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2024-12-07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通用10篇)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篇1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在围绕学生发展上动脑筋。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特别强调人文性理念,强调提高人文素养,塑造丰富多彩的人格。人文理念的核心就是尊重和顺应人性、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关注人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倡导人文理念,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从而,真正建立起新型的科学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人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最终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学会共同生活。

(四)关注教师教学创新,倡导开放性评价原则

我们主张以学定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为学服务。倡导丰富多彩的课堂,反对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开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材施教,给被评价者留有广阔的创意的空间。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关要求

1、确立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三个维度去确定,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全面揭示本课的知识点,无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能进行智力(主要指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训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学习方式、方法与习惯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学、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勤动笔的习惯。

②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

③尝试多种学习方式: A、自主学习: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学生在高度思维独立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学习。不要把学生的自学当作自主,而学生的独立思维和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尊重和张扬。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是强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其特征为,由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由内在动力支持和调控,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学生真正有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产生独立的见解或独创性。B、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将大大改变学生因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而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个性心理。这样看来,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互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领导意识,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所谓的合作学习其实就是形式上围坐在一起的个体学习,根本不存在合作,不存在合作的价值和结果。正确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努力,互助、分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其要素有: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开展面对面的互动和有效的沟通,寻求有效性的途径,对于各人的看法和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C、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即是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从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探究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与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虚心地承认差距和失败,追求和关注美好的事物等。

正确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开辟学术研究的情境和氛围。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独立的意义和操作方式。但他们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必须真正是独立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合作的前提是自主,是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探究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式。在教学中,绝非每一节课都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它绝对不是程序,不是模式,只是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和探究学习不等于教师不再讲授,合作学习不等于从此不再搞单独的质疑和答疑活动。一定要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极端倾向。

2、抓好教学实施(1)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能正确理解教材,善于利用、活用和开发教材,体现创造性。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②要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和人文性、教育性,能针对儿童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要具有训练性和综合性,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资源来自生活、自然和学生自身。学生可以在自然和生活中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注重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安排适当的课堂教学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新颖、开放,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新意和挑战性,答案不唯一,呈现问题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和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要从学科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恰当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活动。

(4)重视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

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时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学、提问、指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反映及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的难易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5)呈现教学能力、素质、机智与情态

讲授正确;语言、风格良好,即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语速适中,语调适宜;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举止得体;要善于驾驭课堂,即做到活而不乱,有序而不呆板,教学机智灵活。(6)优化教法、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能根据学的需要设计教的内容,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出发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恰当,讲求实效。

3、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兴趣浓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能提出独到见解,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得到增强,学会倾听、积极探究、交流、协作、分享。师生、生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好。(3)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创造力、实践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学有所得,同时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

4、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教学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所教对象的特点。教学要个性化,有令人称道的特色。

四、关于“三段五步”教学法的说明

“三段五步”教学法是我镇今后将着力推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三段”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巩固拓展”,“五步”即“导入定向、尝试实践、点拨归纳、应用延伸、检测评价”。

1、导入定向就是以简洁的语言、有趣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浓厚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导入”的方法,如猜谜、讲故事、读儿歌、做游戏,或以激趣性、激励性语言设置悬念等,语言要简洁、明快、有感情。“定向”要抓住课程的切入点,既要与“导入”相衔接,又要明确提出本节课的任务,为下一步“尝试实践”指明方向。

2、尝试实践,即在教师分派任务后,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质疑释疑,相互交流。

3、点拨归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交流经验体会,在教师的点拨下,全体学生一起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再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应用延伸,即对当前的知识体系进行应用,使课本上的知识从理论探讨转向实际操练,并适当插入一些延伸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5、检测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本节课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小结。检测可以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以个人抢答、小组竞赛等形式呈现。评价,既可以对检测的结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个人或全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实行“三段五步”教学法可以拓宽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目的。

“三段五步”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究性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教材内容以及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盲目套用。教师个人要在“三段五步”大框架下,潜心钻研,大胆实践,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升华为理论成果。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积极开展互帮互助互学活动,认真学习、借鉴、吸取他人经验,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以我们的激情和充满睿智的方法去激活课堂、感染学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掘,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篇2

一、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迪思维就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思维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层层递进, 步步引入,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创新意识.

