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2024-06-20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共11篇)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1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本人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现在有用的有价值,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经常有“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新的发现,也有经常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经常做家庭小实验,上网查资料,学生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

第二实验学校初三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教材编写

从上世纪90年代的素质教育,到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无论是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都能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的高中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笔者从一名高中物理教师的角度就教材编写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利于学生认知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在讲述电荷守恒定律时,教材通过列举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湮没来说明电荷守恒。仅用100余字的一段文字来交代“产生和湮没”这一过程,且引出了光子、正电子等物理名词。不但没有达到举例而说明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学得模糊艰涩,觉得高深。教师在讲授和指导学生时很难处理这部分教材,回避不讲不妥,若讲解又非一言半语能解释清楚。因为光子的概念在人教版选修3-5第32页“学习光的离子性”时才提出,同样正电子也在人教版选修3-5第19章《原子核》中才能延伸学习到。如果先让学生学习选修3-5而后学选修3-2,因为电磁学知识脱节,导致光的波粒二象性学习有极大困难。

二、新教材强调了探究而淡化了实验操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三节《欧姆定律》, 教材第46页通过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坐标系中作出导体A和B的U-I图像。但实际教学中,此实验如果教师演示,学生观察,(1)不直观难以观察,(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此实验牵涉到电流表内外接法,滑线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接法,属本章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且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同样在本节课教学中,设计了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并要求学生从0开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多组读数,作出伏安特性曲线,在得到的曲线中要求要有新的发现,并解释这个发现。这些目标在课堂上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课外在没有实验仪器的情况下也难以探究。对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只能在脱离实验操作的情况下灌输理论,空洞的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让原本很有探究意义的实验失去探究条件。

但是,如果把上述两个实验均变成学生实验,单列课时,让学生分组在实验室中完成,效果则大不相同。(1)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也就是以实验为基础。(2)可以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科研和创新的认识。(3)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个人探究学习能力,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理念,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目标”。而新教材本章中独立安排的学生实验只有两个,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淡化了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新教材注重了学生探究而增加了教材容量,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新教材除讲授基本物理知识外,还增加了很多联系生产生活的图片、照片和小故事等,把教材从原来的3本增加至现在的7本,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把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和必须学会的操作技能被这些探究内容掩盖了。少数简单问题学生通过探究能得到答案,但大多数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或讲解,学生很难在合作探究中找到答案。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中以“说一说” “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等形式出现,教材中虽然明确指出“本书中,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内容是扩展性的,不是基本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习”,但农村偏远地方的学生,教材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不讲解,他们在起跑线上就产生了差距,教师如果讲解,教学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正常教学让务。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1第37页“科学足迹”提到的密立根油滴实验,属于高等物理实验, 安排在高中教材中,学生在无实验仪器的情况下只能想象实验,失去了物理实验的本身意义,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长此以往,他们获取的知识是“片段式”的,形不成体系,甚至出现舍本求末现象,丢了基础知识而追逐探究知识。这些都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初衷,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导致中学生的基础打得并不牢固。

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感悟 篇3

一、教学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学生的发展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一)知识和技能

过去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对于知识的作用和物理课程中科学知识的教学,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大家也一直十分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过严格地说,正确使用仪器、正确操作等技能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是属于同一层次的。

(二)方法和能力

近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界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总的说来,我们对于方法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有一种说法,认为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隐含在知识的教学中,只能让学生去“意会”却不应该“言传”,否则学生又会去死记硬背。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是,科学方法和具体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一样,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积累的知识,不妨叫做程序性的知识。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未知的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的问题要去解决时,他能够有意识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工作,对于复杂问题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那么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高得多。因此,物理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课题就是把程序性知识明确地提出来,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放到与概念、规律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不能把人看作一个容器,好像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往这个容器里面装。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人,我们要关注人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因此,物理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学策略的确定,都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能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增加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可惜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不断磨灭这种好奇心。因此,今后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物理学和其他所有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实事求是的科学,通过物理课程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例如,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物理课程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主要是把上面提到的内容具体化,变成便于操作的东西。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不破不立,用上面所谈观点审视今天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主要问题在于我们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传承,忽视了物理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方面教育功能。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是目前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核心。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对知识的过分强调,表现之一就是不恰当地要求概念、规律表述的严密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义务教育是面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通俗地说是扫除“科盲”。一种说法是,对于严密性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要求全体公民都能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维。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社会也需要具有不同能力和特长的人,而在各种不同的能力中,数理思维的能力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能力!在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中,这是我们认识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过去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今后物理课程的改革应该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如此,探究活动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方面,也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当前,有必要更多地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

