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

2024-08-15

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通用11篇)

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 篇1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是初中生认识自然、学习自然知识的重要方式, 将为初中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些教师存在课堂教学方式较单一、课堂教学理念较落后的问题, 一些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质量不够理想。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及初中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笔者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一) 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素质教育理念更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创新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声音的产生与转播》这项内容中, 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歌曲, 例如TFBOYS的《魔法城堡》、《青春修炼手册》等, 组织学生根据音乐判断歌曲名字。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融入物理学习活动。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特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 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 仅仅是依照课程教学的内容、考试的要求等开展物理教学活动, 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 没有认识到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有效融入、合作教学法的深入开展等方式, 使初中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通过生动的视频或者动画, 增强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能力, 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直观、具体, 对初中生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电流与电路》相关内容中,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辅助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将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生动, 富含趣味性特点, 使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电流与电路》相关知识, 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物理课程标准 》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 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落后, 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物理教学活动, 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较低, 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理念十分必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可以创新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理念, 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以初中物理《光的传播》为例,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光源的概念, 明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理念及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可以通过适当的观察与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光的传播途径, 明确“光是怎样传播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 带领学生一同感受光的美感, 培养初中生形成一定的求知欲望, 并形成一定的物理知识探究欲望。

三、创新课程教学途径, 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的实际物理学习需求及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创新课堂教学途径, 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为初中学生带来全新的物理学习体验, 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以《光的传播》为例, 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 为学生播放舒缓、动听的音乐, 展示一幅幅城市夜景的图片。 在伴随音乐感受城市夜景之美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 为什么夜晚的城市会这么美呢”等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有色彩斑斓的光”等回答, 可继续提问“那么这些将城市打造如此之美的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等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带领学生一同进入《光的传播》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学习方式, 将三五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 组织学生自主进行课本内容的学习, 并提出“什么是光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等问题,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时, 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倾听学生的观点, 对思维清晰的小组成员进行赞扬和鼓励, 对存在问题的小组进行热情、耐心的思维引导,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保证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顺序开展。

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交流课程学习的感受, 提出“除了课本上举出的例子,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能够发光的呢”等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将生活与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使学生联系生活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深入掌握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创新教学关注内容, 保证学生的综合发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然而当前每个班级中都存在一些物理“学困生”,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很多教师仅仅基于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进度开展物理教学活动, 然而忽视班级中“学困生”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未来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与发展, 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面向学生、 面向全体, 教师需要关注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将分层教学方式融入其中, 以《声的利用》为例, 初级教学目标可以是引导学生掌握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指导每一位“学困生”理解生活中声音的利用途径;中级教学目标可以是结合生活进行综合分析, 思考生活中声的利用方式, 比如超声波清洗等, 进行进一步教学内容的拓展;高级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大量习题检测学生的综合物理知识掌握能力等, 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所成长、有所进步。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巧妙借助微课实现教学改革。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 《电与磁 》这一项内容时, 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借助微视频学习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内容, 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及学习能力, 在任意的电脑、手机等智能平台中学习, 结合自身能力慢放或者快放视频内容, 这种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需求。 其次,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电与磁》知识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 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关注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可以借此机会, 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播放一些《电与磁》相关的实验活动, 组织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感受《电与磁》的力量, 也可以通过摄像机、投影器及视频展台, 更直观地展示教师开展的实验内容, 通过多种教学指导方式, 使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中, 感受物理的神奇与魅力, 丰富学生的物理实验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课程教学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及创新教学关注内容, 保证学生的综合发展等方式, 通过新课程、新平台和新模式, 为初中生带来全新的物理学习体验, 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初中物理学习的乐趣, 并养成良好的初中物理自主学习习惯, 促进初中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需要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融入新课程理念, 搭建新平台, 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初中物理学习体验。

关键词:新课程,新平台,新模式,初中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星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构建高效课堂的探讨[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 2011 (10) .

[2]吴海芹.强化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 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J].考试周刊, 2013 (44) :140-140.

[3]李群华.基于能力本位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农家科技旬刊, 2012 (7) .

[4]刘刚, 杜静.“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物理, 2003 (2) :5-6.

[5]张浩.浅谈如何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J].成才之路, 2010 (33) :45-45.