首先, 以问引新、启迪思维.如在利用 (a±b) 2=a2±2ab+b2公式分解因式的教学中, 通常是先让学生回忆其特点, 再将公式逆推过来过渡到因式分解, 最后对照公式举例应用.而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尝试, 一上课就出示了本节最后一个例题:把3ax2+6axy+3ay2分解因式.学生很快利用提取公因式得到3ax2+6axy+3ay2=3a (x2+2xy+y2) .这时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却说:“还可以分解”.于是大多数学生继续思考:“是否可分解”?“怎样分解”?学生陷入沉思, 渴望能够迅速解惑, 得出结论.就在学生积极思维情况下, 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教材, 并请同学作了圆满的回答.接着又提出把a2-2a+4分解因式.但是就连学习好的学生也出现了a2-2a+4= (a-2) 2的错误.这时我马上又提出:什么样的多项式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来分解?学生带着问题又认真阅读教材, 重新思考.这时特别强调了法则中的条件.从学生完成的课堂练习来看, 这堂课的效果是相当好的.

其次, 设置悬念、启迪思维.通过设置悬念, 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有一种迫切想弄明白的心理, 在这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结果的状态下, 引导学生解惑, 使学生在悬念的驱使下, 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悬念, 要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尽量选取与学生知识贴近且似懂非懂的问题, 巧设机关,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在掌握以上知识后, 我又给出思考题:把x2n+ (2x) n+4n-1分解因式.当时学生目瞪口呆, 陷入了困惑之中, 我便启发学生思考类比.公式中a是什么?即x2n= (xn) 2, 所以a是xn.公式中b是什么?2ab是什么?学生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 变 (2x) n=2xn·2n-1, 顿觉豁然开朗, 找到了b, 就是2n-1, (2n-1) 2=4n-1, 故能用完全平方公式来分解.此时学生个个眉开眼笑, 学习兴趣异常高涨, 从而产生了“领悟”的飞跃, 创新能力的培养尽在其中.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兴趣就是创设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个性发展.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诱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重要源泉.只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产生积极主动、自觉探究的学习动力.

首先, 利用一题多解, 激发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常用的、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要精心设计一题多解.其实质就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 反映条件和结论的必然联系, 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 从而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大门, 张开思维想象的翅膀,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方法既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增强教学的透明度, 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一题多解, 可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达到了能力迁移的目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 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 而且可以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一题多解, 还给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成功感, 树立了自信心, 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实践证明, 一题多解,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其创新精神和培养其创新能力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催化剂”.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其次, 一题多变, 激发兴趣.在教学中, 紧密结合例题的基本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将例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演变, 并作适当的延伸, 增强发散性, 变换题目的情节编成题组,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实践、反思等活动, 学会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例题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 荡起思维的涟漪, 增强创新意识.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选用例题:一项工程, 由甲队单独做要20天完成, 由乙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 两队合做需几天完成?作如下变化, 让学生讨论.1.…两队合做了3天, 剩下的由乙队 (或甲队) 单独做还需要几天完成?2.…如果甲队 (或乙队) 单独做了3天后, 剩下的由两队合做, 还需要几天才能完成?3.一项工程, 两队合做要12天, 由甲队 (或乙队) 单独做要20天完成, 由乙队 (或甲队) 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4.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甲车行完全程要20分钟, 乙车行完全程要30分钟, 多少分钟后两车相遇?5.一个水池有甲乙两个进水管, 单开甲管21小时可以灌满水池, 单开乙管31小时可以灌满水池, 两管同时打开, 几小时可以将空池灌满?一道题演变和发展为以上题目, 且难易适中, 学生既能接受, 又有收获, 兴趣倍增.一题多变,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 引发了他们的新兴趣和新联想, 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传输的密度, 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传输的多向性, 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 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新课程理念的形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生活与教学方式,课堂热闹了、学生活泼了、探究积极了、创新能力提高了。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引发了教学行为上的偏差,这些偏差严重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一、教学注重多媒体的设计还是实效