科学探究可以突出学生对于科学过程的学习。在过去的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重视更多的是科学的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或重视不够,或根本忽略。其实,科学过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以及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后的物理课程,除了对必要的科学结论要有诸如“知道××” “理解××”这样终结性的要求外,还应该包括“经历××” “通过××学习××”这样过程性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只要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至于是否学会了探究的结论,如果对它没有终结性的要求的话,可以不去理会。课程的设计人员、教研人员应该对科学探究活动作出具体的指导,例如,应该提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主要表现,应该研究学校中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评价方法等诸多问题。

三、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它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我们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单纯的物理学,而应该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4

2012年8月24、25日我参加了XX市初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作为东道主,我竭诚为这次在我校举行的培训活动做好会场布置与后勤工作,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做好记录。

在培训过程中,首先是符XX老师对本次培训做了思想动员以及课标解读,强调了培训的纪律与意义,XX校长对新教材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修订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后面通过林XX、羊XX、符XX老师的教学设计案例展示、分析,以及颜昌盛、彭锦裕、苏日仁等教师的精彩点评,整个培训过程全体教师专心致志,认真学习、记录,收获颇丰。

通过这次培训,了解到修订版教材的编排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就可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和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物理课程依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为了达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

同时有些内容做了增减,删去了一些与物理关联不强或较难的内

容。如在“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中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

这次修订中最大的变化应该是练习题的修订,以往的教材中课后练习题量少。它也能够帮助我们教师对如何选择符合课标要求的习题,提供良好的建议和方向。

总之,现修订的目标更为明确,更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更加重视“过程”与“情感”,对行为动词的界定更为清晰。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5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十九中学物理组 闫丽

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可能让它适合所有老师的口味,老师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法。我教过三个版本的教材,分别是老人教版、北师大版和现在的新人教版。虽然我刚毕业四年,可是,我觉得也可能正是因为我没有来回反复的教授老人教版的教材,才不会在思维上受到一些限制,处理课的时候会比较灵活,我觉得怎样好就怎样进行。所以,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老教材有些地方比较合适。

八年级上册让我领悟了人教社编者的意图,编者设计的很好,使我们的学生特别喜欢物理,因为他们觉得很像小学的自然课(其实孩子的本质是很热爱自然科学的)。我在上课时比较随意,准备的教案和上课有时候是两回事,因为课堂上发生什么情况我也不知道,教案也只是个很简单的框架而已。上课时我总是精心设计实验,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兴趣作为第一位,课堂上让他们动起来,允许他们大声的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许有的老师会觉得那不是乱了么,可是真实的情况是乱中有序,只要老师拿出足以吸引他们的问题,那么一切都会很顺利。一节课下来他们觉得时间过的很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掌握了知识,甚至可能他们自己都没觉得学会了很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他们自己的发明创造,例如引导他们发明出滑动变阻器、电动机等等。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利用知识去创造,最后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所以一些物理中出现的元件、设备等等都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进行创造,我觉得这比知识更重要,而且,学生们发明出来后都特别的有成就感。同时,面对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孩子们怎么能不懂得原理和使用方法呢?就像滑动变阻器、电动机等等,这样一来不但使他们更喜欢物理而且该学会的知识他们都能学会,根本用不着去死记硬背什么,一切都已经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没有了负担又怎么会讨厌物理呢,于是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一整年来,我课后不留一点的书面作业,因为我不想让那些题使他们不喜欢物理,我始终本着一个思想,我要让他们“玩”好,在玩中潜移默化的得到知识。我在课堂上很少让他们翻书,上公开课的时候根本不用学生带书。所以,书中对于每一节课具体内容写的是什么、课后习题怎么样我都不关心,我也不觉得书中哪里有不合适的地方、哪个问题太难或者怎样的不适合。我觉得这些问题,看老师怎样去看待,我们老师也可以安排自己的课后习题,只要有利于学生进步就是好的。