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 篇2

【摘 要】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章从获得知识体验、创设体验学习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增强合作意识四个方面进程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

初中物理属于基础性学科。学习物理知识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物理素养。因此,在体验中学习物理知识才能领略物理蕴含的魅力,体会学习物理所带来的乐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使体验式教学无法做到处处兼顾,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体验学习的需求。所以,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议题。

一、实施体验教学,感受物理知识本源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知识,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弄清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还包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获得应用知识的相关体验,加深对物理这门学科本质上的理解,体会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将物理知识里的原理、规律等发现的过程直观地展示到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并在脑海里加深印象。由于注重学生的亲历性,体验式教学可以起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进。所谓亲历性,就是不通过间接手段。如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而依靠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获取,主张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引导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体验式教学要注入良好的情感体验,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对物理留下良好的最初印象,而对物理学中如公式、概念等抽象内容,则更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

二、创设体验情境,提供体验知识机会

教学中选择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年龄层次,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再入手教学。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为学生创建体验学习的条件,例如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体会所学物理知识,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感悟与总结来巩固学习效果,使学生领略到和课堂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并更新固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并能悟出生活中存在的的物理原理。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学生普遍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可以以自行车为例,两个人将自行车的后轮拉起架空,另一个人在坐垫上踩动脚蹬,带动后轮,然后两个人松开手,将后轮放到地上,会发生自行车往前前进了一小段距离的现象,学生看到后会恍然大悟:原来自行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起到了推动自行车前进的作用,由此可见,摩擦力并不仅仅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很多时候反而能够起到推动物体运动的作用。

三、激发探究热情,引领学生获得体验

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探究活动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注重学生自身学习体验的课堂,就无法调动起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热情。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获得体验式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的过程,教师既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同探讨问题。例如:在教学“太阳与月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将太阳黑子的周期性、造成影响等等相关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他们去记忆。可是问题是,太阳的活动还有耀斑、太阳风等,为何偏偏把太阳黑子当做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呢?教师此时不妨这样做:首先,在课件上放出太阳黑子的影像,让学生去探究“黑子不黑”的问题;随后,找到过去几十年的太阳黑子观测数据,隐藏其中十几年的数据,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与研究,认真地讨论了之后,将隐藏的数据补充了出来,并观察到了太阳黑子的变化规律,之后再与学生一道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做出合理假设,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组织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内心体验

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 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当下是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日益提升,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同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初中教学模式显现出诸多不足,如何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构建出科学的初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探究式教學的概念界定

探究表述的是: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摸索、调查以及研究的过程,以达到认识新事物或者解决新问题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是指通过一定的科学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领悟知识的本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键在探究的源头,并为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探究教学过程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目标。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1.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1)探究式教学应设计探究主题。学生只有处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有明确的探究方向与目标。问题情境应保证一定的空间,具体的探究问题应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取知识点难度适宜,从而确保学生通过个体努力或者团体合作能探究到问题的答案。(2)探究式教学应提供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信息获取途径是:学生听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内容;学生实验课上观察教师的演示;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摸索的过程;网络、书籍等资源的共享。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获取途径,才能更好地构建学生主体探究的氛围,从而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与能力。(3)良好的探究教学环境。探究式教学应创设和谐、愉悦的探究环境。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积极猜想、独立思考、多维互评,从而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提高探究效率。

2.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初中物理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物理教材,但也可以根据其他资料或者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探究式研究。探究式教学的内容确定之后,教师应设计出针对性的操作方法与策略,从而实现将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可操作的探究式内容。而在具体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进行的是自主探究,要进行一定的资料搜集、实验操作等工作。若探究式教学仅限于课堂,那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所需的资源可直接由教师提供;若探究式教学仅是在物理实验室,教师应准备好实验器材并向学生讲解具体的实验步骤,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可通过指定网站进行资料收集。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案例

力学方面的概念是初中物理教材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但力学方面的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初中生而言,能够准确地建立“力学”的概念并不是很容易。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熟悉事件引导学生去探究,从而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下面以“力的概念”这一物理知识点为教学内容,分析一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

1.设计情境导入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一分钟让同桌同学进行扳手腕活动。之后,提问一些同学。教师:刚才的这些活动,感觉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感觉到手腕的肌肉紧张。因为用力了。教师:对,因为有力产生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力”的例子,如:人拍球、手提水、马推车等。其中,“人、手、马、球、水、车”都是物体,而“拍、提、推”是产生力的行为,可得出一个结论:物体间的作用产生力。

2.提出问题与巩固练习

教师可针对“力的概念”提出几个问题,如:离开了物体,力还存在吗?物体之间是不是一定要接触才会有力的产生?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并进行一定的指导,并根据学生探究后的问题答案给出“力”的科学化定义。接着,教师可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出更多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最后,布置一定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总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在剖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物理教科书中选择适合探究的知识点,设计出科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案。初中生的思维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初中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认知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这个阶段的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注重概念与实际的关联性,有效引导学生去探究、去领会、去掌握物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情境与知识点联系起来,发现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杨小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践探讨[J].科技资讯,2014.