现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和必要的条件。有的教师把课堂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区分现代教学和常规教学的一个主要标志。许多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上确实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思。有个别教师课件的设计过于细致、过于花哨,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几乎全集中在不断变幻的画面,滑稽幽默的小品和很好听的歌曲上,对老师的提问多数学生答非所问(问题并不难)。这样,“过于花”的课件设计不仅使学生找不到和抓不住重点,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考虑所教内容是否适用于多媒体,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把所有的内容统统打在屏幕上,一放到底,这样,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拓宽。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多媒体的设计制作要体现实效性,充分发挥它的“辅助”教学作用,切不可为了追求精美漂亮而不顾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注重提问形式还是内容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节课时间有限,提问过于频繁或者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占时间多,不利于教学,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上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力求做到少而精,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有所提高。因此,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是倡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在老师指导下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层次性、层层设疑、处处悬念,一环扣一环,让学生进入不悱不发、不思不疑境地,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教师按照课本、教参上课,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些教材、教参凝聚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成果和心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以本为本”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要与课本有那么一点距离或者不同的,都被当做“错误”加以论处,这就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这些都被当做“错误”的观点里往往有资源生成的创新观点,如:名牌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的消费行为,教师就要对这些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克服不良的消费观。所以,我们应以赏识的态度,顺应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教材知识并进行适度地挖掘,贴切地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开发课本资源,让思想品德课更具活力。

四、教学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学习,课堂成了“一潭死水”,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赋予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却出现了异样的状况:有些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没有活动计划,随意性很大,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学生望东望西,表面看来学生活动得很热闹,活动结束,问及学生有什么收获、体验,想些什么时,学生反应木讷,这样活动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只是为活动而活动,难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策划,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学生身边事例,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讲,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中,领会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人生的真谛,启迪智慧,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篇4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学习的良好现象。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却会出现以下一些误区。

一、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

新教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1)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认识有偏差。①把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认为是七个环节,追求活动形式的完整性,机械地呈现七个要素,使探究学习流于形式。②探究学习庸俗化,认为课堂上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自学就是探究性学习。

(2)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上能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但深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东西。表现在:①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研究探讨的价值,有些问题不需要探讨。②小组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的深入思考就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⑨学生间的合作不主动,参与度不均衡。④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深入的讨论,就鸣兵收场。⑤“满教室嗡嗡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说什么。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

课堂上教师很忌讳“讲”,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程教学的一个原则。于是课堂上开始“谨小慎微”起来,唯恐讲多了,宁可多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也不落个包办代替的“罪名”,结果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该讲的不讲,本来教师一句话就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儿比谁讲得少。

三、过于追求教学的情景化

教师过分注重教学的情景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冥思苦想。好像脱离了情景,就不是新课程理念的`课。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没有区分学生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加,是积极动脑还是跟着起哄。

四、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

有些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效果怎样呢?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只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堂干脆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鼠标点点,小棒指指,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黑板干脆成了“空白板”,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他任何字迹;有的因课件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教师手足无措。教师跟着电脑走,而不是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何谈课堂上师生互动,表现个性。

下面我就以上的几点误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老师在备课时应多准备一些实际的,易操作的探究性问题,注意避免“探而不究。”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教材首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教材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呢”,这又鼓励学生深究细追。

(2)向学生发问、探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这样提问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无疑是有益的,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应重视课堂上的讲,我们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恰恰相反,应当重视教师的讲解。关键是讲什么,怎样讲更有效。课堂上讲与不讲,不是教学理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更不是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分水岭。我们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对题目,要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难点,最重要的是讲学生还不懂的、经常出错的问题。在讲解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释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4)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也不例外。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动起来,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乱,就会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而实质上没有带给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无言的感动和理智的挑战。

(5)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主宰”,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否则会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它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助和促进作用。②不能用多媒体制作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因实验的结果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而课件制作可随意改变实验条件或结果,运用课件实验的可信度会大大降低。因此,能实验的不能用课件代替,不然就失去了实验的作用。而对于用肉眼不容易观察到的微观实验如分子运动和一些抽象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以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③不能滥用视听效果,否则会混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可利用视听效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过多地运用视听设备,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忽视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④课件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运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课件的制作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不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和为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生物新课程语言特色的几点看法 篇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无疑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可说到这新变化的功臣,则当新教材莫属了。而我们目前正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就颇具特色,尤以语言为甚。

一、语言人性化

与以往所用教材相比,人教版新教材一改过去严肃面孔,其语言显得人性化多了。每一章节的内容几乎都是以谈话的形式进行,“你”、“我们”等词在书中频频出现。如七年级上册《生物》新教材致同学们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喜爱生物吗?”,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也这样告诉我们:“你的身体是由数不清的细胞组成。在你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衰老,有些细胞在死去,有些新的细胞在形成。细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这些令人倍感亲切的语言,使得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就好像是朋友间在进行一场热烈友好的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自然乐于接受。

