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2024-06-19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3篇)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1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能够参加2011-2012教师远程培训,由衷的感谢为我们搭建这一学习的平台的领导们,《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主要的战场是在课堂上,把课堂教学做好也是一名教师的基本任务。那我们要如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呢?其主要有两点:一是备课,二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是教学的关键;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从根源上说,教师的备课行为在教学设计这门学科诞生之前就有了;备课程序并不来自于教育技术领域的教学设计,而是来自于教师个人及集体的经验积累,是一种经验性行为。备课与教学设计无论是在概念与内涵、性质、内容及时间维度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首先,传统的备课,是指对长期或短期的教学活动作出计划。它具有课时计划或教案、单元计划、周计划、学期计划和学年计划等形式。课时计划的实质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和计划,对即将上课的内容、方法、组织、教具等所采取的准备性的筹划过程。而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科学化的过程设计。其次,备课只是课前的准备和设计活动,而教学设计则是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再次,备课一般要求做好的三项工作,即钻研教学大纲与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组织策略等;而这些备课内容与教学设计中的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之间也有着本质区别。备课中的备教材,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的,是为“教”服务的;而学习任务分析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学习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提供决策依据。备学生是为了确定学生已学了什么,为复习旧知识提供依据;而学习者分析的最根本出发点是从学习者自身出发,通过分析,为有效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分析、学习方式的设计等内容。显然,备课中考虑教法、教具、组织策略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并且考虑的出发点也都是教师,而不是学习者数学教师学习教学设计的意义。

对于教师系统掌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专家马丁曾指出:“没有系统掌握教学设计的老师,他们不会有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的观念,也不知道怎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走捷径,或‘剖析’一门课程或一个模型,他们对应用教学设计来解决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数学教师学习教学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迫切性,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1)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实。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而不停留在理念呼唤或口号上,就要让教师的教学工作科学化,即摆脱原有的凭经验传承或教师主观意愿的方式。教学设计正是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来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线教师如果能够掌握教学设计这门科学的教学技术,成为自己学科的教学设计者,教学工作就能从单纯经验传承走向科学轨道,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实。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任何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参与和态度,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及其专业化水平。当置身于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教学设计者,就要通过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的有机融合,同时又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才能将教学设计个性化为一个理性与创造、系统与反思、互动与对话、辩证与发展的过程。这一反思与行动的过程,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3)促进教育组织及其相关力量的协作。学科教师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直接使用者与实践者。在行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与理论研究者和专业的教学设计者展开充分的对话与互动,以寻求指导和支持。教师教学设计的开展还可以整合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学资源开发者、学生及社区人士等多方力量,促进协作,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

(4)促进教学设计实践主体的扩大。教学设计应成为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和在职教师的培训课程,以使其理论与方法通过学科教师及其他一线教学工作者之手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归宿是各个学科,教学设计的学科化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数学教师成为自己教学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但当前,数学教师通常还是凭着朴素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因此,让数学教师掌握已证明有效的各种设计技术和工具,真正成长为自己教学的设计专家具有迫切性。

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都要求我们的教学由指导学生继承学习向引导学生创

新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学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决定了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数学教师,毫无理由回避积极寻找、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21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培养未来人的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个教师的肩上。虽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培养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也是不现实的。但却可坚信,只要我们以高度责任感,持之以恒地重视探索培养,她必定见效于学生未来的创造性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如何将设计的教学取得好的成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钻研新课程,不断的去进行摸索,在这条道路上永不停息!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设计研究;创新;探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因素。因此,新的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新课程的提出显得极为重要。

2、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那么以后他们就会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我国教育观念滞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教育体制在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升学”和“应试”思想严重破坏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磨灭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致使思维僵化。所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3、新课程对创新教学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针对学生的创新性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为了更好地参与新课程改革、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切时贯彻新课程精神,按照新课程要求设计教学,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出全面而又富有鲜明个性的新人才,我们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与创新”的研究课题。

二、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的内涵、特征和原则

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的基本内涵

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是创新教学理念和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具体表现,是创新教学学科化的具体途径,是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指导学生发现创造的才能,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创作性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有四点基本特征:以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以活动为主线。

3、创新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创新教学作为一种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活动,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其原则有着崭新的内涵:①全面开放原则,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和思维训练的开放。②多维互动原则,贯彻多维互动原则要求做到:A、以学生为中心。B、以活动为中心。③成功快乐原则,让学生感受成功快乐。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的实施

1、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首先应引导学生在看似无疑的地方找到质疑点,逐渐培养和形成学生创新性的“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计算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计算机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且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认知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并就此引导展开分析探讨,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答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习方法。

2、创新人格培养策略。(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这种小组的形式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我们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 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我们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与组之间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4)充分利用作品评比欣赏课,来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往往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作业,如板报、网页、图片、动画、演示文稿等等。作品评价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師评等几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去评价,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不同的审美观。同时,作品评价能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四、教学实践的思考

l、在创新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教学中,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去。

2、在创新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我们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有的同学在初中就从来未碰过计算机,加上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3、及时发现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在创新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赞许和表扬,是最有效的激励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良好的情境,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和推动其学习,对其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