[2]任敬宁.初中物理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4.

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 篇4

一、学案导学, 自学检测

在新课程教学中, 提倡“先学后教”。其中, “学”就是学生自学, 即学生根据学校学习目标, 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当然, 学生并非盲目自学, 需要老师引导与指导, 如明确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与方法等, 从而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性地自主学习。如在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前, 教师可布置导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有方向性地预习与探究。

例如, “光现象”的新授课教学, 给学生提供导学案, 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和预习流程, 进行课前有效预习。比如, “光现象”的导学流程: (1) 阅读教材“光现象”导言部分, 试着自己提出几个有关“光”的问题。 (2) 仔细观察教材插图, 思考:光源分为哪几种?若要成为光源, 需要哪些条件? (3) 做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器材可向老师借用或由生活实际中发掘, 如透明塑料多面体或玻璃, 提前做好实验准备。 (4) 色光的混合, 思考:怎样获得单一的绿色、蓝色、红色等色光。各组有哪些方法, 相互交流。倘若将两种不一样的色光相混合, 是否可获得单一色光? (5) 物体的颜色, 阅读课本活动, 同时完成教材中“说一说”、“看一看”与“想一想”等。 (6) 预习反馈习题。在教学前, 教师可收集学生完成的导学案, 了解同学们的预习效果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便于调整教学计划, 优选教学方法, 重点分析。如此,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探究精神, 真正落实“先学后教”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另外, 在课堂上, 教师还需要注重小组互助, 引导学生自学检测。如在新课导入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 然后通过多种方式, 如个体发言、互相探讨、分组讨论等, 提出自己的质疑与疑惑, 暴露问题,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听讲。

二、探究合作, 有效点拨

通过自学与小组交流, 学生可自主解决预习中的一般性问题, 而若要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 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合作, 注意有效点拨与启发,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这一环节中, 若要实现有效学习, 教师需注意如下几点:首先, 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来诱导学生主动探究。其次, 注意教学互动性, 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反馈与交流。另外, 注意合作性。如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机会, 在思维碰撞中点燃智慧火花。此外, 注意民主性, 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尊重学生想法, 使其敢于质疑, 敢于表达。

如教学“物质的密度”时,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比如运用不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 (1) 借助天平称出2个体积各异的长方体小铁块 (4×2×2 cm3, 4×2×1 cm3) 的质量, 同时算出该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2) 用2个不同长方体木块 (5×2×2 cm3, 5×2×1 cm3) 重做上述实验, 在表格中填入所得数据。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数据, 看看可以获得哪些规律?讨论交流后, 学生在教师引导与启发下, 认识到:木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也就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同样, 铁块也是如此。同时, 铁块、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各异。在学习过程中, 通常学生难以想到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因此, 物理教师可补充说明这一点, 并借助迁移与类比法, 诱导学生回想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用路程与时间比值来对比物体运动快慢, 让学生明白: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所不同, 这体现出物质的一种特性, 而这种特性可用物理量“密度”来表示。这样, 既给学生留出探究讨论的空间与时间, 也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密度概念。

三、当堂训练, 巩固理解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模式探讨 篇5

一、课前,首先要引导学生探究新的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现在各个地方都实行规范办学,学生课后都有大量的时间去自主分配,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对探究新知识感兴趣?教师应“弹性”设计探究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为此,教师设计方案要按以下原则去设计,以创设丰富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科技前沿的现象作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都有好奇的心理,利用这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如学习万有引力这一节前,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神州6号”上空。然后设计些小问题让学生课后考虑:它是靠什么动力升空的?到达预定轨道后它做什么样的运动?在轨道上运动需不需要燃料?如果不需要燃料,那它靠什么来运动?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2.利用物理实验的知识作为背景,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对于事物的道理,人人都希望知道到底是什么。如在研究胡克定律前,对学生提一些问题,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究:通常情况下弹簧为什么会伸长和缩短?变化与受力有何关系?是否存在什么定量关系?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3.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地生成