二、语言形象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新教材运用了较多的类比和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使深奥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例如,在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时,教材作了这们的类比:“汽车需要加油,是因为汽油、柴油等燃料能给汽车提供能量。你需要吃东西,是因为食物不仅能提供建造你身体的物质,还能给你的身体提供能量”;除此之外,不少章节的标题则直接采取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等。

这些类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类比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还促进了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三、语言启发性

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自我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新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例如,学完“生物的特征”一节后,其问题有:想一想,你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他也有这些特征吗?学完这节课后,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该怎么回答呢?……

这些问题虽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但却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的延伸、挖掘、扩展和深入,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且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角度回答问题,丰富他(她)们的想像力,开阔他(她)们的思路,培养丰富的创造性思维。

四、语言文学性

在语言表述上,新教材颇具文学色彩,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如“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熟悉的图画。青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另外,在每单元或每一章的前言部分,教材或引用著名生物学家的精辟论述,或用作者自编或名人的诗歌来引起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关注。如教材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就引用了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论述“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火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则引用了郭沫若老先生《女神》中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不仅如此,教材也还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以引导学生分析与生物学的有关的问题,如用“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强调对观察工具——显微镜的认识,用“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对藻类植物的认识,以来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此外,新教材在语言上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例如“只要大家都爱护植物,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绿意盎然”。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篇6

新课程理念下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几点体会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有趣情境

培养问题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

投其所好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前后》时

我创设了小朋友跟笑笑、淘气一起去动物园报道“森林运动会”的故事情景

让学生来做小记者报道一下比赛情况

这样的设置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都积极投入到当堂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了

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提出很好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求教师要随时创造条件

营造机会

注意引导学生

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与学习内容不相符了的问题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重视培养学生敢问、敢说的性格

2、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

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识罗列

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是什么后

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

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

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

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

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

看一看

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

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

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

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

要学生学会数学

做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运用数学

发挥、发展、创新数学

3、“互动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简单的灌输

盲目地的“填鸭式”教学

不再是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

而应创设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

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的模式

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组织-讨论、指导-练习

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师生共同活动

课堂上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提问不少于10人

同时还应当为学生创设条件

引入小组学习的方式

争取让每个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方式

1、主动参与

善于合作

教学中

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

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

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将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形式化

不见得每个知识点

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

只有当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就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

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新教材中很多练习题都是给一幅主题图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就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讨论交流的条件

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

老师时而穿针引线

巧妙点拔

适时评价

学生也才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

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得到了发展

我认为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宜四人为佳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间充分交流

又不至于因人多嘴杂而忙中生乱收获甚微

2、注重体验

勤于动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转向“关注学生活动”

数学新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处可见的 “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

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

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

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例如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就应当尽量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用小棒摆一摆

用计数器拨一拨

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又如

在“统计”教学中

教师有意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

问:“你们能将他们进行统计吗?”学生经过小组分工

都饶有兴趣的参与了动手操作

他们把水果图片先进行分类

然后每人统计一种或两种水果

并摆放整齐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成了统计图

3、打破常规

乐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活泼的气氛

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去放任自己的思想去插上创新的翅膀 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其次要善于开发资源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

我为学生安排的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这些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积极性也很高

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

让人感叹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

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评价方式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评价内容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

评价时要注意个体差异

促进不同的学生都得不同的发展

开展同学间互评、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采取学生评学生

老师评学生以及学生评老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 促进其不断地发展

经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

一定能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适应教育新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篇7

一、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

数学新课标着眼于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实施素质教育。因此, 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数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然而,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的等同目标要求。首先, 对后进生不能歧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数学教师应利用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社会、数学与环境以及数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 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 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 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于一些自主学生探究实验, 应首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下准备, 包括阅读课本、通过讨论理清探究思路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等。在操作课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 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得到的实验现象, 最后得出结论, 哪怕是有偏差的结论。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恰当的指导。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为学服务

首先, 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数学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 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创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 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 学会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 不断地质疑, 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 为下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 结论是早就有的。但是, 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 教师也要予以指导。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 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 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再次,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 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的条件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 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

四、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

实施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 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数学课也不例外。

1. 在数学教学中, 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在数学教学中, 要加强数学与社会、数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