五、结语

新课程条件下的备课与教案创新 篇3

一、正确理解新课程条件下的备课

课程改革之前,教师的备课写教案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应付学校教学管理的检查,大多数教师奉行“拿来主义”抄写现成的教案;二是在每学期开学前,为赶任务,先集中写出部分教案(许多学校也这样要求教师);三是有的学校年级组之间分任务,每位教师负责几课并写出教案,然后把几位教师教案统一成一套该年级学科备课组共同使用的教案,实现备课“资源”的集体共享。我们倡导多年的备课首先要备学生的备课理念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落实。教师的备课完全是从教者的角度并没有或很少考虑学生的男女智力差异和年龄差异(特点),不分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甚至从备课内容看,有许多东西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会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谁去解决?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起什么作用? 充当什么角色?等等,许多教师都是盲目的,心中无数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师大的庞丽娟教授在她主持的一项调查中发现,75%的教师存在教育能力的不足和欠缺,包括教育内容的残缺。如不知从哪些方面去教育学生,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年龄特性,教育教学方法、策略的适应性,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教育时机的把握,管与放的度,怎样调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怎样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学习和交往能力的提高等。教师教育能力的不足在备课上的表现也很突出:教案中没有知识内容,没有学习方法的设计,备“教”不备“学”;教学目标机械罗列,没有“三维目标”如何和谐统一、自然渗透的设计;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个案预设、课后反思。这种下载教参上资料的所谓“备”课是准备在课堂上将现成的知识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教师拿着这样的教案去上,不可能有宽度和厚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有关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由学生走向知识。前者表现为在细致地“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将单位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递作为头等大事,即“教教材”;后者表现为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出上,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最终拥有者,即“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的教师具备研究型的教师素质。在新课程条件下,研究型教师应进行“研究型备课”,即在熟悉教材、课标、学生、学校和教具的同时,把这些作为资源,作为研究的对象,对题目作出各种程度的独立解释,形成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性思考。研究型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科知识,而且应跨学科了解一些知识,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和多角度把握学科知识体系,要能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将“书本是学生的世界”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将生活知识看作是书本知识的起源。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备课,其教学思想应实现三个转变:

1.变只懂书本知识、只会解题的单一教学目标为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综合素质教育目标。

2.变只重知识积累、只重学习结果的质量体系为反映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效果评价。

3.变陈旧、落后、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先进、快捷、激趣式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体现出有效的师生双边互动,生生多向互动,教师充满激情,学生能学得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到胸有成竹,整体把握,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能自然铺就、水到渠成,教学方法自由发散,教师能巧用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新课程条件下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心中有新课程标准1

新课程标准是各学科教师备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练习、考核成绩提供了基本依据。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心中有新课程的学科“课程标准”,要吃准、吃透课程标准,严格按课程标准备课,准备教案。

(二)头脑里有教材内容

对教材的熟悉(了解内容,把握内在联系)是教师施教的前提。所以拿到新教材后,教师应在较短时间内通读完教材内容,并在认真思考分析新教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入备课程序。备课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微之处,吃透教材各章节内容。既要把握教材知识点、知识结构,又要弄清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各章节之间、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与教材知识相关联的学科知识进行基本的了解,力求知识的科学性、整体性、结构性、全面性。

(三)眼睛里有学生

教师的备课内容要与实际相联系,特别是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历程,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备课的内容、选择使用的教法与学法都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活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使用要能激励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能动的学习主体。

(四)手中有丰富的材料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生动有趣,便于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前,应该注意收集、整理和研究与教学相关的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语言逻辑知识等。特别要关注社会上的、身边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并为学生所接受。备课时,要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善于取舍,要特别选用有典型意义的材料。选用材料不在多,在精妙与恰当。

(五)既备教更备学

教学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备课既要认真思考教法,怎样引入教学,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设置教学情境,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学法设计,如怎样组织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引导学生开展问题争鸣,学生该怎样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等。就一般情形而言,实际的教学活动还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去调整教学的方向。所以只有灵活选用教法、学法,才能使学生学习有兴趣、有主动性,才能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课堂结构也才会真正趋于合理,教学整体效果也才会更趋于优化。

三、教师要带着问题备课

一次去听一位心理学老师上课,课题是《早恋:苦涩的青苹》,在讲了两个活生生的事例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么早开的花不结果?没红的苹果为什么是苦涩的?早恋对青少年生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危害?但讨论中令老师意想不到的情形发生了:一男生举手发言,说在他上初三年级时,班里两位同学谈恋爱,他们相互鼓励、帮助,结果双双考上了同一所省重点中学,“现在他还在恋着呢”。所以,“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难道早开的花都不结果了吗?水果店里的青苹果都是苦涩的吗?”这位男生的发言赢得不少掌声和哄堂大笑,上课的老师不知如何是好,楞了一会儿只说:“你说的情况是个例外,不具有普遍性。”由于老师没有抓住学生所举的相反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指出那两位同学是怎样正确地处理好了情感与理智、交往与学习等关系的,结果导致学生不满意,对接下来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还有一次,一位老师上《蝙蝠和雷达》一课,在讲到蝙蝠是嘴和耳朵探路寻物时,一名学生忽然举手提问:“老师,蝙蝠的眼有什么作用?”讲兴正浓的教师楞了一下,脸上露出一片茫然,为了使课堂不被这“节外生枝”的一问所打断,上课老师旋即说道:“别开小差,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蝙蝠的嘴和耳朵,老师要求不要走神”。学生提问,却被老师批评了一通,心里很不舒服,后半堂课就没有了兴致,索性趴在桌上睡觉。“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的提