个人对于以前未曾了解的东西,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并掌握它。在教学中我们在讲共振之前,可提出生活中的情景,如汽车陷在路上我们人如何推更容易把它推上来?为什么我们在挖树时,不是直接把它挖倒,而是在树倒前,用绳子拉着树左右摇晃把它放倒?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二、课上,让学生交流展示探究内容,张扬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

旧的课堂中,评价时参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好”,这里的双边活动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设计了许多课堂提问,教学便在师生之间讲与听、问与答的程式化中进行。久而久之,师生问答形成了许多默契,如教师讲解时,学生必定认真听,不得打断教师的讲述;只要教师提问后稍有停顿,学生必会齐声答问。为活跃课堂,一些教师往往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生动不生动”之类的浅层提问来引发学生简单而响亮的回答声。一些所谓的展示课、观摩课上,为达到“双边活动”的生动性,教师课前进行策划,谁答哪道题,谁提什么问题,都作了明确安排。公开课、优秀课成了表演课、作秀课。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让学生间互相交流各人的见解,然后让学生展示探究内容,同学在下面听,并对该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该学生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示,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切不可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但也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估计,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准确的点评。当然,还要进行课堂总结,这是对新课内容的升华过程,让学生将从微观上把握的课堂知识进行宏观整理的过程,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达到巩固新课的目的。这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面对面地提问,用自我检测的办法加深对新课的巩固。课上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进行当堂达标训练。

三、课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提出新的情景,探究新的问题

经过课堂展示交流,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课后,自己要对所学的知识再领会,通过几个问题进行再体会、思考。同时进行下一节新问题的探究学习。

总之,新的物理教学模式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思考,多领会,使他们成为支配时间的主人,真正达到一种优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 篇6

近几年来,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 不断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述, 学生负责听和记, 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在信息背景下, 教学模式也随着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使教学模式更加情境化, 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将教材上抽象的知识要点转化为简单形象的具体事物, 学生对于具体的事物会更加感兴趣, 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这一节课时, 根据本章节知识特点和框架结构, 本节课主要就是让学生对“声”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声音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声音:令人厌烦的、喜悦的等等, 教师是难以描述的, 所以在课前我在网络信息里搜索有关刺耳的声音和悦耳的音乐, 制作成幻灯片课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播放给学生听, 学生就会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对比, 从而区分开不同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师的分析和讲解, 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收,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源

初中物理尤其是实验教学, 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而且复杂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知识的构建与资源构成的文化环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有的学生会把学习资源范围划分得比较窄, 在网络资源库中有社会、自然、网络, 甚至还有学习的伙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资源, 还可以为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平台, 更好地促进学生在信息背景下的学习。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节课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更多的能源种类, 我将会在讲解完本节课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网址, 让学生在课后去查看这个网址, 然后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巩固, 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学习资源, 学习潜质得到开发, 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要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3.运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现代教学模式越来越趋向于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越多, 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 教师更要适当放手, 给予学生自由学习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深刻体验学习的过程, 就会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来之不易和成就感,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 从而努力学习和牢记,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物体的运动》这一章时, 其中的一节课是“世界是运动的”,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框架结构, 我将会组织学生进行自学, 自学的前提是让学生在了解本节课的基础之上,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在网络信息库里查询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要点, 并进行总结。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发言, 看看大家谁查阅的资料比较全面和权威, 整个的过程都是学生亲自参与并独立完成的, 让学生体验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息背景下, 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教师在教学中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设计的教学环节和采用的教学策略就要建立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习惯以及兴趣等, 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才会更加适合学生。以往了解学生的方式通常是和学生接触、聊天等, 那么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 教师可以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 如QQ、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的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 可以排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没有顾忌地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帮助学生等, 不仅能够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 还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自卑心理等, 从而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5.小结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师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信息技术为我们教育教学提供的巨大动力。与此同时, 我们可以推论出: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 在教学的实践中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摘要: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信息背景下, 教师要结合先进的教学技术,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生,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宇昕, 胡迎宾.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上册) [C].2012年

[2]陈义万, 李文兵.成纯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整合与实验室建设[A].2011年中国南京第三届全国光学技术 (光学制造技术与装备) 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属于新型的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合作, 实现学生间积极有效的交流沟通,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不仅能实现高效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构建, 而且能让初中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挖掘创新思维, 并培养自主学习、沟通合作的能力。

