多问题,这特别体现在作为基础地理语言的地图上,传统的地图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专题地图的使用以及在考试中对地图的运用,而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则能有效地使用这些问题,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软件工具可以促进教学难题的解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遥感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辅助教学里,其可以有效的增強地理教学的立体呈现效果。遥感技术可以通过遥感监测案例以及影像的展示,促使学生对地球环境有一个更加直观和形象的了解,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全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变化过程。在讲解城市、区域以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遥感影像促使学生全面认识植被分布、土地利用以及分布情况,锻炼学生的宏观观察与分析能力。

3.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GPS的铺助作用不及GIS、RS广泛,但是GPS可以被运用到制图、交通、气象等内容的讲授上,比如,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铺助讲授地图、计算机制图,辅助讲授现代农业的发展;辅助讲授现代交通的发展;辅助讲授天气与气候等。除此之外,全球定位系统在中学地理综合实践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区域野外考察时,用手持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所经过地区的精确定位等。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地理信息技术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已经渗透到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据了必不可少的位置,高考中对其相关知识的考查也在不断增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创新、科学、立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军,武江民,赵生龙.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5(01).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9

一、前言

众所周知,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对教育的要求了。同样对于地理学科来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就要求我们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地理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地理素质教育上更是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世纪初我国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新课改有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善学习方式、建立评价体系和改进课程管理六个具体目标。而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有效性教学逐渐成为教学中探讨的热点。

二、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探讨

有效教学,即通过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良创新使教学比以往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教学必须坚持的主体应是全体学生,是以学生发展为旨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效的教学,是教学过程重于结果的教学。在地理学科方面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则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有效地理教学则是地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应该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由厌学到想学,由爱学再到会学,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地理教学的优质有效。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要求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作业模式的学习,相对应的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重视起对于教学方法选用的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反观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有它适用的地方,当然也存在不少的弊端:

1、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地理学科教学方法重要性的认识。表现为课堂形式单一,地理素养培养力不够。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的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等同是教书,而学生学习等同于学习书本知识,然而书本知识是远不能满足如今的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固有的弊端:重理论多于实践、重结论多于过程、重学会多于会学,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培养很容易就被忽视了。

2、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构建方面缺乏探究、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在课堂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氛围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一些必要的学习手段获得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应该要能动的去学习知识、去探究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使得教师的教师教学方法变成是“一言堂”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丧失对地理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学生还来不及思索和探究,就已经被动的接受了教师“抛”来的知识。

3、课堂缺乏活力,师生之间互动单

一、很难产生师生对于问题的交流。传统教学模式的另一个弊端是重视对所谓“主课”的重视,而忽视了对其他课程的重视,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仅以完成知识的传递为目标而忽略了与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对于地理这门实用性较强学科的学习,不论是地理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习得,还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上,都离不开师生互动。

4、教师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很少关注新课所需要的只是衔接与铺垫,態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就整个课堂而言,教师上讲台就讲课,整堂课下来讲的内容非常多,学生既来不及有任何思想活动也不可能全然接受教师传递的所有信息。教师以“讲”的好为最大满足,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也没有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对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容易使得老师以作业过分代替课堂知识的传授,如此一来,更消减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

三、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针对地理教学问题对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1、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在地理课堂上要想追求高效,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自觉地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为打造有效课堂奠定基础。其次是要创设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效的提问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当然现代教学部可缺少多媒体的应用。地理的广博性与趣味性并不是用话语就能表现的,多媒体的展示是课堂更生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会提高。

2、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意识要体现地理的魅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一味的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在知识结构方面创新,体现我们地理学的独特性。比如,在讲授天气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当了一回天气预报员来播报一些地区的天气状况,让学生意识到描述一个地方天气时需要的要素,进而让学生阐述天气对人们生产和日常的生活有何影响。并与所在地区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学生不仅易懂,而且会觉得这样的知识离自己很近,学起来并不难,领略了地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我想学生定会在这样的“魅力”感召下发奋努力的。通过这种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创造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学满堂灌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重点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完成任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教师在必要时候对其进行指导。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研究、讨论得出的结论更有意义,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更好。

4、加强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巧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速度,如歌诀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几何图形记忆法、联系记忆法、诗词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曲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如在教学中国各省的轮廓时就可以将黑龙江省看出是天鹅云南省则可以看成一匹马。有一位地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短时间记忆东南亚国家和城市时,利用谐音编了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一人越过一条河(越南———河内),捡到一块金子(柬埔寨———金边),遇到老万(老挝———万象),老万走路太慢(泰

国———曼谷),像只小绵羊(缅甸———仰光)。简简单单几句话,使课堂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它化难为易。

5、加强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以便于下一次更好的教学。教师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应该从“教会”学生到学生“会学”,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然后运用于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论

由于传统教学缺乏对地理学科教学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在知识构建方面缺乏探究、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课堂缺乏活力,师生之间互动单一;教师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很少关注新课所需要的只是衔接与铺垫等典型欠缺,本文在地理教育有效教学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五点有效教学的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意识要体现地理的魅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创造师生互动;加强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反思。

上一篇: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下一篇:四部门发文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财综[20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