我关注的是教材大章节的内容,由于地方考试的原因,我必须想办法适应教材的大顺序,对于八年级这一整年的教材安排来看,我感到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刚进入欧姆定律那部分,有的老师告诉我说是因为给学生做的题太难了,可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别的教材到这里学生根本不觉得困难呢,反倒觉得简单?我也认真的在新课的引导下,下了不少的功夫,新课知识的教学他们都行,可是一遇到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不行了。我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

1.八年级上太生动有趣了,很像小学的自然课,他们学的很轻松,没有经历过分析、计算的锻炼。而在八年级下马上就遇到了需要综合分析、计算能力比较强的地方,于是他们就不太适应了。因此,不是说欧姆定律不能放在这里,只是比较危险,很可能使学生失去兴趣,因为我们不可能不给学生讲习题。就算我们初中阶段在新课程中不要求太多的计算,可是什么事情都不能一步到位,中考的方向没有大的变动,老师们就不可能放弃给学生做练习题。况且,我个人认为练习题和素质教育并不相矛盾,只要问题循序渐进反倒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欧姆定律这部分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的很强,一旦分析起来就很枯燥、耗费时间,学生就很容易溜号,这样慢慢的也就落下了、跟不上了,当然也就没兴趣了,影响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

2.也许初二的学生生理上的智力发育不够。当然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心理医生无法做这方面的测试,如果能测试一下是最好的。

在教学中实际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是硬挺着往前上的,熬了有一阵子,因为他们的思维确实需要锻炼。我上课还是很精心的准备,每堂课时时刻刻都不忘记他们的兴趣,从调动学生上、自己的语言上甚至是动作上。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生活中只要是和本节课有关的实物我都搬进课堂,让他们觉得熟悉亲近有趣。这是在进行新课时的准备。

对于那些需要分析的地方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不断的训练,可是这其中也有小小的方法。例如,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电流本身,电流如何流动往哪里走,就像他们每一个人在走路一样,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该怎么走(教师轻松、幽默、鼓励的语言也很重要)。电压比较难理解、抽象,那就设计形象的实验,例如,把电流用水流打比方,有的老师会说学生没学过压强没办法讲,可是我拿一个大的注射器里面充满水,我会问学生你怎样让水流动起来,他们会说用力压活塞,这样就给水一个压力(虽然没真正接触过我们物理中的压力可是他们有生活经验),水才会流动。就这样过渡到电也需要压力那就是电压。这一段日子很浪费时间,而且必须小心翼翼。训练之后进行的就很好了,算是度过了这一危险时期。所以我觉得与其这样的危险还不如在进行电学这部分之前先进行一些相应的过度会比较好。况且,全中国的教师水平不一样,处理不当真的要有好多的学生掉队呀!

我觉得教材这样的设计真的是很危险,处理起来真的要下功夫、小心翼翼才行。教材中每一节的具体内容不是最重要的,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减。可我觉得整体章节的顺序很重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很重要,一些物理中基本的东西就是应该在开始时逐渐接触。例如,九年级才出现误差、测量。出现在九年级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学生早就用过了。综合性的分析、计算也是这样的,要慢慢的深入,学生们就不会有任何困难了,不会像欧姆定律这样觉得有些突然。

总之,我进行了整个八年级的教学,还算顺利,就是从上册到下册过度比较困难,因为觉得有些两种风格的感觉,学生和老师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过去那段困难时期之后,一切又都恢复正常了,学生们又开始很喜欢物理、很轻松的学物理了。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材教学反思 篇6

由于近几年来,攀枝花市两所“国重”的年年扩招,使得我校生源质量也年年下滑。从我上课的状态来看,我感觉大部分同学没有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虽然有一部分同学想学好物理,也很认真、很努力,然而由于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始终不能真正掌握学好物理的方法。