一理解性——加强对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认识

合作学习模式, 是指以师生民主作基础, 以小组形式和小组的评价作奖励的考量, 提倡学生多边互动, 进而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和技能发展, 在学生体验积极情感中, 最终实现认知水平提高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主要由教师整合小组活动实现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在课堂合作学习中, 通常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5~6人,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 成绩也以小组整体模式获得。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能在学习知识时, 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进而实现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时, 教师在授课前, 让初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土质电话制作材料。进行课堂学习时,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开始制作土质电话比赛, 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进行电话制作, 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最终通过制作速度和土质电话声音效果, 评价小组整体成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了声音知识, 提高了学习兴趣, 还加强了对小组合作模式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构建了高效的物理课堂。

二探索性——重视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问题

在初中物理的合作学习教学中, 教师需要重视并加强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探索非常重要。初中物理课堂问题的提出需要具有探索性, 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学生能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间的感情和合作交流。

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光的折射”时, 课后提出问题:使用筷子滴一滴水到平铺在桌面透明的塑料纸上, 透过水珠观察纸上字迹, 字迹被缩小还是放大?看到的像属于虚像还是实像?教师在课堂上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进行实验的结果验证。小组成员在实践中发现各种问题和得到答案,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探索、创新和合作能力。

三适宜性——选择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时机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各种难题和教学难点, 尤其初中物理教学属于物理的启蒙教学。初中生对初中物理学习比较陌生, 且由于物理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不能有效进行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 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 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初中物理知识。

四合理性——反馈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评价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能实现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合作学习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的努力。在进行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时, 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通过个人目标的实现共同构成小组整体目标的实现。初中物理合作教学的评价能有效地反映出教学成效, 合作学习教学评价需要对小组合作及小组成员的综合性的评价。通过合理评价反馈, 不仅能够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学习, 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 通过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 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还能提升个人学习水平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进行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时, 需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的认识, 重视合作学习教学的问题提出, 选择合作学习教学的时机以及合理反馈合作学习教学的评价, 最终实现高效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于永全.新课标下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 (基础教育研究) , 2012 (12)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浅见 篇8

一、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定势,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内容

1. 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往往把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当作教学的主要且唯一的任务,把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现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本位思想。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教学目标也由过去“知识与技能”的一维目标,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的确定

新课改形势下的探究式学习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除了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强调探究过程的经历和方法的学习,也要求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过去的教学大纲将知识内容分为力、热、光、电四大部分,理论系统性虽强,但应用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了物理知识后,不能将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将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科学内容又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内容标准也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二、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理想是意志行动的强大力量源泉,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理想尚未形成。教师应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对物理有好奇心,从实用角度想学到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物理知识。他们常从物理的广泛应用和物理学家们取得成就的动人事迹中受到鼓舞,在心理上萌发一种将来在科学上有所贡献的愿望。这些心理倾向,有利于理想的树立。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这些积极的心理倾向得到满足。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古今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特别是选编一些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物理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物理,在心理上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更高要求,逐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好物理的远大理想,调动学习的自觉性。

三、发挥学科特点,实验中完善自身学习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针对这一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应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有目的地演示实验,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成为新课程标准下实验课的重要目标。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认真观察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教师应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

四、保护自尊,教学中倾注人文元素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长期,但心理上却不成熟,他们兴趣广泛,活泼爱动,希望交友,好表现自己,在行为上有时无法控制自己,有时难免做错事。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指导,但又不希望老师过多干预。犯错误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课。只有老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才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会伤害学生自尊,形成对立情绪,学生心灵的大门只会朝向同学开放,而对老师紧闭。人人都有自尊心。学习好的学生有自尊心,学习差的学生或所谓的“问题学生”同样具有自尊心。歧视或不公平地对待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工作做细致一点、方法再多一点,或者处罚轻一点,学生便不会与老师对抗,国家可能会增加一名优秀的人才。

五、帮助克服片面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学生的冲突行动和消极情绪的产生,外因是来自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意志品质的影响,内因是学生未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片面个性特征,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认识,在学习中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一学就会,题目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表现为看书不认真、练习时马虎,这类学生属“成功倾向型”;有的学生对自身优势缺乏认识,认为物理知识太深,自己学不好,表现在课堂上怕老师提问、怕板演,练习时不敢做题,这类学生属“失败倾向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意志表现,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成功型”学生,不仅在解题、提问等方面要有量的要求,而且应在质上提出较高要求,使他们受到质的约束,而不敢草率了事;对“失败型”学生,先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简单题或回答显而易见的提问,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再在质上逐步提高要求。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内外规章制度,在讲、练、实验、检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的自制力逐步得到发展。

新课标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初中物理教学也面临着与众多学科一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进步,当然,更需要结合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另外,教师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志英.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当代教育科学, 2010.14.