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五、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作文教学 真情实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部分所作的阐释。可见,作文就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一句话,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然而现实的情形依然令人忧虑,明眼人都能看到这样的事实,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高中作文训练已经陷入了“技术化”的泥淖,充斥应考学生四周空气里的全都是作文“应考术”,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道路上,笔者认为必须澄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中国古人如何评价一首诗的好坏。钟嵘《诗品》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气之动物”是说自然界的冷暖、寒暑感动了外物,所以有花开有叶落;“物之感人”是说花开叶落的现象感动了人的内心;“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所以就使你的内心有一种摇荡的感动,表现在你的歌舞、吟咏的诗歌之中。这正是中国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评价一首诗的好坏,先要看诗人内心是否有一种感动,表达的是否是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陆机《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人们看到强劲、寒冷的秋风中凋零的落叶,就有一种萧瑟的、凄凉的、悲伤的感觉;当美好芬芳的春天到来,我们看见草木发芽长叶,就有一份欣喜。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所以,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诗歌是诗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体验中写出来的。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正是秉承了这一传统,对作文教学提出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所以,重视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培养应该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强调“以人为本”,张扬学生“个性”的新课程背景下,作文中如果没有“自我”,缺少“真情实感”的抒发,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

二、传统作文训练中,学生“怕”作文的根本原因何在?

校园有一句流行语:“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见学生普遍对作文有着“惧怕心理”,“畏难心理”,往往咬了半天的笔杆子也“挤”不出几个字来,甚至连接近成人的高中生的作文也“不堪目睹”: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谎话、大话、空话、套话,甚至闹出笑话,。一位网名叫“二月的烟花”的高考阅卷老师,在某网站发出一个名为“爆笑高考作文——来自评卷一线(2008广东卷)”的帖子。帖子中,详细罗列了经由其手批阅的今年参加高考的一些学生在作文中犯的错误,如“我国中科院院士郭沫若,拒绝了美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投身科学研究事业,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如果爱因斯坦止步于1000次的失败,还能发明出电灯吗?”,考生作文出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常识性错误,责任仅仅在学生的学上吗?显然,教师的教也值得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将学习写作的真正意义讲清楚,而只是将写作的意义归结为功利目的,即升学考试的敲门砖。故凡是能取悦改卷老师、能够获得高分的,都不择手段加以利用,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哪管引用的材料真假与否,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是假。这是传统作文教学善因结出的恶果。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更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所以,传统作文训练中,学生生活贫乏,知识储备不足,认识低下,缺少对生活的“发现”、“感悟”、“思考”,缺乏写作热情,是学生“怕”作文的症结所在。

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首先,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教学生“写什么”比教学生“怎么写”来得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的确,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生活如同一座金矿,必须经过“淘金者”的淘洗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黄金。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同学,同样的教室,每个学生眼中的校园生活却各不相同,笔下的文字也高下不一,这其中的差别便是对生活的感觉、观察、思考能力的差异。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认为,可侧重从阅读入手进行尝试:

1.借鉴名作,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品味生活

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什么可感觉可写的材料。其实不然,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留意周围的一切,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只小猫,一处自然景观,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能引发你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托尔斯泰产生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冲动,是在午饭后朦胧的睡态中,眼前忽然出现的一个妇女的影象;冰心女士的散文《一只木屐》缘于她从日本回国的途中,在海面上看到的一只漂浮的木屐;朱自清《背影》中催人泪下的表现父子深情的永恒图画来自一次平常的送别;鲁迅的《一件小事》则是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而成的,……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学习他们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的见微知著的能力;学习他们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拆开来写的化瞬间为永恒的能力。告诉学生,如果你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可以感化你:一方静夜的星空,能读出缠绵的诗意;一泓轻漾的秋水,能品出空灵的画魂;一节傲然挺立的竹枝,能悟出铮铮的风骨;一枝随风摇摆的杨柳,能引发幽深的思念……

2.走进经典,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高中生肩负升学的压力,加上时间、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和精力都受到限制,但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弥补。《语文读本》、《知音》、《读者》、《散文选刊》、《小小说》、《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等,都是阅读的好材料。特别是阅读一些名篇经典之作,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同学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正如孙绍振所说,阅读的目的是“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所以,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读李若微的《我的空中楼阁》,在欣赏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的同时,更应与作家那颗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诗意的心灵碰撞……