二、高中物理难教,也难学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从而造成了高中物理教起来比较困难,学起来也比较困难。

三、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不足

自己曾经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多年,对初中的物理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但对高中教材,不太熟悉,尤其在高中物理运用的灵活性上还很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及学期结束后,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主要心得如下:

一、依据学生接受的状况,推进教学进度

在开始接手物理教学时,自己的教法依然是尽快按按章节推进教学进度,然而,学生的现状,使我不得不停下来,主要问题是学生接受能力有限。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因而。学生接受难度加大,尤其,普通班的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理解能力的局限,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在这个问题,自己的反思就是:尽量放慢教学进度,给更多的同学思考与训练的机会,以打好他们学习的基础。

二、即要依据教材备课、也要依据学生备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上好课的基础,但只依据书本备课,只能陷入“本本主义”之中,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因而,也要依据学生的状况备课,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高一的学生是刚刚升上来的初中学生,他们的思维也基本上是初中的思维,因而,高一的教学完全可以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应该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多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同时,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认真上好课,更要重视课堂问题中的反馈与反思

上好课是每个老师一生的追求,上好课不容易,这不仅需要老师有熟练的教学能力,更需要有熟悉的教材,这对自己来说还不太具备,但一个人只要努力,只要做有心人,就会有进步,在这个问题上,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因而,自己一方面努力钻研教材的同时,就是向同行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其次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中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更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的反思,努力改正自己的教学不足。

四、重视学生的作业,重视先复习再作业

在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中,自己就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个章节学完后,要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五、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更要重视学生课业的辅导

高中物理难教,学生难学,这是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的,高中物理的教与学,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坚持、才会走出困境。另一个问题我发现:经过一个阶段教学后,一些害怕学习困难的同学开始出现,这时就急需教师对他们展开思想工作,在这个问题上,自己基本上是做到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个方面对遇到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经常给予经常的辅导,以建立起他们的学习信心。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7

1.改静态演示实验为动态学生实验, 以动激疑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不是简单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学生已有认知与教师的引导信息发生碰撞而迸发出的思维火花, 再通过师生间进一步的沟通而上升为理性思考, 从而获取新的认知的过程。只有这样, 学生获得的知识才不易遗忘, 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独特魅力, 才会以热爱生活的眼光来对待身边的事物, 对身边的现象不再熟视无睹, 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关于“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以前有很多实验方法。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一些, 让学生的疑问更集中一些, 我变静态实验为动态实验, 从动态角度使学生确实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创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 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 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小组都有大小号试管, 小试管刚好能插入大试管中。如果在大试管中装水, 再把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 最后将试管倒置, 大家猜一猜小试管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会掉下来。”然后教师演示, 学生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掉下, 反而向上运动, 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测相矛盾, 都纷纷议论:“太奇怪了, 怎么会是这样?”此时教师马上植入本节课的主题:这就是我们该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大气压强。在刚才动态激疑实验的基础上,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异常兴奋, 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进行了铺垫。

2.改单一演示实验为对比实验, 诱发探究欲望

“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一种测量电阻的基本方法。教材中是“测定定值电阻的阻值”, 而大量的习题中却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一测量对象的改变对测量原理、测量步骤均无影响, 但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比较这两个实验, 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来测量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 记录数据并加以比较。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在测定值电阻实验中得到的三次电阻值相差不大, 而小灯泡电阻的每一次测量值却相差很大。“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被诱发出来。经过热烈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由于定值电阻受温度影响小, 在不同电压下测量的电阻值有偏差, 主要是由实验误差造成的, 为减小实验误差应调节滑动变阻器, 可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而测小灯泡电阻实验中, 由于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很大, 所以实验测得的阻值相差较大, 主要是由于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造成的, 这不是实验误差所致, 所以不能求平均值。调节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为了改变电压和电流, 进而得出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 让学生有了更大、更自主的思考空间。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中,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充分体现出新课程“学为主体”的理念。通过对两个实验的比较, 学生不但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操作技能, 还加深了对导体电阻与温度的认识, 教学效果很好。