[2]陈波.初中物理教学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0.03.

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 篇9

一、重视物理活动的器材整理

以往的教学常常因部分实验器材不足导致一些实验不能正常开展, 这也是物理教学中较棘手的一个问题。新课程下对物理教材上所有的“活动”进行统计之后发现真正找不到的没几样。例如眼球模型可以在生物实验室找到, 探究分子无规则运动所需的高锰酸钾颗粒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借到, 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都可以解决。对于部分短缺的器材可以自己或发动学生制作。例如探究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物理组自制了装有气泡的自来水管。探究压强的影响因素、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都要用到四条腿的小桌, 我们给出标准让学生自制。还有针孔照相机、潜望镜、魔术盒等, 这些不仅有利于器材的整理,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对仪器确实短缺或实验效果不好的活动, 可开展多媒体教学, 实现实验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整合, 达到优势互补。

二、增强物理活动的激趣效应

1. 设计趣味性活动, 引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 引入新课时要创设情境, 设计趣味性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光现象时可以用不透明袋子套在一个学生的头上, 问他“能否看见物体”, 这样很自然引入新课。再如讲《摩擦起电》时, 我带四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扎绳, 问哪个同学能把蓬松的一端捻聚在一起, 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简单”的事。然后, 每组叫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操作, 结果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 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聚拢在一起, 反而比以前更蓬松了, 且越用力越蓬松得越厉害, 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 怎么会是这样呢?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 提高了理性的认识。

2. 设计探究性活动, 主导课堂。

一节好课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求知状态中,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创造性思维。探究性活动要求老师改变独霸课堂的局面,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能力, 边学边实验, 边实验边学, 不拘一格, 鼓励创新, 实现物理活动中的“学生做给老师看”的新局面。如“平面镜”教学, 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 寻找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再如探讨“电流表 (电压表) ”的使用, 学生人手一只仪表, 先让他们利用感官去认识, 并令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 从外形到构造, 从功能到应用, 任其发挥, 再引导他们阅读使用电流表 (电压表) 时应注意的问题, 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活动。初中生的主动求知欲在这特定的条件下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其主导地位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3. 设计简洁性活动, 延伸课外。

课外活动的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另一方面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如在学习重力的计算时, 与其布置几道重力计算题, 不如让学生课后去测一下自己的重力。再如“光的色散”现象时, 引导学生去制作一道人工彩虹 (对着太阳光喷雾水) 。学生通过观察, 不仅会觉得物理有趣, 而且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物理活动的生活联系

新课程提倡学生多采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 多观察生活, 多体验生活, 多思考生活,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些活动很简单, 但可以最直观地说明或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 (1) 手按喉头发声感到声带振动, 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双手用力互搓发热, 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在几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 然后用嘴对着瓶口吹起, 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 说明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只要善于发现, 细心观察, 勤于思考, 勤于实践, 就能真正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的章节内容后有综合实践活动, 如“电路初探”结束后, 让学生设计医院病房呼叫系统、抢答器装置等, 老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会不断表现出来, 也会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四、平衡物理活动的评价标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下的教与学是多样化的, 老师必须建立合理的活动评价标准。以往的教学评价, 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而新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什么”, “超越了什么”, “谁做的最好”,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功才会有热情, 有了热情才有创造, 有了创造才会有突破。

在新课程下的物理活动教学中, 我们正在不断进行探索, 进行学习, 进行总结, 突破自我, 着力提高物理课堂质量, 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也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新课程将老教材的“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统一称为“活动”。本文就活动所需的器材, 活动产生的激趣效应, 物理活动和生活的联系, 活动的评价标准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篇10

关键词 新课改 物理 教学 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61-02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往往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引起的。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上“光的直线传播”时,由于学生生活中对光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上课大可不必手舞足蹈,应该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可以是带领学生总结评比各组实验的优劣得失,启发学生找出使演示效果更好的办法。这样上课,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学到了终生不忘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锻炼了思维和创造力。