问,看来是该老师始料未及的,所以就以压制的办法来对付学生,老师害怕深究起来不好收场,影响自己的形象,影响既定教学目标的完成。

两堂课,两名学生分别提出了令上课教师“难堪的、甚至下不了台”的问题,由于教师备课时无充分准备,所以就临时以不同理由将学生思维的头颅给硬挡了回去。其实,并非学生为难教师,更不是学生在“开小差”,不管老师怎么想,怎么看,两位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应该肯定的。孩子们在积极地思考而非单纯被动地充当听的接受器,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所以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更透,如果老师善于因势利导,他们会学得有所乐、有所趣,更所识,得他人之所未得。

两堂课上两名学生和两位教师的表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的问题:教师应当怎么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即怎样备课?

教师应当带着问题备课。因为,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现,就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更谈不上创造了。所以,问题是认识知识的开始。教师备课也是如此!带着问题备课,以探索和研究的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就会在备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好办法,就会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对未知世界和新事物产生敏锐的触觉。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备课?首先,教师应带着未知的知识性问题备课。这里指的知识并不是指教学内容本身的,而是与教材内容有联系但却是课本之外的知识。弄清课本知识仍然是备课的主要任务,但决不是唯一的任务。备课,教师决不能唯书唯教材是尊。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不做书本的奴隶,而要通过书本去思索发现,那么教师又怎么能够只在书本里打转呢?教师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知识越丰富,教学就越是得心应手,效果也就越好。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也才能树立起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才会越大。带着未知的知识性问题备课,能扩大教师上课的知识储备和问题储备,同样,教师上课时就会少出现窘态,不会因一时卡壳而手忙脚乱。如备《蝙蝠和雷达》这课的教师,如果在备课中想到一般的动物都是靠眼睛识路的,那么,“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就应该成为教师想向的问题,课前就应该带着这一问题去查阅有关资料,把它搞清楚。如此下去,教师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会得到满足。

其次,教师应带着对教材知识的疑问备课。尤其是知识内容,教材之于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太难、太偏、太陈旧等问题,甚至不可避免会有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带着疑问备课,即备教材知识时认真思考,这个概念这样表述科学吗?这个例题的展示过程是否太繁琐了?教材上的这个事例是不是己经太“古老”“太滞后了”,并及时查问最新的相关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有位老师在备《汇畔独步寻花》时,发现“自在娇鸳恰恰啼”中的“恰恰”一词教师解释不准确,于是,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认为应解释为“频繁”“重”“繁忙”„„。后来,他把自己的见解撰写成文章发表,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同。

最后,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备课。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备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备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所要教学的内容,其备课才会有针对性,上课时才不会出现学生提问导致教师因答不上来而难堪的课堂情景。备课时,教师应该考虑一下: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学生出的问题是可以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的,那么我该如何设计学生活动?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材的这部分知识没有直接关系该如何回答?怎样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是我掌握的知识所难以正确回答的,我该怎么办?等等,只有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的备课才会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才具活力,更有实效。《早恋:苦涩的青苹果》一课的教学还提醒我们:只有深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才能了解学生之间的交往情况,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考,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备课也才具有针对性。

四、集体备课应解决的问题

集体备课是目前中小学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集中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的力量,整合信息资源,相互取长补短,掘自身智慧潜能,使教学设计更科学、完整和符合实际。但集体备课之前,应该先有教师的个人备课,在此基础上,年级该学科老师再坐下来

讨论研究,展示各自的教案,听取其它教师的意见,充实和修改自己的教案设计。集体备课应弄清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教材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其一是所教学的内容,老师是否已把握,有没有理解错误,如果有,应通过集体备课给以解决;其二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知识,老师是否清楚,是否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如果不清楚、不了解,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弥补,必要时,还可向其他学科老师了解或个别请教。

2.对所教学生的认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应对学生情况十分认真分析。其一,从生理心理方面去研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程度,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可能之所想,与学生共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其二,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提问、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研讨如何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如学习状态、偶发事件、纪律、学生提出老师预先没想到的问题等等),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3.对发挥集体作用与体现个体特征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集体备课中,老师们可以资源共享,也可以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教法与学法的把握与指导,拓展教学思路。但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提高认识、资源共享,不是让他们失去自我,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位老师的教学特色。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年轻老师思维活跃,信息储备多,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易于沟通;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作风严谨,教学方法成熟系统。新老教师都各有特点,又都可以相互学习。但集体备课之后,每位执教者都应根据自己特长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去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集体备课的收获。

上一篇:蓬安之恋现代诗歌下一篇:大泉学校高效课堂改革经验介绍