二、改进演示实验, 使学生善观察、爱生活、敢创新

1.深入浅出, 变复杂演示实验为浅显演示实验, 简化物理问题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 也是重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数学公式, 分析如图所示浸没在液体中一定深度的正方形物体各个面受到的水的压力情况, 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的上下表面存在着压力差, 再用以下的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如图, 把一块底部刨光的蜡块放在空水槽的底部, 用一小木棍压住它, 向水槽中缓慢地注水, 直至把蜡块完全浸没在水中, 然后放开小木棍, 可观察到蜡块并不浮起来。原因在于蜡块的下表面没有水, 这样水就没有给蜡块下表面向上的压力;而蜡块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就把它紧紧地压在水槽底部, 因此它不会漂浮起来。这样的演示实验有以下缺陷:

其一, 实验的成功率不高。由于蜡块底部不能刨得很平, 这样它与水槽底部不能很好地吻合, 稍微有点水进入, 蜡块就很容易浮起来。

其二, 即使实验成功了, 蜡块未浮起来, 学生还是会认为那是蜡块粘到水槽底部, 并不是没有受到浮力, 这给学生正确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带来障碍和困惑。

其实, 教师如果让学生用以下简单的实验方法, 更容易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剪掉空矿泉水的底部, 口朝下拿在手中, 并在它里面放一个乒乓球, 如下图所示。先往瓶里加入水使其能淹没乒乓球, 这时会观察到乒乓球并不浮起来, 而是仍卡在细颈部, 只是有少量的水从瓶口流出来, 如中图所示。其原因就是水从下面流掉后, 乒乓球的下面没有受到水给它向上的压力, 它也就没有受到浮力, 而受到的重力和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使得它仍卡在细颈部而没有漂浮到水面。接着, 给瓶口拧上盖子, 会观察到乒乓球马上就漂浮到水面了, 如右图所示。其原因是拧上盖子后, 倒入瓶中的水顺着球与瓶壁的缝隙流到球与瓶盖之间, 水会对乒乓球产生向上的压力, 从而产生了浮力, 就使得乒乓球最后漂浮在水面了。

此实验取材简单, 实验效果好, 可视度高, 有利于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会用日常生活用品做物理实验的习惯。

2.多媒体辅助, 变不明显的演示实验为现象扩大化的实验, 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观察性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 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例如, 说明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可以采用投影放大的方法。如果直接用J2406型小磁针, 因其底座是不透明的, 面积又比较大, 遮住了磁针, 会影响学生观察。教师可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比照条形磁铁的大小, 在其周围均匀固定上10根细针, 同时将小磁针的两端分别涂上对比强烈的两种鲜明颜色, 便于区分南北极。实验时将小磁针插在细针上即可进行投影演示。这样与多媒体的组合, 凸显了实验现象, 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 也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使学生乐于观察, 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下了基础。

3.改学生不熟悉的演示实验为学生身边实验, 使学生爱生活, 觉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中, 课本上有很多演示实验的器材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而对必须由实验导出的原理学生则是更加的困惑。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把不常见的、不易准备的实验器材改成常见的、学生身边的实验器材, 从取材方面提高实验的可视度与可操作性, 使学生觉得科学源于生活, 学习科学能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

气垫船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常见, 学生对它也不熟悉, 因此在演示气垫船减小摩擦的实验中, 我将学生不熟悉的实验器材改成学生身边的实验器材, 即借助于普通的玻璃杯、平板玻璃、冷水、热水等实验器材来完成实验, 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气垫船可减小摩擦力的原理原来就这么简单。方法如下:

把一块大些的玻璃平放在桌子上, 在玻璃上洒一层薄薄的水, 再把一只玻璃杯 (用热水烫过的杯子) 反扣在玻璃上, 你会发现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只要稍微推动一下杯子, 它便会慢慢地在玻璃板上滑动起来。

原理:把受热的杯子反扣在玻璃上, 杯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形成了高压气团, 这个高压气团把玻璃上的水挤向杯口, 在杯口和玻璃之间形成气垫, 并把杯子微微向上托起, 这样杯口和玻璃之间较大的摩擦力被杯口和水之间的很小的摩擦力所代替。所以稍一推动杯子, 杯子便会滑动, 课本上的气垫船其实就是这个原理的应用。