二、突破常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时,总要做一些想象、猜想。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目标时,不给出现成结论,也不给出获得结论的方法,而是给出研究的课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结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声现象时,老师启发学生:“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声音,这些声音中有我们必须听的,也有一些是干扰我们生活工作的。关于声音,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然就会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大小高低如何区别?声音有哪些分类?如何减弱噪声?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践,学生很快就能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对于教学过程中许多重要的结论或规律,教师可举出一些例子,提示一些现象,引而不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带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总结规律。

三、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独创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可促使自己的思维由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分析有误,教师不能简单的训斥,而应多加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独创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上密度一节时,许多同学对“物质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无关”这句话提出异议,他们认为物质的密度既然是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物质质量大时密度自然就大,物质体积大时,密度就小。为了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我通过“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同种物质质量大其体积就大,反之亦然。接着我利用纵坐标为质量,横坐标为体积的坐标系,让学生绘制同种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坐标图像,结果同学们发现是一条直线,结合数学知识,同学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五、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物理实验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加强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为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实验,对实验操作程序还不熟悉,因此,物理老师应做好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进一步指导他们。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做到细致入微,再把实验数据作实事求是的记录。

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对该实验进行交流,回顾实验过程合理之处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取长补短,提升实验动手能力。教师再对实验过程进行合适的评价,同时要鼓励他们,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物理的深厚兴趣。

六、优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能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得老师的教学技巧更加娴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如分子排列和三种物态的物质特征探究,使物理和化学相互渗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学生的各科知识运用到物理中来,同时机械运动的学习又巩固了学生对于教学“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的理解。

总之,面对新课标、新课改,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新就是教材编排的更新,而应该是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对学生培养要求的更新,以及对教师自己的更新。

教学新模式下初中物理 篇11

一、新形势下中职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现在的中职学生基础较差, 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积极性很差。对物理课程来说, 学生既存在一定的学习兴趣, 又面临着学习中的“瓶颈”。另一方面, 中职物理课总课时数一般较少, 要按传统的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系统地讲授完物理课的所有内容已不可能实现。在新形势下, 中职物理课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改革, 赋予教学新的活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投入到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来, 以达到培养出高素质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劳动者的目的。

二、中职物理动态教学模式的提出

物理动态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动态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中职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需要及今后将从事的职业的需要, 确定出不同专业学生的物理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 在这个目标下, 教师动态地选择教学内容,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方式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 也就形成了同一门物理课, 但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的不同, 所以是动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态物理教学模式的提出正是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既顺应了新形势的要求, 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的困境。

三中职物理动态教学模式构建的举措

中职物理动态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中职物理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 不需要追求怪题、难题,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掌握知识的实用性。在明确教学目标后, 选择动态的内容、动态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动态的教学评价方式就成为关键。

(一) 动态教学内容

动态教学内容选取是基础, 它直接影响后面两个环节。内容的选取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的发展

例如, 选择“质点”作为教学内容, 是让学生在掌握物理基本概念的同时又让学生知道了可以使用“物理模型”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更进一步, 可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都可以采用先忽略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矛盾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选取就是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的发展来考虑的。

2. 有利于实际的应用和职业的需要

3. 有利于课程的安排

要用好有限的课时, 内容不应选取得太多, 否则又只能进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二) 动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要打破传统的“讲述+板书”的单一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而它是多样的、动态的。

很多中职生都有一个特点:喜动不喜静。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法”来充分发挥这一特点, 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不能仅靠书本中设计的实验,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实验, 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 然后分配给每个小组一项主题实验任务, 小组成员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互相交流, 实施配合, 学生在快乐的互动之中取得了学习的进步, 他们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也会跨越到新的水平。教师还可以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 在这一教学模式下,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 教学方法并不局限于上面几种, 而是丰富多彩的。

(三) 动态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评价方式在动态教学模式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改变以书面考试为主导的评价方式, 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要注重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对于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就应给出好的评价, 鼓励学生向这些方向发展, 这样才能培养出实用型的技能人才。

教学评价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制订出不同的评价方式, 因而它也是动态的。一个问题的回答、一次实验操作的过程、一篇心得、一个小制作小发明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依据。好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收获, 使他们建立自信, 在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四、总结

物理学是打开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课程。在中职物理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善于从学生需求出发, 积极创建动态教学模式, 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相信在上述举措的实施下, 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会不断提升,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 并为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张淑英.中职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构建[J].科学之友:中旬, 2010 (8) .

上一篇:自相似特征下一篇: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