其次,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挥洒才情的自由天地。十几岁的青少年追求最多,梦幻最离奇,思想最新鲜。语文课上正式的作文并不能让他们自由驰骋,即使是拆除樊篱,鼓励个性的出题方式,也不可能适应每个人的特点,而与课内作文相对的课外练笔,大都在作者的自主意识下进行,较少受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无论是家庭、校园,甚至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也无论是情调高亢或是抑郁悱恻的,都可反映在写作行为之中。所以,笔者在高中语文第一节课,就和学生做好约定:每周一记,不能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如果信得过老师就尽情吐出来,对教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一句话,“写真”。一学期下来,每生课外练笔少则十来篇,多则二三十篇,内容涉及学习、亲情、爱情、友情、社会,……几乎无所不包。从初入高中的迷茫,重点校人才济济的威压到期中考的失利;从“美室杯”布置教室的磨炼,“歌咏比赛”的成功到“校运会”的拼搏;从寄宿生的思乡,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好感到对“武侠”、“游戏”的迷恋,……我们能真实触摸到一颗颗跳动的心,倾听一声声真挚的诉说。此时,教师理想的角色是一位聆听者、鼓励者、引导者,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处于困惑、迷茫、封闭状态的学生从个人的情感误区中走出来。所以,在这些课外练笔中,笔者的评语常常是这样的:“从你的文章中,老师感受到你的善良和孝心,你在慢慢地长大。”“有一种爱好,是一生的幸福。老师相信你能合理安排好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哪个男子不善于钟情?把这份纯洁而美好的情感珍藏在心里,它将成为你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没有谁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才能谱写出一曲平凡而又动人的生命之歌。”教师以欣赏的眼光,宽容而真诚的阅读回应学生真情的抒写,这种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比写几句诸如“中心明确、结构严谨”等空洞生硬的套话,或修改几个错别字,找出几个病句,几个标点误用有价值得多,学生写作的热情也因此而经久不衰。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而笔者所思考尝试的,犹如广阔大海中的一瓢水。最后,套用屈原先生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篇9

本学期,连云港市教育局推出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在博客上引发了热议,有反对之声,有忧虑之语,也有在实施过程中的反思。三案六环节主要借鉴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杜郎口中学以及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和灌南推行的课堂教学优质工程的先学后教、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有很强的相似之处。

东海的苗老师是一位在专业成长方面有独特思考的老师,他提出的《质疑“三案”的实用性》一文,代表了很多老师的困惑。笔者是一生活在基层的农村历史教师。深为苗老师的苦苦探索的精神所折服,也为其公正理性治学态度所倾倒。笔者不才,愿意谈谈本人对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望博友不吝赐教。

以问题为抓手,通过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特征,分别呈现出知识(第一、二组问题)、能力(第三组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第四

组问题)的递进轨迹。

在导学案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注意从宏观上整合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整合教材的知识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把预习检测放在课前完成,要充分重视预习作业的诊断功能,其实这也是一种学情调查。达标练习放在课堂完成,这样就不会造成上午发,下午收的情况。如果课堂完成,老师在巡视指导下,就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业批改也就不

会成为老师的负担。

课堂上要渗透学法指导,比如用表格整理知识、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学会联系、比较、归纳等。在学案中要多用一些指示性用语,如: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找一找、读一读等。还可以用一些激励性用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

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走上讲台板书、交流、质疑、互动。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反映,理清学生学习中的疑点、盲点适时的进行精讲点拨,同时要控制教学的重点和课堂的教学秩序,不能让课堂失去控制和偏离轨道。特别要注意要把握课堂生成的度,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要注意三纬目标的全面达成,不能只注意基础知识的训练,更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很多老师为了应对考试,而置学生的人格、理想于不顾,片面追求分数。诚然考试成绩很重要,但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人生。我们要的是充满激情的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无限魅力;我们要的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探究中充满了学习的乐趣;我们要的是服务学生人生成长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公民的神圣责任!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其成长历程。

课堂教学要有主题意识,唐朝李德裕在《文章论》中说“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辞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运用到教学中,这里的气就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课堂教学一般分为构建知识结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反思与总结等环节。揭示主题的主要环节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环节,通过预设两到三组问题,每组问题设计三到四个具体小问,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由知识到能力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题,感悟主题,内化主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篇10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语教学效率的高低。新课程确定了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阅读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它又必然同其他几个领域相关联,甚至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一轮小语课改实践中树立新理念,切实解决以往阅读教学用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就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经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的学习后我对《草原》一课进行了如下教学: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上一篇:初一想象作文:假如我是风200字下一篇:初秋书怀,初秋书怀陆游,初秋书怀的意思,初秋书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