4. 改传统演示实验为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家庭小实验, 使学生爱生活、敢创新

传统演示实验的教学只是教师做、学生看, 学生缺乏“参与”意识, 不能调动积极性, 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难以得到充分培养。另外, 传统的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等详细安排好, 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 失去了对实验的探索欲望, 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把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教师组织与指导下的家庭小实验, 则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电阻”一节中, 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演示效果不理想, 存在以下缺点:

(1) 演示时所用锰铜线、镍铬合金线需教师口头交代, 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且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因为学生并不熟悉这些材料, 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2) 电流表读数时, 由于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 导致他们形成依赖于他人的一种实验习惯, 既挫伤其学习热情, 又使演示实验达不到理想效果。

(3) 比较电阻大小时不直观, 实验效果不佳。

因此在教学时, 我对原有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

(1) 以铅笔芯和铁丝代替合金线, 变演示实验为家庭实验。

(2) 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灯座、开关、小灯泡各1只、相同铅笔芯2支、铁丝 (长度、粗细与铅笔芯相同) 、导线若干、刀片1个。

(3) 实验过程:按电路图 (如图) 连接好电路。

(1) 把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一段铅笔芯和铁丝分别接入a、b, 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 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2) 把铅笔芯接入a、b, 鳄鱼夹从b端慢慢滑向a端, 使导体长度发生改变, 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 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有关, 导体越长, 电阻越大。

(3) 先把一根铅笔芯接入a、b, 观察灯泡亮度;再把两根相同笔芯并成一根接入a、b, 观察灯泡亮度变化, 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有关, 横截面积越小, 电阻越大。

此实验用品铅笔芯与铁丝均为身边材料, 简单易得, 学生一方面可身临其境, 自己驾驭实验, 另一方面能树立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及“变废为宝”的思想,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环保、节约的意识。另外, 用家庭小实验代替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清晰, 新鲜生动, 效果明显,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有着长期的动力。实验材料常见、简易, 操作过程简单, 现象明显, 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实为一次成功的实践探索性实验。

三、合理选材、注重细节, 有效控制演示实验时间以完善课堂结构

学习“熔化和凝固”的关键在于做好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演示实验。教材上该实验是用海波来完成的, 但上过该课的教师都知道, 在40分钟内用海波来完成该实验的话, 很有可能会因海波熔化时间过长而完不成课堂任务, 这是这堂课处理的难点所在。

我对该演示实验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教学实践, 认为在课堂40分钟内使实验成功的方法有:

(1) 改进实验。海波粉末有二十几克即可, 装入试管后应该用玻璃棒沿温度计周边将海波粉末压实, 以减小粉末间的空隙, 有利于传热。注意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试管底和试管壁, 玻璃泡一般距试管底0.5厘米即可, 不能过远, 以免海波粉末熔化体积缩小后玻璃泡露出液面;烧杯中的水面宜高于试管中海波粉末1厘米以上;酒精灯火焰应小些或离烧杯底稍远些, 可使熔化的时间长些。

(2) 用替代实验。总体上来说, 用海波做晶体熔化实验耗时较长, 考虑到课堂时间的紧凑性, 可将海波换成冰块。先让学生将温度计插到碎冰块中,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待下降到基本不变时再观察冰块熔化时的温度 (注意:不需要加热, 直接用手捂住就行) , 并每隔0.5分钟记录温度的变化以及对应的物质状态。

(3) 如果海波实验做出来熔化时的温度保持不变, 但这个温度是47℃, 仍可说明该实验是成功的。因为此时该熔点与理论不一致可能是受到实验器材精确度的影响或是受药品纯度的影响。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法的探索反思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教法;探索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69-01

现在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得到信息是也相当大而快,而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求知欲望较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欢抽象的乏味的东西,所以好多同学不喜欢数学,只有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而现代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教学手段五花八门,教学的对象个性迥异,教学的观念也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应不断总结,要善于反思。

其实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数学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这么重要,但我调查后的结果其令人沉思,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不得不学数学,造成讨厌数学,甚至有好多学生考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做数学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教育该如何操作呢?下面就是我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历谈点体会。

开放教学观念搞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再以考分为唯一的指标。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学教育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是文课的专利,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如统计图选择这一节中,要求从某家报纸公布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图中获得信息,其中从1959年人口从30亿到2050年预测达90亿,还有预测2050亚洲人口妇其他各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从中对他们进行基本国策的教育,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否则人口太多,中国土地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了。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了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八年级物理新教材分析 篇9

一、教材的编写意图

1.重视学习兴趣 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好奇式兴趣(有趣)到喜爱式兴趣(乐趣)。

2.强调“做”科学的思想,重在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会多少知识,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学会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建立和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交流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3.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把物理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把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的结构体系

8年级物理的体系,坚持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

其整体框架为:

学习物理,从认识物质开始,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一些性质及宏观物体的运动;然后进入有声有色的世界,学习较为复杂的运动,包括声现象、光现象、常见的光学仪器; 最后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学习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包括运动和力、压强与浮力。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体现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联系生活、社会;突出观察,实验,思维方法,实际运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科学探究,探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本书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按学生探究活动所用时间的多少,分为“小探究”和“大探究”。尽量在每节内容中安排“小探究”。在每章中,至少安排一节为“大探究”,节的标题冠以“探究”字样。适当增加新题材、新科技成果及相关图片(含照片),反映时代感;同时增加联系生活、技术、社会的实际内容,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适当增加了一些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小制作、小实验等;作业中也安排有上网查询资料,鼓励学生选做和相互交流;适当增大弹性,设立了“科学窗”、“阅读材料”等栏目。

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培训心得 篇10

重庆市两江中学 刘红坤

新一轮的教改课改正如火如荼的推开。从教多年,自以为得心应手,可参加此次培训才觉收获颇丰。是我加深了对新教材理念、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理解,对以后的实际教学有着重大影响,课改势在必行了,我理当也与时共进。此为师之道。

一、认识了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新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版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首先,新教材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教学实践表明,力学知识中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把力学知识放在第一章,学生学习难度很大,新教材将运动学放在第一章,从大量实际现象出发,是学生对运动的形式有了初步了解,进而引入了运动规律,这样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部分知识的编写都引入了大量的实例,从实例出发使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增强了学生的切身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和增设了课题研究、随堂实验、“做一做”等栏目,使物理走向生活。其三,增加了物理学史的内容。物理学史的知识,不再以小常识的形式出现,而是融入了知识讲解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物理知识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感动于物理学者们实事求是、严谨执着,献身科学的态度,加强了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了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是三维课程目标的基础;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才能有真正意义的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才可能有真实可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科学性;技能的教学要注重规范性;从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学生更为需要的与其说是作为研究结果的知识,不如说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离开引向研究结果的发展本身去把握结果,就几乎等于没有结果。因而应该强化过程和方法的教育。过程的教育要注重真实性;方法的教育要注重典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注重可信性和开放性;要把科学改变社会历史进程,科学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科学改变人类的自然观、世界观和思维观念结合起来,展现科学的价值;还要展现科学大师的感召力,培养科学态度,使前辈科学大师成为青年心中的楷模。

三、明确了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1、教师教学必须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重视科学探究”适度转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教学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正确地选择、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作用。要领会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等科学教学方法,注重物理研究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去理解物理知识,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屋里走向社会。

3、注重物理学史的教学。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料进行组织后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来达到教学目的。科学的还原那些重要的历史足迹,是对历史最具体的重演,是很好的过程体验教学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规律并从相关历史事件中广泛吸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把物理学史教育真正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按照教材展现的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的过程,先提出是什么原因使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寻牛顿的足迹,重演历史过程,动手和动脑,经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让他们在万有引力的简洁公式中看到了宇宙的统一与和谐。

初中物理在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篇11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反思

1.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教育界都提出“教学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它是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探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2.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学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讲定理、多做习题来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展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人生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所蕴涵的教学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究物理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对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分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法的这样或者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慨、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提是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作者单位 山西省孝义市第七中学)

上一篇:《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唐诗鉴赏下一篇: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